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环境设计范文

时间:2023-04-09 06:03: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空间环境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空间环境设计

篇1

关键词简约主义;空间环境;应用;设计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空间环境设计取得了很大发展,由简单的空间划分转向更为人性化的设计。同时随着物质基础的富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不再仅仅停留在功能性的要求上,而是更多地注重文化内涵的体现和健康时尚的感受。简约主义风格的设计最能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它以简洁的表现形式来满足人们对空间环境那种感性的、本能的和理性的需求,这也是当今国际流行的设计风格,随着时代的发展,简约主义的设计理念必然在今后人们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它将继续成为人们时尚生活的追求。

1简约主义的概念及风格特点

现代简约主义源于20世纪初期的西方现代主义,是80年代中期对复古风潮的叛逆和极简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90年代初期,开始融入环境设计领域中。欧洲现代主义建筑大师mies vander rohe的名言“less is more”被认为是最能代表简约主义的核心思想。简约主义的特色是将设计的色彩、照明、原材料简化到最少的程度,但对色彩、材料的质感要求却很高。“简约而不简单……”这句人们都很熟悉的广告语基本表达了简约主义的全部内涵。在环境设计方面,简约不是简单的堆砌和随意的摆放,而是在设计上更强调功能,强调结构和形式的完整。简约主义的风格要求设计者有丰富的设计经验和文化素养,需要反复推敲、认真思考、删繁就简,以色彩的高度凝练和造型的极度简洁,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将空间布置得精致合理,少而不空[1-4]。现代简约主义的风格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

一是因地制宜。在景观设计中,因地制宜应是适地适树、适景适树最重要的立地条件。选择适生树种和乡土树种,要做到宜树则树、宜花则花、宜草则草,充分反映出地方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最经济、最节约,也能使植物发挥出最大的生态效益及最佳的绿化美化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二是人性化的功能设计。简约主义认为任何复杂的设计,没有实用价值的特殊部件及任何装饰都会增加其造价的,强调形式应更多地服务于功能。三是材质多样化。环境设计与材质选择上,应注意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减少人工化的设计与不利于生态的材料,边缘尽可能呈现复杂有机的形状,以曲线代替直线,增加多样统一性。木质是花架主要的基本材质,简约主义的绿化小品中,新的材质也经常被运用,如铝、碳纤维、塑料、高密度玻璃等,为环境设计中的构筑物增添了各种可能性,如防水、耐刮、轻量、透光。

2简约主义的发展

在传统

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很多大型的商场酒店都是由香港等地的商人承包建造,那种奢华的星级酒店式的装饰风格一时之间又被人们争相模仿。市场也被厂家引导,于是出现了大量的“暴发户”式的装饰建筑,以此盲目攀比,其实好的环境本来是一个可以让人彻底放松心情的休息之所,应该让人感到宁静。而如果硬件空间繁琐复杂则使人无法找到心灵所归。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越来越渴望能够有一个自由温馨的环境可以放松心情、调整心态,因此简约主义也越来越流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其实很多世界建筑设计大师他们都以“少就是多”的思想、以最纯净的形式,用相当普通的材料、使用最精简的手法,表现出非常深度的内涵和崇高的空间气质。例如:juhani pallasmaa在赫尔辛基设计的胡韦莱塔托14号公寓与阁楼改造;洛尔肯·奥赫利希设计的哈丽雅特·多恩女士服装店;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akira sakamoto 在日本大阪设计的hakuei别墅等,这些都是非常经典的简约主义作品。相信在以后会有更多的设计师用他们的智慧创造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3简约主义在空间环境中的应用

现代城市美学中的核心问题,是城市空间多种要素的统一和谐。实现城市现代化,要首先把城市美化起来,使城市的多种对立要素通过正确处理能够协调统一起来。要实现这一目标,所有建筑师、规划师和城市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并应认真处理好对立统一关系、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从本质上讲是人的空间,而且是人们营造的艺术空间,它既有实用的一面,又有美化景观的一面。环境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环境是先于“新建筑”而存在;“新建筑”是后于环境而新生;“新建筑”应融于已有的环境之中,在尺度、体量、色彩、风格等方面应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简约主义在空间环境中的应用首先体现在不同材质的应用上。空间环境设计是靠线、面分割组合形成的,而这些线和面都是由不同材料组成的。不同的材质会营造不同的装饰效果,体现不一样的设计思想。如木材给人的感觉是朴实的,但同样的木质,不同的表面处理,又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粗糙的木纹使人感到古老、朴实、粗犷,平滑的木纹使人感到高雅、精细、简明。在不同的空间中运用不同的材质或者运用不同色彩、肌理的同一材质使其达到和谐统一,这样才能在简约主义的风各种展现出材质丰富的美感。其次,简约设计也要充分体现人性化与个性化,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为设计的首要任务。个性化在设计中的体现是多方面的。不同职业、年龄、社会地位、文化水平的人对生活的需求也不同,从而导致对室外空间使用功能要求的多样化,进而使空间环境体现出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化特点。

4简约空间环境设计精神

4.1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空间环境设计的根本出发点,旨在满足人们在生活、工作和心理等各方面的需求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准、增进人生的意义。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要求设计者把更多的目光从空间环境设计本身转移到空间使用者——人的身上。设计者不但要考虑空间环境的使用功能,还要考虑使用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因此,在进行环境设计时不但要合理配置构筑物,注意色调的总体效果,妥善解决、道路、照明等问题,还要考虑人们的活动规律,并处理好各种空间关系、空间尺寸、空间比例等,使空间环境整体布局合理化,面积分配科学化,生活居住舒适化。

空间环境设计不再仅仅是对于使用功能的设计,它正迅速地向审美功能、文化功能靠拢。在当今信息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渐冷漠和疏远,因此人们不仅需要一个舒适方便、功能齐全的生活空间,更渴望远离工业社会的冷漠、呆板,得到身心的放松和自我实现。于是空间环境设计便承载了对人类的精神和心灵予以慰藉的重任。现代简约主义要求设计应以人为尺度达到协调人与空间环境关系的和谐,充分满足人们对于安全、舒适、个性化的需求。

4.2树立简洁、自然的设计观

随着人与自然、人与生存空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回归自然已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许多人开始寄希望于通过设计来改善人类自身的生态平衡,空间环境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同时,绿色生态设计所倡导的适度消费理念及节约型生活方式也为简洁设计奠定了基础。简洁设计要求设计者在考虑功能合理的前提下,追求设计思想的精炼及构图的完美,形成自然、简洁的设计风格,减少多余的装饰。因此,如何以最少的装饰材料达到最完美的装饰效果就成为设计师追求的目标。自然风格和简洁设计在空间环境设计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简洁、自然的设计观主要有:一是把创造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作为目标,提倡适度消费思想,倡导节约型的生活方式,把装饰消费维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范围之内,体现生态文化观、价值观。二是强调自然生态美,欣赏质朴、简洁而不刻意雕凿;同时在遵循生态规律前提下,运用科技手段加工改造自然,创造人工生态美,将绿色景观与自然融合起来。三是对常规能源与不可再生资源节约使用和回收利用,对可再生资源尽量低消耗使用,争取最大限度循环利用各种资源,使现代建筑得以持续发展。

4.3遵循绿色生态设计原则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舒适消费必须是绿色消费已成为很多人的共识。绿色生态设计可以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合理的、高效能低功耗的空间环境。良好的空间环境和较强的生物气候调节能力将最大限度地保护空间环境的再生资源,达到人、建筑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实现空间环境的可持续性。所谓绿色生态设计,就是运用生态学和建筑学的基本原理因地制宜,合理安排空间环境的功能、结构、配置等;科学选择材料,抛弃有毒、有害、含污染的化学材料,尽可能使用自然材料和环保材料。这样既达到了适度消费、节约能耗的目的,又避免了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

5结语

综上所述,简约主义设计是现代人所乐于追求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人们追求的那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土,空间环境不是宫殿般的奢侈,而是一个全身心放松的自我空间。顾名思义,简约主义设计就是摒弃了无谓的繁琐,使其更具理性化和功能化,它追求在对话中设计,建筑师应该是对话的参与者。伟大的意大利画家弗拉·安吉利科(fraangelico)曾说过:“真正的财富包括怎样用很少的东西来获得快乐。”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wigwittgenstein)写到:“好的建筑师与不好的建筑师的不同在于,不好的建筑师总是屈服于各种诱惑而那些好的则会拒绝。”简约主义就是运用最精练的设计语言,表现出深邃的文化内涵和崇高的空间气质,为人们打造温馨舒适的理想家园,给人们提供一个身心愉悦的空间。随着时代的发展,简约主义的设计理念必然在今后人们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它将继续成为人们时尚生活的追求。

6参考文献

[1] 汤姆沃尔伏.从包豪斯到现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4.

[2] 张远林.减法设计[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

篇2

医院是帮助病人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场所。随着生活水平的不 断提高和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等方面的转变,人们对医疗环境的要 求越来越高。追求医疗环境的愉悦舒适,尽可能使患者与自然环境保 持亲密接触, 以缓解患者的焦虑情绪,已成为现代医院设计的发展趋势。舒适优雅的医院环境,能充分缓解患者的紧张心情,使他们能 以一种轻松平和的心态来面对整个医疗过程,增强康复的信心。

1、医院户外空间环境的界定

医院户外空间环境可理解为:医院中承载并影响人们各种户外 活动的,为人们参与、感受、认识、改造和创造的所有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的总和。它既是医院空间环境的一部分(还有室内空间),又是医院中人们户外行为场所的集合。

2、医院户外空间环境的特点

2、1复杂的功能性

医院是一个功能相对复杂的机构,一般的综合性医院不但是病人治疗疾病、 恢复健康的场所,有些还是教学科研、职工生活的场所。所以医院各功能空间的分类很复杂,其功能分区的设置也不尽相同。户外环境景观设计要有机的融合到医院这个复杂的功能系统中,既要 符合医院的整体的功能性要求,又要针对不同的功能要求给予分别 的对待,采取不同的设计手法来实现特殊的空间要求。

2、2高度的知觉性

医院的主要使用人群是病人,他们同健康人相比,在身体机能或心理上处于失调状态,对环境的感受要比健康人更加的敏感,易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多数适应能力较弱,情绪容易紧张、烦躁,所以他们对环境具有较高的知觉性。医院户外空间环境要采取适当措施适 应自然环境的诸多变化因素,保持生机、最大限度的提供服务。

2、3使用人群的特殊性

医院环境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公共环境。因为它首先是为一个特殊群体(患者)提供治疗和康复的场所,这个群体的特殊性不仅在于其文化层次与经济条件的巨大差异;还在于患者与常人不同的心理状态 和对环境有更直接、特殊的需求与依赖。此外医院还要为医护人员、 探视人员、 家属陪同人员等提供相应的环境。

