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23 01:45: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企合作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企合作教育

篇1

关键词:美国;校企合作;合作教育

合作教育是美国校企合作中所采取的最为典型、最为成功的一种教育模式。自1906年辛辛那提大学教授汉曼·施奈德首次提出这一教育模式以来,美国的合作教育至今已走过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合作教育模式不断完善与有效运行的过程中,形成了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和特征,并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美国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特征及影响

(一)美国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

美国合作教育的模式主要是交替模式。交替模式开始于20世纪初,主要是学生的学习与工作时间交替进行,一般以周、月或学期为单位时间,学生平均每周的工作时间大约是40小时。在工作期间,学生与企业达成协议,并取得相应的报酬。到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了“半天交替制”,即学生一般在学校接受半天的理论学习,下午或晚上进入企业进行实践性的兼职工作,而且可以获得应有的报酬,这样学生每周工作的时间大约为20小时。这种“半天交替制”除了适用于全日制学生外,对那些超过传统入学年龄或有着不同学习要求的学生有着特别的意义,其普适性与方便性大大增强。

(二)美国合作教育的特征

实用性——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合作教育的美国职业院校,从招生、专业设置、教学到实习,一切都以企业的需要为中心,培养目标为企业所需的合格实用的专门人才,教学均在企业的参与下开展。对学生而言,一方面,可以认识到学习关系到未来工作的重要性,自觉地将课堂理论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避免一味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可以把握最新科技动态,跟上科技发展速度,进行具体问题情境分析,研究如何解决问题,从而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同时,学生在工作中的责任心与义务感也可以得到培养。对企业而言,参与合作教育的全过程,可以密切关注学生的各项情况并不断做出调整以便有效录用,省却不必要的职前培训经费及时间成本。

广泛性——各方紧密联系、全程参与美国合作教育的开展并非仅仅是学生、学校及企业三方的事情,其所涉及的部门与人员相当广泛,而各部门与人员之间也并非相互独立,而是各方互相配合,达到合作教育的有效运行。学生是合作教育的主体,学校必须结合本校及学生的实际,围绕企业需求进行招生、课程设置、管理方式的选择等一系列工作。企业更要参与其中,为学生提供资金投入、实习场所、教学设备等。各级政府及家长进行监督与支持,新闻媒体也进行积极的宣传,银行在经费上给予强力保证。可见,各部门各司其职,又有机统一,使得美国的合作教育得以有序进行。

本土性——合作教育服务于本社区美国各社区学院进行的合作教育均以服务本社区经济为宗旨,学校与当地企业进行合作教育,围绕当地企业的需求不断进行各方面调整。学校招生也以本地区学生为主,既帮助其实现就业,又服务于本社区经济发展。学校同时为企业提供新型研发技术,引导本地企业更好地发展。美国合作教育的这种本土化理念使得合作教育在专业设置、教学、教师要求等方面具有灵活多样的形式,适用性也更强。

(三)美国合作教育的影响

合作教育这一教育模式在美国取得了显著成效。统计数字表明,97%的合作教育大学毕业生认为结合工作实际的教育是他们事业成功的源泉;80%的合作教育毕业生表示他们就业的单位就是他们上大学期间实习过的单位;63%的毕业生认为他们的就业机会确实比别的毕业生多,而且所从事的职业大多是在学习期间最后去实习的那些单位提供的;40%的毕业生承认不管工作有何变动,其职业总是与在校期间获得的工作经历密切相关;占合作教育项目毕业生总数一半以上的人从事着令人羡慕的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还有15%的毕业生考上了研究生,得以继续深造。

美国合作教育成功的原因

(一)美国经济发展的需求

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及市场人才结构不断变化,要求美国的职业教育必须培养专业知识与技能并重的高素质人才,尤其是美国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来,各企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不再只是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要求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这样才能不断给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增强企业的生命力。在这种情况下,为顺应经济与市场的需求,担负高技术人才培养重任的职业院校通过与企业紧密联系进行合作教育,无疑对学生、企业、学校三方都是正确的选择。

(二)美国实用主义的文化价值取向

美国作为一个多种族国家,其文化必定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各种文化聚集到一块,虽有冲突,但更多地是相互借鉴与不断融合。美国文化的最典型特点是实用性,实用主义的文化价值取向左右着美国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美国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杜威将实用主义这一文化意识推向了,直接应用到了教育领域之中。在美国,几乎每个社区至少拥有一所社区学院,美国人并不为进入社区学院学习,然后成为一名技术人员而感到羞耻,相反,在美国,高级技术工人的待遇往往更高,地位也更突出。美国人的这种强烈的实用主义文化价值观,使得校企合作教育的开展变得更加容易。

(三)美国联邦政府的积极支持与宏观调控

在美国的校企合作中,联邦政府起了积极的引导与协调作用,不仅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设立专项资金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更通过具体立法规定、保障了美国合作教育中各方的权利与职责以及需承担的后果。1994年5月4日,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了《学校至职场机会法案》,简称stwoa。该法案要求各州建立“学校至职场机会”教育体系(stwoa,1994,sec.1)。该体系包括三个核心组成部分:以企业为基地的学习活动(注重实际工作经历、现场辅导、掌握技能、工作培训等),以学校为基地的学习活动(注重学术性和实践性的教学大纲及内容的融合)和连接性活动(把学生和雇主联系起来的各种活动,以及帮助学生获得附加训练的活动)。该项法案的签署及实施,对规范、促进美国的校企合作起到了极大的指导作用,也有力地保障了合作教育模式的适用性。

(四)美国合作教育自身运行体系的有效运转

合作教育部在每所进行合作教育的学校中均设有自己的合作教育部,在这个部门有两类人:一是承担合作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一是沟通学生、学校与企业三者关系,起承上启下作用的项目协调人。项目协调人对外代表学校一方与用人单位联系、谈判和签约,组织校企进行合作教育;对内是学生的顾问和辅导员,根据学生的特长、学校开设的专业及社会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学生选择专业、确定方向,并安排学生外出实习。项目协调人通过有序地安排学生的课堂教学和外出实习,协调、解决学生学习和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保证合作教育的顺利进行。即使在学生上岗后,项目协调人仍要经常去工作单位进行监督与指导,并征求工作单位对学生的意见,不断协调与改进学生、学校和工作单位三者之间的合作关系。

