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建筑规划范文
时间:2023-03-28 01:36: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业建筑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废旧工业建筑景观的现状
自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使城市的空间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首先是大量的工业企业及基础设施从城市外迁,留下了许多工业建筑;其次,城市的迅速发展使原处城市近郊的老工业基地接近城市中心,同新兴的城市建筑景观风格格格不入,对城市空间影响很大,这就造成大量工业企业从市区迁出[1],许多被遗弃的厂房等工业建筑景观就丧失了其物质功能,长时间的被闲置,日渐破败,成为城市环境建设中的负担,阻碍了城市文明建设的进程。但是,旧工业建筑曾是我国某一时期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的代表,是城市发展脉络的重要一环,是城市完整形象和历史改革的见证[2]。伴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后工业时代的到来,旧工业建筑景观作为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其自身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物质功能价值和文化情感价值日益显示出来,表现了其极强的生命力;同时,它们也是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的记忆载体,历程的文化景观。所以,如何对旧工业建筑的改造与再次利用,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化时代意义,而且也是旧工业建筑更新改造中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2我国废旧工业建筑景观改造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旧工业建筑景观改造基本上是从艺术角度、文化角度出发的,缺乏从整体环境和绿色生态角度的研究与实践[3],存在着建筑局部粗糙,能耗较大,污染环境等众多问题。从整体来看,由于我国旧工业建筑改造的研究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而导致我国旧工业建筑改造存在以下问题:(1)改造范围小,设计类型少;(2)对改造目的考虑不全,有些仅以单纯的经济、外观、功能为考虑主体;(3)整体改造的项目对整个环境的可持续、后续发展考虑不周;(4)对旧工业建筑厂房的价值缺乏深刻的认识、保护不足,缺乏对历史文脉和人文要素的呼应;(5)旧工业建筑改造中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较差,建筑设计中缺乏对节能、节水等方面的考虑;(6)在改造过程中,没有注意采取适宜的技术,为将来的再次改造隔出空间,保证改造再利用的可持续性;(7)在拆除阶段没有合理规划拆卸,更换下来的建材、设备的走向,不注意实现资源化利用;(8)在改造过程中,没有控制噪音、粉、水和废弃物的排放;(9)改造后没有进行项目移交的必要评估和跟踪管理。
3废旧工业建筑景观改造利用的意义
3.1具有资源利用的意义
对于工业建筑其结构比一般建筑要坚固,其内部空旷面积大,在使用方面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改造适应多种功能的需求。所以,它省去了主要结构和基础建设所花费的资金,可节约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建造成本和节约大量的公共营造成本[4]。还缓解了城市发展的用地紧张,也符合当今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大方向。
3.2具有环境保护意义
对废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利用可以省去大量的建筑垃圾,减少二氧化碳、氧化硫、氧化氮等温室气体和毒化物的排放。同时,对原有破损的受污染的环境进行整治,又提升了环境质量,这样既节约了能源,又保护了环境,符合社会发展的大潮流。
3.3对历史文脉和文化价值有一定的意义
废旧的工业建筑具有历史文脉和文化价值,它不仅见证了城市建设的进程,也是城市工业化时代最好的历史形态见证者,并具有很高的建筑史学与美学价值[5]。从历史文脉的角度来说,工业建筑景观本身就是历史的遗留物,也是遗留下来的文化精髓和历史渊源;它代表着一个时期的社会价值和城市发展的趋向,代表着人们的文化记忆以及时代精神,在城市文脉的延续和环境形态的完整上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所以,在改造过程中,不应该割裂记忆,而是应该通过一定的政策和设计手法延续这种记忆,让人们回忆往昔,憧憬未来。
3.4具有一定的建筑艺术价值
废旧工业建筑的主体结构,其设计构造、建筑情调带给人们精神的感染。质量坚固,外观粗犷质朴,代表着一种钢筋混凝土构建起来的几何美学,代表着一种复杂与简洁的结合体的结晶,具有很大的审美价值。同时工业时代构筑物自身所展示的特殊的设计、风格、高水准的技艺以及结构的严谨与技术的合理运用也为后人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经过改造后具有很好的建筑美学和艺术价值。
4旧工业建筑景观改造的设计及原则
在废旧工业建筑景观的改造设计过程中,我们必须对旧工业建筑景观改造再利用具有特殊性的认识,必须尊重原有建筑的历史和空间,新的使用功能与建筑旧有空间,以及新旧共性的原则,设计改造旧工业景观。
(1)设计过程中要保护能够体现工业建筑景观形态的元素,努力维持和恢复其原有的风貌[6]。尊重原有建筑的历史和空间逻辑关系,对于那些具备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的旧工业厂房的改造设计,尊重的原则体现在维持原有旧厂房的历史文化气息、空间秩序、形态和建筑风格。
(2)改造设计要尊重自然,与自然结合,保护自身特有的生态体系,而植物设计应尽量本土化,结合场地需要进行植物栽培,对于受污染严重的场地,则需要人为的干预,改良土壤,促进植物的自然再生。
(3)改造设计要建立完整的空间序列,通过对色彩的设计以及空间序列的调整达到整体与部分相互协调。
(4)改造设计在满足新的功能需求下,要做到结构上合理,经济上可行,维护上方便的原则,从而使新的使用功能与建筑旧有空间形式两者之间相互匹配。
(5)改造设计应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和地方经济实际,尽量利用原结构和原材料,注重节能、节材,达到优良的性价比。
(6)改造设计应针对旧工业建筑存在的环境差及多污染等问题,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环境,尽量保持现存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旧工业建筑的历史人文景观,实现环境整治,创造出更适宜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健康舒适的室内外环境。
(7)改造设计中,一些作品要大胆地运用色彩来强调工业建筑景观,突出改造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使建筑要有足够的前瞻性和预测性,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功能需要,使破败的旧工业建筑变成绚丽多彩的世界。
(8)在改造设计中,场地上的部分废料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可以就地再生利用;而有一些废料对环境会造成污染的,可经过技术处理后再利用。在废料和污染处理中,原则是就地取材,就地消化。在污染严重时,要对污染源进行清理或污染物外运进行销毁。
5实例———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是原陕西省钢厂,位于西安市幸福路南端,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援建的陕西省重点工业项目之一,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但由于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停产后于2002年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斥资2.3亿元竞购。陕西省钢厂的工业建筑具有跨度大、排列简单、结构质朴等特点,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师生们利用这些特点,对原有的建筑厂房进行改造,并在室内设置夹层,改造后的教室、图书馆、办公楼等,显现出外观艺术、美观实用的特点。在学校,人们随处可见原钢筋混凝土柱改造为板报栏的标志物,原有的机器零件,被改造成景观小品,置放在学校的绿地中央,处处暗示了这块场地的历史文脉,从而使师生们在游览校园时能有所感悟。人们还可以看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师生对外墙面进行改造,形成一种新旧的交融,旧空间被延续,新空间被赋予特殊的意义。陕西钢厂旧厂房的改造是将创意文化产业与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相结合的实例,整个校区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设计在保留了许多工业建筑的象征性构筑物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学校的教学要求和其他功能,不仅节约了建设成本,还吸纳了部分陕西钢厂的下岗职工再就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校区并非某位知名大师或机构设计完成的,它完全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师生对建筑的自我更新,是一种全新的设计方式;同时,也代表了日后旧建筑改造和景观设计的一种趋势,为城市创新教育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个新的思路,并延续带来新的问题。
篇2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生涯规划
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向城市的各行各业。而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有大量就业岗位的需求。作为建筑施工企业,面对农民工逐渐流失的预期,应该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目标预期作一些思考和探索,引入人力资源的理念,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生涯进行科学的规划。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状况
农民工是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特有现象,在工业化、城市代的进程中,建筑业、制造业飞速发展,导致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失地农民向城市转移谋生。相对于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从农业和农村中流出的第一代农民工而言,"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年龄在25岁以下,于上世纪90年代及以后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村流动人口。新生代农民工选择出来务工,在考虑赚钱的同时,更考虑把出来务工作为改变生活状态和人生道路的一种途径,其动机具有经济型和生活型并存的特点。
1.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据调查,新生代农民工年龄大约在18-27岁之间。与父辈相比,他们的生存状况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观念也随之变化。“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没有务农的经历,初高中毕业,期望值高,不愿干脏活、累活和收入低的活。打工不再是为了赚钱、回家盖房子、娶妻生子,而是带有“闯天下、寻发展”的目的。受城市文化的影响大,他们有很强烈的现代生活意识和消费观念,对城市生活的依赖感和归属感强,希望获得更多的认同感。但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和进入正规就业市场的本领,新生代农民工无法实现真正的立足城市,却又不愿意甚至没有能力退回到农村务农,成为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两栖人",他们还表现出以下特点: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
2.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需求。新生代农民工对自己的生活条件和生活水平的要求更高,他们也希望从事轻松待遇好的职业。研究表明,新生代农民工从事服务业的比例最大,从事建筑业、制造业的比率要低于第一代农民工。文化素质较高,对自己的职业取向有独特的认识,更关注自己的长远发展,不只停留在简单劳动,对从事技术性工作欲望强烈,对岗位技能培训有较高的需求。有一项调查显示,17%的新生代农民工有一定的技术技能,75%的新生代农民工有要求进行技能培训的欲望,仅有8%的新生代农民工没有考虑过。但是新生代农民工在整体上没有摆脱农民工的群体特征,制度性歧视带来的发展困境,工资待遇低带来的生存困境,农民的身份缺少认同感,劳资关系不平衡等等仍是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因此他们需要未来职业发展的长远目标,以及谋求社会认同的精神满足。
3.建筑施工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表现。建筑施工企业中,新生代农民工的行为还保留了长期农村生活环境的印迹,个体行为比较松散,表现为制度观念淡薄、自我满足度低、维权意识较差、职业纪律不强等状况。这些人员从事建筑施工,最关心的是自己能否挣到钱,自己的利益是否有保障,很少把自己的行为与集体行为联系在一起;缺乏安全常识,违反安全规程作业的不安全行为和不安全状态比较突出;合同法的意识比较差,有的不签订劳动用工合同,或签订的合同显失公平;缺少职业道德教育,在施工现场违反操作规程作业、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建筑施工企业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
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知识水平、人才素质是决定其是否具有职业能力的关键,作为建筑施工企业,把新生代农民工看成人力资源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帮助他们有步骤、有计划地实现职业生涯设计和职业发展,给他们一个能够真正的发挥潜能的一个舞台,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成长,正在成为一种发展趋势。
