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3-26 16:05: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新《办法》第十九条规定:“劳动者可以选择用人单位所在地、本人户籍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职业病诊断机构进行职业病诊断。”
在以前,劳动者要想诊断职业病,必须回到原户籍所在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而劳动者经常居住地有可能既不是户籍所在地,也不是用人单位所在地,这样一来,劳动者难免来回奔波,也不方便进行维权。而新《办法》在劳动者选择职业病诊断机构的范围内增加了“本人户籍所在地”和“经常居住地”两项,更加体现了便民性。
看点二:取消了职业病诊断受理环节
新《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劳动者依法要求进行职业病诊断的,职业病诊断机构应当接诊,并告知劳动者职业病诊断程序和所需材料。”
以往劳动者要进行诊断,首先填写申请书,经过审核,符合条件后下发受理通知书,然后指定医疗机构进行相关医学检查,同时提供职业病诊断相关资料。而新《办法》则简化了诊断流程与鉴定申请手续,劳动者可直接提供职业病诊断相关资料即可进行诊断。
看点三:劳动者可自行选择专家鉴定
新《办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参加职业病鉴定的专家,应当由申请鉴定的当事人或者当事人委托的职业病鉴定机构从职业病鉴定专家库中按照专业类别以随机抽取的方式确定。抽取的专家组成职业病鉴定专家组。”这意味着:劳动者有自行选择专家的权利,或委托职业病诊断机构从专家库调出专家来鉴定。
相对以往,新《办法》规定:“如果当事人对职业病诊断机构做出的职业病诊断结论有异议的,可以在接到职业病诊断证明书起一个月内,向职业病诊断机构所在地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鉴定。”
如果劳动者对市级职业病诊断机构之鉴定结论依然不服,可以在接到鉴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原鉴定组织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再鉴定。职业病鉴定实行两级鉴定制,省级职业病鉴定结论为最终鉴定。同时,新《办法》还明确规定,职业病诊断机构不能作为职业病鉴定办事机构。
答疑解惑
问:职业病诊断需要哪些资料?应该由谁来提供?
答:职业病诊断需要以下资料:①劳动者职业史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包括在岗时间、工种、岗位、接触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名称等);②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结果;③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④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还需要个人剂量监测档案等资料;⑤与诊断有关的其他资料。
上述资料主要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也可由有关机构和职业卫生监管部门提供。劳动者进行职业病诊断时,当事人对劳动关系、工种、工作岗位或者在岗时间等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有争议的,可向用人单位所在地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其他资料,如劳动者不掌握,可由职业病诊断机构书面通知用人单位提供。用人单位未在规定时间内提供的,职业病诊断机构可以依法提请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督促用人单位提供。
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等资料有异议,或者因劳动者的用人单位解散、破产,无用人单位提供上述资料的,职业病诊断机构应当依法提请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调查。
问:职业病鉴定需要哪些资料?应该由谁来提供?
答:职业病鉴定需要以下资料:①职业病鉴定申请书;②职业病诊断证明书,申请省级鉴定的还应当提交市级职业病鉴定书;③卫生行政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有关资料。
申请职业病鉴定的当事人应该提供职业病鉴定申请书和职业病诊断证明书(已做首次鉴定的需要提供鉴定书)。职业病鉴定办事机构根据需要可以向原职业病诊断机构或者首次职业病鉴定的办事机构调阅有关的诊断和鉴定材料。也可以向有关单位调取与职业病诊断、鉴定有关的材料。
问:用人单位不提供或者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提供的相关材料有异议的怎么办?
答:针对用人单位不提供或者不如实提供相关材料的问题,卫生部曾发文要求职业病诊断、鉴定机构根据当事人的自述材料和相关人员的证明材料等做出诊断和鉴定结论,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
新修改的《职业病防治法》从四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第二十三条规定:“在确认劳动者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时,当事人对劳动关系、工种、工作岗位或者在岗时间有争议的,可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二是第二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未在规定时间内提供职业病诊断所需要的材料时,职业病诊断机构可以提请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督促用人单位提供。”
篇2
还能申请工伤认定吗
问:河北唐山市肖广源
――我退休后发病,被诊断为职业病。请问,我还能申请工伤认定吗?
适用文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执行〈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
人社部发〔2013〕34号
答:
文件规定:“曾经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当时没有发现罹患职业病、离开工作岗位后被诊断或鉴定为职业病的符合下列条件的人员,可以自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一年内申请工伤认定,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应当受理:
(一)办理退休手续后,未再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退休人员;
(二)劳动或聘用合同期满后或者本人提出而解除劳动或聘用合同后,未再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人员。”
“经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前款第(一)项人员符合领取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条件的,按就高原则以本人退休前12个月平均月缴费工资或者确诊职业病前12个月的月平均养老金为基数计发。前款第(二)项人员被鉴定为一级至十级伤残、按《条例》规定应以本人工资作为基数享受相关待遇的,按本人终止或者解除劳动、聘用合同前12 个月平均月缴费工资计发。” W
用人单位有义务提供
职业病诊断材料吗
问:湖南岳阳市谭晓松
――我想申请职业病诊断,但手里的材料不全,请问单位有义务提供材料吗?
适用文件:《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
卫生部令第91号
答:
文件规定:“职业病诊断机构进行职业病诊断时,应当书面通知劳动者所在的用人单位提供其掌握的本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的职业病诊断资料,用人单位应当在接到通知后的十日内如实提供。”
“用人单位未在规定时间内提供职业病诊断所需要资料的,职业病诊断机构可以依法提请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督促用人单位提供。”
“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等资料有异议,或者因劳动者的用人单位解散、破产,无用人单位提供上述资料的,职业病诊断机构应当依法提请用人单位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调查。”
“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督促,用人单位仍不提供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等资料或者提供资料不全的,职业病诊断机构应当结合劳动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和劳动者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并参考劳动者自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提供的日常监督检查信息等,作出职业病诊断结论。仍不能作出职业病诊断的,应当提出相关医学意见或者建议。”
因此,你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提供相关材料。
非本人原因被安排到新单位
经济补偿时
工作时间是否连续计算
问:辽宁沈阳市潘越
――我被原单位安排到新的工作单位,现在要解除劳动合同。请问,算经济补偿时工作时间是否连续计算?
适用文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四)》
法释〔2013〕4号
答:
文件规定:“劳动者非因本人原因从原用人单位被安排到新用人单位工作,原用人单位未支付经济补偿,劳动者依照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与新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或者新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提出解除、终止劳动合同,在计算支付经济补偿或赔偿金的工作年限时,劳动者请求把在原用人单位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为新用人单位工作年限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用人单位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属于‘劳动者非因本人原因从原用人单位被安排到新用人单位工作’:
(一)劳动者仍在原工作场所、工作岗位工作,劳动合同主体由原用人单位变更为新用人单位;
(二)用人单位以组织委派或任命形式对劳动者进行工作调动;
(三)因用人单位合并、分立等原因导致劳动者工作调动;
(四)用人单位及其关联企业与劳动者轮流订立劳动合同;
(五)其他合理情形。”
军人退役时配偶暂未就业的
其养老保险关系如何转移
问:吉林吉林市袁宝国
――我是一名未就业的随军配偶,爱人退役时我还没有找到工作。请问,我的养老保险关系该如何转移?
