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阅读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1 12:33: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阅读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阅读论文

篇1

没有广泛阅读,就没有研究方向;没有广泛阅读,就没有真正的课题研究。广泛阅读,是课题研究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一旦课题研究的内容确定下来后,那么,广泛阅读也就毫无疑问地成为了进行课题研究的第一要义和必经环节。就笔者来说,因为当时研究的课题任务是莎士比亚及其悲剧(跟教材的结合点是高中语文教材《必修4》中《哈姆莱特》第五幕第二场),这是跟中学生阅读实际距离较远并且非常陌生的外国文学。为此,我首先必须要做的就是广泛阅读。为了准确深入地了解作者,我从莎士比亚人物传记读起。在这方面,我阅读了童一秋主编的《世界十大文豪———莎士比亚》,李政主编的《与名人有约》(莎士比亚部分),张可、元华翻译的《读莎士比亚》等。为了精准把握整个莎士比亚悲剧的魅力,我在对比了两三个翻译版本后,选取了相对最能保持原著特色的朱生豪译本《莎士比亚戏剧集》。为了研究戏剧语言尤其莎翁“莎化语言”的独特魅力,我还广泛地阅读了谢伦浩主编的《世界著名台词鉴赏》,刘孝通主编的《外国文学艺术发展史》等。有了广泛阅读,我对莎士比亚及其“四大悲剧”就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为做这个课题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使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文学视野有了一定的拓展。青年教师做课题研究,最有意义的地方,就在于阅读范围的扩展和阅读能力的提升。广泛阅读会使青年教师从阅读中汲取养分和智慧,从阅读中完善知识结构、延伸阅历、开阔视野。

二、课堂实践

如果说,广泛阅读是青年教师做课题研究的基础,那么做课题研究的另外一个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青年教师能够把其研究的成果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即课堂实践中。笔者从自己开设选修讲堂的课堂实践过程中,得到启示:课题研究对于一个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是锻炼了青年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因为选修讲堂的开设针对的对象跟平时课堂教学有所不同,所以,我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掌握他们对外国文学、对莎士比亚、对悲剧的已有认知程度等情况。经过对参加这门选修课的学生实际情况的真实了解,我才能根据他们的所需和我所掌握的资源进行梳理、归类、整合。找出跟学生实际相结合比较紧密的地方进行讲解。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让课堂既能扣住学生的兴趣爱好,又能让学生最大限度掌握我的课题研究的精髓所在。二是锻炼了青年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通过课前的精心筛选和准备,并对课题研究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提炼,这正好能提高自己搜集材料、组织材料、应用材料的能力。从而让自己的各种零散的知识,更加系统、更加完备。对于教学设计,也能从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提炼出最精准最恰当的素材,整个的教学流程当然也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通过课堂实践这个环节,青年教师必将能在教学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课堂驾驭能力等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升。

三、教研提升

教研是青年教师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如果说能教书只是“匠”的话,那么,做研究就是从“匠”走向“家”最好途径了。因为有了广泛的阅读作为积淀,有了课堂的实践作为实战。就具备了使青年教师从“匠”走向“家”的重要条件了。如果对课题研究中某一个问题产生困惑,抑或产生兴趣,千万不要放手,多个心眼、多点思考,勤于动手、善于总结,就有可能会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如果能尽量形成文字的形式,这也就将会成为以后教研论文的基本雏形了。就笔者自身而言,我对莎士比亚的戏剧语言进行了重点分析与思考,已经形成了近四千字的单独小论文。

篇2

关键词:阅读习惯;初中语文;课堂环境

培根曾说:“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在此基础上探讨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更有其普遍意义。学习方法从大范围上来讲是学习艺术,也可以归结为学习科学的范畴。而本文仅就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学习方法作一探讨。

一、整体感知文章

应从整体上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即文章的观点和材料、大体的思路与布局,获得总的初步印象;例如:语文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初读文章时,较快的通读全文,只求大体了解而不做细致推敲,只求粗略的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而不作精确的归纳,然后以这个总的印象为出发点和依据去深入理解分析文章和各个局部、片断,直至词句关系、意义,以及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最后把各个局部、片断连接起来。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高屋建瓴的分析阅读材料,思维上由粗到细,视野上由大到小,从而快速而准确的把握住要点。先从整体去感知文章是为精读详析做准备,对进一步深入阅读,透彻理解、全面把握文章的精髓,起到了确定方向的作用,从而使对文章的理解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二、掌握各种文体不同阅读要素

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除了了解共同的阅读规律外,还要懂得各种体裁作品各自的阅读规律,在阅读时能恰当的应用一定的阅读方法,比如:记叙文是写人记事的文体,阅读时应抓住其“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还要辩明记叙的顺序、寻找文章的线索。然后明确材料是通过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来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从而抓住的文章的主旨。与记叙文相类似的散文应抓住其“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来阅读,还有小说应从其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这三要素来阅读。应用各种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来塑造人物形象凸显人物性格以及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表达效果是我们在阅读小说时不可忽视的两个重点。而说明文在于说明事物的特点和阐明事理的文体,阅读时应先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而后理清说明的顺序,重点在于分析说明的方法,最后品味说明的语言这一方法来阅读。对于议论文,它主要是论述作者的见解或主张的,因此阅读时要弄清作者所提出的主张(论点),明白作者采用什么材料――事实或道理(论据)来证明论点,还要理解作者是如何运用这些材料来证明论点的(论证)……这些基本阅读方法是我们在阅读时应该注意的,我们应该努力寻找自己喜欢的,效果最佳的好方法来指导自己的阅读,充分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三、以说带读,提高阅读水平

