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称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6 20:02: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职称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亲身经历
[日期:2010-02-04] 来源:职称 作
者:
职称 zhichenglw.com 整理
教育论文.经济.管理.医学.计算机.建筑.施工技术论文,工程技术,社科类,企业管理,经济管理论文,农业论文,金融论文)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大学学报征稿,教师职称,医生职称,护理职称,经济职称,经济师职称,计算机工程职称,政工职称,会计职称论文写作指导,职称论文写作发表服务快速发表!
电子邮件:zhichenglw@vip.163.com
联系QQ:714068774
咨询热线:021-50933851
昨天上午,我收到瑞安市教育局发来的短信,通知我于今天下午到温州二十一中参加申报中学高级教师职称论文答辩。我正想做准备呢。我提交答辩的论文是我的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的简缩版。教育硕士学位论文答辩肯定比这次论文答辩要正式得多,而且向我提问的是四位大学教授和一位中学特级教师,那次我都顺利通过了。虽然我要对自己充满信心,但是我的心里还是没底,尽管我对论文的内容已经相当熟悉,我还是把论文从头到尾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看了N遍。为了给向我提问的评委留下良好的印象,我把必答的五百多字的论文摘要背了下来。不过,还好,看了两遍,基本上就记住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可是心里就是没底。
今天下午13点30分,我和萍搭载安的轿车去温州。今天的车开得不是很顺,本来预计40多分钟就可以到达目的地的,可是一个小时过去了,我们还在路上。14点46分,离目的地还有几分钟车程时,坚给萍打来电话,已经轮到萍了。通知上说,不按时到者按自动放弃论处。这个紧急电话顿时使车内的空气变得紧张起来,尤其是萍特别紧张。仔细一想,不对啊,通知上说,论文答辩时间不超过15分钟。我和萍是同组,她是13号,我是14号。按每人答辩用时10分钟来算,论文答辩从13点30分开始,轮到萍应该是15点30分左右。我安慰萍,也自我安慰,如果取消我们的资格,我们就投诉,我们绝对是有道理的。屋漏偏逢连天雨,紧急电话来的时候,汽车不幸遇上了红灯。红灯一过,向左拐100多米处就是温州二十一中。我和萍不等安把车停好,就先跑着进二十一中了。刚进校门,我们迎头碰上同事进、财等几个,他们已经答辩结束要“打道回府”了。他们一句“你们怎么才来?”更加剧了我们心中的不安和紧张。跑不了几步,我们又碰上我们的大学同学芳,她好像也知道已经轮到萍了,赶紧给我们指路。我们小跑着跑进阶梯教室,萍小心翼翼地连声向接待我们报到的老师陪不是,签了名,领到了一张写有序号的纸。我们连忙拿着号码纸,又是一路小跑,碰到同事鑫,他好像也知道轮到萍了,急忙给我们指路。我们狂奔到五楼,却发现我们A组才轮到8号。Oh,my god!吓死我们了!走廊上已经聚集着十几个人,都等待着轮到自己。虽然今天没有太阳,但也没有风,走廊上的气氛让我感到有点燥热。我在答辩的教室外观察了一下,参加A组答辩的有三位评委,一男两女,我只认出男的是温州市政治教研员林老师,两位女评委我从来没有见过。
今天的天气够闷热的,我不想在五楼呆着,于是下去走走,散散心。下去走了一圈,害怕错过了,又跑到五楼看看是不是快要轮到自己了。这样反复了几次,最终确定下来,答辩一般需要15分钟,评委
在每人答辩结束后还要做一些记录,中间还要休息一下。于是我放心地到操场上溜达。在操场上,我很无聊,于是决定背一背论文摘要。刚背了不久,我突然发现脑子一片空白,看来我是比较紧张的,虽然手和腿还没发抖。幸好我还没上场。我就在跑道上踱来踱去,反反复复地背了N次。OK!这时,萍打来电话说,快要轮到她了。我到洗手间放松了一下,镇定自若地向五楼走去。
我到五楼后不久,萍就进答辩室了。这时我的心态已经调整得差不多了,一点儿也不紧张,也没有了先前的焦躁不安。在等待萍出来的时间,感觉一下子就过去了。萍出来后,她跟我说:“刚才评委问了我一个问题:你这篇论文对同行要有什么借鉴意义?这个问题问得很意外!”
萍出来后,该轮到我了。我问了门外的工作人员,我是否可以进去了,他告诉我,还要等等。等了几分钟,他示意我可以进去了。我推开了答辩室的门,微笑着向评委们点了点头,并向他们打招呼:“各位评委,你们好!”我还没坐下,教研员林老师就叫我等等。那好吧!我就坐在我答辩的位置上等,趁这个空档,适应适应环境,调节调节心理。我平心静气地打量着答辩室里的四周,只见两位女评委还在纸上记着什么。
篇2
关键词:教师教育实践性知识形成机制
目前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形成机制的研究较为零散,本文拟对此进行梳理、分析与探讨,以期形成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一、实践性知识的形式
学者们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分为三个层次,即可言传的、能意识到但无法言传的(缄默理论)和无意识的(内隐理论)。笔者倾向于把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划分为可言传的、难以言传的两类,其中难以言传的又可分为两个层次:可意识但难以言传的,下意识且难以言传的。作如此的划分主要是基于认识论的考虑。人的意识来源于外界的刺激,只要存在着实践性知识,那么不管是在当时、还是过后,不论是自己、还是他人,它迟早都会被意识到,并通过语言、行动或其他方式表现出来。真正无意识的知识是无法被感知的,因此也是不存在的。过于强调实践性知识的无意识和缄默性只会让我们陷入神秘主义的泥潭。
可言传的实践性知识,即所谓的显性知识。它在教学实践中主要表现为对一些理论知识的描述和解释,包括教师传授的学科知识和对一些教学方法、课堂管理技巧的说明。这种实践性知识的表述符合一定的逻辑规律,界定较为明确,并易为现象所证实或证伪。它在实践中能得到广泛传播与应用,可以同时为不同的人们所分享。
难以言传的知识,即所谓的缄默知识。可以将难以言传的知识细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其一,可意识但难以言传的知识。我们能意识到这类知识的存在,但却难以用语言表达,有些经过努力可在一定程度上将其挖掘和表达出来。例如每个人都体验过愁的滋味,可是却无法对此进行具体描述,而少数杰出的文学家却做到了这一点。女词人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先写花已尽,泪先流,倦梳头,事事休;继而写“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但再接下来却是“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样,就把一种难以言传的愁绪表现得极为具体和形象。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说,难以言传的知识中的大部分仍停留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状态上。波兰尼举例说,我们可以认识一个人的脸,可以在成千上万张脸中辨认出这张脸,但却说不出我们是如何认出这张脸的。
其二,下意识的且难以言传的实践性知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除了能被主体意识到的以外,还有未被意识到但却实实在在地在影响着主体行动的知识。这种知识有的表现为熟练技巧,这是在一定理念指导下经过反复练习习得的;有的表现为顿悟、直觉与醍醐灌顶,看似无意识,实际上是以个人以前所获得的知识为基础的。在《默会维度》一书中,波兰尼讨论了关于阁下知觉的实验。在实验中,实验对象被示以大量的无意义的音节,在给他展示了其中的某些音节之后,就实施一个电击。不久,实验对象就显示出这样一种征象,即当他看到那些“电击音节”时,就预期电击会到来。显然,他已经知道如何来预期电击的到来,他具备了这方面的知识。但是,当被问及是凭什么来预期电击时,他却难以明确地指认是什么使他能够做出这样的预期。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一些看似没有关联的现象却能激发科学家的灵感,而导致一项重大成果的产生。
长期以来,人们对难以言传的实践性知识研究不多,但恰恰是这类知识能更深刻地影响教师的教育活动。事实上,尽管教师对有关理论知识耳熟能详,但他们原有的隐性教育观念却能更深地支配教师的行为。探究实践性知识的形成机制将有助于一线教师对实践性知识的挖掘。
二、实践性知识的形成
研究表明,人脑中存在着许多分离的信息处理机制以实现某种特定的分析,但由于信息传导的串行性加工和平行性加工,使不同脑区的活动具有更为广泛的联系。任何加工过程,即使是相对简单的感觉过程,也非仅定位于少数脑区,而是多个脑区协调活动的庞大功能系统所产生的集合场效应。实践性知识是在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共同作用下,通过个体对知识的不断建构而习得的。一般而言,内隐学习的过程是一种心理上的自动加工过程,这类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的特点,并会形成一定的积累效应,是创造力的要素诸如直觉、顿悟、高峰体验等形成的基础。内隐学习所习得的知识通常表现为缄默知识,而外显学习则表现为一种心理上的控制加工过程,是通过严格的意志控制来进行的,结果就以有意识的观念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表现为一些可陈述的知识。尽管形成机制各不相同,但内隐的自动化加工与外显的控制性加工过程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由控制向自动化的转化中,练习起到了催化的作用。
通过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的共同作用,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得以形成,但它不是被动的,而是一种个体的主动建构过程。在实践性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外显学习是在不断地对新知进行同化与顺应的过程中形成的。同化的过程是指新知能够被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使知识发生量的扩大;顺应的过程则是新知与原有知识结构不相容,需要对知识结构进行调整,调整以后的知识发生了质的改变。相比而言,外显学习习得的更多的是显性的实践性知识,通常以理论知识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内隐学习更多地是在动态的“建构——解构——建构”的基础上形成的,更多地表现为隐性的实践性知识。:
三、实践性知识的转化
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提出的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四种模式(即SECI模型)可以用来对此进行描述。
社会化——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过程。在传统的师徒制中,经过师傅的示范和传授,徒弟可以学到相关工作中重要的技术与诀窍,这在书本上是得不到的,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波兰尼认为:“不能够详细描述的技巧也不能通过规则的方式加以传递,因为它并不存在规则。……通过观察自己的导师,通过与他竞争,科研新手就能不知不觉地掌握科研技巧,包括那些连导师也不是非常清楚的技巧。隐性的实践性知识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传递并得以延续的。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所以传播上有很大的局限性。
公开化——从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将自己未经编码的经验转化为可编码的系统化的逻辑化的内容,并通过语言来描述和表达,成为宝贵的知识财富。公开化的过程扩大了实践性知识的传播空间。
综合化——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践性知识以专业知识的形式进行传递,零星的显性实践性知识组成知识体系。这种综合也许并未扩展现有的实践性知识,但却对实践性知识进行了归纳与整理,能大大提高对实践性知识的应用能力。这正如系统论所揭示的:要素间的互动所产生的“系统效应”远远大于要素的叠加之和。
内在化——从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的过程。它在知识共享的基础上产生。显性实践性知识内化为组织中所有成员的知识,并促使他们拓宽、重构自身的隐性实践性知识。隐性知识又将开始新的、在更高起点上的转化,使实践性知识呈螺旋上升态势。
