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20:06: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记叙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把散文写得有点像议论文,是一种备受推崇的文体――议论性散文;把记叙文写得有些像议论文,却是不规范的记叙文。
不规范的记叙文的具体表现是:
(一)借用议论文的框架
用议论进行开头和结尾,中间叙议结合是议论文的框架。记叙文借用议论文框架的典型特点是开头和结尾的议论,而致命的是开头的议论,让文章首先摆出“议论”的架势。如有的记叙文用这样的开头:
1.古今中外,唯有正确认识自己,相信自己,你才会知道你会不会成功。
2.有时候,跨越雷池,就会实现质的飞跃。当成绩止步不前了,当生活感到无聊了,你有没有想过去跨越雷池?
这两段议论是很好的议论文的开头,都能提出中心论点,如第1句的中心论点是“正确认识自己,相信自己”,第2句的中心论点是“跨越雷池”,阅卷老师已经做好了阅读议论文的心理准备了,接下来却是记叙某人或某事以及结尾的再次议论,实际上已经导致记叙文的不规范。
(二)兼用读者的身份
读者在阅读过后会对文中人物的特点进行总结,如孔乙己的自命不凡,孤芳自赏、讲信誉、看不起劳动者、以读书自傲、质朴、善良等议论性的文字。但是文章中却丝毫没有这些抽象的字眼,而是用具体形象的文字进行表现,因为总结是读者的事,不是作者的事。兼用读者的身份进行记叙文的写作,就会弱化记叙文的文体特征。如:
1.我的性格一般比较外向,和熟人玩熟了也就会打得火热,但是我的缺点就是遇到人多了就会不知所措,而且还很不自信,总认为自己不行,只会气馁。
2.我接受了他们的教育方式,我做了个乖乖女,做了一个邻居称道的女孩,可我并不快乐,我的心在躁动,是那么地强烈。
这样的语言应该是读者通过作者具体形象的记叙对“我”进行的评价,讲笑话似的“自讲自笑”剥夺了读者的评价资格倒是次要的,主要的是使记叙文具备了议论文的特征。
技法讲解
把记叙文的开头进行记叙的纯化,就能避免“瓜田李下”之嫌。小说是最纯的记叙文,如果考场上记叙文的开头能“小说化”,就能纯化记叙文的开头,规范记叙文的文体。鲁迅的小说就是最规范的记叙文,我们可以学习鲁迅小说的开头。
(一)叙述开头
在叙述中交代记叙的某些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等。这种交代很巧妙,因为 “交代”二字,给人以循规蹈矩的呆板感觉,但是用叙述的方式,就能自然地体现出记叙要素,而且使记叙文的文体纯粹,内容引人入胜。
《狂人日记》的开头: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校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
《孔乙己》的开头:鲁镇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头发的故事》的开头:星期日的早晨,我揭去一张隔夜的日历,向着新的那一张上看了又看的说:……
《故乡》的开头: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白光》的开头:陈士成看过县城的榜,回到家里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
《兔和猫》的开头:住在门后进院子里的三太太,在夏间买了一对白兔,是给伊的孩子们看的。
《鸭的喜剧》的开头:俄国的盲诗人爱罗先珂君带了他那六弦琴到北京之后不多久,就向我诉苦说:……
以“叙述”的方式开头,多是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起因。
(二)描写开头
表达方式的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中,议论和说明是两种文体,记叙是过程的表达,抒情在开头是无本之木,只有描写最适合作记叙文的开头。在小说的开头的描写中,主要是景物描写,其次是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
1.景物描写
《药》的开头: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华老栓忽然坐起身,擦着火柴,点上遍身油腻的灯盏,茶馆的两间屋子里,便弥满了青白的光。
《祝福》的开头: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现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风波》的开头:临河的土场上,太阳渐渐的收了他通黄的光线了。场边靠河的乌桕树叶,干巴巴的才喘过气来,几个花脚蚊子在下面哼着飞舞。面河的农家的烟突里,逐渐减少了炊烟,女人孩子们都在自己门口的土场上泼些水,放下小桌子和矮凳;人知道,这已经是晚饭的时候了。
用景物描写开头,除了巧妙地交代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等,还有着画面感,起到了渲染烘托的作用。
2.语言描写
《明天》的开头:“没有声音――小东西怎么了?”
《离婚》的开头:“啊啊,木叔,新年恭喜,发财,发财!”
“你好,八三,恭喜恭喜……”
“唉唉,恭喜!爱姑也在这里……”
“啊啊,木公公!”
用语言描写开头,有一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先声夺人的效果,且留下悬念。
3.心理描写
《幸福的家庭》的开头:“……做不做全由自己的便;那作品,像太阳的光一样,从无量的光源中涌出来,不像石头,用铁和石敲出来,这才是真的艺术。那作者,也才是真的艺术家。――而我,……这算是什么?……”他想到这里,忽然从床上跳起来了。
心理描写开头,细致地描绘出人物的内心感受,烘托了现实。
鲁迅小说的开头,是例子,也是典型,可以窥一斑见全豹。即使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开头也是声音描摹:“汤姆,你在哪里?汤姆,你在哪里?”
