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02 03:25: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空巢老人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空巢老人调查报告

篇1

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时期。养老问题,尤其是空巢老人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空巢老人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三个方面的问题:生活保障、日常照料服务、精神慰藉问题。与此同时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改变,家庭结构也正由大家庭结构向421小家庭结构转变,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单独居住或老年夫妇独立生活,儿女不在身边又无他人照料,形成了一个新的群体空巢老人,他们的生活状况问题也正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为关爱空巢老人,及时了解全区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及关爱情况,倾听广大空巢老人对社会养老服务的意见和建议,探讨空巢老人的生活需求、生活困难,进一步改善空巢老人生活环境、提高生活水平,新浦区妇联于2012年8月在全区范围开展了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及关爱情况调研活动,对空巢老人的生活、健康、心理、医疗、养老、关爱等状况进行了摸底调查。调研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方式,辅之以访谈,对200位空巢老人进行个体化调查。

一、我区空巢老人基本情况

(一)空巢老人概况。全区总人口44万,60岁以上老人4万,占全区总人口数的11%,空巢老人近4000人。空巢老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超过五分之三的空巢老人婚姻状况为已婚,20%的空巢老人没有固定职业。

(二)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及关爱情况

1.空巢老人的家庭状况。根据本次调查显示,近80%的空巢老人有子女,20%的空巢老人没有子女或子女已过世。对于有子女的空巢老人,近50%的空巢老人希望或愿意与儿女一起生活,41%的空巢老人不希望或不愿意与子女住在一起,另有9%的空巢老人表示住不住在一起无所谓。不能与子女一起生活的原因,有48%是因为生活习惯与子女分开居住自由,22%是因为子女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30%是因为经济原因子女无能力照顾。

2、空巢老人的经济状况。空巢老人主要生活来源54%依靠退休金或养老金,其他生活来源依次为儿女供养、务农等。

3.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身体健康无疑是空巢老人是否拥有高质量生活的重要影响因素。据调查结果显示,70%的空巢老人患有高血压、听力障碍、心脏病、糖尿病、肠胃疾病等慢性疾病。50%的空巢老人在患病后仅采取简单治疗和间歇性治疗。

二、当前空巢老人生活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经济来源不稳定。城镇空巢老人生活条件相对好些,生活来源以企事业单位的退休金为主,一般都在1000元以上,基本生活需要能满足,经济压力相对较小。但没有工作或无儿女的空巢老人晚年生活来源只能依靠政府和社会救助解决,因此,要维持一定的生活水平有较大难度。而农村空巢老人收入来源少,除部分老人享受低保金外,绝大部分空巢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或儿女供养,经济非常拮据,生活条件相对较差,吃、穿、用都靠自给自足,尽可能不多花钱,平时也很难吃上一次肉,逢过年过节,人来客往,生活才有所改善。如果没有子女或子女不孝顺,没有额外生活补贴,老人生活只能说是活着。

(二)身体健康状况堪忧,医疗保健不乐观。我区社会医疗保险覆盖面逐年递增,农村新农合医疗保险全覆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空巢老人就医难的问题,但是长年患病、报销比例低、就医费用贵等现实原因,致使老人通常都是小病忍,大病拖,慢性病更是吃点药凑合过去,更多老人是怕给儿女添负担,隐瞒自己病情不说,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给儿女找麻烦。调查中,大多数老人出于习惯或现实经济状况考虑没有做过全方位健康体检。由于空巢老人的子女不在身边,无人照顾,往往在突发疾病时得不到及时救助,生命时常受到威胁。同时有些空巢老人难以照料自己,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三)生活孤独情感空虚,缺乏精神慰藉与温暖。不管是城区还是农村的空巢老人,他们最怕的是孤独,空虚感是他们普遍的情绪,他们生活在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状态下,心里话没处叙说、有时间没处打发,生活方式单调,除了白天打牌下棋,晚上散步跳舞看电视,很少与社会交往,被社会边缘化,再加上分居子女对老人的日常陪护和亲情关怀的缺失,使老人无法享受大家庭的温暖。同时,常年劳累、情感孤独、家庭经济、医疗压力再加上思念亲人等复杂的情感因素加重了老人的身心负担,使他们心情抑郁、惆怅孤寂、行为退化现象不断加速。

(四)安全问题存在隐患,易成事故受害者。在日常生活中,空巢老人要面对各式各样的安全问题。疾病突发时无法求助、外出走失后无法联系亲人,意外摔倒、磕绊,甚至烧饭、洗浴中的意外,都可能给老人带来危及生命的危险,更有甚者因煤气中毒、突发疾病死于家中无人问津的事故频繁再现。同时,一些空巢老人由于年龄大,警惕性不够,行动不便,易成为犯罪分子实施犯罪的对象,针对空巢老人的人身伤害、盗窃、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越来越多,使得老年人的人身安全和生活稳定受到一定影响。此外,安全问题还有用电、用火不慎而造成安全威胁和自然灾害威胁等等。

(五)助老服务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由于绝大部分的空巢老人受传统与经济状况的影响,倾向于选择家庭养老,认为住在养老机构没有自由,照顾和伙食也有所欠缺且花销太大,无法负担,同时希望子女能常回家看看,陪自己聊聊天。这就催生了助老服务需求不断增加,但目前社区助老服务人力资源不足、助老服务队伍专业化水平较低,制约着助老服务质量的提高和专业化水平的提升。而且由于空巢老人收入水平总体较低,有服务需求却没有能力购买,他们更需要的是来自政府、社会组织公益性的助老服务。

三、改善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几点建议。

(一)在子女关怀和照顾方面。

1、空巢老人的子女必须尽到经常联系老人、看望老人,照顾老人,给老人提供生活保障的义务。在这方面,舆论可以监督,社区可以根据空巢老人的具体需要,帮助空巢老人与其子女联系,比如可以按照为其建立的信息资源库,定期与空巢老人们的子女联系,提醒其要慰问父母或者来看望父母等。

2、对于高龄、丧偶、有疾病的空巢老人,子女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为老人请受过专业培训的家政护理或保姆,以尽孝心。

3、子女应支持丧偶空巢老人再婚。对于丧偶的长辈,家庭成员应排除社会偏见和传统家庭观念的束缚,支持老人寻找合适的生活伴侣,安度晚年。

(二)在社区服务方面。

1、一方面,社区应当建立准确的老人信息库,特别是空巢老人信息库。信息库应当包括:老人姓名,年龄,性别,身体状况,身份证号码,社会保险号码,学历,专业,爱好,电话,子女情况,子女的联系电话、地址,退休前的供职单位等等。基层政府机关根据社区提供的信息备份,必要时予以核对,并根据信息库的信息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推广和建立空巢老人信息服务网站,为空巢老人的家属提供反馈信息的服务。

2、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统筹规划在每个社区建立多功能的老年服务中心是较为有效的措施,使老年人的一般医疗保健可在社区服务中心解决,同时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等服务,实现一条龙式的服务,使空巢老人得到妥善照料;由国家补贴,社区执行,把社区一些下岗职工和闲散人员组织起来,对他们进行培训,为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以及高龄老人提供代请保姆、钟点工、家庭就医等护理服务;设立呼叫救助系统,使空巢老人的安全隐患问题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鼓励和接纳社区、学校、及社会志愿者为空巢老人开展关爱服务;在社区多发展老年群体文艺活动组织等,丰富老年人的休闲娱乐方式。

(三)在政府服务方面。

主要解决好空巢老人最迫切最需要的养和医的问题。

1、关于养的问题,政府要做好健全和完善城市空巢老人的最低生活保障体系的工作,确保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同时要增加对社区养老服务资金的投入,另外,要制定相关的规划和落实有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办社会养老福利事业,与此同时,政府有关的宣传部门要正面宣传养老机构的形象,消除空巢老人对养老机构的不良看法。

2、关于医的问题,建立和完善城市医疗保险、城市贫困空巢老人的医疗救助、生活救助制度等基本医疗保障,减轻空巢老人的负担,使老人们看得起病。而对那些情况特殊,在医疗上特别需要帮助的空巢老人,可以通过社区建立的空巢老人的信息资料,筛选出真正因病至贫、因吃不起药而饱受病痛折磨的人群,然后政府给予救济。

