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9 12:47: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教育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乡村学校负债累累
由于农村学生的学费难收齐,而教师的办公经费又不足,很多农村学校只得向私人借款维持学校的正常运作。有的学校为达到普九标准向私人借贷修建设施,等到新学年开始就从学杂费中提取一部分支付债务。有些地方主管教育部门不顾农村的现状而要求一些小学、中学一定要达到普九标准,这无异是在让学校背负沉重的债务。更有些学校为应付上级的各种检查,花费巨额的招待费。导致农村教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艰难,有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无法得到公平的受教育机会,造成很多农村少年儿童望学兴叹,以致不得不离开学校。农村学校的负债累累将严重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
二、杂费和书费让学生家长难以承受
在调查中了解到,农村经济发展较落后,农民相对较贫困。政府在财政支出吃紧,教师工资难以发放的情况下,就通过增加学杂费,从中提取一部分发放给教师,以弥补财政亏空。有的学校为拿到出版社的回扣,把出版社的一些辅导材料强行要学生购买;一些九年义务教育的课程如美术、音乐、手工等因没有师资和条件完成教学如同虚设,但这些书还得学生购买,这些书除了增加他们的负担还有什么用?而农村还有一种怪现象就是摊派多,修路筑桥建戏台等,都要他们出钱,农民靠种几亩地如何能应付这么沉重的负担?
三、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
乡村学校任教的老师大多是民办教师,他们的学历通常都是初中到高中水平,而且没有经过正规的师范教育。根据规定要转正参加培训考试得花一笔不少的钱,由于地方财政支出有限,教师工资又难发齐,这给教师带来沉重的负担。而很多乡村任教的教师还要承担一些摊派,如修建公路、地方报纸的征订,这些费用全都直接从教师工资中扣除,这些摊派根本就不同教师商量,犹如强
盗拦路抢劫,这些做法直接损害了教师的利益。一方面当地专科师范毕业生回乡任教,但政府由于教师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支大而无力接收,另一方面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师又由于能力有限而对学生的引导及培养造成阻碍。这就导致教育资源被浪费,而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
四、资源分配不公平
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各政府、电力、交通等机构拥有资源支配的权力,它们利用部门所掌握的权力最大限度地实现部门利益,或从财政分配计划中优先得到所需资金,他们的办公室及职工住房等都是最好的。而教育资源却少之又少,何况城市人口的教育需要被优先满足,农村人口得到的教育资源就非常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在一所农村中学中我看到一种现象:篮球场是黄泥地,足球场是一块荒田,实验室的仪器陈旧的难以利用。如此的设施怎么进行有效的教学呢?相反在城镇的小学,教学活动多种多样,体育设施和其它教学设备可以说是完善,如此的差距是为什么?是资源的分配不公平。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篇2
调查时间:
调查对象:城乡中小学
调查方法:网上调查法
实施人:
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投资。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据8.8亿人,相应的农村教育现状,我在假期通过网上调查与农村教育有关的情况,发现有许多问题将是农村教育危机。
一、农村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之后的问题
自几年前中国政府宣布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问题的人士似乎松了一口气。但是透过表面的达标我们会发现,农村的教育状况并没有登上一个新的台阶。相反,在并没有根除导致问题的根源而又遇农村税费改革等新的制度环境时,它变得似乎更加突出了。只是问题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基本普及的含义相对于一些所居住的区域远没有普及,也就意味着每年有数百万少年儿童作为共和国公民难以充分享受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即以官方公布的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来看,由于学龄儿童的基数过于庞大,没有入学的0.9%的儿童数量实际上超过了110万人,这庞大的人群的绝大多数当然是在农村,他们将成为未来的新文盲。
各地政府在这种普及的压力型体制下冲刺的结果,一些县乡政府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使用了一经典式的法宝。而不择手段结果是导致了许多后遗症,比和许多乡镇所背负的沉重的教育债务此外还包括入学率的下降和大学率的反弹,在中西部初中生辍学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经过调查表明,农村贫困生的大学率高于城市,农村教育用于教育的支出占其的比例高。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问题多多
(一)教师分布不合理
乡镇中小学教师调整权力在乡镇,造成乡镇之间教师分布不合理,而及分化严重,村小学条件差的学校教师紧缺,在职教师千方百计要求调出,城镇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小学又人满为患。全区还有上百计划外教师即无法保证质量,又加重乡、村及村民负担。另一种现象是城镇中小学教师严重超编。
教师减损严重,补充困难
因为很多的原因,有些教师都往其他方面去发展,因而教师从而减少而现在教师工资县区统一发放,县区财力有限,保现在教师工资尚有很大困难,更无力负担新增教师工资,这两年正值初中、高中学龄入学高峰,教师严重缺,而区域财政力支付缺口教师工资。现在情况是一方面初中教师紧缺,另一方面师范大中专毕业生无法按需就分配到位。
(二)教育教学设施落后
很多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设施缺乏、落后,造成正常的教学活动无法开展很多课程都因为设施而减少上课,更别提教育现代化、信息化了,由于信息渠道不畅,一些边远农村小学几乎没有什么教育科研活动,这些都使得农村教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工作无法创新。
(三)农村教育待遇偏低
农村教师在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享受的却是比城市教师低得多的待遇,城市学校好于乡镇教师及不公平,教师的工资、医疗、保险、养老等缺乏法律制度保障。
三、资源分布不公平
在调查中,可以看到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城市教育资源总是被政府满足而农村教育资源是那么的有限,远远无法满足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需要,农村的活动设备是少之又少,而城市则是多种多样,资源分配的不公平,使农村少年儿童处在教育资源非常短缺的环境中,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不仅严重阻碍农村少年的发展而且使农村青年就业更难。
四、解决问题策略
(一)加大政府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社会多方筹措经费,保证农村教育投入是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的根源保证,这项工作做不好,农村教育将很难有重大进展。
(二)加大政府的统筹力度,成立专门的农村教育管理的部门,对农村教育的各项问题进行通盘考虑,有利于农村教育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三)使开设部分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
长期以来农村教育结构单一,缺乏农村特色的普及型教育,农村教育与当地生产和群众生活脱节,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结束来反,回乡从事农业的年轻农民没一技之长难以为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做贡献。
(四)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开展农村人力培训,开发相关课程和教材,研究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加资金投入任重而道远。
(五)积极推进农村人口的高等教育,政府和学院要统一招生标准,严格以能力与考分作为选择高校新生的依据,完善奖贷体系,提高补助标准,确保农村家庭子女不因家庭贫困无法接受高等教育或中途退学,此外,党和政府要创造条件积极发展农村高等教育。
五、社会实践调查的意义
篇3
一、发挥师资作用,走集中办学之路
为改变不利局面,木耳镇经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严密论证和精心准备,于2007年下学期施行了集中办学,将部分村级小学撤并,全乡只办一所六年制中心小学,在校生达389人,服务半径20公里。开始走上创办乡镇中心学校的集中办学路子。
二、加大资金投入,实行农村学童寄宿制
三、健全制度,加强完善规范化管理。
