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5 12:58: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怎样写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然后再写一遍标题并在下面写好调查简介(前言),调查时间,调查地点,调查对象,调查目的,调查方式,调查人等
然后写调查内容,你要调查的方面。以上的步骤都是要在调查前都准备好的。
调查后整理分析,写出总体概述,可以用统计图更直观、简单地体现数据。统计图可以在WPS表格中简单制作
然后写调查实录,调查时遇到的状况和一些重点都可以在这里面写出,还可以插入一些图片。最后写调查结论,调查结论分为两个板块,就是你们发现的问题和你的建议,要联系到生活实际和相关政策
篇2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B-0084-02
中考复习是广大初中历史教师非常关注的问题。教师怎样指导学生,才能使学生在历史中考复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历史中考复习指导策略。
一、组织分册复习
第一轮的复习主要是进行分册复习。在组织分册复习时,教师应根据课标要求,让学生熟悉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每一课的重难点,及教材的知识结构、课题、框题、标题内容和页码等。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帮助学生疏通每册书、每个单元、每节课的知识结构。然后,点明每一节课的基础知识点和重难点,可以让学生用笔在书本上标注或做笔记,然后,要求学生用几分钟的时间识记相关的知识点。最后,组织课堂训练。教师可提前收集或设计与所复习的内容相关的习题作为课堂训练的主要素材,每节课训练两道题,可以采用口头抢答或限时笔答的方式。训练完毕,教师应及时进行点评,并重点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套用课本的知识点来解答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牢记知识点并融会贯通,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二、组织专项复习
第二轮的复习主要是进行专项训练。在教学中,笔者主要针对中考的题型来进行专项复习。专项复习的题型分为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和综合实践题等。
在选择题的训练上,笔者主要针对课本重难点来设计题目让学生反复训练,特别是让学生训练模棱两可、容易混淆的内容和题目,这些内容和题目学生最容易丢分。训练后,笔者及时进行讲评,讲评时着重讲解和分析,容易的题目“一点就过”,不用浪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
在材料分析题的训练上,笔者先教学生如何审题,让学生先懂得题目“问什么”“考查什么内容”,然后让学生讨论“该怎么回答”“用什么知识点回答”“该从哪些角度回答”“该答什么内容,不该答什么内容”等,最后笔者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答案。之所以如此重视审题训练,是因为审题非常关键。在考试中,学生一旦审题失误,就会答非所问,导致失分。
综合实践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主题班会怎么开”“倡议书怎么写”“调查报告怎么写”等。在教学生如何开主题班会之前,笔者先拟一些主题让全班同学讨论班会的准备工作以及班会的步骤,然后让学生选出一个班会课主持人,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体验,在快乐的课堂活动中学到了开班会的方法和步骤。最后,笔者进行总结并教学生如何写出清晰的开主题班会的步骤。在教学生写倡议书时,笔者提前搜集一些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如“关于让学生自觉远离网吧的倡议书”“关于搞好城乡清洁卫生的倡议书”“关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倡议书”等。上课时,笔者先指导学生怎样写倡议书,接着让学生试着去写,然后检查并指出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主题、称呼、格式、内容、步骤等写法不当,字数太少,内容太简单,答非所问,概括性不强等),一一纠正,教会学生该结合课本的哪些知识来写。最后,笔者结合范文给学生进行讲解,让学生参考、学习和借鉴。在教学生写调查报告之前,笔者先让学生讨论调查的对象、方法、步骤以及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分组并按步骤试着去做调查,调查完毕后让学生试着写调查报告,最后,笔者再指导学生如何写调查报告。总之,综合实践题的训练要让学生进行亲身体验。
三、组织综合复习
在进行分册复习、专项复习之后,紧接着应组织综合复习。组织综合复习要遵循分类和细化、逐步加深与加宽、渐进分化的原则,经过多轮复习,逐层充实提高,使学生从低到高渐进构建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每一次的复习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一次比一次深入,可以是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和综合实践题交叉训练,可以是中国历史题目和世界历史题目的混合训练,可以是分类训练(如战争类、教育科技文化类、民族关系类,或者是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等内容的训练等)。另外,还可以针对每课书、每册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综合题训练。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回答综合题时往往存在答案不全面的问题,或者不懂得从历史教科书中寻找相关的知识点来综合解答问题。所以,笔者会先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然后教给学生综合解题的方法和技巧,然后,再进行习题强化训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
四、进行查漏补缺、归纳整理
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注意查漏补缺,要回过头来看看还漏掉了哪些重要的知识点没有复习。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往届中考的题型以及中考的命题方向,包括各省市、各县的中考题和模拟题。教师在中考前要对重点、难点和热点题目进行整理和归类,把题目连同答案要点列出,并在题目旁标注该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及知识点具体在哪册书的哪一页,然后编写目录,打印装订成册后发给学生人手一册,让学生识记和背诵。这种方法可以节省复习时间,巩固学生的记忆,使学生弄清“哪些知识点该识记”“哪些知识点该背诵”“哪些知识点要做到灵活理解和运用”。
五、进行应考心理和应试技巧的指导
要让学生在中考中考取好成绩,除考前要做好充分准备之外,应考心理指导也相当重要。应考心理会影响学生考试水平的正常发挥,如果学生在考试中心理过度紧张,就很难考出理想的成绩。因此,在考前,笔者会教给学生调节心理的方法,如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多散步,多听音乐,掌握呼吸调节法、转移注意力法、心理暗示法、紧握拳头法等,或者笔者会直接运用元认知技术对心理过度紧张的学生进行干预。另外,笔者还注重让学生掌握考试的技巧,如先审好题再答题,写字要工整,做题先易后难,答案应简明扼要和全面,表达要精练新颖,试题不留空白,多角度回答问题等。学生们掌握了这些方法和技巧之后,考试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篇3
一、改变教学观念和转变教学模式
教学观念是教学活动的先导,对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起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首先要从转变教学观念入手,提高认识,打破对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训练能力重视程度不一的偏见,尽快树立起“理论为先导,实践为主体,知行并重”的教学观念。在此观念的引导下,我们应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教学互动”的模式引入应用文写作的教学实践。瑞伯雷斯说“学生不是待灌的瓶,而是待燃的火”,课堂中要彻底改变“一言堂”教学,教师尽量少讲、精讲,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空间和时间。引导学生多思、多练,实现双方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切实实现应用文写作的教学目的。
