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环境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9 14:15: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环境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答:小学生作文网为您提供多篇校园环境调查报告写作范文,通过学习模仿校园环境调查报告作文,让您快速提高写作水平.
调查地点:校园
调查时间:xx年xx月xx日
根据老师的要求,我对校园的环境进行了调查.
调查情况如下:
1、几个大垃圾桶内经常有废液流出.
2、花草不经常修剪、浇水,显得杂乱无章.
3、池水太脏,水不流动,造成很多脏物浮在水面.
4、有些地方杂草丛生,废物堆积,无人打扫.
5、校园内出入的车辆较多,造成噪音、废气污染等问题.
6、厕所卫生打扫的不及时,没有专门的洁厕工具.
7、窗台太脏,同学们往往什么东西都往上面撞.
8、黑板上乱涂乱画的严重.
我的建议:
1、几个大垃圾桶换成分类垃圾桶.
2、请专门的人定期修剪花草.
3、定期换池塘里的水.
4、让扫地的同学定期清扫杂草.
5、禁止与学校我关的车进入校园.
6、定期打扫厕所.
7、购买专门的洁厕工具.
8、让各班请同学定期清扫窗台.
9、定点擦黑板.
我的结论:
1、为了美化校园,首先要对工具进行处理.
2、然后,对学习氛围做好相关的事.
篇2
调查时间:XX年xx月xx日
根据老师的要求,我对校园的环境进行了调查。
调查情况如下:
1、几个大垃圾桶内经常有废液流出。
2、花草不经常修剪、浇水,显得杂乱无章。
3、池水太脏,水不流动,造成很多脏物浮在水面。
4、有些地方杂草丛生,废物堆积,无人打扫。
5、校园内出入的车辆较多,造成噪音、废气污染等问题。
6、厕所卫生打扫的不及时,没有专门的洁厕工具。
7、窗台太脏,同学们往往什么东西都往上面撞。
8、黑板上乱涂乱画的严重。
我的建议:
1、几个大垃圾桶换成分类垃圾桶。
2、请专门的人定期修剪花草。
3、定期换池塘里的水。
4、让扫地的同学定期清扫杂草。
5、禁止与学校我关的车进入校园。
6、定期打扫厕所。
7、购买专门的洁厕工具。
8、让各班请同学定期清扫窗台。
9、定点擦黑板。
调查结论:
1、为了美化校园,首先要对工具进行处理。
篇3
8月2日,我们六个人约到掘港,讨论实践的分析,写出调查报告。实践步骤到这儿就讨论得差不多了,接下来就是分配工作:问卷是大家一起出,先各自回去查资料,各人先设计出一份,然后在网上相互传阅,把好的问题留下,合成一张问卷,这样可以集思广益,为了有足够多的时间做准备,我们决定8号出发。安排完工作我们就解散了。
8月8日上午8点半,我们来到岔河中学。学生的时间真的很紧,几乎没有很长的休息时间,所以我们只能利用课间休息的短短十分钟去发问卷。十分钟当然发不完,所以又要等到学生下一个课间接着发。。小队长和曹婷来到初三老师的办公室,有几位没课的老师在办公室批作业、研究试卷。她们找了两位老师开始简短的访谈。整理老师们的观点,大体是这样的:近两年,学校扩建了,也重新规划了,因此环境比以往好多了,没什么大问题,还是比较满意的。比如学校操场变成塑胶跑道人工草坪了,新建了一幢食堂楼,绿化带更多了。但是,教学设施还有待改进,比如教室的投影设备现在还不是很普及,希望能在教室里用电脑上课。这样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让知识更形象地反映到学生眼前,并且能减少粉笔灰,有益师生健康。其次,学校有时还是会看到有垃圾,一方面我们看到学生环保意识还欠缺,另一方面也看到学校的保洁工作还没有做到位,这方面有待加强。还有就是食堂的问题,虽然有了新的用餐环境,但是并不表示卫生也有了保证,饭菜里出现虫子的现象也不是没有,这也导致很多同学不愿意在食堂就餐,有的干脆不吃饭,这样严重影响他们的身体和学习。因此,希望学校在这方面一定要予以重视。至于宿舍问题,以为学校大部分是走读生,尤其是初中生,所以宿舍问题不是特别大,但是也希望今后能逐步提高住宿水平,比如能安装空调、热水器。谈到学生和环境的融合,老师们感到很复杂,因为很难绝对地说好还是不好,新的校园环境当然给学生带来了激情和动力,但是仍然有学生不能做到保护学校环境,校园里不时出现的垃圾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如何激发更多的学生真心地热爱、保护校园还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对于校方对环境的重视程度,老师们还是给予充分肯定的,这一点从学校的扩建就可以看出,不过环境的改善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所以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我、陈晨和王群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收回了十多份问卷,其余的下午再接着发。她们说同学们虽然课业繁忙,但是依然很配合我们的工作,我们非常.本文.由方案.范文库;为您搜;集’整理^感谢。下午三点多,我们各方面工作都结束了,解散回家。
篇4
我校多年来重视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提出了“关爱生命,节能环保,改善环境,促进发展”的绿色办学理念,确定了“洁、静、绿、美、雅”的总体目标以及“整体规划,分步实施,软件为主,师生参与,人境互动”的指导思想。在此过程中,做到了领导有力,规划科学,措施得当,经费到位,活动落实,紧紧围绕密云县“国家级生态县”的争创目标,在节电、节水、节能等方面取得突出效果。着重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节约和环保意识,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做出一些成绩。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学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对当代青少年加强环境道德教育,不仅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还是培养现代文明人必备的良好品质的需要,是建设和谐校园、全面提高办学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需要。