近年来,木耳镇中心学校的集中办学和实施学生寄宿制走过的是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路子。在集中财力解决好基础设施的同时,校领导十分重视有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努力使全新的办学方式和物质资源收到最好的成效和发挥最大的作用。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他们的办学和学生寄宿管理模式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1、以管理约束人,建立完善制度。
寄宿制学校师生几百人在一起学习生活,犹如一个小社区。学校及时拟订并实施了《日常行为规范》、《文明住校生标准》、《文明寝室评比制度》等,使学生个人、班级集体、寝室集体都有道可循、有据可依、有效地促进学生生活秩序的正常化。一是加强宣讲教育。利用集会、红领巾广播站等阵地,结合发生在学生当中的好习惯或不良习惯展开剖析,使学生明辨是非,从而树立正确的观念;二是建立校监督岗和班级监督岗。成立值周班监督岗,负责全校教室的卫生包干区的监督。对住校生早、中、晚三餐就餐情况进行监督。通过记录和文明班级评比挂钩,督促了学生良好卫生、生活习惯的形成;三是大力开展文明寝室,文明班级评比活动。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去美化自己的寝室、教室。让学生大胆、自由地发挥他们自己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通过活动来增强学生热爱集体的观念,感受分享劳动成果的喜悦。
2、配齐配全生活指导老师,充分发挥班主任作用。
一是配齐了生活指导老师。特别是对低年级寄宿生,学生年龄相对较小。因此,生活指导老师注重加强了对学生夜间就寝的管理。如在晚上,每隔两个小时生活指导老师起床一次,给学生盖被,叫学生上厕所,监督寝室纪律等。每周二、四开设劳动兴趣课,由生活指导老师负责帮助寄宿生学会洗脸、洗脚。叠被晒被、洗饭盒、蒸饭、系鞋带、换洗衣服、洗浴、伤风的防治等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二是充分发挥了班主任的指导作用。班主任一方面承担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又是班集体的组织和管理者,这种工作的双重角色有利于班主任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重任。寄宿生在校时间长,班主任更成了联系学校工作与学生的桥梁与纽带。班主任每学期都制定出学生生活能力培养计划,并付诸实施。如定期开展生活能力实践活动,举行生活能力分项、综合竞赛等。
3、寓教于乐,开展丰富多采学习教育活动。
抓好学科渗透。《生活与劳动》课的老师将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都落到实处。在生活与劳动课堂上,教师还结合本校实际,教给学生如何蒸饭、洗衣、刷牙、洗浴、管理财务、与人交往等一些常识。同时对学生行为习惯可以提出一定的要求,采用直观的、形象的方法向学生阐述,使他们有感性的认识。如有的学生身上的零用钱较多,不知道如何正确使用这些钱,教师就适当加以引导。如有的同学花钱大手大脚,每天吃许多零食。教师就帮助他统计一下一天或一个星期吃零食所花的钱,并建议他用同等的钱买一些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或学习用品。通过认知、对比,学生渐渐主动地能节约用钱,多买书,多看书,形成了良好的习惯。
4、家校配合,建立与学生家长沟通联系。
学校和家庭的联系至关重要,该校充分利用开办家长学校这种有效形式,加强了校内外教育的衍接沟通。学校每学期至少两次定期开办家长学校。及时通报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虚心听取学生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既使家长能放心孩子的学生和生活,又更加密切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同时抓好定时家访,填写家访联系单,记录每个学生的家庭档案。做到学校尤其是班主任对每个学生的家庭状况、经济水平、智力水平、思想情操等有全面的了解。努力做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收到对孩子的最大教育效果。
四、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木耳镇中心小学在办学管理模式改革取得较大成效的同时,不可避免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引起重视。如:一些学生很少做过打扫卫生、整理房间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存在着生活能力过低现象;一些学生自制力较差,常常将家中带来的钱用于吃零食上,直接影响到学习和生活的正常维持;不合格的小食品既无营养,也不卫生,直接影响到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等等。
篇4
第一点是艺术教学条件差,缺少相关音乐教学设施。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农村经济获得很大进步,但是城乡差距依然明显存在,教育差距更是格外突出。我们在城市随处可见幼儿园小学之类的教育机构,孩子们在快乐的玩耍,有的在玩滑梯,有的在画画,有的在唱歌,就好像一个快乐的小天堂,在这个小天堂里孩子们的素质能够得到全面提升。但是回到农村看到的乡村小学的状况却令人很心酸,一般乡村小学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扇破烂的大门,满是铁锈。进入大门之后看到的是满是杂草的面积狭小的校园,校园内基本没有任何供孩子们玩耍的娱乐设施。教室的现状更是令人堪忧,破烂的窗户有的没有玻璃,地面坎坷不平,桌椅板凳破旧摇晃,有的甚至没有电灯,阴雨天的时候只能点蜡烛,我们可以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学习心情肯定不会很愉悦。由这些学校硬件设施我们可以想象到音乐美术的教育有多惨淡,首先是没有专门的上课教室,一个乡村小学有教室上课已经不错了,哪里还有多余的空间上音乐课,有的就干脆在上课的教室上课,这样不仅空间受到限制,而且音乐课上发出的声音可能会影响整个小学的安宁。其次是缺少音乐教学方面的设施,在走访的这些乡村小学内音乐设施的到位情况基本是零,基本就是上靠老师口头教授,比如老师说我们这节课学《沂蒙山小调》,然后孩子们就只能跟着老师唱。就算是有的小学有那种古老的脚踏琴,但是全校可能就仅此一台,通常很少动用,动用的话就要从一个教室搬到另一个教室,这个过程就像是一个隆重的仪式。再次是缺少音乐教学所必需的多种教学设备和相应的音响、音像资料。孩子们根本不能欣赏到原版的优美音乐,严格限制了音乐的教学活动。因此完善学校的教育条件,置办相关的音乐设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二点是音乐教师队伍空缺,整体素质低下,缺少正规培训。在调查过的大部分乡村小学中没有音乐教师,教师到位状况基本是零。在极少数乡村小学有音乐教师的师资力量中,仍有一定数量的民办教师发挥着较大的作用。由于没有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的真正意义上的专职音乐教师,有的音乐设施上课不用,长期闲置,变成了学校创品牌验收的办学硬件摆设。由于民办教师一般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因而在教学理念、教学水平、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以及对新教材的适应性上,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种现象反映了小学音乐教师的音乐技能素质急待提高。音乐教师尤其需要经过专门培训,但实际上他们接受正规教育和培训的机会却少得可怜,于是许多能唱两首歌的音乐爱好者便成了音乐教师。教师音乐素质低,是造成目前乡村小学音乐教学质量低下的又一原因。因此,重视对音乐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
第三点是乡村小学教学观念落后,得不到相关领导的重视。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对乡村小学的影响力度不够,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大多数乡村小学教师和领导的教学观念,不少学校仍把各种统考分数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惟一标准,单纯的追求高分,因此,忽视音乐教学、占用甚至砍掉音乐课的现象就是很显而易见的。显然这是造成乡村小学音乐教学现状的一个最主要原因。而且在农村小学,乡、校一级的基层领导对音乐教育本来就了解的很少,加上他们本身艺术素质低。他们认为音乐是人人都可教的课,所以凡是认为教不好“主课”的老师就去教音乐,音乐教师当然就低人一等,于是纷纷改行,使本来就缺乏的音乐教师就更加缺乏。因此,加强和提高乡村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根本性措施就是要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彻底改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教学观念,真正使乡村小学重视音乐教学。
篇5
摘要:素质教育的号角早已奏响,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基础教育工程已经被列入国家教育的重中之重,但当前农村中学的教育现状不堪理想。尽管农村教育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关键词:农村;中学;教育问题;调查
教育改革的春风已吹遍中国大地,基础教育工程已经被列入国家教育的重中之重,新一轮课程改革已付诸实施,素质教育的号角早已奏响,可是,当前农村中学的教育现状又是如何呢?