3、医院环境与人的行为心理

根据医院户外空间与需求等级理论的对应关系,从生理、心理、 社会逐级递进的层次来将病人的需求分为以下几类。

3、1康复需求

病人来医院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治疗疾病,除了药物的治疗外, 一些有活动能力或处于疗养期的病人,有到户外活动的需求,并希望有一处安静、优美的户外空间环境,对其自身身体的恢复有一定的作用,如户外充足的阳光、良好的通风,新鲜的空气,合宜的湿度与温度,没有噪声的干扰,这些都是人们对户外的基本需求。

3、2安全需求

安全需求就是病人在医院中希望不受到其他不良因素的干扰,任何加重病情的因素对病人都是不利的。这就要求医院要为病人创造一个安宁静谧、清洁、宜人、有安全感的环境。户外的活动不受车行干扰; 传染区与普通病人的活动空间要各自独立,避免交叉感染。通过植物隔离来自外界的噪声干扰等,为病人创造一个安全独立的领域,满足不同的活动的场所要求。

3、3人际交往的需求

社会心理学进一步证明,交往的需求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需求,一种精神上的需要。医院中的住院病人相对于住院前,周围可供交流的人群明显减少,而且活动的环境也是室内多于户外,所以他们有强烈 的到户外活动的愿望,只要具备到户外活动的能力,他们就会选择到户外的公共空间,和其他病人交流医院生活及养病经验,希望得到别 人的支持和帮助,尤其是长期住院疗养的老年病人,更需要同别人的交流。

3、4尊重需求

尊重需求表现在空间上,就是不同的人对于环境空间的不同要 求, 也就是空间的多样性。通过不同的空间处理手法,创造出满足不同人需要的多层次的空间, 使他们在各自需要的领域中进行户外 的活动,就是对他们自身的尊重。

3、5审美需求

审美需求方面要创造美好的令人偷快的景观,通过艺术化的处理,提高环境的文化品位和艺术特色,美的环境不但是病人获得精神审美的满足,也是激发他们参与到环境活动中的动力,同时向他们展示生活美好的一面,增加他们对生活、生命的热爱与战胜疾病的信心。

4、医院户外典型空间设计

在医院户外空间的设计中,要重点考虑的两个部门是门诊部和住院部。在病人来医院就诊的过程中,在这两个部门停留的时间最长, 这两个部门的环境对病人的情绪和心理影响也是最大的。门诊部是 所有的病人来医院必须接触的部门, 而住院部是需要留院观察或治疗的病人长期接触的部门。

4、1医院门诊及入口空间设计

心理学中的“初始效应”表明人们对事物的第一印象的看法非常重要。医院的门诊部外部空间是病人踏入医院领域感受医院整体环境 的第一 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所以在入口空间创造出亲切、纯朴、 宜人的空间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在医院的门诊及入口空间的设 计中,要充分体现入口的功能特征。

4、1、1标识性

入口空间是城市空间与院内空间的转接交换之处,是从城市空间进入医院空间的开始和标志,是两种不同性质空间的节点,所以医院入口空间应该具有很强的标识性,可以通过以标志性建筑、标志性大 门以及反映医院文化的景墙等的设计来实现。

4、1、2导向性

医院入口区是城市道路与医院内部道路的交汇处,交通情况往往 比较复杂,具有明显的导向性是医院入口区空间的重要特征之一。可以布置合适的绿化来组织交通分散人流,同时借助标志设计或利用特 别的图案区分不同的功能的部门。

4、1、3展示性

入口空间还是体现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因此还应充分展示 医院的文化内涵,可以考虑在入口广场中布置一定的绿化, 并在广场中心设置具有一定纪念意义的或表现医院文化特色的主题雕塑。

4、1、4礼仪性

空间的场所感是一个优秀空间的重要特质,医院入口空间既是人 流的集散处,又是从一种空间进出另一种空间的必经之路。所以为人 流营造亲切的场所感,表达对人的尊重、包容和欢迎也是医院入口空 间应该具备的特征之一。

4、2 医院住院部空间环境设计

住院部是医院的核心功能区,其外部的空间环境主要是指位于住 院部及邻近区域的为患者诊治休养提供的场所,一般在总平面中布置 在全院安静、卫生条件好的地方。这些区域整体环境如何,对患者康复和身心调理有很重要的影响。它在医院中属于医院的户外休闲空 间,它的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4、2、1合理的选址

(1)良好的自然环境要求。创造良好的微气候条件如户外充足 的阳光、良好的通风,新鲜的空气,合宜的湿度与温度, 没有噪声的干扰等,满足病人对户外空间的基本的需求。

(2)满足病人视景要求。住院病人多数时间都在病床上度过,要保持与室外和公共部分的视线联系,可以提供病房的每个病人观察户外景色或他人的活动的方便条件,感受病房外的世界。

(3)可达性要求。大多数患者都希望能有专门活动、交流和休息观赏的场所。在医院中住院病人由于身体的状况一般都愿意到离自身比较近的地方活动,所以户外休闲空间的位置要方便病人到达。

4、2、2整体氛围的营造

住院部要求创造的整体环境氛围的主题应该是“求静”。为住院病人创造安静的远离噪声的康复环境,设计中需要通过各种手段来创造一种安静的氛围,防止噪音的干扰。

(1)通过植物隔离的方法创造 安静的氛围。例如在绿地的周围栽植植物, 形成一个小的防护圈,或者在距离噪声源较近的区域,密植植物,阻断噪声的干扰。

(2)通过地形的手段创造安静的环境。在医院中我们可以通过将场地进行 下沉处理,来实现我们对安静环境的要求,例如我们通常将需要安静休息的休闲空间处理为下沉的空间,不但创造了较强的领域感,而且 也减少了外界噪声的干扰。

4、2、3交往空间的创造

交往在心理治疗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病人的交往心态 与健康人的区别则表现为小型化,亲和性更强,随意性大。医院休闲绿地的设计中首先要为交往空间支持,空间中要能够容纳足够多活动 的人,保证在住院治疗期间病患及陪护人员有活动的场所,在不被人 打扰的情况下,也不影响其他人的正常活动;其次是活动支持,即空间中有吸引人的活动源或活动设施。医院中要尽量 给病人创造交往 的机会,病人参与活动的机会越多,身体的康复越快,一方面,他们 在参与活动的同时,能够暂时忘掉病痛或减少对自身疾病的焦虑, 提 供治疗信息;另一方面对他们自身的体力、脑力也是一种锻炼,促进 身体的恢复。

5、绿化的作用及树种的选择

5、1绿化在医院中的作用

①滞尘、降温、保湿、净化空气等作,用创造宜人的微气候环境; ②调整和改善人的机体功能,辅助医疗的作用;③观赏、美化的作用; ④限定各功能空间边界的作用;⑤吸收与反射声波减噪创造安静舒适 的医疗环境。

5、2 树种的选择

医院中的植物选择除了要考虑适地适树、耐修剪、适应性强等一般性的原则外,还要符合医院的特殊环境要求,植物的选择要考虑安全性、美观性及经济性。

5、2、1选择安全树种

安全性要求医院绿化要选用病虫害少、无污染环境的脱落物、 无 刺激性气味、无飞絮的树种;其次是选择能够分泌杀菌素的树种,许多树木能分泌杀菌素,降低患者被感染的几率。

5、2、2选择美观的树种

美观的树种包括树木的姿态优美、质感细腻以及叶色或花果有 特殊变化树种和植物,通过不同的搭配组合形成不同特色的植物景观。尤其是在住院部的植物配置应有明显的季节性,使长期住院的病 人能感到自然界的变化。常绿树与花灌木应保持一定的比例,一般为 1:3 左右,使植物景观丰富多彩。考虑季节的变化, 选择那些在一年四季中不断变化开花的植物,可以强化人们对生命节奏与循环的认识。

篇3

关键词:居住区;空间环境;影响因素;创新设计

1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的影响因素

1.1人的需求因素

人是居住区的主体,人对居住区空间环境的需求直接影响到环境的规划设计。为此,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需按照居住者的生活习惯与生活方式进行设计,满足居住者的不同需求,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同时,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还要强调人文关怀,不仅要方便居民出行、户外活动、邻里交往,而且还要照顾老弱病残,提供安全保障措施。

1.2环境可持续发展因素

可持续发展是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也是确保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相协调的重要原则。在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中要保护建设地段原有的自然人文环境,有效控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确保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还要在环境设计中减少能耗、节约能源,使用环保型材料,提高居住环境质量,从而促进居住区空间环境更加舒适、环保、生态。

1.3精神文化因素

居住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遵循地方传统特征和区域文化内涵,理解当地民众的心态特征,用环境设计手法表现地方文化内涵,满足居民精神文化需求。此外,在环境设计中还可以通过融入地方人文、历史、文化特色来突出居住区的风格特点,提升居住区空间环境的文化品味,从而确保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与城市文化系统相契合。

1.4老龄化社会因素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对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在环境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求,完善社区老年文化教育、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等设施,使环境设计能够符合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如,户外休闲活动空间的设计要有利于避开强风、日晒,尽量减少陡斜的坡道、步道设计,在地面上做好相应的防滑处理;由于老年人的体质较差,在室外活动时不能久站,所以要合理设计庭院中的座椅等等。

1.5物业管理因素

在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中要处理好与物业管理之间的关系,结合物流管理公司的规模确定居住管理片区的划分,便于物流管理公司开展分区管理。道路交通是物业管理的重点,所以在居住区环境设计时要体现道路的交通特性和辅助功能,组织好垃圾运送路线、消防安全疏散通道等,为规范开展物流管理提供便利条件。此外,居住区环境设计还要根据物业管理公司提出的设施配备要求确定公共设施布局设计,根据居住空间领域的层次性进行居住区绿化布置设计,以便于日后物业管理活动有序开展。为此,在居住区规划设计阶段,设计人员要与物流管理人员进行交流协商,结合物业管理需求进行设计。

2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创新

居住区的空间环境设计包含的内容较多,是一项复杂且系统的工作,除了需要考虑相关的影响因素之外,还必须体现出设计的创新之处,鉴于此,下面本文从空间结构布局、建筑结构、交通绿地、公共设施、景观小品等几个方面对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进行论述。

2.1居住区空间结构布局的创新设计空间群是由多个空间组合而成的完整空间序列,在对居住区进行空间结构布局时,可将其视作为一个空间群,利用其中各个空间的内在联系,既能使空间在对比中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又能借助空间彼此的相互渗透,来增强空间本身的层次感,这是空间布局的一大创新之处。