1.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使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广大农民工为建筑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的保障,但在以农民工为主的建筑业,客观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些"包工头"随意用工,管理混乱,违法转嫁经营风险,工资水平低和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严重,严重侵害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二是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严重不足,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对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造成他们在违章作业时,并不清楚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给工程建设的安全和质量带来隐患;三是工作环境恶劣,农民工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农民工队伍庞大松散,无序流动,给行业管理带来困难。
2.加强建筑施工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管理的对策。(1)规范用工制度。针对农民工的流动性,建筑施工企业与地方政府应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对建筑企业工资支付情况实施有效监控,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以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2)加强社会保障。建筑施工企业在以人为本地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完善的生活条件的同时,应加强与农民工的沟通与交流,关心其身心健康,注重对职业病的防治。开展就业指导和制度教育,加强劳动保护,提高安全素质、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3)提供就业指导。建筑施工企业应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农民工职业技术培训、文化知识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指导,帮助农民工克服"小农意识",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学习法律法规知识,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创造自我实现的平台。
3.建筑施工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建筑施工企业以施工项目为建制单位,人力资源配置上主要分管理和工人两大类,其中技术性工人的需求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建筑业初、中、高级技术工人的比例严重失调,高级技术工人占技术工人总数比例不足1%,与发达国家的40%以上相去甚远,技师、高级技师更是奇缺。长久以来,建筑施工企业临时性和分散性的特点,造成一线从业人员以农民工为主,流动性很大,由于农民工自身文化水平和技术能力的限制,多数从事的是木工、瓦工、钢筋工、电工等一线操作工作,限制了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他们有成为技术性工人的潜质和愿望,使培养其成为所需要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两者相兼的技能型工人成为可能。做好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生涯管理,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农民工从进入建筑施工企业就踏上了职业生涯之路,他们的基础和起点并不重要,但是人生的目标却很重要。职业生涯规划的焦点是在个人目标与现实可行机会的配合上,农民工也可以在企业帮助下沿着一条既定的职业道路,获得职业生涯的成就,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也是建筑施工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必然。
三、建筑施工企业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规划模式正处于不断的探索之中,企业需要指导他们认真了解自我,仔细审视自我并做好自我评估。通过对自己以往经历、经验及知识结构的分析,找出自己的专业特长与兴趣点,找到自己最适合做的专业技术工作,然后努力成为建筑行业的技术性人才。
1.自我评估。俗话说“志不定,天下无可成之事”。农民工要好好的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第一,确立人生志向。这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最重要的一点。第二,正确评价自我。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预期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要素。要分析自己的性格、特长、气质、兴趣和价值观,确定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然后再把人生目标进行细化,根据个人的经历,结合所处企业提供的发展目标和计划、相关政策及岗位,如职业评议制度、内部升迁制度等,制定相应的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第三,明确职业定位。农民工通过自我评价,结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愿望,明确自己处于职业周期的哪个发展阶段,明确自己的职业倾向,初步确定自己的职业定位。
2.就业培训。建筑施工企业可以依托正规教育、社会办学、农民工业余学校等教育培训渠道为农民工提供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一是打好文化基础,鼓励有条件的农民工学习文化知识,提高学历水平;二是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技术水平。根据企业施工人员配置的需要和新生代农民工特点设计课程体系,以“工学结合”形式,由项目部经理、专业技术管理人员、高级技术工人等人员担任老师,现场指导农民工的操作技能。对主力工种管工、钳工、焊工、起重工、电工、仪表工等进行强化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对施工员、质检员、机械员、材料员、安全员等一线五大员进行经常性培训。
3.执行反馈。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有确实能够执行的行动方案。农民工在确定了具体、可行的执行方案之后,采取行动变成了关键的环节。首先,主动沟通,争取帮助,包括向所在建筑企业说明自己的职业倾向,提供所需要的技能、工作经验和职业意愿等;其次,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工作、训练、教育、轮岗、晋升等方面的措施。例如,问一问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为达成目标,通过什么样的通道来实现?在工作方面,计划采取什么措施提高工作效率?在业务素质方面,计划如何提高自己业务能力?在潜能开发方面,采取什么措施开发潜能等等,都要有具体的计划与明确的措施。
职业生涯方案的实施过程中,会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有的变化因素是可以预测的,而有的变化因素难以预测。要使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就必须不断地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评估、反馈和修正,以适应环境的改变,作为下一轮职业生涯规划的参考依据。建筑施工企业应建立一种科学评估的平台,从农民工的自我评价、分析入手,通过对实际工作能力、效率、表现及个人发展的分析,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实施绩效考核,为农民工形成一个阶段性的职业生涯管理目标指明方向。职业生涯目标的动态管理,可以在不断的评估和修正中,使个人职业目标与建设企业发展目标达成一致,让它更符现实,这样才能使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实际意义。诗人奥德・卢德指出:“我们的未来开始于我们的欲望。”欲望是人生创造的原始动力,欲望是使生活和职业生涯发生改变的前奏。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有利于员工明确人生的奋斗目标,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是企业和员工的双赢所需。努力提供员工施展才能的舞台,充分体现员工的自我价值,是留住人才、凝聚人才的根本保证,也是企业长盛不衰的组织保证。
参考文献
[1]姚裕群.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2]林泽炎.执行职业生涯管理[J].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3]李伟东.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院.2009(4)
篇3
资金是建筑施工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第一要素,是企业发展的“血液”,企业缺乏资金必然面临着严重的困境,甚至有可能导致企业破产,而对企业进行规范化的财务管理能够不断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防止企业的资金链断裂,进而使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财务规范化管理对企业财务管理的意义
建筑施工企业进行规范化的财务管理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进而使企业获得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而且还有利于加快企业上市的步伐,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成功。上市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目标,企业通过上市可以拥有更多的发展资金,有利于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获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三、建筑施工企业财务规范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偏低
财务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专业性也比较强,相应的就要求综合素质高的财务管理人员。但实际情况却是很多企业由于不重视财务管理而缺乏专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难以保障,其积极效果也难以充分发挥。
(二)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
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或相关的机制可操作性较差是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管理机制已经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其中存在的问题也直接暴露出来,很多企业也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但由于各种原因,好没有制定出完善的管理机制,使企业的财务管理出现比较混乱的情况。
(三)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偏低
由于企业对财务管理不够重视,相应的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也比较少,致使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偏低,增加了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使财务管理的效率低下。
(四)企业对资金的管理不够科学
很多企业在资金的管理方面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些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建筑施工的周期较长、涉及的方面较多。企业对资金的管理不够科学导致企业的资金利用率较低,给企业增加了经济压力,甚至有可能导致企业陷入破产的困境。
四、建筑施工企业加强财务规范化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首先,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宣传教育工作,使财务管理人员树立起财务管理的意识。其次,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财务管理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同时对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正确的引导,避免出现监守自盗的情况。再次,要注意引进财务管理的专业人才,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最后,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的考核工作,考核合格才能上岗,进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上岗机制,迫使财务管理人员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
(二)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
首先,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组织机构,成立专门的管理小组,为财务管理打好组织基础,保障财务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其次,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企业的战略目标,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并严格实施到企业的每一项工作中,对每一项规定进行详细而明确的说明,并保障其可行性,使财务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最后,完善各项有关的制度,如财务管理责任制度、绩效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总之,只有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使财务管理工作有序进行。
(三)加强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伴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企业在财务管理中需要核算的数据越来越多,给财务管理人员在数据核算上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如果还是依靠人力进行相关的计算,不仅效率低下,计算的精确度也难以保障。因此加强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摒弃只要增加几台计算机就实现财务管理想信息化的错误思想,正确认识财务管理信息化。其次,加强硬件建设,投入新的财务核算设备,并指导财务管理人员利用新的设备进行数据核算。最后,积极利用先进的软件技术,提高财务管理智能化的水平,进而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
