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艺术设计范文

时间:2023-04-03 11:49: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艺术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程艺术设计

篇1

近年来,中职学生大部分为中考落榜生,或中学不考高中的保送生,有一部分中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行为习惯不佳,在选择专业时只凭一时热情或为了混一张文凭,并没有把学习当成一项事业。有的艺术专业的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绘画基础和审美情趣了。如果学习的课程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不起他们的兴趣,他们很快就对该课程的学习敷衍了事。3.就业情况分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类新型文化产业和时尚产业的迅速兴起,各行各业乃至城市建设越来越注重“包装”。如城市建设工程、园林绿化工程、小区规划、标志性建筑、景观设计、环境艺术、创意产业甚至影视、动漫、广告、IT网页、UI界面等,相应地促进了服装设计、色彩规划、装饰艺术、外观包装设计、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平面(广告)设计等专业的快速发展。当前,晋江区域经济大力发展创意经济产业的政策,以创新、创意、创造为特色的“三创园”经济开发区,对艺术人才的需求量大大增加,美术设计专业人才就业前景良好,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有了比过去更为广阔、多元的发展空间,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中,晋江华侨职业中专学校毕业生却成为多方争抢的“香饽饽”。

二、晋江华侨职业中专学校专业开发论证

近年来,晋江华侨职业中专学校骨干专业教师、行业技术专家和安排课程的教务教师,经过对市场的调研分析,决定把晋江华侨职业中专学校艺术设计专业拓展成为工艺美术、动漫设计与游戏制作、鞋类设计与管理、印刷技术等四个专业方向,进行专项的研究和实践,力求把学生培养成为工艺美术领域里富有就业竞争能力的实践型、实用型、复合型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调整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对专业课程中各个方面做出规划和安排,其中主要涉及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构建课程体系,找到专业所特有的职业能力发展逻辑,优化课程内容组合,构建课程体系。传统的艺术设计(工艺美术)课程结构,把专业必修课分为专业平台基础课、专业化方向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三类。专业平台基础课主要是以职业活动为依据,以该专业拓展出来的共同学习单元(项目)为载体,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基础知识,形成专门化方向职业能力的共同基础。专业化方向课程是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各个专业侧重的方向不同,设置针对某一岗位能力的发展、以相关任务为载体的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是强化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完善职业人格、与就业岗位对接的课程。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晋江华侨职业中专学校根据课程结构和社会需要,对艺术设计(工艺美术)专业中传统课程结构作出相应的调整,并加强三者之间的课程结构相互转换功能。以实用、应用为原则,设置以电脑美术课为中心、以专业基础课为支撑、以创意策划课为核心的课程结构,在新的课程结构设计中,以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学目标,使学生进入社会后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社会适应能力以及突出的专业技能。目前,晋江华侨职业中专学校艺术设计(工艺美术)课程设置如表1。从表1可以看出,晋江华侨职业中专学校的专业课程方案理论知识系统化,专业基础课程统一化,专业方向明确化。将系统的学科知识转化为实践工作过程知识,更加注重专业化方向和综合实训,并把培养目标有机融入各门课程的学习项目,让中职生对就业充满信心,也让企业更愿意接受中职毕业生。

2.教学改革

篇2

一、课程设置要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一)要有广泛的适应性、实用性当前经济发展,使得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在一些中小型企业,他们希望设计人员能够一专多能,比如又要会平面设计,又要懂得室内设计,甚至还要懂视频剪辑,这些要求已经横跨了几个专业。我院开设有三个专业:电脑艺术设计、影视多媒体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以往这三个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把专业方向分得十分明确,互不相干,导致有些毕业生去企业应聘后遇到了问题。有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在影视公司就业,本来以为就是做视频编辑相关的工作,没想到还要为公司设计网页,学生以前没有上过网页设计课程,所以就犯了难。发现了上述的问题后,我们对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加入了网页设计课程,适应了社会的需求,也扩大了学生的就业面。

(二)要“多能”,更要“一专”,专业方向要明确高等职业教育艺术设计专业具有学制短,基础教学时数受限制的特点,在有限的课时内开设较多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是不现实的。在社会对学生提出了广泛甚至跨专业的知识要求时,我们在改进课程设置,支持学生“多能”的时候,同样别忘了“一专”,那就是要注意调整课程设置的极限。如果课程设置得太杂,就会抹杀专业性,出现“杂而不精”的情况,同样是不符合社会的用人需求的。所以在兼顾课程多元化的同时,要做到术业有专攻,保证基本的专业方向性。我院的三个艺术设计类专业,虽然共同的课程不少,看起来似乎什么都学一点,其实在专业的方向性上是很明确的,比如影视多媒体技术专业的非线性编辑、摄影摄像技术、视频后期处理等主干课程是本专业的学生必须保证扎实完成的;而广告设计、企业形象设计、图像处理技术这些课程是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必须扎实掌握的主干课程。进行课程调整的时候就必须在满足“一专”的基础上再考虑其它“多能”的课程。

(三)要进行课程整合由于当前的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开设主要还是模仿本科艺术院校的课程设置模式,因此在教学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以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这三大构成的课程为例,当前就存在以下的问题:

1、教学内容偏重理论体现在全盘照搬本科院校教学模式,以传统的理论内容教学为主,很少有理论知识的延伸,即使学生同样做大量训练作业,但是内容的设置上没有和专业特色挂钩,使得学生的实践操作的目的性不清晰,意义不明确,许多学生表现出对作业的完成是为了应付,因此对培养创新能力和设计发散思维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学生学完课程后仍然对知识一知半解,更无法把三大构成间的各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甚至不知道如何运用到专业领域。

2、课程开设时间过于分散三大构成课程按照传统模式,一般在大一、大二期间单独安排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但是这样带来一个问题,三年制的高职教育在校学习时间本来就短,其中至少有半年时间外出实习,等三大构成课程上完了,学生都差不多要毕业了,知识还没来得及在短时间内消化和综合运用,又说要上岗工作了,至于剩下的专业课程更是被走马观花式地学习,学习效果不佳。针对以上问题,解决的办法是把上述的三门课程整合成为一门课程,例如整合成为《构成基础》这门课程,并把课时量适当压缩,放到大一上学期完成,这样就不用穿插在各个学期了,加强了课程连贯性,使课程的设置更趋合理,学生也容易把各个部分的知识综合运用。

二、课程设置必须符合高职学生的普遍特点

大部分高职学生进校的时候都是比本科的成绩差的,文化基础差是普遍的特点,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必须考虑到这一特点。

(一)必须保证一定的文化基础课艺术设计属于形象思维的范畴,跟文化水平高低有很大的关系,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必须是一个表达能力很强的人,而如果文化水平不高,那么肯定做不出好的设计。因此必须保证文化基础课程的扎实进行,尤其是语文。题材不同、主题相异、体裁多样的文学作品是对一定时期文化心理、哲学思想、生活状况、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缩影、记载,它给人无穷的创意启发和借鉴。其它诸如职业道德、政治等公共基础课也一定要开设。让学生在学校既要学技能,又要学做人,学校要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必须打好专业基础高职院校招生门槛普遍不高,很多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入学都不用通过艺术专业考试,所以很多高职学生没有任何专业基础,这也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没有美术基础的学生对素描、色彩、构成等基础课程望而生畏。但是学生畏学教师不能畏教,我们可以通过多个别指导、多做示范、多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能放弃这些基础课。设计离不开审美,具备最基本的美学修养,是对现代设计人才的客观要求。艺术设计的目标就是以使用功能和宜人性为目的,利用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按照审美规律,运用艺术手段,使之转化为具有特定使用功能、符合人际关系、文化品位较高的实用物质产品。教学中开设的素描、色彩、构成等基础课程都是为今后的设计创作服务的。通过对基础美术理论的掌握,才能形成自己的设计理念。如果没有专业基础课,那么学生就无法学到审美的知识,无法掌握审美规律,只是一群单纯会操作软件的人而已,不懂得什么是美,更谈不上去创造美。

(三)课程设置要偏向技能高职教学是以技能教学为主的,实际操作能力非常重要。当前艺术设计主要都是通过计算机来辅助完成,电脑早已成为设计创作的工具,所以相关设计软件的操作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加强技能教学,要注重开设一些设计软件技能课程。在开设设计软件技能课程时要注意强化学生的上机操作,例如可以把一门软件技能课程的实践课时设置为总课时的三分之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软件技能课的开设时间及相应阶段的思考

当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是将这类课分批开设,在一年级开设,延续到二三年级。优点是上完一门软件课,即可以利用一年级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二年级所涉及到的专业设计课知识来指导软件课在艺术设计方面的应用,不至于产生艺术和技术的脱节。缺点在于软件技能课由于是二三年级分批掌握,会导致二三年级学生在制作设计作品时仍然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技术方面仍然薄弱,难以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如果此时参加社会实践,承接实际设计制作任务,则尤显软件技能知识之缺乏。针对以上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把软件技能课和艺术设计课在时间上进行协调。

(一)在一年级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如windows、office系列等等,掌握熟练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同时开设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为下学期软件课打下基础。这样技术课与艺术课因时间相距近而联系紧密,学生可以自由地用电脑技术来进行艺术设计。