2.1.1前导空间。对于居住区而言,其室外的空间层次划分较为明确,这为空间序列的完整性设计提供了条件,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可将居住区的入口作为前导空间,并在各个主要入口处设置小区标志,同时将地面空间布置成为停车场或是小型广场,由此可以引导居民进入到小区当中。在前导空间结构布局中,应对入口对景的设置加以注意,既可将中心绿地作为对象,也可将公共建筑作为对景,借助周围绿化,并采用虚拟现实对比的手法,使居住区入口这一前导空间的构图更加完整、景观更加丰富。由此能够让从入口进入小区的居民感觉到亲切。

2.1.2公共空间。由居住区入口的前导空间进入后,便到了空间序列的中心,即居住区公共空间,它是整个居住区空间环境的精华之所在,空间结构布局时,可在该位置处设置一些公共建筑,如托儿所、中老年活动站、健身中心等等。在建筑造型的设计上,应当以色彩明快为主,注重室内外环境的结合与过渡,使这个公共空间成为居住区居民交往、休闲、观赏、活动的中心地带。

2.2建筑结构的创新设计

在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中,建筑结构设计是重中之重,也是整个设计的关键环节。常用的住宅群空间组合形式如表1所示。表1中给出的这几种空间组合形式各具优缺点,在具体设计中,应对每种形式的优点加以合理利用,对其不足之处进行妥善处理,以多样化的住宅群体组合形式为主,通过空间形状、布置形式、平面外形等方面的变化,体现建筑结构形式设计的创新。住宅建筑空间环境设计的创新之处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上:

2.2.1协调性。想要打造出一个完美的居住区空间环境,就必须着眼于整体性设计,从单体设计到群体规划要尽可能做到连贯一致,同时,居住区内的建筑风格应当与城市总体格调相协调。因此建筑设计除了要充分考虑功能和卫生要求之外,还要体现出建筑本身的个性特点,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气氛,使建筑结构有周围大环境相协调。

2.2.2组合变化。在对居住区内的建筑群体进行设计时,应当本着造型新颖、风格协调、布局合理且富有变化的原则,同时在建筑平面和空间组合设计上,可以按照建筑的使用功能、环境特点以及结构布设的可能性,对建筑空间进行适当处理,使整个空间组合体现出主次分明、布局均衡的特点。具体设计中,可以采用长-短、点-条、拼接等手法,并在低层建筑群中适当设置一、两栋高层建筑,由此不但能够使建筑群体更加富有变化,而且还能形成不同的院落空间格局。在建筑结构外部型体的处理上,应对装修、色彩、阳台等形式的选择予以重视,尽可能使住宅的入口富有一定的变化,从而形成错落有致的居住空间,这有助于增强居民之间的安全感和亲切感。

2.2.3景观渗透。可在住宅建筑的不同方位上设计入口,借助建筑上的特殊部位,如底层、转角等,创造室内外空间环境。同时,可适当增加一些辅助功能,如利用建筑底层架空层作绿化或是停车场等;屋顶可以采用坡屋面设计,由此不但能够起到美化建筑的作用,而且还能防止屋面积水渗漏等问题的发生。

2.3交通绿地的创新设计

2.3.1街路的空间比例。在居住区中,街路属于线形空间,设计时,可以按照街路所处的不同空间位置,将之归入到相应的空间层次当中,同时,要对街路空间的比例予以重视,设计要点如下:顺而不穿、通而不畅;要有利于居住区的空间环境布局;不得影响到居住区外的城市交通;要明确分级;做到多功能协调统一。

2.3.2公共绿地。在对居住区公共绿地进行设计时,可以选用规则式、自然式或是混合式。规则式具有庄严、雄伟的特点,但从其整体形式上看,缺少活泼和自然的因素;自然式是以模仿自然生态环境为主,不刻意追求庄严和对称,国内绝大部分居住区采用的都是这种布设形式,它可以结合地形条件,并采用相应的园艺手法,在有限的地面空间中,创造出理想的绿色效果;混合式是上述两种形式的结合,兼具它们的优点。

2.4公共设施的创新设计

公共服务设施是居住区内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体包括教育、医疗、文体、商业服务、金融、市政公用以及行政管理等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应当以居住区内的人口数量作为主要依据,同时,还应与居住区的功能特点和空间结构布局紧密联系到一起,与住宅和街路绿化同步建设,借此来满足居民多层次的物质生活需要。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应当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针对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增设一些新的内容,使其能够满足老年人对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需要。

2.5景观小品的创新设计

以使用性质为分类依据,将居住区环境小品分为以下几类,如表2所示。

2.5.1围墙

围墙的设计要保证围墙具备防止外人闯入和屏障视线、风沙和噪声的功能,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美观性。在围墙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视觉效果,使材料与细部构造产生的线条、图案能够给人以美的视觉享受。

2.5.2雕塑

雕塑应设计在居住区空间内的花坛、入口、草地等处,根据周边的环境确定雕塑的形式、体量、造型、色彩,确保雕塑与环境相协调。在雕塑类型的选择上,可选择介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雕塑,彰显居住区的现代感,并且还能够引起人们的遐想,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

2.5.3水体景观

在居住区环境中,可灵活设计喷泉、泳池、人工湖等水体景观,利用水体的流动性营造安静宜人、回归自然的氛围。在庭院环境设计中,可围绕建筑物设计成一线弯弯的水面,通过水体的流动起到导向作用,构建多层次的庭院景色。在居住区环境小品设计时,要突出小品的使用功能,以及与环境的协调性,紧密结合绿化系统、建筑群体和道路交通,对小品进行合理布局,使环境小品具备实用性、艺术性和时代感。

3结语

综上所述,居住区作为人们生活和居住的场所,其空间环境设计尤为重要,在具体设计中,除了要充分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之外,还应当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要,从而使居住区空间环境的功能性、观赏性、生态性达到协调统一,为居民构建起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

参考文献:

[1]曹晓明.居住区景观空间环境设计探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8):59-61.

[2]林耕,张天宇.老龄化社会中的居住区步行空间环境设计[J].工业建筑,2013(6):85-87.

[3]李伟星,冯柯.以人为本的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1):93-94.

[4]张灿.城镇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分析[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5(5):49-50.

[5]朱新捷.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中引入建筑物理环境评价的尝试[J].上海城市规划,2013(6):89-91.

[6]徐跃铭.基于人性化的居住空间环境设计探讨[J].中国建材科技,2015(6):25-27.

篇4

关键词:空间;合理分割;光线;利用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空间的合理分割

对于室内设计来说,首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进行空间的合理分布。布不合理,会浪费很多资源,使用起来也不方便。布合理,并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是设计基本的任务。一个设计师要勇于探索时代和技术赋予空间的新形象,不拘泥于过去形成的空间意识。我认为,室内整体空间中所必须具备的建筑构件,如柱子、墙面等,一定要结合功能的需要来加以装饰,共同构成室内环境的美观。

某院图书馆设计中,利采用办公桌椅、灯具、多媒体设备等一些具备实用功能的组件,利用它们相对地可以脱离界面布置于室内空间里的特征进行设计布置,使它们成为整个设计的一部分。取得了实用和观赏的双重作用,都极为突出。它们尽管有些时候并不是处于室内最中心的位置,比如灯具,但是由于实用的关系,一定在视觉中处于显著的位置,直接与人进行打交道,所以对图书馆整体环境的构架和文化气氛的烘托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门是一个建筑物的最重要的位置,它对建筑物的重要性,相当于脸对于人的重要性。某图书馆的主体建筑基本上是一个长方体形状,因此,作为这个建筑一部分的大门,要与它相协调。出于这个考虑,设计者将它的入口设计成长方形。这道门共分为四层,每一层都采用规格和尺寸一致的条状造型,其中一条嵌进建筑墙面,三条突出来。突出的三条门柱在原本平面的建筑墙面中形成一个凸起,显得很引人注目。这三个造型柱没有承重的功能,不具备实用性,但是使整体建筑不显得那么平板,有视觉上的审美怠义。读者通过大门时,尤其是在有阳光的时候,可以感觉到光线从每一个造型柱的空隙中照进来,好像是通过重重的大门遨游知识宝库,但是进入宝库的过程并不显得单调,反而十分美好。从这个方面来说,它就具备了象征的意义,能给堵着带来无尽遐想。这就是恰当的空间布置所带来的美好感觉。

图1 某图书馆大门造型柱正面

图2 某图书馆大门造型柱侧面

在进行空间设计时,采用了中国传统民居里面所特有的一些结构元素。比如天井的利用,天井的下方,就是一个巨大的蓄水池。在传统的民居里,天井具有采光的功能,而天井下方的蓄水池,又具有防火的功能。不过,这仅仅是就这种民居结构的表面功能来说的。深层次的文化原因,还在于人们对于风水的看法。所谓风水,简单地文字来看,就是风和水。房屋要通风,空气流通,人体体内与外界的能量交换才顺畅自然;而水则是生命体的基本成分,人体内有百分之七十的成分都是水。这些并不神秘,也不是迷信。

用现代的科学术语来看,就是学者们所认为的,自然界的超微离子和磁场会对人体产生明显的正负影响,且认为在自然界中任何物质都会产生与人体发生作用的超微离子和磁场,这些能量也随着环境不断改变,也随着人体自身的场态信息的改变而改变。

因此在一个图书馆的大厅里,采用这种传统的风水观念并结合现代的技术材料,设计这么一个蓄水池,也是很必要的。在审美视觉上,它也打破了平整的地面的单调性。很多时候,设计者都认为,室内设计中的空间布置中,审美性一定是基于它的实用性,或者反过来,实用性也大部分都有它的审美功能。

传统的大学图书馆,藏、阅、借、管布局是固定分隔的,按其服务对象及所提供服务的内容而分害成小块,是一种近似封闭状态的空间布局,给读者带来很大的不便。而现代国外的一些图书馆建筑打破了这种封闭结构,以人为本,阅览区采用大空间、灵活隔断的大格局。

图3瑞士苏黎世理工大学图书馆

2光线的合理利用

光环境在任何室内设计中都是必须考虑的因素,而对于图书馆而言,这个因素尤其重要。好的光环境会对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感受产生积极影响,它能给读者和图书馆工作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工作场所,能振奋精神,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效率。

光环境设计是现代室内设计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不是说传统的建筑中就不考虑这个因素,而是说,直到现代,才正式在学理上提出这么一个概念。所谓光环境,就是由光照射于建筑物的内外空间时所形成的环境,包括了室外光环境和室内光环境。室外光环境是在室外空间由光照射而形成的环境。它要求光线要满足物理、视觉、心理、美学、社会等方面的要求。而室内设计师要考虑的主要是室内光环境,它是指室内空间由于光照射而形成的环境。

