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3-28 20:43: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

篇1

一、近年来美国加强进口食品安全管理的主要举措

(一)FDA的《食品保护计划》和2009年《美国食品安全加强法案》

2007年11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推出了《食品保护计划:国家食品供应综合保护战略 》。该计划从保护国家食品供应安全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有关食品安全和食品防护监管的新举措和构思,具体包括加强对境外食品企业的监管职能,考虑认可高资质的第三方食品检查机构,计划对高风险企业货物要求提供进口电子证书,拟提高对不合格企业和产品复检和查验的收费标准等。2009年美国又通过了《2009年食品安全加强法案》和2007年的《食品保护计划》相比,该法案有以下变化:

1. 提高了FDA的权限。包括给予FDA制定农产品和其他特定初级农产品生产和安全标准的权利,强制回收受污染食品、扣留不安全食品、限制或禁止来自某个地区的不安全食品流通,以及就可能违规情况索取相关数据等新权限,甚至要求FDA应发展一套能够完善追查食物污染来源的追溯系统。在进口食品方面,从预防角度提出,FDA被赋予制订适用于食品进口的相关指导原则;从干预角度提出,FDA要干预加强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在州以及地方层面上提升食品安全和防护能力;从反应角度,强调了行政扣留、禁止或限制食品移运的授权、行政处罚、民事处罚等措施以及不适当的入境申报食品有关信息的提交不正确或不完整、未能提交禁止进口等。

2. 对食品生产、加工制造和贸易企业管理更加严格。包括:(1)修正厂商登记制度。要求所有在美国营运的食品加工商、进口商以及其它食品相关企业,必须每年就其食品加工工厂、仓库等设施向FDA注册登记,且每处设施每年必须缴付500美元的注册费,进口商注册后会取得唯一的识别码。FDA部长可以专设国外检查人员专门检查国外的食品设施。(2)增加设施查验次数。要求被列为高风险的企业必须至少每6至12个月接受FDA一次检查,而低风险设施则可每18个月至3年内随机抽查一次。(3)要求厂商建立详细的食品安全计划。对于进口到美国的食品,需达到与国内食品生产者相同之标准,且进口商与每个境外加工和包装设备必须经过认证与定期检查,倘若相关设施之厂商或国家拒绝或阻碍FDA进行检查工作,则FDA将有权禁止该厂商或国家任何工厂或仓库之生产、加工、包装或存放食品进入美国。此外,在食品进口方面,自法案公布三年后出口到美国的特定食品,或者具备FDA部长所要求的美国认可发证机构颁发的进口货物证书,或者提供其认可的机构或部门关于出口美国的食品安全性声明文件。该法案还要求原产地标示,所有加工食品必须标示最后加工国家之名称,而所有非加工食品必须标示其原产地。只要FDA有理由相信某种食品是掺杂、错误标签的,就可以对食品进行行政扣留,扣留最长期限从30天增加到60天。

(二)美国进口食品安全管理方法技术的发展情况

1. 进口食品预申报和入境要求 。2002年公布的《公共卫生安全与生物恐怖预防应对法》(反生物恐怖法),要求从2003年12月12日起进口到美国的食品须向FDA进行预申报。现在则要求这些预申报信息在进口食品抵达美国之前提供,FDA将使用提前获得的信息去审查、评估、评价这些资料,并且决定是否检查这些进口食品。进口食品入境时食品进口商或商必须向美国海关服务部提交货物拟入境通知并缴纳入境货物保证金。FDA与海关关于入境货物密切合作,海关会把入境货物信息通知FDA,FDA可以决定入境货物是否抽检。进口食品预申报的时间为在进口食品到达之前5日之内,以电子方式接收并确认预申报信息。适用预申报制度的食品在美国FDA进口食品预申报最终法规(暂行)中有规定,包括在美国使用、储存或者分销,并且包括礼品、贸易样品和质量保证/质量控制样品,以及通过美国转口到另一国家的食品,进一步出口的食品,在美国国外贸易区使用的食品。进口或拟进口的食品如果预申报信息不完整,将被拒收,并被扣留在港口或安全的仓库。

2. FDA强化对进口食品的检测手段。2009年以前FDA运用OASIS(进口支持与操作系统)与美国海关合作,提供进口产品及进口地点等数据,并提供有关进口的相符的信息。FDA要求进口商对进口产品是否在HACCP体系下生产和是否符合美国的标准进行验证,如果OASIS显示进口商没有验证批准文件,则需要进行屏幕审查,FDA将决定进口放行前是否进行抽样或审查验证证明,在这种情况下,FDA将增加抽样及审查的密度。2010年4月, FDA正式采用新的电子筛查系统保障进口食品安全。该系统称作“规范进口货物动态风险评估预测系统(Predictive Risk-Based Evaluation for Dynamic Import Compliance Targeting: 简称PREDICT系统)”。PREDICT系统会自动对FDA几百个数据库中的现有数据进行风险筛查,为相关进口货物的“自动放行”或“扣留、抽样检测”决策提供参考建议。进口食品筛查系统同时会考虑风险结构及其他相关因素。

3. 在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和评估模型技术基础上制定食品标准。美国近年来比较关注食品微生物病原菌有关的风险分析,并且建立了首例食品微生物风险评价模型,即蛋和蛋制品中沙门氏菌的风险分析。美国还正在开展各种即食食品中的李氏杆菌的风险分析。在风险评估模型应用方面,目前美国有随机人群暴露剂量系统(SHEDS)、膳食暴露评价模型(DEEM)、累计总量风险评估系统(CARES)等。食品安全风险分析和评估有助于提高包括进口食品在内的食品安全事前管理。

二、我国进口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国内连续出现的瘦肉精、苏丹红、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故,直接导致了消费者对国产食品的信任感降低,在我国东南沿海省份的主要大城市出现进口食品增加,随之而来被检出不合格的进口食品批次增加。2009年我国《食品安全法》出台,第六章为食品进出口部分。2010年7月,国家质检总局又起草了《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涉及进口食品管理的主要有:(1)第4条规定,对进口食品境外生产企业实施注册管理、对向中国境内出口食品的出口商或者商实施备案管理,对进出口食品实施分类管理,对进出口食品生产经营者实施诚信管理;(2)第11条规定,对进口的高风险食品实行指定口岸入境;(3)第20条规定,进口食品的收货人应当建立食品进口和销售记录制度;(4)第21条规定,质检总局对进口食品实行风险监测制度,组织制定和实施年度进口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和美国相比,我国在进口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进口食品安全法规出台晚,有待进一步健全

美国的《2009年食品安全加强法案》是对《联邦食品药品化妆品法》的修订。该法案条款规定得非常细致,分别从预防、干预、反应三大部分阐述食品安全问题,并且对条款涉及的基本概念作了严格界定,同时指出了新法案对原来所做出的具体修订细节。我国2009年《食品安全法》强调了加强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的指导思想,但在具体操作和执行方面还需要更多的法规来配套。

(二)进口食品安全管理操作中信息沟通有待改进

就进口食品安全管理而言,美国FDA非常注重与海关的合作。为实现此目标,投入资源开发各类进口支持与操作系统,促进进口食品安全管理各部门的信息沟通与交流,从而获得快速反应能力和科学的决策结果。在促进进口食品信息共享和交流方面,美国政府积极支持并鼓励企业等机构进行投资。2010年6月,包括NSI公司(Natural Selection, Inc.)全体员工在内的企业项目发展团体因其在美国PREDICT系统开发中所做的贡献而赢得了“2010年FDA荣誉奖”。我国进口食品检验检疫信息目前主要在检验检疫部门内部以及检验检疫部门与食品相关企业之间传递,进境不合格食品信息会定期公布,但检验检疫部门与海关之间除了商检证书外,其他方面的信息共享有限,进口食品监管的电子信息化程度较低,监管效率较低。

(三)缺乏对进口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评估

2009年11月,HKTDC(香港贸发局)了美国政府问责办公室(GAO)介绍美国进口食品安全机制改进的文章。文中,GAO一方面肯定了CBP(美国海关边防总署)、FDA 和FSIS(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检验局)这些机构在确保美国进口食品安全所做出的成绩,另一方面还指出了这些机构监管中的不足,如CBP的进口监测信息不能及时传递给FDA和FSIS,FDA限制了确保食品进口商遵从其监管一致性的权威,CBP和FDA仍不能用单一的代号来识别进口商,CBP面临未完税食品管理的挑战,FDA的信息共享有限等。而我国尚没有这样的评价机制。如何来评价我国进口食品安全机制的有效性及不足值得我们有关部门思考。

(四)进口食品口岸检验检疫工作有待完善

以水产品进口为例。在美国联邦法规21 CFR Part 123中规定了进口水产品的特殊要求进口商进口水产品必须具备以下二者其一:一是所进口的水产品是来自与FDA已签署了谅解备忘录(MOU)或类似协议的国家;二是拥有且实施了书面的验证程序,以确保进口到美国的水产品按其规定所要求的程序进行加工。中国水产品企业必须首先通过国家检验检疫机构的评审,取得输美水产品HACCP验证证书,并经美国FDA备案后,才能进入美国市场。我国水产品的进出口检验,主要依据卫生部颁布的《进出境水产品检验检疫管理办法》,经检验合格的进境水产品必须取得《进境动植物检疫许可证》。检验检疫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对样品进行感官、理化、微生物实验室检测,并根据进境水产品的风险程度确定具体的检测项目。口岸管理方面的差异可通过两国同期的限制食品进口的原因比较体现出来。

对上述数据比较,我们能发现,仅水产品一项,美国进口水产品的检测项目、监管内容要比我国进口水产品多,而且“进口程序不符合规定”已成为进口食品不合格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进口食品检验检疫的项目和要求方面,我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规定,提升检测技术等。

三、强化我国进口食品安全管理的措施

第一,完善进口食品管理法规。国际食品贸易的发展使得一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可能威胁到其他国家国民的健康,而进口食品的安全则直接影响我国的国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于保障进口安全的超高食品标准以及检验检疫措施和程序等各种因素更多地体现在本国的国内法律法规中,并向其他贸易伙伴国通报。这种做法在许多国家存在。为此,我国也要强化有关进出口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包括在科学的风险分析与评估技术基础上修改和颁布进口食品安全标准,强化进出口检验检疫法规等,以确保进口食品安全。

第二,加强对进口食品相关企业的管理。最重要的是要实施进口食品风险分析制度,对存在动植物疫情传播风险的进口动植物源性食品实施检疫审批制度,进口食品收货人如实登记货物流向,确保在发生不合格情况时可追溯、可召回;实行标签明示制度;所有被检出不合格的进口食品均依法作销毁、退货、标签整改、除害、改变用途等处理,确保进入消费市场的进口食品质量安全;严厉打击非法进口。国家质检总局与海关总署建立关检合作机制,联合打击非法进口食品行为。

第三,加强进口食品信息化管理。尝试实行进口食品预申报制度,加强进口食品的筛查工作。在进口食品管理方面,目前我们很多进口食品信息处理通过分散的方式进行,直接影响到对进口食品处理方式决策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所以有必要加大对进口食品筛查系统研究与开发的投资,积极推进进口食品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

篇2

为切实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确保人民群众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促进全市食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务院、省政府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建立完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

进一步完善“政府负总责,职能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

(一)地方政府对食品安全负总责。

各乡镇、办事处要严格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统一领导、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安全工作,将食品安全纳入政府考核范围。把食品安全列入公共财政开支的重要内容,加大食品安全监管经费投入,改善执法装备,保障检验监测、监督抽检等工作的正常开展。加强对食品安全行政执法的协调、监督,统一领导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依法组织查处食品安全事故。

(二)职能部门各负其责。

卫生、工商、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管、民族宗教、教育、农业、林业、商务、粮食、畜牧、盐务等部门要按照职责依法做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要加强协调配合,各有关部门在监管执法中发现食品生产经营违法行为不属于本部门职责的,要及时书面通知并移交有权处理的部门处理,有权处理的部门应当立即处理,不得推诿。

(三)企业是第一责任人。

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要按照法律、法规、标准的规定,全面加强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出厂检验和流通环节的全程管理。强化食品的生产、运输、储存、销售源头控制。

(四)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

各乡镇、各办事处及有关部门不依法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责任或监管缺失、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依纪追究直接责任人、主管人员和主要负责人的行政责任,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二、切实加强食品安全各环节监管

各职能部门要依法加强对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餐饮消费以及进出口的分段全程监管。

(一)加强种植养殖环节的监管。

加强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检。实施主要农产品、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健全农(林、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在规模化种植养殖基地全面实施生产记录制度。农业、林业、畜牧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投入品使用和农畜产品生产过程的整治与监管,基本解决使用违禁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问题。严禁饲料生产企业使用工业盐、不合格碘盐。加大对三聚氰胺、瘦肉精、高毒农药等违禁物品的清查和收缴力度,杜绝其流入农(林、畜)产品生产环节。

(二)加强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

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切实加强日常监管。认真落实巡查、回访、年审、添加物质备案、委托加工备案、监督抽查、强制检验等各项日常监管制度,监督企业严格按标准生产,未经检测或检测不合格的食品一律不得出厂销售。依法严厉打击无证生产行为,严厉惩处使用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规定的原料、辅料、添加物质以及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的违法行为。对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食品生产企业吊销其生产许可证。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开展持续专项整治,督促其完善生产条件,保证质量安全。进一步强化对奶制品、儿童食品、白酒、葡萄酒和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必要时派驻监督员驻厂监督。

