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2 22:11: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资源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资源调查报告

篇1

最近,我国的西南地区又闹干旱了,不要说种庄稼,就是人喝的水都难以保证。我总觉得不可想象,水不是地球上最多的东西吗?大江、大河、大湖、大海不是有那么多吗?怎么会缺水呢!

后来,我上网查了有关水资源的资料,我才明白:水是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源泉。地球上的总水量为18万亿亿升。这个数量似乎能满足全球人口对水资源的需求,但实际情况并不令人乐观。现存水储备的99%是不宜人类利用的海水和极地冰,其余1%还大都在800米以下的地层,人们生存所依赖的河流湖泊的水仅占总量的0.01%。世界上已有18个国家的人均可再生水资源拥有量不到1000立方米。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的一项报告表明,世界上有34亿人口平均每年只能得到50升水,这标志着人类正面临着淡水短缺的危机。

我们家乡地处黄河之滨,水资源虽然比较丰富,但是大部分水都是海水,而海水是咸的,是不能直接饮用的,我们日常饮用的大部分淡水都分布在地球上寒冷的南、北两极和终年积雪的高山上,这样淡水资源就所剩无几了,而且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缺水的地方实在很多。因此,流到我们家乡的生活和生产用水更是稀少。随着家乡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我们赖以生存的河流、湖泊正面临着越来越多污染的威胁。水的危机,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二、调查目的

(一)、让我们了解家乡水污染的现状,了解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意义。

(二)、让同学们知道水污染的危害,使同学们都来关心、保护家乡的水资源。

(三)、培养同学们热爱自己美好的家乡,热爱社会,热爱大自然,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四)、提高同学们深入社会、关心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三、调查过程

(一)、调查时间:

(二)、调查地点:

(三)、调查方法:询问长辈、实地考察

(四)、调查组成员:

领队:

组长:

成员:

四、调查结果

十年前:

水的颜色:无色;水的用途:生活用水、农业用水;河道大小:一般大小;水上漂浮物:水草等水生植物。

现在:

水的颜色:大部分呈现黑色;水的用途:生活用水、农业用水、工业用水;河道大小:好多河道变窄,河床升高;水上漂浮物:白色垃圾,生活垃圾等。

五、主要原因分析

(一)、居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有不少居民随意将生活垃圾抛入河道中。

(二)、由于农民在种植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使用化肥、农药,导致水质越来越坏。

(三)、某些工厂的废水不经过污水处理直接排入河道中,导致水质变坏,水生植物消亡。

六、建议

针对家乡水资源已经受到污染的现状,我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加强水资源保护意义的宣传,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二)、提倡居民节约用水,推广节水器材,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使用化学用品。

(三)、提倡农民尽量减少使用农药、化肥,转变种植品种,多种耐旱植物。

(四)、要求工厂污水排放时,必须经过污水处理后,达标排放。

(五)、希望政府强化环境保护管理,加大环境保护投资,制定一系列保护水资源的法律法规,对废水排放等各方面,作出严格的限制和规定,为建设绿色家园保驾护航。

篇2

2005年1月18日~20日,由省水利厅水政水资源处、工商管理局,省水资源事务调查中心,省水文水资源有关人员组成调研组,对**##水库水资源质量状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水库及径流区概况

##水库坝高87m,总库容3.64亿m3。目前,担负着**市18万人的生活生产和32.2万亩农田灌溉用水,同时,还承担向下游高桥电站补水和防汛的任务,是**、鲁甸坝子唯一可靠的水源;是**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工程。自2000年12月竣工以来,发挥了巨大的农业灌溉、城市供水、防洪和发电的效益,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水库径流区面积709km2,涉及昭阳、鲁甸、永善三个县区的10个乡镇34个自然村。2003年底,区内有人口12万,耕地17万亩。其中,坡度大于26度的坡耕地3.24万亩,占27%;森林覆盖率30%;主要河流30余条,其河床比降均大于14‰;80%的地层为风化强烈的玄武岩,易产生水土流失、泥石流和浅层滑坡等地质灾害。

区内最高海拔3110m,大多数为高二半山区和高寒冷凉山区,气候条件十分恶劣,交通闭塞,能源短缺,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生活方式落后。

2##水库水资源保护工作现状

**市人大、政府、政协、政府各职能部门及县区人民政府对##水资源保护工作十分重视。2003年2月,经市人大常委会同意,市政府出台了《##水库水资源保护办法》,于6月1日起施行。2004年8月,市人大启动了##水库水资源保护立法工作,9月组织了11个专题调研组分赴##水库库区及集水区开展调研工作,并形成了高质量的调研报告,为制定《云南省**##水库水资源保护条例》提供了翔实的资料。12月25日,市政府和市人大主管领导,带领**市政府考察团到滇池流域考察学习滇池的保护和治理经验。2005年元月,**市政府成立了##水库水资源保护领导协调小组,月底将完成各部门职责分解。

水库投入运行至今,在水资源保护方面已采取的措施有:对25度以上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对主河——龙树大河的部分河段进行整治;实施为期一年(2003年3月至2004年)天然林保护工程;修建了部分拦砂坝。

3##水库保护存在的问题

根据2000~2004年##水库水质监测成果,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以单指标进行评价,##水库水质绝大部分时段符合Ⅰ-Ⅲ水质标准,偶尔出现超过Ⅲ水质标准的情况。

富营养化采用百分制评价,评价项目为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分汛期、非汛期及年度三个时段进行评价。2000~2004年##水库富营养化评分值在40.0~50.0之间,水质及营养化程度较稳定,属中营养,水质无明显恶化趋势。大部分时期水质满足集中式供水水质要求。

目前水资源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3.1水土流失严重

集水区内山高坡陡,气候寒冷,冰雪冻融作用强烈,植被覆盖率低(仅30%),固土固沙能力弱,河道及冲沟河床比降大(大部在14‰以上);水利作用剧烈,侵蚀突出。人口多,耕作方式落后,广种薄收、随意开垦土地。资源缺乏,采草皮、挖树根、甚至砍树等现象突出。2003年底,水土流失面积已达496km2,占整个径流区面积的70%,年流入##水库泥沙高达108万t,相当于一年吞噬一个小(一)型水库。

3.2各主要河段大肠杆菌群普遍超标

##水库径流区内村镇居民随意向河道倾倒和堆放垃圾,畜圈、厕所等废污水直排河道现象十分普遍。病死的畜牲直接抛入水体的现象时有发生。龙树大河各河段大肠杆菌群普遍超标。本次库尾取样的化验结果是,大肠杆菌2400个/升。

3.3面源污染突出

库区耕地面积广(16.45万亩),年氮肥用量3700t,磷肥2940t,钾肥740t,因施肥技术落后、施用量大,氮、磷、钾肥用量失衡,流失严重。农药使用量虽然较低(12.5t),但一般都使用高至毒、高残留(如敌敌畏、吠哺丹、乐果、钾胺磷等)农药,且包装物随意置弃,除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外,还给环境和水源造成污染。

3.4内源污染给水库水质恢复增加了难度

水库蓄水至今已5年,从库尾情况看,枯季入库污染物沉积较多,清淤困难,潜在释放的可能性大。

3.5水资源保护缺乏统一规划

从目前展开的##水库水资源保护工作情况看,保护工作缺乏规划,各职能部门仍属“单兵作战”,系统性不强,用于水资源保护的人、财务、技术等资源未能整合;水资源治理效益不太高。

3.6良性的运行机制和稳定的投入机制未建立

径流区分属一区两县,分割管理,各自为阵,缺乏联合协调运行机制,##水库管理局也不好解决。水资源保护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的工作,目前集水区内仅国家立项的“天保”、“水保”项目上有少量投入外,其它靠地方财政投入,常显得捉襟见肘。

3.7法规建设滞后,管理手段不满足保护需求

目前针对积水区内破坏植被、随意开垦土地、污染水体等行为缺乏有效的限制措施,对改善生态环境行为也缺乏有效的奖励机制。

4建议

##水库水资源保护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做长期不懈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针对##水库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建议:

(1)加大前期工作力度,做好项目储备,争取中央和省的支持。尽快编制##水库水资源保护规划,明确集水区内污染源控制、治理、生态修复等工作目标和时间要求,明确各部门在水资源保护中不同阶段的职责。规划编制既要采取开放的观念,广泛吸纳社会各界的意见,同时要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使规划真正具有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最好的原创免费公文站(2)加快##水库水资源保护的立法工作。制定集水区内不同区域的保护目标和要求,规范相应的生产生活行为,明确对违规行为的惩戒措施,使##水库水资源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加大扶贫力量,加快集水区内脱贫致富步伐。只有通过发展,提高生活水平,多年沿袭的落后生产生活方式才会改变,保护环境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才会增强,水资源保护的措施才有可能顺利实施。

(4)加大水土流失和农村面源治理力度。近期要着力解决集水区内高稳产农田建设,加大种植结构调整、“退耕还林、还草”、河道整治力度;通过以沼气池为代表的能源建设,解决居民随意处置垃圾、粪便,砍伐树木的习惯;加大对化肥农药施用工作的指导,限制高至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从源头上有效抑制水土流失和其它污染物入河、入库。在一些有明显污染的地方,如瓜寨三社、洒渔的居乐村,建立人工湿地,以缓解农村较集中的面源污染;无退耕地还林条件的,应在耕地下端设沉淀沟,已拦蓄农田回归水、沉淀泥沙。在入库泥沙较大的河流口处建拦沙坝,拦蓄入库泥沙,尽可能将泥沙在岸上处理,降低处理成本等。

(5)明确各行政区域行政首长的水质目标责任。通过建立长效的水质监测体系,加强集水区河流水质监测,将区域水质目标作为考核政绩的一项重要指标。

篇3

水浪费

在学校浪费的水的情况,玩水谓是“重头戏”。经过的同学进行了调查我发现了: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在平时生活中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去玩水,而我还发现有百分之十五的人在玩过水后就不在关掉水龙头,相当浪费,一个月要浪费多少?一年呢?你是否有想过10年后你会浪费多少水?假如有天你们家没有了水,当然你们的第一反映就是说:怎么这们倒霉呀!今天我家没有电,你肯定是还这一种和愤怒很生气的那一种形态。如果你们家一天浪费那们多水,那世界还能坚持下去吗?中国还能吗?

那一点水对你们幸福生活的人来说不是什么可以珍惜的,但对那些对在地震中对水是多么的渴望,你们想过吗同学们?请你们不要拒绝一滴清朗的水吧!虽然它对每一个人来说只是举手之劳,但对于整个世界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总之,让大家节约水,减少浪费,节约资源是全世界人类的义务,我们不仅要节约水资源,也要对每一种资源一当珍惜,保护我们的地球,拯救我们的地球。

篇4

浙江省实施《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办法全文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对地质资料的管理,保护地质资料汇交人权益,充分发挥地质资料对资源保护、开发与经济建设的作用,根据国务院《地质资料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在本省行政区域以及本省管辖的海域内开展地质工作形成的地质资料的汇交、保管和利用,适用本办法。

依照《条例》规定应当向国家汇交的地质资料,其汇交、保管和利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地质资料,是指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表、声像、电磁介质等形式的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和岩矿芯、各类标本、光薄片、样品等实物地质资料。

本办法所称工程建设项目地质资料,是指为满足工程建设项目需要,开展地质工作所形成的各类成果地质资料,包括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压覆矿产资源调查与评价、工程地质勘查(察)、水文地质勘查、工程物探等形成的地质资料。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领导,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履行职责,将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第五条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省地质资料汇交、保管和利用的监督管理。

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所属的地质资料档案机构(以下简称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承担地质资料的保管和提供利用工作,受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承担地质资料的接收和验收工作。

发展改革、经贸、建设、交通、水利等部门应当协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做好地质资料管理工作。

第二章 地质资料的汇交

第六条在本省行政区域以及本省管辖的海域内从事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探矿权人或者采矿权人,为地质资料汇交人。

政府出资的前款规定以外的地质工作项目,承担有关地质工作的单位为地质资料汇交人。

前二款规定以外的地质工作项目,出资人为地质资料汇交人。汇交人可以委托承担地质工作的单位直接汇交。有多个出资人的,各出资人共同承担地质资料汇交义务。

第七条 地质资料汇交范围依照本办法附件所确定的范围执行。

除成果地质资料(包括文字报告及附图、附表、附件等)、国家规定需要汇交的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外,其他原始地质资料和实物地质资料由汇交义务承担人汇交地质资料目录。

原始地质资料已在成果地质资料中反映的,可以免交原始地质资料复印件。

依照《条例》第九条规定,应当向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汇交的地质资料,汇交人应当将其地质资料目录同时抄送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第八条工程建设项目地质资料汇交人应当依照《条例》第十条第(四)项规定的期限汇交地质资料。

工程建设项目地质工作已先行通过验收或者分阶段验收的,自验收之日起180日内汇交地质资料。

第九条汇交人应当汇交两份纸质资料以及相应的电子文档,纸质资料内容与相应的电子文档资料内容应当一致。

探矿权人、采矿权人汇交地质资料时,应当随附勘查许可证或者采矿许可证的复印件。

汇交经过评审、鉴定、验收的地质资料,应当随附评审、鉴定、验收的正式文件或者复印件。

第十条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汇交的地质资料之日起15日内完成验收,对验收合格的,出具地质资料汇交凭证;对验收不合格的,退回汇交人补充、更正后,在60日内重新汇交。

第三章 地质资料的保管和利用

第十一条汇交的地质资料由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集中保管。

其他不需汇交的地质资料由承担地质工作的单位自行归档保管,其目录应当于每年3月底前报送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二条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应当建立地质资料的整理、保管、保密、利用制度,配置保存、防护、安全等必要设施,配备专业技术人员,保障地质资料的完整和安全。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的馆舍建造以及设施配置参照国家有关档案馆设计规范执行。

地质资料档案工作人员应当忠于职守,维护史实,遵纪守法,具备相应的地质资料档案管理专业知识。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应当建立相应的工作人员管理制度,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和考核。

第十三条探矿权人、采矿权人汇交的地质资料,自汇交之日起至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止对资料内容予以保护;有效期届满之日起30日内将其资料内容予以公开。

前款规定以外的地质资料,自汇交之日起90日内予以公开。对资料内容需要保护的,汇交人应当在汇交时办理保护登记手续,保护期自办理保护登记之日起计算,最长不得超过5年;需要延续保护的,汇交人应当在保护期届满前30日内,到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延期保护登记手续,延长期限不得超过5年,未办理延期保护登记手续的,不再予以保护。

第十四条政府出资开展地质工作形成的具有公益性质的地质资料,自汇交之日起90日内向社会公开,无偿提供全社会利用,不得办理保护登记手续。

前款所称具有公益性质的地质资料的范围按照国家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关于公益性地质资料范围的公告》执行。

依照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的规定补交的地质资料,汇交人补交时未提出保护申请的,不再办理保护登记手续。

第十五条保护期内的地质资料只公开资料目录。但是汇交人书面同意提前公开其汇交的地质资料的,自收到书面同意函件之日起,由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予以公开。

第十六条保护期内的地质资料可以有偿利用,有偿利用的具体事项由利用人与地质资料汇交人协商确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因救灾需要,查阅保护期内地质资料的,查阅人应当持同级人民政府或者省级有关部门出具的介绍信、查阅人工作证,由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无偿提供查阅。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也可以根据相关应急预案的规定,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主动提供查询服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因规划、决策、行政管理需要查阅保护期内地质资料的,经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由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无偿提供查阅。

第十七条已经公开的地质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持单位证明或者本人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可以查阅、摘录、复制。复制地质资料的,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可以收取复制工本费。工本费的具体标准由省价格行政主管部门核定。

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应当建立地质资料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公布地质资料目录,提供查询服务。

第十八条涉及国家秘密或者著作权的地质资料的保护、公开和利用,按照保守国家秘密法、著作权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十九条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条例》等法律、法规、规章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条违反本办法第七条第四款和第十一条第二款规定的,由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一条汇交的地质资料经验收不合格,汇交人逾期拒不补充、更正的,视为不汇交地质资料,由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依照《条例》第二十条的规定给予行政处罚。

第二十二条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有权机关按照管理权限依法给予行政处分;造成损失的,依法予以赔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法披露、提供利用保护期内地质资料的;