以上四种模式是相互转化的。以教师的校本学习为例,专家教师通过观摩交流活动将教学心得(以隐性知识形态存在)传递给其他教师,其他教师将收获转化为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并通过不断的交流在学校内部共享。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们在汲取他人之长为我所用的同时,又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新的探索,从而形成具有个性化的、独具魅力的教学风格。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经历了从隐性一显性一隐性这种循环转化的过程,教师们也在这一过程中达到了专业成长与进步。需说明的是,公开化和内在化的过程是实践性知识得以增加的最为关键的两个环节,它们都要求作为主体的人的积极参与。如果丧失了人的主动性,对实践性知识的挖掘与深化显然将会成为空谈。
四、影响教师实践性知识形成的因素分析
1.内部因素
(1)个人的职业理想与职业动机水平。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的理想及职业发展动机是影响教师实践性知识获得的重要因素。一个热爱教育、关心学生、目标明确的教师,自然会投人更多的精力于教育教学中,研究教学中发生的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不断从实践中获取知识,乐此不疲。相反,如果只是把教师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那么他对待工作就会应付了事。当然,在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的获得过程中,既需要有激励教师深入钻研的内部动机,也要有外界刺激产生的外部因素。但无论是何种动机,都需要教师进行自我调节,使自身的内在需求与外在诱因相协调,从而维持教师的职业发展。
(2)原有的知识背景。学习的效果并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努力,还在于所学内容是否能成功地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建立起联系。教师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基础作为支撑,将很难敏锐地感知到新的实践性知识,并将其纳入自己的知识框架。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已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前摄”作用,尤其是在新的知识与已有知识不兼容的情况下。教师在长期教学过程中会受到习惯性思维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个人化的“教学理论”,这既是教学工作的有利资源,也可能是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的沉重包袱。
(3)自我反思意识。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与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的发展有密切的关联。反思既是实践性知识的重要组成,也是影响实践性知识形成的重要因素。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特定情景下对特定问题的应对,虽然合乎目的,但仍存在着对它的合理性进行辩护的必要,需要运用反思手段加以理性分析。其次,实践性知识有处于显性状态的,但绝大部分处于隐性状态。能否了解或能够了解多少不易于显性化的隐性知识,取决于个体对这种隐性知识的敏感程度,而反思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良好途径。
(4)自觉的理论学习。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实践的反思与回顾,还需要自觉运用理论的武器对实践性知识进行深挖。教师面对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丰富的世界。广泛地涉猎各种理论,成为一个杂家,是教师职业持续发展的要求。
(5)人际交往。实践性知识的特点决定了它必定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中形成的,所以教师间的良好互动,共同探讨,将会有力地促进实践性知识的交流与传播。当然,作为个体的教师也处在与学生的交往和互动中,教师在影响学生的同时,学生的个性和行为也在影响着教师,促使教师不断进行反思与学习,以丰富自己的实践性知识。
2.外部因素
篇3
《士官政治工作》是士官院校学员适应任职需要的必修课。这门课既有较强的理论性,又有可操作性,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但由于课时限制,教材编写相对简略,缺乏系统性和透彻性;有些理论缺乏史实的支撑,枯燥晦涩,年轻学员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对此,开设士官政治工作课三年来,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具体做法是一线贯穿、史论结合、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即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将我军政治工作史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始终,突出政治工作的理论、原则,对非重点、难点章节进行概略讲述,效果比较理想。
1讲透理论观点
政治工作的理论、原则是学员必须掌握的内容,也是其今后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对此,不仅要让他们掌握基本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讲深讲透,运用大量史实使其明白这些理论原则的形成过程及其经验教训,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切实把握。如讲解“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一部分内容时,依据教材的要求,除了对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基本含义、主要内容作了详细的阐述外,我们还讲述了这一原则在形成过程中的历史经验,特别是中分裂主义的教训,又从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的性质决定的、是人民军队的根本职能决定的、是国际国内现实斗争的需要决定的、是全面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决定的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讲解。正反两方面的分析论证,不仅使学员了解了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基本含义、主要内容,而且明白了在新世纪新阶段,只有坚持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使我军具备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2讲清重点内容
讲清重点内容既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学员理解实践的基础。因此,要讲清重点内容,必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要讲清观点、概念的基本内涵、内在联系,又要讲清贯彻实施的具体方式方法,使学员不仅明白道理,而且知道应该如何去做。如作为章节重点的“经常性思想工作的疏导方针”,必须讲清疏通与引导的关系,而要讲清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把疏通者与被疏通者的相互关系与如何进行疏通讲清楚。讲解中,我们通过解剖具体事例,让大家真正懂得疏通与引导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疏通是前提,引导是目的。疏通本身又包含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的两个方面,即疏通者和被疏通者如何沟通的问题。疏通者应以平等的地位、妥善的方法、和悦的语言来进行析事说理,做到不急不躁,切忌摆出教训人的架势、使用粗暴的语言。只有使被疏通者摒弃顾虑,才能畅所欲言。不管疏通对象所言是否正确,都应让其把话说完。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其真实的想法,同时又使心中的积郁得到宣泄。然后针对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正面的说理教育工作,既讲明大道理,又讲清小道理;既有道理的疏通,又有情感的疏通。只有这样才能引起情感的共鸣,使说理入耳入脑。从而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引入思想工作的个案,引领大家探讨疏导操作的具体方法。“引而不发,跃如也”,收效明显。
3讲明难点问题
抓住要害是讲明难点问题的关键。要通过讲述分析,使学员明了事理,掌握难点的关键所在。如“个别重点人的思想工作”,这是经常性思想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后进”这个概念,本身只具有相对意义。教材中这部分内容相对比较概括。因此,不能按照教材上的笼统划分去讲。如果笼统讲,学员走向工作岗位后,面对实际问题,仍然不知如何去做。讲解时,我们归纳成几个方面:一是思想认识存在某些不良倾向的;二是对待某些具体问题不能妥善处理的;三是个性存在某些缺陷的;四是具有否定性情绪情感表现的。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只有思想认识存在明显的错误倾向,并且在较长时段内表现出无改进的人才能称为后进。对个性缺陷、不能妥善处理某些问题、情绪情感表现出消极方面的,并不完全属于思想认识问题,也决不是单靠说服教育工作所能够奏效的,必须伴有其他的措施才能取得成效。只有按照不同特点进行归类,讲清其特点、原因,讲明教育引导的具体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同时还要辅之以真实典型的事例进行分析,使学员明了教育对象的特点是千差万别的,具体解决的方法是丰富多采的,不能比照一个模式去做,而是要根据教育对象及其问题的特点,采取切实适用的具体方法。这样,既从理论上阐明了做个别人思想工作的科学依据,也让学员明确了其特点、方法,对其实用性和艺术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4共同研讨操作
对操作性内容,讲解时要注重可行性。士官政治工作课的不少内容可操作性很强,加之学员绝大多数来自基层,半数已改选士官,有的担任过正、副班长,入学前就是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就具有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亲身体验。如果操作性内容只由教员讲,而且只限于书本,学员会觉得没有新鲜感,造成学习时对所讲内容不感兴趣,精力不集中。因此,讲课时这些内容就不一定由教员讲,可由教员布置课前预习,提出思考题和具体要求,由学员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课堂讲授时,由教员提出问题或典型事例,分班组由学员讨论分析其特点,提出解决办法。然后由班组派代表发言,其他人进行补充,再由教员归纳讲评。这样既发挥了学员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集中了集体的智慧,同时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弥补了教材的局限。例如,对“几种不同对象的思想工作”、“组织教育讨论”、“经常性思想工作的主要方法运用”等内容就采取了这种方法,学员反映较好。
篇4
1.职业教育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和转化。