制度保障对学校而言,每一所开展合作教育的学校都需制定正规的合作教育计划,包括合作教育的模式、招生标准等,并要做出标准的书面说明。对学生而言,学生在参与合作教育的过程中对应承担的责任与应享受的权利都要知晓,如学生参与实习工作的正式文件、来自学校及雇主的对学生的评价等均应加以保存。对雇主而言,雇主需要平等地满足自己的最大利益,学校需向雇主提供书面说明或有利于合作的共同信息材料,雇主还可以获得评价学生工作的权利等等。可见,完善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美国合作教育的顺利进行。

评价体系在美国的合作教育中,对学生的评价并非只由学校一方或学校与学生双方做出,企业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中,更能显示出合作教育的成功之处。学校与企业对学生的评价不会因学生所在地点分散而受到影响,学生在工作期间,学校依然会进行监督、指导并做出评价,企业同样会对学生接受课堂教学的过程进行观察、评价。学校与企业共同从理论知识和实践两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判断其在合作教育中的表现。

对我国校企合作开展合作教育的借鉴

校企合作已越来越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和发展趋势,如何通过合作教育保证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显得至关重要。美国合作教育的许多地方值得我国借鉴,如对开展合作教育的法律保障、国家制度的保障、培养人才的本土化目标、自身完善的运行体系及评价体系等等,都值得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借鉴,不断改善、调整,以形成我国独特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有观.美国的合作教育[j].世界文化,2003,(3):16.

[2]徐平.美国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j].外国教育研究,2003,30(8):1-4.

篇2

校企合作是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培养模式。开展校企合作,实行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切实开展校企合作,建立校企间良好有效的合作机制,既是国际职教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革除职业教育弊端的一剂良方。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至今,较突出的问题正是在校企合作方面。究其原因。是校企之间缺少深度合作的良性运行机制。

一、构建校企深度合作运行机制的重要意义

校企合作既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行业企业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鲜明特色,又是当前改革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教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的关键环节,更是把职业教育纳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重要途径。

自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以来,职业教育战线积极落实该文件精神,积极探讨校企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在校企合作过程中也产生了诸多问题,如校企合作只是停留在浅层次的企业用人和学校安置学生实习、就业;大多数校企合作关系的建立和维系主要是靠“关系和信誉”缺乏约束性和稳定性;校企合作中普遍存在“校热企冷”现象等。如何解决校企合作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在多年从事职业教育的实践中切实体会到:构建和完善校企深度合作运行机制是突破校企合作瓶颈的关键所在,对大力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策层面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世界各国职业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经验,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创设了良好的校企合作的制度环境。目前,我国虽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开展了大规模的试验,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在政策层面还缺少系统、完善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出台具体的、可操作的有关规定。

2.观念层面的问题

校企双方在合作中有各自的利益,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普遍存在认识上的偏差,着眼点更多集中在眼前的短期利益。相当一部分职业学校把校企合作当做解决教育资源短缺和安置学生就业的手段,在校企合作中只是寻求企业在资金、场地、设备方面的帮助,把企业当做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的场所。一些职业学校一谈到校企合作,就是讲企业为学校提供多少实习场地,赠送多少设备,赞助多少资金,而较少考虑学校如何通过企业员工培训、产品与技术研发等给企业提供真正的实惠,在校企合作中“取多予少”。

三、建立校企深度合作运行机制的策略

1.建立和完善校企深度合作的动力机制

校企合作是在学校和企业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开展的合作,既是自愿合作,就应该有持续不断的推动力。建立校企合作动力机制,政府是关键,政府应在校企合作中起主导作用。一是建立政府主导的校企合作管理体系,发挥政府的组织优势、资源调控优势、公共管理优势,统筹规划当地的校企合作,指导和协调校企合作的有序开展。二是制订有关法律,明确规定生产条件先进的企业有为职业教育服务的责任和义务。同时,通过制订一些优惠政策,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保护和激发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2.建立和完善校企深度合作的双赢机制

我国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建立和维系大多是靠“关系和信誉”,这种机制是校企合作的最初形式,形式简单,方便灵活,但缺乏稳定性。所以,必须注重构建校企深度合作的双赢机制,校企双方实现信息、人才、物质等资源的有效共享。通过校企合作促使学校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使企业提高职工素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与技术水平,从而有效地促进生产的发展。

3.建立和完善校企深度合作的保障机制

要确保校企合作的高效良胜运作,一是建立校企双方的管理协调机构,负责协调处理校企合作中的有关问题。二是制订相关基础文件和规程。三是建立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企业必须参与课程标准的制订和质量监控,课程评价标准必须将教育标准、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统一起来。

4.建立和完善校企深度合作的调控机制

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双方利益平衡点的寻找与把握,而能否使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则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逐步探索建立的各种调控机制。为能真正全方位、全过程地实施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校企双方必须有沟通信息、协调关系、督导检查的桥梁和纽带,建立推动校企合作双方长期合作共赢的调控机制。

四、建立校企深度合作运行机制的方法和途径

1.课程体系与企业深度对接

由企业提供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标准,并提供相关专业的最新信息。学校与企业共同确定毕业生标准、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创设教学环境和条件,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与权利。

2.教学过程与企业深度对接

“做中学、做中教”,这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只有在做中学,才是真正的学;只有在做中教,才是真正的教。职业学校学生实践技能的形成一般需要经过感知认同、模仿、练习、熟练协调、反馈校正和创新创造几个阶段,要在实践性教学环境中通过反复训练才得以形成;技能型人才的观念、态度、行为和技能必须在生产一线实践中进行培养。在教学内容上,要从注重专业学科体系向注重实践教学环节过渡,教学内容及时根据行业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变化调整更新;在教学方法上,要求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岗位技能训练。

3.师资队伍建设与企业深度对接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可靠保障。学校应每年选送一批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学习,提高实践能力。教师通过与企业零距离接触,树立市场观念,理解企业文化,提高专业技能,从而促进教学与生产的零距离结合。

共建实习实训和就业基地,是校企合作最普遍的行为。根据学生培养与企业职工培训的共同需要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形成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实习实训基地,使实习实训基地成为师生共同接触社会、了解就业市场以及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训导的重要阵地,成为人才培养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重要场所。

篇3

关键词:中职教育 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103-01

中职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元素之一。如何提升中职教育是一项时代教育课题。校企合作是我国积极倡导的一种办学模式,也是我国中职教育有效提升教育质量的一种重要途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运用于中职教育具有其时代的必然性以及迫切性。

