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17 05:04: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性学习材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材料力学;弹性力学;研究方法
概述
力学作为一门研究物质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其在建筑、机械、航天、航海等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等重大项目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材料力学(Mechanics of materials)和弹性力学(Theory of elasticity)都是力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尽管他们都是研究和分析各种结构物在弹性阶段的应力和位移,但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仍然具有很大的差异。材料力学主要研究物体受理后发生的变形、由于变形而产生的内力以及物体由此而产生的失效和控制失效准则[1]。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杆状构件,即长度远大于高度和宽度的构件及其在拉压、剪切、弯曲、扭转作用下的应力和位移。材料力学除了从静力学、几何学、物理学三方面进行分析之外,通过试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忽略次要因素,保留主要因素,引用一些关于构件的形变状态或应力分布的假定,大大简化了数学推演。虽然解答只是近似的,但是可以满足工程上的精度要求。弹性力学作为固体力学的一个分支,研究可变性固体在外部因素如力、温度变化、约束变动等作用下产生的应力、应变和位移[2]。其研究对象既可是非杆状结构,如板和壳以及挡土墙、堤坝、地基等实体结构,亦可是杆状构件,并且其不引用任何假定,解答较材料力学更为精确,常常用来校核材料力学里得出的近似解答。
材料力学与弹性力学同样作为变形体力学的分支,在解决具体问题使,需要将实际工程构件的研究对象抽象为理想模型。作为理想模型,在建立其已知量和未知量的推导关系时,要满足如下基本假设:连续性假设、均匀性假设、各向同性假设、小变形假设、完全弹性假设。下面本文将就在一下具体问题的解决中,探讨材料力学和弹性力学在研究方法上的差异。
1.直梁在横向荷载作用下的弯曲研究
1)在纯弯曲梁中,对于平截面假定的验证
材料力学在研究梁的弯曲应力时,采用纯弯曲段分析。通过观察对比梁变形前后表面横向线和纵向线的几何变形,推测梁内部横截面在变形后仍为平面。在弹性力学中,证明了其横截面是否为平面的过程如下:
假定平面应力情况,已通过多项式解答取φ=ay3,求得纯弯曲矩形梁的应力分量,将应力分量代入物理方程、几何方程,并积分变换得位移分量的表达式:u=MEIxy+f1(y)ν=-μM2EIy2+f2(x)
通过数学变换求得位移分量为:
u=MEIxy-ωy+u0
ν=-μM2EIy2-M2EIx2+ωy+ν0
其中ω、u0、ν0为刚移
由上式可得,铅直线段的转角为:
β=uy=MEIx-ω
在同一个截面上,x是常量,因而β也是常量。可见,同一横截面上的各铅直线段转角相等,即横截面保持平面。
2)对于截面弯曲应力的修正与分析
在材料力学中,根据平面假设和单向受力状态导出了应力公式。但此公式仅限于纯弯曲梁,当梁受横向外力作用时,梁发生横力弯曲,此时变形后已不再是平面,单向受力状态也不成立。针对此问题,材料力学一般做简化处理。对于跨长与横截面高度之比大于5的梁,用纯弯曲正应力公式σ=MIy进行计算,结果虽然有误差,但足以满足工程上的精度要求,近似用该公式得到的结果作为横力弯曲的正应力计算公式。
而在弹性力学中,采用半逆解法严密的推导了各应力分量。以均布荷载下的简支梁为例,假设应力分量形式σy=f(y),由应力函数与应力分量的关系导出应力函数,并代入相容方程得到各应力分量的表达式。考虑主要边界与小边界后,得截面上的应力分量为:
σx=MIy+qyh(4y2h2-35)
σy=-q2(1+yh)(1-2yh)2
τxy=FSbI
由上式可见,在弯应力σx的表达式中,第一项是主要项,和材料力学中的解答相同,第二项是弹性力学提出的修正项。对于通常的浅梁(跨高比大于5),修正项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对于较深的梁,则必须考虑修正项。
应力分量σy是梁各层纤维之间的挤压应力,它的最大绝对值是q,发生在梁顶。在材料力学中,由于单向应力假设,认为纵向线之间互不挤压,一般不考虑该应力分量。
切应力τxy的表达式和材料力学完全一样。
从表达式中可以看到,当l>>h时,σx最大,τxy次之,σy最小,且σx中的qyh(4y2h2-35)是高阶小量。因此进一步说明了,材料力学的公式可以近似满足工程梁的计算精度,而弹性力学推导相对复杂因此材料力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2.切应力互等定理
在材料力学中,以圆杆的扭转为背景,考虑了一个特殊的简单应力状态,并加以推理得到了切应力互等定理。在沿杆轴线方向取微段dx,垂直于径向的平面截出一无限小的单元体,则很容易得出内外表面无应力,只在左右两个面上有切应力τ。则该单元体将会转动不能平衡,所以推定在上下两个纵截面上必定存在着τ'。由于面积很小,近似认为切应力在各面上均匀分布。
由平衡方程ΣM=0得到
(τdydz)dx=(τ'dxdz)dy
从而得到:τ=τ'
而在弹性力学中,则从最普遍的情况出发,不作任何假设。取微小的平行六面体,根据平衡条件导出应力分量之间的关系。由对中心点的力矩平衡方程,得到:
(τxy+τxyxdx)dy×1×dx2+τyxdy×1×dx2-(τxy+τxyydy)dx×1×dy2+τyxdx×1×dy2=0
将上式两边同除dxdy,合并同类项,并命dx dy趋于零,得到τxy=τyx
从而验证了切应力互等定理。
从切应力互等定理的导出我们可以发现,材料力学在推导过程中运用了一些推理和假设,而弹性力学的推导过程是比较严密和精确的。
总结
弹性力学与材料力学同样作为力学的分支,基本假定和理论体系是相同的。在力学史上,首先出现了研究变形体力学的理论,属于弹性力学的研究范畴,但由于当时相应的数学水平得不到相应问题的解析解,才在求解过程中引入一些关于变形和应力分布的假设,形成材料力学这门学科。
在研究对象方面,材料力学的研究对象是杆状构件,而弹性力学的研究对象则有杆、梁、柱、板等结构。因此弹性力学有更广的适用性,而材料力学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解决具体问题是,材料力学常采用截面法,即假想将物体剖开,取截面一边的部分物体作为截离体,利用静力平衡条件,列出单一变量的常微分方程,以求得截面上的应力,在数学上较易求解。弹性力学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材料力学的方法是不相同的。在弹性力学中,假想物体内部为无数个单元平行六面体和表面为无数个单元四面体所组成。考虑这些单元体的平衡,可写出一组平衡微分方程,但未知应力数总是超出微分方程数,因此,弹性力学问题总是超静定的,必须考虑变形条件。由于物体在变形之后仍保持连续,所以单元体之间的变形必须是协调的。因此,可得出一组表示形变连续性的微分方程。另外,在物体表面上还必须考虑物体内部应力与外荷载之间的平衡,这样就有足够的微分方程数以求解未知的应力、应变与位移,所以在解决弹性理论问题时,必须考虑静力学、几何方程、物理方程以及边界等方面的条件。因此需要研究人员具备较扎实的数学基础。由于数学上的困难,弹性理论问题不是总能直接从求解偏微分方程组中得到答案的。