(四)合理规划企业的资金
合理规划企业的资金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是财务管理发挥积极作用的关键手段。首先,企业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收支安排,对每一项资金的来源和去向都要做好详细的记录,保障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其次,派遣企业的财务会计人员认真做好资金的核算工作,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反馈给企业的管理人员,以便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最后,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要及时清理拖欠的款项,避免出现呆账的情况。
五、结语
篇4
【关键词】建筑工程;技术资料;问题;对策
近些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国家的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逐渐提高,我国制定了与基础设施工程验收有关的行为规范,对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受基础设施建设中隐蔽工程影响,工作人员只有使用真实完整的技术资料才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工程质量,虚假的项目数据可能会威胁工程安全。
一、技术资料应用在工业和民用建筑中的重要性
有一些企业的管理者,盲目的追求经济利益而忽略了工程的社会效益。这类企业看不到技术资料在项目工程质量提高中的重要影响,导致建筑的质量和安全受到影响而被降低甚至还会给合同负责人带来商业纠纷。
1、真实的施工技术资料是城市建设及管理的重要依据
要想保证施工工程的质量,相关负责人必须要提供真实有效的技术资料。施工资料可靠性与否无论是对城市管理工作的开展还是对建筑物后期的修理和扩建都有着重要影响。要想增加已经投入使用的建筑的使用年限,企业需要定期的对建筑进行养护,发现有任何问题要及时处理。有的建筑竣工时间过于久远,修理人员不了解建筑管线的走向,他们只有借助相关技术资料才能完成维修工作。这时,如果企业提供的技术资料不完整就会加大建筑维修难度,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如果技术资料是错误的,那么会给用户的安全造成不可预计的影响。为此,施工单位必须提供真实完整的施工资料。
2、标准化、规范化的施工技术资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客观要求
如果一个建筑实现了它的使用价值,利用它的功能给用户带来了便利,那么这个建筑就是高质量的。而一个建筑物是否能实现自身的使用价值,主要取决于该建筑的实际施工是否与工程设计相符合,施工行为是否违背了相关技术规范。要想保证建筑的施工质量,我们必须要对施工资料进行标准化管理,提高资料记录和整理工作的规范性。为此,相关负责人必须要提高责任意识,认真的对施工资料进行填写,杜绝资料延迟归档现象的发生。施工资料是建筑工程质量的反映,对保证用户安全有重要作用。
3、施工技术资料是施工企业管理水平的见证
施工资料并不是由某一个权威人士凭空捏造的,而是由记录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全方位的对建筑的各项数据和建造过程进行记录而得来的。所以,施工技术资料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筑单位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各个单位工作人员必须要增加责任意识,提高工作质量。
二、目前我国工、民用建筑施工的资料管理工作尚不完善
有的人认为施工资料管理工作是很简单的,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工程完成后各建筑单位需成立专门的整理小组对资料进行分类归档,这项工作的复杂性很高,资料管理工作的质量经常会因此而被影响。
1、施工技术资料不真实
施工资料的基本特征是真实可靠,但是目前我国使用的施工资料的真实性并不高,导致施工质量受到影响而被降低。某些建筑单位的管理者工作不积极,下属缺乏工作热情,有的员工即使发现了资料的错误也不进行改正,还有一些工作人员根本没有在工程进行时对各项数据进行记录。虽然我国制定了监督取样工作的技术规范,但仍旧有一些单位不按见证制度办事。甚至还有一些监督单位责任心不强,工作不认真,导致施工资料的检查工作进行得不透彻。以上这些都是导致施工资料真实性降低的原因。
2、施工技术资料不规范
要想提高施工资料的准确性必须要结合多个责任主体的力量,这项工作的难度很大,所以资料的质量经常会受到影响。设计人员明知其设计无法在现实中实现却不修改施工设计。某些单一项目可以决定整个工程的质量,但是这些项目的交底工作却缺乏针对性。另外,还有一些记录人员没有对隐蔽验收进行记录,填写人员工作不认真遗漏了某页的书写。真实可靠的施工资料可以全面的对项目工程的质量进行反映,可是一旦出现了这些事情,技术资料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3、原材料取样缺乏代表性
各建筑单位参与试验工作的员工素质水平相差较大,有的员工的技术水平根本无法胜任工作。受经济利益和工作便利的驱使,各单位选取了违反国家标准的取样方法、取样数量和取样频率。只有科学的取样方法、准确的取样数量和恰当的取样频率,才能够保证试验结果反映项目质量的真实性。如果建筑单位的取样工作不规范,质量较差的材料就会进入施工现场进而威胁整个工程的质量。
4、施工资料和现场施工进度脱节
施工资料可以体现项目的实际施工过程,为此,记录人员必须在施工进行中对资料进行填写。但是大多数企业采用工程完成后通过回忆填写施工资料的方法,降低了资料的参考价值。
三、强化施工资料管理力度的有效措施
1、建立健全施工资料管理部门
对管理责任制度进行完善。首先,运送人员在将材料运输进入施工现场前必须要通知化验员,为取样工作提供便利。其次,质检员要加大工序的检查力度,提高每一项工作的规范性,保证资料质量。最后,如果工程数据发生了变动,技术员要在资料员的陪同下对竣工图进行必要的修改,方便后续工作的开展。
2、认真贯彻执行新规范新标准
近些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越来越高,施工资料早已不能全面的对项目质量进行反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相关部门完善了工程资料记录工作的行为标准,促使工程档案全面性得到了提高。工作人员必须要相互配合,相互监督,增强自身责任意识,以高度的热情开展资料的整理和归档工作,提高资料的真实性和全面性,保证工程的质量。
3、提高施工资料相关人员素质
单位要对即将参与资料管理工作的员工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没有参加过企业培训的或者培训后考试没有通过的人员不予录用,这些员工不仅根本无法胜任管理工作甚至还有可能会破坏公司制度。另外,已经进入企业的员工也需要加强专业知识和国家规范以及操作软件的学习,提高自身技能水平,保证工作的质量。
4、保证工程技术资料记录与收集的及时性
要想提高施工资料的可信度,工作人员必须要以工程的实际进度为依据,适时地对技术资料进行收集,并分类归档。某些企业在监督结构检查前突击式的对各项数据和报告进行补充,这种情况下的施工资料是毫无意义的。为此,各建筑单位必须要设置专门的负责人员完成工程数据的收集工作,保证资料记录与实际施工同步。
5、保证各种技术资料的真实性
虚假施工资料的危害很大,它不仅会破坏施工计划而且还会降低工程质量。参与检测工作的员工要认真工作,提高试验结果的准确性。除此以外,监督机构必须要加大检查力度,消除任何威胁项目质量的因素。为了提高施工资料的真实性,行政部门要随时对资料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造假行为做出严惩。
结束语:综上所述,施工资料可以对工业和民用建筑工程的实际施工过程进行反映,通过技术资料我们不仅可以随时对工程质量进行查验,而且还能够对项目质量的等级进行评定。为此,我们必须要提高责任意识,以高涨的热情对待施工资料的管理工作,大家通力合作激发团队意识,利用团队的力量消除威胁工程质量的隐患,解决施工资料管理工作中层出不穷的障碍,保证工业和民用建筑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篇5
自从18世纪工业革命爆发至今,社会发展和城市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无时无刻不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业建筑是为满足工业生产需求而建造的各种不同用途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总称,包括进行各种工业生产活动的生产用房及所需的辅助用房。从传统观念上看,20世纪建造的一批工业建筑给人们以简单实用、造价低廉,且有大、笨、粗等基本印象。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传统厂房逐渐被现代的工业建筑所代替,现代工业建筑更加具有公共建筑的属性。现代的工业建筑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建筑内部生产空间的技术要求更高,如荷载、洁净、照度、温度、湿度等的控制;建筑内部辅助空间更加人性化和公建化,尽可能的考虑人的舒适性;建筑的外观要求和标准也更高,外立面材质更加和公共建筑接近,更加突出企业文化和形象。因此,建筑师应该把握现代工业建筑的特征和趋势,重视现代工业建筑的设计。原来只注重经济、功能、安全的工业建筑设计,现在开始关注社会、城市和群众的精神生活;原来工业建筑更加关心的是如何满足生产工艺需求,造型的生成也由主要工艺流程所决定,现在设计师应该有更多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2工业建筑的公共属性
随着社会发展和物质水平的提高,在满足工艺要求的基础上,工业建筑的设计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的理念。目前,我国的工业建筑设计也在这样的发展大潮下越来越淡化了与民用建筑之间的界线,工业建筑具有了更多的公共建筑的特性。
2.1平面布局人性化
工业建筑设计中通常强调的是经济、适用、安全。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社会对工业建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人为本,创造出具有时代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工业企业形象。美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哈洛德•马斯洛认为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当人的低层次需求被满足之后,会转而寻求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因此工业建筑的设计在主要关注工艺设备的同时,应该更多的关注人的需求,关注人的行为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工业建筑的主要功能是满足工业生产的要求,人们通常在工业生产中面临较为繁重的工作强度和长时间的工作压力。因此在进行平面布置时,除了合理布置工艺生产流线,满足工业生产要求的同时,更应该兼顾人流流线的布置。合理组织人流流线有利于顺利开展工业生产和减少流线交叉。另外,根据工业生产的特殊性,合理设置必要的辅的空间,如会议室、协调室、休息室和卫生间等。根据需要设置休息中庭、餐厅、活动室、淋浴间等空间,这些辅助空间应该和生产区之间分隔和分区,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机会和放松身心,营造温馨的工作氛围。塑造良好的环境,人性化的工作空间可以让人身心愉悦,提高工作效率。
2.2立面设计艺术化
工业建筑不仅应在平面布局中体现人性化,还应成为企业文化形象的实体标志。工业建筑设计越来越注重阐释产品和品牌的内涵,特别是时尚产业对外部造型、空间、立面材料等元素更加重视,力图表达出产业的特点和精髓。设计师必须充分发掘和塑造独特的企业形象,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实现工业建筑与文化环境的整体协调,创造出我们这个时代工业建筑的新形象、新趋势。建筑造型设计中要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经济的材料,推敲门、窗、墙的比例关系,让建筑的每个构件都能有机地组合在整体造型中,形成统一的建筑艺术形象。
2.3生产工艺现代化
随着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产业改造升级,工业建筑从内容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现代工业建筑中,生产工艺的自动化、信息化等进步,常常把生产操作环境与人的作业空间分开,这样容易满足生产工业和工作人员对环境的不同使用要求,使工人的工作环境得到大幅改善。内部空间更加简洁明快、工艺流线走向清晰、标识明确。加大生产的自动化程度,既可节约生产面积,减少能量消耗,又可确保工作的环境质量。工艺生产分区更加明确,工艺要求更加精细化,对于洁净度、温湿度、噪声等要求更加精细。同时,结构、设备和电气等相关专业设计也更多借鉴民用建筑设计方法,使工业建筑方方面面均有了公共建筑的特性。
3坚持节能和绿色优先
在公共建筑中,节能、绿色的理念早已被大家所熟知。但是,节能、生态、绿色、环保等概念如何真正融入到现代工业建筑设计中,对于工业建筑而言,现阶段建筑师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加强自身对节能、生态、绿色、环保的认知与意识,同时积极将这些良好的意识向用户、向社会宣传与推广,实践到自己的设计中去。
3.1工业建筑的节能设计
一个工业厂区节能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前期的规划设计阶段就考虑建筑节能生态策略,注重节能、生态、绿色、环保等概念的引入。由于工业建筑的多样性等问题,工业建筑一直没有像公共建筑一样,制定《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但是,工业建筑如果完全不去考虑建筑节能也是不现实的,目前工业建筑应该在考虑自身建筑特点的同时,参考《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设计。同时,节能技术和材料的选用与优化对保证节能目标的实现最为关键。在建筑节能领域,新材料、新技术日新月异,层出不穷。工业建筑常常走在公共建筑的前面,大胆尝试新的建筑材料,但对于哪种更适合要经过分析对比和科学论证。
3.2绿色工业建筑设计
2013年8月8日了《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并于2014年3月1日起施行。标准提出绿色工业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提供适用、健康、安全、高效使用空间的工业建筑。并且对建设项目的场地提出要求,因此新的工业建筑应该注重生态和绿色。我国的人均用地十分有限,土地资源宝贵,因此土地应该高效利用。工业用地在城市规划中占有很大比重。工业厂区的规划建设需要占用大面积的土地资源,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更容易造成生态环境破坏。因此,对工业厂区的规划、工业建筑的设计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先行的原则。尽量保护原有地形地貌,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即使规划必须改变原有的地形地貌,也要尽量不去改变原有的地形走势,最大限度的保护生态环境。有的工业厂区原有地貌较好,有着良好的植被和林木。众所周知,成片的乔木与相同面积的草坪相比,它们的制氧能力相差20倍以上。所以在工业建筑的建设过程中,尽量保留原有的良好植被资源,特别是林木资源是十分必要的。
4注重细部设计
好的工业建筑设计应该考虑参观者的动线和感受,应是关心社会、展现美、注重创意、爱护环境的综合设计,这样的工业建筑设计可以带给更多人启迪和教育。因此在细节设计上必须多加考虑和斟酌。