适用文件:人社部、财政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关于未就业随军配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有关问题的通知》
后联〔2011〕3号
篇3
活动中,该镇在场镇醒目位置悬挂职业病防治宣传标语,营造关注职业病防治的浓厚氛围,更通过举办《职业病防治法》现场咨询活动来加强宣传。工作人员还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宣传海报、现场讲解等形式,向广大群众宣传依法享有的职业卫生权利和义务、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的法律责任、职业病诊断与鉴定、患职业病职工依法享有的工伤保险权益等《职业病防治法》相关内容以及常见职业病防治的科普知识,并提醒广大居民要增强职业病防治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当天的活动共接受群众咨询120余人次,发放职业卫生相关法律、法规及职业病防治知识等宣传资料3000余份。
当天,该镇安监办职业卫生监管工作人员还对辖区存在职业危害的企业进行了培训,重点讲解修订后的《职业病防治法》中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的法律责任,并对20xx年大盛镇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部署。
20**年4月26日,区安监局组织有关乡镇(街道)、区级有关部门及部分重点企业共26个单位在城市森立和谐广场集中开展《职业病防治法》宣传活动,采取悬挂气球标语、展板、宣传车、宣传画、宣传单等形式,重点宣传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职业病防治有关知识。参加宣传人员350余人。接受宣传咨询360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1600多份。
区政府分管安全生产周德强副区长在安监局党组书记向继续陪同下,到集中宣传现场视察指导工作,并提出了要求:一是充分肯定了企业宣传重点明确,形式多样,效果很好;二是希望企业建立职业病预防的长效机制,切实关心职工身心健康,认真落实防治职业病,幸福千万家的主题活动。
篇4
一、统筹推进企业疫情防控和职业健康监管
通过帮扶指导、培训教育、专项检查等方式,推动企事业单位强化风险防范意识,按照《全国不同风险地区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措施指南》等相关文件要求,深入排查风险隐患,严格落实防控责任和措施,防止聚集性疫情发生。
二、积极实施职业健康保护专项行动(2020-2030年)
普及职业健康知识,倡导健康工作方式,提升劳动者自我保护意识和职业健康素养,营造全社会重视职业健康的良好氛围;建立用人单位负责、行政机关监管、行业自律、职工参与和社会监督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格局;实现接触粉尘工龄不足5年的劳动者新发尘肺病报告例数占年度报告总例数的比例明显下降。
三、切实做好“十四五”职业病防治规划编制
以“十三五”评估总结为基础,编制我区职业病防治“十四五”规划,明确规划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提高职业健康管理与服务水平,有效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推进健康建设。
四、贯彻落实三个国家委令
贯彻落实《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管理规定》《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加强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
五、持续推进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
持续开展粉尘危害专项治理行动、尘肺病患者救治救助行动、职业健康监管执法行动、用人单位主体责任落实行动、防治技术能力提升行动,加强尘肺病预防控制和尘肺病患者救治救助工作,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充分发挥省级职业病防治综合管理信息平台作用,积极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放管服”改革,交流、共享职业健康信息。
六、继续推进健康企业建设
按照市卫生健康委等7部门《关于推进健康企业建设的通知》文件要求,积极推进中石油天然气净化有限公司健康企业试点创建工作,通过培育健康企业示范单位,创建引领,以点带面,促进职业健康工作上台阶。
七、加强职业病及危害因素监测
组织实施2021年中央转移地方支付职业病防治项目,扩大重点职业病主动监测范围,强化重点行业重点岗位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对承担监测工作的职业病防治技术支撑机构开展监测质量抽查,加强监测数据应用。继续开展职业性尘肺病患者随访工作,了解患者生存与保障情况,完善一人一档。
八、强化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质量控制
按照《省放射卫生技术服务质量控制规范》的要求,深化放射卫生领域安全监管,组织辖区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参加省现场质量评估和实验室间能力比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参加省现场采样评比和实验室盲样检测比对。持续推进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质量控制考核,提升职业健康技术服务机构能力。
九、推进职业健康监督执法
强化职业健康监督执法,探索推进分类分级管理,持续加大职业健康案件查办力度,落实用人单位主体责任意识。
篇5
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经济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职业病防治活动。
本法所称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以下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规定、调整并公布。
第三条职业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
第四条劳动者依法享有职业卫生保护的权利。
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劳动者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第五条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对本单位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
第六条用人单位必须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工伤社会保险的监督管理,确保劳动者依法享受工伤社会保险待遇。
第七条国家鼓励研制、开发、推广、应用有利于职业病防治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加强对职业病的机理和发生规律的基础研究,提高职业病防治科学技术水平;积极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治技术、工艺、材料;限制使用或者淘汰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材料。
第八条国家实行职业卫生监督制度。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统一负责全国职业病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国务院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职业病防治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职业病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职业病防治的有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九条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制定职业病防治规划,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组织实施。
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应当认真执行本法,支持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履行职责。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宣传教育,普及职业病防治的知识,增强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治观念,提高劳动者的自我健康保护意识。
第十一条有关防治职业病的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并公布。
第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违反本法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对防治职业病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二章前期预防
第十三条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的设立除应当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设立条件外,其工作场所还应当符合下列职业卫生要求:
(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二)有与职业病危害防护相适应的设施;
(三)生产布局合理,符合有害与无害作业分开的原则;
(四)有配套的更衣间、洗浴间、孕妇休息间等卫生设施;
(五)设备、工具、用具等设施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
(六)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关于保护劳动者健康的其他要求。
第十四条在卫生行政部门中建立职业病危害项目的申报制度。
用人单位设有依法公布的职业病目录所列职业病的危害项目的,应当及时、如实向卫生行政部门申报,接受监督。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十五条新建、扩建、改建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技术引进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单位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应当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收到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审核决定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未提交预评价报告或者预评价报告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的,有关部门不得批准该建设项目。
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应当对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对工作场所和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作出评价,确定危害类别和职业病防护措施。
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目录和分类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十六条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所需费用应当纳入建设项目工程预算,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的防护设施设计,应当经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卫生审查,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施工。
建设项目在竣工验收前,建设单位应当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其职业病防护设施经卫生行政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正式生产和使用。
第十七条职业病危害预评价、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由依法设立的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所作评价应当客观、真实。
第十八条国家对从事放射、高毒等作业实行特殊管理。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制定。
第三章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
第十九条用人单位应当采取下列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
(一)设置或者指定职业卫生管理机构或者组织,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二)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和实施方案;
(三)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四)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
(五)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
(六)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第二十条用人单位必须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并为劳动者提供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用人单位为劳动者个人提供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必须符合防治职业病的要求;不符合要求的,不得使用。
