空间设计理念范文

时间:2023-04-09 00:43: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空间设计理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空间设计理念

篇1

随着时代与科技进步,现代纪念性空间应该有多样的主题,其设计也应更加人性化。国内的凡拓数字集团于2010年首创了国内互动式动态百景图数字长卷———广州国家档案馆多媒体展厅,而在国外,以美国为例最早的“数字博物馆”可以追溯到1990年。[3]这其中,虚拟现实技术的运用不仅很好地节约了土地资源,更带给参观者视觉冲击与互动式体验。如今,屏幕体验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未来的纪念性空间也逐渐会趋向科技化和人性化的屏幕及数字虚拟体验式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强调自然、人机之间的互动。[4]当承载记忆的载体不再是展板、展柜这样的真实物体,纪念性空间设计的理念就彻底改变了。虚拟现实技术会将视觉场景、触感、声音与文字内容的超4D感受随着体验者的游览进程适时激发,实现身临其境的超逼真感受。

2记忆的元素在纪念性空间设计中的提取与运用

以人的心理体验为空间参照,运用提炼空间记忆元素的设计手法及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探讨纪念性空间的设计,以再现珍贵的自然美景、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和保留关于美好地球的集体记忆。以濒危海景为例,主要有两方面:(1)知觉的重建。提取关于难忘美景中的记忆元素,像和煦的海风、细软的沙滩、碧蓝的海水、略带咸味的空气等,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场景设备再现流动的空气感与气味、温和柔软的质地与触感、绚丽的视觉色彩等知觉,将其融入纪念性空间设计的细节。游览其中,不再是静态的文字图像与宣传册,而是步移景异的奇妙、触控游览的欢沁之享和超逼真的视听触盛宴,真切感受记忆的温暖和美好。(2)情景的再现。遵循“触景生情、睹物思人”的理念,透过记忆中经典美景与视角的再现,配合触控游览的远近视角与环境氛围,将视距、视角、场景声音与场地不同要素的触觉、色彩、温度、湿度和气味适时的激发与呈现,向游人复原逼真的完整情景。游览其中,脚下不再是大理石地面的冰冷,耳畔也不再是窸窣的脚步和议论声,而是唤醒关于曾经美丽干净地球的集体记忆与共鸣。

3构建纪念性空间的设计理念与方法

通过社会调查、现场观察、对比分析以纪念馆为主的传统纪念性空间我们可以得知:参观者往往目的性不强或太过被动,缺乏自主选择。其原因在于传统的纪念性空间多以展板、展架和简单模拟场景的设计手法,并无逼真的游览体验来激发主动性,而未来的设计主要应包括三方面理念:(1)“一比一”还原。纪念性空间在观感上应该给参观者以美的享受,而影像模型及内部陈设应该最大程度接近实物尺度、造型、材料、质感、色彩等,力求逼真生动,并结合视距远近角度转变真实地呈现变化,实现“一比一”还原。同时,通过前期收集环境样本和游人样板的综合参数并考虑真实场景与虚拟场景的差异,对视觉、听觉、嗅觉、味觉以及触觉的各项参数进行分析,并最终利用场景装置和交互设计界面加以虚拟实践,来还原参观者印象深刻的感官体验。如在照明设计时注重“取其自然”,注意南北向不同季节光照的冷暖、位置、阴影变化,通过虚拟照明系统引导光线的合理分布。(2)自主的引导与认知。进入未来的纪念性空间,只要点击触控装置到想要浏览的区域,就能探索那些人间仙境的任何一个神秘角落。同时,设计造型新颖奇特的体验装置来吸引参观者,如“可触摸的文物”“动态的消失美景”“可闻到的花香”等,增加游人的自主认知与引导。关于引导与认知,也可参考《又见平遥》实景演绎的设计思路———整个场景突破传统博物馆以文物再现历史的方法,使文物动起来,而文字编成故事通过表演者演绎出来,随着情节的变换观众跟随演员体验不同的场景,丰富游人认知的途径。(3)注重自然文化内涵和环境为本的理念。未来纪念性空间的设计不仅在场景与技术上具有开创性,也要注重自然文化内涵和环境为本的理念,因为倡导环境意识才是回顾美景的真正目的。所以,在设计中加入与自然美景相关的民间传说、形成原因、存在时间以及消失的原因及时间,激发参观者对于自然美景的情感追求并由衷的产生强烈的环境意识,进而创造参观者的精神生活家园。

4结语

篇2

关键词:人性化理念;物理环境;景观环境;心理环境;

常听到人们抱怨城市里拥挤的高楼大厦,钢筋水泥的建筑给人以窒息的感觉,人们不仅需要的是一个使用功能齐全的空间,更希望在这个空间里生活能感到心情愉快,希望生活的空间是美观、人性化的。在现代建筑空间的设计中运用人性化的理念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建筑空间中主要包含三种环境,分别是物理环境、景观环境和心理环境,从这三个环境的设计上着手,运用人性化的理念,那么,最后呈现出的建筑空间自然符合人们的需求的。

一、人性化理念在物理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物理环境是建筑空间呈现给人的第一印象,也是我们品评建筑空间的第一标准。在物理环境的设计上,通常有三个方面需要考虑,分别是光环境、材质和声学处理。

物理环境中的光环境可分为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在设计时,设计者要充分考虑到建筑空间的采光情况。自然光在射入建筑空间之后,随着自然天气的变化,呈现出的是一种动态的光环境。动态的光环境能给人以轻松活力的感觉,产生光影变幻的艺术效果,身处其中,人们会觉得整个空间是变化、流动的、富有生命力的。例如,大连市连洋百货的门厅充分利用了自然光,配以大面积的落地窗,自然光遇过透明玻璃幕倾泻而入,我们可以看到在室内白色的大理石地面上有一幅非常有意境的斑驳的光影效果。人工照明是建筑中都会采用的照明方式,它一方面是应用在光线不好时或是晚上的常规照明上,可以弥补自然光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艺术的设计,五光十色的人工灯光总能为我们增添节日的气氛。人工光在人性化设计上也是大有可为的,可以通过巧妙的设计创造出五光十色、气氛热烈的环境。

物理环境中的声学处理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在人性化理念的运用下,声学处理应该符合两方面的要求,一是尽可能的减少建筑空间的噪声,二是设计时尽量创造出悦耳悠扬的声学环境。

物理环境中另一个重要组成是材质,建筑空间给人的视觉感受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选用的材质。不同的材质有着不同的组织结构,在表面会呈现出致密与疏松、光滑与粗糙、轻盈与厚重等多种视觉效果的。所以,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材质所在空间的氛围,选择最适合的,或者是亲切宜人的感觉,或者是高科技现代化的感觉,或者是其他的感觉,当然是因需求而异的。

二、人性化理念在景观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景观设计环境设计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是设计的重中之重。现在人们在进入一个建筑空间以后,往往会十分关注当地的景观设计,而且会有一种崇尚的心理。充满趣味的景观环境对人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如果是在商业建筑空间中,美丽有趣的景观环境无疑会招徕更多的顾客。而且,良好的景观环境可以创造出轻松欢快的氛围,会给人以生动多元的印象,使得整个建筑空间都呈现出一派生趣盎然的景象。设计出良好的符合人性化理念的景观环境有三大法宝,分别是亲切宜人的绿化水体、个性十足的雕塑作品、调节气氛的挂饰装饰。亲切宜人的绿化水体是现代城市中的人们最渴望看到的,绿色代表希望,流动的水体则代表活力,亲切宜人的绿化水体会让人们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力量。景观设计中雕塑作品是不可缺少的,选择符合当地人们审美的,同时又是个性十足的作品做成雕塑,对营造环境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而且因为独特,往往会成为吸引人流的兴奋点。调节气氛的挂饰装饰在建筑空间中是随处可见的,挂饰挂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方向,会对空间有一定的填充作用,对整个空间呈现的感觉也有一定修饰作用。合适的挂饰配上特定的建筑,能很好的装扮环境,二者搭配起来相得益彰。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宁波天一广场,3.5万平方米的露天广场有建筑群体围和起来的,在室外设计中的水池、风格各异的水街以及层次感丰富的绿化设计,都成为当地的一道风景,也是当地吸引游客的重要景点之一。

三、人性化理念在心理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现代人对建筑空间不仅有着物质上的需求,更有精神上的需求。人们希望在现代建筑华美精致的外表下,能隐含着一定的内涵,满足人们的精神层面的追求。不同地区的人们对建筑空间的精神需求也是不仅相同的,反映在心理环境的设计上,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历史人文的情感寄托,建筑空间中反映出历史人文情感是对历史的传承和发展,我们在这样一个空间生活能深刻的感受到自己的根在这里,这里有着属于我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二是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现在社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建筑空间设计上的表现,就是融入人性化理念。秉承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在建筑空间设计中能表现出这个时代的人们的精神面貌以及科技水品。三是以人为本的趣味营造,在建筑空间中无论设计什么,都应该是符合人们审美的,是能让人感觉到乐趣的。在建筑空间中设计出热烈欢快的氛围,人们身处其中,会感到有兴趣在此处生活或是游玩,会感到有共鸣,这就是我们的心理环境设计所需要的。