二、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美国学者塞勒在谈到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时,曾用了三个比喻:第一,课程是一幢建筑物的图纸,教学是具体的施工;第二,课程是一场球赛的方案,教学是球赛进行的过程;第三,课程是一首乐谱,教学则是作品的演奏。是按照图纸设计进行施工,做比赛的掌控者,还是深刻理解了乐谱的内涵,凭借个人的体会和演出技巧创造性地去演绎作品,这是值得我们教学时认真思考的。在课程实施中,引入设计课念,主持形式和导演手法应是课程教学改革努力的方向。
1.操作导入法
应用文具有固定的格式和规范的语言,程序性较强,若按一般步骤采用基本格式+写作要求+例文讲析+写作训练这种程式化的教法,学生容易产生错觉,学习应用文只需掌握一套固定程序即可,以至对学习不重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厌烦从而产生“要我学”的逆反心理。为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笔者尝试采用了操作导入法进行教学。
所谓操作导入法,就是在教师新授知识前,先布置作业,让学生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因新鲜又困惑而产生求知欲望,引发兴趣而主动求取知识。例如,在教学某一种文体前,先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校园生活实际,撰写新学期个人学习计划、入团申请书,关于职校生消费情况、交友情况,课外阅读、上网时间等情况的调查报告;为自己所制作的产品写广告文、写说明书;假设自己已毕业,向某单位写一封求职信;假设自己就业后从事销售工作,与对方签订购销合同等等。此时,学生能深刻体会到应用文的实用性和重要性,并激发写作愿望,教师再因势利导,指导他们有针对性地学习有关知识,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学生带着求知欲、带着任务,有目的学习就能由原来的“要我学”转为“我要学”,主动求知,提高学习效率。
2.案例分析法
打破应用文写作的传统教学模式,在现实生活中搜集不同文种范例,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研究。通过案例讨论、案例分析、案例讲解等方式带给学生直观的认识。告诉学生在什么场合该使用怎样的文种,各种文种应该怎样写,写作要点和技巧在哪里,使学生受到启迪。另外也可举出“正”“反”两个方面写作的例子,对容易出错的地方,组织学生对病例文进行讨论,鼓励学生找出病文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思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应当怎么写”和“不应当怎么写”,使学生在练习作文的过程中始终沿着正确的写作思路进行写作,才可避免走弯路。在今天更可较多地利用多媒体,音像教学材料,网络和课件使授课信息量增大,精简了课时,同时又提高了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如“状”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不仅让学生了解了现在的状,还看到了古代的状子,对拓宽学生的视野大有益处。
3.比较异同法
比较是认识事物特点的一种科学方法,且简便易行。任何事物一加比较,其各自的特点便能鲜明地凸现出来,两者的异同之处,也能让人一目了然,这就是“有比较才有鉴别”。在应用文教学中采用比较异同的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比如应用文的语体有何特点,引导学生将之与文艺作品、议论文等其他文种的语体进行比较,其特点就凸现出来了。两篇同一内容的调查报告,写法上孰优孰劣,一经比较就能清楚。对同一文种不同类型的应用文加以比较,其异同点便显而易见。例如同是新闻,综合新闻与述评新闻在特点、写作要求、结构等方面有共同之处,而在内容安排及语体运用方面又略为不同。对于相似、相近、写法上大同小异的文种(报告与请示;通知、通报与通告;经验新闻与经验性总结及调查报告)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异中求同,同中见异,就能使他们更深刻地掌握这些相关文种的特点和写法,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
4.创设情景法
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为了完成某项教学内容,如果把学生引导到相应的情境中去,就能使他们对有关事物和对象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应用文教学中,适时地为学生创设情景,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创设情景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播放影视录像、提供文字资料,出示例文;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进行实地训练。在教新闻和调查报告时,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生活实际,仿照例文,以记者身份在校内外作实地采访和调查,进行写作训练。如结合各种全校性活动和校园动态采写新闻;针对职校生学习、生活、交友、就业等热点问题作实地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便显得有话说,会说话,他们自由组合,相互合作,从标题的设计到内容的确定、结构的安排、语体的运用等方面都能反复推敲,精心修改,写出比较合乎规范的文章。
三、营造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
学习是一个不断出现错误,改正错误,最后争取达到少出、不出错误的过程。技校生在其初中阶段由于学习成绩大多数为班内的中下等,因此不被寄予厚望和受到关注。他们似乎习惯了以往教师在学习上对他们责备多表扬少,表面看来他们在学习上已经是积极性不高,其实这些学生的内心很需要老师的鼓励和赞扬,需要教师用激励的言语启发他们的潜能,肯定他们的进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语评价中常常包含了对学生能力的判断:积极的评价会使学生增强自我效能;消极的评价会降低学生自我效能。清代的颜元先生说过“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教师应宽容地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消除学生紧张、害羞、怕错的心理,从而使学生始终在学习过程中保持自信,保持对学习的兴趣。
宽松的课堂教学环境还包括教师的语言自然亲切,精练优美,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和享受文字的无穷魅力,在文字的魅力中获得生活的愉悦。彰显生命的个性与活力,使学生乐在其中,教师也实现了寓教于乐的初衷。
篇4
关键词:应用文 教学 刍议
应用文是处理事务、沟通关系、联系工作、商洽业务等不可缺少的实用性文体。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写封信、出张收据、打个报告、写个总结,诸如此类,是各行各业的人经常要做的事。所以,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要重视应用文的写作训练,培养学生适应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