第二十一条用人单位应当优先采用有利于防治职业病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逐步替代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材料。
第二十二条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在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
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
第二十三条对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用人单位应当设置报警装置,配置现场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对放射工作场所和放射性同位素的运输、贮存,用人单位必须配置防护设备和报警装置,保证接触放射线的工作人员佩戴个人剂量计。
对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用人单位应当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
第二十四条用人单位应当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检测、评价结果存入用人单位职业卫生档案,定期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向劳动者公布。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由依法设立的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所作检测、评价应当客观、真实。
发现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用人单位应当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仍然达不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必须停止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治理后,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重新作业。
第二十五条向用人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的,应当提供中文说明书,并在设备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当载明设备性能、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安全操作和维护注意事项、职业病防护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
第二十六条向用人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化学品、放射性同位素和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材料的,应当提供中文说明书。说明书应当载明产品特性、主要成份、存在的有害因素、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安全使用注意事项、职业病防护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产品包装应当有醒目的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贮存上述材料的场所应当在规定的部位设置危险物品标识或者放射性警示标识。
国内首次使用或者首次进口与职业病危害有关的化学材料,使用单位或者进口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后,应当向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送该化学材料的毒性鉴定以及经有关部门登记注册或者批准进口的文件等资料。
进口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和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物品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生产、经营、进口和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或者材料。
第二十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转移给不具备职业病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不具备职业病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接受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
第二十九条用人单位对采用的技术、工艺、材料,应当知悉其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对有职业病危害的技术、工艺、材料隐瞒其危害而采用的,对所造成的职业病危害后果承担责任。
第三十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含聘用合同,下同)时,应当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劳动者,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得隐瞒或者欺骗。
劳动者在已订立劳动合同期间因工作岗位或者工作内容变更,从事与所订立劳动合同中未告知的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时,用人单位应当依照前款规定,向劳动者履行如实告知的义务,并协商变更原劳动合同相关条款。
用人单位违反前两款规定的,劳动者有权拒绝从事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用人单位不得因此解除或者终止与劳动者所订立的劳动合同。
第三十一条用人单位的负责人应当接受职业卫生培训,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依法组织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劳动者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指导劳动者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
劳动者应当学习和掌握相关的职业卫生知识,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正确使用、维护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发现职业病危害事故隐患应当及时报告。
劳动者不履行前款规定义务的,用人单位应当对其进行教育。
第三十二条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对在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有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健康损害的劳动者,应当调离原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对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不得解除或者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职业健康检查应当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
第三十三条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按照规定的期限妥善保存。
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当包括劳动者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和职业病诊疗等有关个人健康资料。
劳动者离开用人单位时,有权索取本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用人单位应当如实、无偿提供,并在所提供的复印件上签章。
第三十四条发生或者可能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时,用人单位应当立即采取应急救援和控制措施,并及时报告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和有关部门。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调查处理;必要时,可以采取临时控制措施。
对遭受或者可能遭受急性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及时组织救治、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所需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第三十五条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孕期、哺乳期的女职工从事对本人和胎儿、婴儿有危害的作业。
第三十六条劳动者享有下列职业卫生保护权利:
(一)获得职业卫生教育、培训;
(二)获得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疗、康复等职业病防治服务;
(三)了解工作场所产生或者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危害后果和应当采取的职业病防护措施;
(四)要求用人单位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改善工作条件;
(五)对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以及危及生命健康的行为提出批评、检举和控告;
(六)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进行没有职业病防护措施的作业;
(七)参与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工作的民主管理,对职业病防治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用人单位应当保障劳动者行使前款所列权利。因劳动者依法行使正当权利而降低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的,其行为无效。
第三十七条工会组织应当督促并协助用人单位开展职业卫生宣传教育和培训,对用人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与用人单位就劳动者反映的有关职业病防治的问题进行协调并督促解决。
工会组织对用人单位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有权要求纠正;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时,有权要求采取防护措施,或者向政府有关部门建议采取强制性措施;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有权参与事故调查处理;发现危及劳动者生命健康的情形时,有权向用人单位建议组织劳动者撤离危险现场,用人单位应当立即作出处理。
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按照职业病防治要求,用于预防和治理职业病危害、工作场所卫生检测、健康监护和职业卫生培训等费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生产成本中据实列支。
第四章职业病诊断与职业病病人保障
第三十九条职业病诊断应当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
第四十条劳动者可以在用人单位所在地或者本人居住地依法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职业病诊断。
第四十一条职业病诊断标准和职业病诊断、鉴定办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职业病伤残等级的鉴定办法由国务院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
第四十二条职业病诊断,应当综合分析下列因素:
(一)病人的职业史;
(二)职业病危害接触史和现场危害调查与评价;
(三)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结果等。
没有证据否定职业病危害因素与病人临床表现之间的必然联系的,在排除其他致病因素后,应当诊断为职业病。
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在进行职业病诊断时,应当组织三名以上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执业医师集体诊断。
职业病诊断证明书应当由参与诊断的医师共同签署,并经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审核盖章。
第四十三条用人单位和医疗卫生机构发现职业病病人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确诊为职业病的,用人单位还应当向所在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报告。
卫生行政部门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当依法作出处理。
第四十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职业病统计报告的管理工作,并按照规定上报。
第四十五条当事人对职业病诊断有异议的,可以向作出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鉴定。
职业病诊断争议由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当事人的申请,组织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
当事人对设区的市级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再鉴定。
第四十六条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由相关专业的专家组成。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设立相关的专家库,需要对职业病争议作出诊断鉴定时,由当事人或者当事人委托有关卫生行政部门从专家库中以随机抽取的方式确定参加诊断鉴定委员会的专家。
