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04-02 18:34: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冠心病护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冠心病护理措施

篇1

猝死是冠心病最为严重的并发症[1]。冠心病猝死,它是冠心病病患在病情好转之后,突发的死亡。它约占心源性猝死的50%[2]。冠心病它与饮食、年龄、饮食、生活方式及疾病的控制密切相关。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知识,并采取积极措施,可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减低猝死及心梗的发病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5月―2012年2月142例冠心病患者(其中有10例发生猝死)的临床资料,采用积极护理措施,收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2年2月收治的14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男89例,女53例;年龄41―84岁,平均64.2岁。其中,发生猝死10例。

1.2方法

应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我院142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统计冠心病的原因及冠心病猝死的原因,并且提出积极相应护理措施。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应用t检验,X2检验,P

2结果

冠心病发病原因以及冠心病猝死的发病原因,如表1,表2。冠心病的病因中高血压及高血脂症所占比例分别为32.4%、24.6%,与其他病因相比,更常见,P

表1分析冠心病的发病原因

表2冠心病猝死原因

3护理措施

3.1注重心理护理

针对冠心病猝死原因-情绪变化,我们应注重对患者的心理护理,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形成以患者需求和临床需求为导向的双向交流模式。一些患者会认为自己的病情危重,继而产生悲观、焦虑及恐惧的心理,护理人员应向他们做好解释工作,阐明疾病的基本知识,告知患者病情与情绪之间的关系,从而消除其紧张情绪,解除其思想顾虑,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念,继而提高患者依从性,使之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

3.2关于饮食的指导

针对冠心病及冠心病猝死的诱因-高脂血症、高血压、肥胖、便秘及暴饮暴食等,我们为规避诱因,应控制饮食,控制食量,禁忌饮浓茶及酒。

3.2.1合理控制饮食

患者饮食应遵循清淡、营养、低胆固醇、低脂、高纤维素的原则,食用植物油,多食粗纤维,增加蔬菜的摄入量,少食动物脂肪及高胆固醇食物。冠心病患者应多食萝卜、鲤鱼、豆腐及冬瓜等食物。忌食腌制发霉或者过烫的食物,以防止疾病发生[3]。

3.2.2控制食量

冠心病患者的饮食应规律,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晚餐尤其不宜过饱(7分饱为宜)。据相关报道[4] ,饱餐增加胃肠道血供,继而可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可诱发急性心梗甚至猝死。

3.2.3禁忌饮浓茶及酒

酒精对冠心病患者危害十分大,它可促进机体新陈代谢,继而增加心肌耗氧,致使心脏负担加重,导致心律失常,增加发病危险。浓茶及含过量咖啡因的饮品均可兴奋大脑,影响睡眠,也对冠心病患者十分不利。

3.3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3.1吸烟

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吸烟可增加脑卒中、周围血管疾病及肺部疾病的发病率,因此劝导患者戒烟是十分重要的。

3.3.2规范患者日常生活

指导患者不应在饱餐、饥饿及运动后马上洗澡;洗澡时,尽量有人陪同;洗澡时间不宜过长;不宜淋浴;水温不宜过热或过冷;在较为寒冷的季节,应用温水洗脸;随气温变化,增减衣物;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避免突然或者过快用力动作,例如走急路、下蹲及搬重物等;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

3.4冠心病的用药指导

3.4.1合理用药

患者出院后,仍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按剂量用药,不可随意增减药量、不可停服及漏服。护士应嘱患者家属监督其服药。患者若长期服用β受体阻滞剂,应按时测心电图,血压,每次服药前数患者的脉搏数,若患者脉搏少于60次/min,则应立即停药,去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3.4.2药物随身携带

患者外出时,应随身携带急救药品,制作安全卡片(注明患者姓名、电话、疾病诊断及联系人),确保如突发心脏病,可得到及时救治。

3.5普及疾病知识,让患者了解先兆症状

冠心病常分为两型即心肌梗死型及心绞痛型。心绞痛是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急性、暂时性的心肌缺氧、缺血,而引发的临床综合征。它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放射性胸痛,含硝酸甘油或休息后症状缓解。心肌梗死,它是以冠状动脉病变为基础,发生的冠脉供血急剧减少甚至中断,继而引发心肌持续性缺血-坏死。它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持久的胸骨后疼痛或者心前区剧烈痛,往往会伴有大汗、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等表现,含服硝酸甘油之后,症状无改善,重者可发生休克、心律失常、心衰甚至危及生命。让患者了解疾病的先兆症状,可为临床诊疗争取宝贵的时间,这是十分必要的。

3.6向患者普及急救知识

出院时应向患者阐释心绞痛发作时的应急处理、服药的注意事项及副作用[5]。若患者出现心绞痛发作的次数增加;发作期延长;疼痛程度增加;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无效等情况,可能提示出现心肌梗死。我们应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做好相关救护工作:(1)患者卧床休息,以减少心肌耗氧;(2)舌下含服硝酸甘油3-5min一片,以缓解疼痛;(3)若患者病情危重,应立即通知当地急救中心,120到达后,就地施救,等到患者心律、心率及血压等平稳后,方可轻轻移动,送病患到医院进一步治疗。(4)有条件的情况下,立即给予患者高浓度氧气。(5)若患者出现,面色突然发绀、抽搐、口吐白沫、呼吸微弱或者停止、意识不清等,提示急性心梗并发严重的心律失常,室颤,引发心脏骤停,这时候,我们需重锤患者胸前1-2下,进行心肺复苏,等待医生到来,为抢救赢取宝贵时机。我们还应对患者家属进行健康宣教,使其了解心梗的发病机理以及注意事项。患者出院后,应与医院保持联系,并定期复诊。