篇3

艺术设计专业雕塑类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思路与教育理念,坚持以与时俱进的态度提高整体教学效果。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要坚持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雕塑内容与相关技巧进行定义与重塑,在不断探索中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在当代艺术作品设计与创造中,雕塑是构成环境艺术设计景观的最关键要素之一,对于增强环境艺术整体美观和提高雕塑家的实际设计与规划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不断构建积极的环境景观空间表现因素,不断发掘雕塑潜在的视觉功能。每一类雕塑都象征不同的认知空间、理解空间与审美意识空间,对于启迪观众审美智慧具有重要功能,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将二维空间习惯积极转换为理性三维空间的观察分析模式,有利于雕塑课程教学效果的提高。近年来,各个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类学生在数量上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也出现了激增现象,给教师教学带来了较大困难。尤其是不少学生在入学前缺乏必要而专业的系统性训练,因而其素描人物与选定色彩静物的能力相对而言比较薄弱,给专业教学带来了较大挑战性,不利于专业教师实施完善而统一的教学目标。然而,科学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学生创造了很多契机,而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为整体教学效果的提高带来了可能性。教师通过完善教学机制,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雕塑能力和专业素质。

二、艺术设计雕塑课程改革方案探索

近些年,国内外诸多教育科研机构对艺术设计雕塑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教育模式进行了不断探索与实践,从本质上创新了雕塑课程理论的应用途径,优化了整体教学改革效果。尤其是我国一些艺术设计类高校在引进包豪斯教学模式之后,在极大程度上促进了雕塑学科教学成果的进步与完善,促进了艺术设计雕塑专业学生知识的提高。然而随着高校教育理念和体制的不断优化调整与更新,艺术设计雕塑课程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教育者需要不断借鉴国内外先进教学经验和管理模式,从根本上提升雕塑课程教学的专业化水平。

1.完善注重理论兼顾技法的教学理念

艺术设计专业雕塑课程需要以技法训练为基础不断深化和升华其理论教学。在雕塑课程中融入较多的专业技法,能够提高教学系统的整合性与多元化功能,而在艺术设计专业雕塑课程中进行相关理论的培养与教育,可以进一步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因此,在艺术设计专业雕塑课程讲授过程中,教师要将技法训练与理论指导相结合,突出理论指导的必要性,通过采用图文并茂的图片对照教学法缓解因单调性理论授课给学生带来的情感疲劳,有效减少学生学习雕塑课程的隐性枯燥感;通过在设计专业雕塑课程大纲中融入较多的优秀作品内容,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鉴别欣赏能力。学生通过学习与模仿、解读与分析优秀作品内容,能够全面提升认知能力,加强对于雕塑课程本质性内容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此外,高校还要注重宣传与普及雕塑技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增强技法运用的灵活性与主动性,使操作技能更加娴熟。

2.“本末倒置”教学法与真题真做、设计为主的实训模式相结合

艺术设计专业雕塑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有着较大区别,学生可以通过学习雕塑课程,全面提升多维空间想象与创新能力,培养学习热情。因而在雕塑教学中,相关指导教师可以采用先进行实训再教授理论再到实训的授课模式,以此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专业操作能力。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动力与热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避免教师盲目授课、学生被动听课,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探索学习。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各类装饰性较强的动物和人物雕塑,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泥性,而且能够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对于增强课堂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而真题真做的实训教学模式更加能够提高学生的真实设计水平与能力,让学生在雕塑素材搜集与积累、雕塑主题收集与选定、雕塑材料设计与应用、雕塑工艺判断与提高中全面提升创作能力。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实训性较强的专业课程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引导学生不断升华自我,帮助其养成严谨治学的良好态度。

3.“考、评”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模式

在艺术设计专业雕塑课程教学中运用“考试”与“评价”相结合的教学机制,可以帮助学生营造积极有利的、真实可操作的文化氛围,从而给学生带来更加真实性的课堂体验效果。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选择不同的雕塑设计题材、设计内容以及设计形式与材料,从而提升个人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加强考试后的公开评价,能够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学习水平,进而对自身不足和缺陷进行及时弥补。此外,采用真题真做的教学模式还能够切实增强学生的相互评价、自我评价与教师专业点评机制效果,使艺术设计专业雕塑课程更具有生命力。

4.课后交流总结与知识更新相结合

篇4

关键词:课程设置;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艺术设计教育是一项开发智慧的复杂系统工程,它不仅包括设计基础、教育训练、设计观念、设计能力培养,还包括动手制作等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等诸多方面。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设置哪些课程,各种类型的课程如何进行科学的设置,以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来适应现代经济发展需要,培养不同层面的设计人才,是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必须研究的课题。

一、课程设置的涵义

“课程设置”的英文表达为curriculum offering或curriculum provision。我国学者张绍翔认为课程设置是根据特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组织和编排课程的系统化过程,它受一定的教育目标与教育价值观的决定和制约。舒伯特(Schubert)认为课程设置可以指在既定时间里,如:一学年,一学期或一段特定时间里安排的那些课程,也可以指学校或其他机构安排的课程的整个范围和特征。换句话说,“课程设置”是“课程体系”中的一个内容。课程体系是指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组合。课程设置是围绕一定培养目标,按照一定的原则,由学校这类教育机构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①。

二、课程设置的原则

1.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课程设置应注重开设对古代大师作品的分析,从对古代大师之技法研究中,对画面之构成、秩序、造型以及节奏感与材质感培养出敏锐观察能力。将平面和立体结构研究、材料研究、色彩研究的课程独立起来,将色彩课程贯穿于平面课程之中,从而使学生能够对视觉表现规律有一个全面正确的了解,并进行理性的、综合的分析,达到科学地把握视觉艺术规律的目的。

2.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采取启发式教学方法,开设大量的艺术与科学讲座,让学生全面了解艺术和科学知识。广泛开设“观察”“分析”“研究”的课程。给学生一个课题,不对学生的思路加以限制,在一定时间内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创造,最后在全体作业都完成后集体进行讲评分析,让学生个人和学生整体的创造能力都得以提高②。

3.课程设置要强调针对性

①理论教学中,突出动手能力培养,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学,强化计算机辅助设计在实际设计中的作用;②实习实训时,以操作技能培养为基础,强化施工技术指导。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对整体策划的指导能力。③突出“实际项目管理”,使学生掌握艺术设计组织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艺术设计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理、企业策划、消费心理学等有关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市场意识和经济意识。

三、艺术设计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

1.课程的设置比较随意

各地各校在艺术课程设置上随意性较大。有些院校的课程设置每年在换,一任领导一种做法,课程设置没有稳定性。开设的课程有的不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有的课程结构不合理,课时分配严重失调,“因人设课”的现象屡见不鲜,总是停留在摸索阶段,不能形成具有适应本校和地方特色的课程结构。

2.课程单一,因人设课现象普遍

很多专业院校在选修课方面都只是专业史论选修缺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方面的课程,每个专业开设的课程都自成体系,相互分割,甚至在基础教学阶段就表现出各自较强的倾向性,专业课程设置单一,对人文科学、科技知识、自然学等课程设置较为漠视,而信息

时代的今天,新技术、新材料、展现艺术的传媒和形式、文化与审美观念等均发生了变化,目前的课程内容已不能体现这些精华和反映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信息。

3.理论课程的设置偏轻

课程设置中缺乏艺术设计理论课,在很多学校的课程设置中甚至没有安排艺术设计理论课,有的学校也只是把艺术设计理论课作为选修课安排,致使学生缺乏设计史的背景知识。对史论课程以及视觉心理学、市场心理学、消费心理学、营销心理学和设计生理学类理论课程的忽略,造成学生在艺术设计观念上的薄弱,进而限制了学生对艺术思维的空间认识和发展创造的空间开拓,这大大地降低了设计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重结果轻过程”是艺术教学的突出问题。

4.管理滞后,实践环节薄弱

目前就国内艺术设计院校的教学情况看,学生数量多,管理滞后,工作室教学制教学不太合理;由于班级学生较多,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后期的毕业设计课的安排上,学生往往不能自己选择专业方向,在选课、选题、选择老师方面都遇到问题;作为实习场地的工作室,也没有相应的教学设备,工作室形同虚设。

四、对策与建议

1.正确认识艺术设计专业的性质

充分认识到艺术设计教育的特殊性、个性,树立面向未来的艺术设计的教育观念,拉开与一般美术教育的距离;充分认识到艺术设计既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美术,也不是科学技术,认清这一点是我们形成一套完整合理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关键。

2.建立创新型课程体系

基础知识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设计前作准备,而且可以使学生明确设计的根本方向和学习专业设计课程的真正目的。所以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尤为重要。基础课和专业设计课程的设置应该被顺畅地衔接,而不是割裂成孤立的两个部分。所以课程设置应注重教学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

3.探索跨学科培养模式

艺术设计是一门覆盖领域很宽的交叉学科,是工程技术、人类工程、人文社会科学与艺术等的有机综合的边缘学科。将现代高科技手段应用于设计创作过程,并纳入课程教学,把设计艺术与计算机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结合,已成为世界艺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③。为此,我们首先应该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实现各专业之间的融合、交叉和综合,使设计教学内容口径增大,让传统专业教育从小设计学科走向系统化思想指导下的大设计学科。

4.设置“中西美术比较”课程

艺术设计的深层创意源于中国传统的审美理念和现代化设计语言的探索和追求,它是东方哲理的美学思维和西方现代化设计表现的完美结合。因此,中西文化与美术之间的辩证统一也必将成为学生所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使他们在借鉴国外先进设计理念和方法、研究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思想情感、精神追求、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的同时,对传统文化作出更为精彩的诠释。

5.加强实践环节训练

在实践训练阶段,不必强化设计的绘画和基本功训练,侧重点在于培养宏观的思考和创造能力,以此来提高学生在社会市场中与人的交流和沟通能力,体验和交流各自感受到的不同的设计文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宜采用互动、模拟授课的形式来转变角色,超前换位,让学生提前进入职业角色,模拟在社会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矛盾来进行模拟体验与训练,并对各类失败与成功的案例进行解剖、分析、研究、总结。

注释:

①[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1-122.