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处于人口迅速膨胀时期,加之资源相对匮乏,这使得农村劳动力处于绝对剩余状态,所以农村劳动力大部分向城市转移已经成为必然之势,近几年来我国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民工潮也证实这一事实的体现。而农村劳动力在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中大多都未经任何培训,直接涌入到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呈现出无序状态,很多地区出现民工荒的现象。从表面上来看民工潮到民工荒的转变是劳动力的价值伴随着市场而出现的波动,从本质上看则是因为在城市过程中农村劳动力缺少应有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对城市发展所需劳动力具有深远的影响:第一,职业教育在培养劳动力的时候考虑到社会需求因素,避免劳动力流动的无序和混乱;第二,职业教育可以给予劳动力一技之长,让劳动者获得收入的能力得到提升,使其在城市中安身立命。笔者调查研究发现,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受教育程度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是直接的,和农民经济收入的增加也呈现正相关关系。
2.职业教育可以提升劳动力的品质。
职业教育通过提升劳动力的专业素质,使其获得智力和能力的提升,并在此基础山提升劳动力的职业道德素养和思想品德。职业教育传授给劳动力生产技术,这样使得劳动力的质量得到提升,从而提升劳动者的价值。职业教育还可以通过生产技能和技术知识的传授来开发每一个人的职业技能,使得劳动力获得个性化的发展。在传授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技术的过程中,职业教育可以激发劳动者生产创新和技术革新的动力。在培养劳动力设备保养、安全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提升劳动力的安全意识,降低生产过程中的事故率和设备损坏率。
3.职业教育有利于城市文化的发展。
职业教育推行的过程中不断传授主流文化价值观念,将之贯穿于劳动者知识学习、行为规范培养、思想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完成文化理念条理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过程。劳动力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工作能力的同时还提升了文化价值理念。职业教育建立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以民主竞争意识为基础,所以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就是城市文化的发展过程。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1.让职业教育的规模大幅度发展。
职业教育应该为城市化进程提供足够的劳动力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应该能够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缺乏高技能人才的这一困境和难题。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追赶的阶段,产业结构大幅度调整,信息化发展势在必行。无论是制造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是劳动力素质和能力的提升都需要职业教育的促进和帮助。我国劳动力数量不足导致了华东地区民工荒现象的出现,另外,职业教育的发展能够促进劳动力资源的转移,为西部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复兴提供足够的劳动力。
2.调整职业教育结构。
职业教育应该将重点房子啊制造业和服务业人才的培养之上,促进城市稳步发展,缓解劳动力就业压力。职业教育应该和经济发展现状、产业结构调整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国的产业结构呈现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并存的状态,并在逐步实现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的过程之中,产业结构正在逐步变化。笔者根据国务院发展中心对产业结构未来发展方向的预测中发现,我国第一产业劳动力将逐渐减少,第三产业劳动力将会逐渐增加。在技术不断优化、产业不断调整的过程中,我国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不同的产业技术结构要求不同的人才。建筑、农业等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大规模的劳动力进行初级劳动,所以人才也以初级人才为主;铁路、电力和金融等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过渡,其人才结构以中级人才为主;信息、通讯和电子行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其人才结构则以高级人才为主。职业教育还要考虑在城市化过程中新兴产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城市服务业的发展能够吸收大量的劳动力,现代服务业对职业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职业教育应该将教学重点和培养方向集中在这方面,这对城市化进程大有帮助。
3.加快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
篇5
对于毕业后即将从事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综合素质更为重要。由于学前教育的特殊性,要求学前教育的教师既要品德端正、人格完整,又要知识丰富。品德端正对于学前教师来说尤其重要,也是家长和社会普遍重视和关心的。学前儿童在幼儿园期间大多时间和教师在一起,教师的品德人格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前儿童价值观的形成。如果教师的品德不端正,将会对儿童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严重的影响。此外,学前儿童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都要探究究竟,如果教师没有足够的知识,将不能回答儿童的问题,不能满足学前教育的需要。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还要有良好的合作交流能力,现在大多数幼儿园一个班级都有3~4名教师共同教授,如果不能与其他教师沟通交流,分工协作,将不能完成学前儿童的教育工作。因此,综合素质对于毕业后即将从事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更为重要。下面是笔者对通识教育视角下现行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英语课程设置进行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1.1调查概况
1.1.1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对象为四川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大一、大二的学生。在304个调查对象中,女生258人,男生46人。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以个别访谈为补充。
1.1.2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主要从现行高职高专英语课程设置实施的现状、实施的保障体系两个方面展开,对设置实施现状的调查包括学生对现行高职高专英语课程设置的满意度、英语选修课开设愿望、对英语课的期望三个方面,对设置实施保障体系的调查包括师资力量和课堂教学方式两个方面。
1.1.3问卷发放与回收
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工作在2014年4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进行,共发放问卷304份,回收292份,回收率为96%。在回收问卷中,剔除无效问卷14份,有效问卷共278份,有效率为92.3%,从有效率和回收率看,本次问卷调查结果真实可信。
1.2调查结果与分析
1.2.1英语课程设置的满意度
对英语课程设置的满意程度的问卷表明:28位学生选择了“非常满意”,占总数的10%;35位同学选择了“满意”,占总数的12%;201位学生选择了“基本满意”,占总数的72%;14位学生选择了“不满意”,占总数的5%。选择“基本满意”的人数大大超过选择“非常满意”和“满意”的人数。由此可见,学生还是认为现行的英语课程设置有不妥之处,需要改进。
1.2.2英语选修课开设愿望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们迫切地希望开设选修课。223位学生选择了“非常需要开设”,占总数的80%。仅有6名学生选择“不需要开设”,仅占总数的2%。学生普遍认为现行的英语课程过于单一,仅仅只开设综合英语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要求。开设选修课,学生可根据兴趣和专业需求,选修适合的课程。总的来讲,学生认为选修课的开设可以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1.2.3对英语课的期望
调查显示:在校学生对英语课的期望主要集中在过级考试、升本、就业需要等方面。40%的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大学英语三、四级考试和升本需要,他们希望英语课的内容能够结合这些考试,把相关知识贯穿在课中并进行大量练习,帮助他们顺利通过考试。39%的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将来就业的需要,他们希望学习一些有助于将来工作和发展的知识和能力。如,毕业后能用英语进行面对面交流,尤其是能够就本专业的业务进行英语沟通,能阅读日常交流的英文文件和与本专业相关的英文材料等。
1.2.4师资力量
对师资力量的调查表明:只有22位学生选择了“很满意”,占总数的7%;有170位学生选择了“一般满意”,占总数的61%。学生认为教师的专业知识是足够的,也有敬业精神,只是认为有些教师缺乏文化底蕴,综合素质有待提高。还有学生认为教师虽然英语专业知识丰富,但学前教育知识匮乏。
1.2.5课堂教学方式
调查显示,69%的学生对现行的以教师为主导地位的教学方式很不赞同。由于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弱,两极分化明显,因此,高职高专的英语课堂大多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很少参与。学生希望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下自主学习,学生更看重的是在课堂上与教师沟通交流,而不只是听从教师的安排;在需要教师讲解内容时,学生希望教师能创设学习情景模式,利用多媒体把知识具体化。
2通识教育视角下高职高专英语课程设置改革对策
2.1树立通识教育观,完善高职高专英语课程设置
应用通识教育的理念,结合本校办学特色和学生英语实际水平对现行的英语课程设置进行改革,使英语课程不仅要教授英语语言知识、锻炼学生英语语言技能,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和语言贯通的能力,还要传授与学生专业相关的人文知识,传播跨国文化,从而拓宽学生的英语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正如吴鼎民教授所说:“语言教育就像是三套车,即语言教学、中外文化对比、文理知识与世界知识要并重。”具体课程设置如下:第一学期开设综合英语、听力和语音;第二学期开设综合英语、听力和口语;第三学期开设综合英语、口语和人文选修课;第四学期开设综合英语、写作和人文选修课。