然而目前应用文教学的内容、手段、方式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能适应社会和学生的需要,导致学生厌学的现象较为普遍。那么怎样搞好应用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下面是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对应用文教学的一些看法,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1、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它很有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能有动力。布鲁纳说过:“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就是势必使之知道这门学科是值得学习的。”所以,应用文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认识到这种文体的重要性。方法并不难,只要通过精心设计,让学生感受到应用文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就可以了。具体到一节课的教学就是通过设计一段精彩的导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热情。
2、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知道“怎样去写”
这一点可能看起来有点多余,因为每个教师都会做这一步的工作。但许多教师只是把书本上的原则和理论原样照搬,学生听着枯燥,理解也费力。斯宾塞说过:“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会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地退步”。所以,在应用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对象、情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化苦学为乐学。
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先犯错误,激发其产生知错要改的动机,然后积极而自觉地进行学习,改正错误,掌握知识。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处于活跃、主动、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
网络教学法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将老师和学生联系起来,利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进行交流的教学方式。它可以通过网页教学内容,通过电子邮件与学生交流,通过网络传递视频信息等。网络教学法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协作的精神,从而凸显教学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知识,锻炼了收集和分析材料的能力,同时学习了写作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网络让多个学生进行了紧密的合作和分工,通过讨论、交流彼此的观点并共享集体的智慧,最终熟悉并掌握了有关调查报告的写法。
情景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时运用语言描述或者其他的形象化手段,把某种情形、状况、景象表现出来,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思考问题,进行写作训练。这样既避免了长篇、枯燥的说教,又能最大程度地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练习中来。
对症下药法就是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提条件下,找准学生学习的薄弱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
针对学生的特点,找出他们学习的薄弱点,才能真正教会他们如何去写。正如郭沫若所说:“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手来做这种精神。”
3、更新教学观念,让学生疯狂地“实践”
应用文教学,如果只进行理论教学,不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拿去实践或者只是在课堂上简单地应用一下,是很难取得好的效果的。所以作为老师,要耐心教会他们方法,然后放心让他们去做。
笔者在每一次的教学中,都注意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实践。因为从认知规律的角度来说,直接传授的理论学生很难真正领会,而从实践中得出的经验或者教训他们的印象往往更深。正如波莉亚所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4、教学反馈和评价,让学生认识到“怎样写得更好”
教学反馈和评价,主要是展示优秀作品,由学生进行比较、评价。这种展示分为两种:
“宣读讲评”:主要是针对消息一类比较简短的文体。学生边听边思考,听完再讨论,作者讲解创作过程和思路。既使学生听到了客观的作品本身,又了解了主观的作者想法。
“张贴展示”:这一活动在课前进行。主要针对计划、总结、人物采访一类长篇幅的文章。课堂上读者、老师、作者轮流发言,共同评价,取长补短,学习提高。
同时,我还把应用文写作的成绩作为学期总评成绩的组成部分,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又能鼓励先进,激励后进。当然,讲评的思路可以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教师只起主导作用。
应用文写作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了目前的教学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教学任务是任重而道远,如何改变应用文教学的现状,切实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是我们每一位教师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建周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2]周谦.学习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3]布鲁纳.教育过程[M].文化教育出版社,2000。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斯宾塞.教育在我家[M].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
[6]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篇5
关键词: 地理教学 自主探究能力 培养方法
倡导学生自主探究,是高中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自主探究学习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一系列的开放的探究式学习活动,是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究要求地理教师在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愿望、自主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能力,以达到自主学习的有效性。推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能有效增强地理教学的效果。为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一、方法指导,激发兴趣。
方法是学习的金钥匙,因此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时应重视方法指导。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探究。教师的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学是教的出发点,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必然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例如,自主探究学习的每个步骤都可以设计成多种形式的活动。如收集资料,可以通过观测、实验和调查来收集;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和上网来收集。