它除了要满足物理、视觉、心理的功能外,还要求满足人体功效学及美学等方面的要求。光环境设计的目的是追求合理的设计标准,使用节能的照明设备,引进自然光线,美化室内环境,使科学与艺术完美融为一体。国内的许多图书馆的阅览室中,对光线的设计都十分美观实用。例如武汉大学图书馆的一个阅览室,通过灯光营造出一个静谧的环境,方便了学生的学习。

人类来自于大自然,从心底里热爱大自然的美景,即使在现代的房子里也常常希望能把阳光直接引入室内,消除室内的黑暗感和封闭感。尤其是顶光和柔和的散射光能使室内空间更为亲切自然,并且随着光影的变幻,能使室内的有限空间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设计者一向都认为,光环境和空间两者之间其实是互相依赖的,它们有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能脱离了空间而孤立地谈论光环境,空间中只有光的存在,才能使眼睛发挥它的功效,才能在空间辨认人和物体的存在;同时,光环境也是存在于空间中的,并以空间为依托显现出它的状态、变化及表现力。合理的室内光环境的营造,还可以达到节能环保的功效。因为天然光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其实,直射阳光进入室内,还可以给人们提供时间信息,同时也可以可增加室内视环境的情趣,赋予人有大自然的感受,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所以在进行光环境设计的时候,首先考虑的就是自然采光。设计者仔细考虑了图书馆的窗户面积和方位,充分利用自然光线。室内装修也采用浅色调,增加二次反射光线,通过这些手段,图书馆能够获得足够的室内光线,至少在白天能减少人工照明,节省照明能耗。除了金字塔式的采光顶之外,还有其它很多种类的采光窗作为建筑构成的一个元素。

以往的室内设计师在考虑采光时,都是假定天空是阴天,没有将阳光直射的场景考虑进来,对阳光多变所引起的采光不稳定,过热,眩光等问题采取直接避开的态度。但是由于节能环保理念的产生和逐渐影响,现在的许多设计师都开始将阳光本身的变化纳入到室内设计中来。

国际照明委员会还编写了《国际采光指南》,为设计提供了设计依据和标准。这本小册子指出:“利用晴天采光计算方法设计采光,约可减小巧%的开窗面积,具有重要的节能和经济意义。”这点应该给我们室内设计师很多启示。某图书馆的设计中这层透明的玻璃,,设计者对于金字塔采光顶的应用,就考虑到了这个因素。透光能抬头看到室外更为高大的建筑物,还有蓝天白云,偶尔飞翔而过的小鸟。冬日的晴朗天气,坐在这个玻璃金字塔采光顶下面读书,会觉得非常温暖。而大门口造型立柱的间隔设计,同样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香港公屋公共空间设计特色

中图分类号: S611文献标识码: A

香港公屋建设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截至2013年,香港已兴建约122万套公共住宅单位,为占香港总人口48%的居民提供住所,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应对地少人多、土地资源窘迫、住房需求持续高涨的状况,香港公屋住区开发均采用高层高密度开发模式,住宅的户内面积紧凑、高效、也略显狭小,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住区室外空间环境通常设施精美完善,成为补偿户内空间窘迫的主要手段。香港房委会在公屋的公共空间环境设计方面以“经济高效、以人为本”为原则,营造温馨和谐的居住环境,满足入住居民全方位的功能需求和心理需求,避免新建城市贫民窟的出现。经过60余年的实践摸索,香港公屋住区公共空间环境已经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

1公屋室外公共环境设计

1.1立体化的空间利用

通过立体化的空间设计充分利用每一寸土地,提高土地使用强度。

利用屋顶平台。 屋村中多会利用面积比较大的商场、多层停车场等较矮建筑的屋顶作为活动平台,这些平台配有绿树和休息座椅,虽然设计简单,但是却扩展了室外场地面积。

底层架空。香港公屋通常不在建筑首层布置居住单元,而是留作架空空间。这种做法首先利于室外环境形成良好的通风条件,以适应香港地区闷热潮湿的亚热带气候。其次可以提供室外活动空间。公屋的架空空间可以遮风避雨,领域感较强。三是人在行走时视野被打通,使外部空间在水平方向得以延伸,减少了高层高密度建筑的空间压迫感。四是可以灵活布置功能。架空空间的结构网络规整,可以满足多种功能的布置要求。一般底部两层不住人,一层局部架空,作为人行通道辅助以绿化,不架空部分用作服务设施用房,二层全部架空并由一个大平台连接各住宅楼,楼与楼之间的平台作为开阔的活动场地,底层架空作为休憩场所和人行通道。

1.2室外场地的功能化布局

经济实用的绿化配置。在绿化配置方面,选取适应香港地区气候的乔木灌木,配以少量的花卉,通过不同的树种间的相互协调营造富有生命力的住区生态环境,同时达到高效利用土地的目的。

健全的游乐健身设施。屋村中随处都有可以让居民休憩的地方,每一处边角空间都被充分利用,安放了座椅或是设计成供人可坐的样式。枝叶茂盛地、空旷地分别设置康乐器械、游乐设施或篮球场,供不同人群活动,以放松身心。

1.3景观设计的绿色可持续

香港房屋委员会自2003年以来已将多项可再生能源技术应用于公共屋邨的设计上。包括太阳能与及风力供电的户外照明设备、光伏发电系统、光伏电池等。在屋村的室外环境设计中尽可能多釆用环保的材料和建造技术,并同时加大屋村内部的绿化面积,建设绿色屋村。

如蓝田邨与电网连接的试验性单晶硅光伏系统,已于2009年8月投入运作。系统发电量为 33.2千瓦,供应蓝田邨在公用设施方面所需的部分电力,令本地发电厂相应减少年均24.5公吨的碳排放。

图1廊架绿化图2 儿童活动场地图3蓝田邨社区园圃

2.公屋内部公共环境设计

公屋设计以经济适用为原则,将公共交通面积降到最小,从而把户内使用面积做到最大。公屋的交通流线设计在追求效率的同时,也尽量能为居民提供丰富的空间体验。

2.1“空中街道”。最早采用“空中街道”概念的是长沙湾已婚警察宿舍,基本可以看成是两个多层板式住宅楼的叠加,下面 7 层,上面 4 层,在展开约 320 米长的交通线上设两组电梯,电梯只停第八层。住户或从地面层沿两个单位之间的楼梯步行至各自的单位,或直达街道层,再向上或向下步行至各自的单位。“空中街道”不仅在垂直交通和经济性之间取得平衡,也成为建筑表达的重要特征。

2.2“空中大堂”。观龙楼采取了“空中大堂”这种概念,具体组织方式是 6 栋大约22 层的板式建筑相互连接,呈线性排列。整个复合体设置一处集中的垂直交通,住户从这里搭电梯到相应的楼层,再步行至各自的单位。电梯大堂每两层设一个,单纯的交通空间成为一个公共空间。电梯分两组,每组 3 部电梯,两组电梯分别服务特定的楼层。也可将中间的交通空间扩大,成为一个开放的平台,大大增强了交通空间的开放性。

结束语:

我国保障房建设的迅速发展,标志着内地住宅产业开发模式的又一次变革。由于处于初始阶段,许多保障房设计者对这次变革在思想上缺少应有的敏感,仅把保障性住房设计归为一种要求低、修改、周期短的项目类型。保障房住区因此普遍出现设施不完善、交通出行不便、绿化设计简陋、活动空间缺乏尺度感等公共空间的问题。相比之下,香港公屋采用了多种途径创造出合理舒适的公共空间,为我国大陆地区的保障房建设提供了有意的借鉴。

参考文献:

1杨汝万,王家英. 香港公营房屋五十年:金禧回顾与展望. 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代香港房屋委员会和香港亚太研究所出版,2003.

2黄玲玲. 香港公屋制度研究与平面研究. 南京:东南大学,2012.

3顾大庆. 经济适用原则乃公共住宅的设计之源:香港早起公屋的设计特色初

探. 时代建筑,2011(4):50-55.

篇6

关键词:环境设计;生态空间;园林景观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一、环境的概念及相关内容

所谓环境(environment),顾名思义是针对某一主体而言的,是作为某一主体的对立面和依存面而存在的,因此环境只具有相对的意义。与某一特定主体有关的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就是这个主体的环境。

在生物科学中,以生物为主体,环境是指生物个体或群体以外的一切因素的综合。构成环境的各个因素称为环境因子(environmental factor),包括需要的、不需要的或者是有害的因子。在环境因子中,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用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如温度、水、二氧化碳、氧气等直接起作用的因子以及地形起伏、坡向、海波高度等间接起作用的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也称为生存条件。所有的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

在环境科学中,环境一般以人类为主体,是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以及各种外部条件或因素。现代园林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改善城市环境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

(一)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

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是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存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总体,主要包括空气、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

人工环境(artificial environment)是指人类在开发利用、干预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构造出来的有别于原有自然环境的新环境,或称次生环境。广义上如人工经营的农场、水库、林场、园林等均属于人工环境,狭义如温室、建筑空间等。

(二)环境设计自然化

休闲生活可以逃避城市的紧张和喧嚣,是对大自然的回归,故而园林景观的影响和作用十分突出。一般来说,休闲的景观和园林安排一定要自然,要么体现出大自然原始的美,要么体现出田园风光,避免过分人工雕琢的痕迹。即使是在原天然生态系统已严重破坏的废弃地上,也应尽量恢复当地原生态系统的面貌或向与当地大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田园风光的方向营造。植物是景观园林的第一要素,在其选择上,应多使用当地的乡土树种,生长期好,能提供更大的生态服务功能,维护成本又低。

(三)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Environmental psychology)是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关系的一个应用社会心理学领域,又称人类生态学或生态心理学。这里所说的环境虽然也包括社会环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包括噪音、拥挤、空气质量、温度、建筑设计、个人空间等等。

环境心理学是从工程心理学或工效学发展而来的。工程心理学是研究人与工作、人与工具之间的关系,把这种关系推而广之,即成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环境心理学之所以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应用研究领域,是因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环境中的人的行为,而从系统论的观点看,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统一的,二者都对行为发生重要影响。虽然有关环境的研究很早就引起人们的重视,但环境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还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情。

二、生态系统的概念及人居环境的相关原则

(一)生态系统(ecosystem)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该整体具有一定的大小和结构,可长远借助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依存,并形成自我组织、自我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人居生态环境,当然以人为本,体现对人的关怀,休闲住区尤其如此。人们应主动借助植物以及其它一些生物物种的作用,把生态因子向着使人感觉更舒适的方向调整。为此,应考虑更多的生物措施以充分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如人行道树木的选择既考虑造就人行道的林荫效果,又考虑快车道适当留出上空以便受污染的空气上升扩散;在华南,建筑物北侧的树木选择高大浓荫的常绿树,以阻挡冬季北风和拦阻夏日北晒,南侧主要选用冠形耸立的针叶树种或枝叶较稀、冬季落叶的阔叶树种,使房间内冬季阳光充足,造成干燥暖和的效果。再如恰当的墙面和屋顶绿化,起到室内降温的作用;穿插能释放较多负氧离子的针叶树种或既杀菌又有清香气味的桉树类树种,从而使空气清新等等。

