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实践范文

时间:2023-03-24 05:03: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企合作实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企合作实践

篇1

关键词:校企合作 教学工厂 技能训练 服务企业 教育模式

0 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职业教育改革不断出现新情况、遇到新问题、产生新矛盾,对职业教育提出新要求,企业需求复合型专业人才,学校教育要适应企业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模式必须加以改革,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对校企合作大胆探索与实践

1 校企合作的一般性原则

校企合作的一般性原则有:①服务企业的原则。为企业服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指导思想,也是打开校企合作大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决定合作是否成败的主要理念,因此学校就要主动深入企业进行考察,这样才能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的情况,才能够针对需求进行培训。②校企互利的原则。在合作学校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就业能力,企业提升企业文化和择优选拔优秀技能人才有权优先选拔留用学生,根据学生能力有权淘汰不合格学生,企业作为学校就业基地,有条件的话在学校设立企业奖学金,及园丁奖,在学校建立生产线,既满足学生上学实习,又为企业进行生产,创造价值。③互动的原则。定期安排教师、学生到企业培训;企业安排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进行指导;企业与学校加强科研合作,开发研究课题进行技术改造,技术革新等。

2 合作模式

2.1 “订单式培养” 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特殊需求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这样能够提前预防毕业生因为操作技术不稳定而无法胜任工作。因此就需要制定共同的课程开发、共同培养和教学管理,一般分为培养成本班和冠名班。订单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是缩短订单周期、模糊订单数量、深度参与订单培养。上述4种模式都可能选择采取订单模式。我们与徐州天盈机电有限公司的合作即为订单式培养。

2.2 “教学工厂” 学校自办生产、服务企业或者企业把与学校对口的车间搬进学校,实现生产车间与实习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习与生产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该模式不但方便学生,同时,学校在教育上具有更多支配权。我校的校办工厂即为此模式。

2.3 “半工半读” 即校与企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学生交替(每一学期或一学年,也有几天轮换一次)在企业工作与学校学习。这种形式有利于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也有利于家庭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目前我校与扬州宏琪金属制造有限公司的合作即为此模式,2年级的下半年即到该公司实习。半年后返回。

2.4 “学年分段” 初中起点五年高职分为“3+0.5+1+0.5”和“3.5+0.5+0.5+0.5”两种,“3+0.5+1+0.5”即学生前三年在校学习与实训,中间安排一学期到企业工学交替,再返校学习一年,最后一学期顶岗实习,和毕业实践并与就业紧密相关,“3.5+0.5+0.5+0.5”即学生前3.5年在校学习与实训,中间安排一学期到企业工学交替,再返校学习一学期,最后一学期顶岗实习,和毕业实践并与就业紧密相关,这两种形式各有利弊。高中后大专分为“2+1”和“2.5+0.5”,“2+1”,即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与实训,后一年到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实践并与就业紧密相关,这是校企合作中最普遍的形式,在实际操作中“1+1+1”的模式即“一年打基础、一年练技能、一年顶岗实习”为各校普遍采用。早期多采用2.5+0.5的模式。

2.5 “实习基地” 企业安排高职院校的学生到车间进行顶岗实习期间,除了要有专门负责的指导师傅外,还应该设立独立的实训实习车间,这样是为了方便教师针对学生实习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这样能够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操作中具有更强的主导作用,方便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进行组织教学,这样生产的技术含量较高,规模较大的企业也能够接受此种模式。

2.6 “弹性学制安排” 根据合作企业生产经营的季节性特征和周期性的特点,能够灵活安排顶岗实习,能够有效让学生理论结合实际进行学习。对企业的生产也是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很受各企业欢迎,但要慎用此合作模式,学生不要沦为操作工,注意学生学习的系统性。避免影响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

上述6种主要模式,就是按时间和空间进行划分的,两者更多的是有序结合。若能够合理安排培训因素,就会增加学生顶岗实习的机会。

3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1 正确处理合作中各利益与责任关系 校企合作的主体涉及企业(行业)、学生和学校三方,适合非完全行政、非完全市场的一种治理,要兼顾多元办学主体的利益,必须遵循利益相关者权益平衡的原则达到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要引入行业企业作为办学的主体,他们是需求方,是客户,将他们拉入教育培养的过程当中,教育才能得到新的思想和新的主体,新的资源,这也就是我们经常强调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校要充分尊重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贴近市场,把握动向、熟悉规律,调整办学思路。

3.1.1 校企合作中的主体观念与利益差别。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内容、方式上基于不同的立场,有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行为倾向;区别源于不同的目标和对生产、服务过程的不同的理解。前者源于雇主与雇员之间的劳资差别;后者源于劳动世界与学校世界之间的业界差别。前者只能协调,后者可以尽量缩小。职教是从学校学习向企业工作的过渡准备,人才培养的前期要以“学中做”为主,侧重基础性学习、基础性技能训练,掌握更宽广的职业生涯基础能力;后期要以“做中学”为主,侧重专业性应用、职业性的工作训练。用前者替代后者,就丧失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用后者代替前者就降低了职业教育的教育性,同样不可取。企业往往希望实践多一点、理论少一点。企业实习长一点,学校学习短一点;而学生及家长往往希望基础学习多一点,职业专门化训练晚一点。两者的目标和学习方式偏好需要兼顾与协调。

3.1.2 学生与企业的中间人――学校的立场。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每个人的教育观念价值也不同,但是应该建立在劳资平等、社会和谐的基础上。在教学内容上还应该尊重企业的实践真知,理性把握课程教学,在实习中要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但是在实训环节就要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了。这样既能加强教学管理,又能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又能避免学生沦为廉价劳动力,这点也是校企合作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的,据调查研究表明相当比例的校企合作之所以失败,究其原因,就是学生沦为廉价劳动力,企业为追求效益,学校为蝇头小利,偏离合作的基本原则,偏离人才培养目标,造成家长不满意,学生不满意。

3.2 合作中的社会化服务机制 校企合作中不能孤注一掷,只与一家企业合作,把“鸡蛋全放到一个篮子里”,一个学校与多家企业进行合作,一个企业也不仅只和几所学校进行合作,因此就需要低成本高效益的进行契约合作,而合作应该经过公证协议书,才能保障合作有效进行。

3.3 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受诸如“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而优则仕”等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学生的思想教育难度越来愈大,此外,目前,独生子女比例越来越大,骄娇二气严重。而企业从事劳动生产,尤其是机械类,操作类的岗位,劳动强度大,企业更需要爱岗敬业,工作踏实,吃苦耐劳的技能型人才。这对学校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学校教育要根据学生实际,改革教育方式方法,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行为规范,爱岗敬业;工作踏实,吃苦耐劳;还要针对不同企业进行文化差异性教育等。

3.4 学校不应忽视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训练 在我国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的背景下,长三角地区、徐州地区对技能型人才需求迫切。因此让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工作,就要从学生的基础特点出发,还要从目前学校的办学条件出发,把机械类的岗位技能型人才作为首要培养目标进行培训。机械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主要培养从事金属切削、焊接等相关岗位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

要针对机械类专业人才进行培养,在授课中要根据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编制教学大纲、设定课程和教学内容。在专业知识方面,应加强机械制图、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设备结构、机械传动、公差配合与测量、加工工艺、数控编程、CAD/CAM、工装夹具等知识的教学,提高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04).