1 校企合作的原则

笔者认为,在中职教育中实施校企合作办学应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市场导向原则。中职教育校企合作应该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依据市场原则来优化配置资源,一切从大局出发满足校企合作的各个参与对象的实际需求,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坚决杜绝各种流于形式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第二,开放性原则。一般来说,中职校企合作办学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教育组织对外部环境的开放性以及教育组织对内部的开放性。第三,共赢原则。中职校企合作的每一方都要立足人才培养这个着力点,密切“生产”与“教学”的联系、加强多层次的合作与交流,进而使企业与学校等各种教育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共同实现中职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1]。

2 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机制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中职教育校企合作机制进行了探讨。笔者认为,要明确其合作机制,则关键一点是要进一步明确中职校企合作办学中的每一个参与者以及各自的职责。事实上,中职校企合作之参与对象的涉及面是比较广的,主要有政府、学校、企业、学生、教师、行业组织以及无形的市场等7个参与者[2]。这些参与者在中职校企合作办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地位,政府部门是中职教育校企合作之重要的推动力量与重要保障,它应该科学出台具有导向性强的有关政策及法规来保证中职校企合作办学的规范性、条理性,制定一些优惠政策来引导与扶持校企合作。市场则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导向。中职学校与企业是校企合作之主体,他们可以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相互发展。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成功组建后,那么学生与教师就是校企合作之主体,学生能够充分运用学校与企业等资源,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以及综合能力,从而为未来就业夯实基础,而教师也可以借助校企合作的平台,勤于充电,不断实践,提升自己的专业教学水平。行业组织应该结合校企合作过程中,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情况相应地授予各种资格证书。这7个参与者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如果缺少其中任何一个,则校企合作均难以健康持续发展。

3 中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推进措施

3.1 政府需完善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

政府部门应该采用法律法规等多种形式确立中职校企合作参与方的“问责制”,这样才具有一定的可执行性。只有政策的支持,没有执行则中职校企合作就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在中职校企合作办学中“有所作为”,结合实际制定出扶持政策来推动校企合作;要依据国务院出台的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措施,建立健全开放的用人机制,积极吸收与鼓励企事业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到中职学校兼任专职与兼职任课教师;也鼓励中职专业教师到企业参与实践;加大投入建设校企实习实训基地;明确企业在中职教育中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等[3]。

3.2 丰富校企合作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在衡量校企合作办学质量等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应该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办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这对提升中职教育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评价体系的设置上,应该不断丰富评价主体,比如引入社会、行业和企业(或者用人单位)来当作校企合作的评价主体;也要优化评价标准,比如将学生对某种职业或某个岗位之适应度、社会与行业以及企业(或者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纳入校企合作办学的评价标准[4]。

3.3 增强校企合作的监管服务体系

应该以依法办学为准绳,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监管服务体系,积极推动校企教育管理不断规范化与科学化[5]。一定要严格落实教育部出台的关于中职学校教育管理办法,加强中职学校的内部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以及安全管理等各种制度建设,大力推动中职学校教育管理理念跟企业管理理念相互接轨,千方百计推动学生管理与教学管理实现三化,即“企业化、精细化、现代化”。

3.4 加强校企合作的能力建设

加强校企合作的能力建设,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强化专业建设。中职学校应该大力办好省级示范专业,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骨干专业与特色专业;建设好国家级、省级示范实训基地,切实解决职业学校实训条件差、实训工位不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建设一批既能承担学生生产实习任务,又面向社会开放的综合性公共实训基地。二是增强中职教师教育教学培训。要结合本校实际,多方位发展教师教育教学培训,不断创新其培训方式,让广大教师在各种培训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专业水平职业技能。进一步完善专业任课教师定期下基层、下企业实践的相关制度,遴选实力雄厚的企业与中职学校联合举办师资培训工作。三是着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中职职业教育一定要坚持为为地方人民群众服务,为地方企业服务的原则,积极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中,为社会与企业输送应用技术型人才。企业也应该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办学,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尽量承担更多的见习与实习任务。

4 结语

综上所述,校企合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很强的工程。可以说,随着我国中职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入,校企合作作为中职教育新时期的中职人才培养的模式,一定会给我国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带来可喜的变化。我们应该抓住一切机遇,结合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已经地方经济的发展特色,深化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办学,从而形成中职教育与地方企业良性互动、科学发展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李志强,匡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征[J].职业教育研究,2011(3):8-10.

[2] 汤建鑫,童云飞.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11-13.

[3] 杨广金,江涛.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模式及效率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2):12-13.

篇4

戴姆勒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中国地区人力资源负责人华德瑞先生、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安江英及戴姆勒中国汽车学院的学生与家长们共同出席活动,领略了戴姆勒“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理念和培训成果。

戴姆勒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中国地区人力资源的负责人华德瑞先生称:“戴姆勒将不断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培养力度,使他们成为确保公司业务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戴姆勒也视中国为戴姆勒全球的重要市场之一,使更多青年才俊从先进的培训中获益。”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校长王海平先生说:“在戴姆勒中国汽车学院,我们引入德国职业培训标准,以企业需求为培养目标,为梅赛德斯-奔驰授权经销商培养优秀的售后服务人才。学校与企业不仅能够实现双赢,更为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奠定了基础。”

戴姆勒采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其核心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产学合作处处长林宇先生在活动中表示:“中国经济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特别需要各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为国家正在推进的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经验。”

自2006年开始,戴姆勒在中国启动了“铸星教育”计划,并正式将“双元制”这一理念引入中国,至今已有超过1500名学生从中受益。

作为“铸星教育”的一部分,戴姆勒与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合作创建的戴姆勒中国汽车学院于2011年正式成立。

篇5

关键词:技工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近年来,人才市场逐渐出现诸如“技工难”和“就业难”的问题,一个原因是由于技工院校的学生毕业之后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另外一个原因则是由于企业所需要的技工无处可求。从这个问题可以直接反映出技工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与社会的发展所需求不相适应,培养人才效益较差。

技工教育是为社会提供技能型专业人才而服务,必须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教育计划,应将学校和企业互相有效的融合起来,使得课堂以传授知识为主向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过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出现,技工教育出现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

1.“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含义

技工教育注重技工生从业前的教育,如何让学生的择业观、就业观与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吻合,这是当前技工教育工作者需要探讨的问题。技工教育首先要确立“以企业为中心”的观念,一切教育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一切教育以社会需要和企业需要为准则,致力于发挥学校的优势和潜力去解决企业用人需求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技工教育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改变了传统技工教育的模式,找到了一条适合企业用人要求和学校培养技能人才的新思路,为学校和企业搭建了平台,学生到企业实习,既能接受专业知识与技能实操的训练,同时又能接受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准职业人岗位素质要求、技能质量标准的学习,实现了学生由考试型向实践型的方向转变。