牛刀小试
1.请以“橡皮泥”为题,用“叙述法”写出记叙文的前两节。
2.请以“问路”为题,用景物描写法写出记叙文的前两节。
3.请以“妈妈生我的时候”为题,用“语言描写法”写出记叙文的前两节。
4.请以“我看你时你看我”为题,用“心理描写法”写出记叙文的前两节。
示例:
橡皮泥
有一个小男孩,他非常淘气,所以老师总是批评他。
“妈妈,老师为什么总是批评我呢?”小男孩问他的妈妈,“是不是老师不喜欢我啊?”
问路
小路,是坎坷不平的石路,蜿蜒没有方向。牛车,是旧的牛车,车身泛着长年磨损后的淡淡的光泽,有一种软而清疏的声音。牛已经很老了,一步一停,喘息着,车上载着酒缸,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香。
车里的人倚在酒缸上,浅灰的布袍浸透了那芳香的液体。人无声,雾迷蒙了脸庞。车停了,车歪了,酒缸碎了。人站起来,眼前是河水汤汤,寒波涌涌。
妈妈生我的时候
“你就从来没把我的事情放在心上!”
我愤怒地喊出这句话,然后满意地看到它所引起的妈妈错愕的表情,愤怒又使我冷冷地抛出下一句:“我真怀疑我是不是你生的。”
我看你时你看我
篇2
关键词:记叙文 具体 生动
学生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在坚持记叙性文体的写作,老师运用了各种手段,想尽了一切办法,力图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到了高中,大多数学生仍然害怕写作文,特别是害怕写记叙文,即使勉强写出来了,许多学生连自己的文章都不愿意读第二遍,那么,到底有没有什么办法指导学生把记叙文写得具体、生动一些呢?笔者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有一些感受。
先看学生的作文片段:
我曾经观察过母亲的发丝,那瀑布般的绿云,令我爱不释手,我轻轻的抚摸着它们,生怕弄痛了,我在心里偷偷地想:要是我的头发也能这样,该多好呀……我的黑发哪是时间梳成的,分明是母亲用她的心血一点一点染成的啊,我痛恨这无情的光阴,夺去母亲那曾经的美丽,可又无可奈何,谁能阻止得住它呢?只有在今后无愧于光阴,才对得起母亲……
这是一次作文题目为《光阴的故事》中学生的考场作文。这个片段是赞美妈妈的,它通过“我”和母亲的头发由于“光阴”的作用而发生的变化,表现了小作者对母亲养育自己的深深的感激之情。这类题材学生从小到大写的太多太多,许多学生都觉得自己的妈妈的确平凡而伟大,但一写到与此相关的作文又总觉得不能感动自己,更别说打动别人了,为此,相当一部分学生也感到很无奈。为什么这篇文章读后能让人有所触动呢?首先,小作者观察细致,进而产生联想和想象,‘我的头发能像这样吗?’‘天地间垂着的那一片黑瀑布,便是我的青发’;其次文笔细腻,多次运用比喻,如“天地间垂着的那一片黑瀑布”、“毛糙糙的如亚麻绳一般”、“时间真是位公平的法官”,另外还有对话,有动作“揉揉”、“摆”、“摸”,有心理活动等;第三,小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着对母亲的感激之情特别细腻真挚,并能在描写的基础上恰当的提炼,比如,“我的黑发哪是时间梳成的,分明是母亲用她的心血一点一点染成的啊”。
再看一个学生的作文片段:
是那枚精致的玉戒吗?那是,年少的我不知怎么回事,特别的顽皮,这玉戒是我从妈妈的宝贝箱里淘出的物件儿。不知是对它有什么特殊的感觉,那是我把它揣在身上到处摆弄。一不小心,‘叮’的一声清脆的响声,玉戒从我手上滑落,掉在地上,妈妈觅声而来,慌忙拾起了那枚玉戒。‘这是你爸爸给我的。’妈妈自言自语。‘哦?’我来了兴致,见妈妈脸上竟有了难以察觉的红晕。‘就是那年去武当山,回来时顺路买的啊。’妈妈着,轻轻的把它放回去……
这个片段写的是“我”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了妈妈的“秘密”,它实际上涉及了许多中学生很少提及的关于自己父母的“敏感”话题――爱情。篇幅虽然很短,但是,读者读完这个片段后,会马上体会到人物丰富、细腻的内心世界,文中两个人物鲜明的个性也会立刻展现在自己面前:从“淘出”、“摆弄”、“来了兴致”等可以看出小作者的机灵、天真与调皮;从“慌忙拾起”、“难以察觉的红晕”、“”等词语可以感受到小作者母亲羞涩中饱含着对自己甜蜜爱情的珍视与自豪的回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么短的篇幅中情节还起了波澜,显得摇曳多姿。同上面的文章片段一样,这个片段也充分运用对话、动作、心理活动描写等手法,也同样能在描写的基础上恰当的画龙点睛,如“那枚玉戒似乎装满了父母的青春岁月”。就这样,小作者从自己独特的视角,通过多种途径传神地表现了父母之间甜蜜的爱情,诠释了“光阴的故事”。
最后来看一个记叙性的课堂练笔:
只听见飒飒飒记笔记的声音,有的时候就有一点哗哗的翻书的声音,老师讲话的声音虽然不大,但是大家都听得清清楚楚,窗外有的时候还传来两声鸟叫,有一个同学一不小心把铅笔盒碰得掉在地上,大家很吃惊地回过头来看着他。
这是学生写教室的“安静”,片段中没有直接提到“静”,但读后让人分明感到教室很安静。
篇3
一、 关联词法。记叙文过渡,有时只需恰当选用一个关联词语,上下文就会贯通起来。如《哥白尼》开头写哥白尼在意大利留学九年,学习内容很广博,紧接着用一句话“但是他最感兴趣的还是天文学”,这里用关联词“但是”过渡,下面重点写他在天文学方面的成就就十分自然。
二、段落法。在两个段落间写上一句或几句既能承接上文,又能引出下文的话,就可把上下文联系起来。《谁是最可爱的人》共写三件事,在写完第一件事后,作者写道:“我们的战士对敌人这样狠,而对朝鲜人民却是那样的爱,充满国际主义的深厚感情。”这个段落就起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三、 回忆联想法。鲁迅在《故乡》中写“我”回到故乡与母亲谈起闰土后,插入几段回忆,追叙“我”和闰土少年时代的友谊,先用过渡句:“这时候,我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奇的图画来……”,引出少年闰土。回忆结束又写道:“现在我的母亲提起了他,我这儿时的记忆,忽而全都闪电似的苏醒过来,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故乡了。”这与前面文字衔接起来,使下文得以继续进行。