深入贯彻实施《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25号)。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加工注水肉、病害肉等违法行为,认真落实肉品品质检验和病害猪无害化处理制度,进一步完善生猪屠宰购销台账和肉品可追溯制度。

(三)加强流通环节的监管。

严把食品经营主体准入关,开展专项整治。要深入贯彻《*省流通环节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建立健全食品经营户“经济户口”档案,强化食品溯源管理,督促食品经营者建立健全进货质量检查验收制度、索证索票制度和进货台账制度。突出抓好对食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农村及城乡结合部食品经营户、小杂食店的整治与监管,严厉查处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食品、经销超过保质期食品、变质的食品和无生产厂名、厂址、生产日期、保质期的包装食品以及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行为。

督促落实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发现食品生产企业产品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的,有关部门或企业要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通知销售者停止销售,告知消费者停止食用。发现销售的食品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的,销售者要立即停止销售,并通知生产企业或者供货商。经检验确认食品含有毒有害物质或按照规定应该召回而企业未停止销售或未实施召回的,有关部门要责令其立即停止生产销售,并严格落实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

(四)加强餐饮消费环节的监管。

加强餐饮业日常监管,规范卫生许可。严格食品卫生准入制度,依法取缔无合法经营资质的餐饮店。对达不到法定食品卫生许可条件的,不予发放卫生许可证;对已取得卫生许可证但不再符合法定条件要求的,依法吊销卫生许可证。全面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推行餐饮业卫生监督情况公示制度。加强对学校食堂、建筑工地食堂、旅游点餐饮、小餐馆和农村聚餐的整治和监管。

加强餐饮业原料监管。餐饮单位购买食品原料必须向供货商索要生产企业的卫生许可证和证明该批次产品合格的检验报告,必须建立产品进货台账,如实记录产品名称、规格、数量、供货商、进货时间等内容,把好餐饮业原料进货关。严厉查处采购、使用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劣质食用油、不合格调味品、工业用盐或非食品原料,滥用食品添加剂以及销售、使用假冒伪劣食品、过期变质食品等违规违法行为。

(五)加强进出口环节的监管。

严把进出口食品质量安全关。坚决杜绝不符合我国食品卫生标准和要求的食品进入我市流通市场。出口食品生产企业要全力推广“公司+基地+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全部建立卫生质量管理体系和可追溯体系。罐头、水产品、肉及肉制品、速冻食品、果蔬汁、含肉或水产品的速冻方便食品六大类出口食品生产企业要建立并有效实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出口食品企业原料种养殖基地的备案工作,大力实施出口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严禁使用违禁农药、兽药,确保来自备案基地出口食品原料的安全。大力推进出口食品、农产品区域化管理工作,从源头上保障我市出口食品、农产品的安全。

(六)强化食品安全综合监管。

切实抓好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查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工作。组织开展对食品安全整治与监管工作的督导检查,加强部门间的协作和配合,合理配置监管资源,推进综合执法和联合执法,消除监管盲区,形成统一、协调、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积极开展食品安全“双评”。要切实运用“双评”(食品安全隐患评估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绩效评价)机制,认真组织开展对本区域食品安全隐患的调查研究、抽检评估。通过绩效评价,进一步强化对问题环节、问题企业、问题品种的整治与监管,确保取得实效。

加强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工作。发生重大突发食品安全事件要按照规定及时报告并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确保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得到及时、快速、科学、有效的处置,最大限度减少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危害,维护社会稳定。

三、全面提高食品安全保障水平

食品安全涉及面广、任务繁重,要全面加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全面提高我市食品安全保障水平。要坚持食品安全监管与食品产业发展相统筹的指导思想,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我市食品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网络建设。

各乡镇、办事处要按照《*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政[20*]37号)中关于“全市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要设立食品药品安全协调管理工作机构,有2-3名工作人员从事食品药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抓好落实,加强教育培训,完善工作措施,充分发挥基层协管员、农村信息员的作用。不断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增强依法监管、科学监管和高效监管的能力,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二)扎实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和监测检验体系建设。

以加强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为核心,通过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加大失信惩戒力度。促进企业建立健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质量档案和食品安全监管信用档案,加快建立食品安全信用信息征集、评价和披露制度,对制假售假等失信企业列入“黑名单”,向社会曝光。不断加强和完善农产品、畜产品、林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建设。完善半成品、成品检验方法和标准,强化管理。整合检验检测资源,提高检验检测手段,切实提升全市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和水平。

(三)加快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管理、监测和评估制度。

进一步推行以风险管理为中心环节的现代检验检疫监管制度,建立统一的风险管理平台。进一步加强食品卫生监测和危险性评估研究工作。科学预警信息,减少食物中毒和其他食源性疾病对消费者的危害。建立健全食物链重点环节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网络,开展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物以及食品中有害因素的日常监测。组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队伍,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把评估结果作为对食品安全实施监管的科学依据。根据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对食品安全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对可能发生较高程度安全风险的食品提出食品安全风险警示,按照规定予以公布。

(四)强化实施标准化战略。

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省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109号),大力推进农业、林业、畜牧业标准化,扎实推进无公害农(林、畜)产品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无公害农(林、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工作。主要农产品、畜产品逐步建立从种植、养殖到消费全过程的生产、经营标准体系,食品生产企业建立从采购、生产经营到包装、运输、贮存的全过程标准体系,食品物流企业建立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物流标准体系。积极引导、支持、帮助、食品及相关企业实施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技术)、GAP(良好农业规范)、GVP(良好兽医规范)、GMP(良好生产规范)、GHP(良好卫生规范)、SSO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以及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体系、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等国际先进的食品安全控制规范,从源头上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和控制。推动我市优势食品生产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鼓励企业参照国际、国家标准建立更严格的内控企业标准。根据我市食品和农产品的生产实际,围绕我市特色食品和农产品,积极组织制定相应的地方标准,建立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主,地方标准为补充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食品标准数据库,建立和完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标准体系。

(五)强化食品安全宣传教育。

扎实开展食品安全知识进农村、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大力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安全常识。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农民群众了解科学种植养殖、安全使用农药兽药等农畜产品安全生产基本常识;使中小学生增强食品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使社会公众了解食品原料、储藏、制作、烹调等食品安全基本常识,增强辨别假冒伪劣食品的能力,养成科学饮食、安全消费习惯。对规模化种植养殖基地、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餐饮企业从业人员尤其是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人员、企业负责人进行定期培训教育,强化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有效引导和促进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依法经营、诚信经营,落实生产经营食品的质量安全控制措施。

(六)认真做好食品安全宣传报道工作。

大力宣传我市食品安全整治与监管工作成效,大力宣传我市食品产业的新景象、新发展。要正面引导舆论,及时、准确报道食品安全相关信息,组织专家解疑释惑,让群众了解真实情况,避免不实信息和谣言传播,为食品安全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篇3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刻汲取三鹿奶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惨痛教训,切实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促进全省食品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我省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性

(一)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食品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关系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社会和谐稳定,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日益关心、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大问题。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对人民生命健康高度负责的根本体现,是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

(二)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任务十分紧迫

近年来,随着食品产业发展,我省食品质量安全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还存在初级农产品生产源头污染严重、生产加工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不高、流通环节无证无照经营、餐饮单位卫生条件差、生猪定点屠宰厂标准化水平较低等问题。特别是近期发生的三鹿牌奶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暴露出我省食品安全体制机制不健全;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责任意识不强,监管不到位;一些企业和经营者诚信缺失、见利忘义、违法生产经营等突出问题。对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尽快加以解决。

(三)切实把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抓紧抓好

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进一步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把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作为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进一步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全面加强农产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销售、餐饮消费、畜禽屠宰、食品进出口等各环节的监管,建立“从农田到餐桌”全方位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切实提高全省食品监管水平,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二、食品安全监管重点

(一)加强农产品源头的监管

1坚决整治农畜水产品药物残留超标。全面落实农产品投入品使用安全规定,对蔬菜果树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全过程监管。严格蔬菜果树种植监管,认真整治农药残留超标,严厉打击生产使用甲胺磷、对硫磷、甲基对硫磷、久效磷、磷胺等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农药行为。严格畜禽养殖监管,认真整治违规使用“瘦肉精”、“苏丹红”、三聚氰胺等有毒有害物质行为。严格水产养殖监管,认真整治使用孔雀石绿、乙烯雌酚、硝基呋喃代谢物等违规鱼药行为。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生产经营单位的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违法行为,对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认真清查,依法收缴。

2严格农产品市场准入。认真贯彻落实《河北省农产品市场准入办法》(冀政〔*〕第8号),严格农产品市场准入。上市销售的农产品必须符合有关质量标准,在包装上或附加标签上须标明品名、产地、生产者或销售者、生产日期、产品合格标识等。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配送中心要建立食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度,严格审查入场销售者的经营资格,指导、监督经营者依法经营。要加强对入场销售产品抽查检测并公布结果,对不合格产品严禁入场销售,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妥善处理,防止转销其他市场。

3推进农业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将生猪、禽蛋、奶牛、蔬菜、果品、水产品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全部纳入监管范围,明确标准,规范管理。做到农产品生产基地有生产管理制度和生产技术规程、有生产记录、有产品自检或委托检测报告;畜产品生产基地有防疫合格证、有管理制度和操作技术规程、有养殖档案;水产品基地有养殖证或苗种生产许可证、有管理制度和养殖技术规程、有养殖档案。要加大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强化农民的质量安全意识,提高农产品科学种养和质量安全水平。

(二)加强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管

1严格食品生产准入。对申请开办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设备、工艺流程、原材料来源、质量检验检测设备和能力进行严格审查,凡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准进入食品生产行业。对现有食品生产企业要重新审查,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未配备相应检测设备、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的要限期整改,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要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

2强化对大中型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大中型食品生产企业要严把原材料进厂关,有稳定的原材料来源渠道,实行原材料购进检查验收制度,原材料检验不合格的一律不得购进入厂。要严格控制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不得添加国家标准以外的任何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要严把产品出厂检验关,按标准对产品进行批批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销售。要建立销售台账,并留样备查,确保产品质量可追溯。质监部门要加强对大中型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对其产品定期抽检,发现质量安全问题立即责令停产整顿,问题严重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严厉查处。

3强化对食品加工小企业小作坊的监管。对具备生产条件,具有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小企业小作坊,要依照有关规定进一步规范其生产行为,提高其产品质量保障水平。对具有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但生产条件较差,达不到生产许可要求的小企业小作坊,要责令其限期整改,督促其加快升级改造步伐,达到生产许可条件。对无卫生许可证、无营业执照、无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三无”小企业小作坊,要坚决予以取缔。

4加强对重点品种的质量监控。对粮油加工、乳制品、儿童食品、熟肉制品、酒类、调味品等消费量大的重点品种,质监部门要加大抽检频次,定期组织风险性监测,发现安全隐患,立即开展排查分析,认真进行整顿,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加强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

1严格食品经营主体市场准入。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严格城市商场、超市、批发市场、食品店等食品经营主体准入。对未取得卫生许可证的,一律不予办理营业执照。坚决查处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等违法行为。

2规范食品经营者经营行为。食品经营者要建立健全进货检查验收等管理制度,严格规范经营行为,按照政府、监管部门和生产企业公布的食品安全信息,对不合格食品立即采取下架封存、停止销售等措施,为消费者办理退货,不得再次流入市场。

3强化对重点区域的监管。对农村及城乡集贸市场、城乡结合部、食品专业市场、乡镇村庄的食杂店等重点区域要加大检查监管力度,依法严厉查处农产品销售企业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中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农产品的违法行为,严禁销售过期变质、有毒有害食品。

(四)加强餐饮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监管

1认真落实卫生管理制度。深入贯彻《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宾馆饭店等餐饮单位要严把食品原料采购关,不得购进、使用腐败变质的原料加工食品;加强餐饮加工环节的卫生管理;严格落实餐饮具清洗、消毒、保洁制度;加强对从业人员进行卫生知识培训,持健康证上岗。到2009年底食品卫生A级和B级单位达到80%以上。

2严格食品卫生许可准入。加强对开办餐饮业食品卫生许可条件的审查,凡不符合卫生条件的坚决不予发放卫生许可证。按照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要求,加强对卫生条件差的餐饮单位的监管。对未取得食品卫生许可证擅自从事餐饮服务的,要坚决取缔。

3严防群体性食物中毒。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和重点食品的卫生监督管理力度,落实学校、建筑工地、农家乐旅游点等集体用餐和小型餐馆的食品卫生监管措施,防止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五)加强畜禽屠宰环节食品安全监管

1规范定点屠宰。优化定点屠宰厂布局,大力压减不符合设置规划和条件的屠宰场点。认真执行国家和省关于畜禽定点屠宰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严格定点屠宰企业的准入标准。定点屠宰企业必须配齐检验设备和无害化处理设备,严格落实操作规程。全面贯彻落实《河北省牛羊鸡定点屠宰管理暂行办法》,切实加强对牛、羊、鸡的定点屠宰管理。

2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和制售注水肉、病害肉违法行为。坚决清除私屠滥宰黑窝点,严厉打击对生猪注水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行为,落实病害猪无害化处理管理办法。未经检验检疫或检验检疫不合格的畜禽产品一律不得出厂,未经检疫、未戴耳标的生猪不允许调运。加强肉类流通和加工、使用的监管,严禁私宰肉、注水肉、病害肉,进入市场、肉制品加工企业和餐饮单位。

