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企合作范文

时间:2023-03-20 07:09: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职校企合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职校企合作

篇1

1.从校企合作的广度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教育还停留在个别的专业试点上,而绝大多数专业还是停留在传统教育模式上。既使是走在全国前列的高职院校,其校企合作教育也没能覆盖全部专业。

2.从校企合作的深度看,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教育仍然停留在表层形式上。虽然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成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或专业指导委员会,但专业培养计划实际上都是以学校为主制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也以理论教学为主,很多的实践教学环节还是停留在专业培养计划上,并没有得到企业的通力配合和认可。

3.从校企合作的时间上看,绝大多数的校企合作教育都是在高职院校的单方热情下,一事一议,一时热一时冷,缺乏稳定的校企合作教育的长效机制。

二、校企合作教育难以深化的原因

1.政府的主导作用还没有完全到位

首先,中央政府、教育部出台的一系列引导、鼓励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的政策,仍然停留在宏观政策层面上,还没有建立起权威的、完整的校企合作教育的法律法规,更没有具体的规则或指导手册等操作层面的东西。特别是对校企合作教育中企业行为、企业责权利如何界定,更没有明确规定。其次,虽然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承诺,由国家财政拿出140亿元用于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地方政府还有配备资金出台,但是这些资金主要用于职业院校的实训中心建设,对校企合作教育的资金支持没有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国家还没有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保护校企合作教育中企业的利益。第三,各级政府还没有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教育的组织协调机构。仅仅依靠教育主管部门的沟通是不够的,因为校企合作教育涉及到众多的企业,从而牵涉到众多的政府主管部门,因此必须由政府出面来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2.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首先,企业过分强调自身的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社会责任。企业普遍认为,人才培养是院校的责任,企业只需要从高校毕业生中挑选人才即可。而一旦挑选不到动手能力强、操作技术成熟的人才时,企业宁愿花高薪去“挖”其他企业的人才,也不愿意与高职院校合作来培养实用的人才。第二,企业过分强调眼前的利益,还不能用长远的眼光来正确认识人力资源的重要作用,因而不愿意在人力资源上进行基础性的投资。第三,企业对校企合作教育缺乏全面的认识。学校在校企合作教育中决不仅仅是企业利益的“索取者”,而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者”。因为高职院校可以在人才、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给企业以强有力的支持。因此从长期来看,校企合作教育应该是双赢的,而不会是以一方利益受损为代价。

3.高职院校的服务功能不健全

在推动校企合作教育的过程中,应该说高职院校是积极主动的一方。但这并不能认为高职校企合作教育难以推进,高职院校就完全没有责任。首先,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不能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准确对接,导致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适合企业需要,而企业需要的人才高职院校又不能及时培养。第二,一些高职院校由于自己条件的限制,还不能为合作的企业提供人才、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支持。第三,高职院校的学制改革相对滞后,弹性学分制还有实质性实施,从而制约了校企合作教育的灵活运行。

三、深化校企合作教育的对策

高职校企合作教育的深入推进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因此构建协调、稳定、长效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需要高职院校与企业双方的共同努力,更需要政府的引导、推动。

1.观念的转变

首先从政府的角度看,中央政府在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推动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态度的转变上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在需要的是地方各级政府的深入推进,并将中央有关职业教育的精神落实到实处,真正形成整个社会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风尚。其次是企业必须认识到,积极参与高职校企合作教育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企业要办成“百年老字号”,人才是最重要的支撑力量。企业与高职院校开展合作教育,不是无偿的付出,而是对企业自身未来发展的最有效的投资。

2.利益的协调

利益是一切合作的基础,高职校企合作教育也是如此。从短期看,高职校企合作教育似乎是有利于高职院校而不利于企业。因为校企合作教育的有效运行,企业肯定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这些投入不可能立即取得经济效益,高职院校也没有足够的财力给企业以补偿。这时,需要政府出面来调节校企双方的利益关系。可以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做法,通过立法的形式,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企业以利益激励,从而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教育的积极性。从长期看,随着高职院校服务能力的增强,高职院校为企业提供的服务也会越来越多,同时企业的人力资源效益也会逐步显现出来,再加上政府的政策支持,长效的校企合作教育机制就能建立起来。

3.各方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

如果政府、高职院校和企业都认识到了高职校企合作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通过政府的引导建立起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那么高职教育的校企合作就能够顺利地推进。接下来要做的工作,就是有关各方必须建立起相应的组织协调机构,并制定相应的规则,为高职校企合作教育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首先,各级政府应成立校企合作教育委员会,制定出校企合作教育的规则和具体指导手册,以规范校企合作教育行为。其次,校企双方应在各自内部先行建立校企合作教育的组织协调机构,明确各自一方在校企合作教育中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最后,校企双方应联合建立校企合作教育管理委员会,并以合同的形式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以保证校企合作教育行为有章可循,使校企合作教育能够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教育发展研究,2006,5.

[2]李芹,谭辉平.政府在高职产学合作教育中的角色分析.职业技术教育,2006,04.

[3]张传龄,廖克玲.当前高职院校产学研的实现途径与存在问题.教育与职业,2006,6.

篇2

关键词 高职保障机制地方产业地方经济政策支持经费支持校企合作模式无缝对接

顾名思义,“无缝”对接,就是对接后没有缝隙。我们在这里探讨高职校企合作,在学生的人才培养角度,应把高职院校与企业放在一盘棋里下,学校与企业可看做是两种金属元素,高职校企合作可看做是合金化过程,包括合金元素的比例与合金化工艺等,即学校与企业的工作分工与合作的过程模式。那么校企合作应从哪几方面来做呢?下面从以下几点谈校企合作“无缝”对接:

一、建议国家研究出台关于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法律

建议国家研究出台关于校企合作保障机制的法律,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创办职业学校,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创办工厂或企业,并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优惠,加大行业企业在专业、课程和人才培养标准方面的参与度,从而形成校企合一、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

二、校企合作,必须让企业更有积极性

在校企合作方面,现在是职业院校做了很多工作,但企业的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这里的关键是缺乏科学可行的制度来调动。目前,国际上谈论最多的是“现代学徒制”建设。比如,瑞士、丹麦等国家的做法就具有参考价值。丹麦和瑞士的校企合作由同一部法律规范,并且在国家和地方层面都有完善的协作和服务制度。瑞士还通过引入“参与式管理”制度,让利益相关各方都积极参与到相关的决策过程中来。

三、地方政府要鼓励企业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

高职教育更多的是为地方产业和地方经济服务。地方政府要鼓励企业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可以从4个方面来做:一是模式示范――“带嫁妆”。要允许学校带土地、设备与企业合作,成功的模式可作为示范推广。二是表彰奖励――“给糖果”。省市有关部门对校企合作要有一个定期的表彰、总结和推广制度,对实施校企合作好的学校和企业给予表彰、奖励或者挂牌。三是督导评估――“拿棒子”。哪个企业没有做好,通过督导评价给予惩罚或者批评。四是政策扶持――“添加剂”。用政府购买职业教育成果的形式,在办学经费和招生上给予企业办学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推进校企合作更快更好发展。

四、校企合作,应创新模式和运行机制

从校企参与度来看,是选择“学校为主”模式,还是选择“企业为主”模式,抑或是选择“校企联合渗透”模式?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是选择“顶岗实习”模式,还是选择“工学交替”模式,抑或是选择“订单式培养”模式?在我看来,应该按照“因地制宜、深挖资源、不拘形式、互惠互利”的原则,选择适合自己的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应双向互动。一是“车间进校”。我们将企业的生产车间引进校园,企业在学校进行生产,学生通过参与企业生产完成教学任务;二是“企业课堂”。从学校中选拔优秀学生,使用企业自有资源(师资、设备、课室)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全日制教育,学生在学校及企业合作培养下完成学历教育。在“车间进校”、“企业课堂”中,学校共享了企业的设备、人才、管理和文化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场所和高水平的实习指导“师傅”。

