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艺术创作范文

时间:2023-03-28 16:23: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视觉艺术创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视觉艺术创作

篇1

关键词:视觉艺术;创作;自由;庖丁解牛

中图分类号:J802文献标识码:A

视觉艺术在当代商品经济与网络时代的结合中相对地独立了,艺术家、设计家们用他们特有的表现语言去解读自然、社会和人。但是,艺术家、设计家并不是在所有的创作中都能够做到得心应手、自由发挥。庄子美学中有个“庖丁解牛”的故事:“……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常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庄子强调指出,庖丁解牛所达到游刃有余的自由境界,实质上就是审美的境界,他可以不为得到工钱而快乐,从而获得了创造的自由。达到了一种超越纯粹“技术”的境界——“道”。尽管庖丁并不是在创造艺术品,而只是宰牛,但这种道理在我们当前的视觉艺术创作过程中依然有着一定的现实的意义。

一、视觉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不自由现象

视觉艺术创作应该是艺术家运用“心、眼、手”自由地耕耘在艺术领域里的一种超脱状态。但是,在当前商品经济的影响下,艺术创作受功利的诱惑,限制了艺术家自由的发挥,所以很难达到“道”中理想的境界。“庄子的所谓“道”,本质上是指最高的艺术精神。……庄子认为道是‘美’的,天地是‘美’的。而这种根源之美是‘理’,是‘全’,是‘纯’。”①庖丁能不为拿工钱而感到精神上快乐,目前又有哪一位设计家能象庖丁那样光出设计稿而不拿设计费?光考虑自己的艺术表达而不把客户的现实需求放在第一位?歌唱家又能像庖丁那样练嗓子而不为拿出场费吗?利益的驱使让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失去了一定的自由,最起码歌唱家还要想着取悦观众,设计家还要想着尽快在商场上滚打出一片天地,使功利价值最终得到实现。

对于画家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追求纯粹自娱性、纯粹的艺术感觉而不为金钱所动的画家为数不多,大家谈起绘画作品就谈起艺术市场,而市场又是经济利益的枢纽。当一个画家在准备画一幅直接与金钱利益挂钩的作品时,创作过程很可能会受所谓“一分钱一分货”的影响。尤其是现代的公共艺术家,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功利的作用,他们不得不在思想上,行为上屈服于政府机关、屈服于环境管理部门及出资的老板们,这在很大程度上使艺术家的创作自由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又会由于经济功利的原因,始终不能使自由的“技”得到“道”的升华,甚至是影响到了作品最终的功能与审美价值,这是当代视觉艺术的一个很普遍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设计领域非常严重。用金钱的多少来衡量自己的设计作品,这样就失去了准衡,设计家也就不会像庖丁那样每天都能够“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庖丁是纯粹因为创作而愉悦,而设计家是因为功利才得到精神享受。

二、视觉艺术创作中自由性的实现

艺术创作实现了自由就是超越了实用性的一种纯审美境界,在创作的过程中,对自由的实现,实际上包括两方面。

(一)思维的自由和技术熟练的自由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思维上的自由。这是一种无任何负担的精神状态,庄子所把握的“心”上的自由正是我们研究的艺术精神的主体,尽管庄子无意于今日之所谓的艺术。今天的艺术家要想达到思想上的解放状态,必须要使自己先消解掉由“实用”所带来的金钱上的欲望,欲望消解了,“用”的观念便无处安身,思想上也就能得到了纯粹的自由,创作过程也才能甩掉枷锁。民间艺术家做剪纸时,尽管是有目的的艺术活动,但却很少受利益所驱使,所以,他们创作时剪刀随着思维自由转动,世间万物不分贵贱卑微,皆集于美的形象,民间艺术家是快乐的、自由的、无负担的。我们也能在儿童画里找到“自由”实现的精神状态。因为进到小孩子眼里的东西都是美的,没有了欲望的实用性,也没有知识作基底的知觉活动,可以将事物变成美的对象,因而感到一种满足,快乐。所以现在很多成熟的艺术家想通过不同的途径来使自己回归“童心”,以求在创作思想中得到“自由”。

其次,是“技术”达到自由。“技”可以说就是单纯的技术性活动,“技”达到高度的自由,就超越实用功利的境界,进入审美的境界,“技”往往指艺术家的基本功力问题。现代及将来的视觉艺术除了重思维的自由外,也应该重“技”,“技”是“自由”的先决条件,没有相应的技术,思想不管多么深奥都永远无法表现出来。不能表现出来,又何审美可谈。所以,不管学舞蹈、音乐还是学绘画、雕塑,都要从掌握基本的技术开始。没有练过嗓子,唱出来的歌是不带感情的,也不会悦耳动听;没有熟练地运用画笔的能力、没有纯粹的掌握色彩规律的能力,要想画出一幅“美”的作品比登天还难。尤其是舞蹈,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几分钟的优雅舞姿,确实是艺术家在台下的十年工夫。基本功问题也是一个目前艺术界比较关注的问题,我们看许多当代艺术展,从涂抹得乱七八糟的画面上看不到一点画者的能力。纯技术上的退步真是“今不如昔,一代不如一代”,还标榜着“观念”的表述。纯抽象表现成了主流艺术,“观念”二字成了最热门的话题。某些青年画家、学生对流行文化的接受速度过快,西边来风东边雨。这种快餐文化与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很难找到契合点,于是许多人开始随波逐流,不再像徐悲鸿画马那样废纸盈尺,徐悲鸿在草原上画马稿纸达五六千张,他的马才能奔驰起来,这对于当代的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个艰难的考验。许多年轻人急功近利,为了尽快出名,为了从五花八门的视觉艺术种类中脱颖而出,过早地进入到某种超脱的境界,忘忽所以,以自我表现为中心,片面地认为只要极端就会得到认可。我们的艺术家、设计家还是不要这样,对自己负责一点,也对观众负责一点,重视高“技”的重要性,不要让自己的作品在技术上流于肤浅。

再次,思维的自由与技术的自由是相辅相成的。“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在解牛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了游刃有余,达到了自由境界。他技术上的熟练,可以“以神遇而不以目视”,这从庄子美学中引申出来则是思想自由,是技术自由的升华。技术服从于思想,心手相应才能达到“道”的天人合一境界。这就是二者的辩证关系。

在现代的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中,真正能做到这些的并不多。艺术家在作品中体现出的丰富的知识素养和扎实的功力,可以源源不断地真正向读者提供有益的、有品位的艺术精神食粮。我们看张捷的作品,画面对“古意”天人合一的理解有着一种很深的表现功力,形式语言上均以短线、小面相接,又浑然一体,用笔古拙生涩,极具现代构成的特点,这些都是画家苦练基本功与思维能够自由活动的结果。郎绍君说“对艺术而言,需要渐修,也需要顿悟。渐修就是要下苦功夫、真功夫,这须耐得寂寞与孤独,没有寂寞之道就没有真学问、好艺术。”②再比如周京新的抽象水墨人物都曾通过借助于大量写生来改造、锻炼自己的心、眼、手,画面一笔笔塑造起来,使艺术形象得到如“水墨雕塑”般的升华。思维的自由与技术的自由不能达到相辅相成,指的是“技术”的自由与“思想”自由的不协调发展,这在青年人当中比较多见,对于一个成熟的艺术家来说很少有这种情况。这就是通常大家所说的“眼高手低”或者“手高眼底”,这里“眼”指审美的一种状态。