[2]商碧辉.建立校企合作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

篇2

1高校会计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及原因

1.1高校会计学专业学生就业困难

近年来,国家多种类型的经济体不断涌现,社会对会计人才能力要求逐渐提高,对会计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实践能力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由于许多高校没有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和修改人才培养方案,毕业的学生因为缺乏实践能力,缺乏实践和理论结合的积极性,就出现了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

1.2高校会计学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会计工作要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要求工作人员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实践操作能力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我国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与社会需要人才标准的矛盾已经成为会计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高校的实践教学模式不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实践教学制度不健全.会计专业的学生没有具备充分的实践操作经验,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影响了他们在工作岗位中的接受能力和适应能力,更影响了用人单位的工作效率和学生的就业.

2高校会计学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原因

2.1政府相关制度缺失

校企合作可以说是当前世界各国高等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经验,对于操作性强的会计专业来讲,它更好的弥补了会计专业在校学习缺乏实践的弊端,但我国缺乏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的制度环境,使校企合作很难进行,会计学专业的校外实践因此得不到保障.

2.1.1高校会计实践教学普遍缺乏制度规范校企合作要健康发展就必须增强合作的稳定性,只有政府建立起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加以保障,才能使校企合作成为培养技能人才的根本途径和普遍模式.目前,我国的《就业促进法》还不完善,特别是对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也没有明确的规范,对合作中的学校和企业利益保护不够,使学校的校外实践难以推行.

2.1.2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缺乏具体的方案目前国内存在的校企合作大多都是短期的、不规范的低层次的合作,还未能形成统一协调的、系统的整体体系.由于各级政府尚未建立专门的协调机构负责和推行工学结合,缺乏合作办学的内在动力,难以形成长效的合作机制.所以,制定具体的校企合作方案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1.3校企联合实践教学经费得不到保障校企合作培养专业人才面临着经费投入明显不足的严重问题.学校和企业缺少相应的资金支持,导致校企双方在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建设、双师队伍培养等方面而无法合作.因此,政府应建立校企合作奖励资金和补助资金,综合运用导向资金,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促进校企合作的快速发展.

2.2高校在校企合作中经验和能力不足

学校对“校企合作”模式认识不足,我国高校以传统教育书育人教学管理体系,对校外实训不了解或者不愿意参与,因此校企结合往往会遇到很多师生落实上的阻力.高校在与企业的合作中,要找专业对口的合作企业,需要了解企业情况和市场现状,不仅要考虑合作的形式和方法,还要考虑如何建立相关机构,使校企合作能顺利地开展.高校缺乏对“校企合作”模式的管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需要建立相应的创新教学管理体系,而高等院校对创新型教学管理体系缺乏相应的管理能力.许多高校中,由于经费缺乏或者对实践教学不重视等原因,存在对实践教学工作投入少,实践教学的硬件配备不足的现状,导致校企合作培养会计型人才这种实践教学中,难以得到校方的经费支持.

2.3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动力和积极性不够

2.3.1企业缺乏对“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正确认识大多数企业缺乏对自身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的正确定位,导致很多企业不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目前大多都是学校为提高教学质量,而主动与一些企业界合作,企业主动寻求与学校合作则很少,同时企业又找不到更多符合的毕业生进行录取聘用.在一些校企合作会计实践教学模式中,企业在培养和指导方面认为学生只是短暂实习,不能达到尽心尽力,所以导致学生实习效果并不理想.

2.3.2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和学校把教育培训学生业务技能之间产生矛盾.企业希望学生在经过培养之后就能上岗,而大多学生在企业里的工作中,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实习,不能满足即刻上岗的要求,这时企业会把培训教育学生视为额外负担,所以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并不高.

2.3.3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能力不足一些中小企业或是自身规模有限,没有合理资源可为会计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提供帮助,或者由于缺乏资金支撑,没有能力与高校开展合作.由于企业运做机制和学校运做机制、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存在较大差异,还没有真正融合,部分企业没有能力为“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做出贡献.

3完善高校会计人才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的对策

3.1高校应在校企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3.1.1学校应提高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高校要主动请企业领导到学校来了解学校的真实情况.由校企双方组成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制定相关制度,配备专职人员和划拔切块经费,以保障校企合作培养方案顺利进行.要遵循“我们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为办学理念和“企业需要什么,我们教什么”的教学理念,及时修订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解决企业用工难题,做到让企业满意.

3.1.2学校和企业充分沟通,共同制定“校企合作”的模式学校要与企业进行充分的沟通,充分了解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的会计专业人才.高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共同投入、相互支持、共图发展.建立学校同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从而让企业了解会计实践教育的意义,共同制定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制度,支持高校进行会计实践教学.

3.1.3学校应建立一支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要培养一支既拥有丰富社会实践经验,又有深厚理论知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大部分高校的会计教师有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而来自于企业的兼职会计教师则有实践经验但缺乏专业理论知识.所以高校应将企业中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会计人员吸收为兼职教师,增强会计专业教师队伍的实力,从而保证校企合作实践教学的有效进行.

3.2企业应积极承担培养会计人才的责任

企业应将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化,建立一个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的校企合作领导小组.相对于多头管理各司其职的管理方式,统一机构的领导方式更具效率,更适合沟通及解决问题.企业可以派资深会计人员担任学校兼职导师,定期与师生交流,开设专业讲座,指导教师改进教学,启发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信念,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优秀的职业精神,同时传授行业信息,传播先进理念和管理方式.学校采取设立奖学金的方式,使人才激励向后方延伸.企业可以利用自己的资金优势,通过举办专业技能竞赛、举行优秀毕业生的事迹报告会、定期召开校企合作座谈联谊会、注重互帮互助等激励机制、情感机制来促进合作的稳定和长效.

3.3国家和社会应对高校会计人才的培养给予大力支持

3.3.1国家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国家应出台学生在企业实习安全保障等相关政策,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学校与企业双方在培养技能人才方面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同时明确规定政府相关部门在该项工作中的法律责任及作用,并且加强该制度的管理和保护,对校企合作提供制度保障至关重要.

3.3.2政府应增加对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针对目前部分学校资金的问题,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可以在教育经费中考虑实践教学的需求,加大对实践教学的资金投入.政府应将校企合作运营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实践教学专项资金,加大高校实训基地建设,改善教学实习设施,加强实习指导教师和校企合作人员的培养.对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政府在资金上给予税收优惠或政府补贴.

篇3

关键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探索 实践

辽宁省机电工程学校坐落在风光秀丽的古城辽阳市,学校始建于1956年,是一所全额财政拨款的省属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全日制在校生3071人。学校先后开设了机加、数控、计算机、汽运、电子、模具、会计等18个专业,常年招生12个专业,其中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电子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2008年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被评为省级品牌专业。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必须由传统封闭的学校教育转向现代开放的校企合作办学。教育部已明确要求,要积极推进学生到企业等用人单位实习,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培养模式的实施,是职业教育教学的需要,是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办学的需要。