2.“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办学趋势

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办学趋势下,单纯的教学实习已经逐渐向合作型教育人才培养方向进行,向研究开发、生产经营全方位合作转变;从单一的人员培训、技术服务、咨询服务和单项技术的联合攻关向技术、资金和人才三位一体,共建多种经济技术实体的合作模式转变;从教学和科研两个中心向产学研一体化;而在校企合作方面,合作范围与合作对象已经逐渐由以面向中小企业为主的合作向面向所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企业集团的合作转变;由学校与企业一对一模式的合作向学校――企业群体式合作转变。

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构成

1.基本要素

技工教育所培养的劳动者,只有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受到产业界的欢迎和重视,而产业界只有参与技工教育,才能对技工教育提出科学合理的、符合实情的要求,才能得到适应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基本要素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技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

2.运行合作机制

校企双方在针对企业技术问题和技工教育中的教学问题,是将合作运行机制紧密结合,制定校企双方技术合作计划,共同分析市场,探讨市场走向,共同研究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应用;积极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引进,为企业提供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服务,同企业共同攻克技术难题,提高对企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实现产学研的深层紧密结合。

三、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办学的对策

1.加强职业学校自身能力建设

对于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重要的策略之一就是加强技工学校自身能力的建设。因此,要紧抓校企合作的领导管理工作,以此来提高云南省技工教育的整体实力和对企业的吸引力。其次,适当地调整教师和技工学校的专业设置,使之更加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同时加强对学校实训设施设备建设,缩小与企业间的技术落差,实现与生产实际的同步。

2.优化集团化办学,加强校企合作

优化集团化办学则是深化“产教融合”和加强“校企合作”的又一重要的策略。有效利用和共享集团企业的资源,在课程开发和技术开发、学生就业等方面实现有效对接显得至关重要。加强人才的优势互补与集团内的企业和行业为职业院校提供能工巧匠和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也为技工院校在校教师到企业和行业锻炼提供实践机会,能够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

3.建立健全专家咨询体系

技工学校应积极组织选聘在行业、企业中管理经验丰富、技术能力强、在各自领域具备一定权威性和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建立“校企合作咨询委员会”,通过加强校企联系、开办技术讲座、举行校企合作咨询会议、开展经验总结交流、举办校企联谊活动等形式,为校企合作提供决策咨询、业务指导和技术服务,提高学校校企合作的前瞻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篇6

一、“校企合作”汽修教育模式构建

校企合作指职业院校与企业进行多层次、全方位合作,强调了过程和对象的双重结合。我校作为北汽集团专业教育培训指导机构,与集团隶属的各企业进行了校企合作。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求与学校商定培训计划和签订相关合作协议,依托学校环境共同就专业开发、课程建设、师资配备、实训条件、评价体系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学校借助企业实训资源优势,把先理论后实习的校内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工作经验的校外实训相互融合,贯穿于整个学生培养计划中。

校企双方共同就专业设置、招生计划、课程标准、培养目标、教学实施和考核评价体系进行协商制定,相互关联如图1所示。学校承担着学生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由专职教师完成,提供实训场地和实训基础设备;企业委派工程技术骨干以兼职教师的身份到学校对学生的生产实训教学进行指导。企业提供与生产过程同水平的专业实训设备供学生实训,达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最后通过学校考试和企业考查、测评的方式完成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估,并对优秀学生颁发奖学金。学生毕业时可以获得相应的毕业证书和专业技能四级或三级等级证书。通过校企双方相互扶持、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润互享等措施,提高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和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

图1 校企双方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承接的任务

校企合作不但使我校汽车维修教学设施更加完善,增加了生源,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而且使学校专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实践机会,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培养了更多的“双师型”教师。与此同时,为企业节省了更多的培训成本,增加了企业的收益。校企合作实现了良性循环,为学校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二、“校企合作”汽修教育模式实践

1.“定向双元式”人才培养模式

定向双元式就是根据企业在发展中的用工需求,校企双方签订协议,变企业招工为学校招生,合作班级以该企业名称命名,企业参与管理并选派兼职教师,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设置课程、安排实训和毕业考核,学员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定向双元式校企合作是一种理念上的更新和模式上的创新,是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的体现,是中等职业学校深层次发展的根基。

结合定向双元式培养模式和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组建了“奔驰班”“新能源班”“福田康明斯发动机班”“现代班”。第一、第二两个学年,学生在校学习,接受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第三学年,从汽车工程系各专业中按照学生的就业意向和学校选拔条件组建成冠名班,由企业参与管理学生,引入企业管理制度、企业文化、企业精神。校内实训基地实行企业化管理,并安排一定量的时间让学生到企业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习。

全部课程由三部分构成(如图2所示):(1)职业素质课程加专业基础课程;(2)专业核心课程;(3)企业岗位课程。前两部分课程建设一方面是搭建适合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人员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平台,另一方面是为学生塑造职业发展能力和构建专业框架。第三部分为就业平台,主要是为学生实现零距离上岗而设计。前两部分主要在校内进行,以理论加实操一体化教学为主。第三部分由企业根据需要对即将上岗的人员先进行短期的技能培训,并组织考试,合格的学生按照合同到企业上岗实习。此阶段主要由企业实习指导教师或工程技术骨干在企业授课,完全针对实际工作过程或实习产品进行现场教学。学员在企业顶岗实习,实现工学结合,并结合岗位生产任务进行一定量的岗位培训。此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的专业和技术能够适应科技进步和岗位新技术的需求,增强企业员工的稳定性,提升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促进企业和员工的发展。

图2 汽车维修专业“定向双元式”框架

定向双元式校企合作模式实现了实质意义上的双赢。一方面,企业的参与不仅可以帮助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弥补专业师资的不足,还推动了课程改革,拓宽了教育和培训领域,提升了教学质量,创建了专业品牌,激活了就业和生源市场。另一方面,企业也能获得人力资源储备,得到学校的培训服务、咨询服务和文化资源。学生顶岗实习可承担一定生产任务,尤其是校企双方合作培养的准职业者可以满足企业技术力量的对位需求,优化员工结构。