4.1建筑室外环境的细部设计
路易斯•康曾说过:“你不能将一栋建筑放在与其所处环境完全没有呼应的场地中,永远应该想办法使它们互相产生联系”。工业建筑要考虑与城市的关系,外部空间应该放置于周边的大环境中去考虑,结合周边的建筑、交通、文化等因素,美化并充分利用室外空间环境。工业建筑厂区的总图布局在规划设计上一般更加注重合理的分区,便捷的流线。工业建筑的进厂和离厂是一种有规律的活动。因此,工业建筑应该按照这种规律性的活动来对厂区进行规划设计。一般在厂区内的厂前区更加注重企业形象的突出,在绿化和环境设计上已经和公共建筑一样注重品质的要求。厂区主入口,是空间序列的起点,是外部空间设计的重点,按照人流活动规律突出企业文化和形象设计。在生产区注重方便和实用,注重人流和物流分开,道路交通合理方便。对于工业建筑单体的外部立面应该考虑与周边建筑协调,有利于企业文化的突出和可识别性,从将建筑分为结构和表皮的角度,传统视角我们仅仅满足结构,而当前更加注重建筑的表皮。另外,厂区边界如围墙、大门等与城市街道直接相连,在设计中应力求协调、美观。
4.2建筑室内空间的细部设计
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设计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既能够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建筑风格、环境气氛和地域特征等因素。工业建筑的室内空间可以粗略的分为生产区室内设计和辅助区的室内设计。辅助区的室内设计已经和公共建筑十分类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更加注重人性关怀。因此很多企业给设计师提出同一问题,设计应该更多地关注在辅助区的室内设计中传达企业文化和艺术价值。对这类建筑来讲,空间处理主要集中在中央入口大厅和电梯厅等交通位置和内部办公空间。入口大厅及中庭空间等交通位置人流量大,同时也为使用者提供洽谈、交流的场所,所以是辅助空间建筑设计的重点。将办公、会议和休息等空间在细节上精心设计,重点处理门厅、走廊等细部共享空间,减少人们长时间工作带来的紧张感和压抑感,让工业生产的人们得到身心的放松和休息。在建筑内部插入内院、中庭、回廊、庭院等空间,可增加人们融入自然的感觉。这些空间的营造,既有建筑功能要求,又有建筑艺术要求。比如在建筑室内和室外空间上采用台地、下沉广场等微景观处理手法,起到隔声降噪的目的;在内部空间上,多引用建筑色彩学的方法,达到提升建筑品质和愉悦身心的目的。用舒适的环境提高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了企业形象。这些都是现代工业建筑新的发展方向。生产区的室内设计常常受到工业建筑的性质影响,如空间大小、温湿度、采光、隔音吸声等影响。这些建筑的室内设计首先要满足这些基本工艺要求。在满足这些基本工艺要求的基础上,工业建筑总体的室内设计更加注重简洁、明快,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和注重细节设计,体现人性关怀。从工艺设备的设计布置阶段就要考虑工人的操作和休息等因素。总之,根据具体工业建筑的自身特点,满足工艺要求,是室内空间设计的根本。另一方面,应该充分考虑人性化的特点,满足人的使用要求。同时,建筑师应该和各专业密切配合,提高建筑室内空间的艺术品质。
4.3建筑色彩
建筑的色彩受到建筑功能、地域特点、传统文化、和气候特点等因素的影响。传统工业建筑一般以灰、白等为主,注重保证安全的信息的传达。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审美提高,工业建筑色彩多注重个性的表达,采用醒目颜色,直接用金属表达,增强个性和标识性特点的建筑已经非常普遍。其色彩和公共建筑已经没有明显的界限。而当前更加注重反映高科技的特点,反映科学技术的发达,金属、玻璃、复合材料等新材料层出不穷,材料和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建筑色彩的发展。工业建筑的色彩最根本的是尊重整体大的环境,融入其中,注意色彩协调搭配。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建筑师一方面应该在实际工程中采用创新技术,另一方面更应该关注安全、适用、绿色等因素,创作出更多具有人文精神和反映时代特点的建筑。
5结语
篇6
1.1项目策划的内容
按时间阶段的不同,项目策划分为构思策划及实施策划。本文着眼于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项目构思策划问题,是项目启动的基本依据。其具体内容包括项目定义、项目定位、项目的系统构成等内容。
(1)项目定义:描述项目性质、用途和基本任务。
(2)项目定位:描述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水平,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项目定位依据,必要的可行性分析。
(3)项目的系统构成:系统的总体功能,系统内部各单项工程和单位工程的构成、作用和相互联系,内外系统的协调、协作、配套的策划思路、方案的可能性分析和依据。
1.2工程项目策划的方法
(1)工程项目目标规模的构想方法项目策划第一步的任务是确定目标,构想或印证目标的规模大小。工程项目的目标规模构想研究通常分为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前者是确定项目目标空间大小、高低尺寸、面积容积等物理参数,后者则是确定项目的规模大小和运行方式。在项目规模确定的同时,要对项目的性质进行论证。项目的性质是决定项目策划后继各个环节的关键,其确定多是由投资者与规划师共同制定的,项目策划人员只是对既定项目的性质进行论证和修改。
(2)工程项目内、外部条件的把握方法
同时,还要把握项目策划的外部及内部条件。项目策划的内部条件,是指项目自身的条件,包括项目的功能要求、使用者的条件、使用方式、建设者的设计要求、管理条件、设备条件,以及地质、水电、气、热、排污、交通、绿化等条件,其中以项目的功能条件、使用者的要求条件以及使用者的使用方式等三项为最重要的因素。对项目内部条件的把握,是考虑项目具体设计和方法的关键。项目策划的外部条件则包括为直接条件和间接条件,其中直接条件是属于客观资料型的条件,如地理条件、地域条件、总体规划条件和有关设计规范资料集,项目策划可直接引用;而间接条件则是属于调查研究型的条件,如经济条件、市场情况、文化构成、社会条件、配套设施、技术条件等,由于没有直接或明确的资料来源,需要项目策划人员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把握。对项目外部条件的把握是为了使项目遵循总统规划思想,指定和修正项目的规模和性质,把握项目建设的宏观方向。通过对项目内外部条件的调查、分析,进而把握项目功能组合、使用方式、结构选型、风格造型、设备系统、建设周期、建设费用,这是项目策划得以进行并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1.3城区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前期策划
对城区客观存在的大量旧工业建筑,前期策划的工作主要是解决项目是否值得再利用、再利用的方向等问题。
(1)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判定思路
旧工业建筑广泛存在于城市之中。但并非所有的旧工业建筑均可以作为再利的对象,例如那些结构破损严重的旧工业建筑、在现有技术水准无法妥善保护并改造的旧工业建筑等,显然都不适合进行再利用。根据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已有实践来看,在确定旧工业建筑能否划入再利用范围时,应综合考虑是否具有技术可能性、现实操作性、情感价值、情感价值、情感价值等因素。必须客观地意识到,不是所有的旧工业建筑都可以再利用或是必须再利用;要坚决杜绝因盲目追捧而导致的非理性的、牵强的再利用构想及实施。
(2)旧工业建筑再利用判定的技术依据
对于旧工业建筑能否再利用,尚需建立其适宜的评判依据。
1)再利用的可行性分析对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可行性分析,是所有后续工作的开展前提。此项工作,正是基本建设程序中的可行性研究阶段。事实上,作为建设活动中、随时展而出现的新子类,旧工业建筑再利用仍然适用普遍的项目管理原理,只不过是要充分考虑其既有的约束条件。由旧工业建筑这一物质载体的特征出发,再利用应从其安全性、环境适应性及文化价值等方面来加以判定;各方面可继续细分并设置指针,以达到操作层面的要求。
2)再利用的程度评价通过再利用可行性分析的旧工业建筑,尚需把握其再利用的程度强弱,以明确后续各项技术方案的背景条件。其再利用程度评价与再利用可行性分析紧密关联,实际上是前一阶段可行性分析的延伸和扩展。这里要考虑的是安全性分析、设计方案和经济要素等;更细的二级指标也随其而设置。
2城区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促成机制
失去原有生产功能的旧工业建筑,如何能够在新的建设需求中,发现并适时把握其再利用的可能,是此类项目策划的核心工作。旧工业建筑的客观存在与发展的城市建设之间,除了其自发的、偶然性的适宜匹配之外,从社会系统角度来看,可以通过、也需要施加某种外部作用力来促成其二者的结合。相关建设制度的补充及完善、沟通渠道的建设等工作,对于此类项目的促成有着重要意义。
2.1再利用项目策划的制度策略
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活动,涉及到社会多方的不同利益。欲开展并顺利实施此项活动,首先要有执行制度的支持,以避免无法执行或执行不力的情况。现行建设程序及有关制度的设置,是针对新建项目的,并未考虑旧工业建筑再利用项目的实施。因此,应当明确已有制度对再利用策划的适应性,以此为基础,补充并完善现有制度。在现有相关建设制度中,与再利用项目前期策划直接密切相关的,主要有建设用地制度、建设规划制度等。
(1)建设用地制度分析及其建议
旧工业建筑所依存的土地在其建设之初,不论其获取土地的方式是划拨或是出让,其建设用地属性均为工业用地;当纳入再利用范畴时,其建设用地性质多将发生变更。按我国目前有关要求,不论政府投资或企业投资,其获取建设用地之前,其项目投资方向均须通过审批、核准或是备案。在国家现有土地政策的框架下,理顺旧工业建筑建设用地的关系是解决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第一步关键工作。由我国工业建筑的发展进程看,目前大量进入再利用考虑范围的,多是在改革开放前的工业企业及其厂房,其用地使用权的取得方式,基本上属于行政划拨用地;这种状况,与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城市土地使用权管制政策并不相融,因而成了制约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重要障碍。根据现行法规,划拨土地使用权进行流转前,必须先经过政府批准,并要向国家上缴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或者土地收益;由此导致了与之连带的房屋所有权转让、使用权的流转等也受到限制。这种规定从根本上制约了再利用项目的主动构想和酝酿,使得旧工业建筑的原业主将采取或将其部分房屋租赁而获利、或听之任之闲置等与可持续初衷相背离的短期行为。由此导致了本来潜在的再利用活动,连萌芽的机会都被扼杀,更无需提及深入策划了!从系统的观点来看,对于旧工业建筑再利用这一综合活动,土地性质转换问题的解决,必选要政府由上至下理顺关系、确立相关制度。要从法规上承认划拨土地使用权是一种使用者可以支配的财产权,以达到促进划拨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盘活存量土地资产、调整建设用地结构的目标;如是,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才有了根植的肥沃土壤,才可能进入良性的主动发展,策划也才有了依据。
(2)建设规划制度的分析及建议
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依赖于科学合理的规划。在我国投资项目建设管理的法规体系中,土地属性决定了其附着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即在工业用地上的建筑物其使用功能必须是为工业生产服务的,而不能擅自改变用途。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中,在解决了工业用地的土地属性变更后,土地上附着的原工业建筑也应转换并具备的新的建筑功能或用途。通常旧工业建筑所在的城市区域,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根据城市发展的趋势和需求,已规划为商务区、居住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等性质。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之该地块的使用权尚在业主手中,其工业用地属性并未能及时变更。可见,在完成旧工业用地变更和新项目按新规划条件建设前,用地属性与城市总体规划间存在实际的矛盾。土地的用途与其附着建筑功能应当是保持一致的。与城市产业发展方向相适应的旧工业建筑改变功能以达到再利用目标的状况,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与此关联的规划管理制度,则应以理顺、疏通为指导方向,而不是限制、堵塞。城市规划部门从大的方面进行方向性控制,而不是细化到具体方案,应按宏观调控的思路来加以把握。
2.2再利用策划的渠道策略
为了促成旧工业建筑与城市建设需求的结合,应当创造条件,以增强社会系统中这两项事物的交集区域。参照发达国家在旧工业建筑再利用领域的经验,为创建必要的联系渠道,需要开展以下工作:
(1)建立健全建筑登录制度
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首先要求应使其免遭被拆除的厄运,因此应建立必要的法规使旧工业建筑的存在合法化。国外的建筑登录制度值得我们加以借鉴,即将有一定价值的旧建筑物广泛地做成目录,通过对目录的公证促进对其保护及再利用的制度。建筑登录制度将旧建筑与现代生活连结了起来,对于防止建设性破坏、开发性破坏、保护城市特色和个性的延续建设有着特别的意义。应该说,这属于形成联系渠道的建设制度创新,是对我国目前建设领域此项空白的弥补。针对目前我国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广阔前景,应当建立旧工业建筑的登录制度。通过登录制度,一则可以把握旧工业建筑的有无、多少信息,二则为确定可能的再利用意向提供了最迅速、最全面的候选基础,使得二者的匹配选择有了良好的联结。
(2)灵活多变的鼓励措施
为了保存旧建筑的价值,减少再利用初期的建造成本,各国都相应出台了一些基金鼓励和减免税收的制度。如英国对所有建筑的保存和修复,其所上缴的附加税只是新建房屋索要上缴税金的15%;而对于登录旧建筑的改变用途或是重建,更是无需上缴附加税。除了税金上的减免之外,政府每年还掌握着大量专用基金,用于修复和保护旧建筑。比利时、西班牙意大利和葡萄牙也有类似的税收鼓励机制。与欧洲一样,美国联邦政府也实行了减免税收和资金奖励的政策;还成功地利用公共资金吸引私人投资,较好实现了对旧建筑的再利用。以上种种做法,均对我国的旧工业建筑再利用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需要政府制定并出台有关政策及文件,来刺激并鼓励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深入开展。
(3)多层次的实施体制
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是一项浩大复杂的建设工程,无论是个人还是政府都很难独立完成,因此必须建立广泛的多层次合作实施体系。进入再利用范围的利益相关方,主要有政府、原使用权所有者、再利用执行者、区域居民等等,必须给予妥善的利益协调机制,保证其实现多方共赢。
(4)多专业合作与公众参与
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涉及到多门学科的内容,要建立一支多专业合作的队伍共同完成。除了这些专业技术活动外,同时还注意充分尊重公众的意见,即让众多的市民能够参加到那些与他们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保护政策和改造措施的制定和决策过程中去。对我国目前现阶段而言,公众参与还显不足。这有待于进一步的建设和培育,以期积极发挥民众在再利用活动中的积极、能动影响作用,并有助于顺利实现建筑新功能的二次认可。
3基于棕色地块治理视角的城区旧工业建筑再利用