高职教育模式和机制创新,不仅是一个新观点,更应该是可实现、有操作性的模式。目前,针对实践的有组织创新的过程和结构正发生着重要的变化,即从技术模式(将“新产品”直接引入到教育现实)转变为参与模式(研究者与实践者合作开发创新并将创新融入到日常实践中)。因此,广大高职实践工作者应逐渐成为创新的主体。

五、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评价机制需改革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方面的不同。职业教育必须紧跟产业调整升级和经济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自己的专业结构、教学方法和评价机制。

传统的课程质量控制方式主要是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价,按照这种方式,被评价者总是在课程结束后才被动地接受检验,即便是最准确的评价,充其量也只起到“亡羊补牢”的作用。这里的关键是建立科学、系统和灵活的“课程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它是一个能够向有关人员连续反馈课程运行状况的信息、识别获得成功的潜能、尽早发现问题并保证及时调整的系统化工具。课程质量监控与评价包括两方面工作,即内部监控和外部评价。内部监控主要由学校进行,而外部评价则由外部专家承担。

高职学校与用工企业的“无缝对接”,首先是教学设备的“无缝对接”,这就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尽快把“历史欠账”还上。与此同时,职业学校也要“换脑筋”,拓宽解困思路,多渠道争取发展资源。如与企业沟通合作,努力“把工厂引进学校,把课堂开进工厂”,从而培养出高质量适销对路的技能型人才。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首届中国职业教育与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对话会上说:“职业教育只有学会了与企业对话、对接,培养应用型人才,才有出路。”可谓一语中的。

参考文献:

篇3

摘要: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动力是校企紧密合作的前提。在综述校企合作动力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学校和企业的期望以及各自满足对方期望的途径,建立了基于期望理论的校企合作长效动力机制,即产业联盟是方向、职教集团是平台、双方利益是动力、机制创新是活力、文化共融是升华。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动力机制

基金项目:2013年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高职校企合作动力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3N034);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14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顶岗实习中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研究”(项目编号:KT2014041)

作者简介:温世燕,女,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与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2-0034-03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社会上相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种工作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各高职院校都陆续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校企合作。众多学者和专家对此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有以具体的高职学院为对象的实证研究;[1-2]有理论层面的探索研究;[3-4]还有调查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5]总之,无论是实践证明还是理论研究一致表明,高职校企合作的关键和难点仍然是动力机制问题,特别是企业动力问题。

一、校企合作动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理念问题

从现有的合作模式来看,很多高职院校仍然将校企合作定位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结果上,也就是在就业阶段的合作。而很多企业则片面地认为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搞好生产提高效益,不必在培养人才上下功夫,认为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事。部分企业不能长效发展,主要原因就是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技术人才发展战略、资源共享等问题漠不关心,对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二)政策问题

政策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的制度保障。尽管国家已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支持校企合作,但缺乏具体的保障措施,对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利益保护不够,在培养人才计划及监控过程中,企业没有利益驱动,不可能真正融入其中,最终导致校企双方,特别是企业一方无利可图,使双方的合作大打折扣。

(三)运行问题

高职院校和企业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领域,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鉴于求生存、谋发展,一般是学校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而企业主动来寻求学校合作办学的甚少,即使企业给予院校的资助也大多停留在捐助教学设备、提供实习基地、培训员工等方面。而这种合作,属于浅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缺少技术开发方面的合作,深度不够,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目标有差异。

二、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

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一个系统要正常运行,需要有强大、稳定而持久的动力。系统运行的动力来自于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内在动力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外部动力。[6]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是指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都构成了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动力机制。

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认为,人们采取某项行动的动力或激励力取决于其对行动结果的价值评价和预期达成该结果可能性的估计。换言之,激励力的大小取决于该行动所能达成目标并能导致某种结果的全部预期价值乘以他认为达成该目标并得到某种结果的期望概率。根据期望理论,我们建立图1所示基于期望理论的校企合作动力机制。期望理论表明:(1)校企合作中要激发企业的动力就必须让企业受益;(2)要积极寻求企业亟须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不断提高学校自身的服务能力进而提高企业合作的期望。此外,还可以从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增强企业合作的驱动力。人才驱动因素是通过“校企合作”让企业得到其需要的人才。技术驱动是许多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信息驱动是指通过校企合作促进高校企业之间信息的流动和沟通,企业能够获得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有价值的信息。表1是企业对学校的期望和学校满足企业期望的途径,表2是学校对企业的期望和企业满足学校期望的途径。

三、对策

校企合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利益、法律、道德、情感等多方面的问题,通过大量的实证和文献调研,笔者认为,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应在于五个方面。

(一)产业联盟: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向

任何组织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不可能自给自足,因此,通过资源交换来获取所需资源成为必然,这使得不同组织之间形成了对彼此异质资源的依赖性,同时,也为组织间的合作奠定了物质基础。产业联盟是由高校、企业、科研或其他机构,以各方的发展需求和共同利益为基础,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组织。产业集群影响着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高职教育为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依托产业联盟的校企深度合作是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

(二)职教集团: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平台

职教集团是指用企业的集团化组织和管理方式整合教育资源,组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以及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的办学联合体。职教集团能够实现职业教育的规模效益和资源共享。能够在现代教育体系的衔接、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协同创新等方面发挥重要功能,是我国职教集团未来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职教集团为成员单位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一个面向社会展示各自特色的窗口,一个共同探讨行业发展的论坛。

(三)双方利益: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动力

任何一种合作的内在动力都来源于共同的利益,没有利益的驱动,合作不可能深入长久,校企合作也不例外。因此,双赢利益的结合点是校企合作首要考虑因素,随之建立起不断扩大合作利益的动力机制。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出现的一头热现象,根本原因是企业找不到愿意为之付出的利益,本质上缺乏有效的利益驱动。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需求,同一企业在不同的阶段其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学校应经常性的调研企业的需求,在不同层面上满足企业的需求,以便形成良好的持久动力。

(四)机制创新: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活力

要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必须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强化以高等职业教育开放式成长发展体系、法制化校企合作环境、教育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兼职教师统筹管理、人才培养质量评鉴为重心的体制机制建设,以真正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与可持续发展能力。鉴于校企合作的种种问题,高职院校应与政府、企业共同制定校企合作有关政策制度,使合作过程中的难题迎刃而解,共同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因此,基于多赢、诚信、融通基础上的学校、政府和企业三者的合作体制构建已是势在必行。

(五)文化共融: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升华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根本特色。文化,作为历史凝结成的人的稳定的生存方式,是被群体所遵循或认可的共同的行为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因此,文化共融是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升华。校企合作就必须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实现互动。(1)根植行业。行业特色文化具有高度的异质性,很难移植和模仿,对于长期浸润于行业特色文化中的行业性高职,最大的优势就是行业特色文化。根植于行业,养成于校园,服务于社会,是校企深度合作的有效路径;(2)寻求共性。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而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文化,解决两种文化相互交融和渗透的途径就是寻求两种文化的共性。一方面,高职校园文化通过吸纳企业文化的优质因子来提升内涵、增强活力;另一方面,企业文化也潜移默化地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得到优化和完善,从而有助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3)弘扬精神。精神是文化的精髓,具有凝聚力与向心力。如学院弘扬勤奋务实的创业、抱团奋斗的团队、恪守承诺的诚信和永不满足的创新等浙商精神就对学校和企业均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学校和企业在校企合作中“道相同、心相通、力相聚、情相融”,更加互补互赢,科学持续地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卢西宁,刘磊.深层次、有活力的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探索——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3):42-45.

[2]赵居礼,刘向红,贺天柱.高职学院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探索——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6):35-38.

[3]程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动力分析[J].职教通讯,2011(16):62-64.

[4]方桐清.校企合作中企业动力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81-82.

[5]吉文林,胡新岗,黄银云.基于企业视角的校企合作调研分析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1):51-55.

