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4 01:41: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

篇1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一: 

 一.过年长辈为什么要给孩子压岁钱

每到除夕之夜,小孩子将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为什么过春节的时候要给孩子压岁钱呢?

这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进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在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压岁钱。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到了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义为长命百岁,给已经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着财源茂盛、一本万利。货币改为钞票后,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钞票赐给孩子们,因为联与连谐音,预示着后代连连发财、连连高升。

从上面的叙述中不难发现,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二.过年时为什么要吃饺子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少数民族是怎样过春节的

中国传统的春节不仅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少数民族和汉族同胞一样,举行各种民间活动,丰富多彩,喜气洋洋。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二: 

春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里面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所以,在这个节日里面也有很多的习俗.借这个调查机会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1.贴春联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2.年夜饭

在大年30晚上,家家户户都会团聚在一起吃团年饭.当然,这是新年的第1餐正餐,既可以在自己家里吃,也可以在长辈家里吃.对于团年饭的菜式和菜数都是有很严格的规矩的.在我们家.每年的团年饭上都得有8道菜,其中鱼和鸡是必不可少的菜.鱼象征年年有余,而鸡又是广东人最喜欢的食物.它们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呢!

3.徐夕夜晚上0时放鞭炮

在大年三十晚上的0时整放鞭炮也是一种特殊的习俗,它寓意着辞旧岁,迎新春.对于迎接新春还有一种说法叫做守岁这么说吧,守岁其实就是指从大年30到初一期间不睡觉.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这是玩的最好时间.当然这也不是尽然的,有些老当益壮的老年人也会和着年轻人们一起闹新年呢!

4.应节活动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初二、初三日乡镇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如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5.给红包

给红包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

6.拜年

给家人邻居拜年也是有规矩的,在大年初一,必须去爷爷奶奶家拜年,初二的时候则必须去外公外婆家拜年,只有到了初三和初四才能外出给街坊邻居家和朋友家拜年.

总之,新年新开始.我相信在充满激情、热闹的2008年里,我们所有的人都能够健健康康,开开心心!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三: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篇2

【关键词】乡村中学;社会实践活动;步骤和策略

农村中学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方面起步晚于城市中学,实践经验不足,但农村中学也有自己得天独厚的特色条件,所以农村中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立足于农村中学的环境特点,切勿盲目照搬城市模式。如何才能使农村中学的社会实践活动达到应有的活动目标呢?笔者认为总结近期我校举行的一次规模性社会实践调查,分析如下:

选题上:选题大而泛,没有具体可行的细化方案,如直接写春节习俗调查,要是换成春节裹粽子习俗的变迁与消失就很有研究价值了。标题的表达上:不少同学喜欢沿用文学作品的风格,这就会造成文章在风格上的不一致。比如“甜蜜蜜”、“坚守”看了标题,大家还是一点不知道写什么,这类标题非常不科学。一般来说,标题一定要有一个要旨在,比如:关于绍兴空气污染的调查报告。 这样直接表达也可以,如果想漂亮或者夺目一些,可以再加个亮丽的主标题,二(7)班沈晨t同学的标题为:“雾里看花”,我们该怎么做?就显得在形式上有创意。

真实性上:直接网上下载拼凑的存在几篇,其实我们对网络资源既不能全部照搬,也不能弃之不用。照搬的是抄袭,缺少了自己的思考,是不值得提倡的。而视网络为洪水,不将网络资源利用起来,则是非常愚蠢的。科学的做法是下载大量网络资源,结合自己平时的观察综合创新地换成调查研究。

可行性上:部分课题没有研究的或能,如全国观众央视春晚满意度调查,这更全国人口普查一样,得调查几十万人马才能办到。要是换成XX小区群众春晚满意度调查,就可行了。再如“关于绍兴农村春节习俗的调查”,由于可以研究的对象太多,往往会导致最后什么都研究不了,什么也没研究,部分同学写的东西是谁都知道的东西,压根是一种虚无缥缈的调查。如换成“我看压岁钱的变味”――由于家庭条件的好坏,我们往往会面临这样的尴尬,自己的亲舅舅可能只给了两百块压岁钱,而远房的舅舅却因是大老板而出手一千块。再如因为老爸是有职务的人,有的人会了讨好领导,就把压岁钱塞给我,我拿着总感觉别扭,这些内心想法的流露是非常真实与可信的。总之,没有研究价值的研究是假、大、空的,这对中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只能培养他们造假的本领,也不会有真才实学。

格式上:不少班级还是写成散文式,忽视了调查报告应该有的基本框架。一般而言,调查报告应该有个象样的封面,在封面上具体课题及研究人员,并衬以对应的图片以增加美感。开篇需要写明调查的目的,调查的对象,调查人员及分工,调查过程与结果。其中又以调查过程与结果为重点。结果的呈现最好的数据化、图表化的,而不是“较多、不少”这样的语言表达。对于无法用数据表示的,可以配以图片,现在的手机拍照成本很底,学生也喜欢,一定要用起来。最后,还应该有个对现象的分析与对策的探究,这是调查的最终目的。

创新性上:陈旧的,大众化的研究较多,缺少创新思维。几年来的“压岁钱使用调查”“环境污染”、“春节习俗”等依然数目较多。最具创意的是初三(13)高雨燕组的《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箍桶的调查研究》及初三(10)班高成菲《关于春节餐桌“手机控”的调查报告》。前一个调查建立在一种即将消失的遗产研究上,体现了人们的一种怀旧情怀与历史的变迁,可以折射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社会变化,也充满了传统手工艺人的一种劳动尊重。后一个则紧抓时代,看到什么研究什么,在本校绝无第二个版本了。创新性,其实就是要体现在“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上。

调查态度上,不少同学认为调查报告不是硬任务,或者是班主任的事,与己无关,这就造成了任务观点的想法。事实上,调查报告是一次非常综合性的学习,他把电脑操作、文章写作、数据统计、社会知识学习融合在一起,对学生能力的提高也是非常有利。更何况,有的研究并不占据多少时间,比如了解春节的习俗,在生活过程中多长个心眼就可以,这还有利学生学会观察社会、学会洞察人情世故,对他们的成长是多么有利啊!

本人根据近几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出拟值得改进的几个方面:

首先,应立足农村、确定主题。农村中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主题的确定方面,需要努力做到“三个结合”,结合农业生产环境,结合农村生活实际,结合农民子弟特点。开展的活动要与农村学校周边农村环境的探查为主。

第二步:问卷调查,掌握学情

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应首先对学生对活动主题的认知情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这样才能进一步确定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向和深度。比如我在组织的《拒绝白色污染 共建美好家园》这项社会实践活动时,首先让学生填写关于对农村白色污染认识的调查问卷,通过分析学生的调查问卷认识到学生对白色污染来源及危害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第三步:实地调查 合作探究

篇3

1、熟悉调查的过程,掌握学习方法,了解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文化内涵、传统魅力和凝聚力的春节),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好爱国主义精神。

2、将成果广而告之,一次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传,动员全民弘扬民族文化。

(二)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上网调查、个别采访。

(三)调查报告

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的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醇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传统的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功能:

一、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

二、祭祀,缅怀祖宗之德,继承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

三、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职责;

四、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宣泄情感之波,体味人生之乐。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蕴藏厚重的含金矿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千年而不变的,春节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腊月开始办年货:

据中国传统,踏入腊月,已适宜办年货,除了买腊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团聚。

*年二十四谢灶:

在灶头放齐贡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来年衣食丰足暨身体健康,之后烧衣及撒酒,最好将一些汤丸放在灶上,或将麦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会更佳。

*年二十八洗邋遢:

年二十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时机,中国传统来说,这天一家人都要大扫除,祈求将往年的霉运及不如意通通扫走,而自身亦要洁净,据说这样做便可以消灾祛病。

*年三十晚上送年:

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后一天,这天具有感恩和团圆的寓意。晚上一家聚首一堂吃团圆饭,都有鸡,有鱼,有菜,吃的丰富是年夜饭的特色。吃菜时,要由头吃到尾,代表长长久久,吃鱼则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

吃过年夜饭之后,长辈要发压岁钱,根据古时的民间习俗,用红线穿好的一百个铜钱,具有长命百岁的意思,而现在就用货币代替(钱一定是偶数,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们大多守岁到天亮,为的是祈求双亲长寿。到子夜十二点整,开始放爆竹,庆祝新一年的来临。

*正月初一宜祭祖:

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习俗。在祖先排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着一家人烧香诚心祭拜及烧衣。祭祖完毕后,晚辈向长辈拜年,拱手互相恭贺。此外,年初一不可扫地倒垃圾,相传这样会送走财气,一些不吉利的话亦不能说,否则这年会不好运,亦尽量不要打碎碗碟,如果真的不小心打碎了,就是例如碎碎(岁岁)平安,落地开花,富贵荣华)等好兆头的话。

*初二妇女返娘家拜年:

初二是出嫁女回娘家的日子,相传年初一回娘家,会令娘家变穷,所以要初二才返回。此外,返娘你家拜年不能空手,必须准备一些贺礼,如糖果或生果等。

*年初三赤口:

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团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年初四接财神:

话说年二十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则是诸天神由天界返人间之时,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则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备齐。并要焚香点烛烧金衣,以欢迎诸神回人间。

另外,还有扫尘:除陈布新把一切穷运晦气通通都扫出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祷。

贴春联:将春联贴在门口,贴够八张,代表由头发到尾。

篇4

____年寒假成为最长寒假,这一年的寒假作业也成为我们关注的一个点。寒假作业起到了对一学期所学知识的检阅的一个作用,由于题型覆盖较广,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考试题型的局限性,也为大家对一学期的学习做一个很好的复习。“温故而知新”,寒假作业带给我们的并不仅仅是日常的作业那样简单。笔者借过年期间,对____县____区长湖村的部分中小学生的寒假作业进行了调查。

____县____区长湖村的中小学生的寒假作业情况

____4年2月16日—2月20日

____县____区的长湖村地理位置较为独特,它在____的辖区范围内,但距离属____的____区只有不到十分钟的路程,离属长沙的望城区____也只有半小时左右的路程。长湖村的小学生基本上在位处邻村的围坚学校读书,而目前,围坚学校只设置了一年级到五年级的五个年级,包括校长在内,所有任课老师只有7位,六年级已经并入到同地区的沙田中学。有些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会将孩子送到教学资源更为丰富的________区的小学或中学读书。一条河的距离让两地的教育有了区别,而这一点也在寒假作业中有所体现。

个例一:

汤盼,10岁,在____县____区的围坚学校读5年级,班上只有24个人。今年的最长寒假对他们并没有产生什么影响。从1月31日放假,到3月2日开学,仍然只有30天。这次的寒假作业除了要完成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四本寒假作业,平常用的数学教辅书上的题没做完的要全部完成外,还要完成13张数学试卷,30篇日记。

汤盼说,她觉得这次的寒假作业很多,不过也会计划着每天做一点,每天做一点。到除夕前已经完成了一大半了。同班的陈诗怡也说:“一到放假就作业多。”

个例二:

____和____,是一对亲姐弟,平常父母在长沙打工,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不过妈妈会经常回来看望他们。姐姐在沙田中学读初一,弟弟在围坚学校读四年级。与汤盼和陈诗怡不同,他们俩认为自己的寒假作业很少。姐姐的作业是四本寒假书,20篇日记,另外把英语测试卷的A卷部分做完;弟弟的作业则是四本寒假书和15篇日记。

个例三:

相对来说,住在同村而在牌口中学(________区)读初一的汤晓丽的寒假作业就很多了。除了数学、英语和综合三本寒假书外,语文老师更是为她们列出了一个单子作为寒假作业。每天要坚持练字,要求除了标明日期外,还要家长对每天的小字评定等级,字迹不工整,敷衍马虎者开学后加倍抄写;最少要读两本好书,并在积累本上做好笔记。其中要求必读的书是《三国演义》,要找喜欢的情节或故事5个以上,在积累本上概括情节,开学后讲给大家听;抄写回目,并写出6位以上影响人物的5个以上故事的名称;写出自己其他的阅读收获,不少于500字;寒假要进行写作训练,可以是每日见闻、随想、读后感、观后感,也可以抒写少年情怀,最重要的是要将成果装订成册,自己设计封面、封底并插图,开学上交进行评比。此外,还要收集看过的春联至少20条,祝福短信至少10条写在积累本上,写写当地的节日习俗,探探春节、元宵节的起源等等。

笔者发现,与前面两个个例最为不同的是汤晓丽的寒假作业还包括了体育锻炼。

可以从前面三个个例看出,在寒假作业中,要求概括情节、积累寒假中的所见所闻、自己制作写作训练,这些都表现了____区的老师更加注重对孩子的阅读能力、积累能力和动手能力的锻炼。围坚学校的老师则则注重于对课内知识的巩固,相对而言,留给学生的作业也比较少而简单。然而,日记、练字、整本寒假作业的“老三样”是两个地区假期作业的共同点。

不管作业是多还是少,不管老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还是注重知识的积累,寒假期间,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寒假作业,农村的孩子们除了玩也没有其他的什么事可做。在农村,尤其是在留守儿童居多的农村,各种资源匮乏,如何在寒假作业中下功夫而让孩子的寒假更加充实,让学生度过有意义的寒假?笔者建议:

1、做有实践性的寒假作业。要求孩子做一件好事、每天坚持做一件家务,这样的寒假作业不仅能减轻留守儿童家里老人的负担,而且与现实紧密结合。

2、做亲子作业。在留守儿童居多的农村,春节成了很多家庭团聚的时刻,也成了孩子们亲近许久未见的父母的时刻。给爸爸洗次脚,给妈妈梳次头都可以成为加深孩子与父母感情的作业。而这一项作业,简单而又能符合孩子们想要亲近父母的想法。

3、做寓学于乐的寒假作业。要

篇5

每一个饭店都有好几个岗位,各个岗位的要求不一样,,经过调查,饭店各个岗位主要有大厅、总台、客房、餐厅、酒吧、商尝康乐等,而各岗位中又有小小的岗位组成,例如:大厅所在岗位服务员就有大门应接员、大门保安员、行李员、梯口应接员、大厅清洁员、洗手间服务员等。在这些服务人员中,有不少礼貌礼节是大家都应遵守的,象大门应接员主要的职责是负责来店客人的大门迎送工作,在服务中要做到精神饱满,并且热情和蔼地招呼每一位进出饭店的顾客们,大门保安员主要职责是负责搞好大门和周围区域的安全保卫,以及车辆指挥和来客的问讯接待工作,大门保安员对饭店来说起着非常大的作用,饭店的安全和宁静的生活是和保安员分不开的。还有其它岗位上的服务员,应做到的各个职责都不同,但他们都给整个饭店带来了方便,给饭店带来了逢勃发展。

饭店的总服务台是饭店的“窗口”,又是饭店管理的“神经中枢”,更是住店人进店和离店的必经之地,因此,能否给客人来时有“宾至如归”之感和离时有“宾去思归”之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总服务台的服务质量,所以说,总台服务是整个饭店经济和信誉的中心点。

总台服务所在的岗位服务人员有接待员、问讯员、订房员、结帐员、外币兑换员、商务中心服务员和话务员等。接待员在总台服务中起很大作用,当你接待客人的时候,不仅要做到办理一个,接待另一个,招呼后一个,这个原则,还要做到热忱地为每一位客人服务,当本饭店客已满时,要主动帮客人推荐到其它饭店,并且当接待完一位客人时,要用心对保存好本客人的存档,以在下次接待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服务,只有这样,客户才会对本饭店独家青睐,当然,能够做到“宾至如归”、“宾去思归”这种情感,是和饭店内的各个岗位上的服务人员分不开的。

既是饭店,就会有客房,而客房主要是客人的休息场所,房间的好坏,关系到住店客人的心情,为客人提供温馨、舒适、幽静、安全的居住氛围是十分重要的,并且还要根据住店客人的习俗,例如韩国人喜单厌的习俗,因此,在为韩国客人准备房间是要避免出现双号的房间。此外,为客人准备的房间应该要在客人还没住进去之前检查好一切的设施,以免对客人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误会。

餐厅是饭店中的一个重要部门,是客人用膳的主要场所,也是饭店获得最隹经济效益、弹性最大的部门之一,它的服务特点是服务员直接对客人提供对面的服务,个量大,时间长,需求多,为了满足宾客的不同需求,必须做到美味隹肴,令客人吃得满意。

此外,饭店能够做得好,还离不开一个主要因素:微笑。古人云:“没有笑颜不开店”微笑可以赢得商朋满座,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可以说笑是对一个饭店的治店法宝,企业的成功之道。目前为止,在我市也有不少的饭店,也有不少有名的,像福州大饭店、西湖大酒店等,它们之所以出名,我想是和饭店中的每一位员工的优质服务分不开的。