(四)在社会力量系统服务方面。

1、在志愿者服务上,社区志愿者,比如那些具有奉献意识,想要发挥余热,服务社会的中低龄老人可与本社区的高龄空巢老人或其他有需要的空巢老人结成对子,以老老互助的方式帮助空巢老人。学校志愿者,比如大学生志愿者为空巢老人开展有针对性的关爱服务,如心理、法律、医疗等方面的咨询、文艺汇演等。社会志愿者,比如红十字会、老年人志愿者服务协会等一些在老年康复、护理、保健、营养、心理方面的专业人士加入到服务队伍中,为空巢老人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2、新闻媒体要多渠道关注和报道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及时披露空巢老人的问题,以引起社会的重视;或为空巢老人刊登寻求社会经济救助的启事等。

3、社会兴办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养老机构,增加养老机构的数量并提高其服务质量,实现社会化养老与居家养老的有效结合。

(五)在空巢老人自身方面。

1、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减少对子女的情感依赖。

篇2

[关键词] 空巢老人;养老;服务

【中图分类号】 C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7-242-1

一、对民勤县三雷镇建新村二组调查

民勤由于地域和文化特点,以“俗朴风醇,人民勤劳”易名民勤;民勤素有崇文重教之风,尊师重教,人才辈出。

(一)民勤县三雷镇建新村二组地处民勤城南2公里,交通发达,是建新村一个比较典型城郊的村组。全村现有28户人家,127口人。自改革开放以来,有30多人被各类大学录取,录取的大学生比较多,已经享受到因高考学生带来的成功利益;全组没有一个犯罪服刑人员;50岁以上的人口有48人,占37.8%;65岁以上的人口有26人之多,占20%。现有土地大约150亩,人均耕种面积少,主要耕种经济作物。大多数40至60岁的人利用与民勤城比较近在县城打工。由于一些家庭考出的大学生比较多,供上大学的费用支出增多,整个村组经济不发达,居住条件大多数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土坯房,老百姓生活水平一般,只有个别几户经济条件比较好。

(二)个案调查。案例1.全家4口,三代人,爷爷75岁,父亲54岁,母亲因6年前的一场突发事件去世,孙子四川科技大学毕业,现在深圳工作,孙女在读大三,家庭比较困难,主要经济来源靠养羊。

案例2.两位老人已经80岁以上,与孩子分开过。有两个儿子;大儿子63岁,大儿媳60岁,有孙子、孙媳妇,重孙子。小儿子45岁,全家4口人。由于大儿子得小脑萎缩症,一家人重新返贫。

案例3.两位老人75岁,有五个儿子在农村,属于这组人口最多的一大家庭。由于家庭的复杂,其中一个儿子因糖尿病严重家庭负担比较重,两位老人为了生活,在民勤县城某单位看门房,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

二、农村“空巢老人”形成的原因总结如下: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化的进程是农村“空巢老人”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同农村相比,城市有着更好的受教育、工作与就业的机会。而对于那些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来讲,通过考大学来到城市发展或许就是改变他们命运的一次成功机会。

(二)由于民勤的文化教育比较发达。政府重视,家长苦功,教师苦教,学生苦学,只要孩子能读书,想读书的,利用一切条件从小学开始到城里读书,一些人到县城里去住,家中留下抚养自己的老人独自生活,成为孤独的“空巢老人”。

(三)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是有着五千年封建传统文化的文明国家,“养儿防老”、“住儿子家不能住女儿家”等这些封建思想,在大部分农村老人的心里己经成为根深蒂固的养老观念。为了不让自己的儿女成为别人眼中“不孝”的孩子,他们宁肯独自住在家中,忍受孤独与寂寞,也不愿意到政府开办的养老院里居住。

(四)我国农村的养老机制不健全,管理上也不到位。基层的一些乡镇领导干部,对于农村“空巢老人”这一新的社会现象的认识也还不到位,对于农村“空巢老人”这一新的社会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国家的财政对老龄工作经费的投入也还不够,(如三雷镇实际上是城关镇)上述这些,都为探索与解决“空巢老人”的一系列问题带来了很多困难,导致一些基础服务设施简陋、条件很差;服务质量差。

(五)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民勤农村计划生育政策的广泛开展,数据显示,有90%的农村夫妇生养二个孩子。这样导致大量高考学子的出现,大大的减少了父母身边子女的数量。

三、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瓶颈突破

我们通过对民勤县三雷镇建新村二组的实地走访、调查,进一步了解了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及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最后提出了解决“空巢”老人养老服务自己的一些看法:农村“空巢老人”是人口老龄化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1.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如民勤县三雷镇建新村二组,他们在2011年修路时,土地出让收入有一部分来源。对一部分“空巢”老人来说,可以满足老年人基本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为目标,面向这些群体,提供基本生活照料、护理康复、精神关爱、紧急救援和社会参与等设施、组织、人才和技术要素形成的网络,配套的服务标准、运行机制和监督制度。

2.政府组织积极参与引导、服务好一些农村农村“空巢”老人劳动保障体系。60岁以上老人55元M月的养老金在该地已执行,老人们对医疗保险 参与度很高,但对今天的生活只是杯水车薪;一些农村“空巢”老人60%以上的从事劳动生产,这些老人基本上能够自食其力,如何将他们的土地流转出去,如何将他们的宅基地流转出去,需要政府组织的调查研究,以保障他们的权利,是我们讨论的话题。

3.与时俱进,如何使那些空巢老人改变生活方式,享受物质生活的变化同时,精神世界也能得到改变,像城市爷爷奶奶那样有多彩的生活,打破户籍制度,让他们有能力的孩子接到自己的身边,一方面享受到了天伦之乐,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另一方面减轻了社会的负担,为农村社区提供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满足农村社区老人多样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曹信邦,李静琪.国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府责任模式比较及启示[J].劳动保障世界,2011,(9):7.

[2]陈方生.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探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0,(8):233-247.

[3]李明顺.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存在问题与对策[J].理论前沿,2009,(11):34.

篇3

空巢老人苦楚知多少?

所谓空巢,即空寂的巢穴,比喻小鸟离巢后的情景,现在被引申为子女离开后家庭的空虚、寂寞的状态。空巢老人即是指无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独自生活的老年人。生活不便、精神寂寞、病痛折磨空巢老人冷暖往往只有自己知道。

1.无人照料,生活不易

20xx年x月,75岁的中科院院士、被国际医学界誉为世界断肢再植之父的陈中伟教授,在上海独居的家中意外坠楼不幸去世。87岁的许大爷独居在北京石景山的一个小区,今年冬天连续的大雪让许大爷家里断粮了,老人无法外出买菜,到了深夜,刚刚忙完工作的外孙才给老人送来了食物。家住北京五棵松的王奶奶家中供暖出现问题后久等未能解决,无奈中只能抱着暖水袋躲在被窝里,给儿子打去求助电话。

如果说,日常生活的不便自己尚且能够艰难克服,那么在遭遇突发状况甚至发生意外时,空巢老人常无招架之力,难免产生发生在陈教授、许大爷这样独居空巢老人身上的悲剧。

2.精神寂寞,郁郁寡欢

人老了还能有什么盼头呀,瞎过呗!一句话道出了多少空巢老人的悲凉心态。据报道,今年年初,在山东济南,一周内有三位空巢老人自杀;福州的一位空巢老人因为太想儿女,屡次轻生,在今年重阳节时跳楼自杀。身体机能衰退、个人价值丧失,没有子女陪伴,都让空巢老人倍感失落,对生活失去希望。据北京、上海、武汉、厦门等多个地方对城乡空巢老人的精神状况调查显示:心情暗淡、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脾气暴躁或愁眉不展,不好与人相处,得过且过等等都是空巢老人常见的心理体验与情绪状态,一些空巢老人甚至想到了自杀。

上海老龄办、宁波老龄办入户调查显示,90%以上的空巢老人都希望与人交流、老有所乐、老有所用。南京鼓楼区对空巢老人的活动需求调查显示:希望子女多打打电话、常回家看看成为众多空巢老人的首要情感寄托;多组织老年公益活动、创办老年活动室则成为空巢老人排遣孤寂生活的主要心理诉求。

3.疾病困扰,就医困难

浙江衢州的空巢老人柳大爷曾因高血压两次昏倒在家,一个人在家,最怕的就是生病。柳大爷常说。北京、厦门、延吉等多个地区关于空巢老人身体状况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老人都患有各种各样的疾病,其中超过一半的老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疾病。据福建省城乡空巢老人调查报告显示:54.64%的老人表示,因为无人照料,所以最怕的就是生病。

到底有多少空巢老人?

