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预防措施范文
时间:2023-04-02 01:27: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艾滋病预防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要】 艾滋病是当前人类社会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自从第一次被发现以来,它已经吞噬了无数人的性命,迄今为止人类还没有找到能根治它的方法。本文主要从艾滋病的临床表现、传播途径、易感人群、防治措施等方面简单阐述了此种病症,意在普及艾滋病的常识,加深大众对其的了解,减少人们对此种病症的恐惧,以及怎样做好日常的防护工作。
【关键词】 艾滋病 临床表现 传播途径 高危人群 预防措施
艾滋病属于乙类管理传染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ency Syndrome-AIDS),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又称艾滋病病毒)引起,艾滋病病毒终生传播,破坏人的免疫系统,使人体丧失抵抗各种疾病的能力。自从1983年人类首次发现HIV起,艾滋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世界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一. 临床表现
一个艾滋病患者从感染到死亡,一般可有3个发展时期:
(1)急性感染期:一般在感染后2-6周出现症状似感冒,持续两周左右,可自愈。表现为发热、咽喉痛、淋巴结肿大、皮疹、肌肉关节酸痛、神经症状和脑膜刺激征等。这时病毒刚刚进入人体迅速复制,病毒量急剧增加,损伤了免疫系统。此时机体还没有产生与艾滋病有关的抗体,很难通过血液检测来确定艾滋病的感染,医学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窗口期”。这个“窗口期”一般不超过3个月,只有在“窗口期”以后进行艾滋病抗体(抗—HIV)的检测才能确定一个人是否感染了艾滋病。
(2)无症状感染期(潜伏期):从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到成为艾滋病患者,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潜伏期长短个体差异很大,短至不到一年,长至可达15年以上,平均5-7年。潜伏期长短与感染HIV的量呈负相关。在这些年里,免疫系统还未被病毒完全破坏,感染者不会有不舒服的感觉,看起来也很健康,日常生活不会受到什么影响。体检时大部分人也无异常,少数人可查到持续性淋巴结肿大。由于没有任何症状,他们中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因而很可能成为艾滋病的传播者。
(3)发病期:几年以后,艾滋病病毒在体内越来越多,免疫系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这时就进入了艾滋病阶段。艾滋病患者的抵抗力急剧降低,正常人能够抵抗的感染,到他们身上就会使他们生病,这就是发生了机会性感染,机体免疫系统也没有能力清除那些变异的细胞,所以一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经常发生一些正常人很少发生的肿瘤。艾滋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已经变得非常脆弱,全身衰竭,常会出现全身淋巴结肿大、体重下降等表现。如果不经治疗,通常在2年内死亡。这是艾滋病患者的最后阶段,多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这个阶段才被发现。
二. 传播途径
已经证实的艾滋病传染途径主要有三条: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1)性接触传播:此为最常见的传播方式,包括同性及异性之间的性接触。
(2)血液传播:输入污染了HIV的血液或血液制品;静脉药瘾者共用受HIV污染的、未消毒的针头及注射器;共用其他医疗器械或生活用具(如与感染者共用牙刷、剃刀)经破损处传染;注射器和针头消毒不彻底或不消毒,口腔科器械、接生器械、外科手术器械、针刺治疗用针消毒不严密或不消毒;理发、美容(如纹眉、穿耳)、纹身等的刀具、针具、浴室的修脚刀不消毒;和他人共用刮脸刀、剃须刀、或共用牙刷;救护流血的伤员时,救护者本身破损的皮肤接触伤员的血液,等直接或间接的血液接触。
(3)母婴传播:感染了HIV的母亲在产前、分娩过程中及产后将HIV传染给了胎儿或婴儿,可通过胎盘、产道、乳汁传染。
相反,日常生活接触是不会感染艾滋病的。比如:同桌用餐;公共场所的一般日常生活接触,在一个教室上课、各种公共交通工具的座位、扶手,办公室的办公用品,工厂车间的工具,以及影剧院、商场、游泳池等场所的接触;礼节性亲吻;礼节性拥抱;双方手部皮肤完好时的握手;使用公用马桶、浴缸;蚊虫叮咬;接触艾滋病患者摸过的纸币、硬币、票证,等。
三. 高危人群
凡与艾滋病病毒感染有关的人群都是高危人群。大致可分为3类:
(1)有高危史者。其中包括男性商业、女性商业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异性多性伴者、男同性恋者、性病患者。
(2)有不安全血液及制品接触史者。有过有偿供血(浆)史者,公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者,怀疑接受过不安全的输血及使用不安全的血液制品者,生于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母亲的新生儿,使用未经严格消毒器械拔牙、美容、纹身者,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共用牙刷、剃须刀等物品的人员。
(3)职业暴露者。被污染的注射器针头或手术器械刺破皮肤、黏膜的医生、护士等,接触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血液样本的实验室人员,公安、司法部门监管人接触在押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四. 防治措施
艾滋病是能够预防的。首先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非常明确,通过血液、性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其次,艾滋病病毒在体外环境下很脆弱,很容易被杀死,因此艾滋病病毒不通过空气、食物、水等一般性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另外,艾滋病病毒不能在蚊虫体内生存,不能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因此,艾滋病的传播主要与人类的社会行为有关,完全可以通过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而被阻断,是能够预防的。
只要每个人都掌握预防艾滋病常识,注意以下事项,就可以把传染艾滋病的危险性减少到最低限度。
(1)遵守性道德、洁身自爱,反对性乱,不要有婚前和婚外;遵守婚前健康检查的规定;婚前一定要知道对象是否已受艾滋病病毒感染;遵守政府法令,不搞;
(2)不到消毒不严密或不消毒的理发店和美容店去理发或美容;浴室的修脚刀一定要消毒,刮脸刀、电动剃须刀必须每个人自备专用,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必须每个人一把;
(3)不用未消毒的器械穿耳眼、纹眉、纹身;
(4)不以任何方式吸毒;有毒瘾者暂未戒除前切勿与他人共用注射器;
(5)医疗时使用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及检查、治疗器械;不到消毒得不到保证的诊所、医院去打针、拔牙、针炙或手术;儿童打预防针必须做到一人一针一管;在救护流血伤员时,要设法防止血液直接沾到自己的皮肤或粘膜上;
(6)已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妇女不要怀孕。
五. 关爱艾滋病患者
关爱是防治艾滋病的良药。艾滋病是人类面对的巨大威胁,在人类尚不能彻底战胜这一病魔之前,对艾滋病人的关爱显得尤为重要。它虽然不能治愈疾病,但却有助于感染者和患者走出禁锢和阴影,回复治疗与生活的信心。但在传统社会里,人们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和恐惧使这一工作进展困难,只有建立了针对艾滋病病人的社会关怀,他们才能坦然接受检测,积极接受治疗,从而有助于实现对艾滋病的全面控制。
对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来说,他们同样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不仅需要精心的治疗和护理,更需要社会的关爱。作为健康人,我们应该对他们保持宽容、理解、支持和信任的态度,不使他们因悲观绝望而对社会产生敌对情绪。这就要求我们做到:
(1)对他们不惧怕、不恐慌、不歧视、不憎恨、不嘲笑;
(2)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在医疗上提供尽可能的帮助;
(3)只要他们健康状况许可,可以照常工作、学习、不应排斥;