在计算精度方面,材料力学在计算过程中引入一些假设以简化计算,得到的计算结果虽然精度偏低,但已经能够满足工程上的精度需要,并且受力模型简单,能够很快的得到应力分布,实用性较强。而弹性力学通过严密的推导,虽然计算过程繁琐但精度高。
综上,材料力学和弹性力学两门力学分支学科关系密切,适用范围互补,研究方法及精度各有长处,将他们综合应用,才能在我们的学习和科研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材料专业;土木背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69-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应用性本科院校应运而生并在高等教育中呈现较快发展趋势,应用性本科院校办学定位也逐渐清新,就是培养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如何培养适应经济社会需求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每个应用性高校面临的困境[1]。
作为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和主要突破口,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育创新精神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2]。目前国内绝大部分高校仍采用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毕业前学生的实践锻炼主要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由于时间、经费、资源等的限制,一般毕业论文与前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相对独立,造成大学生普遍缺乏扎实有效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训练,影响到了学生的就业。为此,本科应用型专业必须以实际人才需求为导向,合理科学安排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的,而不是脱离实际的“假设”教学。我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建筑类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专业是在一个大土木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形成了为土木工程专业培养对口应用型人才的特色,对实践教学这一环节要求更高,因此我们重点对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索研究,重在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1.现有实践教学模式。我校材料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综合实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5个方面。其中,课程综合实验是结合理论课程开设的,有一定的创新性,但是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动手能力较差,大多是由老师先任务书。学生按照任务书要求查找资料,完成实验操作,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环节上,我校历来注重生产实习环节,安排在第六学期期末,时间一般是2个月,学生通过教师推荐或自主选择的方式,找到跟专业相关的单位实习;而认识实习、毕业实习时间相对较短,只有1个星期,都是在老师带领下到相关单位、企业进行参观式的实习,无法深入学习和了解。毕业论文(设计)安排在第八期学期,16周的时间,题目多是根据实验室条件、经费和导师项目等来确定的,跟企业实际生产或建设需求有一定的差距。
2.主要存在的问题。(1)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重视不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尤其是在前六个学期没有就业压力的情况下,学生对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只是简单机械地盲从,认为各项实习和实验不过是理论教学的一个补充,也不会影响学习成绩,所以不在乎实习效果的好坏,可以毕业就行。特别是生产实习阶段,有些学生存在畏难情绪,在单位实习上一个星期就抱怨没意思,有离开的念头。因此,实习时只是走过场,不愿动脑筋,更不愿动手。(2)实践教学各个环节联系不紧密。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综合实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5个实践教学环节相对独立,不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目的。认识实习、课程综合实验是课堂理论知识的延伸,安排时间比较靠前;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与实际生产联系较多,受场地、时间等因素限制,实习和论文(设计)内容常常不统一,没有条件去充分考虑企业单位的需求问题。所以有些毕业论文题目比较空,对于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作用不大。(3)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学生就业有冲突。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安排在大学最后一个学期,学生们不仅试验、实习任务繁重,对于一部分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同学来说,还必须抽出时间准备面试和去招聘地点参加面试,严重地影响了毕业试验和实习的质量。(4)专职教师队伍结构欠合理,创新精神不足,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近年来学生数量连续增长,老师的教学工作量已经很大,没有大量精力去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方法,也没有专职的教师去进行这方面的工作,教师队伍结构不够合理。目前学校对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和职称结构要求较多,而对实验能力没有具体要求,负责实践教学的教师少有机会进行进修和学习,致使教师创新意识不足,创造性的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少,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5)学校实践教学培养目标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脱节。我校材料专业是在土木工程背景上发展起来的,实践教学过程主要是依据专业教学计划来组织进行的,偏向建筑工程方向,较少考虑到特色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实践教学培养目标与地方经济发展脱节,导致学生徒有“屠龙术”,却又“无龙可屠”的现象。企业和学校之间没有高效的联系方式,一边企业需要大量应用型人才,急等上岗,却无法找到合适的人选;一边是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太差,不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找不到工作,供需双方发生了严重的矛盾。