篇4

在技能型人才的供求关系上来讲,技能型人才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再怎么样得到人才上面来讲,单一的读书,死记硬背的东西并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当前高职院校教育出现了新型模式,即高职校企合作。对于加强职业教育,实行校企联合,这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同时也是学校和企业双赢的最好选择。在校企联合下,可以实现校企资源共享,减少学校培养目标的不确定性,为企业“量身裁衣”培养人才,为学生就业提供稳定的学习就业渠道。

一、校企合作条件下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1.学校理论和实践的不同

学校老师及其教授、领导都是教学出身,他们日复一日的看书,但并不能完全的明白和理解书上的知识。他们没有过实际出入社会的工作经验,只是明白道理,没有在实践中检验过真理,所以,在课程安排上,并不能完全适应企业的,或者说是实际工作中的需要。这样一来,根深蒂固的教学理念在教师的头脑中,怎么能让学生更好的接受‘技能训练’,怎么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理论实践一体化,这是学校老师和领导首要思考的问题。

2.企业自身的不确定性

对参与课程开发专家的选择有难度。不是企业的任意一个工作岗位的人员就可以随便参与课程的开发。参与课程开发的专家不仅应该具有丰富的一线经验,对于行业、对于职业、对于岗位的要求也应有着更深的理解,并且应该了解学校的教学环境、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及所教授的学生。只有知己知彼,方能真正开发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性”课程[1]。

对于企业而言,对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更是知之甚少,甚至是不知道如何去下手。一般的企业普遍认为课程的开发、教材的编写是学校的事情,教书育人也是学校应该做的。即便企业明确知道学生在学校所学与日后工作所用有所出处,会距离企业对于人才需求有一定的距离,但由于缺乏一定的操作平台和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和推动,本着谁会上还有很多人才的想法,本着不一定非得需要没有工龄的新毕业大学生的可能。企业并没有意识到将他们的工作经验、对教育的需求融入课程内容。毕竟每个企业必定都能发展较长的时间,在此期间不一定持续地能跟一家学校合作,同理,一家学校也不一定持续地跟一家企业合作,两边都没有很重视起来,学校和企业的合作缺乏时效,基本上显示的是流程。

二、怎样促进校企合作课程开发

1.开发主体多元化

学生老师企业三者方面的需求、立场等方面不一样,企业应该安排富有工作经验的人员负责讲解企业的需求,教师应该把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在听取企业工作人员的建议后,为学生提供更好更多的就业方法。学生应该就自己的自身特点来进行学习,或者选择就业的方向和目标。

2.建立学校、企业和政府三方的合作关系

政府首先应该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为促进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互动模式的有效运行,应该为教师建立充分的赋权机制、有力的激励机制、合理的评价机制、有效的培训机制以及向企业提供完善的激励机制[2]。

学校和企业都有属于自身独立的个体意识,政府应该正确的引导,在两者中间成为重要的调和剂和粘合剂。由政府站在中间,也能有效地确定学校和企业两者之间合作的稳定性,以便更好的推动和促进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为祖国的繁荣发展、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工作等内容做出贡献。

3.及时性和创新性

在与时俱进日的社会里,企业的发展不可能不变化,企业的规章制度都有可能发生改变,所以,校企合作课程开发的课程也一定要与时共进,与时代接轨,为学生的今后全面可持续发展莫定良好基础。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胜任岗位工作,企业能够招聘到适用的人才,避免对新员工进行二次培训,减少了员工在岗培训的时间和费用,降低了企业的用工风险,提高了竞争力,企业在获得利润增长的同时可以解决人力资源的问题[3]。

三、高职校企合作开发模式案例分析

国家精品课程《Oracle数据库系统管理》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与世界最大的数据库软件提供商―国际著名IT企业Oracle公司合作共建的课程。从2002年开始,深职院就与Oracle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开始在课程开发、实训室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关系。Oracle公司的专家参与课程大纲的制定、教学内容、教学项目的选取并承担某些具体的教学工作,同时Oracle公司大中华区主任担任课程顾问。

Oracle公司提供的英文原版课程资料,由课题组教师经过整理、加工后变成适合高职学生特色的、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资源。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达到具有宽泛扎实的基础知识,深人专业的技术技能,精准娴熟的工程经验等相关要求,逐步成为合格的Oracle数据库管理人员。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通过高职校企开发创造有利与己的条件,营造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广大教师、行业职员、课程专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能全身心地投人到课程开发工作中去,使人才培养能够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紧密结合。自此,在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再也听不见“学校知识没有用的”这样的话,学生实习期间就被企业所预定,彻底实现了双赢的局面。

篇5

【关键词】高职校企合作厂中校教学保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202-01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思想,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要求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论证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是否设置合理,是否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是否适应行业、企业的需要。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根本和依据,在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过程中必须要求高校和企业合作办学,这样才能培养合格的从事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所谓校企合作就是指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资源,采用"校学理,企实践"的合作培养方式。校企合作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校中厂"模式,一种是"厂中校"模式。校企合作固然有益于人才培养,但实际实施过程中存在学校、企业和学生都要获利的多赢问题,所谓学校获利就是培养出实践动手能力更强的学生供社会需要,所谓企业获利就是企业要追求更多的利润。校企合作给学校教学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学生还要完成在校期间的学习,同时又要去企业从事教学实践时,也就是"厂中校"模式下如何保障校企合作下的教学实施,这是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结合自己长期的教学管理实践,提出几点思考供同行参考。

一、缜密的合作协议,为校企合作下教学提供法律保障

学校和企业双方有合作意向后,必须要拟定校企合作协议,经双方主要领导审核后召开专门的校企合作协议签订仪式共同签署,一经签订合作协议,就具备了法律效应。合作协议中的内容应该是经过缜密研究的,涵盖教学实施、人员安排、资金预算、合作成果、安全保障等各个方面,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学校和企业双方,为教学提供法律保障。

二、充足的师资队伍,为校企合作下教学提供人才保障

"厂中校"模式下的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的在距离比较远的两个不同地方,而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师资队伍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企业距离学校较近,交通方便,那人才保障应该不是问题,如果企业距离学校较远,交通不便,那就必须在师资队伍上要加大资金投入,可采取适当提高课酬标准、发放交通补贴等方式对授课教师进行适度的补助

三、优质的教学设施,为校企合作下教学提供条件保障

学生到企业去实践学习,同时还要完成在学校里未完成的理论课程,在企业必须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学习和生活场地,生活场地一般都是很容易解决的,企业一般都有宿舍、食堂等设施可供学生使用,但学习场地就必须要企业提供一个有教学必备设施的场所供学生理论教学使用,如果有上机课程还需要提供计算机,可以通过企业和学校共同协商解决,这些都是教学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

四、合理的教学安排,为校企合作下教学提供运行保障

学生在企业授课的教学安排,务必要多方面考虑,既要保证学校教学的顺利完成,也要保证不影响学生的实践学习给企业带来的利润,开课前就必须同企业方商讨授课时间、地点等要素,确保教学正常运行,同时考虑到企业实际中的工作需要带来的变化,如加班,白班夜班学生的授课安排等等因素,及时的进行合理的调整,确保教学实施。

五、精细的教学管理,为校企合作下教学提供制度保障

学生在企业实践的同时完成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管理部门应实时掌握学生的学和老师的教的情况,严格根据教学管理制度执行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班级负责人和授课教师保持紧密联系,不定期到企业检查教学情况,深入到学生中去,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他们的困难和收获,为教学提供有力帮助。

六、适时的思想教育,为校企合作下教学提供政治保障

学生从学校到企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未去企业前对企业期望都很高,但是去了企业后才发现可能要面临白天实践,晚上上课的局面,肯定比在校期间更加辛苦,心理一下难以承受,可能会滋生想返校的想法,辅导员就应该实时和学生保持联系,有条件的可以跟学生一起同吃住,这样可以更好的全方位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一旦发现有不稳定的因素出现,及时的进行思想教育,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科学的考核评价,为校企合作下教学提供质量保障

尽管学生对考试是非常重视的,但是合理科学的考核方式更加至关重要。校企合作下的教学考试不能完全拘泥于卷面考试,应采取学生的考勤、学习过程的表现、学习效果、学习笔记、学习报告等综合考核学生的学业,也可将企业对学生的实践学习评价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将校企合作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真正结合起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真正掌握技能,学到知识。