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颁布的职业病诊断标准和职业病诊断、鉴定办法进行职业病诊断鉴定,向当事人出具职业病诊断鉴定书。职业病诊断鉴定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第四十七条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组成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客观、公正地进行诊断鉴定,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组成人员不得私下接触当事人,不得收受当事人的财物或者其他好处,与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人民法院受理有关案件需要进行职业病鉴定时,应当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依法设立的相关的专家库中选取参加鉴定的专家。
第四十八条职业病诊断、鉴定需要用人单位提供有关职业卫生和健康监护等资料时,用人单位应当如实提供,劳动者和有关机构也应当提供与职业病诊断、鉴定有关的资料。
第四十九条医疗卫生机构发现疑似职业病病人时,应当告知劳动者本人并及时通知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应当及时安排对疑似职业病病人进行诊断;在疑似职业病病人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不得解除或者终止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医学观察期间的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
第五十条职业病病人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职业病待遇。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安排职业病病人进行治疗、康复和定期检查。
用人单位对不适宜继续从事原工作的职业病病人,应当调离原岗位,并妥善安置。
用人单位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应当给予适当岗位津贴。
第五十一条职业病病人的诊疗、康复费用,伤残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职业病病人的社会保障,按照国家有关工伤社会保险的规定执行。
第五十二条职业病病人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的权利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赔偿要求。
第五十三条劳动者被诊断患有职业病,但用人单位没有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的,其医疗和生活保障由最后的用人单位承担;最后的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该职业病是先前用人单位的职业病危害造成的,由先前的用人单位承担。
第五十四条职业病病人变动工作单位,其依法享有的待遇不变。
用人单位发生分立、合并、解散、破产等情形的,应当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妥善安置职业病病人。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五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依照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依据职责划分,对职业病防治工作及职业病危害检测、评价活动进行监督检查。
第五十六条卫生行政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被检查单位和职业病危害现场,了解情况,调查取证;
(二)查阅或者复制与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行为有关的资料和采集样品;
(三)责令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停止违法行为。
第五十七条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或者有证据证明危害状态可能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时,卫生行政部门可以采取下列临时控制措施:
(一)责令暂停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的作业;
(二)封存造成职业病危害事故或者可能导致职业病危害事故发生的材料和设备;
(三)组织控制职业病危害事故现场。
在职业病危害事故或者危害状态得到有效控制后,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解除控制措施。
第五十八条职业卫生监督执法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时,应当出示监督执法证件。
职业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应当忠于职守,秉公执法,严格遵守执法规范;涉及用人单位的秘密的,应当为其保密。
第五十九条职业卫生监督执法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时,被检查单位应当接受检查并予以支持配合,不得拒绝和阻碍。
第六十条卫生行政部门及其职业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履行职责时,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发给建设项目有关证明文件、资质证明文件或者予以批准;
(二)对已经取得有关证明文件的,不履行监督检查职责;
(三)发现用人单位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可能造成职业病危害事故,不及时依法采取控制措施;
(四)其他违反本法的行为。
第六十一条职业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应当依法经过资格认定。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职业卫生监督执法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对其工作人员执行法律、法规和遵守纪律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六十二条建设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者提请有关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停建、关闭:
(一)未按照规定进行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或者未提交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或者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擅自开工的;
(二)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未按照规定与主体工程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的;
(三)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建设项目,其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施工的;
(四)未按照规定对职业病防护设施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未经卫生行政部门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擅自投入使用的。
第六十三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结果没有存档、上报、公布的;
(二)未采取本法第十九条规定的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的;
(三)未按照规定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的;
(四)未按照规定组织劳动者进行职业卫生培训,或者未对劳动者个人职业病防护采取指导、督促措施的;
(五)国内首次使用或者首次进口与职业病危害有关的化学材料,未按照规定报送毒性鉴定资料以及经有关部门登记注册或者批准进口的文件的。
第六十四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规定及时、如实向卫生行政部门申报产生职业病危害的项目的;
(二)未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或者监测系统不能正常监测的;
(三)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时,未告知劳动者职业病危害真实情况的;
(四)未按照规定组织职业健康检查、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或者未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的。
第六十五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者提请有关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关闭:
(一)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强度或者浓度超过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
(二)未提供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或者提供的职业病防护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
(三)对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未按照规定进行维护、检修、检测,或者不能保持正常运行、使用状态的;
(四)未按照规定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价的;
(五)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治理仍然达不到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未停止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的;
(六)未按照规定安排职业病病人、疑似职业病病人进行诊治的;
(七)发生或者可能发生急性职业病危害事故时,未立即采取应急救援和控制措施或者未按照规定及时报告的;
(八)未按照规定在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的;
(九)拒绝卫生行政部门监督检查的。
第六十六条向用人单位提供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材料,未按照规定提供中文说明书或者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十七条用人单位和医疗卫生机构未按照规定报告职业病、疑似职业病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弄虚作假的,并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处分。
第六十八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治理,并处五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者提请有关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关闭:
(一)隐瞒技术、工艺、材料所产生的职业病危害而采用的;
(二)隐瞒本单位职业卫生真实情况的;
(三)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放射工作场所或者放射性同位素的运输、贮存不符合本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
(四)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或者材料的;
(五)将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转移给没有职业病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或者没有职业病防护条件的单位和个人接受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
(六)擅自拆除、停止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或者应急救援设施的;
(七)安排未经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未成年工或者孕期、哺乳期女职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者禁忌作业的;
(八)违章指挥和强令劳动者进行没有职业病防护措施的作业的。
第六十九条生产、经营或者进口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设备或者材料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七十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已经对劳动者生命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停止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者提请有关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责令关闭,并处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七十一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造成重大职业病危害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二条未取得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质认证擅自从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或者医疗卫生机构未经批准擅自从事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立即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五千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五千元的,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