2.2采取互动合作的课堂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很多学生都认为学习英语只是为了考试,并没有对英语学习有正确的认识,也没有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采取互动合作如小组讨论、演讲、辩论、角色扮演、短剧表演等课堂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体现了通识教育重视个性发展、开发心智、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同时,也改变了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改变了教学模式的单一。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特点,选用适当的活动形式。例如,在上《新职业英语》第一册第一单元《Organization》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有关公司结构的讨论,并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在小组讨论中发言。在讨论中,教师可以启发和鼓励学生,也可以参加学生的讨论。讨论过后,每组推选出一名同学在全班进行总结发言,然后,教师再补充。通过讨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得到提高、知识得到丰富,同学之间也增进了交流,互相取长补短,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
2.3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
2007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各高等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课程要求》和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设计出各自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有机结合,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选修课是为发展学生特长、拓展学生知识、满足学生兴趣和就业需要而开设的课程。现在的高职高专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较差,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高。因此,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应提倡分类指导与因材施教。选修课程的开设,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要求,丰富他们的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课程设置应该对选修课程给予足够的重视。学前教育专业的英语选修课程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需要与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此,建议开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如幼儿园双语教师英语语法入门、幼儿园日常英语、幼儿园双语教师英语语音训练等课程。此外,学校应开设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西方文化类课程,如英美文学鉴赏、中西方礼仪与风俗、西方文化入门、英语词汇与英美文化等课程,以增进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
2.4实施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通识教育视角下,实行终结性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以往的终结性评价为单一评价方式的评价体系已经不能适应现行的对学生英语学习的评价。单一的终结性评价不能够完整地评价学生的平时成绩,也不能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评价。形成性评价有利于学生及时认识自己的问题,有利于教师及时评估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授课方式,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3结语
篇6
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任何社会经济活动都应纳入法治的轨道,城市公交事业也不例外,这就要求城市公交事业的政府规制要以立法为先导,按法定程序进行改革,以法律制度为规制依据。公交事业发达国家在进行政府规制改革之前,制定并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并以此为纲领指导政府规制改革的实践。不言而喻,完善的法律体系对城市公交事业政府规制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我国对公共交通研究不深,城市公共交通立法已经跟不上城市公交事业发展的步伐。现行的规制依据是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一些政策和办法,如《关于加强城市公共交通工作的若干规定》、《全民所有制城市公共交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实施办法》等,以及地方城市政府出台的一些管理条例,如大连、济南、武汉等城市制定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管理条例》。这些规定、办法和条例对于加强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促进城市公交事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些法律层级低、法律效用较差,因而在执行中打了不少折扣,对城市公交行业的约束力不一,既缺乏统一权威的法律和行政法规,也缺乏本行业的专门法律。
根据公交事业发达国家在政府规制法律制度方面可资借鉴的经验,我国应建立城市公交政府规制体制的法律框架,作为政府规制体制改革的准则。当前,应尽快出台一部具有权威性、全国性的《城市公共交通法》,为城市公交事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城市公共交通法》应对公共交通各方面的具体管理作出较为全面的法律规定,包括城市公共交通的性质、规划、设施建设、线路经营、服务质量和安全责任、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然而我国地域辽阔,各城市之间的差异大,需要以《城市公共交通法》为指导,因地制宜,制定一部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公共交通管理条例》。
二、政企分离是城市公交事业政府规制改革的关键
城市公交事业民营化之前,其政府规制体制的基本特征是高度政企合一,政府既是规制政策的制定者与监督执行者,又是具体业务的实际经营者。这种高度政企合一的政府规制体制,其主要弊端是国有公交企业垄断经营,没有生产经营的重大决策权,缺乏提高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动力,因而也就缺乏竞争活力。因此,实行政企分离是城市公交事业政府规制体制改革的关键。城市公交事业民营化重构政企关系,政企分开,即政府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公交企业所有者职能和公交企业经营者职能分离。
面对走向民营化的城市公交事业,政府将不再直接干预公交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而是通过组建一个独立、公正的规制机构(如城市公共交通监管委员会)来规制和监督公交企业的市场行为。城市公共交通监管委员会的职能定位为合理授权、完善规制、适当监管,即制定具体的行业规制规章、颁发公交企业经营许可证、对城市公交进入和退出市场进行规制、制定并监督执行价格规制政策、制定公交服务的质量标准和安全标准、规定公交企业的普遍服务、确定公交补贴方式和额度等。
政企分离后,公交企业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开展正常的经营活动,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依托、以多元化经营为扶持、以股份制经营为运作机制的全新型公交企业经营模式。利用公共交通优先的发展契机,向国内外开放城市公交市场,积极引进外部资金,运用控股、参股的方式,组建多家股份制公交企业在同一个层面上展开竞争。公交企业可以资产为纽带,建立紧密型的集团式经营企业,发展广告、房地产、旅游、商贸、物业管理、汽车维修与配件供应等相关领域的产业,突破城市的地域限制,与其他上市公交企业联合经营,进入其他城市的公交客运市场。
三、有效竞争是城市公交事业政府规制改革的目标导向
竞争是市场经济最显著的特征。“竞争出质量,竞争出效率,竞争机制的引入与完善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根本之道”[1]。城市公交事业的自然垄断性意味着其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但是由一家或极少数几家公交企业经营又会扼杀竞争活力。因此,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便构成政府制定城市公交事业规制政策的两难选择。从世界范围看,任何一个城市公交市场均是适度开放和适度竞争的市场。对此,以实现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相兼容的有效竞争作为城市公交事业政府规制的目标导向,对城市公交规制并举。
其一,适度的城市公交市场准入机制。城市公交行业并非自然垄断行业,由众多的私营公交企业进行公平竞争可以降低价格,减少政府补贴。城市公交市场应在政府的监控下,实行有限度的竞争,适当控制进入者的数量和规模,并逐步推行公交线路特许经营,对新增的公交客运线路或收回的现有公交客运线路的经营权,以拍卖、公开招标方式,让符合市场准入条件的公交企业公平竞争,由提供最低报价的那家公交企业获得特许经营权,规制机构与之签定特许经营合同,准许其经营城市公交业务。如果公交企业未能履行合同,规制机构可以取消与这家企业签订的合同,重新选择另一家,这打破了公交营运的终身制,把竞争机制注入城市公交行业。
其二,公交企业有序退出的制度安排。在通过特许投标来选择经营者的过程中,必然涉及公交企业退出经营问题。如果政府对公交企业的退出缺乏一定程度上的规制,可能会使公交服务供给得不到有效的保障,进而影响城市公交的稳定运营。因此,政府必须要求已获准入的公交企业负供给责任,从而对它们实施退出规制:首先,选择退出对象。只要符合退出规制条件的,不论其所有制如何,均应列为退出对象。其次,退出对象补偿的问题。根据退出公交市场的经营者所遭受利益损失的程度进行等价补偿。最后,引入新的经营者。在妥善处理企业退出公交运营的过程中,应该同时引入新的经营者,让符合条件的公交企业进入客运市场,以确保公交运营的连续性。
四、激励性规制是城市公交事业政府规制改革的有效手段
激励性规制是相对于政府单方强制规制而言的一种新型管制方式。在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政府为纠正市场失灵、提高经济效率,通过激发、引导的方法使公交企业自愿按政府意图进行生产经营[2]。其实质是给予公交企业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促使公交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改善服务,诱导公交企业逐步接近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思路。为了提高行业效率而给予公交企业的激励方法是多样的,主要有:
一是在公交票价规制中引入区域间比较竞争机制。公交票价是公交企业和乘客的利益冲突点,需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规制机构指导下制定市场竞争价格。我国城市公交行业基本上是由区域性垄断企业经营的,政府规制机构可以运用区域间比较竞争机制控制成本的变化,剔除各种影响成本的外部因素,以运营效率最高的公交企业的成本作为制定价格的依据,促使各区域的公交企业为降低成本而开展间接竞争。
二是建立规范的政策性亏损评估机制。政府对公交企业的扶持和财政资助体现了政府公共财政的职能,体现了政府为社会提供公益性公共产品的责任。我国应确立重点扶持城市公交企业财政补贴政策,建立规范的政策性亏损评估机制,对公交企业的运营成本和费用进行年度审计与评价,根据票价收入情况,结合公交企业服务质量评价的成绩,合理界定和计算政策性亏损基数,切实发挥政府财政补贴在城市公交发展中的作用。
三是提高城市公交服务质量。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出门乘车的服务质量提出了上档次、多样化、便利性等需求,这要求城市公交创新服务模式,推出特色服务、特需服务、精品服务等新产品。公交企业有必要针对不同类型的乘客提供不同的乘车服务。比如,通过车型和票价的差异,开通普线、大站快线、直达线等类型的快速公交线路,相应地将票价上调至2~4元。
参考文献:
[1]周志忍.当代国外行政改革比较研究[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147.