篇2

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以运动治疗为主的综合心脏康复方案。冠心病康复治疗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急性(住院)阶段,恢复(门诊)阶段和社区(家庭)康复阶段。急性(住院)阶段康复治疗方案70年代后住院早期康复治疗常在监护病房进行。其主要内容包括早期活动和早期离床,并控制活动强度在低水平,即大约为1~2代谢当量(METS)[1METS=3.5mlO2/(kg;min)],这些活动包括个人生活、进食、床边大小便、简单的上下肢被动和主动练习及床边椅坐位等。活动时以不引起血流动力学改变,心率不能低于50次/min或高于120次/min,不出现不适症状,心电图没有缺血改变为宜。

2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2.1 焦虑的心理护理 多见于冠心病初次发病的患者,而且可能通过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导致并发症和不良预后。

由于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呈昼夜变化,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能否治愈常常产生焦虑心理,特别当心律失常频繁发作时,患者顾虑重重,心神不定,焦虑不安,睡眠减少,情绪低落,使原有病情加重。针对这样的患者,要充分了解他们的个性,讲述有关本病的知识,给予耐心的心理疏导,稳定其情绪,使其正确理解护理要求,从焦虑状态中解脱出来,消除疑虑,自觉配合治疗和护理。

2.2 紧张恐惧的心理护理 多见于再发性心肌梗死,心衰反复发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这类患者往往因病情反复发作,药物疗效差,对疾病的恢复失去信心,总感到身体不适,表现为抑郁、悲观、愁眉不展,对人冷漠。

恐惧心理在临床上常常表现为紧张状态。冠心病患者常在夜间发作或夜间症状加重,有的患者每到晚上睡觉前即开始精神紧张,有的患者看到抢救别的患者而紧张恐惧,有的患者看到一些抢救仪器及吸氧的装置精神就紧张,促使病情加重。针对这种心态,患者入院后即以热情亲切的态度与之接触,主动介绍监护室的环境,用稳重娴熟的操作取得患者的信任。同时,运用暗示、说服、示范、诱导等方法,让患者学会放松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消除紧张心理因素,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3 忧虑的心理护理 忧虑心理在临床上表现为对未来事件及其结果的担忧。多见于缓解和恢复期的患者,这类患者担忧冠心病复发,担心出院后病情发作得不到医护人员的及时治疗和照顾。有的患者愿意让一直负责他的医生治疗,担心更换医生后,不了解病情而延误治疗。针对这种心理,我们制定措施,加强有关疾病知识的宣传教育,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掌握冠心病的发生机制、治疗休养中的注意事项及自我保健自我救护等知识。在患者出院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表明患者病情好转,缓解期只要耐心坚持治疗,定期随诊复查,精神开朗,查明并避免诱发因素,就可减少或不再发作。

2.4 否认的心理护理 有的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或病情加重,对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缺乏思想准备,相信自己的身体会抵抗所有疾病或者根本不相信以往健壮的身体会得病。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主动地、有分寸地把病情和医生的诊断告诉患者,使患者认识疾病的程度,通过一段时间的心理疏导,使患者承认患病,同时讲解病情,介绍当前冠心病研究的进展,明确指出冠心病不是不治之症,回避只能对自己不利。同时结合本病房一些冠心病治愈的实例现身说法,请病情缓解的患者介绍自己在治疗过程中的切身体会,以增强患者信心,使患者认清疾病,配合治疗。

2.5 角色紊乱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我们最常用的方法是介绍同种患者康复的病例,创造机会让患者与康复者见面,让他们之间直接交谈,进行双向信息交流。由于介绍者与听者之间相同的角色,患者心理容易接受,直观形象地看到疾病是可以康复的,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2.6 满足患者对疾病有关知识的需求心理 给患者讲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一系列变化过程。心绞痛的诱因、治疗药物的使用方法、作用、副作用。告诉患者每项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检查后及时将检查结果反馈给患者。

3 冠心病康复护理

3.1 冠心病康复护理的目标: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再梗和猝死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包括:①从冠心病有临床表现时就开始采取措施进行康复;②康复服务的范围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和职业康复,并维持良好适应性;③对潜在的疾病过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推迟其发展。具体内容包括控制危险因素,增加患者相关知识,减少心理的焦虑和抑郁,进行医院、家庭和社区三阶段康复治疗,提高其再就业的能力。

3.2 康复护理的具体措施:引起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血脂代谢异常、高血压、肥胖、糖尿病、肾脏病、静坐的生活方式、过多生活压力等。根据WHO调查报告显示,由吸烟引起的冠心病病死率约为20%,如果停止吸烟1年,冠心病发生率将减少50%,停止吸烟15年以上,引发冠心病的可能性将很小。

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包括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心绞痛发作处理、服用药物(如扩张冠状动脉药、抗凝药及抗心律失常药等)的注意事项及毒副反应、运动时选择运动种类、强度、频率、时间的方法、质量的技巧等。

4 讨论

患者对康复方案的依从性却影响着康复效果。设法提高患者对危险因素的意识和执行自我护理性康复措施可以提高患者对康复方案的依从性。

恢复(门诊)阶段康复方案。主要针对出院早期患者的康复,一般在病后3个月内进行。包括在康复中心接受为期8~12周的运动治疗,如二阶梯负荷康复医疗方法。通常从心肌梗死后3~14周开始,以1周为单位制订康复程序,每周按1/2、3/4、单倍量、1.5倍量、双倍量顺序增加,均进行负荷后心电图检查。8周后,即心肌梗死11~12周,患者多能完成二级梯双负荷,相当于6.7Mets,即可进入社区康复治疗程序。在此阶段,护理人员的任务主要是帮助患者学会自我健康的维护,制订运动方案,安排患者定期进行康复运动,记录具体执行情况,评价提高康复效果等。康复运动的效果与许多因素有关,如有研究发现,如果在康复运动时播放适宜的音乐,可提高运动的效果。