1、校企合作开展情况。

1.1 常年聘请企业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到学校从事实践教学和指导。目前,机加、数控、电子、汽车等几个主干专业从辽阳液压件厂、辽阳衡达液压设备有限公司聘请了10多名技术骨干从事实训教学工作,他们以丰富的生产经验、熟练地操作技能、严谨的职业操守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尊重,为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增强学生职业素质做出了贡献,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2 聘请企业负责人和技术主管参与学校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工作。我校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吸收了企业人员参与,每年定期召开会议听取企业对学校办学的意见和要求,了解企业的用工标准和具体岗位的能力要求,为我们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提供了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1.3 校企合作,开展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部分专业在校期间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汽车专业学生定期到辽阳本田4S店、上海大众辽阳维修中心、辽阳汽车贸易公司维修中心从事汽车维修、二级保养、钣金、喷漆等生产实习;机加、数控专业学生每学期到衡达液压设备有限公司、信达液压设备厂机加实习一个月;焊接专业到辽阳忠极金属构件厂结构件焊接实习一个月。2009年,有近100名学生到辽宁新峰集团、辽阳佳斯模具厂从事模具加工、拆装、注塑机械使用生产实习。通过接近实战的生产实习,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极大提高,为下一个学习环节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1.4 开展订单培养。我校2006年与辽阳大型钢管厂、沈阳第一机床厂等五家企业合作,订单培养了100余名学生分别在以上公司就职。2009年学校又与东莞奕东电子有限公司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招生数控、模具、电子、计算机四个以东莞公司冠名的订单培训班,计160人,毕业后95%的学生由该公司接纳。而且奕东有限公司考虑到学校实习设各不足的问题,一次赠送我校10台机床。通过订单培养的学生,其就业岗位明确,不仅技能培训更具有针对性,而且直接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缩短了岗位的适应期,成为“成品型”人才。

1.5 充分利用校内数控实训基地资源为企业加工产品,提供服务。近年来,为鞍钢冶金备件公司、沈阳三环机械厂、辽阳荣光酿造机械厂、辽阳忠极金属构件厂、首山机械厂、辽阳液压件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工产品,以产助教,既降低了实训成本又提高了师生的实战技能。2006年以来,在国家、省级的技能大赛中,我校学生都取得了优异成绩,特别是金德伟同学代表辽宁省参加全国中职组数控铣技能大赛,连续两年获得银奖的好成绩,得到了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好评,为学校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1.6 加强理实一体化建设。我校现有1个品牌专业,2个省级示范专业,3个实训基地,4个理实一体化教室,工学结合,校内外齐头并举,逐渐把生产过程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几年来,校企合作的反思。

2.1 存在的问题:

2.1.1 企业参与合作的热情不高。目前,我国还没有严格的政策、法律规范企业参与职业办学行为,企业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来决定是否接纳职业学校学生生产实习和就业。在用工紧张时期,学生的实习、就业还有所保障,而经济一旦不景气,企业首先就会对中职毕业生关上大门。

2.1.2 目前,大多数企业为中职毕业生提供的岗位往往技术含量较低。恶劣的劳动环境、低廉的薪酬、简单重复的劳动过程让许多刚出校门的学生失去了工作乐趣。我们曾经到苏州多家用工量较大的合资企业考察,一些企业的噪声、有害气体、光污染都很严重,许多中职毕业生从事的都是产品包装这样的简单工作,根本谈不上有什么专业要求,这一切都严重影响了在校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影响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进展。

2.1.3 受地区经济发达程度、企业规模等因素影响,目前校企合作还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实习、就业需求,学校需要不断的寻找新的合作伙伴和用工单位。

2.1.4 在校企合作中,学生的随意流失给企业用人计划造成被动和负面影响。企业对学生的表现不放心、不满意,并有反感情绪,造成企业不愿合作。

2.2 实施校企合作需要改进的地方:

2.2.1 进一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中职办学的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为企业的发展、创新提供技术支持,输送企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实现校企双方互惠双赢的合作目的。

2.2.2 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工学结合”的优势在于“适销对路”,因此,课程设置要适应行业企业的需求,课堂教学与实训教学的交替尤其要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例如,在企业最需要人手的时候,可适当调整课程进度,让学生能及时参加顶岗实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弹性学制及工学结合办学模式。

篇4

与本科国际贸易教育不同,高职教育主要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外贸企业提供从事第一线工作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由此决定了高职教育与传统大学教育间较大的区别,即高职教育是更注重能力实践的培养,更接近社会需求,贴近实际工作的教育。此外,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与高职其他专业具有明显的区别,针对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来说,不但要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还要具备较高的英语能力,可与国外客户进行准确地交流沟通,以及相关的营销技巧、沟通协调、承受压力等较好的综合素质。由此可见,如何把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培养成为既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又具有良好的综合能力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外贸人才,成为所有高职院校在国际贸易专业建设中所面临的重点课题。

二、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中外高等职业学校的经验表明,校企合作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这种校企合作是一种多赢的策略,在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提高的同时,企业、学校以及社会各方面都会从这种模式中获益。针对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的意义及必要性,表现如下。

(一)对于高职国贸专业,有助于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及完善课程体系在国际贸易专业培养方案中纳入校企合作方式,合作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提出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学校则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在校内构建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教学课程体系,从而确保教授课程的实用性及更新性,达到培养综合能力强、适应市场的外贸人才的目标。

(二)对于校企合作企业,有助于提升企业声誉及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对于合作企业来说,与高校合作并能参与到学生技能培养中是一件利人利己的好事。首先,通过校企合作,体现了企业对国家教育事业的支持,是一个极具意义的公益事业,提升了企业在公众面前的形象,也为企业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其次,外贸行业的特点是员工流动率较高,很多员工在公司工作一两年后跳槽,给企业造成极大的损失。校企合作方式,有效地缓解了这一问题。国贸专业的学生良好的贸易知识基础,降低了企业人员培训的成本和压力,缩短了员工与企业的磨合期,减少了企业的劳动成本,同时为企业储备了大量的外贸专业人才。最后,企业在帮助学校培养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同时,其实也在为自己培养未来的员工,提高国际贸易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三)对于国贸专业的学生,有助于提高专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素养在国际贸易校企合作中,学生是最大收益者。与传统高校仅限于在课堂上的讲授理论知识相比,高职国贸校企合作更有利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工作技能。一方面,让学生在真实的“战场”上,更加深入地吸收枯燥的贸易理论,灵活运用。另一方面,还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会自觉地、积极地回归课本上找答案,或向老师请教探讨,提高了学生对课堂教学重要性的认识。此外,顶岗实习的模式中,培养了学生从事外贸工作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如吃苦耐劳、善于与人交流、勇于面对挑战等素质对未来职业发展规划极为有利。

三、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一)校企合作项目对企业的吸引力不足虽然目前政府为了推进校企合作项目已经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对企业给予一些政策优惠及补贴,但效果并不显著。一方面,政府给予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补贴有限;另一方面,部分企业宁愿不享受优惠政策也不想添“麻烦”。外贸岗位与一般生产岗位或服务岗位不同,具有很强的政策性、操作性、连续性及私密性,由此需要的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岗位数量少,企业更愿意在市场中找有经验的全职人员来填补少量的空缺,而不愿意承担教授学生的义务。由此导致了目前推进高职国际贸易校企合作的一大难题就是寻找合适的企业来合作,以至于更多的校企合作项目是流于形式,真正做到订单培养,无缝对接的成功校企合作案例少之又少。

(二)针对外贸岗位英语要求,高职学生有待提高由于国际贸易主要是国际间的商品交易,较高的英语能力成为外贸岗位的基本要求之一。但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英文基础一般,更谈不上专业外贸英语的熟练运用。这一劣势也构成了高职国贸生达不到企业要求的主要因素。

(三)课程安排需进一步合理化、实用化在目前的校企合作实践中,普遍出现的问题是,学生去企业实习所有的工作技能要重新学习,在校所学的知识要么是在实际工作中不实用,要么是学生根本就没学会。导致现在的用人单位在面试时只要求英语或态度等非专业知识的素质技能,而专业技能反正上岗后还要重新培训。这一现象产生的不良结果是,学生或企业会越来越不重视学校理论课堂的学习,浪费了校内的宝贵时间和资源。如何构建一个与市场需求相吻合,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课程体系迫在眉睫。