农村中学的整体面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在校舍上,由原来简陋的土坯房子改建为砖瓦房,宽敞明亮,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优良的学习环境。其次是教学的硬件设施上,一改过去破旧的拼凑起来的桌椅板凳,取而代之的是配套的全新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备。第三是在学校的师资队伍有所壮大。但是,我认为目前农村的中学教育仍存在许多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规模小,硬件设施落后
尽管目前农村中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中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中学微机室、多媒体教室缺乏或不完备,图书馆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经常缺乏资金买新的。
二、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
在农村中学中,年纪偏大的教师较多,这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教育方式落后,教学质量存在很大问题。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中学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的五阶段式。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同时,农村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务工,使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严重。把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这些学生更多关心和照顾,这无疑加重了教师的负担。
三、学生对中高考重视不够
1.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的改革,将有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上大学的机会,以至于部分学生对考大学信心十足。但是,我国高等教育招生制度的改革,对同学们的负面影响也很大。部分同学认为家庭难以负担未来读大学的高额费用而想放弃考大学的愿望,约一半的同学认为大学不包分配而感到前途渺茫。
2.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
农村学生深深地感触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快步伐,市场经济在农村的逐步深入,使农业的生产结构、生产方式不断变化,而轰轰烈烈的农民打工队伍更使农村人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农村学生生对于这些变化既兴奋又陌生,他们享受到了蕴藏其中的经济利益,使他们不愿生活在农村,且幼稚地想及早结束学业而外出打工。
3.思想教育落后。
农村学生对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素质教育实施等的了解既不全面也不深入,对未来感觉比较迷茫,学习目的不明确,与老师家长沟通不够。
4.家长只重视学生的文化成绩而忽视思想道德建设,他们衡量一个孩子往往只注重文化课的成绩,总认为文化成绩一好能带百好,这样的关心,给孩子产生一种概念,学习成绩丝毫不能马虎,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能受宠,家长也误认为,孩子只要学习成绩好将来就能有出息,因而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摆不上位置,更谈不到抓到点子上了。
四、针对以上问题所采取的对策
1.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我们要首先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为学校提供良好的办学环境;对农村教师问题要切实做好改变教师的素质,加大师资力量并进行良好的培训,提高师资水平,建立良好的师资队伍,招收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回乡任教,同时对教师的福利等问题要根据实际给予改善。最后是加大农村教育资源分配,政府应该把农村教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分配资源时着重加大农村教育的经费,为农村教育提供土地资源和其它的设备。
2.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完善乡规民约,纯正家风、民风,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纳入乡规民约,农民道德评议会把每个家庭未成年人监护人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和效果立项评议,并且及时反馈到每个家庭,一方面用高尚的道德规范每个监护人的言行,消除少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使未成年人无论是在学校,或是在家庭都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篇6
Survey on Rural Students' Internet Situation and Family Education
――Survey and analysis of Hu'nan Mayang Shujiacun School
DENG Chan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Changsha, Hu'nan 410006)
Abstract In this study, take Hunan Mayang Sujiacun school for example, to investigate the situation of rural students access to educ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family. Internet resource utilization for rural students, and parents of the student network influence attitudes and Internet access guidance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investigation by self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the situation and attribution analysis 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network quality; family education; rural students; children left behind
1 问题的提出
1.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移动电信网络在农村的大面积覆盖,手机能上网等功能的升级,农村学生持有手机率的增加,上网对农村特别是偏僻山区的青少年学生也不再成为新鲜的事。网络对农村学生的影响同样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已成为农村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一个新课题,家长和学校视其为洪水猛兽,家长见网兴叹,学校谈网生气。
1.2 调查目的
进一步促进农村学生正确、健康地利用互联网,大学生需要深入贫困地区特别是山区农村学校实地感受和调查互联网对农村学生的影响,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身心发展,分析原因,探讨出相应措施应对互联网的负面影响。
2 调查方法
2.1 调查对象
以湖南省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舒家村学校为调查样本。舒家村学校地处该县舒家村乡,是县教育局主管的完全学校,有学生606人,其中,小学生376人,中学生230人。此次调查随机抽取200学生,发放2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90份。初中生120人,小学生70人,其中,留守儿童113人,占59.48%;非留守儿童77人,占40.52%。
2.2 调查方法
对学生采取调查问卷法,对家长进行访谈法,运用Excel软件包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法。
2.3 问卷的编制
自编调查问卷,主要涉及网络运用、上网投入(或上网时间)、网络内容、上网途经以及网络影响等上网情况调查问卷和家长对网络态度、引导应用方式等家庭教育状况问卷。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调查获得有效问卷190份,运用Excel软件包对调查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其结果如下:
3.1 上网状况与分析
(1)上网人数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比较分析。被调查对象190人中上网人数为155人,占81.58%,其中,留守儿童占53.16%,非留守儿童占28.42%;不上网人数为35人,占18.42%,其中,留守儿童占6.32%,非留守儿童占12.1%。留守儿童相对于非留守儿童上网人次多一些。
(2)上网时长分析。在155个上网人数中,上网时间较长的占21.94%,其中,留守儿童占20%,非留守儿童占1.94%;3小时以上的占78.06%,其中,留守儿童占45.16%,非留守儿童占32.9%。显然,留守儿童相对于非留守儿童上网时间更长一些。
(3)上网途径分析。该校学生主要是通过手机进行上网,约占80.16%;网吧上网的比例是17.25%;家用电脑上网的比例是2.59%。智能手机上网是当前学生上网的主要途径。