篇3

【关键词】设计 文化 室内设计 空间 生态

日本建筑师隈研吾近期为百年酱油制造商 KAYANOYA 东京店带来独具特色的室内空间设计,133平方米的空间里再现了酱油原产地九州的仓库场景,巨大的发酵酱油桶被提升到天花板的高度,而制作酱曲的托盘则成为展示产品的置物架。店面中用于制作桶以及托盘的香柏木全部采集于原产地九州,以强调品牌地域化的重要性。而原木色般的整体色调突出了讲究自然造法,传承传统工艺的品牌内涵。隈研吾曾说:“我一直在找寻21世纪建筑的基本驱动力,在19世纪是石头和木材,20世纪是混凝土,21世纪会是什么呢?我认为是新的材料,也可能是老材料的新用法。”从他对这家老酱油店的重新打造――室内再设计来说,就验证了这一点――“老材料的新用法”。当笔者第一次看到隈研吾对这个酱油店的室内设计时被真正感动了而不是震撼。在笔者的专业认知观念里,现代设计的真正力量不只是依赖科技塑造宏伟和前所未有来震撼人心,更多的应该是站在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重镀设计、触动心灵,这一点是冷漠的现代科技所欠缺的,但却是现代设计师要去关注的弥足珍贵之处。在隈研吾的空间设计中,将设计重新定义,把设计自身提升到品牌文化的高度,把看似简单、原始又质朴的酱油加工用具及其木材料赋予新的意义:去划分室内空间、装饰吊顶、装扮货架。这些从老酱油酿造师傅那寻找到的历史灵感成为室内空间的重要组成,也让酱油店重生,在新的时代中焕发出生命的色彩。同时,老酱油店在这种朴素、简约的室内装饰风格中更深刻地融入到自己酱油悠久的生产文化中。品牌在这种历史中诞生,而厚重的文化底蕴却让设计更加熠熠生辉。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室内空间设计案例。他将现代设计理念运用娴熟,把产品的工艺流程自然呈现,对比以往的空间、室内设计或改造中,设计师一般注重的是凸显新的设计风格,把握对新工艺和新材料的运用,往往忽视最重要的品牌背后的文化。这样会造成设计的突兀,使形式与内容相协调的设计本质丧失。从隈研吾的设计理念中不难发现,他注重以看似最简单的方式在固有的文化和历史中为设计注入力量,来彰显他在《负建筑》当中所谓的设计力量所在――让建筑消失,也让设计“消失”了。

对比隈研吾的室内改造案例,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北京老城墙的改造这段历史造就了一个截然相反的结果。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在对北京原有老城墙城去留问题上,与当时的建筑家梁思成先生提出了相左的意见。梁思成先生主张不要拆除,要本色保留原有的北京老城墙并加以改造,在城墙顶部种植绿色植被,让存续了几百年的古老城墙开启一段绿色新生命的同时重新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来装扮这座具有历史和新时代意义的城市。这种空间设计改造建议在今天看来也当属具备先锋精神:科学的、发展的、生态的眼光。这一改造愿望不仅能对北京城原有地理、历史风貌起到保护作用,重要的是将绿色生态的设计理念注入这座历经几百年风雨洗礼的古城,让新的建设、改造方式可以由此应运而生,由此推广开来,维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脉,让历史文化不至于割裂,使其能得以续存、传承。遗憾的是,这种良好的初衷和愿望并没有被当时的社会和政治环境所采纳,最终老城墙在新中国轰轰烈烈的各项奔向新的亢奋建设的炮礼中被轰然推倒。几十年后的今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开始对当时这项不计后果和代价的举措追悔莫及。历史在新的城市中逐渐隐退,留给人们的只剩下一段段扑朔迷离的魅影。笔者借用这段史实更多的是用来探讨生态理念这一具备文化命题意义的思想对当下设计的重要性。

从以上两个截然不同的事例可以看出一个共同的事实,空间设计中的生态设计理念关乎“历史”的存亡。这句话乍听起来有点耸人听闻,但细细推敲的确如此。酱油只是人们生活中的普通调味品,但日本人饮食文化中酷爱酱油,也因此造就了日本东京林立的大大小小的数百家老牌酱油店。在弹丸之地的东京能够让自己的酱油品牌续存百年之久且当下还可屹立不倒,可想而知要面临多大的竞争和压力。如果不注重对于其品牌文化的推广和营销,很快就可能被其他品牌所取代,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设计师所面临的挑战和责任感也是相当大的。隈研吾曾说过,日本人喜欢将东西保持原来的样貌,不喜欢被改变。这也因此促使了设计师自身对于每一个设计案例背后文化的挖掘和关注,也进一步在其设计中将文化逐渐提升到很高的位置。如果没有日本人本身的这种“安土重迁”的地域文化性格,那么这些百年老酱油店也很难维持到今天,推广到设计上,设计师也很难对本土设计有更深层次的文化体悟和认知,这或许也是日本设计能在世界设计中独树一帜的重要原因之一。可以说是文化决定了日本设计的高度和厚重。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原本就有相通之处,日本设计可以在其文化中找到立足和取长之处,借鉴其设计经验,中国当下的设计应该也可以如此。那么中国设计中文化内涵的提升就应该更多付诸对生态设计理念的思考。

生态设计,也被称为绿色设计或生命周期设计或环境设计,按生态学原理进行的人工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代谢过程和产品及其工艺流程的系统设计。生态设计遵从本地化、节约化、自然化、进化式、人人参与和天人合一等原则,强调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从中国古代造物思想看,先人们早已开启了生态活动,面对自然把目光投注到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照――天人合一,这种朴素的思想一直影响到中国近代的园林、建筑以及各项工程建设和空间规划。当下在空间设计中所提及的生态理念不外乎就是把侧重付诸于自然、观照自然和遵从自然的法则之上,从改变自然变为顺应自然,更多地把人为的生存环境与真正的自然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将对资源的开发、自然的破坏降到最低程度。西方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把设计的视线和理念从大批量的工业大生产回归到淳朴的手工制作当中,因为理性的欧洲人终于发现这种最原始的造物法则才是人遵从自然和再度谋求生活、社会、环境发展和改变的关键。因此,中国当下的设计要有自己的风格,中国的设计活动要想纳入到潮流之中就必须回归,遵从生态设计活动的要求:一是从保护环境角度考虑,减少资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二是从商业角度考虑,降低成本,减少潜在的责任风险,以提高竞争能力。

中国社会当下所处的是一个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设计文化混合的发生场,在这种场中,各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对于中国隈研吾曾提到,中国拥有数目惊人的多元状态。在这个地方,多元文化、历史以及传统并存,自然环境的多元化也同样让人惊奇,与日本的安于现状完全不同。因此,对于中国的空间设计来说,就有多种可能去实现设计对于文化的把握,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要用生态设计理念去支配设计活动。用新的空间设计理念去彰显中国社会每一地域的文化风貌,打破甚至改变中国式激进发展中所造成的万千城市一张脸的僵化格局。这种从本地化、节约化、自然化、进化式、人人参与和天人合一等原则出发,通过文化的注入,设计的体悟能更深层次地找寻到中国设计自身熠熠生辉之处,也能真正实现生态设计理念在中国当下空间设计中对生存和发展所展现出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巨大的木桶吊顶,隈研吾带来百年酱油店空间设计.理想生活实验室.东京快讯:2014.06.28.

篇4

哲学思想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指导作用

哲学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有形式,是自然科学、社会学和思维意识的概括和总结,对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启发和指导的作用。唯物主义强调思想应源于生产实践,指导并高于生产实践。而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就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更为人性、合理、科学和系统的设计方法,使之满足当今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求和城市发展建设的需要,站在以人为本的角度,立足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实际情况,从本质上体现生态、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等现代设计理念。

哲学的本质特点是思考深层问题,其思维方法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主动地把握事物的变化,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城市公共空间是围绕人这一主体,依托自然环境,以社会经济和社会活动为基础,有序运转的一个整体。设计的实用性和目的性决定了它的客观内容,要求设计不仅要进行充分的实地勘察、调研和分析等实质性工作,还务必遵循客观规律,建立严谨、科学、理性的设计系统。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最重要的是处理好人与空间其他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使之有机融合,既要充分实现空间的使用功能,又要注重城市已有的基本格局、文化传承和未来发展的能动性,还要体现城市的性格和形象,符合公众的审美,以实现人与城市空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完美和谐这一最终设计追求。

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对事物的认识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基本法则和意图理念是必定要通过种种客观本文由收集整理存在的形式来实现的,要使这些外在表象具有更深刻的思想内容,就应该从更为理性的角度来思考解决问题,正确运用哲学观点能引导我们跳出以往设计过度强调设计感和艺术性的感性思维模式。这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我们通过具体的应用来进行分析和探讨。

哲学方法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一是对立与统一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构成本质。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其认为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是各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由对立面之间的斗争产生动力,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也就是说矛盾的根本即对立统一。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的思维方法,从而解决问题,使事物间的矛盾良性发展。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公共空间的功能性与艺术性之间的矛盾、公共空间新的规划与旧有布局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时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以及地方性与城市发展的开放性之间的矛盾等问题是设计规划的构成本质,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设计工作的时候,对这些本质问题和矛盾,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研究,以求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的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满足城市规划和发展的整体要求,保护地方特色和文化传承,建立更为科学有序的人性化城市公共环境。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是将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人类社会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的建设艺术,其中体现的物质实体和精神表达、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内在的使用功能和外在的表现形式、设计形式法则中的自然美与秩序美等,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我们需要从这些对立的差异面中寻找它们的联系和契合点,进行有效的利用,从而化解矛盾,使之从对立走向统一,达到“和”的境界。运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规律,在设计中针对事物矛盾相反相成的特性,因势利导,去制造矛盾和对立的抑扬关系,使设计更具突破性和创造性,达到人与环境的协调统一。

一方面,矛盾既是普遍存在的,也是千差万别的,不同矛盾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即使是相同的事物,在不同的环境背景下所表现出来的矛盾要点与最终的统一目标也会各不相同;因此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矛盾和统一,一切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共存的辩证统一关系。就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规划而言,功能与形式上的统一是普遍的设计原理,而每个具体的设计实践又都具有各自的特殊性,设计中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依据不同城市的客观环境与设计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构思和规划。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变化是日新月异,经济的迅猛发展、不同文化的频繁交流,使城市开放性发展的需求日趋迫切,也对我国的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更为多元化、国际化的要求。而太过迅速和急切的发展,直接导致出现了大量不顾实际的客观条件、功能需要和经济能力的设计,盲目攀比、模仿甚至抄袭的作品比比皆是,“教条化”与“程式化”设计泛滥。尤其在一些中小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往往作为“面子”工程出现,设计形式单一、重复,缺乏自身的地域特点和文化底蕴,甚至超出公共空间的功能和需求限度,从而造成各种资源的无谓浪费。这些都是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深入研究地方的环境特点、人文特色以及实际需求,设计没有针对性造成的后果。