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措施和建议
1.加强实践平台建设,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要想提升学校的实践教学水平,试验设备、场地、规范、制度等这些硬件条件的建设十分关键。从2012年起,学校大幅度提高了基础实验平台建设水平,先后建立了省级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创新高地支撑,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高校应用技术研发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保证实践教学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鼓励学生参与实践锻炼,并给予适当奖励。鼓励本科生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动手实验、参与导师科研课题的科研训练中来,对其中成绩优秀者可以推荐工作。鼓励参加各类科技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等,比如跟材料专业对口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等,激发学生参与实践、参与创新的热情,快速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建立以现实人才需求为导向的实践教学体系。如何培养适应经济社会需求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解决“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人才”的双向矛盾,是每个应用性高校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困难。材料专业涉及面广、理论性强,学生就业难是公认的事实。立足我校的土木背景,针对材料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我们提出了建立以现实人才需求为导向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设计有机融合在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充分了解当地经济发展的特点,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并把这些信息建立档案,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设计紧密结合在一起,各个实践环节的内容前后连贯,形成一个逐步推进、逐级推进的系统,使实践教学变成真正的同企业单位联系的桥梁和先导,而不是凌驾于社会经济发展之上的空架子、“屠龙术”。为了解决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学生就业之间在时间和精力上的矛盾,可以把学生安排到有需求的企业单位或教师的科研小组,与毕业设计(论文)同步进行。这样,既可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又为学生就业提供了一个实践锻炼的机会,也为同时进行的毕业论文的撰写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资料[3]。
3.加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要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建设一支既有深厚扎实的理论功底,又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在理论和实践结合层面胜任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目前高校教师进行的岗前培训主要是以教育学、心理学为主的职业资格培训,而提高实践能力的职中培训机会却是很少。结果是教师的理论水平、研究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而教学实践能力几乎原地踏步。因此,教师必须走出去到生产一线、企业、实际工程中去锻炼。我校在政策上给予了教师很大支持,鼓励35周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参加为期半年的工程实践。这样专业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当前企业的技术水平、装备水平和企业对需求人才的知识、技术的要求变化。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出一批实践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教师。
4.加强校企合作,建立长期的实习基地。建立“企业―学校”联合培养的模式,通过各种渠道,包括地方政府的帮助,找到与学校所设专业配合良好的企业,并建立长期的校外实习基地,校企深度融合。我校材料专业这些年在北新建材集团、可耐福纸面石膏板厂、沙河玻璃集团、信义玻璃有限公司、金隅水泥等企业,都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学生通过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接受一线工程师和管理人员的教育,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实践动手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提高。
三、结语
为实现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我校材料专业结合本校办学特色,以大土木的发展为背景,通过加强实践平台建设,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加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校企深度融合,建立长期的实习基地等措施,对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希望对各兄弟院校同类型专业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我们也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姚吉祥,汪本强.国外院校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成功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24(5):59-62.