(二)限制他人查阅、摘录、复制已经公开的地质资料的;

(三)未按规定保管地质资料,造成地质资料损毁、散失或者保密地质资料泄密的;

(四)超过核定的标准收取复制工本费的;

(五)其他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的行为。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三条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工程建设项目地质资料的原始档案,由各级城市建设档案机构按照《浙江省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接收和管理,汇交人应当将其复制件汇交至省地质资料档案机构。

第二十四条本办法实施前,汇交人依法应当汇交而没有汇交的地质资料,由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清查后,按照《条例》和本办法的规定补充汇交;其他由各承担地质工作单位自行归档保管的地质资料的目录,于本办法实施后180日内报送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自20xx年9月1日起施行。

浙江省成果地质资料汇交细目一、区域地质调查资料

各种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及其地质图、矿产图。

二、矿产地质资料

(一)矿产勘查地质资料:各类矿产勘查地质报告、矿产资源储量报告。

(二)矿产开发地质资料:各类矿山生产的勘探报告、资源储量报告、闭坑地质报告。

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料

(一)国土整治、国土规划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调查报告和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动态监测报告。

(二)供水能力3万方/日的地下水供水水源地的地质勘察报告。

(三)单独编写的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报告,地下热水、矿泉水等专门性水文地质报告以及岩溶地质报告。

四、环境地质、灾害地质资料

(一)地下水污染区域、地下水人工补给、地下水环境背景值、地方病流行区的水文地质调查报告。

(二)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面开裂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调查报告。

(三)建设工程引起地质环境变化专题调查报告,国家级重点工程和国家、省级开发区环境地质调查评价报告。

(四)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报告。

(五)一、二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五、地震地质工作资料

地震地质调查、考察、研究报告。

六、物探、化探地质资料

区域物探、区域化探调查报告;物探、化探普查、详查报告;遥感地质报告;国家级重点工程和国家、省级开发区以及大中城市的水文、工程、环境地质工作有关的物探、化探报告。

七、地质、矿产科学研究及综合分析资料

篇5

关键词:湿地;管理;利用;保护与恢复

中图分类号:S156.8 文献标识码: A

湿地管理经历了以资源开发利用,维护生态系统健康、生态平衡,主要以农业生产、水产业、地下水补给,资源持续利用,人类与湿地紧密联系。湿地生态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强调以生态系统健康为目标,推动社会发展,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

1 湿地的定义

湿地是常指年积水和过湿地的土地,湿地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环境之一,它是生物多样性摇篮。按《国际湿地公约》定义,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 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按照广定义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有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具有不可代替的生态功能。无数的动植种靠湿地提供的水和初级生产力而生存。湿地养育了高度集中地鸟粪,哺乳类,爬行类,西栖类,鱼类和无脊椎物种,也是植物遗传物质的重要储存地。

2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概况

2.1湿地是蓄水调洪保护堤岸

每年汛期洪水到来,众多的湿地以其自身的庞大容积,深厚疏松的底层土壤蓄存洪水,从而起到分削锋,调节水位,缓解堤坝压力的重要作用,对于调节金沙江洪水,消减洪灾依然起着关键作用,同时,湿地汛期蓄存的洪水,汛后又缓慢排出多余水量,可以调节河川径流,有利于保持流域水量平衡。

2.2湿地是重要的水源补给地

湿地是有江、河、沟、箐 、湖泊、水库、池塘等的蓄水,都是生产、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湿地通过渗透还可以补充地下蓄水层的水源,对维持周围地下水的水位,保证持续供水具有重要作用。

2.3湿地调节生态环境气候、净化水源

大面积的湿地,通过蒸腾作用能够产生大量水蒸气,不仅可以 提高周围地区室气湿度,调节小气候,减少土壤水分丧失,还可以诱发降雨、增加地表和地下水资源,优化自然环境,对减少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十分有利,湿地还可以利用水产资源可持续利用,转化土壤,净化水体消减环境污染的重要作用。

2.4湿地类型及湿地面积

根据湿地重要性,我县调查分一般调查和重点调查。湿地类型分四种:(1)河流湿地。(2)湖泊湿地。(3)沼泽湿地。(4)人工湿地:全县共有906座水库,设计水容量1.6657亿m3,花桥水库和大银甸水库属于大中型水。(5)宾川属零星地区,全县境内湿地面积2860.62hm2,其中河流湿地1172.16hm2,湖泊湿地342.76hm2,人工湿地1345.7hm2,。河流湿地占40.98%,湖泊湿地占11.98%,人工湿地占47.04%。

3 湿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评价

(1)河流湿地。

宾川河流众多,属金沙江水系,主要河流有渔泡江、桑园河、朵背箐河,流域面积2435.51km2, 总径流量4.207亿m2,桑园河、平川河在工农业生产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受宾川县山地地貌的控制,境内许多支流如叶脉般铺展,形势密如蜘蛛网般的格局。宾川县山型河流的径流量,泥沙含量在雨季和旱季有很大的差别,主要受降水的影响。但河域内森林植被的多寡对径流量及泥沙含量有着相当的调节作用。一些河流由于流域内森林植被减少,常常主观出水量半年,半年枯,水质半年清,半年浊的景象。

(2)湖泊湿地。

宾川境内湖泊甚少,主要是上沧海水库湿地类型属季节性淡水湖,是宾川的高山湖泊,断裂褶皱发育而成,位于宾川西部38km左右,平均海拔1830m,与白族上沧村相毗邻,是一个多年天然调节形成的天然湖泊,水域面积262.78km2,历史控水面积达4000多km2,周围山青水绿,自然景色十分秀丽。上沧海的水量主要由降下,周围河流和地下水补给。湖水用于灌溉,向北逆灌下沧江股村农田。由于过度抽水,导致生态失衡,淤积严重,水下地质发生变化,大部分水域变成粮田,曾经无水输出,目前上沧海已基本丧失湿地功能,动植物种类锐减。

(3)上沧海。

在辞海中,上沧海可以理解为神仙居住的地方——天宫。周边居民以白族为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淳相的白族居民以上沧江为核心,周边山体依托,过着最淳相的农业耕种生活,在农业经济方面植水稻为主,附带其它油菜。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依然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天宫庄园油然而生,兼具“都市里的村庄”之美称。是集湿地恢复与保护利用,体验绿色生态农村生活,购买绿色食品,参与休闲观光为一体的都市类旅游区。

4 对湿地保护和管理的建议

4.1制定科学湿地土地资源利用政策,因地制宜实行退田还湿,坚决杜绝随意侵占湿地和扭转湿地属性的行为发生,严格禁止围垦、采挖、提岸工程、景点建设,餐饮宾馆建设侵占旅游。

4.2重点进行湿地恢复,构建湿地基础骨架前期以湿地恢复为主。构建湿地基础骨架,上沧海湖岸线种植水生植物和湿地景观配套设施,湿地功能见效快,景观效果,使用功能凸显。

4.3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严格加强对城镇排污场所的管理,严禁在湿地附近进行大型农业生产和建设重污染工业园区。通过采取一些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对退化或者消失的城镇湿地进行修复或者重建,逐步恢复湿地受污染前的机构,功能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最终达到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状态。

4.4建立湿地保持有偿使用制度。加快湿地保护立法,将湿地生态效益补偿以法律形式确主下来,当湿地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发生冲突时,为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提供法律依据,确保湿地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

4.5明确保护部门职责,确立联动机制,建立健全湿地保护管理组织机构,建立县湿地保护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健全湿地保护与利用共同合作的有效机制,调动部门积极性,协调权益关系,认真执行《大理白族自治州湿地保护例》及国家,省有关湿地法规,保证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有章可依。

4.6是加强宣传,提高对公众湿地重要性的认识,应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宣传媒介,结合:“世界湿地日”、“世界环境日”、“爱鸟日”、“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日”等活动,多形式、全方位、大力开展湿地保护管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群众对湿地价值的认识,增强公民和法人保护湿地的意识,为湿地保护管理及可持续利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7科学规划提高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水平,编制湿地保护管理规划,将湿地保护管理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4.8突出重点,稳步推进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加强上沧海湿地恢复、保护和发展建设规划,稳步推进全县湿地保护管理工作。