另一方面,矛盾的特殊性还表现为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统一。这要求我们在设计实践中抓住重心,有主有次,主次结合,不仅要具备较强逻辑分析能力,还要有科学系统的设计发展观。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所包含的内容和信息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如此繁杂而庞大的设计工程必须进行有序的排列组织,确定设计的主要思路和目的,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归纳整合,围绕主导思想提取可用元素,否则必将导致设计主题在传达上的模糊,也必然会出现由于设计元素的杂乱无章而导致的视觉混乱。而我国在城市设计方面,设计师单纯追求形式构图,对人的行为心理和行为需要不进行深入研究,对人的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不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仅为观赏不为参与的设计也普遍存在。还有一些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整体观念缺失,使建筑与外空间规划各自为政、互不关照,主次颠倒;过分强调建筑单体的表现力,把设计重点放在建筑或者构筑物的外在形式上,忽略公共空间本身的存在意义,使空间沦为实体的附属品,导致其使用功能不明确,空间主题与设计目的出现偏差。

针对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许多专家学者和设计师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着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力图寻找最有效,也最贴合我国国情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和实际矛盾。综合众多的观点和看法,普遍认为只有从分析不同地区的特殊性入手,明确公共空间的具体定位和规模,强调空间的个性化和内涵的体现,才能推动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良性发展,使其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民,实现人性化设计。加强对环境生态、人的心理及行为模式的研究,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具体城市的综合情况,才能确立一个完善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研究框架,同时建立一个完整系统的信息资料库,也具有非常积极的社会意义。

二是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主体。唯物辩证法强调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现象都不能孤立存在,相互间都会存在不同的关联,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全面的观点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反对孤立、片面或以偏概全的观点和思维方法,深入认识和把握事物本质间的必然联系。在中国,设计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命题,力在追求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它实际上反映的就是人与自然最本质的关联。当然,现在提倡的“人性化设计”,具有更广泛和深刻的内涵,即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人的各种需求以及与人相关的不同要素,将人放在更为重要的地位上。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型的应用学科,强调实用性和社会效应,它涉及的学科包括自然环境、科学技术、历史人文、艺术设计、政治经济、建筑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广泛领域,由此不难看出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不仅承载着巨大的信息量还具有强大的包容性。随着网络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更是时刻感觉到世界是一种“关系的存在”,正如某些宣传词所强调的“沟通无处不在”。因此,设计师一定要有全局观,不能仅仅局限在某个局部看问题,而应将设计看作人与世界建立起来的某种关系而对其进行整体上的把握,“中西结合”、“古为今用”这些观点所体现的也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结合,而是思想领域的交流与联系。设计是从使用目的与形式表现的统一中取得自身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那些忽视根本单纯追求形式表现的做法,是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最完美的设计不是刻意的标新立异,强调所谓的艺术性,而是把人与环境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一起,使二者相互交融,混然一体。

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构成形式上来分析,城市空间建设的每一个部分、每一个细节之间,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设计师应从设计作品的内部与外部、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诸多联系中综合地把握设计对象,这样的城市公共空间就会像高度统一的生物体那样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关键。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具有物质性和具体形式的客观活动。只有我们正确地理论联系实践,将客观实际与社会发展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综合评价、合理规划,才能够真正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日渐提高,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追求使民众对公共空间(下转256页)( 上接211页)提出了更高的审美与评价标准;而经济与对外交流的发展,也使更多的城市规划将公共空间列为设计重点,视其为展示城市文明与经济技术的窗口。尤其是近些年,为配合城市的扩张和发展,许多地方都出现了大规模的拆、改、建,市民广场、开放型公园作为服务民众的城市配套设施也大量出现,作为空间的使用者,民众考虑更多的是这些公共空间使用起来是否便利、配套的服务设施是否完善等实际问题,他们往往对使用功能和城市文化有更为切实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对公共空间设计提出的想法和建议也更具实用和参考价值,这些都是用实践经验和使用经验总结出来的宝贵财富。因此,公共空间设计应该更加重视人们的实际体验,尊重民众的意向,结合专家的分析和意见,总结经验,用先进的设计理念作为指导,建立合理有效的设计体系,针对我们现在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现状,进行经济合理、具有前瞻预见的创造性设计是极其重要的。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进行公共空间设计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既要体现城市的发展规划,又要符合大众的需要和审美。通过广泛调研,集思广益,就理论联系实际而言具有很多优点:首先不仅能调动民众的参与意识,体现城市规划中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还能确立更为实际的设计标准和目标,增加公共空间的亲和力。其次,可以减少设计规划中的失误和遗漏,让设计决策更加全面具体。再次,还可以给大众提供一个合理合法的文化交流平台,展示自己的智慧与才能,为设计与规划部门提供更多的合理化建议和创意,使空间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空间。

要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必须从客观条件与实际使用出发,真正深入到实践中去,才能使设计工作更加系统完善、可操作性更强,从而创造出独具魅力、耐人寻味的空间作品。

四是用发展的观点进行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规划。中国古代的《周易》和现代物理学都把变化看成自然界最为本质的现象。《周易》的“易”字,其基本含义就是改变,也就是发展的运动。唯物辩证法也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运动本身就是一种动态联系,联系和相互作用又是产生和推动运动的原因。生产和创新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各个时期的设计与审美需求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因而设计的内在精神与表现形式是没有固定模式的,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针对不同的人群,它的形态总是变化发展的。对传统元素和形式语言的简单模仿并

不能创造出真正的文化内涵,我们应该学会用发展的思维方法去发现不同文化中蕴涵着的智慧与情感,这些都是生动的、具有感染力的,是设计产生生命力的根源。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创意灵感来源于有准备的头脑和活跃的思想,结合的知识点越多,联系就越多,设计的创意点与发展空间也就越多。因此,单一的思维模式不仅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而且也不适于设计这种创造性工作。设计思维要求将客观和主观、理性和感性、分析和归纳、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创新等用辩证的方式方法进行综合运用,总结起来就是要用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来指导空间设计,而发展的观点在实际的设计应用中也应该一分为二的来看待。

一方面,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一定要从一个长期发展的角度来分析,既要考虑城市经济发展、面积扩张、人口增长、功能需求的复合性、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等客观情况的发展,又要考虑传统文化的延续、民俗的传承和艺术表现、审美观点的变化等意识形态的发展。

篇5

汉传佛寺,作为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的瑰宝,历经千年,留存中土。其独特的美学思想与研究价值内容甚广。文章以汉传佛寺的初现为原点,以汉传佛寺的历史脉络为背景,梳理汉传佛寺的空间样式,阐释汉传佛寺的空间设计理念。

关键词:

汉传佛寺空间样式设计理念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7-0137-02

一 汉传佛教与汉传佛寺概述

(一)佛教与汉传佛教

公元前五至六世纪,佛教诞生。它由释迦摩尼创立于南亚次大陆,后以大乘佛教的形式将佛学传入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其中,汉传佛教作为北传分支经西域入中原,后又入东亚地区,而南传分支流入东南亚及西南地区。佛教传进中国内地,是佛教史上的重大事件。但对传进的具体时间,说法很多,学术界一般认为,汉袁帝元寿元年(前2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口授《浮屠经>,当为佛教传入汉地之始。

(二)汉传佛寺的发展

据《事物纪原》记载,白马寺是汉明帝时期的第一佛寺院。初始,它是编译佛经和传播佛陀的教育机构。作为一门学问,翻译经文和撰写经文是佛学传播的两件要事。自入中土以来,随着交流的加深和积淀,佛学历经数代,逐渐形成以“佛法僧”为核心体系的汉化佛学思想代表。佛寺,作为承担佛学活动场所,是重要的佛教发源地和传播地。从佛寺空间的发展来看,早期它经历了从南亚次大陆佛教僧侣的“精舍”到汉代佛寺雏形初现的“官邸”,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舍宅”,从隋唐时期“组群”的型制,到宋代的“伽蓝七堂”再到明清的“院落”,汉传佛寺的空间发展经历了由置入到初现,再由初现到发展再到繁盛,直至融合的历史发展。

二 汉传佛寺的空间布局与样式

(一)汉传佛寺的空间布局

汉传佛寺的空间布局是探究以殿、楼、亭、塔、台等建筑物和构筑物为对象的佛寺空间布局样式和规律。其方法是采取主从结合、交错布置。其主要建筑物包括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主要构筑物包括山门(也称三门)、钟楼、鼓楼、佛塔等。其中,主建物间形成的空间又因地形、地貌、布局而异。从规律和布局来看,空间含四部分:主要包括香道区、敬拜区、生活区和游览区。其中,敬拜区和生活区为主区空间,而香道区和游览区为附属区空间。主要建筑物间的连线称为“轴线”。主轴线上通常由佛寺的主殿堂构成,次要轴线上由次要殿构成,或由部分构建物组成。轴线的长短受殿堂数量的影响,决定了佛寺的长度和规模;而轴线的方向决定了佛寺朝向,如南北轴线等。(表1)

(二)汉传佛寺的布局样式

从现代美学构成方式来看,汉传佛寺的布局样式可梳理为线式类、环式类、点式类和格式类。

首先,线式类。所谓线式类,即由轴线构成的佛寺空间布局,包括毗连式和曲尺式。毗连式,也称单轴式,是汉传佛寺布局的典型代表。它是将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等佛寺主体建筑物串连于同一条轴线布局,并将置于其寺院中心突出地位,而将钟楼、鼓楼、佛塔等构筑物置以次要地位。如北京香山碧云寺(图1)。曲尺式,在受地貌环境影响下,当主体建筑不能按单一轴线进行佛寺的布局规划时,利用轴线转折或错位规划其空间布局。因而,曲尺式通常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轴线空间布局,并呈现出层层递进、欲扬先抑的视觉空间感。如杭州韬光寺、河南临汝风穴寺等。其次,环式类。所谓环式类,即由回环游览的院落空间构成的佛寺,它主要包括合院式和廊院式。合院式,也称四合院式。它是将佛寺的主体殿堂置于中心,将钟楼、鼓楼、廊道等构筑物置于次要地位,并以山门、寺墙圈围成院落的一种形式。如五台山尊胜寺(图2)、山西洪洞县广胜上寺等。廊院式。布局以回廊连接主体建筑,将殿、廊、园、林四位要素穿插呼应,形成山、寺、木、水结合的园林化佛寺景观。如昆明西山太华寺、陕西临潼法门寺等。再次,点式类,即以建筑单体为点进行布局构成。典型代表为散点式。它是据山势而建,因地形而置。依托自然环境,布局采取随机和散点的方式,表现出无轴线特点。灵动多变,自然一体。如四川乐山乌龙寺(图3)。最后,格式类,以方格为参考,以块、面为主要布局特征。典型代表包括天井式和综合式。天井式,多适合复杂的地形地貌。在寺内,它将天王殿、大雄宝殿等主体建筑置于核心区域和主要地位,根据寺内空间分布状态的平衡,随机将其他构筑物编排,形成错落、变化、丰富的布局样式。典型的代表包括宁波天童寺(图4)、镇江焦山寺、峨眉山伏虎寺等。综合式,依地势和环境的条件,随机变化,减少对轴线和廊院的应用,形成几何形态和自然形态相互包容的形态。如镇江金山江天寺、五台山南山寺等。