其次,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学习的同时,还应积极开展课外学习,包括野外实习观察、乡土地理研究、专题讲座、地理墙报和地理教具制作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进行地理课堂教学时,应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然后围绕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地理的多样性与实用性,将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以实验的形式进行推理演绎。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发问,自己思考,自己查阅,最后自己解决问题。这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会让学生的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又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进而提升地理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最后,在自主探究活动的实施中,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切忌做主讲者,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不要简单地给出答案,而应该提供思考问题的线索,由学生自己讨论解决。教师对课堂活动要进行适当调控和引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肯定,让大家更乐于参与这样的探究学习活动。学生自主探究是“学中有探,探中有学”,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面对学生的疑问,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采用“兵教兵”的合作方式,即让同桌或同班同学发挥各自的学习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探讨,相互交流。这种“兵教兵”的合作探究能让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活动,切不可搞成一问一答的简单形式,要让学生与学生进行对话、答辩、讨论,教师只需在关键处加以指导或点拨即可。
二、自主活动,精心探究。
这一教学环节使活动进入到具体的实施阶段,教师除了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组织之外,一定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组织,自主活动,深入研究。给学生充分展示个性的机会,从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开放性,形式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综合探究的能力。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地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更代替不了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的思维。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学地理”,动脑“想地理”,使他们感知获得知识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自主探究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得地理知识,更重要的在于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例如:在调查黄河的污染及治理情况时,组织学生多次走访,了解黄河沿岸工厂及生活污水排放的情况,亲自取样检测河水水质,并请有关专家指导,同时大量查阅有关资料,并做大量记录。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己组织,自主活动,遇到的问题,大部分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在活动中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总结了失败的教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自主探究学习的活动,可通过以下步骤实施:(1)选题。对于学生来说,自主探究学习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刚开始,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可先给学生提供一些课题,也可启发学生就某个知识点提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2)指导。对选中课题的学生进行指导。例如:怎样记录,如何搜集资料,如何整理、分析资料,怎样写小论文、调查报告,等等。(3)活动。每个课题组大致由十人组成,由一个小组长带领,根据小组成员能力、特长进行具体分工。如:负责搞观测、调查、访问的,负责整理、分析资料的,负责执笔形成小论文或调查报告的,负责把活动过程制作成课件的,小组长必须对每一次活动进行详细记录,最后装订成册。(4)成果汇报。每个课题组参加本班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会,在会上,课题组还要接受教师的提问,最后由教师对该课题的研究过程及成果进行评价并进行奖励。
三、评价反馈,总结升华。
评价反馈的目的是:学会提炼规律,学会总结升华。要善于对地理问题进行归类分析,细心揣摩答题思路,认真扫除思维障碍,精心总结解题规律,从而得出每一类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切实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和提高。
自主探究学习的成果可以调查报告、模型、论文等形式呈现,所以学习评价只有基于多种观点、多种形式,才有可能使评价更趋完善。尽管在自主探究学习中所涉及的事物和知识绝大多数是已知的,但学生还要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获得新知识。所以他们要去观测、要去制作、要去调查、要去访问、要自己寻找并发现结论,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丰富知识、积累经验、提高智慧、增长才干,这样的学习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因此,对自主探究学习的评估不仅是对最终结果进行评价,也是对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评价,应该综合考虑“认识策略”、“综合水平”等因素。这一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讨论、总结活动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写出活动总结报告。让学生针对活动中取得的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在活动中的良好表现,对取得的成果给予积极的肯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对活动的经验成果结合书本知识进行理性分析,升华到新的知识层面去认识,内化成自己的观点和能力。
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要求教师在发挥自身主导作用的前提下,锻炼并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除了书面练习的形式外,教师还应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美好的大自然和广阔的社会,把课堂上解决不了的疑问带出课堂,鼓励学生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注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形成以探究式学习和实践活动为主的学习方式,既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地理“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初探[J].基础教育参考,2009(2).