4.9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开发科研和监测,为湿地保护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推广先进的湿地保护技术和管理模式;加大对湿地科研的扶持力度,对有关湿地保护的科研课题要优先主项,重点支持,应定有效的对策并对鱼类资源地区实施重点保护。

4.10合理利用湿地景点资源,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在维护湿地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生物多功能性的前提下,同时积极申报,加快上沧海,恢复、保护及开发建设步伐。通过建立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等方式。开展湿地生态旅游,展示湿地自然景观好而独特的生物多样,湿地文化,发挥湿地公园湿地休闲,湿地科普教育方面的作用。最大限度发挥湿地的经济,社会效益。

5 结束语

湿地面积减少、功能衰退,污染加剧、环境恶化,对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及湿地管理体制的混乱,加之由于国家对湿地研究和总体规划起步晚,湿地保护投入不足,资金严重不足等严重的制约了保护湿地工作的开展。当前,湿地保护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中国湿地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气候变化,跨国流域的水温系统等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全球对湿地关注,我们在履行《湿地公约》国际责任和义务的同时,要加强国际合作。全面宣传介绍中国湿地的保护工作以及湿地优先项目,通过双边 、多边 、政府、民间等合作形式,全方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与资金,开展湿地优先保护项目合作。加强人才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促进湿地生态旅游事业和湿地保护协调发展,实现湿地与人类生存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云南林业厅2001云南湿地资源调查报告.

篇6

关键词:社区地理课程资源;初中地理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279-01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式地理课堂”。为了落实这一理念,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我们不仅仅要立足于教材,更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参与生活,充分开发利用各种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地理课程内容,开展形式多样而又有效的地理教学,增添地理教学的活力。在种类纷杂的地理课程资源中,社区地理课程资源是最贴近学生、生动直观的一种教学资源。那么,什么是社区地理课程资源?这种教学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又是如何应用的?

社区课程资源主要是指学校所在的社区环境中蕴含的具有地理教育教学价值的各种资源的总和,主要包括社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景观、民族风俗、语言文化、地理教育场馆设施(天文台、气象站、科技馆、博物馆)等。社区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有助于教师将地理教学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找到地理教学融入社会的突破口,增强地理教学的开放性,而且社区地理课程资源作为学生校内地理学习的延伸,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优化地理教学的实效性。社区地理课程资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开发应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考虑:

一、“引进来”,将社区地理课程资源与地理课堂教学进行整合

所谓“引进来”,就是开发社区中的各种未被利用的地理教育资源,结合教学的实际,将这些资源纳入课程资源的范畴,并引进到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加以应用。

1、引进社区地理课程资源,整合初中地理教材

新版初中地理教材虽然文字精简生动,图片丰富直观,但在信息时代,初中学生接受知识的渠道多种多样,学生个体认知差异很大,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仅仅运用地理教材中已有的这些知识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要善于钻研和筛选与初中地理教材内容有关的社区地理课程资源,比如学校周边的地形地貌、河流湖泊、地域景观、民俗节庆等,并对其进行优化、合并、精简,与地理教材进一步整合,把那些学生熟悉的地理生活情景作为教材中地理案例的补充,把社区生活中富有地理知识的图片作为教材图片的延伸,把社区活动中出现的含有地理元素的影像视频作为无声教材的拓展。社区地理资源与地理教材的整合,可使地理教材更贴近生活,更具有趣味性和时代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引进社区地理课程资源,优化初中地理课堂

在地理教材整合的基础上,地理教师更要将这些与教材知识相关的内容或有一定联结的社区课程资源引入到地理课堂中,让学生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落实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地理课堂教学更生动有趣,使学生的地理学习更贴近生活,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

此外,通过引进社区地理课程资源,还可以降低学生学习地理空间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难度,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出现的疑难知识点,由表及里,化难为易,从而提高地理教学的有效性,优化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比如学习《季风气候显著》一节,我国季风气候的冬夏风向和特点学生难以理解,在教学中让学生观察学校操场上树立的国旗在冬季和夏季飘向是否一样,结合西安冬、夏季风吹拂时的感受,从而理解冬夏季风的风向和特点,像这样引入生活中的课程资源,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生活环境,降低了教学难度,激起了学生的共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获得自我发展。

二、“走出去”,利用社区地理课程资源构建开放性地理课堂

所谓“走出去”,即让学生走出地理课堂,走出学校,利用社区地理课程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和地理研究性学习,构建“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地理探究能力,使学生树立科学的资源环境观,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

新课程要求教师构建开放性的地理课堂,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生活实践,探究身边的地理问题。为了更好地落实这一理念,构建开放性地理课堂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校所在社区的实际情况,采用观测、调查、参观、查阅资料等形式,开发利用社区的自然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地理教育场馆、地域文化等资源,让学生尽可能的走出课堂,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自主探究身边的地理现象,亲身体验身边的地理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当地的天气、河流资源等组织学生进行气象观测和水文观测,自主研究身边的自然环境特点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培养学生的科技素养,增强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游览社区内的自然风光,参观社区名胜古迹和博物馆、天文台、气象站等场馆,了解相关的地理知识,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社区水资源、土地资源调查,社区民俗调查、社区灾害调查等调查研究,通过搜集资料、设计调查问卷、撰写调查报告或地理小论文,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此外,教师也可以邀请社区的地理专家、学者、环保达人等开展地理科普知识讲座,丰富学生的地理课外生活,使地理知识潜移默化地深入学生心中。

综上所述,社区地理课程资源丰富多样,合理开发应用这些课程资源不仅能丰富地理课堂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还能提高学生地理探究能力,促进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由于社区地理课程资源繁杂,涉及面广,在开发应用中,地理教师还要协调好学校、家庭、社会的关系,校内地理资源与校外地理课资源的关系,更好地整合社区地理课程资源,为初中地理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篇7

这一年来,**老师始终遵照党的领导方针、遵照党支部的要求,努力实践个人的新突破。

回顾过去的一年,他能在保持原有良好工作态度的基础上,不断进步,不断进取,不断学习,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

工作方面,他主要担任三年级、五年级共5个班的信息技术教学、2个班的体育教学和学校电脑、电教设备的管理、维护及网络管理维护,还有学校闭路电视、广播设备保障等工作。工作是繁忙的,任务是繁重的,但作为已进入教师行业多年的他,深知这是学校对他的信任,努力做好所有相关的工作。

在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方面,这两年结合校本培训,增加了网络应用方面的培训以及课件的应用培训。老师们加强了给系统打补丁的意识,校园网的口令密码的强度也增加了,这一年来以经很少有老师电脑因为中毒而影响自己的工作了。教师的课件制作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教师课件多人次在区第十二届教师自制多媒体教学软件评比及区教育学会获奖若干,个人《水资源调查报告》获区第十二届教师自制多媒体教学软件评比一等奖。学校还获得了**区教育系统信息工作先进集体。

**老师是**市行知小学网站的站长,虽然工作量比较大,且责任比较重,他还是利用有限的时间每天至少1小时维护学校的网站,利用节假日,今年在网站上增加制作了行知博客和行知小学报修系统,即提高了学校的办公效率,也有利社会与我校,家长与教师,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对于提升我校在知名度,增大我校工作的透明度等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网站获**区第二届优秀校园网站。个人被评为**区首届十佳网络管理员。撰写《依托“行知”资源营造特色校园网络的实践研究》成为区级立项课题。《吃在**—美食王国》获区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比赛三等奖。

在指导学生方面,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时间,在课堂中发现培养苗子,课余时间指导提高,本年度多名学生在省市区的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他本人还获得第十八届中国儿童青少年计算机表演赛**分区赛区优秀指导教师。(附:获奖内容,级别)

1..3第十届**区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指导学生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2..4第十八届中国儿童青少年计算机表演赛**分区赛区,指导学生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3..4指导学生获**市第十届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电子报刊小学组二等奖1项。

4..5**区中小学科技节计算机比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5..7**市中小学生交通安全知识网络大赛优秀奖。