篇3
【关键词】高中化学 研究性学习
一、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内容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应体现开放性、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问题性等诸多特点。
1.开放性: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仅是书本的有关知识,还涉及科学、人文、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在时间的安排、主题的确定、研究视角的选择、方法的运用和结果的表达等各个方面,都有相当大的灵活性,留给学生与教师充分展示自己个性、发挥自己特长的广阔空间。研究性专题的内容是广泛性的,既可以是单学科,也可以跨学科;既可以是科技的,也可以是人文的;既可以是偏重于实践活动的,也可以偏重于思辩性的;既可以是社会的现实问题,也可以是学术前瞻性的问题;既可以是以前没有结论的,也可以是暂时不作结论的。
2.综合性: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往往需要多方面和跨学科的综合认知结构的提取与重构,才能多角度、多层面的推理与思考,并在适当的时候运用适当的认知策略,调控自己的探索过程和自己的态度行为,最后加以解决。环境系统是复杂的,每一个实际问题都涉及到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结合。这就要求学生组织多方面的跨学科的知识问题,从而使学生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备,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切忌偏科,切忌功利主义,社会越来越迫切地需要复合性,综合性人才。
3.社会性: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往往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特别关注与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不仅如此,在探索过程中除了教师、学校提供必要的指导与支持外,还离不开社会各界大力的帮助与支持。研究性学习内容上注重联系自然界、社会生活和人自身发展的现实问题,具有现实社会性特点。比如,环境污染问题,不仅是化学问题,更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而由于环境污染对社会、对国家造成的危害的事件比比皆是,最近春节期间连日的暴雪更是让中国经历了一个痛苦的阶段,如何用化学的观点思考这个社会问题,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4.实践性:研究性学习重视探究过程中知识的综合应用与情感体验,所以,提倡全员积极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充分调动自己的认知结构,搜索、提取原有的知识,进行多层面多角度地思考、综合与创新,从而获得个人独特的知识与体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选取专题内容要着眼于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要提供学生实践并在实践中获得情感体验和成功愉悦的途径与机会,这一点在化学学科上显得尤为突出。
5.问题性: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往往通过学生自己对生活与社会的感悟、对学业的思考或是对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进行观察,产生一定的问题,并对它进行表征和探索。教师提供或由学生自己收集的材料与信息,一般不能直接解决问题,只是解决问题的依据,或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研究性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活动,选取的研究专题必须具有问题性,一定要体现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而学生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或实验数据处理过程中自然会遇到很多问题,而善于发现问题从而进一步地去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二、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的类型
根据研究性学习的活动的形式和方法,可以把研究性学习分为文献研究型、实验研究型、调查研究型、讨论研究型等等。
1.所谓文献研究型,一般是学生查阅文献资料或者网上资料,可以是对某一对象的描述、判断与解释;有关反应规律的探究;有关反应机理的探究或反应条件的确定研究等等。
2.所谓实验研究型,主要是研究化学实验条件的控制和实现;实验装置的设计、制作和改进;实验手段和方法的研究;实验设计方案的研究等等。
3.所谓调查研究型,是指学生通过对某一事件的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再通过整理、分类、综合和分析,而获得问题解决的一种研究性学习方式。
篇4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创新 运用
1 关于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式。是指由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课题,设计方案,通过主体性的探索,研究求得问题的解决,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并养成自主研究、创新的意识和习惯,形成和提高创造能力,增长知识,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的活动过程。
构成研究性学习的三个基本要素为:某种实际情境、学生的主体研究活动和问题的解决过程。
