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艺术研究范文

时间:2023-03-14 23:19: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视觉艺术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视觉艺术研究

篇1

【关键词】视觉艺术;文学艺术;意象;差异

文学艺术与视觉艺术都源于艺术家的心灵意象,他们的起点是相同的。但是从以上视觉艺术形象和文学艺术形象的形成过程及欣赏方式来看,两者之间存在差异。

首先,在形成过程中采用的是不同的媒介。视觉艺术形象必须通过视觉元素,利用颜色、形体等因素的组合创造有悖于原始自然状态的具体视觉造型来传达;而文学艺术形象是通过文字这种抽象性的语言符号,经过阅读而在脑海里形成的,本身更具有思维成分的参与。

其次,在欣赏过程中,由于视觉艺术形象的传达过程的具象性,导致其欣赏过程是在直接的视觉感受过程中完成,有明显的直接感受的特性,是直接的观看过程;而文学艺术形象必须在阅读过程中以各自的想象力去领会,其魅力来源于在头脑中形成的潜象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它相对于直接的观看多了一个理解和想像的程序。

在这种差异中,我们更有必要区分的是在欣赏视觉艺术形象和欣赏文学艺术形象的过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待。因为生活中长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使我们比较习惯性地用文字理解的方式去理解周围的事物,在认知过程中,基本以接受到讯息然后在脑中进行一个思维和认知的过程这种方式来形成理解。而在视觉艺术形象欣赏中,更注重的是直接的视觉感官的感受,此时是否有良好的直接视觉感受力更加重要,而一般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可以影响但并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就艺术欣赏和批评来看,艺术家是将心象外化为艺术形式,而读者历经的心理过程则相反,是从作品一路而上直溯艺术家的内心情感,并按照自身的经验理解描述出深层含义。但文学欣赏在读者头脑中催生形成的潜象不具可视性,而视觉艺术欣赏则需要读者用眼睛感受、读取图像的图形和色彩形式,是充分可视、直观的。文字语言方便传达,结构组合弹性自如、可繁可简,是人类进行信息交流和思维的主要形式;图像语言关照视觉感官,具有直观性和具象性特征,但对概念和逻辑的传达有不可逾越的障碍。由于传达方式和途径的不同,两种方式各有传递过程的信息缺失现象,二者也因此具有不可替代的互补性。

文学家在描述一件视觉艺术作品时,也会加入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但是文字阅读产生的效果,依然无法在视觉欣赏中获得,而视觉欣赏产生的感受也同样无法在文字阅读中感受,这就是文学和艺术不能互通的部分。因此某些艺术品为了完整表达而使用了书画结合的方式来互为补充。“……其中某些规律更多地统辖着画,而另一些规律却更多地统辖着诗;在后一种情况之下,诗可以提供事例来说明画,而在前一种情况之下,画也可以提供事例来说明诗。”此处对比的是诗和画这两种艺术形象,诗属于文学艺术形象,画属于视觉艺术形象。可见两者存在的互补性早已被认识。此种互补性也很早就被中国人运用在了中国画的艺术表现上。

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一直流行于文人士大夫阶层,诗与画共同成为体现中国式哲学的典型表现形式。中国画的艺术表达建立在中国文人墨客对于生存哲学的理解基础上,此哲学谓之“道”。因此中国画的表现形式一直以客观现实为基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唐 张b),将画面的表现重点放在画家自身对事物的认识和修养上,由内观外。中国画从一开始就没有严肃追究所描绘物像的形体精准,而是“道法自然”,追求画面对“境界”的表达。由于研究画的阶层均为上层的文人士大夫,于是书画在中国画中是不分家的,文字作为款识与画同时出现在一幅作品中,起着互相补充的作用。在大多数的中国画中,款识都起到了对画面的补充作用,人们在欣赏国画时,同时通过对款识的解读,进一步理解画者的画中之意以及画外之意,包括作者的心境、观点等等的认识。而在我国古代就出现了很多能写擅画的文人,有名的诸如唐代的王维,他的诗家喻户晓,而从他对于诗和画这两种形式的表达上来说,也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 。

如《王维诗意图》,取的就是他诗中“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这两句诗。画面事实上表现了深山中、泉水边、老松下的清幽生活场景,而这两句诗将画面之外的含义点出,提示观者画面中更深的一层意味,体现出画家向往一种隐居生活和高尚的精神追求。

郑板桥的《竹石图》中,描绘的是生长在岩石旁的几棵瘦竹,画面上比较特别的是,在石头上题了款识,写到:“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板桥画竹胸无成竹。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竹,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知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在这幅画作里,文字不仅补充说明了画家本人的个性,让人了解这幅画的深层精神内涵,也对于画面的构图起到了填补改善的作用,让画面的视觉效果更加突出。

从国画例子中可看出,中国人追求的画面效果并非完全写实的风景人物,而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视觉体现。这种追求体现在视觉造型艺术形象上,是抽象而又具体的。文字和图像都属于宣扬自己精神追求的一种表达方式,而且这两种表达方式既有各自的差异又能互相补充。由这种“图文并茂”的艺术表现形式来看,中国人其实很早就意识到了文字和图画的差异,并且加以利用了。

【参考文献】

[1] 《中国画论辑要》周积寅 编著 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2] 《齐白石谈艺录》王振德 李天庥 编著 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3] 《美学是什么》周宪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4] 《中国美术简史》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教研室 编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篇2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视觉艺术素养;评价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改变了传统教与学的方式,视觉及新媒体艺术教育逐渐引入中小学美术课堂。数字化背景下,视觉艺术教育在培养学生视觉艺术素养中起到重要作用。为保障教育教学质量,世界各国纷纷从学生学科能力入手,通过学习评价认清学生的能力水平,从而调整教学与学习行为。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卢姆对学生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学习评价具有具体性、可操作性和可测量性特征,极大促进了教育教学与测评的改革。2014年,我国教育部的《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建立中小学生艺术素养评价制度,旨在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使之为生活而艺术。在积极施行基于视觉艺术素养的视觉艺术课程的同时,需要辅之以视觉艺术素养评价,使视觉艺术素养评价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内在结合,这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一、数字化时代视觉艺术素养的内涵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数字媒体成为一种传递文化因素的重要形式。数字媒体,如数字杂志、电脑艺术、交互艺术、数字影像装置、手机微信、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形态已渗透到人们日常的生活与思维方式中,并融入艺术教育。大众的视觉感官体验变得愈加丰富多彩,思维观念、审美取向、价值感悟也随之变革。英国学者约翰•伯格指出,观看先于言语,藉由观看,人们确定自己置身于周遭世界之中。德国学者本雅明也提出“技术性观视”,导致观看行为的改变,而且观看的“媒介”都是“技术性”的。视觉艺术素养是主体在面对视觉媒介符号时创作艺术作品的把握,以及通过对视觉艺术作品的鉴赏、感悟与表现后具有的审美能力和价值观,并达到理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创新能力,能自觉体现和迁移的一种能力。质性评价在教育界已经受到广泛的重视和认同,是近年来教育课程评价的新取向。如何在数字化背景下对学生的视觉艺术素养进行质性评价,将是一个新的热点。

二、视觉艺术素养评价在国内外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的体现

(一)视觉艺术素养评价在我国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的体现

我国《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的总目标中指出,学生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在目标中不再一味地注重绘画技能和造型能力,而是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美术审美能力和美术表现能力等美术素养①。《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借助数字媒介进行素材收集,透过新的艺术体验形式创作新媒体艺术作品,并进行作品展示活动。就美术学科教学而言,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个核心素养,将成为基础美术学科的核心概念,引领其发展和变革,美术课程评价是对美术教育现象进行价值判断。

