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3-14 05:14: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R951;G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2)15-0036-04
Thought on pharmacists’ professional positions in implementing
the regulation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ntibacterial agents
CHEN Zhi-dong
(Shanghai Sixth People’s Hospital, Shanghai 20023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ofessional positions of pharmacists in implementing the regulation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ntibacterial agents (RCAAA) so a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and suggestion for them. Method: Effects of RCAAA on the professional positions of pharmacists and the pharmacists’ information level about antibacterial agents are analyzed. Result: Because of pharmacists’ insufficient information about antibacterial agents, it is difficult for pharmacists to carry out the RCAAA. Conclusion: Pharmacists must make up their knowledge of antibacterial agents as soon as possible.
KEY WORDS regulation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ntibacterial agents; pharmacists; professional positions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已于2012年5月8日在卫生部网站()正式,形式为卫生部令第84号,属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系列文件中的法规性文件,标志着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开始迈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办法》对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明确相关人员的职业定位和法律责任,其指导思想必将有助于其他种类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有助于医院药学的健康发展。药师作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管理的参与者,必须仔细领会《办法》精神,按照《办法》要求及时调整自身职业定位,严格履行《办法》所赋予的职责。
1 《办法》对药师职业定位受关注点
1.1 药学部门负责人不再局限于药事管理工作
药学部门是医院专业技术科室,负责药事管理和药学服务工作[1]。药事管理是指对临床用药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组织实施与管理,药学服务(pharmaceutical care)是指为获得改善病人生命质量的明确结果而提供负责任的药物治疗,是药师与患者和其他专业人员共同制订、执行和监控治疗方案的合作过程[2]。药学部门负责人无疑都选择了前者。《办法》第二十七条明确药学部门中高级职称药师是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专家组成员,等于直接向高级职称药师发出了参与药学服务的指令。这让人不禁要问:我国医院中高级职称药师究竟在从事什么工作?2010年我国医院中高级职称药师占药学人员的4.9%,共10 324名,而同年二级以上医院有7 756家[3],假如将这些高级职称药师都安排在二级以上医院工作,平均每家二级以上医院拥有高级职称药师仅1.3名。由于《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第十四条明确二级以上医院药学部门负责人应由高级职称药师担任,因此可以说具有高级职称药师基本上都担任着药学部门的正副负责人。《办法》无异于间接向药学部门负责人发出了参与药学服务的指令。其实,早在2010年由卫生部医疗服务监管司负责修订完成的《医院工作制度与人员岗位职责》就明确要求药学部门负责人应经常深入临床,参加危重和特殊病人的查房和病历讨论,参与临床用药的讨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4]。药学部门负责人的职业定位应调整为药事管理和药学服务。
尽管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专家组成员还有感染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和微生物检验科的高级职称医师和高级职称检验师,但这些专家都有各自繁忙的医疗工作,大部分会诊可能仍需要由高级职称药师来承担。而且由于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临床资料较少,或具有明显、严重的不良反应等特点,用药风险相对较大,由高级职称药师参与会诊(药学会诊)很有必要,患者需要这种级别的药学服务。
篇2
[关键词] 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7(b)-0174-03
抗菌药物是临床上应用最多的一类药物,抗生素类药开创了抗感染治疗的新纪元。然而仅在抗生素应用几年之后耐药菌就出现,并随之广泛传播。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之一,然而我国抗菌药物在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的使用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合理现象,并且情况较为严峻[1]。虽然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但此类药物的滥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细菌耐药性,且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本研究主要就本院2012年1~6月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2012年1~6月1200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的归档手术病历。其中,乳腺手术400例,平均年龄(39.8±9.8)岁;疝气修补术400例,平均年龄(16.1±11.2)岁;甲状腺手术400例,平均年龄(35.6±5.4)岁。均无药物过敏史。
1.2 调查方法
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调查人员对每份病历的姓名、性别、年龄、一般情况、血常规、肝肾功能、体温、手术日期、手术名称、手术起止时间、抗菌药物的名称、用法用量、用药时间进行统计,并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制订评价标准[2-3](表1)。
2 结果
2.1 用药情况的调查
随机抽查本院Ⅰ类切口手术归档病历共1200份。其中,使用抗菌药物有504份,使用率42.00%,超过国家卫生部关于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的规定。使用抗菌药物涉及5类13种药物,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头孢菌素类(268例),占使用抗菌药物病历的53.17%;其次是青霉素类119例,占23.61%,其余依次为大环内酯类91例,占18.05%,喹诺酮类14例,占2.79%,氨基糖苷类12例,占2.38%。位居前3位的品种分别是头孢曲松(占18.06%)、头孢唑啉(占15.48%)、哌拉西林舒巴坦(占11.71%)(表2)。
2.2 围术期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的表现形式
结果提示,本院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主要有预防用药时间过长、品种选用不当等(表3)。
2.3 其他情况
抗菌药物使用合格率为84.13%,1200例患者手术切口愈合均为甲级,无术后感染。
3 讨论
3.1 预防用药应严格把握适应证,并正确选用药物
Ⅰ类切口手术感染的病原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药物的选择应以第一代头孢菌素及青霉素类为主,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选用克林霉素。从表2可知,用于预防性感染的抗菌药物主要以头孢菌素类为主,其中头孢菌素类中又以第三代头孢曲松(18.06%)居多,头孢他啶也有使用,而第三代头孢菌素类对革兰阴性菌作用强,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作用不及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及青霉素类作用强,这种情况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不符合《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的规定[4]。应首选第一代头孢菌素及青霉素类。Ⅰ类切口手术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预防用药应选择针对手术部位感染常见病原菌的杀菌剂。根据这一原则分析预防用药品种,喹诺酮类、大环类脂类[5]、氟基苷类及第3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球菌的作用与第1代头孢菌素相比不具优势,不宜用作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
3.2 预防用药时间的选择
预防用药时间比较关键,对于Ⅰ类切口手术一般建议在麻醉前一次性给药,这样不仅可保证血液和组织中有效药物浓度作用于整个手术过程,还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开始用药时间既不能太早、也不能太迟。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应在手术前30 min~2 h给药,以适宜的滴速滴完,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和血清中的药物浓度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的细菌[6]。本次调查中乳腺手术、甲状腺手术基本上都遵守了麻醉前给予抗菌药物,有效控制细菌感染,而疝气修补术有2例预防性给药时间超过手术前2 h,不符合有关规定。
3.3 给药时程过长
规范化的短程用药方案在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效果上与长时间用药方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延长术后用药时间并不能减少手术部位的感染,反而易导致耐药率的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甚至药源性疾病等严重问题[7]。从表3可知,术后预防用药时间过长者29例,占504例使用抗菌药物的5.75%,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外科预防用药给药方法规定,手术时间小于2 h,出血量小于1500 ml的总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 h,而手术记录时间全部小于2 h,出血量小于1500 ml,存在着严重不合理用药现象。主要原因是临床医师不熟悉或未完全领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内容,或部分医师按旧习惯模式用药。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医生的学习及用药干预,通过规范化学习和严格的质量考核来规范医生用药行为[8]。
3.4 联合用药存在的滥用问题
Ⅰ类切口手术一般选用单一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性抗感染,无必要选用联用药,本次调查发现有6例头孢唑啉+阿米卡星、头孢唑啉+左氧氟沙星联用,占使用抗菌药物病历的1.19%;未发现三联或三联以上用药情况。
综上所述,本院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的应用在品种选择和治疗用药上基本合理,但仍存在预防使用率过高、部分患者用药起点过高、预防用药选用不当、预防用药时间不合理及疗程过长等问题,应当引起重视并改进。
[参考文献]
[1] 吴丽卡,黎颜,杨慧娟.722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8):58-59.