(二)把握社会和艺术规律的自由

实现创造中自由的状态,除了思想解放、技术熟练外,把握规律也相当重要。庖丁解牛的自由过程是很符合规律性的,这表明人们是在劳动创造的社会实践中达到的自由境界,也就是审美境界,这具有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

社会是艺术家创作的环境、背景和土壤,艺术作品体现了艺术家对社会生活不断加深的认识过程,既是对有关生活本质规律的悟解。只有活跃的创作认识活动,才能促使将要表现的对象构成一种完整、鲜明的艺术形象的总体,并完全通过特定的、熟练而自由的艺术语言加以表现出来。

视觉艺术创作中对艺术规律的把握表现为创作中的三个阶段,这也是实现自由的必要条件:一是积累生活经验,搜集素材;二是围绕主题进行艺术构思;三是完成艺术表现。这三个阶段只能是大致的划分,因为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往往是穿插交错的,对审美客体的认识,往往需要反复多次,才能由表及里、由象到质地认识清楚、把握准确,也才能自由地一挥而就,实现精神上的满足。总之,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视觉艺术创作的自由度一种完美的“道”的境界,是舍弃功利,纯粹自由的境界。这对于我们今天的艺术家、设计家来说,在理解、把握艺术创造的规律上应该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

篇2

一、数字化艺术设计视觉原理

(一)视觉原理构成要素

全面控制视觉原理构成要素,依照上述要素合理设置内容操作是提升数字化艺术设计效果的关键。在上述设计的过程中,人员要严格把握好点线面、对象和背景、色彩、光影、形体与空间等几方面。

1.点线面分析:点要素是视觉原理的最小单位,可以构成静态画面,形成画面中心;线要素能够打破死气沉沉多的画面,通过四类线的交叉,增强画面力度,让画面“动”起来;能够通过不同面的组合,形成“立体”的画面,增强画面视觉质量。

2.光影分析:光影是视觉媒体的最主要要素,可以通过视觉的适应及对比效果形成第二形象,从而提升画面的视觉质量。光影可以将视线集中,让人通过视觉产生一种紧张感,可以有效提升画面质感。不同光影在配合的过程中可以改善画面的流动性、节奏感,使画面层次化,生动化。

(二)视觉原理知觉特征

1.形状特征:该特征是视知觉在视物过程中的第一印象。在视物的过程中形状不仅由单纯视觉决定,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由感觉影响,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物象,导致视觉效果得到美化。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要保证严格控制艺术作品的形状特征,将复杂与简化对立面统一,从而创造最佳审美效果。

2.平衡特征:该特征大多是由艺术作品中的静态进行展现。在这种静态中平衡可以使画面更具有质感,可以从平衡中凸显不平衡,这种“以黑暗衬托光明”的艺术设计手法可以更加提升不平衡的视觉效果,让艺术作品在位置、形体、色彩、疏密上形成一种和谐、美观的效果。

3.运动特征:该特征可以让艺术作品动态更好地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行程连续的作品印象,让作品表达更加流畅。运动可以让人形成一种“错视”,行程双重样相,从而孕育出一种独特的视觉魅力。

(三)视觉原理美学基础

1.美学构图:构图中需要对平面内的事物位置关系、内容关系进行处理,依照布局要求,以画面内涵为核心,以画面质感为主体,保证轻重缓急,层层有序。构图过程中要严格依照对比、节奏、韵律、均衡要求,对要素及特征进行把握,合理选取构图形式,从而保证画面引人入胜。

2.虚实基础:虚实结合可以让画面更具有吸引力,提升画面表现张力。虚实结合能够突出主体,让画面更具有动感,加深画面空间印象。在上述方法应用过程中可以利用动静原理、景深原理、特殊效果滤镜原理等实现。

3.美学透视:该部分内容不需要严格遵循透视画法作图流程,可以依照具体数字化艺术作品需求合理调整,从而达到最佳透视效果。在透视构造的过程中需要人员能够充分理解数字化艺术作品需求,能够全面把握空间深度,将透视后方案与原有设计对比,不断优化,精益求精。当前透视处理时可以通过三维软件完成。

4.视觉流程:视觉流程可以保证人员通过美学中的物象、图像等的组合完成画面视觉层次设置,增添画面的美观效果、层次效果。在主客体控制的过程中,视觉流程通过大小、强弱等变化突出了紧张感,提升了画面动态质量。

二、数字化艺术设计创作流程

(一)形成设计创作意念

意念是实施数字化艺术设计创造的基础。该部分内容主要包括意念的表现和传递两部分。意念形成过程中设计人员要选取准确定位,合理确定客观形象框架,从而形成良好的意念原型。初步确立后设计人员要依照设计要求、视觉原理内容及规划设计要素等细化意念系统,形成具体的创作方法。这些方法要与时展紧密结合,方法新颖且具有实际意义。

(二)设计元素收集创作

设计元素收集的过程中人员需要对文本、图表、音乐、动画、程序、视频等进行整理,要对上述资料进行采集、分析、处理,选取有利资源,为后续设计创作奠定扎实的根基。

创作过程中,设计人员可以涉略上述收集资料,利用以创作的设计元素对自身数字化艺术设计意念进行表达,形成具有特色的设计元素。当上述创作利用元素较为普遍时人员要对其进行标注,防止侵权。与此同时,设计人员还可以根据自身创作意念自行设计产品元素,通过程序、音乐、场景等展现设计元素的内容。这种方法在游戏设计中较为常见,可以实现量体裁衣,提升设计元素与游戏的贴合度。在该过程实施中,设计人员需要不断丰富自身技能知识和对数字化艺术设计的认知水平,要将数字化艺术设计综合性质进行全面提升,从知识、技能、合作、交流等多方面改善设计元素收集创作效益。例如在Flas中,上述设计元素收集创作合作已经愈发明显,数字化艺术设计在国际发展中已经势在必行。

(三)作品核心创作表达

在对作品核心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设计人员要从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表达三方面实现。该内容可以从内心角度提升艺术表达效果,将数字化艺术设计原理及操作有机结合在一起,突出作品核心。设计人员需要在体验的过程中将生活感受融合到作品中,从而激发人员欲望,将情绪、感知与作品融合,完成主体情感创作。与此同时,在上述过程中设计人员还可以通过设计方法学设计要求,从想象再造和创造中形成良好的主体形象,保证主体与艺术化需求相符合,通过软硬件创作工具和平台,实现核心内容创作及表达。例如在电影《最终幻想》中安琪罗丝艺术设计中,设计人员将生活积累赋予到艺术形象中,从而提升了安琪罗丝这一核心人物的艺术表达效果。

三、总结

数字化艺术设计让画面一目了然,将画面重点彰显出来,让图像层次更加分明。这种设计可以在原有艺术形象上附加数字化处理,使两者相得益彰,大大提升了画面密度效果,可以让人形成一种紧张感,加深视觉印象。随着我国数字技术的不断提升,数字化艺术设计必将得到更进一步的研究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峰.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

[2] 宗世英.艺术设计专业大学生视觉素养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 孟宪智.数字化技术及其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0:90.

[4] 宋奕勤.论数字化技术对艺术设计的影响[J].科技创业月刊,2008,11:92-93.