(六)加强进出口环节食品安全监管

1全面规范出口食品企业。进一步加强对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的监管,努力提高食品、农产品出口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质量控制能力,确保出口食品质量。完善食品出口企业准入退出机制,对全省所有出口食品注册登记企业进行清理整顿,坚决取消管理不善、质量不稳、缺乏诚信企业的出口资格,全面规范食品企业。

2严格对进出口食品的检验检疫。加强对进出口食品的质量安全管理,严格按标准进行检验检疫,未经检验检疫或检验检疫不合格的不准进出口。密切关注国外食品安全动态,搜集掌握预警信息,及时通知企业和相关部门采取措施,严防不合格产品流出或进入国门。

三、严格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

(一)落实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第一责任

农产品种植、养殖户、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对其生产、收购、运输、销售的食品安全负直接责任。

农产品种植、养殖户要依法合理使用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在生产经营过程及成品中不得违法添加非食品物质和有毒有害化学品。

食品生产经营和餐饮单位要树立食品安全是企业生命的思想观念,诚信生产、守法经营;严格落实食品进货索证索票制度,建立食品销售台账,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防控体系和可追溯体系;严格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和卫生知识培训,努力提高食品安全保障能力,确保生产经营的食品安全。

(二)落实各监管部门的监管职责

农业部门负责对农产品种植、畜禽和水产品养殖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督检验工作。加强对生鲜乳和奶站的监管及畜禽定点屠宰的检疫工作;依法对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实施生产许可制度,落实对农业投入品销售使用环节的监管;监督农产品批发市场做好质量检测;对违反有关规定的,依法查处。

质监部门负责食品生产环节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组织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针对不同类型的食品生产企业,分别制订食品安全管理规范,并监督实施;依法查处生产假冒伪劣食品和无证生产的违法行为;加强对食品包装材料、容器设备和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的监管;开展食品生产环节安全风险监测。

工商部门负责食品流通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认真做好食品经营主体登记注册工作,依法查处无照经营行为;监督销售者及时下架、封存和销毁不合格食品;依法严厉打击农产品销售企业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中销售违禁农产品的违法行为。

卫生部门负责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等食品消费环节的监管工作。严格食品卫生许可证发放,对从业人员健康卫生状况进行评价审核;依法查处无卫生许可证擅自从事食品经营活动的违法行为;对餐饮业(含小餐桌等),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建筑工地食堂的食品安全进行监督;严厉打击餐饮单位使用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查处假冒伪劣食品及原料;对保健食品质量安全进行监管。

商务部门负责畜禽定点屠宰和酒类流通监管。

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负责进出口食品的检验检疫和质量安全监督管理。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负责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综合协调,组织查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公安部门负责对各有关部门移送的制售假冒伪劣食品、有毒有害食品案件进行依法查处,并配合各职能部门进行食品安全执法监管工作。

环保部门负责监督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处置达到国家要求,防止对农产品和食品生产过程造成污染隐患。

食品行业主管部门负责行业发展管理。按照产业政策和有关要求,制订食品产业发展规划,抓好食品企业升级改造,促进技术进步,依靠先进科技和严格管理保证食品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三)各级政府对食品安全负总责

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食品安全要切实负起责任,统一领导和协调本地区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定期研究食品安全工作,组织排查影响本地区食品安全的隐患,对职责不清的环节和部位,地方政府必须明确监管部门,落实监管要求。

四、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措施

(一)加强食品标准化体系建设

有关部门要建立食品标准数据库,进一步规范省内食品生产企业产品标准,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标准的备案管理。监督企业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标准,引导企业采用先进的国际标准和国外标准,制订高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企业内控标准,实施更为严格的食品安全控制规范,提高企业标准化水平。针对我省实际,研究制订尚无国家标准的重点食品的地方标准,为完善监管制度、明确监管要求、统一检测方法、规范生产经营行为提供技术标准保障。

(二)强化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各级政府要加大对食品安全检验检测工作的支持和投入力度,整合食品检验检测资源,尽快解决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设备和能力不足问题,保证检验检测设备和能力与食品产业发展相适应。各级农业、质监、工商、卫生、商务等部门按照规定对食品质量进行抽检不得收取任何费用,所需费用由同级财政列支。

(三)健全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体系

食品监管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建立健全食物链重点环节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网络,加强对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物以及食品中有害因素的日常监测。对重点食品安全状况、重点污染物的危害程度以及与食品有关的新技术、新材料的安全性定期进行评价。发现可能危害消费者身体健康或可能引发食品安全事故的因素,及时组织风险性评估和综合分析,逐步建立食品安全危害预测模型和食品安全评价体系,形成各部门间快速高效的信息交流沟通机制,实现资源共享,联合评价会商。对发生安全事故风险较高的产品,要进行预警性检测和风险预报。一旦发现问题,要果断处置,追根溯源,严防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四)完善食品安全社会监督体系

建立全省食品安全举报奖励制度。充分发挥工商12315、质监12365、卫生12320等群众性投诉举报平台作用,鼓励方便广大人民群众举报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食品安全社会监督体系。

(五)建立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制度

各地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当地政府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措施,果断处置,同时要按照国家和省有关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管理制度规定,及时向上级政府报告。各级监管部门发现本行政区域内发生食品安全事故,要在向当地政府报告、配合当地政府及时处置的同时,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确保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置,最大限度减少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危害,维护社会稳定。

(六)落实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

食品生产企业发现售出产品存在质量安全问题应主动召回。质监部门在监管中发现生产企业产品存在安全隐患,可能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损害的,要立即责令企业停止生产,封存库存产品,通知销售者停止销售,对已售出产品召回销毁。工商部门在市场检查中发现销售食品存在安全问题,要责令销售者停止销售、下架封存,并信息告知消费者停止食用,通知生产企业召回。经检验确认食品含有毒有害物质或按照规定应该召回而企业未停止销售或未实施召回的,有关部门要依法依规严肃查处。

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领导。各市、县(市、区)政府要将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纳入政府工作考核目标,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协调机制,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研究部署,主管负责同志要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支持各监管部门依法开展工作。

(二)强化协调配合

各有关部门要建立信息互通和联合执法制度,按照职责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坚决杜绝推诿扯皮现象。要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队伍建设,充实一线监管队伍,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基层执法人员素质,解决县乡村执法力量薄弱的问题,消除监管空白点和盲区。

(三)落实经费保障

各级政府要将各部门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工资、办公经费、执法经费、检验监测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并保证落实到位。要加强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技术装备建设,积极采用和推广先进科技装备,改善监管条件,提高监管能力。

(四)加强宣传教育

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教育引导农产品种植养殖户、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恪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诚实守信、依法经营。要充分发挥食品行业协会等行业组织的作用,制定行规行约,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强化行业自律。新闻媒体要发挥宣传和舆论监督作用,大力宣传国家保障食品安全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普及食品安全知识,营造全民参与的食品安全良好氛围。

(五)严格责任追究

对生产销售有毒有害或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的责任人由监管部门依法查处,构成刑事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在食品中故意添加有毒有害物质和非食品物质非法牟利的,依法从重惩处。

篇4

关键词:特殊监管区 进口食品 检验检疫 建模

一、前言

近年来,国内市场对进口食品需求量不断增加,极大刺激了进口食品贸易的发展,各种食品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仅2012年上半年,全国进口食品39.7万批,共检出质量安全项目不合格并禁止进境的食品1182批。但是,根据国内市场对进口食品质量状况的反映和以往经验,有理由相信进口食品存在的问题可能远远超出上述统计数据。当前,进口食品安全监管正面临着业务增长速度快、食品安全问题种类多、不合格检出率低的新挑战。因此,创新进口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提高进口食品检验检疫工作效率刻不容缓。

二、法律法规依据

进口食品检验检疫工作是一项检验内容多、范围广、复杂程度高、法律依据严的检验业务,下面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产品标准四个层次对进口食品检验检疫工作的依据进行了梳理:

1)法律依据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等;

2)行政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实施条例》、《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国务院第503号令)等;

3)部门规章包括大量以局令、通知和公告等形式颁布的管理规定:如《进出口 食品安全管理办法》(总局第144号令)、《进出口食品添加剂检验检疫监督管理工作规范》(总局2011年第52号公告)、《关于和的公告》(总局2012年第55号公告)等;

4)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包括《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食品营养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GB1488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复配食品添加剂通则》(GB 26687)、《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等国家标准,以及SN行业标准等。

三、特殊监管区进口食品检验监管工作遇到的问题

食品安全卫生质量依赖于食品生产的所有环节。任何环节存在问题,都将造成食品被污染,影响食品最终的安全卫生质量。现在,食品加工行业和食品卫生执法监督部门对食品卫生质量把关的注意力越来越多地放在食品加工过程的卫生控制上,而只是把对最终产品的检验作为验证过程控制效果的一种手段。

目前,特殊监管区内涉及进口食品的企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仓储物流企业,另一类是食品加工型企业。由于特殊监管区的政策,产品进入区内保税仓库不需要通关单,检验检疫部门不对进区食品实施检验,因此,在食品进区时检验检疫部门很难掌握其具体情况,这就导致企业依赖于检验检疫部门对最终出区产品的检验,而一旦检验不合格,将很难查出产品不合格的真正原因。因此,我们建议,应在食品进区是增加预检验环节,以增强进口食品质量的可追溯性。

另外,对于区内的食品加工企业,有可能存在关键原料从国外进口,而其他原料出于节约成本的角度考虑则使用国内原料,以国内物资进区方式进入特殊监管区,跳过检验检疫部门的监管,这样就有可能导致成品质量存在问题 。

对于物流方向为“境外?―区内―境外”(俗称两头在外)的中转货物,目前,按规定检验检疫部门是不作检验的。如果区内物流企业在区内对进口食品进行分装、加工,从而改变了食品原来的状态,然后再出口到国外,整个过程出于监管“真空”,这就给这类食品的质量安全埋下了隐患。目前,进口食品检验监管所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3.1进口食品信息采集方式较单一、采集渠道较窄

从近几年发生的多起进口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整个流程来看,为使检验检疫工作变被动为主动、由慢速反应变快速响应,检验检疫进口食品业务需要更强有力的信息流保证。目前,限于报检平台(CIQ2000系统以及即将全面推开的入境电子监管系统等)的通用性,影响进口食品检验及后续管理的很多关键信息(如生产商、生产日期、保质期、存储要求、标签等),都仍停留在报检单证的纸面上,没有纳入到检验检疫电子系统中,造成日常检验效率较低。

3.2进口食品风险评估和抽样辅助方法不够完善

一方面,目前日常检验所使用的系统,只对部分敏感食品或预警期内的食品做出监管提示,一线工作人员依照提示开展工作。但是,这些提示信息的范围针对部分特殊食品,内容局限在相关规定、通知、预警等,信息的时效性、多样性不是很强。没有信息收集和反馈部分,没有能够对整个监管过程中各环节的信息实现集中收集和处理。

另一方面,对于特殊监管区检验检疫开展的个性化、精细化服务,针对部分大型、内部管理比较完善、进口食品质量相对稳定的企业,目前的辅助系统也无法提供支持。

同时,进口食品因其风险类别不同,检验监管的严密程度应当区分对待。目前风险评级考虑“产品风险、企业风险、企业诚信”三方面因素。但是,食品的风险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产地、生产时间、保质期等各方面因素的改变都可能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目前的风险评估方法还较为简单,很多关键因素尚未作为风险因素考量。

因此,我们有必要从精益管理的角度,厘清特殊监管区进口食品检验思路,设计个性化检验抽样方案,满足特殊监管区进口食品检验管理模式的需求。

四、特殊监管区进口食品检验监管系统

4.1建设目标

该系统以维护进口食品质量安全为目标。由对进口食品的逐批抽样检验向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以境外食品生产企业为食品质量安全源头,实施企业监管、货物检验双轨并重的检验监管模式。坚持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而不是检验出来的理念,通过识别食品进口全过程中影响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因素,动态调整进口食品的抽样比例和检测项目等检验监管模式,实现进口食品生产申报、口岸检验检疫、后续监管、风险评价、模式决策、市场流向跟踪等全流程信息化监管。同时,支持网页查询、移动APP查询等信息化手段,让消费者能够即时查询到食品进口各个环节的食品质量安全相关信息,确保消费者能够买到安全放心的进口食品。

将进口食品检验检疫追溯管理功能纳入系统,旨在通过研究检验检疫步骤最多、时间最长、风险程度最高、社会影响极大的进口食品的检验工作,提高该类产品的检验针对性和效率,缩短进口检验周期,使安全的进口食品能快速地进入市场流通领域,降低流通时间过长带来的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同时也降低进口食品的流通成本,并能够随时向消费者提供其所关心的质量安全信息。

4.2功能概要

在对进口食品全面实施信息化监管基础上,进一步结合物联网技术、溯源技术、条码技术、云计算等技术,进一步强化进口食品的检验监管。

进口食品检验监管系统实现了对进口食品从产地到流通领域的全过程监督管理,建立进口食品生产商质量安全信息、产品溯源信息、原料信息、生产企业信息、产品质量信息以及境外出口商、境内收货人的全过程防伪溯源管理体系,全面掌握进口食品质量安全状况,消费者可通过识别码(包括批号串码、条形码、二维码等溯源信息)查询生产企业信息、产品信息、原料信息、境外出口商、国内收货人以及对应的产品检验情况,确保进口食品全过程监管,打击假冒伪劣行为、打击非法进口行为,保障消费者合法的消费权益。

