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计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26 19:43: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设计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美国环境艺术理论家理查德•P•多伯曾提到:“环境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情感。这是一种爱管闲事的艺术,无所不包的艺术,早以被传统所瞩目的艺术。”我国改革开放近40年来所带来的经济成就已经促使人们对自身健康形式与室内外环境生活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从而造成环境设计专业设计人才需求进一步扩大。从专业角度来看,环境设计逐步向宽范围、多设计领域进行拓展。
一、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优势与不足
随着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工作年限的增加,其待遇也有所提高,在2000元至5000元之间所占比例为33.1%;在5000元至8000元之间为27.4%,而在8000元至12000元、12000元至16000元、16000元至25000元以及25000元以上所占比例分别为:15.2%、13.6%、8.4%以及1.2%(表1)。由此可知,该专业毕业生待遇总体较为理想,就业前景较乐观。随着设计工作时间不断延续,毕业生的设计经验得到不断的积累,设计能力、管理能力等得到进一步提升,其所获得的回报也会进一步上升。环境设计专业在2015年11月份到2016年1月份的时候,收入水平呈下降趋势,但2016年1月份开始反弹,相关专业人员收入水平上升幅度较大,从而显示出本专业就业趋势在短暂低迷后,总体就业形势较为喜人(表2)。环境设计专业一方面具备就业优势,但另一方面也存在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专业课程的衔接性不够。如今,各个高校基本都开设了环境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计划上,主要关注点在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集中实践环节等相关课程上。在最终的专业课程方面,主要是以课程自身特点决定课程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很少注重专业课程前后衔接性,缺乏系统及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二是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与专业实习紧密性不足。即使高校努力提升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课程衔接度,但仍普遍存在学生所学内容与设计单位实践内容不能充分相融的问题,学生进入设计单位需要重新对本专业相关知识进行认知。部分学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思路、教学内容等比较陈旧,甚至缺乏设计管理理念,导致学生毕业后需要进入设计单位重新了解并掌握设计知识与技能,并通过较长一段时间获得晋升为设计管理层面领导者的机会。
二、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方向
笔者认为,解决以上两个问题的方式、方法,一是应注重专业课程前后衔接性,尤其是注重专业基础课在专业学习中的作用。高校在设定环境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注意目前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尽最大可能把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有效促成教学方式明确、方法得当、教学内容衔接紧密。以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艺术学院2015级环境设计专业2016至2017学年第1学期教学过程为例(表3),学院在这学期先后开设了环境设计表现、计算机辅助设计-2、计算机辅助设计-3三门基础课程与室内设计-1、景观设计-1两门专业课程。根据课教学计划,学院安排了有针对性的系统教学,先让学生学习手绘技能、设计软件等内容,再依据专业课程教学需要,对南京某小区一楼住宅进行实际测量,锻炼学生从方案落定——实际测量——方案草图绘制——软件绘制二维与三维场景等环节的能力,并引导其反复推敲再进行修改,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把住宅庭院景观一并作为室内设计-1系统设计环节的一部分,完成本门课程作业。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使教师的教学思路非常明确,就是要求学生能进行较为系统的课程体系学习;另一方面,通过一门课程为主线、其余课程为辅线的方式,使学生自身学习思路非常清晰,学习脉络非常明确,有助于实现“学以致用、学以擅用”的目的。二是要促成学生良好的实习意识。一方面,学校需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习平台;另一方面,教师必须促成学生形成良好的实习意识。通过这样的手段有效提高学生设计水平,进一步提升其设计技能。以上两种解决途径只是满足了学生适应设计领域的需求,但缺少企业对设计人才多角度的需求,也就是设计管理理念认知的人才。
三、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英国知名设计师马歇尔•法尔利于1966年对“设计管理”下了定义,他指出:“设计管理是在界定设计问题,寻找合适设计师,且尽可能地使设计师在既定的预算内及时解决设计问题”。可以看出,设计管理自设计出发,流经设计过程,归结于设计解决,管理是暗含在其中的方法论思维。现如今,部分高校的设计类专业课程设置或是课程教学中仍缺少设计管理学相关知识与理论,缺少对设计管理人才的培养。
(一)弥补环境设计专业课程衔接密度的不足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艺术学院环境设计专业教学课程以组块方式呈现,与其他课程组之间的密度不够、衔接性不强,正需要设计管理理念从中架构,以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目前,学院针对出现的问题,已经对原有人才培养计划做了较为科学的修订。
(二)调整任课教师教学思维
传统专业课程教学只是按照教学大纲既定的内容完成教学目标,缺失了模拟设计单位设计团队运作模式,这也是造成学生需要在设计单位进一步实习的原因之一。
(三)彰显学生由设计者转变为设计管理者的需要
按照单一培养目标,艺术设计类高校更多的是为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设计人才。但这一教学目标对具备了一定创业基础,又有创业需求的学生而言,缺少设计管理知识理论的教育,对其创业成功率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艺术设计类高校应积极引入设计管理理念,加强学生设计管理能力。这样,所培养出的毕业生不仅是优秀的设计人才,也可以成为较为成功的设计管理人才。
四、设计管理理念的运用
(一)设计管理理念的运用方法
对于设计管理理念的运用,首先,可引入合适的课题项目。现今,设计越来越成为一项有目的、有计划,与各学科、各部门相互协作的行为,如设计需要市场情报部门的支持,设计必须符合市场规律及相应的设计准则,设计工作有一定的方法与程序等。因此,要结合课程性质引入合适的课题项目,实现调研分析——项目探讨——拟定设计计划——项目协调——方案设计——设计深入——项目汇报全过程。其次,组建合理的设计团队。根据课程的课题项目性质与特点,以教学班为单位,学生可以自行组队。但前提是学生必须具备调研能力强、项目分析能力强、设计手绘或软件操作能力强、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强等条件,能够共同组成设计团队完成课题项目。最终,每个人依据自身能力,获得课程的最终成绩。再次,形成有效的设计管理模式。根据课题项目所组成的设计团队,由成员共同推选一名学生作为设计管理者,负责团队的组织协调工作,尽量发挥每位学生自身特点。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沟通、协商,提取合理的设计因素以完善课题项目内容。最后,实现具有实践性的设计成果。在课题设计团队中,每位学生依据自身所承担的设计任务,形成设计调研报告、项目分析报告、设计过程与效果图集,以及课题项目汇报PPT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特长,掌握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方法。
(二)设计管理理念运用的意义
设计管理理念运用的意义有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有效促进课程内容前后衔接;二是有利于学生学习与实习的紧密衔接,提高实践能力;三是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设计管理理念的意义与作用。结语总之,在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不能仅以课程性质和既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也不能以课程组方式进行教学,应合理运用设计管理理念,完善课程组衔接方法,为进一步提高环境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水平及管理能力进行有意义的尝试。大胆尝试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不可否认的是,这类型的课程教学方式只适合高年级的学生,如大三与大四学生,一方面,这些学生已经接受过相关基础课程教学;另一方面,学习进入了相对专业的阶段,具备一定的专业课程设计能力,而且课程数量不多,有较多的时间实习。
参考文献:
[1]成乔明.设计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2]刘国余.设计管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篇2
关键词:居住区环境;环境景观;景观设计城市
小区是现代城市市民居住的重要场所,小区景观设计的舒适程度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不管是房地产投资者,还是建筑设计者,都应该注重这一块。我们普遍都有这样的体验:现在社会环境氛围浮躁,使得人们的心理、生理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而居住环境是人们工作、学习与社交之余的最后一块平静的乐土。在居住区周围设计方便人们活动与锻炼的步行道、健身广场、休息景观等,供人们休息与娱乐,不仅有利于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而且会也迎合了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理念。但是,这样的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理念,既包含了建筑学知识,又有生态学的知识;既不能单纯地追求外表的美观,同时也要考虑建筑物的实用性。作为园林设计方面的学习者,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才能突破思维,设计创新。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首先应该在了解当地自然状况的基础上,注重对当地自然条件的利用,同时要做到扬长避短,规避不利的条件。其次,根据实际空间的大小,适当发挥与利用,要考虑到环境景观的设计与居住区整体风格的搭配与融合,尽量做到协调与适宜。再次,居住区道路的布置、水景的组织、路面的铺砌、照明的设计、公共设施的处理等,不仅要看是否符合视觉的审美与心里的感受,还要考虑是否方便于居住区居民的生活。总之,在进行居住区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应该结合环境景观的整体性、实用性、艺术性、趣味性。所以,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设计,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应该结合人文特征
居住区的环境设计说到底是为了给人们提供安全、舒适的居住场所,供人们休闲、娱乐、交流等。因此,居住环境的设计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是它的人文特征。坚持以人为本,打造有利于城市居民居住的环境场所,是每位园林设计工作者必须持有的理念。以人为本的城市居住区环境带设计,就是说在设计居住区的环境景观时,要求景观充满生活的气息与氛围,做到景观为人所用,综合规划,把人这一重要因素考虑到城市景观设计的全程中,突出人的重要性。同时,未来的城市居住区应该会朝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例如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收入阶段、不同文化层次的居民的要求,可能会出现供不同消费者需求的城市居住区。那么,作为居住区周围的环境景观设计,更应该体现人性需求,满足不同的居民的生活需求。这对于城市居住区功能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方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当今社会,我党倡导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反映在城市居住区的环境景观建设,我们应该从人文精神出发,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2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应该结合居住场所特征
