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室空间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18 00:40: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下室空间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下室空间设计

篇1

关键词:地下室;建造成本控制;房地产开发;影响因素

对于房地产开发商来说,地下室与地上建筑物相比,建设成本高,销售价值低,其土建和设备所占建安成本比重大,故应尽量控制地下室成本的投入,才能实现资源合理利用,有效节省投资。当前正值房地产开发市场处于低迷阶段,更需要开发商严格控制地下室建造成本,才能在不断追求项目开发的利润最大化过程中,使地下室空间也成为创造利润的来源。本文通过某工程案例阐述产业楼开发地下室空间设计要素与成本控制之间的关系,及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以供同行参考。

一、工程案例

(一)项目开发概况。某产业楼工程由A、B、C座三栋开发项目组成,2010年已完成总建筑面积60,943m2(其中:地上面积为54,818m2,地下为6,125m2)的A座开发,截至目前已售出40687.43m2,去化率达到74%。为满足产业楼工程整体功能,地产商决定继续开发该工程BC座项目,总占地面积24835.43m2,总建筑面积103445.94m2,其中:地上89324.15m2、地下14121.79m2,框架结构,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BC座地下室平面布置见图1。近期由于国家陆续出台史上最严厉的房地产开发调控政策,使得楼市销售冷热不均,市场分化,外部经济环境变得尤为复杂。因此,开发期所处的时间正值房地产市场环境不佳、销售压力大时期。开发商经多方研究,提出节约增效措施,即严格控制地下室建造成本,在安全合理的范围内降低成本,最大限度增加利润空间,同时也提出开发项目的利润目标。

(二)地下室结构设计的影响因素。

1.地下室层高。地下室层高的决定因素:顶板结构高度、设备管线高度、车库净高、地面构造层厚度。严格控制顶板结构高度,满足规范设计要求,选择合理的结构形式;设备管线高度尽量控制在最小;净高空间应满足规范最小净高尺寸,并根据停放车辆的种类,确定一个较佳的净高尺寸。

2.结构形式。一般高层建筑地下室结构常用形式有:梁板式楼盖、无梁楼盖两种,其对层高影响的优缺点分析如下。(1)梁板式楼盖结构。优点:受力简单明确,材料用量少。缺点:层高要求相对高,由此增加土方开挖量、基坑支护量以及基坑降水费用。(2)无梁楼盖结构。优点:地下室层高可减小,减少土方开挖量,降低基坑支护难度及工程量,可减少降水费用,施工简单,净高相对较高,综合成本相对低。缺点:材料用量增加、含钢量大,建造成本增大。经分析研究,本项目通采用梁板式楼盖,地下室层高设计标准为4.2m。但考虑现阶段业主的使用率不高等,为节约成本,按最低限度压缩部分空间。一期产业楼BC座项目地下室结构层高设为3.95m,梁高0.85m,管道空间高度0.5m,地坪厚度0.2m,净高为3.95-0.85-0.5-0.2=2.4m。3.顶板覆土厚度。地下室顶板覆土厚度在前期需要设备专业、园林专业介入,结合景观规划、设备管网等综合考虑确定,避免后期变更工程而增加费用。设备管网尽量布置在地下室,减少顶板覆土,尽量考虑回填轻质营养土,降低顶板荷载。顶板覆土结构计算时,让景观提出在整体空间的标高关系,以及具置的覆土厚度。大型树木的种植,尽量与结构柱位对位。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之后,一期产业楼BC座项目地下室顶板覆土厚度设计为0.35m。以减少土方回填量,降低顶部荷载和顶板的含钢量等。

二、严格控制地下室建造成本

(一)地下室面积大小的控制。由于产业园区入住率不高,使得目前的停车需求也不高。但随着今后私家车拥有量增多,车辆停放会增多,故园区需要大量配建停车设施,才能满足停车需要。如果全部考虑地面停车,需要占用大量土地,浪费土地资源,土地成本高,效益低;如少量配备则杯水车薪,既不能解决停车问题,又影响楼盘品质;再如建设地面停车库会影响容积率;考虑机械停车,前期设备投入高。因此考虑地下停车库是解决停车问题的最佳方式。加之,地下室不计容积率,大量配建使总建筑面积增多,影响开发项目的可售比。可售比是可销售面积占总建筑面积的比例。地下室面积过大使开发项目的可售比变小,可售成本高,如不可售部分投入的成本过大,不产生溢价就等于浪费,导致利润空间减少,市场竞争力下降,销售业绩下滑。经验证明,如果地下室面积超过地上建筑面积的比例过大,将不具有经济性,因此要严格控制地下室大小。地下室面积大小主要取决于车库大小,跟车位配比相关,车位配比高,会设计成大的地下室,导致地下成本高,使得结构、桩基、土方、支护等工程分项增加很多成本;同时钢筋、砼、模板技术含量增大,导致不经济,性价比低。因此,地下车库的设计,一是争取优惠政策,在车位配比上尽可能满足规划报批和功能要求;二是考虑开发前期阶段入住率不高的问题,应在合理范围内,少做地下停车、多做地面停车;三是在地下室功能布局上注重设计合理性,充分利用空间,避免空间浪费;四是通过车道、车位合理布置,尽可能增加停车位数量。据该楼盘当地规定的工业厂房车辆配比为按地上面积每100m2配0.5个车位。考虑市场销售行情,产业楼售价不高,市场潜力一般,且某产业楼盘体量比A座大;综合车位配比要求、人防设计要求、后期使用情况、租金回收情况、品质提升方面等。采取调低地下车位配比,多建地上车位的方案,按地上面积每100m2配0.4个车位进行地下室设计。再加上设备房的面积,确定地下室的建筑面积为14121.79m2,地下与地上的比例为15.8%。

(二)地下室平面布置的影响。开发项目配建的地下室一般设计为整体大地下室,其功能单一明确,主要是停车用。地下室的平面布置内容主要包含车库、人防、设备间的布置、车道与车位的布置、柱网的布置、以及与其它功能部分相协调等方面。地下室的总平布置受地上建筑的影响较大。由于地上建筑须满足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楼栋间距等技术和使用要求,有时对地下室的布局造成不利影响,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方面便是上部的结构竖向构件,如框架柱、剪力墙等竖向构件对地下的影响。上部较密的竖向构件常常把地下室分隔成零散的片区,使停车效率大大降低,影响车行道的通畅。因此,在设计构思初期就必须把地上建筑的总体布局与地下室的设置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平面布置应充分考虑不利因素的影响,例如,充分利用停车库内无法利用的边角位置用作设备房或者人防的口部建筑等,利用楼座下作人防设备机房,减少地库内人防面积,把柱距较大且较规整的区域用作停车区,两者合理地匹配,争取获得地下室的最佳使用效益。

(三)柱网布置的影响因素。

1.地下室框架结构柱网布置要点。保证足够的行车、停车空间,避免车辆的碰撞损坏;留有一定的使用灵活性;结构的合理性和经济性;减少不好利用的空间;尽可能统一柱网尺寸。柱网太小不便于行车与停放,太大柱网虽然有利于使用,但柱距增大,使得水平结构跨度增大、结构成本升高,因此,应根据国家规范、标准规定合理控制地下室的柱网尺寸,有效地控制地下车室单车位面积指标,提高地下室的停车效率。严格控制车位和车道的尺寸,合理组织行车路线;行车道以便捷、快速、进出车位与连接车库出入口方便为原则,避免交叉与逆行,尽量设环形车道。

2.地下室框架柱网布置不合理对成本的影响。该产业楼BC座地下室的设计,须结合地上及占地情况考虑,地下室设计为一层,为配合地上两栋楼的规划布局,由图1可以看出,地下室平面布置未完全方正。因地上两栋产业楼,每栋楼带夹角布置,使得地下室不能成为正方,因此,尽量按多边形考虑,避免外墙出现很多折线,减少地下室的外墙面积。车库考虑以商务车为主,兼顾舒适性与经济性,柱网采用8.4m×8.4m布置。另考虑人防产权不属于本公司,把人防考虑在后期建设,因而地下室整体较简单,以此节省成本。

三、地下室空间设计与停车效率关系

(一)地下停车效率的影响。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私家车日益增多,地下停车库已成为业主频繁使用的功能空间,其经济效益也愈加突出。车位多,今后的收益多,但前期成本投入多,回收慢,成本相对不经济。投入与产出需要根据项目所处的地域租售情况、成本控制以及楼盘定位和目标客户群制定,合理控制单个车位面积。

(二)改善停车效率采取的措施。剔除地下室内无用的面积,减少多余空间;柱网布置紧凑;避免行车道靠外墙布置;避免布置平行车道或斜向车位;避免设备房及非机动车库挤占行车道两边的停车位;设备房面积不考虑富余,够用即可;应集中布置,根据规划要点要求考虑进线、出线与市政管网接口;变电室位置应选择在接近负荷中心或大容量用电设备处,方便管线布置;如建人防,人防入口处设施应布置在不影响停车的地方。

(三)合理安排开发工期。地下室应合理安排工期,保证工程质量和成本,间接降低成本费用,如:南方地区地下室应尽量避开雨季招标,虽开发商不直接参与施工,但处在雨季,施工单位投标报价中会增加排水、降水等措施费用,相应的合同价就高。四、结语综上所述,本文列举了地下室空间设计与成本合理控制的框架思路,其中各要素都有着较大节省空间,需要再进一步挖掘和完善。随着房地产开发市场不断追求设计精细化和利润最大化,地下室空间也逐渐从单纯的沉没成本变成开发商创造利润和控制成本的重要因素,从而地下室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变得越来越重要。

作者:阿不都沙拉木·阿布里孜 单位: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地下;商业建筑;空间设计;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underground space, not only enlarge the urban capacity, and in urbanization brought about by the traffic,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problems had certain advantages and potential. Underground commercial building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This paper mainly based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urban underground commercial buildings, the space design related problems are discussed and analyzed.