通过环境保护教育,增强环保意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可以提高师生的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可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此,成立了以孙立凤校长为组长、校级干部为成员的创建“创绿色学校,建节能环保校园”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工作小组,由三处主任、团委书记、相关学科教师、干事、校医和学生会代表组成,负责日常的具体工作,形成党政工团密切协作、齐抓共管的领导体系。无论是校园环境的改善,环保设施的更新,还是开展一系列节能环保方面的教育活动,学校均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校长担任创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师生等群体分工负责,使“创绿色学校,建节能环保校园”的意识深入人心。
制度建设是开展好环境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学校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规章制度,编入《学生手册》并下发给每位学生,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一。完善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建立表彰制度,对节能环保教育中取得成绩的辅导教师予以奖励,对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表彰,同时注意环境教育档案材料的收集管理,力求严谨规范。
二、把环境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增强课堂渗透功能
我们认为,环境教育课程必须结合学科教学进行教育,同时开设一些活动课程,抓好主渠道建设。
1.与学科教学密切联系。我们根据各科教材中节能环保教育的相关内容,与节能环保问题进行密切的联系。要求教师要善于研究和反思,将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结合,传播节能环保知识;要以培养理性分析、提高认识能力为主,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和方法;要注意课内外结合,适当把教育向课外延伸。如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北京前些年出现的沙尘暴天气,引导学生讨论,要求学生对本地区的沙尘天气进行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建议,增强学生自觉开展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关注。再如李贺武老师把语文教学与节能环保教育结合起来,挖掘教材中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扩展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空间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经验,论文《把绿色融进生命》获市级一等奖。
2.构建以节能环保教育为主的校本课程。结合我县实际,学校自编乡土地理教材,充分挖掘本地所蕴涵的环境教育的因素,引导学生研究环保方面的课题,让学生对“环境立县”、“发展首都水源区经济”有了更加生动而深刻的认识。“节能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帮助学生树立了环境意识,“生活化学”的课程以实验、观察、参观等灵活方式,让学生明白日常生活中的各类污染及其预防措施;生物、地理老师利用假期组织课外小组到我县石匣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工程调查、考察雾灵山生态环境,还参加了“青少年首都水源区发展战略创新项目”的研究,探讨节能与环保的途径。许多同学在老师指导下,深入生活实际,对身边的环境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撰写研究性论文,部分优秀作品收入《研究性学习文集》。
3.开展课题研究。通过专题研究,不但可以学习环保知识,提高环境意识,还可在撰写研究报告过程中进行理性的思考。我校教师参加了国家级科研课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与人口可持续发展项目在中国”的评优课活动,老师们组织学生收集资料,增强灵活运用知识的同时,还开阔了视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行为训练
我们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立足于校内,适当走出校门,积极开展丰富的环境教育活动,以开展“环保助奥运”、“建绿色家园,做文明密云人”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为依托,积极开展节能环保教育、生态意识教育,提高学生参与节能环保的责任感,营造生态文化,形成和谐的育人氛围。
1.以班级为单位,实施“共建绿色家园”计划。我们正式启动了“建绿色家园,做环保小卫士”主题教育活动。各班在召开班会的基础上,制定班级活动计划:第一,美化教室,很多班级在教室开辟“绿色希望角”,种花养草。第二,回收废弃物,许多班级开展回收废旧电池、塑料水瓶活动,减少污染,利用可再生资源,同时积累班级开支费用。第三,净化各班室外环保区,维护责任区的绿地与公共设施,保持整洁优美的环境。第四,以环保为主题,班内抓一件实事。第五,征集文明用语,制作环保标志牌立于各班绿地管护区,各类植被属性标识牌处处可见,成为校园环保的一道风景。第六,开展“关注生存环境”“文明就差这一点”等各项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节能环保的紧迫性。
2.发挥环保教育实践基地作用,推动社区环保行动。我们充分利用校外“四路一园”环保基地,由学生会实践部组织开展捡拾白色垃圾、擦洗公共设施、植绿护绿、清除小广告、印发环保宣传材料等活动,仅在滨河公园常年开展环保实践活动就已八年。本学期累计有20个班约800人次到校外参加了此类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坚持不懈的社会环保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环境意识,并通过他们的实际行动,为建设家乡优美的环境做出了贡献。