四、 内容提示法。即在上一层次结束时写上一两句对下文有提示作用的话,使上下自然联系。如《澜沧江边的蝴蝶会》,作者对大理蝴蝶会作了转述和描写后写道:“其实所谓蝴蝶会并不是大理地方所独有。”这个过渡句的提示就使下文写昆明蝴蝶盛会顺理成章。
五、 转换话题法。由一个意思转换为另一个意思,可以直接告诉读者。如的散文《内蒙访古》开头一段写了“最古老的长城”后,接着写道:“现在让我们离开赵长城谈一谈阴山一带的汉代城堡。”这就明确告诉读者下文要转换内容。
六、 设问法。一层内容写完,需转换另一内容,可以设问一句,设置悬念。如鲁迅散文《藤野先生》开头写了在东京的情况后,接着用“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一句设问过渡,自然地转到下文写去仙台的情况。
七、 时间推移法。记叙文有时要把发生在不同时间的事勾连起来,可用表时间的词语过渡。如《牛郎织女》开头写牛郎小时受兄嫂虐待去放牛,后来用“一年一年过去了,牛郎渐渐长大了”一句过渡,又写牛郎被兄嫂赶出门遇织女结婚成家的情况。
篇4
一.时间。有些文章以时间的推移来组织材料,通过时间的变化写出事件的发展、人物的变化,以时间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如《最后的常春藤叶》:十一月,琼珊病倒——一天早晨,琼珊病重;这天夜里,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第二天早晨,琼珊病危,贝尔曼生病——第三天天色刚明,琼珊病情转好,贝尔曼被送到医院——第四天,琼珊脱离危险,贝尔曼在医院去世。
二.地点。有些文章,根据作者的构思、行文的需要,以地点的转换来安排内容,把地点作为叙事的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了两个地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通过两个地方生活环境的不同,表达出“我”的不同经历与感受。
三.人物。有的文章,按人物动作行为的变化、思想性格的发展、人生历程的见闻等来组织材料,以人物作为行文的线索。如《孔乙己》中,鲁迅就以“我”的见闻为线索,反映了孔乙己半生苦读不售,恣睢沦落,终至被丁举人打断了腿默默死去的悲剧,揭示出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残害。
四.实物。有些文章紧扣某一实物,将各种人或事都集中到它的周围,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该实物在文中起点明中心的作用,与情节的展开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记一辆纺车》,作者以“纺车”为线索,通过回忆在延安时期使用纺车的经历,描绘当年纺线比赛的欢快场面,叙写了艰苦岁月中劳动生活的乐趣,颂扬了抗日军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五.事件。可以只写一事,详细地写出事件的开端、发展、、结局等几部分,由此表达文章的主题;也可以详略得当地写几件事情,来表现人物某些方面的精神和品质。如 《武松打虎》就以“武松打虎”一事为线索展开情节:开端——店小二因山上有虎不让武松多喝酒,但武松执意喝了十八碗;发展——武松不听店小二劝告夜走山路,——武松在山上打虎,结局——武松下山遇假虎。通过对这一完整事件的详细叙述,一个胆大心细、武艺高强的武松就栩栩如生地出现在我们眼前了。
六.感情。文章是表达作者情感的。有的文章没有中心事件,也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就要以作者的思想感情为线索;有的文章,有中心事件,也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在写作时也可以以人物的感情为线索。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就以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因于勒花光家产带来的憎恶——因于勒信中所写的富裕勾起的期待——因卖牡蛎人貌似于勒产生的怀疑——因确认于勒身份引起的憎恶,通过情感的变化,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这一主题。
文章的线索选定后,常借助以下三种方法展开。
一.借助描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景物的存在与变化的具体状态作精细的描绘、摹写,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冰心的散文《笑》,以人的表情“笑”为线索,借助对不同人物的笑的描写加以展开。文章分别描写了三种笑:墙上画中安琪儿的笑――圣洁的笑;古道边小男孩的笑――天真的笑;海边茅屋老妇人的笑――安详的笑。全文线索清晰,主旨鲜明。
二.借助细节。细节是指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它是塑造人物,表达主题的重要手段。如陈运松的《妈妈喜欢吃鱼头》,以“妈妈喜欢吃鱼头”为线索,借助细节加以展开。作者分别写了三代人吃鱼头的生活细节:“她总是说‘妈妈喜欢吃鱼头’”,“外婆说‘你忘啦?妈妈最喜欢吃鱼头。’”,“妻说‘乖孩子,妈妈喜欢吃鱼头’。”用三个相似的细节,表达出同样的舐犊之情。
篇5
1. 记人记叙文:使学生感受人物的品性美