"厂中校"是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新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一些新的问题,我们应本着校企学多赢原则,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创新的工作方法保障这项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 张红卫,刘小宁.深化高职校企合作的思考[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25 ,(1)

[2] 吴旭乾, 金学平. "厂中校"运行探析――以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制药专业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 2013,(40)

篇6

【关键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公布征求意见以来,在社会各界引起广泛关注。《规划纲要》在职业教育部分有一个突出的亮点,就是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关注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制度创新。第一次提出制定校企合作法规,并将其纳入国家教育体制重大改革试点范围。“世界各国在职业教育方面都采取一个共同的办法,就是校企合作。”

一、校企合作的意义

1、对企业的意义

众所周知,企业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或成本的最小化,所以探求校企合作对企业的意义,就要从是否有利于增进企业的利润或减少企业的成本角度分析。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对企业意义有二:其一,可以为企业定期培训所需要的各类型准熟练的员工,同时也可以获得更多的高科技信息人才,节省人力资源的搜寻成本,并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员工短缺的风险成本;其二,通过校企合作,让更多的学生、老师、家长等了解企业,参与到企业的生产活动过程中,扩大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校企合作还具有免费广告的作用。

2、对学校的意义

校企合作对于学校的意义就更为直观,学校通过企业反馈与需要,有针对性培养人才;结合市场导向,利用企业的场地、设备、技术等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校企合作能很好地解决学生就业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这很好地促进了学校招生工作的进行。

3、对学生的意义

通过校企合作,可以让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销售等过程,融入企业的文化、了解企业的管理工作。校企合作能够给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

二、传统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的雏形自20世纪20年代形成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丰富多彩的校企合作模式为社会培养出众多的技能型人才,有力地提高了劳动者劳动技能和熟练程度,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校企合作发展几十年来,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1、职业院校缺乏对合作企业的吸引力

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培养方式、教学过程等方面与企业需求不符,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没有形成。职业院校在合作能力、产品研发能力和技术服务能力等方面都不能形成对企业较强的吸引力。比如我校商务经纪与专业在和安徽省吉大房地产公司合作过程,院校还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追求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针对性、实践性和职业特色,还没有形与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相对应的独立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在校所学知识技能与现代企业要求相差甚远,从而导致职业院校毕业生不能达到顶岗实习的要求。

2、企业积极性主动性不足

目前,各个院校之间竞争的加剧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各个院校都积极地寻求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师资力量、教学条件、生源等不同,与企业合作的深度、方式等也有很大的区别。但不管哪种方式,一般在寻求合作的过程中,学校都是主动去寻找企业,更严格地说,是学校找熟人、找关系来邀请企业与自己合作。企业主动找学校的不是很多,可以说是很少。因此,在校企合作中,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很是不足。

3、校企合作缺乏稳定的基石

要使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落到实处,校企合作双方必须实现真正的“联姻”。真正的“联姻”是互惠互利的的“联姻”,是能够满足对方需要的“联姻”,是诚恳为对方考虑的“联姻”。我们现在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虽然也实现了“联姻”,但这种“联姻”大多数只考虑自己单方的利益,而忽视了对方的需求,因此校企合作缺少这种互惠互利的稳定基石。我校在与安徽省吉大房地产公司、安徽省工商联人才市场等单位进行合作的过程中,顶岗实习的时间安排,实习人数的分配等基本都是由学校制定,而我们的安排分配有时并不能很好满足企业用工的需要。

4、校企合作过于追求形式化

职业教育发展几十年来,我国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基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有企业给学校提供实训场地、实训指导、实训设备等,学校则把廉价劳动力――学生送入企业打短期工。这种短期工,如一周或两周等,只能让学生对企业的某一个方面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并不能真正掌握操作技能,企业的管理本质,全面认识某一个岗位或行业。因此,一些合作只流于形式,合作是松散的、低层次的,缺乏实质的内容。

三、三个“有利于”是校企合作共赢的稳定基石

校企合作要长久、深入、稳定地进行,我们就要探寻校企合作共赢的稳定基石,这块基石要至少能够让企业、学校、学生三方在某些方面达成共识,让三方都觉得付出精力、人力、财力等做这件事能够为自己带来事业的提升。

1、有利于企业需求的满足

众所周知,企业的目标有很多,在众多的目标中,不管是哪个目标,都要以营利作为中心,这是企业的核心,否则不能称之为企业。所以,企业在选择是否进行校企合作、和谁进行校企合作、进行什么形式的校企合作、什么时间进行校企合作等问题时,都一定考虑这次校企合作的选择能为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利益:扩大企业知名、解决短期用工短缺、培养潜在的员工和顾客-----因此,企业的营利性,决定了要想和企业长期、深入、稳定地进行合作,必须满足企业盈利性相关的某些需求。这类需求的不断满足,是企业选择校企合作的原动力。

2、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尤其注重其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等,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借助一定的场地、设备、环境等条件,由于资金紧张等原因,这恰恰是学校的弱项。所以学校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借助校企合作的平台,把实践这块短板补上。使我们的毕业生走出校门后就能成为一名较为熟练的员工,稍加指导就是一名在某一岗位上胜任的员工。通过校企合作的反馈意见,来进一步改进教学的内容、教授的方法和课程的安排等。总之,校企合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非常有用的途径,它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3、有利于学生就业

通过近几年的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分析,我们发现大多企业都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动手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才能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所以,校企合作培养的学生会是一个具有较高文化素养水平又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这样的人才,走出学校大都收到企业等相关部门的亲赖。从这个意义上讲,校企合作对学生来讲是必要的,也容易变成学生的一种在需求。

合理的校企合作,就是要能够调动三方的积极性,让合作成为三 文化艺术博览 日本伦理中的忠孝思想 浅谈避暑山庄与清代宫廷画的渊源 浅论龙山文化晚期河洛地区的人地关系 衍纸艺术装饰画

四、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这里所强调校企合作不再是基础层面上的讨论,而是一种理念上的更新和模式上的创新,不仅是职业教育特色的体现,更是高职院校深层次和发展的根基。现将我校商务经纪与专业及其他专业比较好的成功的校企合作形式介绍如下。

1、职业经理人一对一帮扶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形势下,安徽财贸职业学院率先和安徽省青年经理人联合会携手,一批优秀的企业CEO、企业家与安徽财贸职业学院的老师和同学共同探讨大学生创业、就业的话题。帮扶在校大学生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但我们又不是通常人们所看到的“结对子”。除了物质上资助在校的贫困大学生,更倾向于帮助解决被帮扶的毕业大学生就业难题,在受助的学生中,注重有创业特质的学生,使之打造未来的经理人、企业家。仅2013年一期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完成了帮扶对接,已有近90名大学生得到帮扶。企业学生一对一帮扶活动是校企合作的有效形式,学生直接与企业家面对面的方式,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就业潜力、提高学生的就业意识。

2、校内工作站点的设立

我校商务经纪与专业从2006年开始招生以来,通过全组教师的共同努力,先后和安徽省吉大房地产公司、安徽省工商联人才市场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安徽分公司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几个月的校外顶岗实习,还不足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于是我们把安徽省工商联人才市场的一些工作环节引入校园。这样既能扩大人才市场在学校的影响,增加市场的劳务供给,也能把几个月的短期实习变成学生的日常工作。于是,互惠互利的安徽省工商联人才市场财贸工作站成立。工作站接受人才市场的工作指导与培训,受其监督和管理,定期向其报告工作。站长由竞选选出,一般任期两年;学校为其免费提供办公场所,提供固定信息宣传栏;大一新生都可申请加入成为会员,经站长和相关负责人面试审查合格后入站成为会员等。现已经运行了四年,锻炼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扩大了安徽省工商联人才市场在学生中的影响力,也为其培养了一批有一批优秀的员工。