(4)网络应用分析。网络娱乐类应用是学生群体最重要的互联网应用,玩网络游戏在学生群体中的占比高,占87.74%,其中,留守儿童占61.94%,非留守儿童占25.8%;用于学习及其它的,占12.26%,其中,留守儿童占3.23%,非留守儿童占9.06%。显然,被调查学生上网主要是寻求娱乐类活动。利用网络学习,需要大力加强。
3.2 上网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调查发现,虽然不少学生喜欢或者说沉迷于网络,他们自己其实是知道网络对自身带来的一些弊端的。45.16%的人认为上网使自己学习成绩下降,其中,留守儿童占31.6%,非留守儿童占13.56%;40%的人认为上网使自己无心学习,其中,留守儿童占12.26%,非留守儿童占27.74%;11.61%的人认为上网让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其中,留守儿童占10.31%,非留守儿童占1.3%;3.23%的人认为上网影响现实人际关系,全部是留守儿童。
3.3 家庭教育对学生上网的影响
(1)家长对上网的态度。22.63%的家长禁止孩子上网,其中,留守儿童家长占15.79%,非留守儿童家长占6.84%;77.37%的家长允许孩子在假期或课余时间适量上网,其中,留守儿童家长占43.68%,非留守儿童家长占33.69%。
(2)家长的文化程度。调查发现当地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1.67%的家长无文化,11.25%家长最高学历是小学,46.74%的家长最高学历是初中,36.78%的家长最高学历是高中,3.56%是大专及以上学历。
(3)家长的教育手段。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或者犯错误的时候,42.11%的家长会耐心的讲道理,其中,留守儿童家长占26.32%,非留守儿童家长占15.79%;22.63%的父母会严肃批评,偶尔也会打人,其中,留守儿童家长占21.05%,非留守儿童家长占1.58%;2.11%的家长则经常会打人,全部是非留守儿童家长;33.15%的家长会放任自流,其中,留守儿童家长占31.58%,非留守儿童家长占1.57%。
4 问题讨论与初步结论
4.1 网络对农村学生健康成长的消极影响
一是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长时间面对手机或计算机屏幕,导致青少年学生生理机能失调、神经系统正常节律被破坏、视力下降、失眠、免疫能力降低、焦虑等伤害。二是网络的不良信息容易导致青少年学生走上犯罪的道路。三是荒废学业。由于沉迷于网络游戏,上瘾不能自拔,不少农村学生荒废学业,逃课、旷课,欺骗老师和家长。四是自我意识弱化。农村文化娱乐方式比较单调,特别是贫困山区,很封闭,农村学生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容易弱化现实中的自我,与他人缺乏交流和沟通。
4.2 农村学生上网率整体高,特别是留守儿童上网率高
调查发现,当代农村学生上网率整体很高,舒家村学校上网率占81.58%。同时,从统计结果分析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上网占比高,舒家村学校达59.48%。究其原因,一是学生自律能力差。二是家庭监管缺位。
4.3 导致农村学生上网失控的外在因素
(1)学校缺乏引导学生对网络的正确认识。调研发现,该学校的网络设施不足,电脑设备落后,专业教师严重缺乏。由于该校地处偏僻的乡,属贫困山区,学校办学条件较差,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学校设有一个电脑房,只有十几台电脑可用,电脑设备几乎是要淘汰的电脑。学校没有一个计算机专业教师,学生缺乏对网络的正确认识和引导。
(2)社会对网吧监控不力。网络监管机构对农村网吧缺乏必要的管理措施。国家有关互联网信息服务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中小学周边200米以及居民楼内不得开设网吧,而调研发现,在该乡镇街上开设的网吧基本上设在居民楼内,离该校不足200米,缺乏必要的法律手续和营业执照。同时,相关互联网法律法规明文规定18岁以下未成年人不准进入网吧,舒家村乡的一些机构虽多次对网吧进行检查,但更多的是走过场,未取得实际效果。
(3)家长的教育方式欠妥。调查发现,在当地,家长怕网络影响学生的学习,而家长最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家长的教育方式较粗暴,不是循循诱导,其中22.63%的父母在孩子不听话时会进行严肃批评,偶尔也会动手打人。
5 对策与建议
5.1 培养农村学生的网络素养
调查发现,80%的农村青少年学生网民希望老师教育他们一些网络使用技巧,如利用网络便捷查阅资料、制作课表等。他们希望有技术教师指导他们正确上网,明确上网的意义,从而适当上网、安全上网、科学上网、绿色上网,希望能成为网络的主人,而不是网络的奴隶。因此,农村中小学应开足、开好计算机基础课程,配备专业的计算机技术老师,有条件的学校设计和建立校园网。
5.2 丰富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丰富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需要教师、父母、监护人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留守儿童的根本问题就是心理问题。教师要从心理着手,矫正他们扭曲的心理;要丰富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外出务工父母要重视子女的教育,加强情感交流,多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政府部门要不断加大农村学校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建立寄宿制学校,吸收留守儿童住校。
5.3 营造良好的上网环境
(1)对上网场所加大监督力度。要对农村青少年学生上网场所加大监督力度,规范网吧从业行为。重点在清理地下网吧的基础上,严把四个关口:进门关、内容关、传播关和法规关。
篇7
【关 键 词】小班化教育;学生问卷;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2-0018-03
一、调查的目的
本问卷调查主要对象是甘肃省农村和城郊基础薄弱生源较少的初中在自然减员小班化教学的一些基本情况;为今后这些学校开展小班化教学提供可借鉴的数据,提供帮助。
二、调查方式
课题组选择甘肃省城市郊区和农村初中具有代表性学校两所集中问卷调查,其他问卷分散进行,问卷来自不同地区城郊和农村初中十几所初中。
三、调查过程
依据现实情况,制定出小班化学生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小班化认识情况、学习情况、课堂活动参与情况、评价情况五大方面设计了30道题,包括26个选择题和4道解答题。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问卷调查的学生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被试230名,主要分别在兰州市郊区、民勤县各一所学校,还有一些分散调查问卷。
从被试的数据都属于郊区和农村薄弱学校,抽测的男生比例要高于女生,这个数据主要和学生的性别比例有关系。抽测的学生都是初中三个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离家在4~5千米,为了方便学习有一大半学生住校。小班额人数最多34人,最少人数11人。因此,这样的设计和被试取样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
(二)小班化认识了解情况
这一问题主要设计的是简答题,从问卷上看出他们对小班化教学还不太了解,只是简单停留在:1.人数较少,老师比较容易管理;2.小班额气氛不好,大班额人数太多;3.小班额老师更好辅导学生,人数少不能很好探讨问题;4.人数多不利于老师管理。这样一些简单的问题,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体会到小班化得优点,学生没有从中自己学习过程中真正感受到小班化的优点,只是站在老师的角度思考问题,还有想法:是不是学生人数少了,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怀疑。
(三)学习情况
在此次调查问卷中小班化学习情况主要设计的类容:学习方式、学习兴趣、师生交流、学习态度、问题处理等方面。
学习方式:并没有特别的改进,还基本停留在教师教学生跟着学的模式,也就是传统模式,一些新的学习模式没有能应用到实际学习中。
学习兴趣:兴趣是要慢慢培养的,而被测得结果显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在教师指导的层面,在教师的督促下学习,自己没有兴趣。这也是目前农村学校比较欠缺的,相比较城市还要差一点。
师生交流:从被试题目的数据可以看出师生交流一般,很少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占到了差不多一大半。其次是对学生的关注度不高,这也是影响师生交流的很重要原因。其次对学习主体认识上还存在问题,没有能够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重要性。
学习态度、问题处理:学习态度良好,但对问题的处理解决是被动的,被动接受知识,还在执行教师灌输或者填鸭式获取知识的形式,这样接受的知识僵硬,不能灵活应用。
(四)课堂、活动参与情况
在小班化学习和活动参与中,我们设计了相关调查项目,学生普遍喜欢在学习中采取小组合作,人数少这样保证参加人员能最大限度得到教师指导,频率较高,每节课基本都会有小组合作环节,教师提出问题回答的概率也就比较高,教师和学生容易达成默契感,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现自我,发表独立的见解,个性得到张扬。
(五)评价
评价是教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设计了三个测试题和一道简答题。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被试结果90%以上可以得到教师的评价;评价方式答案是多样的,这和个体的差异有联系。上课不举手回答问题的原因,调查结果有很大比例学生选择怕说错。“解答题老师的评价合理吗?”回答100%都是合理的回答。“经常得到老师的评价吗?”回答差不多也都是得到老师的评价。从这些回答中可以看出老师评价的简单化,评价的单一化,不能个体化,不能综合化。教师的评价有,不科学、学生惧怕回答错误、害怕当面出丑,长此以往,学生会变得越来越不愿意和老师交流,即使懂了或者能回答上问题,也都不愿意回答,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越拉多大。