[2]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Z].北京:2004.
[3]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Z].北京:2012.
[4] 卫生部.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Z].北京:2009.
[5] 胡秀娟.阿奇霉素联用丹参注射液治疗小儿大叶性肺炎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2(4):56-57.
[6] 李洁喜,王沛就,卫肖云,等.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杂志,2011,27(24):3711-3712.
[7] 李全志,刘志强.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药物调查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10,5(21):167-168.
篇3
【关键词】抗菌药物;管理;合理性;监督
【中图分类号】R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521―01
抗菌药物的出现为保障人类健康做出了卓越贡献。但随着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甚至滥用,致使细菌耐药性逐年增加,尤其是氟喹诺酮类药物[1]。据报道我国医院临床用药中抗菌药物使用率高达79%,是发达国家的2倍[2],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在我国约有25%-65%[3] ,其主要是由于无指征预防用药、盲目联合用药、品种选择错误、过量用药以及用药方案不合理等原因导致。为了规范化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合理性以及结合国家对抗菌药物的管理办法,本文从抗菌药物的使用现状、管理途径、过程管理和信息化监控等方面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进行了探讨。
1 目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存在问题
1.1 抗菌药物使用量过大。据调查显示[4],通过对不同等级的医院抗菌药物使用量进行统计,结果表明三级医院使用率为70%,二级医院为80%,一级医院为90%,同时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在30%~70%,手术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0.76%,预防性用药占66.72%,治疗性用药仅占33.28%,表明一级医院、手术患者以及预防性用抗菌药已占主导地位,但是否是有指证的使用,以及是否一定须使用抗菌药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1.2 药物的选择无确切依据。如对于一般性感染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不根据患者的用药史以及身体特征选择合理的抗菌药;经验用药以及菌群未做微生物检查而选择用药[5];选择经济利益较大的药物或者新上市的抗菌药等。
1.3 药物的使用不合理。如未重视部分处方的首次剂量加倍,复方新诺给药是2次/天,首次剂量加倍,12小时后血药浓度趋于稳定,方可有效杀灭病原菌。还有如药物的溶媒选择不当,药物更换频率较高以及药物的使用疗程过长等。
1.4 盲目联合用药。目前临床上联合用药比较普遍,但是是否必须联合使用还存在一定问题。在没有临床依据以及确切指证前提下的联合用药,如头孢哌酮/舒巴坦钠与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与氧氟沙星等,易导致患者的二重感染或增加细菌耐药性。
2 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与管理
2.1 抗菌药物管理依据
为了防止产生细菌耐药性,增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国家或省级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这些文件或指导原则为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其中包括《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
2.2 抗菌药物的管理途径
2.2.1 抗菌药物管理组织与制度的建立
首先必须改革医院医师自由使用抗菌药物的管理模式,并建立抗菌药物从采购到临床使用一体化的管理机制。成立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组织,由医院负责人统筹,各个科室负责人监督和组织落实,并定期对本院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整理和公布,对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同时建立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制度和实施细则,为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纲领和文件指南。
2.2.2 加强各部门的管理与协作
⑴发挥药剂科的指导和监督作用。开展临床药学研究、提供药物咨询服务、不良反应监测、定期对医院使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进行评价以及对处方进行点评并进行临床合理用药实例分析、各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为临床提供药学信息。
⑵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科的职能。明确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指征,制定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限制医师抗菌药物使用权限,控制新型广谱抗菌药物应用,停用或淘汰临床使用无效或出现广泛耐药的抗菌药物,落实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将临床科室各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指标作为医疗质量综合评价内容,纳入全面医疗质量管理。
⑶加强微生物检验科对病原菌的检测。微生物检验科应当定期向全院公布主要耐药菌、病原菌分布及药敏试验结果,并对ICU、血液科、小儿科、神经内外科等重点科室主要病原菌进行公布,使临床医师能根据病原菌针对性选用抗菌药物。
⑷其他部门的管理。如医务科和财务科根据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及费用比的量化考核,结合平时的质控检查,制定经济奖惩制度,对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情况进行公布,并处以罚金以强化管理;与质控科协作,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考核体系等;与病案室协调,对所有使用抗菌药物的出院病历进行审核,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解决或做出相应处罚
2.2.3 深入医务人员的管理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是一项涉及制度、管理和人员的系统工程,涉及医院的方方面面,以及各级医师、护士、药学、检验、管理人员等,如提升医师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临床药师参与处方点评与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监测;加强其他医务工作者的参与和配合等
2.2.4 落实抗菌药物的管理
2.2.4.1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
卫生部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3级,即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医疗机构应该严格执行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包括抗菌药物使用范围和医师的处方权限。
2.2.4.2加强抗菌药物过程监控
抗菌药物的过程监控是指从抗菌药物的遴选、采购、处方、调剂、临床应用等各个环节进行监控,确保抗菌药物使用全过程得到有效监督。
2.2.4.3定期统计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根据病原菌的统计、抗菌药物使用品种和用量、药敏试验和临床不良反应等,对医院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总结。
3 讨论
抗菌药物在医院中的使用频率最高和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是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主要原因。抗菌药物的管理体系较复杂,医疗机构根据国家政策,制订本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该细则涉及到医院的各个部门、各个医务工作者以及各个部门和工作者间的协作与沟通。目前我国临床药学和微生物检验人才力量较为薄弱,医疗机构需要重视人才培养,发挥临床药师和检验人员在抗菌药物使用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根据细菌耐药性和医疗情况的变化,不断对临床用药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和补充,以促进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合理化。
参考文献:
[1] Fraimow H S, Tsigrelis C.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mechanisms, epidemiology, and management of specific pathogens[J]. Crit Care Clin,2011,27(1):163-205
[2] 孙成林,马骏,张玉英.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J].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0:53-54.
[3] 徐潜,孟贵英,等. 医院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12):930-932
篇4
Analysis and counte remeasures of clinical use of antibiotics in a hospital of Deyang
Xu Xiaofeng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hospital special rectification activities by the Ministry of Health after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ntibacterial drugs, analyze problems and discuss countermeasures. Methods: Extraction our hospital in June 2012 and May 2013 outpatient prescription and medical records, analyzing the clinical use of antibiotics, and to compare with the previous situation. Results: The proportion of outpatient antibiotic prescriptions decreased from 43% to 30%; inpatient antibiotic usage dropped from 68% to 60%; I like incision surgery antimicrobial prophylaxis utilization decreased from 100% to 70%, with an average treatment time from 3d dropped to 1.2 days; antimicrobial drug use accounted for the proportion of the amount decreased from 35% to 27%. Conclusion: After rectification, the clinical use of antibacterial drugs in our hospital a marked improvement, the indicators have reached the relevant requirements of the health sector; but still need to continue to implement, strengthen management, to promote the rationalization of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ntibacterial drugs, control of bacterial resistance.