因地制宜,这是居住环境设计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在设计居住区的环境景观时,应该提前考虑居住区的人流量、道路布置、停车场所、人们惯常的娱乐方式等,然后再有效利用这些已经有的设施、空间、地形地貌、植物结构等,以此减少资金的投入,降低建设的成本。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准确把握当地的地形地貌特征,如在绿化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尽量考虑以当地的“乡土树种”为主要的园林植物。这样做,既可以让园林绿色植物适宜当地的土壤与气候环境,提高植物的存活率。又可以节省不必要的资金投入,降低居住区环境设计的建设成本。[1]另外,再进行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的时候,还应该做相应的市场调查,尽可能了解当地居民的习俗与爱好,将生活习惯与娱乐爱好融入到设计理念中去。
3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应该结合当地的气候特征
每个地方的气候特征存在很大的差异,气候环境对一个地方的植物的影响也是绝对的。在进行居住区的环境设计时,应该考虑当地的气候环境,[2]因为居住区环境设计中很大一部分是关于园林设计,园林设计又以植物为主要对象,气候环境的作用就越发突出。例如在干旱缺水的地方,就应该种植耐旱的植被,防止水分的流失;而水源相对充足的地方,就应该种植阔叶,页面大,有利于水分的蒸发以及光合作用,促进植被的生长。特别是在经济和技术相对落后的地方,更应该考虑这些因素,防止盲目地引进与标新立异,导致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4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应该注重创新
近年来,在国内的多个旅游景区,普遍存在相互模仿与复制的雷同景观。许多游客已经出现了审美疲劳的症状,逐渐开始了国外游玩的热潮。相应的,城市居住区的环境设计与其他的设计一样,应该不断创新,才能各具特色,各有立意,体现不同的人文情怀。我们都知道,创新是一项艰苦持久的劳动,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基础,更要有聪慧的头脑,对各种资源的合理有效运用。在居住环境的设计中要体现创新思维,就必须在规划构思的时候,能够力求自然、协调,尽量做到与自然地有机统一,体现当地、该群体居民的风俗与特色。[3]同时,创新还体现在对当地传统文化的有效利用与发掘上,最好能够让传统文化以崭新的面孔与市民相见,既体现了创新,又没有丢掉我们传统底蕴。事实上,能够维系与一个群体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就是文化底蕴。如果一个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能够体现文化底蕴,定会有利于该居住区域的人文建设,这也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初衷。同时,在居住区景观设计时,应该根据经济情况,适当考虑使用新型的材料,例如一些新型的材料,它的质地比较好,而且还有利于环境保护,符合环保理念。
5居住区的环境设计应该挖掘乡土资源
上面我们说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必须有创新意识,建设有新意的适合居民的环境景观,但是我们也谈论到,一些地方为了标新立异,完全丢掉了当地的环境景观特色。[4]例如,在本来就缺水的北方地区,搞江南水乡的风格,且不说这与当地的环境景观格格不入,光是为了所谓水乡意境,付出的资金与劳力是不可估计的,而且这样南辕北辙的形象环境景观设计,真的达到了审美与陶冶人的情操的效果,答案不告自知。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应该挖掘乡土资源,体现当地的风格与特色。例如,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对当地来说,是一种特别宝贵的资源。如果将历史文化利用到居民居住区的环境建设当中去,定会增添居住区环境景观的风土人情。
6结束语
总而言之,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计与管理是一门深奥的科学,更是一门历久弥新的艺术。宏观上来看,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与管理应该跟随时代的潮流,体现当代的发展理念。从微观上来看,居住区的环境景观设计应该与地域、人文、气候等条件结合,同时不断创新,推陈出新,避免雷同。[5]在城市居民居住环境景观设计与管理上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创造出既有历史文化底蕴又有时代特征的适合居民居住的人文环境景观。
参考文献
[1]苏明明,杨丽.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5(3):316-316.
[2]刘世洋.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现状及对策[J].才智,2011,3(3):261.
[3]韩玉梅.现代城市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浅议[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7(3):182-183.
[4]谢永权.浅谈居住区环境景观的设计思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3(18):206-206.
篇3
气度不凡的凯旋门式的小区入口处,水清岸绿的湖畔美景,绿草如茵的休闲空间、错落有致的建筑群落……
眼下,人们对于住房的需求,正伴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转变。居住空间大、生活环境舒适的低密度住宅,越来越受到购房者的欢迎。近年来,低容积率的别墅房销售量一直走高,正说明了环境的重要性。现在,许多住宅小区的一大特色就是整体的优美怡人环境,许多购房者正是冲着这种小区的氛围而竞相选购。
“消费者买的不仅仅是房子,还有恬静幽雅的环境。”不少房地产开发商如是说。
而恬静幽雅的环境,则需依赖于环境艺术师的创意设计。
景观设计师“一将难求”
要做到这一点,拥有更多的优秀环艺景观设计师,乃是关键。
然而,如今要找到一名优秀的环艺景观设计师谈何容易。景观设计师为何如此稀缺?华东师范大学环境艺术研究所副所长、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海归学者徐思基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首先,国内高校目前还没有专门的环艺景观设计专业,一般只有园林设计专业。国内对环艺景观设计师培养方面的欠缺,造成了这一类人才的缺乏。几乎业内所有的景观设计师均为建筑、园林专业“改行”。再加上国内景观设计本来就起步晚,缺口大,也造成了这一专业的冷门。
其次,好的景观设计师需要实践磨砺,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经过三至五年的实际工作锻炼才能逐渐胜任这一职位。第三,国外专业人才难以胜任国内的环艺景观设计。虽然在环艺景观设计方面,国外许多专业人士的经验和设计理念值得学习。但是,割断了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的设计,可能无法在中国找到根植的土壤。
景观(Landscape),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是一个美丽而难以说清的概念。地理学家把景观作为一个科学名词;艺术家把景观作为建筑物的配景或背景;生态学家把景观定义为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的系统;旅游学家把景观当作资源;更常见的是景观被城市美化运动者和开发商等同于城市的街景立面、霓虹灯、房地产中的园林绿化、小品和喷泉叠水。徐教授说,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集景观分析、规划、设计、管理、保护的科学艺术。现代景观设计理论强调设计的基点是以人为本,在更高的层次上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以维护人和其它生命的健康与持续。因而,环艺景观设计师必须是能够运用现代设计理念,能够独立从事景观设计的专业技术人才,他或她应该是可持续人居环境的规划设计者、创造者。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经济飞速发展,与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作为传达信息和宣传自身形象的重要手段,现代设计的重要地位日益凸现,并已逐渐渗入各个的领域。“在当今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环艺景观设计专门人才将成为市场需求的热点。”徐教授说。
目前的尴尬现状
近日,上海市政府决定,从今年起,每年拨款约2亿元对城市容貌进行“精雕细刻”,以提升全市的整体城市面貌。这项浩大工程的开展,就必须要由环艺景观设计师的精心设计。
篇4
Abstract: Entering the 21st century, human society enters into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radically changing the way we live. Environment we live is always showing a digital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eatures. People’s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also change with a digital living environment, and it is showing new features. In this context, urban landscape design more and more draws people’s attention. We should explore the new design strategy on the content and methods of landscape design based on people's environment psychology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关键词:信息社会;环境心理;城市景观;景观设计
Key words: information society;environmental psychology;urban landscape;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325-02
0引言
进入21世纪,信息科技以其迅猛发展、广泛影响、深刻变革,在经济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进程中发挥着明显的主导作用,对人类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被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渗透和包围着,人和环境的关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环境心理和环境行为表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为核心的城市景观设计,在内容和方法上都要根据信息社会人们的环境心理和行为特征探索新的设计策略。
1信息社会的环境心理特征分析
1.1 环境心理学和环境艺术设计
1.1.1 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依据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涉及到工程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边缘性学科,其中环境心理学是支撑这个专业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处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是环境艺术设计首先应做的工作,应从人们的心理和生理上营造一种蕴含美感和舒适的环境,洞悉人们在各种环境下的心理特征以及行为规律,把环境设计的各要素科学、合理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同需求相吻合的空间环境。
1.1.2 环境心理学及环境艺术设计的时代特征由于构成我们生存环境因素总是处于变化发展之中,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也总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人类改造自然创造生存环境的能力也总是与一定的时代相适应,因而环境艺术总是表现出时代性。从设计和环境的形式来看,就是所谓的风格和流派变化。人类从农业时展到工业时代,又从工业时展到现在的信息时代,诸多设计风格和流派此消彼长,波澜壮阔,理应反映不同时代人类改造环境适应环境能力的发展和进步。
1.2 信息社会的环境心理与环境行为特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广泛深度渗透到我们生存环境的各方面,以信息技术为内涵的环境各要素,与人类活动各要素相互作用,构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信息社会环境。信息社会环境下的人际关系、距离、个人的空间以及人的行为方式与特征表现出了信息化、高效化、虚拟化等一系列新的特征。
1.2.1 信息社会的环境构成及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从环境构成来看,分为四个层次:人处于中心地位;与人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是人工环境;再一层次是社会环境,其中人工环境中渗透着社会环境因素;最外层是自然环境,它以无法抗拒的力量制约着一切环境因素。信息社会的环境也包含这四个层次,但各层次的内容发生了变化。处于中心地位的人是正在享受着信息技术等高新科技并逐渐掌握高新科技的人,其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达到空前的发达;人工环境是以发达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等为内涵,逐渐高度信息化、智能化、高效化、虚拟化的人造环境;社会环境中人与人的交往、协作关系逐渐变得密不可分,在信息化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自然环境逐渐受到人类高智能、高效率的生产活动更多的影响,有限的能源、资源和空间环境与人类无限的占有欲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环境恶化越来越严重。