(二)视觉艺术素养评价在国外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的体现

1.美国2014年,美国了《国家核心艺术标准》,将艺术分类由原先的舞蹈(Dance)、戏剧(Theatre)、音乐(Music)、视觉艺术(VisualArts)四大门类,扩增媒体艺术(MediaArts),构成五大艺术门类。美国艺术课程标准(NationalCoreArtsStandardsforMediaArts)中提到:“通过处理不同形式和类型的媒体艺术,包括图像、声音、移动影像、虚拟互动艺术等,结合社会、文化、历史等情境加深对媒体艺术作品及其观念的理解,在理解和分析媒体艺术基础上进行创作,反映学生在持久的艺术理解力和艺术素养上的成就,以及将基础性评价模式贯穿在艺术项目、课程和教学活动中,扩展学生对自身学习成果的评价能力。”针对媒体艺术的课程目标要求,《艺术标准》中对2年级(表1)、5年级和8年级的课程设置了评估重点,每个评估标准包括艺术过程和过程要素。其中,过程要素主要依据创建(Creating)、创造(Producing)、回应(Responding)和连接(Connecting)这四个方面来回答;依据持续理解、基本问题、锚定标准、关键特征和性能标准五个内容来制定。2.英国英国颁布的《国家课程—美术与设计》(TheNationalCurriculumforEngland:ArtandDesign)中明确指出:“发展和记录观念(例如,用电子笔记本),运用网络调查艺术家、手工艺者、设计师的作品,运用信息技术拓展材料的运用和创作过程,利用E-mail交流作品和思维,在网页上发展课堂画廊。”英国媒体艺术课程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在广泛而多样的情境中,通过媒体艺术教学培养性情与思想。例如,通过技能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表现能力;通过探索发现锻炼批判性思维,进行思考分析;勇于尝试,懂得驾驭风险,无惧失败;通过多元化的课程设计学会理解、尊重、传递文化和传统等。在媒体艺术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获得乐趣和成就感,形成健康和稳健的心态,培养生存技能和产生积极的贡献。

三、视觉艺术素养评价的主要策略

与美术课程标准相一致的评价应强调目标、教学、学习、评价的一致性。这种评价是一种支持学习的评价模型,检测能力而非智力。我国教育学者崔允漷指出,“对学习的评价”依然受关注,但“为学习的评价”逐渐成为主流。教师可采用多元、分层的评价策略,包括表现性评价、质性评价、成长记录评定等;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多主体评价学生的视觉艺术学习作业等,以评价促进学生的自主、内化成长;在情境、脉络学习中进行基于“大观念”的评价,使学生在面向未来社会与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跨文化与多元文化理解。

四、视觉艺术素养评价案例

篇3

摘 要:本课题主要从色彩的物理心理学、色彩心理的生理机制、色彩心理学等方面入手,搜集了丰富的资料比较全面、深入、整体的研究色彩物理成因。色彩的生理机制以及色彩的感知、联想、象征等色彩认知过程。将色彩心理学理论紧密结合视觉艺术。来提高色彩的欣赏能力与创作能力。

关键词:色彩心理 视觉艺术

色彩心理学和美术心理学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相当成熟,他们的色彩从业者是专门的职业细分,而不是由设计师取代。日本是世界上美术心理学发展最好的国家之一,美国、英国等国家的艺术院校都拥有相对成熟的教学经验,美术心理学和色彩心理学在基础绘画、建筑及室内设计、广告和服装设计等各个行业。色彩心理学以及它所创造的巨大价值早已被西方高度重视并运用到艺术创造的各个领域。

一、色彩的物质性心理错觉。

色彩的直接心理效应来自色彩的物理光刺激对人的生理发生的直接影响。

心理学家的实验。一再的证明了。在红色环境中,人的脉搏会加快,血压有所升高,情绪兴奋冲动。而处在蓝色环境中,脉搏会减缓,情绪也较沉静。颜色也同样能影响脑电波,脑电波对红色反应是警觉,对蓝色的反应是放松。

冷色与暖色是依据心理错觉对色彩的物理性分类,对于颜色的物质性印象,大致由冷暖两个色系产生。波长长的红光和橙、黄色光,本身有暖和感,以次光照射到任何色都会有暖和感。相反,波长短的紫色光、蓝色光、绿色光,有寒冷的感觉。而所谓的冷暖的感觉,并非来自物理上的真实温度,而是与我们的视觉与心理联想有关。

二、颜色表情

色彩本身是没有灵魂的,只是一种物理现象。

人类一直以来都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来描述感受自色彩的情绪。这是因为人们长期生活在一个色彩的世界中,积累着许多视觉经验,一旦知觉经验与外来色彩刺激发生一定的呼应时,就会在人的心理上引出某种情绪。

所以。无论有彩色的色还是无彩色的色,都有自己的表情特征。

红色

红色是强有力的色彩,是热烈、冲动的色彩。

伊顿教授描绘了受不同色彩刺激的红色。他说:在深红的底子上,红色平静下来,热度在熄灭着;在蓝绿色底子上,红色就像炽烈燃烧的火焰;在黄绿色底子上,红色变成一种冒失的、莽撞的闯入者,激烈而又寻常;在橙色的底子上,红色似乎被郁积着,暗淡而无生命,好像焦干了似的。

橙色

橙色的波长仅次于红色,因此它也具有长波长导致的特征:使脉搏加速,并有温度升高的感受。

橙色是十分活泼的光辉色彩,是暖色系中最温暖的色彩,它使我们联想到金色的秋天,丰硕的果实,因此是一种富足的、快乐而幸福的色彩。

橙色与蓝色的搭配,构成了最响亮、最欢快的色彩。

黄色

黄色是亮度最高的色,在高明度下能够保持很强的纯度。

黄色的灿烂、辉煌,有着太阳般的光辉,因此象征着照亮黑暗的智慧之光;黄色有着金色的光芒,因此又象征着财富和权利,它是骄傲的色彩。

黄色最不能承受白色的侵蚀,这个颜色的渗入,黄色便会轻易的失去光辉。

绿色

鲜艳的绿色非常美丽,优雅,特别是用现代化学技术技术创造的最纯的绿色,是很漂亮的的色。

绿色很宽容、大度,无论蓝色还是黄色的渗入,仍旧十分美丽。

黄绿色单纯,年青;蓝绿色清秀、豁达。含灰的绿色,也是一种宁静、平和的色彩,就像暮色中的森林或晨雾中的田野那样。

蓝色

蓝色是博大的色彩,天空和大海着最辽阔的景色都呈蔚蓝色,无论深蓝色还是淡蓝色,都会使我们联想到无垠的宇宙或流动的大气,因此,蓝色也是永恒的象征。

蓝色是最冷的色,使人们联想到冰川上的蓝色投影。

紫色

波长最短的可见光是紫色波。

通常,我们会觉得有很多紫色,因为红色加少许蓝色或蓝色加少许红色都会明显地呈紫味。所以很难确定标准的紫色。

歌德说:“这类色光投射到一副景色上,就暗示着世界末日的恐怖。”