2.“学年分段式”教学模式

根据生源层次不同划分为初中起点三年中级工为“2+1”模式和五年高级工加大专为“2+2+1”模式两种,高中起点高级工加大专为“2+1”模式。“2+1”模式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和一体化实训,第三年进入企业生产实习;“2+2+1”模式是初中毕业生通过在校两年中级工学习和两年高级工学习再加一年到企业生产实习来完成学业,最后取得高级工证书和大专学历证书。为了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整体水平,我校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联合办学,使学生在学习技能的同时也提升了学历水平,毕业后可获得“双证”,即专业技能等级证书和大专学历证书。此种教育方式实现了职业教育、学历教育和就业教育的完美结合,培养的学生专业能力更强、职业素养更高、综合素质更好,更符合企业用人标准。

我校依托汽车维修专业、汽车营销专业与北汽福田、北汽研究总院、萨博高端基地、北汽零配件基地、4S店等合作,学生在顶岗实习阶段直接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教务科和汽车工程系根据企业对毕业生安排的实际工作岗位需求,构建了集职业素质培养、专业基础知识、职业技能训练、工作实践为一体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按照培养目标对毕业生制定出相关工作任务、设置课程标准及实训实习项目,按照职业能力和职业岗位的要求优化教学内容,在实训课程中始终贯穿着“教、学、练、考、做”的训练模式,并不断探索任务驱动式项目教学法,积极开展模块化教学、一体化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最后一学年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由企业安排技术能手或工程师对毕业生的实习训练进行全程指导和考核,毕业生参与生产实践,学校教师辅助企业指导教师进行各个实训环节技术要求的监管。实习结束后,由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岗位技能掌握情况和实习表现进行测评,再由学校对学生综合能力及实习效果进行考核打分,双方考核结果共同决定了毕业生的学习质量。

三、增强“校企合作”动力的途径

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汽车维修行业的人才需求也逐渐向高技能、全方位发展,提高企业汽车维修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知识层次是提升企业活力的关键。而与职业院校合作是提升员工专业技能,增强企业活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职业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也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提升企业和职业院校合作的动力,开展更深层次、更长远的合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市场主导,政府调控。我国尚未出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优惠和鼓励政策,企业与学校合作是为了得到零距离上岗员工带来的劳动力支持。政府对于企业与职校合作的支持与鼓励会直接影响到双方合作的积极性和合作程度,因此要进一步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如图3所示)。首先,建立校企合作相关的制度和出台保障校企合作创新的法律法规;其次,为校企合作的开展和创新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最后,强化管理机构和评估机构在校企合作中的桥梁作用。政府委托管理机构对学校和企业进行管理和绩效考核,同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以引导和激励校企双方合作的热情;评估机构对学校和企业做出评估,并把结果反馈给政府,保证参与合作的企业和学校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得相关信息,不断探索更深层次的合作。

图3 政府调控机制推进流程

(2)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校企合作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利益分配,它是组建校企合作共同体的基础。目前,我国的校企合作利益分配机制还比较滞后,有关利益合理分配的相关制度还有待完善。因此,企业和职校双方应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主动协商如何进行利益的合理分配,明确各自的责、权、利,采取双方都可接受的方式,尽量避免由于利益分配问题影响深度合作的展开。与此同时,政府应发挥调控作用,出台校企合作利益分配的管理办法或条例,制定科学的分配方法,使得校企合作利益分配有法可依,有据可查。

(3)强化校企合作中的“双主体”模式。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是两个主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关系。但现实情况是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方式上发挥的作用是有差异的,这源于双方的立场不同和所追求的目标不同。校方的办学目标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就业率,人才培养模式注重的是“学中做”,侧重于基础性学习任务的完成和基础性技能训练;而企业追求的是效益,是毕业生能为企业创造的经济价值,是以“做中学”为主,侧重于专业性应用、职业性的工作训练。要开展深度校企合作,就要变以学校独家为主成企业和学校“双主体”。学校参考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设定培养计划,有利于学校把控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有利于为企业培养出更多的技能型和适用型人才,增加毕业生的就业率;同时,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参与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活动全过程,不仅帮助学校领导掌握更多的市场信息,集思广益,同时丰富了职校学生的教学活动形式,使得校企合作教育资源有效配置。

(4)构建适应企业需求的校企合作模式。企业在与学校进行合作时,具体采用何种合作模式要根据合作的实际需求和自身的情况量身定制,主动营造环境和提供条件,建立长远的人才战略意识。职业学校也要不等不靠,由政府搭桥,主动寻求合作企业,双方选择的合作模式应该使得校企都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摸索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校企合作之路。

四、结束语

通过搭建适合汽修教育的校企合作平台,使职校培养与企业需求顺利对接,使我校汽修毕业生获得了专业技能和素质提升,使合作企业得到了可用之才,学校得到持续发展。但要实现校企更深层次的合作还需政府的支持、相关机构的协调以及企业和学校双方的长久努力,最终达到学校与企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艳丽.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及其合作模式研究[D].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10.

[2] 田潇,王彩丽.校企合作动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23):85-88.

[3] 黄雄健,廖抒华.校企合作共建汽车工程实践中心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 2013(3):191-192.

[4] 赵便华.校企合作构建高职汽车工程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2013(9):16-18.

[5] 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70-72.

[6] 杨润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5):72-75.

[7] 邱爱兵,罗子华.浅谈校企合作背景下的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现代经济信息,2012(1):38,59.

篇7

关键词:美国合作教育;比较研究;创业教育;启示

美国是经济发达国家,在其高等教育工作中,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校园内创业文化氛围浓厚,社会各界对高校学生创业活动给予高度关注。因此,通过对美国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研究,本文对美国合作教育的特点进行分析,寻找与我国当前国情相符合的创业教育模式,促进我国创业教育模式的发展。

一、美国校企合作创业教育经验

美国校企合作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校企合作是高校创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美国校企合作开展创业教育形式多种多样,如开展学生创业实践、实行产学合作、加强师资建设等。