【中图分类号】R 971.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183(2013)11-0354-02
随着社会医疗制度的改革,我国医院药学部门的功能及改革也是摆在当前重要的问题,在以卫生服务为主要方面的今天,基层医疗单位的药学服务也是越来越重要。近年来, 临床应用抗菌药物十分广泛,外科病人抗菌药物的应用也非常普遍,有调查报道其使用率高达80%[1]。但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将导致细菌耐药性药物不良反应和医疗成本增加,目前不合理使用预防性抗生素已成为细菌耐药性的主要原因[2]。针对这种情况卫生部于2011年4月下发了《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3],在全国开展了专项整治工作,2012 年8月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4]开始实施。我院根据有关要求及时制定了各项整治落实措施,加强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将管理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同时通过处方点评工作,发现和查处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现象。为了解我院经专项整治后近一年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情况,对我院2012年6月到2013年5月间门诊处方和住院病历有关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进行抽查,统计有关指标数据,并与专项整治活动前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5月门诊处方每月100张,共1200张,各临床科室住院病历每月50份,共600份。由5名护士对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医院信息中心调去之前1年度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1.2 研究方法:依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的有关要求对各项控制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5]进行评判。观察指标包括:门诊和急诊处方及住院病人的抗菌药物使用率;门诊处方抗菌药物平均用药品种;住院病人平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使用品种和使用时间;抗菌药物使用金额比例等。并将该统计结果与上以年度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的可能措施。
2 研究结果
2.1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情况
2.1.1 抗菌药物使用率:纳入研究的门诊处方中,使用抗菌药物的有720张,除去儿科、中医、传染科处方后,为360张,占30%,与整治之前有所下降,但与卫生部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门诊处方抗菌药物平均用药品种为1.8种,比整治前少0.7种;住院病历医嘱中有口服或注射使用过一次以上抗菌药物(出院带药)除外的360份,占60%,均比整治前有所下降,基本达到卫生部的要求。(见表1)
2.1.2 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在抽查的病历中I类切口手术病例有200 份,涉及甲状腺、乳腺、腹股沟直斜疝、骨科内固定装置植入及拆除等手术。其中甲状腺疾病手术、良性乳腺疾病手术、体表肿物切除术已没有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所选抗菌药物多为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类,平均用药时间从3d下降至1.2日;抗菌药物使用金额占比例从35%下降至27%。一般均无联合用药。各项指标比整治前均有明显下降。见表2
2.2 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全部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71. 1 DDDs /百人天,比整治前下降23DDDs /百人天,比卫生部的要求( ≤40DDDs /百人天)仍有较大的差距。
3 分析讨论与对策
统一认识制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评价标准完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评价制度, 手术切口类型按《外科学(第6版)》中外科手术与种类标准进行分类,用药指征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要求,结合医院实际工作,药剂科与医院医务科、院感科等相关科室制定并完善了医院用药的管理方法和具体措施,制定系列抗生素使用规定,并定期不定期参与检查和监督,发挥药师在促进合理用药中的作用。
目前医院抗生素品种数及种类构成现已达标,这是由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讨论决定的,一般每年讨论修改目录一次,较易控制实现,以后可坚持这种做法,在总数量不超过35种的前提下根据临床实际需要调整各类抗菌药物的品种和规格。
我院门诊和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虽已有下降,某些已到达规定目标值。以前门诊处方的使用率较高与抽样统计方法不同有关,以前是统计所有处方,未除急诊、儿科、中药和传染病处方,根据新的统计方法,本次的统计已将所有14周岁以下的处方及传染病处方除外,将急诊处方单独统计。目前的使用率仍未达标与医生的诊断水平和用药习惯有关,也与患者或家属缺乏医学知识和不合理的期望要求有关,医生有时也为了迎合患者或家属的要求而使用抗菌药物。
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使用金额占比例和平均用药时间已有明显下降,这可能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下降有关,也与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下降及用药时间的缩短有关。本次统计由于信息系统功能所限,未能除去出院带药的部分数量,所以实际的使用强度会更低。现阶段的使用强度仍未达到要求,应进一步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缩短用药时间,减少不必要的联合用药,儿科患者尽量采用小规格品种;还应完善处方信息系统的功能,除去出院带药部分的数量,使统计结果更科学更准确。对使用金额连续几个月排名靠前的品种应采取干预措施,促使医生分散选用抗菌药物,不能长时间集中选用某几个品种,以免细菌对一批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
4 结束语
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提高合理用药水平,保障医疗安全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需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在探索中改进工作方法。相信医院药剂科在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认真贯彻国家卫生部相关政策法规,在未来1-2年内,各项任务达标。
参考文献
[1] 张延霞, 陈晓红, 盛燕江, 等. 手术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1998, 8(30) : 179-180。
[2] 苏玉严.临床药师促进普外科预防性抗生素的合理使用[J]. 临床与药物, 2008, 14(2) : 60.
[3] 卫生部.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2〕32 号,2011-04-18.
篇5
关键词: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ituation of irrational antibiotic prescriptions in outpatient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Prescription Management Method, Management Criteria of Hospital Prescription Comment(trial)and others,selected800pieces outpatient service antibiotic prescriptions from our hospital in February to July2013,to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the unreasonable prescriptions.Results Among800antibiotic prescriptions,173were unreasonable,accounted for21.63%;the frequency and percentage of cephalosporins in irrational antibiotic prescriptions ranked first(58.56%),penicillins(15.47%)and quinolone(12.15%)were ranked second and third;The DDDs of antibiotics in respiration department and pediatric department was the highest,the irrational prescriptions respectively accounted for27.17%,20.13%;the main types of irrational prescriptions were dosage and frequency is not suitable for(49.71%),and unindication of application(17.92%)and so on.Conclusion The quality of outpatient antibiotic prescriptions in our hospital is not very good,more work must be done to reduce the waste of medical resources,and ensure that medicines are used irtional,safely,effectively and economically in patients.
Key words:Antibiotics;Irrattional drug use;Prescription analysis
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药物,大批高效、广谱、低毒的新型抗菌药物不断出现,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更好的选择。资料表明,我国每年因药品不良反应而住院的患者多达250万例,其中死亡病例约有19万。其致死原因绝大多数为不合理用药,约占全部用药患者的12%~32%[1]。现将2013年2月~5月抗菌药物处方点评结果总结如下,为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及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处方来源 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2月~5月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根据每月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总量N张,计算n=N/200,取n的整数部分作为处方间隔数,随机选取起始处方,预计每月抽取抗菌药物处方200张。
1.2处方分析依据 《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药品说明书》《临床用药须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2年卫生部抗菌药物整治方案》等。
1.3数据处理 按照抗菌药物类别、科室分布、不合理类型等,采用Excel电子格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不合理处方抗菌药物种类及比例,见表1。
2.2我院抗菌药物处方不合理类型,见表2。
2.3我院抗菌药物不合理处方科室分布,见表3。
3讨论
我院门诊抗菌药物处方不合理类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诊断书写不规范。②门诊处方超过7d用量。③适应症不适宜。④遴选的药品不适宜。⑤用法用量不适宜。⑥重复给药。⑦无指征用药。
4结语
通过对我院门诊抗菌药物不合理处方的分析,建议如下:加强处方点评人员技能,建立医疗团队信息沟通平台,药师深入临床反馈用药信息,以进一步提高抗菌药物处方水平,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孙定平,齐平,靳颖华.药物不良反应[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6-37.