四、解决措施

针对以上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要推进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效果,达到互惠共赢,人才共管的局面,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一)进一步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从宏观上,政府应加大校企合作重要性及意义的宣传力度,使企业认识到校企合作实质是培养外贸人才的必要措施,是行业达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是企业自身应履行的一种社会责任;同时政府还要完善校企合作的政策,使其制度化,提供多种可选择性的优惠措施,只要校企合作成功达到指定指标,企业就可享受相关政策;同时,应提升对参与校企合作企业的社会形象,通过颁发相关的荣誉证书,聘请相关人员到学校授课等方式,让企业产生荣誉感和责任感,使企业意识到校企合作不仅仅是公益事业也是一种投资行为,可以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增加企业的无形资产,从而提高其参与的积极性;最后,学校应积极主动分担合作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减轻培训员工的成本,提供最新的业务知识,让企业体会到参与校企合作是“有利可图”的。

(二)非订单化,多选择的实习企业国际贸易涉及的工作很多,包括国内供货、货物运输、报关报检、保险等众多环节,每个环节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对于学生层次水平差异较大的院校,并不一定要采取“订单式”培养的模式,因为“订单式”培养的弊端是,针对一个企业制定学生的培养方案,没办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特质,即绝对化的要求,会导致一些学生因达不到“订单企业”的标准而丧失顶岗机会,甚至对外贸工作失去兴趣,怀疑自己是否适合从事贸易工作,对未来的职业规划产生负面的影响。因而,建立“非订单化”、“多样化”的合作企业群,即与多家从事不同贸易环节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项目,要从与单个企业的校企合作向与企业群共同合作转变。让更多具有不同优势特点的学生可以在众多企业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而不会单一的因为英语不好或其他因素而丧失从事外贸工作的机会或信心。

(三)根据市场企业的需求,建立合理的教学体系学校应汇总企业及市场对国贸专业学生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建立合理的教学体系,抓住学生在校内的学习时间,有效地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比如,针对外贸要求英语高的特点,学校应对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尽早开设外贸专业英语,从最常用及最重点的方面抓起,如外贸函电、外贸常用英语表达等,让英语教学更有针对性,而不是吃“大锅饭”;尽量将理论知识与校内实训软件相配合,理论知识与证书的考取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更有目标性,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进而强化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吸收。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1.校企合作的模式

1.1“订单培养”模式

“订单培养”模式是由企业根据岗位需求提出人才培养的数量、期限、目标、规格(基本素质、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学校按企业的“订单”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所需开设的课程,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去“订单”企业工作。这种模式需要找到“订单”企业,比较适合操作性强、人数需求量大的专业采用。

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在开展校企合作模式过程中,以“订单培养”为核心,不断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设了大唐移动订单班、庞锐汽车订单班、神州七星酒店订单班、河北锦航船舶订单班,河北顺捷订单班、电子商务创业班,在校企间开展订单培养、教学嵌入、岗前培训和共建生产型实训基地等新的合作模式,这些校企深度合作,既为学院带来了新的教学资源,也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1.2工学结合模式

该模式下高职院校将人才培养阶段分成两部分交替进行,即校内学习和企业工作。很多高职院校采取“1+0.5+1+0.5”模式,即大学三年期间,在校理论学习两年,而大二第一学期和大三第二学期到企业工作。此模式的核心是要求学校聘请企业有经验的专业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在学生企业实习工作期间给予指导。此种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通过大二第一学期的企业工作更加认知理论学习的重要性,等回到学校时能更扎实有针对性的学习理论知识;对于企业而言,也可以减轻企业用工培训的成本,储备所需人才。该模式对学校教学安排提出更多的要求,学校往往要根据学生企业工作的情况及时调整第四和第五学期的课程设置,同时对工作的企业数量也要求很多。

正因为工学结合模式的特点,为此该模式只能在个别重点专业采取,而不能在全部专业中展开。目前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只要在会计专业的顺捷订单班采取这种模式。学生分批次的到企业轮岗,期间有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带队,及时发现问题总结实践经验并对第四、五学期的课程进行修改,以便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工作。

1.3“顶岗实习”模式

该模式下,学生在学校把基本素质课程和专业课程学习完后,即进入企业实习,作为企业正式员工进行工作,接受企业的指导和考评。很多高职院校采取“2+1”模式,即两年在校学习,第二年企业实习。两年在校学习期间学习基本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主干课程在校内进行单项实训或综合专业实训,为进入企业参加顶岗实习做好准备,第三年到企业进行实际工作。顶岗实习的学生通过一年左右时间的顶岗实习,能体会到工作的辛苦与快乐,从而树立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好思想,最终达到顺利就业的目标。

该模式相对容易操作,节省了校内资源,学生以最终就业为目的,对于顶岗实习的企业而言也是吸纳稳定员工的好途径。石家庄财经学院各个系部、各个专业多年来不断丰富可以吸纳顶岗实习的单位,大大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

1.4“校企联合”模式

该模式下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学校通过各种方式去企业进行调研,获取一线人才的需求信息。学校聘请企业专家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定期组织研讨。根据调研与研讨情况,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和实施方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岗位需求紧密结合。此模式对于提高高职学生实践能力,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发展起到了实质性作用,因此,被各高职院校广泛采用。

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的专业调研工作是项经常性工作,每个学期都要进行专业调研。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走访企业,与企业高管座谈,与往届毕业生座谈,汇总调研信息,调整课程设置。同时聘请企业专业人员到校任兼职教师,订单班实行企业委派师资,进一步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院校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每年选取部分骨干师资参加高职高专国家级培训项目,对教师进行了全方位的培训,提高了教师业务素质。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要求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

石家庄市财经职业学院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顺应时展,充分利用自身资源,通过引企入校、顶岗实训、订单教育等合作方式,加强了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互惠共赢。

2.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建设方面的建议

2.1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的目的是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为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此,学院应以“岗位、任务、工作”作为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构建的基础,针对学生的实习岗位,开设实践性强的课程,开发工作导向的课程体系。同时探索学分制,结合学生企业实践的具体情况把职业资格证书、素质拓展等以学分形式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进一步深造及中高职贯通打下基础。

2.2加强课程建设与改革,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在校企合作模式建设中,在校期间的课程设置要以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为依据,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初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与河北顺捷财务公司合作,将实训项目植入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建两个特色专业实训室,由企业技术人员利用真实账目指导学生开展校内外实训;加强课证融合,初步尝试了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会计证通过率显著提高。同时,针对课程特点,探索客观、科学的考核评价方法。

2.3增强实践能力,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指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有一定实践(即具有所教专业相关的社会岗位经历、资格或能力)的教师。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引进具有较高职称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现有教师要定期培训,应不定期地到企业实践;同时聘请企业专业人员到校任兼职教师,订单班实行企业委派师资,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2.4 加强思想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时代的变化,学生的素质特点和职业需求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90后的学生自信又脆弱,敏感又自私,好奇心强,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张扬自我个性,市场消费观念强烈,价值观更加现实。我们应多和学生接触、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成长困境,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校企合作活动。同时,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如爱岗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耐挫能力、团队意识、沟通意识、合作意识等。

实践证明,企业与学校进行校企合作并回报社会,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公益事业,是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实践和重要举措。(作者单位: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孙妍丽,沈亚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的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5).