目前,我国老龄人口正以每年3.28%的速度增长,约为总人口增长率的5倍,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迅速扩大。专家预计,到203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近3亿,而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将达到90%,这意味着届时将有超过两亿的空巢老人。

谁来关爱空巢老人?

在人口老龄化加剧的大背景下,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需要有更多人伸出援手。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家庭、政府和社会对空巢老人的关爱显然不尽如人意。

1.子女照顾不周

目前,由于独生子女家庭增多,家庭日趋小型化,传统家庭养老方式面临挑战,代际之间的孝道、赡养、照料老人的观念日益淡化。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调查,城市空巢老人获得子女经济支持的比例较高,但在农村,由于子女自身经济压力,相当一部分空巢老人还得不到子女的经济救助。以厦门市农村空巢老人为例,只有43.0%的空巢老人主要靠子女赡养,50%以上的老人只能依靠自己劳动和养老金等度日。

经济支持之外,许多子女常常忽略了老人们的精神需要。据全国老龄办统计,仅10%左右的子女能注意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如上文提到的福州空巢老人,其儿女在经济上很宽裕,经常给老人寄钱,每次都说:想吃什么尽管买,钱不用担心!却忽略了老人精神需要。

赡养父母、关爱双亲是子女们应尽的责任,面对空巢父母,作为子女是否应该自问做了多少?

2.政策保障不足

我国作为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老年人最迫切、最需要解决养和医的问题。 我国城乡养老保障现状不容乐观。目前,养的保障主要包括城乡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据统计,城市中约有10%左右的老年人没有养老金,农村老年人中约有80%以上没有任何养老金,许多农民根本不知道养老保险为何物。

医的保障包括城市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及城乡贫困老年人的医疗救助、生活救助制度等基本生活医疗保障。近年来,党和政府通过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类医疗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和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使老年人医疗保障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但是没有享受任何医疗保障的空巢老人仍有半数以上。老人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难题仍待缓解。

3.社会帮助缺位

机构养老,主要是指通过开办老年公寓、老人院、敬老院、老年人福利院等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的生活、医疗和娱乐休闲等全方位服务。据调查,全国每年约有xx00多万老年人要求进入老年福利机构养老,而各类福利院的床位只有一百多万张,远远满足不了需求。

居家养老,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目前,居家养老是我国老年人主要的养老方式,受传统习惯的影响,超过80%的老人仍希望能够居家养老。

英国等国非常重视居家养老服务,政府依托社区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物质支持、整体关怀等,具体提供服务的有政府雇员,还有大量的志愿服务者。近年来,我国空巢老人的居家养老服务开始兴起,各地也在逐渐摸索有效的服务方法。例如,杭州依托社区,以志愿者行动、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的时间银行互助、邻里关照、托老服务和无偿或低偿上门服务为主要形式,为居家养老构建生活照料网络。

篇4

【关键词】 社区护理 老年人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世界人口老化日益明显,老年人的生活问题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1 老年人健康状况

老人慢性病患率为77.4% ,患病率居前五位的疾病是高血压、白内障、心脏病、关节炎和肝胆疾病,其中患一种及以上对日常生活有影响疾病者占66.8%,年龄越大,所占比例越高。对老人日常生活影响最大的前五位疾病是痴呆、失明、中风、关节炎和慢性肺部疾病[4]。

2 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和精神问题

2.1 离退休综合征 离退休综合征指职工在离退休以后出现的适应障碍[5]。主要表现为坐卧不安、行为重复、犹豫不决、不知所措,偶尔出现强迫性定向行走,由于注意力不集中而容易做错事;由于情绪的改变而易急躁和发脾气,对任何事情都不满或不快;易回忆或叙述以往的经历;有的老人因不能客观地评价事物甚至发生偏见;有的老人情绪忧郁,以至引起失眠、多梦、心悸、阵发性全身过热等。

2.2 空巢综合征 空巢是指无子女或子女成人后相继离开家庭,形成老年人独守空巢的特点,特别是老人单身家庭。由于社会文化的变迁,家庭结构开始向小型化转变,人们的家庭观念淡薄及工作调动、住房紧张等原因,年轻人不能或不愿与父母住在一起。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孤独、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常偷偷哭泣,顾影自怜。调查表明,我国的大多数老人与子女同住,占调查对象的56.4%,独居者为8.39% ,夫妻同住占35.3%,身边无子女老人比例高达32.4%[6]。

2.3 脑衰弱综合征 脑衰弱综合征的表现有: 疲乏、整日精疲力竭、脑力和体力活动均极易疲劳,头晕、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稳、不易入睡等。

2.4 焦虑症 焦虑是个体由于达不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导致自尊心或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性的情绪状态。容易焦虑的老人衰老过程可加快,助长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甚至引起脑卒中,心肌梗塞、青光眼眼压骤升而头痛、失明;或发生跌伤等意外事故。

2.5 抑郁症 老年抑郁症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功能性精神障碍,以持久的抑郁心情为主要表现。老年人自杀通常都与抑郁障碍有关[7]。抑郁障碍的发生是渐进而隐伏的,早期可表现为神经衰弱的症状,头痛、头晕、食欲不振等。后期表现为:情感障碍、思维活动障碍、精神活动障碍、意志行为障碍、躯体症状。

2.6 老年期痴呆 痴呆是以后天获得的持续时间较长的精神神经功能多方面障碍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随着人口老龄化,处于痴呆危险的人群数量增加。老年痴呆起病缓慢,病程一般在5-10年。本病仍未有理想的药物,以预防为主。

3 老年人的社区护理

3.1 健康状况良好老人的社区护理

3.1.1 成立老年协会、老人之家或休闲活动中心 由于退休后突然增多了休闲时间,帮助老人培养个人爱好和兴趣,使其能善用退休后的许多时间,丰富退休生活。

3.1.2 推广义务工作制度 在美国、日本、泰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的老人生活中,义务工作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8]。在我国,义务工作较少,可以鼓励老人去帮助照顾高龄老人或残疾人。

3.2 离退休综合征的社区护理 针对离退休综合征的老年人的特点,社会要给予离退休老年人更多的关注。家庭要关心和尊重离退休老年人的生活权益,鼓励老年人适当参加老年协会或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参与社会义务工作,做些老年人力所能及的事情,为儿孙分忧解愁,使家庭和睦。 转贴于

3.3 空巢综合征老人的社区护理 由于单身老人越来越多,他们最易患空巢综合征。无论社会,还是家庭都应该多关心单身老人。作为子女,应尽量与老人一起生活或经常回家探视。鼓励老人参加老年协会或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在那里结识多些朋友。

3.4 脑衰弱综合征老人的社区护理 认真观察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关心老年人,鼓励老年人适当参加老年协会或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参加一些温和的室外运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向病人讲解要重视脑衰弱综合征。

3.5 焦虑症和抑郁症老年人的社区护理 由于老年人离退休、衰老、孤独及其他原因使老年人产生焦虑和抑郁症。对这部分老人要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经常上门与老人谈心,使他们感觉到受尊重与关心。帮助老人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自我疏导、自我放松。

3.6 老年期痴呆的社区护理 对此类老年人加强管理,设立家庭病床,请专人在家看护,负责日常生活护理,安全保障,定时服药,适当活动及肢体锻炼。家庭病床医生进行定期巡诊,或将老人安排到老人护理院进行护理。

4 小结

对老人的服务应做到“善始善终”,对临终老人协助家属送医院抢救,对在家庭病床的临终老人,协助家属做好临终前准备,帮助他们联系救护车辆,尽量满足临终老人的需要,减轻其痛苦。安慰家属,特别是配偶,减轻他们的悲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的老化,老人社区护理的开展势在必行。据调查报告,我国的老人社区护理需求占70.1%[9],我国的老人社区护理起步迟,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

参 考 文 献

[1]殷磊.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9 :3

[2]付东波.老年综合健康功能评价及其用途[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998 ,15 (2) :49 -52.