(作者单位:毕节学院2010级艺术设计(2)班)

篇3

与传统荧屏媒介相比,网络传播媒介的形式更为丰富与多样,这些变化已经影响到视觉艺术传播的方方面面,同时改变着大众视觉传播艺术创作的形式与内容。网络动画,作为现今网络媒介传播中的主要信息类别之一。网络动画是伴随着网络媒介发生、发展、成熟、演进而发展成熟的。动画与网络的关系之紧密,超过了其他类型的媒介。这里的动画已经将动画创作从传统动画片扩展到“泛动画”的概念,动画创作已经从传统动画影片,扩展到视频广告、MV以及各种类型动画短片,在网络传播平台上,随处可见到动画形式的存在。动画形式影响和改变着网络媒介,而网络媒介亦同样影响和改变着动画形式。

二、网络视觉艺术受众审美需求的发展

网络视觉艺术按照大众审美规律在最大程度上挖掘受众的审美需求,受众审美感受又进一步推动网络视觉艺术的发展。艺术的目的来源于人类的需求,由于受众内在审美需求的驱使,促进了视觉艺术形式的发展。科技作为意识形态正在悄然无息地改变着大众的思维模式和审美需求。

在网络环境下,受众审美心理更多的强调了,技术应用所带来的丰富艺术形式与审美体验。网络动画是技术创造出的虚拟现实光影表现形式,是传播文化信息的载体。网络视觉艺术对受众来说,完全是一个全新的视觉感观体验,比之传统艺术,网络视觉艺术带来的是更大的视觉冲击,受众体会到声、光、电以及交互式参与的多重感观享受。新的审美方式正不断优化着我们的生活品质,在科技推动下传统的审美价值和审美观念也获得新的发展。数字化生活将成为人类新的生活方式,探讨数字化网络艺术环境下,对人生存方式产生的影响和改变网络视觉艺术形式有着现实意义。

三、 网络时代视觉艺术在动画创作中的运用

1、网络时代下动画视觉设计创作思维观念的转变

在网络时代视觉艺术形式呼唤动画技术的变革。在网络视觉艺术创作的前提下,动画创作形式的视觉造型元素鲜明化更具意义,网络动画塑造出的视觉形象更加大众化和时尚化。

网络动画的视觉设计观念要适应大众文化欣赏的口味,就必须对传统造型审美做新的认识,将具有时代感的视觉元素引入动画设计过程中,使形态塑造更具时代特点。数字化媒体的出现使社会环境发生质的变化,网络技术、数码艺术设计、数字电影电视、多媒体广告短片等新兴科技不断地挑战着当代艺术设计的外延。多元化的视觉传达方式将要打破传统设计门类的界限,让艺术设计成为一种能够自如地融合多种学科的载体。现代网络动画的制作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动画原理,简化传统动画的制作步骤,降低了动画制作的难度,取得了比传统动画更加鲜明的视觉效果。网络动画作品简洁明了的故事,夸张的情节表现,创意新奇又极易广泛传播的设计理念与现代视觉艺术设计观念相吻合。同时,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要引领观众的审美取向,网络动画设计以及其丰富的形式探索,最大化的延展了设计的范畴,在现代动画设计的过程中这一点显得更加的突出。

2、网络动画传播方式的转变

篇4

关键词:创意 视觉艺术设计 原动力

在“大发现”的航海时代,水手们有过这类记录:根据航海图的指示,这一带应该是一望无际的海洋,但突然间却冒出许多环形的岛屿;更神秘的说法,入睡前是一片,醒来时却发现周围出现海岛。著名广告大师杨杰美用这一魔岛的现象比喻创意产生的神秘过程。

由此,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来定义“创意”:所谓创意,就是前所未闻的、能充分反映并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意念或构想。

视觉艺术设计的关键是创意。在当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创新思维已成为进一步开拓知识、发展空间的巨大动力,只有思维的创新,才能导致实践和理论的多维创新。

一、创意是视觉艺术思维的灵魂

创意思维是打破常规的创造性思维形式,是各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运用,首先体现在开发创造能力方面。创新之意在于想出新的方法,建立新的理论,做出新的成绩,因此创新是视觉艺术思维的灵魂。

心理学家泰勒将创造分为两个不同内容及不同复杂程度的层次:一个是具有基础的即兴式的创造,这种即兴力求情感宣泄、情景交融和人心境的表现。另一个层次是革新的创造,遍学百家所长,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并在此基础上开拓创新,产生新的概念和技法,形成新风格和境界。①有时,创造的结果会出乎人们意料,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

创意思维离不开创造性想象,这两者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视觉艺术思维中,创造性想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没有创造性想象艺术作品就没有生命力。滕守尧在《审美心理描述》中说:“审美想象大体可以分为两种,即知觉想象和创造性想象。前者是一般审美活动中的想象,后者则是艺术家创造过程中的想象,它是脱离开眼前的事物,在内在情感的驱动下对回忆起的种种形象进行彻底改造的想象。”②

创造性想象有着极其广阔的拓展领域和生存空间。艺术家在进行创造活动时,可以用非常规的思考方式,尽情地发挥艺术的想象力,在艺术创作的领域里自由自在地纵横驰骋,为视觉艺术创作寻找成功的契机。

求异性思维也称为发散性思维,其特点是从多方面进行思考,将各方面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触类旁通。求同思维又称集中思维,深入整合,敏锐地找到切入点,因此,只有高度发散、高度集中,二者反复交替进行碰撞才能迸发出奇妙的创意。

二、灵感是创意思维的特殊现象

灵感是思维形式中最富于创造性的心理现象之一,是人对客观认识的反映,也有着自身的特征,在艺术创作的思维形式中有着特殊的功能。

在视觉艺术创作活动中,灵感具有产生的突发性、过程的突变性和成果的突破性。突发性表现在人们头脑中日积月累的思考,在某种刺激下,在毫无戒备的状态下突然显现出来。人的思想质变有两种:一是人们对事物认识的积累和反复思考,从感性阶段逐渐上升到理性阶段,这是渐进式的变化;另一种是人们日积月累的知识达到一定程度,经某种因素触发而产生突变,是感性认识迅速升华为理性认识。灵感的出现能够打破人们的常规思路而产生特殊的效果,这就是过程的突变性。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由于灵感的启示,人们的思维活动会突然开辟出一条新路子,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灵感思维的形式具有无意识的特征,但是这种无意识却包含在一个人大脑深层的潜意识活动中。从表面上看,艺术灵感的发生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料,这种特殊的思维活动似乎无规律可言,实际上,它也要受到一定的逻辑规律的制约。首先,灵感思维的出现是建立在艺术家头脑思维活动的大前提之下的;其次,灵感思维不是凭空爆发出来的,它是艺术家长期的生活经验、艺术修养及长时间思索的结果。灵感出现之前已经有大量的艺术素材、情感、信息蕴藏在艺术家的潜意识之中,这些材料可能是杂乱无章或是朦胧的,然而在思维过程中,大脑某神经系统突然得到沟通,某些信息突然在想象中产生了相互的联系,都会使思维活动突然进入到一种异常活跃和顺利的状态之中,从而产生飞跃和升华,灵感就出现了。