篇5

【关键词】网络平台;基础课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内容设置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网络平台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1.过分强调设计,与专业课同化。根据笔者的调查与分析,发现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中的网络平台基础课程教学都将关注点集中在了设计课程,而且所有基础课程都有着向专业课靠拢的趋势。将设计素描变相转变成为专业课程,过分强调理念;而色彩教学直接进行装饰色彩,重理论,轻实践。整个网络平台基础课程教学都呈现出过于直接化和功利化的趋势,学生只认识和学习了设计理念和概念,短期内虽然能看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不利于专业发展。

2.教学形式刻板、欠缺新意。目前,关于网络平台基础课程教学还在沿用美术学院传统的教学方式,过分强调素描以及色彩教学,甚至一些高职院校还要求学生学习人物头像、半身、人体等内容。色彩教学中过分强调写生,训练模式以写生静物、风景、人物等训练。构成学单列,以三大构成的教学模式为主,整个教学形式与传统的教学形式相比,几乎是一成不变的。这种老套的学习内容早已经不再适合当前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性质,不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

3.脱节现象现状。当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所适用的基础课程教学体系,要求设计元素和基础元素紧密结合,特备是在色彩教学中加入了基础色彩造型的相关知识。这种教学体系能够很好地将其与设计专业结合在一起,但是伴随着艺术设计的不断进步,人类的认知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这种教学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现阶段的基础教学体系了。

二、基于网络平台的高职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内容设置策略

高职艺术设计网络平台基础课程内容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网络平台基础课程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包容性的特点,去不仅仅有课题参与,也有实践训练。此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起作为一名专业设计者的基础能力,其不仅培养学生的内在综合能力,即独立研究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还要教会学生具体的设计思维与设计方式。笔者将网络平台基础课程内容的设置划分为以下几项:

1.造型。造型基础主要包括错觉和再现理论两大部分。造型理念的维度不同,视觉观察与体验方法,结构性、再现性、重构性、意象性、主题性造型表现练习也便不同。把原有的设计素描和平面构成里面的造型训练进行了整体的整合,形成一个纵向性的研究。

2.形式。何为形式,其主要包含以下几点内容:一是不同形式图式,比如形式元素、组合秩序与构成变化,原始、古典、现代、后现代等等;二是形式练习,比如资源、要素、方法、哲理等等。关于形式基础,笔者建议将整个形式划分开来,进行单独训练。这样的教学内容便具有更好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以便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地认知和研究形式基础。

3.色彩。色彩基础包括色彩基本原理以及多种表现手法。平台网络基础课程可以实现设计色彩和色彩构成的色彩知识的全面整合,完成好自然色彩与色谱归纳,色调构成与变异方法,装饰色彩与材料媒介,意象色彩与综合表达,名作色彩与变体运用,音色联觉与抽象置换等练习。

4.材料。在材料基础当中,其不仅仅包含材料系谱、心理知识以及相关案例的分析与论证,还包含非常多的表现形式和练习,诸如材质与触感、模拟与心理、质感与肌理、错觉与趣味等等。材料训练的本质是在原有立体构成的知识体系之上做出相应拓展,这对于学生而言,是认识和掌握现代材料、空间知识以及构成材料的一个良好学习方式。

5.装饰。装饰基础具体包括多种装饰理论,装饰的特性,内涵与构成方法,中外装饰风格分析与变体、装饰语言体验与表现练习、图案构成方式与延伸。这部分内容对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及设计色彩和设计素描相关的装饰元素和知识进行整合,并且对这一专项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和研究。

篇6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的下,教学开展均是在系统化以及整体性思维模式下开展的,但是对着教育的发展,将整体性的教学模式进行离散化,在离散化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开展相应的学习,不仅仅能够对于时间充分利用,还能够具有针对性地开展知识层面的学习,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也是十分关键的。因此应用微课,就是一种离散化教学模式的体现,针对艺术设计课程丰富性的特点,积极开展应用,是一种在艺术课程教学中的创新实践,具有很强的积极意义与紧迫性,本文首先探究微课的特点。

1 微课的特点

1.1 离散性

微课最为重要的特点就是微课具有离散性,其离散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微课所存在的形态就是离散的,常见的微课就是利用视频或者动画等模式进行教学内容的开展,往往就是几分钟或者十余分钟,正是由于在时间的层面具有简短的特点[1],使得一节微课只能够讲解一个知识点或者一个知识面,这就使得微课在形式的层面具有了离散性的特点。其次,从微课内容的层面进行相应的分析,同样微课简短的特点,使得连续性的教学内容就必须就行相应的离散处理,这就使得微课在教学内容层面具有离散性。离散性的特点对于微课在艺术设计课程中应用而言,大大方便了学生学习,学生能够在多元环境下开展教学,同样由于知识点层面的离散,使得学生能够进行针对性学习的开展,如对于某一知识阶段进行针对性的学习。

1.2 灵活性

微课在离散性的基础上,还具有灵活性的特点,灵活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艺术课程教学中,应用微课,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补充式的教学,例如,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或者作为一种课程资源,使得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这就使得学生能够进行灵活方便地学习,主要体现在时间以及空间的层面。其二,微课一般都是基于电子教学资源展开,应用相应的电子终端就可以展开学习,随着手机以及其他多媒体电子重点的普及,微课在应用的应用具有了灵活性,几乎可以说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开展学习。微课灵活性的特点,微课灵活性的特点,大大增加了教学开展的维度,使得微课能够十分广泛地应用与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对于教学模式的发展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

1.3 促进性

从微课应用的效果层面展开分析,微课还具有促进性的特点,促进性的特点主要反映在对于教学发展的促进以及对于学生发展的促进。微课在教学中应用,是一种创新探索,符合新教育理念发展要求,能够积极促进艺术设计课程的改革与发展,积极意义不言而喻。其次,微课在教学中应用,不仅仅丰富了学生学习的模式,使得学生能够灵活地应用教学资源以及时间,对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展,以及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有着积极的意义。促进性的特点也是微课在艺术教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体现,可见不断地对于微课的应用形式,应用思路进行分析探索尤为关键。

2 微?n对于艺术设计课程的影响

上文中对于微课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的来说微课的特点能够适应艺术设计课程的发展,基于特点层面分析,微课在艺术设计课程中应用影响,能够全面地促进教学发展,为今后的教学开展做出依据,因此探究微课的应用对于教学的影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体现。

2.1 对于教学模式的影响

教学模式简单而言就是教学开展的形式,是教育理念的直接实践与体现。当前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模式,主要就是基于传统的教育理念所形成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教学为主[2]。当微课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应用,教学模式会受到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层面。首先,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即将微课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引入,有的教学过程或者教学节点,由微课教学实现。例如,老师在讲解构图设计技巧的过程中,不断地通过一个一个的小视频分别讲解。这种模式不仅仅实现了微课的应用,更为重要的是,使得课堂教学变得丰富,这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十分关键。其次,微课的影响,教学模式还有着一个重要的转变模式,即自主教学模式不断开展,由于微课具有灵活性与促进性的特点,学生能够在空余时间进行学习,因此在艺术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学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己完成。例如,学生学习PS,老师通过微课制作,让学生在课下自行学习修图技巧,完成设计作业。自主学习模式开展,充分发挥了微课的优势,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有着较大程度的促进发展,对于学生理解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的促进作用也是十分明显。微课的影响对于教学模式有着诸多影响,因此在进行微课应用过程中,积极地对于教学模式进行发展改革,对于微课积极功能的发挥意义重大。

2.2 对于教学思路的影响

教学思路就是指教学开展的路径以及想法,即如何开展教学内容。艺术课程教学思路主要就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发展,从而实现学生在艺术设计层面的能力发展。微课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应用,对于教学思路同样有着影响。首先,在理论教学的层面,微课的应用,尤其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等价于引入了大量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案例,因此老师在讲解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教学思路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即开展理论练习实际的教学,将理论于实践教学充分融合,例如,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在讲解多媒体应用原则的过程中,通过微课展示相应的效果,使得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有着形象的理解与记忆。其次,在艺术设计实践教学中,教学思路同样会发生变化,传统实践教学思路就是不断地对于学生进行指导与启发,让学生充分练习制作,微课在教学中应用之后,老师对于学生的引导就能够通过简单的案例进行,学生通过微课,在简短灵活的启发过程中,实现对于理念以及风格艺术的理念与认识。例如,学生开展不同风格下的平面设计,老师通过微课让学生学习理解优秀作品[3],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对于学生引导和促进。教学思路是教学开展的关键,总的来说,微课在教学中应用,教学思路将变得更加合理科学,对于学生的发展能够全方位促进,尤其是对于学生多方面思维能力的发簪十分必要。