系统运用UML语言进行面向对象的开发,进行可视化、构造化和文档化地建模。对于系统主要功能及相关用户,使用“用况图”进行描述。本系统主要有4类交互对象:系统管理员、进口商、检验检疫(检务部、检验部和审核部)及消费者。功能模块从总体上划分为5大模块:系统管理、基本功能、申报、审核及信息追踪。通过权限控制,设定了各类交互对象对于功能模块的使用及访问,如图1。

建立一套特殊监管区进口食品检验检疫业务模式,完成但不限于如下功能:

1)进口食品全环节的信息采集、信息保存以及关键信息的电子存档,快速调取和查询;

2)检验检疫辅助查验、抽样、审核、检验;

3)数据汇总、统计、分析,图形、报表输出;

4)数据后台处理、分析,决策辅助;

5)不合格、召回、消费者投诉等应急情况的快速处理机制

6)检验检疫、收货人、发货人、商、消费者等各个角色的日常信息查询

4.3系统架构

针对实际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从抽象建模、流程优化和规范建立三方面提出了如下三步解决方案:

1)用现代信息管理的概念提升特殊监管区进口食品信息管理水平。

通过研究特殊监管区进口食品涉及到的信息类型,抽象出相应的数据模型。

2)通过精益管理思路厘清和优化特殊监管区进口食品检验业务流程

进口食品环环相扣、时效性高、安全因素高的特点决定了单凭传统的ISO9001质量管理理念已很难满足业务要求。因此,引入了精益管理的思路,后者无论应用范围和深度都已在很多行业推开,包括麦肯锡、GE、TOYOTA、3M、花旗等在内的国际知名咨询公司、生产企业、服务行业等。

3)基于风险评估、分类管理等理念的特殊监管区进口食品检验检疫业务模式

图 2 进口食品检验检疫信息管理系统架构

本监管模式的核心是信息系统数据库,包括收发货人、消费者、相关部门、检验检疫人员等在内的所有相关角色,都将信息在“特殊监管区进口食品检验检疫信息数据库”中进行写入、读取,这一信息数据库是特殊监管区检验检疫进口食品监管的依据。如图2所示,现有进口食品检验工作内容大部分限于图中蓝色框内的内容,虽然对产品生产信息等有一定要求,但这些信息目前只停留在纸制单证内,无法及时调取,更谈不上分析。

以下是拟推出的特殊监管区进口食品检验检疫业务流程:

1)国外供应商或国内商把产地、生产商、生产日期、产品基本属性等信息输入检验检疫数据库,一般可以规定按照生产批为单位,每一个生产批对应一个追溯码。

2)商在报检时将食品质量信息输入进口食品检验检疫信息系统数据库。口岸查验过程中,首先用终端设备读取产品相关信息,然后按照规范进行查验,查验内容包括:检查运输工具的卫生状况,运输工具的储运条件是否满足实际需要;核对报检单上所提供的货物的数量、名称、规格与实际到货情况;检查外包装是否存在破损、腐败变质、水湿霉变、虫蛀或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检查包装的标记、唛头、标识、生产日期/批号、保质期;抽样检查进口预包装食品是否按规定印制及加施了符合要求的中文标签。将查验结果输入进口食品检验检疫信息系统数据库内。对于需要抽样的产品,将抽样批次的报检号、抽样数量、生产日期、生产批号等相关信息输入数据库。

3)对于抽样的货物,检验检疫人员待抽样结果出来后,将结果输入数据库,而后放行。

4)收货人在收货时将检验信息与其采购信息进行比对,收货人在出货时将货物出入库记录、原料使用记录、成品销售记录等情况报系统数据库,以便后续追溯。

五、小结

篇5

与国外出口商的宽心相比,中国公众此次倒吸了一口冷气。尽管政府部门一再声明转基因大豆可以放心使用,但是每一次与转基因相关的技术、实验、种植、贸易、法规和商业化运转有所进展时,都会引起公众极大的焦虑。

事实上,转基因食品并非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中国进口转基因大豆的历史已经长达16年之久。早在1997年,中国就开始进口转基因大豆。而此次中国政府迅速批准了这三种转基因大豆的进口,再一次使这个问题成为舆论的焦点。

转基因食品法规有待健全

一般而言,转基因产品的准入制度,既是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负责,也是一道贸易壁垒,保护本国的农产品。但是,与这种惯例相悖的是,中国转基因大豆的进口并没有受到影响,除了2002年,大豆的进口略有下滑后,此后的10年内,大豆的进口量一路高歌猛进。2010年、2011年、2012年,大豆的进口量分别达5480万吨、5183万吨、5838万吨。与此同时,国产大豆的年产量一直徘徊在1200吨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从转基因产品的进口在中国的发展来看,转基因产品的进口速度远远快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速度。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想要进口转基因大豆,连安全证书都不需要。

2001年之后,中国开始建立转基因产品的进口规则,先后出台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农业转基因生物进口安全管理办法》。

根据规则,国外的转基因产品供应商只有从农业部获得安全证书之后,才能进入中国市场。这张安全证书有有效期,大豆和玉米只有3年的有效期,棉花有5年,过期作废。

出于减少贸易摩擦和技术的考虑,农业部在2002年3月、2002年10月和2003年7月,三次推迟了安全证书制度的施行,境外的转基因公司仍然可以凭借临时证明继续出口转基因产品。

直到2004年2月,转基因产品才有了准入制度。2004年2月第一批拿到安全证书的5种转基因产品来自孟山都公司,分别是一种转基因大豆、两种转基因玉米和两种转基因棉花。

相比较而言,国外的法律法规对于转基因产品的批准则谨慎得多。例如,美国转基因生物的释放和注册,都要环境影响报告,转基因食品上市前需接受公众评议。美国环境署的生物技术科学顾问委员会会议面向公众开放,并将会议记录也会在网上公布。

欧盟也是如此。欧盟食品安全管理局对新的转基因产品出具评估报告之后,欧盟委员会将评估报告公布在网络上,接受为期一个月的公众评议。

而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只是在此条例获批后才“被告知”了这个消息,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审批程序都被指透明度不够。

各国法规不尽相同

根据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输出国家或地区已经允许作为相应用途并投放市场,是我国申请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的前提条件之一。农业部近日批准的3个大豆品种除输出国已批准相同用途外,也在多个国家获得批准。

据悉,其中巴斯夫农化有限公司抗除草剂大豆CV127,已在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墨西哥、哥伦比亚、俄罗斯、南非、巴西、阿根廷等国家批准用于商业化种植或食用;孟山都远东有限公司抗虫大豆MON87701,已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欧盟、墨西哥等地批准用于商业化种植或食用;抗虫耐除草剂大豆MON87701×MON89788已在欧盟、韩国、墨西哥、阿根廷、巴西、巴拉圭等地批准用于商业化种植或食用。

最新全球转基因作物年度报告表明,到目前为止,全球有59个国家或地区批准了两千余项转基因作物申请,这其中食品项目几乎占了一半,远超饲料等其他用途。

以美国为例,美国国内销售的含转基因成分的食品已超过5000种,许多品牌的面包、薯片、蛋糕、番茄酱、鲜食木瓜、酸奶、奶酪等或多或少都含有转基因成分。在美国,转基因食品必须经过食品药物管理局和美国农业部的批准。很多国家会对转基因食品贴上标签,标明这是转基因食物,不过在美国,这方面没有做强制的要求,他们认为默认经过批准的就是安全的,对贴标签是以自愿为主的指导方针。

对于转基因食品的疑虑,世界各国态度不一。在转基因技术使用时间较长的北美,对其顾虑相比欧洲和亚洲等地要低。欧盟则持保守态度,但也批准了一些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及上市,用于食用和饲料等用途。相较而言,亚洲民众对于转基因食品存在更多的疑虑和担心。

健全转基因食品监测评估体系

目前,国际消费者协会将各国转基因标志政策划分为3类,一是全面强制性标志,如欧盟对转基因产品实行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管理;二是部分强制性标志,如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泰国和中国;三是自愿标志,如美国、加拿大和阿根廷。

篇6

一、总体要求

坚持统筹协调、形成合力、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突出重点、科学治理的原则,确保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中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确保食品添加剂的生产、销售、使用、管理等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确保辖区内不发生因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而导致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确保广大群众饮食安全和身体健康。

二、严打范围及重点

对所有涉及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使用和一切可能存在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企业、单位、个人和场所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查。要突出农产品种植养殖、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餐饮消费、生鲜乳收购、畜禽、水产品贩运、屠宰、食品进出口和小作坊、食品摊贩、小型餐馆、集贸市场、农村食杂店、学校和工地食堂、学生小餐桌等为主的重点环节,农村、城乡结合部、县域结合部以及企业外租的厂房、车间、仓库、城镇临时建筑、出租民房等为主的重点部位,米、面、淀粉类、食用油、奶及奶制品、肉及肉制品、豆制品、禽蛋类、儿童食品、膨化食品、酒、饮料、冷冻饮品、调味品、进出口食品、保健食品、食用菌、蜜饯以及地方特色食品等为主的重点品种,加大监管力度,依法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同时,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对本辖区、本系统食品领域进行全面细致的拉网式排查,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之处和食品安全隐患。

三、职责分工

质监部门负责对生产加工环节(包括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情况的监督检查。要严格落实食品添加剂登记报告制度,严防生产加工环节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要强化对生产食品添加剂企业的监管,特别是对生产复配食品添加剂企业的监管,严格落实生产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严格生产许可条件,规范食品添加剂标签和说明书,出厂的产品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定,严厉打击无证生产食品添加剂行为。

农牧部门负责对种植养殖和畜禽运输环节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情况的监督检查。要对农产品生产基地、农药、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经营单位进行全面排查,依法收缴违禁农业投入品。加强对水产养殖环节监管,严厉打击非法使用沙丁胺醇、盐酸克伦特罗和孔雀石绿等违禁药物行为。强化对奶站的日常监管,严厉查处违反《乳品质量安全监督条例》和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的实施意见》的违法行为。

工商部门负责对市场流通环节(商场、超市和其他有形市场内的现场制售食品行为以及商场、超市和其他有形市场以外的糕点店、面包房、炒货店、烤肉店等现场制售食品行为)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情况的监督检查。要组织开展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执法检查,根据有关部门通报的情况,依法查处已被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已被滥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依法登记注册食品添加剂经营主体,严肃查处和取缔无照经营食品添加剂行为。

商务部门负责对食品和食品添加剂流通环节的行业指导和宏观管理、畜禽定点屠宰和酒类监管。要重点组织开展好对定点屠宰单位和酒类经营单位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整治。

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职能未划转的由卫生部门负责)负责对餐饮消费环节(包括商场、超市和其他有形市场以外的冷热饮品店、快餐外卖服务、简易小吃部等现场制售食品行为)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情况的监督检查。要重点加强对餐饮业及学校食堂、工地食堂等集体餐饮单位采购和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监督,严厉查处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不按规定要求索证索票等行为。

城管部门按照市、县区执法范围的界定,负责食品摊贩(含早市、夜市食品摊贩)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情况的监督检查。

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负责对进出口环节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情况的监督检查。重点加强对进出口食品中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治理。

宣传部门负责组织打击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宣传报道工作。

监察部门负责监督各职能部门履职尽责及其行政效能情况;参与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追究相关责任部门和工作人员的渎职、失职责任。

财政部门要加大对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监管工作的支持力度,及时落实专项资金,并列入财政预算。

公安部门依法查处涉嫌犯罪的制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案件;维护行政执法秩序,依法严厉打击暴力抗法、阻碍执法人员执行公务的违法行为。

工信部门负责加强工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监管,引导企业树立安全发展、诚信经营理念。

科技部门负责组织有关方面加强科技攻关,积极支持有关部门开展食品中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监测与筛查方法研究和食品添加剂安全性评价方面的研究。

食品安全综合协调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组织协调和督导检查,依法组织查处因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而引发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

食品安全委员会其他成员单位依据各自职责和国家、省、市要求,做好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各项工作。

各监管部门要按照国家、省、市的总体部署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及本通知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分别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抓好组织落实,实施方案于月日前报市食安办备案。

四、工作措施

(一)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

1.严禁在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物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任何单位和个人禁止在食品生产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任何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禁止在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收购、运输中使用违禁药物或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2.加强非法添加行为源头治理。对国家公布的食品中可能违法添加的非食用物质以及禁止在饲料和饮用水中使用的物质,工信、农牧、质监、工商和食品药品监管(职能未划转的由卫生部门负责)等部门要依法加强监管,要求生产企业必须在产品标签上加印“严禁用于食品和饲料加工”等警示标识,并建立销售台账,实行实名购销制度,严禁向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销售。加强对化工厂、兽药和药品生产企业的监督检查,监督企业依法合规生产经营。要严密监测,坚决打击通过互联网等方式销售食品非法添加物行为。对农村、城乡结合部、县域结合部等重点区域,企业外租的厂房、车间、仓库以及城镇临时建筑、出租民房等重点部位,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直相关部门要组织经常性排查,及时发现、彻底清剿违法制造存储非法添加物的“黑窝点”,坚决捣毁地下销售渠道。

3.加强非法添加行为监督查验。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直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实行网格化监管,明确责任,分片包干,消除监管死角。督促食用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严格依法落实查验、记录制度,并作为日常监管检查的重点。督促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健全检验制度,加密自检频次。完善监督抽检制度,强化不定期抽检和随机性抽检,特别要针对生鲜乳收购、活畜贩运、屠宰等重点环节和小作坊、食品摊贩、小型餐馆等薄弱部位,加大巡查和抽检力度,提高抽检频次,扩大抽检范围。推广应用快检筛查技术,提高抽检效率。