黑、白

我们曾经说过,无彩色的在心理上与有彩色具有同样的价值。

黑白所具有的抽象表现力以及神秘感,似乎能超越任何色彩的深度。

灰色

在色彩世界中,灰色恐怕是最被动的色彩了。

灰色是彻底的中性色,依靠邻近的色彩获得生命,灰色一旦靠近鲜艳的暖色,就会显出冷静的品格;靠近冷色,则变为温和的暖灰色。

灰色意味着一切色彩对比的消失,是视觉上最安稳的休息点。然而,人眼是不能长久地、无线扩大地注视着灰色的,因为无休止的休息意味着死亡。

三、色彩使时间变快或者变慢

色彩使时间变快或者变慢,色彩可以使人的时间感发生混淆色彩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奇魔力,会给人的感觉带来巨大的影响。例如,色彩可以使人的时间感发生混淆,这是它的众多魔力之一。人看着红色,会感觉时间比实际时间长,而看着蓝色则感觉时间比实际时间短。请两个人做一个实验,让其中一人进入粉红色壁纸、深红色地毯的红色系房间,让另外一人进入蓝色壁纸、蓝色地毯的蓝色系房间。不给他们任何计时器,让他们凭感觉在一小时后从房间中出来。结果,在红色系房间中的人在40~50分钟后便出来了,而蓝色系房间中的人在70~80分钟后还没有出来。有人说,这是因为红色的房间让人觉得不舒服,所以感觉时间特别漫长。确实有这个原因,但也不尽然。最主要的原因是人的时间感会被周围的颜色扰乱。在青白色的荧光灯下,人会感觉时间过得很快,而在温暖的白炽灯下,就会感觉时间过得很慢。因此,如果单纯出于工作的需要,最好在荧光灯下进行。白炽灯会使人感觉时间漫长,容易产生烦躁情绪。反之,卧室中就比较适合使用白炽灯等令人感觉温暖的照明设备,这样会给主人营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悠闲空间。

篇4

关键词:信息化图表;视觉传达专业;高校学科建设;视觉研究;信息化视觉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245-02

一、视觉传达新形式的诞生

信息化图表(Info Graphic,也可译为信息制图)就是指信息、数据、知识等的高效视觉化表达,一般用于复杂信息高效清晰地传递,为了更好的归纳和总结大剂量的数据信息而生成的具有视觉规律和审美性的设计类型。是当代信息化视觉设计的代表类型之一。根据美国著名公共关系学家道格?纽瑟姆(Doug Newsom)2004年的传统定义,信息化图表作为视觉化工具包括:图表、图解、图形、表格、地图、和名单等,其中使用最多的传统视觉形式有水平方向的条状图、垂直方向的柱状图和饼状图等。从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图表作用分类,则可分为导向性信息图表、商业信息图表、信息记录图表、网络交互信息图表、传媒信息图表等。

信息化图表设计是视觉设计领域中的新兴门类,与语言符号学、统计学和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关系密切。涵盖了数据统计,图示语言学、视觉系统设计、动态信息演示,以及交互设计等设计和技术领范畴。通过数据分级与图形设计的有机结合,切实提高文字信息的传达效率和表达潜力。提升信息浏览、产品设计、互联网应用等方面的操作体验及视觉效果。尤其对公共产品、公共环境和服务的规划指示系统,科学及数字数据的分析展示等领域有较大意义。成果可广泛应用于视觉的多媒体信息互动与新媒体领域,如城市规划、新闻传播、公共服务、多媒体信息展示、商业及社会数据总结分析等。是一项能发挥综合性优势的跨学科联合攻关课题,具有重要学科意义及广阔应用前景。

二、视觉艺术学科发展思路的转变

世界上永恒不变的是变化。随着社会、人文自然科学等的不断变化。受众、视觉设计师、社会及设计作品之间的和谐度更加难以预测。就视觉传达学科本身来说,所包含的理论、概念,及设计研究,无论深度、广度都已经涵盖了它所发展而来的平面设计,这是原有的平面设计所包容的关系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必然的进步。

传统意义上的视觉设计是在二维的空间里以图形、字符等作为传播语言的设计表现形式。而在新技术、新媒体、新理念的要求下,原有的二维空间中表现与传达出更为深邃内涵与内容。平面设计由昨天的相对单纯的“图形与排版”走到今天多学科、多元素、多功能的视觉传达设计,这是学科自身关系发展的结果,更是学科自身发展的特征与关系的特征相互作用的结果。这导致了视觉艺术学科的不确定性,即学科在发展中的劣势――“泛,广,大而不专”。同时也是它的未来的优势所在――当这种多元化与不确定经过未来的整合、发展、成熟后,这种“多而不精”的关系或者说特点将以一种“分散与集中,整和与统领”的姿态重新出现。以信息化图表为代表的新型视觉传达设计与其它学科门类形成不拘泥于形式的“神交”,在设计思维上互补,在设计理念上进行高层的完整的交流与融合,它在未来的设计中既是主导又是附属的,既是边缘的也是主流的,为信息社会服务并由此进一步发展。

三、现有学科研究基础

作为近年来视觉传达专业的研究热点之一,投身于信息化图表设计研究工作的人包括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统计学家、艺术设计师、软件设计师等。其研究现状可以描述为:数据统计是信息化图表设计的内容依据和服务对象;视觉艺术设计是信息化图表的表现形式和手段;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是信息化图表设计的技术载体和未来空间。国内外目前的研究现状可以总结为:

1、集中于社会学研究。对于如何能够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这个议题非常注意和关心,认为信息化设计应该提供全人类都能够认识、了解的手段。提供促进社会思想和观念沟通、交流的新方式。

2、指出了为社会大众创造利用图形的信息平面设计系统的重要性,特别在公共住宅建筑、健康卫生和其他经济发展方面的具体运用。

3、提出利用象征性的图形,来向大众解释复杂的议题。以图形、而不是利用文字达到视觉传达的目的。一方面要求创作一系列经过精心设计和选择的图形,取代以往要用文字传达的信息系统;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开发把这些图形结合起来使用的图表式表达系统。

信息化图表设计的研究突出代表了当今信息社会发展的典型特征――追求节约、经济、快捷、便利的信息传达与获取。其在公共空间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以及在多媒体操作界面和工业设计领域中的崭露头角,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信息化图表设计的广阔空间。这种视觉技术的革新和进步通过开展实用性研究,开发潜力和市场前景都将非常可观。

四、视觉艺术学科进行信息化图表设计研究的意义

1、在高校现有视觉艺术学科研究的基础上,摒弃以往视觉设计中仅仅关注于“图形文字排列组合”等纯美感和形式主义的弊端。从另一方面深入思考视觉设计的真正涵义和功能,改变思路,寻找视觉设计在未来社会中服务于人的新方法。

2、信息化图表的视觉数据归纳组合技术可以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中发挥多种作用。它的级层式传递模式有利于信息的梳理和分类,使用综合性的视觉表述形式使阅读效能提高,这种有控制的设计可以使更广泛的视觉载体更具效用性,对视觉传达设计自身的技术发展具有前瞻作用。

3、信息化图表中“信息轴”的视觉设计模式将使视觉艺术具有更多空间层次,它具有表达的准确性。对所示对象的内容、性质或数量等信息的多层、多角度表达,往往可以在一张图表中解释清楚多个问题,从而完成视觉媒介空间的新拓展;

4、信息化图表的传播模式可以帮助人主动理解信息,改变了传统信息传达模式,突显视觉信息的主动传播与准确解读,这是对传统视觉传达语言的创新和应用;

篇5

【关键词】造型;现代招贴;审美意境;视觉;图形图像

招贴是一种以视觉为导向,由平面印刷的广告形式。它是一种传播媒介,在公共场所张贴,传达特定的广告信息,既传统又时尚。它是传统广告和现代广告中最常用、最广泛、最方便、最快捷、最经济的传播手段。随着科技和媒体技术的发展,招贴仍在利用其独特的魅力,这与招贴的特点和创新理念是分不开的。