2.3 对于教学平台的影响

微课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应用,最大的一个影响层面就在于教学平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以作为传统的教学平台,完成了几乎所有的课程要求,也因此对于学生发展难以做到全面化与针对性。微课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应用,为了充分发挥其在属性以及特点层面优势,建立相应的线上教学平台十分关键,主要有着以下思路。其一,建立相应的艺术课程教学平台,在平台上上传大量的教学资源,以及艺术设计素材,在通过电子终端登录平台进行学习,使得学生能够针对性地开展学习。微课线上教学平台上应用,十分便捷,充分发挥出了优势,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其二,新媒体近年来发展迅速,在艺术设计课程中教学中,建立微信教学公众号,将微课资源在微信公共号上进行定期地推送,学生就能够不断地进行学习,这对于学生知识层面的拓展十分关键。例如,推送的内容可以是审美理念层面的,也可以是多媒体软件操作技巧层面,总的来说就是通过全面地微课推送实现对于学生知识水平的全面提升。线上教学平台的开展与拓展,体现了信息化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同样是新教育理念的要求。线上教学平台的开展,也是教学模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即不断地应用新思路,促进教学模式层面的发展,使得教学模式紧跟教育发展步伐,实现对于学生能力以及意识最大程度地培养。

2.4 对于教学评价的影响

教学评价在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评价简单而言就是对于学生学习情况做以相应的总结,对于学生知识水平进行一个合理的量化,不仅仅是对于学生发展还是教学层面的优化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微课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应用,对于教学模式,教学思路以及教学平台均产生了影响,因此教学评价机制同样会受到相应的影响[4]。首先,由于教学模式发生变化,因此对于学生考察机制也应当丰富,在艺术课程中,要增加对于学生思维意识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其次,教学思路层面变化,我们对于教学层面的侧重同样有变化,在教学评价层面,应当注重实践层面,例如,注重学生实践中的设计水平。再者由于教学平台的增加,对于学生在线上平台的学习进行评价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教学评价综合反映了教学总体情况,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十分关键。

篇7

【关键词】装饰艺术设计;陶艺课程;项目化教学

中国陶艺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现代陶艺教育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与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结合高职高专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高职院校非专业陶艺课程改革势在必行。陶艺课程是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在装饰艺术设计的人才培养与教育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现代陶艺不仅仅是传统的“道器并存”以实用形式存在的精神产物,同时也更多融入到环境艺术之中,成为环境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在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成为了专业必修课。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传统的教学内容相对保守,教学理念相对陈旧。笔者经过多年的陶艺教学,不断实践与研究,进行陶艺课程的改革,以装饰艺术设计为载体,以陶艺创作为手段,在提高学生艺术文化素养的同时,锻炼了学生对整体装饰空间的氛围营造以及风格把控能力。

一、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的设置背景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同时,人们的审美也在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对空间环境的要求较之以往也有所不同,不仅要满足其功能性,同时还要具备精神意味的满足。比如自身的居住空间,以及除了自身居住空间之外的其他空间环境,如购物空间环境、休闲空间环境、娱乐休闲环境等,人们对这些空间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就担负着去创造美好空间环境的重任。

(一)教学对象。

陶艺课程是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教学对象主要是针对高职院校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这些学生均具备一定的美术功底,对于绘画,电脑设计等都具有一定的基础。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原因,我国学生普遍存在立体造型能力以及空间想象力较弱,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二)教学师资与设备。

相对于专业艺术院校陶艺专业,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陶艺教师队伍相对薄弱,很多陶艺教师甚至都是由雕塑专业的教师担任,或者是其他艺术专业的教师来兼职,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陶艺教学设备具有相对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一般非专业艺术院校在教学设备上都只是具有完成相应教学成果的一些简单设备,例如一些拉坯机,手动转盘,电窑等。像球磨机、练泥机、泥片机、吹釉机等都还达不到专业院校的水平。基于这种情况,高职院校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开设陶艺课程无论从教学受众群体还是教学主体上,与专业艺术院校陶艺专业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高职院校装饰艺术专业陶艺课程的教学目的不同于专业艺术院校陶艺专业的以培养陶艺设计人才为目的,而是为了提高学生们的艺术素养与审美,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感,并且能够设计与制作出符合环境空间风格的陶艺作品,以陶瓷为材料最终创造出更好的环境空间装饰效果为最根本目的。

二、当前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教学中的问题

(一)教育“单向化”显著,学生创新能力缺失。

高职院校的教育,不仅是要教授学生学习一定的技能,同时也应该注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然而多数学生仍然保留着初高中时期的教师单一的传授式的学习方法,学习被动,对学习缺乏主动性以及缺乏探索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设计本身就是人类有目的的创造性的活动,学习的主动性、研究性、创造性是决定设计成败的关键。这种“单向化”教育直接导致学生创造力的缺失。大多数学生在陶艺设计与制作课程中缺乏创新能力,对古今中外优秀的陶艺作品赏析,不但不能用来借鉴与激发创作灵感,反倒是成了学生们直接拿来进行抄袭的样本。这种抄袭性、模仿性设计是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教学体系不完善,缺乏相应的教学模式。

相对于专业艺术院校陶艺专业,高职院校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的设置时间较短,一般都只有60学时到80学时左右。陶瓷制作是一个复杂的工艺,一是要让学生了解陶瓷的历史以及陶瓷的制作工艺,二是在对陶艺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陶艺作品的设计,三是在以上工作完成的基础上进行陶艺作品的成型、烧制。陶艺作品的制作要经历这样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然而作为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下的陶艺课程,不可能给我们足够长的时间去完成一件陶艺作品。当前我们的陶艺课程,大多时候都是顾头顾不了尾,时间短,任务重,制作工艺又相对复杂,很多工作例如上釉、烧窑等,在安排的教学时间内都无法完成,只能占用教师和学生的业余时间去进行,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无形中对下面的课程造成了影响。依据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陶艺课程教学目标,制订出一套适合本专业的完善的教学体系,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三、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传授技能与改变思维模式并重。

教学改革的重点不仅在于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同时教学改革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与思维模式的改变,从设计模仿,改良,转向创意理念的提升和原创性设计理念的开发。作为高职院校,我们培养的不仅仅是如同社会上电脑速成班里的学生,只是单单掌握熟练的电脑操作技能,同时我们的任务在于传授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让他们具备一定的审美和艺术修养,改变他们的思维模式,这样我们的学生才更具有竞争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就业难等问题。

(二)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突出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特色。

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下的陶艺课程设置,要突出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要有别于陶艺专业的陶艺课程,以及其他专业范畴内的陶艺课程。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主要强调环境空间的设计,在这样的前提下,陶艺课程的教学内容应紧密围绕环境空间而展开,以空间环境为主体,进行相应的陶艺作品。项目化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在课程中更加明确陶艺作品的创作目标,同时也更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譬如,在一个东南亚风格的休闲会所设计中,需要设计一件陶瓷香薰器皿。这时,我们所设计的陶艺作品具有鲜明的风格特征,它一定是要与东南亚风格会所相融合的,无论是它的造型、装饰都要与大的环境空间相统一。这样很好地避免了学生盲目进行陶艺创作,节省了大量的前期构思的时间。同时,制作的陶艺作品还能够很好地运用到整个项目教学之中,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结语

陶艺课程在高职院校装饰艺术设计专业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与重视,是因为陶艺课程的开设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立体造型能力,同时让装饰艺术设计变得更加丰富且具有趣味性。装饰艺术设计专业陶艺课程的改革,项目化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可以通过陶瓷这种特殊的材料,结合自己设计的空间风格去创作相应的陈设元素与摆件,在提高了学生们艺术修养的同时,使他们的设计作品更具有原创性,进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

【参考文献】

[1]陈淞贤.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J].现代陶艺,1995

篇8

在扩大内需,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文化创意产业对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显示了非凡的意义。创新能力真正推动一个社会经济文明的进步与发展,这在世界各国都有据可循。探析符合时代背景的艺术设计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对于有的放矢地进行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艺术设计;创新能力;义务教育;美术课

文化创意产业植根于我国创新发展宏观战略之中,发展文化产业,扩大文化消费明白地被写进09年中国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计划》。影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艺术设计的发展状况,艺术设计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设计的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的潜在的心理品质,其核心是创造、创作、创新。艺术设计是一门交叉学科,具有实用性和技能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它结合了艺术、科学、技术三种手段,竭力为人们打造物质和精神双重富足的生活。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追根朔源,应该从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构建美术课基础教学、实践教学、培育创新思维的体系着手。创新型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基本上通过知识教育、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塑造这几个模块的培养,达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养成。

一、艺术设计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创新能力是经济社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在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是时代对于教育工作的使命和要求。

(一)艺术设计创新能力培养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

创新能力的培养包含在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内涵当中。美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和教育的结合,借助于艺术美和自然美来教育人,通过审美的方式来熏陶人,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育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成长,包括心理和生理的成长。它基本指的是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处于积极变化的过程。成长的个体因素受遗传、家庭教育等的影响。美术课程,又是众多影响因素中的重要和积极的一项,不仅能影响学生的审美修养、文化修养,使学生具备美术技能。技能的习得,使得学生可以用美术中的形、色等媒介作为情感的载体,表达自我。而课程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开发,不仅可以平复和平衡学生的心理,升华情感,获得心理的健康发展,而且,美育中创新能力的实质,是运用人类创造出的和谐和丰富的艺术作品,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自我完善,最终使学生拥有丰富、美好和充实的心灵。这不仅是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契机。