[2]杨宝峰.药理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87-484.
[3]宋永熙,赵t镭,杨一坤,等.门诊处方点评与合理用药的改进情况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3,33(1):68-69.
篇6
【关键词】 中药; 保守灌肠治疗; 盆腔炎
doi:10.14033/ki.cfmr.2017.16.0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6-0130-02
2012年2月13日经卫生部部务会审议通过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控制细菌耐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传统女性盆腔炎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使用抗生素治疗,而本项研究选用输液式中药小量保留灌肠治疗,符合国家卫计委对抗生素的管理要求,有效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为了分析输液式中药小量保留灌肠治疗女性盆腔炎的效果,选择近2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00例女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治疗差异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给予常规性治疗和中药小量保留灌肠治疗,对临床效果进行分析。详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次研究中选择2014年11月-2016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200例女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治疗差异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100例患者,年龄24~40岁,平均(29.2±5.2)岁;乙组100例患者,年龄23~39岁,平均(28.6±2.8)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常规性资料比较差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1.2 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甲组患者应用常规性措施治疗,采用头孢西林钠加上替硝唑进行治疗,1个星期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1]。
乙组应用中药小量保留灌肠方式治疗,康复炎胶囊6颗融入200 ml温开水,叮嘱患者排空膀胱、直肠,取左侧卧位,采用一次性肛管管涂上少量的石蜡油,缓慢插入到,深度控制在15~20 cm,将药液导入到容器内大约10 min,灌完后抬高臀部约10 cm平卧1 h,1次/d。
1.3 临床判定标准
在本次研究中选择医院自拟的评价标准对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显效,患者不良症状消失,生命体征得到改善;有效,临床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减少;无效,临床治疗效果不明显,甚至存在其他不良炎症。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4.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甲组患者中治疗显效55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为70%;乙组患者中治疗显效72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为89%,乙组治疗效果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女性盆腔炎是当前临床研究中常见的症状,对患者自身有严重的影响,针对临床治疗的具体要求,需要从具体情况入手,结合临床治疗要求确定有效的治疗方式,缓解不良反应。近些年来随着临床用药方式的不断增加,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方式的可行性比较高,是一种安全和经济效果突出的治疗方式[1]。
输液式中药小量保留灌肠治疗女性盆腔炎,包括治疗急性女性盆腔炎、慢性女性盆腔炎。本病以湿热阻滞者为多,治疗原则为利湿、清热、解毒,佐以活血止痛。康妇炎胶囊的主要成分有蒲公英、败酱草、赤芍、苍术、当归、川芎、香附、泽泻、白花蛇舌草、延胡素等,主要功能为清热解毒、化瘀行滞、除湿止带[2]。盆腔与直肠相毗邻,仅一壁之隔,盆腔与直肠的动脉丛和静脉网互相连接,药物通过直肠黏膜毛细血管吸收后可直接传递到盆腔各组织器官,因此作用迅速,见效快[3]。通过输液式中药小量保留灌肠治疗女性盆腔炎,拓展新的微创、操作简便、重复性强的治疗技术,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有效方法。关键技术包括相关药物的选择,输液式小量保留灌肠技术的操作等。医护人员必须掌握具体操作流程,按照要求进行,详细如下。
3.1 流程要求
(1)药物配制:一次性输液式灌肠袋,康妇炎胶囊6颗,温开水200 ml。(2)术式应用:患者取左侧卧位,盛有康妇炎胶囊药液的输液式灌肠袋,肛管插入15~20 cm,缓慢注入药液,拔出肛管,擦净[4]。(3)术后操作:操作后嘱患者平卧,抬高臀部约10 cm,嘱患者尽量忍耐,保留药液1 h以上。
中药灌肠治疗方式主要是通过肠的吸收,利用肠壁半透膜的渗透性,使其最大化吸收,直肠给药的方式,不需要进行循环,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渗透,达到盆腔组织,进而提升临床治疗效果[5]。目的是为了加强医疗机构抗生素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生素临床应用行为,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水平,促进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控制细菌耐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传统女性盆腔炎的治疗方法主要是使用抗生素治疗,而本项研究选用输液式中药小量保留灌肠治疗,符合国家卫计委对抗生素的管理要求,有效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在治疗阶段要对患者病情进行分析,掌握盆腔炎疾病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对患者采取有效方式治疗。
3.2 女性盆腔炎诊疗要求
(1)根据临床指南《2014年盆腔炎性疾病诊治指南》对患者病情进行明确诊断。(2)输液式中药小量保留灌肠治疗女性盆腔炎技术路线。(3)药物配制:一次性输液式灌肠袋,康妇炎胶囊6颗,温开水200 ml。(4)小量保留灌肠技术:患者取左侧卧位,盛有康妇炎胶囊药液的输液式灌肠袋,肛管插入15~20 cm,缓慢注入药液,拔出肛管,擦净。(5)操作后嘱患者平卧,抬高臀部约10 cm,嘱患者尽量忍耐,保留药液1 h以上。
3.3 抗生素合理应用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药物直接被直肠吸收,直接作用到盆腔中,能改善血液循环,让粘连组织软化,进而起到消除局部水肿的现象,能有效促进药物的吸收[6]。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本项目的开展,能有效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拓展新的微创治疗方法,减少患者创伤,减轻患者的痛苦,疗效显著,为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所接受。相关医护人员自身综合能力得以提升,熟练掌握输液式治疗方法及灌肠治疗的属性要求,结合盆腔炎患者的病情变化,给予有效的治疗,达到提升治疗效果的目的[7]。
甲组100例患者中治疗显效55例,有效15例,总有效率为70%,乙组100例患者中治疗显效72例,有效17例,总有效率为89%,乙组治疗效果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输液式中药小量保留灌肠治疗方式能缓解盆腔炎患者的不良症状,患者对该治疗方式满意率比较高,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敏,冯兰兰,韩春霞.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2014,10(1):90-93.
[2]娄跃林.中药保留灌肠结合中药外敷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5,1(1):15-16.
[3]吕霞,孙玉勤.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护理研究进展[J].新疆中医药,2012,6(12):89-91.
[4]许丽华,唐晓玲.中药灌肠联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性包块44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0,1(14):10-11.
[5]方成华,甘明艳,赖桂凤.输液式保留灌肠药物灌注速度与在体内保留时间的研究[J].临床护理杂志,2011,6(3):79-80.
[6]王咏梅.针灸理疗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10(12):1184-1186.