[2]许贺.新课程下的高中地理自主学习[J].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09,6.
篇6
关键词: 应用文写作 生活 中等职业教育
新课标指出:“写作知识的教学务必精要有用。”虽然中职系统没有采用新课标,但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重在实践、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服务学生、服务用人单位的服务定位,决定了中等职校语文写作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受教育者适应就业需要的写作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广泛需求。中职教育教学中所说的以人为本,与普通学校是有一定区别的,那就是其既强调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又强调所培养的学生具有满足用人单位用工要求的能力。
职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不佳,但基于继续深造及实际工作的需要,迫切要求他们提高自身写作水平。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应侧重应用文体的教学,更多地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特点,这就与传统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文学性特点有很大不同。为了使学生在走向社会后,能够运用各种文体解决日常事务,无论学生有无兴趣,无论多么难以操作,都应强调努力学好应用文、用好应用文,为个人、为社会服务。
一、转变学生观念,提高对应用文体的认识
应用文在社会实践中使用极其普遍,信息时代,其作为重要的传播手段更是不可或缺的。学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关系到教学质量、学校声誉及其生存发展。但很多人错误地认为,需要时可以查工具书和模仿别人的文章即可写出。这种观念反映在教学上,就是应用文写作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总课时中所占的比例与其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地位极不相称。因此,培养学生应用写作能力,关键是教师、学生和学校要提高对应用写作课的重视程度。
刘半农先生在《应用文之教授》中指出,应用文的教学宗旨是:“只求在短期时内使学生人人能看通人应看之书,及其职业上所必看之书;人人能作通人应作之文,及职业上所必作之文。”应用文体的种类较多,样式各异,但从根本上说,几乎每种应用文种都要求用平实规范的书面语准确清晰地表达情况、提出建议等。所以,教师应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只要能清晰准确地叙述,准确得体地说明,深入透彻地议论,真诚自然地抒情,懂得面对什么对象运用什么格式、该说什么话,就一定能写好应用文。
二、贴近生活,应用文写作的指导原则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我们对应用文实用性的理解已不能只局限于日常的琐屑层面,教师还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服务时代、面向未来的宽广胸怀进行应用文写作。中等职业学校应用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当然是为职校生日后走上社会打好必备的就业基础。但是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同样要肩负起培养学生一定的人文素质这一大教育任务,这一目标完全可以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得到贯彻和落实。
职专阶段的学生,他们的下一站就是社会,应用文写作应是他们当前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有必要经常性地引导学生,提高他们对应用文的认识。例如让学生关注校园生活,如在宣传栏上看到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应用文,可信手拈来,用以学习写作应用文,使他们认识应用文的广泛社会效用,诸如各种教育、文娱活动的海报,各种启事招贴书信(表扬信、感谢信、贺信、喜讯),这些正是同学们学会和运用应用文解决与处理问题的活生生的例子,学生要学会运用应用文处理问题。例如社交书信中的应聘信、求职信、各项规章制度(如团章、校规、单位的制度等)、经济合同、计划、请示、报告等,与每一位同学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要学会运用。这样,便可以激发学生写作应用文的动机,再进一步指导学生怎样写,这样教学双向活动便水到渠成。
三、确立教学要点,调整教学内容
职专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初步接触过一些应用文的知识,但是每个人对应用文写作的兴趣浓淡不一,应用文理论知识的多与少、写作能力的强与弱不尽相同,这些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应用文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必须对教授对象的情况做到了如指掌,才能因人制宜地安排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选择教学方法,制订授课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固然是确定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但如果不顾学生的专业差异、个体差异等具体情况,搞“一刀切”,则不仅无法使学生潜在的写作技能得到充分发挥,而且不能满足他们将来实际工作的需要。所以,在上课之初,就应该将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初步安排向学生交代清楚,并征求他们的意见。根据他们的情况及时予以调整,以免做“无用功”。如在讲专业文体时,可把普遍应用的总结、计划、简报、通知、通报、请示、报告、求职信、应聘信、会议记录等文体的写作当成重点;而对新闻、广告、说明书等实用性不强的内容则减少课时或删减不讲,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强化格式教学,培养学生搭建各种应用文基本框架的能力
应用文属于普遍文章中的实用性文章,普遍文章是以人类的逻辑思维为主要思考方式的。逻辑思维是有规律有格式的,格式就是物质化的规律。因此,应用文应有其特定的格式,真正好的、实用的应用文格式是其所对应的活动规律的物化外现。应用文有了格式,作者才能在写作时既方便快捷又正确无误地进行表达。所以,格式在应用文中是十分重要的。
当今用人单位对应聘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他们一到工作岗位,就能立即独当一面地进行实际工作。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就必须在教不同的文种时,首先注重格式训练。训练的最终目标是:学生一看到这一文种,马上就知道该怎样开头、正文如何写、要用怎样的结束语。
例如在教如何写便条时,可以先请一位同学把写的请假条抄在黑板上,请全班同学讨论这则请假条在格式上有什么问题?该如何修改?这样课堂内气氛便十分热烈,同学们不仅找出了问题,还较完整地说出了请假条的格式。因此,应以练为抓手、为重点,用“写练”串起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练中看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在练中找到应用文的格式规律,在练中巩固应用文的格式知识,在练中培养应用文写作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提醒学生,一种好的应用文格式,应该既能按照规律需要对应文写作进行标准化规定,又能按照“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方法对具体语境做灵活处理。如自荐信的主体部分一般是按顺序依次写自荐者的“基本情况、通过学习所掌握的基本职业能力、社会实践经历、性格特征、对某种事业的追求和愿投身该公司、为公司效力的愿望、联系方式”等几部分内容,如果有的同学确实没有假期打工等社会实践经验,那么“社会实践经历”部分就可省略。