(4)全社会同情他们,热心关怀他们,提供心理和情感的支持,支援他们与疾病做斗争,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抵抗力,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尽可能保持健康,度过美好时光;
(5)动员他们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医务人员不得拒绝为他们进行治疗;
(6)帮助他们改变不良行为,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其生命;
(7)通过咨询来倾听他们的诉说,使其驱散心头的郁闷,给予他们精神关怀与抚慰。
参考文献
[1] 王临虹. 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
篇2
为提高人们对艾滋病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于1988年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号召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在这一天举办相关活动,宣传和普及预防艾滋病的知识。世界艾滋病日的标志是红丝带,它像一条纽带,将世界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抗击艾滋病。
本期策划精心组织了一批稿件,带读者走近艾滋病,揭开艾滋病的神秘面纱,并希望读者能够了解,艾滋病没那么可怕,并不是不治之症,它只是一种慢性病
艾滋病的传染源是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的体液,包括血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等。艾滋病病毒可以通过静脉、/直肠、阴道、口腔以及其他黏膜(如眼睛或鼻子内侧)或皮肤破损处进入非感染者体内。因此,艾滋病病毒较为明确的传播途径有性途径传播、经血液途径传播、静脉吸毒时共用针头传播、母婴传播。因此,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日常生活、工作接触,艾滋病病毒并不会通过上述途径进入体内。
目前认为,有效预防艾滋病病毒传播的方法包括:
预防性传播 属于这部分的预防措施有改变不安全(包括使用、禁欲等),高危人群定期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咨询检测,及时诊断并治疗性传播疾病等。
预防血源传播 包括降低静脉注射的危害(如采用美沙酮替代疗法、不共用注射器等),安全用血(血液制品严格检验把关)等。
医疗卫生部门干预措施 包括给患者提供抗病毒治疗、加强艾滋病病毒咨询检测的力度、提供安全套、及时诊治性传播疾病等。
预防母婴传播 包括及时为怀孕的艾滋病病毒感染女性提供抗病毒治疗、进行专业的产科干预、生产后用人工喂养替代母乳喂养等。
政策支持 包括国家相关部门制定有力的政策领导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实施、更多地关注并制定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反歧视措施、督促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参与社区工作以增强社会责任感等等。
目前正在研究的预防措施 包括对男性患者实行包皮环切术、注射艾滋病疫苗、暴露前抗病毒预防、阴道屏障、杀微生物剂的使用等等。
篇3
[关键词] 大学新生;艾滋病知识;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19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2(b)-132-02
艾滋病是一种慢性致死性传染病,无法治愈。因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要承受巨大身体煎熬和心理负担。艾滋病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是在艾滋病防治中被成功应用而产生的一个被广泛肯定的艾滋病防治策略[1]。徐州市几年来局部地区艾滋病病毒感染率有所上升,笔者选择了本市的3所大学,调查大一新生的艾滋病相关知识,并对城镇和农村生源的学生在这些方面的差异比较分析,为在我国类似地区大学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9年9月中旬,笔者对徐州市内的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和徐州医学院大一新生采取随机抽样,抽取500人,城镇生源和农村生源各半,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不记名问卷调查。
1.2 方法
设计艾滋病知识调查表[2]。如果回答正确,每道题得 1分,回答错误或者“不知道 ”只能得0分。在各高校随机抽取20个班级,在班长的配合下统一发放并收回。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单题缺失的问卷不计入该题百分比计算的分母。其中,城镇生源和农村生源主要依据问卷中生源地填写内容划分。
2 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徐州市3所大学被调查的大一新生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还不够高,尤其是农村生源更低。见表 1。
3 讨论
学校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场所之一,通过学校向学生宣传艾滋病相关知识,要结合学生的生源特点和他们生活环境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学生遇到问题也要及时与教师交流[2]。但是,此次调查中发现农村生源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明显低于城镇生源,说明徐州市农村中学的学校教育在宣传艾滋病知识方面尚未高度重视。农村地区信息量相对较少、信息传递速度较慢、信息获取途径较单一,更应该充分利用学校这个快速有效的教育平台,对学生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学生进行预防艾滋病的相关教育,教育的内容要以生活技能为基础,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当地存在的实际问题[3]。
大学生是思维与性活跃的群体,他们接受新事物比较快而且又容易冲动,因而成为艾滋病传播的高风险人群。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应使每个学生都知道艾滋病的危害及预防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使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4]。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徐州市3所大学大一新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有待于大幅度提高,尤其是农村生源。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上与其他传染病,特别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病相混淆。遏制艾滋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的责任。本次徐州市3所大学被调查的大一新生的艾滋病知识调查结果提示,在大一新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
艾滋病不仅是学校范围内的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控制艾滋病最好的方法就是预防,开展艾滋病知识宣传教育是最好的预防措施之一[5-6]。要想更好地遏制艾滋病疫情的扩散和蔓延,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开展全市艾滋病监测、控制、治疗、传染源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公安部门应该加大打击黄、赌、毒活动的力度;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该做好艾滋病监测工作,尤其是对高危人群的监测;医疗机构应该加强自愿免费咨询检测室的建设[6]。
[参考文献]
[1]翟萍.艾滋病咨询在艾滋病防治中的作用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20):4855.
[2]廖巍,曾欣,杨斌,等.海南省7所中学初一学生艾滋病知识和生活技能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9, 30(1):3-5.
[3]曹广华,支玉红,刘莉红,等.艾滋病高发农村少年儿童生长发育及心理健康调查[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7:107-109.