棕地是相对于“绿地”的规划术语,是指曾经用于开发建造、但是又被遗弃的荒地,无论受污染与否;城市中的旧工业区,正是棕地中的重要一类。旧工业建筑再利用项目的促成与实施,需要资金的投入及制度的支持。由棕地治理成功案例中获取的有关资金、制度等方面的经验,可为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具体实施提供参考。因此,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与棕地治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此类项目本身恰是城市棕地的治理途径之一。
3.1旧工业建筑再利用与棕色地块治理
随着城市扩张,土地这一有限资源越来越少。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曾经用于工业和商业活动、只有清理后才可重新利用的土地,谓之棕色地块。在我国的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城中村、棚户区、旧工业区等各种形式的棕色地块问题。若可以得到妥善解决,则不仅去除了城市建设中的恶疾,更为新城的诞生提供了条件。在审视旧工业建筑再利用这一活动时,它并不是孤立地存在于社会系统中,与其密切相关的正是日渐受到社会关注的城市棕色地块的治理问题。旧工业建筑这一对象,是与土地密不可分的,所谓房地不分家。因而,论及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实已隐含了其所附着土地的再利用。这对城市建设尤为重要:有限的建筑与土地资源同时获得新生,正是一种最佳状态!可见,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事实上是城市棕色地块治理的一个子类。它在侧重建筑功能置换的同时,也完成了棕色地块的治理,堪称事半功倍的绿色工程!
3.2棕色地块治理的启示
美国的棕色地块存在历史已超过半个多世纪,其治理工作也随之跟进,至今已取得一定成绩,目前已形成了由参与者、法律保障、资金保障等作为主体的管理体系。借鉴其成功经验及取得的显著成果,为更好地促成我国的旧工业建筑再利用项目,应认识到:
(1)意识层面的重视决定了实施的主动性意识形态是无形的,但其对事物的推动作用却是巨大的。在逐渐主动、自愿地认可并接受了旧工业建筑再利用时,相关工作的开展就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当从上至下形成共识、主动探求旧工业建筑的各种再利用机会时,这项活动将会取得卓越的成就。目前我国建设行业内,对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已进入一个让人欣慰的阶段,各地不断涌现成功案例。
(2)旧工业建筑再利用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参照美国棕色地块治理的经验,从联邦政府到地方环保局,从政府部门到非政府组织,参与者广泛,且各参与者能很好地协作成为一个整体,充分地利用了社会资源,取得了很好的治理效果。我国的旧工业建筑再利用,是在要解决地块治理之外还附加了建筑功能置换的要求,更需要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民间组织等多方的积极投入和参加。
(3)旧工业建筑再利用需要资金保障缺少资金是棕色地块治理的最大障碍,美国棕色地块的治理资金来源途径多样。借鉴其经验,在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问题上除了政府的投入之外,应大力开发社会经济团体的投资。广义上看,再利用当属一项社会性事业,所以调集并充分利用社会上的资金不仅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必要的;同时,更是对政府部门此类资金短缺的一个有力补充。
(4)旧工业建筑再利用需要强有力的制度体系作后盾责任明确是美国棕色地块治理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有各方参与和资金保障的前提下,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必须要有明确的制度框架来划定各方责任和义务,以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我国目前此项活动的正是缺乏这方面的相关制度,或是制度不适用,成了再利用的重要障碍。
4结语
篇7
关键词:工业建筑;工程实例;现状;改造
1 改造再利用旧工建的国外成功事例
旧工建得以改造、再利用的理由,无疑是因为其在改造之后能满足某种社会及经济的需求。国外很多成功的例子说明,成功改造的旧工建能够让人们在享受现代的文明都市生活的同时追忆往昔,别有一番韵味。著名的英国国立现代艺术博物一泰德现代馆(如图1),其前身其实是泰晤士河畔的岸边发电厂。
图1 泰德现代馆内景
旧金山1967年完成的Ghirardelli广场(改造前后如图2、图3),该工程将废弃的巧克力厂、毛纺厂改建为商店及餐饮设施,改建获得很大成功,各地纷纷效仿,一时间在美国掀起一股都市更新的热潮 。
图2 改造前的巧克力厂
图3 改造后的Ghirardelli广场
许多极富创意的成功事例,不仅启发优秀规划设计师和建筑设计师们在旧工建改造中寻找施展才华的新契机。更让城市建设者们,在面对大片废弃工业厂房、库房的时候,看到了旧工建、工业园区的理想发展方向 。
2、 分析旧工建改造利用的国内现状
2.1 国内对待旧工建态度的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大量工业建筑一旦退出生产,常常处于闲置、自然衰退的消极状态 。如不幸遇到新一轮规划建设,则被大刀阔斧的夷为平地。然而近年来,由于受欧美国家对旧厂房、仓库等闲置大型空间的保护与再利用的启发,国内从事建筑工作人员也开始关注此方面课题,旧工建也逐渐改变其悲惨命运。
2.2 国内旧工建再利用的新动向
在经历一段许多艺术家在某河畔创造性再利用工业厂房及仓库为代表的“非规划的野生风景”形式后,在国内已经掀起了一场大规模规划、改造再利用旧工建的浪潮。最典型的当属上海世博园对工业遗产的改造再利用。
在5.28 km 的上海世博会规划区建设用地范围内,将被改造保留的旧厂房建筑约有50万m2,约70余幢房屋。值得关注的是,这里除了有中国最早的自来水厂、最早的外商纱厂、最早的煤气供热厂等许多历史性工业遗产外,被圈入改造利用范围的,还有大量的年轻工业厂房。不完全统计如表l所列。
表1 上海世博园内拟改造工业建筑一览表
总结对旧工建的保护、改造及再利用的发展,最突出进步主要表现为:
⑴ 工业建筑保护及改造受重视程度极大提高,发展路线已经由民间自发式自下而上地实施改造,转变为自上而下全面系统规划、设计、运作。
⑵ 工业建筑保护及改造对象的扩大。保护改造范围扩展到对存在期限在5~6O年以上(甚至以下)的建筑及环境。
3 旧工建的分类及转型
旧工建的转型方向是其改造再利用成功与否的关键。而决定旧工建的转型方向则是旧工建的类型及特点。旧工建分为历史性工业建筑和非历史性工业建筑,其实两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界限。只能说具体到某旧工建或地段,其历史性及文化性强一点,或者其物质价值是其主导特性。
3.1 历史性工业建筑
3.1.1 历史性工业建筑举例
历史性工业建筑及地段显然突出的是“历史”二字,即所保留的工业建筑或地段,作为历史舞台与历史人物及事件关联,或者作为历史镜像,反映出特定的历史社会面貌及工程艺术成就。
如江南造船厂是中国第一家近代工业企业,被誉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中国产业工人的摇篮”。再如北京京西煤矿,是目前全国最完整的古代采矿的原生态环境。采煤是高危行业,在采煤区生命最受重视,由此衍生出很多与众不同的民俗。而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工业文化。
3.1.2 历史性工业建筑的特点
从上海江南造船厂、北京京西煤矿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历史性工业建筑及地段有以下共同特点:
⑴ 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及文化价值
历史性建筑及地段是一部大型而直观的史书。它们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同时也是工业工艺技术的记载。另一方面由于文化、民俗传统的传承,它们具有纪念、教益、认同等情感作用 。
⑵ 历史价值高于建筑价值
人类对于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总是有天然的眷恋感的。历史性工业建筑,作为人类工业文化的不可再生载体,其历史价值是要高于其作为建筑而存在的物质价值 。
3.1.3 历史性工业建筑的转型手段
对于历史性工业建筑,国内外均采用文物古迹式保护、保留的方式再利用。主要手段有:
⑴ 保留原貌,功能更新
保持或保留原有建筑的外观特征和主要结构,内部改造后按功能使用。虽然对这种做法,国内学者有持反对态度,认为这是对文物建筑价值的片面理解,因此有待商榷。
⑵ 原貌恢复,原址重建
由于历史性工业建筑及地段都历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程,一些原有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迹的建筑已经遭到了破坏。这类历史建筑可以采取部分恢复,在原址上按原貌重建,加深这一历史地段的文化内涵。
3.1.4 历史性工业建筑转型方向
历史性自身将作为一种展示品,显然其转型方向也因此受到一定的约束,国内外历史性工业建筑转型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种:
⑴ 主题博物馆方向
这种转型主要是以博物馆的形式,展示一些生产工艺过程。如国外某历史悠久的洗衣坊被改造成一个专门展示衣服盥洗方式发展历程的展览馆。当然也可以作为艺术创作基地,开展一些作品展览活动。
⑵ 公共休憩空间方向
是指在工业旧址上建造一些公众可以参与的游乐设施,作为休闲娱乐场所,或者建成景观公园 ]。著名的德国“鲁尔”钢铁城公园改造后拥有5座大型公园,风景优美。旧工厂成了展览馆,被淘汰的设备变成了攀岩训练场和潜水训练基地,工业旅游得到发展 。
⑶ 工业博览与商务旅游开发方向
建设工业博览馆或工业博物馆,举办有主题的工业博览会,并与招商活动、商务活动交流与交易、旅游等融合。如江南造船厂,将改造为上海世博园“企业馆”和相应的配套设施,会后可改造为大型系列工业博览展示场馆、文化娱乐设施等。
3.2 非历史性工业建筑
3.2.1 非历史性工业建筑举例
非历史性工业建筑,并非没有历史,存在既有历史。只不过,其历史短暂,沉淀不够,相对其作为建筑的物质价值来讲,历史价值甚小。见表1所列,均为此类旧工建。
3.2.2 非历史性工业建筑的特点
⑴ 以建筑属性为主要特点
物质性及一定的美学价值,是非历史性工业建筑的建筑属性具体表现。
一般工业建筑都是体积庞大,结构坚固,即从量到质,这些废弃的工业建筑,都是一批数量巨大的高质量物质资源。
另从审美方面考虑,在推崇机械美学的时代里,工业建筑曾经是工业时代最完美的象征。这种机械美学的审美观仍然流行在当今的一些建筑领域
⑵ 空间结构独特
厂房、仓库等工业建筑体量巨大,内部空间空旷。一般厂房大多为柱距6―9 m排架结构,层高一般较高,结构坚固,具备二次分隔空间的可能性。工业建筑的外观简洁大气,虽然空旷但应生产需要,有许多与机械设备配套的特殊结构构件。
3.2.3 非历史性旧工建的转型手段
静止的、“博物馆冻结式”的保护方法,对非历史性工业建筑是不可行的。根据非历史性工业建筑的特点,其转型手段有以下两种:
⑴ 利用结构,全面改造
外观的改造符合时代的要求,完全统一的建筑风格,加强所在地段的时代感。在结构工程师的帮助下对室内进行加层处理,重新规划室内空间,使改造后的建筑更加符合以后的使用功能。
⑵ 局部拆除,重新开发
需要的地方,对于那些不在界定范围内的许多产业类地段和建筑,则完全可以采取重新开发的建设方式,这样使其满足新的地段功能,才能使整个地段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
3.2.4 非历史性旧工建的转型方向
非历史性工业建筑因为尺度巨大,给设计者一个可以天马行空、尽情发挥的大空间。决定了非历史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其转型方向也更多样。
⑴ 创意产业园区方向
巴黎塞纳河左岸及纽约SOHO区均堪称为工业建筑转型为L0FT的经典。在北京刚刚完成一期工程的D•Park,就是由751工厂改造的一部分。它被视为中国设计师真正的第一个专属空间,载着中国时尚创意中心的希望。
⑵ 与购物旅游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方向
它是指在工业建筑开发的景区中心建立购物中心,配有酒吧、咖啡馆、健身及娱乐场所等,集购物、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开发方向。如维也纳煤气厂,四个硕大储气罐分别改造成了300问的总统套房、5A级智能商务楼、大卖场、娱乐中心,成了当地的旅游名胜。
⑶ 展示空间方向
作为大空间的旧工业厂房改造成展示空间是最佳方案,在阐述历史性工业建筑转型方向有所论述,在此不再重复。
⑷ 休闲娱乐空间方向
美国巴尔的摩内港的港口广场在荒废了的水际地区展开了以商业设施为主的滨水地区开发,在完成后的l0年内共接待了约2亿来宾,被认为胜过迪斯尼乐园一筹 。
⑸ 商用办公空间开发方向
被业内誉为“世博第一楼”的世博建设大厦工程成功改造完毕,改造前为上海第三印染厂。改造后其主要功能为上海2010年世博会指挥中心兼具展示、办公、会议等功能。
4 结束语
⑴ 旧工建应该被资源化改造再利用已经得到认同。这是令人欣慰的一面,但由于该方面起步晚,研究浅,有望今后得到发展。
⑵ 目前对旧工建定位仍然是个问题。虽然本文将其分为历史性与非历史性工业建筑,但这只是为了便于阐述观点而作的一个感性分类方法。正如许多关注旧工建的业内人士所呼吁,应该制定工业遗产分类标准,对现有遗产进行分类分级。
⑶ 工业建筑的风格是另类的,与城市生活是格格不入的。只有极富激情及创造力的设计才能很好地驾驭这种另类和格格不入,才能创作出不俗的作品。旧工建能否告别沉默,重获生机,其关键在于规划设计及建筑设计人员的构思是否巧妙。
⑷ 改造旧工建过程中,受到技术的约束远大于新建建筑。既有的工业建筑改造存在着许许多多潜在的和显在的结构安全、材料、设备安装等方面的技术问题。旧工建改造应该与各大检测及施工技术成套使用。摘要:本文笔者结合工程实例和工作经验,简单介绍了目前旧工建的改造再利用现状。并提出把旧工建进行分类,按照各类工业建筑的价值属性对其进行保护或改造的建议。希望可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工业建筑;工程实例;现状;改造
1 改造再利用旧工建的国外成功事例
旧工建得以改造、再利用的理由,无疑是因为其在改造之后能满足某种社会及经济的需求。国外很多成功的例子说明,成功改造的旧工建能够让人们在享受现代的文明都市生活的同时追忆往昔,别有一番韵味。著名的英国国立现代艺术博物一泰德现代馆(如图1),其前身其实是泰晤士河畔的岸边发电厂。
图1 泰德现代馆内景
旧金山1967年完成的Ghirardelli广场(改造前后如图2、图3),该工程将废弃的巧克力厂、毛纺厂改建为商店及餐饮设施,改建获得很大成功,各地纷纷效仿,一时间在美国掀起一股都市更新的热潮 。
图2 改造前的巧克力厂
图3 改造后的Ghirardelli广场
许多极富创意的成功事例,不仅启发优秀规划设计师和建筑设计师们在旧工建改造中寻找施展才华的新契机。更让城市建设者们,在面对大片废弃工业厂房、库房的时候,看到了旧工建、工业园区的理想发展方向 。
2、 分析旧工建改造利用的国内现状
2.1 国内对待旧工建态度的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大量工业建筑一旦退出生产,常常处于闲置、自然衰退的消极状态 。如不幸遇到新一轮规划建设,则被大刀阔斧的夷为平地。然而近年来,由于受欧美国家对旧厂房、仓库等闲置大型空间的保护与再利用的启发,国内从事建筑工作人员也开始关注此方面课题,旧工建也逐渐改变其悲惨命运。
2.2 国内旧工建再利用的新动向
在经历一段许多艺术家在某河畔创造性再利用工业厂房及仓库为代表的“非规划的野生风景”形式后,在国内已经掀起了一场大规模规划、改造再利用旧工建的浪潮。最典型的当属上海世博园对工业遗产的改造再利用。
在5.28 km 的上海世博会规划区建设用地范围内,将被改造保留的旧厂房建筑约有50万m2,约70余幢房屋。值得关注的是,这里除了有中国最早的自来水厂、最早的外商纱厂、最早的煤气供热厂等许多历史性工业遗产外,被圈入改造利用范围的,还有大量的年轻工业厂房。不完全统计如表l所列。
表1 上海世博园内拟改造工业建筑一览表
总结对旧工建的保护、改造及再利用的发展,最突出进步主要表现为:
⑴ 工业建筑保护及改造受重视程度极大提高,发展路线已经由民间自发式自下而上地实施改造,转变为自上而下全面系统规划、设计、运作。
⑵ 工业建筑保护及改造对象的扩大。保护改造范围扩展到对存在期限在5~6O年以上(甚至以下)的建筑及环境。