3、定期实习和假期工作相结合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商务经纪与专业专业从2006年招生第一届学生以来,每届学生到大二第二学期,我们都会安排学生到上述的三个实习基地进行为期1―2个月顶岗实习。实习前由学生自己选择实习单位,负责人统计人数后和企业沟通,确定好每个单位实习人数和名单后有各个企业统一分配工作岗位。实习开始后,校内老师分组定期到企业看望学生,听取企业相关人员和学生的意见。实习结束,学生要上交实习鉴定表和实习日志,并召开实习交流会。寒暑假时,企业和学校会鼓励学生再回到原实习企业继续工作。

4、企业领导座谈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商务经纪与专业专业近几年来一直在探索各种可能的方式,以促进人才的培养。从2008年起,我们定期举办企业领导座谈会。座谈会上,企业负责人会向学生和老师介绍企业的发展情况、发展机遇以及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等。学生可以就学习、择业、工作、个人问题等向企业领导提问甚至与企业领导辩论。通过交流,企业领导为学生的学习、工作等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为教师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为企业自身培训新进员工打下了基础。

5、企业化管理班级

班级管理企业化是通过借鉴企业管理中的部分先进理念,创造和模拟企业情境,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企业化管理班级的具体操作是把一个班级看作一个企业,学生就是员工,各个班级干部就是企业的中层领导,班长则是企业的CEO,而教师的角色相当于董事。CEO和中层领导干部有同学通过演讲投票选出。这样一个班级企业以学习为主要产品,整体的成绩代表和班级综合测评为企业的业绩。CEO向董事负责并统领全班,中层领导干部各司其职并向CEO负责和汇报工作。经过这样的一种管理,学生能较早接受企业的竞争和运营模式,为以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当前,国家给职业教育提供很好的平台,实施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职业院校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职业学校要抓住机遇,积极探索切实可行校企合作模式,为社会培养出真正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田毅;师学义;付薇;黄勤;;选题驱动式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改革与实践――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中国地质教育;2011年04期

[2]曹俊;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之探析[J];美术大观;2008年12期

[3]吴亚男;毛有虎;石怀伟;李倩;;校企合作创新毕业设计新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13期

[4]张春玲;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及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第2期

[5]许晋仙;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基金项目:

2012年度安徽省级质量工程与教学研究项目《基于项目平台的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模式研究》 (编号:2012jyxm801)

作者简介:

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2-0054-02

校企合作是国际上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我国高职院校最为典型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上,它能使企业得到高端技能型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双赢结果。然而,在实际的探索实践中,校企双方由于缺乏相关利益链条的连接,没有建立互利双赢、合作发展的长效机制,使得校企合作无法实现深度融合,不能达到共赢发展的初衷。随着职业教育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已成为目前高职教育必须尽快解决好的核心课题。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

据上海职教所的调查,至2007年年底,首批28所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企业已达5009家,校外实习基地达5334个。这组数据表明,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但是,高职院校和企业作为两种不同性质的组织,其目标、结构、管理和任务有着显著的不同,其价值判断和观念意识也存在一定的偏差,使得校企合作的现状并不乐观。

合作模式单一 目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大都是以院校为主、企业为辅的校企配合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院校积极性高,而企业的热情不够。院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承担绝大部分人才培养任务,企业只是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提供相应的条件或协助完成部分(主要是实践教学环节)培养任务。

合作层次浅 目前,大部分校企合作只是停留在院校利用企业资源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企业专家兼任学校教师等物资交流、人才交流领域内,而在信息交流、技术交流、教学改革与思想品德教育领域内的合作还不够。

合作可持续性不强 虽然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在走校企合作的路线,但真正与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有一定影响的高职院校却寥寥无几。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政府职能缺失,外部推力不够 从组织引导的角度看,政府对高职院校办学的政策引导、宣传力度不到位, 指导性不强。虽然出台了《职业教育法》等鼓励校企合作的相关政策法规,但大都比较宏观,缺乏具体、可操作实施的细则。从考核评估的角度看,由于政府没有建立权威的校企合作专门机构负责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的实施,而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估则主要是针对学校的办学质量,对企业缺乏约束力。因此,政府职能的缺失带来的直接后果是校企合作处于自发甚至盲目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企合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企业利益缺乏保障,合作动力不足 政府职能的缺位、政策法规操作性不强,导致企业对校企合作的认识不够。加之政府缺乏对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刚性规定,缺乏对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正向奖励制度,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贡献缺乏社会认可,企业所期望的收益也难以得到保障,而且还要承担学生顶岗实习的安全风险。因此,企业参与合作的态度往往是消极应付甚至抵触。于是,校企双方的合作几乎成了校方的“一厢情愿”。

高职院校办学机制障碍,服务能力不强 虽然很多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的重要性认识到位,但对校企合作的理论体系及实践探索缺乏深入研究,仅仅希望从企业获得实质的利益,如资助实训设备、提供实训场所、实习岗位、接纳学生就业等,而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的利益诉求,缺乏为企业服务的师资和技术服务能力,让企业觉得做了“赔本生意”。这就背离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校企互利共赢、平等合作的初衷,校企合作也就难以为继。

因此,校企合作不能够深入开展的本质原因在于双方没有实现利益均衡点,且没有第三方为之协调。因此,需要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找到多方共赢点,促进校企深度融合、长期发展。

校企长效合作机制构建的基本思想

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涉及高职教育实践过程中的诸多因素和环节,包括行为主体、运行条件、运行方式、运行内容、运行规则与管理行为、评价与反馈等。在这种良性互动机制中,学校与企业可以达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并逐步发展为利益互惠、资源共享的联合体。

建立多主体、多层次的校企合作组织构架 以政府、企业、行业和高职院校为主体,通过“专业+产业”、“教学+研发”、“培养+就业”等链条,将院校、企业等市场主体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结,并动态地加以组合,形成校企合作组织的基本构架。

搭建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优势资源共建共享 在基本构架之下,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制定有关信息共享、人力资源共享、教育资源共享、实训资源共享、文化理念共享、管理技术与手段共享、标准共享等资源共享共建制度,将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在整合中创新创优,发挥规模效应、集群效应,实现强强联合、以强带弱,走集约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搭建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平台,扩大社会服务 在基本构架中设置专门的研发机构、组建开发团队,并制定一系列运行驱动和产学合作制度,吸引企业充分利用学校场地、设备、教师资源,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共同攻关,推进研发成果在生产服务和教学、实训领域的应用,全方位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

校企长效合作机制构建的实例分析

篇8

[关键词]校企合作 育人机制 构建

[作者简介]张广贤(1957- ),男,江苏洪泽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的创业与就业指导。(江苏 南通 226007)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高职院校企合作发展、合作育人的机制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D/2011/03/079)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031-02

一、高职院校企合作机制目前的现状分析

目前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态势如雨后春笋,尤其我国的东部地区高职教育的步伐不断加快。各个学校纷纷建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提出了一定的建设性意见,有些企业专家被邀请到学校讲学、授课;还邀请创业专家到校开展创业体验教育,指导学校创业园学生的创业实践;大力发展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用人单位建立校企合作发展、合作育人的稳定场所;和企业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消除就业的后顾之忧,同时这些企业还向受到订单式培养的学生授予奖学金,帮助家庭困难学生顺利度过上学缴费的经济难关等。这些措施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大大加强了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环节,实现了校企对接,资源共享的教学服务要求,舒缓和解决了学校实践教学场所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的紧张问题。但是,实施这些措施的机构是民间的、松散的,是一种风来雨去规律难寻的无序状态,没有一种硬性机制进行制约,如一方不愿意或不同意这么做,事情就难办成。学校硬把企业拉进来作为实习实训基地,遇到企业不高兴时就不同意学生进企实习,学校只好另找下家,有一种等米下锅或找米下锅的为难感觉。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大多是领导面子,靠人情支撑维系,双方的职责没有充分体现,企业单方面为学校培养人才提供场地,提供人力资源,学校无偿地占用企业时间空间资源。如此,企业的积极性不可能充分调动起来,校企合作的难度较大。有些就业实习基地只是表面的,无法向深度、广度延伸,利用率不大,同时有些实习基地企业没有名气,经济效益低下,管理不上规模,水平低下,对学生吸引力不大,到那里实习就业的学生也不多,甚至有的实习基地企业根本留不住学生。但是,学校为了应付上级领导各种检查指标,不得不做一些表面文章。校企合作大多是短期的、简单的、表面的、不规范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维系的低层次的合作,缺乏更深层次的沟通,未能形成统一协调的、自觉的整体行动,合作的成效参差不齐。