最后,祝愿我市的饭店、酒家能够蒸蒸日上,为我国旅游业做出新的贡献。

旅游业市场状况调查报告作者:陈怡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的旅游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国面向亚洲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从国内旅游业的收入看,从1985年到1998年的14年数据表明,除1989年外,13年都保持了两面三刀位数的增长速度。1999年入境过夜者2700万人次,外国旅游者人数可达840万人次,比1998年增长18%,比历史上最高年份1997年还增长13%,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可突破140亿美元,比1998年增长12%左右,提前一个实现“九五”计划指标,国内旅游蓬勃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国内旅游人次预计达7.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超过2800亿元人民币,发挥了刺激内需,活跃市场,拉动经济的作用,全国国际国内旅游可突破4000亿元人民币,比1998年增长17%左右。

篇6

本调查报告对丧葬礼仪及民间纸扎工艺的研究建立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也参考了一些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这些资料,本报告试运用民俗学的研究方法对民间纸扎文化做出描述,来简单地讨论民间纸扎工艺作为民间最后的殡葬文化与民众生活的关系以及在当今农村思想建设中的作用,通过探讨村庄中丧葬祭祀活动中纸扎在工艺、表现样式等诸多方面的演变,说明纸扎品不单单是丧葬祭祀用品,它的变化,不仅仅是技艺与样式的改变,更多的则是当代社会的人生信仰与社会风尚正在发生的转变。

关键词:山东老砦镇;丧葬习俗;纸扎工艺;文化功能

中图分类号:K89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2

一、调查地点介绍

老砦乡位于有“北国江南鱼米之乡”之誉山东省鱼台县的最东端,中国北方最大淡水湖的西岸,为山东、江苏两省,鱼台、微山、沛县、丰县四县交界处,济徐公路、京杭运河并行穿境而过,水陆交通便利,运输业兴旺发达。受孔孟文化洗礼,铸就了老砦知书达礼、忠厚诚信之风范。老砦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良好的水陆交通运输条件,丰富的农、湖、畜产品,充足的地下煤炭资源,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优厚的发展环境。

全乡总面积36.8平方公里,辖28个行政村,总人口2.93万。全乡四周被四条河流所包围,沟渠纵横,土地肥沃,拥有13处排灌站,水浇条件便利,基本达到旱涝保收。小麦、水稻、棉花等作物种植面积较大,已形成了反季节蔬菜、白莲藕、元葱等高价值种植模式。依据沿湖优势,畜牧养殖业特色明显,已形成1.2万只小尾寒羊、1.6万只波尔山羊、1万头猪、11万只微湖麻鸭的养殖规模。沿湖低洼地开发取得显著成绩,全乡养殖水面达到6500亩,螃蟹、大口胭脂鱼、鲶鱼等一批名特品种养已成规模之势。

老砦乡地下煤炭资源丰富,煤层厚、煤层多,投资4.6亿元建设的、年设计能力120万吨的、司法部属大型矿井湖西煤矿已正式投产。一批依托煤矿建设的洗煤化工项目及服务项目正在开工建设。围绕“农业强业、工业强乡、财政强乡” 目标,乡党委、政府带领全乡人民创新思路、比学赶超、扎实苦干,努力在结构调整、招商引资、园区建设等重点工作上求突破,全乡经济正处速发展阶段。

二、调查过程

为了完成这次田野调查,我于2013年春节期间,两次前往老砦乡的刘寨、李集、王庄,对这些村庄的丧葬礼仪及纸扎工艺进行调查和询问并进行了归纳。

(一)纸扎的源流以及当代的发展

纸扎在民间的叫法不尽相同,比如糊纸、扎纸、扎罩子、扎作等等。广义的纸扎涵盖了店铺门面装潢、彩门、灵棚、戏台、匾额及扎作人物、纸马、戏文、舞具、风筝、灯彩等。而狭义的纸扎指的就是丧俗纸扎,一般指代用于祭祀及丧俗活动中所扎制的金山银山、牌坊、门楼、宅院、纸人纸马、摇钱树、家禽等焚烧类的纸品。

纸扎的渊源是古代用于殉葬的俑人,古人奉死者为神明,故称专门随葬而制作的器物为明器。早先的明器多取于陶、木、竹、瓦等材料,北宋后期,出现了以纸为原料的明器,到了明、清之后,那丧事中的纸扎,就成为必不可少的了。在丧葬用品中,从俑、冥器到纸人纸马的衍变,表明了民俗艺术的沿续和发展,是生存在民间社会的“活化石”。供奉纸扎与民间的祭祀活动密切相关,其形成是原始社会以来墓葬殉葬俑的发展和演变的结果,用丧俗艺术形式来悼念死者,对世人来说能起到安慰和调节伤感的作用。最初的殉葬品是用活人活物来充当的。奴隶社会,贵族死后盛行以活人殉葬。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意识到这种行为过于残酷而逐渐被废除。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最早的俑,可能是用茅草扎成的草人,孔子称之为“束草为人形”的“刍灵”。后来又发展为用木偶人陪葬,大体上可以看出有些像人形,古代统称为“明器”。在丧葬用品中,从俑、冥器到纸人纸马的衍变,展示了我国民俗艺术的沿续和发展轨迹,同时也是生存在民间社会的“活化石”。

丧葬中为逝者陪送物品的礼俗由来已久。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类之后灵魂不死的“万物有灵”观念,它是为满足民众祭祀信仰心理及精神需要的一种形式。原始人类认为人死之后,他们的灵魂其实是转移到了另外一个空间去延续,在那个生存空间,同样需要有物质生活的享受和保障。所以,在为逝者下葬前都竭尽所能的为其陪葬生前所用的生活用品。原始部落墓葬中所出土的一些陪葬石器、陶器、玉器就是这一思想观念最有力的见证。

(二)纸扎的文化功能.

在中国传统礼仪观念中,丧葬习俗是一项非常繁琐的民俗活动,一场轰轰烈烈的白事,被人们看作一个人一生的完美归宿,现今在广大农村地区,这种观念依然表现得非常突出,而通过这些丧葬礼仪活动,也产生了一大批民俗行业,扎纸活便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丧葬纸扎在其简单的艺术表现形式下,流露的是人们对逝者的悲痛之情和哀婉之伤,是广大民众独有的悼念和追悼形式,它是直接祭奠于死者灵魂的一种送行方式。寄托的是人们对已故亲人的哀思和美好祈愿的民间艺术,是生人希望死者生活改变的一种做法,是出于表达在生者对往生者的一点心意,纸扎的存在和使用是对生死两界的交流的一种强化。今后的纸扎行业也会沿着这个方向发展,一方面工艺会做得更精美,而价格也会相应提高。纸扎是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态,它广泛地依附于丧葬习俗中,并成为丧葬习俗完成和实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形象载体,其自身蕴含的文化价值已远远超越其审美意义。作为一种迷信陋俗,烧纸扎之类的活动一向受到有识之士的批评,作为一种风俗事象,它的演变轨迹倒是可以窥探世态人情。

(三)丧葬习俗中的纸扎工艺及其意义

通过与所调查村庄的村民开放式的对话,我了解到,现存于这些村庄的纸扎种类不外乎以下四类:一种是神像,比如焚烧于陵墓前的大件扎制品;二是人像,包括童男童女、侍者等;三是建筑,如灵房、门楼、牌坊、车轿等;四是明器、包括饮食器皿、供品和吉祥用品等。这些纸扎作品取材巧妙,惟妙惟肖,与时俱进,体现出了扎纸活人的精湛手艺,过去是纸人、纸马、纸屋、纸箱、纸供具、葫芦吊子等一些式样简单,做工粗糙的纸活,而到了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则演变为扎俊男美女、纸人马,甚至有人扎纸奔驰、纸飞机、纸金库、纸电视、和纸楼房等,流传至今变成了一种民俗民情。

在调查期间,恰遇到一户人家的老人去世,我看到,办丧事的人家在老街上立起了巨大的纸扎牌坊,从老街到办丧事的人家的路两边放满了前来吊唁的人送的花圈和各式各样的纸活,听说是已逝老人的两个女婿花钱扎的,很“好看”,有四老四少、纸轿、纸牛,牛看上去实际上是马,后来才知道,男人称马,女人要称牛,还有很多的生活用品,从别墅、汽车到电冰箱、电视、洗衣机、沙发、元宝,一应俱全。这些纸活要用在出殡行列中,到人下葬时在坟前用火焚化,给死者带到“阴间”享用的,寄托着生者对死者的哀思与祈愿。