记人记叙文是以写人为主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写人记叙文中的人,大多是人类的精英,是为人的表率。我在教学写人记叙文时,力图把人物的心灵美使学生感知,陶冶学生的情操。如《曼谷的小象》,写阿玲不过是个拉车、洗车,看来是小事,可是展现出来的心灵美,却是光彩照人的。在教这一课时,不在事情的过程上花时间,而是把精力放在揭示阿玲的心灵美上。拉车,是司机所冀求的,但没有等司机提出要求帮助,她就主动指挥小象拉车了:主动、自觉帮助别人克服困难,心灵上已经够美的了。但更美的是表现在洗车上,司机只求把车从泥坑里拉出,可是阿玲想到了司机没有想,也不敢想的地方,为了让车干干净净开走,就指挥小象洗车。汽车漂亮了,阿玲的美的心灵也更光灿灿的了。
为了更具体,更真实地展示人物有心灵美,还必须抓住描写人物的词语。如《春蚕》的结尾有一句话:“我抬起头,看见母亲的两鬓又添了一些银丝。”对于“银丝”,我不仅仅停留在要学生明白就是“白发”上,而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母亲的赞美。母亲爱家,爱她的儿女,有一颗伟大的母爱之心。她为家付出了全部的精力。这“银丝”不仅是操劳的印记,也是作者对母亲有着深深的爱的表现。学生也就感受到母亲之爱,作者之情了。
2. 叙事记叙文:使学生感受到社会的生活美。
写人的记叙文,人美:叙事的记叙文,事美。这是小学语文课文的显著特点。凡是写事的文章,都是要反映时代特征、社会特点,表现了人们是在一个怎样的生活环境里生活着,教叙事的记叙文,不能仅仅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人有灵魂,事有内核。如《放风筝》,以前,我把教学重点放在风筝是什么样子,怎样放风筝的,为了昭示课文中的美育因素,我就把教学重点放在放风筝的情趣上,通过放风筝体味到孩子的生活美。例如第三小节,我不仅要学生明白“我”和“哥哥”是怎样放大蜻蜓的,而且着力使学生感知“放”的情趣:“端端正正”表现了“我”一心在放风筝,“飞快地”跑,是放开来跑,是开心地跑;“赶紧”松手,是为了风筝快点上天。这样做,为的是使学生感受到放风筝的无限乐趣。
3. 写景记叙文:使学生感受自然山河美。
写景的记叙文,在学生面前展示了一幅幅绮丽多姿的自然风光、山河姿态。而这一幅幅景色,就像一支“出墙的红杏”,透过它可以看到“满园的春色”。即大自然的多带多姿,山河的清秀壮丽。如《五彩池》写出了池美,水美。第二自然段是写池的,为了使学生知其形,而又感其美,因文定法,我就抓住了一些比喻句来进行教学。如:一个个水池怎么形成了一颗颗宝石呢?大小相同,深浅不一,在你眼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色?池边又美在哪里?通过这些提问,让学生好好体味池形的美,又知又感,学生也就受到审美教育了。
4. 状物记叙文:使学生感受生活的环境美
状物记叙文的基本内容是“物”。作者笔下出现的“物”,都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或点缀着人们的生活,或增添我们生活的情趣,或启示我们的人生。状物记叙文有两个特点:一是所状之物的特点,二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所以,教状物记叙文就是要展现物美、情美。如《蟋蟀的住宅》,蟋蟀的住宅在奇特中显示了美,而蟋蟀建造住宅本领,不是想我们展现了创造美吗?如果状物记叙文就“物”讲物,把很强的美育因素丢弃一边,这是很可惜的。
篇6
记叙文的六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记叙文的阅读中,记叙文的六要素都必须交代清楚,但有些时候,记叙文的某些要素可以适当地省去一些,因为这些要素不需要作者交代,读者就能明白。而在某些记叙文中,因作者所写的事情较为复杂,时间、地点都有所变化,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而使得内容不断深化。如果同学们不明确时间、地点的变化及相关的人物情节,就很难理清文章的脉络。
【即学即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件小事
铁 凝
15岁那年,我很迷恋打针,找到母亲一位在医院工作的朋友做老师,向她学会了注射术。
自从我学会了打针,便开始期盼眼前有病人,不论是家人或外人。我备齐针具,严格按照程序一次次操作着。一天,有位邻居来找我,说她每天都要去医院注射维生素B12,我若能为她注射,便可免去她每天跑医院的麻烦。
我愉快地接受了她的请求。
这位邻居本是天津知青,因病没有下乡,大约在天津又找不到工作,才到我们的城市投奔她的姨母,并在一家小厂谋到了事做,她好像是那种心眼儿不坏,但生性高傲的姑娘,学过芭蕾,很惹男性注意。这样的邻居求我,弄得我心花怒放。
每日的下午,我放学归来,便在我家像迎接公主一样迎接我的病人。一连数日,事情进行得都很顺利,我的手艺也明显地娴熟起来。熟能生巧,巧也能使人忘乎所以乃至贻误眼前的事业。这天我的病人又来了,我开始做着注射前的准备:把针管、针头用纱布包好放进针锅(一个小饭盒),再把针锅放在煤气灶上煮。煮着针,我就和病人聊起天来,聊着小城的新闻,聊着学生的前途。不知过了多久,我才突然想起煤气灶上的事。
有句很诙谐的俗语形容人在受了惊吓时的状态,叫做“吓出了一脑袋头发”,这形容正好用于我当时的状态。我已意识到我受了很大的惊吓,那针无疑是大大超过了要煮的时间。我飞奔到灶前关掉煤气,打开针锅观看,见里面的水已烧干,裹着针管的纱布已微煳,幸亏针管、针头还算完好。
我不想叫我的病人发现我被吓出的“一脑袋头发”和这煮干了的针锅,便装作没事人似的,又开始了我的工作。我把药抽进针管,用碘酒和酒精为病人的皮肤消过毒,便迅速向眼前那块雪亮的皮肤猛刺。谁知这针头却不帮我的忙了,它忽然变得绵软无比。我一次次往下扎,针头一次次变作弯钩。针进不去,我那邻居的皮肤上,却是血迹斑斑。我宣布了我的失败,半掖半藏地收起我那难堪的针头,眼泪已劈里啪啦地掉下来。
我的邻居显然已知道背后发生了什么事,穿好衣服站在我眼前说:“这不是技术问题,是针头退了火。隔一天吧,这药隔一天没关系。”
邻居走了,我哭得更加凶猛,耳边只剩下“隔一天吧,隔一天吧……”难道真的只隔一天吗?我断定今生今世她是再也不会来打针了。
但是第二天下午,她却准时来到我家,手里还举着两支崭新的针头,她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一样,微笑着对我说:“你看看这种号对不对?六号半。”
这次我当然成功了。一个新的六号半,这才是我成功的真正基础。