2 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按照自己长期积累的经验,“授之以鱼”而非“授之以渔”,很少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去适应学生的学法。很多学生反映,学习化学“一听就懂,一放就忘,一做就错”。化学知识比较零散,难记易忘,大量的文字叙述显得枯燥乏味,学习时顾此失彼。长此以往,基础难以牢固,兴趣索然。可想而知,学习成绩也就不会理想。因此,为了改革课堂教学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研究性学习理所当然地就成为中学化学教学中必须开展的一项课题。研究性学习是利用让学生模拟科学研究的过程,从选择方案和研究方式,到开发利用资源,得到研究结论,都由学生自主操作。研究性学了能使学生获取大量的基本知识外,还注重用已有的知识去挖掘和强化新的知识和能力,使不同的学生发挥出个性特长和想象,并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究,形成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学、用、思的互动氛围。
3 研究性学习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研究性学习要走出只适合专门的研究型课题的误区。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应该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配合的关系,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应该挖掘研究性题材,进行研究性学习。
其次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途径很多,教材中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也很丰富。例如在实验教学中可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开放性实验,在理论知识教学中可让学生探索其形成过程,在习题课教学中进行一题多解、错解原因的探究,还可以探究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的联系等。
但无论在哪一方面进行研究性学习,其教学方式的设计均应符合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展示成果。仅以《铝的性质》的教学为例,浅谈研究性学习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3.1提供学习材料,创设问题情境
奥苏伯尔认为:要产生有意义的学习,学习材料本身必须有意义,即能够与人们头脑中已有的概念、命题等建立非人为的联系。教师应对学习材料进行组织,在新的学习任务和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因此在本节教学中采用展示如下材料以创设问题情境。
材料一:在19世纪末以前,铝既少又昂贵,那时铝只是皇宫里的装饰品和奢侈品。现在,从飞机制造到包装香烟的铝箔,到处都有铝的身影,铝得到广泛的应用。
材料二:铁制品易生锈,而铝制品经久耐用,不易被腐蚀。
材料三:指导学生做“毛刷”实验。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通过这些既有联系又存在矛盾的材料,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愤”、“悱”的境地,自然引出问题:曾价格昂贵的铝为何能广泛的应用?铝制品耐用的原因是什么?“毛刷”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毛刷”的成分是什么?……
3.2确立研究方向,组织学生进行研究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任务应具有真实性、富有挑战性,任务的难度足以引起兴趣又不令人生畏。鉴于此,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加以归纳引导,确立研究目标为“铝的性质”。并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查阅资料、利用媒体、以他人为师等多种途径获取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分析,利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加以推测,最后确立可行的探究方案。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到组织、指导的作用,故不能急于下结论,不宜将答案塞给学生,应该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哪怕是奇怪的思维和错误的推论),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自圆其说,允许学生自由讨论,有意识地表扬那些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求异思维、多向思维的气氛。
3.3检验假设,展示结果
鼓励学生利用自己设计的方案,对假设进行验证,并给予支持和帮助,针对实验现象再发现问题,再进行讨论,并陈述研究过程,展示研究成果。现将本课的主要成果摘录如下。
3.3.1已得出明确结论
(1)根据铝在金属活动顺序表的位置,推知铝为活泼金属且活泼性比铁强。验证方法:a.铝与水反应;b.铝与酸反应;c.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d.铝热反应等。
(2)铝比较活泼,但比铁耐腐蚀的原因是由于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而不是因为常温时不易与氧气反应。验证方案:①去掉氧化膜和未去掉氧化膜的铝分别与水、盐酸、硫酸铜溶液反应,并比较现象;②铁、铝分别与浓硝酸、浓硫酸反应。
(3)铝很活泼,自然界中没有游离态的铝存在。19世纪末以前,人们只能从实验室里制得铝,故而既少又昂贵。随着廉价的从氧化铝生产铝的方法的发现和推广,铝才能大规模地生产,得以广泛应用。
(4)“毛刷”的成分为三氧化二铝。形成毛刷的原因是铝比汞活泼,将铝片用硝酸汞处理后,由于发生置换反应使铝片表面附有汞而阻止致密氧化膜的生成,使铝不断被氧化而产生“毛刷”现象。因此使用铝制品应注意避免与呈酸性或呈碱性的物质接触,防止氧化膜被破坏。
3.3.2尚存疑惑的问题
(1)镁比铝活泼,但将镁条插入氯化铝中,没有铝生成,却有气泡冒出。