二、对我国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的启示

借鉴美国校企合作创业教育模式和经验,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模式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构建。1.设立具体化和特色化的创业教育目标。设立创业教育目标要改变传统观念,认清当前经济发展形势。随着国内大学的不断扩招,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应当改变传统被动的就业观,重视大学生自主创业。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行为,因此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必须设立具体化和特色化的创业教育目标,创业教育目标明确才能引领高校创业教育发展,使我国创业教育在正常发展的轨道上不断前进。2.建立体系化创业教育课程。在美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中,创业教育课程是一套完整体系,理论和实践是其主要组成部分。以美国百森商学院为例,其创业教育课课程可以概括为“两大模块,三个层次”,MBA和本科教育课程组成两大模块,基础级、专业级和支撑级是MBA创业教育课程的三个层次。3.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在创业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学习创业知识需要教师积极正确的引导,当前我国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力量相对薄弱,因此必须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吸纳理论水平高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任职。4.实行特殊化创业教育教学方法。创业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学校必须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重点。学生是创业教育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在美国百森商学院中,学生创业实验和练习主要通过组织小团队形式。在小团队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和队员就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和交流,以合作方式解决问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认知能力在这种合作学习的模式中得到培养,改变了传统教育中学生被动学习的模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升。创业教育的实质是教育,不是向学生灌输追求经济利益的理念,因此应将科学发展观与创业教学方法紧密结合,如可以借鉴美国百森商学院的SEERS教学原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价值观。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学生创业活动提供指导,从这个角度上讲,创业教育又是实践教育。因此在创业教学工作中必须重视实践案例教学,即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向学生提供真实创业案例,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案例中创业公司遇到的问题,这样就能帮助学生积累管理经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5.完善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创业教育工程浩大复杂,需要全社会积极予以关注,因此必须加强对创业教育的物质支持,制定法律法规,完善创业教育支持体系。美国百森商学院建立了一个从校友——学校——政府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支持体系,这对其创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国应当借鉴百森商学院的创业教育支持体系。信息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强调培养创新精神、创新人才是我国创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必须突破传统的封闭式创业教育管理模式,建立开放型、创新型的高校创业教育管理体系,校友是一种宝贵的特殊力量。许多校友在不同的行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他们走出学校进入社会,与母校仍然有紧密联系,从某些方面讲,学校仍然为校友的发展提供帮助和支持。对学校而言,校友是与母校有深厚感情的特殊群体,是学校宝贵的资源。依靠校友资源,学校可以提高声誉和知名度,学校的发展也离不开校友的支持。重视校友资源,让校友积极参与高校创业教育,对完善创业教育支持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美国的许多高校创业教育机构都是校友投资设立,并且许多校友为学校学生提供创业资金支持,积极与母校合作办学,我国高校应当借鉴,如重视高校海外校友资源,重视引资,增加学校创业教育办学经费。完善创业教育支持体系需要政府积极发挥职能,为高校创业教育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政府应切实为高校大学生创业提供优惠政策,为大学生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综上所述,当前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创业教育模式的改革是教学体制改革的重点,高校创业教育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是发展的趋势。创业教育应当注重发挥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校创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积极发挥教师对学生创业的积极引导作用,创业教育教学活动必须与学生个人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完善创业教育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社会、高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我国创业教育才能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昊.国内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的比较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

[2]戴雪头.高职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1

篇8

一、我国深化校企合作的瓶颈

我国的校企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流于形式,采用的模式较为单一,虽然也有“订单式”、 “2+1”、“工学交替”、“实训―科研―就业”一体化等各种模式,但大部分职业院校还是采用“2+1”人才培养模式。即三年教学两年在学校组织,一年在企业进行。校内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之以实验、实训等实践教学;学生在企业的一年以顶岗实习为主,并结合实习经历选择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题目,在学校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2+1”校企合作模式下学校占主导地位并发挥主体作用,企业居次要地位,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比较消极被动。由于企业的不配合或校企合作不够深入,使得技能人才的培养效果不理想。第一,部分院校存在实习专业不对口现象。如有的学校让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但学生很难找到合适的实习岗位;有些专业生源较多,而企业能够接收的学生人数有限,岗位有限,结果很多学生只能去那些需求量大、但专业并不对口的企业顶岗实习,学生的专业能力根本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第二,部分院校实践教学和企业工作环境脱节。第三,部分院校实习岗位单一化。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固定在某个岗位,很少有机会到企业其他部门轮岗锻炼,导致学生见识少、目光短浅、管理能力差,职业通道上升的机会少。第四,部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第五,学生第三年在企业实习期间,由于学校监管不到位,导致学生因种种原因不能顺利完成实习而不能按时毕业。

“2+1”人才培养模式虽然也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的导向,但是这种校企合作方式目前还有很多的困境或瓶颈:一是企业在职业培训中没有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学校在校企合作中一头热,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比较消极被动;二是顶层设计不完善。国家尚未在法律层面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和约束机制,使校企合作缺乏政府的政策和财政支持,而且出台的职业教育法律条文大多为原则性的规范,缺少可操作性,另外政府缺位,没有成立专门的机构对校企合作发挥居中协调作用;三是行业监管机制不完善。现有的行业协会不能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充当桥梁和纽带,不能发挥应有的行业指导作用。

二、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

在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上,我国是学校和企业双主体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而德国是企业主导、学校为辅的双元制职业教育。

德国职业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双元制,一元是职业学校,一元是企业,企业主导、学校为辅。德国双元制的实施方法为:首先企业选拔有资质并且体检合格的学生,和学生签订合同,规定各自的责任和义务,然后把学生送到相关的职业学校进行理论培训,在企业内部接受实践培训。在学校的培训期一般为3年,短则2年,长则3.5年。教学分别在企业和职业学校里交替进行, 约70?时间在企业,30%时间在学校。学生既是职业学校的学生也是企业的准员工,经过三年左右的培训,学生基本上都会留在企业工作,而且由企业给学生发放工资,并逐年增加。

德国以企业为主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和我国以在校学习为主的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完全不同,它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由企业主导招聘和培训学生,并以在企业学习为主,让学生学习期间就已经熟悉了企业真实的职业情境和工作流程,无须进行从学校到企业过渡的岗前培训,节省了企业运营成本,也让学生的学习和就业融为一体;第二,企业就是学生的实训场地,省去了一大笔国家财政专门拨给职业学校建设实训场地的经费投入;第三,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为主,并自始至终贯穿职业技能培训这条主线,学生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到了工作岗位可以迅速上手。第四,企业在学生学习期间给学生发放工资,既减轻了学生家长的经济压力,也减少了国家的失业率。第五,学生在被企业招聘之后就开始由企业为学生量身定做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就业目标,学习动机和主动性非常强,毕业时基本上都是非常专业的职业技能人才,大大提高了职业人才的培养效率。第六,企业全程参与并发挥主体作用。企业主导招聘和选送学生到职业学校;企业的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内容、掌握程度都由企业决定。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在顶层设计方面建立了校企合作的保障和约束机制,建立了完善而严密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德国政府颁布了严密的《职业教育法》、《手工业法》、《企业基本法》、《职业教育促进法》、《青少年劳动保护法》等等,建立了完备的校企合作的机制和制度。