(二)艺术设计创新能力培养对于完善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美育的重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欣赏美,提高美的鉴赏力和感受力,净化心灵,完成美的修养,进而培育学生的人格和心灵。这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关键的环节。创新能力根植于教育过程中,是一个习得的过程,通过有目的的学习,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和美术基础知识,有了欣赏美的眼睛,和追求美的情操,就能够用大美的观点去看待世界、较为正确和全面的眼光理解万物,这种思维方式促进创新能力的产生,反过来,创新能力也需要正确的思维方式作引导。藉由与美育有关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使其认识到世界的美好,从而用对生活的热爱,去创造美好未来。美育提供给学生自我完善之路,由此可以进入自律、和谐、丰富的生命体验层次。美育教学,也离不开知识的累积,创新性课程的开展,不仅需要学生是博学的,更需要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鉴于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需要发挥知识上的优势,还需要教师组织一个灵活多变的课堂,摆脱沉闷单调,使得学生在轻松和有生机的课堂环境中,智力和创造力得以彰显。在各种新的形势下,学生怎样才能适应新的要求,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处于积极、活跃的氛围中,把单纯向学生讲授、灌输知识转化为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思考,去研究所学的知识,通过学生自己去研究讨论等多种不同的形式,使得对所学有个深刻的印象和感悟。例如,动物是小学生喜爱的作画题材,也是培养学生主动力,创新力的好题材,画动物要把动物的特征画出来才,教育教学时运用硬件设备手段,让学生通过录像观察动物整个体态的形状特点,说出头和身体近似什么形状,这样就有利于形成一个形象思维,留下直观的印象。然后,再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动物由头通过脊柱到尾巴形成的动态线,并记住最有特点的姿态,做到对描绘对象有一个特征的印象,为下一步的描绘起铺垫作用。近年来,人们普遍认识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优秀的创新型人才的能力,诸多事实也证明创新型的人才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源源不绝的动力。通过研究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人类的少年阶段是培养其创新能力的最佳时期,这就说明在学生的学习期间进行美术创新能力教育的重要意义,它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成长,也关系到国家的长远发展。只有让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新型的创性能力培养教育中,,国家民族的发展才有动力,未来才有希望。日本幼儿美术教育家板光彦说:“美术活动不在于教会幼儿画成一张或制成一件工艺品,不是为了培养未来的画家,而是把它当作开发智力、培养创新才能和高尚情操的一种手段。”所以,在美术教育中去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必要的,也是符合社会发展和需求的,这个教育的过程也是教育中重要的内容。美术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自身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具备想象力与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因为美术作为一门专门学科,需要有经验的教师进行引导,使得学生的兴趣得到发展,美术课教学中,教育者以创造性教学为目标,不满足于同一教案的复制,避免了教学内容的重复,这样就会不断想出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这对于美术教育来讲是很好的丰富。教师教学过程中如果不只重于作画的技巧,就会注意让学生注意观察,观察范画,观察生活,多动脑筋多思考,多感悟多总结,才能有创新的基础。比如很多低年级学生在画画过程中,总是急于在画面上表达,如果教师在这时候能有意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能对绘画对象的外形加以分析、色彩的规律加以总结之后,让学生带着感情,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去作画,经过类似这样反复的训练以提高学生敏锐的感觉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自我感悟力的能力。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凭借具体形象的再造进行的,在再造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思维得以开阔,这些能力的培养都与具体形象联系着。针对这个特点,在美术教学中,只要充分活跃孩子的思维空间,结合实际动手的能力,就能培养起学生的创新能力,调动了创新能力,就会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我设计的大桥”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孩子自我动手制作的方法让孩子设计出更多更奇异的大桥,在这基础之上,教师引导孩子:“大桥是什么样子的?有没有什么特别一点的大桥呢?”有的孩子就会抢着回答,有各种各样的回答,“大桥像彩虹”等等,然后在让孩子自己动手去制作他们心里的大桥,会有很多孩子做出更多不同样式的大桥,就出现了如恐龙桥等等不同形象的大桥,这时孩子将心里的大桥画下来,孩子的作业纸上就出现许多再造出来的物体,这些物体的创作正是学生创新力的一种体现,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引起孩子的兴趣,激发了孩子的主动性。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是教育教学中备受关注的课题,通过美术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既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也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方式,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设计创新能力培养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的提示

(一)设计创新能力培养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教学理念的提示

1.继续修订和完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美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比较,具有非考试性、非量化性的特征,并带有强烈的地域文化性、民族性和个性色彩。因为美术课程不具备像科学知识那样的普遍性和一般性特征,所以要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与国际现行课程标准比较,实际操作上有一定难度。尽管如此,对比美国《国家艺术教育课程标准》和日本《小学校学习指导要领———图画工作科》及《中学校学习指导要领———美术科》,在相应的程度上我们的《课程标准》也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2.更新教育观念,充分调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美术教育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时下仍有不少中小学对于美术课程有小科意识,认为其不是重要的课程,所以美术课被语文、数学、英等其他课“占课”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设计创新能力培养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教学模式的提示

在充分掌握学生心理的基础上,培养兴趣,着重提高审美素养和创新能力。首先,了解学生,通过对学生心理状况的把握来指导教学。美的感知能力是学生知觉能力,心理发展状况,体能发展水平,美的熏陶以及生活经验的产物。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给予创作自由,从兴趣入手,然后加以引导,才能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其次,改变观念,转变课堂教学模式。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多半是直接与想象的综合,随着知识的累积和年龄的增长,才慢慢变为直觉和理解的再现,因此,中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重点不应放在培养绘画技巧和技能,而应是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素养为目的的能力培养和人文素质教育。这就决定了课堂评价标准,不应是绘画人才的评判标准,而是作品中有无真情实感,是否有新颖的创意,是否准去理解了老师布置的画题等等。再次,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创新的重要性。美术课的课堂,不应该是一个灌输知识的课堂,而应是开发智力,培养才干,鼓励创新的课堂。美术知识形象生动,鲜明直观,教师可以发挥美术课程多媒体资源丰富的优势,促进学生的智力和创新力的发展。例如,课堂上提到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进行相关资料的搜索,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直观地捕捉到民族服饰的相关信息。教学中,关于某一个主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创作空间,比如,关于看电视的创作,可以告诉学生,可以用平面绘画的方法去展现,也可以立体的方法,取一个纸盒,做出一个电视机的模型,还可以用平面的方法去实现电视节目。总之,无论是在教学方法的把握上,还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兴趣以及环境条件调整教学内容,力求使课堂讲授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兴趣,多欣赏优秀艺术作品,力求重建一个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

(三)设计创新能力培养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教材建设的提示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规定32:学校艺术教育要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深化课程教材改革为核心,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大力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艺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开发自身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改革,应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对学习的兴趣,倡导探索性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储备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高中阶段艺术课程和教材的改革应体现多样性、选择性的特点。使学生在普遍达到艺术课程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对艺术课程各个学习领域的自主选择。并强调加强艺术课教材的建设和管理工作。通过教材审查和评选推出若干套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高质量的艺术课教材,供各地学校选用。至2010年,基本实现基础教育阶段艺术课教材的现代化、多样化。

(四)设计创新能力培养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评估体系的提示

改革评价体系,对于设计艺术教育体制来说至关重要,可以说,不合理的评价标准意味着设计艺术创新能力教育改革只是空谈,创新能力的培养基本也是无稽之谈。我们目前教育评价体系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分数至上,考试第一。评价方式简单粗暴,陈旧且欠公正,根本无法全面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并给予综合素质的评分。

1.面向学生的评价体系。在新《美术课程标准》中,学生评价体系应以学生在美术课程中的学习情况作为评价的客观基础,兼顾评价和教学,强化形成性和过程性评价,弱化评价的甄别和选拔的功能。

2.面向对教师的评价体系。既然有面向学生的评价,也应有面向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估。建立一个美术教师的评价体系,促进教师自身不断提高,同其他学科一样,可以建立一个美术教师自评为主,有教师、校长甚至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促进美术教师可以从多个渠道获取教学反馈,以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将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落在实处。在教师评价体系中,应强调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反思,比如在结束一单元的教学之后,记录下教学体会和需要改进之处。对教师的评价尤其要注意的是,教学行为的评价不能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唯一衡量依据,而应该将教师的发展,教学的改革,以及职业道德考虑进来。避免民间学术机构和社会团体组织教学评比并以此作为教师晋升或者评优的依据。

3.面向学校的评价体系。对于学校而言,创新能力的教育评估无外乎是关乎教学决策和教学的运行。主要的内容包含学校制度、教学的组织和管理、教研活动、组织的艺体活动等。一般这种评价以学校自评为主,教育主管部门和学生家长、社会共同监督并参与评估。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存进学校的全面均衡发展,切实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与评价教师的体系相似的是,对于创新教育能力的评估,升学率断然不能作为评价的优先标准,取而代之的应是由教育部门组织的设计创意大赛,在类似的比赛上获得的成绩,可以作为学校是否完成创新性教学目标的评价依据。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策背景下,贯彻落实全面发展观,努力发展创新经济是每个义务教育的主体———九年制义务教育学校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的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其中坚力量是青少年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影响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鉴于此,提倡在基础教育阶段即加强设计创意能力教育,开展艺术设计创意教育相关实验,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嵌入艺术设计创意课程。设计创新教育宜从青少年抓起,从义务教育阶段抓起,方可切实提升中国未来的艺术设计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后续的设计创新人才。

作者:付琳 汤瑾瑜 单位:安徽大学

(注:本文系安徽农村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现状调查及问题研究,项目编号:JG14153)

参考文献:

[1]周于荀.传统文化对美术设计创新的借鉴与启示[J].艺术教育,2014,(12).