[2] 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04).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保障措施

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校企合作是实现产学研结合的重要途径。虽然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在进行校企合作的实践,“订单式培养”学生居多,对校企深层次合作的探索和研究不多,校企合作虽然取得了不少有益的成效,但也面临着诸多障碍。笔者就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的实践进行分析和梳理,阐述校企合作实践的体会,分析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走向,提出了校企合作应采取的措施,以期促进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建立更加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一、校企合作的实践

学院多年来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之路,与苏州工业园区、南京等许多企业在“订单式”培养人才、共建实训室和教学工厂、培养双师型教师、共同负责学生毕业设计以及联合制定专业教学计划等方面进行了实践:

1.采用“订单式”模式培养人才。学院从2001年起先后与旭电、三星、百德、日立、高通、联想集团等企业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企业在学生毕业前一年到学院来面试录用学生,分别组成相应的“旭电班”、“三星班”、“联想班”等,企业按照岗位提出培养要求并提供教学内容和相关资料,由学院教师将这些内容融入到相关课程的教学中,或由企业派工程师到学院来开设讲座,将岗位要求、对员工的素质要求、企业文化、企业理念教授给学生,实现了学生与企业、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学院每年通过订单式就业的学生达300余人。旭电、百德和三星等企业还在学院设立了奖学金和奖教金,已连续颁发了五届。学院先后被百德公司授予“校企合作示范单位”,日立公司授予“优秀合作院校”。

2. 实行“就业式实习”,实现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学院将学生实习和就业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产和服务的现场经受熏陶和磨炼,将毕业设计安排到企业进行,真刀真枪做课题,学生提前半年带着毕业设计的课题到合作企业实习,企业根据学生的课题安排学生到相关岗位,并安排技术人员与学院指导教师一起指导学生制定毕业设计计划书,加强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和督促检查。学生实习结束时,对学生实习相对集中的上海、苏州、常州、南京等地区派老师“上门”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组成答辩小组进行毕业设计答辩,保障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采取就业式实习,把毕业实践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学生实习结束时已成为具有一定生产经验、熟悉企业生产环境的“准员工”,绝大多数毕业生就留在所在企业工作,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就业岗位“零距离”,受到企业的广泛欢迎。在2004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本专科学生优秀毕业设计评选中,机电系丁殿飞同学的《03401-01292-049零件的数控加工》、电气系王伟明同学的《MCGS组态软件应用-材料分拣系统动态模拟》毕业设计论文分获二、三等奖。

3. 挂职顶岗培养“双师型”教师。学院每年安排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顶岗、合作开发项目以及联合申报省、市科研课题,强化教师的实践技能、提高双师素质。几年来,学院与旭电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已连续四年每年安排2名教师到企业生产线顶岗锻炼,教师在公司实地接触到先进的专业生产设备、技术和工艺,及时了解专业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丰富了实践经验,增强了专业技能。教师回来在教学中及时补充反映生产现场的新技术、新工艺,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中重新设计了部分实训项目、充实了实训内容,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内容新、掌握的技能实用与市场接轨。

4.协建实训室和教学工厂。电子系在建SMT生产线时,校内教师对波峰焊、印刷机、贴片机等设备虽然了解,但不是很熟悉,教师中使用过上述设备的有,但是要自已动手建生产线心中没底。为此,学院请旭电公司协助,由公司派专门的工程师与学院教师一起研究,确定设备清单,并帮助培训了4名教师熟练掌握整条生产线的运行、管理与维护,只花了180万元就建成了一流的SMT生产线。

5.联合制定专业教学计划。2004年,学院在制定移动通讯技术专业教学计划时,通过旭电公司邀请电子、通讯等同类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召开研讨会,研讨移动通讯专业学生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然后对相关技能进行分析和归纳提出应通过哪些课程来培养这些技能,最后由旭电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See Ee Hoon)带领生产工程师、人事经理以及讨论好的初步方案来学院与通讯系的教师一起结合教育部对高职高专教育的有关要求,共同研讨制定了移动通讯专业的教学计划,某些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如:CDMA移动通信系统及设备、手机测试技术与实践、手机电路分析与维修实践等课程由旭电公司生产工程师、售后服务工程师以及学院教师一起编写教材,旭电公司提供相关技术资料,该计划已在2005级移动通讯技术专业中实施。

二、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在各自不同利益基础上寻求共同发展、谋求利益互补的一种需求,在合作的实践中由于双方在思想理念、目标利益、权属体制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国家政策滞后等因素导致目前校企合作存在一定的障碍:

1.政策导向作用不强。目前校企合作处于教育主管部门倡导、高职院校自发的状态,学校主动寻求企业合作的多。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可以减少部分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分解办学成本,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高一些;企业为校企合作要分担一定的人力、财力、物力,政府又没有强制要求,参不参与关系不大,在当前人才相对过剩的情况下,缺乏主动性。

2.企业需求与院校教学安排不同步。学校的教学有严格的计划性,而企业的生产则完全由市场来决定,往往企业有生产任务时,学生因理论课还未讲完而不能到企业去;而学生需要实习时,企业的生产任务可能不足而难以安排。

3.校企双方的资源付出不对等。企业为学校师生提供学习先进的生产工艺和管理的机会,学校的受益较为明显;由于高职院校办学时间较短,在科研和技术开发研究方面积累不多,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能力有限,企业受益周期较长也影响企业的积极性。

4.政府指导力度不够。高职院校一般为省属,地方政府对高职院校的人、财、物没有管理权限,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认为不是自己份内的事。到目前为止地方政府没有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制定实施细则,使得国家很好的政策得不到落实,税务、人事、教育等部门分属不同的系统,没有进行很好地沟通,部门之间的政策和法规不衔接,阻碍了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5.社会舆论导向不力。社会仍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的现象,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希望子女能出人头地,钱多事少离家近,认为高职学生是大学生,应该做技术员、坐办公室,到生产一线工作没出息,家长的观念和社会传统对大学生的期望,导致高职学生在企业生产一线不安心,有的学生实习结束不肯与企业签协议,企业也认为高职学生高不成低不就。

三、校企合作的体会

通过近几年与企业合作,我们深深体会到: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合格与否,企业最有发言权;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高低就是要看其“产品”---学生是否受社会的欢迎。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就必须将教学过程与企业的生产岗位相结合,依托企业的技术、设备、生产、工艺和管理优势,把学校的教育功能与企业的生产需求相结合,使学院办学出特色、学生有特长,走上健康的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1.校企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多种素质的综合品质,素质是内化了的心理品质,其中各素质之间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无论是道德素质、专业素质、人文素质还是身心素质,都需要在相关知识传授的基础上,经历实践的磨炼才能形成。敬业精神、责任心、质量意识、团队精神在学校的教育中很难培养,只有经过实践的锤炼和熏陶才能逐渐养成和内化。