(六)在校学生情绪状况
小班额情况之下,学生在文体活动中参与度较高,基本可以达到85%以上,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互动沟通交流的次数、时间、频率较高。以一班30个人为例:一堂课教师提出平均8个问题,那么大概就有20~25人参与,学生分组讨论得以实现,教师有时间分别给学生以指导。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建立了良好融洽的关系。
五、调查结果与建议
(一)结论
1. 从调查的班级和学生数据上具有代表性,具体数据见前面的表格。调查结果显示甘肃省农村地区,最近几年来农村生源逐年在不断下降,师生比相对提高,小班化教学成了今后教学发展的普遍模式,也是今后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
2. 被抽测的学生在校的精神面貌状况良好,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在多次的活动中参与度高,培养了良好的兴趣爱好,充分展现了自我,张扬了个性,喜欢和同学交流,在班级中能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工作。在课堂中与老师配合不好,没有良好的信任度,形不成独到的思想见解,大部分还是等待接受老师说出结论。在学习中自我展示很少,课堂中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接受知识被动,知识面比较狭窄;虽然也有一定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讨论也只是形式而已,不彻底,合作精神体现不够。
3. 资源利用的优势,首先是师生比的扩大,教师有更多时间辅导学生,学生也要积极配合,自觉主动与老师联系,解决问题;其次是其他各种资源的使用率增加,学生更好的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学习中、实践中锻炼自己,尽情展现自我。
4. 被测的数显示,有许多学生还没有适应小班化学习的情况,这些主要反映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上,还有就是观念没有转变。这些主要与老师、家长、社会有很大联系。
(二)措施建议
1. 保留好学习方法,改进学习模式适应小班化模式。
篇8
(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吉林四平136000)
摘要:众所周知,音乐教育对实现儿童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艺术教育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普及程度不断提高。但总体来看,学前教育仍属薄弱环节。本调查意在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分析农村学前音乐教育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及遇到的困难,并努力运用科学合理的论证方案,提出用高校教育资源解决农村学前音乐教育现状的主张。
关键词 :农村学前教育;幼儿园;音乐教学;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2—0097—02
本文为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产出论文,项目名称《吉林省农村幼儿园音乐课程园本化研究》,项目编号:ZC13065。
收稿日期:2014—06—20
作者简介:吕爽(1983— ),女,吉林梨树人。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从《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中可以看到,政府已经将发展学前教育、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作为重要工作,并将发展学前教育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教育部《当前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发展幼儿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而音乐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村幼儿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应该受到广泛的关注。为了解吉林省农村幼儿园音乐教学现状,笔者组织研究团队对吉林省内(长春、吉林、四平、松原、辽源、通化、榆树、双辽、白城、九台、梅河口、桦甸、大安、洮南等)部分乡镇级幼儿园做了问卷调查,共发放了104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03份,有效率达99%。下面是对吉林省农村幼儿园音乐课开设情况、音乐设施和师资力量配备情况等方面的调查数据和现状分析。
一、音乐课开设情况
如图1所示,参与调查的幼儿园中,有82.5%的幼儿园开设了音乐课,其中约10%的幼儿园每日都有音乐课,40.5%的幼儿园能保证一周上两次或以上,另外32%的幼儿园基本保证每周一次。
而有17.5%的幼儿园没有开设音乐课,其中50%的幼儿园是因为没有招聘到合适的教师来授课,38.9%的幼儿园则是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设备。由于条件所限,有55.6%的幼儿园不知何时能增设音乐课。在这些幼儿园中,大部分幼儿只能通过电视、DVD播放器等接触音乐。
二、音乐设施配备情况
如图2所示,在参与调查的这些幼儿园中,超过80%的单位都配有DVD播放机、音箱等基本音乐播放设备;有超过一半的幼儿园配有手鼓、沙锤等简单乐器,同时配有钢琴或电钢琴等大件乐器以及电脑、投影仪等电子设施。而调查显示,在没有开设音乐课的幼儿园中,83.3%的幼儿园连手鼓、沙锤等简单乐器都不能提供,更谈不上乐器和设备了。
音乐教材方面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超过一半的幼儿园没有音乐教材,大部分是通过教师弹唱的方式教授儿童歌曲。虽然有75.3%的幼儿园开设了音乐欣赏课、音乐游戏课、音乐美术课、音乐舞蹈课等交叉课程,但是由于教材的局限性,教师在课上大多会选择让幼儿欣赏乐曲、做与音乐内容无关或关联不大的游戏活动,极少会选取教授京剧、黄梅戏等古典艺术进行教授。
三、实践活动开展情况
在农村,由于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学前儿童艺术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与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所调查的这些幼儿园中,有95.3%的幼儿园能够保证至少一年举办一次文艺汇演,其中有84.7%的幼儿园会组织孩子做韵律操。在文艺活动中,62.4%的幼儿园能保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单独表演的机会,大部分幼儿能大胆地表达自己对音乐的需求与喜爱。在没有开设音乐课程的幼儿园中,也有66.7%会组织文艺汇演,并教授幼儿简单的集体韵律操。可见,即使是在农村,在受到很多客观条件限制的情况下,教育机构对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还是有一个基本认识的。
四、师资力量配备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在开设音乐课的幼儿园中(建园规模多在百人左右),有近70%的幼儿园只有一名音乐教师,且多为兼职;个别有两名音乐教师或配备专职音乐教师的幼儿园,规模基本上都超过100人(见表1)。通过访谈得知,在农村,绝大部分的学前音乐教师都是幼教专业中专或大专学历,她们基本上没有成熟的实践教学经验,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有待提高。参与调查的教师中,有92.9%的教师认为音乐对幼儿的情感表达和性格养成有帮助,但绝大部分幼儿园都没有师资能力教授儿童简谱或五线谱等读谱知识以及时值、节奏、节拍等简单的乐理知识。只有38.8%的教师系统地学习过音乐教法。
没有开设音乐课的幼儿园大部分都认为有必要增开音乐课来满足幼儿对于音乐的热爱与需求。这些幼儿园中,只有40%左右的教师听说过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我国学前教育中相对突出的问题。在广大农村,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存在着教育资源短缺、投入不足、师资队伍不健全、教育体制不完善等诸多问题。艺术能力作为一种特殊才能,虽然在每个孩子身上体现出的个体差异比较明显,但他们在学前时期可塑性很强。对孩子早期艺术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启蒙。农村学前儿童音乐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应该主要以培养孩子对音乐艺术的学习兴趣和使孩子在实际生活中获得节奏感、律动感和感知记忆等特殊能力为主。面对相关的问题和实际困难,相关研究者应通过对高校教育资源服务农村学前音乐教育的有效性研究与实践,寻求适合吉林省农村学前教学现状的教学模式,尝试农村学前音乐课程园本化的研究与实践,这样也可以使高校学前教育资源拓宽实践平台,为实现高校人才和农村缺口的有效结合提供帮助。
事实证明,吉林省农村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急需高校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援助,70%以上的幼儿园希望高校能够在设施、设备以及专业教师方面提供支援,超过60%的幼儿园希望高校能提供教材、教法以及专业素质提升方面的培训支持。希望通过此次实践,能向“缩小教育差距”的理想再迈进一步,让农村的孩子也能在音乐艺术的熏陶下提高艺术审美情趣,实现身心全面发展。
[
参考文献]
[1]李建平,吕莉.当前幼儿园音乐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9(12).