在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之中,人和环境的作用是其中的核心和主体。环境心理学认为,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表现为刺激与效应。环境作用于人的过程就是环境对人给与刺激的过程,人受到环境因子的刺激,就要产生改造环境、适应环境心理,从而表现出环境设计的行为,这就是效应。信息社会的环境各要素对人的刺激的信息量和传递方式比以往的农业化社会、工业化社会速度要快的多、数量要大的多变化更迅速快捷,各种环境信息通过计算机网络以及发达的通讯设备随时随地都给人提供着刺激,人们不得不应对飞速发展变化着的环境,改造环境的活动空前的活跃,城市的不断扩张、不断建起的高层楼房快节奏的工作方式充分反映了这一点。
另外,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还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个人和社会环境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人的社会性日益增强,从而也影响到个人空间和人际距离以及人的行为方式变化。
1.2.2 信息社会的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交通与通信的进步使得城镇在地理上的分散成为可能,因而更接近自然,但在另一方面,又对环境构成新的破坏。长达半个世纪信息革命,致使电脑网络覆盖全球,电子货币、电子图像、电子声音、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生产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家庭自动化,重新定义了公共空间和私有空间。信息革命使人们到郊外或家里工作而通过网络到市中心娱乐消费社交,使城市的建设时空关系发生革命性变革,“全球村庄”,“城市解体”引起人类的生活工作模式重大变化,通过现代信息网络,家庭将重新与工作场所相结合,电子社区、虚拟银行等的出现改变了过去的人际工作关系,但人们更盼望共享空间、交往场合、更多新类型建筑的涌现,新的城市建筑形式成为新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体现为信息传递与信息共享,并且信息量的需求与流动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加深日益变得频繁复杂,不管在家庭、饭店、办公室还是广场、公园,人们每时每刻都要从周围环境获取信息。因此,从个人和社会需要来看,人际距离应当是趋于缩短。但是,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通讯手段又使得信息的传递不需要直接的人际交往,电视、网络、多媒体成了信息交流的理想界面,甚至网络技术可以制造出虚拟现实,人们只需在个人空间范围内就可远距离顺利地完成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1.2.3 信息社会的行为方式特征环境心理学要求把心理和行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人的行为方式特征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具有时代的烙印。农业时代人的行为一般表现为缓慢、悠闲、工作效率低下、保守等特征,而工业时代则表现为快节奏、忙碌、高效率、开放等特征。到了信息时代因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信息交流与共享日益剧增,人的行为方式必然表现为更快的节奏、更高的效率以及更加开放的思维。焦虑、恐惧等剥夺了人们享受生活的乐趣,“诗意”在“速度”中丧失,“空间”在“繁忙”中消失,因此环境的设计应当把提高人的工作效率、减少人的疲劳、最大限度满足信息的交流作为首要的内容考虑,为信息社会的环境设计增添更多艺术性与文化性。
2信息社会环境下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2.1 景观的时代特征和属性
2.1.1 景观的时代特征景观,犹如散落在茫茫大千世界的璀璨星辰,装点着人类的环境。它们有的是鬼斧神工的天然生成,有的是精雕细琢的人为创造,焕发出不同时代的奇光异彩,成为人类共享的艺术珍品。它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的反映,是人类的爱和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农业时代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不敢有违天地之格局与过程,便用心目中的宇宙模式来设计神圣的景观,以祈天赐福;中世纪的欧洲,神权高于一切,万能的上帝成为人类生活和设计的中心,因此有了以教堂为中心的城市和乡村的布局形式;文艺复兴解放了人性和科学,因为有以人为中心和推崇理性分析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产生了几何对称和图案化的理想城市模式,甚至于将自然几何化;工业革命带来了新的设计美学,但在工业化过程中,人炸,生产力飞速发展,人类整体生活水平和物质能量消耗成倍增长,环境问题越来越明显。这些症候已使人类认识到其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已经到了威胁自身发展和后代生存的地步。今天,进入新世纪和步入信息时代,人类一方面在深刻的反省中重新审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重新谋求建立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平衡关系,以图重建已遭破坏的家园;另一方面,信息时代的来临使人们更加需要建立一个融和当下社会形态、文化内涵、生活方式、面向未来的更具人性的、多元综合的理想生存环境空间。
2.1.2 景观的社会属性景观设计是指在某一区域内创造一个具有形态、形式因素构成的较为独立的,具有一定社会文化内涵及审美价值的景物。它必须具有两个属性:一是自然属性,它必须作为一个有光、形、色、体的可感因素,一定的空间形态,较为独立的并易从区域形态背景中分离出来的客体。二是社会属性,其必须拥有特定的社会文化内涵,具有观赏作用以及改善环境和使用功能,能够通过景观的内涵,将人们的心理反映,诸如移情、情感、联想以及意境等引发出来,也就是所说的景观效应。
2.2 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2.2.1 生态化设计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化设计”一直是近年来人们关心的热点,生态设计在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其概念的阐释也是各有不同。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生态环境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使其在对环境的破坏影响最小的前提下,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的统一,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景观环境。
生态化设计中,首先应尊重传统文化和乡土知识,吸取当地人的经验和其文化传统给予的启示。其次,应顺应基址的自然条件。尽量避免对它们产生较大的影响,从而维护场所的生态环境健康运行。第三,应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原有景观。第四保护不可再生资源,作为自然遗产,不在万不得已,不予以使用。第五应大量应用绿色科技、绿色能源等技术保护生态环境。在发达国家的城市景观设计中,把关闭和废弃的工厂在生态恢复后变成市民的休闲地已成为一种潮流。材料选用应以能循环使用,能降解再生为主,而且应提高景观的使用寿命。第六景观生态设计是对人类生态系统整体进行全面设计,而不是孤立地对某一景观元素进行设计,是一种多目标设计,为人类需要,也为动植物需要,为高产值需要,也为审美需要,设计的最终目标是整体优化。第七多学科综合,联合多学科共同研究、分工协作,才能保证一个景观整体生态系统的和谐与稳定,创造出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高质量的景观。
2.2.2 人性化设计在人性化设计理念中,首要展现物理层次的关怀,而人的基本需求就是物理层次的需要,其不仅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最为主要的是让使用人员和景观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与融合,其会大幅度地迁就人们的行动方式,体谅人们的感情,让他们感到舒适,并不是使使用人员去理解并适应它。在设计的过程中,应针对不同年龄与文化层次的人在活动时的特点,应有鲜明的功能分区,形成一种开敞和封闭相结合、动静有序的空间结构,表现在设计细节方面,以实现各层次人群的需求。其次要体现心理层次的关怀,心理层次上的满足感不直观,难以言说和察觉,甚至连许多使用者也无法说明为什么会对它情有独钟。心理感知是人性化景观感知过程,在景观设计中,要让人触景生情,还要使“情”升为“意”,这时“景”升为“境”,即“境界”,达到情景交融,成为感情上的升华、结晶,以满足人们得到高层次的文化精神享受的需要。
3信息社会环境下城市景观设计的策略
3.1 运用新材料、新技术的策略设计材料是文明大厦的基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迅猛发展为景观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新型材料、新型工艺可给室内外环境带来好处和美感。安全环保的材料和良好的工艺技术进一步保证了安全。呈现出了智能化、系统集成化等新特色。如可视对讲、防盗系统,包括像电话远程关闭家中的水煤气、照明电,本地声光报警,远程查询家中情况等人性化服务,科学技术的人文思想、高科技产品也正在成为景观走进各种设计中。信息社会发达的通讯和咨询方式能够保证人们时刻关注科研的最新动态,对新材料、新技术的敏锐觉察能力提高,在环境设计中能够满足人们追求时尚追求科学的心理需求。
3.2 以人为本的策略设计景观设计,应把满足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放在第一位,以人为本,人是核心。从功能来说,就是要合理设计、安排、组织空间。空间的设计首先不仅要确保人们在活动时具有便捷性、安全性和高效性,而且应使人们在环境中可以通畅地取得需要的信息。在信息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关系的日趋疏远同人际交往需求的扩大之间的矛盾要利用良好的空间设计进行解决。换句话来说,就是在空间的安排过程中,应合理把握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的尺度,若有必要,则适当减小人际交往的距离,进而加大人们间更多当面聚会与交流的机会。对人的精神层面需求的关注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一面。目前,信息社会的审美观念表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体现在景观设计上就是多种形式的空间形态设计。空旷开阔的空间和光洁冰冷的界面设计,温馨小巧的空间和自然朴素的装饰,不同的审美取向需要不同风格的景观设计,多元化的设计思维必须以人为本。
3.3 以环境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信息社会环境构成的层次中,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社会环境相比,似乎离我们人这个中心较远,但它是制约一切环境因素的力量。
景观设计应当从宏观方面来统筹,从长远观念来思考,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和思维来设计,从以人为本上升到以环境为本,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充分利用环保绿色材料、节能新工艺、减少污染排放、节约型设计的理念来完成设计。把握好空间利用的效率和弹性,最大限度减少空间的浪费,使有限的空间发挥其功能,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增加空间利用的弹性,使得空间的功能具有可变性。
4结束语
以上关于信息社会环境下的特征分析及城市景观设计的策略,需要切合当前社会的正确理念作引导,时代已经毫无选择地进入了信息社会,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人的环境心理行为分析方面比较薄弱,如何创造更好的环境、更高质量和更安全的景观,还需要做更大的努力,进一步探索。
现代景观环境中要充分考虑景观的时代特征、环境属性,要体现为人所用的根本目的,应始终围绕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进行每一个细部的规划设计。“以人为本”的理念不应只局限在当前的规划,服务于当代的人类,而且应是长远的、尊重自然的、尊重人文历史的、维护生态的、切实为人类的发展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
[2]陈六汀,梁梅.景观艺术设计[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3]米切尔,W J.伊托邦,吴启迪,乔非,俞晓译.数字化时代的城市生活,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
篇5
1.1整治
伴着人们的生活、劳作和商业活动,历史文脉经过长久的岁月积淀慢慢地形成了,码头建筑物、牌坊、古树等都是历史文脉的物质要素的体现.而这些外在的景观形式在历史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或多或少受到了损坏,有的甚至已经较为破烂,因此要对码头的景观环境进行合理的整治.整治的重要原则是维护码头地区的景观肌理.首先,要对城市的历史文脉的肌理进行深入的挖掘,如空间形态、建筑结构样式等,只有通过对城市文化肌理的充分了解才能在维护历史文脉的基础之上,在码头景观设计中同时融入现代生活的功能需求.其次,还要从保护及恢复历史遗产性空间的角度着重考虑,要重视已受损的历史空间在修缮和恢复中与周边建筑与空间环境的协调性.