三 汉传佛寺的空间设计思想与理念

汉传佛寺的初现和发展既是在“佛法僧”为核心的汉化佛教思想下形成的历史客观产物,又是佛学融入中华本土文化的主观积淀。纵观历史,汉传佛寺的美学思想表现在三个方面:选址、布局和园林,并呈现出城郭化、山水化、院落化和园林化的四大特点。

(一)“静”的选址

汉传佛寺的选址既符合“丛林制度”,又符合地质地貌的客观要求,并呈现出城郭化和山水化的特点。首先,城郭化。如洛阳白马寺,《高僧传・摄摩腾传》载:“至乎洛邑,帝甚加赏接,于城西门外立精舍以处之,汉地有沙门之始也。”再如,唐代诗人张继笔下的寒山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此外,还包括西安大慈恩寺和大兴善寺、南京鸡呜寺等。二是山水化。如杭州西湖飞来峰下的灵隐寺,宋代著名诗人苏轼曾赋诗“溪山处处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峰”。再如中国佛教“四大丛林”之一的南京栖霞寺,位于金陵十八景的栖霞山,曾是南朝刘宋时期著名隐士明僧绍的宅寺。此外,还包括江西庐山东林寺、四川峨眉山光相寺等。

(二)“融”的布局

自明清以来,汉传佛寺的布局经历变化,逐渐呈现出院落化的特征。首先,布局方面。早期汉传佛寺布局受南亚次大陆影响,以佛塔为中心,融合汉代官衙四周围墙特点,形成以单体寺院为代表的建筑样式,即官邸为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殿在中轴,但居佛塔之后,典型代表样式包括浮屠寺、石窟等。隋唐时期,寺院布局呈现“大尺寸”的特点,由先前的单一寺院变为殿、堂、廊等构成的群组化布局。宋代,布局采取将主殿居中从殿侧位的形式,伽蓝七堂是其中的经典代表。元明清时期,佛寺布局渐入成熟期,院落式的布局中得以综合历代风格得以吸收和普遍表达。其次,佛塔方面。佛教初传,寺庙或以佛塔为中心,以表征对佛的礼敬,或以深山隐寺中的毗诃罗式洞窟,以摩仿印度僧人的苦修生活。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殿开始位于寺内中心,且将佛塔后置于位于寺院中心的佛殿。而后,至隋唐至明清阶段,佛塔渐由寺内各佛殿取代,并形成“院落化”。

(三)“奉”的绿化

汉传佛寺的美学思想不仅在于选址和布局,而且更有赖于植物,并呈现出园林化的特点。首先,托物言志是其核心意涵。树木方面,菩提树是佛教的“圣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也曾借其表达清净的哲学观。银杏树、娑罗树、罗汉松等,都具有洁净素雅、超凡脱俗的意味;花卉方面,莲花,作为佛教的“圣花”,是圣洁的象征,唐代诗人孟浩然曾诗:“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此外,桃花、梅花、牡丹等是佛寺园林中具象征的植物。二是在配置方面,基于名山而建的汉传佛寺在其植物配置上有天然的优势,如南京栖霞山的栖霞寺、杭州飞来峰的灵隐寺、厦门五老山的南普陀寺等。相比,基于城市而建汉传佛寺以寺墙外植物作为掩映,烘托佛寺的幽静,寺中园林配置见以框景、漏景、障景等表现园林表现手法居多,如北京雍和宫、上海玉佛寺等。

篇6

摘要: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和日益涌动的人文主义思潮对图书馆建设的影响巨大。读者开始注重和强调图书馆建筑的多元化、环保、节能舒适、精神需求以及建筑空间和建筑形式的多样化,更多地关注环境、人文层面上的因素等,希望图书馆是大开间、超市型的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10-0105-03

1图书馆发展的动态观

由封闭到开放、由对部分人开放到对全社会开放、由被动服务到主动推送服务,图书馆经历了藏书楼、传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复合型图书馆、云服务和移动图书馆的发展。从技术层面上看,其发展趋势是“数字化、结点化、特色化”的智慧型图书馆。

1.1图书馆建筑发展的演变

图书馆建设模式历经了传统模式、模数式、后模数式等过程。如:20世纪60年代的模数式建筑物是以按固定间距设计的柱子做支撑,除掉柱子,在建筑物内就没有任何支撑重量的东西,提倡“统一柱网、统一层高和统一荷载”的三统一。

1.1.1图书馆建筑演变的主要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图书馆建筑职能的变化。②图书馆建筑管理方式的变化。③图书馆建筑空间形态的变化。④图书馆建筑建设方式的变化。

1.1.2图书馆环境品质新要求。未来的图书馆仍由图书馆建筑、书和人组成。同时,图书馆会随着读者对高科技的需求和应用而改变,主要表现在文化的拓展、元素的应用和理念的传承方面:①生态宜人的阅读环境。②浓郁的文化氛围。③个性化的阅读环境。④休闲交流的自由空间。⑤可供选择的学研场所。⑥自由灵活的弹性空间。

1.2图书馆空间的功能变迁

空间与环境既是图书馆服务的载体,也是图书馆服务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图书馆空间在其定位、功能和作用已不能和十几年前同日而语了。2008年9月,美国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协会主席Julie Beth Todaro博士曾在发表的《21st Century Academic Libraries》报告中指出:“我们正在提供新的或是改建的空间吗?我们为用户提供公共学习空间、小组学习室、会议室吗?我们能为那些缺乏学术资源的用户提供远距离的、分布式的、无缝的学习环境吗?我们能通过合作提供更好的服务和节约服务成本吗?”因此,信息共享空间、学习空间的兴起,表明了图书馆界对图书馆功能与角色的重新认识。

1.2.1图书馆空间的新认识。未来图书馆的空间将注重使用者、学习活动、空间场所、共享资源伙伴等4元素的循环互动与关联,使图书馆成为学校的学习中心、信息资源枢纽、学术交流中心、文化活动中心、休闲娱乐中心。过去,图书馆利用“黄金”空间储存馆藏;现在,不常用的书刊从馆内书库迁移到校外密集书库或馆内密集书库。过去,图书馆空间以年度书刊购置量规划,很多图书馆随着馆藏增加占用而不断蚕食着读者的使用空间;现在,有些图书馆以书刊零增长来规划,围绕读者需求来设计,将馆藏空间改变为读者空间。

1.2.2图书馆空间的新需求。对于现代图书馆,封闭式书库、独立的阅览室已不再适应发展,需要营造一个现代复合式的多元化空间,以满足信息时代读者的多层次需求:①空间智能化。扩大信息空间、更换阅览桌椅、改变环境氛围、提供团体讨论、设置多媒体制作区、设立咖啡休闲区等。②图书馆要发展具有弹性的模组家具。③新的图书馆空间将逐渐进入到“海量信息的科技体验和美妙空间的艺术体验融为一体”的新阶段。

1.3信息共享空间的兴起

信息共享空间(IC空间)是一种经过特别设计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和协同学习环境,是一个由物理空间和虚拟空间共同构成、拥有最新技术设备、提供一站式的专业的信息服务、培养用户信息能力和计算机能力、注重协作、供用户共享信息资源和原创作品并进行学术交流的崭新的空间和平台。

1.3.1全新的服务模式。作为一种全新服务模式,信息共享空间综合使用方便的互联网、功能完善的计算机软硬件设施和内容丰富的信息资源,在技能熟练的图书馆参考咨询馆员、计算机专家共同支持下,为读者的学习、讨论和研究等活动提供一站式服务,提高读者的信息素养和艺术修养,促进读者学习、交流、协作和研究。

1.3.2丰富的时代内涵。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建筑实体中减少了存储书刊的空间,将所有新旧媒体兼收并蓄,将实体空间的特质与虚拟空间的结构结合起来,形成互动关系,彼此成为镜像,并将更多的空间用于展览、阅读和读者团队学习,使信息时代的读者多样化的文化行为得以实现。

2信息共享空间与“七大群块”

这里提出的“七大群块”的概念是指:总服务大厅现代化的体验、密集型书库建设、信息共享空间的布局、休闲中心的体现、学术沙龙氛围的营造、图书馆关键技术的应用、三维虚拟智慧平台的构建等。“七大群块”与新建馆或改扩建馆及其与原建筑体的融会贯通,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统筹考虑。

2.1服务大厅的现代化体验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和日益涌动的人文主义思潮对图书馆建设的影响巨大,读者开始注重和强调图书馆建筑的多元化、环保、节能舒适、精神需求以及建筑空间和建筑形式的多样化。新建图书馆可以把图书馆一楼大厅(或某楼层)打造成一个文化、文明的窗口,一个以凸显“服务立馆”的窗口,使广大读者“流连忘返”,设计、营造一座充满欢迎意味的图书馆。

2.1.1核心型交汇空间的建构。图书馆一楼大厅可建构成多功能型、核心式的服务大厅,使之成为核心交汇空间:①大厅应具备人流聚散、导向、书目查询等功能,设计时应考虑大厅的大小、形态等具体的要求。②功能的多意性和不定性。图书馆大厅要适当满足不同层次、规模的交往、休闲、展览等灵活要求。③空间应具备精神感染力和认知性,使得图书馆大厅空间的形态和设计要素应具有多变性和灵活性。