篇7
一、知识产生的背景对教学的重要性
知识与经验背景是学习的起点。从生活实际出发,从现实情境中归纳数学规律,能够充分利用迁移效应进行触类旁通,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要充分遵循数学思维的规律,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人类及自然的关系,增进学习数学的信心。
生活背景也是数学知识学习的目的。一方面,数学知识必须结合实际生活,才具有实际的意义,才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数学知识必须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在自主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利用好知识背景,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数学学习的知识产生背景不仅包括学生的生产生活经验,也包括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知识,这都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对原有知识继续归纳引导,同时提供新的知识铺垫,结合学生的生活背景,提高教学的效益。
二、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改革存在的问题
首先,很多教师在吸取新教学手法过程中,忽视情境的引导与铺垫。尤其是“预习—交流—展示—训练”模式,从预习案——预习——交流——训练。整个过程多半给学生,但知识背景的阐释、情境的营造、知识过程的严密推导等被一些老师放弃,使知识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影响了学生学习的质量。
其次,多媒体的使用导致一些老师用画面的切换代替传统板书的推演。教学成为学生与多媒体的互动,师生互动减少,学生的生活与知识背景难以参与到教学过程。其实,传统板书在数学的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放弃板书就是放弃教师对过程的推演,放弃师生互动过程的时空上的统一性与和谐性。
再次,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过度强调,教师在课堂中不敢发挥必要作用。数学课堂需要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效度作为保障,表面上的热闹无法取代深入的思考。所以,单纯的学生组织化学习难以把思维引向深入,隐形的知识形成过程被淡化,不利于学习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知识。
所以,在改革课堂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入认识数学学科的特点,合理地发挥教师在引导作用,营造教学情境、科学引领学生思维,在生活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社会的关系。
三、利用知识背景提高教学效益的途径
1.注重数学教学情境的营造
情境的创设能够使数学课堂更加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的实际,使学习过程更加有意义、有现实性与趣味性。而情境激发的重要原则就是结合学生的知识状况与生活实际。可以通过这样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利用学生原有的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来创设情境。这是数学课堂中经常使用的方式,也就是说新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之上的,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展与升华。这样的情境创设既有利于旧知识的巩固,也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
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过程中,可以通过对一元一次方程组的复习来为新知识奠基,创设这样的情境:(1)请举例说明一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步骤有哪一些?这些步骤中含有哪些数学思想与方法?(2)请你尝试一下,运用这种数学方法把二元一次方程组转换为一元一次方程来解题,如果不行可以大家一起讨论协作。
再如:教学“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学生提出:“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记不清楚。”抓住这一问题,让大家一起思考:“你是怎样记忆的?”学生有的说按圆心距的大小来记忆;也有的说按公切线的条数来记忆。一位同学给出了一幅图(图1)。图中r1、r2表示两圆半径(r1>r2),d表示两圆圆心距,当d落在红颜色部位时两圆内含,当d落在r1-r2上时两圆内切,当d落在绿颜色部位时两圆相交,当d落在r1+r2上时两圆外切,当d落在r1+r2右边部位时两圆外离。
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就把新旧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的思考中通过知识的迁移过程,巩固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其次,可以通过一些趣味性的知识与故事、问题等引入情境,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如对于“已知两个同心圆的半径,求圆环的面积”这样的问题,如果将问题放置在以下的背景中,学生能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用比赤道长1米的绳子给地球加个圈,在地球与绳子之间会存在缝隙,这个缝隙能够放进去一个苹果吗?缝隙的面积能够有多大?”这样的问题能够既符合学生的经验基础,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积极的学习状态。
再次,可以利用旧知识的片面性进行教学的切入。例如:在学习有理数计算的过程中,提供学生小学学过的知识:“某日最高气温为15度,夜晚最低气温下降了20度,请你求出下降以后的温度。”通过这样的知识陷阱,引出学生的疑难问题,引入到新知识的教学中,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同时,教科书中的很多背景材料是编者用心选择的素材,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个素材把学生引入到教学的情境之中。如“实数的估算”中,书上设计了一个估算活动——公园有多宽,这个材料的后面有一些相关联系题,我们可以将这些练习全部用公园多宽这个情境串联起来,苏建公园的宽度、花坛的高度以及水箱的高度等等。
2.注重知识与生产生活结合
首先,在数学的教学中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各种生活素材。如:在学习几何初步的过程中,要多引导学生观察身旁事物的形体特征,提供各种教具与材料。再如:在“利息”的教学中,让学生进行储蓄的调查,了解存取款和利息的计算方法等;又如:在“折扣”问题教学后,选择生活中富有挑战性的折扣问题,设计一个符合学生特点的实践活动课;又如:“我是一名采购员活动”,让学生通过选择、计算、策划与设计等环节,选择一个最佳的采购方案等。这样的教学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实现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要求。
其次,可以利用知识与现实生活经验的联系来创设生活情境,学习新知识。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创设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情境,让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感受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规律,学习新课内容。这种方法直观、实用、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以及学生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的能力,对于知识的应用也非常有帮助。
例如:在“统计图的选择”的教学中,可以先播放一段录像或者提供一份材料(如农民工调查等新闻栏目等),从中间抽取出几个统计图(如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现统计图等),引入对单只统计图的分析与选择。
再如:在“从不同方向看”的几何教学中,呈现学校建筑群的照片,让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感受从不同的方向看会有什么不同的效果,从而引入教学内容等。这样的情境创设,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追求,为新知识做好铺垫。
再如:在“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中,采用了这样的方式:朗读“日出”中的片段并配以太阳从海平面升起的动画。提问:把太阳看作圆,海平面看作直线,这里一共出现了几种位置关系?学生马上提出:“应该有两种,一种是在海平面下,一种是在海平面上”“还有跳出海平面一瞬间那一种”“太阳在海平面下怎么算”“这不跟太阳在海平面上一样的吗?”
3.注重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布鲁纳说:“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任何新知识的产生都是建立在学生旧知识以及经验的基础之上而提升出来的。数学思维从具体向抽象过度的过程就是一个知识的形成过程,只有充分利用好学生的已有经验与生活背景,从中发掘出走向抽象规律的路径,才能够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通过联想、推理、综合与分析等形成新的知识。缺乏知识形成过程的数学教学,或者知识形成过程不到位的教学都是不完整的,知识是散乱的,是知识的堆积。
首先,要激发学生体验参与的积极性。数学课堂要在学生的思维中重建知识的形成过程,就需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只有学生的思维高度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才能够得到激发调动,教学才能够在学生这些旧知识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提升,只有学生的思维高度参与,才能够让学生在教师主导演练或者学生自主推演过程中,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经历与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在“条形统计图和折现统计图”的教学中,这个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过的内容,只不过情境比小学复杂一些。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自己去独立探究,让学生重新感知统计图的画法与要求,在独立思考与互相合作中,通过动脑、动手,通过画图、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过程,研究出两种统计图的画法。
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推演与指导,但是如果学生能够完成的工作应该尽力让学生去完成,因为亲自动手的工作与听到的知识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大胆放手,鼓励学生去探究。例如:在“定义与命题(1)”中,设计如下问题:
(1)什么是定义?为什么要下定义?理解定义的关键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2)什么是命题?理解命题的关键在哪里?请举例。
(3)命题的结构是什么?本节课还学了命题的哪些知识?