[3]殷磊.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9 :3.

[4]吕探云.社区老人长期护理需要的调查与护理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01 ,6 (16) :419.

[5]殷磊.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9 :50.

[6]李继坪.老人健康保健现状与社区护理需求调查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1999 ,15 (4) :54.

[7]殷磊.老年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9 :50.

篇5

指导专家: 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副主任、教授、留美博士后 谭毅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 郑日昌

南京今缘宠物交流协会会长、主任医师 张孟林

宠物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现象・亲近

“大夫,我家彬彬又不吃饭了,它是不是生病了啊,连牛奶也不喝了,都两天了,可急死我了啊!”“我上次告诉你不能让它跟着你们吃饭,你是不是又没做到啊,狗不能吃咸了,油吃多了对肠胃不好,会不想吃饭的。”“那,您给它开点药吧,看它病恹恹的样子,多可怜啊!”

“大夫、大夫,您看看,我家兰兰这两天有点出血,是不是流产了啊?”“别急别急,这个是生产前的正常表现,这些天你多照看着,一看到要生了就赶紧送过来啊。没事的。”

这是记者在一家宠物医院听到的对话。恍然之间,记者几乎不知身在何处。光听问话,谁会想到那“彬彬”、“兰兰”只是一只猫或者是狗?

宠物医院的李大夫告诉记者:“一只狗生病,常常是一家老少全来。很多时候,宠物生病,主人跟着操心上火,常常是宠物的病好了,主人却病倒了。”

记者在宠物医院看到,有人一脸愁容抱着狗来诊所,治好的笑嘻嘻走了,治不好的伤痛欲绝。一些老人自己省吃俭用,对狗却舍得花钱,每次来打预防针,都点名要进口的。

■现象・消费

据2005年4月7日《兰州晨报》报道,4月5日上午,记者走访了兰州市几家宠物商店和宠物医院。在一家宠物中心,记者看到很多供小狗小猫吃喝玩乐或梳妆打扮的新奇玩意。很多东西都是进口产品,价格不菲,一件巴掌大的毛衣就要180元,一瓶小狗用的进口洗澡液高达58元,一栋小狗“豪宅”价值上千,小狗全套美容包括美容美发、去虫香浴、四肢修剪、清耳洁肤等,最少需要400元。

据记者调查,由于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宠物商店生意特别红火。记者算了一笔账,养一只小狗每月花费在500元左右,更有甚者花费近千元,一年花费近万元。养只宠物值得花费如此大的精力和财力吗?

■宠物・调查

2002年曾有调查机构在北京、上海、武汉、广州四大城市进行过专题调查。结果显示,七成以上的市民表示自己钟爱某种动物,其中有近一半的人已经或者准备饲养宠物。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重庆并称为我国“五大宠物城市”,其中仅上海一地豢养的宠物就超过100万只。加上没有上户的宠物,全国的宠物数量着实惊人,而且更有扩大的趋势。

不久前,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委托零点调查公司就养狗的问题在北京做了一份调查报告,以下是报告的主要结果:

养狗与家庭收入调查结果显示,近半数养狗家庭属于北京市的低收入阶层,绝大多数养犬户为普通工薪家庭,养狗平均月花费低于百元。仅有1/3的家庭给狗购买营养均衡的狗粮,大多数家庭自己给狗做食品。给狗做美容、购买服装的比例很低。总体来说,养狗户与非养狗户的家庭收入相差并不大。

养狗的原因调查数据证实,95.8%的养狗者是因为喜欢,而为了显示身份、跟随潮流而养狗的家庭仅占4.2%。多数家庭看重狗带来的生活乐趣,通过养狗来缓解压力、寄托感情、增进家庭融洽感,狗越来越多地成为“亲善大使”,对唤起人们的爱心、调解人际关系带来有益的影响。

狗带来的冲突虽然所有狗类都难免吠叫和排泄,但是养狗家庭和不养狗家庭的利益并不是对立的。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不养狗的人对他人养狗持不介意(59%)甚至赞成(9.2%)的态度,21.1%的受访者表示反对。反对原因主要集中在狗随地排泄(55.7%)、传染疾病(49.8%)、狗吠扰民(46.1%)等问题上。

宠物是空巢老人的精神伴侣

■现象・伴侣

刘大爷今年60岁了,是南京“今缘”宠物交流协会会员,开朗健谈。“可是,我以前可不这样哦。”刘大爷笑着给我讲了他的故事。

5年前刘大爷退休后,没工作压力了,儿女不在身边,在家里和老伴过了两年悠闲轻松的日子,觉得十分开心。可是两年一过,家人突然发现,刘大爷变了,经常觉得头昏,而且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发火,有时候却又呆呆傻傻,沉默寡言,上过医院,没查出什么毛病。后来,刘大爷的老伴从朋友家里要来一只哈巴狗,取名雪雪。此后,刘大爷每天清晨和傍晚,准时带着雪雪到楼下花园里散步,和有宠物的邻居们聊天交流。

自从刘大爷养了宠物以后,人精神了,心情也更舒畅了,而且以前常犯的小病小痛也不再犯了,大家都说刘大爷的身体越来越好了。刘大爷还经常参加宠物协会的聚会,和热爱动物的朋友们讨论关于宠物的种种。协会也经常请动物学家来给大家讲解如何更好与宠物和谐相处等知识。“我可学到了不少呢。”刘大爷开心地摸抚着雪雪。

■宠物・交流

“今缘”宠物交流协会会长张孟林说,在许多家庭,宠物已是不可忽视的家庭成员。有资料显示,98%的宠物主人会经常和宠物说话,80%的宠物主人在谈话中把宠物当作人来对待,28%的人信任宠物,并且与其诉说当天发生的事情。当一个人轻轻抚摸他的宠物时,他的血压会明显下降。当人发怒,或者遇到困难时,身边有宠物,他的血压就不会升得太高。这说明,宠物的存在以及与宠物的交流都可暂时降低高血压和调节焦虑心情。许多人工作一天后回到家里,喜欢先与他们的宠物亲昵一番,这可使大脑摆脱一天中积累的压力。抚摸既是增进宠物与人关系的重要内容,又可起到减轻压力的作用。现代人压力较大,生活节奏紧张,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喂养宠物,实际上是一个自我调节的好方法。

■宠物・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郑日昌从2002年开始带领他的研究小组对宠物与人类的身心健康关系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研究,特别针对“空巢家庭”(即儿女不在身边的家庭)。研究小组对北京地区的700多个“空巢家庭”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宠物对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有积极的影响。拥有宠物的空巢老人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方面都更加健康,生活满意度也更高。

郑日昌教授说,一些社会性元素并非人类社会所特有,这些元素也可能由宠物提供,例如安全感、被关心的感觉、价值感、被爱和被喜欢的感觉等等,从而缓解人的压力和生活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兽医学和生物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宠物和其年迈的主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有利于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宠物提供给主人的一种特别的、多层面的依恋,使人感到被关注,并用自己的力量自助。你可以与宠物交流,以诚相待,并且期望被它们所理解。喂养宠物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直接或条件性影响。

美国科学家的一次调查表明,宠物拥有者的身体状况比不拥有宠物的人好。部分原因是因为宠物饲养者一般活动量大,身体也就健康。宠物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平添了一个关注的焦点,使他们去关心宠物的种种需要。宠物需要给予饮食,有的还要每天带着去散步。因此,平时活动很少的老人有了一个关心的对象,而这个对象对他的关心又是那样积极响应,感激备至。遛狗的同时也增加老人与他人交际的机会,从而可减轻孤独感。此外,少量的运动对老人的健康也有利。