篇7
【关键词】 抗菌药物; 临床;使用情况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9.206
为了解自开展抗菌药物整治活动以来德庆县人民医院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1], 本文就德庆县人民医院在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后2012~2015年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从本院计算机信息系统调取2012~2015年全院抗菌药物费用占总药费的百分率、住院用抗生素患者病原学检查百分率、门急诊抗生素使用率、住院抗生素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s值(DDDs表示每一药物的年消耗量除以该药的DDD值)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的数据;分别从2012~2015年德庆县人民医院门诊处方中每月随机选取5 d按顺序抽取1500张, 2012~2014年各18000张, 2015年10500张处方。
1. 2 方法 通过对2012~2015年德庆县人民医院的全院抗菌药物费用占总药费的百分率、住院用抗生素患者病原学检查百分率、门急诊抗生素使用率、住院抗生素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S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等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对门诊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分析。
2 结果
2. 1 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抗菌药物处方所占抽取处方比例, 由2012年的40.00%, 再到2015年(1~7月)的21.54%, 其使用情况是逐年下降的, 较2012年下降了1倍。不合格处方占抗菌药物处方比例由2012年的50.00%下降到2015年的20.64%;联合用药占抗菌药物处方比例由2012年的60.54%下降至2015年的20.12%;注射抗菌药物处方占抗菌药物处方比例由2012年的59.35%下降至2015年的36.85%, 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并且下降趋势十分明显。但是口服抗菌药物处方占抗菌药物处方比例, 外用抗菌药物处方占抗菌药物处方比例由2012年的10.20%上升至2015年的12.54%, 均出现了明显的涨幅, 其中口服抗菌药物处方占抗菌药物处方(比例), 涨幅十分明显, 由2012年的30.45%, 涨至2015年(1~7月)的50.61%。
2. 2 住院用抗菌药物患者病原学送检情况 由住院用抗菌药物患者病原学检查百分率可以得知, 患者病原学检查由2012年的25.23%, 增加至42.28%, 说明其检查结果更为精确。
2. 3 抗菌药物费用占药费总额比例情况 由患者的抗菌药物费用占药费总额的百分率可以得知, 2015年(1~7月)为18.04%, 较之前的22.71%有明显的下降, 患者的负担得到了明显的降低, 同时也有助于尽快恢复身体的健康。
2. 4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情况 院方患者的用药强度明显降低, 2012年的使用强度为47.27%, 而到了2015年(1~7月), 则只有34.31%, 说明本院对于患者使用的抗菌药物数量明显的降低, 有助于身体的自我恢复。
2. 5 医生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情况 2012年为31.97%, 到了2015年(1~7月)则为21.21%, 可见本院对于这一药物的使用, 也明显的降低。
2. 6 抗生素使用率情况 由门诊使用抗菌药物比例2012~ 2015年由43.93%降为33.91%, 急诊使用抗菌药物比例2012~ 2015年由36.11%降为29.49%, 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比例由原来的58.25%降为47.23%, 这3个数据值可以看出, 其均在2015年达到历史的最低值, 较之以前, 有明显的降低。
3 讨论
3. 1 门诊处方抗菌药物适用指征更加严格 为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 卫生部(现卫计委)开展专项整治活动, 要求二级医院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控制在20%以内, 门诊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控制在20%以内[2]。德庆县人民医院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为依据制定了相应奖惩措施, 与临床科室负责人签订责任状, 邀请有关专家开展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培训, 对医生进行考核, 由药剂科对处方进行点评规范医师对抗菌药物的使用。由2.1结果可知, 2012~2015年德庆县人民医院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逐年降低, 由原来的40.00%降为21.54%, 但仍未达到卫生部(现卫计委)的要求。
3. 2 抗菌药物各项指标和结构趋向合理 由2.3结果可知, 2012~2015年德庆县人民医院抗菌药物金额占药费总额比由原来22.71%降为 18.04%;由2.4结果可知, 2012~2015年德庆县人民医院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s值, DDDs值大, 反映患者对该药的选择倾向性大, 反之说明患者已较少使用, 由原来的47.27%降为34.31%, 符合卫生部(现卫计委)规定二级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控制在40DDDs以下的要求;由2.6结果可知, 2012~2015年急诊抗菌药物使用率由原来的36.11%降为29.49%, 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比例由原来的58.25%降为47.23%;由2.2结果可知, 2012~2015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标本送检率由原来的25.23%上升为42.28%, 符合卫生部(现卫计委)规定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的要求。通过调查对比发现, 2012年德庆县人民医院普遍存在抗菌药物金额占药品费用、抗菌药物使用强度DDDs值、急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比例等比较高的问题, 还有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低的问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任重道远, 需要广大医务人员抱有高度责任感, 用自己优良的专业素养推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原因分析:①开始阶段本院对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的重视不够[3];②医院医务人员参加学习的机会偏少, 医院应组织的相关培训未按要求开展[2];③上级部门缺乏督查与指导, 有组织的督查与指导很少深入到本院, 本院的自查流于形式。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任重道远, 需要卫生主管部门提供政策指导和有效的监管措施, 要向广大民众宣传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科普知识。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是否合理, 不仅关系到患者健康, 也是医院医疗质量的保证, 不合理用药轻者可能会影响到药物的治疗效果, 重者则会导致药物发生不良反应, 发生药源性疾病。故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医生应该要重视并且付出行动, 医院也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强化医务人员的专项培训, 利用临床药学人员收集和分析抗菌药物的情况, 制定合理、有效的奖惩措施。同时广大医务人员必须抱有高度责任感, 用自己优良的专业素养推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 潘慧琼, 袁雪峰. 3年抗菌药物整治活动管理成效分析.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4, 12(12):739-742.
[2] 缪晓辉.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5(2):122-125.