二、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制度和策略,促进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1.颁布促进校企合作的法规制度,完善合作的长效机制。校企合作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的德国,而后盛行于欧洲发达国家,合作的模式各有千秋。其中最富代表性的要数德国的“双元制培训”、美国的“合作教育”、俄罗斯的“学校—基地企业制度”。翻开这些校企合作模式的内容,对于制定我国的校企合作制度,将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为此,我们应该汲取国外的职教经验,制定出促进我国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制度。

第一,各级政府应制定贯彻《职业教育法》的地方性法规制度。高职教育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学生的实习实训始终是学校难以解决的问题,企业对校企合作存在许多顾虑,配合不积极,影响了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所以,政府应在此方面加强立法以促进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保障职业教育的发展和质量。我国已经立法的《职业教育法》表明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但在完善制度上缺少相关促进校企合作的配套性政策。政府应对校企合作加强立法研究,完善实施细则。各级政府都应出台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法》的相应政策。宁波市制定的《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就是对国家《职业教育法》具体实施的得力措施,有效地保障了校企合作工作的贯彻落实。

第二,国家在校企合作方面应给予企业更多的优惠。政府应该在法规制度上建立健全鼓励机制,促进校企合作制度的有效实施。例如,接受学生实习实训的企业,政府应给予一定的税务优惠,定岗实习中,单位给予学生的报酬应在税前予以扣除,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各种安全问题,应有合理的处理办法,不能让企业有较多的忧虑,更不能将责任全部推给企业,影响企业声誉;在此费用分摊上,企业、学校和个人应视不同情况合理分摊。

第三,针对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政府应制定法律法规予以支持。我们应该借鉴德国的经验,对校企合作建立立法体系。规定企业接受学生的实习实训是企业应尽的义务,每个企业都必须积极接纳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产学研”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政府要加强“产学研”合作的立法研究,“产学研”合作成果的推广、应用,政府应该给予更多鼓励和大力扶持,在法规上应该给予足够的体现。让学校有求于企业或企业救助于学校时才有法理依据,这样学校可以通过企业的设备优势,为完成科研任务带来很大的帮助,企业可以通过学校的人才优势为攻克技术难关得到更多的实惠,实现校企双方的优势互补、技术对接、合作共赢。

2.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打造合理的运行机制。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打造合理的运行机制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必须有一套完整科学合理的课程建设体系,没有科学的教学内容就培养不出适应经济运行的高质量人才。而科学的课程体系来自于合理的运行机制。所以,要培养高质量人才,课程内容设置必须符合人才培养需要。在以就业为导向,以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方针指引下,课程建设必须衔接于科技发展的步伐。高职教育有别于本科高等教育,必须探索出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符合高职教育的引领机制,来指导高职教育的课程开发,并使之在发展的动态中趋于完善。

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是衡量专业社会需求的风向标。每年在毕业生就业工作考评中应列出专项,考核各系毕业生就业专业对口率,以检测该专业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需求度。对于就业率低于80%的专业,就要考虑改造该专业上新专业。每年都有新专业上来,老专业下调。而新专业上来必须有足够的专业论证材料。这些论证的论据来自于广泛的企业市场调查,尤其专业对口企业的调查更为重要。专业立项调查中应广泛听取企业家、技术专家、营销专家的意见。课程设置的重要依据就是企业的认可度。课程开发与设置关系着学生的就业去向,关系着学生的技术结构和能力水平是否适合企业的生产建设发展需要。一要根据地方性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职业岗位的多样性和学生要求的不同性,切实加强课程整合,利用和调动一切有利于企业发展要求和学生需求相结合的资源,强化课程体系建设。教务处是实施校企合作和课程改革的指挥部、总经理,每年要对各系部下达硬任务对课程改革的质量和效果进行目标评价和量化考核;二要加大实践性课程教学内容的时间比例。要借鉴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办学体系,学生的实践教学主要由企业负责。企业根据预先制定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大纲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强化学生的生产技能和提高解决一线生产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技术水平;三课程的开发利用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选择具有较强实践性内容教学,以满足对部分勤奋好学同学的求知愿望。企业实践性教学质量的优劣由行业协会考核、评价和评判。总之,实践性和理论性教学的课程内容都要紧紧把握好市场的脉搏,随市场变化而变化,而促使课程内容紧跟企业、市场的发展变化的有效途径,必须有学校教学主管部门牵头主动与企业、行业部门联系建立一个集实习实训、产学研结合和课程开发利用于一体的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机制。

3.校企深度合作,共创育人成果机制。校企合作育人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方法、路径。它取决于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没有一个坚强得力的运行机制,就不可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并使这些制度得到长期稳定、不断完善的贯彻执行。

学校要成立产学研校企合作委员会,由学校教学主管领导牵头,各系部主任主管,专业教师参与,企业生产领导坐镇,企业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加入,全校组成一个带有浓烈的学科意识的、专业门类较多的庞大的校企合作机构。各系形成自己的独立分会,每年应不少于两次会议,年会会费由学校从科研、实习实训经费中列支。规定每年每个分会不少于一个科研课题在研,每个课题须由4~6名优秀学生参与做助手,同时订立一个校企合作委员会章程,规定科研成果由研究企业优先使用,获得成功的成果如果给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企业应拨出其效益估算值的恰当的比例给校企合作委员会作为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如此下去必将形成一个校企合作育人、产学研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职业技术类学校在人才培养制度上应该大胆创新,走出自己的成功发展之路。要完善招生、就业、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相互关系相互促进的有效机制,明确规定市场需求是专业设置的必备条件,专业改造与设置的依据应来源于用人单位的数据调查分析。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定期与用人单位交流、分析人才需求培养状况,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力争创出一批国家重点专业,做优做精品牌特色专业,做大做旺紧俏专业,完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优势专业链,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加强创业课程研究、创业项目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研究、大学生创业实践教育体系研究等多个项目研究,以此推动创新创业创优、促进校企合作工作向纵深开展。

职业学校还应借鉴国内外职教先进经验,弘扬著名职业教育家、张謇先生的职教理念,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通过工学结合,深化“知行并进,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校企合作,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校企共同开发相应的任务驱动课程或项目导向课程,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同创设课程实施条件和制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共同开发适应工学结合要求的特色教材,共同推进教学改革,建立起以能力考核为核心、以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为主的专业课程评价体系,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学校还要按照“专业融入产业、规格服从岗位、教学接轨生产”的目标,依托大型知名企业深度合作,探索、实施全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新机制;通过机制创新,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建立校内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机构。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努力完善“四共享”“五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人才共享、设备共享、技术共享及成果共享,实现教学场所与生产车间融合、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教师与师傅融合、学生与徒弟融合及学生作业与实际产品融合,彰显自身办学特色,在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毕业生质量将会有很大的提高,为毕业生就业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校企合作 合作模式 合作障碍 双赢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012-0021-02

一、校企合作双方目的

(一) 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目的

企业和高职院校建立合作关系,主要目的是为了建立稳定的且能接近企业技能所需的人力资源供应基地。企业对获得人才一贯沿用的方式基本是人才市场招聘、网络招聘、校园招聘、他人推荐等。这些方式带给企业最大的一个问题是:虽然专业方向符合企业要求,但其所学与企业实际所需的对接却相差较大,企业要花较长时间对所招员工进行再培训。所以企业有愿望走进学校,让本企业所需技能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尽可能实现,从而缩短学生掌握技能和企业所需技能的差距。