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先自学理解,再进行辩论发言,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理解定义与命题的含义。
其次,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知识的形成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空间给学生去独立思考并消化这些知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要试图找热闹、快节奏,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很多独立思维的火花早早就会熄灭,很多合作活动会草草收场。所以,教师要有深层思维的意识,要精挑细选一些问题,让问题具有开放性、应用性与隐蔽性,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例如:在轴对称图形中,其中判断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是学生都有疑惑,抓住这个机会让有疑惑的学生代表上台亲手折叠图形,并展示给学生看,这样就能够较好地澄清疑惑问题。
同时,对学生的思维要宽容。知识形成过程是一个探究的过程,知识不断重构的过程,有疑惑、有弯路,只有经过了这些以后,知识才能够更加牢固透彻。所以,不要怕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大胆思考、大胆发言,在错误与纠正中厘清概念与原理。
最后,要重视方法的指导。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寻找教学的起点,即热衷研究学生对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基础,让学生的这个基础上开始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通过情感的激发、主动性的发掘、思维问题的解决,不断归纳规律,形成知识,构建知识结构。同时,从方法上进行思维的指导,让学生学会积极思考的同时学会科学思考。如:在“证明(2)”中,面对立体的思路分析:如何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对于1800?可以这样设置问题:
(1)回顾以前用过的实验的方法验证,是什么方法呢?
(2)提出如何证明此结论?怎样才能够得到1800?怎样把这个三角形凑成一个平角呢?应该添加什么样的辅助线呢?
(3)解决问题后可以提出,要证明1800?除了刚才的方法,还有新的方法吗?
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教师的方法指导循循善诱,在知识构架中实现了方法的指导。
4.注重利用实际背景还原现实模型
数学知识的背景知识与经验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新知识的起点,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与手段。在新知识的形成以及构建学习结束以后,如果我们把这些归纳出来的抽象数学知识重新放回到现实生活中去,这样就能够使得知识得到应用,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入。这就是我们要通过生活背景还原数学模型的目的。
现在,数学知识在日常中的应用日趋多样化。因为数学的概念、命题本身就是现实模型的抽象,它必对应着某种现实模型,但其应用性却往往隐藏在现实情景背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创造机会,揭示数学知识与生活原型的思维牵连与内在联系,发掘现实情景背后的数学。
例如:在“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在学习了解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后,可以创设商场营业柜台,让两名同学分别扮演营业员和学生:
学生:阿姨,我买一盒饼干和一袋牛奶(递上10元钱)
营业员:本来你用10元钱买一盒饼干是有多的,但要再买一袋牛奶就不够了!今天我给你买的饼干打9折,找你8角钱。(注:一盒饼干的标价是整数元。)
这样,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形式来提供相关信息。这样的应用题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时代性,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也只有这样的题目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篇8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教学过程师德建设
所谓师德,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是:道德意识的自觉性、道德行为的示范性、道德结果的深远性。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构成有:教师道德认识、教师道德情感、教师道德意志、教师道德信念、教师道德行为、教师道德习惯。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作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主力军的专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自己的师德体现,用自己高尚的情怀和觉悟,不仅要把知识传递给学生,更要把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工作态度渗透到课堂,给学生示范和引导。
一、高等职业院校加强专任教师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一)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师德建设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主题
和谐校园必须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而作为师资队伍的主体,专任教师的舞台就是讲台,专任教师尤其要在平时教学过程体现师德。专任老师如果没有良好的师德,就难以形成忘我工作、团结拚搏的精神面貌,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党风、校风,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只有加强专任教师的师德建设,才能促进良好的党风、校风的形成,才能全面提高教职工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整体水平。
(二)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师德建设是进一步深化创新教育改革的需要
同志指出:“教师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导师,他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一定要在思想政治上、道德品德上、学识学风上,全面以身作则,自觉率先垂范,这样才能真正为人师表”。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任教师有了高尚的师德,才能热心于教育教学改革,从自己教学实际出发,从教学过程中体现创新和改革。不断研究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创新的能力,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三)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师德建设是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的需要
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不仅表现在高学历和高职称,也表现在高尚的道德上。近年来,各高等职业院校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少数教师的职业道德出现了下滑趋势。如:职业理想和信念动摇,职业情感淡漠,职业行为失范,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发展”和“工作利益的关系”,“精力投人”与“利益回报”的关系,“教书”与“育人”的关系,出现了所谓“人生理想趋向实际、价值标准注重实用、个人幸福追求实在、行为选择偏重实惠”的倾向。有的老师对教学缺乏热情,对学生不负责任,上课照本宣科,或者闲谈阔论。有的大量时间去其他学校兼职上课,反复的机械运动,重复劳动,没有业务上的提高;有的在学术上心力浮躁,急功近利,缺乏钻研精神;也有的只顾家庭,以家庭为中心,每星期上少量的课完成基本任务,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漠不关心。尽管这些情况只是在少数教师中存在,但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四)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师德建设是新时期高等职业院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教师既是高级人才的培养者,也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者。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的交流越来越频繁,网络的普及,大量西方文化、价值观对我们每个人都有较大的冲击,必然会使一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任教师的价值观念受到西方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影响,有可能使教师在理想、信念和追求上产生动摇、困惑、仿徨,引起思想与行为上的失衡,造成思想观念的剧烈冲突,有的可能会比较偏激,甚至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一些错误思想的传导和渗透,这个时候的负面影响就难以估计和消除。师德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而专任教师的师德建设更是核心中的核心,只有专任教师有高尚的情操,他们才有积极向上的心态,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师德的内涵,对学生有示范教导作用,加强高等职业院校专任教师的师德建设成为各大高等职业院校一项紧迫的任务。
二、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师德
(一)教学理念的改变
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创新教学理念。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永恒动力。教师必须有创新教学理念,勇于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新时期对师德的要求。国家教育部2006年第16号文件就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做了很详细的分析,高等职业院校的老师要加大课程改革的力度,把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首要任务,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模式,突出实践的能力,改革人才的培养模式。还要加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实习和实训。为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在教学中要学会研究性教学的理念,并探索“开放式、研究性”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的新模式。在现代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教师教育学生的一个主要目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不再是课堂上“满堂灌”的演讲者,而应是一个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需要高等职业学院教师通过课前收集到的资料为学生介绍相关的学习内容,通过设计好的科学教学环节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留下问题让学生课后思考,继而自己查阅资料,动手解决问题。这样的老师在课堂上不需要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看上去十分轻松,但这却能起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而学生在这样的教育下,被“逼”无奈,反而提高了学习热情,学习能力得到锻炼、提高。
(二)钻研教材