1.傳统时装招贴艺术设计灵感提取

1.1精神内涵

中国传统时装招贴艺术设计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时装招贴艺术设计的写意性、程式性、可舞性等美学原则得以恒久流传,其夸张、象征、比喻、寓意的艺术创作手法得以传承,两者都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因此,创新和发展新时期中国电视剧的时装招贴艺术设计应该首先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时装招贴艺术设计技术和模式匹配的衣服接近传统形式,在转动,绫子时装招贴艺术设计搭配不放弃之前,也在传统时装招贴艺术设计程式化,建模保留和继承。、如传统服饰元素,从色彩搭配,突破的设计风格装饰,设计,等等,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观念的有效连接,以提高中国时装招贴艺术设计人物的形状,试图适应现代的美感和审美需求。

1.2构成形式

图案装饰是图案设计的主要特点之一。它也是模式本身的属性。传统时装招贴艺术设计设计是一个传统时装招贴艺术设计装饰服务,为了美化人体,美化生活服务模式设计,应注意大小等等,特别注意袖褶的变化,和为了实现整体协调的现代传统中国时装招贴艺术设计。为了达到装饰和装饰的目的,只有传统的时装招贴艺术设计图案和时装招贴艺术设计图案进行协调。如何设计中的“形状”元素的提炼和权衡,形式,绝对不能简单地复制、挪用,应该熟悉和对设计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内外领域的理解,物化的“形式”的本质,用这种方法可以设计作品继承和保留我国设计艺术的本质,同时又不缺少时代流行因素,充分地表达了现代礼服所蕴含的时代气息和现念。

1.3色彩碰撞

我国传统所用的时装招贴艺术设计,具有浓郁的艺术推广价值,具有丰富的色彩、精美的图案和精湛的生产工艺。而现代时装招贴艺术设计设计是在继承传统时装招贴艺术设计设计理念的基础上,以迎合现代审美观念的需要,而混凝土的一些创新和发展是通过传统时装招贴艺术设计设计的发展和突破。事实上,中国时装招贴艺术设计设计艺术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当前的时装招贴艺术设计设计的创新是对传统时装招贴艺术设计设计理念的进一步升华。

2.文字造型表达的审美意境

现代招贴中所表达的审美意境的分析并不是具体的、生动的或是联想的范围。在招贴设计中,文本主要负责限定范围的功能。当受众对招贴信息有不同的解读时,文本可以补充信息,限制受众的思维范围。这取决于角色的准确性。然而,准确性并不是文本的唯一特征。文字也有从特定事物中抽象出来的视觉符号的表现形式。因此,它也能表达审美观念和平面造型。但它倾向于抽象逻辑思维。像中国的象形文字,它是最好的写照。其余的“休息”是一个单一的木材加木材的组合。读者可以想象一个场景,一个人依偎在睡觉或在他心中的一棵大树下休息。文本的意境也由此产生。每个人都会对文本有自己的理解,甚至在印象中形成想象的空间。这些图形和图像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长经历,所以每个图像的空间构成是不同的。所以它必须是最接近文本的。文字是社会文明的产物,承载着传播文化的作用。

3.图形符号的视觉特性

图形作为信息交流的视觉符号,是招贴设计实现视觉传达的主要符号元素。它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符号在解释,它有两个特点。首先,图形符号具有直观、快速的视觉特征。设计师运用图形创意的配置方法,图形元素的多种组合表达视觉符号的意义,与观者交流。当今时代被称为“信息时代”、“网络时代”和“读图时代”。以生动、具体、直观的形式传达信息是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图形的视觉传达使不同文化背景和地区的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语言进行交流,交流也变得更加方便。例如,各种清晰而简明的指令和标识使用直观的图形语言,使不同国家的人能够在短时间内使用不同的语言和文字来得到明确的指示。美国设计学院有一门课程,要求学生以视觉方式表达新闻或小说的信息,这是对未来设计师“图形符号传达能力”的训练。当我们听新闻和读小说时,我们必须通过语言和文字把抽象的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思维过程,这样我们才能在大脑中理解和记忆。生活节奏的加快使越来越多的人喜欢通过清晰的图形符号来了解信息。作为一种具体的、生动的视觉符号、视觉图像并具有快速阅读的特点,这是因为在语法规则的语言符号系统不安排在一维结构,空间语言,但在二维排列结构,所以在语义解释提供了直观、快速的特点。

图形符号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的视觉特征。人们常常认为图形符号是信息传递方式中最清晰的方式。事实上,这种清晰意味着图形作为符号形式是“具体的”和明确的。通常,相似的符号在外观上与自然世界相似,可以以生动而生动的方式再现物体。他们在信息传递中似乎有明显的特征。事实上,图形符号是艺术符号的系统图像传达信息,不同于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对应关系的单义性科学的符号系统,编码系统逻辑严密封闭。艺术符号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使原语和多义词之间的能指是指一个能指的图形符号常常可以与多个手指结合,以及视觉特征来表达多义、歧义的意义。多义性和模糊性不仅与图形符号的语言规则有关,还与图形符号的使用情况有关。图形符号在招贴设计中的应用,不同于图形符号的识别和指导。它们需要明确的含义,并能很快被识别出来。在设计创意中,图形符号的传输有时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清晰和模糊的。设计师不强调显式信息的呈现,也不希望观众有标准化的理解。在设计师和观众之间,根据他们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背景和当时的情绪,我们可以通过观众的想象力与设计师互动。这也是招贴设计独特的艺术魅力,它不同于其他的实用设计。

结论

招贴作为视觉传播和信息传播的媒介,受到时装界的青睐。通过高科技的计算机技术,设计师把想象的翅膀赋予招贴创意,赋予招贴创意形式无限的魅力,给招贴创作空间一个广阔的天空,使其在表达和表达方式上更具特色。

参考文献: 

[1]朱国勤《现代招贴艺术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2]蒲震元《中国艺术境界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英]贡布里希《象征的图像》.杨思梁、范景中选编.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1990 

篇6

关键词:风险投资;广义决策;研究综述

基金项目:本文受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知识产权风险投资优化机制与政策研究”(项目编号:10YJA630113)的资助

风险投资业作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产业对加快科技创新,支持创新创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风险投资具有高风险特征,风险投资的投资决策实际上是不确定条件下进行的,单一阶段的投资决策已很难适用于未来市场极不确定、风险极高的风险投资决策。为了实现投资预期收益,风险投资的决策过程应该是一个动态的多阶段过程,不仅包括投资前项目选择的决策,而且包括对投资后的管理。只有在风险投资的各个阶段、各个层面都做到科学合理的决策,风险投资才能实现高收益高回报的初始目的。因此,从广义视角来理解风险投资决策应该更为科学。

关于风险投资决策问题,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险投资家对风险项目(企业)的选择决策上,这其实是狭义层面的决策,这方面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而关于广义层面的决策优化问题仍有较大的研究空间。本文基于广义决策的视角,从风险投资的风险识别、量化,项目的投资组合优化,投后绩效管理与退出决策等几方面来展开相应的文献综述。

一、关于风险投资风险因素识别的研究

关于风险投资风险因素的识别,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被投企业的企业家及其管理团队(Fried & Hisrich,1994;Deventer & Mlambo,2009)、风险与契约关系安排(Gompers & Lerner,1999;Huyghebaert & Mostert,2008)、技术和市场风险、法律经济和政策环境(Moriarty & Kosnik,1989;Chocce & Ubeda,2006;Koryak & Smolarski,2008)、风险投资家本身的能力(Dimov & Shepherd,2005;Yung,2009)等。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案例研究、建立模型、使用新数据库等。中国学者对于风险投资的风险因素识别较早是从分析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阶段的风险开始的,学者们(李建华和葛宝山,1994;布拉格,2005;陈建华,2006;王庆民,2009;刘曼红,2011;包乌日汉,2012)都从各自的视角对风险投资风险进行了识别和分析,但总的来说,立足中国国情,从创业企业、风险投资机构以及企业外部环境三方面比较系统、全面地分析风险投资过程中所面临的风险还比较缺乏,因而,加强基于中国国情的比较系统、全面的风险投资风险因素识别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