艺术活动中灵感激发的基础植根于活动的土壤,它具有多维性、广泛性、丰富性。创造性是灵感思维最基本的特征,它不是自然物质的再现和重复,而是在此基础上具有崭新的面貌,是一般自然物质形象不可取代的。从来没有两个艺术家会迸发出完全相同的灵感火花而创作出完全相同的艺术作品来。灵感还具有突发性和瞬时性。在一个作品的创作过程中,灵感的出现往往是突然而至,瞬间即逝,不是由自己的意识所决定的,也不是能够预期出现的。灵感的出现往往伴随着创作者精神上的亢奋状态,艺术家在灵感出现时会产生无比兴奋的激情,有时行为无法自主。灵感的出现是艺术家创作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创作思维还包括了思维中的幻想成分和非智力因素中的各种潜能的发挥。艺术的创作是以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发展作为前提的,二者相辅相成。在创作过程中,既要有智力因素作为基础,又要有非智力因素的支持。当历史的脚步踏入到21世纪的时候,整个世界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这样的社会,创新思维显得尤为重要。理论需要创新,实践需要创新,观念需要创新,整个时代都在呼唤创新,视觉艺术思维更离不开创新。创新是视觉艺术思维的灵魂。

三、综合联想是创意思维的重要因素

综合联想、图形创意。这里所指的图形是有针对性设计的产物,有别于纯艺术综合的形态创作,它有着自身的特点,这是图形的社会功能决定的。联想本身具有从当时所感知的某些方面出发,由此及彼、由正及反,进行远距离印象思维的特征,而伴随着联想意识进行形象化扮演,创造出超生活的、虚构的、重构的但又体现客观世界意义的、新奇的视觉形态图形。而观者则通过图形的组织关系开始另一种联想活动,直到理解图形所表达的意义为止。联想本身也可以带来不断的联想,为设计带来更多的思路和表现形式的可能性。因此,综合联想思维方法是比较科学的,是有效的图形设计思考途径。当然,设计、艺术本身也包括人类对大自然所产生的情感因素,所以,图形设计的思维过程相对是比较理性的,但表达的意义都是感性而富有情理的,这也是图形等视觉艺术具有感染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21世纪是一个边缘学科极度发展的时代,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综合,从而派生出新的学科、新的知识和新思维空间,并带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视觉艺术设计是一门集图形、声音、动画、文本于一体的多种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其本身具有综合性和前瞻性,对设计师而言,设计艺术学科就应该具有震撼人心灵的创意原动力。

注释:

①泰勒.社会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10版.

②滕守尧 .艺术化生存――中西审美文化比较[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篇5

关键词:多向思维;视觉艺术;设计;作用;人才

视觉艺术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设计者极具个性化的艺术创造和思维呈现,是设计者综合运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对某一客观对象以图形视觉语言进行艺术加工的结果。这就决定了设计者的思维必须是不同寻常的,必须是创新的、新颖的思维。也就是说,必须是通过反向的、侧向的、发散的思维方式,才能促使视觉艺术作品达到丰富多彩、变化多样的艺术效果。这也是创新艺术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和客观规律。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的思维方式正发生着重大变革,正开始从实体思维向关系思维转变,从客体思维向主体思维转变,从单向思维向多向思维转变,从静态直观思维向动态变革思维转变。在这种大背景、大趋势下,视觉艺术设计人才也必须适应潮流,与时俱进,才能够在未来的艺术创造领域不被淘汰,永葆视觉艺术设计的青春活力。

一、逆向思维对视觉艺术设计的促进作用

逆向思维作为平面艺术设计的重要训练方式,对艺术创造能力提升和艺术设计水平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逆向思维通常是对传统思维或者常态思维的“修正”和“颠覆”,是对常态思维、惯性思维的一种反方向思考方式。视觉艺术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如果恰当地采用逆向的创意思路和方案,往往能够给人以别开生面的艺术效果,从而最大限度地彰显作品设计者的个性和亮点。对逆向思维的运用,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日本的福田繁雄和意大利的埃舍尔。这两位现代著名的设计大师,他们曾创作了著名的“矛盾空间”图形。这些图形超乎人们的一般经验和想象,能让人十分亲近地感受到设计家的智慧、机智和情趣,非常耐人寻味,给人以视觉上的愉悦享受。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逆向思维正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视觉艺术设计领域,成为广大艺术设计者必备的艺术手段,有力地促进了视觉艺术创作的持续发展。设计者如果能够将逆向思维恰到好处地运用到具体的艺术创作中,多反过来想、多反过来来设问,多进行几次逆向的思考,就能够迸发出新的创作思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侧向思维对视觉艺术设计的促进作用

侧向思维不同于正向思维,也不同于反向思维,它是在正向思维和反向思维之外,另辟蹊径,从一个侧面,进行独特的构思和创作。侧向思维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彻底颠覆传统思维方式的确定性、准确性等特点,取而代之的是选择性、可能性。具体来讲,侧向思维方式的重点不在于确定创意和想法,而是重点对已经确定的创意和想法进行质疑,对原始的创意方案进行创新性再评估,分析原始创意方案是否具备了充分的设计基础,并重新构思出新的更为完善的创意方案。通俗地讲,就是“左思右想、旁敲侧击”,对现有思考进行质疑式的再思考。具体到视觉艺术设计来看,针对艺术设计形象,跳过形象主体,而从主体的侧面寻找创意亮点和设计亮点,并最终寻找到能够替代形象主体的“替代方案”。比如,当我们看到“请将垃圾按类丢入箱内”这样的告示牌时,一般人们容易想到的是“各种脏兮兮的废弃物”。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垃圾可以回收再利用,变废为宝;垃圾可以集中焚烧,进行火力发电;垃圾中有许多可用的东西,甚至还有钞票、古董……等等。这样一思考,人们对垃圾的形象就有了颠覆式的改变。视觉艺术设计如果采用这种侧向思维方式,就能够避免落入俗套,将一种崭新的艺术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

三、发散思维对视觉艺术设计的促进作用

发散思维是追求多角度、多方向思考方式的一种思维。运用发散思维方式,必须具备高度灵活机动的思维转换素质,经常需要跳跃式、跃进式的、天马行空式的创意思维。这是因为,发散思维的最大特点和最大优势就在于,能够通过众多思考方向设计出一系列创意方案,并在十分宽广的选择空间中,挖掘出最具创意的灵感和“火花”,形成创意的碰撞和集成,进而创新出一种或者一系列令人惊讶的艺术作品形象。比如,对“树”这个形象的思考。一般的思考,就是在树林里看到的普通树。但是,如果把思考的方向放射状地放开,人们会想到沙漠中的树、戈壁滩的树,城市里的树、农村的树,高原的树、海边的树,春天的树、冬天的树,北国的树、南方的树……等等,这样将思维延展下去,想象的翅膀就能够“飞翔”起来,为艺术创作者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意灵感。

结语:应该说,多向思维的方式除了以上列举和论述的三种,还有其他的思维形式。但是不管哪种多向思维方式,对视觉艺术设计人才的设计和创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恰当、适当、灵活地采用多向思维,能够最大限度地跳出传统思维的“条条框框”和“狭隘空间”,能够将艺术作品的灵气和生机激发出来,能够给公众提供与众不同的、独树一帜的审美享受。当然,多向思维也要与常规的思维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各种思维方式的优势和特点,为艺术设计和创作所用,从而为公众创作出优秀的经典的视觉艺术作品。

参考文献:

[1]景晶.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分析[J].包装世界,2010(6).

[2]刘宏芹.现代图形设计的视觉传达功能[J].包装工程,2005(4).

[3]袁恩培.聂森.解析图形在包装视觉传达力中的作用[J].包装工

程,2007(11).