许多年过去了,我深信她从未向旁人宣布和张扬过我那次的过失。一定是因了她的不张扬,才使我真正学会了注射术,和认真去做一切事。
(选自《铁凝散文精品赏析》)
【专项训练】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发生的“一件小事”。
解题思路:对事件的概括是记叙文的考点之一,具体操作时,同学们应注意找出代表事件的起因、经过与结果的关键词。
【拓展练习】
2.文章采用了哪些方法来描写自己的邻居?在“我”的印象中,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解题思路:要想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就必须抓住记叙要素中的人物进行分析,以便于进一步了解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篇7
1.开门见山法。即文章一开头就开宗明义,简洁明了,直接点题,高度地概括文章的要旨。这种开头给人以精练爽脆之感。如魏巍《我的老师》一文开头一段就是这样一句:“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又如莫怀戚《散步》一文的首段:“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2.写境引出法。作者先描写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创设环境,把读者引入某一气氛意境之中,在唤起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引出所写人物,给人以峰回路转之感,或者把人物置于某一特定背景之下,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某种命运。如老舍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的开头一段:“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一些似云非云似雾非雾的灰气低低地浮在空中,使人觉得憋气。一点风也没有。祥子在院子里看了看那灰红的天,喝了瓢凉水就走出去。”环境如此恶劣,但祥子为了生计不得不拼命拉车,这就预示出人物的命运必然是悲惨的。
3.提问导入法。以提问的方式开头,扣住读者心弦,然后循着问题顺藤摸瓜,卒章显志,让读者悬着的心逐步释然。如张之路的《羚羊木雕》一文的开头一段:“‘那只羚羊哪儿去了?’妈妈突然问我。”
篇8
一、点滴小事,发现身边精彩
写好记叙文的关键在于善于发现和感悟身边小事,从中体会生活精彩。语文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借助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进行叙述,做到以小见大,从细微之事中感悟人生的真谛,这正是记叙文写作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记叙文的指导时,应善于巧妙运用已有资源,语文教材中的给定阅读文章便是极好的写作参考资源。教师可以将教材中许多名家的作品进行系统整合,从中发现其写作特点与精妙之处,以使学生得以借鉴和学习。例如,初中语文教材收录了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两篇文章,分别是《背影》和《春》,他的写作特点正是善于发现身边小事和细微之处,使文章表达更真切、朴实。以《背影》一课为例,教师可在新课讲授环节有效引导学生对该文章的表达方式、独到之处进行讲解:“同学们,通过对文章《背影》的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作者对父亲的不舍与思念之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有过思念,也会有过不舍,但是为什么我们却没有将这份情表达的如此真挚呢?”待学生陷入思考后,教师可继续讲解:“在《背影》一文中,作者仅就父亲为自己买橘子这件再平常不过的小事中,描写得极其细致入微,将父亲对孩子无微不至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见生活当中处处有精彩,处处有感动,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和一颗善于感动的心,这样才能将平凡的小事刻画得不平凡,将记叙文描写得更精彩。”同样,都德的作品《最后一课》属于通过细节描写进行叙事。文章中作者仅通过描写沦陷区以学校的一节普通的法语课,却展示出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充分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强烈的爱国情怀,这些优秀作品都是值得学生借鉴与参考的。另外,教师也可通过写下水文的方式,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
二、标新立异,拒绝老生常谈