篇3

【关键词】心脑血管;早期康复训练;心理护理;效果观察

心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而此病常见于老年人群中,例如高血压以及冠心病等,当疾病发生后则无法根治痊愈,往往采取控制方法,对老年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影响[1]。心脑血管疾病会对机体器官造成严重损伤,致使机能出现下降趋势,并产生一系列不良情绪等。本研究对我院72例患者分别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5年5月期间收治的72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根据患者的入院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54岁~81岁,平均年龄(62.1±5.7)岁。观察组中男24例,女12例;年龄56岁~82岁,平均年龄(63.4±6.1)岁。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定期巡视,并予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早期康复训练以及心理护理,其主要内容如下。1.2.1心理护理心脑血管疾病为患者带来了一定的痛苦,其生理以及心理均受到沉重打击,从而无法配合医务人员的护理以及治疗,错失了最佳的治疗时机。所以,护理人员应耐心与患者进行交流以及沟通,以此来降低患者的压力,提升患者的治疗以及护理依从性。除此之外,在对老年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应对其心理特点进行充分了解,对于固执以及好猜忌的患者来说,应选择迂回的方式实行护理。在他们心中通常对自身病情存在一定的判断标准,当结果出现偏差时,就会认为自身的病情较为严重,因此护理人员需告知患者其自身心理的意向数据,避免加大患者的心理负担。1.2.2康复训练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而言,在急性期过后则可以实行早期康复训练。而护理人员应按照患者的实际状况选择训练项目以及训练进度,首先应从轻柔按摩以及被动运动开始,协助患者将其痉挛的肌肉放松,对其神经功能进行刺激,减少肌张力,加快患者肌力的恢复速度[2]。在对患者进行按摩的过程中,应以轻柔的动作进行,循序渐进,逐渐加大力度。早期康复训练还可以进行被动运动,例如在病床上进行举手以及伸腿等,但是在进行被动训练时不应加大力度。当身体机能有所恢复时,可以在护理人员或者家属的陪同下进行行走或者站立,通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之后,患者可以自行扶墙或者借助拐杖进行行走练习。

1.3评价方法[3]活动水平评测功能独立性评定(FIM):7分则为患者完全独立,6分则为患者存在独立条件,3~5分则为患者存在依赖,1~2分则为患者完全依赖。Barthel测定:内容包含运动、交流以及社会认勉,按照是否需要帮助以及程度分为0,5,10以及15等级,分数共100分。患者得分越高,其独立性越小。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患者治疗前FIM以及Barthel评分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的FIM与Barthel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2组患者治疗后的FIM以及Barthel评分对比观察组患者经护理后,其FIM以及Barthel评分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心脑血管疾病的病情较为严重,而其康复需要漫长的过程,同时患者具有较为复杂的思想,在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以及康复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特征,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从而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4]。并向患者讲解治疗效果较为良好的病例,树立患者的自信心。在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应盲目加大对患者的康复训练力度,应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也是避免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主要措施,首先应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对胆固醇的摄入量进行相应的控制,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不应多食用动物内脏以及脑髓等具有高胆固醇的食物。与此同时还应对脂肪的摄入进行控制,在进食的过程中应少食用含有猪油以及油脂等食物。应多食用含有维生素C的食物,例如水果以及蔬菜等。并对患者食盐的摄入量进行控制,患者每日食用的食盐应不多于5g,而患有心力衰竭以及高血压患者其每日盐的摄入量应为1~2g。本文对观察组患者采用康复训练以及心理护理,患者的FIM以及Barthel评分明显好于单纯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采用康复训练以及心理护理,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提升其生存质量,使患者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及早康复。

参考文献

[1]王亚萍.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康复训练与心理护理[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9):1585.

[2]叶定凡,毛新花,桂光琼,等.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护理[J].医学信息,2013,6(21):342-343.

[3]刘方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征与护理干预[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2(9):2472-2474.

篇4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老年患者;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502-01

心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的病症,包括动脉硬化、心脏病、脑卒中、心肌梗死、高血压等,其对中老年人群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是导致中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对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除了加强临床治疗外,还需注意各方面的护理,加强综合护理干预。我院于2013年7月-2014年5月对48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其效果较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95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将95例分为2组。观察组:48例,男31例,女17例;年龄62-88岁,平均(67.66±12.43)岁;病程0.5-15年,平均(6.44±3.17)年。对照组:47例,男32例,女15例;年龄60-89岁,平均(67.72±12.36)岁;病程1-16年,平均(6.50±3.22)年。两组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47例给予常规护理,即加强病情监测,引导患者科学用药,加强各项体征与症状的观察,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疑虑等。观察组48例于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其护理措施如下:

1.2.1 心理护理。心血管疾病病程较长,并发症多,患者易产生悲观、焦虑、不安等多种消极心理,对此护理人员需加强心理护理,尊重与体贴患者,通过发放健康知识小手册、口头宣教等方式让患者掌握基本的疾病防治知识,提高其对疾病的认识,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医护人员的各项操作[1]。在与患者交流中,护理人员要做到言语轻柔、态度温和,多鼓励与安慰患者,让患者看到护理人员对其的尊重与信任,提高其疾病治疗的信心。

1.2.2 生活护理。心血管疾病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均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需加强生活护理。严格控制患者的饮食,科学合理的为患者准备少盐、低脂、易消化的食品,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少食多餐,避免暴饮暴食,预防便秘[2]。同时可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指导患者进行适量规律运动,如太极、慢走等有氧运动,但需注意禁止患者空腹运动,避免运动后立即坐下、大量饮水、洗澡等情况[3]。