篇6

90后的视觉世界初看颇具新鲜元素,细想之下一切却也水到渠成自然而然。90后对画漫画、画插画、拍独立电影、拍纪录片的偏爱,是源于他们对于这些艺术表现方式的熟悉,这有点像60、70后对于连环画的情有独钟。

我们的世界正在被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技术不断地改造、塑造,传统的源于工业时代划分的许多领域正在面临大幅度的改变。今天对于更多的年轻人而言,艺术的门槛似乎变得很低,艺术不再是难以触及的,同时这个时代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广义的视觉艺术范畴内,创作也越来越少地依赖于某种特定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将生活与艺术创作相结合。他们拥有更强的自我意识以及自我表达欲望,这很普遍。今天无比发达的大众媒介使经验的交流和感受的分享变成瞬间的事情,这使他们的作品往往带有更强的公共性和通识性,更容易唤起具有同种经验的人群的共鸣和回应。这使得即便是个体意义上的创作也能够拥有不小的市场和拥趸。

就90后作品的视觉特色而言,我认为大致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他们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与现代因素结合,与时间和世界同步。因为伴随他们成长的是数字和网络媒介,对此他们驾轻就熟且天生就知道其中所蕴含的力量。拍纪录片、独立电影等都已经成为他们记录时展的可选方式,藉此兑现他们面对当下生活的感受。二是90后们并非只知道向前看,他们也在回望父辈的经验、文化的历史并表现出浓厚的寻根的文化情节。对他们影响巨大的当代社会、信息媒体和新知识体系反而让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因与过去传统之间的强烈隔阂感而走上逆向的文化寻根之路,从而解决自我身份等问题上的困惑与好奇。

篇7

关键词:数字传媒语境;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

0 引言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传播方式的改变促进了媒体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媒体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在媒体中的发挥作用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数字媒体,对于数字媒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不断对视觉艺术的表现进行创新,才能够充分的满足人们对于媒体的需求,同时促进媒体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在数字媒体语境的大时代下,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向虚拟化、交互化、网络化的多元方向发展。本文通过探讨数字传媒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含义和特点,深入的研究关于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创新发展。

1 数字传媒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基本理念

1.1 数字媒体语境的含义

数字媒体主要是指用数字化的形式来进行信息产生和传播的载体,一般情况下这些载体都包括数字化的文字、图片、图像、声音、视觉等。数字传媒语境主要是人际交往和大众传播的一体表现,主要的特点就是全民都是传播参与者,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性很强,同时还具有时效性。这一传播的平台具有开放性和传播方式多样化的特点。数字化的媒体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让传播的内容也加丰富,传播手段多元化、受众的范围也得到扩大。数字媒体语境实现了数字化的设计、制作、管理、传播、运营的文化内容,也是国家传播技术、信息服务方面创新发展的重要体现。

1.2 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理念

艺术的发展和视觉的呈现要以媒介为根本,这就证明了媒介与艺术之间紧密的联系和发展。媒介是能够把新媒体中的艺术,真正的运用到新媒体发展的艺术实践当中的重要载体。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让新媒体的艺术能够得到具体的展现。在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就是把设计师的思维产生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效果,然后利用新媒体技术和数字化技术形成新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的含义就是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有多媒体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全面或者部分的应用,具体也是说在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具有数字化的特点。在数字传媒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就是指在创造、传播、发展、欣赏的过程中要依托数字化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条件保证,在不断的批判和发展过程中,产生新的艺术形态。同时在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欣赏的方式和体验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设计者可以利用数字化的设备,对于作品进行创造,最终利用数字化技术产生艺术作品。数字传媒语境下的交互虚拟视觉艺术就是依托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传播媒介,来向受众展示艺术作品,同时让受众能够有一个参与互动的平台。

2 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特点

2.1 交互性的特征

交互性的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的体现,首先就是虚拟空间,可以利用计算机的输入功能、输出设备等和计算机用户来进行互动。其次就是现实空间的表现,利用由传感设备、激发起设备等联合组成的计算机系统,对于人体的位置、触感和声音等方面进行检测。最后,就是信息的传播以及扩散的功能,计算机网络的终端移动设备能够同时具有信息的发送和接受功能,这些功能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人机互动方面,以此来进行信息的传播和扩散。数字媒体的技术发展为信息的传播和扩散提供了更加便利的途径,让信息的传播速度和扩散的范围得到发展。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不仅具有信息量大的特点,也为人际交流和互动提供了空间体验。

2.2 现实虚拟的特点

现实虚拟的含义就是指通过计算机对于显示世界进行模拟体验,构建出一个可以让人们感受到视觉、听觉、触觉体验的三维立体空间。让受众的体验犹如身处在现实世界当中,同时对于虚拟空间能够进行及时有效的观察。虚拟的现实是真实世界的一部分特殊的体现方式,但是虚拟的现实和真实的世界是处于平衡的状态下,虚拟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有相互重叠的部分。现实虚拟的最大特点是满足了受众的参与性和身体感官的体验。

3 数字传媒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创新

3.1 让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相结合

要想让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能够得到发展和创新,就要以互联网技术发展为基本的载体。科学技术和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是相互发展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视觉艺术提供好的展现平台和创作空间,同时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发展能够为科学技术提供活力和生机。数字传媒语境发展的时代,要求把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够为数字传媒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提供创新的发展空间。利用高科技的手段来体现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这样的方式在生活中具有很多的应用,比如说电影、电视行业等。在带给观众带来视觉艺术享受的同时,观众可以通过现实真实的感受来理解设计师的理念。高科技的发展给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带来了新的表现形式,促进了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创新发展,为新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3.2 进行交互式虚拟艺术的创新

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只停留在二维空间,要打破传统的表现方式,加强对于艺术的应用方面的创新。要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数字传媒语境下的艺术展现形式为三维立体空间。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设计师的艺术理念,通过艺术的想象、虚拟事物的联想利用三维立体的表现方式提供新的艺术形态。运用虚拟的技术改变现实的艺术创作时间,让受众能够同时对各种各样的事物进行体验,从而实现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在数字传媒语境下的创新发展。

3.3 数字媒体语境下的交互虚拟视觉体验需要进行观念的创新

交互式虚拟视觉体验在数字媒体语境的发展中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是存在创作人员的观念落后的问题。要加强相关技术人员的艺术理念,这样才能够让技术人员在研究的过程中可以产生于艺术相符的设备,为视觉艺术的创新提供技术上的支持。加强对于观众体验艺术形式的创新,要改变观众心中传统的艺术体验形式,解放受众的思维方式。加强人们对于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了解与思考。为视觉艺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一个创新的思想保障。

4 结语

通过本文对于数字传媒语境下的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创新研究,可以看出视觉艺术创新的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保障。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视觉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要想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就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改革视觉艺术的形式。利用和把握好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交互式虚拟视觉艺术的创新应用。

参考文献:

[1] 谢晓彤.城市数字媒体语境下如何看待视觉艺术的创新[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11):123-124.