在阅读时,恰当的、充分的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器官并用。即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语文老师可以借助录音磁带,范读,齐读等形式,特别是借助一些经典古诗词或美文(如朱自清的《春》,刘禹锡的《陋室铭》等)来带动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阅读,尤其是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获取并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使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活泼。通过阅读,感悟作品的思路,可以有效的规范自己的逻辑思维,使语言条理清晰,发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真正感受到每一个字,每一个音节都是一个优美的音符,形成良好的语感。

四、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情感因素

情感属于非智力因素的范畴,它能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激励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情感与认知相互影响,同时与非智力因素的其他方面,如兴趣、信念、内驱动力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在学生的个性发展过程中,情感起着一种侦察机构的动力功能,监视着信息的流动,唤起主体对信息的追求。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且更是贯彻情感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充满积极情感的和谐的语文教学情感氛围,师生双方才能融洽,语文课堂教学才能顺利有效地进行。因此,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应重视激感因素。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情感”,笔者提出以下看法:

一、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

高中语文教材内容是语文教育的客观依据,其中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新课标下的现有的众多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注重了文学艺术品质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更多地体现了时代精神。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必须悉心钻研教材,理解教材,吃透教材,并结合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把它们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再通过创设情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传达给学生。这样,才有可能选择适宜的教育教学方法,创设出一种极富陶冶力量的情境,通过引导和培育,潜移默化地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展示情感过程,保证教材内容的引人入胜。因此,我们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常常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采用创设情景的教学方法,辅以声情并茂的朗读、烘托渲染的背景穿插等手段,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引发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达到文意的理解与情感体验的统一。例如,在讲授《归去来兮辞》一文,教师可以采用朗读引发先声夺人,再补充人物介绍及背景材料,放图片和录像,让学生增进了解,有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讲解《滕王阁序》一文,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一幅海天一色的壮丽秀美的风光图景,并让学生听录音,看课件,通过渲染气氛,以强烈的感情引发学生的兴致,自己疏通文章的内容。这样在生动形象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既学到了相关知识,又得到了美的享受和情感的升华。

二、充分调动教师自我的教学情感,以情带情,激发学生的情感

如果教师把对事业的爱与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那么,他的教学一定是充满激情的。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人的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教师的情感是学生情感培育的催化剂,教师应该用他深刻的思想内容,丰富的情感世界,飞扬的激情,感染学生,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从而使枯燥的语文教学成为一次学生的情感体验之旅.要做到这样,首先,教师必须挚爱和尊重自己的学生。爱这种情感是最有感染力的,也是学生最能敏感体会的,学生对老师也因此更尊敬,更喜爱,并且,还常常会因为爱老师而爱上老师所教的学科。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没有情感、没有爱,也不会有教育。语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情感,需要语文老师付出赤诚的爱心,才能以情动情,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语文老师的爱,首先是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和教学工作。以充沛的精力、忘我的工作、满腔的热情投入教学工作之中,才能使学生对老师及其事业产生敬佩之情进而喜欢上语文课。其次,教师应深入体验教材蕴涵的情感。要想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感染学生、打动学生,自己首先要被课文中的情感所感染和打动。因此教师首要的是练好内功,不断夯实思想内涵,提高文学艺术修养,丰富人生阅历,深刻领会作品的思想感情。如是,教师以愉快的心情,和蔼的表情,亲切的语言,充沛的情感,飞扬的激情,必能造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愉快与情感激荡的海洋里畅游,让语文学习回归到它应有的要义。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若能以真心热爱学生,以真诚的自我对待学生,坦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学生就会向老师敞开心灵的大门,愿意和老师保持心心相印的关系,向老师传达出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感受。师生这种真诚相待是建立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营造情感氛围的基础,从而能使学生感到自己的人格被尊重、被欣赏,那么他们就会全心全意地与教师配合上好语文课,也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育、忠告与批评,使语文阅读教学活动能够在良好的情感氛围中活泼、生机盎然地开展,以达到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全方位营造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实践证明,语文阅读教学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是激发学生情感因素、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途径。在语文阅读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借助网络下载软件、网上查寻资料等与学生相互交流等方法来完成语文的自主性学习。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地扬长避短,而不能不顾教学内容是否适合运用多媒体的情况而一味地配上多媒体课件。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选文,既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又凝聚着强烈的感情,渗透着深刻的哲理。学生从认知入手,借助形象,引感,在情感的陶冶下,展开想象,启动思维,从中感受、体会、感悟、理解并获得一定的语文能力,此类选文就不宜用多媒体课件从头到尾讲解,而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品读中领悟,在情感的浸润下获得新知和美的享受。而相反,有些知识的学习就必须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才能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在科普类文章的阅读教学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教学手段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更生动,而且还能激起学生的情感,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采用讨论式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讨论式教学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情感。此外,启发式、辩论式、对话式等教学方式以及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搞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写小论文等有趣的教学方式,都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促进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引导和培育学生情感世界,重视情感因素的激发和体验,对于活跃语文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贯彻素质教育原则,提高语文阅读教学实效,回归语文学习根本目的,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4