二、关于风险投资风险度量的研究

从研究文献上来看,风险度量方法主要有方差、标准差、半方差、离差、绝对偏差等偏离期望值的各种变形形式等、在险值VaR法、条件在险值CvaR法等。

方差、半方差、 绝对偏差等方法主要用于对投资风险的度量。随着风险测度理论研究的逐渐发展,人们对风险本质的认识也日益深入。研究发现,用方差方法不能准确地度量真实风险的大小(单伟勋,2013);使用半方差法进行风险度量时,需要首先设定目标收益率,这种设定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而绝对偏差法,由于用投资收益率的一阶绝对中心矩来代替二阶中心矩,发散的可能性比较低。因而从理论上说,风险的绝对偏差度量要优于方差度量(徐绪松,王频,侯成琪,2004)。

在险价值VaR(Value at Risk),一般被理解为在给定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置信水平[α]下,在未来某个持有期间内,某一投资组合预期会发生的最大损失(刘骅、卢亚娟,2012)。考虑到VaR不是一个一致性风险度量,理论界在1997年提出了VaR的修正方法,即条件风险价值(CVaR),它是指在投资组合的损失大于某个给定的VaR值条件下的期望损失。CVaR与VaR的区别首先在于,CVaR不是一个单一的分位点,而是尾部损失的均值,当所有大于VaR的损失值都被考虑到时才能计算,因此CVaR对尾部损失的测量是比较充分的(肖甲山,2008)。VaR方法和CvaR法主要被用作度量和管理损失。

对于绝对偏差方法的应用研究,中国学者武敏婷、孙滢、高岳林(2010)、张鹏(2011)、西爱琴(2006)等作了尝试,并很好地解决了度量和控制投资风险、多阶段投资组合优化以及农业生产风险的度量等问题。鉴于此,笔者认为选择“绝对偏差方法”来度量风险投资的投资风险是比较合适的。

三、关于风险投资投资组合优化的研究

关于投资组合优化理论的研究,主要经历了现资组合理论以及行为组合理论两大发展阶段。50年代以前早期的投资组合理论,已经有了风险条件下追求收益最大化、风险最小化的思想(现资组合理论的精髓),但还没有使用量化的方法。Markowitz(1952)发表题为《证券投资组合的选择》的论文,对充满风险的证券市场的最佳投资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标志着现资组合理论的产生。现资组合理论考虑的是理性投资者如何借助于分散投资来优化其投资组合,其研究问题的基点在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是对两个目标:“预期收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的权衡(Markowitz,Harry M.1952)。现资组合理论中基于效用理论形成的各种预期效用最大化模型,可以分析投资者的风险反应及风险条件下的决策行为(西爱琴2006)。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风险投资的高风险特征,使得在对风险投资决策行为进行研究时必须要考虑风险因素。因此预期效用理论及其相关模型方法也可以在对风险投资机构风险决策优化行为的研究时被采用。

作为新兴理论的行为组合理论,目前的研究尚处于理论分析阶段,大量的实证检验将是其今后主要的研究方向。

四、关于风险投资投后管理等的研究

围绕风险投资决策优化的总目标:在达到预期收益的情况下,使总投资风险最小,风险投资机构除了做好投资前项目选择决策外,还必须考虑投资后对创业企业的管理,以控制投资风险,提升投资绩效。

总结

风险投资的高风险特性,决定了风险投资决策过程是一个复杂且多阶段的过程;对于风投机构来说,投资决策实际上是一种风险行为,如果决策缺乏科学性,则必将导致最终投资的失败。本文基于广义决策的视角,从风险投资的风险识别、量化,投资组合优化以及投后管理等方面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从现有文献来看,对于风险投资风险因素的识别,立足中国国情,从创业企业、风险投资机构以及企业外部环境三方面比较系统、全面地分析还比较缺乏;对于风险投资风险的度量,笔者认为选择“发散的可能性比较低”的绝对偏差方法来度量投资风险是比较合适的;对于风险投资组合优化决策,现有研究文献中很少见到将MOTAD模型用于风险投资决策中,而基于MOTAD模型可以很好解决农场生产风险决策问题,笔者认为可以考虑将MOTAD模型应用于风险投资决策优化行为分析和投资组合优化问题的研究。关于风险投资投后管理,国内目前尚缺乏对投资后风险投资绩效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此外,从资产安全性角度考虑合适的风险投资退出时机,以及采用决策树法,以预期收益为标准来辅助进行风险投资退出方式的决策还不多见。综上,笔者认为基于广义决策视角,从风险投资风险的识别、量化,投资组合优化以及投后管理与退出决策等方面系统地展开对风险投资广义决策优化问题的研究,最终实现风险投资预期的投资目标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洪怡恬,金式容.成长期权在风险创业项目投资决策中的应用.商业研究, 2003(24):104-106.

篇7

“视觉文化”作为概念,最早是匈牙利著名美学家贝拉•巴拉兹在1913年提出来的①,“视觉文化”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素,其表现形态是以感知对象的外在表现样式呈现出的视知觉印象。它颠覆了以文字为核心的表现形态,而转向以影像研究为中心的综合性、创造性文化内容。视觉文化的建构需要多种视觉形式和视觉技术的参与。其中,图像作为基本符号营造各种实感影像和搭建可见的视域空间,通过创造性的语言形式来表达、绘制、解析事物的文化形态。艺术表现形式、大众传播媒介和交互性的多媒体信息平台带来的艺术设计的观念革新和技术的变革创造了新的视觉文化传播的空间和领域,带来了崭新的视觉美感印象。会展艺术设计是时空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受20世纪初期艺术和设计运动的影响,现代展示设计秉承着抽象主义运动和由先锋派艺术家及设计者所推崇的原则,展示空间被各种元素抽象化地重塑,以全新的演绎方式诠释着空间关系。在有限的展示空间中,视觉图像的传播在增强会展艺术设计的审美感受之余,利用这种“有意味的形式”做到了形式与生活、形式与心理的互动体验,创造了一种体验美学。形式的创造并非是视觉图像元素的堆砌,通过形式的研究与创造使之达到了艺术的升华和文化品位的提升,而推广品牌与商品的同时,也在传播文化,并以多个文化要素组合,产生更具影响力的视觉愉悦和情感认同,提供更多的审美参与机会。