在记叙文的写作中,创新性是极重要的一个因素。新颖的文章可以使人眼前一亮,更能为文章增添不少色彩。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的文章具有创新性,杜绝老生常谈呢?语文教师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善于观察生活,积极发现生活中不一样的“美”,这样记叙文的写作才能更有特色,标新立异,文章内涵也自然更深刻。教师指导写作新颖性时,应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立意新颖。所谓立意新颖就是从常见小事中见新义,善于转换看问题的角度和思维方式。在此方面教师可进行如下讲解:“同学们,要想在实现立意新颖,就必须要有新颖的观点和思维角度,做到‘博’‘深’‘新’,所谓‘博’即为从多角度看待问题;‘深’即为善于看到事物的实质;‘新’即为从常事中看到相反的道理。”做到以上这三点,便可实现立意新颖。其次,题材新颖,主要包括题目和材料。在此方面教师可以进行以下讲解:“同学们,对于文章来说,一个新颖的题目至关重要,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读者的眼球,那么如何能拟出新颖的题目呢?我们可以遵循五种方法:①运用修辞手法,如《我闻到了阳光》《信念是飞翔的翅膀》;②运用名句,如《东北日出西边雨》《生活不相信眼泪》;③运用逆向思维,如《渴望苦难》《真想做个差生》;④设置悬念,如《我是捡来的吗》《1+1=?》;⑤中西结合法,如《comeon,给我感觉》《女孩,sorry》等。另外,同学们也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将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和新的感悟、发现记录下来,多读优秀的课外作品,这样便可以不断丰富知识储备,做到材料新颖。”最后,结构新颖。通常学生习惯将记叙文的结构设计成“时序顺进式”、“平列展开式”,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使用更新颖的结构,如“对比照应式”、“穿插回放式”等。
三、真情实感,抒发内心感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情实感是文章的灵魂,在学生进行记叙文的习作过程中,不仅要讲真人真事,更重要的是要抒发真实情感,但是在许多学生记叙文的书写中往往最缺乏的就是真情实感。为此,教师应在此处多下工夫,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情感因素。
篇9
披览近几年全国各省市中考语文试卷之作文板块,笔者发现记叙文写作是一棵“常青树”,“写景记叙文”占有一席之地,可见学写记叙文是必要的。其实,撰写记叙文不仅是生活的必需,工作的必需,而且对于全面提高人们的写作水平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记叙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这里,笔者主要谈谈写景记叙文中,如何进行描写、抒情,以飨读者。
【技法指导】
写景离不开描写,即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景物的状态、颜色、气味等摹写出来,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怎样才能把景物写活呢?要善用修辞手法。
拟人法。如:“这座小山多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为衫,白桦为裙,还有那红色、紫色的绣花鞋……”这里把小山当做人来写,将小山写活了。
比喻法。如:“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这句描写把美丽的水景比做一幅“画卷”,把水写得很生动。
摹声法。如:“风卷着黄沙,吹得小树发出呜呜的叫声。”这里是运用摹声的手法,把风中摇摆不定的小树写得活灵活现。
夸张法。如:“眼前的瀑布发出震耳的响声,水就像从天上倒下来的一样。”这里运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瀑布的水势特点。
写景为主的记叙文对写景的要求是:要善于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点。要善于变换手法,写出景物变化。自然景物不是绝对静止的,改变观察点,以静显动,可使景物描写变化无穷。
写景常常为抒情创造条件,通过写景来抒情,是写景散文的根本特点。常见的抒情方式有:
直抒胸臆。即作者在一段景物描写后,通过议论,直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有时也在文章开头,在奠定基调的同时抒发自己的情感。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的第一段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直抒胸臆,点明题旨,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寓情于景。这种方式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饱含着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触景生情式,即作者触及客观景物而引起情思,情由景生,有感而发;二是融情于景式,也就是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熔铸在作品的景物中,使外在景物附着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感彩,达到“移情”的目的。如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运用这两种表现形式,能够使文章显得蕴藉悠长,情真意切。
寓理于景。这是把作者的意识巧妙地引入客观景物的一种手法。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现常用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范文示例】
外公的糖葫芦
宋晗
独自一人走在街市上,望着街市的那一头,心里猛然有种说不出的难过。
“外公,我要吃糖葫芦――”一个娇嫩而富有活力的声音冲入耳朵,循着声音望去,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拽着一位老人的手叫着,眼神里是满满的天真。我的心猛然被刺痛了,一幕幕熟悉的情景在我脑海中浮现。是啊,那个小女孩不就是十年前的我吗?