Keywords: underground; Commercial buildings; Spac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地下商业建筑空间在功能和空间上的双重特性

地下商业建筑是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地下公共活动场所,随着城市聚集度的提高,城市中心的用地日趋紧,特别是城市的中心商业区成了寸土必争之地,立体的交通组织和土地的综合利用就成为解决城市问题的必然取向。这种,向空间要空间的构思使城市突破了二维平面上的空间形态,开始向空中,地下立体化方向发展,人的活动分散在地面、空中、地下三个垂直向度上,建筑与建筑通过地下商业街,空中步道在三个向度上连接,组合、形成城市意义上的建筑群体。同时建筑与城市,建筑群体与城市在功能上互相交叠,空间上互相渗透,比如建筑中庭可能成为地面、地下、空中人流的聚集点,承担城市的交通中转功能,城市的公共广场可能引入建筑内部,成为一种亦内亦外,复杂多元空间。因而,建筑本身逐渐突破一种封闭的自我完善的系统,更多的介入城市的功能和环境,城市的许多职能则更多的依赖建筑空间加以解决,建筑与城市的界限日渐模糊建筑与城市立体化的趋势在现代的大中城市中已不可避免。

在建筑与城市的统一体中,地下商业空间是建筑与城市,建筑群与城市互动产生的中间领域。它不仅成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延伸,又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商业空间和社会交往空间。在功能上,一方面,它往往与地面交通设施相连,承担城市人流的组织疏散功能。另一方面,它连接着商场、购物中心、是购物环境的一部分。在空间上,地下商业空间不仅具有室外化的空间效果,而且它又是不受车辆干扰,不受自然气候变化影响的相对封闭的人工环境。地下商业空间的这种特性使它在功能和空间上都具有双重特性。

目前,我国城市地下商业空间的开发利用,己从过去的以人防工程为主体进而转向与城市的改造和发展相结合为重点的发展方向,并且成为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一些大城市已从建造地下街、地下车库等单一功能建筑,进而开始逐渐发展成为将地下商业街、地下停车场和地下铁道、管线设施等结为一体,形成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的多功能立体化地下空间。因而对城市立体化地下空间的建设,不仅要考虑现有条件下的开发建设,还要满足未来城市发展对进一步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可能和需要。

2 地下商业建筑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

地下商业建筑是人们使用频率最高的地下公共活动场所。它不仅能改善城市环境,缓解城市交通,同时还作为地面建筑功能上很重要的补充。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购物、休闲、娱乐场所,丰富了城市生活空间。然而由于地下空间所处环境的特殊性,使身处地下的人们在心理上也有着相当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比如空间的封闭性。使人们无法利用环境的变化来找到自己的位置而无法获得精神上的安全感,因此很多人对地下空间是排斥的,这也说明在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中改善人的心理环境是首要的。通过对建筑空间组合方式、空间构成要素的分析,环境要素的分析,创造更加注重人的心理环境的地下空间,使地下空间真正成为21世纪人类活动更具魅力的新场所是建筑师的责任。目前地下商业建筑空间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2.1设计理念未能与城市地下交通和地面建设有机结合

地下商业建筑没有统一规划形成地上—地面—地下立体综合空间的开发。当城市交通矛盾严重到一定程度后,单在地面上采取措施己难以解决,因此利用地下空间对城市交通进行改造己成为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开始最早和成效最显著的一项内容,并由此带动了其他内容发展,成为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主要动因。

2.2在空间形态设计方面存在问题

地下建筑不同于地面建筑,空间的封闭性导致人们无法利用外界环境的变化来确立方向感;空间布局的单一性使得人们无法利用建筑空间的变化建立环境的区域感。因此,地下商业建筑的布局与空间组织应最大程度地帮助人们认知建筑,这就要求地下商业建筑内部空间组织应具有可理解性。

2.3在环境设计形态方面存在问题

地下空间环境中缺乏外部空间的自然景观元素,是造成人们舒适感差的一个重要因素。过去以人防工程为主要的地下空间利用,由于设计标准和施工质量较低,往往给人们留下了阴暗、潮湿、通风不畅等不良印象,对于地下空间利用形成了一定的心理阻力。在地下商业建筑的设计中,自然环境氛围的创造对于改善整个地下商业建筑空间环境质量,改善人的购物环境是有非常重要意义的。通过对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的应用,如光、绿色植物及色彩等,改善地下商业建筑公共空间环境质量,从而改善人的购物和休闲环境。另外,完善的诱导标示系统设计与建立对于帮助人们在地下空间尤其是在纷萦复杂的地下商业建筑中确定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提高人们在地下空间环境中的方向感是有重要作用的。

2.4 地下商业建筑空间设计存在安全隐患

由于在认识上尚未达到应有的高度和缺乏必要的法规和设计标准,地下商业建筑普遍存在安全没有充分保障的情况。设计上存在内部流线组织不流畅和出入口设计不合理等等问题。地下商业建筑没有相关的规范和标准,旧的88年版的《商店建筑设计规范》已明显不适应当前发展的需要。《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地下商业建筑部分也没有具体明确规定。导致地下商业建筑的防火和安全疏散设计往往存在缺陷。

总的来看,我国的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虽然比十几年前有了很大进步,但是不论是在与城市再开发的结合上,还是在缓解城市交通矛盾的作用上,在认识上和实践中都不够充分,有的大型地下设施选址不当,经营承包不善,效益不高;内部环境达不到舒适标准;特别在内部防灾问题上重视不够,存在相当大的隐患。

篇3

【关键词】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underground space have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people. The environment design of underground space is a very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underground space in.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ity underground space environment design highlights the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and discusses the basic requirements for environment design of underground public space, and puts forward the concrete design method and way.

[keyword] city; underground space; environmental design

中图分类号: B82-0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引言

地下空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世界各国都在对它进行有序、合理、经济、高效地开发与利用,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实践证明地下空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成为人类摆脱发展进程中新的生存空间危机,解决城市用地不足、交通拥挤、环境污染、防灾抗毁、空间饱和等难题,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方面,其中,城市地下空间的环境设计就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二、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中重点需注意的问题

地下空间是位于地表以下,在地层内部由长度、宽度、高度所给出的三维空间。地下空间与地面空间相比,地下空间的环境设计本身就存在着较难克服的劣势,如地下空间单一的环境易对人的生理与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又如地下空间密闭的环境使得消防与疏散极难组织等等。另外,地下空间与地面空间的环境设计也存在若干相似之处,如在设计过程中应立足地方社会经济条件,充分考虑人的因素,顺应地方自然环境,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塑造可识别的、安全的、富有个性特色的空间环境。以下就地下空间环境设计重点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展开讨论。

(一)生理环境问题

地下空间缺乏自然空间,它只存在建筑内部空间,缺乏人与大自然相互“对话”的机会,因此,地下空间具有相对单一的环境特点,而由此产生的内部环境与地面环境也有所不同,地面环境中空气尘埃、交通工具噪声以及温度随气候变化的幅度等,在地下空间中影响不大,而在地面环境中不太严重的问题,如CO浓度、 菌类的含量、放射性物质氡气的含量、空气湿度和异臭、多种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浓度等,在地下空间却严重起来。郑世英等人在2003年曾对某半密闭环境空气质量及受试人员血液指标进行了为期6天的监测,结果发现,受低气温、高湿度、阴暗环境及通风不良等因素的影响,受试人员普遍出现不同程度的自觉症状。由此可见,自然状态下的地下空间环境对人体生理存在一定的影响。

(二)安全防火问题

在地下建筑中,火灾是一种最主要的内部灾害。 引起火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无论是设计问题、设备问题还是管理问题都可能引发火灾,火灾一旦发生,机械通风系统很容易发生故障,致使封闭的地下空间在火灾时难以保持正常的空气质量,加之封闭空间中物质的不充分燃烧,易造成浓烟且不易排出,浓烟是造成火灾中人员死亡的主要原因。同时,火灾时封闭空间中产生的非正常空气压也减小了建筑材料的耐火能力。而地下建筑大多无窗,火灾时消防人员从外部无法看到火情,也无法通过窗口进入地下建筑室内,造成从外部灭火的困难。

(三)应急疏散问题

地下建筑封闭无窗的特点,加之建筑的布局模式、空间组织方式与出入口系统不为人们所熟知,因而在紧急情况发生时会导致人们疏散时间的加长,同时心理上的惊恐程度与混乱程度都要比地面建筑中严重得多;由于人员的疏散是自下而上垂直上行的,这比一般建筑向下疏散要费力得多,不可避免地会降低疏散速度,此外,地下建筑中人员疏散的方向与内部的烟和热气流的自然流动的方向一致,也给疏散带来很大困难。

三、城市地下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与方法

(一)满足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

我国以往对地下空间环境问题的解决主要集中在生理环境上,认为只要使地下空间的物理环境达到地面建筑空间的使用标准,就可以满足使用要求了,这是长期以来认识上的误区。当然,生理需求是第一位的,只是不能简单地割裂二者之间的关系。人是环境设计中的人,对环境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是同步的,即“地下空间环境—人体生理—人体心理”是一个整体。本文从以下几点谈谈地下空间环境设计中如何满足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