[2]张晓蒙.艺术设计创新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策刍议[J].艺术科技,2015,(1).

篇9

摘要:艺术设计是中学课程的一门职业课程。由于学生入学率的不断下降,学生在中学各年级的辍学,以及学校对本课程的普遍不重视,该课程的实施却并不让人满意。很多学校并不愿意开设这门课程,因为大多数学习者对艺术设计不感兴趣。但是,目前还没有研究关注影响师生对艺术设计课程态度的因素。本论文的目的是探讨分析影响师生对艺术设计课程态度的因素。本文是在肯尼亚尼扬扎省的公立中学中进行研究,研究对象包括113名学生和15名教师。简单的随意取样是从439名艺术设计课程中辍学的学生中挑选除131名学生。研究发现,学校缺乏材料,设备和设施。课程运作费用较高,分配给艺术设计课程的课时不足,无法开展实训实作。本文建议教育部应该重新考虑在肯尼亚中学中发起职业教育的初始目标,招聘更多优秀的艺术设计教师,为学校配备艺术设计相关的设备,增加艺术设计课时。

关键词:艺术设计;课程;人才;职业教育;态度

一、引言和研究背景

非洲教育已从传统体制到西方引入模式再到现代多维适应模式。区别的特征是传统非洲模式注重课程的整体统一,在通识课程和职业课程之间很少进行划界,而西方模式下则是严格学术导向的学科分类(Kerre and Kwende,1995)。在许多国家,艺术设计是作为选修课程。今天,在肯尼亚如果一个课程不是必修,本课程就不会像必修课那样吸引很多学术,因此带来态度方面的问题(Naoe and Toshio,2003)。

20世纪70到80年代非洲教育体制遭到猛烈批评,教育太过理论和学术,忽略了培养青年人才从事创造性职业的实践能力(UNESCO,2008)。作为回应,大多数政府修改和反复检查他们的教育体制,引入或扩大技术职业教育,将艺术设计作为学校所有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将艺术设计课程职业化的理念包括“全人”教育的个人发展目标,提供平等机会和满足广大人才需求的社会政治目标(Lauglo and Maclean,2005)。

虽然独立之后的一些报道表达了对忽略实践和创造活动的关注,排除商务研究,肯尼亚教职业课程的成本要比教其他科目的成本要高得多(Mwiria,2005)。这笔费用主要由政府和家长承担,政府付教师工资,家长为孩子学习用品买单,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肯尼亚政府承诺让中学课程职业化,艺术设计课程是获得肯尼亚中学证书必考科目之一,这也是国家教育目标和政策委员会提议的(肯尼亚共和国,1976)。在其他提议中,该委员会呼吁重构教育体制来满足基本需要,增加毕业生未来收入机会。要求学生学习态度和技能的转变,可以激发学生在自主择业时的自信和创造力。艺术设计是肯尼亚中学毕业证书要求的教学和考试科目之一。

1985年,肯尼亚政府寻求课程多样化,将更多职业和技术课程整合到中学课程中。艺术设计是在新的教育制度中强调的职业技术课程之一。(肯尼亚共和国,1981)新的教育制度规定,小学教育8年,中学教育4年,最低4年大学教育(8-4-4模式),替代先前的教育制度,7年小学教育,4年初中教育,2年高中教育和最低3年大学教育(7-4-2-3模式)。实行8-4-4教育模式是基于以下理由。(肯尼亚共和国,1981;Mwiria,2002)

中学艺术设计课程的具体目标是:

(1)通过创造性探索艺术设计的原则和要数来创作出达到美学和实用功能的艺术作品;(2)通过艺术设计作品表达他们的情感,思想和经历来相互交流;探索外部环境作为灵感,主意和素材的来源进行艺术创作;(3)在解决艺术设计问题和任务中开发一套系统方法的同时,获得优秀的工艺;(4)整合获得的技术,概念和态度,丰富其在其他领域和活动中的理解和表现;(5)通过学校、本地社区和其他机构进行在国家层面间的小组活动,交流思想而技术;(6)运用当代技术来解决艺术设计的问题;(7)欣赏他们自己和其他人的艺术和文化遗产。

作为艺术设计课程的一个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是教育过程的中心。但是,由于入学率的降低,许多学校不提供该课程,对待本门课程的态度是不积极的(Wagah,2009)。由于潜在的因素,师生可能有不得不弄清楚和提及态度。但一个突显的现象是学校在逐步淘汰这门课,入学率也在不断下降。

最近对艺术设计课程的研究关注具体的艺术话题。Wanjiku(2001)想出在画布上完成各种绘画,对倡导街头艺术到上面提及的学术艺术表现出的明显矛盾做出回应。Shoka (2001) 研究平面设计,Adhiambo (2004)研究肯尼亚室内作品中如何创造性地运用皮革。Nguku (2000)进行一项关于运用织布技术来设计和创造精致的手工编织纤维品。

这些文章研究了大量的艺术设计课程的具体话题,同时也关注决定学生和教师态度的环境,课程和管理方面的因素,他们的态度转而影响在艺术课程继续深造的学生数量,取消艺术课程学校的数量也在上升,成为教育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Oludhe (2003)开展了一项针对中学生创新实践及肯尼亚艺术教学涵义的探索。尽管他的研究探讨作为艺术设计课程核心价值的创造性的各范畴间的关系,但本文的研究主要是了解环境,课程和管理因素,这些要素极大影响了师生对艺术设计课程的态度。

由Tarja (2005)牵头的针对女孩,男孩和性别游戏的个案研究在芬兰展开,它的目的是从性别的角度研究艺术教育,研究性别在学校艺术课程教学中的含义。研究重点是观察,描述和解释构建差异性的各个维度和方法,以及性别含义是如何与领悟,创作和学术作品和成长联系在一起,学生作品和成长通常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性别成为教室有意义的一个要素,因为风格和行为,美学价值,以科目特点和学生艺术作品的迥异会被观察到。研究不会解决课程相关的问题,决定艺术设计课程态度的管理环境因素。

对于艺术设计课程是否应该向其他课程一样在高中课程中保留,例如农业,木工,金工,建筑,动力学,电工,绘图,航空,技术和家政学(Wanjira,2009),教育部,肯尼亚教育局课程开发人员,以及其他人士如社区成员都感到进退两难。各方态度已延伸到学校管理人员,他们有权决定在现存的课程体系中增加什么课程,选择那一条道路将使艺术成为一门选修课程。教育部已将课程分为各类课程群,明确规定了实行8-4-4教育体制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应该选择或者不应该选择的课程(M.O.E,2008)。高中必修的课程主要分成如下几类:

第一类:英语,数学和斯瓦希里语;第二类:生物,物理,化学,自然科学和生物科学;第三类:历史,政府,地理,基督教教育,伊斯兰教教育,印度伊斯兰教育;第四类:家政学,艺术设计,农业,木工,金工,建筑,动力学,电工,绘图,航空,技术;第五类:法语,德语,阿拉伯语,音乐,商业研究和计算机。

学生要求必修第一类中的所有科目,第二类中至少选2门科目。也要求他们从其他3类中选择课程。科目挑选首先取决于各个学校课程开设情况,其次是各个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师资情况。艺术设计课程并不受教育者和股东重视,因为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这门课程的地位变低(Mwiria,2005)。选课是个人兴趣爱好问题,极大地由态度决定。理解环境,课程和管理相关因素对由学生和老师选择的艺术设计课程,并和其他课程相联系的深入了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研究目的和目标

研究目的是找出决定师生对待艺术设计课程态度的因素。具体的目标是建立:

1、环境因素影响对待艺术设计课程的态度。2、影响对待艺术设计课程态度的相关课程因素。3、影响对待艺术设计课程态度的相关管理因素。

三、研究的概念性框架

本研究是基于态度形成和变化理论来构建概念性框架,正如图1所示,众多学者Eagly and Chicken (1993),Radford and Govier (1991) and Robert (2001)在其著作中探讨那样。态度推动人们对目标,情景或受欢迎和不受欢迎的提议做出反应(Guilford,2004),Sprinthall (1987)归纳出两类态度的渊源:外在影响,例如来自父母,同行,教师或学生。第二类由于个人冲突而产生的内在影响,例如学生选择追求的职业。职业选择是个复杂的实践,包含受文化和社会传统限制的无意识的决定。

影响师生对艺术设计课程态度的环境,课程和管理因素受学校具体情况,家庭,文化准则和劳动力市场走向等方面的制约。(Kithyo and Petrina,2002) 影响师生对艺术设计课程态度的因素会因为过去课程设置或定位而形成,也会因为艺术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效果而产生。

所有这些可以视为环境影响。Robert (2001)指出,态度主要包括情感或感情成分(例如,喜欢或不喜欢),认知成分(信念)和行为成分(通过各种方式采取行动)。换言之,这里描述的态度表明是有坚定信念,观点和感觉,在人们的行为中体现。