生态功能休闲住区是现代城市住区的一种形式,具有郊区和生态两层概念,在大景观的营造上与都市景观的最大差异,在于后者是以建筑物为景观的第一要素或表现者,而休闲住区应坚决贯彻以植物及自然地貌为第一要素或表现者的原则。这不仅是在美学手法和美学效果上显示与城市的不同,体现出更高层次上的自然美,更重要的还在于提供更多的生态服务功能,使区内的环境变得更好,更有益于人的健康。

(二)人居环境的相关原则

1.污染防治的原则

一方面是细致而周到地考虑植物可能的环保作用,一方面使这种作用尽可能发挥到极至。如利用高大乔木叶量大、初级生产力高的特点,能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氧的释放做出更大的贡献;在面对交通干线的地方设立浓密的起隔音降尘作用的高绿篱;利用针叶树和桉类树种分泌的抗生性物质杀菌净化空气;利用厌氧微生物处理中水和地下水,再选用生长快的沼(水)生植物吸收和过滤经氧化发酵处理过的废水中的悬浮物和能导致富营养化污染的营养离子;在水体中放养食孑孓鱼类以减少杀虫剂的使用,等等。

2.系统稳定的原则

休闲住区往往建在山体、水畔、海边等地方,这些地方地处生态学上的边缘汇带,天然景观虽好,但地质、水文、气象、生物诸因子间的平衡比较脆弱,更易发生自然力导致的灾害,如滑坡、泥石流、崩塌、沉陷、洪水、台风等。为了防患于未然,在最初规划的时候就着手考虑环境稳定性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提高环境稳定性从两方面入手:其一,在规划中尽量尊重当地的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植被现状,因为这是千万年来各种自然力作用取得均衡的结果,如果你强行把它破坏了,就可能引起生态系统连锁性的退行性变化,或它又向原来的状态恢复,把你花了投资构筑的东西和安排的景观部分或全部地毁坏掉。其二,在维护和加强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中,生物措施应是首选的,因为这些活的东西可以通过适应和调节而和其它生态因子达成平衡,虽然从短期看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从长期看却是最稳定的。这方面的措施,比如生物护坡、生物固堤等。

3.适生树种及合理的群落布局的原则

生态学之要旨,生物和环境的统一。许多植物虽漂亮,不适应开发地的环境也不能用。而植物和动物能否生长良好从而达到最佳的景观效果及提供最大的生态服务功能,除了和大环境有关外,还涉及到各种群体相互作用而造就的群落小环境。所以,符合生物天性的群落组配,甚至是更加重要的。比如,开放式草坪和疏林草地选用的草种不同,透光乔木下和浓荫乔木下选用的灌木和地被植物不同;根能产生相性物质的树林下不要安排重要灌木成景而是安排下层开敞的野生营地;池塘中大鱼要植食性等,都反映了这方面的考虑。

4.生物多样性的原则

生物多样性是近年来生态学界以及广大公众都十分关心的问题,在休闲住区规划中对此的考虑形成了一个有别于传统园林的突出重点。除了植物的使用必须多样化以外,为了达到景观园林层次的提升,应力争多安排动物措施,如鸟类招引、小兽放养、家鱼野化、昆虫饲养、野生动物保育等。当然,这不要被理解为动物越多越好,前提是不能给居民带来烦扰、不便甚至伤害。为此,管理和调节、控制动物种群的密度就是至关重要的了。

5.物质循环的原则

在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规律的基础上设计、调节生态化休闲住区的物质循环使之向最有利于人类利益的方向发展,是生态住区工程的主要内容。具体到住区规划里,一是为了降低物质输入输出水平以降低物业和生活成本进而提高效率(效率优先原则的具体化),又是为了减少住区内外的富营养化污染,还为了减少住区内用于维护栽培植物而使用的化肥量进而减少其方方面面的危害。例如,小工区内屋顶绿化可以使用有机生态型无土栽培技术,就是为了把园内的枯枝落叶和污水处理过程中积累起来的营养离子再一次利用起来。再如使用植物系统处理生活污水,也包含了这方面的考虑。

总之,休闲住区的环境设计包含两个层面的问题,即景观和生态的设计。设计要结合具体环境的地形地貌特点以及生态环境中的水文、动植物等各种要素,以美学、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等理论为指导,实现休闲住区景观的美化、生态的优化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三、空间的基本要素及在环境设计中的运用

(一)空间及其构成要素

空间的创造一直为设计师所关注,有关空间设计的理论也层出不穷。谈到空间,设计师们总喜欢引用老子《道德经》中的“埏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一段话来说明空间的本质在于其可用性,即空间的功能作用。一片空地,无参照尺度,就不成为空间,但是,一旦添加了空间实体进行围合便形成了空间,容纳是空间的基本属性。

“地”、“顶”、“墙”是构成空间的三大要素。地是空间的起点,基础;墙因地而立,或划分空间,或围合空间;顶是为了遮挡而设。地与顶是空间的上下水品接口,墙是空间的垂直接口。与建筑室内空间相比,外部空间中顶的作用要小些,墙和地的作用要大些,因为墙是垂直的,并且常常是视线容易到达的地方。空间的存在及特性来自形成空间的构成形式和组成因素,空间在某种程度上会带有组成因素的某些特征顶与墙的空透程度,存在与否决定了空间的构成,地、顶、墙诸要素各自的线、形、色彩、质感、气味和声响等特征综合地决定了空间的质量。因此,首先要撇开地、顶、墙诸要素的自身特征,只从它们构成空间的方面去考虑,然后再考虑诸要素的特征。并使这些特征能准确地表达所希望形成的空间的特点。例如,空间形体的线型有定的设计涵义,能表达一定的感情,使人产生联想。

(二)空间的形式

园林空间有容积空间、立体空间以及两者相合的混合空间。容积空间的基本形式是围合,可见为静态的、向心的、内聚的,空间中墙和地的特征较突出。立体空间的基本形式是填充,空间层次丰富,有流动和散漫之感。容纳特性虽然是空间的根本标识,但是,设计空间时不能局限于此,还应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例如,草坪中的一片铺装或伸向水中的一块平台,因其与众不同而产生了分离感,这种空间的空间感不强,只有地面这一构成要素暗示着一种领域性的空间。例如,一块石牌坐落在有几级台阶的台基上,因其庄严矗立而在环境中产生了向心力。由此可见,分离和向心都形成了某种意义和程度上的空间。实体围合而成的物质空间可以改造,人们亲身经历时产生的感受空间也不难得到。

(三)空间的处理

空间处理应从单个空间本身和不同空间的关系两方面去考虑,单个空间的处理中应注意空间的大小和尺度、封闭性、构成方式、构成要素的特征(形、色彩、质感等)以及空间所表达的意义或具有的性格等内容,多个空间的处理则应以空间的对比、参透、序列等关系为主。

空间的大小应视空间的功能要求和艺术要求而定。大尺度的空间气势壮观,感染力强,常使人肃然起敬,多见于宏伟的自然景观和纪念性空间。有时大尺寸的空间也是权力和财富的一种表现和象征,例如北京的颐和园,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苑等帝王园林中就不乏据大尺寸度的空间。小尺度的空间较亲切怡人,适合于大多数活动的开展,在这种空间中交谈、漫步、休息,常使人舒坦、自在。

为了塑造不同性格的空间就需要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宁静、庄严的空间处理应简洁,流动、活泼的空间处理要丰富。为了获得丰富的园林空间,应注重空间的层次,获得层次的手段有添加景物层次,设置空透的廊、开有门窗的墙和稀疏的种植。在有限的基地中想要扩大空间可采用借景和划分空间的方式。“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借景是将园外的景物有选择地纳入园中视线范围之内,组织到园景构图中去的一种经济、有效的造景手法,不仅扩大了空间,还丰富了空间层次。空间的划分能丰富空间层次、增加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拉长游程,从而使有限的空间有扩大之感,但若处理不当,则会给人带来不适之感。

空间的对比是丰富空间之间的关系,形成空间变化的重要手段,当将两个存在着显著差异的空间布置在一起时,由于大小、明暗、动静、纵深与广阔、简洁与丰富等特征的对比,而使这些特征更加突出。没有对比,就没有参照,空间就会单调,索然无味;大而不见其深,阔而不显其广。例如,当将一系列的空间组织在一起时,应考虑空间的整体序列关系,安排游览路线,将不同的空间连接起来,通过空间的对比、渗透,引导、创造富有性格的空间序列。在组织空间、安排序列时应注意起承转合,使空间的发展有一个完整的构思,创造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四、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随着生态学理论在景观设计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景观生态学生产实践中所遇到的生态问题又有其特殊性,其他应用生态学不能完全解决园林中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同时,有关园林景观生态的研究日益增多,相关理论不断丰富。李嘉乐(1997)认为,“景观生态学以人类生态学为基础,融会景观学、景观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和有关城市生态系统理论,研究在风景园林和城市绿化可能影响的范围内人类生活、资源使用和环境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及调控途径”,他认为景观生态学应属于人类的范畴。景观生态学应属于景观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四方面内容:一是城市地区的生态环境条件与园林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二是城市生态系统,特别是城市绿地生态系统在改善城市环境中的作用和机理;三是与城市植被相关的群落生态学问题;四是城市生态规划以及城市的生态恢复与生态管理等。显然,景观生态学属于应用生态学的范畴,是研究城市居民、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以城市居民、植物、动物、微生物以及城市环境为研究对象,以健康的城市人居环境为研究目的,利用生态学原理改善城市环境,合理使用资源,调控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人类获得物质文明的同时,环境质量、生活质量下降的问题日益严重,并开始危及到人类自身的生存,结果是城市居民纷纷外移,选择生态环境良好的郊区甚至远郊区居住,导致城市中心呈现衰败的景象,如纽约市中心区在20世纪60年代末一度衰落。实际上,绿色城市的基本含义是一个生态健康的城市、一个可持续发展城市,因此,又将其称为生态城市(ecocity)。关于生态城市的理论还在不断地丰富发展,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同时,城市的环境建设、城市园林绿化工作也得到了极大重视和发展。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人居环境质量,生态城市的理念开始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人员所接受,在呼唤文明城市的今天,“绿色城市运动”正在带来一场根本性的革命,生态城市正成为现代人类寻求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模式。