(2)镁与水反应比铝容易得多,为什么铝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而镁却不能?在反应中氢氧化钠的作用是什么?对存在疑惑的问题再次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展开讨论,大胆提出假设。对于问题(1)有人根据有气泡产生,推测出溶液呈酸性。进而认为正是溶液的酸性导致铝没有被置换出来。对此,教师加以肯定,引导学生阅读高三课本有关“盐类水解”的知识。对于问题(2)通过以下方案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并加以验证:先让去掉氧化膜的镁、铝分别与沸水反应,然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发现只有铝与水的反应速率明显加快,提出假设一:铝为催化剂?引导学生分析镁、铝与水反应生成物的性质,得到另一假设:氢氧化钠溶液与两性的氢氧化铝反应是加快反应速率的原因。引导学生阅读高三课本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知识,复习有关催化剂的特点,最后达成共识:氢氧化钠溶液能与铝反应放出氢气,是由于氢氧化钠消除了难溶于水的氢氧化铝,促进了铝和水的反应的缘故。因此氢氧化钠在反应中既非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也没有做催化剂。
3.4教师评价
研究性学习重视的是研究过程而非结果,因此教师的评价应坚持指导性和鼓励性的原则,应充分肯定学生的研究过程,即使学生的结论不一定完全正确,研究方案不一定合理,也要尽量采用鼓励性的语言,避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4 结束语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在探究的过程中自觉地加深和拓宽与课程相关的知识学习,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渴求及不断创新的欲望,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和能力,从而加深对化学的热爱,更好地体现化学教学与社会发展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唐晓杰.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篇5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学习环境
学生的学习环境包括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学习资源是指学生的学习材料(即信息)、帮助学习者学习的认知工具(获取、加工、保存信息的工具)、学习空间(比如,教室或虚拟网上学校)等等。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研究性学习中学习资源的改变、拓展,学生人际交往的扩大是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教育的明显区别之一。因此,分析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环境,是帮助学生顺利完成研究性学习的途径之一。本文以学生学习过程为线索,调查了122名参与学习的学生在完成学业过程中,对学习环境的利用。并建议通过设立“学习基地”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
一、学生学习环境的利用分析
1、学习课题的信息来源
研究性学习中,是超越书本、跨出课堂的一种学习。学生学习课题的选择就是学习内容的选择,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何获得学习内容和材料呢?从图1可知,在122名参与学习的学生中虽然有51.6%的学生仍认为他们的课题来自教师。但22.1%的学生认为课题的灵感来自同学,另有18.9%的学生则从互联网得到了启发。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信息的来源有了扩展,这与现在学生的知识面的扩大有着直接的关系。与此同时,由于研究性学习的特殊性,学生间的合作关系较传统教学更紧密,因此同学间的学习信息共享程度提高,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教师已不再是学习材料的唯一来源。研究性课程打破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垄断地位,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过程。
2、学习过程中的助学者
在教学改革中,人们希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助学者”。调查发现,如图2所示,68.85%的同学认为网络在学习中所提供的帮助最大。然后,依次为同学、专家、书籍,教师在所调查的项目中排第5位。说明教师助学作用较传统教学已有明显下降,一是教师本身的知识局限很难适应学生广泛的课题选择内容,二是网络的便捷和包罗万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获得帮助。
3、学习中的合作关系
在研究性学习中,有众多的合作关系群,在学习过程中还会建立更多新的关系,比如与校外的专家沟通、与被调查人员的沟通等等。人际交往圈的扩大,也是研究性学习带来的实际意义。由图3可知,研究性学习加强了同学的合作关系,并以此建立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因为,研究性学习的合作小组由兴趣相同的学生自愿组织,小组学习活动根据研究课题需要,可以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同学之间更易协同作战。其次,小组合作让学生能够获得类似科学研究的体验和技能,进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集体研究是现代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式,当今的科学研究大多都要组成课题或项目小组,由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课题或项目。研究性学习就是“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的活动”。因此,学生在合作小组中,通过与同伴共同努力来确定目标、制订方案、收集资料,并进行分析处理、寻求问题的答案或结论,这一合作过程,既是类似科学研究的体验过程,更是学生之间能力、情感、心理不断调整互补、互动统整的过程。这种合作,通过相互启发、激励,发展认知能力,对一个人的合作能力与团队精神的形成也具有奠基作用。同时,从学习结果来看,个体的学习结果成为小组成果的一部分,个体之间在学习中因任务不同,内容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学习结果。