篇8
早日提防超级菌,禁止滥用抗菌药物是当务之急。然而据统计,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滥用抗菌药物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目前使用量、销售量排在前15位的药品中,有10种是抗菌药物。住院病人使用抗菌药物的费用占总费用的50%以上(国外一般在15%~30%),人均年消费量 在138克左右――这一数字是美国人的10倍。另一方面,在中国疯狂消耗抗菌药物的同时,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可导致住院费用增加55%。目前,中国每年因抗菌药物不良反应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00亿元人民币。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比较重视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卫生部在2004年就下达了一系列法规,如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要求2004年7月1日起全国所有零售药店的抗菌药物必须凭医生处方才能销售。然而限售令未见成效,失败关键问题在于80%的抗菌药物销售来源于医院,而这些法规条例对各级医疗机构制约力差,可操作性不强,并未遏制住抗菌药物日益泛滥的趋势。
“治标要治本”,在这一严峻形势下,中国卫生部宣布2012年9月将出台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对各级医疗机构实施抗菌药物严格控制。本次方法中从医疗机构的行政、临床、指标上对抗菌药物从采购流通、临床管控上重拳出击,成为“史上最严”的抗菌药物管理条例。《管理办法》细化了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对提高抗菌治疗水平和合理用药水准、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加重、降低病人的医药费用都有着其积极的意义。
抗菌药物控制系统软件的
设计思路和主要功能
提升抗菌药物管理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抗菌药物管理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例如药剂师将微生物药物的敏感性数据、药动学参数、所选抗菌药物的费用等数据综合起来提供给临床医生,将有助于临床诊断,从而提高处方的合理性。另一个信息化的优势在于对抗菌药物的持续跟踪将有助于收集抗菌药物管理措施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管理方式和方法,保障抗菌药物控制的持续改进。
1. 软件设计思路
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抗菌药物管理,医院应立足于现有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在不增加任何硬件投入的情况下,以最小的人员、时间和其他成本投入,仁济医院与金仕达卫宁公司合作研发了一套实用的《抗菌药物管理系统》软件,软件分为六部分:
(1)抗菌药物基础设置
建立抗菌药物目录,并根据按“非限制使用”(一线)、“限制使用”( 二线 )和“特殊使用”(三线)的分级模式进行分级管理规则设置,对提供抗菌药物分级设置。(见图1)
建立医生抗菌药处方权分级设置,对有处方权的医师可以单独设置抗菌素权限;可以对通过抗菌药物知识培训的医师开放抗菌药物处方权,逐步普及抗菌药物知识。
建立围手术期预防用药规则,可以对手术切口等级、手术部位、药敏试验进行设置,可以深入设置指定手术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药品种类以及剂量,满足手术中用药灵活调整的需求。(见图2)
(2)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充分应用成熟的信息化软件,满足抗菌药物解决平台建设的要求,结合抗菌药物数据和临床医疗信息,在临床管理中的各个环节布控全方位、多角度的监控。通过科学的管理理念和先进的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对临床科室的门诊处方、门诊发药、门诊输液室、住院医嘱、住院发药等多个模块的智能提醒,真正做到紧扣《管理方法》中的要求,确保对不同的医嘱进行不同的控制,并且具有长期的使用价值,符合未来抗菌药物管控发展趋势。(见图3)
为了适应临床的一些特殊要求,设置了越级管理流程。临床医师可以开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限制使用药物会传送给上级医师进行审批。紧急情况下医师也可以越级使用,但通过系统控制为1天用量。
(3)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管理
根据围手术期预防用药设置的规则,在手术申请单、住院医嘱、住院药房等模块中对抗菌药物进行监控和提醒;电子手术通知单能与开出的抗菌药物医嘱相关联,对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内启动跟踪机制,对用药时间、超量使用持续跟踪,提醒医师及时停止抗菌药物,给予正确的用药指导,智能控制围手术期的感染用药,控制药物不良反应,减少细菌耐药性,降低病人住院费用。(见图4)
(4)抗菌药物申购与管理
严格把控在抗菌药物的医院采购流通环节,提供抗菌药物申购与审批流程,控制医院内部的抗菌药物的种类及来源;提供违规使用处理流程。
(5)抗菌药物文档与知识库
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包括抗菌药物政策法规、抗菌药物种类、各类医保政策对抗菌药物的政策、各类医保支付比例等。
建立抗菌药物知识库,提供抗菌药物抗菌谱查询、同类抗菌药物查询、抗菌药物剂量疗程查询、药物不良反应查询、抗菌药物应用指南等抗菌药物的药理学知识、临床应用知识,对规范临床医师的抗菌药物医嘱进行指引。
(6)抗菌药物统计分析
提供医务科、药剂科、临床各科主任实时动态的药物统计数据,包括全院抗菌药物使用金额排名、全院抗菌药物使用量排名、门诊抗菌药物药物处方比例、住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统计、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统计。
2. 系统主要功能
系统为达到医院灵活主动控制抗菌药物使用的要求开发了三大功能及统计分析功能。
(1)三级管控功能:根据医院医生的三级设置住院医师、主治医生、主任副主任医生分别对应抗菌素的三级设置非限制、限制、特殊,严格控制对应设置;针对抗菌素联合使用的情况进行跟踪,要求医生在联合使用时必须输入使用原因,进行联合用药的事后跟踪;特殊类型用药需要进行会诊申请,审批后方可使用;
(2)围手术期控制功能:第一,针对术前、术中、术后合理使用抗菌素进行了控制,在输入抗菌素药品医嘱时以患者当前的情况组织允许使用或申请后可以使用的抗菌素规则。科室、手术切口、手术部位、各种特殊情况(如:出血量大于1500ML,年龄大于70岁等)可以任意组成一个限制或允许使用某些抗菌素的规则。第二,启用围手术期规则,需要医务科规范使用电子手术申请单。
(3)处方规则功能:在原有4.0处方规则基础上增加“并且”的规则功能,如设置外科的主任职称的医生可以允许使用的药品列表等等这种组合条件的规则;支持挂号类型、医保类型、职称、科室、职工代码、诊断任意两个或多个条件的组合规则。
(4)联合用药控制功能:可以配置上限抗菌药物品种数,当超过指定品种数时须经过审批。
(5)统计分析:目前提供卫生部要求标准的查询统计分析报表,应根据医院实际查询需求定制查询格式,只要数据库中保存了数据,与客户确定了查询口径后即可统计出数据。
(6)控制工作流配置:提供一个平台对当前抗菌药物控制情况的管理一目了然,可以随时开启关闭相关模块抗菌素的控制要求,目前针对门诊医生处方录入、住院医生站医嘱录入,手术申请单,出院带药,小处方录入等涉及药品录入的模块应灵活控制。
抗菌药物管理系统特点鲜明
系统依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结合医院管理实践要求而设计开发的一套专业全面的抗菌药物应用管控系统,为医院抗菌药物管理提供了药品目录、分级、使用权限,三级管控,围手术期,规范制度和知识库,申购与审批,统计分析,违规处理等全面系统的管理。
这套系统和HIS系统充分衔接,全面融合,提供了抗菌药物使用前、使用中、使用后全程监控。监控环节涉及门诊医生处方录入、门诊处方收费、门诊药房发药、门诊输液室输液配制、住院医生医嘱录入、住院护士医嘱录入、住院小处方、出院带药、住院发药、手术申请单、手术情况录入等众多环节。
系统提供了丰富的查询分析和报表统计,包括:全院抗菌药物使用金额排名、全院抗菌药物使用量排名、门诊抗菌药物药物处方比例、住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统计、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统计等。
系统使用效果明显
随着卫生部加大对使用抗菌药物的监管力度,医院积极响应并迅速部署应用了抗菌药物管理系统。
通过该系统,仁济医院的抗菌药物监管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有效改善:
1. 抗菌药物越级使用情况做到有效监控
医院对临床医生进行严格分级,对于符合资质的医生授予抗菌药物处方权;对于越级使用的申请进入严格的审批流程;对于急诊及病房夜间使用授权越级使用24小时。
2. 抗菌药物联合使用和特殊类型的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化
通过知识库的建立,医生对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做到有理有据;针对联合使用三种以上的抗菌药物和申请使用特殊类型的抗菌药物必须经过有药师参加的用药评估会诊,没有通过评估的申请通过软件严格禁止使用。