[4]罗艳琳,莫馥源.我校名71女同学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J].中国医药导报,2009,6 (10):181-182.
[5]吴明胜,王华东,周虎,等.安徽省项目地区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行为调查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9,13(4):438-441.
篇4
1.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的相关基础知识;(什么是艾滋病,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艾滋病的预防措施……)
2.通过本次主题班会,培养学生关爱艾滋病病人的思想品德,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
教学重点;
1.艾滋病的危害、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如何关爱艾滋病人和艾滋病致孤儿童。
教学过程:
(一)教师朗诵配乐诗:通过配乐诗朗诵,引出艾滋病的话题。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上还有这样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名字叫——艾滋病人。他们生活在社会的边缘,不仅受到疾病的侵扰,而且还要遭受别人不理解和歧视的痛苦。
(二)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艾滋病的危害
学生分组讨论
(1)艾滋病对个人有哪些危害(2)艾滋病对家庭有哪些危害
教师总结:艾滋病之所以可怕在于它具有传染性并且目前不可治愈,所以我们要了解艾滋病的基础知识注重预防。
(三)通过对艾滋病对个人和家庭的危害激发学生对艾滋病的了解欲望,从而转入对艾滋病基础知识的学习。
1.请生A简单介绍艾滋病的概念、起源等基本常识(课前准备)
2.请生B做我国艾滋病的发展态势的国情报告,用详实的数据让学生感受我国艾滋病态势的严重性。(课前搜集)
3.请生C回答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需要具备的四个条件。
4.学生讨论艾滋病的预防方法。
5.教师讲解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两个概念的区分。
篇5
法律法规、政策性干预优化了实施艾滋病健康教育的社会环境
UNAIDS倡导各国应结合本国艾滋病疫情特点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其中就包括了法律、制度性干预,这样预防工作才具有可持续性与广泛性[5]。同样,艾滋病健康教育也离不开相应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支持。《传染病防治法》及《艾滋病防治条例》都明确规定应加强宣传教育,这为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年)》、《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全国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指导方案(2004-2008年)》等政策性文件中都强调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是预防控制艾滋病的首要环节,并明确提出了宣传教育的策略、措施和目标。这些法律法规及政策性文件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社会大环境,为健康教育工作的广泛、深入与持续开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艾滋病健康教育的覆盖程度
据《2005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与防治工作进展》报告,截至2005年年底,卫生部、等部门组织开展了职工红丝带、“面对面”、青春红丝带等宣传教育活动;宣传海报进村入校活动覆盖了全国74万个村、5万个居委会、2100所大学及9万所中学;司法部组织5万名劳教警察、24万劳教人员进行知识竞赛活动;国艾办、等多部委联合启动全国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累计发放宣传材料1.2亿份,接受培训及“面对面”宣传教育人数达3490万人[6]。但相对于中国13亿多总人口、7亿多农村人口来说,健康教育的覆盖程度还远远不够。
健康教育对象已由高危人群扩展至一般人群并以青少年为主
我国艾滋病疫情现正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因此健康教育对象不仅要包括同性恋者、静脉吸毒者、性工作者等高危人群以及青少年、妇女、难民、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还应该包括普通人群。回顾文献发现,目前我国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对象几乎涉及了各行各业的各类人群,包括了高危、重点及农村与城市社区的一般人群,其中青少年是目前艾滋病健康教育研究涉及最多的人群。青少年在具有性需求的同时性健康知识严重不足;在能力开始形成的同时对婚前、婚外态度较开放,存在无保护。因此青少年是艾滋病感染的重点人群。另外,截至2007年底,全球艾滋病感染者中50%以上为15~24岁的青少年,我国HIV感染者中青少年占80%[7]。由此可见,青少年又是艾滋病的主要受害人群。因此做好青少年艾滋病健康教育不仅是过去宣教工作的重点,而且也是未来应常抓不懈的重心。
健康教育内容以艾滋病病原学、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知识为重点
2004年,卫生部制订了《预防控制艾滋病宣传教育知识要点》,并指出可作为大众媒体和健康教育工作者制作防治传播材料的依据。该《知识要点》包括艾滋病是可以预防的、传播途径、反歧视等十点[8]。另外,有调查发现,预防措施、传播途径和病理知识是我国城乡居民最想获取的艾滋病知识[9]。综合文献发现,目前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内容基本涵盖了上述十大要点,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及病原学知识也几乎在每项健康教育中都得以宣传;但反艾滋病歧视、防治政策、性伦理道德与生殖健康知识、无偿献血、感染艾滋病病毒孕产妇的母婴阻断措施等内容仅在少数项目中得到宣传。UNAIDS指出一般人群对艾滋病感染者存在高度污名化与严重歧视[3],并认为禁止歧视的法律改革等制度性干预是综合防治的需要[5]。我国卫生部长陈竺也提出反歧视是做好防治工作的思想和道德基础,相关的宣传教育非常重要。因此在未来健康教育中应加强反歧视的宣传力度,反对助长污名化的社会评判与恐惧。此外,基于洁身自爱、遵守性道德、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的母婴阻断措施、防治政策宣传等在防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继续重视宣教艾滋病病原学、传播途径等知识的基础上加强这些内容的教育力度是未来健康教育应努力的方向。
知-信-行理论是我国艾滋病健康教育的主要指导理论
健康教育项目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将有关理论应于实践以及如何应用[10]。目前我国大多数机构与项目进行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均以知-信-行理论作为指导理论。但该理论在实际的健康教育工作中难以指导对教育对象的行为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因此该理论的作用比较有限[10]。国外艾滋病健康教育广泛采用的则是健康信念模式、理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紧张与应对互动模式等多种理论[10]。因此,以后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可借鉴国外应用这些理论的成功经验,并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或综合应用多种理论于实践中,以提高教育效果。
健康教育的持续时间差异较大
目前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的持续时间差异较大,有长达数年的项目,也有短至2学时的健教活动,平均约4个月左右[11,12]。分析文献发现,多数研究因为涉及的教育对象、地域等较广泛从而导致整个项目的周期较长,但鲜有针对同一人群在一定时间内反复进行健康教育的报道。由于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前期获得的艾滋病相关知识会发生遗忘,因此可能影响远期效果。白广义等在农村居民中进行了专题讲座、发放宣传册及一般宣传三种教育形式的远期效果评价(远期定义为3个月),结果发现各种形式的远期效果均较差[13]。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认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具有先快后慢的特点。陈潇潇等人在流动人口中进行的艾滋病健康教育知识遗忘的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特点[14]。因此,艾滋病健康教育不能只集中在一段时间,需经常反复进行,最好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在知识刚要遗忘但还没有遗忘的时候进行强化巩固[13,14]。