据所调查村庄上的一名红白喜事的“忙人”(指办事人家请来专门负责管理所有事项的人)介绍,在农村的丧事期间,要搭台子演戏,乐队鸣奏,把逝者尸体停放好后,在尸体前面支几张条桌或长木板,上面先铺上白纸或黄纸,然后依次摆放好所有纸活,把纸活在灵堂摆好后,在灵堂前方棚口杆上横拴一条线绳子,要挽挂好四条或八条白纸竖写的吊联,中间挂葫芦吊子,在棺罩上扎的纸活主题一般为人或动物,目的就是为了取悦于鬼魂,庇佑和安抚生者。而这些纸活一般是老年人逝世后的当天,由逝者的女婿花钱定做,做的越多,排场越大,在外人看来则是一种孝心与祈愿的最好的表达形式。

(四)丧葬习俗的纸扎工艺该如何传承和保护

纸被发明并大批量生产使用后,纸冥器在丧葬中开始被大量使用。在随葬品种方面,除了由殉葬俑演变而成的纸扎人,如金童玉女、侍奉仆人,还有模仿现实生活所造的房屋楼阁、交通工具、家电等生活用品。

中国自古就有厚葬之风,尤其是齐鲁之地民风重礼重孝,因此,在山东民间葬俗中,焚烧纸扎品表示礼孝的风气也就殊胜。殡葬活动中使用的纸扎,因为它是较为迷信的一种祭祀方式,它与当今社会主流的革新除弊的移风易俗相违背。最近几年,丧葬祭奠中的迷信风俗,正由农村向城市蔓延,趋势愈演愈烈,在一些城区的花圈店、冥品店、冥品一条街上,纸扎的奔驰汽车、欧洲别墅、笔记本电脑、总统套房甚至保姆、保镖、二奶和狼狗,都成了畅销的祭品。我们中华民族一向重视民族文化,亲人离去,举行一些悼念活动和仪式,寄托哀思,本来无可厚非,但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就与悼念和寄托哀思的初衷背道而驰,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过于粗俗化的丧葬祭奠文化,不仅从根本上背离原本所附有的精神层面,还会助长奢侈攀比之风。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纸扎的生存空间将会越来越狭小,或许它也会淡出我们的生活,但是人们通过使用纸扎所表现出来的丧葬文化的传承,却是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而丧葬礼俗及依附其上的纸扎工艺的传承与变革,可以反映文化与时代的变迁。

在我参加的姥爷的葬礼中,就曾亲眼看到,那些花费几万元的纸活在短短不到几分钟之内就化为灰烬,不禁觉得有些浪费和惋惜,这种做法不但浪费、危险、影响健康,又污染空气。为避免这种社会风气,当今社会倡导发扬文明节俭的丧葬文化传统,但是传统民俗的改变和流失,势必会导致一些相关行业的减弱。

众所周知,拥有悠久历史的传统风俗必须靠生活中的广大民众的传承和实践才能延续,但一些不符合时代需求的形式,终究会被淘汰,其实有些东西看起来好像遗失了,但可能正以另一种形式吸引人们继续参与,延续下去。所以烧纸扎这种做法,也会慢慢改变,看看现代人所烧的纸扎品,都是在紧跟时代进步的,这些形式上的部分可能不同,但心意不会因此而消失,缅怀已故亲人和美好祈愿的价值观,也不会因为形式上的改变而荡然无存。

总结:

鱼台是个小地方,老砦镇更小,刘寨、李集、王庄更是小中之小,但是民俗越是在小的地方反而保存的越完整,丧葬礼中纸扎工艺所其中蕴含着的无尽的民俗宝藏正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传承。

通过这次调查,我的收获颇多,但是还是有不足的地方,比如,准备工作不太充分,理论知识不够全面,所到地方,有些方言听起来比较困难。希望下次有所改进 。

参考文献

[1]黄清泉:《谈民间纸扎艺术的文化价值》,《湄洲日报》,2008年第9期

[2]潘鲁生:《民俗“纸扎”之源流》,《中国文化报》,2006年第4期

[3]李新华:《山东丧葬纸扎工艺的形态及其开发利用》,《民俗研究》,2004年第4期

[4]覃子迪:《纸扎――开往阴曹地府的地铁》,《青年文学家》,2009年第7期

篇7

在传统文学作品中,“乡村”是个美丽的场所,如今看起来却更像个乌托邦;在社会学研究领域,“乡村”是个静态的田野调查文本,相隔数十年仍有现实意义。与之不同,在传播学领域,

“乡村”近些年却面临尴尬——当一个突发性新闻发生时,那一个地方几乎人人皆知;而大部分时候,那里真实的图景则不为人知,甚至被遮蔽。

在全国新闻战线2011年8月以来开展的“走转改”活动中,《文汇报》率先启动,8月12日起推出“第一现场”专栏,刊登记者深入社区、工厂、医院、田间地头、科研院所、文艺院团等工作与生活第一现场采写的报道;8月17日,又在头版突出位置推出了“乡土中国”专栏和与之联动的《天下》专刊;8月24日,推出第三个专栏——“蹲点日记”,刊发记者到乡镇农村等一线“解码”和谐社会“基因”的观察与思考。

《文汇报》迄今刊发了数百篇记者“走基层”的稿件。在3个专栏中,

“乡土中国”应该算是着力较多、走得最远,也是比较有特色的专栏。在头版的“走转改”专栏以及在《天下》专刊中,共推出了60余篇稿件,记者深入一线,写出了“牵挂小餐桌”“追踪小餐桌”“艰辛上学路”“乡民口述史”“吾海吾民”“跋涉独龙江”等一系列受到读者欢迎的报道,引起较大反响。

为什么想到开设“乡土中国”专栏

在社会生活丰富多样的当下,读者对信息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仅有宏大叙事、浅层描述,显然不能满足要求。可是今天,不管纸质媒体还是网络媒体,报道的涉及面和质量远不能与之匹配,而呈现“三多”:记者们近的地方走得多,不费劲、容易采访的人和事写得多,浮光掠影、潦草粗率的文字多。

《文汇报》作为一家有全国影响的主流报纸,一直以来在深入各地和各行各业、关注世态民生和解析社会现象、趋向方面,有自己的追求和传统特色。

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之前,在201年初开展的“记者新春走基层”活动中,《文汇报》便推出过一个“乡土中国”的专题。在2011年春节期间,经过认真策划,布置记者利用返乡探亲的机会,深入云南、安徽、广东、浙江、湖南、陕西等地的乡镇和村落,以记者的敏锐、“乡亲”的情感,用脚步和目光度量我国东部、南部和中西部地区农村的土地、山丘、水塘、巷陌,记录那里生活着的人们和人们的生活,细致观察不同的个体。记者笔触涉及坚守土地的农民、返乡创业的青年、亲情缺位的留守儿童、身处城市却仍然是异乡人的进城农民工,以及少数民族青年婚礼习俗的变迁等等。虽然只是无数个乡村中的几个,呈现的却是真实的乡村图景。我们希望这样的“田野调查”和与众不同的纪实文本,能为读者打开一扇认识乡土中国的窗户。

有了这样的思考和初步实践,我们深感新闻战线开展“走转改”活动,能够促使记者“接地气”,走得更远、关注得更广、写得更扎实而贴切。因此决定把“乡土中国”这个栏目长期开设下去,能以深入的“田野调查”,为读者打开一扇新的观察和感受社会生活之窗。

“乡土中国”专栏所做的努力和尝试

2011年8月17日,“乡土中国”专栏开始推出,开栏首篇发表青年记者许旸的“田野调查”——《被自己的热爱“困”住了》。

这篇报道以真实的事例、生动的场景和鲜活的语言,讲述了两项非遗技艺的传承人、嘉善农民许金海身陷市场接纳与保护传承都不“给力”的双重困境,呼吁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应有的尊重和认可。许呖此前曾多次做过乡村专题报道,在她看来,农村这片广阔天地的每一次“脉动”,往往隐藏着大量社会现象的线索。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正好是贴近记录乡土冷暧的契机。

此后,专栏又陆续推出了《走访“世界海拔最高学校”》《“最美乡村女教师”》《踏遍深山“一对一”》等记者从、贵州、云南等地发回来的走基层报道。

2012年3月10日、20日、30日,“乡土中国”专栏刊出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曾维康数年来深入江汉平原的一个村落,采访26位乡民,以口述实录形式——翔实报告当下农民“原生态”》的长篇报道,以及12位乡民的“口述实录”。这些口述人包括村党支部书记、老干部、乡村教师、赤脚医生、私营企业主、外出务工人员、大学生等等。专题报道着眼于一个村落,展开对中国农民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微观研究,翔实而尖锐地呈现了农民和农村的困惑和现状,告诉读者不为人知甚至被遮蔽的真实乡村,引起了广泛关注。一些读者认为,这些调查报告如实反映了当前农村的现状,并对朴实、扎实的作风和文风感到敬佩。