学生的“阅读兴趣是点燃阅读激情的火种;是引领学生运用批注式阅读策略丰富审美情趣和阅读感受最好的老师;是批注式阅读走向成功的真正秘诀”。(余彤辉.也谈“创造性阅读”.中学语文教学,2005.5)因此,语文教师应该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唤起学生对批注阅读的欲望,激发他们自主个性阅读的兴趣。具体来说,教师应该由易到难推进范例,主动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教学氛围,打消学生的畏难情绪。笔者在《月迹》一文教学中,利用课文已有的旁有批针对性地带领学生进行课文阅读学习,让学生从旁批中找寻答案,使学生能主动明白旁批对于阅读的重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兴趣。主要分三步:首先,笔者从课文的题目入手,提问“初读寻月之‘迹’在文中体现在哪里?”(因为本文旁批中已经说明了“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所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就是让学生关注旁批的内容、明白它的重要性”。)其次,在师生共同品读“赏月之美”的时候,让学生“任选角度,展开讨论”。交流后,利用PPT呈现旁批范例,并归纳明确。再次,在深入探讨主题的时候,重点围绕“沙滩议月”让学生学习批注。这样,学生既能明白文章的主题思想,又能深切地感受到批注阅读对文章理解的重要性。有学生对最后一段作了这样的批注:“我惊叹于孩子们发现美的目光,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对美好事物强烈追求的精神。可以想象出:当他们醒来了以后,或许美丽的月亮早已羞涩地躲藏起来,令人难忘的月迹没有了,可是我深深相信,它依然留在了孩子们的心里,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这种立足于书本批注,再引导学生对其他段落和内容进行批注式阅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传授批注方法,鼓励自主应用

掌握和运用恰当的批注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如果学生学习了批注方法,就能“借力发力”,游刃有余地投身到批注阅读的实践中去。由此可见,传授批注式阅读方法是实现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必然之选。学生如果得到教师的“授渔”之法,必能全面轻松地把握阅读的广度和深度,提升自身的阅读能力,变“单向输血”为“循环造血”。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种,如:“情感式批注、质疑式批注、评价式批注、符号批注法、鉴赏式批注、联想式批注、体验式批注”(沈萍.阅读批注法的益处及指导步骤.甘肃教育,2007.3)等等。这些阅读方法都符合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了批注式阅读的要领,在批注时就能深浅自如,游刃有余。笔者在讲解《赵普》一文的时候充分利用“评价式批注”的特点,引导学生对“赵普”和“龌龊者”进行人物评价。有学生在掌握文本内容的前提下写出了以下的评论:“作为一位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赵普,有超出一般读书人的学习意志,有‘以天下事为己任’的宽广胸襟,有不计较个人荣辱安危,一心为国的坚定意志。他才是真正的伟丈夫”。还有学生从“宋太祖”的角度来评价:“作为一国之君,并没有固执不化,而是能知人善用,知错就改,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也正是这样的精神才被后人尊称为一代明君”。从这两位学生的评价式批注内容来看,学生已经提前掌握了教师想要拓展的内容。这种自我学习的成果正是批注式阅读方法带来的效果。

三、关注批注阅读后的反馈和评价

反馈交流是利用教学评价对阅读进行“二次批注”,是批注阅读十分重要的一环。它在整体教学活动中起着调节、控制作用,保证着教学活动的预设和达成。学生对文本进行批注式阅读进而生发的感悟,因受制于初中学生思想的不成熟、个性张扬的多样性,以及“个体知识水平、思维模式、认知角度等多方面的差异性”,(田耕.指导性阅读与自由式阅读.语文教学与研究,2012.1)往往出现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批注内容。这时,教师有必要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对批注阅读的内容进行反馈和评价,突破个体思维的局限。学生在自我反思、群体争鸣、师生交流中取长补短,获取反馈信息,重新审视自己批注思考的过程,保留成功的经验,筛选重构不足的部分,达到的教学目的。笔者教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时,在文章的最后迁移关于“学生应该学会做一位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会围绕“正直无私、坚定勇敢、毫不妥协、刚正不阿”等来说明。应该说,这也是笔者设计的初衷。但是,有一位学生却很另类地提出“不能刚正不阿、正直无私”,因为从古往今来事件上看得出“正直的人往往受到排挤,不被重用”。而排挤也就意味着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同时还给家人带来苦难。与其这样,还不如“和稀泥”。

篇5

(一)申论考试的特点

现在社会上不少人把申论单纯理解为命题作文的写作,可能是申论的某些形式引发了人们的误解。其实,根据申论的有关规定可以看出申论是一种整合体,有别于命题作文,它考查的内容更加全面并把阅读理解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因此,申论作为一种新文体,具有以下特点:

1.申论考试内容具有广泛性。

申论考试的阅读材料不是命题人主观编造的,而是现有的社会问题延伸出来的,有既定的事实存在。所以说,申论考试的内容涵盖范围广,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教育等多个方面的社会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时事新闻,能够多角度认识、分析社会问题,形成一定的处理问题的能力。