2.1.2阅览环境。图书馆可在大厅内多摆放沙发,为学生提供更为舒适的学习环境,并提供造型各异的椅子,满足不同学生需求;考虑到馆内一层部分区域灯光较弱,在一层所有阅览座位增加LED照明灯,满足阅读需求。另外,一些调研表明,读者不只需要安静的阅读空间,更需要有声的讨论空间。

2.2密集型书库建设

现代图书馆馆藏、阅览、交流的空间比例发生逆转,图书馆的建筑实体减少了存储书刊的空间,纸质书刊大量进入密集书库,将更多、更舒适、更便利的空间提供给读者用于展览、阅读。这就要求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在全面开放的基础上,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重视密集型书库的建设。传统书库建设有“一线书库”“三线书库”之分。目前,建设“密集型书库”“高密度仓储书库”,就是把一些“低质书”“剔旧书”分门别类放进密集书库。这样做不仅节约了馆员及读者查询的时间并减轻了劳动强度,也有效地实施了资产保护。

2.2.1图书流通量呈下降趋势。国外专家曾预计,印刷资源占图书馆全部馆藏的比例会越来越小,图书流通量年均下降约8%。另外,清华大学图书馆、香港和台湾地区图书馆的调研表明,图书外借量大都呈下降趋势。

2.2.2到馆人数增加。在图书馆馆舍新建或扩建的趋势下,读者入馆量呈上升趋势。到馆人数的增长提醒我们:设计良好、装备先进、与时俱进的图书馆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依然在大学的舞台上发挥着它们的中心作用。大学图书馆空间“人满为患”的境况,在某种角度上也反映出图书馆在学校培养具有竞争力人才中的作用,折射出现代图书馆空间和图书馆服务的魅力。

2.3信息共享空间布局

未来的图书馆将是弹性组织,弹性空间是永恒的真理。新的需求,新的技术,新的理念,导致了图书馆空间布局的调整,重点应放在信息资源共享空间的优化与设置上,以构建有大学图书馆特色的共享空间布局。

2.3.1空间特性。图书馆利用建筑物理空间勾勒共享空间时,应考虑6个方面的特性:①有主题特色。即不同地方有不同特色。②组织性、秩序性。空间组织严谨,但有活力。③活泼、趣味性。即具有吸引人潮特性的图书馆。④内部空间开阔、穿透、层次性。即空间具有丰富美感,有内涵。⑤方向性。出入、上下动线,简约、清楚。⑥前瞻性、弹性。空间可弹性变动使用。

2.3.2“自助”理念。现代图书馆空间的理念转变了传统图书馆的视角,它从服务和管理的角度提出“自助”的理念。读者的自主性、自由性和选择性大大增强,图书馆空间最大限度地自由开放,各楼层之间彼此联通,管理者的位置彻底改变,整个场所仅设置总服务台和咨询及引导服务的基本人员,其他与读者相关的管理则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来完成。这样既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同时又大大减少图书馆管理人员数量,节省人力资源,真正使读者成为图书馆的主人。

刘二灿:基于IC空间图书馆顶层设计的基本理念*2.3.3建筑空间的利用。对于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空间的构建来说,硬件是基础,软装是美化,品质是内涵,生态、和谐是目标。图书馆要在坚守理念的前提下,完善设计,实现功能,进而体现其价值,使之成为永恒主题、时代轨迹、文明象征。

2.4休闲中心的体现

大学新建图书馆或改扩建后的图书馆可规划某楼层,布设成休闲、娱乐中心,构建读者自习、交流区域,提供简餐、茶水、咖啡、文化超市等服务,营造出“悦读”新境界,吸引读者进入图书馆。空间和新增内容兼容了许多新的功能。另外,大开间的布局,挑空设计,宽敞明亮的空间会令人耳目一新。

2.5学术沙龙的营造

图书馆已从管理阅览型向综合的信息开放型发展,图书馆应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读者需求的变化,在资金等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设置视听、研究、交流、自习、讨论、会议厅、展厅等不同的空间。

2.5.1大开放、小封闭的空间设计。大开放是指阅览室具有多种功能,融查、阅、藏、管、参等于一体。小封闭是相对的概念,主要指的是一些辅助功能和管理空间的相对封闭性、多样性空间的创造,如:设立各种类型的研究室、辅导室、交流室、休闲阅览区以及类型多样的小组研讨室等。

2.5.2“创客空间”的构建。“创客空间”目前已经嵌入大学、社区中心、成人教育等机构中。所谓的“创客空间”,具体地讲就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物理场所,一个具有加工车间、工作室功能的,开放交流的实验室、工作室、机械加工室。读者在创客空间里共享资源和知识,合作进行创造,最终将自己的创意变为现实,其“潜能”和发展空间巨大。

2.6图书馆六大关键技术的应用

2.6.1WiFi覆盖。这里所谓的图书馆WiFi覆盖与国内几大公司如中国移动、电信、联通的WiFi覆盖有所不同。图书馆的无线网络是指图书馆购进的商品化数据库、馆藏书目数据等具有产权保护的电子资源,在校园网或者在图书馆所覆盖的一定区域内能够为师生提供查询、浏览或者下载使用,为教学、科研服务等。如:师生可以利用手机或者计算机、笔记本电脑,远程查询馆藏图书信息,可以网上预约、续借等。全区域的WiFi网络覆盖,是实现“智能化数字图书馆”的一项基础工作。目前,WiFi覆盖面已经由原来的几米拓展到了6.5KM左右。

2.6.2一卡通技术。近几年迅速普及的“校园一卡通”技术以智能卡为载体,结合微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及数据库技术等诸多高新科技。“一卡在手,走遍校园”,是高校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2.6.3网络隔离与协同。虚拟网通道和专用物理通道保证各层次网络连接和信息传输的安全,并实现专网、虚拟网、校园网的隔离与协同。

2.6.4统一身份认证。统一身份认证是信息化校园的基础平台,为校园的各种应用服务提供了统一的用户管理和身份认证平台。

2.6.5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技术。它是基于一卡通技术的数字校园管理技术。它通过完整的密钥体系,在权限分配、登录控制、身份验证、密码控制、日志跟踪等方面实行严格管理,并对每个业务的关键点都实施了安全措施,构成了完整的安全体系。

2.6.6Web Services技术。Web Services作为一种动态整合现有计算机系统的工具,具有创造效率、提供新功能的优势,已成为近年来技术领域中的主流,并被广泛使用。

2.7三维虚拟智慧平台

三维虚拟智慧平台采用最前端U3D虚拟化场景搭设技术,真实采集现实场景,以高模拟三维制作,以其独特的交互性及多感知性,构建一个集智能导航、智能管理学习、智能管理、智能服务于一体的智能化虚拟平台。如:虚拟翻书系统就是虚拟电子书,又叫感应翻书、电子翻书、互动翻书、魔幻书等。虚拟电子书犹如一本打开的书籍,书内记载丰富,包括动画、视频、图片等,读者可以自左向右或者自右向左用手翻阅,就像在看一本普通的杂志一样。这种虚拟翻书形式新颖,视觉冲击力强,给人以神奇感,而且可以展示的信息量更大。

3建议与思考

对于大学图书馆构建信息共享空间的布局来说,目前有两种情况:一是新建图书馆,二是改扩建图书馆。改扩建图书馆就存在一个“三位一体(原馆舍、改扩建主体、‘七大群块’的融会贯通)”的实施,还存在一些具体问题。这里仅提一些朴素的、基本的想法,供设计部门、领导决策参考。

3.1设计师与馆方参与

成功的图书馆必须有好的业主和好的设计师。建筑师注重造型,张扬个性。国内的模式仅仅是做“毛坯”建筑设计;而业主则强调实用,体现功能的要求。这就需要两方面的沟通,馆方应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做人文设计,其结果会完全不同。早参与比迟参与好,迟参与比不参与好。

3.2避免“二次”投入

图书馆在规划方案、基建中要综合考虑环境建设:①融会贯通问题。即原建筑与改扩建主体,各楼层的桥接,存在安全、协调和美观问题。②动力配电系统。图书馆强电统一供给,有冗余。③综合布线系统。如:强弱电布线、信息系统、综合布线及读者出入等问题。④综合利用。原建筑看起来“不合理”“多余”的空间,可以稍加改造,综合利用,如复印室、照相室等。

3.3理论联系实际

在诸多前瞻性理念的指导下,图书馆应综合考虑学校存在的多种因素和图书馆目前的实际情况,有问题及时与校方、建筑方沟通,取得信任,得到最大支持。

3.4量力而行

环境建设要量力而行,实施先有后优策略。跟踪建设项目,是对图书馆人的理念、技术、功能和发展的理解程度的考验,也是一种学习,要在学习中成长、提升,努力打造一个以人为本,一站式、协同式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李东来,刘锦山.城市图书馆新馆建设[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675.

[2]於维樱编译.美国大学和研究图书馆协会新发展计划[J].图书情报工作动态,2011(6):1-2.