3 旧工建的分类及转型
旧工建的转型方向是其改造再利用成功与否的关键。而决定旧工建的转型方向则是旧工建的类型及特点。旧工建分为历史性工业建筑和非历史性工业建筑,其实两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界限。只能说具体到某旧工建或地段,其历史性及文化性强一点,或者其物质价值是其主导特性。
3.1 历史性工业建筑
3.1.1 历史性工业建筑举例
历史性工业建筑及地段显然突出的是“历史”二字,即所保留的工业建筑或地段,作为历史舞台与历史人物及事件关联,或者作为历史镜像,反映出特定的历史社会面貌及工程艺术成就。
如江南造船厂是中国第一家近代工业企业,被誉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中国产业工人的摇篮”。再如北京京西煤矿,是目前全国最完整的古代采矿的原生态环境。采煤是高危行业,在采煤区生命最受重视,由此衍生出很多与众不同的民俗。而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工业文化。
3.1.2 历史性工业建筑的特点
从上海江南造船厂、北京京西煤矿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历史性工业建筑及地段有以下共同特点:
⑴ 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及文化价值
历史性建筑及地段是一部大型而直观的史书。它们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同时也是工业工艺技术的记载。另一方面由于文化、民俗传统的传承,它们具有纪念、教益、认同等情感作用 。
⑵ 历史价值高于建筑价值
人类对于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总是有天然的眷恋感的。历史性工业建筑,作为人类工业文化的不可再生载体,其历史价值是要高于其作为建筑而存在的物质价值 。
3.1.3 历史性工业建筑的转型手段
对于历史性工业建筑,国内外均采用文物古迹式保护、保留的方式再利用。主要手段有:
⑴ 保留原貌,功能更新
保持或保留原有建筑的外观特征和主要结构,内部改造后按功能使用。虽然对这种做法,国内学者有持反对态度,认为这是对文物建筑价值的片面理解,因此有待商榷。
⑵ 原貌恢复,原址重建
由于历史性工业建筑及地段都历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程,一些原有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迹的建筑已经遭到了破坏。这类历史建筑可以采取部分恢复,在原址上按原貌重建,加深这一历史地段的文化内涵。
3.1.4 历史性工业建筑转型方向
历史性自身将作为一种展示品,显然其转型方向也因此受到一定的约束,国内外历史性工业建筑转型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种:
⑴ 主题博物馆方向
这种转型主要是以博物馆的形式,展示一些生产工艺过程。如国外某历史悠久的洗衣坊被改造成一个专门展示衣服盥洗方式发展历程的展览馆。当然也可以作为艺术创作基地,开展一些作品展览活动。
⑵ 公共休憩空间方向
是指在工业旧址上建造一些公众可以参与的游乐设施,作为休闲娱乐场所,或者建成景观公园 ]。著名的德国“鲁尔”钢铁城公园改造后拥有5座大型公园,风景优美。旧工厂成了展览馆,被淘汰的设备变成了攀岩训练场和潜水训练基地,工业旅游得到发展 。
⑶ 工业博览与商务旅游开发方向
建设工业博览馆或工业博物馆,举办有主题的工业博览会,并与招商活动、商务活动交流与交易、旅游等融合。如江南造船厂,将改造为上海世博园“企业馆”和相应的配套设施,会后可改造为大型系列工业博览展示场馆、文化娱乐设施等。
3.2 非历史性工业建筑
3.2.1 非历史性工业建筑举例
非历史性工业建筑,并非没有历史,存在既有历史。只不过,其历史短暂,沉淀不够,相对其作为建筑的物质价值来讲,历史价值甚小。见表1所列,均为此类旧工建。
3.2.2 非历史性工业建筑的特点
⑴ 以建筑属性为主要特点
物质性及一定的美学价值,是非历史性工业建筑的建筑属性具体表现。
一般工业建筑都是体积庞大,结构坚固,即从量到质,这些废弃的工业建筑,都是一批数量巨大的高质量物质资源。
另从审美方面考虑,在推崇机械美学的时代里,工业建筑曾经是工业时代最完美的象征。这种机械美学的审美观仍然流行在当今的一些建筑领域
⑵ 空间结构独特
厂房、仓库等工业建筑体量巨大,内部空间空旷。一般厂房大多为柱距6―9 m排架结构,层高一般较高,结构坚固,具备二次分隔空间的可能性。工业建筑的外观简洁大气,虽然空旷但应生产需要,有许多与机械设备配套的特殊结构构件。
3.2.3 非历史性旧工建的转型手段
静止的、“博物馆冻结式”的保护方法,对非历史性工业建筑是不可行的。根据非历史性工业建筑的特点,其转型手段有以下两种:
⑴ 利用结构,全面改造
外观的改造符合时代的要求,完全统一的建筑风格,加强所在地段的时代感。在结构工程师的帮助下对室内进行加层处理,重新规划室内空间,使改造后的建筑更加符合以后的使用功能。
⑵ 局部拆除,重新开发
需要的地方,对于那些不在界定范围内的许多产业类地段和建筑,则完全可以采取重新开发的建设方式,这样使其满足新的地段功能,才能使整个地段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
3.2.4 非历史性旧工建的转型方向
非历史性工业建筑因为尺度巨大,给设计者一个可以天马行空、尽情发挥的大空间。决定了非历史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其转型方向也更多样。
⑴ 创意产业园区方向
巴黎塞纳河左岸及纽约SOHO区均堪称为工业建筑转型为L0FT的经典。在北京刚刚完成一期工程的D•Park,就是由751工厂改造的一部分。它被视为中国设计师真正的第一个专属空间,载着中国时尚创意中心的希望。
⑵ 与购物旅游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方向
它是指在工业建筑开发的景区中心建立购物中心,配有酒吧、咖啡馆、健身及娱乐场所等,集购物、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开发方向。如维也纳煤气厂,四个硕大储气罐分别改造成了300问的总统套房、5A级智能商务楼、大卖场、娱乐中心,成了当地的旅游名胜。
⑶ 展示空间方向
作为大空间的旧工业厂房改造成展示空间是最佳方案,在阐述历史性工业建筑转型方向有所论述,在此不再重复。
⑷ 休闲娱乐空间方向
美国巴尔的摩内港的港口广场在荒废了的水际地区展开了以商业设施为主的滨水地区开发,在完成后的l0年内共接待了约2亿来宾,被认为胜过迪斯尼乐园一筹 。
⑸ 商用办公空间开发方向
被业内誉为“世博第一楼”的世博建设大厦工程成功改造完毕,改造前为上海第三印染厂。改造后其主要功能为上海2010年世博会指挥中心兼具展示、办公、会议等功能。
4 结束语
⑴ 旧工建应该被资源化改造再利用已经得到认同。这是令人欣慰的一面,但由于该方面起步晚,研究浅,有望今后得到发展。
⑵ 目前对旧工建定位仍然是个问题。虽然本文将其分为历史性与非历史性工业建筑,但这只是为了便于阐述观点而作的一个感性分类方法。正如许多关注旧工建的业内人士所呼吁,应该制定工业遗产分类标准,对现有遗产进行分类分级。
⑶ 工业建筑的风格是另类的,与城市生活是格格不入的。只有极富激情及创造力的设计才能很好地驾驭这种另类和格格不入,才能创作出不俗的作品。旧工建能否告别沉默,重获生机,其关键在于规划设计及建筑设计人员的构思是否巧妙。
⑷ 改造旧工建过程中,受到技术的约束远大于新建建筑。既有的工业建筑改造存在着许许多多潜在的和显在的结构安全、材料、设备安装等方面的技术问题。旧工建改造应该与各大检测及施工技术成套使用。摘要:本文笔者结合工程实例和工作经验,简单介绍了目前旧工建的改造再利用现状。并提出把旧工建进行分类,按照各类工业建筑的价值属性对其进行保护或改造的建议。希望可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工业建筑;工程实例;现状;改造
1 改造再利用旧工建的国外成功事例
旧工建得以改造、再利用的理由,无疑是因为其在改造之后能满足某种社会及经济的需求。国外很多成功的例子说明,成功改造的旧工建能够让人们在享受现代的文明都市生活的同时追忆往昔,别有一番韵味。著名的英国国立现代艺术博物一泰德现代馆(如图1),其前身其实是泰晤士河畔的岸边发电厂。
图1 泰德现代馆内景
旧金山1967年完成的Ghirardelli广场(改造前后如图2、图3),该工程将废弃的巧克力厂、毛纺厂改建为商店及餐饮设施,改建获得很大成功,各地纷纷效仿,一时间在美国掀起一股都市更新的热潮 。
图2 改造前的巧克力厂
图3 改造后的Ghirardelli广场
许多极富创意的成功事例,不仅启发优秀规划设计师和建筑设计师们在旧工建改造中寻找施展才华的新契机。更让城市建设者们,在面对大片废弃工业厂房、库房的时候,看到了旧工建、工业园区的理想发展方向 。
2、 分析旧工建改造利用的国内现状
2.1 国内对待旧工建态度的转变
长期以来,我国大量工业建筑一旦退出生产,常常处于闲置、自然衰退的消极状态 。如不幸遇到新一轮规划建设,则被大刀阔斧的夷为平地。然而近年来,由于受欧美国家对旧厂房、仓库等闲置大型空间的保护与再利用的启发,国内从事建筑工作人员也开始关注此方面课题,旧工建也逐渐改变其悲惨命运。
2.2 国内旧工建再利用的新动向
在经历一段许多艺术家在某河畔创造性再利用工业厂房及仓库为代表的“非规划的野生风景”形式后,在国内已经掀起了一场大规模规划、改造再利用旧工建的浪潮。最典型的当属上海世博园对工业遗产的改造再利用。
在5.28 km 的上海世博会规划区建设用地范围内,将被改造保留的旧厂房建筑约有50万m2,约70余幢房屋。值得关注的是,这里除了有中国最早的自来水厂、最早的外商纱厂、最早的煤气供热厂等许多历史性工业遗产外,被圈入改造利用范围的,还有大量的年轻工业厂房。不完全统计如表l所列。
表1 上海世博园内拟改造工业建筑一览表
总结对旧工建的保护、改造及再利用的发展,最突出进步主要表现为:
⑴ 工业建筑保护及改造受重视程度极大提高,发展路线已经由民间自发式自下而上地实施改造,转变为自上而下全面系统规划、设计、运作。
⑵ 工业建筑保护及改造对象的扩大。保护改造范围扩展到对存在期限在5~6O年以上(甚至以下)的建筑及环境。
3 旧工建的分类及转型
旧工建的转型方向是其改造再利用成功与否的关键。而决定旧工建的转型方向则是旧工建的类型及特点。旧工建分为历史性工业建筑和非历史性工业建筑,其实两者之间并没有明显界限。只能说具体到某旧工建或地段,其历史性及文化性强一点,或者其物质价值是其主导特性。
3.1 历史性工业建筑
3.1.1 历史性工业建筑举例
历史性工业建筑及地段显然突出的是“历史”二字,即所保留的工业建筑或地段,作为历史舞台与历史人物及事件关联,或者作为历史镜像,反映出特定的历史社会面貌及工程艺术成就。
如江南造船厂是中国第一家近代工业企业,被誉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中国产业工人的摇篮”。再如北京京西煤矿,是目前全国最完整的古代采矿的原生态环境。采煤是高危行业,在采煤区生命最受重视,由此衍生出很多与众不同的民俗。而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工业文化。
3.1.2 历史性工业建筑的特点
从上海江南造船厂、北京京西煤矿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历史性工业建筑及地段有以下共同特点:
⑴ 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及文化价值
历史性建筑及地段是一部大型而直观的史书。它们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同时也是工业工艺技术的记载。另一方面由于文化、民俗传统的传承,它们具有纪念、教益、认同等情感作用 。
⑵ 历史价值高于建筑价值
人类对于自己的历史和文化总是有天然的眷恋感的。历史性工业建筑,作为人类工业文化的不可再生载体,其历史价值是要高于其作为建筑而存在的物质价值 。
3.1.3 历史性工业建筑的转型手段
对于历史性工业建筑,国内外均采用文物古迹式保护、保留的方式再利用。主要手段有:
⑴ 保留原貌,功能更新
保持或保留原有建筑的外观特征和主要结构,内部改造后按功能使用。虽然对这种做法,国内学者有持反对态度,认为这是对文物建筑价值的片面理解,因此有待商榷。
⑵ 原貌恢复,原址重建
由于历史性工业建筑及地段都历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历程,一些原有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迹的建筑已经遭到了破坏。这类历史建筑可以采取部分恢复,在原址上按原貌重建,加深这一历史地段的文化内涵。
3.1.4 历史性工业建筑转型方向
历史性自身将作为一种展示品,显然其转型方向也因此受到一定的约束,国内外历史性工业建筑转型方向主要有以下几种:
⑴ 主题博物馆方向
这种转型主要是以博物馆的形式,展示一些生产工艺过程。如国外某历史悠久的洗衣坊被改造成一个专门展示衣服盥洗方式发展历程的展览馆。当然也可以作为艺术创作基地,开展一些作品展览活动。
⑵ 公共休憩空间方向
是指在工业旧址上建造一些公众可以参与的游乐设施,作为休闲娱乐场所,或者建成景观公园 ]。著名的德国“鲁尔”钢铁城公园改造后拥有5座大型公园,风景优美。旧工厂成了展览馆,被淘汰的设备变成了攀岩训练场和潜水训练基地,工业旅游得到发展 。
⑶ 工业博览与商务旅游开发方向
建设工业博览馆或工业博物馆,举办有主题的工业博览会,并与招商活动、商务活动交流与交易、旅游等融合。如江南造船厂,将改造为上海世博园“企业馆”和相应的配套设施,会后可改造为大型系列工业博览展示场馆、文化娱乐设施等。
3.2 非历史性工业建筑
3.2.1 非历史性工业建筑举例
非历史性工业建筑,并非没有历史,存在既有历史。只不过,其历史短暂,沉淀不够,相对其作为建筑的物质价值来讲,历史价值甚小。见表1所列,均为此类旧工建。
3.2.2 非历史性工业建筑的特点
⑴ 以建筑属性为主要特点
物质性及一定的美学价值,是非历史性工业建筑的建筑属性具体表现。
一般工业建筑都是体积庞大,结构坚固,即从量到质,这些废弃的工业建筑,都是一批数量巨大的高质量物质资源。
另从审美方面考虑,在推崇机械美学的时代里,工业建筑曾经是工业时代最完美的象征。这种机械美学的审美观仍然流行在当今的一些建筑领域
⑵ 空间结构独特
厂房、仓库等工业建筑体量巨大,内部空间空旷。一般厂房大多为柱距6―9 m排架结构,层高一般较高,结构坚固,具备二次分隔空间的可能性。工业建筑的外观简洁大气,虽然空旷但应生产需要,有许多与机械设备配套的特殊结构构件。
3.2.3 非历史性旧工建的转型手段
静止的、“博物馆冻结式”的保护方法,对非历史性工业建筑是不可行的。根据非历史性工业建筑的特点,其转型手段有以下两种:
⑴ 利用结构,全面改造
外观的改造符合时代的要求,完全统一的建筑风格,加强所在地段的时代感。在结构工程师的帮助下对室内进行加层处理,重新规划室内空间,使改造后的建筑更加符合以后的使用功能。
⑵ 局部拆除,重新开发
需要的地方,对于那些不在界定范围内的许多产业类地段和建筑,则完全可以采取重新开发的建设方式,这样使其满足新的地段功能,才能使整个地段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
3.2.4 非历史性旧工建的转型方向
非历史性工业建筑因为尺度巨大,给设计者一个可以天马行空、尽情发挥的大空间。决定了非历史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其转型方向也更多样。
⑴ 创意产业园区方向
巴黎塞纳河左岸及纽约SOHO区均堪称为工业建筑转型为L0FT的经典。在北京刚刚完成一期工程的D•Park,就是由751工厂改造的一部分。它被视为中国设计师真正的第一个专属空间,载着中国时尚创意中心的希望。
⑵ 与购物旅游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方向
它是指在工业建筑开发的景区中心建立购物中心,配有酒吧、咖啡馆、健身及娱乐场所等,集购物、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综合开发方向。如维也纳煤气厂,四个硕大储气罐分别改造成了300问的总统套房、5A级智能商务楼、大卖场、娱乐中心,成了当地的旅游名胜。
⑶ 展示空间方向
作为大空间的旧工业厂房改造成展示空间是最佳方案,在阐述历史性工业建筑转型方向有所论述,在此不再重复。
⑷ 休闲娱乐空间方向
美国巴尔的摩内港的港口广场在荒废了的水际地区展开了以商业设施为主的滨水地区开发,在完成后的l0年内共接待了约2亿来宾,被认为胜过迪斯尼乐园一筹 。
⑸ 商用办公空间开发方向
被业内誉为“世博第一楼”的世博建设大厦工程成功改造完毕,改造前为上海第三印染厂。改造后其主要功能为上海2010年世博会指挥中心兼具展示、办公、会议等功能。
4 结束语
⑴ 旧工建应该被资源化改造再利用已经得到认同。这是令人欣慰的一面,但由于该方面起步晚,研究浅,有望今后得到发展。