3.以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投身环保实践。许多同学非常关注本县的水源污染、森林资源、未成年人吸烟、居民环保意识等敏感话题,所撰写的调查报告和心得体会在成果中占较大比重。《家乡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水库周边环境调查》《水的再循环利用调查报告》《关于污水处理》等许多调查报告均饱含着同学们对家乡环境的高度关注,在县教委组织的活动中获得一、二等奖。还有许多同学在“金鹏科技论坛”和“科技创新大赛”等市级活动中获等次奖。
4.充分发挥环保节日的教育功能。利用每年的“植树节”、“世界水日”、“世界气象日”、“地球日”、“世界环境日”、“防范荒漠化和干旱日”、“世界人口日”以及“爱鸟周”、校科技节、文明月等时间,举行专题纪念活动,通过演讲、社区宣传、板报展览等,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加大环境建设投入,创设优美的育人环境
我们知道,良好的校园环境和具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是精品名校的重要体现,将绿色环保理念贯穿于整个校园建设过程之中,把学校环境的自然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作为一个努力达到的目标,在绿化、美化的同时,做到校园的文明化。
1.进行环境设计,营造绿色文化。学校请专家进行校园环境设计,把营造绿色文化作为学校环境建设的主题,确定了经费优先投入、活动优先安排、设备优先保证的原则,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校园分为办公、教学、运动和生活4个功能区,其间布置了“两区”(科技特色及园林特色景观小区)、“四园”(丁香园、竹园、樱花园、月季园),绿化面积达到16000余平米。绿化植被种类繁多,做到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校园内绿草如茵,樱花与翠竹掩映,玉兰、丁香、月季装点,亭台、小桥、溪石、流水、游鱼、鸟鸣,衬着“流年似水”、“厚德博学”、“善思笃行”、“慎独”等警句,莘莘学子徜徉其间,沐浴着自然清幽,聆听着书声朗朗,屏蔽了城市的浮华,远离了尘世的喧嚣,感受的是明净幽雅的余韵,展示出一幅美妙的求知殿堂图,形成了高品位校园人文景观,凸显密云二中“环境育人”的特色。
2.立足传统中的创新,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我们面向全校师生征集,最后确定了大家认同的反映学校文化精神的校徽和校歌。学校也正在逐步推行无纸化办公,为节能环保做些实实在在的工作。校园网开设了“随心留言板”、“芳草论坛”等栏目,增强了与学生及时沟通的渠道,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校园环境整洁优雅,学生卫生习惯、文明意识优良,教育教学秩序井然,成果喜人。领导和国际友人多次来校视察,对环境工作予以充分肯定。一个更加崭新、充满浓郁教育特色与人文特色的校园会展现于世人面前,显示出密云二中“文化殿堂,生态学校”的风采。
五、厉行节约,把节能环保工作落到实处
我校按照“绿色奥运”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要求,开展了节水、节电、节约其它能源的活动,营造了“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能源”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与县政府签定了“节能目标责任书”,取得了好效果。
1.节约用水。德育处坚持经常性的宣传教育,宣传水在国民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及节约用水的重要意义,提出节约用水的倡议,在师生中牢固树立节水的意识。总务处负责设备的维修、检查,核对用水指标,在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用水管理网络,对全校的水路进行了改造,全部使用节水龙头,绿地改为喷灌,变被动节水为主动节水,促进节水目标的实现。在每个用水场所都设立宣传标志牌,严格执行节水制度,杜绝跑、冒、滴、漏现象,及时维修到位。根据季节和师生洗澡时间等不同规律,实行相应的供水时间。由于措施到位,学校用水量逐年减少,从2005年的54742吨降至2008年的39110吨,设备的维修费也有明显下降,取得了可观的效益。
2.节约用电。学校经常对电路和用电设施进行检查,对已经老化的电路进行更新和改造,将原有的铝线全部更新为塑铜线,地上所有线网全部铺入地下电缆沟,所有照明用电设施改为节能设备,路灯及热水器等全部安装定时装置,楼道灯启用声控开关控制,空调进行统一的时间管理,每天进行检查,有违规现象及时通报。树立广大师生的节电意识,自觉爱护用电设施,杜绝常明灯现象,严禁私自拆卸用电配件,禁止使用电炉子、热得快等电器,禁止学生使用学校电源为个人电器充电。节约用电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8年用电53万千瓦,虽比以往用电量有所增加,但这是在添置了数百台电脑等许多电器设备的情况下取得的成绩,已属相当了不起的成果。
篇5
美术课以特定的形式和内容熏陶,启发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对美的鉴赏和识别能力,能择美而从,择善而从。美术课以训练学生动眼、动脑、动手为中心,教师重在依据教材的内容,要求提供重要条件,启发、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去观察自己的感受。在实际教学中,要使学生对美术课产生兴趣,就要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教师应充分调动和发挥教材中易于引起兴趣的因素。精心选择,科学安排,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活泼、兴奋的状态下,自觉主动地学习,从而获得知识和能力。