健康教育的形式具有多样性且效果均较好
从传播学角度来讲,传播可分为自我、人际、群体、大众、组织传播[10]。综合分析文献发现,目前在我国艾滋病健康教育中广泛采用的是前四种形式。自我传播,如向对象发放宣传小册子、小折页、宣传单页等;人际传播,如健康咨询、个体健康教育、同伴教育等;群体传播,如专题讲座、选修健康教育课、小组讨论、主题班会等;大众传播,如播放与艾滋病有关的宣传片与电影及公益广告、广播、出版卫生期刊、张贴宣传画等。除此之外,社会营销模式、小手牵大手模式等形式也应用于艾滋病健康教育中[15,16]。针对农村地区的健康教育,米光明等人提出了以“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为平台,采用“自上而下”的社会动员和“自下而上”的社区参与相结合的综合干预形式[17]。回顾文献发现,每一种教育形式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各种形式效果的优劣,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顾沈兵等进行了自我、人际、群体、组织及大众传播五种教育形式的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在提高防治知识方面,最有效的是群体传播;在服务行业中人际传播最有效,而组织传播在企业、集贸市场等行业中的效果最好;群体传播在文盲或半文盲群体中的效果最好,而文化程度较高的人群中以大众传播效果为最佳[18]。陈潇潇等的研究发现,将发放小册子自学、专题讲座与现场咨询答疑两种形式结合实施的效果最好[14]。张劲松等的研究发现,同伴教育在态度转变方面的作用最大;而专业教育在重难点知识方面的效果明显优于同伴教育及大众传播[19]。徐缓等的研究发现,接受多途径宣教者的知识知晓率明显大于未接受者、知识误解率少于未接受者,而且知晓率随宣教方式累计接受数的增加而上升[20]。以上研究结果提示艾滋病健康教育应根据对象的不同特点、行业、兴趣、教育内容等合理地选择适宜的教育形式,并尽可能综合运用多种形式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p#分页标题#e#
健康教育评价
评价设计方案相关研究多采用不设对照组的前后测试,即通过比较教育对象在艾滋病健康教育实施前后有关指标的情况来反映教育效果。虽然简单易行,但无法控制其他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因此难以准确地评定教育效果。评价方法多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少数研究采用个人访谈、参与式观察法等定性研究方法[21]。程玉兰等认为问卷调查主要针对知识、态度等进行评价,结果较片面;而定性研究的主观性较强,因此提出可应用以综合指数法为主、以定性研究方法为辅的评价方法[21]。评价时间分析文献发现,绝大多数研究均在健康教育结束后1月内进行评价,有些甚至是结束后立即进行。仅少数研究选择在教育结束后3、6、8个月等较长时间后进行评价[13,22,23]。评价内容与指标回顾文献发现,多数健康教育主要针对对象的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进行评价;其次是行为改变,如安全套的使用、非婚、HIV自愿检测与咨询等。对于上述内容的评价指标,多数文献均选用知识知晓率、正确态度持有率及行为改变率。我国目前并没有国家级的艾滋病健康教育评价内容与指标体系,但相关研究已开始启动并可见相应的研究成果。
篇6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组收集2013年10月~2014年10月间我院的38例检验人员进行研究,通过随机数字列表法将所有检验人员分成对照组(n=19例)和研究组(n=19例)。研究组19例人员中,男性11例,女性8例;年龄最小26岁,最大48岁,平均年龄(37.61±5.39)岁;工龄1~31年,平均(11.51±2.46)年。对照组19例人员中,男性12例,女性7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49岁,平均年龄(36.72±6.14)岁;工龄2~32年,平均(12.61±3.13)年。两组人员的性别、年龄及工龄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研究组19例人员施行安全防护教育,主要包括讲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职业暴露危害、预防措施、检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等内容[2]。对照组人员不施行安全防护教育。然后使用我院自制的调查问卷对两组检验人员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艾滋病相关知识、艾滋病传染途径、职业暴露概念、预防措施、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措施、防护态度及防护措施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1.3观察标准
根据两组检验人员的调查结果,对两组患者的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自我保护意识进行评分,评分越高代表患者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自我保护意识越好。同时,观察和对比两组检验人员在艾滋病检验中的暴露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将本组数据纳入SPSS20.0统计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比较法对计数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用率(%)表示,采用t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用(x-±s)表示,(P<0.05)则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检验人员在艾滋病检验中的暴露情况对比
从表1可以看出,经调查显示,对照组在艾滋病检验中,完整皮肤暴露者3例,皮肤破损处暴露3例,针刺、切割伤口暴露3例,眼粘膜接触4例,暴露率为(68.42%);对照组在艾滋病检验中,完整皮肤暴露者1例,皮肤破损处暴露1例,针刺、切割伤口暴露1例,眼粘膜接触1例,暴露率为(21.05%)。可见研究组在艾滋病检验中的暴露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检验人员的相关知识掌握评分和自我保护意识评分对比
从表2可以看出,研究组的相关知识掌握评分和自我保护意识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篇7
“微笑”与“蹙眉”
这是一个“中西合璧”的故事,发生在开班的第一天。“微笑”与“蹙眉”故事的主人公,分别是美国耶鲁大学护理学院温养安教授和中国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护理中心巩玉秀主任。
上午,培训班现场。过低的室温让身穿秋装的学员们禁不住缩手缩脚,而一袭夏装的温养安教授却优雅地端坐在讲台一侧,目光专注地聆听着发言者的讲话,微笑始终不曾从她的脸庞上消失,尽管寒冷使她间或下意识地紧一紧裹着的披肩,尽管她几乎听不懂中文……
傍晚,餐厅内。一位中年学员红着脸,喋喋不休地检讨着自己的过错。原来,她几乎一整天没听课,陪前来看望她的朋友办事去了。“你这样对待学习,将来回去后怎样承担师资培训工作呵!请你还是回去吧。”无论身为某医院护理部主任的学员怎样解释,听者―――护理中心的巩玉秀主任仍是蹙着眉,神情肃然地如是说……
培训班期间,记者采访了美国护理专家温养安教授。在赞扬了中国护士很有爱心之后,温养安教授殷殷寄语中国同行―――
做患者代言人
记者:提起艾滋病护理,很多中国护士还是一脸茫然。请您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在艾滋病防控工作中,护士承担的角色及起的作用。
专家:在艾滋病20年的发展中,护士承担的角色越来越多,所起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中,护士是站在第一线的。他们与病人接触最多,知道的事情多,与病人关系最密切,因此,尽管治疗艾滋病的药物有限,但爱是无限的,护士可以帮助病人做很多事情。
护士不仅可以为病人做基础护理,在他痛苦时拉着他的手安慰他,同时为他和其家属提供咨询和教育,而且护士还可以站出来,为病人讲话,做他们的代言人。比如,美国的康州,因静脉注射吸毒导致患艾滋病的人很多,在护士以及一些非政府机构人员的努力下,政府认真听取一些相关建议。后来,市长组织了一个包括护士在内的工作小组,通过了一项减轻艾滋病危害的决议,即在固定的时间、地点,用干净的针头换回艾滋病病人手中被污染的针头,并为他们免费检查,从而降低了静脉吸毒人员的艾滋病感染几率。
何为普及性预防措施