但调查也发现(如图4所示)多数学生不会和父母谈起自己研究的课题,并认为与父母的关系不大。这也表明标志着研究性学习环境仍不成熟。
人力资源作为学生学习环境中极有价值的动态学习资源。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发现,得益于家庭成员帮助的学生,往往能进行更深入的课题研究。一则父母提供了更好的研究方法,如有大学家庭背景的孩子在研究中,就能获益于父母提供的更先进的科研仪器进行课题研究。二则有家长参与,实地调查更方便,有一位研究水质的学生,由于父母就在自来水厂工作,在父母的帮助下,该生能深入地研究了杭州分质供水的可行性,并能切实地调查了自来水厂的实用性,对自己的课题应用和推广有了更有力的支撑。这也是传统教学中不能完全体现的一种教学背景。因此,笔者认为在学生的研究中,家庭背景也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资源,但目前仍不为学生和家长认同。
4、克服学习障碍的途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各种学习障碍。传统教学中,学生遇上学习困难首先求助于教师,但研究性学习涉及的学习内容广泛,不是教师能轻易解决的。调查发现,32%的学生首先会求助于教师(如图5所示),虽然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由于教师知识的局限性,学生已无法由单一方面得到有效帮助。在指导学生进行杭州石质文物的调查中,学生开始总是不停地向笔者求助,希望能得到令人信服的答案,而直至他们咨询了文物保护单位的专家后,才明白原来杭州的石质文物是那么丰富,那么富有历史积淀。而我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了。
5、研究性学习是自我学习的过程
研究性学习是一个完成自我学习的过程,在向外界寻求帮助的时候,学生总是很依赖老师,希望有人能帮助他找到完成探究活动的人,最后发现,因为是自我的学习,只有自己主动去寻找,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导师。譬如,在学生完成《纳米四氧化三铁磁性流体的简易实验制备和特性应用》课题时,学生想了解一下自己制得的固体粉末是不是纳米级的,首先她通过学校找到浙江大学的物理教授叶高翔老师,让他通过电子显微镜帮助完成这一鉴定,后来发现,得到的粉末太细,电子显微镜无法显示,只好找浙江大学的分析测试中心,对粉末颗粒进行了粉末衍射测试,认定了粉末的大小。因此不难看出,如图6显示,多数学生在学习后,开始自我创设新的学习环境,这是传统教学不能比拟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是自我需求完成自我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由于各课题的要求不同,学生无法像传统教育那样从教师那里直接得到准确无误的知识信息,他们开始向书籍、网络、校外的科研机构、专家寻求更多的帮助,由于研究涉及面广,个人已很难独立完成课题,他们不得不开始寻求同伴的帮助。这与传统教学中希望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有了明显的差异,在合作中更要求学生能以自己的观点为中心,同时也要互相尊重彼此的观点,更要有能将各个成员的观点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的综合能力,显然是单纯的传统教学中不能体现的能力。那么,这个特殊的学习过程就造就了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学生为自己找到了合适的教材,他们为自己找到合适的教师,为自己找到了合适的学习同伴,并从中获得学习上最大的收益。
二、现有教学资源和学习环境分析
1、静态资源如图书、杂志、报纸、学习资料、实验室、科技馆、天文馆、动物园、植物园等。以我校的图书馆为例,现有藏书15万册,03年至今的杂志报刊合订本10万册,拥有一个能容纳250人左右的学生阅览室,每位学生还可以借阅5册图书。近年来,学校大量购置了科普类书籍,有利于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我校在校高中学生173人,拥有标准化实验室12个,其中物理4个、化学4个、生物4个和一个投资200万的生化实验室。不仅能满足学生的普通高中阶段的生物、物理、化学实验,还能完成更多、更复杂的生化实验。能完成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
2、动态资源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学习者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电子化学习资源,包括数字化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网上报刊和数据库、多媒体电子书、各种网上搜索引擎等、各种网站等。学生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为学生高效、自主地学习创造了条件。我校设有50人左右的学生电子阅览室。学生在每天中午12:00一12:45,下午3:30—4:50可以自由阅览。同时,拥有5个60人同时使用的计算机教室,其中一个为研究性学习的专设教室。这样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已是杭城多个高中的基本配置。完全能适应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要求。