1.2.3 用药护理。药物是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必须加强用药护理,做好呼吸、脉率、血压及心率等各项监测工作,若发现心电图异常,需判断是否存在心律失常症状,且必须于第一时间内准备好急救药品,如利多卡因等[4]。在用药过程中,需做好各项评估工作,掌握药物使用的禁忌症、使用剂量、使用方法及使用范围等,尽可能减少或避免药物用错或用药意外状况的产生,同时需加强观察,掌握药物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科学评估药物对患者血压、心律造成的影响,若对血压、心律造成严重的影响,或产生较为严重的不适症状,则需及时给予对症治疗,必要时需停用药物[5]。

3 讨论

老年心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难以彻底治疗等多种特点,在临床治疗中,处于加强对症用药外,还需注意各方面的护理,提升临床护理效果,提高老年患者疾病治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此可选择综合护理干预[6]。

老年心血管疾病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中心理护理可改善老年患者的心理状态,缓解焦虑、悲观、恐惧等多种不良心理,提高老年患者疾病治疗的信心,同时有助于构建和谐、友好的护患关系,提高老年患者护理满意度;生活护理从生活的细节入手,在饮食、运动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指导,使老年患者的机体能够处于较佳的状态中,加快机体康复;用药护理是老年患者药物治疗的关键,对老年患者给予科学的用药指导,可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可以提高老年患者用药的依顺率,缩短机体康复时间[7]。我院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治疗中,对47例行常规护理,另有48例于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其中后者用药完全依顺率(91.67%)及护理满意度(97.92%)明显高于前者(用药完全依顺率48.94%、护理满意度78.72%),证实综合护理干预可取得较佳的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治疗中推行综合护理干预,可取得理想的护理效果,提高老年患者用药完全依顺率,提高其护理满意度,加快机体康复,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

参考文献

[1] 孙红雁,刘晓娟.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现状[J].齐鲁护理杂志,2012,21 (25):623.

[2] 梁玉连,高端良,冯静坚.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失眠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J].中国当代医药,2010,4(19):51-53.

[3] 陈霞.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干预效果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6(06):208-209.

[4] 阳秋琼.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护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1,17 (22):326-327.

[5] 刘英.老年心血管疾病124例护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2011,5 (04):552.

篇5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重症监护室; 心理特点; 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5-0095-02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nursing ways and care measure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patients.Method:60 cases of ICU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were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3 to August 2014 and analyzed their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They were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aken routine car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aken personalized pared the mood changes,control effect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care satisfaction of two groups.Result:The incidence of negative emotion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CU;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are measures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Second Hospital of Longyan City,Longyan 3640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5.25.044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国内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不断上升,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患者需送入重症监护室(ICU)治疗观察。由于病情危重而复杂,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负面情绪,严重影响临床治疗效果[1]。为改善临床疗效,本研究对ICU心血管疾病患者开展了心理干预和舒适护理,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4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1~82岁,平均(56.3±2.4)岁;心理特点:孤独或抑郁23例,紧张或焦虑24例,恐惧29例,依赖与期待18例,冲突心理12例。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2~82岁,平均(56.1±2.1)岁;心理特点:孤独或抑郁22例,紧张或焦虑25例,恐惧26例,依赖与期待20例,冲突心理1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情绪特点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制定心理调查量表调查所有患者的心理状态,主要分为焦虑、紧张、恐惧、孤独和抑郁、依赖与期待、冲突心理五方面内容。

1.2.2 护理方法

1.2.2.1 对照组 本组予以常规心血管疾病护理。疼痛明显的患者使用药物镇痛;情绪不稳定的患者加强管理,避免发生意外;危险用具及时取走、统一管理;改善日常饮食、规范作息。

1.2.2.2 观察组 本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实施个性化护理:(1)对于恐惧、紧张、激动的患者,稳定其情绪后,耐心向患者介绍当前病情、采用的治疗方式和效果,并向患者保证医疗质量及相关操作手段的安全性。告知患者病情控制方法与预期效果,但应强调心理因素对病情变化的影响,使其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考虑到病情多变而危重,必要时采用抢救措施,尽量不要让患者情绪波动而严重影响治疗进程。(2)理解患者负面情绪,适当引导。考虑到ICU患者病情和环境、制度的特殊性,鼓励患者主动宣泄情绪、表达想法、提出疑问,以便针对性予以疏导、安慰和心理干预。在进行侵袭性操作前及操作过程中,亲切地与患者轻声交流,尽可能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使患者充分理解和认可诊疗护理措施。(3)及时向患者报告和讲解病情变化。通过及时的交流帮助患者打消顾虑,引导患者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对于需行手术治疗者,术前应充分开展教育、交流工作,让患者在基本了解手术特征和意义、认同医护人员专业能力后进入手术室,术中持续鼓励和关怀患者,保障治疗工作顺利开展。(4)维持病房环境整洁、空气流通、光线充足,为患者提供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对于疼痛明显者,通过与患者交谈或鼓励其看书、看电视等方式转移注意力,缓解疼痛感,必要时可酌情应用镇痛药物缓解疼痛。(5)嘱患者摄入低热量、低胆固醇、低盐食物,戒烟酒[2-3]。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的不良情绪、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问卷形式调查分析两组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其中总满意=非常满意+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不良情绪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不良情绪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是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ICU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情绪除受自身疾病因素影响外,还受环境因素、诊疗护理措施以及心理因素等的影响。患者的情绪变化程度及其持续时间均将影响病情变化,严重时可导致疗效降低、延缓疾病转归甚至诱发严重不良反应[4]。因此,积极分析ICU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非常必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ICU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多数患者明显焦虑。患者从昏迷休克中苏醒,感觉到身体的不适,又处在病房环境当中,随着神志逐渐清醒,会怀疑病情是否加重,担心是否面临生命危险,容易焦躁。(2)紧张和恐惧。重症患者发病突然、进展迅速,伴随严重的不适感,病情的进展会产生濒死之感,加上监护室环境特殊,心理反应更强烈。(3)孤独抑郁。监护室环境对外隔绝,家属不能时时陪伴,治疗工作更复杂,周围遍布抢救器械,患者情绪更敏感,总怀疑病情严重恶化,时时担忧日后的家庭、工作、生活,影响治疗和护理,还可能轻生。(4)依赖、期待心理强烈。重症监护患者自理能力降低,十分盼望短时间内恢复,加上家属探望次数有限,对医护人员更加依赖。(5)冲突心理。重症监护患者多遭受着胸痛、胸闷气短等困扰,病情反复而危重,病情发作时十分难受,但出于自尊心或不想麻烦他人,内心多有冲突特点,加上治疗过程成本较高、有经济负担,患者内心纠结更多[5]。