2.申论考试内容具有针对性。

申论考试的内容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考查目标明确。学生在作答不同题目时,要求有所不同,可能是概括、缩写,也可能是要求以一个执法者的身份来作答。前者主要是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后者则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3.申论考试内容具有灵活性。

申论考试内容的灵活性主要体现在它的考试形式和文体方面。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给予不同的现实情境,让学生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同时使用不同的文体体现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意图。

(二)申论考试的阅读理解能力目标

针对不同类型的申论考试,阅读理解目标有所不同:“省级以上(含副省级)综合管理职位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全面把握给定资料的内容,准确理解给定资料的含义,准确提炼事实包含的观点,并揭示反映的本质问题。”“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和行政执法类职位申论考试阅读理解能力则要求能够理解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把握给定资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给定资料涉及的观点、事实作出恰当的解释。”虽然具体的要求有所不同,但其本质是相同的,就是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是作为一名公务员必须具备的能力。在日常事务的处理中,阅读、整理、概括、说明是常常使用到的,而阅读理解能力也是是否胜任职务的考查标准之一,如果没有基本阅读能力的辅助,何有工作绩效之谈。所以说,在申论考试试卷结构中明确表示要先阅读材料再完成后面的题目,再一次强调了阅读理解能力在申论考试考查目标中的重要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说突破阅读材料是进行申论考试的第一关。阅读材料的阅读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申论考试的成绩。从现行公务员申论考试的要求来看,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是重点,也是考生口中的难点。近年来,公务员申论考试中阅读材料的字数越来越多、篇幅越来越长,2004年和2005年国考中申论给定资料字数在4000字左右,2006年则高达8000字,2008年申论材料为7000字左右。字数和篇幅的加大,使考生们叫苦连天,文章字数这么多,读下来都需要好长时间,怎么有时间答题。在考生的抱怨声中不难看出:大多数考生在阅读能力上存在欠缺。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在语文学习中是重中之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只是学会了阅读的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却存在极大的问题。

(一)阅读教学的现状

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学好教材课文,更重要的是掌握阅读的技巧与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量。随着教育改革的进行,语文阅读教育教学不断革新,教师阅读教学的实践虽然不缺乏优秀案例,但依然存在着应试教育的痕迹,效率低、效果差说明阅读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

1.学生的阅读量不足。

阅读作为语文阅读教学的重头戏,历来是教师的教学重点。教师课上的阅读教学是想用方法来引导学生体味阅读的乐趣,并从中获得阅读方法,从而提高阅读的能力。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目前中国学生的阅读量不足以支撑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在全国学生阅读量调查中发现:我国小学生平均每学期阅读课外书11.76本,随着学习阶段的上升,阅读量呈下降趋势。这足以说明我国学生阅读量的严重不足。阅读教学问题的本质在于阅读量的多少,这也就是虽然有些学生学习名列前茅,但语文成绩平平;相反,有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语文成绩很好。好学生在课上关注阅读的“精读”,忽略了课外的阅读量。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即使再好的阅读方法也无法提高阅读能力。阅读量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眼界,也可以积累语文知识,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

2.学生的阅读习惯欠缺。

有句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一个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可以丰富知识,而且对于提高阅读能力相当重要。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将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一贯的语文教育思想。但现在的学生们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形成了一定的阅读路线:先分自然段、再精读文章、总结文章。这种阅读路线只是考试的产物,没有实效性。良好的阅读习惯应该是自主读书,边读边思考,使用工具书,对于重点知识随时做读书笔记,以便以后参阅。因此,形成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会终生受益的。

3.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被禁锢。

新课程标准一直倡导学生要有创新性思维,发展自主探究的能力,但在现实的阅读教学课上,学生们的创新性思维一定程度上受到禁锢。因为一些老师认为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会扭曲课文的意义,所以会反对学生对课文的新解读。实际上这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给予正确的指导,而不是一味的否定。

4.学生的“快餐式”阅读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渗入日常生活并改变着我们的学习、生活方式。学生们的阅读方式逐渐“快餐化”,不再进行长篇的文字阅读,而是喜欢短篇幅的阅读。手机、电脑现在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资源的主要途径,他们认为这样的阅读不仅节省时间,而且能够大容量获得信息。但是,这样的阅读方式并不能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反而在做长篇阅读材料时,易浮躁,没有耐心分析,导致题目的失分现象。

5.教师的阅读评价和指导。

阅读评价作为一种阅读手段在阅读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在教师阅读教学中阅读评价的缺失极为严重,甚至可以说没有阅读评价。在阅读教学中,大部分时间是教师布置或督促学生去阅读,但是针对阅读后的评价和指导却没有,这就可能挫伤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兴趣,不利于阅读教学的进行。

(二)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反思

阅读教学一直是教师认为教学中最棘手的部分,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部分。它不仅需要教师教好,还需要学生的配合。关于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反思,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说:

1.教师教学素养有待提高。

教师进行阅读教学的前提条件是备好课。备好课不仅仅是通读课文、做好教学设计、讲解重难点、看教参,而且是对所讲课文有独特的感受,从自身的感悟出发,给学生去讲解,讲出自己的风格,不仅仅只是泛泛重复教参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

2.教学思路老套,无新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使学生对阅读教学充满兴趣,就要对教学的思路进行革新,不仅仅是学生都会重复的老套路,毫无创新之言,反而引起学生的枯燥感,使学生丧失兴趣,以致出现厌烦感。