德国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饲养猫和狗的人与不饲养这些动物的相比,每年就诊的次数要少16%,住院的天数要少21%。这种现象在65岁以上男性群体中尤为突出。

宠物可减少或消除人的病痛

■现象・变化

据张会长介绍,在北京曾有这样一个例子:某大学二年级的崔小姐因自杀未遂被送到北医三院救治,这是崔小姐的第四次自杀。当时负责抢救的林医生会诊后,初步认定,崔小姐有严重的抑郁症倾向,于是建议她到心理研究所做进一步的治疗。心理研究所的医生对崔小姐进行病情分析和催眠治疗后,决定采取动物温馨治疗,把一只叫琴琴的猫给她喂养。和琴琴一起生活一个月后,崔小姐像换了一个人一样,不但不再有自杀的念头,而且和猫咪琴琴还有周围的病友都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崔小姐回家两周后,医生到她家里,发现她已经变得热情开朗、大大方方,不再是那个缩在屋角,不敢和别人交流的小丫头了。

■宠物・治疗

在一定的条件下,宠物还可以充当医生,而宠物参与的这种治疗方法,就叫做“动物疗法”。

张会长介绍,动物温馨治疗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的德国,是情感治疗理论的一个实际应用的分支,主要用于治疗精神疾病如抑郁症、自闭症和自杀倾向患者。研究表明:饲养宠物可以治疗精神疾病。例如养猫可以治疗抑郁症,养鸟可以治疗神经官能症,养马可以调治焦虑症,养鱼可以治疗紧张型强迫综合症等。

动物疗法还涉及很多方面,不仅仅是精神疾患。例如狗一直是人类的朋友,而狗对人们的帮助也不限于在精神疗法方面。

大家知道,狗一直以来可以训练为盲人引路,并照顾他们的生活。而现在,动物学家致力于训练“援助用犬”,用于帮助残疾人自理生活,一些狗被训练帮助聋哑人对声音的反应,例如对门铃响或火灾警铃的响声起反应。还有狗被用于帮助行动不便的人,例如为坐轮椅的人找回失落的物品或开门。动物专家们发现狗熟悉一些人的行为可以预料人的突发病,现在专家们努力给狗确定和巩固这些特征,以帮助癫痫病患者。

现在,宠物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挖掘出来,渗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宠物・关爱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素质和道德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呼吁关爱宠物。人们认为,对宠物的关爱也是对人的关爱,宠物与人,特别是它们的主人,具有难以割舍的亲情。人类对于宠物的爱心,某种程度上反射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很难想像一群冷酷对待动物的人,会对他人和社会怀有博大的爱心。

有资料表明,喜欢饲养宠物的人,通常情绪稳定、情感丰富、富有爱心、热爱生命,而锻炼饲养宠物的能力,养成照顾宠物的习惯可以有效地激发人潜在的爱心和忍耐力。有爱心的人会重视生命的意义,能培养出对周围事物的责任感。有忍耐力的人也能培养出坚韧不拔的性格,不会轻易被外界的伤害所击倒,更可以增强自信心和处理生活的能力。

宠物也会给人类带来伤害

■现象・另类

2005年4月8日《重庆晚报》报道,昨日,一名捂着右手的大学生赶到新桥医院求救,称被自己所养的宠物所伤,令医生吃惊的是,其宠物竟是一只蜥蜴。

近来,蜥蜴、变色龙、乌龟、老鼠等奇异的野生小动物,逐渐取代了温顺可爱的小狗、小猫,正成为年轻人的新宠物。新桥医院急诊科史忠教授介绍,充满神秘感的“另类宠物”正好迎合了青少年追求新鲜、另类、刺激的心理,但这些宠物容易对人体造成伤害。史教授称,这些“另类宠物”极不适宜饲养,因为其体内携带了许多病菌和寄生虫,很有可能使饲养者传染皮肤病和呼吸道疾病,且这些动物大多具有较强的攻击性,不易驯养、容易伤人。同时,部分"另类宠物"带有弯曲杆菌,受这种菌感染的人会出现胃痛以至瘫痪的症状,造成食物中毒。

■现象・疾患

说到宠物给人带来的麻烦,首推狂犬病,俗称疯狗病。近年来我国狂犬病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据卫生部公布的全国重点传染病疫情显示,我国从2002到2004年,狂犬病在重点传染病中的所占死亡人数和病死率都位居第一,是传染病中“第一杀手”。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年消耗狂犬病疫苗400余万份,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用量的总和。即便如此,我国狂犬病发病率仍高达5%,居世界第四位。

狗是此病的主要传染源,人多因被患病的狗咬伤而感染。猫、蝙蝠、狐狸及其他许多野生动物也都可传播狂犬病。有些外观健康的猫狗等动物也可能携带有狂犬病病毒,并将该病毒传染给人。狂犬病临床表现为特有的狂躁、恐惧不安、怕风恐水、流涎和咽肌痉挛,呼吸和循环系统功能衰竭,最终喉肌痉挛窒息而死。此病可防不可治,一旦发病,死亡率几乎达100%,至今没有特效治疗方法。

■宠物・病菌

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副主任、留美博士后谭毅教授说,随着养宠物的人越来越多,一些由猫狗鸟等宠物而引发的疾病也日益增多。宠物身上携带着许多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某些病原微生物可以使人类感染并致病。疾病传播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咬伤或挠伤主人,也可以因主人直接或间接接触宠物的排泄物、唾液和皮屑等所致。此外,宠物皮毛中藏匿着的携带病菌的虱子和跳蚤也是将病菌传给人的重要途径。除个别疾病如狂犬病外,大部分人畜共患疾病都不会危及人的性命。且疾病的严重性与被感染者的年龄和健康状况有关。

除狂犬病外,其他几种常见的宠物易传染给人的疾病有弓形虫病、鹦鹉热、癣菌病、寄生虫病等。

谭教授说,在饲养宠物的过程中,虽然存在可能患上上述各种宠物疾病的潜在危险,但是只要注意做好自我保护,定期到正规合法兽医防疫站或宠物诊所为宠物做健康检查,注射疫苗,服用驱虫药,一般情况下还是没有问题的。

篇6

学校重阳节活动方案一: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来历、习俗,发掘节日内涵,激发起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2、在重阳节活动中培养学生尊老爱老,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3、感受亲情,牢固家庭联系纽带,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活动内容

(一)重阳节知识展示

分别在一区后大堂,二区连廊悬挂关于重阳节的喷画。

学生制作作品,供各班级出班级橱窗使用,擦亮班级文化品牌。

(二)重阳节实践活动

1、低年级:①给家里长辈说一句感恩的话 ②为长辈敬一次茶,盛一次饭、捶捶肩,揉揉背

实践作业:拍一张自己为长辈做事,与长辈共同参与活动的合照,最好能配上一句话的图片说明。

2、中年级:①了解重阳节的来历、习俗、传说故事等内容;②了解家里长辈的生平大致经历,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心愿期望、赏心乐事等。

实践作业:做一份跟重阳节有关的手工作品或者手抄报。

3、高年级:①策划组织一次与家里老人共度重阳节的活动,饮茶逛街、登高赏菊、插茱萸,制作手工作品等都可以;②做一个小调查,通过网络等途径了解中国存在的老龄化情况,社保领取制度,空巢老人的生存状况等社会问题。

实践作业:做一份跟重阳节有关的手抄报或者是根据自己了解所得的内容做一个调查报告。

(三)“九九话重阳”主题班会课

各班根据学校提供的PPT课件于第四周星期一班会课上“九九话重阳”主题班会,班主任简介重阳节之来源传说,诵读弟子规片段,然后布置实践作业,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学校重阳节活动方案二:

一、设计思考

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重阳节,重阳节又叫“老人节”,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我们结合重阳节开展关于“尊老、敬老”为目的的主题活动。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为了更好地从小培养他们尊老爱老的优良习惯,幼儿园在重阳节,组织孩子们与自己的爷爷、奶奶们一起联欢,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爷爷、奶奶等老人的关心和爱护。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幼儿丰富以下经验:①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的重阳节,又叫“老人节”。②爷爷、奶奶非常关心小朋友,我们也应该尊敬爷爷、奶奶。③每个小朋友对爷爷、奶奶表达爱意的方式是不同的,我们可以为爷爷、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二、活动准备

学习儿歌,制作卡片等。

三、活动过程

1.介绍重阳节

老师引出重阳节主题

师: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它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我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所有老人的节日。今天,我们小朋友都把自己的爷爷奶奶请到我们幼儿园里来过节了,你们开心吗?