本研究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实施个性化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不良情绪较对照组显著改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

参考文献

[1]庞静.双心护理干预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3):2155-2157.

[2]王学会.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后护理满意度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3):64-65.

[3]苏晓兰.心血管疾病患者康复期连续性护理认知状况的调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3):75-76.

[4]赵志红,郎静芳,张采红,等.综合护理干预对心血管疾病患者遵医行为和预后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28):3183-3184.

篇6

关键词:高血压合并冠心病;优质护理干预;应用效果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常合并冠心病,对其身心均造成极大伤害。本文将对我院自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前来就诊的84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给予临床研究,从而探讨高血压合并冠心病临床优质护理干预应用效果,为提高患者疗效及预后提供可靠依据,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84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男性49例、女性35例,年龄43~86岁,平均年龄(60.28±3.41)岁。按照抽签方式将84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2例)与对照组(42例),两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例数等)具有临床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 对照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内容包括病情观察与生命体征监测、给药护理、并发症预防等;研究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优质护理干预内容。记录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压(舒张压、收缩压)、心绞痛(持续时间、发生频率)变化情况及满意度(利用自拟护理满意度调查表掌握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满分100分,内容为护理措施、护理态度、护理结果等,分数与满意度呈正相关),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

1.2.2优质护理干预 ①提供安静舒适的病房环境,温度(25℃~26℃)及湿度(50%~60%)适宜,利于患者充足休息;②带领患者熟悉医院环境,介绍需接触的医护人员及讲解住院治疗规章制度,消除其由于陌生环境所致焦虑、恐惧心理;③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如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并发症预防等,消除其由于不了解病情所致紧张、抑郁情绪;④指导家属积极配合患者治疗,例举临床成功治疗病例,提高患者治疗疾病积极性及自信心;⑤讲解良好生活习惯对疾病治疗的积极意义,及时纠正其以往不良生活习惯;⑥讲解未遵医嘱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提高其治疗依从性;⑦给予正确的饮食指导,饮食原则应低纳、低脂、高营养等,如肥胖患者应积极控制体重,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烟酒,适当进食膳食纤维预防便秘;⑧鼓励患者适当运动,根据其实际情况选择合适运动方式及运动量,提高机体抵抗力及免疫力,运动时间宜选择午后,运动项目主要为慢跑、游泳、散步等有氧运动,若天气寒冷应尽量减少室外运动;⑨主动询问患者是否出现身体不适,尽量满足其合理需求;⑩告知患者保持积极乐观心态、注意劳逸结合利于获得满意疗效及预后。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由 (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两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给予不同护理措施后,舒张压、收缩压、心绞痛持续时间及发生频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但研究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且研究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高血压目前尚无有效治疗措施,仅可通过药物控制疾病,患者需终身服药治疗,且该病将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造成严重损害,继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冠心病,而冠心病的出现则将使血管腔狭窄进一步加重,提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几率显著上升[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结构、饮食习惯、生活环境等因素改变以及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等多因素共同作用,高血压及冠心病发病率均呈显著上升趋势,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人数也随之增加,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

有研究显示[2],正确诊断并积极治疗是降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致残率及致死率的关键因素,而在治疗过程中给予针对性的护理配合可显著提高其疗效及预后。本文中对照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仅给予临床常规护理措施,其血压、心绞痛等情况虽较护理前有所改善,但改善效果并不理想,且护理满意度较低;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其血压、心绞痛情况均较护理前及对照组显著改善,且护理满意度显著提高,护理效果较为满意,与郭秀红[3]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入优质护理干预措施,可显著提高其临床疗效,利于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于辉.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0):198-199.

篇7

【关键词】 生活质量;负性情绪;系统性护理干预;冠心病

冠心病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脏疾病, 已经被学者研究证实[1], 冠心病是一种典型的身心疾病, 心理因素对病情发展及治疗均有重要影响。冠心病患者因病情反复、病程长, 极易产生抑郁、焦虑、不安等负性情绪, 不利于临床治疗。同时负性情绪也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导致患者无法积极接受治疗。在冠心病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 实施有效的护理方案, 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及生活指导, 对控制并发症发生极为重要。系统性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 是连续性开展的高效护理措施方案。本组研究对冠心病实施系统性护理,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3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82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脑血管疾病分会制定的冠心病诊断标准[2]。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1例。对照组男22例, 女19例, 年龄42~75岁, 平均年龄(58.6±4.7)岁;病程2个月~15年, 平均病程(4.3±0.6)年;观察组男23例, 女18例, 年龄44~79岁, 平均年龄(58.9±4.5)岁;病程1个月~12年, 平均病程(4.6±0.7)年;纳入标准: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与本组研究配合;18~80岁;排除标准:合并精神疾病者;认知功能障碍者;语言能力障碍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 观察组实施系统性护理干预, 具体措施如下。