作为一名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师德的养成,是十分重要的,走上教师的岗位,要上好每一节课,就要做好对课程的教学设计。备课不仅要备讲授的内容,还要考虑讲授的环节,讲授的方法。教学的授课形式值得探讨、研究。在授课过程中,还要注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教师应认真备课,吃透大纲,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兴趣。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效率。突出所讲课程的思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加大课堂密度,把握教学深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教师要经常审视自己的教学,关注学生的参与度。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懂得欣赏学生,鼓励学生去主动思考,教师要做有源头的溪流,活到老学到老。把教学看成不是“副业”或“职业”的问题,而是终身“事业”的问题。认真备课,练好内功,尽快胜任教学工作。教师要不断学习和充实,提高实践性教学能力,切实掌握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手段方法。
(三)课程建设
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的老师要做课程建设的探索者和实践者。课程建设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也是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课程建设包括教材建设、课件建设、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方法改革、精品课程的建设、相关社会的服务等等。由于课程建设的难度大,花费的时间较多,又一时难以见效。一些教师不愿真正花气力进行课程建设,习惯于用现有的教材,买现有的课件,按老框框上课,等等。
(四)教学方法的改变
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时代赋予教师的职责。由于历史的原因,传统的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学受制于课堂、黑板和粉笔。随着科学技术和网络的飞速发展,信息和教育技术对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所以高等职业院校老师的教学方法改革迫在眉睫。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很有成效。如何使学生在形成认知层面素质之后,自觉再实践,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必须有创新的教学方法。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就是要把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尽量形成1:1的学时比例,所以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采用实际案例教学、项目驱动教学、边讲边练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通过社会实践、企业调查、生产现场实训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实际工作流程、常识,使学生自觉产生求知的欲望。
(五)课堂外的关怀
老师除上课时间之外要与学生交朋友,与学生多交流,成为学生的朋友,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可以上课之前早点来教室,和学生就课程等学习问题进一步沟通,从而进一步进人学生的内心深处,了解当今学生的心理动态,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心理上的疑问。教师应该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告诉给学生,对他们生活中的问题、专业的困惑、就业问题等等关心,适当作出一些建议与指导。有的人说:“高等职业教育就是无缝隙的就业教育”,专任教师应该积极投人到学生就业工程中,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与就业成功率作出自己的贡献。
篇9
(一)资料来源
首先,查找资料。进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硕博士论文库,内容检索条件采用主题词为“远程教育”,共查阅到学位论文3179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3079篇,博士学位论文100篇。查阅时间为2013年6月9日。其次,对文献进行取舍。在3179篇文献中,剔除9篇不符合要求的学位论文,共得到有效文献3170篇。最后,标准化材料。将不同单位来源的学位论文的关键词进行格式和内容标准化。
(二)研究工具
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学系崔雷教授和沈阳市弘盛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Bicomb共词分析软件;SPSS20。
(三)研究进程
首先,确定高频关键词。其次,建立高频关键词共词频矩阵。再次,进行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将高频关键词共词矩阵导入SPSS20中,进行样本聚类,得出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图。第四,结合聚类结果,运用SPSS20对高频关键词相异系数矩阵进行多维尺度分析,绘制出关键词知识图谱。最后,结合聚类和知识图谱进行相应的内容解释和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高频关键词词频统计及分析
关键词呈现总频次为14307次,对标准化后的50个高频关键词进行排序,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50个高频关键词,总呈现频次为2792次,占关键词总频次14307次的19.51%。其中,前8位关键词出现频次均达到67次,它们依次为远程教育(527次)、现代远程教育(153次)、流媒体(120次)、网络课程(117次)、网络教育(108次)、Java(88次)、J2EE(72次)、XML(67次),其余42个关键词出现频次均大于25次。通过表1可以初步看出,远程教育多以流媒体和网络课程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为主。
(二)关键词相异系数矩阵
为对高频关键词进行数据挖掘,找出它们之间潜在的重要信息,用Bicomb共词分析软件对50个高频关键词进行共词分析,生成词篇矩阵。将该矩阵导入SPSS20,选取Ochiai系数将其转化为共词相似矩阵。再采用相异矩阵=1-相似矩阵,生成相异矩阵(见表2)。相异矩阵中的数值的大小表明对应的两个关键词间的距离远近,数值越接近1,表明关键词间的距离越远,相似度越小;数值越接近0,表明关键词间的距离越近,相似度越大。从表2可以看出,各个关键词距离远程教育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为:Java(0.870)、J2EE(0.897)、流媒体(0.924)、网络课程(0.940)、网络教育(0.950)、现代远程教育(0.993)。它表明,远程教育研究中将Java与J2EE和流媒体结合在一起进行研究的几率,大于其与另外3种关键词的结合。表2中有2对关键词间距离较为接近,分别为:网络教育和网络课程、Java和J2EE。这个结果初步揭示出,在已发表的关于远程教育的学位论文中,经常会将Java和J2EE的运用结合在一起,或者将网络课程与网络教育结合在一起。
(三)关键词聚类分析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50个高频关键词间的亲疏关系,将Bicomb产生的50个高频关键词词篇矩阵导入SPSS20进行聚类分析,具体结果见表3。种类1为远程教育支持系统及其应用技术研究,包含Java、J2EE、UML、远程教育等11个关键词。它又可以细分为2小类:类1为远程教育支持系统,包括Java、J2EE、UML、远程教育、XML等5个关键词。阐述了目前我国的网络远程教育却仅仅是传统远程教育的“网络版”,远远没有把网络远程教育的优势发挥出来。[7]要实现网页的交互作用,就必须使用JavaScript等脚本语言编辑脚本程序,[8]而J2EE所定义的开放式多层体系结构,其技术特点很适合于构架远程教育这样一个基础平台,[9]UML建模方法可以通过概念建模、逻辑建模、物理建模来完成数据库的设计和实现。[10]Ajax(异步的JavaScript和XML)作为一种新的Web应用交互模型,[11]为今后的远程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Web设计方法。类2为远程教育的应用技术,包括建构主义、JSP、远程教学、数据挖掘、移动学习、高等教育等6个关键词。强调了建构主义对远程教育系统所起到的指导作用,指出了良好的远程教育系统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目的,动态地生成所要学习的知识并进行导航,以达到个性化的要求。[12]现代远程教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采用三层结构的Brower/Server模型,使用JSP作为中间件,[13]可以便捷地满足各用户通过浏览器运行。粗集理论可以较好地解决现代远程教育中的评价系统收集评价数据,经过数据挖掘,获得评价的决策。[14]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可以较好使移动学习成为可能。[15]种类2为远程教育中的个性化设计研究,包含网络教学、个性化、本体3个关键词。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教育资源数字化的迅猛发展,学习者饱受信息过载和信息迷航的困扰,因此针对学习者的个性化资源推荐就成为远程教育网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16]远程网络教学不仅采用适应性学习系统可以使得传统的网络教学系统可以更有利于个体学习者,[17]而且对远程教育过程中积累的历史数据的分析和挖掘,产生出有利于改进远程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的知识,[18]也有助于为教师、学生和远程教学管理人员提供良好的个性化服务。种类3为远程考试系统设计研究,包含在线考试、遗传算法、3个关键词。随着计算机考试系统在各类考试中的广泛应用,个别化的测试试卷成为研究人员和教师们新的关注对象。[19]遗传算法是一种通过模拟生物界自然选择和遗传变异的机制来求解复杂问题的随机搜索和优化的方法,是智能算法的一种。[20]将遗传算法应用于在线考试系统,不仅可以网络实现试题资源的共享和快速分发,为参加远程教育的学生提供在线测试功能,[21]而且还可以对组卷起到优化作用。[22]种类4为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研究,包含Web、B/S、ASP、数据库、网络学习等5个关键词。研究揭示,运用较新的动态网络编程技术来开发适用于现代远程教育的高质量的网络课程成了我国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而迫切的课题。[23]网络多媒体技术是提高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途径,远程留言是网络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24]微软的技术为Web程序与流媒体课件数据库的交互提供了完整的技术基础架构。[25]种类5为远程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研究,包含模式、教师培训、现代远程教育、对策、学习支持服务、教学模式、信息技术等7个关键词。该类研究认为,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在保障学习者学习质量、条件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26]要改变远程教育支持服务系统智能化程度低的弊端,现代远程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要体现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理念,采用基于双向实时视频会议形式,[27]运用开发出具有需求分析、系统设计、主要子平台的编码实现等功能,[28]以双主互动式原则为指导,采用RMI灵活的远程调用与回调的分布式对象技术[29]实现实时交互学习和协同学习。种类6为远程教育中的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包含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策略、自主学习、设计5个关键词。研究指出,为避免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中普遍存在的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资源简单堆积、智能化程度低等问题,[29]现代网络课程设计要注重将项目管理的理论及应用引入远程教学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中,[30]注重面向学习过程的远程教学反馈控制原型以及模块化教学管理系统的应用,[31]注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32]种类7为远程教育中的流媒体教育平台研究与开发,包含拥塞控制、服务质量、组播、流媒体、AJAX、H.