二、现代会展艺术设计中视觉文化的表现形态

1.在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的交织中打造新的视觉文化印象在当代全球化的文化大视野下,会展艺术设计离不开民族文化,而文化的建构与特色的坚持是继承、发扬传统民族文化和现代设计理念、思潮共进的体现。我们应合理地引用外来文化与设计创新理念,兼容并进地开创、延伸本土独具魅力的文化语言与文化元素,实现民族文化语言与现代设计理念的平行发展,按照现代经济发展的需求形成一条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双轨并行的创新路径。在当代设计时尚语境的“包装”下,民族文化的特色彰显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的民族元素的展视,在充分体现民族属性、地区文化元素带来的本土亲切感的同时,我们应营造时尚、炫美之风采,以更为感性的形象展示并炫耀能够使人产生美感的艺术之作,同时以这种传统与现代共融的方式减少不同价值观与文化模式间的冲突,从而产生最大化的情感认同。例如,第61届法拉克福书展中国主宾国展区的视觉设计就迎合了主题“让世界品位中国书香,让中国领略世界风采”,展区的行云流水间充满了中国味道,以“四大发明”为首的活字印刷设计点亮了整个展区。中国风在一动一静、一实一虚中体现着和谐的意境与生命的律动。设计形式沿袭现代流行的简约路线,形成了造型元素之“繁”和无彩素色之“简”的强烈对比。整体展区的编排夸大了汉字文化带给我们的视觉震撼的同时,并不拘泥于传统的平面展示,而是把象征中国民族文化瑰宝的汉字艺术作为行为艺术的展示方式营造一种新的视觉奇观。汉字承载着传播民族文化的作用,在世界性的平台展示中又象征着一种时尚符号被形式最大化,在中国味道中平添了时尚魅力。在这里,民族的视觉语言用一种更为新鲜的时尚表现方式创造出了奇妙的美感体验,把人们的欣赏角度由理性化的认知模式过渡到了感性化、多元化的文化体验空间中来。

2.多元化的视觉形态符号建构文化意象空间会展艺术设计,是集结了各种视觉传达元素和不同的表现方式,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以新的视角、新的创意、新的表现做出出奇制胜的展示作品。它的文化意象空间的构成从平面构成的点、线、面到立体构成的体量空间的塑造,从具象或抽象的视觉传达符号到多媒体技术搭建的多维图像平台,从具有象征含义的装饰设计语言到能够牵动情感共识的色彩计划……使得现代会展艺术设计的展现形态不仅形成了一种单纯的市场行为,而且带有一种积极的文化、一种美感享受。在前卫新颖的设计理念、丰富多样的设计风格中,不同的造型语言体现出了强烈的个性特征,将整体形态的形式意味不断提升,在有限的展区内浓缩的是不同民族、不同行业独有的文化意象、故事内涵和艺术形式,让观者能够身临其境地观赏和品味。各种视觉元素以不同的概念组合在一起,通过一个图腾的演变、一种色彩的基调、一些材料的拼装,背后承载着丰富的链接意义,能从中解读出展示内容所呈现的不同文化意象。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城市足迹馆主题展厅设计,城市起源厅、城市发展厅和城市智慧厅的总体创思设计中,三个主展厅的色调以代表大地的土黄色、代表辉煌宫殿的金色和代表智慧的透明光亮色为演变,体现了城市足迹的时间维度;贯穿城市文明进程的视觉元素则以象征文明源头的三星堆雕塑、象征人本主义精神的大卫雕塑和象征大工业时代文明的卓别林在《摩登时代》中扮演的拧螺丝工人形象为不同时代历史的见证者。每一个展厅的设计就像一个完整的剧本,演绎城市发展中的背景故事。在城市的文明变迁中用全方位的视听语言和多元的材料表现最大程度地挖掘着城市文化的魅力。展示中的每一个符号都是有生命的,都承载着必然的文化讯息,给无数观众留下了惊奇的发现和隽永的意味。

3.新媒体艺术及交互体验中的视觉文化营造会展艺术设计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多维的展示空间。在这个空间的编排中,其中最为重要的三个因素即是:空间、信息、文化。通过系统的设计与精心的创意,使三者能够相互融合以传达准确的意图,赋予了观者生理和心理上的新奇体验。新媒体衍生出的技术为把传统意义上的形式美外化表现在视觉传达上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使形式与功能相互依存,达到了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展示目的。至此,展示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声、光、电的普及走向高科技、新技术的尝试与发展,带给了人们全新的审美体验,体现出了自然和社会的文化内涵。在新媒体艺术时代,3D虚拟成像技术代替了大量的实物展示,并且起到了还原无实物或者实物无法实施的作用。在有限的展示面积中变化出了不同的空间,使观者在一个弹丸之地获取了多种体验。虚拟现实所带来的真实性、还原性、新奇性等特征让观众沉浸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遐想空间中产生了身临其境之感。而交互技术的发展,把观赏物从被动的静态展示方式中拉到了可以与参观者进行角色转换的沟通模式中来。这样的互动参与使枯燥的展览变得生动有趣起来,新鲜感、惊喜感伴随着某种刺激吸引着观者驻足,达到了直观、有效的传播目的。在艺术表现形式中,图像艺术作为新媒体艺术构成的核心元素成为直接面对观众的第一界面。无论是图形、动画、影像还是装置设计等都将适宜地安排在展示空间的各个布局中,数字技术的参与以图像为基本载体使主题的文化内涵得以多维且充分地展示。

三、会展设计的未来趋势——共建艺术与生态和谐的视觉文化

篇8

关键词:多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表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202-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并且以更加丰富的艺术表现在视觉传达中占据重要地位,从而改变以往单一的传统媒体。客观来讲,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能够让用户体验到艺术效果,视觉传达效果更佳,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与语言传递完美结合,极大的提升了作品表达的艺术美,以独特的形式让人们欣赏到丰富多彩的视听色彩。然而,多媒体艺术的特征与发展现状如何,多媒体艺术的趋势、多媒体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以及视觉传达设计的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均急需进行一系列厘清。基于此,本文从多媒体艺术特征与发展入手,对多媒体对视觉传达的影响、视觉传达如何影响多媒体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一系列的探讨。

一、多媒体艺术的特征与发展

(一)多媒体艺术的基本特征

多媒体艺术的表现主要是通过文字、图像、符号等视觉方面的组合,再融入语音、音效等元素,通过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呈现了丰富多彩画面。多媒体艺术是运用计算机技术的新发展,综合了听觉元素、视觉元素,对资讯、传播及图像等进行艺术创作的形式和过程。

多媒体艺术作为一门新的艺术形式必然有其自身的特点:(1)综合性。艺术家在表现自己的作品,过去只能通过单一的图像或者视频进行展示,现在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呈现,声音与画面结合,动态与静态结合,视觉与听觉结合等多种表现进行综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画面;(2)交互性。多媒体艺术改变以往单一的传播方式,艺术家通过网络艺术作品,也可以现场讲解作品,借助网络平台展示,并与网友积极互动,创造出更具审美趣味的艺术作品。网络多媒体也不再是被强迫阅读,而是由观众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艺术作品。设计者与观众的良好互动,更好地促进了艺术作品的完善;(3)丰富性。多媒体艺术作品是丰富多彩的,通过文字排列、图形规划、色彩选择等呈现出一个内容丰富的视觉系统。多媒体艺术将几类视觉元素组合起来,使呈现的作品具有丰富性和节奏的美感,用户能够在感官上得到极大满足。

(二)多媒体艺术的发展趋势

视觉传达艺术通过视觉传达设计与人进行沟通,这种艺术形式承载着艺术家的情感,为受众群体传递更多的信息,是大众与艺术的互动交流。多媒体艺术在视觉传达中丰富了其艺术形式,为艺术设计提供新的视角,促使视觉传达艺术不断地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艺术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大众传播,在今后视觉传达艺术将以多种灵活组合方式呈现,代替之前传统的媒体,从单向的视觉传达发展为相互融合多元化的形式,多媒体与网络共同发展。由于多媒体艺术的推动,在视觉传达设计上将会使设计方式、设计风格、思维方式不断发展变化。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对视觉传达设计带来新的变化,多媒体设计作品传达形态多样、时效性强、交互传达、传达效果佳等特点,相对传统媒介,网络可以让艺术作品可以无限制的传播、内容信息更丰富。人们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传达的信息内容,还为观众提供了互动的新情景,让观众能够接触到艺术的美感,提升艺术体验,从被动接受的方式转变为主动欣赏。随着网络的交互性增强,视觉传达设计不仅仅是传递作品信息,更多是一种情感的依托与交流。网络的大众化,为设计作品提供了良好的媒介条件,各种形式的交互、导航按钮设计以及界面设计,也被广泛地运用于视觉传达设计上。