第七十三条从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的机构和承担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立即停止违法行为,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五千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五千元的,并处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认证或者批准机关取消其相应的资格;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或者开除的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超出资质认证或者批准范围从事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或者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的;
(二)不按照本法规定履行法定职责的;
(三)出具虚假证明文件的。
第七十四条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组成人员收受职业病诊断争议当事人的财物或者其他好处的,给予警告,没收收受的财物,可以并处三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取消其担任职业病诊断鉴定委员会组成人员的资格,并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设立的专家库中予以除名。
篇6
文章编号:1006-3617(2007)01-0072-02
中图分类号:R13
文献标识码:C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其相关法规《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颁布以来,申请职业病诊断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日益增多,现就我们在职业病实际诊断过程中所遇若干问题的处理做一简述,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共同探讨,更好地开展职业病诊断工作。
1 关于职业病诊断机构行政区域的划分
从事接触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及其用人单位可以选择用人单位所在地或劳动者经常居住地的职业病诊断机构进行诊断,但没有明确职业病诊断机构所在地的行政区划分范围,是省级,还是市级?我们的理解是以省为界限。我单位与省内各市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职业病诊断方面处于平等级别,可对全省范围内的申请者进行诊断,劳动者也可以选择诊断机构。为减少准备材料过程中劳动者不必要的两地往返,减少劳动者的精力耗损,也减少用于现场调查的费用开销,我们通常建议劳动者回到当地有相应诊断项目资质的市级机构诊断。对于当地诊断机构没有与申请项目相应的诊断资质时,我们就接受诊断申请。
2 用人单位必须提供的材料
用人单位必须提供:①劳动者的职业史、既往史:职业史包括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生产流程、专业工龄、每日接触时间、是连续接触抑或间接接触、防护措施、发生生产事故的情况说明等;既往史指既往健康状况和患病情况(包括职业病患病情况)。②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就业前及历年动态职业性体检资料。③劳动者与拟申请职业病诊断的疾病有关的重要临床检查结果。④工作场所历年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资料复印件。⑤职业病诊断机构要求提供的其他必需的有关材料。
上述材料均须加盖相关部门的公章。在正式受理前,最好和用人单位所在地及劳动者本人经常居住地的市职业病诊断机构沟通联系,以避免发生当事人同时向多个职业病诊断机构提出申请。
3 材料不全或不够详尽的处理
在发生下列情况时,要作适当处理。
①职业史不够详尽,则需用人单位补充,必要时做现场调查取证。用人单位不提供或不如实提供诊断所需材料时,可根据当事人提供的自述材料、相关人员证明材料、卫生监督机构或取得资质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提供的有关材料进行诊断。
某市一名职工,先后在7家集体和私人企业工作,均有苯作业史,从事配底、“绷帮”作业共23年,使用氯丁胶、“苯水”等,氯丁胶是用苯作为稀释溶剂,而“苯水”实际上是二甲苯,其中含有一定数量的苯。患者在最后一家单位工作2个月后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该单位不提供详细的职业史。而患者自述的职业史得到了当地镇人民政府、镇上村民委员会的认可。经过分析,我们认为不能把责任归咎于一家单位,故在诊断书上工作单位一栏填上了患者自诉职业史上所述的7家单位名称。
某公司同车间的2名职工患有白血病,经现场调查与取证得出,其中1例有较长时间密切接触苯的职业史,参考作业环境调查及现场空气中苯浓度测定资料,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白血病的因素以及就业前存在造血功能异常的可能,依据诊断标准综合分析,诊断为职业性慢性重度苯中毒(白血病)。另外1例在原料检验室及试色室工作期间虽有苯接触,但时间较短,苯作业累计接触工龄不足1年,而且潜隐期不到1年,故诊断为无职业性慢性苯中毒。
②有的单位无法提供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及工作场所历年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资料,责任应由用人单位负责。这时不能一概予以拒绝受理。因缺乏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而不能证明劳动者在就业前已存在导致相应症状的其他疾病时,则按职业因素所致看待。
③临床检查结果须符合诊断标准。在某单位一批苯作业劳动者提供的诊断材料中,我们发现大部分苯作业劳动者的血常规检验报告单间隔时间跨度较长,且缺乏近期的连续多次血常规报告单,于是我们就按诊断标准要求,书面通知劳动者在3个月内每隔1~2周检查一次血常规,之后再作诊断。
4 诊断原则
职业病诊断应当依据国家诊断标准,结合职业危害接触史、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结果,临床表现与医学检查结果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后作出。没有证据否定职业病危害因素与病人临床表现之间的必然联系的,在排除其他致病因素后,应当诊断为职业病。
5 不予受理或受理后终止诊断的范畴
如果当事人双方提供的资料不真实或不一致,导致诊断难以正常进行时,应属不予受理或受理后终止诊断的范畴。在受理诊断申请后,因职业史不够明确,为对职业危害因素接触情况作进一步确认,可对患者所在岗位进行调查取证。我们曾遇到过劳动者一方因不满于最终未能诊断为职业病而不认可调查取证结果的情况。今后当遇到一方对调查取证结果不认可时,是否应属于受理后终止诊断的范畴,关于这方面的把握尺度我们诊断医师还需要多加认识。
也有另一种情况。某长江油运公司一职工从事原油、化学品、成品油运输工作,患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FAB-M5b),单位提供的职业史中显示运输的化学品有石脑油(PVC原料)、纯苯、二甲苯、混合苯等。但我们在该公司职防所调查时却发现,患者从未接触过苯,这是提供的资料不真实的典型病例,随后我们就立即终止诊断。此例表明了现场调查的重要性,也对用人单位出具职业史时须具有法制观念敲响了警钟。
6 拟申请职业病诊断的疾病范围
职业病诊断的疾病范围必须在国家颁布的《职业病目录》范围内。目前劳动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明显增强,但随之而来的是对职业相关疾病也要求进行职业病诊断,如腰部肌肉、韧带损伤。出现这类情况时,常常需要向劳动者耐心地加以解释,实际工作中也经常会遇到无论怎样解释也难以说服劳动者的情况。
7 职业病诊断的时限问题
职业病诊断是否存在时限性值得关注。某单位1名职工曾因氨总管突然爆炸,导致急性重度氨气中毒,出现眼灼伤,喉头水肿,中毒性肺水肿,高热,曾抢救治疗42 d,距今已有32年,现患有慢性支气管炎,在《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诊断标准》的附录中提到急性中毒性呼吸系统疾病可后遗慢性支气管炎。经综合分析,我们确定了患者现有的慢性支气管炎为氨气中毒的后遗症。另有1例,患者出现典型的金属烟热,在当地综合性医院急诊治疗,当时的急诊医师为非职业病医师,不能作出职业病诊断,5个月后患者才提出诊断申请,此时金属烟热早已治愈,我们对此做出了回顾性的诊断。此2例因材料齐备我们均给予了受理与诊断。
8 对职业病诊断证明书的建议
职业病诊断证明书应当明确劳动者是否患有职业病,对诊断为职业病的,应当写明所患职业病的名称、程度(期别)、处理意见和复查时间等;对未诊断为职业病的,应当在诊断结论中说明理由。
诊断后及时通知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前来领取诊断书,并须告诉各自相关的权利和义务及做好领取签字记录。通常我们还将可以申请鉴定的权利在诊断书上注明,以避免口头交代所引起的不必要的纠纷。
在职业病诊断方面我们获得了不少经验,也存在一些教训,希望各位专家能提出宝贵意见,在今后的诊断工作中不断总结,争取做得更加完善,更好地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服务。
篇7
农民工成职业病重危群体
今年4月29日,卫生部召开专场记者会,通报我国2006年的职业病防治情况。有关人士称,我国职业病危害形势十分严峻,仅2006年就诊断各类职业病11519例,其中尘肺病8783例,占诊断职业病病例总数的76.25%。职业病已经给很多家庭尤其是农民工家庭带来了沉痛的甚至是灭顶的灾难。
黎英(化名)是一位在珠三角一家鞋厂打工的女孩,干的活是给鞋面涂胶水。进厂后,老板从未采取防范中毒的措施,她和工友们也根本不知道职业病这回事。干活时不带手套,装天那水的瓶子上只有名称、数量,没有任何警告中毒的标示。在工厂做了两三个月后,黎英手脚就变得没劲,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最后卧床不起,只好回家养病。后来厂里另外4名工友检查出是职业中毒,才通知她回来检查。如今,黎英已经在广东省职业病防治院住院一年了,惟一的愿望就是赶快把病治好以便回家。
黎英是不幸的,但更不幸的是,她的不幸并不仅仅是个个案。在第10届职业性呼吸系统疾病国际会议上,有专家称目前我国有毒有害企业超过1600万家,受到职业病危害的人数超过2亿。这些人的绝大多数是和黎英一样的进城务工人员。他们带着希望来到城市,却被迫带着创伤回到家乡。
目前,中小企业大约占我国生产企业的90%,在设备以及防护措施上,他们远远落在大企业的后面。但是,农民工却主要集中在这些劳动条件相对简陋的中小企业,很多人从事有毒有害工作,其健康状况难以准确估计。更糟糕的是,很多人都没有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无法得到法律保护,一旦患上职业病,其合法权益很难保障。近年来,各地就不断出现农民工身患职业病要求赔偿而未果的事例。
从2002年9月开始,惠州市某宝石厂便陆续有工人被检查出患有矽肺病,从Ⅰ期到Ⅲ期不等。矽肺病属于典型的职业病,国家《职业病防治法》对这些职业病患者有严格的法律保护规定,职业病病人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还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赔偿要求,可以说这种赔偿是职业病人治疗康复的“救命钱”!但是,当这些职业病工人向厂方提出赔偿要求时,竟遭到厂方的拒绝。为此,来自湖南、四川、江西、湖北、河南、山东等省的40多名职业病工人便陆续到区、市、省政府和北京上访。
一方面,职业病危害日益严重,急性职业性中毒事件时有发生,甚至酿成群死群伤的重大事故。另一方面,我国对职业病的防护、对受害人群的治疗与保护,却与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极不适应。以尘肺病为代表的慢性职业病呈聚集性发病的特点,使农民工家庭因职业病致贫、返贫的现象,在一些地区大量存在。
尘肺病:杀手中的杀手
如果说,职业病是隐形的杀手,那么尘肺病就是杀手中的杀手了。在2006年诊断的各类职业病11519例中,尘肺病达8783例,占诊断职业病病例总数的76.25%。
几年前,《健康报》曾以《救救煤矿工人的肺》为题,刊发了长篇报道,其导语中说到:尘肺病的普遍症状是胸闷、胸痛、气短、咳嗽、全身无力,重者丧失劳动能力,甚至不能平卧,连睡觉都得采取跪姿,最后因肺功能衰竭,呼吸困难跪着而死,其状之惨,令人目不忍睹!
“连睡觉都得跪着睡!连死亡都得跪着死!这哪里是千万户燃烧煤饼的芸芸众生所想得到的?这哪里是千百个赏玩石雕的翩翩雅士所想得到的?”
据统计,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累计报告尘肺病例58万多人,这个数字相当于世界其它国家尘肺病人的总和。其中已经有14万多人死亡,现有患者44万多人。但专家同时指出,由于现在厂矿企业劳动者的体检率低,报告不全,因此估计实际发病要比报告的例数多数倍,尘肺病实际发生的病例数应不少于100万人。
“全世界的尘肺病患者,中国就占了一半。而中国的尘肺病患者,煤矿工人又占一半。”尘肺病诊治专家车审言介绍,“你可能不相信,我们国家每年死于尘肺病的患者,是矿难和其他工伤事故的3倍还多!”中国煤炭职业病研究所所长马骏预言,照此趋势发展下去,到2010年前后,尘肺病将成为中国农村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千百个家庭会因此而毁于一旦。
一例尘肺病人每年各种直接经济损失约为3.41万元,按尘肺病现患44万人计,每年直接经济损失可达140多亿元,因新增尘肺病例造成的经济损失以每年6亿元的速度增加。粗略估算,每年我国因职业病、工伤事故产生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元,间接经济损失2000亿元。另外,在国际贸易中,因劳工标准(工人工资+劳动保护)遭到反倾销造成的出口贸易损失更难估计。
全民的阴影
如果说,农民工是因为长期在恶劣的劳动条件工作而让身体遭受了损害,那么都市的白领也并没有因为工作环境的改善而免于职业病的危害。相反,由于工作环境密封过严、新鲜空气的补充量不够、办公室的设施没有达到标准以及长期静坐运动不足,越来越多的白领抱怨他们颈部和腰部不适,感觉肩背腕疼痛、抽筋、肌肉拉紧或无力,有的还有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焦虑、失眠、紧张、免疫力降低等症状。