篇8

[关键词]视觉;听觉;影视;绘画;艺术

一、引言

一部音乐作品有华采乐段,一幅绘画作品有主题中心,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会有令人回味久远的经典镜头。绘画与电影之间所存在的深刻关联作为一种美学现象已成为共识。艺术作品不论由哪种技术手段制成,它总是意味着艺术家用这些手段来表现自己的创作意图,自己对材料的态度以及自己对作品的主题与内容的思想和艺术的理解。影视作品要鲜明而深刻地揭示出主题形象,就得充分地运用影视艺术的表现手段,如语言、音响和造型因素等。在影视作品的创作中,电影摄影师的艺术是电影绘画艺术,摄影师是真正的电影绘画艺术家,以非常鲜明、真实而富于表现力的绘画形式来表现影片中各个镜头的思想和内容。优秀影视作品可以做到声画相融,有虚有实,有藏有露,视觉和听觉相互映衬,相互补充,创造引人入胜的优美意境。

二、视觉、听觉和谐的影视作品

影视作品设计的关键在于必须具有一个个性化的视觉解读。影视作品视觉化过程的第一步是设计包含有影片思想或剧本精神的画面,为影视作品创造一个整体的画面基调。《英雄》选择的是旖旎奔放的自然景观和沉稳厚实的秦王宫,空间横向调度气势磅礴,场面阔大,浓墨重彩的气氛渲染和造型视觉的张扬,营造了一种历史气度与人物的英雄悲歌。《无极》作为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影片,不仅色彩艳丽,而且时空写意,使得影片带有一种神秘虚无的诉求语境。此外,不管是《英雄》还是《无极》,其中的电影音乐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故事主题,给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电影美学的角度来看,影视艺术具有时空统一性、声画可融性、表现综合性、形象逼真性等审美特征。影视这一艺术门类的各种形象都是在画面和声音的统一中,通过造型而表现出来的。影片的整体形象结构、情节发展的顺序、在具体环境中进行的动作,都是由导演构思,而形成了一套连贯的绘画处理。形象的各个场面在胶片上构成画面,乃是摄影师艺术创作劳动的成果。摄影师,这个掌握着一种新的造型形式、活动的电影绘画的表现手段的艺术家,其任务就是把影片的内容作为许多活动的绘画构图一一肖像、室内景物、战斗场面以及群众场面,在胶片上表现出来。现代影视编导在构思时,不仅要善于吸收美术、戏剧的特长,要考虑画面的安排,关注画面美,同时还要善于通过各种音响来构成节奏感与和谐美。声画可融性传统艺术如绘画艺术等,也要借鉴影视艺术的这一特点,进一步用画面和声音来塑造和完善绘画艺术,形成视觉和听觉统一和谐的优秀绘画艺术作品。

三、绘画艺术的视觉和听觉

1、绘西艺术的视觉和听觉

绘画艺术又称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绘画艺术作品都是可见的视觉形象,美术创作是形象思维活动。绘画艺术创作者在创作中可以通过写实或写意、夸张或变形等多种手法来创造美术形象。这种创作活动是绘画创作者以客观世界的存在为依据,加上自己主观的创造性劳动而创作的,它是瞬间性的创造。塞尚说绘画是“眼睛的思维”,古往今来,绘画艺术家不得不为吸引眼球煞费苦心,绘画自身的形式积累也很丰富,视觉质量方面,前辈大师们给现代绘画创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每个优秀的绘画艺术创造者不得不面对的挑战和机遇。总之,绘画艺术就是以造型和色彩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就是实现视觉信息与精神和思想的同构。

音乐与绘画似乎是两种毫不相关的艺术,前者通过音响诉诸人们的听觉的感受,能使人直接感觉到在时间中的运动与发展,但是没有视觉形象;后者通过线条和色彩诉诸人们的视觉感官,具有视觉形象的直接感染力,但不能表现出形象在时间中的运动与发展。但在现实的绘画艺术创作活动中,绘画作品中视觉和听觉的律动往往是绘画艺术家们经常谈论的话题。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艺术感受中形成的一种感性经验不仅表明了音乐与绘画之间的某种联系,而且也表明了音乐中可以表现绘画性的内容。

音乐史学家安勃罗斯曾经说过:“音乐是心灵状态的最伟大的绘画家。”我国古代伯牙鼓琴,钟子期听音的记载充分说明了在绘画艺术中音乐的重要作用。《吕氏春秋・本味》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伯牙能用诉诸人们听觉的音响描绘高山大河的视觉形象,钟子期能听其声见其形,在琴声中感受到高山大河的视觉形象。音乐是以声音为表现手段塑造形象的听觉艺术,它只能诉诸于人们的听觉,但并不是说人们只能用听觉来感受音乐。实际上,在艺术创作活动中,创作者不止通过听觉的渠道而是用整个身心去感受,体验和认识生活的,在优秀的绘画作品中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不单是听觉感受,而是整体的感受。在绘画艺术创作中,作者可以发挥联想、类比、象征、发展再现等音乐手段来表达作者自身的内心感受,这种感受不是一时一景所引起的,而是经过较长时间对社会与现实生活事物的思考后形成的。

2、绘画艺术视觉和听觉的通感

通感是指人们的感觉器官,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之间的相互感通。在“艺术通感”中,最活跃的是视觉和听觉,通常人们把它称之为“视听通感”。音乐艺术和绘画艺术由于“视听通感”的广泛存在,它们在美术和音乐这两门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之间搭起了桥梁。在绘画艺术中视觉与听觉的通感是历久存在的现象,艺术家们一反过去学院派和伪古典主义的重理性、重写实的传统,而要以音响、色彩、光线等抽象形式直接表现瞬间即逝的视听印象和内在感情,这种抽象性、表情性的艺术倾向,使得在绘画艺术中音乐与绘画之间有了更多更好的亲和力和契合点。

绘画艺术创作者在创作时,通过线条的长短变化、粗细的控制、刚柔并用等来表现画面空间感和质感,通过线条的美勾勒出画面。然而不同的线条在相互制约中产生了不同的节奏,节奏是艺术的生命,犹如音乐中高低、长短和强弱不同的音和不同的节奏组成的旋律线条时而悠扬、时而回旋,构成了画中无声的旋律。画面中线条的长短变化、粗细的控制和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音乐旋律线具有本质的共性。音乐通过声音在时间持续中表现感情,不同的声调、节奏、旋律组成的乐章,可说是一条情感的流水线,绘画以线条的长短、粗细、曲直、刚柔结构形体,创造形象。绘画中的线条是经过审美情感净化了的,虽静犹动,富于节奏感,韵律感,与音乐无形 的流水线有着心理动力学上的相似性。这就使得绘画艺术家能够把时间持续的音乐与空间并列的绘画沟通起来,用无形的声音画出形象,用有形的形象表现出音响。总之,绘画创作中,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具有一种共通的、本质上相感应的和谐,使绘画创作者受到心灵的震撼和灵感的冲击。