篇7

在商业建筑设计中,只有“以人为本”,从人的心理的因素出发,才能使建筑更好地满足人的购物观光需求,在购物的同时得到放松和娱乐。本文对人性化设计进行了概述,对各种影响人们心理的环境因素进行了分析,并对从采光、心理环境、商业景观等方面对商业建筑交通空间设计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人性化 商业建筑 空间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1、人性化设计概述

人性化设计可以合理地解释人们使用空间的动态行为,并可以指导空间环境设计,而这正是简单的和功能性的人体功效学理论所无法解释的。

人是一种能够适应环境且有目的性的动物。进行空间设计时,对文化背景、社会因素的影响,以及个人的年龄差异等都应有足够的重视,必须赋予建筑人性化的面孔,不能完全套用一种模式,否则将很难保证被有效地使用设计空间。因此在设计空间环境时,应以便于人们进行语言的和非语言的、有控制的交流为出发点,并综合考虑人的各种行为模式因素,以保证所设计的空间能有效地被利用,设计出最合理的宜人的使用空间。

人性化设计中关于认知地图,环境的认知与体验,以及个人空间、私密性、领域性研究等理论及其应用对建筑设计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人性化设计理论的引入是有效解决景观环境与人们的行为和心理问题之间关系的最佳方式。从使用人群的行为方式、心理特点以及对景观环境的使用要求出发,结合视觉审美需求的景观设计无疑是将来景观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2、人性化设计中的环境因素

1) 环境因素一:光照的影响。每套住宅应有足够的居住空间能获得日照,阳光有助于减少瞌睡和抑郁感。白天人们最喜欢间接的自然光线,这是最佳光环境。全光谱日光灯对自然光的模拟,可以使在这种条件下工作的人更不易疲劳。光环境设计应具有明亮、舒适和具有艺术感染力三个层次。

2) 环境因素二:颜色的影响。颜色可以分为彩色和非彩色。下面举例说明颜色是如何影响行为的。蓝色和绿色是是自然赋予人类的最佳心理镇静剂,它们是大脑皮层最适宜的刺激物,能使疲劳的大脑得到调整,并使紧张的神经得到缓解;粉红色给人温柔舒适的感觉。颜色不同,效果不同。恰到好处的颜色设计对居家环境的舒适性的营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 环境因素三:噪音的影响。如果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给噪音下定义,可以说,人们评价为不想要听的声音都是噪音。噪音对健康及心理都有不好的影响,如会引起头痛、恶心、易怒、焦虑、情绪变化无常等。

3.采光设计

光环境可分为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自然采光就是通过顶界面、墙面的处理将自然光引入交通空间中,根据自然天气时间的变化形成动态的光环境,获得光影变幻的艺术效果,使交通空间富有生命力。

例如,大连市连洋百货的门厅由大面积的落地窗围合,自然光穿越纯白色钢架支撑的透明玻璃幕倾泻而入,在室内白色的理石地面上形成斑驳的光影效果;屋顶暴露的钢桁架支撑淡咖啡色与透明的玻璃,如此一来,地面上的投影不仅仅是全透光的玻璃、不透光的钢架所成,还点缀了半透光玻璃的投射,大大丰富了光影的层次感。

此外,光影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使得室内环境极富动感。人工照明是商业建筑中较常采用的照明方式,它可弥补自然光不足的问题,也可在夜晚及天气不好的情况下进行照明。人工光带有不同的色相,可以创造色彩纷呈、气氛热烈的环境,烘托浓厚的商业气氛,创造丰富多样的空间层次,吸引购物人流,增加购物者的购买欲望和心理乐趣,促成更大化的商业效益。

4.商业景观设计

购物者对于环境景观的崇尚心理日益凸显,商家则希望通过充满趣味的景观环境招徕更多的顾客,因而景观环境设计已经成为商业空间设计中重要的一环。此外,良好的景观环境还能够创造热烈欢快的氛围和多元生动的形象,为整个商业建筑注入生机和活力。

4.1.亲切宜人的绿化水体

交通空间的软质景观设计一方面可以在交通空间内设置绿化、水体来形成景观点,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借景来实现,即通过室内外空间的流通将外部的自然景色借到室内来。宁波天一广场就是典型的例子。建筑群体围合出3.5万m2的露天广场,其中设置了风格各异的水街、水池以及层次多样的室外绿化,成为一个吸引城市人流前来驻足的场所。而其对面的商业建筑中则设置了多处空间节点以借用这些精妙的室外景观:通透的连廊使穿行的购物者可随时看到6 000m2的景观水域;玻璃覆盖的门厅将室内外景观相连接;暮色降临时,在咖啡座中休息的购物者可以欣赏到总长约 200m、高 40m 的亚洲第一音乐喷泉 ;各个休息厅内的消费者也可欣赏 20m 高、60m 宽的大屏幕水幕电影(图 6)。

4.2调节氛围的挂饰装饰

最常见的挂饰就是从天棚垂坠而下的大型装饰物,多出现在门厅、中庭等枢纽交通空间,或者局部通透的步行街内。交通空间由于规模较大、高度较高,容易形成空旷感,使购物者无所适从,而垂悬的挂饰能够减轻疏远感,对空间起到一定的填充作用。同时对物理吸声也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由于挂饰本身与环境相得益彰,往往成为装扮环境、吸引顾客的一个有利因素。地面铺装的图案能够对购物者产生流动或停止的心理暗示,可以用于空间引导。不同的纹理也会给空间环境营造带来不同效果,例如规则的纹理会形成一定的秩序性,产生一定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5心理环境设计

在精致华美的细部构件背后,往往隐含着建筑师精神层面的追求,或是对历史性、地域化情感的寄托,或者是对新技术、新构件的崇拜,或者是对趣味化、梦幻化情景的追求,总而言之,都是要创造新奇特别的环境氛围。

5.1.历史文脉的人文溯源

当代建筑思潮趋于追求理性,即使在商业建筑这一品格活泼、商业气息浓重的建筑载体中,设计师和使用者仍在心底不断追溯历史、呼唤文脉。吴良镛先生曾提出“抽象继承”的概念:把传统形象中最有特色的部分提取出来,经过抽象和提高,作为母题应用到当前的设计创造中去。这样的继承,并非形式的抄袭或旧零件的排列组合,而是既有创作原理的继承与发展,又有形象的借鉴与创造。这一过程往往融入更多的地域元素,在使用本土材料、呼应历史文脉的同时也塑造了独具一格的空间氛围。哈尔滨金安欧罗巴购物中心位于哈尔滨文化积淀很深的中央大街商业区,开发商在设计中尽量尊重历史,为弘扬地方文化提供了良好的依据。中庭空间将一系列具有浓厚历史痕迹的建筑群连接起来,作为历史符号加以保留和修缮,同时又加入现代的钢架与玻璃,给游历在步行街上的购物者带来古今交替的视觉冲击。

5.2.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当代社会背景下,新结构技术、新施工工艺、新建筑材料的应用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使建筑师可以更自由地将脑中的各种奇思妙想转变为现实,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充满想象力的建筑实体和空间。美国拉斯维加斯的菲尔蒙特商业街是一个充分体现科技魔力的实例。设计师用钢架创造了 600m 长、30m 宽、30 m 高的巨型交通空间,用210 万盏灯的照明系统和 540kw 的光学系统在双层玻璃弧形网架上创造了白天和夜晚不同的空间效果。白天,购物者在这里信步前行,沐浴均匀柔和的阳光;黄昏来临时,整个步行街像被最伟大的魔术师施过魔法一样,不断变幻出绚丽多彩、光怪陆离的影像,与悠扬舒缓的背景音乐一起彰显着科学技术的无穷魅力。

结语:

当今城市乃至农村生活的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面临的生活压力不断加大,人们对城市景观如公园、广场、商业街、居住区景观环境的要求在传统视觉审美需要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需求。这就要求景观设计中必须充分应用人性化设计原理,使景观具有减轻压力、消减病情、增强活力、提高认知、促进交流等功能。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保障性租赁房;精细化设计理念;套内空间

中图分类号:TU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6-0047-03

1 背景

保障性普通租赁房是提供给既不属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又无经济能力购买社会保障性商品住房的中低收入家庭,属保障性住房的一种。厦门市在2006年就开始实施住房保障政策,目前这一政策已惠及两万多个家庭、4万多人口。厦门市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保障政策,包括保障性商品房、保障性租赁房和廉租房3种类型。而在计划建设的保障性住房中,有85%属于保障性租赁房。厦门市保障性住房正走向“租售并举,以租为主”的供应结构。

保障性普通租赁房不同于传统的廉租房,不再只是针对城市的最低收入人群,它还包括了许多中等偏低收入的“夹心层群体”。“夹心层”包含的范围较广,可以包括普通的工人、刚就业的大学生、高级知识分子等涉及不同学历、不同职业、不同收入水平的多种人群。“夹心层”人群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低收入人群”,不再是只要求有房住即可,他们有自己的见识,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需要住房空间有一定的舒适性。而我国的保障性租赁房建设还处于刚起步阶段,相关经验及研究积累较少,面对大量的建设需求,急需对保障性租赁房的设计展开深入的研究。

2 精细化理念的提出

“精细化”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日本企业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的,源于丰田生产方式(简称TPS)。主要是管理者用来调整产品、服务和运营过程的技术方法。精细化管理的最大贡献在于成本的控制,实现精细化管理的企业一般都能将成本控制到最优,管理的精细化能够优化流程,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

2009年2月在清华大学举行了“首届中国住宅精细化建造产学研合作论坛”上,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张元端指出:“精细化设计的实质是不放过一寸面积的合理利用和充分利用,不放过一个创造舒适生活的细节,不浪费住户的一分钱财,不浪费国家的一点资源。”

对于保障性租赁房来说,在性质上是作为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公共资源,是节约型住宅。但不是简陋住宅,其设计标准并不应该低于普通住宅,反而更应重视,体现出社会的关怀。“小而精”是保障性租赁房套内空间设计的首要条件。这里的“精”并不等同于商品房的“精装修”,而是指合理和充分利用空间,使套内空间功能完善、尺度宜人、适度灵活、细节到位。通过这样的精细化设计达到保障性租赁房整体性能的改善。

3 厦门市保障性租赁房的特点

3.1 面积标准

2039年出台的《厦门市社会保障性住房建设指导标准》明确规定了厦门市保障性普通租赁房的面积标准,即:一房型建筑面积40m2,两房型建筑面积60m2,三房建筑面积70m2。相对普通住宅来说,套型面积较小,这就要求在设计时对空间的合理布局,充分利用。

3.2 中短期居住行为

厦门市规定社会保障性租赁房租赁合同和租金补助合同期限致最长不超过三年。合同期满时承租人应腾退住房,需要续租的,应在合同期满前三个月提出申请,经审核符合承租条件的,续签租赁合同和租金补助合同。

保障性租赁房不同于保障性商品房,它对使用者来说不是拥有,而是暂时使用的关系。这就要求租赁房套内空间设计的合理性及适应性,避免二次装修改造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3.3 以一类高层住宅建筑为主