[2]张倩.农村幼儿园音乐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4).
[3]高淞.浅谈呼兰区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篇9
一、南非农村基础教育变革新动向的政策文本梳理
为了系统深入探究农村基础教育和贫困之间的关系,从2003年年中开始,曼德拉基金会对贫困率居高不下、基础教育入学率一直偏低的夸祖鲁—纳塔尔、东开普及林波波3个省份9个农村社区的基础教育状况实施了问卷调查,并从这3个省份中各选取3所学校进行了参与式调查研究。2005年,曼德拉基金会了《新的呼声:南非农村社区教育调查报告》,报告对农村学校的外部环境、课堂教学、师生关系以及农村学校与农村社区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总体性描绘和阐述,并重点关注农村居民自身的观点和看法。[1]曼德拉基金会开展的上述研究,促使新南非政府开始关注农村基础教育。2004年3月,南非教育部组建了“农村教育部长级委员会”(MCRE,MinisterialCommitteeonRuralEducation),它的职责是提交具备可操作性建议的农村教育报告,以帮助教育部和省级教育部门提出更为全面、具体的提高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行动方案。2005年5月,农村教育部长级委员会了名为《农村教育部长级委员会报告———对农村学校的新看法》的农村教育报告。该报告从农村学校资金、规模、类型、管理、课程、教师等八个方面为教育部和省级教育部门提出了82条如何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可操作性建议。[2]根据这一报告中的有关建议,教育部于2007年成立了农村教育局(RuralEducationDirectorate)。该局基于规模较大、资源较充足的学校更利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这样一种价值取向,在省级教育部门的配合下,参照1996年《南非学校法》等法律中有关公立学校撤并的条文,制定了《撤并规模过小或难以为继学校的国家指导纲要》,以更好地指导和促进农村小学校的撤并,并争取到2012年完成这方面的工作。[3]2008年,农村教育局又起草了《农村教育实施方案》草案,几经磋商,后更名为《农村地区实现高质量教育国家指导框架》草案。草案主要内容包括:提高农村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保持并提高农村学校的入学率;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对农村学校的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农村社区参与农村学校发展的积极性。目前,该草案正在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之中,正式文本尚未出台。[4]上述报告或文件的陆续出台,标志着南非政府开始关注农村基础教育,正在制定或已经初步实施某些政策来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变革。下文从学校布局调整、课程内容改革和师资力量加强三个侧面来探析南非农村基础教育变革新动向。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南非政府之前很少关注农村教育,所以官方教育统计多是以省为单位的,罕有以城乡为单位的。南非的农村分布相对集中,某些省份农村化(据贫困人口比率来衡量)程度比较高,而另外一些省份农村化程度则比较低。农村化程度的高低可依据不同省份贫困人口比率的巨大差异来衡量,如农村化程度比较高的东开普、林波波两省份的贫困人口比率分别高达70.7%、59.1%,而农村化程度比较低的西开普、豪登两省份的这一比率只有28%和17.3%。[5]鉴于上述情况,本文主要以农村化程度较高省份和农村化程度较低省份的基础教育差距来代表城乡之间的基础教育差距。
二、南非农村基础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动向
一般而言,学校规模可以依据生校比来衡量,生校比越小则学校规模越小,生校比越大则学校规模越大。据2005年南非教育部统计,农村化程度最高的东开普省公立中小学生校比是349∶1,而农村化程度最低的豪登省这一比例是844∶1,这表明南非农村地区存在着较多小规模学校。[6]农村学校规模不论是大还是小,都有各自的利与弊,如何权衡这些利弊关系会直接影响到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趋势和动向。
(一)布局调整动向之一:采取两种学校模式
南非农村教育部长级委员会于2005年出台的农村教育报告非常注重权衡小规模学校和大规模学校的利弊关系。报告认为,小规模学校有其自身优点,如学校事务更加民主、学校纪律更加有序、师生交往更为频繁等。但小学校也有很多不足,如资金匮乏、学习材料紧缺、过多复式班的存在等。大规模学校虽然可能实现所谓的规模效益,但也有很多潜在弊端,如这种规模效益可能会被学生的交通费和住宿费所抵消,有些大规模学校花费巨额资金建立起来之后由于缺乏持久稳定的生源可能会很快关闭,造成资源浪费等。农村教育部长级委员会在权衡上述利弊关系的基础上,在其报告中提议依据人口疏密程度在不同的农村地区采取“双层学校”和“三层学校”两种不同的学校模式。报告中也提议要对小规模学校进行适当撤并,但没有设计出具体的指导方案。“双层学校”模式适用于人口分布相对集中的农村地区。人口分布相对集中的农村地区,某一地域范围内生源相对充足而稳定,能够支撑起一定的学校规模,可以采取“双层学校”模式。“双层学校”模式的第一层包括1年学前教育和1~9年级的普通学校教育,大致相当于把我国的小学和初中合并在一起。第二层是包括10~12年级在内的普通学校或偏重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FurtherEducationandTrainingCollege),大致相当于我国的高中或中等职业教育。第一层学校的主要任务是确保义务教育顺利实施,第二层学校的主要任务是确保第一层学校毕业生可以继续他们的学业,为下一步更好地就业或进入高校做准备。其中,第二层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住宿和交通支持。“三层学校”模式适用于人口分布分散的农村地区。“三层学校”模式的前两层其实就是对“双层学校”模式第一层进行再拆分的结果。具体来说,“三层学校”模式的第一层包括一年学前教育和1~3年级的普通学校教育,大致相当于我国义务教育“五四制”下小学的前四个年级;第二层是包括4~9年级在内的普通学校,大致相当于“五四制”下小学最后一个年级和初中所有年级;第三层和“双层学校”模式的第二层相同。其中,第一层学校类似教学点,遵循“学校办到家门口”的原则,规模较小,一个教师甚至能够胜任整个学校的教学。第二层学校的布局要科学合理,应当确保学生能够通过步行或乘车在一定时间内赶到学校上课,要给家庭距离学校过远的学生提供住宿和交通支持。第三层学校要确保具备一定规模,每所普通学校至少要吸纳600名学生,每所继续教育与培训学院至少要吸纳1,000名学生,同时还要为需要的学生提供住宿和交通支持。[7]
(二)布局调整动向之二:对小学校进行适当撤并