(二) 学校进行校企合作的目的

由于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谋求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一线实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指导下,各高职院校无论从高职培养定位的实现还是高职“双师”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来看,都迫切需要找到合作企业,一方面从实际应用技能培养出发借助企业设备、场地、师资等来培养符合市场定位的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企业对提高整个职业院校的师资队伍素质方面也起着很大的作用。

二、校企合作模式

笔者所在院校是一所民办院校,校中各专业一直都在致力于落实校企合作,目前各专业主要的校企合作模式有以下两种。

(一)企业配合模式

企业和对口专业建立合作关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配合:企业针对专业人才培养要求,为专业制定的教学计划、确定的课程体系提出建设性意见;由企业优秀技术人员到学校教授该企业所能应用到的核心课程;企业学校向教师提供锻炼及先进技术培训机会,提高教师的“双师型”转换速度;在学校场地允许情况下,企业提供一些设备或软件,改善学生实践环境,提供模拟场景。

(二) “订单”合作模式

订单培养模式是指职业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由学校按企业所需人数招收进来,教育的实施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培训和考试内容来源于企业的需要,开设为本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习实训课程。在校课程及实训任务完成后,由合作企业接收安排学生进行企业在岗实习。企业在整个具体的教学实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种模式下,专业的课程体系完全围绕下单企业需求进行设计。

三、校企合作障碍――企业投入与收获不对等

上面两种模式无论哪种都是校方受益大:课程体系建设有企业参与、指导;技能相关课程由企业指派人员教学;实习实训有企业接收带教;师资队伍“双师”素质得益于企业提供资源。对于企业来说,利益是其追逐目标。校企合作中企业方方面面都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而企业由于受教学计划的影响受益周期却很长,这么长周期加上投入,最后的结果却可能是:相中的学生没来,即便来的学生可能由于前期对企业缺乏足够的认识而不稳定,另外来企业锻炼的老师因为其主要任务在课堂而无法真正参与到企业项目中去,不能为企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服务。这些都是普遍存在却又没有相应制度来保障、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导致企业方对校企合作态度冷淡的主要原因。

四、“双赢”模式探索

(一)探索“双赢”模式时重点考虑的内容

1.先要知道企业更看重学生什么

校企合作中,企业究竟会用高职院校中什么样的学生,笔者总结认为:企业最看重的不是学生的专业技能究竟有多强,而是更看重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包括言行举止、沟通能力及学习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

2.原有模式下学生实习中的表现

在现行的大部分校企合作模式中,基本上是在第三年所有计划课程完成后学生才进入企业实习,虽然在前两年课程计划实施中会有企业介入,但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下,学生对未来的职场环境,包括企业文化、企业规章制度等没有认识,更别说从学生到职业人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高职学生缺乏自我约束及自我控制能力、沟通能力。这些状况的存在,为大三的就业实习埋下了隐患,造成了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到企业后自由散漫、无纪律约束意识、跳槽频繁、责任感和承受力弱、沟通不畅等。这些现象的存在,一方面导致企业对实习生的不信任,从而不愿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另一方面挫折感也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影响,使他们在即将来到的就业大潮中缺乏竞争力。

(二)“双赢”模式的实施过程

1.企业实习分段贯穿化、常态化实施

针对上述问题,为让学生提前适应社会,了解学校和企业不同,提早加强技能锻炼,本专业进行了新合作方式的探索。即通过一些企业项目让学生不是在三年级,而是在二年级甚至更早就真实地进入企业(不是在学校模拟),接触企业环境、了解社会及职场所需基本素养、锻炼自我约束及控制力,并在实施过程中认识专业所需基本技能,通过不断实践、学习、再实践,提高自己未来走向职场所需的综合素质及专业技能。

2.寻找企业合适项目、调整教学计划承担

学校是一个有严格教学计划的单位,而企业项目却可能随时出现。这些项目有些技术性较强,有些却是技术相对较弱,如何能分担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项目又不影响教学计划执行,从而实现实习分段贯穿化,需要和企业积极沟通并制定详细方案,当企业认识到方案的确能帮助企业解决一些问题时,其态度一定程度上会比校方更积极。本专业有一合作企业为IT信息技术服务企业,旗下大部分为IT相关项目组,但也有一些项目组与IT相关性不大,其中一项目组每月底六天信息审核业务量特别大,需要临时从其他项目组抽调很多人手进行解决。本专业从此项目入手,提出由本专业二年级两个班学生承担信息审核任务,每班一学期两次(每次六天)在企业实地进行,并花费半年时间从教学计划的修改到具体实施制定了详细方案,方案最终被公司采纳,改变了该项目在公司原有的实施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先期培训,而后由企业分组分派企业员工带教学生进行信息审核。

(三)项目的成功实施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1.企业合作意愿提升,开放更多资源

虽然学生的实习过程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大批学生的介入切实帮助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企业在学生实习过程中了解并认可了学生的表现,校企合作的意愿大大增加,主动提出在后面的校内课程中加入和IT项目组相关的企业核心技能课程,派骨干技术人员来授课,留出大量招聘计划以便学生在大三毕业实习阶段能进入到这些项目组。

2.学生实习意愿提升

由于前期实习校方和企业都进行了很好的配合,企业制定了有别于正式员工的一些考核要求,并分组配以指导老师,再加上美资企业独有的企业文化,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比较愉快,对公司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同,很多学生一改原来对实习无所谓的态度。而选择二年级进入该企业实习的学生,相对于通过其他招聘渠道来公司的实习生,他们显得更加从容和稳定。

3.学生个人综合素质提升

学生在二年级进入企业实习,在公司的环境中亲身体验了什么是规章制度,什么是纪律约束,虽然还是学生,但由于是完成公司任务,他们也体验了工作的压力;不能像在学校懂不懂无所谓,作业做不做无所谓,开不开口讲话无所谓,迟不迟到无所谓……所有这些原本在三年级毕业实习中的学生才能体验,才面临并想办法适应的问题,现在他们在二年级时就已经历,个人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五、结束语

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校企合作的真正实现却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无论怎样,双方能够寻找互利合作的实施领域,采取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实现共赢,就一定能够将校企合作做好做强。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C].教高〔2006〕16号,2006-11-16.

[2] 葛倬实.浅析校企合作机制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的影响[J].现代企业教育,2012,(11).

[3] 吴少华.工学结合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商情,2010,(4).

篇10

摘要:文章分析了当前高职校园文化的现状和特色,针对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便于高职院校在今后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构建出更具特色健康的校园文化体系。

关键词 :校企合作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 探究

高职教育是一种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其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特殊性决定了学校必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正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的过程中实现快速发展。“未来高职教育的发展必将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中心,在注重内涵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推进外延发展,实现内涵建设与外延发展的有机协调”。校企合作有助于高职教育内涵建设与外延发展的有机结合,其状态下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必须与高职教育和社会发展实际相适应,体现多元化和系统化,适应和满足目前校企合作的现实。

一、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及其特色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其基本内涵是通过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来促进高职院校形成宽开放、高层次、强影响的校园文化。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在2014年5月国务院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突出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

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将企业文化渗透校园,突破职业院校办学的封闭性,可以促进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及管理水平,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校企合作育人为大学生成才提供了优质的环境,可以提高学生对企业工作的适应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校企合作发展有助于职业院校融合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的先进文化、理念融入学校的教育与管理中,校企联系密切也促进了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交流,便于形成联系行业面向社会更具内涵的特色校园文化”。

高职院校实行校企合作作为高职校园文化发展新的方向和形态,丰富了高职校园文化的内涵,也使高职校园文化更具特色。

1.校企合作模式下校园文化体现出企业文化特色。引入校企合作的高职校园文化,在原有高职院校文化和高职教育文化之外同时体现了企业文化的特色,可以起到积极的辐射带动作用。其一,在传统校园文化设施的基础上,校园文化设施作为校园文化的物质文化载体呈现出逐步现代化的现象,比如现代化的实训室、图书阅览室、体育场馆等,校园文化的硬件设施得到改善的同时也美化了校园环境。其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征要求职业教育与市场紧密结合,体现现代企业的特征,注重学生职业素质和素养的培养,这必然使校园文化兼具行业、企业和职业文化的特点。