3. 手术I类切口预防性使用抗菌素使用得到有效控制
通过严格控制手术申请单必须录入当前病人的情况,医院通过部位和切口等级和手术名称等因素制定了一系列使用规则,对不符合使用规则的申请做到严格禁止。
篇9
【关键词】 处方点评;抗菌药物;合理用药
处方是医生为预防和治疗疾病而给患者开具的取药凭证, 是药师为患者调配和发药的依据, 是患者进行药物治疗和药物流向的原始记录。处方点评是发现临床不合理用药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对不合理处方的剖析, 及时发现问题, 合理干预, 将有利于提高临床医师合理用药水平。卫生部2007年颁布的《处方管理办法》第四十四条要求“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处方点评制度, 填写处方评价表, 对处方实施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 登记并通报不合理处方, 对不合理用药及时予以干预。本院根据该办法制定了处方点评制度, 定期抽查处方进行点评分析, 以了解本院门诊用药现状, 提高处方质量, 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抽取2013年10月19日全天西药门诊电子处方, 计数总处方张数及妇科、内科、外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和其他科室含抗菌药物、注射剂的处方张数, 对使用的抗菌药物进行分类统计, 并作进一步分析。
1. 2 方法 抗菌药物使用百分率(%)=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张数/总处方张数×100%;各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百分率(%)=各科室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张数/各科室总处方张数×100%;注射剂使用百分率(%)=使用注射剂的处方张数/总处方张数×100%;各科室注射剂使用百分率(%)=各科室使用注射剂的处方张数/各科室总处方张数×100%。
2 结果
2. 1 本院2013年10月19日的全天西药门诊处方总数为张, 其中对各科室的处张数, 以及含抗菌药物、注射剂的处方张数及所占总数的百分比分类统计, 见表1。
表1 处方分析统计结果(张, %)
科室 处方数 抗菌药物使用率 注射剂使用率
内科 250 37.2 28.4
外科 99 43.43 34.34
儿科 64 62.5 56.25
妇科 29 17.2 0
五官科 30 46.67 3.33
皮肤科 14 28.57 7.14
其他 12 16.67 0
合计 498 40.16 28.5
2. 2 整体上看来, 本院抗菌药物和注射剂的使用都是偏高的。抗菌药物处方中, 联合用药处方也不少, 全部为二联用药, 主要为阿奇霉素和β-内酰胺类抗菌药联用以及左氧氟沙星和β-内酰胺类抗菌药联用。
2. 3 处方中使用的抗菌药物中头孢菌素类使用最多, 主要品种有头孢克肟、头孢地尼、头孢丙烯。大环内酯类、青霉素类抗菌药物的使用也较高, 主要为克拉霉素、阿奇霉素、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其他类如奥硝唑、甲硝唑的使用也较高。
2. 4 本次处方点评中发现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处方19张,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无适应证用药、选用抗菌药物不合理、用药剂量过大、用药频率不够、联合用药不合理。
3 讨论
3. 1 抗菌药物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 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对控制细菌性感染、减少病死率、增加治愈率,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 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 如毒性反应、二重感染、细菌耐药性等, 尤其是细菌耐药性的传播与蔓延, 将导致多重耐药菌感染面临无药可医的严重局面。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不应该盲目的自行购买抗菌药使用。临床上应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3. 2 本院门诊注射剂的使用几率较高, 主要是医生凭经验用药, 认为注射剂纯度高、生物利用度高、起效快。因此, 在选择药物时首选注射剂, 往往忽视了注射剂在使用中存在的潜在危害。临床医生在治疗过程中, 应严格掌握注射剂的适应证和使用原则, 凡是可以用口服药物治疗的疾病, 就首选口服给药, 尽量不注射给药, 如果选用注射给药也应严格掌握用药次数、剂量和疗程, 尽量减少注射剂的联合用药。如此用药能减少一些不良反应和配伍禁忌, 降低注射给药对人体存在的危害。
3. 3 处方不合格情况 本次点评中出现的问题如下。
3. 3. 1 临床诊断不明确或诊断与用药不符 如临床诊断为“上感”, 却开具胃肠类用药;临床诊断为“外伤”开具抗菌药, 规定诊断用语为“外伤伴感染”;诊断书写不全导致诊断与用药不符等。临床诊断是医生行医治病、开具处方的根本, 还需仔细认真。
3. 3. 2 药物用法用量不合理 如口炎清颗粒的用法是6 g/次, 1~2次/d, 医师普遍开成3次/d, 此外还有同类药物重复使用、药物应用剂量偏大等。药物用法用量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患者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医师在开具药品时不可盲目用药。
3. 3. 3 开具药品用量超过7 d用量 开具的药品量是关系到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方面, 本次点评有不少处方中药品的用量超过7 d。急诊处方不超过3 d用量, 普通门诊处方不超过7 d用量。对于需长期服药的情况, 也应定期检查, 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 做到合理用药。
3. 3. 4 超范围用药 如外科开具妇产科处方, 儿科开具高血压等慢性病处方等, 属个别现象, 加以注意即可。
篇10
【关键词】抗菌药物;门诊处方;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正确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1]。为了解某院门诊贯彻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工作成效及存在问题,及时完善合理用药检查和指导的工作制度,有效地持续提高用药合理水平。回顾性随机抽查2010年1至12月门诊处方10655张,对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逐一审核、统计、分析和总结。
1 资料和方法
抽查某院2010年1至12月门诊处方10655张,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概况、各类抗菌药物处方所占比例、使用科室、使用频次前5位及不合理使用等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2.1 抗菌药使用概况统计本次共抽查处方10655张,其中使用抗菌药的处方4190张,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9.32%。门诊抗菌药物单用抗菌药物的处方3436张,占使用抗菌药物处方的82.00%;二联抗菌药物处方746张,占使用抗菌药物处方17.80%;三联以上使用抗菌药物处方8张,占使用抗菌药物处方0.19%。口服抗菌药物处方3062张,占使用抗菌药物处方的73.08%,注射用抗菌药物处方452张,占使用抗菌药物处方的10.79%。
2.2 各类抗菌药使用情况及给药途径表2显示,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和喹诺酮类抗菌药为临床使用最多的抗菌药物种类,分别占使用抗菌药物处方的35.37%、26.68%和16.37%。
2.4 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情况统计该院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情况统计,见表3。
2.5 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临床诊断
3讨论
3.1 抗菌药物使用概况表1统计结果显示,该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39.32%,高于WHO要求抗菌药物使用率低于30%的标准和国内合理用药水平较好的医院 [2-3]。
近年来,抗菌药物耐药率明显增加,与抗菌药物过度应用呈正相关,临床医师的自信心和责任心对控制抗菌药物使用率至关重要。
表1说明该院门诊抗菌药物以口服为主,符合门诊患者轻症感染以口服抗菌药物为主要途径的做法;注射剂使用率与国内合理用药水平较高的医院基本一致[4]。为减少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及患者经济负担,门诊使用抗菌药物应执行WHO提倡的“能口服的就不肌注,能肌注的就不静滴”原则。
3.2抗菌药物使用种类表2说明门诊使用抗菌药物种类和国内其他地区情况相同。头孢类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耐青霉素酶、临床疗效高、毒性低、过敏反应较青霉素少等优点,因此在门诊广泛使用。