1、提供良好的空气品质与通风条件

人体对空气环境的要求有清洁度、舒适的电化学性能、合适的温度湿度和恰当的气流速度等。地下空间中也不例外,由于其特有的密闭性而使通风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具体工程应结合应用要求,综合采用各种通风及洁净空气的辅助设施,保证地下公共空间的空气品质,满足人体健康舒适的要求。

2、提供自然景观环境

地下空间中单一、沉闷的气氛,容易使人产生与世隔绝的感觉,令人紧张甚至恐惧。大自然中的许多景物如瀑布、小溪、花草树木等都可以使人联想到生命、运动和力量,在地下空间的室内设计中,把自然界的景物恰当引入室内,可以大大消除人们的心理障碍。具体可通过以下两种方法营造地下空间自然景观环境,一种是用天窗、侧窗等因借外部自然景观,另一种则是将绿化、流水等自然景观直接引入地下。另外,在地下公共空间的设计中,也可适当引入大自然的环境声,如水声、鸟声等。

3、提供有助于辨明方位的环境信息

有研究表明,在地下商业环境中,影响心理环境形成的三个最重要的评价因素为:方位感、安全感与舒适感。而空间方位感的创造是形成良好心理环境的基础,它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安全感与舒适感的形成。因此,通过各种方法提高地下空间的方向辨别性是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有效途径。一般可通过设置标识系统、同步影射地面信息、加强建筑空间秩序组织以及适当的建筑装饰等方法建立完整的环境信息体系。

(二)满足安全疏散的要求

人们在地下空间环境中担心自己的安全是地下空间环境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上述讨论中所建议的提供良好的空气品质与通风条件、提供自然景观环境等,同时从心理层面也起到了增加安全感的作用,可以看出,地下空间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本节着重从物质层面补充说明地下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安全防火与应急疏散要求。

1、安全防火

由于地下空间一旦发生火灾,很难从外部施救,因此地下空间的消防应立足于防消结合、以防为主、以自救为主的基本方针,这就给其自身的空间环境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具体有:杜绝火源发生、注重材料选择、便于组织疏散等等。就拿材料选择来说,内部装修应采用不可燃或不易燃的材料,采光天窗则可采用易熔材料,火灾发生时,能及时熔化,方便浓烟排出。

2、应急疏散

一般正常的地下建筑安全疏散首先是将火灾现场的人员疏散到安全的临时避难空间,然后再将人们通过水平和垂直方向的通道引向室外。但实际上在地下建筑中,当紧急情况发生时,人们一般不会立即知道如何离开建筑物,这需要一段反应的时间,它包括寻找信息和作出决定。某种程度上,由于人们看不到紧急情况发生的证据,而且对建筑物也不熟悉,所以他们更可能的是继续寻找信息,并延误疏散。因此在火灾发生时,最重要的是以最快的速度感知、判明和发出警报,并使所有在场的人员都能听到警报,并明确安全疏散的最佳路线,保证以最快的速度撤离地下空间,到达室外安全地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地下建筑的内部空间组织首先应易于理解,易于理解的空间系统就意味着地下建筑的布局要尽可能的简单、清晰、平面规整、划一,避免过多的曲折;内部空间完整易辨识,减少不必要的变化和高低错落;通道网络简单、直捷,在主要通道的交汇点处可将空间放大,即丰富了空间,又方便人们识路,对于防灾疏散也很有利。如果能结合天然采光的下沉广场组织通道,对疏散则更为有利。其次,地下公共空间应设置完整的警报系统,并提供一套包括招牌、应急灯以及声音等引导疏散的标识体系。最后,还应合理地设置出入口。出入口对于人员安全疏散和安全脱离火灾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它包括直通室外地面空间的出口和两个防火分区间的连通口。安全出口应有足够的数量并保证足够的宽度。安全出口应均匀布置,使每个出口所服务的面积大致相等,以防止在某些出口处人流过分集中,发生堵塞;安全出口的宽度应与所服务的面积上最大人流密度相适应,以保证人流在安全允许的时间内全部通过。

四、结语

城市地下公共空间的环境设计是牵涉到多领域、多学科的系统工程,其设计方法与途径也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本文只是初步探索了其中的部分内容,系统的城市地下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理论还需进一步研究与完善。

【参考文献】

篇4

引言

城市自形成以来,因科技水平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逐步成为巨大的、动态的三维空间实体,映射出日益完整的功能系统以及形态结构。构木为巢、凿穴而居的远古人类,怎会不对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瞠目结舌?而在现代城市中生活的我们,也已开始研究未来城市的组成部分——地下空间。

1.背景

1.1现实背景城市是接收几乎人类一切的巨大载体,从成立、成长再到成熟,走过的不同路口决定了城市的延续方向。我国的大城市经历了轰轰烈烈的建设和开发,在日新月异的面貌更新中,终于要面对自身存在的地域和空间的限制,接受土地被规模建设不断吞噬的困境和空间的重构要求。在这样复杂多样的背景下,地面空间成为城市开发建设这个“跷跷板”的支点,已经被深度发掘了潜能;地上高层建筑的建设已深深压下“跷跷板”的一端,层次丰富的城市天际线成为城市面貌的“代言”;而“跷跷板”另外一端的地下空间开发正在蓄势待发,城市的地下资源利用在逐一拉开序幕。作为辅助城市规划建设的手段,城市设计以规划为前导,在不同的层面通过相应的语言范式衔接,塑造城市面貌。同时,城市设计以广义建筑学中的核心元素的身份,统领并协调建筑学、地景学和城市规划的要点,对城市进行综合性的开发指导。将地下空间的规划融入城市设计的手法,为城市做出多元化的回应,有利于城市结构的建构和整合。1.2研究背景1.2.1存量更新下城市建设的方向在功能主义的规划途径下城市经历了增量扩张的时代,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既是对城市空间利用的另辟蹊径,更希望借此缓解城市目前的巨大压力。1.2.2地上地下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地下空间将会被赋予多项职能,既有自带属性包括轨道交通、市政综合管廊、储藏设施和人防设施等,也会承接一部分地面上的外溢功能,包括大型公共服务空间、商业设施等。功能丰富化促进空间建设的多样化,将众多的功能结合地上地下一体化建设,形成科学合理的竖向结构,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1.2.3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实施层面城市设计的指引缺失随着城市建设的需要,多个城市已经编制了地下空间相关利用规划,但是实践中的规划内容多停留在总体层面,关于地下空间资源如何结合城市设计在实施层面的利用,其深度和广度还有待扩展;同时,地下空间建设在城市设计方面的引导性、可操作性较差。地下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从合理有序地开发地下空间的角度出发,需要加强并规范城市设计的成果内容。

2.研究综述

通过对历来的地下空间相关文献的整理分析,国内外关于地下空间的研究方向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工程技术类,以人防工程、轨道交通以及综合管廊三方面为主,研究者多属于结构工程、市政工程、桥梁和隧道工程等领域。二是空间规划类,以陈志龙等专家学者为代表,研究方向包括地下空间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并在相关的编制方式、结构框架和控制指标等方面取得研究成果,偏向宏观层面。三是以地下建筑为侧重点,包括地下建筑分类、环境设计和地下综合体设计开发等,属于微观层面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我国关于城市设计层面的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开发利用,主要穿插在地下建筑和地下空间相关规划的研究中,但是因为关注层面的不同而具有差异化。2.1地下建筑学层面地下建筑学层面主要基于物理环境和工程结构的设计两方面,对包括声音、采光、消防和生态方面的研究。城市设计作为方法手段,穿插在地下建筑学层面的研究中,但是相关的研究比较少。例如清华大学的童林旭教授在地下建筑学[1]一书中指出,“对城市地上空间与地下空间的发展实行统筹规划,合理分工,一体设计,分期实施,是一条重要的经验。”林瑜将地下综合体的设计结合城市设计中的各项要素整合,将原本单纯的各项功能的内涵延展,联系地上地下空间的复杂关系[2]。袁红等提出,由于地下建筑与地上建筑的表达要素有所区别,地下空间的设计要更强调室内设计、交通联系、与地面城市的立体关系,并通过地下城市设计方法形成地下城市意向[3]。2.2地下空间规划层面相对于地下建筑层面,在规划领域中的地下空间城市设计研究更加深入。研究城市设计的角度也是多维的,大致可以分成两类。2.2.1按照空间功能的分类(1)交通空间关于地下交通空间的研究自始以来便是专家的关注点,从宏观角度上与城市格局的互动关联探析到具体项目的地下空间交通组织模式研究,从轨道交通的发展路径到步行系统的构建,研究范围和深度不断拓展深入。例如沈佳对宁波行政中心广场地下空间开发项目进行交通组织模式研究,提出地下人车分流的构想[4]。马晓东等以济南火车站站前枢纽开发设想为例,提出交通枢纽站点高效步行系统构建的重要性,并以地下空间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5]。(2)商业空间对于地下商业空间的研究,主要有两个研究方面。一方面,是对地铁站点的地下商业协同及配套设施的研究。例如马归民等人对天津市津汇广场地下商业空间进行分析,从空间和社会学两个层面,探索轨道交通站点地下商业空间开发的活力因素[6]。李秀敏等以重庆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综合开发为对象,将轨道站点分为五类进行商业业态的布局研究[7]。另一方面,是对城市地下空间环境设计的研究。例如王惠强调地下商业建筑入口空间人性化设计的重要性,研究并提出过渡空间和入口空间的设计策略,以保证更加舒适的环境设计[8]。袁红、赵世晨以重庆商业空间中心区为研究对象,强调城市地下空间结构应与地面相适应[9]。(3)公共空间2011至2012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明确提出,微观城市设计工作的核心是城市公用空间的精细化设计[10]。杨天娇、吕海虹等以北京中关村丰台科技园为例,基于城市设计的手法,在空间尺度、空间主题、空间界面和环境景观设计四方面,探讨了地下公共场所的弹性引导性要素[11]。2.2.2按照法定规划层次分类(1)总体规划层面总体层面的地下空间规划,更加注重整体框架的系统性,对于城市设计的考虑更多停留在指导的意义层面,相关点较少。例如谢英挺以厦门为例,提出地下空间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了地下空间平面形态、竖向结构等涉及城市设计因素的内容[12]。赵光、范杰等以天津为例,依据不同的编制侧重点和不同的时代环境,对三次总体规划进行了梳理,其中就地下空间的布局形态,要求更多地与地面空间的功能结构对应[13]。(2)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控规层面的地下空间规划,更加针对以开发地块为单元的设计和规划,具有实践性的借鉴意义。例如周觅提出地上地下一体化城市设计是直观模拟空间的有效方法,在整个地下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过程中都应有涉及[14]。茹文、陈红等提出钱江新城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地上地下有机协调的重要性[15]。