4.依法从重惩处非法添加行为。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直相关部门要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非法添加行为。对不按规定落实记录、查验制度,记录不真实、不完整、不准确,或未索证索票、票证保留不完备的,责令限期整改。对提供虚假票证或整改不合格的,一律停止其相关产品的生产销售;对因未严格履行进货查验而销售、使用含非法添加物食品的,责令停产、停业;对故意非法添加的,一律吊销相关证照,依法没收其非法所得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相关物品,要求其对造成的危害进行赔偿;对上述行为,同时依法追究其他相关责任。对生产贩卖非法添加物的地下工厂主和主要非法销售人员,以及集中使用非法添加物生产食品的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一律依法移送司法机关在法定幅度内从重从快惩处。各监管部门要尽快制定依法严惩食品非法添加行为的具体办法,于月日前报市食安办备案。

5.完善非法添加行为案件查办机制。要强化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各监管部门发现非法添加线索要立即向当地公安等部门通报,严禁以罚代刑、有案不移。对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公安部门,公安部门要及早介入,快速立案侦查,并及时向食安办报送案件查处进展情况。对影响重大或者跨市域、跨县区的案件要及时报告市食安办,市食安办要会同公安部门挂牌督办;对于跨市域以上的案件,市食安办要及时报告市政府,并按有关规定报告上级食安办及公安部门。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公安部门调查取证,提供相关证据资料和检验鉴定证明,确保案件查处及时、有力。

(二)规范食品添加剂生产使用行为

1.严格监管食品添加剂生产销售。质监部门要严格执行食品添加剂生产许可制度,从严惩处未经许可擅自生产的企业;加强原料采购和生产配料等重点环节的日常监管,督促生产企业严格执行有关标准和质量安全控制要求。规范复配食品添加剂生产,严禁使用非食用物质生产复配食品添加剂。工商部门要监督食品添加剂销售者建立并严格执行进货查验、销售台账制度,严厉查处无照经营和违法销售假冒伪劣食品添加剂的行为。质监、工商、食品药品监管(职能未划转的由卫生部门负责)等部门要严厉查处制售使用标签标识不规范的食品添加剂行为,督促企业将标签标识作为食品添加剂出厂和进货查验的重要内容,不得出厂、销售不符合法定要求的产品。

2.加强食品添加剂使用监管。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餐饮服务单位要严格执行食品添加剂进货查验、记录制度,不得购入标识不规范、来源不明的食品添加剂,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定的范围和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各级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严肃查处超范围、超限量等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职能未划转的由卫生部门负责)要尽快制订餐饮服务环节食品添加剂使用的相关规定,明确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指导餐饮服务单位规范食品添加剂使用,严禁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同时,要重点加强对提供火锅、自制饮料、自制调味料等服务的餐饮单位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监管。

3.严格执行食品添加剂标准。各监管部门要督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严格执行国家已经制订的各项食品添加剂标准,在既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卫生部门也没有指定标准之前,任何企业一律不得擅自无标生产,严厉打击违反标准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

(三)严格落实各方责任

1.企业要切实承担食品安全主体责任。食品生产经营者要依法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严格执行查证验货、购销台账、过程控制、产品召回等各项质量安全控制制度,杜绝使用非法添加物,规范使用食品添加剂,及时排查、整改食品安全隐患。要建立食品安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明确企业主要负责人为防止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原材料采购和生产配料的人员为直接责任人,并分别签订责任书;对第一责任人所在单位发生违法添加行为、直接责任人发现单位购入或使用非法添加物未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的,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大型食品企业要建立食品安全管理机构,确保各项食品安全措施落实到位,所属公司产品出现问题的,要暂停本企业所有同类产品的销售并向社会公告,经批批检验合格后方可继续销售。

2.强化地方政府责任。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统一负责、领导本行政区域打击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工作,主要负责人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直接负责,并将其作为食品安全工作的重点,纳入年度目标考核指标体系。要制定年度工作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切实加大人力、物力和经费投入,保障监管工作需要。

3.严格落实部门责任。各有关部门要按照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分工,认真履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和行业管理职责,及时查处纠正违法违规行为;建立实施岗位责任制,细化、明确各级各类监管岗位的监管职责,并抄送同级监察机关;切实加强本系统监督执法队伍建设,提高素质,增强监管责任意识,提升依法行政和科学监管能力,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4.加大责任追究力度。监察部门要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对失职、渎职行为要依法依纪追究责任。对行政区域内较长时间或较大范围出现非法添加行为且未及时有效查处的,或者行政区域内大型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出现违法添加行为的,要严肃追究当地政府及部门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对监督检查中走过场、不按规定履职的公职人员,要从严追究责任;情节严重的,依法依纪开除公职;涉嫌、渎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五、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为切实加强对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的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承德市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食安办。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直相关部门也要结合自身实际,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加强对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强化集中整治。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在月日至月日、月日至月日期间,分两次集中开展拉网式排查活动,全面梳理本辖区、本系统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品种及相关食品类别,全面清除非法食品添加物加工销售黑窝点,切断非法食品添加物的供应渠道,依法严厉查处在食品中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企业、单位和个人,并分别于月日、月日将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专项工作阶段性总结上报市食安办汇总后报市政府。同时,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直相关部门要认真总结经验,积极研究探索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切实加强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使用监管工作的有效措施和办法,建立长效机制,实现监管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

(三)强化监测预警。加强食品污染物监测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建设,强化非法添加物和食品添加剂监测,及时开展安全评估,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切实防范系统性风险。各级各部门在监管中发现新的可疑非法添加物或易滥用的添加剂,要立即报告市食安办,市食安办要及时向市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报告。

(四)强化诚信自律。工信、商务等部门要加强食品生产经营行业管理,推动诚信体系建设,在食品行业开展“讲诚信、保质量、树新风”活动,引导企业树立安全发展、诚信经营的理念。各监管部门要监督所有食品企业于年月日前,在企业显著位置全部悬挂样式规范、内容统一的食品质量安全承诺标志牌,向社会公开承诺,公布举报电话,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年底前,各监管部门按系统对所有食品生产经营者建立食品安全信用档案。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等行业组织要切实负起行业自律责任,积极组织企业开展自查自纠和内部监督,加强行业监督和培训,及时发现行业中存在的问题并报告监管部门,未能及时发现并报告的要通报批评。

(五)强化社会监督。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直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完善工作机制,指定专门部门负责,切实落实对举报人的奖励,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鼓励生产经营单位内部人员举报。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食品安全监管员、协管员、信息员“三员”管理办法,加强食品安全“三员”队伍建设。新闻媒体要积极主动配合当地政府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做好相关宣传报道工作。要支持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认真追查媒体披露的问题,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公开查处食品安全案件。同时,要打击虚假新闻,对造成社会恐慌的虚假新闻制造者,要严肃追究责任。

(六)强化科普宣教。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直相关部门要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知识、各类违法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及其危害以及严厉惩处的措施,要宣传至所有农户、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食品生产企业、食品经营单位和餐饮服务单位以及所有从业人员,做到家喻户晓、应知尽知。各县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市直相关部门要特别针对小作坊、食品摊贩、小型餐馆进行集中宣教培训,开展案例警示教育,使其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自觉规范生产经营行为。

篇7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出口水果质量安全标准化建设为基础,以转变果品产业发展方式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突出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通过示范带动、技术推广,逐步建立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管理科学、产业化经营水平高、优势突出的现代果品产业发展体系,实现苹果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产品优质化、经营产业化、销售品牌化的发展思路,确保鲜食苹果及果产品出口稳步增长、果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二、基本条件要求

(一)符合省出口水果示范园建设标准。

(二)出口水果加工企业和种植基地规模要求。

1.出口水果原料种植基地较为集中,特色突出,并形成一定规模;

2.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对创建工作发挥带动作用;

3.出口水果加工企业质量安全自检自控能力具备一定水平,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健全且运行良好,具有一定的出口规模。

(三)建立农业投入品公告制度,定期公布允许使用、禁用或限用农业投入品目录。

(四)建立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专营或相关制度,杜绝我国和输入国或地区禁止的农药、化肥等在示范区内使用。

(五)对农业投入品依法进行质量安全检查,对违法经营、经营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的依法予以惩处。

(六)示范区内应统一配备足够数量的专职植保员,负责技术标准、规程的落实。

(七)制定实施教育培训计划,加强对示范区内企业技术、生产管理人员的培训,保证人员素质。

(八)示范区内种植基地应按照GB/T20014《良好农业规范》标准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良好农业规范操作指南等技术规范,内容应包括:

1.环境控制要求;

2.种苗管理控制要求;

3.农药、化肥管理控制程序;

4.种植管理控制要求;

5.疫情疫病控制规范;

6.出口水果原料生产管理技术规范;

7.残留监控计划;

8.员工安全监控要求;

9.异常情况应急措施。

(九)适时对示范区进行环境监测评估,保证示范区基地周围无污染源。

(十)示范区内实验室或借助外部资源能够满足出口水果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的检测监控要求。

(十一)示范区内所有水果加工企业必须建立全面的质量追溯制度,实现从消费者到基地相关信息的追溯查询。

(十二)建立示范区内所有水果加工企业和种植基地的质量档案。

(十三)对发生问题的基地或水果加工企业,能够及时预警,启动紧急处置方案,进行风险评估,采取纠偏措施。

三、建设工作目标

(一)出口苹果加工企业的原料100%来自经检验检疫局注册登记的出口苹果种植备案基地,出口苹果100%来自经检验检疫局注册登记的出口水果注册加工企业。

(二)出口苹果种植基地的农残监控、水质检测、疫情监测达到100%覆盖。

(三)出口苹果种植和加工实现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行良好农业规范(GAP)标准和认证,加工企业积极实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HACCP)或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标准和认证。

(四)出口加工企业对敏感国家和地区出口,重点农残项目快速检测能力达到100%。

(五)出口苹果种植备案基地100%设立标识。

(六)出口苹果100%可溯源。

(七)出口苹果国外通报率为0,退货率为0。

四、工作任务

1.加快建设优质苹果生产和加工基地

发挥果品生产企业(合作社)在出口水果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以创建出口水果质量安全示范区为契机,加大投入,统筹规划,实施龙头带动,积极推进苹果有机认证、良好农业规范(GAP)、良好生产规范(GM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等标准化体系认证,引进先进生产技术,不断提升苹果生产基地建设和果品加工基地建设进程,努力打造一批竞争力强的鲜食果品销售企业(合作社),提高苹果在国内外市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2.建立疫情疫病监测制度

根据《出口水果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管理规范(试行)》、《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等要求,示范区建立疫情疫病监测制度及疫情阻截制度,制定疫情疫病监测计划和防控措施,配备专职植保员进行疫情疫病监测和综合防治指导,建立疫情疫病预警应急制度,对重大疫情疫病及时预警通报,启动应急处置预案。

3.建立健全果园化学投入品控制制度

建立果园化学投入品记录制度,详细记录果园投入品的名称、类别、使用方法等内容;建立果园化学投入品公告制度,定期公布允许使用、禁用或限用的果园化学品投入目录;建立果园化学投入品监督检查制度,组织开展果园化学投入品使用的监督检查,杜绝使用禁用农药行为,净化农资供应环境,逐步建立果园化学投入品“产、供、销、用、检”全过程管理机制,为示范区建设创造良好的果园化学投入品用药环境。

4.建立健全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生产管理、果品销售等环节质量安全信息进行收集整理,逐步建立源头可追溯、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的全过程可追溯制度。以果品出口企业为主体,在产地环境、种植、果园化学投入品采购使用、病虫害防治与疫病控制、收获、储藏、运输、加工、包装、出口各环节建立可追溯制度。以农业化学投入品经营企业为主体,在果园化学投入品的采购、储运、销售环节建立可追溯制度。

5.建立健全果产品检验检测制度

对现有检测资源实施优化整合,针对示范区建设特点,建立苹果、果产品检验检测网络,对出口苹果和果产品的生产、加工等各个环节进行全过程、无缝隙检验检测,确保出口产品质量安全。

6.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社

积极发展果业合作社、果业协会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制定章程,规范运作方式,充分发挥农村经济合作社上联企业和市场、下联农户的纽带作用。由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与果品加工出口龙头企业签订生产、销售合同,按照合同要求,统一为农民提供物资和技术,提高果实品质,促进我县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7.建立健全企业诚信制度

广泛开展道德、法律教育,进一步提高企业诚信意识、法律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建立示范区出口企业诚信档案和产品质量信用记录,定期评价、企业质量安全诚信信息,制定失信行为举报、诚信信息甄别、被惩戒者申诉及复核、守信企业鼓励和失信企业惩戒等制度,强化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逐步完善示范区企业质量安全诚信制度。

8.建立健全监控评估预警控制制度

农业、果业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制定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疫情疫病监控方案。配合省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做好出口食品农产品的监控检测。其它各监管部门要根据监控检测结果和质量安全状况,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对农药残留等重大质量安全隐患及时预警通报,提出整改措施。各级乡镇、社区、街道办要建立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有效防止事件的蔓延和影响。

五、保障措施

1.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为确保创建出口水果质量安全示范区工作的顺利实施,县政府成立由主管副县长任组长,县政府办主任、财政局局长、农业局局长任副组长,县公安局、商务局、质监局、工商局、环保局、果业局、植保站等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果业局,由果业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示范区建设日常工作。各乡镇、社区、相关部门单位要成立相应工作组织,加强领导,细化责任,推动我县出口水果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工作顺利实施。