一、增强互动,提高学生的能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我在美术教学中,注意创设宽松快乐的美术氛围,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放得开,在课堂上无拘无束地画,只要画得快乐,画得陶醉,画出自己的感觉,不管学生画得怎样,都给予肯定,表扬激励是我最常用的方法,即使是画得很差的画,我也能挑出优点来夸赞一番。
二、寓教于乐,增进教学的趣味性
在美术教学中,可以将枯燥的知识设计成游戏的样式,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感到了无比快乐,从而使我们的教学目的得以实现。这方面,我的一位外地同行给我启发很大。如她在自编教材《玩水画画》一课中,根据学生喜欢玩水的天性,用水作为美术表现的媒材,上课时,挽起袖子,双手往水里浸湿,然后不断变换手的动作和形态,在水泥操场上按印着――奇迹出现,水渍留下的痕迹,有的像张牙舞爪的大螃蟹,有的像昂首翘尾的大公鸡,有的像猫的脚迹,还有的像娃娃的脚丫等等,非常生动有趣。在表演示范后,学生们也都争着玩起来,有的用手印出了狮子的头、鸡冠花、蝴蝶等形象;有的学生甚至通过几次按印,进行组合构成,使其成为现实生活中的某种形态。
三、感悟自然,提升审美的具象性
校外的美术活动既是对课堂美术教学活动的补充,也是拓展学生眼界,丰富视觉审美经验,获得更多丰富的美术素养与艺术创作的源泉。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在钟灵毓秀的自然山川中,在风格特异的民间艺术中……都是学生美育的宝贵资源。学生从生活中获得最直接的美的感受,获得欣赏美、鉴赏美的经验,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一部分。要注重引导学生把体会艺术美和感受自然美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到美术给自然生活带来的乐趣,从而更好地观察社会,体味生活,思考人生,从中辨别是非美丑,提高审美素养,无疑是一条重要途径。学生一旦学会发现大自然的美,并与大自然建立审美关系,就会对其产生兴趣,主动从不同时间,不同季节,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寻找美的亮点,把作为劳动对象的大自然变成审美对象的艺术品。大自然在学生眼里,不再是枯燥无味,视而不见,而是异彩纷呈。同时,学生通过对大自然美的感受,既可使个体情感与道德认识相结合,形成一定的认识习惯、理想信念,构成个体心理动力,又可锻炼学生的意志,坚持不懈地认识自然,喜欢自然,享受自然。
篇6
辛置小学五(2)
娓娓.动听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给小学生的零花钱已呈愈来愈多的态势。同学们是怎么运用这些零花钱的呢?我在班里调查了10名 同学(男6名,女4名)调查的内容和结果如下。
调查的内容是;
1、
你一天约有多少零花钱?
2、
你用这些零花钱来干什么?
根据调查统计,这10名同学是这样来支配零花钱的:有一位上网吧已经两年了有五位天天用来买零食吃;有1位把零花钱存着,已赞有500多元了;有两位同学主要用于买课外读物看。
从上面的数据,不难看出,能注意积攒且正确运用零花钱的同学只有3名,占调查人数的30%;而其余7名同学(占70%)只知道用零花钱来“吃喝玩乐”了。
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同学不珍惜手中的零花钱,只知道用它来买零食,不能把零花钱积攒起来用来买学习文具、买课外读物等呢?究其原因主要有:1、不知道父母的钱来的不容易,只知道没钱伸手向家长要,花钱如流水。2、吃零食已成了习惯,如吸毒那样已有瘾了3、吃零食,有的包装上有奖,获奖后感到刺激、好玩,而上网心里感到舒服。
从家长和学校来找原因,主要有:1、有些家长手里有钱了,给孩子的零花钱就大方、随便了,只管给钱,不问零花钱是怎么花的2、有的学校校内就有小卖部,这为学生买零食提供了方面;3、有的老师缺少对对学生进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方面的教育。
通过这次调查,我认为很有必要正确引导同学们运用零花钱。如果把零花钱大都用于买零食吃上,不仅对自己的成长无益,还对人的身体有害,特别长期食用那些“三无”产品,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我建议:
1、家长给孩子的零花钱要节制、有计划,要与孩子多交流、多沟通,引导孩子把零花钱用在“刀刃”上,可积攒起来用于订报刊、买课外读物看;用于买必要的学习文具,用于捐助别人等。
2、老师可利用班会、中队会等,召开“我是这样花零花钱的”的演讲比赛或专题讨论会,以引导学生认识钱来之不易和学会正确理财。
篇7
【关键词】生物活动课程 选择原则
活动课程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获得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的载体,学生通过活动载体,获得经验及有关信息,促进生物科学素质的提高。生物活动课程的内容直接影响到课程目标的实现,因此科学地选择课程活动内容有效开展活动是关键。我校生物组省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有效开展生物活动课程的研究”在2009年12月开题,在生物活动课程的内容上做了一些探讨。在此基础上就活动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谈谈自身的认识。
一、动手第一的原则
活动课程强调活动性,应区别学科课程。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情感上的愉悦,在活动中收获知识和技能,同时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在活动中得以显现和培养。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意义不同,学科课程应以系统的基础知识为主,尽可能地结合实际;而在生物活动中,应以实践活动为主,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实践活动的最大意义、最吸引学生的地方就在于此。在生物活动课程中让学生最大程度的动起手来,在动手的过程中勤于动脑,最终解决问题,得到答案。动手第一的原则并不是只动手而不动脑,而是在动手的基础上动脑。例如,在这次的实践活动中有一项“自己动手种蔬菜”的活动。教师先把在那个季节适于种植的各种植物种子发给小组成员,我们在4月份把白菜、芫荽的种子发了下去,让学生在家中用花盆分别种植,在种植的过程中注意观察、记录、并成下面的问题:
1.为了让种子早点萌发,你有哪些方法?