二、多媒体艺术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

(一)多媒体艺术对视觉传达设计具有积极导向作用

多媒体艺术具有动态性的特征,这对视觉传达设计带来的积极影响。多媒体艺术形式通过设计师的作品呈现出来,而现代艺术作品反映了现代人的思维方式,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的审美情趣发生变化,艺术设计师要转变观念,迎合现代人的艺术需求。多媒体艺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新成果,网络媒体的发展,对视觉传达设计注入新的血液,多媒体艺术的新发展对视觉传达设计具有导向作用。在网络媒体艺术设计中,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设计师会改变以往的思维方式,在同样的元素情况下使用动态化设计,因为运动着的视觉形态较之静态的视觉形态更具有信息传播力。因此,在多媒体艺术设计的影响下,设计师将会积极调动一切视觉和听觉元素,使觉焦点或视觉中心是围绕着信息资源的分布点进行移动,将信息资源进行主次分明、由弱到强的呈现,以达到缩短观者视觉搜寻的所需时间,瞬间抓住观众的注意力,充分体现多媒体艺术对视觉传达设计具有积极影响作用。

(二)多媒体艺术对视觉传达设计的消极影响

多媒体艺术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局限性主要表现:首先,多媒体艺术通过网络传播,而网络具有交互特性,受众可以自由地选择浏览的内容,没有传统媒体的强迫性阅读,这对多媒体艺术作品提出更大的挑战。由于网页的版面有限,设计的版面空间小,创意设计受制,相比其他传播媒介的设计相比,视觉冲击力上先天不足,设计师需要对多媒体艺术设计进行合理编排,优化视觉传达设计;其次,多媒体为艺术创作开创了新的领域,改变了艺术的创作手段与交流方式。艺术家也要不断创新,重塑艺术思想,运用多媒体的技术手段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例如运用三维空间艺术,图形和文字皆呈运动状态,强化视觉冲击力的目的。

三、视觉传达设计的多媒体艺术表现形式

由于多媒体的艺术表现性与传统媒介是不一样的,因此多媒体环境下的艺术设计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多媒体艺术环境下信息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

首先要明确信息设计是将原始资料转化为信息的过程。多媒体作品设计要对数据进行组织加工,将数记录信息的符号转化为有意义的信息,能够与受众进行有效的交流。基于网络多媒体的特点,在纸质资料转化为网络信息的过程,要对信息的重新设计,经过艺术设计的处理与加工,以达到有效传递信息的效果。相对纸质媒介,网络传播应更注重视觉效果,信息数据的呈现需要强化视觉传达冲击力,把握多媒体艺术特点,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使信息表达形式更加丰富。根据网络的多媒体艺术设计特点,视觉传达应该注重信息的关联性,不能只关注单一页面的信息关系,更要注意各页面之间的相关性,艺术设计师要注意组织方式的层次性,使艺术表现形式更具逻辑渐进性,具有层次感,从而达到最佳的视觉传达效果。

(二)多媒体艺术环境下信息工具的艺术表现形式

多媒体为艺术创作开创了新的领域,改变了艺术的创作手段与交流方式。艺术家也用多媒体的技术手段,重新表现其艺术思想。图在多媒体设计中,信息化体现具有多元化的表现形式,多媒体为艺术创造开创了新的领域,从以下三个方面增强艺术表现形式:一是图形图像处理,增强多元化美感,图像能够为视觉效果增强美感,使内容表现更直观、明确,借助图形图像处理软件,达到空间艺术效果。二是文字符号设计,文字符号通过设计、排列传递出视觉美感,例如字体的大小、字号的大小、行与行之间的距离、版面的层次性,要求文字内容和形式简洁、清晰,通过文字颜色、辅助图形和版面设计突出文字的美感和视觉冲击力。三是色彩元素的美感,色彩能够刺激人们的视觉感官,能够表达出内心的情感,色彩运用得当可以很好地表达内容的主题。色彩的把握是体现多媒体作品的关键,不同色彩反映不同的情感,在视觉设计中把握色彩规律,利用色彩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传递出的多元美感。色调的属性在多媒体中运用表现出不同的作品概念,设计师要结合多媒体的特点,有针对性的用色,根据主题意境发挥出色彩语言的作用,比如绿色可以给人生命、活力和自然的感觉,适合用于表现医学类或环保类题材。从艺术设计表现方面,多媒体艺术设计通过对图形图像、文字符号、色彩元素的设计、组合,通过传统表现与现代因素结合,通过多媒体艺术的处理,最终呈现艺术作品。

(三)多媒体艺术环境下交互式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

交互式设计是现代媒体发展的新特点,通过交互使用提升信息交流的互动性。交互设计能够增强观众对信息的注意和理解,当交互的信息通过媒体传播变成知识,需要对媒体内容进行不同的理解,不同种类的图像、图形、声音、影像视频以及时间等方面进行不同方式的处理,形成有色彩、光影、图像和音响互补与交融的美感画面,增强作品产生的艺术张力,以达到对信息更高层次的交互作用。与电视、报纸等媒体不同,网络多媒体使用者是主动接受信息,因此,交互式设计的最高层次是能够满足用户体验需求,根据用户的特点进行相应调整,艺术形式进行组合、再造,使信息内容呈现更加丰满,更具艺术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多媒体艺术表现方式呈现出多样化,多媒体技术手段的发展,为视觉传达设计带来了新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信息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信息工具的艺术表现形式、交互式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等三个方面论述了多媒体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的影响,展现出这种艺术打破了单一的传统视觉思维,多媒体的互动过特征,让信息的接收者也参与到信息设计中,设计要多维度、多空间组织信息,使信息更加丰富生动。多媒体艺术环境下的视觉传达设计,改变了信息交流方式,艺术与技术高度结合,以新的形式推进艺术设计表现形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蕾.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视觉设计”与“信息设计”[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04):31-33.

〔2〕李奎霞.中国视觉传达设计中传统文化符号研究[D].延边大学,2012.

〔3〕张学忠.视觉传达设计中的理性价值和意义[D].清华大学,2004.

篇9

关键词 高职 视觉传达专业 汉字设计 教学内容体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高职视觉传达专业教学体系普遍问题

第一,汉字教学体系的缺失。文字、图形、 色彩是平面设计信息传达的三要素,文字广泛运用于广告、书籍、企业形象、包装、网页设计等各种视觉媒介形式之中,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占重要位置。我们生活在汉语言环境中,各种视觉媒体也主要运用汉字而非英文。然而,视觉专业并没有形成独立的汉字教学体系,进行系统的教学体系的规划和设计。第二,文字设计课程只有3周48学时,课时量远远不够。在有限的文字设计课程中过多地关注英文字的设计。作为母语的汉字设计却成为文字设计课程中的次要角色。第三,教学内容重复,教学衔接性差。教学内容的规划是整个专业教学中最重要、最基础的环节,直接关系着教学的质量和教学目标的实施。每一门课程大纲由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独立编写,在编写中主观性强,常忽略了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同时教师独立的教学,将造成教学内容重复和遗漏教学知识点。教学内容的衔接成为我们需要思考和改革的重要课题。