3.发展方向

对城市设计城市设计在地下空间规划实施层面的相关概念、意义并没有明确的界定,针对具体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尚有很大的研究空间。3.1结合专项规划进行复合开发对地下交通设施、地下防灾设施、地下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等分别进行规划,并对地下空间的业态进行分析与预测,确定相应的发展策略。需要根据城市的具体特点和实际情况,在城市设计层面的一方面或多方面给予关注强调。3.2分区针对性指引策略对老城、新区的地下空间建设采取不同的分区发展战略。老城以枢纽节点区域的地下空间更新、改造为动力,实现功能的整合与环境的优化;新区建设时统筹地上地下空间的立体开发,保证上、下的协调发展和高效衔接。3.3开发时序与规划补位,优化空间竖向布局与其他规划相衔接,明确地下空间近期、中期、远期的建设内容。近期统计地下空间的项目,远期结合地面的规划前景提出发展目标。实施与管理借鉴国外立法的先进经验,推进相关法规的制定工作,保障顺利实施。

4.小结

篇5

1空间品质

地下空间因其空间形式的特殊性,往往需要通过设计来改善其空间品质。一方面,良好的设备运行系统可以保证地下空间拥有与地面建筑一样的舒适度;另一方面,通过下沉广场庭院、采光通风天井等措施可以消除地下空间与室外空间的这种天然的界限感,使得地面与地下空间相互融合,减少地下空间的压抑感。值得注意的是,建筑的层高对空间的舒适与商业的利用影响很大,考虑到地下室挖深对建设成本影响重大,故在建设成本与后期使用的舒适度两者间需做慎重的权衡。

2工程案例

2.1项目概况金沙湖绿轴城市地下空间商业开发项目,位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区单元。项目南起金沙大道、北至幸福河,总长约500m、宽50m;作为中心区规划轴线景观,项目重要性不言而喻。项目含地面景观及地下一层商业、地下二层停车三大块设计内容,总计建筑面积逾30000m2。

2.2设计难点及特点绿轴贯穿连接金沙湖、下沙地铁西站、周边规划商业板块,但同时又被上沙渠以及学林支路、松合农居支路两条市政道路所隔断,现状条件使其难以形成延续性。因此,思考如何避免这些先天不利因素;打造一条属于城市的、景观连续的、商业流畅的、交通便捷的、切实可行的金沙湖绿轴。

2.3项目的设计

2.3.1城市的绿轴:打造一条从下沙新城生长出来的绿轴本案地面景观设计造型宛若金沙湖畔腾跃而起的蛟龙,形态曲婉生动;轴线两侧层层延展的多彩绿化,宛若蛟龙掀起湖面的水花。步行系统随场地竖向的变化,或温婉蜿蜒,或跌宕起伏,与流畅的曲线绿化景观系统一同构成了飘逸、轻盈、灵动的设计形象。出众的设计形象成为了本案的商业亮点,为后期商业的良好运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3.2整体的绿轴:打造一条景观完整、商业连续的绿轴①构建完整的地面景观步行系统:本案针对上沙渠以及两条市政道路对绿轴造成隔断的不利影响,提出了道路下穿、上跨河道的解决方案,充分保证了绿轴地面景观自始而终的延续性。②打造连续的商业步行系统:在商业流线的设计上,最大化的保证绿轴地下商业流线的连续性,当遇到上沙河和交叉道路时,在设计中对地面景观进行适当的抬升,形成河面或道路以上的上穿过道,避免了商业动线被打断,保证了地下商业空间连续完整。

2.3.3交通的绿轴:打造一条交通流线清晰、人车互不干扰的绿轴在金沙湖下沉广场一侧增设人行出入口,一方面使得出地铁人流可以平顺地进入地下商业街,另一方面有效地衔接了下沉广场另一端绿轴人流,强化了主入口的标志性。绿轴两侧设置了多处下沉广场、地面商业出入口,保证了从城市各个方向而来的人流均能便捷地到达地面景观及地下商业街。学林街支路及松合农居支路上的车流通过下穿道路从地面景观的下层通过,并在下穿道路中设置项目所需的汽车出入口,使得市政道路与项目本身必要的汽车出入口完美衔接。地下车库通过预留接口与周边区块地下车库进行连接,今后在区域内形成四通八达的地下交通环网系统,达到共享城市资源的目的。

2.3.4景观的绿轴:打造一条可观、可赏、可亲、可游的绿轴金沙湖绿轴中心景观步行道随着绿轴的起伏流动起来,时而高低起伏,时而豁然开朗。步移景异,人游走其中感受入画般的风雅。下沉庭院及绿轴边的景观节点内布置亲人尺度的小品、绿化,人静卧其中感受繁华中的大隐。绿轴两侧延展的绿化,使得建筑与绿轴在形态上形成互补,在空间上相互渗透。繁花、游人、绿脉共同构成一条五彩缤纷、充满活力的城市亲民公园。

2.3.5商业的绿轴:打造一条功能灵活、业态复合的地下商业绿轴本案旨在为市民提供一个休闲购物一站式综合生活体验场所。因此,在商业平面设计中,提供了多样、灵活、多变的平面空间形态,从而满足不同业态的需求。在绿轴的两侧均预留地块接口,便于与周边地块今后商业的串联。地下商业结合地面流动的绿化形态自然的在地下商业街两侧设置下沉广场和采光天窗,使得原本昏暗的地下商业空间变得通透明亮。

3结语

篇6

关键词:入口节点 城市综合体 地下空间 城市空间

中图分类号:TU984.11+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正文:

现代城市综合体建筑功能复杂又用地紧张,地下空间已经成为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入口节点作为综合体室内室外、地上地下的交汇之处,设计时应当基于城市化角度,通过创造性手段来进行细致处理,让城市公共空间、高大的综合体建筑与城市综合体地下部分之间形成自然的过渡,力图使私有土地的地下空间与城市空间整合,使城市综合体成为商业活力无限、环境优雅宜人和地域特色彰显的城市公共空间。

1.1引入城市性符号

在城市综合体地下空间入口节点中引入体现城市空间环境特征的符号,如活跃城市气氛的水体、充满地域特色的雕塑以及融合于街道景观的灯柱等,用这些符号与入口节点处不同职能的空间进行多维向整合,以此控制入口节点范围,柔化空间边缘,为人们从城市空间进入到城市综合体地下这一过程提供了优美的前奏。这样的地下空间起点既具有了标识性的城市特征,又富含层次性与节奏感。通过引入城市符号的方法,能够将城市空间体系与城市综合体内部的地下空间体系有机联系起来,同时为人们提供更从容、亲切的转换路径。

1.1.1利用城市景观符号

城市景观符号在城市综合体地下空间入口节点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是转换空间以及烘托城市综合体地下空间氛围的手段。设计中除了要延续城市绿化以外,还要注重运用水体和雕塑、小品符号。

(1)水体符号:水体是城市景观中的常见符号,基于它能活跃城市气氛、减少噪音的特点,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被广泛使用,给市民留下了柔和、亲切的感官印象。城市综合体地下空间入口节点可以利用水体符号,设计不同形态的水体景观来营造宜人的环境,同时唤起空间的城市意识。入口节点的水体景观主要包括水幕景观、叠泉景观、喷泉景观和静态水池。如果与绿化、小品及雕塑等做整体设计,则可以在构成城市动态景观的同时,亦赋予城市综合体建筑以勃勃生机。

(2)雕塑、小品符号:设计时利用雕塑、小品等景观符号极富有表现力的特点,更容易突出建筑和城市空间环境的品格。如利用具有文化意象的雕塑,可以使城市综合体富有更深层次的社会意义,而在入口节点的休闲区域设置一些花架、亭台等小品,则可作为城市综合体外部序列空间的节点,使入口节点成为城市中充满趣味性且直接面对市民的开放性艺术场所。这种符号的合理设置不仅美化城市综合体建筑,丰富城市景观,更能将两者紧密联系,提升地下空间入口节点的亲切感。

1.1.2利用城市人文符号

人文符号可以用来彰显城市文化,在城市综合体地下空间入口节点设计时加以利用,即是体现对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生活传统的尊重。设计中引入的符号包括以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为背景、设置体现城市特征的雕塑、壁画和装饰等,并要将声、光环境考虑在设计中。这样往往可以让人产生对城市综合体地下空间入口节点的关联性和象征性认知,让人们从进出一个入口时就对一座城市留下深刻的印象。