虽然卫生部表示暂时不打算将都市新兴职业病列入我国职业病范畴,但研究发现,现代高科技可能引发大量与职业相关的疾病,与工作环境相关的疾病数量在今后10年内可能呈上升趋势。有关专家称,将新兴职业相关疾病纳入职业病防治规划已成为趋势,只不过还需要一点时间将其提上议事日程而已。
白领们的抱怨并不仅仅意味着中国又多了种职业病,而是在警醒我们,职业病并不是只在危害着某些弱势群体,而是盘旋在全民头上的巨大阴影。防治职业病也不仅仅只是政府相关部门或某个群体的事情,而是一项需要社会各界参与与支持的艰巨事业。
如何防护职业病
我国职业病问题如此严重,专家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职业病防治的法律制度尚未得到全面落实;二是一些地方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监管不到位;三是劳动用工管理混乱,严重影响劳动者的职业病防治。另外,传统的职业病危害尚未完全消除,新的职业病危害又不断产生。
防护职业病是一个全民的事业。对政府相关部门来说,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意识到自己的危险处境,让更多的人知道如何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要加大执法力度,通过各种措施,改善劳动环境,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今年卫生部等六部委联合开展的2007年职业病防治宣传活动就在各地取得不错的效果。卫生部还表示,今后会加强检查力度,保护劳动者的职业安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近日也声称要将职业病纳入工伤保险之中。有识之士提出,应将职业病防护列入地方政府效绩之一,以此来督促地方政府加大力度执行职业病防护工作。
从这些举措可以看出政府狠抓职业病防护工作的决心。但仅有决心还不够,应该从立法上切实保护普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中国现有有关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虽然很多,比如有《职业病防治法》,有《工伤保险条例》,有《尘肺病防治条例》,有《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有《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通知》等,但对一个普通劳动者来说,要想检查、诊断、鉴定自己是职业病患者,却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如《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第十一条规定:“申请职业病诊断时应当提供:(一)职业史、既往史;(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三)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四)工作场所历年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资料;(五)诊断机构要求提供的其他必需的有关材料。用人单位和有关机构应当按照诊断机构的要求,如实提供必要的资料。”搜集如此多的资料对一个普通劳动者来说,其难度可想而知。立法应当“以人为本”,而不是以“诊断机构”为本,应该给受害群体更多的法律援助以及医疗救护。
如果说,政府的主要目标是为普通劳动者创造一个安全、健康大环境,那么企业主就应该为防护职业病负上具体的责任。我国的《职业病防治法》对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的设立条件,及其工作场所的职业卫生做了明确的要求,但仍然有不少用人单位不够重视职业病的防治。只有企业自觉地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防治机制,比如建立合格的工作环境,定期让职工参加职业健康体检,制定完善的工作和休假制度,规定一些危害较大工作的年限等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达到防治职业病,让社会在健康当中持续稳定发展的目标。
从劳动者角度来说,首先人人都要有防护职业病的意识。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就表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普通群众也应有职业病防治意识,懂得自我保护和维权。要清楚职业病防治早已不仅仅是工矿等场所的专利,而是在很多产业内都存在,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有关法规明确的职业病已经多达10大类115种。作为劳动者,我们依法享有获得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疗、康复等服务权、拒绝违章作业权等。
更重要的是,劳动者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应当写明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一旦发现自己的自身权益受到侵害,一定要依法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要求企业主赔偿损失。
链接:国外职业病卫生法规
职业卫生立法是工业革命时代的产物。针对那时许多国家以污染环境、职业危害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情况,1950年,国际劳工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在第一届职业卫生联合委员会上明确提出了“职业卫生”的概念和内容。1992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将职业危害相关问题列为必须解决的七大全球问题之一,要求各国都应当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尽快立法加以控制。目前,全世界约有7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制定了有关职业卫生的法规。
职业卫生法规在各国名称不一,有的称职业卫生法,有的称职业安全卫生法,还有的国家制定了涉及特定行业或工种职业卫生的法律。美国、加拿大、日本、希腊、英国等国制定的职业卫生法或职业安全卫生法,目的明确,条款清晰,劳资各方的义务、权利、政府的职能、职业卫生服务的内容、预防性卫生监督等规定比较详细,并且多数有实施细则,可操作性较强。日本、智利、德国、芬兰等国制定的职业病法或尘肺病法,主要是调整因某种职业而患职业病以后的健康监护、医疗费用、赔偿等涉及劳资各方的关系,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督职责规定得较为清楚。英国、美国、印度等国还制定了矿山与采石安全卫生法或煤矿安全卫生法,这些法律适用范围窄,不适用于其他行业或工种。
篇8
诊断原则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心脏病的诊断,首先要根据短期内是否接触较大量化学物的职业史、确切的急性心脏损害的临床表现、有关的实验室及心电图等辅助检查结果,参考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资料,并排除其他原因所引起的类似疾病后,方可诊断。
由于患者在急性中毒病程中心脏损害的表现常不突出,或被中毒的其他系统损害的表现所掩盖,故应仔细观察。临床上可分为急性中毒性心肌损害、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及心脏性猝死5大类,中毒性心肌损害以心电图、心肌酶谱心肌肌钙蛋白改变为主要诊断依据,心律失常以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改变为主要诊断依据,5类临床类型可以并存,根据损害的性质及严重程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中毒三级。
轻度中毒性心脏病
表现为下列之一:心电图出现轻度缺血性改变;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单源频发室性期前收缩、莫氏I型房室传导阻滞等之一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达到或超过正常参考值2倍但不超过5倍,伴乳酸脱氢酶(LDH)、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等酶相应增高;心肌肌钙蛋白(cTns)阳性。
中度中毒性心脏病
表现为下列之一:心电图明显的缺血性改变;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成对室性期前收缩、RonT型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显示其R波落在T波上,由于该室性期前收缩出现在心室的易损期,极易引起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预后严重,应予以重视)、莫氏II型房室传导阻滞等之一者;肌酸激酶同工酶达到或超过正常参考值5倍,伴乳酸脱氢酶、天门冬酸氨基转移酶等酶相应增高。
重度中毒性心脏病
表现为下列之一:心电图呈心肌梗死样改变;心室颤动、心室停搏、III度房室传导阻滞、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等之一者;III度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心源性猝死。
现场处置及治疗原则
如果发生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事故,事故现场的安技人员在拨打120或999急救电话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改善事故现场的通风,要将中毒患者置于空气新鲜的上风向场所抢救。
首先要立即将中毒患者平卧,观察其生命活动体征,如心跳、呼吸、血压以及瞳孔反应。如果病人“呼之不应,推之不醒”,基本可以判断心跳停止,应立刻做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进行就地抢救。
一旦发现中毒患者心脏停跳,患者死亡的危险性极大,因此心肺复苏一定要马上做,不停地做。心肺复苏首先要开放气道,应将中毒患者平放在硬板床上,地上也可以,头部不要高于胸部,以利于血液流入容易缺氧的大脑。救助者一手推中毒患者的额头,另一手抬起中毒患者下颌,使气道保持畅通。一个人抢救时,仅做胸外按压就可以了,按压部位于双连线的正中,按压的频率为每分钟100次,每次使胸骨下陷3~5cm。如果有两个人在场,还可以配合进行人工呼吸,即一手捏住患者鼻子,缓慢地向患者口内吹气。若抢救后观察患者瞳孔缩小,颜面、口唇转红润,说明抢救有效。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心血脏病的治疗,首先要根据毒物中毒的特点,而采取相应的特效治疗措施。如金属中毒,可用络合剂等解毒药,同时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及时给氧,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合理营养。心肌损害的治疗,应给予改善心肌细胞营养及代谢的药物,扩张冠状动脉,并给予改善心肌供血的药物,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对于急性化学物中毒致血液高凝状态,可给予低分子肝素及抗血小板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治疗,主要是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等。如果患者发生心力衰竭时,可给予其吸氧,采用利尿剂、血管扩张药、正性肌力药、洋地黄类药物等措施,来减轻心脏前后负荷,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和临床症状。对极危重患者,可采取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和临时心脏辅助系统等措施。如果患者发生心律失常时,应根据心律失常的不同类型,选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轻度和中度中毒性心脏病经治疗恢复后,一般可从事工作;重度中毒性心脏病经治疗,根据恢复情况,安排工作或休息;需要劳动能力鉴定者,按GB/T 16180-2006《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处理。
预防措施
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性心脏病是患者短期内接触较大量化学物引起的,因此预防的关键是切断这种接触。防范的重点是预防作业人员在生产、保管、运输、销售、使用危险化学品的各个环节中,发生化学物中毒事故。由于这类中毒事故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需要采取加强上述各环节工作场所的通风防毒措施,防止发生危化品泄漏事故,落实个人防护措施等一系列综合性预防措施。
生产设备的密闭化、管道化,操作过程的自动化、机械化,加强生产设备的清洁、维修与管理,防止污染作业环境,是预防急性化学物中毒事故的根本措施。危险化学品的作业场所与生活场所要分开,化学品的有害作业与无害作业要分开,化学品有害作业严重的作业场所与其他场所要分开。使用有害物品作业场所必须设置有效的通风装置。可能突然泄漏大量有毒物品或易造成急性中毒的作业场所,必须设置自动报警装置和应急通风设施。高毒作业场所设置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化学品危害作业场所必须设置求救标志和中文警示说明,警示说明应载明产生职业病危害的种类、后果,预防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内容。化学品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必须在职业病危害作业现场公示。职业病防护设施必须保持正常运行,并有相关责任人进行维护。