由于厦门市人多地少,为了能在有限的土地内决解更多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必须以高层住宅为主要形式。而一类高层建筑主要为剪力墙结构,套型公摊较大。为了能尽量减少小户型的公摊面积,只能采取一梯多户的形式,但同时也带来了套内空间通风较差、日照时间短、套型之间对视等问题。

4 保障性租贷房套内空间设计原则

4.1 套内空间合理分区原则

套内功能空间根据其性质可划分为公共活动区、私密休息区、辅助服务区等,这些功能空间都有明确的属性区分。设计时应正确处理他们的相互关系,满足功能分区的要求,如动静分区、洁污分离等。

4.1.1 动静分区

套内空间的起居室、厨房、阳台等空间一般认为是动区,而卧室等空间则为静区,因此,在设计时宜把动区设计在靠近入口处,而卧室则宜集中布置且尽量靠里面。(如图1)

4.1.2 洁污分区

套内空间中家务劳动主要集中在厨房和生活阳台,因此厨房的位置因尽量靠近人口处且对于卧室等较为私密的空间则因尽量远离。(如图2)

4.2 “零交通”面积设计原则

保障性租赁房套内面积有限,因此套内空间布局应力求紧凑,流线简短,尽量减少无用的纯交通面积,提高空间使用率。如以厅去组织各功能空间对比以廊去组织套内空间纯交通面积更少(如图3、图4所示)。

4.3 扩大空间感受原则

保障性租赁房的套内空间较小,如果将各功能空间全部细分再加以限定,则空间会显得更加局促。因此,在布局上应尽量使公共空间开阔、连续,以扩大套内的空间感。如会客与、就餐和开放厨房空间的连续;起居室与阳台的连续等。

4.4 面积合理分配原则

在套型总面积一定的情况下,需要考虑各空间面积分配的相互制约关系。各空间的面积,是根据功能空间的特点、用户所需家具、人体活动的空间需求等因素未确定的。不能盲目将某些空间面积设计过大,某些又过小,这样会影响住户的正常使用。

4.5 良好的通风和采光原则

空间的布局应有利于室内形成良好的通风。套内的主要空间,如主卧室、起居室应有充足的阳光照射。对于高层一梯多户,难免出现利用凹口或天井进行采光的情况,但要注意不能将主要空间的采光窗朝向凹口或天井。

4.6 空间灵活性原则

由于保障性租赁房的中短期居住行为,在设计时必须使保障性租赁房具有适应不同家庭生活变化的能力。套内空间的灵活分隔与合并是提高保障性租赁房适应性的有效途径。

厦门市现有的保障性租赁房与1房和2房为主,可以借鉴日本采用外廊式的建筑形式。采用大开间结构,1个跨度开间为5900mm,开间内采用轻质隔墙,可以设计成两套1房型,也可以改造成1套2房型(如图5)。

4.7 空间充分利用原则

经济、实用是保障性租赁房的主要特点,为了能更好的满足居住需求,必须对套内空间进行充分利用。如采取向“高处”要空间、利用零碎角落、空间的复合利用、飘窗的利用等方式。

5 保障性租赁房套内空间充分利用的方法和技巧

5.1 套内储藏空间设计技巧

储藏空间是现代住宅不可缺少的主要部分,特别是对于保障性租赁房来说,需要储藏的生活必需品和普通商品房没有多少区别,但套内空间却只有一半或更少。因此,要求设计时必须充分利用一切空间设计储藏。

5.1.1 向“高处”要空间

现有保障性租赁房的门厅设计只有一个入口过道,由住户自行添置鞋柜等家具。但市场上买到的鞋柜一般只有1200mm的高度,鞋柜以上的空间白白被浪费,也导致了住户门厅储藏空间不足,把鞋架等摆放到入口走廊的位置,造成杂乱。如果在统一装修时能进行储藏柜一体化镶入式配置,则会增加不少的储藏空间(如图6)。

对于卧室空间来说,最重要是决解衣服被褥等的储藏问题,而市面上购买的衣橱成品一般只有2200mm,衣柜上空只能白白浪费。如果在上空设置吊柜或整体衣橱设计,就能避免这样的问题(如图7所示)。

也可以利用过道上空等空间来设置储藏吊柜。在节省使用面积的同时可以增加不少的储藏空间。

5.1.2 利用零碎角落设计储藏空间

套内空间中不乏有些不容易自行配置储藏家具的空间,这就要求政府在统一装修时可以一体化设计并配置。如冰箱的上空(如图8)、阳台洗衣机或洗涤池的上空等零碎空间都可以利用进行储藏空间设计。

5.2 空间复合利用方法

5.2.1 餐、厨、起复合

由于套内空间有限,如果利用开放式厨房和就餐空间的结合设计,则使叠合处的公共空间被有效利用,更为节省面积(如图9)。

5.2.2 利用过道设置洗脸台

由于套型总体面积较少,如果能结合过道分离卫生间的洗脸空间,则可以节省不少的使用面积,且能独立出洗脸空间,更能有效利用(如图10)。

5.3 飘窗的综合利用

为了扩大小户型卧室的空间,应尽量对卧室采用飘窗的设计方式。飘窗的设计对于保障性租赁房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但如果没能很好的利用空间,则会造成浪费。飘窗应该根据飘窗台面高度配置好达到规范标准的防护栏杆,且防护栏杆沿内轮廓设置。飘窗台应该铺设成瓷砖台面。便于用户可以直接利用(如图11)。

合理利用飘窗,可以给卧室增加更多的复合功能。例如,飘窗台较低的设计可以有效扩大室内空间,且飘窗上可以放置储藏矮柜。而飘窗高台设计,则可以用来充当书桌(如图12)。还可以用来充当临时休息的地方等。

6 结语

篇9

关键词:集约空间理念;LOFT办公空间设计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渐严峻,建设用地逐渐减少。在室内设计领域,用于设计的空间日益缩减。在这样的情况下,把集约空间理念运用于室内设计中,可以将一切资源充分利用,提升空间的利用率,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本文以现代流行的LOFT办公空间为例,从中分析集约空间理念在其中的表现。

1集约空间理念研究

1.1集约空间理念的概念

集约空间理念,是指在充分利用所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设计方法、科学技术、装饰材料把原有空间进行高效利用。它不仅是让空间变得更加合理,而且反映出人们低碳环保的生活态度。它能够在有限的室内空间及有限的物质条件下充分发挥实用性与经济性,并满足人们精神与心理的需求。集约空间理念以空间为主体,优化整合内部空间,综合考虑空间的平面、立面、可变家具和不同时间段的功能差异,注重多元化和人性化。从宏观层面来说,空间由长、宽和高体现,是和时间相对的物质客观存在形式。在室内设计中,空间设计仅限于一定大小、特定形状的空间资源。因此,集约空间理念的着眼点在于优化室内空间。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就空间论空间,而是对空间设计给予社会、经济、生态发展上的正确指导。这不仅要求合理规划空间,还体现了对空间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关注。从微观层面来说,它需要设计师对空间中的空间划分、色彩、家具、材料等进行相应的设计。

1.2集约空间理念的设计方法

(1)空间合理。如果说建筑是城市的灵魂,那么建筑的内部空间则是建筑的灵魂。古往今来,室内空间的风格多样、千变万化,如何才能将有限的空间创造出无限的可能?这需要因地制宜,需要使空间合理化。这不但要求对原有的空间进行精准的分析和把控,还要对空间重新整合。以深圳市的聂风工作室为例,由于其本身的空间稍显局促,为了使视觉上更加丰富,设计师把整个空间设计为多边形,同时在空间的中部留出一个梯形的客厅,让整个LOFT具有空旷的感觉。一层的空间也因多边形的分隔而显得多视角和流畅自然感,二层的工作空间沿梯形中空的三面墙围合而成。没有任何空间压迫感,却又最大化地利用了空间,表现出一种开阔的空间感。该理念既保留了原有建筑的精华,增添新的内容,使空间彰显出活力。(2)系统节能。室内系统的低碳节能是提升空间效益的重要手段。室内的采光和通风对人们的日常活动有重要影响。室内的光源尽量以自然光为主,可以利用光的直射、折射、反射将自然光引入室内,降低人工照明带来的能源消耗。通风系统也是节能的重点。自然的通风能保持健康的空间氛围,还有利于减少空调的使用率。设计师可以通过两种空间组织形式来配合通风:第一种是在室内设置地面的高度差,地面高差的变化会促进热量的移动;第二种是开放式的空间格局和室内陈设进行线型布局。开放式的格局可以增强空气流动性,线型的布局可以使每个空间相连,空气流线更具有导向性,不受阻碍,通过系统的节能处理让空间越来越健康和生态。(3)巧用陈设。室内陈设对空间的意义不可小觑。除建筑结构本身可以分隔空间以外,家具、装饰材料、装置艺术品等也会对空间进行分隔。设计师需要利用家具、绿化、水体、色彩、装饰物等,使原有的环境功能更趋合理,让室内空间更有层次感、生动感。例如,不同的装饰色彩可以对室内空间的不同区域进行划分,还能引导人们的视觉。有时,以装饰物代替硬性分隔的墙体,可以避免空间显得局促。家具的不同组合也可以使空间富有多种表现形式,特别是多功能家具的运用。日本著名设计师柴田优子设计的一个公寓中,通过打开卧室中一个可移动的隔断,可以使卧室变身为阅读空间。在书房中,可移动的书柜巧妙地充当了门的角色,储物与遮蔽一举两得。在开放性的空间中,更需要利用家具进行分隔。比如在客厅中,由沙发围合而成的空间成为人们休息会客的区域。入口处的衣帽架既实用又分隔了空间,使空间更加宽敞。