1.2创造城市中介空间

入口节点的存在决定了城市综合体地下空间与城市空间隔而不断的关系,使彼此之间互相渗透。利用入口节点的中介特性、创造城市中介空间是建构城市空间环境有机体的重要一环。由此城市综合体地下空间入口节点的设计就应发挥出城市中介空间的特性,使原本生硬的过渡变得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和渐进感,力图增添城市空间的内容。具体方法如下:

1.2.1虚化入口形象

当城市综合于文化历史街区,出于保护有纪念意义的古建筑、不破坏原有建筑群界面和充分利用城市空间的目的,往往会把新兴的综合体建筑功能置于地下,由此作为中介空间的入口节点设计至关重要,处理时应考虑城市化设计,既不能破坏古城特色,又要满足现代需要。具体的做法一般是把入口节点进行虚化处理,通过降低高度、采用透明及反射材质等达到隐藏和弱化形体的目的。这种虚化的入口形象不仅可以保存原有城市空间的历史风貌,还可以通过设计手段加紧城市综合体与城市空间的联系。

1.2.2与主体建筑的架空部分结合

基于架空空间的界定而非限定空间的特点,发挥其柔性的模糊特征,可以将城市综合体室内外空间紧密联系起来。而地下空间入口安排在架空处,不仅节约了用地,更体现了过渡空间向内渗透、向外延伸的效用。设计时要与综合体建筑立面同时考虑,将与城市空间相邻的综合体建筑垂直面底部架空,入口节点充分利用建筑体量腾出的空间。这种方法让它不仅仅是城市和综合体建筑的结合部和中间体,更成为室内外互动的媒体,着重体现了城市综合体地下空间入口节点作为中介空间的延续特性。

1.3利用下沉广场过渡

篇7

关键词:城市 地下空间 规划 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2(c)-0046-02

地下空间只有单一的环境特点,缺乏自然空间,缺乏人与自然相互的“对话”机会。由此产生的内部环境与地面空间也各有不同。规划中应以满足人的生理、心理要求为基本出发点,根据地下空间的不可逆性、低可视性以及公众文化、心理、活力等因素,给予引导性设计。

1 地下公共空间的空间形象

广义上的城市地下公共空间是位于地下的城市公共空间,包括地铁车站、地下商场、娱乐、餐饮等供公众使用或活动的地下空间。由于地下空间是通过“挖”的方式组成相应空间,其内部空间可分为实体空间和心理空间两类。实体空间的特点是空间范围较明确,各空间之间有比较明确的界限,私密性较强。心理空间的特征是空间范围不太明确,私密性较小,处于实体空间内,因此又叫“空间里的空间”。

地下空间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在地下空间利用中,心理方面的问题是最主要的障碍。人们在地下活动时,由于与户外隔绝,地下空间与地面环境只能由有限的洞口联系,造成空气不流通,湿空气难以排除等,人们对地下空间常有一种恐惧心理,当他们进入后,难免会产生压抑感。

为了消除地下公共空间环境给人们带来的不良心理影响,因此特别需要创造一种具有魅力的内部环境。通过巧妙的设计与处理,人们进入地下后会有一种新奇、舒适感,并与大自然浑如一体,忘掉自己身置地下,从而有效地减轻了人们的地下心理压力。

2 通道系统设计

似乎任何一个空间,都存在一个由许多人意象复合而成的公众意象,或者说是一系列的公共意象。城市地下公共空间同城市地上公共空间有很多的相似处,城市地上公共空间的很多理论和方法都可以在地下公共空间中加以发展和应用。美国著名的建筑理论家凯文・林奇 (KevinLynch)的 1959年写的《城市意象》中的很多理论运用到了今天,在此我们依然应用凯文・林奇的关于城市意象的原理对地下公共空间的形态和其中的景观设计加以分析和阐述。对地下公共空间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也可以归纳为五种元素―通道(Paths)、边界(Edges)、区域(Districts)、节点(Nodes)和标志物(Land-Marks)。这些元素在地下公共空间中的应用很为普遍,它们总是不断出现在各种各样的环境意象中,我们对这些空间形态的定义多数是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的,因为他们最经常的使用,也最有资格评价地下公共空间。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五要素中把道路放在各要素之首进行描述。是因为通道是使城市更形象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地下公共空间中各功能之间联系的纽带。建于地下的多条供公共使用的步道,有序的组织在一起,形成地下步行系统。

地下步行道路由于缺乏周围的自然空间容易给人造成压抑和闭塞感。如果仅仅将长长的走道作为地下建筑水平的联系空间,容易给人一种压力,这种感觉无法让人停留。因此,设计上更应该从人的生理心理因素出发,体现对人的关怀。在通道设计中需注意以下问题:

(l)由于地下通道环境较单一,行人在通道内作水平运动时,一般人的视线会集中于仰视为30°范围内,在超过30°的仰视部分,虽在视野之内,但已退居为背景地位,所以步行道的景观应以靠近地面的视线为主。(2)从生理因素方面考虑,步行街的长度以500 m以内较为适宜,人在步行街长度距离超过1000 m时更愿意借助交通工具,在环境适宜、优雅的人工气候调节控制的室内步行街中一般可达1500 m。通过铺地材料、色彩、图案,商店性质等差异处理,构成不同的步行空间,使人不断交换印象,减弱长距离感。(3)地下商业街人流主通道宽度要根据人流预测计算出适宜宽度,一般至少6m宽,通道要简洁、明快、方向感强,不要曲折拐弯,不要有袋形走道和死胡同,并确保有两个方向的疏散通道。(4)构建地下走道与地面道路的整体形象,地下通道应尽可能是外部街道的延续,其入口易于识别和进入。尽可能避免过多的转折,减少零散的通道,使建筑中的所有空间都能直接从室内大街或是室内大街相连的中庭空间进入。(5)由于地下建筑较为封闭,设计应充分考虑“犯罪和安全”的问题,通过环境设计来预防犯罪,避免空间的死角,保持视线的通畅。把夜间活动集中在那些相对安全的空间中,安排有组织的活动,提高这些空间和通向这里的道路沿线的照明标准,不要让景观设施阻挡光线。

3 边界设计

人在城市空间中获得的直接信息,来自空间的视觉界面、界线和空间中的形体。这些限定空间的界面和界线本身不是空间,但离开他的空间就不能成立。活动往往从边界开始继而向中心展开。边界容纳双倍的信息量,两相邻界域在边界处相互融和渗透,处于临界的混同。界面由于围合物质的可塑性不同可分为硬质界面和软质界面。硬质界面是指由砖、石、混凝土等物质构成的界面,软质界面是指由木材、绿化、水体、镜面等物质界面所构成的界面。由硬质界面所构成的,显示永恒、生硬与端庄感的空间为硬质空间,由软质界面所构成的空间是软质空间,具有自然的、活泼的、安全的、温暖的、消遣的感觉。

4 节点空间设计

节点是在空间中使用者能够由此进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点,是人们往来行程的集中焦点。它们首先是连接点,交通线路中的休息站,通道的交叉或汇聚点,从一种结构向另一种结构的转换处,也可能只是简单的聚集点,由于是某些功能或物质特征的浓缩而显得十分重要。节点是组成城市印象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城市道路、街道、广场、码头、车站、建筑物等的出入口、交叉点、标志物或是控制整体空间环境的视觉中心。由于城市地下公共空间形态的复杂多样性,且其不同功能空间之间往往没有严格的间隔,而且相互渗透、流动和引申,因而它必须有一个清晰的、有组织的、明确的交通系统和空间结构,有突出的视觉中心,并且有其自身的特色。设计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是:

(l)节点根据功能不同,可分为连接性节点和主题性节点。连接性节点是指在城市中对人们具有强制性的作用的连接点或交通的站点,因为人们到了这些地方必须做出选择。因此,人们到这里会提高他们的注意力,比平时更清楚地感知周围的环境。正因为如此,连接点处的构成因素所特有的显著取决于它们所处的位置,比如地铁站、地下商业街交叉口、地下交通枢纽。此类节点应通过清晰的空间印象和可识别性利于人们在空间中定向,找路和交往。(2)主题性节点应具有特色,由于人们在地下的方向感很差,应强调其使用上和视觉上的联系。创造有序列的空间,入口一般是鲜明的标志性节点空间,通过入口进入街道,行进至中庭、下沉式广场,体现其连续感。在一点上日本的地下街处理很妙。大阪虹之盯地下街长800 m,在该街内设计了5个休息广场,并以主题进行构思广场内的艺术效果:如:“水之广场、绿的广场、光的广场、晶的广场、爱之广场”,作为地下街可识别性的节点。(3)下沉式广场的大小会因为广场位置和环境各有不同。凯文・林奇建议40英尺(约12 m)是亲切的尺度,围合广场不超过450英尺(约135 m)为宜,下沉式广场面向人行道的边界处理,应使越多的人觉得广场是道路红线范围的拖延,通过绿化、小品的设计的延展,暗示对人们的欢迎。(4)为了最大限度地消除地下空间中某些消极因素,在建筑设计中可以通过天窗、下沉式广场、采光天井等直接引入自然光,尽量创造一种明亮、开放、舒适的地下空间环境。创造宜人的环境,促进人们的接触与交流。(5)下沉式广场、厅、中庭设计应注重主题和个性的塑造,通过环境小品,绿化、座椅、电话亭的设置,创造多样化、人性化停留场所。(6)节点空间的设置不仅仅是出于视觉和心理上的考虑,也是灾害发生时人群安全疏散的主要出口,所以建议每隔50~70 m设置一处中庭或下沉式广场。(7)出入口设计反映“孤立但平等”的思想,对入口、区域的设计标识、场地设施作整体考虑,通过精心的设计,不仅为满足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同时为所有人使用。