1.2保留
文脉是一种历史的沉淀,它显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为了更好地记录时代变迁的车轮在城市中留下的痕迹,往往会选择对场地中的一些历史遗留物进行完整的保留,如房屋、寺庙、碑文、牌坊、古树、雕塑等.这些遗留下来的历史景观作为城市活动的历史痕迹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人们认知和探究某种历史现象的重要线索.将历史遗迹的基本构筑和空间形式保留下来加以强化处理,突出形式特征,使其文化内涵不减反增,更好地传承了历史文脉.
1.3重现
对于一些遭受自然或人为损坏的空间环境,采用景观恢复的方法,复原历史文化景观,让人们感受到当时的历史文化气息,使场所精神得以传承.这里所说的重现方式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原貌的重现,一般是在具有历史文化积淀的地段中对历史景观的再现,在手法上一般采用修缮和局部复原的方式;另一种则是意向的重现,一般指一些结合特定的自然环境而产生的文化景观,由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因为一些不可抗的因素而遭到了损毁并无法在原地点重建.为了传承历史文脉,恢复历史文化景观的意境,一般选择在具有类似自然环境的地点进行搬迁重建.
1.4借鉴
在码头环境景观的设计之中,可以借鉴其他艺术形式或文化现象并进行创作表达.文化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借鉴和继承传统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再创新的过程.通过借鉴一些传统建筑、构筑物以及传统艺术、传统工艺品等表达形式,营造出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景观.这样的景观空间被赋予了一种独特的精神意义,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不仅让人们从视听感触上得到愉悦的满足,也从精神上产生了共鸣.
1.5提炼
码头空间拥有非常久远的历史,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及商业活动,也是历史遗迹容易残存的空间.而这些具有特别意义的历史遗存,是地域特色资源中代表性、典型性的元素.可以对建筑样式和民俗文化等进行符号的提取,通过艺术的加工与再创造,用景观的语言来传承表达,让历史文脉焕发出勃勃生机.
2历史文脉在码头景观设计中的表达载体
选取丹麦哥本哈根内港码头和重庆丰都港口码头作为案例.丹麦哥本哈根内港码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老码头,由于其原有基础设施的破败,政府邀请景观设计师对其进行改造,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当地的著名景点.另外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是重庆丰都港口码头.丰都位于长江上游地区,重庆东部地处三峡库区腹心.丰都拥有全国最大规模的汉墓群,还有闻名中外的“丰都鬼城”景区,其蕴含的历史文化特别是汉代文化十分丰富.它是长江三峡旅游的第一站,丰都港是大型游轮的主要停靠点.通过哥本哈根内港码头与丰都港口码头这两个案例,从空间形态、建筑、铺地、小品等4种景观表达载体进行分析比较.借鉴国外的码头环境景观设计中对于历史文脉表达方式,为国内的码头环境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2.1空间形态
码头是一个集交通活动空间、商业活动空间以及休闲活动空间为一体的场所,每种功能空间都有其相应特征.交通活动空间是码头所必有的,主要指进行客运和货运所需的集散空间;商业活动空间则是随着交通的繁荣而兴盛的,主要指码头上的物品交易空间和商业街巷;休闲活动空间则是随着码头功能的多样化而发展起来的,主要指码头上的休憩活动空间以及举行各种节庆仪式及民俗活动的空间.这些特定功能的空间是码头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出布局合理的空间,才是景观规划设计成功的基础.在码头环境景观设计中,具体的空间形态应包括建筑外部空间、街巷空间、广场空间等.总的来说,码头是由城市内部空间向水系开敞空间延伸的滨水空间.在空间形态设计中,应根据具体使用功能以及地形水文条件,注重与水系空间和水系对岸空间的交流,参考优秀的传统空间形态结构,设计具有地域特色的码头景观空间形态.例如在丹麦哥本哈根内港码头的景观设计中,其空间布局主要由餐厅、台式大草坪、码头服务建筑、塔吊廊道、船亭和游船停靠岸线组成.为体现码头的场所精神,采用保留其原有空间形态的景观手法,保持其整体空间布局简洁流畅的特征,营造出视野开阔、组织有序的空间。
2.2建筑
建筑作为立面视觉中心和重要的活动承载空间,应该在形式上反映地域文化和地方特点.一些原有的老建筑被作为文化标志保存下来并继续发挥其使用功能,而一些新建筑则参照了当地建筑的常用规模和样式并运用了地域性建筑符号进行修建.它们都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反映了所处时代、地点和使用者的特征,可以帮助人们去识别和对比体验历史文化的存在和演变.
2.3铺地
地面铺装是形成码头区域的广场和道路空间底界面的重要部分,是人们行为活动的主要场所.铺装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景观载体,人们通过行走在地面上的感触从而感知空间肌理,具有特色的铺装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在景观设计中,如保留场地原有的地面铺装,或是在铺地中融入历史或民俗符号、图案、色彩等,或是运用地方乡土材料表现其地域文化,会增加码头的景观特色,提高其文化内涵.铺装的细部主要体现在材料和样式的选择两个方面.为营造码头悠久的历史氛围,铺装材料应多使用当地在各个历史时期常用的乡土材料,如小青砖、卵石、石板、砾石等,常能体现出传统韵味,同时也应结合现代的使用功能进行综合考虑.例如哥本哈根内港码头的地面铺装都采用砾石和石头为材料,并保留了场地原有的铁轨,不仅利于场地的排水,也重现了码头的传统铺装方式.同时,又对靠近场地内侧的路面进行了合理的整治,为方便特殊市民(婴儿车和轮椅)的使用,用较光滑的条石替代较粗糙的石块,形成2条“石轨”。
3总结与展望
篇6
关键词:景观设计;环境艺术;理论应用;研究
一、概述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步伐的加快,居住区的绿化水平也应相应的提高,以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环境质量的不同要求。因此,加强居住区绿化建设首要的任务是必须做好设计。提高设计水平应在尊重传统、尊重科学基础上摈弃原有落后的环境,着重注重生态及景观设计,才能使居住区绿化工作再上新台阶。因此制作园林景观模型对日后的园林实体发展和现场勘查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设计制作大比例单体或群体建筑模型绿化时,对于绿化的表现形式要尽量做得简洁些,做到示意明确、清楚有序。不要求新求异,切忌喧宾夺主。树的色彩选择要稳重,树种的形体塑造应随着建筑主体的体量、模型比例与制作深度进行刻画。
二、理论探索
(一)模型制作
设计构思包括比例和尺度的设计构思、形体的设计构思、材料的设计构思和色彩与表面处理的设计构思共四部分内容。构思包括建筑物与配景的做法、材料的选用、底台的设计、台面的布置、色彩的构成等。在设计制作大比例别墅模型绿化时,表现形式可以考虑做得新颖、活泼一些,要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塑造出家园的氛围。树的色彩则可以明快些,但一定要掌握尺度,如果色彩过于明快则会产生一种漂浮感。树种的形体塑造要有变化,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二)色彩关系
在进行制作设计时,首先应特别注意色彩的整体效果,因为模型是在楹尺间反映个体或群体建筑的全貌,每一种色彩同时映射入观者眼中产生出综合的视觉感受,若处理不当,哪怕是再小的一块色彩也会影响整体的色彩效果。所以,在建筑模型的色彩设计与使用时,、应特别注意色彩的整体效果。建筑模型的色彩具有较强的装饰性.就其本质而言,建筑模型是缩微后的建筑物。因而,色彩也应作相应的变化,若一味追求实体建筑与材料的色彩,那么呈现在观者眼中的建筑模型色彩会感觉很“脏”。
(三)模型制作的工具应随其制作物的变化而进行选择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工具和设备的拥有量影响和制约着模型的制作,但同时又受到资金和场地的制约。在模型制造中,对于重要的材料都有特定的工具,而选择、使用工具显得尤为重要。对所有工具都适用的一句话就是:买较高品质的工具总是值得的。只有锐利的切割才能有准确的棱角,好的工具也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只是它们需要磨利、上油等维护。自然界中的树木千姿百态,但作为模型中的树木,不可能也绝对不能如实地描绘,而必须进行概括和艺术加工。在设计塑造树种的形体时,一定要本着源于自然界、高于自然界的原则去进行。源于自然界,是因为自然界中的各种树木在人们的视觉中已形成了一种定势,而这种定势又将影响着人们对模型中树木表现的认知。但源于自然界绝不意味着机械地模仿,因为模型是经过缩微和艺术化的造型体,同时,它又是用不同的材质来表现物体的原形。所以,在进行树形塑造时,必须在依据各自原形的基础上加以概括地表现。
(四)绿化与建筑的关系
在进行绿化设计制作前,首先要对建筑的风格、表现形式以及在科面上所占的比重有着明确的了解,因为绿化无论采用何种表现形式和色彩,它与建筑之间应该是和谐的。在设计制作大比例单体或群体建筑模型绿化时,对于绿化的表现形式要尽量做得简洁些,做到示意明确、清楚有序。不要求新求异,切忌喧宾夺主。树的色彩选择要稳重,树种的形体塑造应随着建筑主体的体量、模型比例与制作深度进行刻画。
在设计制作小比例规划模型绿化时,其表现形式和侧重点应放在整体感觉上,因为此类模型的建筑由于比例尺度较小,一般是用体块形式来表现,其制作深度远远低于单体展示型模型。所以,在设计制作此类模型绿化时,主要将行道树与组团、集中绿地区分开。房间绿化应简化,如果过于刻画,则会产生空间的拥塞感。在选择色彩时,行道树可以比绿地的基色略深或略浅,总之要与绿地基色形成一定的反差,这样才能通过行道树的排列,把路网明显地镶嵌出来而集中绿地、组团绿地除了表现形式与行道树不同之外,在色彩上也应有一定的反差,这样表现能使绿化具有一定的层次感。在设计制作大比例别墅模型绿化时,表现形式可以考虑做得新颖、活泼一些,要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塑造出家园的氛围。树的色彩则可以明快些,但一定要掌握尺度,如果色彩过于明快则会产生一种漂浮感。树种的形体塑造要有变化,做到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三、实践分析