人对人居环境的普遍重视极大地推动了景观学和生态学的发展和融合,景观生态引来了发展历史上的最佳时期。当代景观生态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①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研究;②城市绿地的布局和结构研究;③城市绿地或植物群落的恢复建设;④生态景观规划设计与城市的生态管理,特别是城市行政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及自然水域、山体的保护,城市生态安全的长久实现。随着景观生态发展和学科间的交融,景观生态研究领域也不断扩宽,研究深度不断增加,同时研究手段也在不断发展,除田间试验和市内分析方法外,现代的遥感技术、仪器分析技术、生态环境的自动观测技术、数字模型及生态制图技术等也逐渐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和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快速改变,人们的环境审美观念悄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功能形式等空间美学原则受到空前的挑战,在我国特有的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空间审美思想将呈现多元并存的现状,空间审美的思想观念、意识正在发生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由我国特有的发展中国家现状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所决定的。就有的景观空间的审美原则正在进行着历史性的融合与置换,这种融合、置换将在世界各个国家之间、城乡之间、不同人文或地理单元之间交叉出现,交叉融合,发展趋势趋于明显,即趋同于以自然生态景观审美为目标的“景观生态审美”模式。

五、结语

随着工业化的生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园林的服务对象从少数贵族扩展到大的城市居民园林范围,也扩大到整个城市的绿地系统。同时由于城市问题的出现,城市中大气、土壤和水体被污染,交通拥塞,噪音嘈杂,卫生条件和精神环境日趋恶劣,城市生态平衡再次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如何避免城市环境恶化已成为城市规划设计的首要任务。我国在80年代提出走生态园林道路,90年代提出建设园林生态城市,是对园林景观的重新认识,强调园林景观在改善城市环境、维护城市居民身心健康方面的作用。

进入二十一世纪,生存与居住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综合问题也随之越来越突出。为适应这种急剧变化,生态环境设计的观念也应作出相应的改变,不仅仅应解决局部人群或地域的矛盾,也不能单独追求片面的空间功能需求,也远非“空间形式美学”一词所能简单概括,而应着眼于大的环境的综合改善。如果说,20世纪初期在西方兴起的工业设计思想革命掀起了工业设计的狂潮,演绎了现代意义上的空间环境设计思想美学,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影响人类整整一个世纪,对人类在文化进化史上写下了岂今为止最为光辉的一页;那么在21世纪,当人类面对自身文化极度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诸多作用下,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恶化的巨大压力下,如何谱写新的历史篇章,人类在思想层面上如何提出新的革命性的“激活点”或者在生态设计规划上提出新的、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协调诸多矛盾的生态理论观念,是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的规划战略思想。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过孝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篇7

环境含有围绕、包围的意思。就一般词典的解释来说,环境有这样两种意义:周围的区域;周边的事物,尤其是人与生物的周围,包括具有相互影响的外界。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就物理层面而言,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就心理学的层面而言,环境可以分为物理性、地理性环境和心理性、行为性环境。除此之外,广义的环境还包括文化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乡村环境、都市环境等。简而言之,各种各样的关系、因素自然地综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环境。例如:内与外、上与下、中心与边缘、公开与秘密,高雅与通俗等,都具有各自功能的领域或区域。有了环境,就可以形成空间,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就是空间(图3)。这一关系主要是依据人的视觉而形成,但即使是同一空间,环境的变化,如下雨、刮风、晴天、阴天等不同的天气,人们产生的印象也大不相同。

2厂区外部空间设计要素

简单地说,外部空间设计要首先考虑平面布局。布局要适合空间的性质,要考虑是积极空间还是消极空间,也可能某一部分是积极空间,而另一部分则是消极空间。地面的处理,要事先考虑铺地材质的质地。在可能和需要的情况下,可以处理一些地面的高差变化,用花园、挡土墙等处理地面高差的衔接部位,用踏步、斜道或坡道等联系其间。墙面的处理,要事先考虑到材料的质地与观看距离之间的关系。因为外部空间远比室内空间距离要大,因此,观看距离与材质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墙的高度也会因距离的远近而产生视觉上的变化。另外,人的视点是墙面高度的主要参照物之一,若墙面高度比人的视点高,可以遮去后面的景物,比人的视点低,则可以暴露后面的景物。光影变化也是外部空间设计的要素之一,向阳面的空间,可以凭借阴影产生奇妙的变化。而背阴面的空间则相对阴影稳定,可以安排一些主观上不大希望有变化的浮雕、凹凸装饰等。照明设计是夜间外部空间的一支神笔,它可以勾画出完全不同于白天的环境气氛。定向灯、低处点状布置的局部照明,以及布置在墙上的壁灯等,能使白天看上去枯燥无味的物体变得生机盎然。另外,水面也是外部空间设计中的重要语言,有时水面在外部空间中起着重要作用。

3外部空间的分隔

将空间分隔,使其产生新的功能,称之为分节化,决定分隔出这样的空间,先决条件是空间的内部功能。美国著名建筑师路易斯•康曾经说过:“在一个空间里要做些什么?要使一个空间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在这样的前提条件确定以后,就可以决定空间的大小、形状和设计了。”在此基础上,路易斯•康提出了主体空间和从属空间的分类体系。这就像语音是由音节或单词的分节所组合而成的那样,单位空间的分节化产生了有机性的生动空间。在分节化的实施上,可以利用矮墙、栏杆、坐凳、踏步、坡地、立柱、雕塑等许多种手法。例如:在一块场地的上空吊起一个房顶式的物体,这个物体的下面,就产生了一个晴天可躲避日晒,雨天可以避免雨淋的休息空间。再如:在一个普通的场上,砌起一段墙壁,于是在那里就出现了一个有变化的空间。向阳的一面,适合于人们冬天晒太阳;背阴的一面,则适合于人们在暑天乘凉。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由于出现吊挂的物体或墙壁,在这样一个地方便产生出一个外部空间,依据环境创造的不同,空间的质也有很大的不同。

4封闭空间与开放空间

空间的感觉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封闭与开放的程度。外部空间设计就是要熟练地运用封闭与开放这两个词汇,创造出宜人的空间。从开放到封闭,可以归纳出许多程度上的变化。简单地来看,在一个空间的四面各立一根柱子,这个空间就有了范围的限定。四根柱子之间发生相互干涉作用,同时空间具有扩散性。如果每一侧各立三根柱子,那么空间就会产生形状感,使人意识到这是一个方形的空间。不过,这是一种开放的空间,空间的扩散性依然存在。假如把三根柱子换成一面墙,那么这个空间就由开放的空间转变为封闭的空间,四面墙相互之间产生干涉作用。但是这种空间的封闭感还不十分严密,四个角在空间上欠缺而不严谨。这种敞口的缺角,称之为阳角。假设把墙面换一个位置,由原来的封闭四个边、开敞四个角,改为封闭四个角而开敞四个边的中部。尽管我们使用墙面的长度与原来的完全一样,但却创造出了一种感觉更为封闭的空间。这种封闭的四角,称之为阴角。阴角的空间与阳角的空间相比,其严禁感与紧凑感大大增强。阴角空间在空间秩序上有更强的向心性,这个原理不仅可以应用于小型空间,也可以应用于大型空间。早在中世纪,欧洲的一些城市广场就使用这一原理创造了大型的城市空间,这种空间给人们创造了一种宁静的环境,而且广场四周的建筑立面,更能显现出华美。对于一个简单的外部空间来说,除了墙体的封闭程度,墙体的高度也是影响人情绪的一个重要因素。墙体高度与人体工程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堵矮墙,往往不会给人造成什么印象,也不对人产生封闭感。当墙的高度达到1.2m时,划分空间的隔断性明显增强,墙体可以遮住人的大部分身体,于是人们产生了一种安全感和庇护感。如果高度达到1.5m时,人的视线就完全被墙体遮住了,隔断了地面的连续性,封闭性就产生了。如棋盘式厂区中的广场,由于四角的道路形成的缺口而削弱了封闭性。而四角封闭构成的阴角空间,封闭性被提高了(图5)。

5结语

篇8

[关键词]幼儿园;建筑空间;环境设计

文章编号:2095-4085(2015)10-0051-02

幼儿园相对其他功能建筑是特殊的,针对的对象主要是在身体、心理、性格等方面都处在正在发育时期的三至六周岁的儿童。幼儿园设计是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及其年龄特征,通过为幼儿创造安全、卫生和舒适合理的场所,强调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使幼儿在与他人共同生活过程中获得经验,以游戏为主,同时获得知识。

1幼儿园建筑空间环境设计现状

1.1幼儿园建筑功能布局不合理

当前,我国许多的幼儿园建筑并没有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和需求进行设计,大多只是按照常规性的建筑进行设计,然后在这些建筑上增加相关的儿童卡通符号,建筑造型和室内设计没有结合幼儿这一特殊群体的特点,致使幼儿园建筑功能布局不合理。例如动静分区不明确,各功能空间之间相互干扰大,出口设置不合理等,使得生活用房与服务用房交通交叉。

1.2幼儿需要活动的空间不够充足

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幼儿园有些是在居住区内,留一部分广场作为室外活动场地,绿地及周围树木偏少,且未考虑建筑物的遮挡;有的是用其他功能的建筑物改用,根本没有室外活动场地;即便是独立建造的幼儿园也都只是勉强满足全园共用的室外游戏场地面积要求,而各班专用游戏场地以及游戏场地应考虑设置的游戏器具、跑道、沙坑、洗手池和戏水池则鲜有实现。

1.3缺乏以幼儿为本的认知环境设计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幼儿能与周围环境产生积极的作用。幼儿应是环境创设的主体,幼儿园的门窗、楼梯扶手以及幼儿厕所等都是要区分于其他建筑功能的。而在现实中,幼儿园在环境空间中忽略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设计上缺乏能触动幼儿感官的趣味性,只把幼儿作为观赏者来对待,这样的做法无益于幼儿思维的成长和创造力的培养。

2设计要点

2.1屋顶空间的设计要点

应更多地增加小朋友的活动场所,连屋顶的空间也不放过。可以在屋顶空间设置遮阳构架,这样做有两方面的作用:第一,小朋友在屋顶玩耍时,遮阳构架可以遮挡太阳光,带来比较阴凉的感觉;第二,遮阳构架位于活动教室的上方,也可以降低活动教室的温度,避免受到阳光直射,小朋友的活动时间也相应增加了。

2.2幼儿园需要家庭化的设计

由于每一个年龄段的孩子进行教育的方式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需要做出针对的调整措施以及方案,来进行针对性的改变。而我们的幼儿园小朋友,自身年龄还特别的小,现在每家基本上都是一个孩子,因此,幼儿园应尽可能多地提供亲子活动空间,这样能够带给他们家的感觉,带给他们安全感,使他们接收新鲜事物的能力更快。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才能更加快乐的玩耍,更加自由自在的生活和学习。