1. 2. 1 健康宣教 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过程中, 着重进行健康宣教, 主要为冠心病形成原因、病理特征、治疗方案、并发症、生活相关注意事项等, 让患者对冠心病有客观了解, 缓解对疾病的顾虑, 减轻对身体的担忧。可单独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指导, 如何进行自我常规检查, 测量血压及心率方法。

1. 2. 2 运动指导 很多患者不愿运动, 致使身体因缺乏锻炼, 血液不循环, 代谢能力差, 长期会加重负性情绪。根据患者身体状况,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每日保持适合的运动量[3]。运动量以患者可耐受为主, 运动强度适宜, 可根据患者自身情况, 循序渐进增加运动量, 提高患者身体抵抗力。

1. 2. 3 心理护理 冠心病是慢性疾病, 且病程较长, 导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碍, 不利于临床治疗。特别是有明显的焦虑、抑郁症状患者, 均会影响疗效及预后, 因此, 积极对负性情绪进行疏导, 帮助患者建立积极心态具有重要作用。护理人员需要在护理过程过程中, 多与患者交流, 进行针对性心理疏导, 指导患者听音乐、深呼吸等, 放松肌肉, 保持心理松弛, 起到调节负性心理作用[4]。

1. 2. 4 出院指导 出院前, 告知患者定期复查, 遵医嘱用药, 一旦出现不适症状, 立即就医。坚持锻炼, 保持规律饮食及规律作息。出院后每3个月电话随访1次, 了解患者病情及生活状态, 并予以指导。

1. 3 观察指标 干预前后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SAS、SDS量表进行负性情绪评分, SDS评分为10个刻度, 0分为无抑郁, 10分为严重抑郁;SAS评分总分100分, 分数越低, 表示焦虑症状越轻。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干预前,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经干预后明显改善, 但观察组评分明显较对照组低(P

2. 2 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干预后明显改善上升, 观察组明显较对照组高,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小结

冠心病因病程长, 难以彻底治愈, 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冠心病还可能并发症心肌梗死, 导致患者死亡, 是一种极为危险的心脏疾病。已经有学者研究显示[5], 冠心病的发生及发展与情绪、生活习惯呈密切相关性。冠心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 不利于临床开展治疗, 也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不利于预后。需要对冠心病患者实施有效护理措施, 为患者减轻心理负担, 纠正不良生活习惯。

本组研究对冠心病患者实施系统性护理措施, 结果显示, 观察组负性心理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 冠心病实施系统性护理措施, 可有效缓解负性情绪,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减轻身体负担, 对改善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郑淑梅, 杨秀兰, 吕烨辉, 等.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在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心脏康复中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4): 297-300.

[2] 石丽, 刘加林, 王琪, 等. 5例生物泵辅助治疗终末期冠心病患者的术后监护.中华护理杂志, 2013, 48(5):400-401.

[3] 刘少辉, 闫薇, 李宇萌, 等. ESPCS护理对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5, 50(9):1013-1015, 1016.

[4] 陈宜, 张光君, 黄明君, 等.护理风险管理在冠心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4, 49(2):207-209.

[5] 冯明华, 郑明霞.冠心病介入诊疗术后患者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效果观察.中国医药导刊, 2012, 14(2):314-316.

篇8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1

冠心病为常见心血管疾病,随着我国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冠心病的发生概率不断提高,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1]。相关研究表明,于冠心病接受治疗期间,予以针对性的护理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2]。本研究对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部分冠心病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获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80例冠心病患者采取信封式随机分组为A、B组(各40例),具体如下:

A组: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平均年龄为(65.13±7.52)岁,平均病程为(5.97±1.52)年。

B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6例,平均年龄为(66.20±7.39)岁,平均病程为(5.78±1.42)年。

2组冠心病患者的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

A组方法:实施传统护理,包括静脉、氧气通道的建立,防坠床、压疮等。

B组方法:实施综合护理,具体措施如下:

1)健康宣教:依据冠心病患者的文化程度对其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可通过发放健康手册,健康讲堂等方式,首先医护人员告知患者冠心病的致病因素,并向其讲解戒烟、酒的必要性,维持充分的睡眠,保持平和心态。指导患者进行有氧锻炼,注重保暖措施,预防感冒[3]。

2)心理干预:由于冠心病为慢性疾病,其治疗过程较为漫长,故患者于治疗期间易产生抑郁、焦虑等负面心理,对此医护人员需对患者情绪的变化进行观察,对其心理需求进行分析,并依据患者的心理特征实施具有针对性心理干预,对其负面情绪进行疏导[4],对患者在治疗期间提出的问题耐心解答,引导其维持良好的心态,以此建立面对疾病的信心。

3)饮食护理:严格控制患者的饮食,其钠盐摄入量应

4)用药护理:由于冠心病患者多合并高血脂、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故服药的种类较多,医护人员需遵医嘱对患者的用药进行规划,严格规定服药种类,剂量及时间,叮嘱患者不得随意改变药物种类及时间,增减剂量,以此发挥药物的最大效用,对于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记录,以此调整用药方案。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统计2组冠心病患者经相应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依据生活质量量表GQOL-74进行评定,GQOL-74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四个维度,每个维度评分为0~100分之间。

1.4 统计学处理

本文数据均经过SPSS20.0版进行处理,2组冠心病患者经相应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为计量资料,采取±s表示,进行t检验。当P小于0.05时,表示组冠心病患者经相应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差异明显,统计学具有科学意义。