6..8省第十届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二等奖1项

在担任行知小学信息中心负责人的工作中,坚持以点带面,形成了由信息中心总负责,各个楼层负责教师分块包干的学校电脑网络管理体系,通过对学校每台电脑的系统盘,进行了系统保护,毕竟绝大部分老师并不是电脑相关专业毕业,电脑主要的需求是稳定,通过这样的设置可以避免一些不经意的误操作,最大程度的保证了教师、学生教室的电脑运行顺畅。当然,由于电脑采用的系统软件是需要不断定时更新,所以,每当需要更新时,由信息中心更新讯息,楼层骨干教师利用管理密码,进行相应的管理升级。同时做好维修、维护的保修记录,责任到人到点,落实财产的保修制度。

在校信息中心的网络管理方面,能够做到对所有的日志进行物理隔离备份,每天备份网站数据库,网站的登陆日志。每月定期备份网站等相关资料数据到相应的移动硬盘(采用隔离备份—350g的硬盘已经满了,刚刚购置了1t的硬盘),有详细的网络管理记录(可查书面管理记录已经有2年半了),所有的电脑设备mac地址记录(书面记录),做到定点定人。配合档案室每学期做到给所有的部门包括财务备份相关资料,上交档案室视频、图片等相关档案(相关移动硬盘)。

通过不断的学习,熟练掌握cisco交换机和netscreen防火墙的配置,利用防火墙内部的命令,对防火墙端口、相关协议的进行控制,有效的控制了教师的上网策略(聊天软件、bt下载等的控制),最大程度保证了学校的网络速度、安全。并能利用相关命令以最快速度,定位arp病毒源,恢复网络次序。同时在信息中心,专门安排了一台网络管理电脑,安装了网络监控软件(如:科来网络分析系统,局域网查看工具、网络执法官、网站猎手、arpchecker、聚生网管等),经常对学校内部网络进行检测,时刻保持应有的警惕,防患于未然,便于更加直观的分析每天出现的问题。

篇8

关键词: 天华山; 大熊猫; 种群数量; 分布

中图分类号: S759.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8-0048-03

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动物,自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将其作为会徽以来,大熊猫即成为全世界保护野生动物的象征。由于长期的森林开发、狩猎、农业开垦等诸因素的影响,其种群分布和数量状况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陕西秦岭是我国大熊猫秦岭亚种的集中分布区,尽管国内外学者曾在秦岭大熊猫保护方面做了一些研究,但由于涉及区域有限,目前还尚未对天华山保护区大熊猫种群分布与数量变化趋势进行任何研究。为了掌握天华山大熊猫种群消长变化及分布规律,天华山保护区在世界自然基金会资助下,开展了野外巡护监测与研究。

1 研究地区概况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地处秦岭中段南坡,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8°02′~108°14′、北纬33°30′~33°44′之间。主要保护对象是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林麝及其栖息地。

1.1气候特点

由于受地形、植被等因素的影响,区内气候呈现出温度较低、冬冷夏凉、温凉湿润的特点,(平均气温为11.5℃,≥10℃的活动积温3374.0℃,年降水量922.8毫米,主要集中于每年的7~9月。年无霜期约218天),属于湿润气候类型。保护区内最高海拔2676米,最低海拔732米,相对高差1944米。

1.2野生动物资源

据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统计,保护区内有野生脊椎动物227种,占陕西省脊椎动物总数739种(许涛清、曹永汉,1996)的30.7%。其中,鱼类1目2科6属6种,两栖类2目5科6属8种,爬行类2目6科17属21种,鸟类11目32科83属138种,哺乳动物7目24科45属54种。在这些脊椎动物中,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28种,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物种6种,II级重点保护物种22种。

1.3野生植物资源

据天华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统计,保护区有野生种子植物137科,618属,1528种(含种下类群),其中:裸子植物5科,12属,17种,占保护区总种数的1.1%;被子植物132科,606属,1511种,在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112科,484属,1266种,占保护区总种数的82.9%;单子叶植物20科,122属,245种,占保护区总种数的16.0%。从区系组成成分看,被子植物科、属、种最多,为绝对优势种群。

1.4保护价值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大熊猫、金丝猴、羚牛为主的野生动物及其栖息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自然景观价值和汉江水资源涵养地等多功能自然保护区。是具有全球保护意义的秦岭自然保护区群的重要成员,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优先行动地区。天华山自然保护区不仅具有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而且是秦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不仅拥有秦岭四大宝中的大熊猫、金丝猴、羚牛三大宝,而且是秦岭大熊猫六大种群天华山种群的核心分布区,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而且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景观价值和科研价值极高。

1.5保护现状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自2002年建立以来,先后成立了组织管理机构,落实了保护管理人员,制定了一系列保护管理制度,开展了本底资源调查,完成了综合科学考察,编制了总体规划。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期项目基本完成,保护区的各项设施齐全,保护能力不断增强。积极开展野外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巡护监测工作,严厉打击乱砍滥伐、乱捕滥猎行为,保护区内的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数量逐渐增加、种群不断扩大,大熊猫栖息地“岛屿化”现状得到了有效改善,天华山种群有效栖息地面积不断扩大,栖息地质量明显优化,区内林政案件发生率显著下降,保护区的保护效能已经显现。

2 研究方法

2.1外业调查

2.1.1样线设置:以保护区为总体,结合全国大熊猫普查样线设置,采用机械布点,共布设调查样线32条。

2.1.2样方设置:在样线上设置若干调查样方,样方长60米,宽40米,面积0.0024平方公里。

2.1.3调查时间:2011年4月和10月各进行一次。

2.1.4调查范围:样线两侧各20米。

2.1.5调查方法:每3人为一个调查小组,在样线的起点、终点及每隔100米处各设置一个长60米,宽40米的调查样方,在样方内调查大熊猫及其它野生动物的实体、食痕、粪便、尿迹、足迹、体毛、卧迹、叫声、爪痕、尸体、植被状况及栖息地环境因子,如竹林分布、竹种、密度、高度、年龄、生长状况等信息,同时记录每次调查用时及干扰因子等。

填写大熊猫及栖息地野外巡护监测记录表1-5,将两次调查结果平均得到32组数据。详见表1。

控制面积为样线长度×样线两侧各20米宽形成的带状面积,即控制面积=样线长度×0.04(km2);每天调查时间平均为9小时。

2.2数据处理

2.2.1数学模型的建立。由于天华山保护区的立地条件、地理位置以及外业调查方法基本符合潘文石(1988年)提出的在针阔叶混交林—巴山木竹林—大熊猫生态系统中大熊猫种群密度的数学模型的要求,因此,数据处理以该模型为参考。

2.2.2变量设置

密度(P)为单位面积内大熊猫的平均数量,单位:只/单位面积;T为单位面积内所设立的一个样方的面积,单位:平方公里;V为一个观测时间单位中,在一个样方里观测到大熊猫的平均数量,单位:只/样方面积/观测时间单位;K为在一个时间单位中,一只大熊猫可能独立进入一个样方的次数;S为保护区大熊猫利用的竹林面积。

3 研究成果

3.1大熊猫种群数量

3.1.1 样方面积T值的确定

在样线调查中,竹林小径周围平均以两侧宽各20米,前后长各30米作为T值,即T=0.06×0.04=0.0024(km2)

3.1.2 V值的获得

根据对V值的定义,可得:

V=[N/∑nt]/t.tu

式中:N为直观大熊猫实体总数;∑nt为每次调查的样方之和;t为每次调查所用的时间;tu为一个观测时间单位。从表1中得知:N=8,∑nt=1078,t=9,则tu为8÷(9×32)=0.0278(h)

由此可求出:V=[N/∑nt]/t.tu=[8÷1078]÷9× 0.0278=2.2923×10-5(只/样方/观测时间单位)。

3.1.3 K值的获得

根据潘文石(1998)对秦岭大熊猫的研究结果可知,秦岭南坡大熊猫的平均活动范围为6.908×10-4(km2/h)。

由此可知K=6.908×10-4×0.0278÷0.0024=0.008。

至此,已经求得T=0.0024(km2);K=0.008,V=2.2923×10-5只/样方/观测时间单位,代入模型得到

P=V/[1-(1-T)K]= 2.2923×10-5÷[1-(1-0.0024)×0.008]=1.1944。

根据2004-2005年天华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结果显示:保护区内大熊猫利用的竹林面积约20.76km2,据此估算保护区内大熊猫数量约为:

P×S=1.1944×20.76=25(只)