2.明确工作职责,强化协调配合

实施出口水果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参与。各乡镇、社区、相关部门单位要各尽其责,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形成创建出口水果质量安全示范区工作的强大合力。县果业局要积极搞好基地的规划工作,进一步扩大基地规模;同时要负责监管出口果品种植环节质量安全,定期调查分析创建国家苹果质量安全状况,指导出口果品生产基地质量安全标准化建设;县农业局负责管理、指导农业化学投入品使用,控制农药残留,组织普查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县环保局负责监控果品产地环境监测;县工商局、质监局负责建立健全流通环节商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依法管理农业化学投入品市场,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整顿规范苹果包装销售市场,督促果品生产企业建立完善果品生产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制度,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加快制定特色果品生产、加工标准,建立企业质量诚信档案,完善质量信用与信息制度;县公安局负责示范区建设区域的治安环境保障、行政执法等工作;县财政局负责指导农业专项资金向示范区建设倾斜;县植保站负责对果品疫情等检查检测、执法等工作,确保果品质量安全。

篇8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以当地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先导,大力开发大兴安岭野生浆果资源。创业之初生产厂房、办公环境都十分简陋,为提高生产率,公司不等不靠,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了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上,实现了设备先进化,技术改造日常化。截止到2011年末,共获得39项国家发明专利,获黑龙江省专利培育现金企业称号。企业目前拥有6种产品的国际定价权,先后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HALAL清真认证、美国犹太KOSHER认证、美国FDA产品注册和国家实验室认可等国际认证,2009年公司通过了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和国家出口企业卫生注册。产品达到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要求。初步建立起现代企业运行机制,立足创新,走上了集团产业化发展之路。

一、机制创新是根本

公司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设立了决策机构董事会、监督机构监事会、经营管理机构经理班子,由于各机构职能到位,形成了监督制约激励的科学管理机制,保证了公司健康稳定的发展。在全体员工中牢固树立了 “抢市场、保合同、岗位靠竞争、收入凭贡献”的思想观念,营造了市场营销、收入分配、技术开发、依法治理、竞争上岗等新管理机制,公司上下充满了朝气蓬勃的景象。

二、管理创新是源泉

公司始终认为只有狠抓管理,实现管理规范化,才能为公司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一方面,抓住公司制度体系建设,下大力气狠抓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另一方面,为形成公司特色的管理体系,推行了“日清周查月考核”管理模式。管理人员全部实行竞聘上岗,坚持对领导干部每月评议并且对管理部门每年考核,针对年度完不成任务的领导干部或各个管理部分进行追究责任并给以黄牌警告,连续两年完不成任务的责任人要求自动下岗,成绩优秀完成各项考核者给予物质和精神上奖励。

从开展创新活动至今,公司共承担国家级948等课题8个,省部级课题19个。已经产业化的产品17个,通过中式的产品16个,已通过小试的产品23个,待于产业化的项目6个。公司上下目标一致,重点突出,促进了公司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经营目标的实现。

三、技术创新是关键

公司于2003年就制定并实施了《鼓励创新、加大攻关力度》、《技术创新攻关管理办法》、《技术攻关实施细则》等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极大地激发了技术人员的创造性,使公司新产品开发步入良好的发展轨道。公司自成立以来,在科研开发商投入了大量资金,特别是2005—2009年,共投入研发经费560多万,成立了生物技术研发中心,配有现代化的各种检测和研发仪器设备300余套,研发基础设施完善,常规试验手段齐全,有一定的研究开发和对新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设有中试车间,完全能满足研究需要。并与国内有关院校建立了长期密切的科研协作关系,与中国农业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江南大学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这些举措均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国际竞争力。

四、营销创新是前沿

公司立足于市场、满足于客户,在多种专业杂志上连续刊载产品广告,有计划的参加各种大型展览会,扩大公司产品的市场影响力;针对公司市场的不同性质,采取灵活的营销策略,促进产品销售。2010年,公司各种产品的销售状况卓有成效,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公司在售后服务上采取了营销和售后服务一体化的管理新办法,这就对我们的营销队伍有了更高素质要求,不仅仅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公关技巧而且懂技术,实行现场问题现场解决制。对客户实行信誉ABC分类,不同的信誉采取不等的处理办法,但在客户的服务上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上帝的原则。公司充分利用自营进出口权的便利和互联网方便快捷等条件,开展网上营销B TO B、B TO C等方式使得公司销售收入连续两年以30%的比率递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集团及子公司的网站和客户交易辅助系统已覆盖100多个国家100000个终端,并在欧洲、美国设有网络服务器,2010年在美国设立了免税仓库。此外,强大的销售团队也担当着市场情报收集的重任,在把自己产品推出去的同时,也要带回市场新、热产品和市场趋势的情报,这些信息将对集团生产、销售、研发环节甚至未来的战略部署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国际化战略推动下,集团已在世界各地发展了近100家代销商。集团通过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Halal认证、Nrtl认证等国际权威认证。产品95%出口欧美、日本、印度等国,连续5年被阿里巴巴评为“全国十大网商”,高纯度花青素产品被FDA评为“全球500新产品”,2010年在全国同行业销售额排行第3位,多年的诚信发展,使集团的影响力、认知度和美誉度在国际市场大幅提升。

五、集团发展成大势

篇9

国家质检总局2006年12月27日披露,2007年中国质检系统将在四方面对食品相关产品及生产加强监管。

首先是即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容器、工具等对食品安全影响较大的产品;其次,即相关产品生产企业集中的区域;第三,不具备质量保证能力的小企业和小作坊,以及那些专门生产劣质产品的企业和窝点;最后,滥用食品添加剂、使用有毒有害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非法使用回收塑料加工食品包装容器和工具等问题。

商务部出台《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办法》

新华社电 为规范食品流通秩序,保障食品消费安全,商务部日前出台《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将于2007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办法》明确了市场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具体责任,并规定如违反相关细则,最高可处以3万元罚款。

据商务部条法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办法》从市场的管理机构及人员、管理制度以及现场制作食品、散装食品、生鲜食品销售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其核心内容是要求市场建立保障食品安全的五大管理制度,达到食品在流通环节的可追溯,从而保障食品安全。

六部委《关于进一步促进粮食产销合作发展的指导意见》

2007年1月10日,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和农发行联合了《关于进一步促进粮食产销合作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提到,要建立健全促进粮食产销合作发展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粮食批发市场作用,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为促进粮食产销合作搞好服务。

业内人士认为,国家发改委等部门以书面指导意见的方式肯定了粮食批发市场和电子商务在粮食流通和粮食购销方面的作用,为今后粮食乃至于其他大宗商品批发市场和批发市场的电子撮合交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质检总局公告:1/4辣椒制品涉嫌含苏丹红

2007年1月18日,全国质检系统对辣椒粉、辣椒酱、油辣椒、豆瓣酱等预包装辣椒制品和散装辣椒粉的产品质量进行了专项监督抽查,本次共抽查了137种预包装辣椒制品和散装辣椒粉,平均抽样合格率仅为74.5%,不合格项目全部集中在苏丹红IIV号。其中对贵州、四川、重庆等地23个农贸市场上抽取的57种散装辣椒制品(辣椒粉55种),合格23种,合格率仅为40%。质检总局建议广大消费者到商场、超市选购正规厂家的预包装辣椒产品,慎购集贸市场上不能提供检验报告的散装产品。

巴氏奶不得贴“鲜”字标签

牛奶“禁鲜令”于2007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之前,“禁鲜令”曾三度延期。

2004年5月,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标准化委联合颁布了《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和《食品标签国家标准实施指南》两个强制性国家标准。标准中明确指出,凡是加工食品就不存在“鲜”。因此,凡是加热过的食品,其标签上一律禁止使用“鲜”字,以防企业利用标签进行商业炒作。该标准被业界称为“禁鲜令”。

按照标准,目前市面上以原奶为原料,采用巴氏杀菌法,低温存放的“巴氏奶”,都不得在名称中打上“鲜”字标签,而必须使用“灭菌奶(乳)”和“巴氏杀菌奶(乳)”等标准名称。

质检总局:严禁使用回收食品作原料生产加工食品

新华社北京1月2日电国家质检总局日前发出《关于严禁在食品生产加工中使用回收食品作为生产原料等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所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不得使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材料生产加工食品。

《通知》规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当建立回收食品登记、销毁制度:记录应当包括回收食品的产品名称、产品规格、生产批号、生产日期、退货日期、退货数量、销毁地点、销毁方式、销毁数量、销毁时间、负责人员等内容;销毁食品时应当有2人以上在场并签字。

国家质检总局要求,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加大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处理回收食品的日常监管和执法检查力度,监督企业回收食品的登记和销毁情况。发现企业使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材料生产加工食品的,应当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依法给予行政处罚;造成严重后果的,移送有关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国家工商总局:今年市场秩序整顿突出五大重点

2007年1月4日,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确定了2007年国家工商总局市场秩序整顿工作五大重点。

五大工作重点的主要内容,一是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继续作为今年整顿规范市场秩序的重中之重;二是加大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力度,以贯彻《医疗广告管理办法》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对药品、医疗、保健食品、化妆品、美容服务等广告的整治力度;三是加大商标行政保护力度,严厉查处商标侵权假冒案件;四是加大治理商业贿赂力度,加强案件线索的排查和调查取证工作,提高执法办案水平,集中查办一批大要案件,巩固治理商业贿赂的成果;五是加大打击传销专项行动力度,继续坚持打击与防范并举、处罚与教育并重,加大对传销重点地区的整治力度,会同有关部门,因地制宜开展区域整治。

在抓好上述重点工作的同时,国家工商总局还将依法严厉查处各种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深入开展反不正当竞争和反垄断专项执法、打击走私贩私、整顿规范房地产交易秩序、打击非法拼组装汽车等工作,大力加强对汽车、成品油、粮食、棉花、蚕茧等重要商品市场的监管,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扫黄打非”、反假币等专项整治。

商务部确定2007年“双百市场工程”目标

2007年商务部将继续推进“双百市场工程”,并提出了三点目标。一是加快农产品流通法制建设。重点加强农产品批发环节管理。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办法,明确市场主办者、经营管理者和经销商的职责;规范农产品批发市场交易秩序,保障农产品质量,维护农产品流通及消费安全。二是加强项目验收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引入科学评估机制,完善项目建设标准和验收规范,对各地验收项目进行抽查,确保项目建设质量。验收项目结果将在商务部等相关政府网站上公布,接受社会长期监督。三是完善配套扶持政策。加强与相关部门协调,继续采取投资补助、财政贴息和税费优惠等措施,支持农产品流通的公益性设施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减免农产品流通相关费用。

商务部计划用三年时间,通过中央和地方共同推动,以及重点市场和企业示范,带动完成2000家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使农产品流通成本明显降低,流通环节损耗大幅减少;培育一批符合国家标准、面向国内外市场、现代化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能够有效带动农产品出口的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初步构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

发改委预测今年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将略低于去年

国家发改委2007年1月16日提供的预测显示,2007年中国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同比涨幅料在2%―3%之间,略低于2006年的涨幅。

中国官方认为,受投资惯性作用、在建规模偏大等影响,今年中国国内固定资产投资仍将保持较高增速,拉动生产资料需求继续保持旺盛;与此同时,上游能源、矿产品等原料、燃料供求总体仍处于紧平衡状况,其价格不会明显回落,在一定程度上亦将继续支撑生产资料价格高位运行。

不过,人民币汇率走强、产品出口形势不容乐观、国内市场供应压力继续加大等,亦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今年生产资料价格的上升。

在发改委看来,2007年全球石油供求关系仍将维持脆弱平衡状态,影响世界石油市场的变数增多,促使油价上升和下降的因素并存;而钢材价格将稳中略升。

2007年商务工作重点是促进消费、扩大内需

商务部部长1月15日在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说,2007年商务工作要把促进消费、扩大内需作为工作重点,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条件和环境,千方百计扩大消费。

说,一是要准确把握居民消费的发展变化,研究制定有效的促进措施。各级商务部门要加快完善城乡信息监测体系,加强对消费品市场的监测预测,了解消费动态,掌握不同社会群体的消费特点和规律,有针对性地提出调控建议,有效引导生产和流通企业提供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商品和服务。

二是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农村消费。一方面要完善“万村千乡”的功能,扩大其经营范围。要组织“万村千乡”企业与工业企业进行对接,更加直接地获得商品供给,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要引导工商联手,共同开发适合农民消费的产品。商务部门要指导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发和生产农民需要、喜欢的消费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家电、轻纺产品下乡。

三是促进城市居民消费。要大力发展满足城市中低收入的社区商业、服务业,继续开展商业示范社区创建工作,让老百姓吃上放心菜、便宜菜;有条件的城市要发展社区生鲜食品超市、便利店。要在推动餐饮、住宿、洗浴等传统服务业升级的同时,加快家政、看护、快递、保洁等新型生活业发展。完善汽车、建材家居、新型家电等消费热点产品的流通体系,推动信贷消费、租赁消费和循环消费,促进消费升级。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

2007年1月19日,农业部了《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要在结构调整和产业不断升级、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显著降低加工能耗的前提下,力争实现年均增长12%的发展速度,2010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7万亿元。

规划还提出,到“十一五”末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的产值之比超过1.5:1。力争农产品加工水平有较大提高,产品质量水平有较大提升,技术与装备水平有较大的提升,龙头企业集群有较大发展,基地建设布局更加优化,产业化经营带动能力有较大提升。