爷爷奶奶喜欢男孩,而我却偏偏是个女孩,父母不敢违背老人们的意愿,准备把我送人。这时,外公把我从父母手中抢了过来,他怒气冲天地朝我父母大喊着:“你们不要,我老头子一个人养活!”父母拗不过外公,也不敢再讲话。从此,我就和外公相依为命。
我小时候,外公家里很穷,可是他从不让我挨饿,外公没有吃过一顿饱饭,他把可以吃的东西全都给了我。每每这时,我总是眨着灵动的眼睛,盯着微笑的外公,天真地问:“外公,你怎么不吃啊?你不饿吗?”外公抚摩着我的头,笑着说:“凤儿乖,外公不饿,凤儿吃吧!”于是,傻傻的我就把好吃的东西全吃了。
那时候,一些调皮的孩子总骂我是没人要的小孩,每次都是外公赶走他们,然后抱起哭得一塌糊涂的我。这时,我总会哭着问:“外公,为什么我没有爸爸妈妈?”外公犹豫了好久,我蓦地看到他眼里闪烁着的泪光:“凤儿不哭,凤儿没有爸爸妈妈还有外公啊,外公会养你一辈子的,外公会一辈子陪在凤儿身边。”当时,我真的不懂:一个老人为什么会含着泪说出这么刻骨铭心的话。
我和外公都爱吃糖葫芦,尽管家里很穷,但外公每天都会给我买一串糖葫芦。当时的糖葫芦好甜啊,我总是骑在外公的脖子上,兴奋地大叫着,然后再低下头问一脸笑容的老人:“外公,糖葫芦真好吃啊,你也吃一颗吧!”外公总是摇摇头:“凤儿吃吧,凤儿吃了快长大。”“不嘛,凤儿要外公吃!”我一边说,一边用脏兮兮的小手揪下一颗塞进外公的嘴里,我看到外公的脸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后来,我伏在外公的背上快睡着了,手里还握着没有吃完的糖葫芦,隐约听见外公的声音:“凤儿啊,人的一生就像这糖葫芦一样,有酸有甜,走过酸涩,才有甜蜜,你一定要经得住它的考验啊!”
那一次,我病得很厉害,吵着闹着要吃糖葫芦,外公没有办法,只好冒着寒风出去为我买糖葫芦。那时已是深冬,凛冽的寒风直往人的骨子里钻。外公一家又一家地为我寻找尚未关门的糖葫芦店,终于找到了一家。当他手握着那串来之不易的糖葫芦往回赶时,一场车祸降临了,他的鲜血流了一地,手里还紧紧握着那串糖葫芦……
外公,我来看你了。我站在外公的坟前,墓碑上照片里的老人那灿烂的笑容清晰地映入我的眼眶,泪水霎时滚落了下来。
手中攥着糖葫芦,我心如刀绞。若不是这糖葫芦,外公怎会离我而去?是我害了外公啊!
我轻轻地揪下一颗糖葫芦,泪眼蒙地望着墓碑上的照片,说:“外公,你看这糖葫芦……啊……你一颗……我一颗……”
篇10
一、学会修饰叙述语言使文章生动
在记叙文中,同样量的信息,纯用概括性的语言表述,虽然简练但显得枯燥平淡,如在保留原有信息量的基础上尝试添加一些修饰性语言,间以适当地调配句式或叙述角度,并运用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进行关联性描绘,文章的语言就能变得生动一些,“有味”一些。
①一百多年以前,弗雷德里克・肖邦在热那佐瓦沃拉出生了。
②热那佐瓦沃拉。一百多年以前,弗雷德里克・肖邦的摇篮就放在这儿的一间小房间里。《肖邦故园》同样表述肖邦出生的时间、地点两个信息,①用的是叙述性语言,②采用倒装句式,并运用联想进行关联性描绘:“……摇篮就放在这儿的一间小房间里。”两相比照,第②句显然生动有味,并创造出“温情、甜蜜”的情调。再看下面的实例:
①期末考试失败了,我心情很差。
②“路有点长,夜有点微凉,心情迷迷惘惘,和天空交换沮丧……”此时,也许只有这首歌能表达我因为考试的失败而带来的伤痛。同时表述因考试失利而心情糟糕一事,②调动联想,融入和心情一致的几句歌词,进行关联性描绘,味道就大不一样。
①又考砸了,我在失望中苦恼。
②又考砸了,我在失望中苦恼,在苦恼中失望。
换序后重复一下,韵味顿生。
①我呆呆地盯着窗外,只见长长的雨丝不断地飘落。
②我呆呆地盯着窗外,长长的细雨不断地飘落。雨细长,愁丝更长!