等6个关键词。在远程教育、视频点播、视频会议等领域,流媒体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已经成为Internet应用的热点,[33]但是它容易产生拥塞,导致服务质量下降。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尝试采用:架构在IP组播技术上的同步协作环境;[34]使用具有高效的压缩性能和良好的网络适应性H.264视频图像编码标准[35]进行网络视频流式传输;将极低速率的视频传输H.263编码标准在DSP上的实现与优化;[36]通过引入速率差来判断网络拥塞状况并以此动态设置“可容忍暂态计时器”的计时时间;[37]以SQ信息作为反馈信息,降低了ECAM对数据可靠性的要求,使其在各种组播拥塞情况下均能正常工作。[38]种类8为远程教育中的虚拟现实技术研究与开发,包含虚拟现实、交互、虚拟实验室、网络教育、网络课件、多媒体、网络、教育信息化等8个关键词。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可以使人类不受现实的条件束缚,以比较特殊的而又真实的方式去感知和处理虚拟环境中的各种等同于现实环境中的事务。[39]基于在线教学的虚拟实验室通过对实验场景、仪器设备及操作过程的虚拟化在线三维仿真,[40]并可以实现与用户的交互,使用户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41]它摆脱了传统实验教学在空间、时间等方面的限制,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培养实践能力,[42]缩短了学习人员的学习周期,降低了学习成本,减少了设备损耗(四)关键词多维尺度分析为了进一步探寻50个关键词间隐藏的内涵,将表2的相异系数矩阵导入SPSS20进行多维尺度分析,标准化方法选择Z分数。结果显示,其拟合效果良好,Stress=0.086,RSQ=0.905,可以很好地反映出各个关键词间的联系状况。结合多维尺度分析图和聚类分析图,绘制出远程教育研究热点知识图谱,结果如图1所示。多维尺度绘制出的坐标称为战略坐标,它以向心度和密度为参数绘制成二维坐标,可以概括地表现一个领域或亚领域的结构。[44]战略坐标中,各个小圆圈代表各个高频关键词所处的位置,图中圆圈间距离越近,表明它们之间的关系越紧密;反之,则关系越疏远。影响力最大的关键词,其所表示的圆圈距离战略坐标的中心点越近。坐标横轴表示向心度(Centrality),表示领域间相互影响的强度;纵轴为密度(Density),表示某一领域内部联系强度。[45]在战略坐标划分的四个象限中,一般而言,第一象限的主题领域内部联系紧密并处于研究网络的中心地位。第二象限的主题领域结构比较松散。这些领域的工作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在整个研究网络中具有较大的潜在重要性。第三象限的主题领域内部链接紧密,题目明确,并且有研究机构在对其进行正规的研究。但是在整个研究网络中处于边缘。第四象限的主题领域在整体工作研究中处于边缘地位,重要性较小。[46]通过对图1所展示的战略坐标进行解读可以得出,领域3(对应种类3)远程考试系统设计研究和领域4(种类4)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实现研究这2类主题自身的内部联系紧密,并且其研究成果处于有关远程教育的学位论文中心地位。领域6(种类6)远程教育中的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研究,领域7(种类7)远程教育中的流媒体教育平台研究与开发这2个主题自身的内部联系较为松散,它们未来在远程教育研究中具有较重要价值,可以加大对它们的研究力度。领域8(种类8)远程教育中的虚拟现实技术研究与开发横跨第三和第四象限,落在第三象限的网络教育、网络交互、VRML等内容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而落在第四象限的虚拟实验、虚拟实验室、虚拟现实等内容的相关研究成果与其他领域的相关成果比较而言还较少。领域1(种类1)远程教育支持系统及其应用技术横跨第一和第四象限,其处于第一象限的支持系统研究间联系较为紧密,相应的研究也较多,而处于第四象限的远程教育的应用技术则研究人员少,相应的成果也较少。领域2(种类2)远程教育中的个性化设计研究和领域5(种类5)远程教育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研究分别处于战略坐标的纵轴和横轴,表明它们为远程研究研究关注的两大中心点。
三、结论
篇10
【关键词】中职;语文课程;分层教学;探索
中等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课堂,因为不以升学为目标,又不像专业课那样重要,所以在部分学生和家长心中的重要性不大,教师授课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回应。要想改变语文教师课堂上低效的授课情况,只有从教学方式上进行革新才能真正达到目标。下面就这方面进行讨论分析。
受学生学习动机、习惯和心态的影响,中职学生自学能力、自制能力参差不齐,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中职语文教师常有以下三种教学态度:
(1)对于学习态度差、学习自主性弱的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花大量时间批评教育,管理课堂秩序,利用课堂扣分、期末不及格等方式给予教训,以期望改正学生不合理的学习习惯。但此类学生,更易叛逆,且习惯成顽疾,很难改正,严重者还会与教师发生冲突。
(2)对于学习态度一般、自主性较弱的学生,在学生人数允许、在课堂纪律允许的条件下,通过点名提问、回答问题等方式,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观点,完成教学目标;在学生人数过多、教师精力无法顾及全班学生的情况下,教师对这类学生的关注随之减少,勉强完成教学任务。
(3)对于学习能力强、自主性强、自学性强的学生,在课堂纪律允许的条件下,教师以满足这类学生求知欲望为主,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根据学生需要拓展知识内容。在课堂纪律不允许的条件下,为完成课堂进度,在个别学生满足教师预设答案之后,勉强完成教学任务,而这类学生人数,以我校11级为例,仅占每班人数约10%-15%。
可见,课堂教学质量主要受到三大因素的影响:
①课堂纪律、班级人数等班级客观条件;②学生个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主观学习风气;③任课教师授课教学方法及教学活动等教学设计。
在这些因素中,课堂教学质量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学生,而是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拥有无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中指出“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取得优异的成绩主要原因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教师并没有期待他们去掌握,在于课程设计的不完善和没有得到所需要的学习时间,以及适合他们特点的个别帮助”。无论学生具备哪些特质,教师都应视为教学对象。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显著问题之一,即教师主要以学习能力强或较强学生为教学对象,对其他学生采取顺其自然态度,不捣乱课堂即可。
一、分层设定教学目标、教学任务
分层教学的实施方法有很多种,诸如针对不同专业和学生对未来的不同规划进行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水平分班教学,但是实施过程需要多次的实验与学生流动,操作起来难度较大,如果教师在授课中分层设定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使用照顾到各类学生的教学方法,就可以事倍功半。教学目标的分层化,势必会影响到教学任务的分层。在分层教学中,最常用的就是将教学任务根据难易程度、学生特点进行分类教学,活用任务教学法驱动法,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做课堂的引导者,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任务要完成,构建一种学生愿意学、善于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教与学相协调的和谐的有序状态”。
二、根据教学任务,充分发挥教师对不同类别学生不同的指导作用
教师在设定教学任务时,必须预先考虑到各类学生的特点及在课堂上的表现,做到因材施教,调动各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第一类学生,主要以点拨、提示、知识表达、知识拓展为主,合理布置教学任务难度,满足其求知欲望,重点锻炼其分析、综合、运用能力,不能因为照顾第二、三类学生,失去本有积极心的第一类学生。针对第二类学生,主要以讲解示例,启发为主,引导其独立完成任务,要考虑到第三类学生对其的不良影响,通过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等方法,时刻引导其向第一类学生靠拢。针对第三类学生,主要以教师讲解、学生协作为主,要不断根据学生接受程度调整教学任务,设计多元的教学活动,引多媒体教学、角色扮演、仿真教学等教学方法进课堂,调动第三类学生参与表演、参与活动,避免第三类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影响整体学习气氛。
三、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前两类学生以点带面的互动指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但无论班级人数多少,老师均不可能实现全程一对一教学,这就要发挥第一类学生的带动和指导作用。群体心理学表明群体除具有负面作用,也具有正面积极效应。第一类学生通常提前完成教学任务,但是并不都善于表达,对问题也未必都领悟深刻,为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检验其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安排第一类学生对第二类学生或者第三类学生分别重点指导,也可以多开展合作探究式学习,发挥第一类学生的指导作用,更为教师能利用一部分有效时间有针对性指导第二、第三类学生,全方位调动学生积极性,实现有效管理提供途径。
四、教学活动中,教师因势利导,灵活实现三类学生的转化
上文对学生的三类划分,只是相对划分,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班级风气的影响以及其他一些主观客观因素,学生的表现都会呈现动态变化,教师必须摒弃墨守成规,一成不变的想法,适时合理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以保证教学的良性循环。因为学生各自生活阅历及兴趣点不同,学生对不同内容的课文,关注程度也不同,在课堂上进行分层教学,教师可以做到灵活变通,随时根据学生表现,判断学生完成哪一层次目标及教学任务,避免学生“标签化”,适时鼓励与加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实现三类学生之间互相转化。
分层教学不仅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营造班级良好学习风气,而且对每类学生长处予以肯定,因材施教,极大程度的改善了师生关系,使学生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是对学生大德育教育的体现。
需要说明的是,分层教学的最终结果还要通过分数予以肯定学生的表现,第一类学生并不是都愿意无私分享自己的收获,教师须适时加分,记入学生平时成绩,鼓励第一类学生积极与其他学生进行分享。对于第二、三类学生的课堂表演、课堂任务的完成,教师也要及时记录,记入学生平时成绩,让学生分数有依据可查,将一考定终身的评价方式转变为形成性评价方式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级方式,从过程考核激励学生。
此外,鉴于中职语文教育的特殊性,若想达到较理想的分层效果,势必造成语文教师在备课时付出更大的工作量,为更好的有效利用时间,可以通过教研组讨论的方式共同完成教学设计,集思广益,避免闭门造车。中职语文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学习教学理论,尝试各种教学方式改革、教学评价方式,在各个教学环节,加强教师威信,在课堂中树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
五、结语
由上文可见,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情况在中职院校普遍存在,这种尴尬的局面急需得到解决。我们要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效率和成效,就要合理地运用分层教学,结合分层教学的原则,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气氛变得活泼,有利于达到教学要求和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