⑵ 目前对旧工建定位仍然是个问题。虽然本文将其分为历史性与非历史性工业建筑,但这只是为了便于阐述观点而作的一个感性分类方法。正如许多关注旧工建的业内人士所呼吁,应该制定工业遗产分类标准,对现有遗产进行分类分级。
篇8
关键词:工业建筑;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工业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工业建筑是建筑创作的一个重要类型,是企业生产运作的基本设施。绿色建筑设计可以优化企业生产环境,提高工业生产效率。绿色设计理念的核心是环保和节能,这是建筑理念时展的需要,也是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l绿色建筑设计理念的主要内容
(1)环保:全方位考虑建筑设计要素,寻求建设设计和投入最佳平衡点,降低污染,保护环境,这是绿色设计理念的核心。工业建筑设计人员要树立生态环保、节能减耗的理念,做好前期勘测、调研工作,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减少建筑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从材料、结构、外观因素入手,降低建筑生命周期内的资源消耗对环境带来的冲击,实现建筑、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2)节能:在建筑能耗逐年上升,能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的社会环境下,减少建筑能耗势在必行。建筑节能不是一个单独的环节,它是一个系统的技术集成。提高地域自然资源利用效率,加强节能材料利用和推广工作,综合考虑能暖、水电因素,合理规划建筑结构、能源系统,采用多方位技术手段,是提高建筑节能的有效途径。
(3)无害:绿色建筑强调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与协调。绿色建筑设计要求建筑不使用对人体有害的材料,保证室内空气流畅、清新,温度、湿度适当,为居住着提供健康的居住环境。因此,绿色建筑应尽量采用天然材料,严禁使用有害的装修和粉刷材料,那些有害的木材、石灰、油漆材料都要经过专门处理,确保对人体无害后再投入使用。绿色建筑还要积极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来设计取暖、供热装置,减少因资源利用和废弃物排放给周边环境带来的危害。
2绿色工业建筑设计的基本要求
(1)设计工艺及环境优化要求。建筑是一个系统的、开放的有机整体,工业建筑设计要求除了要满足特定的生产工艺对建筑环境的要求,还要追求最佳环境效益,提高建筑环境舒适度和人员使用满意度数。因此,工业建筑绿色设计理念要保证建筑的工艺、结构、性能都满足国家规定要求。建筑设计人员要尊重自然资源和社会生态环境发展现状,积极利用已有条件保护自然和人文景观,因地制宣,加强现有材料的运用,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用独特的美学眼光和发展理念来进行建筑设计。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各部门的次序、相互联系和生产特点,将气体排放量大、噪音大的部门安排到合理的位置。
(2)高效发展要求。绿色建筑要重视能源的节省,也要满足工业生产对建筑的需求。绿色建筑设计应进了能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智能化设计水平,广泛利用电子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来进行远景规划和近期规划,为企业发展、建筑扩建和改建留下空间。为了满足企业生产需要,绿色设计要合理选用建筑工艺材料,选择施工方便、耐火耐蚀、抗震能力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在进行特种作业生产建筑设计时,应采取相应的防火、防潮、防腐措施。
(3)生产化境安全可靠需求。工业建筑是工业企业进行生产运营的重要场所。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一定要满足工业生产对建筑的基本要求,建筑要有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如纺织车间采光条件不好,会降低生产效率。自然通风可以保证室内的温度、湿度处在一个相对平衡的位置,能提高建筑的健康活力和舒适度,有益人们身心健康。
(4)各类用房布置合理。工业建筑的主要用途是工业生产,但是工业建筑内部也有生活用房、行政管理用房和生产管理用房之分。如厕所、淋浴室、餐厅、操场、存衣间都属于生活用房的范畴。绿色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不同种类的用房需求,结合企业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各类用房布局。
3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工业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1)构建开放的空间形象和建筑布局:线性空间布局方案是形成动态、开放园区的常用手法,如带状绿化带、道路景观设计、生产区发展轴形排列等,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为动力供应、废水处理提供了集中处理保障。绿色建筑空间和使用功能要适应企业工业发展的要求,建筑空间要有极强的包容性,功能使用上要有一定的综合性,为建筑灵活、适用扩展提供保障。
(2)绿色建筑理论的引入和运用:工业建筑设计应与当地自然和社会环境相结合,在设计和建设环节,有目的、创造性地保护和利用已有条件。建筑设计人员加快工艺改造和新型材料利用力度,运用先进的节能、排污材料,优化建筑结构。在绿色理念的引导喜爱,设计单位要积极探索工艺改造新道路,精简原始工艺,采用节能降耗的建筑工艺,利用绿色材料,为建筑节能创造条件。
(3)工业建筑单位的设计:合理的工业建筑的体型系数。合理的工业建筑的体型系数即工业建筑表面积与工业建筑体积比,尽量缩小这一比值,可以减少建筑热耗,减少体型凸凹变化,为绿色设计的理念得到展现和实施提供可靠保障。
(4)工业建筑外墙设计。工业建筑外墙不但要满足自然采光、通风要求,还要努力提高室内环境的热稳定性。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工业建筑首先要采用良好的外墙材料,如使用隔热性能好的隔热砖和保温性能好的稻草板,起到良好的保温、隔热、隔温效果。选用导热系数较小的镀膜窗户,可加强门窗的气密性,减少热交换。
(5)智能、排污设计:工业建筑设计既要节约不可再生能源,做到建材无污染、无辐射,还要重视新型材料和自动化技术的运用,真正实现经济方便的目的。如电子通讯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工业建筑根据湿度、温度和风力情况自行进行空调调节和开关。而针对工业企业生产繁忙、排污压力大等特点设计的自动化除污系统,可以提高有害气体的输送能力和污水排放处理能力,既有效避免了污水汇聚产生的污染,还提高了生产企业的智能化生产能力和脑力劳动的工作效率,有利于企业沿着高标准、低能耗、低污染的道路持续发展。
4绿色设计方案的管理
工业建筑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工程的完成需离不开各单位的有效合作。①设计单位接收建筑方案之后,应采取积极措施进行方案实施优化管理,确保建筑满足企业生产需求。工程设计人员要树立绿色设计的理念,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工程设计;②设计单位要按照工业建筑设计要求对生产区域的自然环境进行实地勘察,通过勘测收集数据,完善辅助设计,并利用计算机建立自动化数据管理模式,为工程实施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保障。监理单位要安排专业人员进行全面审核,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提醒设计单位进行修改。各单位只有明确自己在这一复杂系统中的职责和作用,努力完善决策思维、设计规划、建设实施各个环节,才能实现绿色设计的目标。’
5结束语
工业生产是拉动经济增长、解决就业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绿色设计理念弥补了工业建筑在节能环保方面的缺陷,使工业建筑变得更加美观、实用。绿色设计理念的推广和应用为现代建筑设计指明了发展的新方向,建筑设计师要正视绿色设计理念对工业建筑发展的影响,通过实际行动推动这一理念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博伟.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工业建筑设计中的体现[J].建材技术与应用,2012,03.
[2]谷岩,闽晓玲.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在工业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工业建筑,2007,08.
篇9
关键词:旧工业建筑; loft空间;改建策略;原真性;城市更新
由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的过渡引发了社会发展的新一次浪潮,城市复兴、产业结构调整,新艺术形式的出现等都为LOFT的产生及发展带来了很好的契机。LOFT反映了西方后现代思想为主体的旧工业建筑改造的思潮,也正是后现代主义的影响,给予了LOFT更广阔的传播空间,及更迅捷的传播途径。由于当今LOFT在建筑领域处于发展的初期,且处于非主流的边缘状态,目前国内对于LOFT的理论研究较少。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及工业发展历史进程,旧工业建筑改造在我国尚处于初期阶段。
1我国旧工业建筑改造活动中所面临的问题
在我国当前的旧工业建筑改造活动中, 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即旧工业建筑原真性的流失,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上。 一方面是对具有代表性的工业建筑构筑物和设施的破坏, 另一方面是对工业建筑空间特征的破坏。
旧工业建筑遗产中的特殊工业建筑构筑物和设施通常指在工业生产的活动中起到辅助生产的作用, 具备了一定的生产功能但是并非是生产空间主体的构筑物, 这些构筑物往往是工业建筑的标志。 比如厂区内高耸的烟囱、形体特异的水塔等构筑物。
另外, 对于工业建筑建筑空间特征的破坏是我国工业建筑改造实践活动中更加需要解决的问题。 工业建筑的建筑空间大都高大开敞, 这样的空间特征的形成是为了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但是往往在改为民用建筑时空间显得浪费。 为了达到空间的最大化利用和最佳的经济效益, 开发者往往会破坏原有空间特征, 使改造后的建筑空间和原有空间之间失去联系。
2 loft空间为旧工业建筑有机更新提供思路
2.1 loft空间和旧工业建筑原真性的关联
Loft文化发源于纽约的旧工业建筑区―――苏荷 (soho)区 ,从其文化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loft空间成立之初就是源自于一种妥协和无奈。 高昂的租金使生活潦倒的先锋艺术家失去了传统意义上的创作空间。 而由于旧工业建筑廉价的租金,艺术家纷至沓来,将其改造为集居住、创作甚至是销售一体的空间形式。 受制于有限的资金,艺术家对于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力度相当有限, 这种无奈恰恰完好地保存了一些代表性的工业建筑构件和工业建筑空间特征, 使得工业建筑的原真性得到了较为完善的保留。
2.2 loft空间特征
2.2.1 高大开敞
空间,是建筑之灵魂。 而loft空间区别于其他空间形式的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其空间高大开敞的特征。 这一空间特征的由来主要是因为loft多为旧工业建筑改造而成, 而对旧工业建筑这一空间特征的保护转化成了loft空间的主要特征。
2.2.2 自然而真实、保留工业美学
工业建筑空间的布局和形态非常真实的反映着工艺生产的流程,是一种完全真实和理性的空间。 内部空间不加藻饰,简洁真实,空间内梁、柱等结构构件清晰可见,非常理性地表达出建筑的营建逻辑。 Loft空间继承了工业建筑的这种美学。
2.2.3 模糊性
旧工业建筑空间的改造大多是在单一空间内布置生活起居、工作、艺术品展示等诸多功能的空间。 因此卧室、厨房、工作室等功能板块就不可能像传统民用建筑那样有明确的界定和隔断,传统的套型模式被打乱,loft空间展现出模糊性。
2.2.4 灵活性、可变性
loft的经营方式大都是租赁 , 因此使用者对其内部空间的改造大都是临时的, 这些非固定的空间隔断随着租客的变更而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就是loft空间灵活可变的原因。
2.2.5 浪漫化、个性化
传统的居住空间或是办公空间中, 不同的功能空间通过划分并作为商品销售给其使用者, 建筑空间是一种既定的形态。 而由旧工业建筑改造而成的loft空间,使用者可以通过自主的空间划分和装修来尽情地发挥,创造浪漫的、个性十足的空间。
3 LOFT旧工业建筑改造的设计原则
不同的建筑设计师对旧工业建筑改造有不同的改造理念,不同的理念直接影响到改造以后建筑的形式和功能。如果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单纯自发的进行,难免无序化,不便于城市整体面貌的更新与复苏。因此需要对旧工业建筑的改造进行整体把控,如城市规划建设主管部门要从宏观上把握改造的方向,确定城市规划级别的改造或更新思路;开发商需具有更加成熟理性的头脑积极参与城市更新与复苏的活动;建筑师要积极的发挥建筑设计的艺术创造力。由于这种统一实施改造模式具有综合性,必须确立一种能够对旧工业建筑改造的过程进行控制的方法和策略。
3.1整体性原则
由于旧工业建筑的风格、结构等错综复杂,对其改造所采用的设计手法也就多样化。如果LOFT式旧工业建筑改造没有确立一个基本统一的原则,那么改造可能陷入盲目与随意化,可能导致资源得不到最大化利用,无法发挥规模效益。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改造原则,把这种建筑的改造活动纳入理性化、规范化的轨道上。
3.1.1可持续发展的改造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一方面加快旧工业建筑改造的理论发展,另一方面旧工业建筑的改造活动应当建立在对该建筑本身及环境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由于旧工业建筑的工业性质,其不可避免残留有污染物,另外旧工业建筑大多被荒弃,本身留存了很多废弃物,加之在对旧工业建筑进行改造和再利用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因此,对旧工业建筑进行改造和再利用必须把生态原则放在重要的地位。
3.1.2保护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旧工业建筑具有历史价值,需要用一种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发展就是对旧工业建筑寿命的有机延续,要做到既对建筑进行保护,同时又对旧建筑进行更新,保护与发展要同时兼顾。保护就是要建立合理的制约机制,改变大拆大建的做法,在改造风格的选择中,需针对旧工业建筑的文化、历史及艺术价值仔细加以分析和利用,并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对于具有历史价值的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在保护与发展的选择中,应当以保护为主。
3.1.3促进区域复兴的原则
在现实情况下,一次性改造大片旧工业区需要资金的大量投入,开发商的投资风险极大。因此开发商往往采用非一次性设计和开发的模式,即采用置换与填充的规划思路。先对旧工业建筑部分可利用结构进行整理并改造成与LOFT类似的艺术空间,同时在其间可利用的空间中添加一些具有展新功能的地块或者建筑,提升整个地区的档次并赋予其新的活力。而当土地价值在运作过程中被提升到一定程度,先前未改造部分的地块或厂房建筑就置换出来再依前述方式填充进新的地块或建筑,最终全部被改造,形成一个完整的社区。通过这种分次性设计和开发的模式,不仅保留了社区的底蕴,提升了其商业价值,同时大大减轻了投资者的决策难度和投资困难及风险。
4基于loft空间的旧工业建筑改建策略研究
4.1 内部空间改造策略