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要配发齐全,不佩戴个人防护用品者不得上岗操作。针对不同职业病危害作业,应制定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并严格履行。用人单位安技部门必须定期对作业场所职业卫生进行检查;特殊情况应跟班检查指导。对查出的问题应以书面形式提出整改意见,责成专人落实,制定相应管理规定,对违反规定的给予处理,检查结果要详细记录,存档备查。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2009年国家安监总局令第27号)规定,对本单位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检测、评价,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报。中央企业及其所属单位的职业危害申报,按照职责分工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以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申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由依法设立的取得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认证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进行。用人单位应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系统正常运行。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要求时,用人单位应采取相应治理措施,经治理仍达不到要求时,必须停止职业病危害作业,直至治理符合要求方可作业。
篇9
一、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严格卫生监督队伍管理
(一)加强建设,不断完善卫生监督体系。
贯彻落实《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和《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改善卫生监督工作条件,加快卫生监督机构房屋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和城市社区基层卫生监督网络建设。继续推进卫生监督信息系统建设。
(二)强化培训,提高卫生监督队伍素质。
贯彻落实《20*—2010年全国卫生监督员教育培训规划》,结合我省实际,加强各级卫生监督员的培训。加强省级卫生监督员师资培训和卫生监督员工作,不断提高卫生监督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严格管理,规范卫生监督执法行为。
进一步规范卫生监督队伍管理,进一步落实执法责任制,不断提高卫生监督队伍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卫生监督执法指导,规范卫生监督执法中涉嫌犯罪案件的移送工作。开展卫生监督专项稽查。
二、加强医疗执法监督,打击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行为
(一)认真做好投诉举报的受理、转办和督办工作。把群众投诉举报作为发现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问题的重要线索。
(二)加强司法解释宣传,督促基层做好案件移送工作。加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行医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非法采供血液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宣传和培训,做好非法行医和非法采供血涉嫌犯罪案件的移送工作。
(三)严厉打击无证行医,建立有效治理措施。认真分析当前无证行医存在的原因和面临的形势,建立多部门沟通协调工作机制,强化各级卫生行政部门依法监管责任,继续保持高压态势,加大医疗执法监督工作力度。
(四)加大卫生监督员医疗服务和血液安全执法工作的培训力度,提高各地医疗服务监督工作能力和办案水平
三、完善机制,切实履行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
(一)落实机构改革方案,统筹协调各部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完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协调会议制度,制定综合协调机制有关配套制度,建立部门间食品安全信息通报和公布机制。进一步充实食品安全综合监督力量,提高卫生工作要点
(二)做好《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规、规章的宣传贯彻实施,推进《乳品质量安全管理条例》和《食品营养标签管理规范》等相关法规、规章的实施工作,依法履行职责。
(三)做好食品安全规划和工作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会同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并对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评价。
(四)加强食品安全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工作,大力提高食品污染物检测能力。根据卫生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建设要求,建立以省级卫生检验评估机构为中心、省辖市级卫生检验评估机构为补充的覆盖全省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提高检测能力,扩大监测范围。
(五)建立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监测信息通报机制。收集、分析食品污染物监测信息,指导各相关部门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根据工作需要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提高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能力。
(六)综合利用食源性疾病症状监测数据,综合分析食源性疾病危害因素和症状监测信息,进一步完善食品危害因素的预警机制。
(七)做好食品安全重大事故查处工作。组织起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查处制度,健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信息通报制度,完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协调机制。加强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查处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案件查处能力。
(八)组织协调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组织开展对各地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查处、应急准备和预防等工作进行督查、调研,落实地方责任。
(九)按照职责分工,进一步提高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管水平。积极探索和改进餐饮业卫生监管的长效监管制度和措施。继续按照卫生部《餐饮业食品索证管理规定》,以强化原料进货索证为重点,在餐饮业全面实施原料进货溯源制度。贯彻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2007年版)》,在餐饮业全面实施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加大《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实施力度,提高餐饮业自身卫生管理水平。继续做好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公示制度试点工作。
四、突出重点,做好公共卫生监督管理工作
(一)加强职业病防治工作。
1、贯彻落实卫生部新修订《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和《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规范职业病诊断、鉴定以及职业健康监护行为。
2、做好基本职业卫生服务试点工作,提高职业卫生服务覆盖率。
3、组织开展对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情况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严重危害劳动者健康的违法行为,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4、完善审批程序,规范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和审查以及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审批和管理,同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5、做好职业病防治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的责任意识,提高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依法执业意识,提高劳动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二)强化放射卫生监管工作。
1、按照卫生部部署,组织开展《放射诊疗管理办法》和《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办法》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完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及健康监护管理工作。
2、加强放射卫生监督管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强化责任意识,依法保障劳动者及公众健康。
(三)加强环境卫生监管工作。
1、加强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贯彻落实卫生部新修订的《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规范》和《二次供水设施卫生规范》,制订《饮用水管道分质供水卫生规范》和《饮用水供水单位卫生许可管理办法》。按照卫生部部署,组织开展饮用水卫生监督抽检,继续推进城市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试点工作。
2、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贯彻落实卫生部新修订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做好培训工作,推进贯彻实施,提高监督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强市政供水、自建设施供水和二次供水卫生监管,组织开展饮用水卫生监督检查。按照卫生部部署,组织开展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抽检。
3、进一步规范健康相关产品卫生行政许可工作。按照《行政许可法》和有关法律要求,严格规范涉水产品卫生许可范围、程序和要求,加强化妆品、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管理工作和监管力度。按照卫生部部署,组织开展消毒产品和涉水产品卫生监督抽检。
(四)做好传染病防治与学校卫生监督工作。
1、贯彻落实卫生部的《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规范》,加大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培训力度,推进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规范化建设。以医疗废物处置、内窥镜消毒等为重点,加强传染病防治监督检查,落实制度措施,提高传染病防治监督工作水平。
2、开展以学校餐饮卫生、传染病防治和饮用水卫生为重点的监督检查,促进学校传染病防治管理工作。组织开展传染病防治监督和学校卫生监督的执法检查和业务培训。
五、推行执法责任制,强化卫生法制工作
(一)继续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依法行政。
继续把行政执法责任制纳入厅机关目标管理,推进执法责任制的进一步贯彻落实,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进一步加强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保证文件内容的合法性,努力实现规范性文件100%的备案率。
(二)全面开展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工作。
认真贯彻《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的若干意见》,认真制定实施方案,组织精干力量,在6月底之前完成本系统行政处罚裁量标准的起草、论证和制定工作。同时,建立和完善行政处罚案件主办人制度、行政处罚预先法律审核制度、行政处罚告知制度、行政处罚案例指导制度等内部制约制度,保证规范行政处罚裁量权工作的正确、顺利实施。
(三)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法制理念。
篇10
第一条为了保障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与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以下简称《职业病防治法》)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放射工作单位及其放射工作人员,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放射工作单位,是指开展下列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
(一)放射性同位素(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和放射源)的生产、使用、运输、贮存和废弃处理;
(二)射线装置的生产、使用和维修;
(三)核燃料循环中的铀矿开采、铀矿水冶、铀的浓缩和转化、燃料制造、反应堆运行、燃料后处理和核燃料循环中的研究活动;
(四)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和放射工作场所的辐射监测;
(五)卫生部规定的与电离辐射有关的其他活动。
本办法所称放射工作人员,是指在放射工作单位从事放射职业活动中受到电离辐射照射的人员。
第三条卫生部主管全国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放射工作单位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使本单位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的管理符合本办法和有关标准及规范的要求。
第二章从业条件与培训
第五条放射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年满18周岁;