2.结果

B组冠心病患者经综合性护理后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A组,P

3.讨论

冠心病为常见心血管疾病,主要为狭窄的冠脉疾病致使的心肌供血供氧不足,从而导致缺血性心脏病,老龄人为其主要患病人群。由于冠心病主要表现为心前区疼痛,并以心肌梗死为潜在风险的疾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故临床中于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实施优质的护理尤为重要[5]。

篇9

[关键词] 糖尿病;冠心病;临床护理;护理效果;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3(a)-0170-03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Diabete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Clinical Care Effect

WU Yan-ping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Baicheng Medical College, Baicheng, Jilin Province,137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Compare diabete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mental application routine care, diet, environment and other care whether the effect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Methods Choose to our hospital 80 cases of diabetic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patients in this stud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udy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of 40 patients,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given routine nursing care, the study group patients are also given psychological care, life care measures,, were observed in glycemic control and the number of occurrences of angina. Results In the control group, fasting blood glucose testing value (9.18 ± 1.54) mmol / L, postprandial 2h blood glucose testing is (15.21 ± 1.68) mmol / L, angina 8; studies in patients with fasting blood glucose detection value (6.19±1.08 ) mmol / L, postprandial 2h blood glucose testing value (8.21 ± 1.35) mmol / L, angina twic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fasting blood glucose,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and 2h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umber of angina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Diabetes mellitu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linical care; Nursing effect; Clinical observation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内分泌代谢性全身性疾病,为危害人群健康的重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果高血糖的长期存在,可以伤害心、脑、肾等脏器,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1]。在糖尿病患者中,冠心病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为此,该研究随机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来该院就诊的80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患者,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患者同时给予心理护理、生活护理等措施,结果表明研究组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来该院就诊的80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符合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按照随机化原则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生活护理等措施。

对照组40例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范围在40~81岁之间,平均(中位)年龄为58岁;糖尿病病程在2~32年之间,平均(中位)病程8年。研究组40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范围在41~80岁之间,平均(中位)年龄为57岁;糖尿病病程在1~33年之间,平均(中位)病程为9年。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和糖尿病病程、入院治疗时的血糖监测值、冠心病类型比例等影响研究结果因素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和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措施,包括积极的营养饮食治疗、运动治疗,根据患者实际病情情况合理选择降糖药物和抗冠心病药物,维持血糖在一定范围。

1.2.1 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措施 密切观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发现异常及早处理;用药前向患者讲解降糖药物和康冠心病药物的具体药理作用、用药方法和不良反应等知识,使患者掌握基本的用药知识,严格遵医嘱用药。用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出现的异常变化,有事起药物的毒副作用,观察是否遵医嘱治疗,制定合理的运动治疗方案和措施,避免出现其他并发症。住院患者一般每周测2~5次血糖,测1~4次血压。要教会出院患者及其家属监测血糖、尿糖、测量血压、脉搏等检测指标的方法和技能。有问题及时与医生联系,或每周2~3次随访或来院复查,询问病情,测量血压、脉搏、心电图等,定期不定期检测血糖,必要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或糖化血清蛋白等反映血糖变化的指标。

1.2.2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措施 ①心理护理:由于糖尿病为终身性疾病,必须长期服用药物,患者易出现烦躁、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护士应运用沟通技巧和艺术,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运用护理程序评估患者出现的不良心态,利用与患者建立的良好护患关系,针对其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和护理,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遵医嘱进行综合治疗。②个性化生活护理: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量、身体状况和疾病病情情况,进行饮食护理和指导,为患者制定合理的营养治疗方案,尤其应注意嘱咐患者定时定量饮食,多食高纤维、低脂食物,做到营养多样化,掌握食物互换的基本技能,这是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治疗的基础性措施。③病房要定期、不定期使用紫外线进行照射;要规范自己的护理行为,用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等对待患者,与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便于及时掌握患者病情变化。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mmol/L)的检测值,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发生次数,以此作为评价护理措施效果的评价指标。

1.4 统计方法

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检测值采用(x±s)表示,应用t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检测值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心绞痛发生次数用绝对数和相对数表示,应用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心绞痛发生频率之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统计运算应用SPSS19.0完成。

2 结果

观察表明,对照组患者空腹血糖检测值为(9.18±1.54)mmol/L,餐后2 h血糖检测值为(15.21±1.68)mmol/L,心绞痛发生8次;研究患者空腹血糖检测值为(6.19±1.08)mmol/L,餐后2 h血糖检测值为(8.21±1.35)mmol/L,心绞痛发生2次,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和心绞痛发生次数的比较

假设检验表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和心绞痛发生次数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糖尿病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出现胰岛素抵抗等因素因素三大营养素和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所致的以高血糖症为基本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若不能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机体出现脂代谢和凝血系统异常,内皮功能发生障碍,血管出现炎症性改变,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常会引发冠心病等并发症的发生,增加了糖尿病患者的病死率[2]。所以,应重视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工作,使患者参与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临床较为常见。护士应通过护理评估询问和了解患者有关其与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的行为以及治疗的依从性,通过向患者解释并讨论其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和治疗方案,同时应解释和讨论该治疗方案可能带来的益处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以及如何应对等基本知识,切实增强患者坚持治疗的信心和勇气,做到不气馁不泄气,积极面对疾病及其带来的各种影响。在选择治疗措施和药物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家庭经济条件,适时调整治疗策略和治疗方案,以免增加家庭负担。护士要加强对于营养学、行为医学、交流技巧等知识的学习,通过与患者进行良好沟通和交流,使患者坚持终身治疗,取得全力合作,这是获得满意治疗护理效果的关键。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要及时应用护理程序对患者进行护理问题评估,针对患者出现的各种护理问题,要制定有针对性、个性化的临床护理计划和护理措施,及时开展心理护理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起到控制血糖的作用[3]。给予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心理护理措施,通过积极主动的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情况,积极有效疏导患者出现的烦躁、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同时与患者家属进行交流,共同鼓励患者,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帮助患者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实施个性化生活护理措施,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量、身体和疾病病情进行饮食护理和指导,为患者制定合理的营养治疗方案,嘱咐患者定时定量饮食,多食高纤维、低脂食物,合理搭配饮食,培养患者良好的饮食习惯,达到进一步控制血糖的作用;定期不定期使用紫外线照射病房,能够有效保持清新、整洁的病房环境,为病房创造干净、舒适的环境;护士要规范自己的行为,用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等对待患者,赢得患者的信任,提高患者的依从性,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4]。