农村留守老人是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伴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一个不能回避的沉重话题。2012年重阳节前,记者来到劳动力输出大省湖南,并选择了岳阳县新墙镇大桂村作为调查农村留守老人现状的样本。记者来到老人周小珍的家中,与她同吃同住,观察她的生活,走进她的内心。周小珍告诉记者,自己“养儿”最初是为了“防老”,没想到自己老了,儿女却一个都不在身边。小孙子浩宇是老人生活唯一的精神寄托,同时也是个沉重负担。对孙子,她不仅照顾得无微不至,还因为担心孩子独自在家发生意外,每天带着他去耕地。

她的故事,真切地体现了农村留守老人孤单、隐忍,和孙子相互依赖又不堪监护重负的现状。2012年10月24日,这篇题为《两个人的耕耘》的报道推出后,广受社会关注。

关注社会民生,回应群众关切,是媒体应尽的职责,而将社会现实,包括农民和农村生活的图景真实呈现给读者,本是题中应有之义。今年,我们希望搭建一个开放的平台,将那些同样接上“地气”、冒着“热气”、写出“生气”的调查报告和文章推荐给读者。

以专栏提升专业带动队伍

所谓“专业精神”,不仅包括优秀的专业技能,而且包括在专业技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对工作极其热爱和投入的品质。即使在新闻领域,这样的专业精神如今也已经被稀释、被弱化、被淡忘了——确实有一部分记者成了网络信息的下载者、通稿的二传手、通讯员的“小跟班”;不管是新闻采访还是写作,都受到粗暴和浅薄的对待。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正因为此,在今天重拾新闻的专业精神、敬畏新闻的专业精神,显得更为紧迫与重要。这是“走转改”活动带给我们的另外一个层次的思考,也是我们将“走转改”活动作为一项抓手而不是宣传任务的主要原因。可以说,从2010年世博会期间“我的世博故事”报道,到2011年年初的--“上海春早——记者走基层系列报道”,再到2011年8月起开展的“走转改”活动,我们希望努力做好一个系列产品,来提升一种专业技能和专业精神,带动整个队伍。

“乡土中国”栏目的开办,可以说是《文汇报》作为一张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的传统大报,在面临新媒体冲击时的探索之一。由于新媒体具有及时更新、信息海量、互动性强等优势,令传统纸媒望尘莫及。而“乡土中国”的应对之道是做高质量的新闻:不满足于提供简单的消息,还要通过扩展性的报道,把新闻做深、做透,为读者梳理新闻背景、提供独特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天下事。

“乡土中国”的一大特色是着眼全国,不局限于一城一地之事。也不自缚于某一领域之内。它将报道的触角延伸到整个中国,扩展到当下乡土社会的各个领域。记者必须走出大城市,前往偏远山区、乡镇和村落。在与采访对象同吃同住、亲身体验之后,记者才会对事件、人物拥有深刻而独特的感知,并将这些感知付诸报道。在报道的过程中,以每个个案的地域独特性与当代中国的发展进程相观照,为读者展现一幅全景式的“天下”图景。

“乡土中国”的另一个特色是深入。从一人、一事出发,提供翔实的新闻背景,深入采访者的内心世界,挖掘事件背后的原因,拓展了新闻的宽广度。

篇8

本课以《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第课《美在民间永不朽——中国民间美术》一课为蓝本开设的高中美术鉴赏研究课例。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汇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这些艺术承载着一个民族地域文化的审美特征,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组织架构的历史形态。但随着工业社会都市化进程加快,外来消费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使得民族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遭到破坏,扎根于乡间的民间艺术进一步势微,特别是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艺术正迅速消逝。民间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随着传承人的逝去而消亡。因此我们应该醒悟:民间艺术已经成为濒危的文化需要保护。积淀深厚的民族民间艺术为学生提供了学校难以相比的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教育资源,将民族民间艺术引进学校美术教学课堂,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本课选取了我国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中典型的中国民间美术6个种类:年画、民间玩具、剪纸、风筝、编织、刺绣、编织。让学生分组选题收集素材合作调查交流展示价值延伸的研究学习。由于我校高一70%的学生住在广州市郊,活动中我倡导让学生接触、积极主动地参与本地或社区组织的一些民俗活动进行调查。加强他们热爱以及继承我国民间美术本土文化的信心、成为学生体验生活,学习艺术的丰富资源。通过师生制作多媒体课件,而提供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增加课程信息量的同时,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体验自主研究这种开放性的教学观,拓展了学校教育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欣赏美、了解美、发现美、评价美的鉴赏过程中感受相互合作、体验发现的愉悦。本节课将从调查汇报、交流评价、实践临摹三个教学环节来感受民间美术的特点和民间美术的语言、了解民间美术的一般审美特征,初步掌握民间美术的一般鉴赏要点。

二、教学对象分析

高中是对一个人的将来发展方向起决定作用的重要阶段。正是青少年学习运用假设演绎推理法的时期,他们通过简单的象征性概念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并针对各种各样的文化内容开动脑筋进行思考。高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接近成熟状态,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十分关注流行,对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只留于表面。审美能力的培养,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不仅仅是继承和发展民间美术本身的问题,同时也是对民族历史文化统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们进行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教育的需要。美术教育作为影响需要结构的因素之一,就应遵循高中生的心理需要的特点,引导他们追求高品质的艺术审美和美好的生活,追求卓越的文化修养,在丰富多彩的艺术精神的美感中提炼真、善、美的崇高境界。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目标。①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特点,初步掌握民间美术的一般欣赏要点。②了解民间美术与民间习俗的关系与图案图腾崇拜的象征意义不仅让学生了解本民族艺术的特点,艺术价值,而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历史使命。③了解中国第一次文化遗产日活动讯息。

(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①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走近民间美术、走近生活,达到拓宽美术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目的。②通过多种实践,让学生感受民间美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欣赏能力。③关注社会热点,懂得民间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点

民间美术的民族艺术特点,艺术价值,而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历史使命。

五、教学难点

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六、教学准备

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民间美术作品实物。

1、将课题分成六个小部分,学生分成六组,由美术课代表、语文课代表、电教课代表负责组合人员。

2、各组负责搜集整理相关部分的材料(图片、实物、网络资料、制作课件)。

3、提前检查学生准备的材料是否充实,不足的教师给予补充。

4、课前把教师、学生准备的材料布置在教室版面上,营造出直观的中国民俗文化氛围。

七、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1分钟)。师: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民间美术的概念是相对于专业而言,它们的创作基本上是从事生产的劳动人民,这些作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民间美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中,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观念应该是民间美术。是强烈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的。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它与宗教、民俗有密切的联系,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组织架构的历史形态。

师:经过搜集素材给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概括一下民间美术有几大类?

生:年画、民间玩具、剪纸、风筝、编织、刺绣、编织等。

(三)展示调查报告。师:通过每个小组课外的调查学习,我们对中国民间美术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老师把时间交给同学们,6个调查小组的同学们分别汇报你们有何收获吧?(各组先找两位代表:一位学生作讲解员畅谈、一位播放背景)。 转贴于

生:分别播放6个小组制作的课件,展示课件中大量的图片资料,小组介绍后补充学生所讲内容的局限性、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附高一(7)班民间美术调查小组人员:

第一组:年画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梁世恒)、解说员(莫甄文)

第二组:民间玩具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陈小龙)、解说员(何颖)

第三组:民间剪纸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刘启锐)、解说员(吴思韵)

第四组:民间风筝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曹淑君)、解说员(何颖)

第五组:民间刺绣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张坳敏)、解说员(黄泳军)

第六组:民间编织调查小组 背景技术(马家辉)、解说员(黄建莹)

1、年画组。年画,又称木版年画,是一种运用木板彩色套印在纸上的画种,它是我国民间过年节时张贴的一种民间画类,用以除旧岁、迎新春、美化环境、营造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我国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为了适应人们的生活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民俗节日,经长期的社会传承固定下来,成为民族传统文化习惯的组成部分。在我国众多的传统节日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春节了。据载,早在汉代民间就有在门上画勇士、贴门画的风俗,以后历代不衰。清代中叶更为盛行,全国各地均有年画,而且形成了各自的地方风格。最著名的当数北方的杨柳青年画和南方的桃花坞年画。此外,山东潍坊、河南朱仙镇、河北武强、广东佛山等都是著名的年画产地。

2、民间玩具组。民间玩具是民间美术中的一个种类。劳人民以自己灵巧的双手,为下一代的成长,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这些玩具体现着劳动人民自己的审美情趣,包含着劳动人民的意念、理想、祝愿与爱心。也是对儿童进行审美和民风民俗培养的教具。主要用于服装、鞋、帽、枕头、帐帘及钱包、香包等布什物。民间刺绣厂一间制作底样,造型质朴、大方,色彩上采用原色对比,平面色块的运用使色彩过渡跳跃感,先得鲜亮而富有喜庆气氛。