2.校企合作模式下企业先进技术被引入高职院校的教学。校企合作模式下促成的技术、工艺和流程,在运用到企业自身生产管理的同时更能够应用到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中。高职院校文化的传承者和主体即学校的师生有较高的专业知识和文化层次,对校园文化的创新和推进有高境界的渴望,他们在教育教学和一切校园活动中,注意与专业紧密结合,融教学、科研和校园文化活动于一体,使专业文化活动也独具校园文化特色。

3.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能力更强。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的办学必须与就业市场零距离对接,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企业环境适应能力。通过建立高职院校稳定的实践教学场所即实习实训基地,实施校企合作、产学结合,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的高职人才其实践操作能力会更强,高职院校的学生活动也逐步趋向社会化和企业化。校企合作的逐步深化,亦体现出学校与社会、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特征,毕业生在工作中更能灵活运用所学技能处理各种问题。高职院校学生身处学校营造的企业化环境中,其基本素质、实践技能、团队和责任意识都得到有效培养,校园文化彰显出很强的“企业特色”。

4.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可以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服务。高职院校实行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其管理体制、办学模式、服务社会的科学及研究成果的转化将会突出反映和展现高职教育的前沿问题,也必将能够带动高职教育教学研究的发展。高职院校可以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精神产品和智力支持,包括诸如人才培养、科技信息及物质资源的咨询服务等。职业院校既要充分利用自身信息资源的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建构信息交流咨询的传播平台,又要利用信息交流沟通的平台,强化校园文化的渗透力,扩大校园文化的影响,还要利用学校自身的设施设备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物质资源服务,也为地方社会提供服务。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1.缺乏机制和规范,合作无长效保障机制,校企合作并未能覆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目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大多采用共建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平台、教育与培训实习基地的形式,企业和行业未能充分参与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和课程建设等,校企双方的责权利缺乏制度保障,未建立起合作办学的长效机制和规范。致使不少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毕业后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节奏和文化,难以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另外,校企双方合作的模式、沟通交流的平台和责任与权利的界定划分不够明确,很难找到共同利益,没有长期合作基础,很多企业仅合作一次,没有建立后续的联系和合作关系,这样以来,校企合作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也得不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2.认识模糊,文化氛围营造的尚不完善。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相对比较复杂,大部分学生的社会经验缺乏,文化基础高低不齐,加上一些院校为缓解就业压力,普遍存在重技能和硬件设施建设轻职业素质、职业规划及道德教育的现象,致使很多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上缺乏积极主动性。有些职业院校的校园文化过于形式化,校园文化建设大多外化于形,教师员工和学生的思维及行为模式没有从根本上改观,校园文化没有如实反映教师员工和学生的理念、价值取向,故起不到人心凝聚的作用,从长期来看,也不会影响和促进到学校长远的建设和发展。

3.主旋律不够突出,对企业文化的引入不够重视。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真正的职业教育需要校企合作全过程的参与。通过校企合作,职业院校除了向企业输送人才之外,还要让企业文化渗透到高职校园文化中来。但受市场经济效益的驱使,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仍然偏向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缺乏校园文化方面的教育,对企业文化的引进和指导更是少之又少。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得不到培养,高职院校“重专业,轻人文素养”的现象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教风学风和考风建设,学生社团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对不良文化的防范和抵制。

4.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没有得到凸显。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不断扩大招生和师资规模,通过开设基础薄弱的热门专业放弃优势专业的方式来吸引生源,致使在专业设置上未考虑行业特征,形不成有特色的行业文化特征。致使很多企业招不到满意的人才,不得不进行“补课”,此与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校园文化与培养目标的脱节有很大关系。另外,有些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缺乏地方特色并存在脱离地方产业结构,呈现出校园文化与区域文化发展不同步的现象。校园文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联系比较少,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特色和创新。

5.建设内容简化,缺少系统性设计。纵观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呈现出大多相似,没有各自特色和没有科学规划,缺乏系统设计的特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存在很多脱离所在地域文化和学校发展优势,有时参考甚至照搬本科院校发展经验的做法,没有利用自身学校独特发展优势和形成特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并非单一和支离破碎的运用几项新技术、新工艺,搞几次文化活动和讲座,建造几栋楼就是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创新需要进行顶层设计,建立完善的现代大学制度,从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几个方面同时入手,形成可持续发展动力,进行整体设计和推进。

三、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与路径

1.找寻校企文化融合点,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校园和企业的价值取向、文化内涵具有各自的特殊性,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有赖于校企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理念,更需要校企在实践中予以优化组合与深度融合,建立科学的校园文化体系,比如校企共建产学研用专业指导委员会,定期进行战略对话;“校企共同开发课程,企业主动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中,校企共建车间型实训室,进行环境共建”;学校组织教师进企业,企业兼职教师进学校授课,校企经常进行人员文化交流等。通过这些举措助力校企相互促进、融会贯通,同时实现各自的既定目标。高职院校也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建学生文化社团,共同组织、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与特定企业的文化交流活动,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的宣传、拓展和训练,尽可能使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建立一个独特的高职教育文化,使校企合作产生的作用和效果作用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

2.吸纳企业文化元素,校企共谋建设特色高职校园文化。

首先,职业院校可以邀请企业管理层对学生实施有关企业文化的教育,并让企业参与到教学改革中来,还可以聘请企业人员来校担任兼任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及时优化课程设置和更新教学内容。其次,强化在校教师的职业素养,经常安排教师到企业参观学习和进行生产实践锻炼,便于教师在教学中,把企业的管理和文化引入课堂,更加有目标地培养学生,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再次,每年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及时走访企业,了解社会需求,推进高职教育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3.找准切入口,突出重点,实现校企文化的对接。职业院校由于重在培养技能型人才,要注重能够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的开放性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营造一个技术实践环境,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多开展多样的职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技能比武和社团活动,通过安装、维修、发明、创造等,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创新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引导学生对专业技能的追求,突出高职校园文化的职业特点。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素养也要提高,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专业教师必须有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的经历,最好参与到企业的课题研究,基础课教师也要经常到企业走访考察交流,便于在教学中引入企业文化和先进管理理念,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

4.顺应职业教育发展方向,体现职业教育特色。“高职院校开展的是职业教育,其最大特征是教育内容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其目标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合格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故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校园文化的职业性特征,加强与行业和企业的联系”,以校企合作为载体,引进企业文化元素,融入企业文化,体现行业文化的特色,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注重将企业、行业和专业文化充分得以物化,可以将体现行业特色的行业优良道德传统和行业规章制度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体现为行业职业道德的培养教育,营造出浓厚的培养职业人才的氛围。同时,“建立与行业企业实际需求一致、符合企业岗位规格标准和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的专业实践学体系”,融合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和企业实际生产经营环境于课堂,注重体现职教特色。

5.系统规划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建立完善的现代大学制度。首先,学校在进行物质文化及规模建设、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科专业建设的同时兼顾校园文化建设,软硬件建设合理结合;其次,制定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校园文化具体发展目标和可行性措施,尽可能使校园文化建设与校企合作的进展步调一致、紧密配合;再次,在教学和学生的培养计划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中,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精神活动。在学校顶层设计和制度设立上,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此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就是要构建新型的大学与社会、大学与政府、大学与市场、大学之间及大学内部冲突的和谐文化。具体来讲,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尽可能要简政放权,加大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逐步推进高校去行政化,发挥教授在治学中的作用,高职院校要实施依法治教,加强章程建设,提高治理能力,完善治理结构;开发校园优质网络文化资源,助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同时加强社团的指导和管理,实现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教育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祎,管中秋,庞海云.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1)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05-02

[3]罗时髦.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4]周欢伟,刘新星,林燕波,李助军.校企合作模式下建设高职特色校园文化的遵径探索[J].广东教育:职教,2012(4):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