2.3针对活动场地设计的要点

我们在建造幼儿的活动场地时,它的设计理念必须要能够把空间的位置以及幼儿活动的面积正确的计算出来,要把每一个不同班级的空间活动范围设计好,同时也还要能够涉及到幼儿在进行游戏以及记忆力活动时,与帮助他们学习的背景设计完整的相结合,保证活动场地能够充分有效的进行利用。

2.4内外空间叠置

我们所说的这种处理方法,是要能够把每一个不一样的景观以及空间中的不同层次紧密的结合,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看起来特别的融洽,没有违和感。这样可以使空间有效地被应用,同时与环境相结合,看起来空间能够更大更合理一些。

2.5场所精神和文化氛围

空间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层次感,同时空间环境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把精神以及文化相融合,创造出舒适的精神氛围。幼儿是最简单,最单纯的,他们的世界一片纯净,所以他们需要在环境中看到不一样的色彩,能够学习到很多的知识,这就提高了对设计师的要求,一定要做好细节的设计,使建筑能够生动、自然、真实,这所有的一切,都会勾起幼儿的好奇心,让幼儿真心喜欢上他们的校园。

2.6幼儿园建筑安全设计

安全设计也是幼儿园建筑设计不容忽视的重要点,不仅要做到防火消防的安全布局和保证建筑构件的安全,还需要增加现代化的安全防护监控系统,保证儿童的安全。在建筑防火设计中,幼儿园防火和疏散的设计要符合相关的国家规定要求。此外,还要在儿童学习与活动的室内环境布局上,不能有棱角尖锐的幼儿园家具设备。

篇9

关键词:以人为本 人文关怀 空间设计

引言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以人为本”的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研究已受到越来越多专家的重视并成为一个关涉全球的重大社会问题。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和住房分配政策的落实,城市住宅开发建设如雨后春笋,房地产业空前兴旺。现在的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不再满足于最初的户外绿化点缀,而是倍加青睐拥有一个良好的开放型室外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即有着完美合理的空间形式、精致优美的环境功能,符合人们的行为特征的居住区空间环境。而优美独特的人性化设计的居住区室外公共空间环境成为现代房地产追求的卖点,这些新兴的居住区为城市的住宅形象注入了活力,也把住宅产业带入一个新的时代。但在一些居住区规划设计中也存在着诸如交往空间不足、交通停车混乱、景观设计缺乏细部以及管理设施不完善等诸多问题,那么如何更好的体现当地居民传统文化、创造适应社会习俗、功能合理、安全舒适的“人性化”居住区室外公共空间环境,使其得到可持续发展,值得我们认真探讨和研究。

一. 以人为本的内涵及研究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人为本”思想在社会各行各业得到充分的贯彻与发展,在人居空间环境方面更是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人们的思想观念从居者有其屋到居者优其屋再到居住区环境的优化是一个必然的转变过程。花钱买环境开始成为人们居住生活的新目标。居住区环境设计本身是为了人,居住区环境人文主义研究的提出就是建立在环境设计中“以人为本”的原则基础上,而“以人为本”的主要内涵是:以人为中心,根据居民的行为规律和居住区的功能进行规划布局;从人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两个层面出发创造合理的居住区环境。因此,以人为本是居住区环境设计的根本,居住区环境设计应当以人为中心,其重点应当是人,而不是物。

以人为本环境空间的营造就是通过创造多元化、多层次、多功能、可参与的居住区氛围,充分满足人们的生活便利、社会交往、健身活动以及与环境相融共生的生态需求,实现人对自身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1]。其形式上表现为物态的空间环境,是居民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有机统一的综合网络系统,从某种层次上说,它即是居民生活愿望的物化表现,又是居民生活方式的空间化表现。因此,小区设计者应当充分了解所住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习惯、生理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如景观绿化、残障坡道等设施的布置,使每一个细节都尊重体贴人的行为活动,传达对生活在其中的人的关爱,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诠释以人为本的价值。因此,改善居住区室外空间环境,提高户外活动交往空间的质量,给居住区居民生活质量以人文关怀,使居住区空间环境得到可持续发展,从而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建筑规划,环境设计人员高度重视的研究课题。

二. 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人文关怀缺失的现状

居住区环境要为儿童提供一个认知自然的环境和景观,为青少年提供娱乐和健身的场所,为老人提供一个身心放松和精神回归的家园[2]。同时,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还要为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生活方式、不同生活习惯的居民提供丰富的环境景观,满足各种人群的需求。人的一生几乎有2/3的时间是在居住环境中渡过的,居住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生活品质的高低。通过调查发现居住区居民对居住区环境有生理、安全、社交、休闲和审美五个层次的需求,其中生理和安全需求是人作为一种自然物种的基本要求;社会交往和休闲、审美的需求是人作为社会人的需求,而社会交往又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因为社交关系或社会联系才是人的本质[3]。

通过观察我国居住区空间环境的发展过程,不难发现住宅小区的规模不断扩大,建筑的质量,舒适度也得到提高,物质价值含量不断增加,但是户外的空间环境质量、文化内涵、人文关怀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目前的居住区空间环境出现很多问题,总得来说存在着以下问题:

1、随着居住区工程量的增加,建筑设计单位逐渐重视小区的设计,但着重的是建筑单体的设计,户型、室内空间的利用、平面舒适度等,却忽略了建筑周边环境的设计。整个居住区没有了合理的空间环境划分,规模较大的居住区没有划分成合理规模的组团群,导致了居住区规模与公共空间规模的不适应。有位社会学家曾指出,家庭之间相识程度愈深,建立和谐的可能性越大,而相识的程度与户数密切相关。据心理研究资料表明,当住户在8—12户时,彼此了解甚深.当户数达到50—100户时,住户仅知道彼此的容貌和姓名。因此,可知组团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到邻里交往的产生。

2、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年龄阶段的住户对居住区公共交往活动空间的位置以及交往活动的内容也都有不同的选择,规划设计的交往活动空间在位置和内容上应符合不同年龄段居住者的行为模式,让居住区公共交往环境场所最大限度地吸引使用者,成为居住者心目中真正的休闲乐园。而目前国内很多居住区环境规划中,迫于用地规模的限制,将公共空间设计成为一个综合性的适合各种人群使用的空间,诸如老年人活动空间、儿童活动空间皆不明朗,且用地局促狭小,缺少较大的铺地或广场供居民健身休闲使用,影响了居民的活动积极性,降低了公共空间使用效率。

3、 私密空间满足了个人空间的需求,使社区居民的个人空间得到延展,完成了从室内到室外的过渡,满足了人们亲近自然的本性。社区庭院的规划,要以用户的需求为基础,分析居民的特点,以满足其对空间类型的需求。很多居住小区规划中,公共空间过于集中,使公共空间内一览无余,且公共空间规模有限,不能为居民提供一个相对安静私密的场所,供居民独坐思考之用。空间的局促看似可以增加人与人相遇的机会,但由于私密性、领域性、控制感的不足反而会减少人的户外活动,从而减少人与人的交往,使居民的社会联系减少,不能够满足居民的私密性心理需求。目前,我国很多居住区为追求不合理的艺术效果,动辄就是几百米的长轴,大面积空荡的草坪绿化,高密度高层的楼群,在尺度上使人感到自身的渺小与压抑,但重要的是使户外活动的人群失去了私密性。

4、由于居住区开发房地产商规模大小不同,而使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做不到统一的合理化。国内比较出名的大的房地产商像恒大、万达、河南地区的建业、正弘等所开发的小区已经充分考虑到了各个方面。尤其重要的就是停车方面的问题,以上房地产商所开发的小区大多采用地下车库的集中停车,这样就解决了人车在小区内混行的问题。(如图2.1)郑州金城国际居住区的入口广场设计的很人性化,入口广场采用人行入口与车行入口独立设置的交通系统,阻止了车辆进入小区内部景观空间的可能性,很好的保证了小区景观休闲空间的安全性。而目前的状况是很多小区由于规模的问题仍采用的是地面停车,楼前停车,居住区内的生活环境被大量的机动交通干扰(交通安全、污染、噪声等等),而且路边行人的突然行为也会造成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发生,就降低了汽车的交通效率。这样小区的交通就复杂化了,使在居住区户外空间活动的人们有了这一方面的阻碍,而且车主直接将车停在楼前也减少了车主人群的户外活动的参与时间量,进而减少了社会交往,失去了一些社会关系。

5、居住区空间环境中文化因素的缺失。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气候类型丰富、文化艺术和生活习惯都有浓郁的地方特色[4]。目前的居住区从南往北,无论建筑风格还是空间环境并无太多的变化,一个居住区的规划在南方适用,经过不多的改动同样在北方也适用,没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因素融入其中。居住区中的景观绿化也缺乏人文情调,往往是盲目的追求大面积的绿地、景观与景观的堆叠、缺乏主题的广场、没有连续性的失去灵性的水体、生硬的铺地、贯穿居住区的长轴线。(如图2.2)郑州清华园居住区的入口广场设计,空间尺度太大,空间没有围合感,人们可以对此空间一览无余索然无味,缺乏人文内涵。为了美观而设计环境,缺少了自然的气息,使人无法与环境产生心理共鸣,虽然身处美景却难以心旷神怡,虽然室内环境舒适安逸,但室外空间环境由于文化因素的缺失,环境对人正面的影响会显的很微弱,人与人之间心理上会失去亲密感。

三.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的人性化

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的人性化设计应以居民为主体,为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相应的生活保障和环境保障。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居住生活的需求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居住区室外空间环境应充分满足居民发展变化的需求,通过居住区人性化的空间尺度和舒适宜人的环境设计满足居民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交往需求、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与休闲以及消费需求和美的需求[5]。

1、营造舒适宜人的居住区绿化空间环境

居住区绿化不仅具有视觉感观的愉悦性,还可以隔音隔热、防风防尘、杀菌消毒、改善小气候等,对居住区整体室外环境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小区绿化应逐步趋向分散的组团绿化和集中的居住区公共绿化发展,在小区中人流量大的公共场地周围集中设置绿化,并与健身活动设施及景观小品结合,加强小区景观的整体性和个性化;而在组团或宅间绿地分散设置一些树木花草,既能增强组团的独立性,又兼具观赏性与趣味性。在居住区绿化设计中,植物配置应以乔木为主,乔、灌、草综合设计,品种也应多样化,形成一定比例的立体化种植,这样既可形成丰富的绿化体量轮廓线,又可在不同的季节形成不同的绿化景观,同时为居民提供一定量的遮荫、纳凉场所,降低大地的热辐射强度,形成了具有一定私密性的空间,给居民的交流带来便利。(如图3.1)郑州金城国际居住区中树木在立体层次上的配置比较合理,不但很好的起到遮阳的作用,而且树冠下方有2.5米左右的空间可供玩耍与散步。并且其尺度较为适宜。居住区主干道旁以乔木为主的立体垂直绿化布局也有利于居住区噪声的吸收与阻隔,同时也起到了阻挡视线的作用,为创造一个安静适宜的居住环境定下了基调。同时配合灌木和草,增加绿化的层次,避免绿化的单调给居民带来一些视觉上的变化。在绿化植物的选择中应避免种植一些会产生季节性飞絮的植被,因为植物的飞絮可能会引起居民呼吸道的疾病或者一些过敏反应,并且给居住区的卫生、整洁造成负面作用。