(一)园林景观模型是一种特殊的工艺品,它是由造型艺术与色彩艺术结合而产生的瑰宝,是园林景观艺术的再创作。美的模型是制作者对美的一种再创造,是对生活的一种浓缩理解。模型师把自己全部感情注入模型中,使模型产生出活力,用那清晰的轮廓、优美的形体、独有的韵律、和谐统一的色彩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人们通过模型感受到园林的魅力,使人如醉如痴。欣赏一件园林模型作品如同欣赏一幅画,这不仅要求作者技艺高超,也要求观者水平不凡。从以下几方面欣赏:
(二)设计方案本身要精彩。设计力案自身的精彩是构成判定一个模型是否精彩的第一要素。可以想像一个平淡无奇的设计要想具有很强的震撼力,无疑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方案本身是决定因素。色彩要和谐。一个模型色彩的整体设计,要充分体现出模型师的艺术修养。一个完美的模型,除了技巧、材料外,还要掌握色彩学的基本理论和概念,通過灵活、慎重的手法,实现色彩的协调和统一,那些杂乱无章、五花八门的色彩大杂烩的模型是不会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的。
(三)质感要强。质感问题很大程度上说是真实程度问题。如果模型质感不强,不像其物,那么根本用不着去讨论它的好与坏。因此观赏一件模型作品要看与实物比较真实程度如何。当然模型不是实物,它是虚构的,是经过模型师艺术处理的。它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不可能把实际生活中的一草一木全部照搬到模型上,也没有这种必要。但经过虚构和艺术手段的处理后,使人联想到模型虽不是生活中的实体,又确信实物就在眼前,这就需要模型有较高的艺术性,做到以假乱真,“夸张、借喻、拟人丫等手法的使用都要恰到好处。
篇7
[关键词]信息化;会计档案;信息化;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2.019
[中图分类号]F232;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12-00-02
1 信息环境下高等学校会计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长期以来,高等学校会计档案的管理过程为获取原始凭据―凭证记账―登记账簿―形成报表―整理归档这样的操作流程,其中,记账凭证、账簿和报表的形成都基于财务电算化的运用而实现了数字化,账证表均可以在财务软件中导出 Excel表格,并可以进行不同条件的查询。而原始凭证和档案管理这两部分还未实现电算化,会计原始凭证仍然以纸质化的形式粘附在记账凭证后,会计档案的保管还更多地以纸质文件资料的形式大量地存在于档案资料室中,会计信息资源受制于纸质化的载体而不能完全共享。这些环节的滞后直接影响着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进程。
对会计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意识淡薄,导致会计工作与会计档案管理相脱节,直接影响了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会计档案资料收集不全,严重影响了会计档案的齐全性和完整性。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人员既要懂会计专业知识,又要懂档案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知识。目前,许多单位没有专职的财务档案管理人员,大多数是由会计人员兼管,没有经过档案业务知识方面的专门培训,缺乏档案管理工作经验。一些会计人员对财务档案的归档范围和标准不清楚,难以保证档案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导致整理出来的会计档案达不到规范要求,更谈不上科学管理。纸质档案和磁质档案未能同步归档,致使向学校档案管理机构移交的仅为纸质会计档案。纸质会计档案都有相应的管理办法,但对于磁介质会计档案的管理还处在空白状态,有的单位将会计信息存入磁性介质后,对磁盘、光盘中的会计信息疏于管理,造成会计信息丢失。许多单位没有妥善保管好会计软件的版式及软件系统,使版本较低的操作系统生成的磁介质会计信息在新系统中不能正常运转,从而造成会计电算化档案无法调阅、大量数据资源浪费的情况,带来巨大的损失。没有完善的管理办法,最终也因保管不妥或磁介质质量等问题而不能正常的使用。
1.1 软硬件技术仍有欠缺
首先,会计软件的设计缺少必要的数据库加密措施,还有一些商业软件存在为用户提供修改以前年度账目等功能的舞弊行为。其次,现行的会计电算化软件,没有设置对记账凭证附件资料的存储管理功能,导致电脑核算数据与原始凭证附件资料是分离的。第三,真正的原始会计附件资料的电子文档(电子合同、电子邮件、电子传真等文档)不能与记账凭证一起保存,而以电子介质保存他处。第四,档案信息系统和网络建设形式各行其是,层次不一,规范性、开发性、服务性、共享性较差。第五,档案信息存储介质投入不足
1.2 信息安全有待加强
首先,会计档案经常或过度使用正本纸质资料,极易造成正本纸质资料的破损、丢失、毁坏;文档纸张受潮、虫蚀以及遭受火灾等使资料受到破坏。其次,局域网内外用户的访问权限和网络上数据包的检测与过滤没有选择适当的防火墙设备及网络管理软件和可靠的硬件,会出现一台服务器出现故障而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等问题。再次,数据丢失、数据损坏,甚至是计算机系统的破坏和瘫痪会因数据版本的更新,数据格式的转换,硬件设备的意外损坏,存贮介质的老化、失效,自然灾害等因素而发生。
1.3 基础管理相对薄弱
很多管理都流于表面。一些会计档案管理人员在整理装订会计档案时类别不清,更新也不及时,常常导致数据的权威和有效性受影响。另外,大量重复的数据造成数据冗繁,资料管理和利用效率低下,财务信息化提效有限。
2 信息环境下高等学校会计档案的数字化管理设计
2.1 会计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定义与系统架构
档案馆数字化管理方式指档案馆利用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数字成像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及存储技术等高新技术把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联结,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结构有序的档案信息库,及时提供所需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这种模式不仅节约了保管费用,节省了占地空间,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能使资料及时归档,并尽快得到利用,提高了办公效率,增强了档案原件保护,让档案的使用更加安全。一般而言,档案馆数字化管理方式包括档案的数字化、馆务自动化、服务网络化及信息共享化等方面的内容。为了实现这一方式需要进行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档案管理应用系统、档案信息化标准规范、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及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等基本建设。
2.2 档案馆数字化管理方式框架设计
根据会计档案管理的特点,并结合档案馆数字化管理的系统架构,可以在四方面采取措施,进而实现高等学校会计档案管理的数字化。
第一,通过采用计算机识别和处理技术,将纸质原始凭证及会计档案文档转化为数字信息,或是直接获取外部电子数据信息,并将这些资料系统组织成结构有序的信息资源库。这不仅可以压缩纸质存储的空间,又改进信息的组织方式。
第二,建立会计档案的信息数据库,并以此数据库为结点,以通信线路为连线,把各种纵横交织的网络作为信息通道,并采用C/S或B/S模式实现各种会计档案信息在单位内外部各个实体之间的传递。或将会计档案信息加入共享资源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这种网络化的传递方式不仅实现远程服务,加快了信息交流和反馈的速度,还提高了信息利用率。
第三,通过将纸质会计档案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在会计档案的信息资源库形成各种目录、索引和全文等文字,还形成了各种表格、图像等多媒体信息。通过多元、多检索点的组配检索,不仅可以进行会计凭证的检索,还可以实现原始附件的不同用途的归集整理使用。这些智能化的检索方式,提高了检索速度。
第四,通过权限设置、密码保护、身份验证等措施,让需要了解企业财务信息和经营状况的各位关注者(企业领导层、相关部门、审计人员以及社会股东),利用各种功能强大、实用的检索工具获取和使用档案信息,且不受时空限制,方便用户使用。
2.3 档案馆数字化管理对高等学校会计档案管理的启示与借鉴
第一,在会计档案数字化管理项目实施前的流程评估阶段,根据目前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和档案管理的电子化趋势,评估实施此项目的能力和前景,分析实施业务流程重组和信息流程,对高等学校的管理、职能、教学科研部门人员进行培训,明确实施此项目的模式和规模,并制订财务预算和实施计划。第二,进行会计档案数字化管理的需求分析和调研工作。针对此前所作的评估,与本单位会计部门和档案管理部门的会计人员和相关业务员深入探讨业务,并联系其他单位相关部门,进行对标,向会计、档案、计算机等方面的专家进行咨询,共同探讨此项目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第三,通过前两个阶段的评估和调查后,进入项目实施准备阶段。通过前期与软件公司合作,在原有软件基础上开发适合会计档案数字化的数据库模块,增加共享和加密功能,然后根据项目需求配备项目所需要的硬软件设备。第四,验收阶段。在前期理论和软件设计的支撑下,进行模拟上线,将真实的报销业务通过网上审批以及应用财务软件,使用真实的数据进行系统的上线仿真模拟。在模拟上线阶段,操作人员充分检验软件的各项功能,有问题及时反馈给实施小组,然后组织项目小组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并确定解决方案。通过开展财务真实业务,对业务进行比对,并对各项模块的功能进行验证,认为可以满足现有需要的,正式开始上线单轨运行,完成新旧系统的切换。实施项目组应有常驻服务员,跟踪解决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和操作用户提出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程淑珍.会计制度设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2]金琦,梁增智.浅谈会计档案管理[J].云南档案,2011(7).