农村教育局2007年的《撤并规模过小或难以为继学校的国家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对小规模学校进行适当撤并,并设计了具体撤并方案。《纲要》认为,南非农村中小学只有通过适当撤并实现规模办学增加入学人数,才能加快学校融资过程;只有通过适当撤并实现优化配置,才能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只有通过适当撤并增加学校年级,分开学校层级,才能确保学生学业的可延续性,等等。此外,由于种种复杂的政治历史和社会经济原因,南非农场等私人领地上的公立中小学普遍规模较小,基础设施较差,学生辍学率特别高。《纲要》认为,要彻底改善这些学校的状况,也必须对其进行适当撤并。《纲要》指出,小规模学校撤并前,省级教育部门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确定这些学校是否真能撤并。概言之,省级教育部门必须明确某个农村地区的人口居住形式及未来变化趋势,必须明确市级教育部门当前及未来的学校发展规划,必须明确合并是否能够确保学生学业的可延续性等。此外,《纲要》还规定了撤并的具体措施和步骤,以及省级和地方相关部门的具体职责。[8]
三、南非农村基础教育课程内容调整动向
从1997年开始实施的南非《2005国家课程》,坚持“以结果为本位”的原则和1996年《宪法》的基本价值,旨在纠正种族隔离制度下旧课程所宣扬的白人高等、黑人低下的不平等观念,致力于培育全新的公民意识和价值观,倡导社会公平与公正。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然而,南非国内很多学者认为,《2005国家课程》只适用于课堂规模较小、教学资源较充足、教师质量较高的城市学校,并不适用于课堂规模通常较大、教学资源往往不充足、教师质量标准较低的农村学校。《2005国家课程》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它“把教师看做知识的传播者、学纲和教材的设计者、诠释者、领导者、管理者、学者、研究人员和终身学习者、社区成员、城镇居民和牧师、评审员和学习领域的专家”。[9]在这些扑朔迷离的角色要求之下,农村教师在本身质量就不高的情况下往往会无所适从。据曼德拉基金会2005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农村教师中,对新课程不满意的高达59%,其中林波波省尤甚,有67%的教师不满意新课程内容。这表明,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急需调整。[10]课程内容调整动向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首先,重拾农业教育。在南非种族隔离统治下,农业教育被作为维持此种统治的重要工具,使黑人永远与白领工作无缘。种族隔离统治解除后,黑人占绝大多数的农村,普遍反感所谓的农业教育,很多学者也对此讳莫如深。农村教育部长级委员会2005年报告中指出,农业教育具有重要地位,应该在一些合适的农村地区开展。开展的方式可以是综合性的,比如把纯粹的农业生产教育、为学校提供免费校餐的农业生产园教育、农业创收教育、农业科技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从中掌握科学原则,发展多种能力。其次,加强文体教学。长期以来,南非农村学校对文体教学的重要性缺乏清晰认识,认为文体教学只是供儿童玩乐和浪费时间而已。农村教育部长级委员会2005年报告中指出,上述观点极不正确,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体育教育的文件中曾明确表示,接受文体教育是一项基本人权,而且1999年南非在约翰内斯堡参加某项会议时也认可了这一点,所以,南非农村学校急需提高文体教学水平。开展文体教学,需要调动大量资源和进行大量专业培训,国家体育活动理事会、文化艺术部、青年理事会和其他省级相关部门要加强合作。要重点培养农村失业青年来组织和管理文体教学,这一方面可以提升文体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还可以带动农村就业。[11]
四、南非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力量加强的动向
南非农村教师与城市教师相比,不管是在量还是质都存在很大差距。据曼德拉基金会2005年的调查报告显示,2003年全国的生师比平均为33∶1,而林波波和东开普省的生师比却高达39∶1,夸祖鲁—纳塔尔还要高,为41∶1。[12]
此外,在被调查的农村教师中,绝大多数毕业于质量比较差、层次比较低、目前已被关闭或合并的教育学院,有10%的教师只具备高中毕业证书、没接受过专门的教师教育,还有一些教师连高中毕业证书也没有。[13]南非农村既难吸引足够多,也难吸引足够好的教师,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农村学校基础设施破败不堪使很多教师望而却步。据曼德拉基金会2005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农村学校中,只有45%有饮用水、43%有电源、71%有厕所。[14]其次,农村教师绝大多数不在任教的农村社区居住,住所往往距任教学校很远。据曼德拉基金会2005年的调查报告显示,被调查的农村教师中,东开普省有79%不在任教社区居住,林波波和夸祖鲁—纳塔尔的这一比例也分别高达63%和60%,而且这些教师的住所和学校的距离平均为36公里。[15]之所以造成上述现象,是因为依照现行的农村社区法律,这些外来教师没有在任教社区的居住权,也就得不到政府的住房津贴。农村教师普遍采用的办法,就是在大城市或距离任教学校最近的小城镇居住,长途跋涉于家校之间。另外,师范教育的机构转移和费用骤增导致注册师范教育的农村学生剧减。传统上,南非负责师范教育的机构是前文提及的教育学院,这种学院多位于农村地区,而且学院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多由省级教育部门先行垫付,学生就业后再逐年清还。2002~2005年,南非高校合并时,教育学院多数通过合并升格为大学,师范教育的费用也随之大幅提高。目前一名四年制师范生的学费高达8.4~12万兰特[16],学生虽然可以申请国家助学贷款,但名额十分有限,这使得很多农村子女与师范教育无缘。上述状况表明,南非农村基础教育师资力量只有通过采取多种途径才能加强。
篇10
[关键词]农村教师 流动状况 调查 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6-0111-02
农村教师是农村教育大厦的基石。发展农村教育,关系到我国教育发展的整体进程,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教师法》的实施,教师聘任制和教师资格制度的不断推行,教师的流动已经在法律法规保障、国家政策引导的大背景下成为普遍的现象。教师作为社会人才的一部分,已经加入到人才流动大军的行列。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关于人才流动的法规制度不健全,特别是农村教师的流动更多现出一种无序、不合理的状态,严重影响到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
本调查报告以陇南市武都区偏远农村学校教师流动的现状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发现武都区农村教师流动呈现以下趋势:
1.流动的主体以青年教师居多。
2.流动渠道上,流入以毕业生招考为主;流出的方式包括转行、调动、选拔、停薪留职四种,这些教师是农村教师中的主力军。
3.流动的方向单一,从农村学校流向城市学校。
一、问卷设计的初衷
为了找到农村教师流动状况的原因,结合近年来教师流动的去向,特意设计了十个方面的问题,进行问卷调查。
1.农村教师对目前的工作环境是否满意?
2.农村教师参加工作的时间。
3.农村教师是否想调动工作?
4.如果有调动机会,他们首选的去向是哪里?
5.他们想调动的原因是什么?
6.调动工作完成的方式有哪些?
7.他们是否考虑过工作调动会影响到学校的正常工作?
8.他们调动工作的目的是什么?
9.他们最理想的工作环境是什么?
10.如果给他们第二次选择职业的机会,他们将会选择什么行业?
附问卷如下:
农村教师流动状况调查问卷
1.你对目前的工作环境是否满意?