3、剪纸组。在我国民间美术中,还有一种用于春节装饰烘托气氛,人门又十分熟悉的民间剪纸,全国各地民间都有不同风格的剪纸品种。早在汉唐时代,就有用金银箔剪成花鸟,贴在鬓角做装饰的风尚。后发展为节日中用色纸剪成各种花草、动物、或人物故事,贴在窗户上、门楣上作为装饰之用,民间剪纸是表意性的,讲究构图的整体性、造型手法的适形特点。形象概括简练、虚实对比鲜明、线条规整流畅、色彩对比强烈。由各地的风俗习惯不同,风格也异彩纷呈,大体北方粗犷豪放、造型简练,南方构图繁茂、精巧秀美。内容十分丰富,多以表达吉祥、美好的寓意。

剪纸除了用于窗花、挂千等起烘托节日气氛之外,剪纸图样还可以用作刺绣的花样,这更反映出其在生活中的实用性。

4、风筝组〈5〉刺绣组〈6〉编织组(详略)。

八、评出最佳解说员,最佳解说背景,最佳自创作品以奖励

1、学生进行分组调查,分析其各自特有的造型特征及审美趣味,使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其造型特点,掌握欣赏民间美术作品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初步的欣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能力,增长知识和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

4、通过调查与介绍民间美术,使学生既合作与研究性地了解什麽是民间美术和它的特点,又学会与同学们交流信息、交流思想、提高学习的效率。

5、小结让学生集体思考讨论(2分钟)(加背景音乐)。

6、展示教师课件。

九、鉴赏拓展

师:视频播新闻片段:为唤起全社会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自觉意识与行动,从2006年开始,我国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确定为文化遗产日。据了解,在第一个文化遗产日里,各地已积极举行了相关的公益活动,如开展文化遗产地和博物馆“爱我遗产、优化环境”系列活动,举办文化遗产展和民族传统文化展示、专家咨询及文物收藏鉴赏活动等。

思考议一议:如何开展民间美术的继承与创新活动?

生:学生集体思考讨论(2分钟)(加背景音乐)。

师:我国民间剪纸中的图形集中了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同学们从尝试制作剪纸中感受一下民间美术的寓意性语言、阴阳表现形式的体会。

生:略。

本课结束,师生再见。

十、课后反思

篇9

【关键词】图书馆;讲座;发展方向

图书馆讲座的历史是伴随着图书馆的产生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中国国家图书馆在20世纪50 年代至60 年代,先后有沈雁冰、郭沫若、老舍、季羡林等文化名人在图书馆举办过讲座。自1996年12月建成的法国国家图书馆就将演讲、对话等作为图书馆的艺术设计主题,与法国国家图书馆同年同月对外开放的上海图书馆也确立了引领学习、激扬智慧的核心价值观。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理念的不断深入,讲座业务在中国图书馆特别是公共图书馆得到了很大的发展。2005年4月在上海图书馆举办的“全国图书馆讲座工作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对讲座作为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取得了共识。可以预见,在未来数十年中,讲座业务必将在中国图书馆界得到更大的发展。

1 图书馆公益讲座的产生――以“开图讲坛”为例

1.1 “开图讲坛”公益性讲座的诞生

公益性讲座是图书馆学理论上的一个突破,是图书馆拓宽服务领域、强化服务职能、提高自身影响力、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是提升公众综合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平台,是专家与公众信息沟通的重要桥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公益性讲座作为一种传播知识、交流思想的有效方式,以其影响力强、涉及领域广、内容丰富而日益受到业界的认可和重视。“开图讲坛”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开图讲坛”是由开封市图书馆创办,为满足开封市广大市民的文化需求,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面向开封市民举办的长期性公益讲座,它通过图书馆精心策划和组织,邀请省内外各领域理论素养好、演讲口才佳,热心公益事业的专家、学者及名人前来讲座,目的是吸引公众积极参与、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从而丰富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市民的文化素质。

1.2 “开图讲坛”创办的特点

“开图讲坛”创办的特点就是集大众性、知识性和互动性为一体。

1.2.1 大众性

讲座的选题应面向社会公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指出:“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图书馆讲座是以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为根本宗旨,他与一些高校的讲座有本质的区别,他不但要有学术性,更主要的是他要表现出受众的广泛性,让陌生变得熟悉,让复杂变的简单。

“开图讲坛”就是专门针对广大普通市民而举办的知识讲座,它采用广纳公众需求的模式确定讲座选题,以帮助大众及时获得最新信息,及时了解我国省内外所发生的大事为宗旨,不分年龄、行业、阶层,只要你有兴趣,任何人都可以零距离零门槛免费来到开封市图书馆聆听。

1.2.2 知识性

图书馆的公益性质使其不以创造经济价值为目的,它能够从社会教育角度出发,在选题上力求做到知识与趣味的结合,把枯燥无味的知识,通过讲座的形式,使公众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吸收接纳。同时,图书馆讲座以传播优秀文化为己任的服务理念也得到了专家学者们的首肯和支持。他们往往将自己多年的学术研究成果通过讲座的形式,使公众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文化知识与生活的结合。

“开图讲坛”邀请的讲师均是在我市及省内外各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并有着渊博知识的专家、学者、名人。例如,彭亨礼教授,他是河南大学副教授,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中山大学民俗学博士;武汉大学文化史方向博士后;现供职于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原民俗与文化研究所。主要从事节日民俗、戏曲民俗和中国文化史研究。承担“中国节日志”、“春节习俗的历史变迁与地域文化特征”等多项国家项目,出版专著《元宵演变习俗研究》,获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科研成果一等奖。曾接受新浪网、河南卫视、河南日报等多家媒体专访,向大众普及中国传统岁时文化。再如:韩鹏,他对开封人文历史有较深的研究。每年都主持开封市关于文化旅游资源和开发方面的课题研究,连续多年被评为开封市社会科学“一等奖”;独立完成了《河南省旅游文化资源调查报告》“河南省旅游文化资源分布”、“河南省旅游文化资源分类”等重要章节的撰写工作,其关于中原和开封历史文化研究的成果被开封市电视台制成十二个专集播放,先后多次被河南省文化网、省文化产业网、新华网等媒体传载;先后撰写《荒古开封》、《帝王与开封》两部专著,最近,又完成了西周《穆天子传》的新解和注解工作,对华夏文化在中原产生、发展与传承于作了全新的论证,整理收集了大量华夏文明发源于中原的史料和依据。

1.2.3 互动性

图书馆讲座不仅为广大公众提供了获得知识的途径,同时,也为公众与专家学者之间搭建一个沟通与交流的平台,构建了讲与问互动、寓教于乐的文化氛围,形成了一个没有围墙的社会教育新模式。

现今的讲座不仅仅停留在专家学者以讲为主了,它的形式已经悄悄地发生变化了,他采取多种形式,诸如讲座与表演相结合、讲座与赏析相结合、讲座与展览相结合、通过技术手段使讲师与公众在讲座的全程中实现实时交流互动。

“开图讲坛”的讲座活动,就是采取公众除了聆听讲座外,还可以带着自己的问题向讲师提问,实时进行思想互动交流。这种形式不仅可以使公众在聆听讲座中获得了自己所需的文化知识,同时,还提高了公众的主动性和参与性,使他们真正成为讲座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其感受到图书馆讲座就相当于他的“第二书房”。

2 “开图讲坛”公益性讲座的开展情况

开图讲坛举办一年多来,受到了广大市民的认可和赞扬,它的讲座主要是围绕开封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来进行讲解的,重点突出开封的人文特色。笔者就举几期,来说明目前开图讲坛讲座开展的情况。

2.1 首期开图讲坛

首期开图讲坛是经过图书馆领导班子反复研究筛选,最终确定了聘请在国内享有盛名的著名作家王少华先生作为首期讲座的主讲老师,主题就是“开封文化的阅读与创作”。王少华先生,以他多年的文艺实践和创作经验来为开封市图书馆首期开图讲坛公益讲座进行了精心准备,在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对开封文化以及阅读和创作方法的融合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讲座现场人满为患,市民和王少华先生进行了互动交流。他认真听取市民提出的问题,并耐心作答。