[3]刘雪珍.会计信息化档案安全与维护问题及对策[J].财会通讯,2010(5).
[4]王东娣,朱丹.浅探会计信息化下会计档案的电子化管理[J].会计师,2011(6).
[5]王晓方.数字化会计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策略研究[J].机电兵船档案,2011(3).
篇8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环境管理会计;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08-0052-02
2011年6月4日,中海油与康菲石油合作的蓬莱19-3油田发生漏油事故,截至12月29日,这起事故已造成渤海6 200 km2海水受污染,大约相当于渤海面积的7%,其中大部分海域水质由原一类沦为四类,所波及地区的生态环境遭严重破坏,河北、辽宁两地大批渔民和养殖户损失惨重。中海油这种忽视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为不仅对环境和渔民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害,也最终自食恶果,社会形象严重受损。这也使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管理问题再次引起广泛的讨论。
1 相关概念
1.1 环境管理会计
环境管理会计是在现行管理会计的基础上, 融合了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环境管理学等学科,对以往忽视的企业环境因素和环境活动给予充分重视而发展起来的新兴的会计学科领域,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提供经营决策,投资决策等。
1.2 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
在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维度方面,英国学者约翰·埃尔金顿最早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三重底线的概念。即一个企业要想持续发展,不能一味追求盈利最大化,而是始终坚持三重底线原则,即经济责任、社会责任、环境责任三者的统一。国际上,《财富》500强和其他大型企业已纷纷将三底线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公司年报中完整地载明三底线业绩。值得注意的是,企业的环境责任本身其实是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在三底线理论中单独提出正是为了强调环境的脆弱性及其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在我国,环境与社会责任信息的公开披露仍然属于企业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内容。不过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也在不断增多。
1.3 企业社会责任推动了环境管理会计的产生
可持续发展理论、社会总成本理论和外部性理论共同支撑着企业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是企业环境管理会计研究得以不断发展的理论根源。在这些理论中我们也同样能够看到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存在,可以说企业社会责任在环境管理会计的产生中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①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主张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利益的和谐性与持续性,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提倡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企业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必须承担合理的社会责任,这已经成为一个共识。2006年3月,国家电网公司率先我国大陆企业首份社会责任报告,报告把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对所有者员工、客户、供应商社区等利益相关者以及自然环境承担责任,以实现企业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统一”。这一定义在指出企业要对利益相关方和自然环境承担责任之外,特别强调了企业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②社会总成本理论。社会总成本是从社会角度来看的成本,等于生产成本加上给他人和社会所带来的损失,它能更全面直接地反映出企业商品的社会效益。社会总成本主要内涵包括生产成本和环境成本。环境成本的实质,是私人生产对公共资源的无偿掠夺和肆意破坏。厂商的环境成本无条件地转嫁到了所有的社会成员身上,这显然是一种不公平的社会成本分担方式。因此,企业社会责任中的环境责任就要求企业在生产中注重环境保护,尽量降低个体生产造成的环境成本。环境管理会计则是满足了这种需求,通过对企业环境成本进行内部管理使社会总成本最低。
③外部性理论。外部性是指那些生产或消费对其他团体强征了不可补偿的成本或给予了无需补偿的收益的情形。过去人们一直将资源和环境视为共同享有的“公共物品”,然而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自然资源的投入也应该纳入经济核算体系。环境问题外部性的内部化是企业自动承担对社会和环境责任的行为,也同样催生了环境管理会计。
2 环境管理会计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环境管理会计的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推动企业成长。
2.1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却显得越来越脆弱,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逐渐增强,成为另一支有力的环保监督力量。研究显示,公众对于环境友好型产品更有偏好,这说明企业的环境责任的履行会影响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注重环境责任的企业可以通过实施环境管理会计,将企业环保行为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企业日常生产和管理的各个环节,这样一方面使得企业产品突破“绿色贸易壁垒”,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也克服了传统成本会计对社会资源无偿占用的忽略,避免了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换取局部利益,导致成本不实、利润虚增。
事实上,强化环境规制、开展环境友好型经营不像一般认为的那样会增加企业成本负担,降低竞争力,反而会促使企业改善生产工艺,获得额外的竞争优势。从生产过程中产生废弃物是资源利用率低的表现,减污则意味着提高材料、能源的利用率、降低成本。相反,不顾环境承载力盲目发展还会给企业带来很多潜在的违约成本。以中海油为例,在漏油事故发生后,很快其股价就严重受挫,并被舆论指出推诿责任、信息披露不全、处置不力等等。国家海洋局于2012年4月27日宣布,康菲公司和中海油将支付总计16.83亿元的赔偿款,将用于渤海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渤海入海石油类污染物减排、受损海洋生境修复等,此数额也创下了我国生态索赔的最高纪录。
2.2 改善企业的社会形象
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提高,企业环境业绩已成为利益相关者关注的重点。企业履行环境责任应该是出于其社会公民的义务和竞争压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应当是主动的过程。企业要将承担社会责任必须纳入到战略规划中,在战略管理过程中倡导企业的社会责任。通过实施环境管理会计,帮助企业达到环境绩效和经营业绩的双赢,优越的企业环境绩效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体现,同时向市场传达有利信号,树立负责任的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品牌公信力,创造商誉。
2.3 获得社会责任投资的优势
社会责任投资是一种特别的投资理念,即投资者在选择投资企业时不仅关注其财务、业绩方面的表现,同时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在传统的选股模式上增加了企业环境保护、社会道德以及公共利益等方面的考量,是一种更全面的考察企业的投资方式。
企业可以通过运用环境管理会计进行项目评价,建立一个环境目标的业绩评价体系,保证投资决策的执行能够符合设定的目标,同时在计量过程中,将环境成本内部化也纳入企业成本核算范围。这样可以促使降低企业自身成本,提高效益,投资项目不对环境产生损害,更好地履行了企业的环境责任,获得更好的环境业绩,让企业在社会责任投资中获得竞争优势。
3 企业社会责任导向下的环境管理会计
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人们对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企业可以借助良好的环境业绩获得更多地竞争优势,获得经济和环境业绩的双赢。这要求企业提高社会责任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进行绿色设计,开展清洁生产,实施绿色采购和绿色营销等。同时采用环境管理会计等方法也同样重要,如建立环境管理体系,设计合理的平衡计分卡对环境业绩进行评价。
环境管理会计的主要领域包括环境成本会计、环境投资决策和环境绩效评价。环境成本会计利用会计确认和计量方法归集和分配环境成本信息,特别是对对全部的环境成本和收益进行确认和货币化计量,评估和计算污染成本,从而为企业环境管理决策提供更全面相关的信息。在进行环境绩效评价时,企业能够了解生产过程及产品对环境影响的程度,利用定性与定量的环境绩效评估指标,对企业环境管理工作的考评,通过考核、评价和查找缺漏,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促使生产部分改善工艺,帮助企业进行环境友好型经营,降低环境负荷,提高效能,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以实现企业环境绩效与业绩的协调发展。最后主动对外提供包含环境内容的企业责任报告,向社会公布介绍企业的社会责任绩效,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提升企业形象和声誉,同时也降低了环境违约造成的经营风险。这都将成为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动力和竞争优势的源泉。
参考文献:
[1] 军,唐国平.环境会计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国会计学会环境会计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综述[J].会计研究,2012,(1):93-96.
[2] 颉茂华.环境管理会计研究:综述、评价与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3):292-294.
[3] 章成蓉,钟朝宏.环境管理机制与环境会计发展的中外比较[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40-45.
[4] 李延勇.环境管理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优势[J].山东社会科学,2007,(8):77-79.
[5] 郭晓梅.可持续发展形势下管理会计的创新[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6] 干胜道,钟朝宏.国外环境管理会计发展综述[J].会计研究,2004,(10):84-89.