A、满意 B、不满意C、说不上D、有时满意,有时不满意
2.你参加工作的时间
A、1―5年 B、6―10年 C、11―19年 D、20年以上
3.你是否想调动工作
A、想 B、不想 C、有时想 D、没考虑过
4.如果有调动机会,你的首选去向是
A、城市 B、家乡 C、城市周边镇 D、乡村
5.你想调动的原因是
A、离家远不方便 B、工作环境艰苦 C、学校福利待遇差 D、工作任务重
6.如果你想工作调动,将通过何种方式完成
A、花钱 B、选拔 C、人缘关系 D、不好说
7.你是否考虑过调动影响学校的正常工作
A、有影响 B、无影响 C、没考虑过 D、我不管学校工作
8.你调动工作的目的是
A、为了家庭 B、为了事业 C、追求幸福 D、方便生活
9.你最理想的工作环境是
A、乡村 B、都市 C、交通沿线乡镇 D、城市周边
10.如果给你第二次选择职业的机会,你将首选的行业是
A、行政 B、公检法 C、卫生 D、教育
二、调查情况
调查地域覆盖武都区十个农村乡镇学校,它们是:佛崖初级中学,地处武都区最北边的佛崖乡,与康县望关镇接壤;角弓初级中学,地处武都区最西边角弓镇,与宕昌接壤;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相对不错。洛塘片八个乡镇的九年制学校,地处武都区最南边,属于武都区偏远农村乡镇学校。它们分别是洛塘中学、五马九年制学校、琵琶九年制学校、月照九年制学校、三仓九年制学校、五库九年制学校、麻柳九年制学校。发放问卷214份,问卷教师214名。
三、数据统计表
四、数据分析
通过对武都区10所乡镇学校214名教师对目前自己所处的工作环境是否满意的调查发现,对目前工作环境有63%的教师满意,有11%的教师不满意,有13%的教师说不上满意不满意,有13%的教师表示,有时满意,有时不满意。这一现状说明,有37%的教师对目前的工作环境不够看好,他们存在流动的倾向。
在对参加工作时间的问卷调查发现,1―5年内参加工作的教师占调查总人数的62%,6―10年内参加工作的占21%,11―19年内参加工作的占13%,工作时间在20年以上的教师占4%。这说明中青年教师是农村教师的主力军,他们的生活不稳定,存在流动的可能性。
在是否想调动工作的214名农村教师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时刻想调动工作的教师占50%,不想调动工作的占15.4%,有时候想调动的占27%,没考虑过是否想调动工作的占17.6%。这一现象说明农村教师队伍极不稳定,严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在对214名农村教师调动意向去向的问卷调查发现,首选城市的教师众多,占调查总人数的44%,首先家乡的占总人数28%,首选城市周边乡镇的占23.3%,首选乡村的占总人数的4.7%。这说明67.3%的教师不希望在乡村任教,希望有机会能调动到城市学校或城市周边乡镇。
在对214名农村教师想调动工作的原因调查问卷结果发现:有62.5%的教师认为,离家远不方便是他们想调动工作的主要原因;有23.3%的教师认为,农村的工作条件、环境艰苦是想调动工作的原因;有12.6%的教师认为福利待遇差是想调动工作的原因;认为工作任务太重想调动工作的占1.5%;这说明离家远不方便、工作条件艰苦、福利待遇差直接影响教师的流动。
在对214名农村教师将通过何种方式完成调动工作的调查发现:有70%的教师想通过选拔完成调动;有22.3%的对自己完成调动工作的方式表示不好说;有4%的愿意花钱调动;有3.7%的想通过人缘关系完成调动。这说明大多数教师想调动工作的意愿是:按照组织需求,通过公平公正的公开选拔完成调动。
在对有意向调动工作时,自己的调动是否影响学校正常工作的问卷调查发现:62.6%的教师认为自己的调动会影响学校的正常工作;23.3%的认为自己的调动不会影响学校的正常工作;12.6%的教师不考虑这一问题;1.5%的认为自己的调动与学校的正常工作无关。这一现象说明教师的流动会影响学校的正常工作。
在对调动工作的目的问卷调查中发现:为了家庭生活而调动工作的占26.2%;为了事业想调动的占28%;为了追求幸福而调动的占14.9%;有30.9%的认为调动工作是为了方便生活。这说明生活问题是影响教师流动的最大原因。
在对214名农村教师最理想的工作环境问卷调查中发现:认为乡村最理想的占14%;认为都市最理想的占37.3%;认为交通沿线乡镇最理想的占30.9%;认为城市周边环境最理想的占27.8%。这说明工作环境也影响农村教师的流动。
在对第二次职业选择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31.3%的教师想从事行政工作;有18.7%的教师想从事公检法工作;有7%的教师想从事卫生工作;有43%的教师仍然选择教育。这说明大多数农村教师对目前自己的职业不满意,希望有第二次职业选择,这也是农村教师流动的一个原因。
五、流动原因小结和应对策略
陇南市武都区农村教师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从偏远农村流向城镇或城市,流动的主体是青年教师,越是条件艰苦的环境下教师队伍越不稳定。这种单向流动导致了农村教师队伍知识结构老化、年龄结构严重失衡、农村基础教育缺乏新鲜活力和师资队伍的不稳定,致使农村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教育。
而致使武都区农村教师不合理流动的成因主要包括:对目前的工作环境满意,想调动工作的中青年教师,认为农村教师的薪金过低,津贴福利较少,不足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他们普遍属于80后,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年代,缺乏艰苦环境生活的锻炼,在条件艰苦的偏远农村学校很难安心工作。农村教师福利待遇相对于城市学校较差,农村学校资金不足,激励制度难以起到激励作用,除了工资没有任何福利待遇,新建的家庭,人人有房贷,紧张的经济状况使他们感到生活压力极大,而城市广阔的家教市场对他们有极大的吸引力,这是所有中青年教师想进城的主要原因。
农村教师队伍管理体制的不完善,调动工作没有形成制度体系,完全成了教师自己的事。中老年教师从参加工作就在农村一所学校任教,三四十年没有变换工作环境,没有任何组织去关心过问他们,并且年龄较大的教师由于家庭负担、身体状况等原因,则留在本地学校任教。青年教师有着自己年少时的梦想,想趁年轻时实现自己更远大的目标,他们会采用多种方式去完成调动工作的想法。青年教师的频繁调动与中老年教师的固定不动形成了畸形的农村教师流动状况,影响了农村教师的结构组成。由于农村学校的教育硬件设备较差,管理体制不健全,生源不稳定,地理环境偏远,教学理念不先进,信息相对较闭塞,教师没有机会外出深造或进行教学交流,也很少接触到外面的新知识和教学技能,知识储备少而且内容老化,教学质量难有大幅度的提高,所以青年教师认为在农村没有发展前景。
由于在偏远农村大部分家长文化程度有限,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学习也仅限于课堂,放学后无人进行督促、辅导,并且社会对农村教育的关注程度也不高,所以大部分青年教师认为在农村教学就会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且得不到社会的肯定。广大农村教师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八个小时,责任重大,已经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设想的应对策略如下:
第一,政府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偏远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缩小城乡差距;设立农村教师岗位专项资金吸引优秀教师到偏远农村学校工作;奖励在偏远农村长期任教的优秀教师等举措,吸引更多的教师来农村任教。
第二,扶持偏远农村学校发展。偏远农村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基础薄弱,导致工作的硬件环境差,没有福利待遇,职称晋升指标较少。由此可见,扶持偏远农村学校发展,改善办学条件,提高福利待遇,增加职称晋升指标,更多的教师才会义无反顾地留在偏远农村学校,将有利于稳定教师队伍,进而为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师资基础。
第三,制定教师队伍的合理流动政策。针对农村地区师资不均衡的情况,可以制定教师定期流动的制度,尤其是刚进入教师队伍的年轻教师,采用定期流动的制度,一方面可以鼓励年轻教师到农村任教,另一方面可以保证教师质量与教育水平。
- 上一篇:农民工学习需求调查报告
- 下一篇:中学生消费情况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