五、强化写和练的实践,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1.让学生撰写各类文章,进行多种练习。按照教学计划,可安排多次撰写各类文体和修改词句等系统练习,并尽可能地详细阅改,对存在的问题,或结合教学进行分析,或个别辅导。有些练习,如使用频率较高的通知,修改一些唆或有歧义的词句,看似简单,真要写好或改得准确得体却非易事,但对于这些练习,学生兴趣浓厚,乐于接受。
2.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社会。学生学习了系统的应用文写作知识,并不一定能写好应用文,重要原因之一是缺乏对社会现象深层次的了解,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学生写出的东西常常是只摆表面现象,缺乏对事物的深刻分析;或者有所分析,但不能综合概括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的本质规律有所认识,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应组织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如在写“商业网点的布局”调查报告时,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深入到社区的商业、住户,让他们通过登记、问卷、聊天等多种方法,收集大量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商业网点的布局提出合理的建议。
每年假期,结合学校布置的社会调查,安排同学们对家乡的土地、环保、人口、婚姻、工农业发展情况进行调查,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又养成了他们不做虚妄之事的好习惯。
六、紧跟时代步伐,拓展应用文写作空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我们对应用文实用性的理解已不能只局限于日常的琐屑层面,还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服务时代、面向未来宽广胸怀进行应用文写作。中等职业学校应用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职校生日后走上社会打下必备的就业基础。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教师要肩负起培养学生一定的人文素质这一教育任务,这一目标可以在应用文写作教学中得到贯彻和落实。
篇7
关键词:学生;文学兴趣;文学素养
某媒体对某高校中文系学生进行调查,宿舍里同学们几乎都有电脑,可遗憾的是90%的学生沉迷于玩网络游戏和聊天,并没有充分利用先进的学习工具进行有效学习,如看小说,文学创作等。其实,在好些高校也不乏此现象,他们入学时语文成绩也很高,可一进人大学,对文学就不感兴趣了。或许是应试的功利性目的影响,在基础教育中忽视文学兴趣培养。能否培养起学生的文学兴趣意味着语文教育的成功与否,要培养起学生的文学兴趣,方法很多,制约因素也有。在这我仅就在语文教学中积累的一些经验谈谈。
一、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的影响
教师应该深谙言传身教的无形力量所在。教师深厚的文学功底在教学实践中将深深影响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对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及其浓厚的文学兴趣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应该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并且善于在教学中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用自己独特的文学感受,敏锐的洞察力、思考力影响学生,培养他们善于观察周围所发生的现象,如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促其思考、分析、感悟,找出现象的本质。帮助他们初步形成一定的社会洞察力、判断力,对社会,对人生有着敏锐的感受力,有了感受的冲动,就有写的冲动,有了写的冲动,就有看的冲动,对文学也就产生浓厚的兴趣,无疑对学语文也就有了兴趣,这也才是真正语文教学的成功。如果学生满脑子学语文就是考个好成绩,也许是大语文教学的悲剧。
一个有一定创作能力的老师,同样也是令学生钦佩的,教师的创作欲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创作欲望。我在教学与闲暇之余常常写些诗歌和随笔,也常常拿给学生阅读,他们在流露出赞叹与钦佩的神色之余也常常产生写的冲动。“我手写我心”,他们有了写的冲动,但在写作过程中也时常词不达意,为了能把自己情感、内心表达出来,他们自然也就产生了涉猎相关课外读物的兴趣,随着阅读量的增大,对文学的兴趣也就越来越大,那么学习语文的兴趣自然也就产生了。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种看不见的动力。
二、培养文学兴趣的两大突破口——散文和诗歌教学
作为文学体裁的两大样式:散文和诗歌是最具魅力,最富于代表性的,最能直接窥见作者内心世界和剖析社会现象的文章,更不用说语言的高度凝练和优美了。诗歌和散文历来是培育人的好教材。尤其是散文更是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好教材。优秀的散文作品,能给学生以人生的启迪,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可学生们如此漠视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如此害怕学语文,害怕写作,归根结底还是对文学没有丝毫的兴趣,学语文只是为了升学考试。学习语文只是落得个死记硬背,毫无乐趣可言。
兴趣是一种看不见的动力。为了学好语文,培养学生浓厚的文学兴趣首当其冲,在教学当中,学生的表现看,散文和古诗的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是我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的两大“突破口”。
散文更多的是“再现式”写作,是作家有感而发,因情而作,富于情感性,学生阅读这些诗歌和散文容易领会和接受,并受其影响、陶冶情操。如散文《三颗枸杞豆》和《月迹》,这两篇文章都是通过儿童的心理特征来表达作者对儿童健康成长的人生观和自然、人生哲理的探索。作者把自己的思考与探索融入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中,通过孩子的好奇、爱玩及丰富想象和联想来表达自己对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的愿望,同时也希望我们社会中更多的引导者要象在临死前悔恨的三叔和善于引导孩子的老奶奶那样去正确教育孩子,引导孩子不断发现问题的愿望。文章内容正是我们现代学生生活的真实写照,学生初看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很自然地就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言为心声,情为景生,情景交融”,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之后,应马上找到更深一层理解的切人口,让学生的阅读品质得到升华。我教《三颗枸杞豆》和《月迹》时就是从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切入,景物描写和对话描写是人物思想的寄托,实质也就是作者思想的寄托。色彩丰富的景物描写及个性化语言描写的引导更容易让学生明白和接受。从学生学习时的主动参与和不时流露出开心的神情,我能感知到他们已经领会了景美、情美,并且获得从未有过的学习激情。课后我向他们了解这样上课,感觉怎么样,他们的回答也正如我所料“老师,在这之前我对散文的阅读从没有过如此的感觉。什么是美景,什么是感情,以前总不能很好的联系起来,只是单纯的记忆,现在总算悟到了这种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的文章该如何欣赏了,并且产生了从未有过阅读散文的激情。以前,我们最不喜欢的就是散文,太深奥了,不知道它写什么,老师讲的是什么,现在总算弄明白了,什么是美景,什么是佳情”。此时,我又及时地推荐了贾平凹的散文《地平线》、《丑石》及《读者》给学生阅读,他们都很乐意去拜读。无疑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感悟能力也就增强了,浓厚的文学兴趣也就随之产生。写文章、看问题也就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老师们有时也常感叹学生头脑太简单,写文章没深度,其实能从课文编排的优美散文人手,让学生真正去认识人与自然是相通的,情景是交融的,与他们一起徜徉于这些美景佳词之间,感悟自然、感悟人生,陶冶情操,培养兴趣。