提起艾滋病,许多人都会“谈艾色变”。但研究表明,没有经过乙肝疫苗注射者,若被含有乙肝病毒的针头刺伤一次,其感染率是6%~30%。而一个人若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针头刺伤后,平均感染率是0.3%。因此,专家们指出,对艾滋病,运用普及性预防措施是有效的。
普及性预防是用来保护医务人员不被艾滋病病毒、乙肝、丙肝和其他血液传播疾病感染的防护措施。它假设所有的病人的血液和体液都含有艾滋病病毒、乙肝病毒和其他经血液传播的病菌,每当接触血液、体液(羊水、心包液、胸腔液、腹腔液、滑液、脑脊液、及阴道分泌物)及任何含有血液的体液时应视其有传染性,而要采取防护措施。
艾滋病症状护理
与艾滋病有关的常见症状有4种,即腹泻、疲乏、发热和体重下降。
腹泻的定义是大便量增多、次数增多,水性,50%~60%的艾滋病人有腹泻症状。腹泻症状的处理应鼓励病人口服液体防止脱水,饮食要注意高蛋白、高热量和低脂肪,保持皮肤清洁等。
疲乏症状的定义是精疲力竭的感受。疲乏症状的处理应将活动安排在病人精力最佳的时候,改善营养,病人在活动时给予帮助等。
发热症状的定义是不正常的体温上升,在艾滋病病人中很常见。发热症状的处理应不要给病人洗冷水澡,除非体温在40℃以上,供给液体,避免冷饮,提供药物,提供被褥或衣服,使病人舒服,避免强烈的寒战,保持病人皮肤干燥。
体重下降的定义是严重的原因不明的体重下降,20%的艾滋病病人有此现象。体重下降症状的处理应让病人少食多餐,补充维生素,适当运动,治疗其他的症状,如腹泻、口痛、抑郁等。
中西方艾滋病护理差异
篇8
关键词: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预防措施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导致的一种免疫系统遭受严重破坏的传染病,又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主要是以性接触、血液、母婴传播为主。HIV进入人体后破坏人体的免疫功能,继而发生各种难以治愈的机会性感染,直至因长期消耗,全身衰竭而导致死亡,由于艾滋病有相当长的感染后窗口期和潜伏期,在这漫长的潜伏带毒过程中,患者可能因其它疾病而到医院就诊;并且艾滋病本身临床表现多样,可涉及到临床多个科室。
1医务人员艾滋病感染风险的分析
近年来在我国艾滋病的发病率以每年20%~30%的速度呈快速增长趋势,艾滋病的预防及治疗任务曰益加重,医务人员是防治艾滋病工作的一线人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直接面对患者,属高危人员,作为医务人员在日常诊疗,护理和其他操作过程中,如果不?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那么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机率将会大大增加,严重影响医务人员的心理和身心健康,己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关注的焦点,因此,艾滋病病毒的职业暴露也?来越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
2 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原因
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血液、体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其中血液体液传播途径对医务人员危害最大,医务人员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的机会多,由于在诊疗、治疗、护理等操作过程的需要,频繁使用医疗器械多为医疗锐器。如锋利的手术刀,尖?的针头,玻璃制品等等容易对医务人员造成伤害,更加使医务人员通过血液发生艾滋病感染的机率??高,其中针刺占58%、割伤占7.7%、黏膜污染占11.2%、皮损占2.7%。
2.1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是与患者和污染物品直接接触比较多的医务人员。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与病人接触密切,职业暴露及危害随时可能发生。高危人群主要分布在手术室、供应室、病房、门诊等科室。
2.2锐器伤是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中最常见的职业伤害2003年稽查办公室等机构报道,41.2%的护士有过锐器伤害的经历。主要原因是护理,英格兰国家人员职业暴露的防范意识欠缺;如操作后锐器放置不当,锐器使用后不及时收集到锐器收集盒内;操作后处理使用后的注射器时,双手对接针头及针帽;违反操作程序,抽血时不戴乳胶手套等,造成自己及他人的损伤。另外,医疗器械的质量异常也导致意外损伤,如玻璃注射器、玻璃试管使用不当或质量原因常常导致使用者意外受伤。
2.3对艾滋病病毒的传播认识不足、防护措施不当。
2.4管理意识淡薄有些管理者为了节约医疗成本,极少提供防护物品,忽视了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对医务人员的岗前教育不到位,在执行上力度不够。
3 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
3.1在与艾滋病人的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防护的原则就是每一个患者均视为可能的传染源,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戴手套和穿隔离衣,保护皮肤的完整,皮肤如有破损需戴双层手套。操作完后应脱掉手套,用常用的手消毒剂消毒,用肥?水。流动水洗手,防止或减少暴露于污染的血液或体液。
3.2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被艾滋病人血液和体液污染的各种诊疗器械,使用后应先用5%的次氯酸钠消毒液浸泡30min后,用清水洗净,再灭菌处理,诊疗用品专人专用,重复使用的物品用含有效氯1000MG/L消毒液擦试。一次性,液体废弃物和患者的排泄物应装在容器中用5%的过氧乙酸充分混合,30min后倒入污水池,检验室工作人员应严格按照传染病标本处理办法处理血体液标本。
3.3如果确被艾滋病患者的血液和体液严重污染后,应?取正确的方法,即立即用肥?水或流动的水冲洗伤口,用生理盐水冲洗黏膜,在专家的指导下处理,给予针对性的服用抗病毒药物,减少感染的可能性。努力将危害程度降到最低。
篇9
一、指导思想:
本次课内容以力求突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目标导学、合作探究、角色体验等多样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努力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
本次课在授课过程中要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能力的培养,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本节课后,除对传染病的有关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较全面的掌握以外,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处理图文信息的能力都要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传染病要有正确的认识,能有正确的态度对待传染病和身边的传染病人,能够提高自觉主动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意识,更加地珍爱生命,让自己愉快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处理图文信息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能力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关注传染病及预防,增强主动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意识,培养关爱传染病人,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等情感。
三、教学重点:
传染病的的病因、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四、教学难点:
病原体概念与传染源概念的区分和判断
五、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方法、启发式等
六、学习方法:
探究式学习方法、合作学习、归纳总结等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八、课时安排:2课时
九、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很高兴认识大家,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有关传染病的知识及其预防。
在开始新课之前,我首先请同学们看三幅图片:(课件展示)
图片1:霍乱流行时的场景和死亡人数,
图片2:sars大流行时的场景和死亡人数
图片3:禽流感流行时的场景和死亡人数
教师提问:为什么这些疾病危害这么大,导致这么多人死亡?