该研究随机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来该院就诊的80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0例患者,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患者同时给予心理护理、生活护理等措施。结果表明,对照组患者空腹血糖检测值为(9.18±1.54)mmol/L,餐后2 h血糖检测值为(15.21±1.68)mmol/L,心绞痛发生8次;研究患者空腹血糖检测值为(6.19±1.08)mmol/L,餐后2 h血糖检测值为(8.21±1.35)mmol/L,心绞痛发生2次,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心绞痛发生次数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饮食、环境等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减少心绞痛发生次数,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倪菊芳.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护理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4,34(8):69.

[2] 张广芳.探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护理对策[J].医学信息,2013,26(8下旬刊):474-475.

[3] 姚菁.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护理[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15):22-23.

篇10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治疗;并发症;预防;护理

冠心病,是心脑血管疾病中一种经常出现的病症,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着巨大的危害[2]。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在冠心病治疗过程中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冠心病患者由于心脏血供不足造成心肌梗死等一系列问题,它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由于治疗条件与治疗环境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难以对冠心病患者发生并发症进行有效的控制,并发症的出现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着严重的威胁;所以,及时预防冠心病并发症的出现,并且积极的对冠心病并发症进行处理,是冠心病患者在手术之后的重点事项。针对我院212例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并发症的预防方法与护理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212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212例冠心病患者中,男性患者152例,女性患者60例,年龄处于32-85岁范围内。心绞痛患者1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6例,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6例。

1.2 一般方法

回顾性分析212例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预防方法与护理效果,将21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病例资料等相关治疗信息进行收集,然后综合进行整理。统计实验组106例预见性护理与对照组106例一般护理中冠心病患者出现的各种并发症数量,将实验组与对照组中并发症的整体数量对比,信息数据为计数资料。

选用icrosoft Excel建立相应的数据库,采用SPSS3.0统计软件对所获取的信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对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

2 结果

对实验组106例冠心病患者与对照组106例患者出现的并发症数量进行对比,212例冠心病患者发生的各种并发症状况,如表1所示。

根据表一可以看到,实验组106例冠心病患者经过预见性护理之后,冠心病患者并发症出现的数量要远远少于对照组106例冠心病患者经过一般护理出现并发症的数量。212例冠心病在出现并发症的时候,医护人员发现得非常及时,并且在第一时间内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使所有出现并发症症状的冠心病患者都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合理的控制了并发症,212例冠心病患者均痊愈出院。

3 结论

3.1 冠脉痉挛的预防与护理

在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过程中,由于每一名冠心病患者的紧张程度都不同,以及冠心病患者麻醉效果不良引起疼痛状况等,都是导致冠心病患者发生冠脉痉挛的主要因素[3]。所有冠心病患者都有可能出现冠脉痉挛,特别是在通过患者的桡动脉经过冠状动脉治疗中更加明显。在对冠心病患者进行介入治疗的时候,一般情况下都会采取局部麻醉措施,冠心病患者保持着较为清醒的意识,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紧张的情绪,为了缓解冠心病患者出现的紧张情绪,医护人员应当在进行穿刺的过程中,采用合理的护理技巧,在对穿刺效果不造成任何影响的情况下,一直陪在冠心病患者的身边,与冠心病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询问冠心病患者的治疗感受,达到缓解患者紧张、恐惧情绪的目的。在采取冠脉措施的时候,对冠心病患者治疗感受的询问是非常重要的。穿刺过程中患者出现冠脉痉挛的时候,在对患者进行静脉推注硝酸甘油之后,患者的痉挛状况没有任何好转迹象,应当立即停止穿刺,防止患者出现桡动脉闭塞状况。

3.2 心室纤颤的预防及护理

心室纤颤是冠脉诊疗术中非常严重的一种并发症,主要是在冠状动脉过程中再灌注造成的[2]。患者的心率失常状况十分严重的时候,护理人员应当及时告知主治医生,在手术之前将临时起搏器与除颤仪器准备好,在出现紧急情况时能够及时的使用,挽救患者的生命。导致再灌注的原因主要包括:①导管插入的程度过深,对圆锥血供造成了阻塞;②造影剂的注入剂量过多,造影剂在患者体内的停滞的时间太长;③没有彻底排除患者体内的造影剂。一旦患者出现心室纤颤现象,应当立即拔出导管,对患者进行除颤仪治疗。如果造影剂排空速度缓慢,应当让患者用力的咳嗽,这样能够加快造影剂的排空速度。

3.3 冠脉闭塞的预防及护理

冠脉闭塞是冠脉介入治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一般出现于手术过程中[1]。患者出现冠脉闭塞的原因主要包括:痉挛、冠状动脉夹层、无复流与分支闭塞等。对于冠脉闭塞的治疗主要是使患者的冠状动脉恢复血流,冠脉闭塞在呈现即将出现的态势时,应当对患者推注硝酸甘油,植入支架来促进血流供应的恢复。

参考文献

[1]李子凤.167例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J].当代医学,2012(14):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