诗歌与优美的散文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作者通过某种思想感情把人与自然沟通起来的产物,通过自然的一景一物来表情达意:或赞叹祖国大好河山,抒发赞美或痛失之情;或感悟人生哲理,给人以启发:或排解抑郁等等。所以我们在教读诗歌时应注意引导,慢慢培养。北师大中文学者李道英教授认为诗歌是一种高雅艺术,是一种文化素养。在中学的教育不在于应试不应试,而在于引导,学诗、写诗、鉴赏诗是一种“慢功夫”,要慢慢培养。
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较,更具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和含蓄性。从语言技巧和表现手法上看,诗歌更要求语言精练和生动,更借重于想象和联想。教学诗歌,也要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从精练的诗句中解读出诗歌的丰富内涵来。
如教读郭沫若诗歌《天上的街市》,首先从作品背景入手,让学生明白其创作这诗时的心境,就不难理解他为何要突破传统牛郎织女桎梏的生活变成他所向往的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然后让学生明白我们现在的生活不正是郭老当时所向往的生活吗?更让其明白诗歌的想象与联想的丰富性特点,用凝练、含蓄的语言,形象的生活画面把作者的向往表达出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人就有七情六欲,何况学生,生活感受更是变化无常,何不引导他们通过自己所不希望的,所想要达到的借助语言来表达呢?其次,引导学生领悟诗中最能表达诗人感情的词语。让他们明白诗语言的凝练,含蓄之特点,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的情境,去感悟、去体验。在此基础上,通过想象在自己的脑海中构建出、猜测出诗歌形象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使之成为“自己所理解的”,还可以进行再“创作”,给诗歌形象赋予新的含义。在理解了诗人为何写,怎样写后,学生的创作欲望也就不难激发了,有了表达的欲望,兴趣也会随之而来。
一般来说,通过散文和诗歌的有效引导,让学生通过创造性的生活再现,感悟散文和诗歌的景美,情美,音乐美,让他们得到美的享受;再加上老师自身的文学素养与创作感受的影响和熏陶,同学们都会慢慢对语文的学习,文学作品感兴趣。有了文学兴趣,自然他们就能够更主动去学习语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学习语文的一切能力自然而然地培养起来。 如上课精力不集中,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等等。
有些家庭,“留守儿童”放学后,需要协助家人从事一定量的家务劳动后才有时间去学习。这些儿童由于学习时间得不到充分的保证,也极大地影响到他们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三、对改善初中“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的建议
1.学校要肩负起改善“留守儿童”学习习惯现状的主要责任
在家庭功能不健全的情况下,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场所,如果学校能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帮助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他们家庭教育上的缺陷。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留守儿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引导他们形成良好行为模式的主动性,而不是任由“留守儿童”通过尝试的方式形成自己的学习行为模式。要应让“留守儿童”明白什么是好的习惯,应该保持;什么是不好的习惯,应该消除。
学校教育如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渠道,这还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而且要求学校教育应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上的缺失。因此,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建立详细的“留守儿童”档案,还要彻底调查“留守儿童”在校外的学习情况,定期主动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联系,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家庭应承担起培养“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必要责任
首先,监护人不要让“留守儿童”干过多的家务活儿,保证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来学习,尽量为他们创造一个安静、宽松的学习环境;应指导“留守儿童”多读一些健康有益的书刊,观看积极向上的影视文艺节目,用大量健康的、进步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信息去占领他们的思维空间;
其次,监护人不能只关心“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中的某一项习惯的培养,而是要注重他们整体学习习惯的养成,这样才会使他们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再次,监护人还要选择周围学习习惯不良的反面典型,从其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和后果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深刻剖析,教育孩子提高识别和改正不良习惯的能力;
最后,对于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监护人应主动与学校联系,借助学校的力量来共同完成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3.政府各部门要为解决“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不良的问题创造必要条件
政府要大力发展地方经济。解决初中“留守儿童”学习习惯不良的问题,最直接的途径就是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增加本地就业岗位,让外出务工人员重回家乡就业,结束“留守儿童”的“留守”状态。
政府相关部门还要下大力度整治学校周边文化环境,铲除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滋生社会负面影响的土壤,整顿规范文化市场,坚决查禁社会丑恶现象,清除文化垃圾,净化社会风气,为“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扫清障碍。
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教育“留守儿童”。如由关工委牵头,将责任心强、乐于从事公益事业的老教育工作者、老干部组织起来,参与到关心“留守儿童”的活动中来,担任“留守儿童”的家长,组建临时家庭,指导初中“留守儿童”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联合起来,组成一个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来协调进行,缺少任何一方都不会取得整体教育效果,甚至可能使其他各方的教育效果相互冲突,相互抵销。所以,学校、家庭、社会应齐心协力,构建以学校为中心,家庭为纽带,社会为依托的“留守儿童”教育网络,赋予他们更多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刘丹.乡村中学生学习心理状况的调查报告[K].中国农村研究网.2004-7-20
[2]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来自湖南、河南、江西三地的调查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2.9.
[3]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3.
[4]何奕敏.加强对农村“留守幼儿”的教育[J]教育教学研究.2004.6.