2 教学体系定位与构建原则

汉字艺术设计教学体系定位:以培养学生汉字艺术设计和运用能力为出发点,使视觉传达专业学生形成较系统的和设计知识体系,培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适应职业能力岗位的人才。教学体系构建遵循整体性、关联性和层次性原则。教学体系的知识点之间是有机关联的,每个知识点都是为统一的教学目标服务的。各个知识点相互配合,产生协同状态下正面教学效果。笔者将教学体系作了层次性分析,将教学体系划分为基础、实践和创作三个教学阶段。在教学每一个阶段,具体教学知识点层次分明,结构清晰,易于教师掌握。

3 汉字设计教学内容体系

本文主要研究汉字艺术设计教学内容体系。遵循整体性、关联性和层次性原则,以培养学生汉字艺术设计和运用能力为导向,构建汉字设计教学内容体系。通过修改课程设置和相应课时,2011级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正式建立了以文字设计课程为中心,视觉语言表现、视觉语言应用、电子刊物设计、版式设计、毕业设计共同构建的汉字设计教学体系。整个教学体系划分为基础、应用和创作三个阶段,涉及8门专业课。基础阶段主要掌握文字基础知识和各种创意。涉及视觉语言表现、视觉语言应用和文字设计课程;实践阶段主要掌握文字基础知识实践运用的能力,涉及版式设计和电子刊物设计;创作阶段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重难点,通过毕业设计策划、毕业设计执行、毕业设计制作课程进行主题创作。教学体系的三个阶段相互关联,专业知识循序渐进。

(1)教学体系基础阶段,教学学时占据:视觉语言表现15学时、视觉语言应用15学时、文字设计48学时。三门课程安排在第二学期Illustrator和Photoshop软件课程和二维设计基础课程之后。视觉语言表现课程中,启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在轻松愉快的手工制作和绘制中体验汉字创意方法。视觉语言应用课程中,学生将表现课程中创作的图形元素运用到实物上。经过这两门课程,学生建立从无到有、从设计元素到产生实物这一完整设计制作工作过程的感知。文字设计课程中,学生掌握汉字的基础知识和各种创意方法。教学中,首先注意不能过多强调文字的创意,而忽略了汉字基础知识的讲解。其次,注意文字设计与专业设计课程之间的联系,如文字设计与标志,文字设计与书籍设计的联系。期末作业以线装书籍的形式提交,建立文字设计与电子刊物设计和版式设计课程之间的关联。其中封面、封底、扉页、目录和章节页为电子打印稿,内页为文字设计手绘稿。

(2)教学体系实践阶段,教学学时占据:版式设计30学时,电子刊物设计35学时。两门课程分别安排在第二、三学期。学生将所学的汉字基础知识和创意设计知识运用于版式和电子刊物设计之中,进而掌握汉字编排、汉字与图形、汉字与视觉流程等知识。期末作业需要设计制作出相对成熟的版式设计作品和电子书,属于综合性强的实践训练。将文字与图形、版式,文字与电子刊物等在每个教学单元课程中有机地融为一体,从而提高学生融会贯通的实践能力。

(3)教学体系创作阶段,涉及毕业设计策划、毕业设计执行和毕业设计制作三门课程,安排在第五学期。毕业设计是高职学生最后的在校学习课程,是学生结合自身的特长并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创造作品阶段,也是对教学体系有效性的检验阶段。在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初期,教师引入汉字设计主题,部分对汉字设计有兴趣的学生自主选择汉字设计主题。在毕业设计的创作方面,原创性是至关重要的。要求学生从自己的学习生活中的所感所想出发来做文字设计。汉字设计类选题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选题立足于小点进行扩展和深入,切勿过大。毕业设计历时3个月,本校视觉专业毕业设计每年都会进行大规模的展示。在毕业设计展场同时召开双选会,邀请用人单位前来参观和招聘。

通过视觉传达专业汉字设计教学内容体系的梳理,进而修改了专业教学计划。2010级新开设视觉语言表现和视觉语言应用课程,2011级文字设计课程从48学时增加到60学时。到2011级视觉传达专业,正式建立了以文字设计为中心,众多课程共同协作的汉字设计教学体系。通过2010、2011和2012级视觉专业教学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改革逐步推进,也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师生反映良好,学生作业质量显著提高,并举办了文字设计、视觉语言表现与应用课程展览。毕业设计作为整个教学体系的创作阶段,其中汉字设计类作品的质量是整个教学体系检验的重要标准。毕业设计多个文字类作品在全国设计比赛中屡获大奖。其中《文字乐音》作品在201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优秀毕业设计作品展中荣获银奖。我们针对近三年的就业情况,做了问卷调查,整体的就业率稳步提升。众所周知,高职学生毕业后不一定选择大学所学专业的工作就业。值得注意的是,毕业后以设计为业的人数统计中发现,毕业设计选择文字主题的同学绝大多数留在了广告公司,而且薪酬也是本届毕业生中相对较高的。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教学内容体系中仍然有诸多不足。伴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各种新的视觉媒体进入我们的生活,新媒体设计也越发受到业界的关注。汉字艺术在新媒体中的运用和汉字设计与新媒体课程的关联性尚待研究。

综上所述,我们制定了视觉传达专业的汉字设计教学内容体系,并对2010级、2011级和2012级视觉设计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然而,需要通过汉字教学体系的改革来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并非简单地制定了教学内容体系即可。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更需要丰富自身知识结构和提高专业能力,将教学改革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张晋.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9.

篇10

2014年6月1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沈卫荣教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他空见与如来藏:觉囊派人物、教法、艺术和历史研究》一书出版会,在北大博雅国际会议中心举行。觉囊派第四十七代法主健阳乐住上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著名佛学家楼宇烈,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著名学者白化文,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著名佛学家王尧,清华大学教授、著名学者汪晖,藏学出版社前总编、著名作家马丽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乌云毕力格,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副院长刘洪纪,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原所长陈高华,北京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萧群等20多位嘉宾莅临会现场。会现场还展示了数十幅觉囊派精美唐卡和壁画作品。

《他空见与如来藏:觉囊派人物、教法、艺术和历史研究》是一部国际学术界研究觉囊派教法和历史的学术论文集,作者有较强的代表性,都是欧美印藏佛教研究的知名人物。本书堪称是国内迄今为止第一部呈现国际觉囊研究精粹的学术文集,向世人展现了觉囊派全貌。读者既可以从本书获得有关觉囊派之人物、教法、艺术和历史的全面与权威的知识,同时也可窥见国际佛教学界觉囊研究的学术脉络和学术成就。著名国学大师谈锡永倾力题写书名并作序,觉囊派第四十七代法主健阳乐住上师撰文前言。

据沈卫荣教授介绍,藏传佛教的各大教派于世界各地均有广泛传播,但相较于其他各大教派而言,觉囊派因自然和历史等因素,流传不广,影响较小,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对它的研究也相对薄弱。早在14世纪前半叶,觉囊派早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朵波巴上师开始于藏地倡导、传播觉囊派最独特的“他空见”思想,这是对印度原有佛教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藏传佛教继承和发展印度佛教哲学思想过程中所做出的一个特殊的重要贡献。

除了觉囊派的佛教哲学思想具有的学术意义,觉囊派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特别是觉囊派的唐卡艺术具有非常突出的地位。因此,研究觉囊派是传承藏传佛教丰富的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的内容。

目前,国外觉囊的研究十分的兴盛,很多学者都在研究觉囊派和他空见的思想。 该书选择了12篇比较典型的,比较优秀的学术论文翻译成了汉文,供国内研究借鉴,并藉此进一步推动有关觉囊派哲学思想、教法教义、修行方法和唐卡艺术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