2.为什么有的种子不萌发呢?有多少种子萌发了?
3.白菜、芫荽种子萌发率是否相同?为什么?
4.探究光照对白菜、芫荽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在种植中通过对第一个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明白种子萌发的外总部条件即水分、空气、温度;通过对第二个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明白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即种子的胚必须完整且活着,以及萌发率的问题;通过对第三个问题的思考,让学生明白不同种子的萌发率可能不同;通过第四个问题的探究,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科学设计的一般原理,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四个问题具有一定的由易到难的梯度,问题的解决需要动手实践,而在动手第一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收获了知识、锻炼了技能、培养了思维。
二、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原则
活动内容的选择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活动地点、活动时间、活动人员都将会成为重要的限制因素,所以因地、因时、因人制宜是必要的。
因地制宜需要教师对校园环境包括校园的植物、常见昆虫、鸟类和生态较为熟悉,对校园的周边环境、附近的生物资源也应了解,以便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十中校园内草本植物的调查”、“校园内麻雀的生活习性的观察”、“校园内,捉蚂蚱”、“改善校园生态环境的几点建议”、“秋冬季节,我们一起采集校园内的植物果实”等活动都可以选择在校园里开展,如果教师对校园环境不熟悉,这些活动很难开展。生物活动也可以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去探索,到蔬菜基地、制污工厂、环保部门去参观。如“和平广场绿化布局的考察”、“参观合肥植物园”、“参观合肥野生动物园”、“大蜀山的生态考察”、“参观合肥垃圾处理厂”等内容也要求教师对学校外的环境、生物资源较为熟悉。
因时制宜是必要的。生物生长发育有季节性的特点,活动内容应抓住有利时机安排,如春天适合植树、种花草,观察青蛙的发育;夏天适宜各种野外考察活动;秋天利于采集昆虫标本,制作叶脉书签;冬季适宜观察生物如何过冬等。本学期我们学校生物科技活动小组计划开展的一项活动是在春季、在春暖花开5月份,内容是“蝴蝶的生活环境的考察及蝴蝶的采集、制作”。
因人制宜的原则要求活动内容还要考虑学生的爱好、年龄特征及知识基础,内容的深度、广度及份量都要适当,避免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学校活动课程设计,应随学生年级水平安排活动课程,选择不同性质、不同难度的活动。“合肥市区酸雨情况的调查”这一活动很有意义,通过该活动可以监测大气污染(二氧化硫污染)的程度,但是该活动调查时间较长学生难以坚持、调查所用的仪器如酸度计学生较难掌握,所以选题虽好但开展效果却不理想。
三、有趣、多样原则
活动的内容应尽量选择那些有趣些的、生动些的,形式上要多样化,力求多变、避免单一。确定这一原则是适应学生的年龄特征的。学生处在求知欲旺盛、贪玩好动,自控能力差、注意力易转移的阶段。如活动内容单一乏味,必然会降低其兴趣,影响活动质量。为了学生更好的参与课程活动,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愿望和学校的实际条件去选择题目或自定题目,在征得教师的同意后,把题目确定下来,从而兼顾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教师的主导性。如有的学生提出增加制作生物小工艺品的活动,我采纳了建议并建议开展“校园草坪植物中蒲公英种群密度的调查及影响种群密度的生态因子的研究”这一内容,当时学校正举行“三小”活动,我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向大家展示自己。
学生在一天之中,相当长的时间在学校内,许多学生对校园内的绿化植物很有兴趣,但是却不知道有些植物叫什么。合肥十中是国家级绿色学校,校园绿化植物很多,校园绿化建设是典型的“乔――灌――草”立体绿化结构,乔木、灌木、草本很多,有一些学生常见和熟悉的植物如梧桐、雪松、冬青等,也有一些学生不熟悉的如枫杨、乌桕、合欢等。于是我们开展了“合肥十中校园绿化乔木的生态调查”的活动,在教师的带领下,生物小组成员带着纸、笔、卷尺、绳子等一一记下了各种植物的名称、特征,并测量了部分乔木的树围、树高,丈量了草地的面积,最后统计了植物的种类和数量。调查结束后要求学生撰写有关合肥十中校园绿化植物的调查报告。有的学生在调查报告中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如学校因为校安工程的改造造成部分裸地的出现,裸地的边缘生有诸如香附子、狗尾草、车前草、趴埂草、马唐、稗草、苍耳等荒草。学生建议裸地上种植草坪,还有操场周边栽种白杨、白桦树等乔木。也有的指出校园的楼面、墙面没有竖直绿化,没有“空中花园”(楼顶也缺少绿化)。搞竖直绿化不但不占用土地,还能增加绿化面积。楼顶种植草坪不但能增加绿化面积,更重要的是让顶层的学生在炎热的夏季免受高温侵袭之苦。这些建议都是建立在认真调查和思索的基础上的,很难想象没有经过充分的调查活动会提出如此详细的内容,这些建议无疑对十中的绿化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通过这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的情感,活动中也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的内容还可以选择观察活动、参观活动、采集活动、科学实验活动等等,可将这些活动交叉进行,这样就避免了单调,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之火才常燃不息!