类似地,管理相关的因素,比如学校政策,可能要求艺术设计在五到六中课程类别中出现。这可能会阻碍不开设艺术设计课的课程班里学习的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如果给每个人提供成长的空间,任何人都能成为艺术家(Kiama et al.,2007)。艺术设计课程尤其注重实践教学环节,这部分占70%。如果学校在设备条件和有利的学习环境(艺术室)方面不积极支持,对该课程的态度模式就会形成,例如,提供本课程的学校数量将会下降,学生入学就会低到只有一名学生。

Pettman (1986)认为,情感和信息在态度形成中都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态度也是跨文化理解的重要成分。换句话说,这里描述的态度表明是有坚定信念,观点和感觉,在人们的行为中体现。学生态度也影响艺术设计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评价过程的实施,尤其是如果学生态度是负面的。

例如,师生在学习两个静止人物绘画前,要先学习一个静止人物的绘画,当课时表里规定的课时不足时,教师不得不压缩静态人物教学,这样就会影响下节课教学。在肯尼亚高中教育证书考试中,静态人物绘画被分配4学时,然而在最近的中学课程中,同样的教学内容被分配2节课共80分钟学时。这表明学生不能在时间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同样的学习内容,就会导致他们对课程某些态度的形成。

态度的三维模式将态度视为由3个成分构成,情感,行为,和认知。运用三维模式就是让三个成分构成一个体系,并相互依存。Radford 和 Govier (1991),Feldman (1990)指出,为维持体系的完整性,体系中的某一个成分发生变化其他两个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他们进一步指出,证据表明态度的认知和情感要素是紧密相连的。情感成分包含我们对所看到事情的正面和负面感觉。行为成分由特别的行动倾向或意图构成,是与我们的态度相关联的。

最后,认知成分指我们对态度的对象所持有的信念和思想。学生可能把艺术设计课程视为一个专才科目,于是该因素导致态度形成。

例如,学生对待艺术设计课程的态度可以由积极的情感组成(感情成分)。打算停止或继续学习艺术设计课程(行为成分)以及对艺术设计的信念是天才或专才学生学习的课程(认知成分)。

态度也可能以几种形式存在,特别是在变化过程中。例如,他们可能是具有选择性的,偏见的,在面对新的经历,例如参加在职教师培训的教师的教学经历所表现出的接收挑战或抵制变化的积极心境。态度也会是假设建构,他们不会被直接发觉,他们的存在只能从一个人的行为中获得。这种行为当然能以多种形式存在,例如,学生退出艺术设计课程学习,学校不重视艺术设计课程。

四、研究方法

地点和取样:研究在肯尼亚Nyanza省的15所公立中学进行,这些学校开设艺术设计课程。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15名艺术设计课教师,113名修艺术设计课的学生和131名退出艺术设计课的学生。饱和取样用来满足艺术设计课程师生的取样比例。为达到退出艺术设计课程的学生数量,简单随意取样用来选出30%的学生,其中只有4名学生用于本研究,因为他们一直对学校实施艺术设计课程的动态性比较了解。

研究设计和数据采集:本研究主要基于定性研究,旨在获得师生对开设艺术设计课程情况的意见和观念。问卷调查表用来募集调查对象就艺术设计教学状况的观点,包括环境,课程相关的因素和管理支持。课程观摩时刻表被用来对应检查由调查问卷表产生的信息。基于利用问卷表的调查设计得到采用。

首要研究:数据收集前,在17所研究对象中的2所学校完成了首要研究。首要研究学校不会用于最终研究。研究目的是确保研究工具或方法的可靠性。为保证研究工具的有效性,在Maseno大学关于本研究话题的3位专家被邀请来审核与研究目标相联系的内容。他们的反馈用于修改研究工具和方法。

数据收集程序:首先从教育部寻求开展本研究的官方许可。研究手段通过个人与学校领导约见得到管理方面支持,问卷调查表得到填写,访问之日观摩学校的授课。

数据分析过程:研究设计产生定性数据。基于研究目标,运用针对主题类别的描述性统计学,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数据按照频率,百分比,平均和逐字引用等方面来进行报道,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依据。

五、结果讨论

环境因素:研究人员发现,环境因素例如在课程班里开设的是否开设艺术设计课程对艺术设计课程的选择有一定影响。有的学校在特别课程班里让一些选修科目成为必修,而不是在学校所有课程班里开设艺术设计课程,如表一所示。

这就意味着艺术设计课程的专才学生因此错过了挖掘自己才能的机会,他们不能进入提供本课程的班,导致艺术设计课程的学生入学率不高。然而,研究发现进一步反应出40.5%的学生愿意自愿参加个人艺术兴趣班。

这也表明,加入学校提供的选修课程学习的学生被迫选择一门选修课。从研究中明显得出,78(59.5%)的学生错过学习艺术设计课程,这个数目高于修读艺术设计课程的学生比例,这也是导致艺术设计课程学生人数较低的一个因素。研究人员发现,表1中多数学生116(88.5%)并不愿意讲艺术设计作为各班的必修课,只有15(11.5%)赞成将其作为必修,远远低于艺术设计开在兴趣班。

放弃艺术设计课程的学生以及那些参加本课程学习的学生,被要求按照最喜欢到最不喜欢的顺序排列中学课程。其目的是从学生的角度找到中学课程中艺术设计课的位置。最受欢迎的科目排在第一,最不受欢迎的科目排在第十七。如表2所示,平均率从排名中计算得出。

从表2可知,受访的113名参加艺术设计课程学习的Nyanza省学生,将艺术设计排在第3的位置,平均率为13.19。这表明他们喜欢本课程,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继续学习课程,指导第4级。

在Nyanza省,131名放弃艺术设计课程的学生将本课程排在受欢迎程度的11位,平均值为8.30。第4级的学生在肯尼亚8-4-4教育体制中,要学习7门或者8门科目。艺术设计课程从来没有排到位于前8的位置。这也进一步表明退学的学生持有负面态度,这也是为什么他们不继续学习艺术设计课程到第4级。当被问及是否同辈影响导致学生推出艺术设计课程学习,表3列出11个原因,研究揭示出2(1.28%)积极认同同辈影响放到第3的位置。

这意味着由于学生必修在第二课程群里选择课程,他们很容易受他们的态度影响决定选择何种课程。在表3中退出艺术设计课程的学生中,只有12名(占4.09%)把同学的影响放在第9个位置,表明他们不选择这门课并不是因为其他同学影响。表3中也反映出其他非主要的因素,例如来自职业教师的建议和艺术设计课教师的对学生态度分别占了10(3.41%)和9(3.07%)的人数和比例。

退出艺术设计课程学生认为其他职业胜过于艺术设计相关的职业。这一点从表3中得到证实,在不选修艺术设计课程的学生提供的13个因素中,44(15.01%)的受访者把其他职业胜过艺术设计这一原因排在第二位。

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师也证实学生感觉其他职业的薪水比与艺术设计相关的职业的薪水要高,这成为学生退出该课程学习的一个因素,被排在第3个位置。表3中,2(1.28%)位教师和25(8.87%)位退出该课程学习的学生把缺乏天分这个原因分别排到第3和第4的位置。

这表明缺乏天分会使学生退出该课程学习。雕刻,油画和素描等艺术领域是需要天分的。没有天分,一个人是不容易描绘出现实主义的画面和安静的生活创作。

课程相关的因素:研究发现,在表3中,79(26.96%)位放弃艺术设计课程的学生将课程耗费大量时间这个因素排在13个因素的首位,而教师将其排到第7位。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肯尼亚教育部2003年实施的课程变化,第4组课程群里的所有课程时间已经减少到第3类和第4类的5节课,第1类和第2类课程减少到每周3节,成为入学率低的某些因素。因此,有必要建立教师的职业背景,这样能对教师在中学开设艺术设计课程时提供评估他们职业态度和能力的参考信息。

显然,Nyanza省86.7%的教师获得了教育学士学位,仅有13.3%的教师持有教育文凭。从研究人员发的问卷调查表中得知,2003年实行的8-4-4课程模式,在大纲中增加了一些比如象在第3类中的计算机图形处理的新话题,教师被问及是否参加过在职培训。100%的艺术设计课教师明确答复没有类似培训。这让人不免产生一些质疑,面对大纲中出现的新的教学内容,教师们是否仍然利用参加工作时掌握的知识技能来教学,而没有获得相应的技能和积极态度来保证艺术设计课程的实践性。正如课程中的其他科目,艺术设计课程要求专业性和正确的职业态度,并且只能通过特别训练提升知识技能而获得。本次研究中观察到的教师的一些负面态度可以直接归因于教师教育项目的问题。受过良好教育的师资以及提供在职培训课程是课程内容成功实施的关键。由于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正确的从业态度,加之教师并未参加任何70%为实践学时的在职课程学习,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当前艺术设计课程中有许多教师的能力是不达标的,有的教学内容和话题被教师在教学中忽略。课程是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是动态的。因此,自2003年以来,由于技术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引入,有必要对教师进行在职培训。

管理相关因素:如表3所示,15位教师在排列学生放弃艺术设计课程的11个因素时,将对艺术设计课征收额外费用排到第一位,而将艺术设计课学习费用高排在第二位。35 (11.94%)位接收调查采访的放弃艺术设计课的学生证实课程费用高,将其排到第3位,而将对艺术设计课征收额外费用放到第6位。这表明,交不起学费的学生就会放弃该课程。Nyanza省100%的学校仅有一间房屋作为艺术室。