2.2 第四期开图讲坛

第四期开图讲坛我们与河南大学的讲师教授们进行了广泛接触与交流,最终确定在清明节期间举办一期题为“清明习俗的历史与文化”专题公益性讲座。彭恒礼老师一直专注于从节日民俗、戏曲民俗和中国文化史研究。他的讲座从“清明”本义、“清明”起源――从节气到节日、“清明”形成――清明与寒食、“清明”习俗为主题,最后归结到开封的“清明”特色习俗。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幽默风趣的讲座形式,使在场的市民透彻的了解到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该讲座同时也契合了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的举办,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2.3 第六期“开图讲坛”

第六期开图讲坛我们请到了多年研究开封人文历史的韩鹏先生。韩先生每年都主持开封市关于文化旅游资源和开发方面的课题研究,并连续多年被评为开封市社会科学“一等奖”。韩先生讲座的主题为“开封鼓楼的历史与变迁”,此次讲座是为开封鼓楼复建工程而专门量身定制的,他从汉代的“晨鼓暮钟”与唐代的“晨钟暮鼓”、开封鼓楼是中国古都现存最早的钟鼓楼、开封鼓楼的建筑风貌和文化传承、鼓楼击鼓报时的基本方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为市民朋友揭开了开封鼓楼的历史以及现今开封鼓楼复建的意义。

3 “开图讲坛”讲座的发展方向

3.1 开展资源合作,提高讲座质量

图书馆讲座不同于其他学术性报告、会议,它要求深入浅出,在愉悦的环境下学习文化、获取知识。因此,图书馆要同社会各界专家、学者进行广泛地沟通,特别是要深挖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优势资源,组织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建立讲座专家资源库,通过图书馆讲座平台,为公众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同时也为专家与公众之间搭起了一个相互交流的文化平台。

3.2 开展合作共享,扩大讲座文化的社会影响力

就拿“开图讲坛”来说,由于讲座场地所限,往往数量受到限制。图书馆以往讲座的课件声像资料以及讲座的精华部分可以编辑成资料文献出版发行,这是扩大讲座文化影响范围的重要途径。让珍贵的讲座资源为更多的公众服务。

现今,随着郑汴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作为传播先进文化的图书馆更应该逐步实现郑州和开封的文化融城,实现两地的讲座资源,专家资源的互相交流,从而从根本上真正实现两地图书馆的全面资源共享,使之真正成为一个文化整体。

3.3 扩大媒体宣传,提高图书馆的社会知名度

图书馆讲座在阵地宣传的同时,应继续加大对讲座的媒体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台、电台报纸、网络宣传等预报讲座的题目和内容简介。

3.3.1 “开图讲坛”应该与开封市电视台进行深度合作

在录制每期讲座录像的同时,可以提前在电视台做一个每期图书馆讲座的主题及简介的专栏,以提高图书馆讲座在社会上的知晓率,从而有效提高图书馆在社会上的知名度。

3.3.2 利用互联网进行传播

把讲座的声像资料利用技术手段,实时传到网络上,使得社会公众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像在现场一样收看到图书馆为其提供的各类公益性讲座,通过更多的传播途径走进社会公众,同时也宣传了图书馆,扩大了图书馆的社会知名度。

3.3.3 将讲座信息通过手机传播

图书馆通过设计印制“图书馆公益讲座受众调查表”,广泛取得受众的阅读文化需求信息,并汇集到一起,建立图书馆讲座受众数据库,数据库通过技术手段将群众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类罗列,将不同的图书馆讲座、活动按照不同兴趣爱好的受众群通过手机推送技术,以及短信群发、电话等方式提前告知公众,采用这种“有的放矢”的服务模式可以将图书馆的人性化服务撒播到不同的受众群,从而更便于他们接受和关注他们喜爱的讲座。

3.3.4 确保资金支持,组织讲座专业团队

图书馆讲座要想长久的健康发展,要想做好、做大、做强,就必须要有人员、资金的强力支持,不然的话,就会半路夭折,半途而废。

笔者认为首先要在资金和人员充裕的情况下,组成一个专业团队,具体负责对讲座的专业化策划、设计、和前期宣传,这样讲座才能一步一个脚印的朝着稳步健康的方向发展。其次,图书馆的讲座是纯公益性的,需要政府各职能部门各关心和大力资金支持,同时图书馆也会积极想办法争取社会和热爱公益事业的知名企业的大力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图书馆讲座的朝着正规化专业化发展,从而使更多的公众受益。

4 结语

公共图书馆讲座活动的开展,是让每一位愿意学习的人都有机会学习。“开图讲坛”就是秉承了这一理念,开拓了公共图书馆发展的一条新路,他打开了图书馆人的新视野,展示了图书馆社会功能可无限扩展的可能,同时也重塑了图书馆的窗口服务形象,让更多的人了解图书馆,走进图书馆,使图书馆真正成为人民的终身学校。

【参考文献】

[1]金龙.对图书馆讲座若干范畴的思考[J].农业图书馆情报,2012,2.

[2]张双羽.试论图书馆公益讲座的可持续发展策略[J].农业图书馆情报,2012,4.

[3]赵日.打造图书馆讲座精品 提升公益魅力[J].图书馆学刊,2012,1.

篇10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社会及个人都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世界各地都开始加强培养学生的各种素养。尤其是在2008年经济危机爆发后,人们更加对财经问题给予极度的重视和关注,财经素养也成为目前各个国家在教育领域持续关注的焦点话题。目前,美国、英国等多个发达国家,将财经素养教育列为本国教育发展的战略性目标;2015年,我国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提高社会公众对金融产品的服务认知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金融素养的诚信、守信意识。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反观高中生在财经素养方面的具体表现情况,值得我们对高中生财经素养进行系列反思和探究。

关键词:财经素养;高中生;理财意识;自我修炼;策略

随着社会进步程度的提高,人们对于财经素养的培养愈发重视,世界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开始要求学校为学生提供财经方面的教育和培训,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等已将财经素养教育作为日常中小学的教学内容,将财经素养教育纳到了中小学的教育中。美国把理财成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从3岁起有细致的培养目标和计划,3岁能辨认硬币和美元纸币;5岁知道钱的来源;6岁懂得开始自己攒钱;8岁能够通过工作兼职获得一些赚钱的机会,并且可以把钱存到自己的账户;9岁制定简单的一周开销计划,12岁制定并执行两周的开支计划,了解正确使用银行业务的术语;13岁到高中毕业,可以简单的进行利息计算,比较多种投资和储蓄方式的回报和风险,尝试进行股票、债权等投资活动以及商务、打工等赚钱实践。”这同样对我国高中阶段学生理财具有指导意义。高中生是学生群体中比较特别的群体,正处于青春期,在财经素养方面还很欠缺,存在很多问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也应该积极地顺应国际发展趋势,加强对财经素养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理财意识,在未来能够具备独立理财和生活的能力,可以说提高财经素养对高中生的未来发展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和帮助。

一、关于财经素养的概述

什么是财经素养教育?“财经素养”也称“理财素养”,将“财经素养”推广至全世界的OECD组织,在2005年就提出:相比父辈,年轻的一代不仅面对更复杂、更具风险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还要为医疗保险、储蓄投资等问题做出更专业、理智的决策。对于财经素养,各位专家都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可以说,财经素养是一个涉及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不仅仅单纯是金融方面的教育。财经素养是关于财经概念和风险的知识和理解力,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和理解力的技能、动机和信心,以便在广泛的财经背景中作出有效决策,提高个人和社会经济利益,但是我们的父母由于所处时代背景及自身素养的局限性,以及指导信息的良莠不齐,很难为孩子们提供与时俱进的财经教育。可以说,财经素养教育一是可以改善我们对财务状况的处理技能,无论是日常的工作还是学习,培养的是我们对于财富的态度和理财的综合能力;二是助于我们应该当前的挑战与风险。随着金融环境变得更加复杂,我们唯有具备了良好的财经素养,才能在财富方面做出很好的决策,才能形成更加理性的判断和思考。相反,如果我们缺乏财经素养,就会被动地接收一些金融信息,缺乏质疑精神,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日常生活中,需要我们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自己的思维进行加工,找到解决方法,而不是走上一个个极端。

二、高中生财经素养现状及问题

在中国,大部分的高中生都是没有独立经济能力的,经济来源都是依赖于父母,由于父母对待孩子不同的态度以及家庭条件不同,因此每位同学每月可支配的零花钱存在很大的差别。有的同学每月三千以上零花钱,有的则在200元左右,同学们每月平均零花钱在600元左右。只有极少数的高中生能够小部分的收入,但是相对来说金额并不多。其实,大部分同学对待零花钱的态度和家长的要求和态度有关系。有些家长对孩子管理严格,不允许超出消费范围,超支的话从下月零花钱中扣掉。当然,有很大一部分家长认为超出范围没有什么,只要在成熟范围内就可以。甚至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没必要对孩子花钱方面做太多的约束。很多同学认为理财记账没有必要,有一半以上的孩子都没有记账的习惯,一小部分偶尔记记账,但也不是经常性的。