5 区域系统设计

区域是地下公共空间内中等以上的分区,是二维平面,使用者从心理上有“进入”其中的感觉,因为具有某些共同的能够被识别的特征。这些特征通常从内部可以确认,从外部也能看到并可以用来作为参照物。在一定程度上,大多数人都是使用区域来组织自己的空间意象,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是把通道还是把区域放在主导地位,这一点似乎因人而异,而且与特定的地下公共空间有关。在区域系统设计中需注意以下问题:

(l)不同场所的独特性。有时候地下公共空间会存在一些主题的混淆,同样是商场的购物空间,各部分之间会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些相似性都容易模糊地下公共空间的意象,这就需要用独特的景观来强化主题单元的意象。所以设计中应增加各地下场所的差异性和特色,极力避免活动之间的鸿沟,人们有从一个区域去往另一个区域的可能和欲望,各种活动应当像网络一样分布在整个区域内。

(2)呈现不同地文化特色。地下空间同地上建筑一样,应当反映出城市文脉与文化特色。一个没有特定文脉的地下公共空间无法给人一个整体的意象。因此,可以通过一些雕塑、壁画等艺术作品来加强其文化氛围,突出个性。还可将地域性的文化特色融于区域的设计中使之更为个性化。

(3)区域内边界的特征具有相似性,边界地无序设计,容易使地下公共空间呈现无组织状态,阻碍区域之间的过渡,给人更增添混乱的印象。可通过相似的装饰设计、不同的人工照明设计,增加可识别性。

6 标志物设计

标志物是使用者的外部使用参考点,有可能是在尺度上变化多端的简单物质元素。似乎存在一种趋势,越是熟悉地下公共空间的人越要依赖于标志物系统作为向导,在先前使用连续性的地方,人们开始欣赏其独特性和特殊性。由于标志物是从一大堆可能元素中挑选出来的,因此其关键的物质特征具有单一性,在某些方面具有惟一性,或是在整个环境中令人难忘。因此,在标志物设计中需注意以下问题:

(l)独特性。标志物应有清晰的形式,通过与邻近元素退让或高度等变化,建立起局部的对比,更容易被识别,被当作是重要事物。图底对比似乎是最主要的因素,衬托一个元素的背景并不局限于其邻近的周围环境。在另一方面,被访者挑选标志物还可能会因为它在环境中显得非常独特,或是在地下公共空间中显得十分新潮。(2)位置显眼。占据突出的空间位置,在很远处都能够清楚地看到。(3)在标志物附近添加可让人歇坐或倚靠的台阶、凸台或栏杆。感觉体验(可触摸的雕塑所具有的质感、喷泉所具有的声响和感觉)可能带给人一种短暂却愉悦的感觉。

7 标识系统设计

人们在地面空间环境中时,都有一定的方向感和时间感,这也是人们适应大自然而形成的一种生物钟和生物罗盘功能。但在地下空间环境中,这种本能受到较大的削弱,人们这时更要依赖各种符号、文字、图案和地图来辨识自己的方位,但调查表明,目前地下空间各种标识远未能满足需求,因此需加强引导和控制地下空间标识,其设计主要有两个方面内容:

一种是空间导向系统的设计,在建筑设计上创造一种简洁而稍有变化的空间,对增强地下的方位感就显得十分重要;另一种是方向诱导标识系统的设计,即通过对各种视觉导向标识的设置,帮助人们在地下空间定位定向。它包含符号、图形、文字、地图等等内容,其主要设计原则如下:

(1)标识系统设置位置适当。要充分考虑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使设计出来的设施能够合人所用,宜人所感。标识系统应设置在能够看到、预测到的位置以及出现岔路的地方,如出入口、交叉口、楼梯等人流必经之处,通道对面的墙壁上和容易迷路的地方,路标设置高度与人平行;同时,要考虑到当发生火灾产生大量烟雾时,墙上、天花板等高处的标识被烟雾遮住,就需要在主要疏散线路的地面上或低些的墙壁上设置出口标识,这时可以利用地面铺装拼贴出丰富的地面景观,而且铺装通常表现和加强既定地面的场地物性(材料、质感、形状等),或通过地面图案的设计,给顾客以方向感,也起一定的引导作用。(2)信息表达的清晰性。除了设置位置、数量外,其所要表达的信息还必须要做到清晰、准确、全面,让人一目了然,容易判断。在人流密集的交叉口,仅仅依靠二维的地图不能让行人判断去向,立体化的信息指引,便可以令游客较为容易找到他们的去处;标志应醒目亮眼,对人的视觉产生强烈的冲击效果,利用独特的图案和颜色标志,突出标识强烈的视觉效果,以有效、快速地吸引人们注意力;同时,也要注意标识文字、符号的大小要与人们阅读距离相协调,不仅仅起到标识的作用,而且要求美观,以免造成视觉污染。(3)规范性和国际化。设计时要考虑到人们的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以及有外国人使用的可能性,因此所用的标识文字、语言、符号等等,必须采用国家的统一规范、标准及国际惯用的符号;另外,同一地区、同一类型的路标、指示牌应该有一个标准化的设计模板,对其外形、色彩、尺寸、字体、制作材料等进行统一的处理,令整个地区的道路指引系统格调统一,井然有序,从而增强信息传达的整体效率。(4)区别性。方向诱导标识必须同其它类型的标识,比如广告、告示、宣传品、商业标志和标识符号区分开来,以免影响到人们方位方向的确定。

参考文献

[1] 郭彦国,仝振兴,任文君.城市道路地下空间研究[J].科技资讯,2004(1).

[2] 赵俊玉,陈志龙,姜韦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立法和管理体制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00(2).

[3] 杨延军,姜韦,郭东军.城市人防工程总体规划理论初探[J].四川建筑,2002(1).

篇8

关键词:重力流管道;压力流管道;竖向冲突;城市道路;竖向规划;地下管线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7-0145-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7.07.069

随着我国城市规模日益扩大,随之而来的是道路建设大幅增加。道路是市政管线建设的主要通道,市政管线的合理布置能为居民生活便利提供保障。由于城市地下管线布置日益复杂且部分市政管线未能与道路同步实施使得城市道路经常需要二次开挖,因此如何合理布置市政管线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伴随着城市化发展及市容建设要求,大量架空地上管线落地。大量专业管线及地下永久性构筑不断的建设完善,地下空间建设越来越拥挤,由于管线前期建设规划不完善,缺少地下管线整体竖向规划设计,造成后期管线建设存在大量竖向冲突问题。整体竖向设计即规划设计人员站在城市地下管线整体全局考虑角度系统考虑,结合现状地势走向,管线功能性需求、施工难易程度及综合经济投入角度,合理规划布局,保证地下管网建设整体效益最优化。

1 市政管线的功能作用

道路是各种地下市政管线布置主要通道,城市好比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各种地下管线好比城市生命体的血管,为城市生命体的日常运转提供必要的水、能源、动力、通信保障,及时排除降雨及生活废水,保障城市整洁合理有序运行。

市政管线通常包括市政排水(雨水、污水)、给水、电力、燃气、热力、弱电通信、交通设施路及灯照明等常规市政管线,结合不同具体工程特点可能涉及原油、中水及原水管等非常规管线。如何布置城市的血管是市政管线设计人员重要的工作内容。

2 市政管线的平面布置考虑

市政管线平面布置应结合道路红线宽度、道路断面、管线类型和数量以及周边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1)满足管道之间规范距离要求,规范是设计人员的纲领及准绳,所有的设计作业均要求在规范允许范围之内;(2)平面设计应尽量减少管线频繁交叉,分支管线较多及抗压能力弱的管道应尽量向道路两侧布置,断面较宽道路应尽量双侧布置管道减少横穿管线频繁交叉及过路,保证道路工程质量;(3)管线布置应尽量避开行车轮迹线下,保证管线后期运行安全。道路断面较宽的道路,管线布置应尽量相对集中于道路两侧,为远期可能建设管线留出空间,同时保证道路工程施工质量;(4)管线平面布置须同时考虑工程施工的方便性、可行性,深挖管线应尽量远离道路两侧建筑基础,确保道路两侧建筑安全。

3 城市管网的竖向规划与建设现状

地下管W竖向规划设计对地下浅层空间开发利用非常重要,由于前期城市在建设过程的不够重视,地下管线竖向规划存在一系列问题。以济南市地下管线建设规划及现状为例,济南作为山东省省会城市,地下市政配套管网建设相对完善,通过多年来具体设计工作经验总结,济南市地下管线竖向规划及现状存在以下问题:(1)整体系统性地下管网竖向规划缺少,是城市地下管线空间建设混乱的根源;(2)专项管线规划不完善或部分缺少,通常仅规划管线路由及管径,竖向设计仅提供原则性竖向设计要求,缺少地下管线竖向空间设计具体情况。多数情况管线需求由专业管线单位开会临时决定建设与否;(3)已建成管线地下空间管线竖向高程划分不合理,管线竖向冲突频繁;(4)由于缺乏系统性管线综合竖向设计规划,不能在设计之前提前规划各专业管线所处竖向高程空间。伴随着地下空间开发强度越来越大及永久性构筑物的不断建设,特别是地下管廊及大管径管线的建设,地下管线空间竖向冲突现象越来越严重。新建管线施工难度越来越大,管线设计功能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4 综合竖向规划缺少带来的具体问题