四、灵活机动原则
活动课程要求教师根据各年级生物学课程内容、教学和学生的兴趣,以及开展活动的条件,由大家共同确定活动内容。此外要科学拟定活动计划表,包括活动时间、内容、地点、准备工作及负责人等项目。但是在实施活动计划时,可能又有一些变数,如实验仪器损坏、实验材料短缺、活动地点无法落实等等问题,这就要求教师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而不必墨守成规,当活动计划濒于流产之际,可积极采取补救措施,如确实无法实施,要遵循灵活机动原则,及时调整或更换活动内容。
以我们生物活动小组的一次活动内容的更换为例。当时,按照计划应开展“合肥地区酸雨的调查”这一活动,但实验所用的材料如精密PH试纸、以及其它的测量仪器如酸度计缺少,其它的代用材料一时无法寻觅,所以难以开展。恰好这时学校为了基建砍伐了数株大树(有梧桐、榆树、侧柏),又拉来许多木材(松柏较多),我想这不正是观察植物茎的结构、年轮的好机会吗?于是我和大家商量临时该为“木本茎的结构和年轮的观察”,在活动中我提出如下的几个问题:
1.请回忆茎的结构并仔细观察,指出木本茎的各个结构。
2.仔细观察茎的横切面,指出春材和秋材并数数年轮有几圈?
3.为什么有的地方年轮圈较窄,有的较宽?想一想这与环境有何联系?
这次活动中学生观察的很仔细,当他们知道这些已被砍伐的高大树木已经风风雨雨三十几年的时候,都不禁惋惜起来。这样在不经意中渗透了环保教育。
以上有关生物活动课程的选择原则,结合了本学期实践活动的一些体会,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如:个别活动计划的内容要求过高、准备工作赶不上、学生可利用的时间不足、缺少活动经费等,这些问题将在今后的活动中加以考虑。
【参考文献】
[1] 吴惠青、董闺聪. 对活动课程的认识与实践[J]. 课程・教材・教法,1997,(01).
[2] 孙宽宁.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简论[J]. 课程・教材・教法,1997,(01).
[3] 肖平. 初中生物活动课程活动方案设计要求初探[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版),2007,(01).
[4] 张树虎. 生物活动课的内涵及其开设的必要性[J]. 生物学杂志,2010,(01).
篇8
一、建立忧患意识
古人曾说:居安思危。因此,普及环境意识,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使每一个学生增强环保的责任感,已势在必行。让学生从生活深层次认识到,我们现在生活的环境并不都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在很多领域已在发生恶变。因而,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从源头上去扼制环境问题的发生。
1.科学的认识环境问题。我国虽有众多的江河湖泊,水资源占世界的第六位,但由于人口众多,水资源南北分布极不均衡,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由于工业、生活污水大部分直排湖或江中而远远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生产水体的富营养化,每年夏季蓝藻疯长,湖水发绿发臭,水的污染降低了水资源的利用价值和可利用量。由此可见,环境问题的产生,归根到底是人们不合理的行为造成。
2.培养学生的环保品德。环境保护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除了在地理等学科的课堂教学中结合相关知识的讲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外,更要在平时爱护学校一草一木,建设整洁、优美的校园环境方便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外出旅游时在爱护景区的花草树木等方面进行教育,主要是侧重在环保的社会意识、道德意识上的培养。
二、培养绿色意识
环境是公众的环境,环境保护理应是公众的共同责任。为了培养学生的环保法制意识,我们可以采用举办环保法制知识讲座,组织学生观看环保教育主题片案形成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教育。如利用校园内的板报、广播、画廊等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法制法规,适时地开展环境教育系列试问、演讲、绘画、手抄报、废品回收等竞赛活动,让学生逐步懂得每个公民、法人和组织都享有利用环境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懂得严重污染和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是违法的,应承担法律责任。
1.日常生活是教育的大课堂。将日常生活中的环保因素赋予其生活教育实践的功能,让学生通过看环保现状、问环保知识、集环保信息等途径,增长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
2.课堂教学是学习环保知识的主渠道、主阵地。环保教育来不得半点虚假,只有把环保教育列入课堂教学计划,做到时间上有保证,才能使环境教育落到实处。
3、社会是环境保护的主体。组织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对学校附近河流进行小样分析、对学校周围大气层、噪音污染的调查,写调查报告和环保小论文。
三、树立参与意识
环境教育是“学中做”的教育,非常需要通过学生的亲身经历来发展其对环境的意识、理解力和各种技能,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全民的事业,涉及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也需要每一个的积极参与。学生自觉参与,是搞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1.与学科教育相结合。除了通过环境教育课时对学生进行环保知识的传授外,还可以通过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进行环保知识的教育和环保技能的传授。通过各学科渗透环保教育,可以起到强化环保意识的作用。
2.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结合创建文明卫生街道、居委、新村、小区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校外的公益性活动。如打扫街道、擦洗交通护栏、清理花坛草坪等,共青团员还向市民印发环保倡议书。
3.与行为习惯相结合。要求学生爱绿护绿,不乱扔乱抛杂物,不在墙上桌上乱涂乱画乱刮。自觉保护自己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4.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课外活动。通过进行环境与健康知识竞赛,办理板报,环保专题论文比赛,成立以人与动物、人与植物的关系为内容的科技兴趣小组等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宣传环保知识的热情,丰富学生的环境保护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法律意识。