3.阅读教学课堂生成资源少。

课堂生成资源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得想要的阅读资源。但现在,不少教师为了提高成绩,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只是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展开阅读教学,特别是新教师(因为害怕在课堂上出现不必要的错误),从而忽视与学生的沟通,使学生不能在有限的课堂上获得更多的知识,课堂的生成资源少。

三、申论考试视角下的阅读教学

在申论考试的视角下看阅读教学,可以发现学校的阅读教学存在着“实用性”和“应用性”的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是针对课本上文章的内容,再加上学生阅读量少,致使在申论考试中第一关—材料的阅读上失误,从而导致了申论考试分数的不理想。针对申论考试的特点和申论考试阅读理解能力的目标,从以下两个方面改进阅读教学:

(一)实用性

实用性是针对阅读教学中知识与社会和日常生活脱离的现状提出来的。申论考试内容有广泛性、针对性、灵活性,因此,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首先,阅读教学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上文章的内容。北师大教育学部副部长、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标研制组专家郑国民表示,“没有真正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考试得高分是不可能的”。所以说,应该从多角度,如政治、法律、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报纸、期刊进行阅读、探讨,拓宽的阅读知识面,增加阅读量,对各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其次,要注意将阅读教学与其他各门学科相联系,因为语文本身就是一门多知识面的综合性学科。从联系中有针对性地充实阅读教学的内容,从而增加阅读教学的实用性。最后,要灵活进行阅读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解答问题,能够举一反三,从整体出发,全面把握阅读材料的本质,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从不同角度多样性地阐述话题。

(二)应用性

在实用性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无论是申论考试还是阅读教学,最终目的都是在实践中应用。申论考试的阅读理解能力目标也提出了要能全面把握阅读材料,并能找出反映的本质问题。所以说,在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将这种阅读理解能力应用到实践中,处理实际问题,而不是纸上谈兵。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在实践中演练,并积极进行阅读指导,帮助学生抓住阅读材料的关键点,同时把握阅读的准确性也至关重要,比如:在学生读完一本书后,教师可采用读书报告会的形式,让学生对看的这本书向同学们进行一下介绍或推荐,这看似与阅读教学无关,但实际上学生在介绍的过程中对所看书本进行了概括总结、提炼书中关键点的练习,最后教师可以进行指导、鼓励;另一方面,可以从不同角度训练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掌握、理解能力,比如说可以采取概括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缩写或是扩写等等方式。

四、结语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个性化 教学

在教学领域中,个性化阅读一直是众多教育界人士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有学者认为个性化阅读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一种教学方式,同样也不是一种单纯的教学模式,实际上它被认为是一种教育教学的理念,它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以阅读为介质反应个性化教育观念的一种教学方法,从某种意义来说是它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行为。又展现了学生的主体能力。在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理念下,教师在充分弘扬学生的自我意识过程中,也在不断延伸学生的学习时间及空间,将二者合理化安排、调整,充分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想象力,以此鼓励学生个性的差异性与众多不同的解读意义,并引导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与学习,自主发现、创建文本的意义,更好的加深文本情感的认识与领悟。以此来达到学生语言及精神的共同进步与发展。可以说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实施将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新鲜血液与原动力。

一、个性化阅读教学对语言学习的作用

就语言学习的方面而言,个性化阅读教学有利用帮助学生领悟、累积、感受、运用语言,借此来培养学生在学习语言的时候从中认识其深刻的道理、领会它所描写人物的思想情感、领悟其体现的精髓,同时在此学习过程中不断的积累语感,并且学着如何正确运用。有学者认为现代的阅读理论展现的是阅读者高度的个性化心智活动,阅读需要凭借着个人的情感基础、生活经验、语文积淀来唤醒自我直觉意识,对文章做个性化理解阅读,重新构建一个新的文本。这样对每个学生而言,因为个人的生活、学习经历不同使得他们的经验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每个学生将在自己的经验背景下,带着自己的风格和个性来阅读,及时针对同样的一个词语,同一个句子,往往也会有各不相同的理解和领悟。所以抓住关键语言点,使学生深入领悟理解,在个性理解的前提下组织有效的交流讨论将各自的理解都展现出来,并能够整理成为全面、准确、深刻的理解语言,这才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工作。

如何使用语言是我们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在理解语言、感受语言的前提下让学生能够运用文本语言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教师要通过钻研教材,以教学目的为中心,抓住语言使用的关键点,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强化对文本内容意义的理解,拓展语言的学习运用能力,取得个性化阅读的成绩。

语感的形成是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日益培养积累的对语言的感受能力。语感的培养是语言学习工作的关键部分,因为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对语言的感受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千差万别。要开展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方式,就要使学生加深对语言的感受,发挥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从而表现出应有的价值。