不难观察到,用粘土制作陶器品放到了艺术室的地板。作品恶劣的贮存条件使作品暴露于受到损坏的危险。缺乏恰当的存储设施很容易带来在中学中开设艺术设计课程的负面态度。

六、研究的结论

基于以上的发现,研究的结论概括如下:

1、环境因素,例如其他职业有更好的职业前景被排在表3的第2和第3位置,对产生艺术设计课程的态度起决定作用;2、时间是与课程相关的一个主导因素,因此对产生艺术设计课程的态度也起到一定影响;3、研究揭示出艺术设计课程从管理的层面上讲是办学成本昂贵的课程。

七、研究的启示

基于以上的结论,笔者得出以下启示:

1、学校的职业规划部应该鼓励和建议在艺术设计方面有一定天赋的学生追求此科目到高层次,因为未来许多就业机会和它息息相关,例如产品设计,珠宝设计,古玩艺术,玩具制作,卡通制作,篮子执着,木偶设计,室内设计,艺术教学,平面设计,网站设计,广告和市场艺术,艺术评论,打印,油画,雕刻,景观,涂饰,电影电视录像平面设计,摄影,动画艺术,剧院设计,法医艺术,舞台管理等等。2、如果艺术设计课程是为了实现设定的学习目标,尤其是隐性目标,就必修设置恰当的学时,课时安排在合适的周和日期。艺术设计课程应当安排在一周任一天的早上,最好是周一和周三上午。3、教育部应该重新考虑在中学开设职业课程的首要目标,通过提供设施,设备和培训教师等支持手段来实现中学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作者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专业课程改革思路

[作者简介]黄志刚(1967-),男,四川射洪人,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设计艺术系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研究;闫英(1971-),女,河北尚义人,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设计艺术系,讲师,主要从事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研究:黄志挺(1970-),女,四川射洪人,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设计艺术系,讲师,主要从事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研究。(四川 都江堰61183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四川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立项课题“艺术设计专业群建设课题”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0SA02)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5-0128-02

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开设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无论是办学规模、办学质量、办学理念、办学效益还是教学改革、培养质量和办学条件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辉煌成就。艺术设计教育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也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涉及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方面的因素。高职艺术设计教育,既有艺术设计教育的共性,又有高职教育的个性。由于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高职艺术设计的专业课程体系与本科院校存在较大区别,高职艺术设计讲求理论知识够用为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培养这样的人才,不是出几份文件,学习些制度,套用些经验就能完成的。首先,高职学院的师资大多是从专业艺术院校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等,姑且不说艺术设计领域日新月异的变化,单要教师把专业艺术院校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内容变为适应高职艺术设计的要求就是一个难题。因此,高职艺术设计的课程改革必须分析高职艺术设计特点,从教师人手,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明确目标,确立学习的方向。

一、高职艺术设计课程特点

1 知识结构特点。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中,由于学生层次、培养目标等原因,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具备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懂得艺术设计的审美意识和法则。建构美的标准,把握美的尺度。但不要求知识的完备性,而是以理论知识够用为度。何为够用?那就是能认识美、分析美和运用美,通过具备的理论知识,在实践中把握生产产品的质量。

2 实践动手的特点。高职艺术设计课程特别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让学生完成一个虚拟的项目或课题,而且要真正从生产活动中去把握实践项目的具体完成细节。从真正的生产过程中去掌握生产的整个工艺流程,这也是与高职学生将来从事生产第一线的工作息息相关。本科院校乃至更高层次的学生,往往重视艺术设计之初的艺术完备性,至于这些设计如何变为产品,更多的任务可能就落在了高职学生头上。目前,随着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高职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是高职学生就业乃至个人发展的重要基础。

3 创意思维培养特点。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虽然重视实践动手能力,但也绝不是仅仅培养一个简单的技术工人和操作手。艺术设计的最大特点就是个人的创意,艺术需要的是创造而不是模仿和复制。在生产过程中,创意思维是艺术产品成败的关键,掌握技术可以生产出与设计完全一致的产品,但艺术与技术完美结合之手才有可能创造出艺术的产品。创意思维能力培养是高职艺术设计课程的重要内容,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创意思维能力,才能在生产过程中达到艺术设计的最终效果。

4 课堂教学与生产活动相结合的特点。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模式,通过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艺术的基本特征。通过简单的虚拟课题和作业,可以使学生把握艺术的基本规律和审美法则。单一的课堂教学又必然给学生带来诸多局限,这在本科院校中也逐渐被意识到。对于设计生产活动中基本技术指标和基本操作都无法了解和掌握的设计师是无法将自己的设计变为产品的,高职艺术设计就更是如此。学生不仅要掌握形式美的基本法则,而且应该与生产活动相结合,掌握和了解艺术设计在生产实践的全过程。

二、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1 理论知识的掌握。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讲授理论,学生接受知识,这是学校几十年来的普遍教学形式。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理论知识,不仅有局限,而且学生容易死记硬背,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知识的获取渠道已经从单一的书本知识、教师布道变化为网络、展览等,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对知识信息的获取渠道往往并不少于教师,那种仅依靠教师积累的理论知识沿着教师传授的学习思路和方法已经不可取。

2 虚拟课题项目的完成。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在传统教学中是以教师布置一项虚拟课题来完成的。通过训练,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设计中去,通过教师对课题作业的讲评,对优秀作业的展示使学生认识自己的设计缺陷,从而提高设计能力。虚拟课题无疑在设计训练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就如军事演习一样,如果每次都使用空包弹,无疑会产生不真实感,所以还得进行实弹演习。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也是如此。在虚拟课程的基础上引进真实的项目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市场竞争中体会设计的快乐,这是目前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

3 校外实践性课程。无论是高职还是本科,目前都有3-6个月的顶岗实习期。高职的综合训练课程一般是在企业、公司中完成,但艺术设计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集约化的大生产在艺术设计中基本不存在。学生的综合训练要么在校内实训基地,要么分散于各个企业、公司。教师的指导、企业层次的差异都会影响到学生的实践环节。学生的校外实践性课程要么成为为企业打杂的工人,要么只能是走马观花地学习。

三、改革思路

1 理论知识的传授。高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是以够用为度,对于高职学生而言,理论知识往往又是他们认为枯燥难懂的、抽象的东西。如何才能在实际教学中解决这个矛盾?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也就是变学生的被动接收为主动学习。通过教师对理论知识的分析讲解,发动学生利用网络、图书、参观访问等形式收集资料,引导学生对课程结构、目标和方向进行讨论,分析和研究优秀范例、优秀作品,从中得到体会和启发。教师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是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学生探讨艺术规律。这当然也要求教师不断更新知识,掌握前沿的设计趋势,变换旧有的教学模式,更新观念,把握尺度。

2 实践环节的改革。“工作室制”是与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相适应的教学实训生产一体化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分解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基于工作过程

的基础课程学习,在校内进行基础素质与专业素质的学习;第二阶段主要是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学习,进行职业素质、岗位技能知识学习与岗位技能实训;第三阶段主要是基于企业岗位的、以任务驱动“工作室制”下的生产性实训,进行校内外“工作室”的顶岗实习,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在各“工作室”生产性实训教学中,实训指导老师以企业设计师的身份参与管理并指导学生,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参与实际生产过程,定期轮岗,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要求。实际上,实践环节教学是现在高职专业课程中的最大难题。如何做好实践环节既对专业课程提出了挑战,也是检验学生能力高低的标准。实践环节的训练应该具有“仿真性(虚拟)”和“真实性(实际生产)”,这就要求学校应该与企业、公司结合,建立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使学生在生产或辅助生产过程中,掌握艺术设计作品成为产品的完整工艺流程和生产环节细节。校内外实践环节离不开企业、公司,而企业、公司的运作模式和管理体制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模式又往往有较大差异。如何真正实现实践环节的改革,使学校和企业、公司在此过程中实现双赢,必然涉及教育体制改革、教育理念的创新和教育观念的改变。只有通过一般性专业课程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完成,核心专业课程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才能达到目的。学生在生产性实训中体会设计成品的完整流程,才能奠定实际操作经验。改革以前虚拟实训课程,变虚拟为实战,或部分虚拟部分实战,都能逐渐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3 精品课程建设。《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指出:“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启动1000门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地方和学校加强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精品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起点,通过对某专业的几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推动其他专业课程的改革。精品课程重点是探索出课程改革的新路子、新方法,透彻分析课程的结构体系,前后知识的连续性,校企合作的制度和形式。在专业课程改革中进行推广和借鉴,从而达到专业整体建设的目的。

4 教材建设。校企合作的成果之一就是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根据地域特点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课程教材是课程学习的指导性书籍,以往人们对教材的认识是它必须具备知识的完备性,但是,实践性教材只要具有特点就是好的教材,它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目前,国内虽有众多的高职高专规划教材,但具备高职特点的应用性教材还是少数。江苏省高职教育研究会艺术类专业协作委员会依托省内高职高专院校编写出体现江苏特色,反映新知识、新工艺和新方法的高职高专艺术类专业“四大学程”,即“基础学程”“实训学程”“实验学程”“精品学程”教材,打破了以前本科院校教材的理论构架,做出了自己的特色。但每个地域必定还有自己的地域特点,从服务地方区域经济角度出发,与企业合作开发适用的教材是每个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发展和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