因此,居住区室外空间景观与绿化设计应切实从居民的利益出发,避免过多人为的修饰,并应结合自然生态,尽量减少破坏环境,将建筑设计、环境设计与其他相关学科相结合,考虑物种的生长和生活特征,合理选配适应地方气候特征的植物种类和空间布局,建立综合多层次的绿化体系,形成功能健全、结构合理、生长稳定的复合绿化体系。营造出居住区清新的空气、充足的阳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没有噪音的干扰、舒适宜人的公共空间绿化环境。

2、营造安全亲切的居住区交往空间环境

人作为社会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定义一个人,往往是以其社会关系来定位。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一个人在家中呆久了往往会有孤独,烦闷,压抑等不良情绪,这是由于缺乏社会交往和户外活动造成的。在杨盖尔的《交往与空间》中将人的活动定义为三种: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必要性活动包括了那些多少有点不自主的活动,如上学、上班、购物、等人、候车、出差、递送邮件等。它们的发生很少受到物质构成的影响,一年四季在各种条件下都可能发生,相对来说与外部环境关系不大,参与者没有选择的余地[6]。而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空间质量的影响,所以居住区空间交往环境的设计就显的特别重要。

调查显示居民参与室外活动的几率是与处在户外环境的时间总量成正比的,合理的空间环境设计可以使居民在适宜的时间段内参与活动产生交往。首先是居住区步行道路,宅间道路、绿化环境道路的宽度要合适,过窄就会造成双向通过的拥挤,这种情况下人往往会排成一线通过,加上心理的焦虑,很难产生交流。道路的宽度应该使来往的人流能自由通过,没有拥挤感。目前国内的居住区规模所设计的步行道路的长度居民基本可以接受,对于较长的步行距离可以通过步行空间的处理使居民的感觉距离缩短一些。比如道路两旁优美的环境,曲折变化的道路,道路连接处的景观节点等,可以使步行人群的注意力得到转移,从而使漫长,乏味的步行充满变化。(如图3.2)郑州清华园居住区步行道路的设计,弯弯曲曲的小路配上有韵味的景观小品,路旁绿化的设置做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提高步行空间的质量。步行的线路设计也要根据人的心理,在没有严格的秩序规范下,人们都爱抄近道,线路的设计不能使人到达目的地,绕圈子,可达性的降低,这样的线路设计是不成功的,降低了人参与活动的兴趣,增加了居住区的道路交通负担。另外给人创造舒适的驻足停留、小坐休憩的环境也可以增加居民室外活动的时间,提高参与活动的可能性,如;可让人依靠的柱子、可让人依扶的栏杆、可让人坐的绿化带台阶、软性的边界、领域标志物的设置等都可以使人的私密性得到满足,交往起来感到更安全、更亲切。

3、营造关爱弱势群体的居住区无障碍空间环境

居住区空间环境设计要顾及到小区内的每一个居民,居住区室外无障碍设计聚焦点在于“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老年人,残疾人,行动不便者对居住环境有更多的依赖性[7],这个群体由于生理的原因会在心理上显得更加敏感,更渴望参与到交往活动当中。不仅建筑中要充分考虑无障碍设计,户外的空间环境也不能阻碍弱势群体的参与。台阶的设置要恰当,有高差的地方必须设置有坡道,硬化的道路铺砖需要平整,鹅卵石、砂子、碎石及凹凸不平的路面对于通过有困难的人群是不合适的。空间的标识以及安全保护措施对于特殊人群也是非常重要的,如坡道的扶手的高度、水体边界的栏杆,道路可达的指示牌等都会在很大程度上给特殊人群心 理上的关怀。(如图3.3)郑州怡丰新都汇居住区的平台设计,根据平台的使用性质,与平台使用者年龄分布状况结合,在平台的周边设置了高度适宜平台周边的栏杆并有玻璃挡板的栏杆,体现了对老年人和婴幼儿等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总之要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方法给弱势群体提供人文关怀的信息,使有障碍人士拥有一个舒适、便利、安全的居住空间环境。

四.结语

居住区室外公共空间环境设计理论和方法是一个涉及到许多专业人士参与、涵盖多方面领域技术共同合作和应用的持续发展的领域,随着建筑学科的拓展和其他学科的介入而不断深化。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对人居环境的研究己经从室内转向室外,从局部转向整体,从形式表层转向更系统的深层研究,这也是单一的建筑学科无法解决的涉及多方面的复杂问题,这有赖于更多相关学科的介入和更多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

温斯顿 ·丘吉尔曾经说过:“人造住宅,住宅造人”。意思是说,人创造了环境,环境反过来影响着人的生活,规范着人的行为。居住区公共空间环境设计应该得到充分的重视,居住区的主体是人而不是建筑,空间环境的设计不能围绕建筑而做,而应该把人这个主体放在中心的位置,以人为本,充分显示人文关怀。通过对居住区街道、步行道路、绿化景观等的细节营造提高居民对居住区公共交往空间的满意度,使居民不仅在视觉感官上愉悦,而且使居民在户外环境中活动的时间增加,同时使居民交往和私密感得到满足。总之,人人都参与的空间环境才是成功的空间环境,人人都满意的空间环境设计才是真正做到了 “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朱惜晨,何小弟,俞丽琴.居住区公共空间的人性化环境营造[J].中国城市林业,2008(3):39-41.

[2]李金路.中国城市居住区环境建设中的“以人为本”[J].中国园林,1999(6):41-43.

[3]陈勇,陈斌,邱晓光,等.“以人为本”的环境设计初探[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16-120.

[4]陆忠君.浅谈健康居住区规划中的人文因素[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1):189.

[5]胡仁禄,周燕珉,等.居住建筑设计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339.

篇10

关键词:哈尔滨;地下空间出入口;功能性优化;形象优化

在哈尔滨建设早起,由于“中东铁路”与沙皇俄国的介入,使得其城市形成了以散点式连接、散射状组织布局为主,城市内填充为辅的平面式交通布局;而后由于1969年的“珍宝岛”事件,使得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期间,哈尔滨开始集中力量修建永久、半永久的人员掩蔽工事与机动疏散干道及集团工事。正是因此契机,哈尔滨产生了大量的地下空间,在后来的改革开放中,这些地下空间的一部分形成了具有哈尔滨特色的地下商业街,乃至在二十一世纪修建的哈尔滨城市轨道交通也因此而借力。笔者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哈尔滨居民,虽然经历了这些地下商业街在间接性修整的过程,但仍觉得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而在本次论文中,以其出入口为主要探究点,研究其在使用功能中、外观形象设计中以及在城市生态调节中应该如何发挥更好的作用。

一、哈尔滨地下空间出入口概况

出入口在使用功能上的作用类似于“门”,经笔者调研与整理,哈尔滨的地下空间出入口兼具有三种属性:人行流线转换、形象识别与引导、极端天气应急。虽然哈尔滨地下空间出入口数量众多,仅南岗区果戈里大街到大直街区域内包含的金街地下商业街、国贸地下商业街、人和地下商业街就有数十个出入口节点,但是排列散乱孤立、形象单一老旧,加之遇到短时强降雨天气的积水问题,成了众多市民心中对哈尔滨地下空间出入口的统一印象。

二、地下出入口的功能性优化

行人在通过地下出入口时分别经历了以下三种过程,室外、半地下、地下空间。在室外部分的环境设计中,应该考虑到人流的集散是否可以达到不拥挤的状态,而这要根据具体路段的具体情况而定;如“大世界商城”门前的地下出入口常年有大量人群造成商场门口拥堵,就是因为当时没有合理预测到业态的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半地下区域既要考虑地面的台阶处理,还要考虑到两侧与顶部空间。台阶必须要有防滑处理,以防止冬日降雪过后发生行人滑到引起的踩踏事故。顶部空间的处理有三种形式,无顶式、半围合式、全围合式。无顶式多在老城区,人流大,不放置顶部可以使视线更好;半围合用钢化玻璃围合出入口区域,通透美观;全围合有类似学府四道街国贸百汇出入口,整体性强,与周边城市形象能够更好的融为一体,是新城区常用的设计方法。在出入口的地下环境中,应考虑人们从暗空间到亮空间时,本能的增加了行人的暂留时间,因此对出入口门内应采取缓冲处理,让光线尽可能多的进入到门内,既在人们视野上增加了广度,又在心理上也增加了安全感。同时应该在门内区域设置排水渠以便积水流走。

三、地下出入口的形象优化

所谓形象,是指事物的外观、面貌、外在形态。因此可以说,先有形而后生“象”。在当代都市的建设中,无论是建设者还是城市居民,几乎都摆脱了“假古董”与“国际化”这两种极端主义的建设思维,能够按照城市面貌与城市各区域面貌做相应的调整。文化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由大多数人创造并形成的一种具有其内在共性与外在特性的文明体系。城市内在共性是存在于市民印象中、被感知到的物化了的城市形象,城市外在特性是外界对其整体属性的综合认知与评价,它们相互结合,在一定历史过程、气候特征、地理面貌的条件下产生的复合型文化体系。哈尔滨被世人们称为“东方小巴黎”,虽然有着欧洲、俄罗斯、日本等多元化建筑文化的特征,但同时具备着独有的、因中东铁路而衍生的“中华巴洛克”元素。将这些元素融入到地下空间出入口可以大大增加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进而提升城市文化的整体性与多样性。如在场地相对开阔和人流疏散合理的新区,往往将出入口的形象经典化,运用墨绿色来代表当时列车与松树的颜色,运用老道外的柱式与纹样代表中华巴洛克的延伸,以此还原城市建设初期的历史情节;而繁杂的老城区则采取灵活多变的新材料、新技术来解决人口高度集中带来的种种问题。

四、结语

城市地下空间的出入口作为市民日常通行与购物的必经之路可能不被人们察觉,但就是这样的微型城市环境才更值得城市建设者们注意其价值与意义。如果说排水系统是一个城市的良心工程,那么对于哈尔滨这样的寒地城市,地下空间出入口环境设计便是一个齿轮工程,能够带给城市居民与游客舒适的人行环境。

作者:桑懿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