二、个性化阅读对情感学习的作用

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个性化阅读教学有利于学生接受情感、价值、态度观的正向熏陶、引导及树立。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阅读时要投入感情、领悟感情,接受美好情感的感染和熏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体会作者在写作时的情感,从而获得美好的情感,发展美好情感,实现我们阅读的价值与目的。有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执教《天鹅的故事》,在精彩授课的尾声向学生提问:猎人以打猎为生,面对一大群天鹅,为什么放下了猎枪?对这样一个思维容量很大的开发性题,学生需要结合对文本的全面理解与感悟才能很好的做出回答,有学生认为是猎人对这群可爱天鹅的爱心,不忍心射杀;也有人认为我们应该保护野生动物;还有人认为是猎人见天鹅的生存环境恶劣,动了恻隐之心不忍心对它们采用这样的残忍方式来伤害天鹅……显而易见,这是值得倡导和表扬的与文本主人公交流的过程,这样的交流方式使得猎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到达了一定水平的和谐与统一。

三、个性化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思维的作用

就思维训练的作用来说,个性化阅读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深刻性和灵活性。思维的深刻性要求不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蒙蔽,而是通过表面的现象发现最关键、最根本的问题,借此达到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小学生通常都因为知识积累的不足,表面现象储存的东西不多,可利用的东西相对太少,因此使思维的深刻性收到局限。个性化阅读要通过从多方面理解阅读的观念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各自不同的理解与感受,在通过大家的交流活动这种方式,把学生的思维向深层的意义引导,从而达到应有的教学意义。

参考文献:

[1]邓兆艳.如何实施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1(08).

[2]张洪斌.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初探[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1(07).

篇7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其一直没能够受到足够的重视,这就使得即使在新课改中阅读的重要性受到了重视,但是阅读的效率还是没能够得到有效提高。首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调,并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也比较少。同时教师灌输式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教师未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导致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境地。同时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外乎就是带领学生阅读,对于重点进行划线,通过记录在背诵,这样就使得教学安排变得十分紧凑,学生没有了学习的热情,教师教学感觉到疲倦,学生学习感觉到乏味,从而也就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谈到学习的重要性,小学生会感觉到很模糊,无法进行有效的理解,但是小学生对于新鲜的事物都具有好奇心理,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会表现出更多的热情。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开展有效的教学模式,通过适当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这样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生受到兴趣的趋势,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例如,教师在讲解小学语文教学内容《风筝》的时候,不用急于让学生开展阅读,而是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对学习主题产生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操场上开展放风筝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提高自己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放风筝的游戏,让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文章有了更多的兴趣,并且通过亲身放风筝的经历,学生也会更加愿意学习文章,此时,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让学生对于文章内容进行阅读,能够使阅读的效果变得更加明显。

(二)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有的时候教师会为了赶教学进度,尽快完成教学任务,而使教学的设计变得非常紧密,同时减少了和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时候都是跟着教师进行阅读和记录,没有深入地进行知识的探究,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师应该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采取与朗读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能够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教师应该尊重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文章大意的体会和思考,让学生能够以自己的视角进行文章的学习和理解,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是带着文中的感情在阅读,大大提高了阅读的效率。例如,在学校小学语文知识《观潮》的时候,教师应该让学生从中摘录一些气势磅礴的句段进行朗读和阅读的比赛,让学生能够以最饱满的精神投入到比赛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阅读的快乐,同时又能够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更好的体现。

(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想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就要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让学生能够自觉地开展阅读,才能够使阅读的效果达到最好。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针对学生的不良阅读习惯,及时进行纠正,让学生能够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能够专心致志地开展阅读学习。同时,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尽可能多地进行思考,能够提出更多的问题,同时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分析和思考,找到问题的最终答案,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最后,教师应该改让学生能够扩大阅读的范围,不应该一直禁锢在教材中,应该广泛地涉猎更多的阅读材料,涉及到更多类型的文章,从而使学生的知识量得到扩充,让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开放,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保证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最终提高小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三、总结

篇8

一、在名著阅读中获得真体验

(1)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课外名著阅读,兴趣因素相当重要。阅读既有认识和教化作用,也有娱乐作用。就一般人的阅读经历来看,多数是从兴趣人门,才逐渐迷上读书的。一上来就对学生大谈作品的社会意义、艺术成就,很容易把学生吓退。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要重视开局的读物推荐。不但要根据大纲或我们向学生推荐的书目,更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帮助他们选择那些思想性艺术性强,更要选趣味性强,与他们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情趣相适应的读物。因此,让学生先读《三国演义》、《巴黎圣母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逊漂流记》等。这些作品情节曲折,可读性强,很容易吸引学生。当他们的阅读积累了一定的量,理解能力欣赏水平也有了相应的提高之后,再指导他们读《红楼梦》、《呐喊》、《复活》、《老人与海》等寓意深刻的作品,就比较容易接受。

(2)可喜的阅读成果。以一个课题实验班为例,到高二上学期末,人均课外阅读文学名著8.27部。学生的视野非常开阔。有10人读过古典四大名著;42人读过《三国演义》,36人读过《水浒传》,36人读过《西游记》,27人读过《红楼梦》,26人读过《简爱》,24人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围城》、《呼啸山庄》、《鲁滨逊漂流记》、《傲慢与偏见》、《呐喊》、《家》、《儒林外史》、《子夜》、《老人与海》、《漂亮朋友》等也都是阅读人数比较多的。最受青睐的作家依次是鲁迅、莫泊桑、雨果、海明威、托尔斯泰、莎士比亚、狄更斯、巴尔扎克、契诃夫、马克·吐温等。最受欢迎的都是思想内容积极向上,健康高尚,充满人文主义精神的文学作品。很多学生不但熟知这些作品的故事情节,熟知书中的典型形象,而且在思想上受到良好的影响熏陶。了解作品,熟悉文学掌故,崇尚正直、善良的性格,追求独立自由的思想境界。表现出良好的文学素养和美好的精神风貌。