2、谈话环节

邀请爷爷奶奶和小朋友来讲述互相关爱的故事

师:爷爷奶奶平时都很爱护我们,下面我们就请爷爷奶奶来说一说他们从小关爱我们的故事,好么?

师:我们再请几位小朋友来说一说,你平时在家有没有关心爱护爷爷奶奶呢?你是怎样关心的?

3.互动环节

(1)认识汉字“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我爱你”

(2) 赠送礼物给爷爷奶奶

自己制作卡片送给自己的爷爷奶奶,并说一句感恩爷爷奶奶的话。让他们看到自己的本领,认识到我们在长大。

(3)给爷爷奶奶敲敲背捶捶腿

篇7

人口老龄化:世界性问题

1982年,联合国维也纳世界老龄问题大会,首次界定了人口老龄化标准。该标准是指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超过7%。

在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公布的报告《世界人口图表》(2015版)中显示,2015年世界人口12%为60岁以上人口,2020年之后世界人口年龄结构趋势中60岁以上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在我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中国老龄化与健康国家评估报告》(2016),“在以后的25年里,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在全人口中的构成比预计将增加一倍以上,将从2010年的12.4%(1.68亿)增长到2040年的28%(4.02亿)。相比之下,法国、瑞典和美国60岁以上人口的比例从7%翻番至14%分别用了115年、85年和69年。在不远的将来,60岁的中国老年人有望比他们的父辈寿命更长。2013年中国80岁及以上老年人有2260万,到2050年,该数字有望提高到4倍,达9040万人――成为全球最大的高龄老年人群体。”

什么是养老社区?在国外文献中,最早界定社区概念的是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Tonnies,1887),他在其著作《社区与社会》(GemeinschaftandGesellschaft)中研究社区的变迁,认为社区是由生活共同体、情感主义、传统主义等要素组成;社区人群是关系密切、守望相助、疾病相抚、具有人情味的社会团体。

我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社区老年服务工作》中认为,社区服务有三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福利性,以维护老年人基本权益为根本出发点,在服务价格和服务运营中根据老年人的经济承受力,政府给予补贴或者购买服务,同时扶持社会力量参与。福利性是社区养老服务的基本出发点。

二是地域性,社区是社会基本单元,人们共同居住在一个区域,共同使用这个区域的公共服务设施。

三是多元性,社区养老服务是将本社区内全体老年人作为服务对象,老年人的需求是多元化的,要满足老年人不同层次的需求,不仅要在物质上,更要在精神层次上经常关注老年人的需要。

社区养老服务是社区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社区养老服务在国外被称为“社区照顾”(CommunityCare),20世纪60年代首先由英国提出,当时针对养老机构照顾高昂的成本、对老年人自由的约束、封闭管理等弊端,提出“去机构化”运动,通过社区照顾来协助老年人度过晚年生活,实现“就地养老”(AginginPlace)。外媒报道,社区照顾这种模式被西方国家认为是有人性化、有较好的社会效益与成本效益的养老方式,这种养老方式,是老年人居住在家里,由社区上门提供服务,或者在社区开设诸如老年服务中心、日托服务、健康护理等方面的服务,让老年人生活在熟悉的社区和家庭环境中。

国际社会在此方面都做出了积极表率。82年联合国在第37届大会上,通过《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提出“社会福利服务应该以社区为基础,并为老年人提供范围广泛的预防性、补救性和发展性方面的服务,以便让老年人能够在自己的家里和他们所在的社区里尽可能过独立的生活,继续成为参加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有用的公民”。

英国政府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时期积极推进社区照顾的养老模式,先后颁布了《福利白皮书》(1989)和《国家健康服务与社区照顾法令》(1993),让年老、神志不清的老年人或因疾病身体功能受损的老年人在家里或“接近家的环境”中得到应有的照顾。受英国社区照顾养老方式的影响,西方国家在解决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注重发挥社区的优势,培养社区养老服务专业服务人员,社区养老成为老年人首要的选择1。

国际养老社区面面观――日本

日本是全世界老龄化速度最快、老龄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有资料显示,据2005年的日本总务省国情调查报告,截止到2005年10月1日,日本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日本总人口的21%,而日本的少儿人口比例却只占到了13.6%。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实的需求。日本政府建立了以年金-医疗-护理为核心的老年福利体系和以家庭养老为中心、以社区养老服务为补充的老年服务模式。该模式有助于帮助老年人健康、愉悦地度过晚年生活,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养老的负担,让家庭其他成员能够没有后顾之忧,安心地工作。

日本市级政府设立社会部,并由社会部全面负责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社会部下分设各科室,包括社会福利科、福利计划科、保险医疗科、老人福利科、老人之家等,能够有效地全面掌握市内各区域老年人的日常活动情况、健康状况、经济状况等资料。日本社区提供多重服务,内容丰富,老年人及家人可根据需要选择一项或多项。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服务于老年人:

篇8

北京市老龄化水平已经超过全国平均值,老龄人口占北京市总人口的13.66%,位居全国第四。(一般认为,总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的比重超过10%,即为人口老龄化。)据专家预测,2010年以后,北京市老年人口将以每年4.7%的速度增长。到2050年北京市老年人口将超过650万人,占到总人口的比重超过30%。基本上,我市老年人选择的养老途径包括养老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经调研分析,机构养老已经呈现出如下种种地不足之处:

一、机构养老满足不了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一)目前老年人对住宿服务需求大而养老机构数量严重匮乏。

目前,我国老年福利事业发展的状况和保有的存量,与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养老服务需求不相匹配。截至2005年底,各地建有各级各类养老服务机构近39546家,床位149.7万张,收养老人1102895名。仅就床位数来讲,刚刚超过老年人总数的11%,较之于国际社会通行的5%~7%的比率相差甚远。尽管这几年我们大力发展社区为老服务设施和场所,兴办了7898所社区服务中心,“星光计划”也建起了近3万个“星光老年之家”,又增加几万张社区的养老床位,但与巨大的老年人院舍服务需求比起来,还属杯水车薪。许多贫困、边远地区及靠民间力量创办起来的养老机构囿于经费短缺、资源不足等方面的限制,服务内容不丰富,显得相对单调、贫乏,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服务需求也有较大的差距。

(二)养老机构中专业护理人员严重不足

最需要长期照料护理服务的失能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技能和生活能力不断退化,各种常见病、多发病以及老年性疾病越来越多,生活自理程度越来越低,对长期照料和康复护理等方面服务的依赖性需求越来越多,因此专业化的机构住养服务应是他们的最佳选择,机构收住此类服务对象,需要专业化的护理照料必须跟上,服务过程中各种专业知识、手法、技巧必须有充分的应用和体现。可是,反观我国养老机构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状况,却与失能老人的专一业化养老服务需求存在着巨人的反差。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人员严重短缺,现有的专业人员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我国取得养老护理员资格的仅有2万人,与上千万失能老人的潜在需求相比无异于杯水车薪,即使与上百万已经住进养老机构的老年人需求相比,也是一技难求、难以应对的。

(三)老年人心理得不到关怀

空巢现象使医学产生一个新名词“空巢综合症”,退休后一下没了压力而变得百无聊赖的老年人,各种内分泌水平低下,脑血管衰老,更易引发老年抑郁症。同时,老人婚姻破裂问题、再婚问题,再婚后的房子、财产及与对方子女相处出现问题等,都可能引起老年抑郁和焦虑。老年抑郁症表现的症状很多样化。有的老人孤独自闭不合群;有的这也不舒服那也不舒服,焦虑、失眠;有的甚至觉得了无生趣直闹自杀。

机构养老的弊病,使得居家养老的新模式呼之欲出,众望所归,其新的形式和作用,不妨分享一下:

二、正在实行的居家养老服务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

从2008年开始,北京市各区县陆续实行了政府为老年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券这一政策,可享受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的老年人包括:具有北京市正式户口的60岁以上分散居住的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低保对象、低收入对象、市级以上劳模、归侨、纯老人户(包括仅与残疾子女居住的老年人),以及80岁至89岁老年人中的生活半自理或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90岁以上老年人。老人拿到服务券后可以找专门的服务人员或服务单位来购买自己需要的服务,如医疗保健、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等,然后服务单位可以拿着服务券到民政部门去兑换现金。

可以完善的工作内容包括:扩大享受政策的老年人的范围,也就是说要加大补贴的财政力度;增加服务单位的数量,服务种类,覆盖到社区;提高服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评比鼓励创新;缩短兑换现金的时间周期,为服务单位赢得更多的主动权,能够更快地周转资金,为老人提高服务质量;最终付费方式的转变,可将纸质的改成刷卡终端,计次计量的累积服务。

三、逐步建立并完善社区养老设施,多角度全方位打造社区日托中心

做这样一个设想:老人们可以从早上九点到日托所,自带茶杯和茶叶,日托所内提供开水,老人在里面悠闲地看报纸,看电视,或者几个老人在一起拉家常,或者下棋、打牌,中午选择适合自己的口味,用4元―6元吃顿中饭,到了下午四五点钟,老人们各自回家,此时子女们也都下班回家了,一家人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这显然是一种成熟化得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日托所涵盖了各种各样全面的硬件设施及服务。这一天的8小时左右,社区至少应当提供给老年人这样的一些养老服务:

(一)社区非医疗照料

根据2005年首都医科大学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老年人对社区照料服务需求率为城区51.4%,城乡结合部36.7%和郊区农村14.1%。调查研究发现半数以上的老年人对社区照料服务不满意,尤其是城乡结合部的老年人,究其原因可能是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建设不如市区,核心家庭的比例又多于农村,因此孤独感较为强烈。

对于非医疗照料的需求内容,调查报告中也有所涉及。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提供娱乐场所、非医疗应急帮助、心里慰藉、陪同看病、重家务、基本生活照料、轻家务、帮助做饭或送餐等等。社区为老医疗服务,社区医疗机构为社区居民举行健康讲座,宣传健康知识,并定期到行动不便的老人家中提供医疗服务。

(二)社区老年学校

1、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完善老年活动设施。成立教室、社区阅览室、市民学校、谈心室等,并配备各类文体设施,电视音响,各类图书、报纸等。让社区的老年人能够在社区的活动室内读读报、看看书、走棋打牌使社区的老年人的生活更充实。

2、积极开展文体活动。用积极健康、文明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老年学员的校园生活,使老年人愉悦身心。经常组织象棋、围棋、乒乓球、书画、歌咏比赛等活动。同时,还可以老年学校为依托,积极组织大型文体活动,拓展老年学员的联谊空间,扩大老年人的社交面,推动社区老年文体活动健康开展。

3、加强社区资源的整合,全面发展社区为老服务设施。

(三)老年康复中心

2009年6月北京市最大的老年康复中心在丰台区莲花池畔莲宝路开工建设。建成后将设置老年康复床位600余张,与一期建成的300多张床位加起来近一千张床位,是北京市目前建设规模最大、功能设施最全、设置床位最多、服务档次最高的老年康复中心。该中心建成后将针对老年病医疗和康复提供专业的服务,可长期入住或短期治疗,收费也将比普通医院低。

老年康复中心规模缩小化,社区化,地域化也是老龄化社会未来的发展趋势。社区化的老年康复中心并不代表规模缩小,其业务范围也相应缩小,而应当以最大的老年康复中心为依托和支柱力量,辐射到各个社区,成为完善的地域化老年康复中心。

四、鼓励完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深化服务理念、服务内容

(一)建设志愿者队伍。大学生深入社区体验生活,可以且应当作为实习学分中的一部分,每年在各个时间段,分批次进入社区,就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分配到相关的岗位,这无疑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爱国情操,社会道德的一次提升,同时也切实解决了老年人孤独,无人倾诉,居家养老工作缺人手的一个长期的问题。

(二)建立养老服务从业机制。对于养老服务的从业者,应鼓励优先招聘本市失业人员、享受低保待遇人员和农村转移就业登记劳动力。被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和组织招聘的人员,按规定享受再就业相关优惠政策。

(三)专业化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就近分配。

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完全可以作为一项职业技能资格,提供给各街道失业人员及享受低保待遇的人员。由街道组织,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再就近分配到各个社区,年龄上可以放宽,55岁从业于居家养老服务,因其熟悉地理环境,熟悉人际关系,不可不谓是有的放矢,更加适宜。

篇9

一、我国农业人力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人力资本投入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

长期以来,国家公共投入的不足以及农村家庭收入水平的低下,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中,更是由于要素的不合理流动导致农村地区人力投资的绝对水平处于较低层次,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从教育程度来看,我国农村人口素质总体状况是受教育年限较低,初中和初中以下学历的劳动力仍然占多数,文盲半文盲还占很大的比重。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1),2010年,我国农村地区家庭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为8.34年;文盲率5.7%,比全国(4.08%)高1.62个百分点;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高达82.5%,比全国低5个百分点。从教育支出来看,农村地区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占生活消费总支出仅8.4%,比城镇地区(12.08%)低3.68个百分点。

(二)农村精英短缺,劳动力不断外向流动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农业比较效益的低下,多年的城市偏向政策,农村各项建设严重滞后,人力资本报酬低下,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农村人力资本要素单向流动。1995~2006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数量由5066万人增加13212万人,年均增长9.1%。据国家统计局监测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全国农民工总数达2.42亿人,其中外出就业1.53亿人,占农村就业总人数的36.97%。而外出农民工中,67.2%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比农村劳动力总体文化程度高,这导致了农村地区留下来的农民精英短缺,人力资本存量不足,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三)农村空心化,留守问题严重

由于农村青壮年不断外出,农村“386199部队”、空心家庭、空巢老人等等问题突出,留守问题严重。据统计,全国农村地区留守妇女4700万人,农村留守儿童5000多万人,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人。农村劳动力的妇女化、老龄化现象越来越突出,农村人口逐步空心。这不仅导致了粮食生产、农业发展减慢,同时引发了农村利益流失,农村经济萎靡,区域经济发展落后。

(四)外出务工工资报酬低,社会保障问题突出

据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2010年,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月收入为1747.87元,仅为城镇企业职工平均月收入(3046.61元)的57.4%,城乡工资差距大。同时,外出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外出务工的农民中加入工会组织比率仅为44.6%,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为84.5%,低于城镇职工(88.5%)4个百分点。

二、培育创新型农民的政策建议

培育现代农民,推进农民群体结构合理化,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在整个农业人力资源培育体系中,如果把农民群体看作是金字塔,那么塔顶便是“创业型”农民,塔中是“学习仿效型”农民,塔底是“传统型”农民。

创业型农民包括当今农村的种植大户、养殖大户、营销大户、农民经纪人、小型农业企业家等,他们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领头羊、生力军,或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带头人。要充分发挥创业型农民作为人力资源培育体系高端的源头作用,以创业型农民为抓手,引导学习仿效型农户,层层推进并培育新的创业型农民,优化整个农村人力资源结构。

针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人力资源培育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创业农户在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引导,设立创业农民发展专项支持资金

在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农民主动创业积极性的同时,各级政府应在试点基础上,多渠道筹集资金,尽早设立创业农民发展专项支持资金,以培育特色产业为核心,以土地优惠、贷款贴息、减免税费、经营补贴、政策优惠和后期奖励等方式,对符合当地农业生产条件的农村创业大户、农民创业园、农业合作社、创业经营项目、创业基地和各种种养基地等予以扶持。划拨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场地和设施的建设,对于有条件的地方,如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中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建立农民创业孵化基地,逐步完善农民创业的政策环境,充分发挥创业帮扶作用,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二)坚持试点先行,搭建农民创业平台