(学生回答:因为它们是传染病。)对,因为它们是传染病,能传染!一人患病,殃及周围的人,一传十,十传百,很快流行起来,危及很多人的健康!
那么,到底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是怎样流行起来的?我们又怎样去预防传染病?这就是我们本次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课件展示目标,进入第二个环节:导学点拨,探究新知)
(二)导学点拨,探究新知
活动1:分组讨论,展示交流:建构传染病的概念。
活动方法:
(1)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所了解的有关传染病的信息并进行交流。
(2)教师对学生的表达,给予激励性评价。然后引导学生所说的几种传染病及病因,试着概括出传染病的概念。在概括出传染病的概念之后,对引起传染病的病因-----病原体当然要作认识。结合刚才病因的分析,教师采用图片等展示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明确正是这些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是导致传染病的罪魁祸首,这些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就是病原体。那么我们根据病原体的不同,可以对传染病进行分类,由细菌引起的传染病是细菌性传染病,由病毒引起的呢?由寄生虫引起的呢?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知道传染病的分类。再引导学生分析,正是这些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在人与人之间或在人与动物之间传播导致了传染病的传染与流行。这就决定了传染病有两个突出特点是?传染性与流行性。学生很快会回答上来。
活动目的: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建构传染病的概念、病原体的概念及传染病的突出特点:传染性与流行性。
教师有机过渡:既然传染病的突出特点是传染性与流行性,那么它是怎样流行的和传染的?是不是要经历一定的环节才能流行?(进入下一个学习活动)
活动2:探究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活动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课件展示活动任务及思考题,学生分小组进行阅读分析和讨论,然后小组派代表表达交流.
(2)教师对学生的表达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同时积极肯定合作学习的意义。
(3)课件展示艾滋病的资料,引导学生认识艾滋病的危害,并分析艾滋病的三个流行环节。
活动目的: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建构如下知识、增进如下能力:
(1)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2)认识到艾滋病的严重危害,知道艾滋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3)培养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教师导学过渡:既然传染病的流行要同时具备这三个环节,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这是不是给我们预防传染病以启示呢?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去预防传染病呢?(进入下一个学习活动)
活动3:探究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活动方法:
以抗击非典的胜利为例,让学生知道只要采取科学有效措施,传染病是可以预防和战胜的。
活动目的: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知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并且知道针对三个环节,做到综合措施和重点措施相结合,才能更加科学有效地预防传染病。
教师导学,有机过渡:通过学习,我们对传染病相关知识已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下面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活动4:
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非典的知识及预防;
什么是非典?
非典即非典型肺炎,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呼吸道疾病,其病原体是变异冠状病毒。世界卫生组织将其称为“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简称SARS)。
非典的临床表现:
患者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高于38摄氏度,偶有畏寒;可伴有头痛、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轻微腹泻;
伴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胸闷等症状,严重者出现呼吸加速、气促或明显呼吸窘迫等症状。
非典的传播途径
a.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
b.接触沾染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的物品、用具等,经口、鼻传播。
c直接接触患者造成传播。
非典的预防措施
a.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不要共用毛巾、牙刷等用品。
b.室内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生活和工作环境的空气流通;搞好环境卫生,勤晒衣服和被褥等。
c.经常到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增强体质。
d.与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接触时,须戴口罩。
(2)艾滋病的知识及预防;
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的英文缩写为
AIDS,
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HIV)引起的一种致命性慢性传染病。
艾滋病的临床表现
艾滋病的潜伏期为2
—10年,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a.低热、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肿大多发生在大腿根、腋窝和脖子两侧等处,无触痛。
b体质下降:
常表现为容易感冒、容易疲劳、食欲不振、腹泻、体重下降等。
c.神经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等。
d.各种病原体导致的继发性感染:
可表现为肺炎、食管炎、食管溃疡、胃肠炎等。
e.肿瘤:如卡氏肉瘤、淋巴瘤等。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a.同HIV感染者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
b.接受被HIV污染的血液,包括输入被病毒污染的血液,使用被血液污染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灸针、牙科器具等。
c被HIV感染的母亲传染给胎儿或者新生儿。
温情提醒:
艾滋病不会通过日常活动传播。也就是说,浅吻、握手、拥抱、共餐、共用办公用品、共用厕所、共用游泳池、共用电话、打喷嚏、蚊虫叮咬、照料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均不会感染艾滋病。
艾滋病的预防措施
预防艾滋病主要靠杜绝各种可能的传播途径,如切实防止与传染源的性接触,洁身自好,避免性;严禁注射;加强个人卫生;严格管制血制品。其中避免性是最重要的。使用安全套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3)
禽流感的知识及预防;
什么是禽流感?