二、在古典诗歌阅读中获得真感受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璀璨瑰丽的珍宝。缺少有意设计的零星的诗歌学习对学生的影响非常有限,而自觉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多层面的诗歌教育,才更有意义。对学生进行诗歌教育,既强调分阶段相对集中,更注意保持连续性,防止随意的散乱的偶然行为。我们设计在高一品读唐诗百首左右,高二品读唐宋词百首左右。品读的诗作都经过精心选择。尽量选择那些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较高水平的经典诗歌作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由点连结成线,由线连结成网络的文学史的观念。注意量与度的把握。适量扩展,学生能够接受消化,防止过多过滥,影响课本的正常学习。所选作品力求能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兼顾的较高标准;同时还考虑到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欣赏偏好。对作品中一些不够健康的情调,及时正面引导。

对学生进行诗歌教育,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内容和多样的方法。

(1)正确积极的思想影响。我国古典诗歌的主流是健康的向上的,在各个方面都放射着人文精神的光辉。

在指导学生品读这些诗作时,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美好的精神,汲取丰富的思想营养。引导学生从李白的《丁都护歌》,杜甫的“三吏”、“三别”等作品中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从杨炯的《古从军行》,高适的《燕歌行》等作品中感受诗人热烈澎湃的爱国激情,渴望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从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陈陶的《陇西行》,陆龟蒙的《新沙》等作品中体会诗人对统治者榨取万民膏血,不惜敲骨吸髓,以供自己穷奢极欲醉生梦死,为炫耀武功而穷兵默武的强烈批判,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培养他们的平民意识和批判精神。从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李贺的《马诗》中感受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深刻苦闷与强烈不平,感受诗人强烈而又独特的个性追求。从雍陶的《题情尽桥》,陈玉兰的《寄夫》等作品中感受诗人笔下深厚的亲情,纯洁的友情。从王维的《汉江临眺》,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A相》等诗作中深人体会诗人所描绘的辽阔的山川风物,神奇的自然风光,感悟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自然的博襟。从白居易的《问刘十九》,王驾的《社日》等五七言小诗中感受诗人热爱生活,悉心观察细小生活场景的独特情趣。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有效教学 阅读教学 原则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162-01

1 自主原则

不可否认,人与人之间永远存在着个体差异性,而这种个体差异性在推进社会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因为个体差异性让整个人类社会变得灿烂多姿。不敢想象,一个所有人长着相同面孔,说着相同腔调的语言,举手投足一模一样的社会是多么的可怕,如果这个假设成立,人类社会一定没有牛顿,没有了爱因斯坦,也不会出现霍金。古老的中国的“私塾”正是以个别教学的典型代表。个别教学,正是满足这种个体差异以及需求的差异的最好教学方式,它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也符合“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教学。随着班级授课制度的引进,以寻求教学规模为出发点的班级授课制替代了寻求个体差异的个别教学。应该说,班授课制在“促进学生社会化”这个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是整齐划一的目标、内容、方法也抹杀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两者之间格格不入,似乎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要想在班级授课与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那就是只能是自主学习。

“以学定教”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规律。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从而满足绝大部分学生均能在原有基础上增长,这个增长就是生成,就是效果。自主学习是相对于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提出的概念,完全有别于“被动学习”和“机械学习”。钟启泉教授将“自主学习”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国内研究自主学习,以及通过自主学习实现高效教学的名校不少,如江苏的洋思中学、山东的杜琅口中学等。其中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以教导学,以学促教”理念就是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保证学生每节课不间断自学 30 分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而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出评判,个别不会的由教师指导,所有作业当堂完成,课后不留作业。这样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的自主性,从而解放了教师的“教”,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后进生面积大,学生负担重,教学效率低的痼疾。在语文阅读课上,教师同样只讲几分钟,学生通过自学、思考、讨论、交流、练习达成教学目标。从这个角度上看,洋思中W真正实现教师职业角色转变,那就是从“知识的传授者”到“学习的促进者”。从这个意义上看,洋思中学的的高效不是“教”的高效,而是“学”的高效。这里的学,即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成有效阅读教学的目标。

2 对话原则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阅读教学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是学生与教科书之间的对话,是学生与编者之间的对话,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从这个意义上讲,阅读教学的课堂既应有深沉的静思,也应有热烈的讨论。对话,应以问题为中心,问题是对话的基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均应是“问题”这座桥梁联系起来,当然,这里的“问题”首先要避免教师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似的“满堂问”。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学,在分析文章主题以及人物形象或价值取向时通常会有与不同的个性化的见解或疑惑,这样的问题也许并不一定是老师预设的问题,但这样的问题也许往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激发学生好奇心与探究欲,能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甚至不探究明白不罢休。问题也可以是师生或生生对话过程中碰撞出的新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一言堂犹如一潭死水,让人生厌,而师生对话或生生对话却如同一湾清泉,往往能在学生的心中荡漾起一丝丝涟漪,学生畅游其间必能收获无尽甘甜。