3.2大熊猫种群数量变化及评价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是秦岭大熊猫的历史分布区,早在1959年,西北大学及北京师范大学生物学实习队在宁陕县柴家关发现大熊猫皮及一些不完整的头骨之后,陕西省人民政府曾先后于1959年、1963年、1964年、1973年、1974年、1976年、1980年、1988年、1996年组织有关生物学专家对秦岭进行了调查。我国也分别于1974-1977年、1985-1988年、1999-2003年组织开展了三次全国大熊猫调查。基本掌握了我国野生大熊猫的数量及分布区域。其中:天华山自然保护区所保护的秦岭大熊猫天华山种群的数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表2所示:

纵观48年的统计数据,总体评价是:天华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种群数量处于稳定期并呈现增长的趋势。其中:1963年,由于调查方法不同,样线、样方少,调查结果偏少;1987-1998年间,正值森工企业木材生产高峰,对大熊猫栖息地破坏严重,加之,筑路的炮声、伐木集材声、汽车噪音及大面积的竹林开花等因素的干扰,迫使大熊猫离开家园,向周边迁移,因此,1995年调查时,其种群数量突变,减少到自发现大熊猫以来的最低值,仅有8只。自1998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尤其是建立保护区后,大熊猫栖息地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其种群数量迅速增加,充分显示了保护管理的效能。

3.3大熊猫在保护区的分布状况

据表1显示,这次监测共获得大熊猫实体8只、粪便88节、食痕26处、尿迹23处、卧迹5处、爪痕7处、足迹109处、体毛32处、叫声31次。通过整理、统计和分析,发现秦岭大熊猫天华山种群的活动规律及分布状况是:冬、春季一般在低海拔的区域活动,主食竹为龙头竹和巴山木竹;而夏、秋季一般在高海拔的区域活动,主食竹为秦岭箭竹。冬、春季一般分布在柴家关保护站的马尾岔、泰山坝、萝不峪等沟道的上部及马面牌保护站的木河坪、臭椿沟、七里沟、石板沟等地;夏、秋季一般分布在麻房子保护站的张葛老洞沟、十里河、兰花湖,木河坪保护站东木河的水井沟、新壕沟、绵羊沟及西木河的扬江子沟、二道沟、黄家湾、闫家湾等地。具体分布详见表3

4 结论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1959年开始记载并调查大熊猫的活动情况,但当地社区村民认为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花熊”的存在,只不过当时没有人研究它、保护它。经过48年的调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4.1天华山大熊猫种群数量稳中有升

从表2中不难看出:历时48年,除1963年和1996年变化异常外,其余五次调查结果很接近,种群数量在17~29之间,表明该种群目前处于稳定期,但从纵向看,由原来的10只发展到现在的25只,反映了种群的增长趋势。

4.2森林资源开发(采伐作业)对大熊猫栖息影响较大

据表2统计资料分析,1963-1987年的25年中森林资源尚未开发,大熊猫数量年均增长0.76只,1987-1996年,是天华山区域森林资源采伐最严重的时期,大熊猫种群数量年均减少2.1只。下降的速度是前25年增长速度的2.8倍。足以反映森林资源开发对大熊猫栖息地破坏之严重,对大熊猫种群发展威胁之巨大。

4.3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是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关键

1998年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禁止采伐天然林,天华山大熊猫栖息地又重新开始恢复,野生动物数量逐步增加,1996-2003年大熊猫数量年均增长1.13只。

4.4建立保护区是野生动物保护的有效途径

2002年陕西省政府批准建立天华山省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建立后,一方面,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另一方面,加大林政执法力度,对盗伐、偷猎、采药等行为严肃惩处。同时,加强社区共管,提高保护意识,减少了人为干扰。2003-2011年,大熊猫种群数量年均增长1只,是前39年年均增长速度的5.7倍。除大熊猫外,其它伴生动物金丝猴、羚牛、林麝等种群数量也成倍增加。

5 讨论

5.1大熊猫数量动态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大熊猫数量除受自身生物学特性限制外,还与栖息地质量、竹林开花、森林资源开发、环境容量、人为干扰等因素息息相关,天华山保护区大熊猫种群数量总体变化趋势是稳定中有增长,尤其近几年增长速度较快,其变化规律在秦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5.2大熊猫分布动态趋势及原因分析

这次研究发现,天华山大熊猫种群其分布呈向东部迁移的趋势,同时向低海拔区域转移。其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保护区西北部于1995年前后,发生了大面积竹林开花,现正处于恢复期,但秦岭主脊因立地条件和气候的限制恢复较慢;二是西部临近佛坪,种群密度较大,有效栖息地不足,而东部与菜子坪大熊猫走廊带接壤,具有充分的栖息空间;三是保护区南部地区,原来居住的社区村民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已逐步向保护区外部迁移,而且,在保护区低海拔还分布有大面积的大熊猫喜食竹类——巴山木竹。

5.3大熊猫栖息地动态变化趋势及原因分析

1981年以前,天华山处于自然状态,乔木参天,竹林密布,是大熊猫良好的栖息地。1982年—1998年,天华山经历了森林资源开发,过度采伐与不科学的更新(主要指在保护区的东北部人工栽植日本落叶松5000余公顷)对栖息地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效栖息地面积随之减少。另一方面,当地村民过量采割竹林,对大熊猫栖息地也构成了威胁。还有在保护区发生了大面积的竹林开花,部分竹子死亡,致使栖息地质量下降,数量减少。2002年,建立了天华山自然保护区,一方面对日本落叶松进行了合理的改造;另一方面禁止割竹;但是,目前保护区周边仍有割竹行为发生,对栖息地保护十分不利。

6 问题与对策

天华山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为秦岭大熊猫栖息地的自然恢复带来了良好的机遇,为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发展提供了保障。然而,就天华山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种群数量的发展而言,还存在一些具体问题亟带解决:

一是有效栖息地面积小;二是竹林开花严重;三是大熊猫密度较低;四是偷猎现象依然存在。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结合落叶松林改造,人工栽植竹子,扩大栖息地面积;二是对开花竹林地进行补植,促进竹林恢复;三是继续加强保护管理,严厉打击盗伐、偷猎行为;四是积极开展社区共管,建立联合共管体系,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

参考文献:

[1] 潘文石,等.秦岭大熊猫的自然庇护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2] 潘文石,等.继续生存的机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 李占刚,党坤良,李登武等.陕西天华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与研究.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篇9

关键词:城市林业城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思考

前言

城市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以人为主体并与周围的其他生物和非生物建立相互联系,以人类的技术和社会行为为主导、生态代谢过程为经络,受自然生命支持系统所供养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1]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是人类走向文明,生活走向富裕,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已经成为了世界上城市最多的国家之一,现有城市680多座,建制镇1700多个,城市人口已约占总人口的50%,虽然城市化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但在没有强有力的控制的条件下,城市化不可避免地导致城市地区生态的退化,各种环境困扰和城市病愈演愈烈。而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自然环境中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最大的生物群落。世界上象莫斯科那样直接在森林中建造的城市并不多,大多数城市是在人为活动剧烈的地域成型发展的,这样的城市往往缺少森林、更缺少以森林为主体的生态环境。因此,把森林引入城市,使城市坐落在森林之中,发挥森林特有的生态功能,改善和提高城市环境,从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2]

一、城市林业的概念及其内涵

“城市林业”第一次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美国,这一偏向系统管理的概念主要为了解决城市土地利用的经济、环境、社会、生态效益如何达到最佳结合点的问题。1962年美国肯尼迪政府在户外娱乐资源调查报告中,首先使用城市林业这一名词。1965年美国林务局向美国政府提出城市林业发展计划,同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ErikJorgensen教授首先提出城市林业的概念,指出“城市林业并非仅指城市树木的管理,而是指对受城市居民影响和利用的整个地区所有树木的管理,这个地区包括服务于城市居民的水域和供游息的地区,也包括行政上划为城市范围的地区。”

美国林学家协会于1972年成立了一个工作组,其为城市林业下的定义为:“城市林业是林业的一个专门分支,是一门研究潜在的自然、社会和经济福利学的城市科学。目标是城市林业的栽培和管理,任务是综合设计城市树木和有关植物以及培训市民,其范围包括城市水域、野生动物栖息地、户外娱乐场所、园林设计、地面污水再循环、树木管理和木质纤维的生产等。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林业手册》中把城市林业定义为:城市林业是林业的一个专业化分支,是对树木和森林进行培育和管理,以对城市社会居民的心理健康、社会福利和经济繁荣发挥作用的一项高尚事业。[3]