规划主要对粮油加工业、果蔬加工业、畜产品加工业、水产品加工业和传统农产品加工业等五个重点领域的以食品工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进行了规划,明确了相关的重点领域和布局。

据农业部有关负责人介绍,“十五”期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年均增长接近15%,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成长活力的产业之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在繁荣地方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现。

北京市开始实施水产品准入制度

从2006年年底起,进入北京、上海等地的水产品要提供检验合格证明和产地证明,商场超市等水产品零售柜台要公示品种、产地信息……按照北京市食品安全委员会制定的《加强北京市水产品市场准入管理的意见》,北京市开始实施水产品准入制度。这样的准入条例在全国水产品市场监管中尚属首例。

对于消费者来说,以前买条鱼买斤虾,可能不会要小票,现在则应该随买随要,一旦出现问题将可据此追根溯源。

北京《关于进一步完善北京蔬菜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

从2006年11月1日起,北京《关于进一步完善北京蔬菜市场准入制度的意见》规定。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批发户应当办理营业执照。申请进京的外埠蔬菜基地(单位)应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产品应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相关认证。

天津市加强批发市场建设项目引导工作

近年来,天津市商务委紧密围绕商贸中心建设,下大力量抓好一批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建设与改造,努力提高管理经营档次,大力提升集散辐射功能。

截止到目前,天津市共有各类批发交易市场已达126个,建筑面积220万平方米。2006年,全市年成交额超亿元的批发市场达到48个,总成交额990亿元,同比增长20%。

为了确保2007年天津市批发市场建设改造工作顺利圆满完成,天津市商务委将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对批发市场的引导促进:一是在进一步完善批发市场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出台批发市场建设投资导向目录和加强大市场建设培育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合理引导投资建设方向;二是建立重点批发市场联系制度,拓宽信息互通渠道,总结推广重点市场成功的运行模式和管理经验,引导批发交易市场改造升级,实现管理创新。三是实施示范市场评定制度,选择发展优势明显的市场进行命名并授牌。四是对重点大型批发交易市场建设改造项目和示范市场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充分调动投资主体的积极性。

上海强化食用农产品检测 批发市场现场检测结果至少保留半年

为加强对各类商品交易市场的规范设置和监督管理,促进商品交易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上海市经委、市工商局、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质量技监局四部门2007年1月初联合下发了关于贯彻《上海市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的工作意见,要求加强对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现场检测,检测结果至少保留半年。

该《意见》指出,上海市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认真索取和查验粮食、肉类、水产、蔬菜等食用农产品产地提供的质量安全检测合格证明,严格市场准入,对经产地检验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食用农产品,准予入市交易。同时,要加强对食用农产品生产源头的质量安全追溯管理。

与此同时,《意见》指出,食用农产品批发市场应当设立或委托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对进场销售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抽查检测,检测结果至少保留半年。检测发现不符合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应当要求经营者立即停止销售,已经批发交易销出的要立即追踪停售,并立即向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报告。

广西北海市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北海市商务局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步伐。

一是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2006年经商务部核准,合浦县、银海区、铁山港区和广西北海喷施宝有限责任公司分别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县区和试点企业。一年来试点企业共投资128万元,在试点县区建设改造的农资农家店80家,新增营业面积5335平方米,农资销售额1920万元,安置就业人数466人,全面完成广西自治区商务厅下达的农家店建设目标。

二是启动“双百市场工程”。根据商务部等四部委关于开展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工作的通知,制定《北海市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建设方案》,推动北海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标准化建设。积极扶持本市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筛选了条件较好的2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和4家农产品流通企业作为申报“双百市场工程”企业加以扶持。

三是推进新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系统工程建设。结合“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在试点企业改造的农家店设置《新农村商报》阅报栏,推动商务信息下乡,帮助农民了解农产品和农用生产资料的市场行情,为广大农民提供及时、实用的市场信息和政策信息。

河南:主要粮食进入批发市场须有“出生证”

2007年1月15日,河南地方工商机关已经开始对粮食批发、种类、来源等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此次清查要求,凡进入粮食批发市场销售的大米、面粉、小麦、稻谷等主要粮食,经营户必须向市场主办单位登记备案,提供能证明其来源的凭证和相关报告。

根据要求,凡从事粮食收购的经营者,必须经县级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许可、工商机关登记注册并在经营范围中标注“粮食收购”字样后,方可允许开展经营。进入粮食批发市场销售的粮食,特别是大米、面粉、小麦、稻谷等主要粮食,经营户必须向市场主办单位登记备案,提供能证明其来源的凭证和相关报告,并由市场主办单位建立台账。对于未经粮食部门许可或未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擅自从事粮食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进出口等经营活动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坚决予以查处和取缔。同时,各级工商机关将对各种所有制从事粮食收购、销售、加工、储存、批发的经营者以及饲料、工业用粮企业的“经济户口”,实行信息化管理。

按省政府要求,一旦市场粮价出现不合理上涨时,相关部门将立即采取控制批发企业进销差率和零售点批发差率等措施,稳定销区的粮食价格,协助有关部门严格控制粮食、食品、饲料等价格上涨。

江苏泰州全面推行市场先行赔偿机制

从2007年1月1日起,江苏省泰州工商局全面推行商品交易市场标准化管理。今后,市民到农副产品等市场买东西,如果遭遇质量问题,市场将负责先行赔偿;如出现严重质量问题,市场还要负责召回。

据了解,全市239个农副产品市场、22个工业品市场将实行“五统一”管理,即制度、规范、网络图、台账、监管措施等统一标准。

按照新规定,实行先行赔偿的市场须建立“先行赔付基金”。经营户在进入市场经营时,事先缴纳适当保证金。

市民在购买商品时,出现以下情形可要求市场主办单位作出先行赔付:销售商品数量不足;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所买商品过期、变质以及造成其他经济损失等。

泰州市还将推行不合格商品退市、召回制度。如果所售商品或服务存在严重缺陷的,市场主办者、经营者要立即停止出售或停止提供该服务;商品已售出的,要采取紧急措施告知消费者,并召回商品进行修理、更换或销毁。

宁波市出台五大措施 保障市场安全

人民网宁波1月8日电 近日,宁波市工商局出台五大措施,保障节日市场稳定和安全。

宁波市工商局加大对辖区粮油批发市场、农副产品市场的巡查,坚决打击囤积居奇、哄抬价格买卖假劣粮食等违法行为;继续把食品特别是乳制品、蛋制品、水产品、肉、蔬菜、饮料、酒类、南北干果、罐头食品、保健食品等节日期间热销的商品作为检查的重点,对近期被曝光的食品予以重点关注;增加检测车、检测箱的检测频率和批次;密切关注各类动物疫情的发展趋势,严格把好禽类、肉类和禽肉制品的索证索票关。

此外,工商部门还将强化对各类年货交易会的监管,坚决取缔未经登记的展销会,严肃查处利用交易会、展销会销售假冒伪劣商品。

西安加强监管规范市场价格秩序

针对近年来西安市各类商贸单位在经营活动中价格欺诈行为时有发生的现象,西安市物价局在整顿市场价格环境工作中,一手抓打击价格欺诈,一手抓价格诚信建设,在连续开展打击价格违法行为专项行动的同时,以价格服务促诚信建设,疏堵并举,有力地规范了市场价格秩序。

西安市物价局积极创新物价监管方式。他们大力加强打击价格欺诈工作,设立市场检查的专门机构,采用日常巡查和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式,每年至少对百余家商贸零售企业进行检查规范,抽查万余种商品价格,依法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行政处罚。

同时,西安市物价局还变监管为服务,深入广泛地开展“价格服务进商场”活动,帮助经营者改善内部价格管理,引导经营者树立价格诚信意识。西安市物价检查所还建立了七大行业共1600余家单位的价格诚信档案,初步构建了价格诚信体系。西安市物价部门还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价格诚信先进单位评选活动,对评出的先进商贸企业授牌表彰,用正面典型的示范作用带动和引导更多的商贸企业诚信经营、提高其自律意识,抵制价格欺诈行为。

天津商务委07年力推大型批发市场建设

为加快推动天津市商贸市场发展,2007年,天津市商务委将按照“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形成规模”的原则,继续下大力量抓好大型专业批发市场建设,重点推动规划总建筑面积372万平方米、总投资122亿元的14个大型批发交易市场项目建设。

具体工作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重点抓好7大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建设。加快启动建筑面积达22万平方米的北方国际水产中心和建筑面积33万平米的滨海新区“康妈妈”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项目建设,提高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引导推进纳入国家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项目的金钟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项目和滨海农产品批发市场迁建项目,以及红旗农贸批发市场迁建项目、何庄子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项目、冷冻食品批发市场改造项目的改造升级。

二是重点抓好3大生产资料批发交易市场建设。加快推进建筑面积87万平米的新南马路五金城项目建设;尽快启动建筑面积48万平米的环渤海国际建材商贸园项目建设;加快建设建筑面积15万平米的环渤海汽车城项目。

三是重点抓好4大综合消费品批发交易市场建设。重点建设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的京津国际商贸港项目;重点推动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的劝业香江国际商贸中心项目建设;启动建设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珠江装饰家园项目;加快完成建筑面积4.57万平方米的昆泰自行车大世界商城建设项目。

据悉,上述建设改造项目全部完工投入使用后,预计全市批发交易市场总建筑面积将达到555万平方米,每年将新增850亿元的成交规模。

甘肃出台《食品小作坊监管工作暂行办法》

为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严厉打击非法食品小作坊,甘肃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出台了《甘肃省食品小作坊监管工作暂行办法》,率先在全国质监系统提出了整顿食品小作坊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并以此直击小作坊“软肋”,在全省范围内进行全面整治。据统计,截至目前,已经有36个县区政府明令取缔了121家非法小作坊。

篇10

关键词:转基因;WTO;SPS;TBT

中图分类号:F7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6)02-0038―05 收稿曰期:2005-11-01

转基因产品(Genetically Modifie dOrganisms,简称GMOs),是指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导入特定的外源基因(包括其他动物、植物、微生物、人工设计合成的基因等),使动植物获得超过自然选择和人工繁育所得的机能,创造出具有新性状的产品或物种。自20世纪80年代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问世以来,其商业化发展极为迅猛,主要在于它可以解决人类面临的食物短缺、能源危机和资源匮乏等问题。因此,转基因产品的国际贸易具有十分广阔的潜在增长空间和发展前景。但另一方面,由于它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潜在风险,为这种现代技术的充分运用投下了阴影。如何在促进转基因技术发展和保护人类免受这种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之间寻求一个恰当的平衡,是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开发GMOs过程中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从法律层面来看,转基因产品引发的法律问题主要涉及食品安全性问题和环境安全性问题。本文结合WTO框架下与转基因产品贸易相关的规则和争端实践,以及我国转基因产品立法,对这两个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与转基因产品贸易相关的WTO规则

WTO规则自产生以来主要调整和规制传统产品(非转基因产品)的贸易。而在转基因技术未改变产品的最终用途和物理特性的情况下,该转基因产品与非转基因产品属于无差别的产品。在各成员方之间进行此转基因产品贸易时,应依WTO协议第一条、第三条适用最惠国待遇或国民待遇,而不能以转基因产品为由给予歧视待遇。因此,在处理转基因产品的贸易问题上,不能笼统地把转基因产品与非转基因产品等同,也不能把它们截然对立,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在WTO协议群中,目前尚无专门针对转基因产品的贸易规则,而与之有关的规定主要见于《实施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以下简称《SPS协议》),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以下简称《TBT协议》)。

(一)《SPS协议》对转基因产品的约束及其适用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按照《SPS协议》宗旨,缔约各方有权采取“保护人类、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所必需的措施,在必要时还可以采取限制贸易措施,但这要遵循以下三条基本原则。

1.科学证据原则。

根据《SPS协议》第2条规定,各成员方要确保任何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是根据科学原理而进行的,如无充分的科学证据则不得保持(第5条第7款规定的情况除外)。根据该协议第3条规定,即便是各国采取的检疫措施高于国际标准、指南和建议,这些措施也必须以科学为依据。这些规定说明,科学证据是一切卫生检疫措施的首要标准,是检疫规则的基石。[1]尽管迄今为止,对“科学证据”的含义尚无明确的界定,到具体论证时科学家们的意见也会有分歧,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经大量科学测试与分析得出的结论表明“该检疫措施并非保护人类或动植物生命与健康”所必需,该措施将很难实施。

当然,科学证据原则也有例外。《SPS协议》第5条第7款规定,凡科学证据不充分时,成员方仍可根据可获得的有关信息,采取临时卫生检疫措施。所谓“有关信息”,包括来自有关国际组织或其他成员方的卫生检疫信息。与此同时,该成员方还要尽力获取若干补充资料以便在合理期限内对风险评估作出客观评价。《SPS协议》通过这个例外规定,引入了国际环境法中一个用途广泛而又争议颇多的原则――预防原则。