3、我的绘画艺术创作感受

为了在自己的绘画艺术作品中表现视觉与听觉形式的和谐,在平凡的事物中,我发现为自己,也为他人而去捕捉的美。这美的含义包涵着色彩、光影、形体以及音乐中的旋律、节奏感等。不论这些事物只能存在于瞬间、几小时或已存在了数世纪,只要它们之中有某种东西能引起我的兴趣和美感,我就用画笔尽力去表现时空瞬息和音乐般的旋律。为了这一目的,我常到原野中去写生。自然中的山川日月、房屋建筑、人物都深深吸引着我。当进入绘画时,景物似乎又是创造力的障碍,我不希望被具体的观察所束缚。我是用感觉、激情和理智来绘画,我所完成的作品一般同视觉与听觉唤起的灵感联系着。音乐是一种感染力很强的艺术形式,它有很多东西与绘画是相通的,它确曾给我的创作以巨大而实在的影响与帮助。笛的清新悠远箫的沉静、深挚,圆舞曲的优美、绚丽而匀称;清音乐的优雅、自然……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有些音乐不只是优美、使人神往,还能给人以生动、具体的联想,它能把人引向广阔的空间和纷繁的彩色世界。从音乐的旋律中听出色彩、节奏,感受到力量,触及到实在的自然。此外,我探索不同的艺术语言,通过增进情感认识,让我的认识在作画的进展中变化翱成长。这使我有足够的主张、估价自己构思的灵活性。当一个视觉形象浮现时,我会在色彩、阳光、节奏、旋律的感动中去构思、去探索、去发现。长期以来,我总是在生活中兴趣盎然地搜寻,发现那种由明与暗、光与色交织而醉人心灵的感受。那种感觉一直保留在我的心里,力图用绘画来表达一种音乐和绘画的综合效果。

山城重庆是我近年来绘画表现的主要对象,大都是从本土民宅的建筑中去寻找一些认为有意思的感觉给予提升,给予构成,采用和谐的色调,细腻的表现和文雅的笔触,用一种色彩世界的重构表达非具象思维的抽象性。我在《阳光的节奏》的绘画创作中,采用了传统的油画技法和现代构成的平面图象,力求构图平衡中具有节奏感,画面大胆运用了阳光的虚幻与几何图象的构成,黄色的高调与深略的重音对比,给人一种既现实又梦幻、音乐与视觉的和谐之美。人类在阳光下建造的巢穴,也只有阳光才能赋予它真实形色,叮当作声的金辉泼洒在砖石土木之间时,人与太阳的协奏曲才真正奏响。

篇9

一、视觉艺术教育中的视觉思维特征

视觉是人类直观地获得信息、认识世界的重要感知手段,它在大量接受信息和感知的过程中也为视觉艺术语言创造了载体,确保了视觉的二维空间与三维空间的有机融合。视觉形态与色彩构成的视觉关系是非常微妙的,其中包含了大量的视觉艺术元素,如点、线、面、体、肌理、色彩等,根据特定的信息传达需要,选择和调节视觉词汇间的组织结构关系。在视觉艺术教育中,这些内容是十分重要的,如对事物形态、色彩组织的构成的分析等,可以构建人们彼此之间的相互关联,实现对重要信息的有效传达。从视觉效果层面看,水彩画是最注重主观精神信息传达的绘画类型之一,因为传统中国水彩画非常重视对再造特征视觉语言的渲染,其中体现的审美主体的精神内容非常理想化,能够实现对艺术形象的有效塑造,将图形、色彩等内容有意识地融入语言及语调形式,实现对传统信息的有效凸显,进而形成表现鲜明的视觉艺术语言内容。水彩画的材料语言丰富,所以在视觉艺术教育中应用水彩画可深入挖掘其材料语言内容,形成一种视觉语言。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认知事物,并对事物的形成状态有了主观的了解后,学生可能就会产生与客观事实不同的知觉印象,而知觉印象也是产生错觉的主要因素。在运用水彩画材料语言时,教师应该为学生创造这种视觉错觉,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互对比、同化以及对人、事物的有效观察,利用知觉惯性分析已知条件内容。如,两条等长线中有垂直线和水平线,其中垂直线给人的错觉就是它更长,特别是垂直线位于水平线中部位置时,给人的错觉效果最强烈;如果将其移动到旁边位置,这种错觉会有所减弱。又如,在水彩画材料语言中,同为灰色颜料,当其被放置于紫色中会让人感觉偏黄,将其放置于黄色中又会显得偏紫。上述两个例子说明,不同的色彩在不同的背景形态上会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正是这种差异让人拥有了视觉识别能力。

二、视觉艺术教育中水彩画材料语言的应用分析

篇10

[关键词] 中国动画;审美;视觉;内涵

当代中国动画艺术创作与审美领域存在着值得探讨的问题:偏重视觉娱乐性效果的审美形式,沉迷于对画面视觉审美的营造,作品缺少内容思想的提炼、民族文化内涵的传达,不大注重动画的思想的内涵和个性的创新。刻意追求题材外在视觉形式的表达,画面过分注重视觉形式的商业性,作品缺少文化艺术品格和个性韵味的传达,很难给予观众长久的审美品味,经不起时间的推敲,故难出经典。

一、中国动画问题的思考

当代中国动画重视影像视觉娱乐性无疑是源于以下两点:一是对国外动画作品视觉依赖;二是动画的创作过程中对民族性概念的形式化,过于追求短期的商业性价值。

首先,从本土动画作品来讲,近20年来国内动画片的定位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中国的动画业一直存在着“重教育”的问题,中国对文化产业历来都是要求有强大的教育功能,因而对动画片的娱乐性看得很低。人们在本土的内容僵化教条、形式感单一的动画作品中得不到心灵审美的寄托,自然就转而在国外的动画上寻求精神安慰。动画艺术从视觉上具有很强审美固化作用,国外商业性动画片在其本土深厚的民族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下,画面形式风格具有很强大的视觉娱乐性和内在文化的吸附力,正符合现代人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下的心理释放的要求。同时对本土传统动画的形式风格逐渐失去认同感。反过来迫使目前国内的动画创作上不得不对国外动画进行视觉形式上的模仿。

其次,注重视觉形式显然是受西方现代商业动画片制作观念的影响。商业性促使动画的运作模式必然是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动画的创作也就从传统的精雕细刻转变为大规模的效率生产,在中国动画产业还不具备成熟的运作模式前提下,只有以视觉娱乐形式的丰富多样来吸引观者。结果,视觉效果的娱乐性逐渐成为动画艺术创作的首要目标,故事内容和思想内涵也变得不甚重要。表现在中国动画中,作品首先考虑的不再是故事性和情感思想的表达,而是追求强烈的视觉形式的多样性和单纯的画面特效,甚至出现克隆国外作品视觉形式风格的现象,面对动画作品一味地追求视觉娱乐形式的多样性而文化内涵空洞且流于数量的生产泛滥成风的现象更令人深思。

再次,我国动画艺术创作题材类型有了长足的发展,诸如科幻、神话、现实、历史等,具备了丰富性。但是,中国动画艺术在视觉艺术形式和内容上依然存在着诸多根本性的问题,例如动画角色造型的脸谱化,角色性格塑造的定型化,叙事情节的简单僵化,甚至出现动画作品为了追求片面的视觉特效,动画故事结构的完整性都受到影响的案例。作品思想内涵上,民族文化的性格特征不明显,更多的还是对视觉效果多样性的强调。民族文化的特征缺失铸成艺术性格的空洞,黑格尔《美学》宣称:“性格就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1]艺术失去了性格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相对比,我国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由特伟、徐景达等老艺术家编导的作品,《哪吒闹海》《三个和尚》《牧笛》《骄傲的将军》等作品在故事内容、叙事结构、角色形象、思想主题、动作节奏、音乐等方面,整部动画片从表层的视觉审美元素到深层次的美学思想内涵,各方面元素都体现出中国悠久的民族文化艺术性格,其经典性是经得起时间和空间的考验的。探求其原因,主要是当代中国动画艺术创作中对民族性文化表达概念化、符号化,过于追求形式上的相似。