由于地下管线综合竖向规划设计缺少及不完善,在工程具体建设过程中带来了一系列具体问题。

以雨污水为代表的重力流排水管线,由于整体竖向规划不完善,管网在具体建设过程中由于建设过程时间先后顺序不一致性及缺乏全局观念,存在部分高程上下游无法正常顺接,造成部分管段长时间积水无法排除,增加后期管道运行维护难度,同时易引起管道堵塞积淤,影响排水性能发挥。或者管道埋设较浅,沿线用户无法正常排入。伴随着一批城市综合管廊等永久性大型地下构筑的建设完善,缺乏地下管线竖向高程规划带来的管线竖向高程将会不可避免,大大增加了后期工程施工难度及建设与工程日常管理投入成本。

以压力流为代表的给水、燃气及热力管线由于缺少管线竖向设计规划,直观认为压力流管道由于以外界额外提供流体运动动力不受管道高程影响,管线竖向设计以满足规范要求最小覆土即可,具体施工时存在现状管线高程冲突时,频繁管道变线避让,由于路段管线竖向设计覆土较浅,交叉管线竖向多有冲突,由于交叉管线频繁变线避让冲突管线高程,管网建成运行时额外增加许多阻力,造成后期管网难于平衡,不能达到理想设计流量,造成工程建设难于到达设计需求,特别对于支状管网表现尤为突出,对于热力管线由于热涨应力存在,频繁管道高程竖向设计冲突及调整局部线形,将会造成大量管网系统局部应力集中,增加管网损坏风险。

以电力管沟/管束、综合管廊及弱电管束为代表非动力管线,除建设管束外,多以大空间地下钢筋混凝土永久结构为主,占据地下空间竖向范围较大,一旦项目建设后期改造可能性极低,由于管网系统规划竖向缺少,对后期交叉管线建设将存在极大障碍,特别是以雨污水为代表的重力流管,严重影响管网性能发挥,同时增加管理运行成本。

如何避免上述存在的管线竖向冲突问题,保证市政管网在建设过程中保证以重力流为代表的排水管线上下游高程能够顺利对接,同时方便沿线用户分支管线的顺利接入;以压力流为代表的给水、燃气、热力管线,保证管网建设过程减少管线竖向冲突,便于设计管网平衡使各路分支到达设计流量要求,减少以电力沟及综合管廊为代表的非动力流管线,对重力流及压力流管线的竖向冲突,如何解决上述存在问题是规划设计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

5 地下管线竖向规划层次划分及综合竖向设计

城市道路地下管线占居地下空间竖向范围通常为地面以下0~7米范围空间。如何规划各专业管线竖向层次分布,对减少管线竖向冲突,方便后期管理维护、维修及管线存在具有重要意义。结合管线建设后期改造难易程度、永久性、管线建设维修频率。管线竖向层次划分为:以重力流为代表的雨污水管线,通常为地下连通性区域管网,主干管通常汇水区域设计范围较大,特别是污水管道,设计竖向深度以地下5~6米为宜,方便区域性汇水支干管道接入,汇水支管设计深度以地下3~4米为宜,方便沿线用户接入。由于雨水管线竖向设计通常受临近收纳河道高程限制,设计竖向需结合现状确定。由于重力流管道依靠自身重力流动,竖向规划优先确定雨污水管线竖向,其他管线竖向优先避让排水管线高程。

以压力流为代表的给水、燃气、热力等管线由于不受重力限制,且后期维修改造相对频繁,为减少管线竖向交叉频繁冲突,方便后管线维修改造,设计深度以地下2.5~3.5米为宜,保证路段交叉顺利横穿。减少施工过程中的管线竖向冲突。

以弱电、路灯交通为代表的电力管束为代表的非动力流管线由于自身占有地下空较小且易于避让其他管线,设计深度以地下1.0~1.5米为宜。以综合管廊及大型地下电力沟为代表为地下管线导引通道,由于自身占有地下空间范围相对较大,多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永久结构,一旦建成,后期改造极为困难。地下竖向空间分布范围以地下3~7米为宜,以方便路段雨污水及压力管线横穿减少管线冲突。管线竖向层次划分为管线后期建设过程中减少路段管线竖向冲突提供原始根本保障。由于地下管线的复杂性,特别是交叉路口范围为交叉管线汇集处,为了杜绝或减少不可遇见性的管线竖向冲突,管线综合竖向规划成为不二选择。通过管线竖向综合规划设计,可以解决以下具体问题:(1)优先保证排水管线整体竖向排水通畅,高程顺接合理可行,避免管道积水积淤,方便后期管理;(2)压力管道可以因综合竖向规划设计减少管线竖向冲突点,明确管线冲突点及局部阻力大小,而方便设计管网平衡使管网达到设计功能要求。对于热力管线,由于减少管线竖向冲突点,减小管道因热涨应力造成局部损坏风险;(3)管线综合竖向设计明确不同管线在竖向空间相对管线,明确各管线施工相对顺序,为远期规划建设管线的预留预埋管线提供科学合理空间位置保证,避免路面反复二次开挖,节约工程总投入,保证道路建设质量,确保道路交通顺畅。

6 结语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市政道路地下管网竖向规划设计是必要可行的,通过地下管网竖向规划设计可以杜绝排水管网高程顺接不畅,影响排水性能发挥,减少专业管线竖向冲突,减少管网阻力便于压力管道的管网平衡,同时节约运行管理成本,为非同步时建设的管线预留预埋提供科学合理可行的竖向位置空间,减少工程后期施工难度,节约工程建设总投资。

参考文献

[1]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GB 50289-2016)[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3] 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68-2008)[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 陈志龙,等.城市道路地下空g竖向规划探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2009,5(3).

篇9

关键词:下沉内庭院;步出式内庭院;天井式内庭院;内庭院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10-0026-03

1 内庭院的发展与功能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居住方式也在呈现多样化,现代别墅不仅仅作为人们的一种居住方式,同时也是现代人享受的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需要健康的,更贴近自然,有更多的户外活动场地和机会,这就要求新概念下的别墅,应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而适应现代人的种种需求,注重空间的流动、通透与开朗,开发新的功能空间。内庭院在别墅设计中正是设计师开展个性空间,创造新的空间感受形式的良好手段;在另一方面借助于内庭院还可改善传统别墅中的一些缺点。内庭院从传统的院落庭院,发展到现在的多种设计形式,如下沉内庭院、步出式内庭院、天井式内庭院,半敞开式内庭等。

内庭院作为私家别墅的一个独立封闭的空间,使得别墅平面在空间上内外结合,人们更加的亲近自然,拥有更多的户外活动空间,从而现代的别墅更富有细腻的人性化,空间更具流动性,创造一种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带给人们全新的感受,内庭院不仅仅作为景观庭院而存在,其承载了更多的功能,作为一个醒目的亮点点亮着现代人的别墅生活。

2 内庭院的设计形式

从传统别墅中的景观庭院,到现在的下沉式庭院、步出式内庭院、天井式内庭院,设计师一直在不断地探索,寻找着能让现代别墅更闪亮、更让人耳目一新的设计形式。在此对这三种庭院形式略加探讨。

2.1 下沉式庭院

传统别墅中的地下室常因其阴暗、潮湿、封闭,使得人们在使用时有些无奈,只能作为储藏空间。在现代的别墅中也多设有地下室和半地下室,但其已不单单作为储藏空间而出现,而作为别墅的辅助空间,其作用非常重要,它承载更多的娱乐、休闲、健身等功能,这就需要在设计时更注重空间的人性化,从功能主义出发,有效而优质地利用空间。下沉式庭院即在院落中使局部的庭院标高下降,将地下的主要房间或多面外墙与下沉内庭院相连,从而为地下室引入新鲜空气和阳光,减少地下空间的压抑感,开辟地下的个性空间,颠覆地下室阴暗潮湿的形象,给人们带来全新的感受。下沉式庭院的出现突破了地下室只能用做储藏辅助用房的局限,使之成为一个下沉、有蜿蜒情趣的起居空间。

2.2 天井式内庭院

还有一些别墅为了更好地开发新的个性空间,在体型的内部设有小型封闭的景观内庭院,内庭的上空完全敞开,好似中国古典深宅大院中的天井,外迎暮雨朝露,内聚天地灵气,主人可以在里面养殖、种草,别有情趣;此外中部的房间也因这个内院的存在采光及通风得到改善,室内外情景交融,使得内中有庭,庭外有院,别墅的生活空间层次显得更加丰富。

2.3 步出式内庭院

在别墅设计中往往由于地形环境的制约,地形起伏较大,设计者因地制宜,利用地形的坡差,营造出一种步出式的庭院景观。将别墅地下室外墙的一面或两面设计成可直通室外的出口,地下室的主要房间宛如地上首层房间,更直接地为地下空间改善通风及采光,使得地下的主要活动空间完全摆脱地下室的感觉。步出式景观层打破下沉庭院的传统格局,极大拓展观景视野,而这种步出即融入整个庭院景观之中,使人们在迂回的游弋于亦暗亦明空间的同时,陡然发现别有洞天,增生了不少情趣。

3 内庭院设计案例

3.1 下沉内庭院及天井式内院

在A别墅设计中既有下沉式内庭院,又有天井式内院。因下沉式内庭院的存在,健身房不再封闭幽暗,主人在休闲娱乐的同时,亦可在下沉庭院中享受自然的阳光,假山流水,竹影花香。地下空间成为人们内敛、私密、幽静的个性空间。