2.校企合作有助于合理分担教育投入。高职院校要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就必须有现代化的实验、实训设备,一方面实验、实训的投入很大,学校的经费有限;另一方面设备的更新速度很快,学校的设备很难做到与生产现场同步。通过校企合作,将学生一部分的实训项目放到企业去进行,或校企共建实验、实训项目,从而大大地节省实训设备投入,把节省下来的资金投入到教学改革中去,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3.校企合作有助于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环节,有的技能培养可以在校内实训室或教学工厂进行,如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突发境遇或故障设计等实训和实习项目,在生产现场不允许出现,只能在模拟状态下才可能重复再现供学生训练。校内实习场所与真实生产现场相比仍有许多局限性,其生产的真实性、先进性和复杂性有较大差距,有些不易言传的经验、习惯和职业素养,只有在现场环境中才能体会和领悟。因此,高职院校要想真正办出特色,除了要有良好的校内实验、实训室和教学工厂外,还必须有数量足够、水平较高的校外专业实习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加强了校企双方的理解互信,有助于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转贴于 4.校企合作有助于学生就业。高职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就是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把学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把企业作为实习和就业基地,学校根据企业的要求“量身定制”,培养的学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岗位明确,要求清楚,学生的毕业实习直接进入合作企业,缩短了到岗位后的适应期,实现了实习与就业的有机衔接,学院通过多年的校企合作,扩大了学院在企业界的影响,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一直位居江苏省同类院校的前列,连续四届荣获江苏省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尝到了校企合作实实在在的甜头。

5.校企合作有利于教学改革。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依据和动力,学校只有通过企业,才能真正了解教学改革的内容和重点以及必须达到的目标。通过校企合作,学校的教师和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一起讨论专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共同参与制定教学计划等,才能使专业教学改革更有针对性。校企合作对高职院校来说,其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它既是一个办学方向,也是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四、校企合作今后的发展方向

校企合作的开展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企业安排学生实习、接收毕业生就业、企业在学校设奖学金、实施订单式培养人才,校企双方开展多种形式的联谊和互动,加深感情,增进了解,是建立和发展合作必不可少的,但这些都属于较浅层次的合作,也是校企开展深层次合作的必经环节,没有这些合作做铺垫,深层次合作也无从谈起。笔者以为校企较深层次的合作应该是校企双方理念上的契合、文化上的渗透,在具体合作形式上应该是行业、企业直接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如专业的设置、教学计划的制定、专业课程的开发、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安排、派工程师到院校教授实践课程、培养高职院校教师的实践技能、共同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共建实验实训室,企业可以将部分生产车间设在高职院校建教学工厂;高职院校应积极主动为企业培训员工,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协助企业共同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在本地区承担企业部分产品的售后服务工作等等。

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共同利益基础上的合作,学校应充分认识到企业深层次参与教学过程是保证教学质量和办学出特色的重要因素,要把参与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看着是提高学院教科研水平的良好机遇。企业应该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审视校企合作的得与失,不要把自己仅仅看作是学校的客户,而是要把自己看成是“育人主体”的一部分。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互惠互利的事,单向援助或过分依赖一方的合作就很难持久,只有坚持双赢的合作才能稳定和持续。

五、促进校企合作应采取的措施

综观国外的先进经验,在校企合作发展的初级阶段,原始推动力主要来自政府,仅仅依靠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的内部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校企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取得更大的成效,还有赖于各级政府的指导、行业和企业的支持和全社会的鼓励,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

1.应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指导机构。在职业技术教育发达的国家一般都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协调校企合作,如美国设立了美国高校大学-企业关系委员会,负责协调学校、企业和学生三者的关系;澳大利亚实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机构是TAFE;韩国在文教部设产学合作科,全面负责校企合作工作。我国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后,原来行业、部门办的高职院校大多数归口教育部门主管,行业、企业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参与热情明显减小。校企合作要深入开展,应重视地方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规划和发展中的统筹、协调作用,应在各级政府成立有教育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综合管理机构来指导、协调和管理校企合作事宜。

2.要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法规体系。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立法,美国1963年通过了《职业教育法案》,1968年又通过了《职业教育法修正案》,不断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规定企业有法律义务向职业教育投资;在德国,职业技术教育被称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德国教育总法以及各州的高等教育法中都对高等职业教育作出了专门的规定,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企业承担的职业教育经费是国家承担费用的4倍。2005年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上作出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的第十、十六、十七、二十、二十一、二十二条都是具体针对校企合作的,对企业明确规定应提取职工收入的1.5-2.5%用于职工培训,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等等,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坚强的政策保障,但是这些规定比较宏观,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的困难,应制定相关法规给予具体化,增强可操作性。

3.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英国政府规定,如企业与学校举行“三明治”式合作教育,可根据接收学生的数量适当减免教育税;美国1965年通过的《高等教育法》规定,发展中的院校可以向美国教育总署申请产学合作基金;澳大利亚政府全额投资建立了许多实训基地。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虽然也规定了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但比较笼统,给予怎样的优惠不具体,财政部虽然也拿出了资金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给予专项支持,但面较窄且力度尚小,国家应加大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项目的财政支持力度。

4.应建立科学的评估机构和评价体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第二十二条规定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参与国家对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政府应成立有教育部门、行业或行业协会参与的评估机构并构建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评估指标体系,对校企双方进行严格的监控和考核评估,主要评估各方是否严格遵守国家的政策法规和对地方、区域经济的贡献力度,推广成功的校企合作模式和经验。

参考文献

[1]李芹,谭辉平.政府在高职产学合作教育中的角色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2):58-59.

[2]刘哓明.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育人模式理论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4(9):17-18.

[3]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Z].2005-11-10.

篇7

>> 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下机械类学生顶岗实习的探索与实践 建设类五年制高职“四级融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实践探索 探索股份制合作模式 建立校企共赢实训中心 校企深度合作的计算机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校企合作培养电气类高职技能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论校企合作模式与高校实践类人才的培养 两类土地股份合作模式合作机制与稳定性之比较 校企合作“二强”应用型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校企合作 打造高校信息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 基于“校企合作”的“工作室制”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构想 “双元制”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农业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探索 通信信息类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 艺术设计类单项课程的校企合作机制研究与实践 农业类高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 高职现代服务类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探析 校企联合培养材料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合作新模式探索与实践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Class A Shares" System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l

YANG Wei-chuan

(Jiangmen Polytechnic, Jiangmen, Guangdong 529090,China)

篇8

【关键词】 校企合作;实践;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64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5-00-01

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大量需求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这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高等院校的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高等教育一章中指出,要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在此背景下,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与否影响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日益重要。

一、人才需求分析

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在量上,还体现在素质结构上。近年来,各院系更加注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纷纷通过校企合作,提供实践教学的平台。市场化环境下,企业需要的人才需要具备以下三个层次的能力:

1.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想适应企业岗位要求,首先需要具备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其次,需要团队精神,团结合作是高质、高效完成任务的保证;第三,需要创新能力,这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动力;第四,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2.专业素质和能力。具备符合相应行业特点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根据行业要求开展工作。

二、实践教学中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各高校的实践教学主要依托校内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包括实习、实验、上机、实训、技能训练、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等具体环节。

无论是校内实习基地,还是校外实习基地,核心都是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校企合作模式基于学校与周边城市的企业建立合作联盟关系,把企业作为实习实践基地,安排学生去企业进行实习实训等,校内外指导老师共同指导学生,并对学生共同作出考核评价。校企合作培养方式能够为学生创造实践教学的平台,使实践教学与企业直接接轨,学生能够直接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下锻炼动手能力,从而使应用性能力得到锻炼。

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具有双重的任务,一方面作为一名高校的学生,进入企业学习,完成实践教学的学习内容和任务;另一方面,作为企业的一名工作人员,承担相应岗位的任务和职责。在此模式下,学生不仅仅能够学到与实际工作接轨的专业技能,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还能够增强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团队意识。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更全面的培养。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校企合作模式并没有被充分利用,没有实现校企深度的合作,往往停留在较浅的层次。