此外德国校企合作非常融洽还得益于行业协会发挥了重要的指导和协调作用。《联邦职业教育法》规定:每个行业协会都应设立一个职业教育委员会。其职责包括:组织职教机构、制定规章制度、认定培训资格、审查培训合同、决定培训时间等。德国的行业协会是一个带有强制性的组织,在职业培训的过程中负责组织、实施和监督职业技能考试,在“双元制”职业培训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当然德国双元制的优缺点也是同样明显的。其缺点:培训岗位的提供主要由企业决定,即依赖于企业的经济发展情况、各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而不是根据青少年的教育需求。对于学生来说,培训缺乏对学生个性发展的考虑,学生未来的职业变动缺乏灵活性,培训具有明显的瓶颈。

三、 我国职业教育深化校企合作的路径思考

对比中德两国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中国“2+1”校企合作模式存在亟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在办学主体上,应逐步改变目前校企合作中学校为主体和主导的局面,应进一步发挥企业在职业培训中的主体作用。

一方面,政府应该建章立制,完善顶层设计。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以法律形式强制企业和学校一起参与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按照谁受益谁出钱的原则,让企业承担起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的任务。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制定出让企业积极参与职业培训的利益驱动机制。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政策,如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在用工数量、税收减免、财政补贴、专项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优先满足。此外还要充分发挥行业的指导作用。

而作为职业院校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大胆探索:

第一,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上不要拘泥于一种模式,学校应该根据各专业的特点灵活采用不同形式的校企合作模式。如理论性比较强的专业可采用 “2.5+0.5”模式;服务性的、与社会紧密联系的专业,如旅游、文秘,可采用“2+1”模式;需求量不大、但专业技术性很强的专业,如软件开发、动漫专业,可采用“订单式”模式;技术含量比较高、学生需要较长时间实践才能掌握得专业,如汽修、机械制造,可采用“工学交替”的模式;专业技术更新比较快的专业,如电子通信专业,则大胆采用“实训―科研―就业”一体化合作模式。

第二,目前我国职业学校的学生头两年在学校学习理论,第三年才随机安排到企业去实习,不利于学生趁早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应该在学生入学时就让口碑好、规模大、实力雄厚、有发展前景的企业进校园宣讲,由各企业安排管理人员或人事部经理向学生介绍各自的企业情况、发展前景、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以及员工的福利待遇等。让学生一进校就有明确的就业目标和学习目标,从文化基础、服务意识、服务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各方面主动培养和提高自己,大大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主动性。

第三,在班级的编班和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应该和国内外的大品牌企业主动洽谈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一些以企业名命名的特色班,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完成教学过程,学生毕业后直接去该企业就业,以此作为学校的就业亮点,借此塑造和提升学校的品牌和社会效应。

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概念界定

(一)职业教育的定义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一种教育类型。它同时满足着受教育者和经济社会两者的发展需求。

(二)校企合作的概念

广义上,校企合作指的是教育行业与产业的相关部门合办的一种教育模式。狭义的则是指企业单位与职业学校之间的合作。通常,若是从大的方向来说,职业教育合作指的是国家层面的校企合作,其次是与区域或是省级的校企合作,再来便是单与学校层面的合作。

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问题与分析

如今,政府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有力政策,在如此有利的环境下,我们必将不会错过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契机。如今我国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迅速发展的脚步主要呈以下趋势:

1.从功能定位上来讲,以前单向的企业用人正在向整体需求过渡;

2.从程度上来讲,曾经分散型的合作正转向密集型的合作方式;

3.从合作的形式规模上来说,从以学校为主的合作模式向以群体为主的合作模式转变;

4.对于职业教育院校校企合作的内容而言,渐渐由课堂的需求转向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

教育校企合作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主要是因为在管理模式、法规章程以及合作方式上的改变与创新。但尽管目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势态良好,步伐稳定,但从整体上分析,我们却依然未找到可持续性的合作体制机制,同时也依然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难以持续稳定的发展前行。校企合作的有利条件还有待进一步建立,这主要表现为:

一来是还未深刻认识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内部要求;二来是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系统的宏观管理体制;三来是由于还未建立具有统治地位的合作机制体系;四是有待完善的残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制;五是得不到充分发挥的行业组织。

由上可见,我们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依然不够完善,不论是外部的管理体制还是内部的合作要求,我国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都还有加强修复的必要,还有使其更加进步优化的空间。

三、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措施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中不变的旋律。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努力完善职业教育合作校企的法规制度,是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我国当前正在不断探索有效的校企合作方式。努力寻找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应我国国情的体制与机制的模式。在整个进程中,我们很容易观察到,当前大多存在着学校热烈而企业漠然的现象。很多职业院校伤透脑筋却找不到能够与企业合作的路径。与此同时也很难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适应企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通过深入的探讨,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一)职业院校应当主动且频繁的与企业单位沟通交流,全方位合作

职业院校应当转变观念,建立正确的教学观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前提;与企业进行主动沟通、积极交流、深入合作,树立为服务企业的意识;深入了解企业文化、企业需求,与其进行全方位的深层次合作;共建管理制度,共设组织机构,构建与完善制度保障体系,使学校文化与企业精神相互融合。

(二)职业院校开设企业及市场有需求的相关专业

职业院校开设专业要符合企业人力需求;职业教育学院应当积极邀请企业专家探讨专业设置的开办,适时调整需及时;专业的设置应融入院校的教学特点并融入企业文化。其次职业教育学院还需依靠企业充分有效的培养与聘任院校老师,要求教师进入到企业中实践,到第一线进行技能培训、体验及锻炼,努力建立并扩大“双师型”师资队伍。

(三)通过教学改革和课程调整以适应企业的适时需求及变化

院校应注重学生实践性的培养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积极同企业进行深入沟通,有效整合资源,设置具有针对性的课程;及时引入新技术、新知识到课程中。职业院校应当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实践学习的品质,职业院校内部则应计划并开办实践、实训课程,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创立培训机构。

(四)职业院校需不断创新校企合作的模式,勇于突破传统的合作方式

校企合作的模式是校企合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校企合作的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定向式人才培养模式、立体式合作教育模式以及学工交替等模式。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各个职业院校又总结出许多其他模式。大多数人认为,校企合作应采取定向式人才培养模式,这样有利于双方共同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专业型人才。它能起到在专业设置和企业需求中的协调作用。学校能根据企业的具体需要来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实现更多毕业生的就业愿望。