篇9
彭圣钦说,相对于“九五”标准,新标准修改和新增的内容很多,从内容、形式到方法变化都较大,是对九五标准的完善和对国家标准的具体化,体现与城市功能定位相协调、以人为本、促进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相统一的指导思想。
安全第一
彭圣钦介绍说,新标准明显侧重于安全,对住宅安全涉及到的结构安全、消防安全、防盗安全、用电用气安全、构造安全这五方面都作了细化的规定。其中结构和消防安全,增加了专门的篇章;对“公共部位设计”、“燃气设计”和“电气设计”中涉及安全问题的楼梯、连廊、电表箱,热水器等问题也作了具体的规定。
因为错层对结构和抗震都不利,而现实中存在着“错层房”扩大之势,《标准》在这一点上倾向很明显:不能为错而错。新标准提出“卧室和卫生间之间不应设计错层”。“不应”是很严格的,设计人员务必执行。如果非“错”不可,就要按《抗震设计规范的补充规定》来设计。
关于消防,国家规范不具体,操作性不强,“九五”标准里也没有,新标准吸收了消防局的有关规定,将其纳入到建筑规范里来,用以指导住宅消防设计。例如对消防登高面,作了“塔式住宅的消防登高面不应小于住宅的1/4周边长度”等具体规定。
关于防盗,改变了原来的设铁栅栏的规定,改为“住宅底层的外窗和阳台门、开向公共部位或走廊的窗口下缘距屋面(平台)小于2.0米时,应采取防卫措施。”至于具体措施,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安全玻璃,美观一些的防盗栅栏,电子报警系统等等。
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上海市住宅设计标准》(DGJ08-20-2001)已于今年8月1日起颁布实施。和“九五”标准相比,新标准有哪些显著不同?设计人员在设计中要注意哪些问题?日前,记者带着上述问题走访了新标准的主要编制者之一,上海市工程建设标准化办公室顾问彭圣钦先生。
注重环境
现在消费者在购房时除了重视功能,越来越注重居住环境,选择住宅就是选择一种生活的理念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标准》为此专列了“总体设计”一章,这是九五标准和国家规范里都未曾涉及的,也是体现标准人性化的地方。比如“居住环境”一节“高层住宅的小套、中套应有一个居住空间,大套应有两个居住空间能获得冬至日连续满窗有效日照不少于1小时”,和这条强制性标准相应的是在“套型设计”中另一规定:“小套、中套至少应有一个,大套至少应有两个居住空间向南或南偏东35度~南偏西35度。在特殊情况下,其朝向可南偏东45度~南偏西45度。套型设计应组织好自然通风。”这充分体现了《标准》对上海气候因素的综合考虑。彭圣钦指出:相对于“九五”标准中不管是大套,小套,对日照的要求仅限于一个居住空间,这两条标准显然是提高了设计的难度,但从设计住宅也是设计一种生活的高度出发,设计人员应力求做到。
人文关怀
标准对特殊人群考虑得更为周到,在“出入口”车节对老年人、残疾人使用的坡道数量占该类住宅出入口总数的比例作了细化规定:低层、多层住宅不应少于10%;中高层不应少于30%等等。
景观倡导
彭圣钦说,虽然新标准尚未编制专门的“景观”章节,但已体现出对景观的重视。如新标准吸取了目前有些规划较好的居住区的经验,提出了“围墙宜通透”的倡导,提倡住宅设计互为借景,扩大视野;另外对绿化率(30~35%)和集中绿地的设置要求也体现了标准对人文景观的要求;
对坡屋顶,《标准》提出:“低层、多层住宅屋面宜做坡屋面”,这里用的是“宜做”,也就是并不强求一致,一是考虑到防渗措施的多样化;再就是城市景观的丰富性要求。
细化方案
连廊究竟该从哪一层开始?跃层和敞开空间算不算楼层?这些“九五”标准里都没有明确规定,每遇到具体问题都要请科技委认证。新标准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了细化的方案:关于连廊,“下列住宅应设置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连廊:十八层以上的单元式住宅,当每单元设置一个防烟楼梯间时,应从第十层起,每层在相邻的两单元的走道或前室设连廊……”,关于公共用房,“建筑高度不超过54米的塔式、单元式住宅,当顶层为两层一套的跃层式住宅或底层设有敞开空间时,在满足结构、日照的条件下,可按实际层数减去一层后对照本标准的其他条文的规定设计。”类似与这种细化的规定在标准中还有很多,旨在减少不必要的认证和扯皮。
鼓励创造
彭圣钦特别强调,标准的编制只是提供一个大的规范,考虑到新技术还在发展,新的产品和新的结构形式还要出现,所以新标准尽量体现出前瞻性,不会束缚新技术的发展。这反映在《标准》的用词上,尽量少用强制性的条文,能够用“应”不用“必须”,能用“宜”不用“应”,让设计人员有回旋的余地,鼓励有创意的设计。但彭圣钦提醒设计人员注意:不要因《标准》在很多地方用“宜”就忽视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不去执行,小而言之,专家在制定标准时已充分考虑了《标准》的可行性,认为是可以做到的;大而言之,用《标准》指导设计将有助于设计水平的提高。
篇10
关键词:设计合作、工作营、网络评图、文化研究
一、跨国设计合作背景
任何新技术的引介,都会关涉使用行为的改变,甚或导致一种文化行为的认知转变;换言之,设计乃成为一种使用者个人或集体的后设规划,在此情况下,物品的机能或服务是根据主体的使用情境而弹性设定的。传统上,设计是「产品之形塑工作与过程,它意味着「设计乃是依附现代的或前进的讯息。但那并不能深切反映出,设计对于数位冲激的动态角色及省思意义。数位科技普及,使得世界远离自然,变得陌生。因此,「设计必须重估自己的角色并自我改造。换句话说,我们应该为「设计的孕生意义,再次开创出一个新的伦理架构。今日的产品设计开发,原本就是整合各种不同领域/团队之合作结果,其设计开发过程包括个人与机构或组织间的信息交换、各种专业者间的沟通协调....等。在强调全球化及知识经济的今日,产品设计开发的过程中,其团队成员往往来自不同国度。德国北莱茵邦设计中心负责人柴克即指出,在信息社会中身处网络空间所引发设计角色的转变,设计已然由实物沟通的传统价值,增加了虚拟科技之不确定性(Zec,Peter,Designgoesvirtual,1996)。以欧陆为例,跨国的企业联盟与设计委托,成为众人所普遍接受且运作良好的合作机制。显而易见地,跨国际的设计合作成为工业设计领域一个非常有效而普遍的专业活动。设计学者柴克拉主张在瞬息即变的科技环境下,我们必须善用科技所带来的技术便利性,创造出新的设计方向,关注的议题或许应由「ScienceFiction转变为「SocialFiction;而这一方面的研究课题,自然涵盖了大范围的文化经验互动与交换,以其所领导之荷兰设计中心(NetherlandsDesignInstitute)为例,在欧盟的经贸开放趋势下,1999年即与意大利Domus设计学院、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CA)共同针对未来情境而研发出一款命名为「Nonnogotchi的电子产品,作为家庭成员间的沟通工具。(Thackara,John,SzenarienfürÜbermorgen,1999)。韩国也在去年于汉城举办为期二周的国际设计工作营,以此来提升该国之设计水准,期许能成为亚洲的设计中心。而以台湾目前的产业技术、经贸条件与设计能量来说,其实具备了更良好的条件;若能尽速藉由此类跨国、跨领域的合作方式,将台湾之设计场域推升至国际舞台,方能有效蓄积具特色之研发能量,并促进学术、产业共同升级。
近年来,合作式设计(collaborativedesign)不仅是热门的研究课题(Scrivener,1993;Chiu,1995;Comairet.al.,1996;Wang,1997),更是许多设计团体积极拓展的重点工作。而面对地球村与网际网络的时代,合作的环境也由区域性拓增成为全球性。所谓「合作式设计系指一种能够让所有可能和某设计活动有关的人,均能够有意义地参与设计过程的设计理念和方法(Mitchell,RedefiningDesigning,1993)。设计界应该重新思考,设计师和非设计师(制造、消费、使用...)的地位是对等的,而设计的目标市场也由区域扩展至全球,此时设计师的职责不仅是为设计的最终结果赋予实体的造形而已,更应扩及如何尽可能让所有相关的人充份参与整个设计过程,以共同确认一个满意的设计目标。因此合作式设计的本质就不局限于设计活动最后产生的实体产品,而是包括经由合作的设计互动过程,所有参与者可能从中获得满足,并增进与丰富生活的内涵。换言之,参与者从中学习设计的意义,而且设计也因而具备社会教育的功能,帮助大众的设计觉醒,并提供全民终身学习与成长的机会,所以合作式设计也具有使设计变得更加开放、让设计成为公共活动之积极目的。
德国/瑞士知名家具制造厂暨家具博物馆维特拉(Vitra)自1995年起,每年邀请世界知名设计师在法国举办青少年设计研习营,以达到寻求新产品创意来源与普及设计教育等目的,所使用的沟通媒介仍是传统的草图和模型[4]。这样的活动必须邀集青少年和设计专业人员集体创作,然而此种方式似乎有其地域限制(碍于时间、场地与经费),如何涵盖多种文化背景以达成经验的传输与交换,有其局限性。而对台湾来说,如何透过让远在外国的众多不同特性的人员参与设计教学与实务创作,以突破岛国形态的固定疆界,势必藉助实境操作与数位环境交互运作所带来之便利。当网络空间愈趋真实,其重要性已经几乎等同于实体生活世界时,这种高度压缩空间与时间的沟通形式,势必将未来设计合作的可能推展到难以想象的范畴之中,其间所带来的问题则不是纯粹技术的可行性,而是文化概念的发展影响;而在工作营的实体场所操作中,藉以理解生活行为的差异、虚实空间的利弊、集体创造的程序、文化认知的冲突、消费心理的迷思与沟通情境的设定等问题。若能借着文化差异上的交流对话,将可在设计教学发展上更进一步,寻求多数群众对设计概念的激荡与融合,从而丰富设计学子的学习经验。