加上一句话,情景交融。
二、学会化叙述为描写使文章生动
记叙文形象化方法主要靠描写。描写按内容分为:人物、景物、场面描写,其中人物描写最多,又可分为语言、行动、描写、肖像描写等等;按手法可分为:白描、细节描写;按角度可分为:正面、侧面描写。掌握并恰当运用细致的描写,就能使记叙文形象生动、丰满、人物性格鲜明,有力地表现主题。
例1:阳光地带
下午回来,我一进家门,便看见了我的被子。与中午不同的是,它们已经被晒在了阳光最好的地带,夕阳将雪白的被里镀上一层浅浅的金色。而母亲的被子却寂寞的呆在晾衣绳的两端,房屋的阴影默默地在它们身上画着单调而规则的几何图形。我走到我的被子面前,用手抚摸了一下,它们是温暖的。
它们当然是温暖的,温暖如母亲的手心。我又抚摸了一下母亲的被子,它们是清凉的。它们当然是清凉的,清凉如母亲的手背。
我的眼睛忽然呈现出往昔的许多情节:家里质地最好的那条床单,方位最佳的那个房间,开得最漂亮的那盆鲜花,做得最好吃的那盘菜,甚至吃饭时图案最精致的那只碗……如我的被子所处的这段阳光地带一样,一切都是我的。
这几段文字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画出描写对象的神韵,很好地烘托了感情。并适时联想,回忆往昔的生活细节,把母亲对儿子的爱刻画的具体细腻,丰富了情感内涵。
例2:豹子飞奔!(有删节)
在奥林匹克主体育场,无数的观众在静静地等待着,无数的闪光灯在静静地等待着,无数的解说员在静静地等待着,夜空中的月亮在静静地等待着,孙海平教练也在静静地等待着。
刘翔像平原上疯狂的豹子,开始狂奔,一步,两步,三步,……第一个栏轻松过了……
又是那凶狠的豹眼,盯住前方,咬紧了牙,似乎用尽所有的劲,开始第二个栏:一步,两步,三步,右腿抬到最高点,啪!用力下压,左脚用上……第二个栏也过了!
……
开始进入最后一个栏,一步,两步,三步,右腿向上抬到了最高点,啪!用力下压,左脚用上全部的力量向下蹬地,右脚稳健地落在地上……快到终点,刘翔不再死盯着前方,而是充满自信地左右各瞥一眼,一个狮子甩头……无数的观众沸腾了,无数的闪光灯沸腾了,无数的解说员沸腾了……
这几段文字先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渲染出赛场紧张的气氛,然后把刘翔比喻成豹子,并细化其动作、延长其过程,是文章充满了动感和力度,人物风采呼之欲出。
比较1:
①这次期中考试,我考了380分,我太高兴了。我一路小跑奔回家,把这个喜讯告诉妈妈……
②……这次月考,我考了380分,我太高兴了。放学了,我奔出教室,赶快回家,一路上,行人都在对我笑,虽然是春寒料峭,可风吹在脸上一点也不冷,路边的杨柳枝头已冒出嫩嫩的青芽,从几家商店的音响里也传出优美的乐曲,似乎在为我一路伴奏,“妈妈,妈妈,我考了380……”我心里抑制不住地喊着……
将抽象的心理介绍变为具体的心理描写,用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情绪,这样该就一下子就生动多了,“我”的喜悦溢于言表。
比较2:
①真正感受母亲的爱,是在医院醒来的那个深夜。那天夜里,我睁开眼,看着周围的环境,心里非常慌张。我知道这里是医院,可是我怎么会在医院呢?转过头,看见母亲侧趴在床边,紧紧地握着我的手。心头一阵酸楚,我转过头,眼泪流下来了。
②真正感受母亲深沉的爱,是在医院醒来的那个深夜。那天夜里,我睁开涩涩的眼睛(肖像细节),看着陌生而令人心悸的惨白的环境(环境细节),心里满是慌张。我知道,这里是医院。可是,我怎么会在医院呢?转过头,母亲侧趴在床边,脸上写满疲惫与沧桑,眉间隐约流露着内心的焦灼与担忧(神态细节)。凌乱的头发,苍灰中夹着根根白丝,随着母亲的呼吸微微抖动(肖像细节)。那双长满老茧的手紧紧地握着我细白的手(动作细节)。心头一阵酸楚,我悄悄的转过头(动作细节),眼泪不听使唤的哗哗而下,像一场春天下的甘霖,想滋润母亲沧桑的脸庞。
①虽然没有空喊口号,有具体内容,但是纯粹叙述,缺少具体细微的描写,所以母亲的形象不鲜活、不生动,整个文段仍然缺少打动读者的真挚感情。②既有事件的叙述又有典型的细节描写,其中有肖像细节、环境细节、神态细节、动作细节等。第二段文字中的细节描写,就真切的表现了母亲内心的焦急和担忧,突出了母亲的深沉的爱。
方法总结:精炼词语,表现特征;介绍人物,立体刻画;运用修辞,画其神韵;细化动作、延长过程;景物烘托,细刻感受;他人旁衬,烘托形象;适时联想,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