首层的天井式内院,内庭与建筑更加浑然一体,相互交织,直接将生活景观私有化,造成含蓄幽深的气氛,花园从室外的庭院创造性地走进了室内,为居家生活创造了新的观景平台。设计者从居住者视觉的舒适性和生活享受出发,小小的内庭与天地相通,创造了为室内空间借景的内部趣味空间。此内院虽小但小中见大,内部主人既可以在庭内种上自己喜爱的花草,铺上精致的小径,摆上一把自己喜欢的摇椅,养几条鱼儿,亦可在享受悠悠琴音的同时看到内院青绿如阴,垂落的阳光,使得自然与内部空间相互交融,营造出闲逸高雅的生活情趣。

在下沉庭院及天井式内庭院的设计中,还要注重庭院内的排水设计,防止在暴雨时发生雨水内灌的事故,做好防水及人工排水措施;此外天井的设计上,既要考虑各个角度的视觉变化,同时又要兼顾俯视平面效果,即使从上向下的观赏角度,也应具有趣味性,体现居者的个性,做到精致才有景致。

3.2 步出式内院

在B别墅设计中,设计者利用地形的坡差将主入口设在较平缓的北部,而在南部及东部室外地形沿地下室的外墙以坡地形式缓慢而下,地下室在南部设有室外私家庭院相通的出入口。通过提高别墅一层的标高,使原来的地下室升到地上,地下空间拥有了更大的采光面,步出式地下室直接连接私家园,直接采光,从而告别灰色空间,同时营造出不同于下沉庭院的步出式庭院方式。别墅前院的高低错落,从北侧观之为二层,从南侧观之则为三层,地下室在南面临庭院出口处设计为茶室及健身房,室外庭院的景观可一览眼底,而走出地下空间后即步入内庭院,内外空间瞬间转换,光影的变化丰富了室内的感受,使得人的视觉效果感受到强烈的冲击,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在景观处理上可采用设置台阶、回廊、植物遮屏,花架草坪等布局,呈现出层次丰富的地形和景观变化,使整个庭院景观步移景异,令人感受一新。

4 结语

别墅是现代人冲出城市的禁锢,回归自然的新型生活方式,使人们产生能够归宿感,依赖感,别墅设计中细腻的人性化,高质量的户型和空间设计必定会使现代别墅带给人们全新的生活感受,内庭院的存在为人们提供了更多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空间,设计者也在不断的探索改进新的亮点。

作者单位:1.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篇10

关键词:惠州市;金都雅苑;人防工程;地下空间

0引言

我国于1996年首次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法案规定了城市人防工程建设标准,2004年惠州市实施了《惠州市人民防空工程建设管理规定》,对人防工程未达标的组织和个人进行罚款限制。随着城市住宅区域人防工程建设的不断加快,商业中心和交通枢纽加大了地下人防工程建设[1]。然而,居住区域内的人防工程却少有人关心。本文以惠州市金都雅苑花园为例,分析人防工程的地下空间设计问题。

1工程概述

金都雅苑是深圳鸿威集团在惠州的开篇巨作,由畔山别墅、宽景洋房、高层公寓、商业中心、幼儿园等多种形态组成,总建筑面积约25万m2,占地面积约13万m2,罕有1.6超低容积率、超高性价比,倾力打造惠州江北最适宜人居的25万m2高端山水人文社区。该工程作为惠州市最大的城郊居住区,其中设置中心服务区,满足周围3万户居民的商业、休闲、娱乐和人防的需要。金都雅苑人防工程结合地面2栋建筑,设置了人防(地下空间)和地面广场,其主要部分为地下停车库1座,约为4000m2,超市1座约4000m2,其他商业区和娱乐区可以为社区提供战时的掩蔽需要。工程位于城市北部郊区,该地区位于城市住宅密集区。人防工程主要是按照人口密度建设,但人防工程的服务半径必须要满足警报拉响以后,短时间内的人员掩蔽服务,所以服务半径比较小,仅仅为小区以内[2]。目前,城市人防工程集中于商业中心,很少在郊区建立人防工程。一方面是郊区住宅为多层建筑,建立人防工程不合算;另一方面,城市中心建立人防工程,可以在和平时期用于商业服务。因此,金都雅苑需要建立地下人防工程,满足惠州市周边住宅对人防工程的需求。

2工程特点

金都雅苑花园人防工程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在空袭发生时,惠州市居民一般在家,所以惠州市北部是人防工程建设的重要区域。第二,城市住宅周围住宅区,建筑形式为砖混多层结构,仅仅建有半地下室作为储物间。在此基础上进行改建比较困难,成本也不合算。因此,惠州市政府决定在金都雅苑花园进行地下人防工程建设,以此满足国家对人防工程的要求。

3工程布局方法

惠州市住宅区多为大面积多层住宅,面积处于0.6~2km2。一般来说,大型小区设有社区中心,中、小型小区设有公共服务中心,其服务半径为步行10min左右。其中,指挥部房间高2.9m,内置通道高2.6m。普通人防房间高为2.8m,内置通道高2.4m。人员长期逗留房间高2.4m,横梁和管底高2.0m,主干道高2.6m,连接通道高2.4m,拱脚高1.6m。车库掩蔽部分的横梁和管底高2.2m,大于车库高度。惠州市金都雅苑花园属于大型小区,该小区人防工程建设满足建设要求,即设置商业设施、良好的室外绿化、宽敞的休闲场所、避难场所。该人防工程充分发挥现代地下建筑的优势,不仅利于抵御空袭,而且可以躲避自然灾害。另外,惠州市金都雅苑花园人防工程,在和平时期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应[3]。因此,金都雅苑花园人防工程是满足各方需求的兼容方案。

4人防工程的功能和利用

惠州市金都雅苑花园人防工程结合社区中心功能,可以进行和平和战时之间的功能调整。金都雅苑花园人防工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功能,即人防物资库功能和人员掩蔽功能。金都雅苑花园设置了停车库(见图1)、大型超市、精品商业街、餐饮和服务设施。从金都雅苑花园地下空间形态、层高、人流量和通风装置来说,其层高适中、出入口较多、通风设备比较齐全、厕所等配套设施比较完备。另外,金都雅苑花园中的物资库由车库改建而成,人员掩蔽部分由公共活动区域改建而成,人防工程的建设成本较低,而且相关设施可以和平和战时共同使用。

5地下空间设计

金都雅苑花园地下空间设计改进了传统人防工程的不足,以此来改善心理环境、商业气氛等。下文从入口设计、空间方向设计、认知设计和发电站设计角度进行分析。

5.1入口设计

金都雅苑花园出入口适中,诸如,地面商业街的入口(见图2),通过结合地面建筑中庭的入口形式,缓解地下空间设计存在的畏惧感问题。又如,金都雅苑花园设置了3个下沉广场作为平时的出入口,避免产生不良的心理感受,并为周围的地下空间提供光照。同时,金都雅苑花园为了提高出入口的识别性,在地下空间广场设置2个空间体量,将人流顺利导入地下空间。

5.2空间方向设计

室内空间方向感比较强,诸如,金都雅苑花园通过简洁的流线设计,特色空间布局和装饰,以节点化的定位设计(见图3),让地下设计的空间更强。又如,金都雅苑花园在中庭内设置叠水喷泉,帮助人们获得更准确的定位信息。金都雅苑人防方案中,结合已经规划的2栋建筑,进行地下空间和地面广场设计[4]。在地下空间内部,设置主要通道,各个通道以直线方向为主,分别通向3个主要地下广场,所以各个通道进行双向疏散。在地下空间的各个出口处,可以看见地下广场,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保证方向的正确识别和辨识。

5.3空间认知设计

地面形态对地下空间认知感强,例如,金都雅苑花园通过地下空间形态和地面空间形态相对应的手法,来提高人们对地下空间的整体认知感。同时,金都雅苑花园围绕中心下沉广场和空间,进行室内空间布局,布局模型参照地面标志性空间,进一步提高空间的认知度。另外,金都雅苑花园地下空间中心进行北移,形成平衡的地下空间,有效地将人流从地下广场引入到地下空间。金都雅苑不仅在北侧设置了3个消防出口,而且设置了消防分区和疏散线,将人流疏散到3个地下广场和2个车辆坡道。相对于其他工程的疏散口来说,金都雅苑人防工程的疏散口,不仅可以提高人流疏散效率,而且可以防止踩踏事件的出现,保证人流的正确疏散。

5.4发电站设计

金都雅苑花园人防(地下空间)设置4个柴油发电机房(见图4),机房远离指挥部、通讯和休息房,面积为6000m2。发电机房、储油间、水泵房、风机房都采用独立的防火设计,固定电站和变电室,机房和控制室之间设置观察墙、隔离墙和防毒通道。另外,防毒通道设置了简单的洗消设施、水池和水盆等,并配置了相应的地漏。观察墙不仅满足密闭的需求,而且达到了甲级防护窗的要求。

6结语

人防工程在现代建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现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人防工程不仅满足战时的防空需要,而且要满足和平时期的经济和生活需要。因此,人防工程在现代建筑中发挥重要的经济效应、社会效益和掩蔽效应。本文以金都雅苑花园人防(地下空间)为例,分析设计中地下空间的布局情况。整体来说,金都雅苑花园人防(地下空间)遵守国家和惠州政府对人防工程的相关规定,按照相应的要求进行人防工程的等级设计。同时,对金都雅苑花园地面建筑的综合考虑,将地下空间和地面设计相结合,保证人防工程效用的发挥。

参考文献:

[1]顾渭建,冯丽,王静.人防工程结构设计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下)[J].中国人民防空,2012(12):15.

[2]涂莉.结合实例探讨人防工程设计中的常见问题[J].大科技(科技天地),2011(15):21.

[3]徐敏,武成杰,朱明辉.人防工程中简易洗消间的设计[J].防护工程,2013(0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