1.企业缺乏对学生培养的积极性

这一现象表现在,企业方往往重视对于学生的筛选和使用,相对忽视学生的培养。究其原因,在于校方和企方的目标不同。

学校的目标是培养人才,建立合作联盟的目的是利用企业资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企业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人力资源等都是学生进行实践学习的良好条件。通过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中学习,能够深入了解行业的运行方式和工作流程;通过向行业人员学习,能更快学习到书本上没有的实践技能,适应工作需要,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企业的目的是利用学校的资源促进自身发展。市场环境下,企业需要在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能够为企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持,能够为企业带来创新思维和活力。但是,学校的专业人才在企业中往往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短期实践往往效果不好。

2.合作水平较低

合作水平低,表现在层次停留在较浅的层面,缺乏深层的合作。在合作形式上,目前合作的形式主要是学校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而缺乏更为多样的合作形式。在合作的参与度上,安排学生进企业,学生进入实践环节进行学习,而学校的实践指导老师的参与性不高,企业的指导老师又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充分发挥效果。这样一来,就造成学生的实践一部分流于形式,实效性差。

3.校企合作缺乏保障机制

保障机制是保障实践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学校和企业签订协议的方式,规定校企双方应承担的权利和义务,对于双方都是保障和约束,有利于达成合作共赢的目标。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企业与学校的目标的不同,以及合作水平的制约,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实践平台仅仅只能满足其部分学习需要,在待遇方面较为欠缺。在管理方面,学生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学生更多时候在企业开展专业技能学习,学校对实践的过程监控非常重要,但实际上,过程的监控有一定难度,反馈评价也不够及时,导致实践过程过于松散。

三、校企合作下的实践教学问题对策

1.加强校企深度合作

应用型人才培养要以以培养能力为目标,要以企业的实际运行指导教学,这势必要与企业紧密深层合作。增强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邀请企业参与。改变单一的合作模式,把企业人才引入课堂,以讲座或者授课的方式,及早对专业的认知程度,激励学生的学习欲望。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完善校企合作的过程保障机制

(1)建立健全过程监控。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达成共识,寻找共同目标,确定实施的方式。企业紧缺人才,但是缺乏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为此,学校可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使企业认识到人才培养是合作的基础,是双方的责任,通过人才培养,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实现共赢。通过签订协议,明确双方的职责。企业提供岗位,校要为企业提供对口的人才,建立过程监控机制,加强双方的沟通,实行动态管理,重视过程监控,因势利导,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保障合作的进展。

(2)建立互评制度。除了建立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制度,还可建立企业与学校的互评,通过互评,相互促进,增进对对学生在企业的实践各环节的规划和指导,帮助学生尽快熟悉环境,融入企业文化,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3.校企合作进行课程开发

加强校企间的合作。与企业进行合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共同开发课程,承担人才培养任务。根据专业特点,针对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改革现有教材体系,结合工作实际开发实习实训的教材,促进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根据实习实践的需要和水平的不同,分层次的开发基础型、综合型的各类教材。新编教材注重岗位意识,突出实践性,突出应用性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陈海霞.我国大学生职前教育创新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1,(18):90.

[2]周详才.高校产学研一体化实现途径的探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9,(6):61-62.

篇9

双元制 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也是培养高职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成功的高级应用人才培养模式。要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实行开放式办学,开展校企合作,采取措施在专业教学中增加具有企业界丰富经验的专家,使行业企业直接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以工学结合的途径造就一大批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本文以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同浙江卧龙电气、宁波金田集团和新昌轴承行业协会开展的校企合作模式为例,谈谈校企合作对职业教育办学的意义和作用。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

广义的校企合作是指教育机构与产业界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领域开展的各种合作活动,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也属于广义校企合作的范畴,其核心内容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在相关人才培养、培训中进行的合作,以培养学员和学生的职业化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的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企业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开展合作,将在理论知识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有机结合起来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二、校企合作的内容

1.吸收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为保证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始终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走向、行业发展的趋势相一致。专业邀请企业、行业、协会以及高校的专家学者建立了校企结合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主要由在企业长期从事技术工作,并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和专家以及校内专业骨干教师和教育专家组成。为本专业提供市场人才需求预测、人才需求信息和技术发展信息,直接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论证、专业教学计划的开发工作,如毕业生从业岗位与岗位所需职业能力分析;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构建;课程设置与岗位技能训练项目确定等。直接或间接参与专业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为学生开设专题技术讲座,为学生参加岗位见习和顶岗实习以及青年教师参加工程实践创造条件,从源头为人才培养提供支持和保障。

2.校企双方共同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校企双方要通力合作,改变传统的以学校为单一主体构建课程体系和制定教学计划的局面,优化课程体系,开展基础课和实践课两个系统的建设,将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能力有机融入课程体系,校企双方合作开发“1+1(企业+学校)”课程,课程不再是静态的学科体系的显性理论知识的复制与再现,而是着眼于动态的行动体系的隐性知识的生成,确保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要求的统一性,树立“能力本位”课程观,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培养出高素质的全面的“社会人”,而不仅仅是片面的“职业人”。

3.打造“双师素质”教学团队

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关键在师资。因此,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双师素质”师资队伍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证。高职院校各专业要教师进企业实践锻炼、短期培训和技术服务等方式提升层次和水平;另一方面广泛吸纳社会资源,从行业部门、合作企业聘请技术专家参与教学,指导实践。要改变靠教师讲授“技能”,靠教室传递“技能”的局面,由单一封闭的课堂教学走向开放多元的职场教育;由重课堂理论学习向重实践过程转变,积极探索适应区域经济、行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全面推行培养技能型高职人才的工学结合模式。教师素质也由知识型、封闭型、单一型向能力型、开放型、综合型转变,使专业教师真正成为既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能掌握岗位群的知识与能力需求的“双师素质”教师,做到“既能上讲台,又能下车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4.建成具有真实情境的生产性实训条件

高等职业院校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是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条件。为营造真实的职业氛围,建成具有真实情境的生产性实训条件,高职专业在建设实训室充分考虑到企业岗位的实际情况,更新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增加模拟和仿真实训条件,建设有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室,建设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实训基地,主要有以下途径和措施:

第一,校企双方在充分认识和了解现有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课程教学需要,本着综合规划、重在使用的原则,更新、补充和改造现有实验实训设备和基础设施。

第二,加强学校与行业和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工作,将一部分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放在企业实际环境进行,加强生产性实训。

第三,实验实训条件的硬件和软件建设并举,重视内涵建设,尤其是实验实训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施、实训程序、实训质量标准和监控都要与企业实际契合。

5.校企双方共同组织和实施教学

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均需派出相关参与教学的事实,宜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现场教学、自主学习等行动导向教学法,不同类型的课程教学可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组合;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校企双方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构建、师资和员工培养、实训条件建设和教学组织实施五大领域展开合作,还可以在人才培养评价、技术研发和服务等方面开展合作,实现校企合作的全方位化,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双元制”校企合作实践

我校于2007年上半年与多家企业进行了交流及合作,其中多个专业与区域内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

1.合作企业概况

浙江卧龙电气、宁波金田集团、绍兴古越龙山、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都是行业内龙头企业,企业所使用设备在行业都具有一定的领先水平,和这些企业合作,能让专业学生、教师能够真正接触到先进技术在企业应用状况。

2.合作模式

(1)“双元制”培训

为浙江卧龙电气、宁波金田集团和新昌轴承行业协会开展“双元制”大专班教学,首批各招一个班40名学员,安排专业教师赴企业一线开展教学和培训,这对专业教师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充分发挥理论知识丰富的优势,又是对新知识、新技能的一个学习过程。再为企业员工尽心培训的同时,每年又安排专业学生进行企业顶岗实习,校企双方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2)订单式培养