禽流感是禽类流行性感冒的简称,它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禽、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根据其致病力不同,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
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病率和死亡率非常高,感染的鸡群常常“全军覆没”。
人患禽流感的临床表现
人患上禽流感后,潜伏期一般在7天以内。
早期症状与其他流感非常相似,主要表现为发热、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泻、腹痛、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体温多持续在39摄氏度以上。一旦引起病毒性肺炎,则预后差,可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死率高。
人患禽流感的传播途径
a接触病(死)鸡、鸭等禽类及其排泄物与分泌物。
b.吸入病禽咳嗽或鸣叫时喷射出的带有H5N1病毒的飞沫。
c.吃了病禽制品或被病禽污染的肉制品等食物。
如何预防禽流感
(一)普通人群
a.避免接触病(死)鸡、鸭等禽类。
b.避免与禽流感患者接触。
c.避免食用未煮熟的鸡、鸭等禽类食品。
d.不随意进出疫区。
e.勤洗手,特别是接触禽类后更要及时洗手。
f.发现有疑似流感症状要及时就诊。
(二)饲养人员
a.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工作时要穿上工作服,最好戴上口罩。
b.减少人体直接接触家禽的机会,工作服要经常清洗、消毒。
c.接触污物后要洗手,处理鸡场粪污时应戴手套。
d.发生疫情时要尽量减少与禽类的接触,接触禽类应戴上手套和口罩,穿上防护衣等。
(4)
霍乱的知识及预防;
什么是霍乱
霍乱具有很强的传染性,被称为烈性肠道传染病。
霍乱的临床表现
霍乱患者表现为腹泻和呕吐,继而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严重者会危及生命。
a.腹泻及呕吐:霍乱发病多以急剧腹泻开始。多数腹泻不伴有腹痛,这与一般的胃肠炎有很大不同;另外,霍乱患者不发热,这与患痢疾也很不相同。霍乱患者的排便次数通常不是很多,但排泄量大。开始时大便为稀便,继而呈淘米水样或无色透明水样,无明显的粪臭味。呕吐一般在严重腹泻后出现,常无明显的恶心感。
b.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频繁的腹泻、呕吐之后,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脱水表现。起初患者只感到口渴,眼窝稍凹陷,口唇稍干,继而可有声音嘶哑、口唇干燥、皮肤皱缩、指纹皱瘪(故霍乱又称“瘪螺痧”)、尿量减少、体温下降、脉搏变弱变快、血压下降等症状,如不及时抢救,往往危及生命。
霍乱的传播途径
霍乱是一种典型的“粪---口”传播性传染病。霍乱患者的粪便中含有霍乱弧菌,粪便可污染水源和食物。人喝了被污染的水或吃了被污染的食物,1
—2天(最快的几个小时)后便会发病。
霍乱的预防措施
只要能把住“病从口入”这一关,霍乱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a.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食物要煮熟或洗净,不吃生或半生的水产品。
b.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
c.自己或亲属出现疑似霍乱的症状时,要及早就医。
(5)
猪链球菌病的知识及预防;
什么是猪链球菌病
猪链球菌病是由猪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其中猪链球菌2型引起的人畜疾病最为严重。人主要通过手、脚等处皮肤伤口感染病菌而发病,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的临床表现
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会出现畏寒、高热、头痛、呕吐和皮肤有出血点、淤点、淤斑等症状。
传播途径与预防办法
人在宰杀、切割、清洗、销售病(死)猪时容易感染猪链球菌病,尤其是手部有伤口的人员,会通过伤口感染猪链球菌而发病。
预防感染猪链球菌病的主要办法是:
a.病(死)猪应就地深埋或焚烧,禁止抛入河、沟、水塘等水体内。
b.购买经过正规屠宰检验程序的猪肉,不要购买来历不明的猪肉,特别是病猪、死猪肉。
(6)
登革热的知识及预防;
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经蚊子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
登革热患者起病急,高热,全身肌肉、骨骼及关节疼痛,极度疲乏,部分患者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
登革热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登革热经蚊子传播,主要流行于夏秋季蚊子孳生的季节和热带、亚热带蚊子较多的地区,如东南亚、南亚、西太平洋等地区。
登革热的预防重点在于防蚊和灭蚊,少去或不去登革热多发地区。
(7)
炭疽的知识及预防;
什么是炭疽
炭疽是一种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
炭疽的临床表现
炭疽分3种类型,其中皮肤炭疽占炭疽总数的95%。皮肤炭疽的临床表现为:
皮肤感染了炭疽杆菌后,快则12个小时慢则5天,就会出现不适症状。患者感觉发热、头痛、四肢酸痛,并在细菌入侵部位出现红色稍肿的小突起,感觉有些痒。1
—2天内突起越来越大,皮肤越来越红,在突起周围出现一圈小水疱。随后水疱破溃,中央溃烂,形成一个大溃疡。溃疡底部是一个厚的皮革样的黑色痂皮。炭疽的最大特点是,虽然皮肤破损明显,但并不感到疼痛。一般2
—3周后,痂皮脱落形成疤痕。感染皮肤炭疽后患者要及时治疗,避免病菌进入体内器官而导致死亡。
炭疽的传播途径
牛、羊、猪、马、驴、骡等草食动物是炭疽的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种:
a.接触传播:人接触了患病动物的皮、毛等,炭疽杆菌可经破损的皮肤进入人体而使人感染疾病。
b.呼吸道传播:人吸入了炭疽杆菌的芽孢后可患肺炭疽
炭疽的预防措施
a.隔离患者及病(死)畜。患者应该隔离至创口愈合、痂皮脱落、症状消失。病(死)畜应焚毁或深埋,坑内应撒漂白粉或生石灰。
b.严禁剥食或贩卖炭疽病畜的肉和皮毛。
c.可能感染炭疽病的畜牧业、屠宰业、畜产品采购加工业等从业人员应接种疫苗。
经过第二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对传染病的相关知识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有了知识,还要有正确的态度。为了进一步对学生渗透情感态度教育,我特设计了第三个教学环节:
(三)角色体验,情感升华
活动方法:(1)课件展示两个话题:
话题之一:假如你是个乙肝患者,你的心情会怎样?你希望别人怎样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你?你该怎么做?
话题之二:假如你的身边有人是乙肝患者,你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他?同时你还应该怎么做?
(2)让学生表达交流、互评。教师再给予评价。
活动目的:通过此活动,让学生进行设身处地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对传染病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认识到在生活中应当关爱、不歧视传染病人,同时应当自觉主动增进健康,保护好自己不被传染,从而实现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四)课堂小结,知识反馈
活动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本节所学,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收获等。
(2)巩固练习,反馈检测:课件展示相关典型习题,学生做题,表达交流,教师给予激励性评价。
(3)结合第二个有关“天花”的思考题,再一次、进一步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预防传染病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长期不懈、反复进行!我们要为预防传染病做长期不懈的努力!