(一)理财意识缺乏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高中生对开支消费缺少规划,都是没有计划的花钱。以我们班为例,每月零用钱超支的同学占85%以上,仅有11%的同学有剩余,还有4%的同学全花光。理财意识缺乏时广大高中生普遍陌生的一个词语,但是这不能阻挡理财意识的培养。很多人将理财与按计划花钱或者是存银行等概念联系起来。实际上,理财属于投资再生和积累存储的元素。好多同学都认为钱就是万能的,而且很容易从家长那里得到,不知道怎么去合理安排;有的学生不敢花钱、有的学生有钱就有一切......但是却很少有人会想到怎样才可以让自己的钱变得越来越多。归根结底,还是普遍缺乏理财意识造成的。

(二)理财能力不高

大多数高中生不习惯制定消费计划,对于消费和没有具体的记录和盘算,只懂得花钱,不懂的节约勤俭的道理,在管理钱财方面有所欠缺,缺少正确的金钱意识,无法掌握花钱的技巧和门道。如,我们中国人在春节时,有一个传统习俗,就是长辈给孩子“压岁钱”。小孩子也从长辈的压岁钱中获得人生的“第一桶金”。压岁钱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亲友长辈对自己的关爱与希望。但是很多孩子在管理压岁钱的过程中,却没有想到如何来利用这一部分钱财,一旦有机会,就是大手大脚的花费,缺少正确的理财观念,就使得在花钱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不良倾向。

(三)理财教育力度不够

高中阶段,对于理财教育的力度不大,教师在课堂上提到理财方面的知识很少,对于学生存在的不合理花钱等问题,也只是简单教育和批评,但是并没有教学生如何去理财,在理财教育方面出现了严重失衡的状态。整体上来上讲,大部分高中生的理财意识很薄弱,对社会上的一些投资理财的渠道并不清楚和了解。四是,消费机构不合理。目前大多数高中生的消费都是在饮食、学习用品、资料等方面,此外给同学购买小礼物、看电影、穿衣打扮方面也有很多的花销。通过了解,发现现在的同学花的最多的地方是在零食和电影上,其次才是交通和穿衣打扮上,学习资料只是占了很小一部分,归根结底,高中生在进行消费时缺乏理性消费的意识。

三、高中生财经素养的自我修炼人的消费习惯

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具有不可逆性,甚至很容易向上发展,而不容易降低。比如一些人,收入水平突然下降后,消费习惯还是改变不了,这就形成了过度透支的不良后果。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才能很好地区分金钱的需求与欲望,从而实现一些目标和愿望,为未来能够理性消费、更好成长做好做准备。高中生如何理财?很多人都很疑惑高中生为什么要理财?理财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它包含范围很广,只要坚持良好的理财习惯,就能改善生活。基于对财经素养认识的深入,为了更好树立良好的消费理财习惯,提高其财经素养,通过一些调查研究和思考,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养和树立正确的消费理财观念和意识

高中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是树立和培养正确消费观念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加强消费意识的构建,培养良好的财经素养。作为高中生,要意识到理性消费的重要影响,认识到消费理财是人生的基本生活技能和重要内容,认识到树立良好消费理财观念是走向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基础。适度学习投资理财知识,体会父母挣钱的不易,不在生活消费上提出过高的要求,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能够逐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培养一些生活中必备的技能,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学校和家长可以适当的让同学们学习关于理财的知识,使其能理解父母生活的不易和赚钱的辛苦,这样才能使更好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此外,我们应该给自己定一个明确的理财目标。比如一年银行存款数实现5000元,每月节约零花钱400元,能够对现有的消费行为和习惯做出实际的调整和改变,以更好地推动理财目标的实现。同时,要定期翻看自己的理财计划,并且通过几期的对比,显示结果,以此来衡量自己与目标的距离。

(二)制订理财计划,培养良好的理财习惯

眼下,我国的经济出现了快速的发展,物质水平和经济水平都有个显著的提高,每个父母都是给孩子付出了更多的金钱和物质。在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当今中学生也面临着极大地诱惑,这就给我们年轻一代的成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经素养的对立面就是不良的消费习惯,比如在高中生当中比较盛行的冲动消费、和攀比消费。我们首先要从自身出发,立足实际,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制定切合实际、有效的理财计划。第一,做好财务状况的登记。财务状况一般包括支出、收入、余额和资产等,一份合理、科学的财务记录是很必要的。高中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能够做到随记随学,平时的消费记录以及购物发票都要做好详细的记录和汇总,定期进行财务总结和预算,培养正确的理财意识,对平时的大额支出认真考虑,分析利弊得失;了解平时的每一笔收入和花销,制定预算,严格执行。同时我们要及时关注和了解金融方面的相关知识,这样的话对自己的财务状况有清楚的了解和认识同时,还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的计划。此外,理财计划还可以与学习情况相结合,将学习目标与理财消费结合起来。良好的消费习惯可以帮助我们学会理性消费,避免不必要的开支与浪费。

(三)学以致用,将理财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

在日常的实际理财中,我们可以充分运用学到的理财知识,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将财经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还能加深对教材的印象,将高中数学学到的计算银行利率的方法,较好地运用到实际中,努力做到学以致用。同时,高中期间的政治哲学课程,体现的是时间和认识的关系,有助于帮助同学们对财经知识的理解和融会贯通,学习的同时不仅体现了政治哲学中的关系,还加强了学生对财经知道的运用和理解,进一步明确和体现了高中素质教育和政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四)科学合理规划时间,保证正常学习

高中生培养财经思维,是人生的一笔重要的财富。但是高中生的首要身份是学生,学习是主要的任务。在积累知识的重要时期,高中生要始终把学习摆在第一位,不忘初心,分清任务主次,在业余时间把学习理财,把理财当做生活与学习的调剂品。有些同学上学期间只是专注于网店经营与股票投资等等一些事项,占用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可以说这是极其不明智的。在高中期间,要合理规划时间,认清自己,做好时间管理工作,能够在保证学习任务的前提下加强理财经素养方面的学习。尤其是步入高三阶段的同学,学习任务更加繁重,一旦学习与财经素养学习的时间发生冲突,就要适当调整,懂得取舍。

四、加强财经素养教育的意义

加强金钱教育,对于我们年轻一代成长有着特殊的教育意义。那么,为什么要加强金钱观念教育?金钱观念教育放大了可以称是财经素养教育和理财素养。相比父辈,我们年轻的一代不仅面对更复杂、更具风险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同时还要为医疗保险、储蓄投资等问题做出更专业、理智的决策。金钱带给我们诸多诱惑与风险,很多经济学家也就此分析过当今金钱观念的缺失带给我们年轻一代的不良影响。我认为,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一个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不仅仅是加强金钱方面的教育,更是一个涉及到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加强金钱方面的教育,一是可以改善我们对财务状况的处理技能,无论是日常的工作还是学习,培养的是我们对于财富的态度和理财的综合能力;二是助于我们应该当前的挑战与风险。随着金融环境变得更加复杂,我们唯有具备了良好的金钱观念、人生观念,才能在财富方面做出很好的决策,才能形成更加理性的判断和思考。相反,如果我们缺乏这些必备素养,就会被动地接收一些金融信息,缺乏质疑精神,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日常生活中,需要我们具备发现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自己的思维进行加工,找到解决方法,而不是走上一个极端。

五、结论

“每个人终其一生都会和财富打交道,有的人因此发家致富,有的人却倾家荡产甚至失去生命,人们总结出许多原因,其中一个因素却往往被忽略,就是财经素养的教育……”北师大青少年财经素养教育研讨会上,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原副主任尹后庆这样说过。财经素养已成为全民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社会各界在广泛深入地开展财经素养教育,这对于提升全民财经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据了解,我国正在启动以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心的整体教育改革,这当中就包括发展财经素养在内的核心素养,以更好地培养具有21世纪核心竞争能力的人才。在复杂的市场金融环境中,我们自身要加强对金钱的认识,才能在各个时期、各种环境,都需要对金融环境的需求和变化应对自如,来实现自己的追求,以在真实的生活中培养成健康的价值观和金钱观。

参考文献:

[1]邵帅.当代青少年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的探析[J].网络财富,2010

[2]陈晓红.青少年理财教育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08

[3]孙悦.青少年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的特点及引导策略[J].青少年研究,2008

[4]陆茜.深圳高中生消费习惯和理财观念调查报告[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