与绍兴黄酒集团古越龙山等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开展订单班教学,首批订单培养班共招生30余名学生,深受企业欢迎,专业人才供不应求,很多学生在还没有毕业的情况下被企业预订。采用订单式培养为专业学生的教学和实习提供了良好的实践条件和企业环境,有利于其职业技能的提高和职业素养的形成,企业也找到了自己满意的人才。

(3)技术服务和师资培养

通过派遣专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攻关、邀请企业专家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等措施,提高专业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专兼结合的高层次双师素质教学团队。让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专业教师和学生组成科研攻关团队,深入企业一线,开展技术攻关,解决企业技术难题,让企业在为学校人才培养付出的同时,也因此提高了员工素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形成校企“双赢”局面。

(4)学生顶岗实习

开展“企业实习职业指导系列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责任意识,为每位学生配备1名企业和学院实习指导老师,加强对学生的顶岗实习过程的考核,让学生提前感受职场氛围,缩短首岗适应时间。

四、经验总结

在高职教育办学过程中,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推行以职业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无论是办学层面的模式,还是人才培养层面的模式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不断探索,开拓创新。建设中国特色高职教育,是所有有志于高职教育改革的专家、教师值得努力去探索的。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篇10

[关键词]“N+N”型校企合作;合作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7-0143-02

一、“N+N”型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简介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为谋求自身发展、实现与市场接轨、大力提高育人质量,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其初衷是让学生将所学专业知识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使学校和企业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1]。“N+N”型校企合作模式是指“N”个企业与“N”个学校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实现多个院校与多个企业资源充分共享的网状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作为一种社会互动方式,在合作的过程中各参与学校具有共同人才培养的能动性,所有参与企业具有相近的人才培养需求,他们具有目标一致性和行动互利性,在共同利益的驱使下,形成网状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模式。

“N+N”型校企合作模式可以实现多个学校和多个企业间的多层文化交流,实现多方渗透;通过网状交叉介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共赢。“N+N”型校企合作模式更加适合现代教育,是节约资源,满足企业需求,实现跨区域文化交流,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人才的最佳途径[2]。

二、“N+N”型校企合作模式的运行基础

(一)完善的信息网络平台

校企合作重在信息沟通,由于参与校企合作的学校和企业较多,学校与企业之间又存在地域间隔,这样就给学生的即时管理,资源的多方共享,校企的适时沟通等带来一定困难,因此构建完善的信息网络平台是实行“N+N”型校企合作模式的前提。校企合作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包含以下内容:学生管理模块,方便学校对“顶岗”实习学生的日常管理;学校交流模块,实现多家学校的教学信息、教学方法相互交流;校企合作模块,方便企业与学校的实时互动;资源共享模块,实现企业与学校信息传递交流。完善的信息网络平台可以使校企合作的信息更加透明,为学生提供企业信息,方便学校对实习学生进行管理,为企业提供优秀学生的信息,同时为合作中的各方提供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3]。

(二)有效合作的法律法规保障

相比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教育相关法规发展滞后,目前对校企合作的规定较为笼统,导致企业参与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发展。在“N+N”型校企合作模式中,由于参与的企业和学校数量较多,为了保障合作各方的经济利益,应该建立有效的项目合作制度,明确职业院校、企业和政府职责,充分保护各方利益,为促进校企合作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系统完善的法律保障[4]。

(三)学校与企业的效益共赢

建立“N+N”型校企合作模式后,企业与学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建设、企业公关科研等多方面携手分工,参与各方将充分发挥各自在人才、设备、渠道、技术、信息等方面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扩大战略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最大程度实现优势互补,使自身优势在合作中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实现经济效益共赢。同时,“N+N”型校企合作模式的建立,对学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和促进企业间的精诚合作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N+N”型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势

(一)校企共同培养人才

校企合作是以人才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校企多方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的内涵是:“产学研”多项合作、多方共同探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办学目标是:增强办学活力,培养出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素质型人才。“N+N”型校企合作最大的受益者应该是学生,这种模式培养出的毕业生能够很快融入企业,适应工作环境[5]。校企人才共同培养的具体方式包括:1.将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园内,这样既可以解决企业场地不足的问题,也便于利用学校人才资源提高企业科研能力;2.将学校实训基地建在企业,实现校内 “理论学习”和企业 “顶岗实训”多方位结合。这样既方便学生就近实习实训,又为企业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真正做到企业与学校资源共享,“产学研”相结合实现多赢。

(二)校企共享双方资源

在“N+N”型校企合作中,可以实现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和原料,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必要的物质资源;学校为企业提供知识、技术、人才及数据,为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为了使学生进入企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在“N+N”型校企合作之初,学校可以邀请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并聘请专业人员参与学校的专业教学,开设为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习课程。

同时,学校可以选拔优秀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根据企业需要进行短期的技能培训,经公司考核合格后可上岗就业。这样不但可以弥补目前企业劳动力不足及人才短缺,还可以帮助学生提早适应实际工作。在“N+N”型校企合作模式中,教育的实施是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的,培训和考试内容源于企业的实际需要,企业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种校企合作针对性强,突出了职业技能培训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性强、就业率高、就业稳定性好[6]。

(三)校企文化多元交流

“N+N”型校企合作模式可以更好地为参与者提供文化交流的平台,使得参与者之间能够及时进行资源共享,促进校企互动。学校可以适当引入企业文化,如:企业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到学校授课,不但可以将企业最先进的技术带入校园,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还可以把企业文化带入校园,给学生带来全新的、不一样的企业氛围。企业也可以适当聘请学校教师给企业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通过校企多方参与者互聘,使学校与企业文化得到交流、互动和升华。

(四)校企项目合作研发

学校和企业之间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平台进行科技研发合作。现代教育多数是以科研为基础的,学校教师要通过科研来提高专业水平,而且现阶段提倡学校间的横向课题研究和校企间的纵向课题研究,“N+N”型校企合作模式恰好能为校企项目合作研发提供必要的交流合作平台。企业产品的创新和工艺流程的优化一直是很多企业的难题,但企业的经营方针又一直以生产、提质、加速、盈利为目标,如果企业想拥有一支完整的研发团队,就需要人才、场所、设备等的不断投入,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降低成本。“N+N”型校企合作模式不但可以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需要的生产力,创造价值,还可以满足企业项目研发的各种条件,为企业节约很大一部分成本,实现校企合作的多方共赢[7]。

(五)校企人才培养无缝对接

现代教育作为培养企业应用型人才的主要力量,必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8]。“N+N”型校企合作模式的实现,使得学生在教学中获得必要的技能训练,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价值,既解决了学生在校实训材料费紧缺的困难,又练就了学生过硬的本领,真正实现在育人中创收、在创收中育人。“N+N”型校企合作模式可以加快企业发展,为企业培育一批具有精湛技艺和创新能力的管理型人才,使之成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企业高技能型人才,实现校企人才的真正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傅伟.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内涵与特征[J].中国成人教育,2010(11):90-91.

[2]贾瑞涛.校企合作急需法规依据[N].经济导报,2011-02-18.

[3]向大顺.新形势下高校校企合作模式运作探讨[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12):163-164.

[4]蒋丹.论我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71-75.

[5]张小明.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J].职业,2007(26):82-83.

[6]陈天虹,王登科,王德栋.以开放性试验为平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22(1):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