二、从视觉审美到知觉活动分析

视觉可以把经验与思维联结起来,克服视觉感官的局限性,促成形象的无限性,使获得表象超出直接视野,突破物理性质的透视原理。动画视觉艺术是由个性的动画形式、表达语言、影像空间构成的形式、内在生命力等因素所共同营造出的影像整体气势,偏重视觉娱乐性的动画作品在视知觉感官上更容易进入观众的视野,快速地引发感官上的停留与。

强化视觉娱乐性的审美体现当代功利性社会中,人们显著的视觉消费特点:读图与功利性活动相关联。视知觉的审美活动一旦与功利性活动关联,心灵容易变得浮躁、焦虑,艺术审美活动就容易受到外部因素扰动,审美过程中断或不能顺利进行。美国知名学者帕森斯提出,人的日常知觉活动有“匆忙”“狭窄”“概略”“模糊”四个特点。“匆忙”是人日常功利活动的需要,这种知觉活动主要靠一种“自动性式样识别机制”,在如今瞬息万变的大流量信息中,迅速捕捉那些对自己有益或有害的信息,达到适者生存的目的。因而,培养了一种过分简化的观察事物的态度。“狭窄”则是日常知觉活动仅限于功利相关的特征和范围,而忽略其他,在功利的支配下,日常知觉活动一般都会追求效率而变得特别的迅速。为了迅速,知觉活动通常只选择自己熟悉的类别或式样做出反应,面对陌生的类别或式样,则选择模糊化处理的方式,甚或完全的视而不见。“概略”是指快速的对眼前事物作基本的扫视,识别出这目标事物所属的种类和级别。在作出区分之后,知觉活动到此终结,不再探究其他细节部分。从心理学上来说,这是用已有的概念和范式去同化眼前的形式,在把眼前事物归类后,视觉知觉活动就完成了任务,而不再顾及其多层次的审美表现。 另外,当代的人生活在视觉符号过剩的文化中,从客体方面来讲,它体现为视觉符号的多样性和效果的急剧倍增;同时又展现为符号形象的同质性、相似性和仿象化倾向的增长;从主体方面来讲,呈现为视觉符号的消费者大量甚至过量地功利化视觉消费,这样更加强化了视觉的依赖性和惰性,甚至出现了心理学上所讲的“餍足现象”。这类视觉惰性使得“快餐式的审美现象”出现。而主体一旦形成简化的、追求效率、概念化的视知觉习惯,审美活动始终习惯性地停留在视知觉表层,难以深层次展开。

三、中国动画的视觉审美与人文内涵

当代动画作为独特的影像艺术思维表达的方式,融合了各种门类艺术的精华,如戏剧、绘画、音乐等,尤其是叙事性的文学语言,吸纳、化解和整合成影像艺术的构成要素,其艺术思想的发展成熟与贯穿整个20世纪出现的绘画艺术、电影、人文哲学、影像科学技术等发展密切相关,奠定了动画艺术风格的多元化基础。社会的巨大变革和人类不断变化的审美需求给动画艺术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动画也由早期的单纯的绘画艺术形式发展成为与全球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成熟的商业化产业经济模式,变成了一种消费型的文化艺术。

动画艺术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审美的内在动力是它可以为人类带来心灵。费斯克认为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躲避式的,它们围绕着身体,而且在社会的意义上,倾向于引发冒犯和中伤;另一种是生产诸种意义时所带来的,它们围绕的是社会认同和社会关系,并通过对霸权力量进行符号学意义上的抵抗,从而进行社会意义上的运作。[2]动画艺术创造一个完整的有别于现实功利性社会的虚拟空间,以童真的视角描述着人类的“真善美”情感活动,寄托了个体在现实空间中不能实现的情感理想。这在某种程度缓解个体在现实社会中的各种压力,为寻找个体理想情感空间提供了媒介。因此,动画艺术不能把视觉效果放在第一位,动画艺术具有美术性,但不同于美术绘画等其他艺术门类,动画首先是个叙事性影像,侧重于讲述故事,表达情感,通过独具魅力的艺术手段把戏剧性的情感真实地共鸣到每个观众心里去,即使其内容表现为虚构的想象。而只注重视觉效果的营造在情感的审美过程中略显单薄,具有一定的欺骗性,一部经典的动画作品优劣关键在于是否经得起长久的审美品味。“一见即悦”的作品无疑是动画艺术在视觉娱乐性上的成功,但从深层次的情感审美角度来说,视觉娱乐性十足固然重要,但刻意的自造娱乐效果,作品的艺术品质就流于表面。换而言之,仅具有视觉娱乐性效果的作品,在主体情感的审美过程中,只停留在视觉感官上的愉悦,而深层的情感审美体验没有展开,至多属于“悦耳悦目”浅层次的美感,[3]不能过渡到“悦志悦神”深层次的“意境”情感审美,而“意境”的形成是诸种艺术因素虚实相生的结果。它是特定的艺术形象(实)和它所表现的艺术情趣、艺术气氛以及可能触发丰富的艺术联想及幻想形象(虚)的总和,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4]也是中国民族性美学文化的重要标志。

动画艺术是流动的影像,具有时间性和叙事的空间性。把握好叙事空间结构,运用动画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其内在的思想性、艺术性和故事性,充分地烘托出人文理念,这类拥有艺术个性品格的作品才是经久品味的经典佳作。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作品《千与千寻》《幽灵公主》《龙猫》,中国经典动画电影《大闹天宫》《天书奇谭》等在表征上角色形象塑造得生动感人,剧情结构合理,叙事表达具有诗一样的情怀;在深层上,真正的“意境”之美都是恰如其分地把握住民族文化性格的内涵,进而形成艺术思想的个性化表达。这样的动画作品让观众在感官的愉悦中体验着人类普遍共存的“真善美”,经久不衰。“民族性”内在的“意境”之美,即是耐人寻味的情感之美。相比而言,近年来国内动画艺术难出经典之作,问题就在于片面地追求视觉上“热闹、震撼”,作品具有一定的表面性和欺骗性。“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内在韵味之美不存,形式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托。

此外,动画艺术的创作中,数字动画技术用不可抗拒的技术力量引发了当代动画设计与制作的转型。传统手工绘制被数字动画技术替代,动画制作效率在商业性上获得提高。动画艺术作为视觉形式元素被广泛地应用在多个领域,传播手段从传统的电影电视拓展到网络、交互媒介等,从应用的角度实现了功能性的多元化。但是,动画艺术审美的根本性没有改变,动画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展示出视觉表现形式的“新奇”是动画艺术审美表征上的扩展。因此,在动画艺术创作过程中,过分依赖、热衷于数字动画技术运用会使数字技术的单一性或同质性掩饰了动画艺术审美结构上的多层次性。运用新的科学技术为动画艺术拓展广阔的自由创作空间,才是动画技术价值的体现。

总之,动画艺术作为人们理想的情感审美媒介,是社会群我关系的一种对照,具有社会功能性。一部经典的动画艺术作品从内在的文化思想、情感内涵到外在的视觉艺术表征都要富有创造性、观赏性与娱乐性,同时弘扬民族文化主旋律是当代动画艺术创作的时代诉求。只要用真挚情怀做有民族品格的动画艺术,必能再现“经典”。

[参考文献]

[1] [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300.

[2][英]约翰•费斯克.理解大众文化[m].王晓钰,宋伟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