3.3 抗菌药物品种使用频次图1可见,该院门诊使用抗菌药物频次列前5位的药品分别为头孢克肟分散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4:1),罗红霉素胶囊、螺旋霉素、乳酸左氧氟沙星片,占使用抗菌药物处方分别为10.69%、9.93%、9.79%、9.59%、8.91%, 表明门诊使用的抗菌药物大多为广谱抗菌药物。本次调查发现,门诊使用的头孢菌素多为头孢三代口服制剂,说明医师选择抗菌药物品种还需更严谨,如“前列腺炎”使用在前列腺组织和前列腺液中浓度较低,达不到有效浓度的头孢克肟分散片;如“皮肤挫裂伤”使用头孢地尼、螺旋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与螺旋霉素同属大环内酯类药物,其抗菌谱和抗菌活性基本相似,不同的是结构上红霉素与罗红霉素为14元环,螺旋霉素为16元环,但价格相差悬殊,螺旋霉素使用频次提示该院门诊医师选择抗菌药物品种在综合考虑“安全、有效、经济”还需进一步提高。
3.4 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情况分析
3.4.1无指征用药或预防用药指征不强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明确规定,抗菌药物使用必须具有明确指征。本次调查无指征使用抗菌药物或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指征放宽的处方占使用抗菌药物处方的4.61%,如临床诊断“上呼吸道感染”处方使用抗菌药物明显违反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如属病毒、细菌混合感染或继发细菌感染,临床诊断应注明清楚。还有妇科的绝经前出血、月经失调使用抗菌药物;等等。这既有患者夸大抗菌药物效果,思想上强烈要求使用抗菌药物的因素,也有医师自信心不足盲目使用抗菌药物的因素。无数事实证明,合理用药既需要医师、药师、护师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患者、家属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认知。
3.4.2用法不恰当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给药间隔时间、给药方法均影响到疗效。β-内酰胺类抗菌药属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应一日给药多次,通常在药物浓度达到对细菌MIC的4-5倍时,杀菌速率达到饱和状态,药物浓度继续增高时,其杀菌活性并无明显改变,但杀菌活性与药物浓度MIC时间的长短有关,血液或组织内药物浓度低于MIC值时,细菌迅速重新生长繁殖。本次调查发现部分处方使用β-内酰胺类药物一日给药一次,给药间隔时间不合理。还有口服抗菌药物处方外用,如:甲硝唑片属口服制剂,适宜在胃液环境(PH值1.3~1.8)崩解、释放后被吸收。阴道PH值4.5~5.5,甲硝唑不适宜阴道PH值环境给药。口服制剂和阴道用制剂的质量标准也不同,阴道给药制剂对细菌数、霉菌数、酵母菌素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限制标准比口服制剂高,说明临床医师对药剂学知识了解甚少,应加强与药师交流,少犯低级错误。抗菌药物口服制剂餐前口服处方未注明,此种情况为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最常见现象。同一种药物说明书与专业参考书的用法不同也是造成用法混淆的原因,如《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2005年版)、《实用抗感染治疗学》注明食物对罗红霉素的影响较大,应餐前口服以避免降低其生物利用度,但说明书未明确注明。
3.4.3 剂量不合适抗菌药物治疗病原菌所需的药物剂量,应依据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参数考虑[5]:①给药后药时曲线下面积与抗菌药物对致病菌的最低抑菌浓度的比值(AUC/MIC);②血药峰浓度与最低抑菌浓度的比值(Cmax/MIC);③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的时间(T>MIC)。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的杀菌作用主要取决于Cmax/MIC、AUC/MIC的比值,一般治疗轻、中度感染时,Cmax/MIC值需达到4~8,严重感染时以8以上为宜。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杀菌作用主要取决于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持续的时间,一般认为血药浓度超过MIC持续的时间应至少≥40%~50%的两次间隔给药时间,才能取得较满意疗效。因此,以常用量治疗敏感菌所致的感染,可迅速取得效果。《处方管理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医师应根据医疗、预防、保健需要,按照诊疗规范、药品说明书的药品适应症、药理作用、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等开具处方。本次处方调查发现存在抗菌药物用量与说明书用量不一致的现象,如处方中诺氟沙星胶囊治疗肠道感染口服一次0.2g,tid,不符合说明书用量0.3~0.4g,bid;处方中头孢地尼胶囊用于直肠炎,0.1g,tid,不符合说明书用量0.3g,bid等等。目前医患关系紧张,医师必须认真对待用药剂量,千万不能掉以轻心,不管口服还是肌注、静滴。
3.4.4 联合用药不合理(1)杀菌剂+抑菌剂:如支气管肺炎患者注射用头孢硫脒+注射用乳糖酸阿奇霉素。头孢硫脒为繁殖期杀菌剂,其作用机制为主要抑制肽聚糖合成的第三步合成,阻止肽聚糖链的交叉连结,使细菌无法形成坚韧的细胞壁;阿奇霉素为快效抑菌剂,其作用机制为作用与核糖体的50S亚单位,阻断转肽作用和mRNA上的位移,抑制肽链的延长和细菌蛋白质的合成,使细菌基本处于静止状态,因此与繁殖期杀菌剂合用时有导致其活性减弱的可能,临床应考虑使用。(2)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近年来发现氟喹诺酮类与头孢菌素类有部分交叉耐药,细胞膜通透性降低可能为产生交叉耐药的主要原因,并且两药联用肝肾损害增强。(3)抗菌药物与微生态制剂联用存在不合理现象。多数学者认为,原则上任何微生态药物在使用时应避免与抗菌药物联用;或选用敏感、高效、窄谱的抗菌药物,并分开服用;或选用酵母菌、乳酸菌等死菌制剂,以免影响微生态制剂药效发挥;或控制感染后再使用微生态制剂调节菌群失调。但此次调查发现腹泻、肠胃炎等疾病的治疗过程发现处方使用微生态制剂和抗菌药物联用但未注明分开服用时间的现象。
3.4.5 溶媒选择不当临床使用药物选择注射用法,需要合适的溶媒溶解或稀释后经静脉输入患者体内,溶媒的选择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药物的临床应用效果。医师应选择药品说明书标示溶媒来溶解或稀释药物,使配成药液,浓度适宜,既产生最佳药物治疗效果,又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从表4可见,本次检查处方发现门诊使用头孢硫脒选择溶媒的正确率仅为50.9%,头孢美唑钠为69%,头孢他啶为78.6%。其原因是处方医师没有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也不了解药物理化性质。
3.4.6 喹诺酮类抗菌药应用不合理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严格控制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明确规定抗菌药物只能经验用药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治疗。制酸剂、含钙、铝、镁等金属离子的药物、多种维生素可减少喹诺酮类药物的吸收,应避免同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与喹诺酮类药物合用可增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刺激,并有发生惊厥的危险性。图3可见本次检查处方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符合规定的处方仅为65.9%,还有34.1%处方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符合规定,必须加大技术干预力度才能根本上纠正不合理现象。
调查结果显示,该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说明医院重视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还存在多数医疗机构普遍存在问题如无适应症用药或诊断不全、用法用量不当、联合应用不合理等现象。有研究表明,严格实施《处方管理办法》、多科室协作、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以及管理层面的干预可有效提高门诊处方质量包括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卫医发[2004]285号
[2]曾颖,杨敏,刘晓琦.我院门诊合理用药国际指标调研及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6):737
[3]关爱武,李玲,盛琳等.我院合理用药国际指标现场调研[J].中国药房.2007,18(25):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