4.1.1 通高空间的融入
工业建筑相对于传统的民用建筑往往具备更加高大的空间, 而最早对旧工业建筑进行改造的艺术家们由于受制于有限的资金, 往往会对旧工业建筑空间进行较为简单和局部的处理,虽然在空间内做了简单的隔断和划分,但是室内空间中往往都会保留一部分原有工业建筑空间的样貌。 并形成了上下贯通的空间, 而这些空间的融入也是由旧工业建筑改造而成的loft空间和普通旧建筑改造空间的标志性差别,Loft中的通高空间可以充当展示空间 、 商业空间等 , 适用于大型厂房改造项目;而在艺术家工作室、个人画廊等小型厂房改造中, 高大开敞的通高空间则通常作为起居室和创作展示合一的功能空间。
4.1.2 loft空间分隔
依据loft空间内不同功能空间对私密性的需求, 可将分隔的类型划分为:弹性分隔、意向分隔、局部分隔和封闭分隔。loft空间分隔的方式主要为阁楼和屋中屋这两种形式。 这两种形式是loft空间区别于普通民用建筑内部分隔的重要因素, 因为在时间上,阁楼和屋中屋的建造时间都晚于建筑主体,是附属于旧工业建筑的建筑构件。 其次,作为loft空间区别于其他旧建筑改造的手段,阁楼和屋中屋通常都是非完全的划分,会预留出通高空间,这种局部的分隔也是loft空间的显著特征。
(1) 阁楼
阁楼本意指房屋中的上部空间或工、 商业建筑内无隔断的较大空间。 阁楼在结构上大都依附于原有的旧工业建筑,这也是它和屋中屋这种分隔形式的主要区别。 阁楼在营造之时通常在内侧设柱子加以支撑, 靠近建筑外墙的一侧通常搭接在旧工业建筑的吊车轨道或是牛腿柱之上, 节省了建造的材料,实现了较为经济的改造。
(2) 屋中屋
屋中屋与阁楼利用旧工业建筑本体的结构体系有所不同,其与原有旧工业建筑联系不强,改建后的屋中屋拥有一套独立结构体系,因此屋中屋具备了以下优势。 首先,屋中屋的营造对原有的旧工业建筑未造成任何的改动, 旧工业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了完美的保留;其次,当需要对内部分隔进行重建时,只需拆除屋中屋的部分即可,不会对旧工业建筑带来二次破坏;再次,屋中屋的形式相当于建筑拥有了双层皮,而屋中屋内部通常是较多人员停留和使用的功能空间, 需要空调和暖气等温度调节措施, 屋中屋和旧工业建筑之间的空间就成了过渡空间, 这层空间能够有效地减少室内温度的变化,降低了能耗。
4.1.3 loft空间衔接
和loft分隔相对立的是, 有了不同的分隔手法所产生的若干功能板块,就必然存在着各种空间之间的衔接。
(1) 竖向衔接
竖向衔接多见于loft空间的水平分割, 在高大开敞的旧工业建筑空间内通过水平分割的手法创造出夹层空间, 就必然需要竖向交通来联系。 竖向衔接通常表现为楼梯,坡道等。 这些新增的楼梯和坡道大都采用钢材和玻璃等轻盈的材质,使楼梯看起来轻巧简洁,大气时尚。 这些通透的楼梯还可以作为室内空间的弹性分隔手段,划分出不同的空间层次,丰富和装点了loft室内空间。
(2) 横向衔接
Loft空间的横向衔接多见于垂直分隔 ,其主要表现为空中连廊。 特别是在功能上存在联系的两个空间分别处于非首层的位置上时,就需要二者之间施以空中连廊。 上海八号桥在设计时就成功的运用了连廊这一建筑元素,将8栋旧工业建筑有机地联系起来,这也是八号桥这一名称的由来。 空中连廊不仅仅局限于建筑室外的相连,廊道在不同的建筑内外都有穿插,人们通过这些连廊就可以顺畅地漫步于旧工业建筑区之间。连廊起到了室内外空间的串联,模糊了室内外空间的界限。
4.2 外立面改造策略
基于loft文化的旧工业建筑往往采用新旧冲突的手法来引入新元素, 这种新旧冲突的设计手法来源于loft文化中的拼贴理念,20世纪中叶的拼贴艺术深远地影响着loft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在其影响下,loft空间及其外立面逐渐呈现出一种动态的、不断发展和编辑的状态,各个时期的材质都会拼贴在外立面上,显示着旧工业建筑的历史和改造进程。
新材料的引入不但没有可以的和旧材料相仿, 反而刻意的制造冲突。 通过这种新旧材料冲突制造出强烈的对比效果。新材料体现出建筑空间的新颖和时尚, 而旧工业建筑表皮则体现着怀旧气息,从而形成了商业建筑空间的亮点。
5结语
旧工业厂区以及厂区内的旧工业建筑是城市的宝贵遗产,他承载着人类对于工业时代的记忆,记录了城市发展的轨迹。我国一些艺术家积极引入国外LOFT改造的理念,利用旧工业建筑进行LOFT改造,是对我国旧工业建筑改造的一种积极的启蒙探索,他们吹响了旧工业建筑改造的第一响,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也提供了我们对于LOFT在国内改造的研究的范本。由于其很多在没有经过社会系统规划的情况下,其改造往往带有很强的自发性,缺乏统一的理论和规划,其经济价值往往局限于其本身的场所,而没有上升到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整体战略上来,对城市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是很明显。其间我们也分析出许多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我们的城市发展遇到旧工业建筑这些地块,我们采取什么态度?经过我们的论述,我们的主张是不要一味的都“大拆大建”,对于有旧工业建筑的地块,我们要对其进行价值评估确定其改造和保留的程度,依据程度的轻重,划分为大量保存旧工业建筑并进行改造利用或者保留局部旧工业建筑节点,其余旧工业建筑拆除的方式。对于保留局部旧工业建筑节点的方式,拆除腾让出的用地可以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用地,保留的旧工业建筑节点可以作为该地块的公共中心和标志或者社区广场,并对保留旧工业建筑进行有效的LOFT改造利用。这样的理论就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保存”,而是根据其评估的价值,即保留了地块的历史痕迹又发展了该地区的经济。具体到操作层面,需要建立学术机构提供理论技术支撑、政府主管部门监管、市场资本自由发挥的统筹机制,充分发挥学术机构的前瞻性,政府主管部门的督察性和推动性,市场的资源有效配置性,最终形成发展了城市经济又保留了城市历史文脉的城市发展格局。
参考文献:
1. 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 王天兵.西方现代艺术批判[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 杨志疆.当代艺术视野中的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4. 王建国著.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5. 陆地著.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6. 韩妤齐,张松主编.东方的塞纳左岸DD苏州河沿岸的艺术仓库[M].上海:上海古藉出版社.2004
篇10
英国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有着众多的工业建筑,它们是英国城市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这些区域在二战后衰败、甚至废弃,成为英帝国衰败最直接的象征。20世纪80年代开始,英国政府积极推进城市复兴运动,对历史建筑实行登录制度,限制任意地拆迁行为,也加强了对19世纪工业建筑的保护。英国历届政府对其工业建筑的再利用都十分重视,1987年,政府颁布了为便于工业建筑再利用而采取的使用类别规则。规定在保护区内将建筑类型从一般工业级或者仓储级转变为商业级(ClassB1),不需要规划许可。使用类别规则这一举措为旧工业建筑寻找新的用途打开了方便之门。英国旧工业建筑的保护及再利用可根据其工业产生和发展的区域性特点,分为工业镇保护及再利用、港口码头改造、铁路沿线工业建筑改造等。萨尔泰尔镇(Saltaire,WestYorkshire)是一个典型的维多利亚时代的工业镇,是19世纪的慈善家提多斯•萨尔特(TitusSalt)为安置工人所建造的。现在这个小镇已被整体改造成休闲娱乐区域。区内的原主厂房SaltMill被改造成大型购物场所(见建筑视窗)和艺术画廊(见建筑视窗)。区内其他建筑则被改造成了零售、展览和咖啡休闲空间(见建筑视窗),而一些小型轻质波状屋顶的平房则被改造成区内设备用房。
18世纪随着对美洲贸易的快速发展,英国中部以利物浦(Liverpool)为代表的城市滨水地段进入发展的最盛期。阿尔伯特码头(Albertdock)绵延七英里,20世纪初一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但随着工业调整,阿尔伯特码头于20世纪50年代就彻底废弃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整个码头区域内的建筑被登录为I类建筑,废弃的码头逐步被改造成高标准的国家展览区和生活气息浓郁的城市文化核心(见建筑视窗),区内由仓库改造的泰特美术馆(TateGallery)(见建筑视窗)为码头复兴亮点。1835—1892年建设的老大西主线(theOldGreatWesternMainLine)是当时欧洲最大的铁路综合工程,沿途留有众多历史建筑群、桥梁和隧道,被视为征服自然的象征,被盛赞为“上帝之精彩铁路”。对于这样一条具有特殊意义的铁路线的保护,英国采取了节点式线性保护方式。而从斯威登镇纷繁的铁路线(见建筑视窗),可看出它无疑是大西线的重要节点。由于铁路的兴建,斯威登从默默无闻的小镇一跃成为热闹的集镇(见建筑视窗)。斯威登镇铁路沿线工业(SwindonRailwayWorks)建筑改造服务于普通百姓,对工人新村进行加建和修整美化,将原大西线铁路工人宿舍改造成为铁路博物馆(见建筑视窗),将原市政厅改为舞剧院(见建筑视窗),将原火车发动机厂改造为购物中心(见建筑视窗),该购物中心将许多原铁路工业繁荣时代的遗迹和文物保留了下来,并使其与新的购物环境有机结合。这些对原有铁路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使得当地人的生活条件有了新的改善和提高,同时也赋予小镇独特的魅力。
我国旧工业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方面的不足
对比英国的旧工业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我国现阶段在该方面的工作仍存在问题。观念的转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前面提到的英国利物浦阿尔伯特码头改造的成功,就是将城市复兴同其工业文明时代的城市文化相联系,这种城市文化存在于其港口兴衰的历史中。工业革命时代“港口”的城市背景,赋予了码头从创立开始就具有的历史价值,而码头的再度繁荣会让人们重拾对城市文化的敬仰和追忆。反观我国,一直以来社会观念习惯把农业时代的文化遗存作为文化遗产来悉心保护,而将那些能够反映城市发展道路的旧工业建筑,视为城市和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包袱。直到近些年,我国才开始意识到它们对于唤醒城市记忆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保护和利用观念上的滞后,是造成我国旧工业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相对落后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原因。当前,处理旧工业建筑的方式虽不再是“一拆了之”,但还缺乏统一规划、统筹考虑的过程。
英国在进行旧有工业建筑保护及再利用过程中最突出的方面之一,就是将旧工业建筑以集群形式加以保护和利用。从保护利用单体工业建筑,到保护整个工业区域,形成“点、线、面”的保护利用模式。很多单体旧工业建筑本身在历史、社会和科研上的价值并不突出,但它们所构成的工业建筑群则有着很高的综合价值。这就要求决策者在对旧工业建筑进行保护及更新时具有全局观,在对其中的单体建筑进行保护及利用时,也要全面、整体的考虑,要保持和延续旧工业建筑群的协调和统一。保护并不是让旧工业建筑成为孤立于世的一种纪念物,而应是让旧工业建筑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积极地融合到现代生活当中,使它的生命得到延续。在对旧工业建筑进行保护与再利用的实践中,不仅要系统、整体地看待旧工业建筑本身的建筑实体资源,还要积极重视其所在环境中的人文元素。在英国,对原有工业建筑生产氛围的保留也是其成功的一方面。如英国阿尔伯特码头改造和斯威登小镇的保护与利用中,大量与旧时工业活动相关的物品被保留了下来(见建筑视窗),使之成为唤起人们对历史回忆的环境小品。在斯威登镇上还有当地的老工人们为来访者讲述发生在那里的工业故事(见建筑视窗),延续着一代又一代人对那段工业历史的回忆。我国当前在进行相关方面的保护与利用工作时,对建筑实体重视度较高,而对人文层面的内容则重视不够。缺乏对人文元素的关注,忽视了人们对旧工业建筑的情感触发和延续,不利于保护与利用的全民性参与氛围的形成。
旧工业建筑保护及再利用模式
在各国工业遗产保护的实践中,工业遗产保护性再利用的重点是应用于商业文化休闲设施建设。典型的保护及再利用模式主要有两种:社会型综合开发模式,主要是指从社会需求、社会公益出发对旧工业建筑进行保护和再利用,同时发掘和延续旧工业建筑的非经济性价值。对旧工业建筑进行原址保护,或改造为博物馆进行陈列展示,是在工业遗产保护中较为基本和常见的方式。原址保存或将其中的某些构件、遗存置于博物馆中,是保护具有历史价值旧工业建筑的最优选择。主题公园模式是针对范围较大,工业建筑遗存较为分散的情况下,对有较高社会和历史价值的旧工业建筑进行保护和再利用的模式。有些工业建筑遗产的环境特征鲜明,可以利用场地环境本身的形状、坡度、绿化、设备、机械构件等工业遗存,以及周围邻近区域的历史人文因素等,整合成为工业遗址公园,以此对场地内的工业建筑物、构筑物遗存或某些工业设备遗存进行保护和再利用。如德国西部鲁尔区的北杜伊斯堡工业主题公园(LandschaftsParkDuisburg-Nord)。#p#分页标题#e#
它是德国北杜伊斯堡的一个后工业景观公园,由德国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PeterLatz)与合伙人于1991年设计,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纪念过去的工业。其原址是炼钢厂和煤矿及钢铁工业所在地。原厂于1985年废弃。公园设计与其原用途紧密结合,将工业遗产与生态绿地交织在一起(见建筑视窗)。如奥地利维也纳GasometerCity。该商业综合体由4个储气罐改造而成。这些储气罐于1899年兴建,曾是维也纳城市煤气供应的主要来源,也是当时奥地利先进科技的象征(见建筑视窗),直到1986年才真正“退休”。现在这里成为维也纳市政改造工程的成功典范,也代表了强调资源再利用的环保理念(见建筑视窗)。GasometerCity分别由让•努维尔(JeanNouvel)、蓝天组(CoopHimmelblau)、曼弗雷德•维德尔姆(ManfredWehdorn)和维尔汗姆•荷尔兹博尔(WilhelmHolzbauer)设计,在保存完好的4个高70m,直径60m,内部体积90000m3的硕大储气罐内建造(见建筑视窗)。这种对旧工业建筑的再利用方式不仅在西欧国家十分普及,在中国的一些城市里,也早已不是新鲜事物。如上海1933老场坊、上海八号桥、天津长江道C92创意工业园、北京798等。当艺术家邂逅旧厂房、旧仓库时,他们没有随意地破坏,而是着力于原有区域、建筑、材料的再利用,完成了对这些近代工业建筑的保护和再利用。
工业建筑自身价值及保护再利用的对策
基于历史保护目的的再利用模式,主要指前面提到的博物馆模式。这一模式通常应用于具有较高历史价值或科技价值的旧工业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用较为先进和专业化的保护改造手法对其进行再利用。在整治和改造建筑实体的同时,对建筑空间进行重新整合,并对其中的构件和构筑物进行有选择的保留,从某种意义上讲,使之成为一件诉说历史的展品。通过这种模式,我们可以对这类建筑遗存做到最小干预,最大利用。基于精神纪念的再利用模式,为了留住对某些历史事件的记忆、保留怀旧感或进行历史教育,而对旧工业建筑进行再利用,除指前文所提到的博物馆模式之外,还包括主题公园模式等。该模式主要应用于历史社会价值及美学价值较高的旧工业建筑或构筑物,对原有旧建筑的现状要求不高,利用较为灵活。这种模式使得许多功能性较差的工业建筑遗存焕发了青春。该模式主要应用于具有较好社会价值以及一定历史价值,且所处城市地理位置较为重要的旧工业建筑。基于盈利为目的的再利用模式,大多表现为将旧工业建筑转化为出租式办公、创意工作室、娱乐中心、酒吧以及大型商业综合体等。由于以盈利为目的的这种改造,大多会依据新功能和新需求对原有工业建筑作出较大调整,所以,大多在历史保留要求较低的旧工业建筑中应用。该种模式在充分利用旧有工业建筑的同时,又节约了成本,且投资周期较短,由于旧工业建筑存在时间较长,周边环境条件较为成熟,故区位优势较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