2集约空间理念在LOFT办公空间中的应用

2.1LOFT办公空间概述

“LOFT”在牛津词典上被译为“在屋顶之下、存放东西的阁楼”。现在所说的“LOFT”是指“由旧工厂或旧仓库改造而成的、少有内隔断的高挑开敞空间”。LOFT办公空间是在一些面临拆除的、过时的旧建筑中,利用现代的、富有科技感的材料,或者增加一些使用功能的家具、材料、设施等,重新装饰的办公空间。这种装饰风格在我国于21世纪初期形成,至今仍极为流行。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环保,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必然有不少旧厂房因各种原因被遗弃,拆除它们需要许多人力、物力,“废物利用”是环保的一个重要原则;二是这些厂房往往记载了这个地区的历史,甚至是曾经的辉煌,所以也是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只要在与现代环境协调方面认真设计,对其精华部分给予保留,就有助于展示地区的文化底蕴。在我国,比如上海的M50、昆明的创库、杭州的LOFT49、苏州工业园区、广州的信义会馆等都是著名的LOFT办公空间。

2.2集约空间理念下的空间营造

集约空间理念下的办公空间提倡视觉与功能的合理。LOFT空间的可塑性极强,可以通过对原有空间的特殊改造,运用切割、重构、组合等手法重新构建空间的组合形式。通过立体空间、模糊空间和延伸空间三种不同的视觉结构,来提高空间的利用率,让人们得到更加良好的空间体验。(1)立体空间。它要求设计师在办公空间尺度允许的情况下采取竖向发展,打破常规的平面组合。其实质是既增加功能空间,又使人从视觉上感到空间扩大了。例如,位于巴黎的起伊伊伊伊伊士广告公司,设计师增加了一个50㎡的夹层,并在空间中部设置一座不锈钢楼梯通往这里,在夹层的下方,设计师用混凝土材料把这部分空间设计成行政办公与娱乐的空间。这不仅增加了空间功能,还十分富有现代感。(2)模糊空间。在LOFT办公空间中,模糊空间的界限并不明显,空间与空间之间相互联系,大大增加了空间的开放性。例如,PaulithGarments服装销售公司,设计师通过分析建筑结构与办公室的关系,把空间设计成由一条不断延伸的狭长地带弯曲折叠而成的空间。让生产、销售、管理部门以及仓库都集中在这条模糊不清的界限上。这使整个办公空间更加具有凝聚力,更加集中,创造出一种积极的工作氛围。公共空间被用作总办公室范围之中的另一个外在区域,把分散且职责不同的部门联系在一起,使空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增加了空间的连贯性。(3)延伸空间。在设计中,可以通过空间的隔断与围合,利用人的心理和生理的感知来增加空间的延伸感,使人们的空间体验感到舒适。例如,位于北京的中国日报社网站新办公室,设计师运用通透的玻璃隔断来划分空间,使之隔而不断。这样不仅增加了空间层次,而且给使用者营造了无限延伸的视觉感。

2.3集约空间理念下的功能系统设计

光是构成LOFT办公空间的一个重要元素。自然光的采用可以大大减少能源消耗,与此同时,还给人以真实、亲近自然之感。由于LOFT办公空间大部分由旧厂房或仓库改建,因此,梁柱的间距和空间跨度远大于普通办公空间。空间中保留没有复杂隔墙遮掩的特点,采光明亮、充足。例如,杭州LOFT49,它是一个由旧仓库改建而成的事务所,工业味浓厚的建筑因为融入了艺术家们特有的气质而变得活跃和生动起来。完全开敞的空间,没有多余的墙壁。这样一来,阳光可以照射进来,在凹凸不平的墙面上留下斑驳的影子,无不渗透出原始自然的张力。

2.4集约空间理念下的陈设布置

LOFT办公空间有了设计师和艺术家的介入,大面积的墙绘、装置艺术作品分布其中,这样的空间不单单是用于工作,还可以用于展览和宣传,因为空间本身就是一个艺术品。具有原始性的装置艺术品可以对既定的室内空间进行再塑造和重新定义,进而用更前卫、更时尚的手法诠释空间的含义。例如,位于英国伦敦的Mother广告公司,整个空间以白色为主色调——白色的墙面、白色的环氧地板,让空间显得干净而宽敞。设计师设计了50组灯罩,每个灯罩面积约2.1㎡,里面装有1.2cm厚的隔音泡沫,有效地缓解了噪音。每个灯罩上还覆盖50种图案不同的Marimekko布料,具有大型装置艺术的趣味。整个楼层采用制冷用的塑料窗帘来划分区域,不仅环保,还满足了不同时段的功能需求。LOFT风格的家具崇尚使用旧木门、旧房梁、旧木板等,再配以铁艺,形成二次利用的家具。这符合一直倡导可持续的集约空间理念。例如,在资料浏览室,可以用旧工业水管结合旧木板做成一个资料架,显得工业感十足。这些看似废弃的材料在精心设计后会焕发出新的艺术气息,成为视觉的焦点。

3集约空间理念在LOFT办公空间中的发展

长远来看,集约化空间理念符合我国城市和室内空间的发展。未来的LOFT办公空间设计应当延续集约空间理念,低碳环保,物尽其用。未来要做的是赋予其更多的附加值,并将能源的消耗降到最低。基于集约空间理念,在空间、功能系统、陈设甚至更多方面去探索,赋予它新的生命。通过更深入的挖掘,去寻找空间中的空间,实现LOFT办公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芳 单位:郑州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范蓓.办公空间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出版社,2015:19-20.

[2]关洪丹.符号重构现代创新性室内空间[J].设计,2014(11):63-64.

[3]陈铁军,徐潇潇.装置艺术品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市场,2014(46):113-114.

[4]冯俊颖.集约空间理念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以咖啡厅设计为例[D].浙江农林大学,2016:20-21.

篇10

关键词:校园规划,学校建筑,设计,理念,策略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strategy of invigorating our country b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dvanced, the government increased the campus construction of the investment,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the campus planning and design requirements of the school building more and more is also high. This article from the campus planning and design idea of school building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function of the school building space type and design strategy for campus architecture planning and design problem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are analyzed, in order to the campus planning for the future with the school building design to provide important reference.

Key words: the campus planning, and school buildings, design, concept,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 G47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 校园规划及学校建筑设计理念

1.整体设计理念

整体设计理念将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视为一个系统性工程,将校园建设中的各个要素归纳成统一的整体进行研究,体现了一种规划、建筑及景观之间整体性的设计思路。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创作理念上坚持系统的整体性。以系统化的整体观进行创作设计,在校园的园林和建筑设计方面充分应用系统化的理念,采用多层次的绿化和建筑体系构建系统化的校园环境。第二,在建设过程中为保证建筑之间的多样性引入整体设计理念,并制定相关的设计准则。如设计校园建筑空间时,为保证各个空间的整体性及人在各建筑活动上的连续性,会侧重于使用者在各个空间的活动行为以及所体验到的空间氛围。

2.绿色设计理念

绿色设计理念是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核心理念,强调构建生态优先的校园环境,在建设校园环境的同时,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绿色设计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具体体现以下方面:第一,强调建筑外部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注重保护和发展基地原有的生态系统, 确保生态系统的平衡。第二,在学校建筑设计的过程中,注重资源的优化配置及能源的节约合理利用,以求实现资源的可再生利用。第三,注重健康舒适的内部环境。学校建筑内部环境应保持空气清新,畅通,温湿度适宜,让学习者感到舒适、轻松。

3.动态设计理念

动态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第一,校园规划设计所形成的校园规划结构是一个富有弹性生长的结构,能够满足于校园空间的未来发展需求;第二,校园的建设发展有着自身独有的发展规划及发展机制,能够为未来的学校发展提供可控性依据。但是,从目前的校园建设来看,大多数以“校园总体结构”为发展模式,因此,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如何利用其有利条件,创造充满生机活动的校园空间形态,需要适时引入动态规划与弹性生长的设计理念。

二、校园规划及学校建筑的设计策略

1. 学校建筑功能的空间类型及设计

(1)教师办公、学习、研究空间的设计

教师办公、学习、研究空间主要指教师办公室、行政办公室、会议室、教师阅览室、教学交流活动室、教学成果展示室等。在过去的学校建筑设计中往往容易将教师办公、学习、研究空间的设计忽略不计。教师只有掌握好灵活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教师必须拥有足够的研究学习空间。在设计这些空间时,既要确保这些空间的独立性,又要确保这些空间与学生活动空间的联系性。同时还应将“人”这一重要因素充分考虑到。学校建筑空间是人的活动空间,不管是在空间形态,色彩,还是空间质量、尺度都应将使用者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行为方式充分考虑在内,为使用者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 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乐园。

(2)各种教学活动空间的设计

教学活动空间主要包括普通教室、语音教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及体育场所等,这些教学活动空间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吸取知识所不可缺少的特定空间。因此,在设计这类空间时需要根据各特定空间的功能需求及特性,在空间质感、尺度、形态上进行深入地分析。在空间质感上应将空间的通风、采光、日照等要求考虑进去,如语音教室的环境是否安静,是否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在空间尺度上应将将使用对象的生理特点考虑进去,以求空间的合理布置。

(3)学生自主学习空间的设计

自主学习空间是指学生自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一种外部环境,通过这种外部环境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表现出一种积极性、独立性及自觉性。自主学习空间强调空间的多元性、开放性及可变异性。主要包括图书阅览室、科技活动室、多功能活动室、各种兴趣活动室等。当学生所处的学习空间处于一种和谐、友好、宽松的氛围时,学生的思维不易受到束缚,交流、探索、求知欲望强烈。因此,在设计这些空间时需注重空间的灵活多变性,空间形式应突破传统的房盒子呆板造型,以开放性、多元性为基调,使学生在这一空间中能够产生自由而不压抑的心理感应。

(4)娱乐设施、活动空间的设计

校园中的娱乐设施,活动空间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社交能力的重要场所,不仅能使学生积累足够的生活经验,社交知识,还能够使学生紧张压抑的心理情绪得到放松,有利于学生心灵、品格、情操的培养。因此在校园规划中,娱乐活动的场地需要详细规划,除了必备的运动场地,如足球场,篮球场,游泳室等,还因规划娱乐场地,如,演出厅、影视厅等等。可以利用建筑空间构件或空间布局形态的多样性、围合性、不确定性及空间的错落变化所创造的带有趣味性的外界空间,如利用挖空的片墙、构架等构件组成的户外空间,让学生在这些空间自由穿梭,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2. 校园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