[5]杜鹏.聚焦“386199”现象.关注农村留守家庭[J].人口研究.2004.7.
[6]王玉琼,马新丽,王田合.留守儿童问题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抽查[J].中国统计.2005.1.
篇8
一、中学作文教学无"学"的历史和现状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中的作文练习,在读经、断句、背诵的基础上,强调模仿名人名作。近代,则用范文带作文,教师讲解各类范文的做法,然后让学生学会相应文体的写法。现代作文教学,老师是各自为政,体系不完整。语文教学历史上虽然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但是显然缺乏完整严密的教学学科体系。
再看现状。多年来,作文只是在阅读教材中或是作为练习题出现,或是在阅读教学中杂以少量的写作知识短文,再附几个作文练习题目。仅就训练而言,也不够系统和完善。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作文的条文多有闪光思想,但是仍然没有一套完备的学科理论去统帅他,它只能成为难以实践化的理论。在实际作文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学校一期无计划的写上5-8篇作文,一些班级连大纲规定的五篇都完成不了。而课外练笔,别说10万字,一万字都难以保证。还有不少勇于创新的性急的老师,老早就瞄准高考,高一年级就让学生练习话题作文,抛开作文基础训练和课本上的作文训练计划,急于求成。这种做法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有揠苗助长的嫌疑,也无助于学生的写作。因为没有科学严密的作文教材,那些《作文宝典》《考场作文速成法》之类的作文指导书籍便充斥了学生的课堂。学生、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学生只会照书上的方法依样画葫芦,效果不见得就会好到哪里。
二、中学作文教学无“作文学”的弊病
(一)首先是对作文的价值和目的认识不够清楚。作文本身不是教学目的,作文本质目的在于培养人:培养有智慧的人有道德之人、有民族情感的人、有创造品格之人。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没有智慧,其他两个方面就会失去光泽;没有民族性,人就会缺少主心骨;没有创造品格,智慧就无从体现、民族性就显得平庸。要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但是语文学科,其他学科均有责任。在我看来,作文教学的意义和作用更大一些。现在的语文老师又是如何做的呢?1、作文教学成了作文技术培训。一些作文宝典中强调方法技能,一些作文课总是打着作文怎样写的旗号教给学生以模式。如有的老师作文课中拿到题目后直接讲如何命题、立意、如何开头结尾,如何过渡铺垫等,只教方法,不培养能力。其实方法是教不会的,而是教会了学生编、抄作文,助长了欺瞒撒谎的恶习,与育人之道大相径庭。如以挫折为话题,学生父母健在,偏要撒谎说父母双亡,童年不幸等,不惜欺瞒老师,骗取老师同情心,从而拿到分数。这种做法实在可惜可笑可叹!2、作文教学搞成了文学沙龙和象牙塔。为了反技术训练,一些人企图另辟蹊径:如“新概念作文”等,无非是促进了一批文学青年而已。偏重文学欣赏和文学创作的作文教学不是为了绝大多数学生服务的作文教学。以上两种作文教学方法都不大可能起到育人的目的,有时会起副作用。
(二)作文教学无《作文学》,导致作文概念模糊。一是作文与写作关系不清。现行教材分为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三大块。《语文课程标准》则分为“写话”、“习作”、“写作”,这一阶段写作部分作业中又有写作3次、作文4次、习作2次、练笔1次、文章3次等说法,看似分的较细致,实则较乱。值得注意点是“文章”的说法,教材中是作文,实际是学生的扩写、缩写、改写和续写等活动。这符合约定俗成的说法:作家从事的文字写作是“创作”,非作家和学生等从事的文章写作是“写作”、中学生写的练习叫“作文”。做这种区分是为下铺垫:作文与创作写作在写的原理中究竟有何异同?作文、作品、文章究竟有何异同?只有弄清这些问题概念,才有可能构建一部“中学作文学”。
二是区分实用文、记叙文、想象文的概念。《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五六年级的习作中使用了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的概念,此提法不够严密。因为记实指的是写作方法,想象是思维方法,分类标准不统一。其次容易造成记实作文是无需运用联想想象等思维方法的错觉,想象作文容易造成不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误解。这种方法使二者概念内涵和外延区分不清。关于作文文体分类将在后文中论述。
(三)中学作文训练观念方法模糊,收效不够明显。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流行“中学作文课不是为了培养作家”的观念。观点固然正确,但理解有偏差。我们知道无论创作、写作、作文都要求真情实感,要体现对象特征,人物形象鲜明,观点鲜明等。现在一味强调要有时代精神,要写有意义的事情等,这样容易束缚学生思维,不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现行作文教法给人的印象是作文能力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教师教出来的。最终导致学生课外练笔实践活动如:日记、周记、社会调查、演讲辩论及文学社团活动等徒具形式而无实际效果。
三.消除中学作文教学现状弊病的对策――出台《中学作文学》
(一)中学作文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1、总论(1)中学作文的价值和训练目的
(2)中学作文与创作的共同规律
(3)中学作文的特殊规律
2、作文本体论(1)中学作文的广义狭义分类
(2)各类作文文体训练标准及智能点
3、中学教学论(1)中学作文训练的指导思想观念
(2)各类文体训练目的要求及顺序
(3)作文与阅读的关系
(4)作文课内训练与课外练笔的关系
4、作文素质心理论(1)教师作文心理素质
(2)学生作文心理素质
5、作文写作论(1)积累与感悟
(2)立意与构思
(3)语言与表达
(4)修改与评论
6关系论(1)作文与文学
(2)作文与语言
(3)作文与艺术
……………………
(二)简单理论解释。限于水平和篇幅,这里只是粗笔勾勒,不同章节有详有略。
1、总论中一二章已有论述,先解释第三章的作文特殊规律。作家创作是力求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创新,中学生作文则是成功的模仿中渗入创新的成分。由于学生独立人格尚未形成,对已有的作文模式正在入门的模仿,并且从以往的文章中得到某些启示和借鉴。因此,作文训练中应提供范文便于学生模仿,这样才会快速入门。
2、作文本体论 第一章的广义作文包括作家创作、社会人写作和学生作文,狭义的作文则指学生的作文练习。第二章应该制定各类文体训练重点,即智能点所在。同时还有训练标准,应该简洁明确便于操作和评估。关于作文分类,以作文功能为准,分为实用作文和审美作文。理由如下:前人已经采用这种分类方法,易于归类。实用作文包括应用文、说明文、调查报告和访问记等。审美作文包括记叙文、散文、小说、诗歌、童话、寓言、戏剧等文学形式。
3、作文教学论 第一章树立正确科学的作文训练思想:培养人和完善人格。第二章各类文体训练序列、目的和要求等。明确
区分各类文体的特点和关系,明确初中、高中各个年级训练文体序列和重点,如初中训练基础文体记叙文、说明文和应用文,高中训练议论文、散文、小说等。不断变换作文训练重点和模式,力求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大作文与小作文结合,二是书面作文与口头作文结合,作文与阅读相结合。第三章阐释写作与阅读之关系。第四章课外实践更是广义的作文实践活动,主要为课堂作文打基础。活动包括日记、周记、课外兴趣小组、文学社团活动、演讲辩论会、故事朗诵会、采访和谈话等形式,树立大作文、大语文观念。还应该明确实现实践的具体操作步骤、途径和评价体系等。
4、教师、学生素质心理论 一二章分别指出教师和学生的各种必备写作心理素质能力:听说能力、写作能力、阅读能力、鉴赏评价能力、课外实践能力和心理素质。
5、写作论 第一章 积累素材、情感体验及训练提高学生感知体悟能力。第二章 教会学生如何立意、谋篇、布局,理清思路。第三章 明确写作语言要求:准确、简洁、流畅、生动、形象,教会学生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第四章修改和评论,培养学生修改作文能力,完善思路,深化文章立意。教会学生如何评价赏析自己和别人的文章,这也是新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所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