篇9
关键词: 中职机械专业学生 心理问题 成因 解决策略
就江苏省一份社会调查报告显示,大约80%的中职学生不同程度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调查更清楚地显示,这次受访的中职学生中46%的有自卑心理,40%的有逆反情绪,37%的有盲目攀比心理,还存在其他不同比例类型的心理问题。
一、中职机械专业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自卑心理。根据江苏省某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专业班的问卷调查表中显示,在这个50多人的班上竟然高达30多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具体而言,大部分中职学生为初中毕业生,因学习成绩差没有达到中考最低分数线,不能进入高中继续学习,为了今后谋生活而选择进入中职学校学习一门技术,有的甚至是小学或初中还没有毕业的。因文化程度低、学习成绩差、行为不端正等过度看轻自己,在意别人的眼光,导致陷入自卑阴影。他们不想戴着中职的帽子,在外面尽可能回避学业一类的敏感话题;即使不能正面回避,也会试着转移话题。在这项调查中,有人表示羞于在校外穿着校服,其实就是想在校外把中职学生的这重身份掩藏起来。
(二)攀比心理。攀比没能把压力转换成动力,而是一种盲目的物质攀比,企图靠金钱获取别人的赞许。
(三)叛逆心理。中职学生处于青春期,为了张扬个性,寻求与众不同,处处与父母和老师作对。父母和老师要求不能做的偏要做,父母和老师要求完成的硬是不完成。即使知道自己是错的,还在为自己的行为狡辩。把父母的叮嘱当做唠叨,在学校里逃课、睡觉、打架、谈恋爱,就是为了追求标新立异。
(四)胆怯心理。一方面,希望通过无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个性,另一方面,因为胆怯不敢在别人面前展现,即使自己多才多艺,自然而然形成了一种矛盾心理――胆怯心理。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不敢在讲台上说话,喜欢一个人行事,进而逐渐远离人群,形成孤独世界。
二、形成心理问题的成因
从个人角度上看,中职学生承受着许多压力,只是不善于向别人倾诉,不善于表达,使压力被积累得更多。他们在小学或初中时就被冠以后进的头衔,进入中职或许处于家人的压力下,造成心理很复杂,进而选取逃避的方式生活,这样只会使自己更沉沦。
从家庭角度看,家庭矛盾会造成孩子心理扭曲。父母不和受影响最大的就是孩子,他们不会选择在这种环境下生活,所以叛逆对抗。家庭条件的差异会影响孩子的思维观,中国人天生好面子。一些父母的教育方法有问题,不从孩子角度看待学习,采取极端教育方式。
从社会角度看,中职学校老师心理辅导观念不强,一味传授技能而忽视心理问题。即使能发现心理问题,但不一定能得到及时治疗。并且社会上的一些人对中职的认可度不高,只重视理论知识,不屑于技术知识,导致一些学生的观念受到其影响,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另外,国家政府层面对中职学校的重视力度不够,没有出台一套完善的中职专项教育机制规范学校的建设,导致学校管理层次出现很大弊端。
三、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关乎整个社会的问题,因此需要整个社会的力量帮助。我们可以从心理问题的成因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可以从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方面解决。
(一)从个人因素来看,要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定位自己的价值,即换个价值观看待中职学校,而不是盲目地自甘堕落。要确信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可以在自己身上寻找发光点。要善于与人交流,学会用正确的方式释放压力。
(二)从家庭因素来看,父母要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而不是等到心理扭曲的时候才重视。家庭要保持和谐,让孩子可以感受到家的温暖,这样才可以拉近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另外,父母要学会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避免采取两个极端――极端的严厉或极端的溺爱。这两种教育方式都非常不利于孩子全面发展。父母要懂得把握有度,孩子做得对的地方就要表扬,做错的地方就要批评,让孩子学会以理说话。
(三)从社会因素来看,要集全社会的力量帮助。就学校角度来看,学校部门要完善心理辅导机构,开设心理辅导课,配置心理咨询室等,及时铲除心理问题的苗头,为学生营造舒适的校园环境。老师要发挥引导作用,不能对中职学生抱有偏见而放弃,更多的应该是感化学生,教导他们正确看待生活。社会群体要改变教育观点,技术型中职和知识型高中都是平等的,不存在孰高孰低的激见,社会上的群体要学会换位思考,跟中职学生交流时尽量不触碰敏感类话题。教育机构更要重视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号召全社会的力量帮助。如重视校园基础建设,老师的体制编程,更要着眼未来的是这些中职学生以后的分配工作要让其学到的技术能够发挥,令他们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并没有被社会抛弃。
参考文献:
篇10
[关 键 词] 生物 课程资源 开发 校内 校外 网络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要求学校“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因此,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验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这也就是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Tyer,R.)所说的:“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的资源;二要加强校外课程资源(the out-of-school curriculum);三要帮助学生与学校以外的环境打交道。”因此,《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更是明确了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与利用是生物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应当结合本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担负着为本地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后备人才的重任。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和结合本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经济状况于教学中来,基于学生各不相同的认知水平、学习情感,充分了解学生的现状与需要,开发课程资源。以下是本人在新课程改革以来,参与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谈几点看法,供同行参考。