总结

综上所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想要可持续性发展,达到互惠互利的合作目的,关键在于职业院校要明晰自己在企业中所充当的角色与地位。积极与企业进行沟通交流。要想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能被企业所接受,被社会所接受,就要让学生投入到实践。一是要紧密专业知识与企业文化的联系,二是要充分利用实习实训的机会深入了解企业文化,三是要开展形式各异的企业文化展示与交流。我们相信,在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的努力下,势必会找出一条适合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光明道路。伟大的发过作家司汤达曾经说过“伟大的热情能够战胜一切”。只要我们本着对教育事业的热情,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一定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宋振兴.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体制探索[J].学园,2013(17)

[2]唐林伟.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研究:布迪厄场域理论的视角[J].现代教育管理,2013(6)

篇10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基本现状构建完善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高职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高职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能够满足社会对专业性技术人才的需求,同时也能适应企业定制人才的机制。高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主要是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状况而产生的,这种模式在国外提出与发展已久,并且其机制也十分成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专业性人才。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起步时间较晚,并且没有官方的鼓励和政策引导支持,其多呈现零散性和自发性特点。尽管如此,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仍然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在社会上取得了不俗的成效和口碑,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是按照企业的需求进行专业的设置,在课堂教学方面进行实践培训,同时在学生毕业时能够直接择优进行企业对口岗位工作。这种人才培养及办学模式是高职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化、职业化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但是现阶段校企合作模式在高校扩招、教育改革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下,这种合作模式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尤其是双方利益点的平衡方面,更是直接影响校企合作的稳固、有效与持久,如何寻找二者之间的利益结合点,构建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机制,是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社会必然性

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是给予资源的互相依赖,高职院校是以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具有专业技术、更加符合社会企业需要的人才,而企业也需要人才的支撑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符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与内在属性,其发展有着社会必然性。

1.校企合作是社会化大生产对于专业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我国企业对于仅仅拥有理论而少实践的本科、研究性人才的需求逐步减少,相反却大量需求拥有专业技能及实践经验的专业性人才。现代工业对于人才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只有通过校企合作才能更好地使高职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培养不同层次的专业性技术人才。

2.校企合作是企业不断发展,不断需求多种类人才的必然要求。现代企业的发展速度十分迅速,新型技术更新频率较快,传统高职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企业技术更新的步伐,导致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脱节。校企合作能够紧跟社会企业的发展方向,为企业新型技术种类定制专业性对口人才,满足社会对于新型人才的要求。

3.校企合作是双方互惠互利,资源互依的必然结果。高职院校的办学目的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同时招收一定比例的高考生资源,缓解高等教育的压力。同时社会企业也需要专业性、实践性的人才,校企合作能够有效地满足双方的目的,使二者能够找到利益的结合点,互惠互利。

三、我国当前校企合作的模式与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的模式

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实际上市模仿实践教学的一种样式,也是实践教育的延生。在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机制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模式:

1.校企股份合作模式。这种模式是指独立的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以股份合作的方式进行合作,企业向高职院校注资,并直接参与学校办学,享受学校的科研成果和人力资源。

2.企业主导型合作模式。在这种模式中企业自行投资办学,对学校拥有管理权,独享学校的成果。

3.学校主导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学校自行投资兴办产业,以学校为人才培养基地,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1.校企合作层次较浅。现阶段的校企合作主要是为了自身的发展、生存而主动进行合作。双方的合作仍然停留在项目的支助、学校基地的援建、员工的培训等方面,合作层次较浅,未能建立一个有效的、长期的合作机制。

2.企业参与程度不高。由于我国校企合作的起步时间较晚,企业对缺少实践经验的合作制度的信任度不高,因此,导致社会企业的参与度较低,并且不积极。

3.缺乏政策制度保障。虽然现阶段我国校企合作发展较为良好,但是至今为止,仍然没有有效的、专门的制度和政策给予规范和支持,使得校企合作机制缺乏完善的统筹机制以及合理布局。

三、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机制的构建

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没有制度的保障和政策的支持,校企合作即使在现阶段发展较为良好,但不保证今后不出现风险,只有政策和制度的保证,才能强有力地保证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地运行下去。

2.实行多样化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政府要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并对校企合作进行鼓励和激励,在完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选择多种合作模式共进的方式,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机构,加强企业与高校的合作互动,将产学研紧密结合起来,共享利益关系,真正实现企业与学校的深层次合作。例如订单培养模式,我院与国内知名企业吉煤集团、中煤建筑安装工程集团有限公司,中煤第一建筑有限公司、天津新港船舶重工有限公司等签定近500人才培养计划,由企业对我校签下订单,对其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企业向我校提供实训设备,利用院校培训机构来培训企业员工,并提供奖学金,以合同订单的形式将双方的关系转变为利益合作,使双方都能积极关注、执行和维护校企合作的过程和成果,并且使得学生一出校门就能得到一份就业选择,扩大其就业门路,形成招生和就业的良性循环,使家长、学生、学校、企业都能找到各自的利益平衡点。

3.强化社会评估机制。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要注重质量教学,重视办学过程中的教学投入和成果推广,吸收社会企业主动参与学校的研究和人才培养计划中。并且建立完善的社会和院校、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机制,强化社会对于校企合作成果的评估机制,增强社会各界对于校企合作的信心和支持。

4.校企合作在不同专业方面进行分层次合作,梯形合作,使双方得到共赢。高职院校在于企业进行合作时,要进行专业商讨和计划,形成多层次的合作体系。例如,安排学生顶岗实习、企业进行特殊的院校职业指导和内部招聘会等,另外企业也可以派遣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亲临学校进行办学指导,审核院校教材和上课内容,同时为学校教师提供进入企业进修的机会,与学校形成多层次的合作。

5.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高职院校与企业的长效合作机制的建立必须由政府部门开头,适当引导和激励,维持企业和学校的利益平衡;给予行业一定的行政补贴,以减税等方法鼓励企业与院校进行合作;规范对校企合作的管理,协调学生、家长、院校、企业之间的矛盾,平衡和保障各方的利益。

四、总结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是现代化社会教育与经济需求的必然结果,它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一种新兴的教育培养模式。在现阶段我国的校企合作起步较晚,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但是我们要坚持建立校企合作的长久机制,走可持续化校企合作之路,为改善我国经济社会人才需求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