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总结与归纳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再次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和渗透。
(五)期待与祝愿,情感再次升华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宜兴市城区563家各类娱乐场所进行排摸,根据派出所、卫生监督所提供信息,结合实地目测观察,共确认108家高危娱乐场所,其中洗浴中心15家,歌舞厅28家,洗头房55家,其他10家。随意选择其中42家,包括洗浴中心3家,歌舞厅9家,洗头房30家,共调查了270名服务小姐。
1.2 方法
通过面对面深入访谈的方式,完成《宜兴市娱乐场所服务小姐艾滋病性病调查问卷》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填写。问卷内容包括服务小姐的社会人口学特征、性病艾滋病知晓情况、个人性行业与安全套使用情况、性病求医行为,共4部分。同时抽取5 mL静脉血进行HIV抗体及梅毒抗体检测。HIV抗体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初筛,发现阳性送省疾控中心艾滋病确诊实验室确认。梅毒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检测。
1.3 统计分析
调查问卷信息通过Epidata软件录入,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接受调查的服务小姐年龄16~45岁,平均24岁;文化程度以高中以下学历为主,其中小学文程度占17.41%,初中文化程度占49.26%,高中学历占30.37%,大专及以上程度占2.96%;未婚者69.63%,已婚者28.15%。72.12%为外省市户口,目前从事本行业平均每天收入少于100元者占22.22%,每天收入在100~300元之间者占73.70%,日平均收入超过300元者占4.07%。
2.2 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
2.2.1 性病认知 被调查对象对性病的症状认识程度各不相同,知道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是女性性病症状的只占23.33%;知道阴道异常分泌物是性病症状的占62.59%。
2.2.2 性传播疾病认知 对于有关HIV传播途径预防的知识知晓率为70.04%,对HIV 3种主要传播途径(性途径、血液、母婴)回答正确的比例分别是81.11%、78.89%、64.81%。对于一些日常生活接触方式是否会传染艾滋病,调查对象的认识程度各不相同,而错误的认为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的高达58.89%(表1)。
2.2.3 预防知识 艾滋病预防措施知晓率为65.55%。 认为每次性生活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能预防艾滋病者占81.48%,错误的认为口服避孕药能预防艾滋病者占11.11%,认为服用抗生素类药物能预防艾滋病者占15.93%,知道与外表上看上去健康的人发生性关系,仍可能患性病者占21.85%(表2)。
2.3 个人与安全套使用情况
270名接受访谈对象第1次平均年龄为19岁,最近1周平均每人与2名客人发生;67.78%的小姐与客人发生性关系时要求客人使用安全套。最近半年里,58.52%的小姐除了客人还有固定性伴;最近一次与固定性伴在一起52.59%的小姐未使用安全套;小姐最近一次与客人在一起安全套使用率为70.00%;双方共同提出使用安全套占51.67%,客人提出的占11.52%,自己提出使用安全套的占36.8%;不用安全套的原因为客人不愿意使用者占19.28%;如果客人不想用安全套,在对方提出加钱的情况下,50.74%的小姐加钱也不做。如果得了性病,87.78%的服务小姐会停止,3.7%的小姐不停止,病情很严重才会停止,5.19%小姐虽然不停止,但是每次都用安全套,3.33%的小姐拒答(表3)。
2.4 性病求医行为
如果怀疑得了性病,愿意到正规综合性医院性病门诊看病的占75.93%,自己买药的占7.78%;选择医院时关键取决于诊疗水平的占65.19%,选择保密性好的占12.59%,按收费高低选择者占9.26%。
2.5 实验检测结果
270人中HIV抗体均为阴性,梅毒检测阳性7例,阳性率为2.59%。
3 讨论
娱乐场所服务小姐掌握艾滋病相关知识对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流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宜兴市高危娱乐场所的服务小姐以年轻未婚女性为主,外来人口占72.12%,日收入在100~300元之间的占73.7%。92.51%的调查对象认为自己没有感染艾滋病危险。提示这一特殊人群普遍对艾滋病的危害认识不足,缺乏防病意识,是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的重点目标人群[1]。
娱乐场所的小姐对艾滋病知识虽然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远不够全面和深入。艾滋病预防知识、预防措施知晓率分别为70.04%、65.55%,[2]均低于江苏省的77.1%、73.3%的水平。[2]这与调查样本部分来自低档洗头房有关。提示今后我们要针对各种不同娱乐场所有侧重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外展工作,提高知晓率。既要提高小姐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的认识,使她们认识到目前所从事的工作是危险的,必须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又要让她们了解艾滋病非传播途径,减轻她们对艾滋病的恐惧,营造一个非歧视艾滋病患者的环境。对性病知识了解较少,对知道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是女性性病的症状的只占23.33%。提示在干预工作中,应首先对这类高危人群进行全面的性病防治基础知识宣传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较为全面彻底地减少性病和艾滋病在人群中的传播。
调查显示,虽然在中70%的小姐使用安全套,但在对方提出加钱的情况下,只有50.74%的小姐坚持不用安全套不发生关系。陈树民[3]的研究中也提到在娱乐场所从事“商业性”小姐往往受到利益驱使,加上对自身危险认识不足,而常常不用安全套。而与固定(男友、情人)在发生性关系时52.59%的小姐未使用安全套。虽然知道安全套能预防艾滋病,但不坚持使用是因为小姐对艾滋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说明干预措施还要加强,行为干预是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推广使用安全套有效预防艾滋病性病的宣传还要加强,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大力推广安全套使用。通过健康教育,让目标人群提高安全套在预防性病艾滋病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4]。提倡在娱乐场所100%使用安全套。
服务小姐对干预工作态度、需求和建议等信息表明,大多数服务小姐在怀疑感染性病时,大都能选择正规的大医院就诊。相关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必须杜绝任何歧视,为她们提供规范的诊疗,并引导其正确就医,从而防止性病的扩散,达到预防艾滋病传播的目的。
4 参考文献
[1]蔡晓峰,杨美霞.85家高危场所服务小姐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及行为调查[J].上海预防医学,2007, 19(5):218-218.
[2]闫红静,陈国红,等.江苏省推广实施娱乐场所行业干预项目基线调查分析[J].江苏预防医学, 2007, 18(1):13-15.
[3]陈树民,李冰,李长玲,等.商业性性接触中安全套使用频率及影响因素调查[J].中国艾滋病性病,1998,4(6):348-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