一、校内资源的开发
学校既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教师进行教学与生活的重要场所,这里的一切资源都是师生非常熟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好校内资源,信手拈来,既能使课堂气氛妙趣横生,又可联系生活实际,所以校内资源是最实用的。
1、校园环境的利用。校园环境是学生学习生物的重要场所,对校园环境的利用可以很直接和方便地与教学结合起来。我校是一所农村初中校,位于一座小山坡上,绿化不足,学校周边缺乏植被,风一刮尘土飞扬,所以有人说我们学校刮风就是“英国(闽南话)”,下雨就是“印尼”。此问题的直接体验,不仅让学生迅速和有效地理解了相应的知识点,而且使学生从个人情感上自然地提出了要植树种草、绿化校园以防止土壤沙化的建议付诸实践。又如对校园卫生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现状与原因,设想改进方法等。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加强了他们爱校爱家的情感。
2、课堂资源的利用。课堂是学生学习、探究的主渠道。在这里会产生很多问题包括出现偏离标准的“错误”,这就是很好的资源。如在显微镜的使用过程中,学生实验中遇到很多问题:目镜内一片漆黑、看不到物像……并及时提出来。又如人每天都要吃饭,吃可以带给人生命的动力,但是食物是怎样变成动力的?再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学生提出:“搬开石块后,鼠妇为什么会跑开?”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分析找出原因、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实事求是地对待问题。
3、学校教学设备和书籍的利用。学校的硬件设施,不同的学校水平差异很大,特别是农村中学购、添置教学设备、图书存在相当大的困难,而我们有的老师对这些教学设备和图书的利用观念淡薄,没有真正让这些可利用资源发挥作用。如我校已购置北师大版的生物挂图、幻灯片、标本等。这些对于一所农村中学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在课堂教学上我们不失时机地把这些整合上去,学生有了新奇感,而直观学习更有兴趣,理解知识就更快了,掌握就更牢固,此外,学校的图书室也是很好的资源,教师要做好调查进行分类,恰当的时机向学生推荐,甚至现在的音像材料,因特网多媒体教学手段日益丰富,这也是教师应多关注和积极利用的资源。
4、教师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各种课程资源必须通过教师进行有机整合,才能传达给学生,才能发挥应有的效果。教师必须摆脱“等、靠、要”的思想,做一个课程资源的“有心人”。我个人的经验是:随时随地留心身边的事物,遇到每一件事情都想一下对于课程教学是否有用,如果有用就及时记录下来,久而久之,无论是自己备课的时候,还是回答课堂提问的时候,即使是手边没有“高、精、尖”的设施,也能很好地解决教学上的问题。教师的敬业精神在这里也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我见到很多优秀老教师,即便在课程资源极度缺乏的情况下,也能“化腐朽为神奇”,实现课程资源的“超水平”发挥。
5、指导学生收集管理信息。很多生物知识在生活中广泛流行传播,在大众媒体上出现,教师和学生都接触过,但它们没有直接、集中体现,这就要求教师要用心收集、整理,如收集影视材料(如《人与自然》、《动物世界》、《狂野周末》等),收集杂志,新闻焦点背景材料(如泉州湾滩涂保护、泉州市创建全国卫生城市、三江源保护区等等)。对这些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展示,这对学生来讲是一个范例,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形成关注相关材料和新闻意识,并形成搜集、分析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这样,教学资源多起来了,学生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也提高了。
6、自制模型和小报。新课程改革下的生物教材有相当多的活动,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活动,指导学生进行设计、制作模型等。如指导学生自制肘关节模型,设计学校绿化图,编辑环保等生物小报和墙报。这些活动既落实基本生物知识,又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开拓了视野。通过评比激发了学生的成就感,又积累了一些教学资源。
二、校外资源的开发
农村学校文化氛围薄,社区活动少,因此,校外资源的开发主要是围绕本地的经济、生活来开展,教师充当指导者。由于教师的活动空间有限,学生活动范围相对较大,教师主要起着引导、协助、解决的作用,学生则是资源的提出者、开发者、使用者、受益者。
在实践中,有意识地把生物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针对本地工业主要以石材业为主,讲到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时,要求学生对家乡的环境进行调查访问,写成小报告,经过近一个月的调查访问,写出了调查报告,报告的课题大多涉及石材废水、废渣等对环境的影响,有石材厂的附近地区的水域受污染的情况,堆放石材废渣的土地,农田受到污染的情况,等等,部分学生还提出了一些建议,该如何正确面对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污染问题。活动的组织进行过程,学生不仅需要相互合作,共同确定实施方案,而且要学会如何与外人接触、交流,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这样一来,他们活动的触角就真实地伸入到了社会。最后通过知识的整理、分析,他们会对课本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对家乡有更广泛的认识,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爱我家乡的热情和美我家乡的豪情。
三、网络资源的开发
- 上一篇:社会问题调查报告
- 下一篇: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