选择按东中西部地区基础条件较好的县市,加大范围开展试点,已经开展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地区要选择条件较好的县市参加试点。鼓励各地建立创业农户平台和培训基地,如在中东西部设立创业农户试点,考虑不同产业,通过试点初步形成有利于农民创业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搭建农民创业平台,形成多个比较有实力的农民创业基地、种养基地甚至是农民创业孵化基地,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其他地区农民创业工程的建设,逐步推进创业农民的发展。

(三)大力培育创业型农民,增加农村教育科技培训

一是通过引导,充分发挥各类教育资源的作用,降低培训成本,统筹规划,避免盲目性和随意性,逐步建立起政府、用人单位、农民个人共同分担的农村劳动力培训投入机制。二是适度调整扶贫和补贴资金的使用方向,将扶贫资金重点用于减免偏远落后地区农村的教育和相关费用支出,以保障所有儿童都能享受义务教育。三是利用专项资金,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和创新队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务农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农技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和农业科技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四)积极引导扶持“执照农民”,提高市场主体意识

农户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往往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交易成本高,农业比较收益低。现代农业建设过程中,要大力实施创业富民、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创新,充分发挥创业型农户的带动作用,向创业农民颁发营业执照,开设“执照农民培育服务通道”,积极引导农村地区发展“执照农民”,大力培育农产品种养业、农业服务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创业大户和农村经纪人,通过明晰农民主体资格、提高农民的资信度,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门槛的能力,提高农民品牌意识、市场主体意识、合同意识和农村市场化程度,增加企业、合作社与农民间的产品交易,扩大涉农企业、合作社的影响面,实现“村村有项目、家家都参与,村级集体与家庭经济双赢”的局面,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开辟新的增收致富渠道。

(五)鼓励兼业经营,增加农民收入

篇10

出席第四届“老博会”开幕式

上午九点整,第四届“老博会”在大连星海会展中心开幕。展会由大连市人民政府、中国老年学学会主办,为推动国内老年产业发展搭建交流平台,展示国际上最新的涉老产品,分析未来老年用品的发展趋势。市领导及兄弟省市老干部局、老龄办、老年学学会负责人和参展商、贸易商代表等出席了开幕式。

海外共有41家企业参展,国内有20个省市76家企业参展。展出的产品让我们大开了眼界:枕式洗发器、可上下楼梯轮椅、可调移动式座便器、带椅拐杖、带放大镜拔刺器等,都是最新的高科技、人性化的老年人用品,既突出了无障碍理念和人性化特征,又反映了我国老年人的生活水平、精神风貌以及为老年人服务的政策措施。我们的工作人员在参观的同时,也留心哪些产品能够为我所用,能够使弱势群体受益。

我们的展区主题为《大连市慈善总会为老服务系列工程规划设想》,从调研工程、养护工程、救助工程、网络服务工程和慈孝评选工程等五大工程,展示了慈善老年产业计划或已经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大连是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城市,老龄化速度比全国平均水平提前17年。据统计,截至2007年7月,全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96.5万(其中80岁以上的老人14.9万人,百岁以上的老人312人),占全市人口数的16.9%,并仍以每年4%的速度递增,老年人口数居辽宁省首位。预计到2010年,全市老年人口将突破110万,老年人口高峰期将要到来。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也造成很大压力。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趋势、满足广大老年人养老服务的多项需求是摆在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项重要课题:关注老年人口的生活状况、研究并不断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当前老龄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大连市养老服务社会化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形成多形式多样化的养老服务格局。为了配合市政府进一步推进老年福利社会化进程,全面掌握大连市城镇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切实解决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问题,我们大连市慈善总会与市民政局、市老龄委办公室、市老年学学会联合,对全市养老机构和老年人服务设施建设状况进行调查,并学习考察了厦门、上海、青岛的老龄工作,形成了《关于加快发展我市城区养老服务业的调查报告》。结合调查结果,大连市慈善总会决定从2007年―2009年实施为老服务系列工程。利用三年时间,在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在老年福利设施建设、老年生活环境建设、老年文化生活建设、老年服务网络建设以及贫困老人、高龄老人的社会救助方面,用慈善的力量动员全社会为大连市老龄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结束了老博会开幕式后的参观,我们一行又驱车来到振富大厦。展会在这里举办了商贸对接会,我们慈善组织和大连市中小企业局、市老年大学等单位与日本考察团、参展商、贸易商进行了对接洽谈。

与此同时,为了充分发挥中国国际老年人用品博览会在大连举办的优势,将展会信息、产品集聚反应转化为慈善经营优势,市慈善总会金玛爱心超市与老博会组委会合作,在振富大厦设立了大连国际老年产品展示推广中心,常年展示国内外先进的老年人、残疾人用品及设施设备,为参展商提供续展或保税延展服务。老博会参展企业可以通过捐赠、捐款、委托等形式免费进入该中心,开展展示、销售、贸易等业务。

参加“中国新型养老产业发展论坛”

下午1点,展会举办的“中国新型养老产业发展论坛”准时开始了。作为慈善总会的代表,我也有幸与中国老年学学会常务副会长赵宝华、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陆杰华、日本关西社会经济研究所所长本间正明等国内外六名专家学者一道,围绕养老产业、养老模式、慈善养老、社会保障及老年教育等内容作演讲。根据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速,养老方式逐渐转变,新的养老需求不断涌现,高水准养老机构供给严重不足等实际,我们探讨了新型高端养老产业发展规划思路、市场需求、经营管理模式及相关政策等重要问题。赵宝华副会长的《养老产业的三大需求和机遇》、陆杰华教授的《健全政策体系,促进新时期老龄产业发展》以及本间正明《日本的老年人口――环境变化和社会保障》都给我会今后的慈善实践以有益的指导。

我讲了最近几年在慈善为老服务工作中的一些体会――《整合慈善资源调动社会力量构建大连慈善养老服务体系》。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的巨大变革,老龄事业的历史遗留问题已凸现出来。老龄事业是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大的民生问题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这些老年人为祖国的解放、建设、改革开放、教育、抚养后代贡献了毕生精力作出重大贡献,也是全社会最应受尊敬的人。相比其他群体,他们的工资收入最低,月平均收入不足900元;住房面积最小,50%的老人与儿女混住:医疗负担最重,50%的老人年平均医疗费在2000元以上;活动场所最少,60%以上老人在自家、街头、公园打发时光;孤寂感最强,50%空巢家庭,30%独身生活。他们已经构成当今社会一个最大的弱势群体。

我们争取市政府支持,建立起老年人服务与求助呼叫系统;通过募集资金,扩建大连市老年病医院;设立“百龄老人”颐养基金专项基金、老干部援助基金、残疾老人救助基金,从而使他们生活稳定,看得起病、吃得起药,并为他们创造结对帮扶、认养助养、志愿服务等多种救助形式。

组织“大连慈孝奖”颁奖晚会

“2007大连慈孝奖”评选活动是由市慈善总会发起、并联合市精神文明办、市老龄委共同主办的一次覆盖全市城乡的规模空前的慈孝人物评选活动,通过各区(市)县“海选”、登报公示,最终由公众投票从300余名候选人中评选出“百名爱心老人”和“百名爱心孝子”。此项活动从今年5月13日母亲节启动至10月19日重阳节结束,历时五个多月,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很大的影响,报纸、广播、电视各媒体竞相播报慈孝人物的爱心事迹,在全社会弘扬中华民族尊老重孝的传统美德,让“百善孝为先,慈爱在大连”的宣传主题深入人心,促使全市形成爱老、敬老、助老和关心下代的和谐氛围。

颁奖晚会上,我们为慈孝人物获奖代表颁发了奖杯、证书和奖品,向鼎力相助的协办单位颁发了优秀组织奖,向赞助单位颁发了特别贡献奖。来自全市城乡的获奖慈孝人物代表近百人,与国内外嘉宾、市领导以及慈善工作者们欢聚一堂,还有老年艺术团的成员们载歌载舞、精彩献艺,场面很是壮观,气氛也很温馨。这种暖意融融的画面一瞬间在我的脑海里定格,让我联想起很多爱心凝聚的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