(二)经职业健康检查,符合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要求;
(三)放射防护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考核合格;
(四)遵守放射防护法规和规章制度,接受职业健康监护和个人剂量监测管理;
(五)持有《放射工作人员证》。
第六条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放射工作单位负责向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为其申请办理《放射工作人员证》。
开展放射诊疗工作的医疗机构,向为其发放《放射诊疗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办理《放射工作人员证》。
开展本办法第二条第二款第(三)项所列活动以及非医用加速器运行、辐照加工、射线探伤和油田测井等活动的放射工作单位,向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办理《放射工作人员证》。
其他放射工作单位办理《放射工作人员证》的规定,由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确定。
《放射工作人员证》的格式由卫生部统一制定。
第七条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应当接受放射防护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考核合格方可参加相应的工作。培训时间不少于4天。
第八条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定期组织本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接受放射防护和有关法律知识培训。放射工作人员两次培训的时间间隔不超过2年,每次培训时间不少于2天。
第九条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建立并按照规定的期限妥善保存培训档案。培训档案应当包括每次培训的课程名称、培训时间、考试或考核成绩等资料。
第十条放射防护及有关法律知识培训应当由符合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条件的单位承担,培训单位可会同放射工作单位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并按照培训计划和有关规范、标准实施和考核。
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将每次培训的情况及时记录在《放射工作人员证》中。
第三章个人剂量监测管理
第十一条放射工作单位应当按照本办法和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安排本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接受个人剂量监测,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周期一般为30天,最长不应超过90天;内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周期按照有关标准执行;
(二)建立并终生保存个人剂量监测档案;
(三)允许放射工作人员查阅、复印本人的个人剂量监测档案。
第十二条个人剂量监测档案应当包括:
(一)常规监测的方法和结果等相关资料;
(二)应急或者事故中受到照射的剂量和调查报告等相关资料。
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将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及时记录在《放射工作人员证》中。
第十三条放射工作人员进入放射工作场所,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正确佩戴个人剂量计;
(二)操作结束离开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工作场所时,按要求进行个人体表、衣物及防护用品的放射性表面污染监测,发现污染要及时处理,做好记录并存档;
(三)进入辐照装置、工业探伤、放射治疗等强辐射工作场所时,除佩戴常规个人剂量计外,还应当携带报警式剂量计。
第十四条个人剂量监测工作应当由具备资质的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承担。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审定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助卫生部组织实施。
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审定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和卫生部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五条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应当严格按照国家职业卫生标准、技术规范开展监测工作,参加质量控制和技术培训。
个人剂量监测报告应当在每个监测周期结束后1个月内送达放射工作单位,同时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按规定时间和格式,将本行政区域内的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数据逐级上报到卫生部。
第十七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助卫生部拟定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机构的资质审定程序和标准,组织实施全国个人剂量监测的质量控制和技术培训,汇总分析全国个人剂量监测数据。
第四章职业健康管理
第十八条放射工作人员上岗前,应当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符合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标准的,方可参加相应的放射工作。
放射工作单位不得安排未经职业健康检查或者不符合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标准的人员从事放射工作。
第十九条放射工作单位应当组织上岗后的放射工作人员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两次检查的时间间隔不应超过2年,必要时可增加临时性检查。
第二十条放射工作人员脱离放射工作岗位时,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对其进行离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
第二十一条对参加应急处理或者受到事故照射的放射工作人员,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及时组织健康检查或者医疗救治,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医学随访观察。
第二十二条从事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的医疗机构(以下简称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当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第二十三条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应当自体检工作结束之日起1个月内,将职业健康检查报告送达放射工作单位。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出具的职业健康检查报告应当客观、真实,并对职业健康检查报告负责。
第二十四条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发现有可能因放射性因素导致健康损害的,应当通知放射工作单位,并及时告知放射工作人员本人。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发现疑似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病人应当通知放射工作人员及其所在放射工作单位,并按规定向放射工作单位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二十五条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在收到职业健康检查报告的7日内,如实告知放射工作人员,并将检查结论记录在《放射工作人员证》中。
放射工作单位对职业健康检查中发现不宜继续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应当及时调离放射工作岗位,并妥善安置;对需要复查和医学随访观察的放射工作人员,应当及时予以安排。
第二十六条放射工作单位不得安排怀孕的妇女参与应急处理和有可能造成职业性内照射的工作。哺乳期妇女在其哺乳期间应当避免接受职业性内照射。
第二十七条放射工作单位应当为放射工作人员建立并终生保存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一)职业史、既往病史和职业照射接触史;
(二)历次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评价处理意见;
(三)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疗、医学随访观察等健康资料。
第二十八条放射工作人员有权查阅、复印本人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放射工作单位应当如实、无偿提供。
第二十九条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诊断、鉴定、医疗救治和医学随访观察的费用,由其所在单位承担。
第三十条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诊断鉴定工作按照《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和国家有关标准执行。
第三十一条放射工作人员的保健津贴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二条在国家统一规定的休假外,放射工作人员每年可以享受保健休假2~4周。享受寒、暑假的放射工作人员不再享受保健休假。从事放射工作满20年的在岗放射工作人员,可以由所在单位利用休假时间安排健康疗养。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对本行政区域内放射工作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管理进行监督检查。检查内容包括:
(一)有关法规和标准执行情况;
(二)放射防护措施落实情况;
(三)人员培训、职业健康检查、个人剂量监测及其档案管理情况;
(四)《放射工作人员证》持证及相关信息记录情况;
(五)放射工作人员其他职业健康权益保障情况。
第三十四条卫生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出示证件。被检查的单位应当予以配合,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不得拒绝、阻碍、隐瞒。
第三十五条卫生行政执法人员依法检查时,应当保守被检查单位的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第三十六条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对违反本办法行为的举报后应当及时核实、处理。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七条放射工作单位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六十三条处罚:
(一)未按照规定组织放射工作人员培训的;
(二)未建立个人剂量监测档案的;
(三)拒绝放射工作人员查阅、复印其个人剂量监测档案和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
第三十八条放射工作单位违反本办法,未按照规定组织职业健康检查、未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或者未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的,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六十四条处罚。
第三十九条放射工作单位违反本办法,未给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办理《放射工作人员证》的,由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并可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条放射工作单位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六十五条处罚:
(一)未按照规定进行个人剂量监测的;
(二)个人剂量监测或者职业健康检查发现异常,未采取相应措施的。
第四十一条放射工作单位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六十八条处罚:
(一)安排未经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从事放射工作的;
(二)安排未满18周岁的人员从事放射工作的;
(三)安排怀孕的妇女参加应急处理或者有可能造成内照射工作的,或者安排哺乳期的妇女接受职业性内照射的;
(四)安排不符合职业健康标准要求的人员从事放射工作的。
第四十二条技术服务机构未取得资质擅自从事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的,或者医疗机构未经批准擅自从事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的,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七十二条处罚。
第四十三条开展个人剂量监测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和承担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的医疗机构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按照《职业病防治法》第七十三条处罚:
(一)超出资质范围从事个人剂量监测技术服务的,或者超出批准范围从事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健康检查的;
(二)未按《职业病防治法》和本办法规定履行法定职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