3 读写原则

多年来,语文语阅读教学通常是“为读而读”,相当部分教师的潜意识里,文阅读教学就是教学生读懂课文,教大家理解文章内容,即关注文章“写什么”,却很少关注“怎么写”,前者重文章内容,后者重文章表达形式。只关注文章内容的教师通常情况下为了让学生把文章的字面义、引申义等弄清楚而不得不翻来覆去地咀嚼,而学生的认知水平必然有所不同,所以实在不行的情况下,就只能自己嚼碎了再喂给学生,而学生要做的就是记好笔记,背好标准答案。这样的阅读教学,学生没有了个性化的理解。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推进,一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对文章表达形式的关注达到了另一个极端,他们几乎忽略了对文章内容的关注,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文章“怎么写”,关注文章的表达顺序、表达方法、文章线索、文章结构等表达形式。部分教师反对“教课文”,主张“用课文教”,关键是把课文作为一个范例教学生学会写作,他们忽略学生“言为心声所发”的写作需求,把表达技巧、写作方法作为了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有关阅读教学的争论从未停息,既有“阅读本位”论,也有“写作本位”论,前者以阅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后者以写作为出发点,以写作为落脚点。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从写作教学研究转型阅读教学研究,他彻底否决了传统的为读而读的阅读教学,甚至不赞成传统的“听说读写”能力定位,他认为阅读教学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教会学生书面表达――写作。显然,管老师的“为写而教”观点太过偏颇。阅读教学不仅仅要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写作方法,促进书面表达,也要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

4 结语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应以阅读为出发点,以写作为落脚点,即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值得表明的一点是,新型的教学关系并不反对教师的教,而是更多地强调了学生的学,倡导学生学习形式的变革。在这里,既不赞成教师主体论的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是课堂上具有绝对统治力的权威,也不赞成学生主体论的没有原则的学生自由发展,为所欲为,师生关系应是平等、尊重、对话。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高中语文 阅读重要性 教学研究 阅读技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本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社会各界对现在中学语文教学不断进行着反思和总结,最后得到的结论几乎都是:中学语文教学存在“少、慢、差、费”的弱点。关键在于忽视了学生阅读的主体性,忽视了学生对文本主动、自主的阅读,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压制了学生的创造,影响了学生潜能的发挥。根据整个高中阅读教学内容,并结合高中三年的教学进度,可以从整体上来考虑,具体说来可分三个阶段:

一、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明确地指出了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在阅读和鉴赏的活动中,要不断地充实个人精神生活,完善自我,提高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地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够阅读实用类、文学类、专业类的各种文体。从教学大纲对语文的要求中可看出语文阅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的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一定的文学基础,在阅读教学中不应该再像以前那样的传统语文教学方式,教师只是依据课本讲解而讲解,讲解的知识不新颖,授课的方式单一,而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运用个性化地阅读方式去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只有提高了阅读的能力,在做题目时才能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和主旨,一来提高了解题的速度,二来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二、个性化阅读

第一阶段适用于高一学年,主要强调阅读的兴趣,主要从学生主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对学生的阅读范围、角度和思路等方面进行放开,即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阅读对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阅读的兴趣,语文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30年的经验使我相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是否会很好地阅读。会边读边想的学生,比起那些不会迅速阅读的人来,处理任何事情要快些、顺利些。”日本石井勋博士说:“阅读能力是任何学习的基础,因为每一门学问都是从阅读书籍开始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我在实际教学中是这样进行的:

1、发挥教材优势,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课堂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延伸,教师在教学中应很好地发挥教材的优势,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延续到课外,从课内阅读来带动课外阅读。例如学习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可以再介绍他其它的一些作品,甚至还可以介绍美国其他著名作家的作品。

2、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可以通过每天语文课的5分钟口语训练,内容是个人的阅读心得;可以利用各种节日、班会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读书报告会等读书交流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3、努力营造氛围,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在平时有意识地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三、探究性阅读

高中生面对的是高考,所以其阅读就不免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学生要实现高考的理想,光靠个性化阅读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阅读层次序列。教师要借助第一学年个性化阅读已经形成的探究习惯和方法,促使学生的阅读成为自觉;要把学生的视线引导到老师指示的范围上,并要求他们把兴趣爱好阅读的经验自觉地加以运用;并且要培养学生对各类文体的阅读方法,尽量使学生阅读的感悟能力、认识能力趋向教学的要求。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生自主阅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进行探究性学习,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著名学者靳玉乐在《探究教学论》中指出:“探究性学习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把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结合起来。

四、目的性阅读

第三学年直接为高考服务,要求学生把已锤炼到手的探究性阅读本领,针对高考阅读题进行目的性阅读训练。高考阅读试题的答案虽然是开放性的,但仍然有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受文章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的限制。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依题意答题,总结出一套解题“程序”,对解题思路的总结尤为重要;要使其答题逐步趋于科学化、规范化。就目的性阅读教学的课堂组织形式来说,它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其基本流程可分为四个步骤:

1、明确问题,确立阅读目标。要用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问题为阅读定向,帮助学生确立阅读目标。

2、自主探索,筛选目标信息。由学生自主独立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

3、讨论交流,提高阅读效率。分小组讨论、研究,教师加以启发引导。

4、交流评价,反馈阅读质量。由学生主体发言,其他同学补充、反驳、完善,教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