预防原则是指“为了保护环境,各国应按照本国的能力,广泛适用预防措施,遇有严重或不可逆转损害的威胁时,不得以缺乏科学的、充分的、确定的证据为理由,延迟采取符合成本效益的措施防止环境恶化。”随着转基因产品日益商业化的趋势,该原则在转基因产品贸易领域得到了充分的诠释与发展,凸现了各国对生物安全及健康的关注,折射出当今社会必需的人文关怀理念。从《SPS协议》的规定来看,在WTO体制下,预防原则的适用受到“科学证据”条件的限制。但与此同时,《SPS协议》也促进了该原则的发展,即它要求采取预防措施的依据必须是国际惯例及相关的国际标准,而不能根据各国自己对风险的单方面界定。这对防止贸易保护主义有积极影响。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预防原则在WTO框架下的适用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国际标准的确定有难度。众所周知,转基因技术本身还处于发展和提高阶段,尚未成熟。转基因产品贸易的准入问题与风险防范尚在各国激烈的争论之中,更不可能在国际标准上达成一致,另外,预防原则的临界线也存在不确定性。其次,各国对风险水平的评估有差异。各国国情不同,经济背景、产业结构、环境保护状况、基因技术发展水平、公众对转基因产品的认知度、当地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及偏好等因素均会对转基因产品在一国风险构成造成重大影响。[2]由于以上两点,该原则引发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及其他贸易问题十分严重。在WTO争端解决实践中,该原则的运用也受到挑战。[3]比如,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预防原则的支持者欧盟与反对预防原则的美国,在转基因产品贸易方面冲突不断,2003年8月7日,以美国为首的在转基因技术方面处于优势地位的迈阿密集团成员美国、加拿大和阿根廷分别向WTO发出请求,要求DSB就“欧盟影响生物工程产品的审批和营销的措施”是否符合WTO规则设立专家组进行审理。2003年8月29日,DSB就此案设立了单一的专家组,中国保留了作为第三方参加专家组程序的权利。目前,DSB尚未对此案作出裁决。

美欧双方之所以在转基因产品贸易方面磨擦不断升级,并最终诉诸WTO来解决,从法律层面来看,主要是因为跨大西洋的区域实体贸易体制与北美贸易体制的不一致性。欧盟以预防原则为指导原则进行转基因产品立法,通过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准人程序和以强制性标签为核心的监控和标识制度对进口转基因产品进行规范。在确保安全、降低风险和维护消费者知情权的基础上,力图实现转基因技术的利用与贸易自由化的平衡。[4]而以美国为首的迈阿密集团,为了确保本国企业在转基因技术商业化运作时的巨额利润,极力反对预防原则的采纳,反对WTO就转基因产品贸易另立规则,认为应确保现有WTO规则的执行,消除转基因产品的非关税

壁垒,并寄希望WTO来断定欧盟的转基因产品立法是否与现行的WTO规则相符。另有加拿大学者指出,以美国为首的迈阿密集团希望借助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向所有其他试图运用《生物安全议定书》来禁止GMOs贸易的国家发出一个信号:由WTO来断定该议定书是否与现行的多边贸易体制相一致。[5]

2.风险评估和适度保护原则。

《SPS协议》允许在风险评估的墓础上,根据自己的可承受危险程度,制定本国的标准和规则,同时还须考虑国际组织制定的风险评估技术(第5条第1款)。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各成员方应考虑可获得的科学证据、加工与生产方法,相关生态和环境条件等因素(第5条第2款)。为了将保护对贸易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限度,成员方应在考虑有关风险评估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其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并据此作出保护的适度水平(第5条第4款)。

《SPS协议》之所以作出上述规定,是基于考虑到安全是一种相对而非绝对的概念,并已委托其他机构进行风险评估。但考虑到各国消费者接受风险的集体意愿的国际差别,也允许成员方施行它们自己的风险标准。关于证明风险存在的规定,是为了防止出现那些科学上成熟但费用过高的规定,而这种规定无非是为了保护本国生产商而已。虽然允许各国确立其自己的风险标准,但进口产品的标准必须与国内同样(或类似)产:品的相关规定具有可比性,其目的是防止对特殊的进口产品制定过高的在于保护本国生产商的风险标准。

3.国际协调原则。

从本质上看,《SPS协议》的目标是通过要求各成员方采用国际标准,从而达到协调各成员之间所采取的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的目的。《SPS协议》要求各国采取的动植物检疫措施应该依据国际标准、准则和建议(第3条第1款),并应尽可能参与相关的国际组织及其附属机构的活动,以促进在动植物检疫措施方面的国际协调。这些组织包括保护食品安全性的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保护动物健康的国际兽疫组织(OIE)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国际植物保护公约》秘书处(IPPC)(第12条第3款)。《SPS协议》认为如果成员方采用国际标准,那么就可将其视为该标准符合GATT1994的有关规定。当然,这并不妨碍一国在认为现有国际标准不够严格时,自己另订立更严格的标准(第12条第4款)。

《SPS协议》的构架者认识到各成员方在采取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时,对于何者构成最佳可获得的科学信息不易达成一致。WTO争端解决机构也不是处理科学问题的最桂机构。在食品安全、卫生等规则的制定中,WTO成员方承诺要进行国际合作,而WTO并不直接卷入其中,它委托前述三个国际标准组织从事此事。

在国际食物产品贸易方面,《SPS协议》和《TBT协议》(该协议在后面作介绍)这种独特的法律框架,是WTO的创举。

另外,值得提及的是,有人认为是否对GMOs加贴标签,是私人公司的市场行为,除了确保标签本身是否准确的管理措施外,不再需要其他新的贸易管理措施。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特别是私人公司之间和各国规范体制之间的某些一致做法和相互协调,关于对GMOs加贴标签的国际标准不仅是必需的,而且也是可能产生的。”

(二)《TBT协议》对转基因产品的约束及其适用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1.国际标准的采用。

《TBT协议》敦促各国朝使用国际标准方向努力。《TBT协议》第2条第4款责成成员使用现存的国际标准,除非这些国际标准或其中的相关部分对达到其追求的合法目标无效或不适当(第2条第4款)。合法目标包括“保护人类健康或安全、保护动植物的生命或健康”。

2.合理的TBT措施成本。

TBT措施主要包括技术法规和标准(涉及到包装、标志或标签方面的要求)以及为符合技术法规和标准而制订的测试和认证程序。《TBT协议》规定,标签的成本一般应与制定该标准的目的相符,即产品标签的成本不应过分加重生产者的负担和损害消费者从标签上获得的利益,各国对标签、包装都有细致人微的规范,这些规范有的的确是必需的,但也有些国家认为这些TBT措施大大增加了出口商的成本,有些特殊的要求很难做到。此外,食品转基因成分检验等待结果的过程漫长,一般出口商很难承受。这样由于各国检验标准、方式不统――以及工作效率低、甚至是人为的破坏、阻挠都可能会造成贸易技术壁垒。在前述美欧转基因产品贸易争端中,美国反对强制性地对转基因食品加贴标签,而欧盟实行强制性标签监控制度。欧盟认为在转基因食品包装上加贴标签是“按其认为合适的水平采取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生命和健康所必需的措施。”(《TBT协议》第2条第2款),也是尊重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要求。而美国认为欧盟的标签政策是“不透明的,无法预测的和非科学的”,实际上是要求对来自美国的转基因产品必须进行安全测试,是阻碍自由贸易的非科学的贸易壁垒。

3. 周类产品的判断标准。

在转基因产品国际贸易中,“同类产品”问题已经引起了TBT委员会的注意。TBT规定各成员应保证在技术法规方面,给予源自任何成员领土进口的产品不低于其他给予本国同类产品或来自任何其他国家同类产品的待遇(第2条第1款)。实践中,欧盟与美国之间在转基因产品管理制度上的分歧根源于“同类产品”判断原则不同。美国坚持根据实质等同性原则判定“同类产品”,即转基因产品与现存的同类产品进行比较,如果没有实质性区别,就认为是“同类产品”。因此,美国和加拿大支持具体管理措施应针对生物技术产品,而不是生物技术本身;而欧盟利用的是等同概念,转基因产品不被看作等同于传统同类食品,因此就不是“同类产品”。重组DNA技术本身具有潜在的危险性,由此只要与重组DNA相关的活动,都应进行安全性评价并接受管理和进行严格的个案评估。有关“同类产品”定义及利用何种原则来判定“同类产品”,目前是TBT委员会还不可能解决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讨论。

4. 产品标识管理体制。

转基因产品标识管理体制被要求符合TBT精神,建立在科学证据基础之上。但是,根据目前在WTO框架下多边协商的进展情况来看,关于TBT的后续管理是否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仍然有待于观察。如果WTO能够解决该问题,将可能对其解决以后可能产生的、是以产品生产过程为基础还是以产品特征为基础进行产品标识问题的纠纷具有重要意义。[8]

二、关于对WTO多哈回合就转基因产品贸易所涉及议题的建议

关于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和技术性贸易障碍事宜,WTO/GATF的有关协议能否再予协商,使之专门适用于转基因商品?我们认为不应如此。《SPS协议》和《TBT协议》是专门用于处理那些企图滥用有关规定为生产商提供保护的贸易事宜。而否认WTO

中消费者优先原则的重要性未免是短视的。

当然,要在WTO的体制内,协商包括消费者优先等事宜,可能是困难的,能否最后达成妥协,并不容乐观。不过拓宽WTO规则,使其接受寻求保护的多种动机,只会加强该组织的作用。

基于以上考虑,WTO多哈回合在讨论转基因产品贸易问题时,不妨考虑以下几个议题:(1)明确允许一国以消费者优先原则作为采取贸易措施的理由;(2)有关消费者的独立贸易协议应是商议的目标,单独协议将使为消费者的贸易限制协议与为生产商的贸易限制协议正式脱离。这种脱离还有利于开发替代方法和在更广泛的WTO/GATT原则下寻找更适当的实施措施;(3)建立起一个专业的基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机构――关于消费者和贸易事宜的委员会,以评价现存的、消费者热切关心的问题。[9]

三、关于我国转基因产品的立法现状及其完善思考

在转基因安全管理方面,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规。1993年12月,国家科委颁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该法是我国第一部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管理法规。2001年5月国务院通过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该条例对于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与试验、生产与加工、经营、进出口、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作了详尽的规定。该条例是迄今为止我国针对转基因技术及产品规定得最为详尽完备的一部法规,它为保障我国人民的健康和动植物、微生物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究,以及在转基因产品国际贸易方面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法律保障。并且和其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相比较,中国已经建立起了一套较好的、系统的生物安全体系和配套制度。[10]但该条例仅规范农业转基因生物,其范围过于狭窄,不利于对转基因的间接加工品进行有效管理。

基于中国转基因技术发展现状和所承担的相关国际条约义务,中国在构建和完善本国转基因产品立法时,建议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对转基因产品的规范既不能过严,也不能过宽。如果规范过严(over-regulated),一方面会阻碍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会增加法律实施的成本,并进而可能导致一种不公平竞争情形。比如,实力雄厚的转基因技术公司有能力承担通过立法所要求的严格安全测试所需的各种费用,而一些小公司则会因苛刻的规范程序而退出市场。如果规范过宽(under-regulated),将会使人类健康和环境遭受GMOs的潜在不利影响并进而削弱了转基因技术原本可以造福人类的那些战略目标。因此,在确保GMOs的安全性和促进转基因技术的发展之间,寻求一个恰当的平衡是我国政府所面临的挑战。[10]

其次,在构筑我国转基因产品立法体系时,也有必要协调好它所承担的国际贸易义务与其他法定义务之间的关系。当中国根据《生物安全议定书》的规定,采取包括贸易措施在内的法律和行政措施来保护本国民众健康和环境时,也应避免成为贸易保护主义者。作为《生物安全议定书》的当事方和WTO的成员方,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中国政府应采取一种相互协调的方式来履行它所承担的国际环境和贸易义务。”[12]再者,在完善我国转基因产品立法体系时,应结合现有立法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调整。具体来讲,今后我国转基因产品相关立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第一,以安全预防原则和事先知情同意原则作为我国转基因产品管理方面立法的指导原则。一方面,要保障中国消费者的安全和利益;另一方面,要为中国的转基因产品创造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促进我国优势产品的出口。

第二,建立健全我国转基因产品法律法规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基于转墓因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仍需采用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形式来规范转基因产品,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贸易实践和政策,保持其规范的灵活性。

第三,加强转基因产品安全性立法,尽快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相关规则与标准。立法部门应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条约的有关指标和数据科学界定转基因产品的内涵,严格规定转基因产品的标准,从而保证转基因产品的质量安全,防止国际市场上以转基因产品的不安全性而抑制正常的国际贸易往来。”

第四,建立转基因产品风险评估技术体系。保证管理部门能利用风险评估程序对转基因产品从运输到使用过程中的任何风险进行评估、监测,尽快地针对风险采取应对措施,从而确保转基因产品的运输使用安全。

参考文献:

[1]赵维田.WTO的法律制度[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266

[2]王奕.试析WTO转基因产品贸易预防原则[J].WTO动态与研究,2003,(11):25.

[3]WHO and WTO,The U.S.Threats Against Eumpe's GMO Policy and the WTO SPS Agreement [EB/OL].http://省略.2003-5-23.

[4]刘光溪.入世:政策与实务[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230-231

[5]Grant E.Isaac and William A,Kerr,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at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A Harvest of Trouble (J),Journal of World Trade,2003,37(6):1083-1084.

[6]Stuart S. Malawer,Agriculture Biotechnology and WTO Litigation:The.U.S.Should Drop the GMO Case[EB/OL].http://Global-Trade-Law.com,2003-08-15

[7]C.Ford Runge and Lee Ann Jackson,Labelling,Trade and 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A Proposed Solution (J),Journal of World Trade,2000,34(1):114.

[8]陈俊红.与转基因农产品贸易有关的国际协定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2,(11):32-33

[9]Nicholas Perdikis,William A.Kerr and Jill E.Hobbs,Reforming the WTO to Defuse Potential Trade Conflicts in Genetically Modi-fled Goods(J),World conomy,2001,24(3):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