迄今为止,有关城市林业的重要研究来自北美,上述定义都强调了城市树木、森林的培育和管理是城市林业的重要内容,其目标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1989年中国林科院开始研究城市林业。1992年在天津召开了首届城市林业研讨会,1994年中国林学会设立了城市林业专业委员会。我国林业工作者在城市林业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对城市林业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定义:

城市林业是由林业和园林融合而成的,是建设、经营和利用城市林业的事业。城市森林是指城市范围内与城市关系密切的,以树木为主体,包括花草、野生动物、微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及其中的建筑设施。

城市林业是建筑在城市森林体系的资源基础上,以乔灌草为主要成分,与城市建设布局相适应的,支持城市持续发展的城市森林体系的建设与管理体系。

城市林业是全方位为城市服务的林业体系,是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点、块、带、网、片相结合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景观系统。[4]

上述这些定义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但都强调城市林业是为城市服务的,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城市林业的研究对象是城市森林,较侧重从系统角度下定义。

总结对城市林业的各种诠释,现代城市林业内涵至少体现四点思想内容:一是体现了服务城市、带动周边农村地区,取大林业、园林之所长,补其之所短,达到持续发展、共同进步;二是体现市区、郊区及近郊区一体化绿化体系的指导思想;三是体现了有别于大林业和乡村林业的不同特点,特别是融合了园林、园艺的优势与长处;四是体现了大都市林业的典型性、示范性、生态性、服务性的特点。因此,城市林业作为现代林业的一个重要专门分支,是为城市生存和发展创造最佳状态的生态林业;是园林与林业融为一体的多功能林业,是城郊一体化、林园融为一体的高效林业。它即是园林的扩大、又是林业的提高与升华。

二、城市林业的三大效益

1、生态效益

城市林业在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生态效益来实现的。它具有调节气候、阻隔和销纳污染物、吸收和降低噪音、杀菌、吸收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生态效益。

2、社会效益

城市林业对人类的影响非常深远,其社会效益广泛。美化城市、活跃居民生活、疏通交通。城市林业在美化市容方面起着主导作用,春天的花、夏天的绿、秋天的果、冬天的枝,无不展示其丰富多彩、姿色秀丽,是居民心情舒畅。道路两旁的绿色行道树,调节光线并减少光线直射,使司机和行人减少疲劳。同时可以把树种的变化作为标志,以减少交通事故。

公园、街头绿地是居民、游客休息、锻炼、交谈、娱乐交流的场所,可以展示文化修养、风俗习惯、衣着款式、相互观摩、增进友谊。森林是绿色文明,能激发艺术家、文学家、企业家、科研人员思路活跃,产生创造灵感。有人观察发现:生活在广植树木花草地方的人,不仅身体健康,而且很少得癌症。科学家解释,由于花草树木周围空气特别新鲜、阴离子积累较多,人们经常在新鲜空气中活动,会得到更充足的氧气,对心肺功能很有益处。加之树木花草多为绿色,绿色能给人以温柔、舒适、宁静之感,可以镇静神经、降低血压、解除疲劳及增加精神欢娱作用。这样就会促进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提高自身免疫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或促使疾病自愈康复的效果。

3、经济效益

据美国林务局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说,从长远来看,在城市和郊区植树能节省大笔开支。报告还说,1991年,5000多万株树木消除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和空气中的颗粒物质,而给杜配奇县和库克县创造了920万美元的财富。他们研究发现,种植位置得当的三棵树每年可以为每位芝加哥的房主节省50-90美元的取暖费和降温费。例如,在房西侧和南侧植树可以遮荫降温。即使光秃树枝也能使太阳辐射降低30%-40%。另一方面,在北方寒冷地区,房屋北面和西北面树木则可以抵挡凛冽寒风,从而降低取暖开支。研究指出:在芝加哥地区中9.5万棵树的费用和30年的养护费共计约2100万美元,而可节省费用3800美元,即每棵树创造环境价值可获402美元。另外,在美国纽约周围有树木的房屋,房价提高5%;在公园、公共绿地附近的住宅价值可提高15%-20%。城市林业可创造直接经济效益,如公园的门票、经济树种的果实等,为生产经营单位创造直接经济效益。[5]

三、我国城市林业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林业研究起步较晚,但城市林业的建设工作一直受到政府各方面的重视,并已取得了较大成绩。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城市林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同时也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城市林业建设资金不足

由于城市林业的经济效益不像其他行业那样明显,所以许多地方都被投资到有直接经济效益和高额利润的行业,城市绿化费所占的比例很小,致使有些城市环境不断恶化,从而间接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城市林业的经营管理粗放

由于我国技术设备落后,机械化程度低,缺乏精通业务的管理人才,导致我国城市林业经营管理粗放,使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在生物多样性、持续稳定性及再生能力等方面表现不良。粗放的管理水平使得城市森林的健康状况受到严重影响,特别是城区的内环绿网树木,由于在水分,尤其是在养分供给上受到限制,枯枝落叶被清扫、营养元素不能循环,又没有必要的施肥措施因而导致林地养分锐减,影响树木生长。同时,城市内空气中各种污染物的侵害也抑制了树木的正常生长发育,使树木生长缓慢,更容易滋生病虫害,造成防护效益的下降。另外,由于我国城市林业尚属起步阶段,城市森林资源和经营管理尚未形成一套符合城市林业特色的法规和法令。特别是由于我国体制上的特点,城市林业涉及林业、环保、城建、土地等多个部门,在关系及职能协调上尚存在一些问题。这也给城市林业有序、稳定和持续的发展带来了障碍。

3、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有的领导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将仅有的一点城市绿地也大搞开发区建设,使人口愈来愈多的城市,人均占有绿地面积不断下降,城市环境进一步恶化。

4、现有城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难以保障

由于历史原因,在城市总体规划上城市林业缺乏合理的整体结构,以北京、杭州、桂林这些历史名城为例,由于兴建了为数不少的污染型工厂,一方面使城市的性质、规模、结构与布局失去控制,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阻碍了城市林业的发展。[6]一些原有的城市绿地和都市森林被征占和毁坏,同时也对形成整体规模的城市林业规划建设带来困难,导致城市林业局部的结构松散,特别是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城市建设方兴未艾,各地开发区不断涌现,大中小城市市郊和建制镇的扩建使城市规划发挥不了作用,给城市绿化带来困难,尤其是对市郊林业建设影响更大。造成市郊森林结构松散,部分城市绿化覆盖率呈下降趋势,就全国而言,城市绿地难以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

5、城市林业结构不合理

由于技术和认识上得滞后,我国城市林业总体质量不高,生态、社会及经济综合效益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对环境压力的承受力还很有限。长期以来,用来衡量城市绿化的指标是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导致绿化工作错把手段当目的,盲目追求绿地数量而忽视质量,树种结构不合理,没有形成规模的防护林体系,经济林建设没能得到足够重视。特别是在树种选配上的树种单一,使许多城市形成“多街一树”的单调景观,立体绿化效果差,因而难以充分发挥三大效益。

6、市民爱护环境认识不足

由于市民对森林的作用不甚了解,造成思想上不重视,从而出现各种破坏城市绿化现象。如采摘花草、践踏草坪、在行道上锭钉、拉绳晾衣等,使许多城市绿地遭到不幸。城市绿地面积不但没有增加反而逐年减少,森林环境也不断恶化。[7]

四、发展城市林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城市污染日趋严重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的发展,城市的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由于人类生活生产活动向大气排放各种污染物,如烟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这些排放物已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使大气的质量发生恶化,从而对人们的生活、工作、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建筑物以及财产设备等方面,直接或间接的发生破坏性恶劣影响。除了大气污染外,城市中水污染、噪声污染也十分严重。水污染已是供水问题日益严重,在我国大多数城市供水中,地下水已成为重要水源,但地下水资源毕竟有限,加上不少城市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地下水引起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造成饮用水紧张。城市噪声污染主要来源于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噪声对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健康、人的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所用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威胁着城市人民的生活,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应引起人民关注

2、城市生物界的退化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绿色的自然界正在退化。城市是砖瓦和泥浆的连接物,使钢铁和混凝土的堆砌物。人们运用先进的技术知识在城市里创造了现代的物质文明,却使城市中的生物界严重退化。在当今城市里,原始植物已面临绝迹,现在的绿色植物大多是人工栽培的。生物界的不断退化,说明城市环境对生物生存的不利,这个现象引起人们的警惕。

3、城市绿地普遍较少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城市中的建筑物与绿地的竞争非常激烈,使得城市中的绿地面积普遍较少,与发达国家相比,水平远远落后,这与现代化的都市发展是不相协调的。

五、我国城市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城市林业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由口号变成实际行动的生态工程,也是21世纪城市园林绿化的必由之路,城市林业是城市实现环境与发展相统一的关键和纽带。作为陆地生态环境主体的森林,一方面是自然界功能最完美的资源库、基因库、蓄水库,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起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它作为人类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城市林业肩负着绿化城市环境与促进城市发展的双重使命,如何实现城市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呢?