在全球经济来临,网络时代具体成形之时,工业设计教育的跨国设计合作模式将产生何种变革,值得吾人深入探讨。而对于设计专业教育的冲击究竟如何,更有必要进行深刻的研究。例如,我们如何创造一个设计教学环境,利用全球设计机构的互动,能与国际间设计同侪实时而迅捷地共同研习某一门设计课程?或者师生共同开展某种设计知识?又如何将共同创造的学习环境与成果,透过网络技术来推广到社会大众与国际,形成新知识?这些问题都是设计教育必须严肃面对的课题。
二、文献分析
本文的重心乃在开展创意形成的模式,因此选择以跨国创意设计工作营作为研究重心。在工作营的实作中,寻找出生活行为的差异、虚实空间的利弊、集体创造的程序、文化认知的冲突、消费心理的迷思与沟通情境的设定等问题。当网络空间愈趋真实,其重要性已经几乎等同于实体生活世界时,这种高度压缩空间与时间的沟通形式势必将未来设计合作的可能推展到难以想象的范畴之中,其间所带来的问题势必不是纯粹技术的可行性,而是文化概念的可能发展。市场商品的流行只能让消费者在外观获得满足,成败系乎于产能的多寡,然而若借着文化差异上的交流对话,将可在观念发展上更领先一步,寻求多数群众对概念的认同,从而确立市场商机之所在,其成败则系乎于概念品质的敏锐度。
在文献分析部分,本文以国内外曾举行之设计工作营为研究标的,分别从企业组织、独立设计公司与学术单位三个方向着手,以列表方式,自概念中心、程序发展及成果归纳等切面加以综合对照。就企业组织来说,我们选择知名的跨国集团飞利浦(Philips)公司为例,因为该公司的设计组织与产品结构跨越了各个文化领域及种族关系,故多年来均持续以设计营的形式激发设计创意,在产品之设计发展与商品化活动中担任主导的角色与地位。尤其自1995年开始,在设计部门负责人马萨诺(StefanoMarzano)的指导下,不断尝试各项开创性的创意设计工作营,一开始就邀请了意大利著名的设计师麦丁尼(AlessandroMendini)及布兰奇(AndreaBranzi)共同指导"TelevisionattheCrossroads"[5],随后几乎每一年都订立了不同的思考方向,作为设计师创意发展的核心,其成果不但使飞利浦的市场商品拥有强有力的概念基础,即使在不同市场都能明确的建立起该公司在消费性电子产品领域的优异品牌形象,其设计理念与设计风格更成为一种全球性的主流思潮。换言之,早在市场商品出现之前,飞利浦公司就已经借着工作营的展开而掌握了时代脉动。而在独立设计公司的部分,本研究则援引著名的IDEO设计公司所开展的多项商品概念创意工作营为例,同样以前述多重切面为分析轴心,予以列表说明。IDEO公司自生活观察与预想为着眼,以剧本导引的方式作为工作营重心,将设计创意与科学条件融合为一个完整的生活条件,并且尝试培养产品的理想形式在此一环境中生成。莫格里几(BillMoggridge)所领导的IDEO,被誉为全球最成功的设计公司之一,擅长为企业客户描绘未来新愿景以开发新产品,所使用的方法就是「拟想建构(ScenarioBuilding)。莫格里几提出了该公司设计的四个阶段:理解(understand)、观察(observe)、可视化(visualize)及评估(evaluation)。而可视化的阶段,包含了「拟想建构与「说故事两个关键手法。[6]莫格里几以为,这样的方法可以让设计师跨越自身的经验,站在使用者的立场来思考产品的发展,先排除技术与成本的限制性考量,勾勒多元的拟想境况。该公司所开展出来的观察方法与程序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设计活动形式,并且在不同文化环境中都能验证其效度,在商品化的引导与实现上,广受认同及重视。至于学术单位所举行的设计创意工作营部分,则以台北实践大学工业产品设计研究所于1999年邀请国际知名设计师喜多俊之(ToshiyukiKita)教授所举办的"HomeDesign"为分析对象。喜多俊之教授多年旅居意大利,在东方的传统性格中带着意大利式的热情,其设计作品在优雅中兼具着一丝幽默的性格,不但受到市场喜爱,更有多件作品被纽约现代美术馆(MOMA,MuseumofModernArt)永久典藏。实践工设系所的参与师生透过与喜多俊之教授的对话,逐渐确立自我的概念主旨,并将其转换成为产品形式而表达出完整而强烈的创作意图。
在以下各项分析中,并不以产品类别或工作营题旨作为分的主轴,而是从一个长期观察的角度,对于不同组织所关切的概念、执行程序与成果作一比对与分析。在这样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到企业组织设计公司与学术单位间对于所关切的议题、创意发生的方式、文化氛围的敏感度等差异。当我们尝试着要探讨数位化设计活动开展的可能时,首先必须要能在一个跨越时空架构的设计工作营中,确实掌握议题的筛选,寻找真正的问题中心,同时提出一个相互支持的活动环境及知识结构。这个知识结构不但能提出经验资料,更能在跨国界的设计合作中增加文化理解的可能,提供出存在于文化差异中的概念契机。此一机制的建立,不但可以让工作营的展开程序成为一种弹性的网络结构,赋予创意开展的更大可能空间,从而强化本国设计团队与国际设计组织间的合作交流,使本土设计创意大幅加值,更能将此结构落实于设计教育中,使创意学习的经验透过个案学习与网络传播成为可行的方案与理想。
根据马萨诺所叙述,飞利浦公司的设计概念中心大致上可分为七点[7]:目标与策略、家庭、医疗保健与幸福、照明、自然的都市环境、迁徙途中以及伦理与商业现实。因此对于各个工作营的观察也可以从这几个面向来得到进一步的了解。附表一~三即为该公司在设计创意工作营中的各个切面比较。从以下三个表列对照中可以看出,飞利浦公司利用各种抽象的图标围绕着不同概念核心而形成概念的背景能量场,进而到程序面中借着影像媒体暗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后进入概念产品的完整表现,而其独特的设计风格也就在工作营的不断激荡中渐次成形。这个程序中隐涵了许多数位发展的可能空间,尤其是基于商业观点的考量下,其工作营往往忽略了文化差异所可能带来的重要设计契机,而将思考重心放在科技技术能力的达成,甚且对于未来全球化的生活形塑提出了一个庞大的理想。
另就独立的设计公司来说,由于超脱于企业体制之外,同时企业对其期望也有所差异,因此可供发挥的范畴往往愈益庞大,IDEO正是其中的佼佼者。该公司创作范围从立体、平面、空间到交互式媒材,不一而足,但是却一直能拥有独特的创意品质如以下四个图标表格所对照说明:
就如同以上所看到的资料对照分析所显示,IDEO在接受委托的时候,往往能集中焦点提出一个明确完整,甚至具体可行的概念方案作为工作营的目标。好处是能有效控制发展过程与产出,使往后的发展绝对能在既有的预算规划中找到出路,但是却也因为始终在既存的设计程序中寻求解决方案,而让创意的产出缺少了一丝惊喜的感受,反而众人关心的会是该公司延伸此一想法的下一步怎么走。独立的设计公司必然拥有一整套完整的设计程序与解决方案作为其核心竞争能力,在工作营中,这是长处也是短处,如何在应用设计程序时,仍能保持一些跳脱的惊喜与对社会议题的关怀,相信是此类设计公司在举行工作营时必须深入思考的。再如学术机构举行的工作营,虽能跳脱程序的囿线与商业机制的影响,却也由于议题主导的能量不足,而使得完整的创意产出难以形成设计思潮。在实践大学工业产品设计系所与喜多俊之教授共同进行的工作营中,许多对于生活文化及生活型态的反省成为概念发展的中心,并跳脱制式程序,在最短时间内,将创作以计算机仿真的方式传达出来。如以下各对照分析表:从以上各个不同形式、组织与目标的设计工作营相互比较中,我们可以了解在创意价值成为台湾经济活动中心的今天,设计工作营的举行应该参照各种不同模式,再针对本土设计产业加以调整,但是从整体趋势来看,存在于数位空间中的合作机会也已在科技的进步下成熟,因此如何掌握此一趋势,有效利用工作营形式来寻找设计者的最大机会,乃是未来举行工作营的最重要目标。参照以上资料,其方法应包括:藉由与国际设计团队的交流而扩展自我视野、建立持续而长期的对话环境、集中资源创造创意价值、以创作成果引导设计议题、从人文社会观点寻求概念可能性、成为设计产业与设计教育间的共同交集以及建立弹性化的设计程序。
在我们亟欲藉由设计提升国家产品竞争力的时刻,藉由国际间的设计合作来挹注自身的设计实力,除实质互动(如工作营、研讨会与合作案)外,利用数位媒体将彼此之设计经验作横越时间、空间的扩张,让多国文化刺激成为合作式设计的趋力,应是具体可行的途径。「跨国设计合作工作营可确实提供一个异文化的设计交流空间与管道,而若进一步将工作营前期成果,建置于数位环境之下,更能发挥信息网络的特性来创造网络式设计互动。在进行的步骤上,为了能清楚地认识「跨国设计合作与「数位环境之关联应用,俾有助于未来对于跨国设计合作机制之掌握及开展,先就资料研究及工作营,由此归纳与衍生出数项异文化观察点(生活行为、空间延伸、感官认知....等),来进行实质之跨国设计交流,进而提议未来之跨国合作设计机制。研究议题如下:
■生活型态与跨国文化比较■跨国设计沟通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