1、合理规划、统一布局。

有关部门应在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搞好城市林业规划,可持续发展是全球的共同发展战略,而城市发展是对自然界绿色空间的最主要威胁,因此要做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城市发展与城市林业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把城市林业纳入市政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根据自然环境的特点,因地制宜进行规划设计在扩大城市绿色空间布局时要坚持贯彻普遍绿化与重点美化的原则,见缝插绿,把凡是能够种树、种花、种草的地方都充分利用起来;在绿地较少的老城区要大力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以增加城市绿色覆盖率和绿视率;最后,要协调好林业、园林、环保、城建、市政、国土、交通等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确保规划的实现。

2、保护第一,开发利用第二。

因为原有森林是多年努力的结果,且正在发挥重要作用,如不好好保护,将使多年辛勤成果付之东流,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为此,我们要加强宣传,提高全民对城市林业重要性的认识,要扭转在城市建设中,有森林更好,没有森林也可以的旧观念;要研究当代人的生活规律,让全体民众充分认识到城市林业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不仅要把他们从重要性上深入理解,而且要从技术、实际知识予以掌握,成为既是城市林业的受益者,又是城市林业的设计者,树木花卉的种植和养护管理者,提高他们利用植物材料改善城市环境的能力;另外,要寓教于参观游览之中,以确定市树、市花、植树节绿化周等方式向全民普及城市林业知识,提高“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意识。

3、建立城市林业建设基金,实行补偿使用制度。

城市林业的发展于城市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乃至社会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林业属于社会林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以成为当代人民的普遍共识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8]为了把城市林业建设真正落到实处需要集思广益,调动全社会各种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城市林业建设基金。为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增进后劲,要实行公益林补偿制度。要充分利用新森林法、保护天然林、,控制采伐量,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制度,使生态林区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并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支持城市林业的发展。

4.科学地经营管理城市林业

城市林业经营管理的总目标使改善城市环境,具体讲要达到美观、安全和高效。这必须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实行高标准的养护管理,集约经营。同时,要理顺体制,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我国在管理体制上形成了园林部门管理城区、林业部门管理城外,而且分属两个管理系统的经营方式,这种方式不利于城市林业的建设和发展,如果把园林部门和林业部门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就容易解决矛盾,有利于我国城市林业的健康发展。

5.加强城市林业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我国城市林业建设尚在起步阶段,缺乏专门的经营管理人才和科研队伍,因此,必须加强人才的培养和科研队伍的建设。在我国高等院校开设城市林业的有关课程,使园林、林业、以及城建规划专业的学生都能了解城市林业的内容,培养大专以上的专门人才,健全科研机构,组织多学科、多部门专家学者共同协作攻关,研究我国城市林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发新技术、新设备,并与决策部门通力合作,确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林业体系。[9]

六.对城市林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1、规划城市总统绿化目标

作为一个现代文明城市,应有一定的绿地面积,以及人均占有绿地面积,不能低于人们生活所需要的最低线,所以各城市在总体规划和发展目标中,应将城市绿地面积作为重要内容规划进去,并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按城市实际财力分年度实施,使城市逐渐改变为“林中只城”。同时,把这项总体绿化工程作为领导政绩考核项目之一,作为文明城市或文明单位达标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在向这个方向努力进取。

2、提高全社会对城市林业的认识

由于对城市林业内涵、作用和功能认识的不足,导致了解决城市问题方法的偏废,对城市林业认识上的不足,导致了资金投入不足和投入不当;对城市林业认识上的不足,导致城市绿地经常成为城市建设蚕食的对象,遭受人为破坏。[10]

3、开展全民植树活动

充分利用每年的植树节期间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让每个市民都参加到这项工程上来,增强市民的知绿、爱绿意识。开展一些纪念林、纪念树的栽植活动,还有结婚纪念树,学生毕业纪念林以及某些重大节日纪念树的栽植。另外还可以通过社会的力量让市民自愿成立“文明护绿”“社区护绿”等自愿工程,开展多样化的植树护绿活动,人人懂得“人建设环境,环境陶冶人”的辨证思想,这样才能使城市逐渐绿起来,变成“房在林中,人在绿中”风景优美的城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将得到保证。

4、城市林业规划设计思想应是生态观与人文观相结合

城市林业的规划和设计是城市林业的重要内容,其规划设计理念影响城市林业的布局,有助于城市问题的解决,城市问题实际上是人、城市于自然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不平衡、不协调的现象,建立生态城市被认为是摆脱城市困境的根本途径。[11]生态规划在当今方兴未艾,要针对的正是传统城市规划不太重视城镇空间的绿色效应,过分强调城镇发展的眼前局部利益,造成城市生境持续恶化而提出的,强调的是城市各系统之间的协调而非单因子的最优控制。其次城市作为一个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城市林业的建设目标是为人创建一个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景观舒适度。因此城市林业规划应以人文关怀为原则,促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华民族“以人为本,天人和一”的传统观点在现代社会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王木林.城市林业的研究与发展.林业科学.1995(5):460-466

2、沈清基.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3、李秀芹,张国斌.略谈现代城市林业的发展.中南林业调查规划.1998(4):48-50

4、李增禄,雷向东.城市林业的兴起与发展.河南农业大报.1995(3):317-322

5、从日春,李吉月.试论城市林业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北京大学学报.1997(4):1-10

6、张庆费,徐绒娣.城市森林建设的意义和途径探讨.大自然探索.1999(2):82-86

7、刘森茂.关于城市林业的几点认识.林业经济问题.1999(5):40-43

8、许正亮.城市林业概述.贵州林业科技.2002(2):56-59

9、李永芳.建设城市林业,保护生态环境.

10、李锋,刘旭升,王如松.城市森林研究进展与发展战略.生态学杂志.2003(4);55-59

11、孙冰,栗娟,谢左章.城市林业研究现状与前景.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7.21(2):83-88

12、关景芬.我国城市林业持续发展研究.林业经济.1995(2):26-33

13、丘国栋.试从可持续发展看城市林业发展问题.96年广东省第二届城市林业研讨会论文.

14、杨士弘等.城市生态环境学.北京:科学出版社96’

15、王详荣.生态园林与城市环境保护.中国园林.1998(2)

16、王永安.城市林业新认识.林业资源管理.1995(6):19-21

17、李永芳.城市林业之我见.绿化与生活.1992(6):2-3

18、赵义廷.城市林业发展(综述).林业资源管理.1998(4)

引注:

[1]马世骏,王如松.1984.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生态学报.4(1):1-9

[2]李锋等.城市森林研究进展与发展战略.生态学杂志.2003(4):55-59

[3]涂慧萍,颜文希.关于城市林业几个问题的思考.世界林业经济.2001.10(5):63-68

[4]王木林,缪荣兴.城市森林的成分及其类型.林业科学研究.1997(5)

[5]、[7]李秀芹,张国斌.略谈现代城市林业的发展.中南林业调查规划.1998(4):48-50

[6]李增禄,雷相东.城市森林的兴起与发展.河南农业大学学报.1995(3).317-322

[8]陈炳超等.城市林业与城市生态平衡.

[9]丛日春,李吉跃.试论城市林业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北京大学学报.1997(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