3、人力资源以教师资源为例,从教师对于研究性学习的认识方面,有一项针对某市80名高中化学教师的调查显示,有53.8%的教师了解科学探究,有20.0%的教师不了解,45岁以上的教师占其中的85.0%。有26.3%的教师知道研究性学习的来源,有8.8%的老师了解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38.8%的教师了解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16.3%的教师了解研究性学习与传统学习方式的关系,49.9%的老师了解国内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现状,15.0%的教师了解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注意的问题。大部分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缺乏了解,只是对新课程改革中教材内容、高考变化比较感兴趣。繁重的教学任务,学校、家长、社会对升学率的关注,致使教师的教学不敢越雷池半步。
同样这项调查中显示,在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能力方面,79.0%的教师在大学期间参与过化学科学的研究,20.0%的教师参与过化学教育研究,10.0%的教师没有参与过化学研究,这些人主要是年龄偏大的或专科毕业的教师。93.8%的教师参加工作后没有参与过任何研究。只有31.3%教师认为自己能够胜任研究性学习教学,有48.8%的教师回答“不知道”能否胜任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工作。
以上的调查虽然反映了一些地区的教师资源现状,但不少学校,已开始配有专职教师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并促使每一位任课教师负责1~2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辅导工作。教师资源的利用正在改观。
综上所述,建议学校建立适当的教学基地以满足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三、建立教学基地,充分合理应用学习资源,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
1、网络教学基地网络作为新的学习途径已经在研究性学习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从资料的查询、研究过程的管理、资料的分类、对自己新见解的认证、专利的寻找、寻求导师的帮助、到最后成文、建立展示自己成果的网站等等,学生无时无刻不在利用网络,但实际教学中发现,虽然网络功能巨大,但信息混杂,不能像传统的教学内容那样严谨、经典,因此教会学生从杂乱纷呈的信息中寻找真正有科学性的知识是教师必须的工作。同时,还需要解决家长对孩子沉迷网络的担心。因此,学校可充分利用现有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建立健康的“网络基地”,在信息教师的帮助下,指导学生合理上网查询资料。
2、静态教学基地加强图书馆对研究性学习的信息支持。在现有图书馆资源已经可以较好地完成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情况下,加强图书馆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质量,使其成为“信息向导”和“网络交换手”帮助师生打开世界信息资源的大门,是创设良好学习环境的发展方向。如果能利用社会专门图书馆,更可以充分展示图书馆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的优势,以及运用文献信息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优质服务的专业人员。因此以图书馆为依托的“静态教学基地”能为学生提供很好的研究平台。图书馆教育教学资源开发水平的提高,配置方式的变化,对学生研究性学习质量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社会教学基地在现在的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重要工作是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与学生一起开发对实施研究性学习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良好的条件和学习空间。在学习中,有些学生需要在进行社会调查时遇到不少的阻碍,如调查洗车水的使用时,洗车坊一般都不配合,因此,学生调查困难重重,虽然学生做社会调查时本来就存在着诸多困难,也更能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但如果能有更多的社会人士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帮助,也许学生的学习会更顺利些。同时,家长应该从长远的眼光看待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体验,不仅仅从应试的角度要求孩子,给孩子更大的发展空间。以家校联系为平台的“社会教学基地”可以通过家校联系,让家长在学习中给与更多的关心,提高社会的参与度。
毫无疑问,研究性学习为学生开创了新的学习空间,也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领域。这就要求能让这个新的学习环境能更纯净,学生能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研究性学习.余清臣等著.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6
篇6
摘要:传统的课堂管理就是让学生明确“这就是正确的答案”,并督促学生去按照这样的“正确答案”标准去进行学习活动。其模式是教师通过纪律、规范和传统的讲授方法来管理学生的学习行为。随之的学术性教学是将信息传递给学生,让你给他们能够理解正确的答案。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提出问题,设计调查活动,收集和分析数据与信息,制作产品或作品,做出决策,共享观点或观念,理解和掌握日常生活中的概念和基本原理,从而获得适应未来发展需要要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的活动。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堂管理
在研究性学习中,研究性学习的课堂和管理方式必须相互一致,才能保证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真正的探索和合作。课堂管理的真正目的就是通过教师对教学现场中教学活动本身的速度、节奏及学生注意力等断调控,正确处理课堂问题行为,为教学设计方案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为预设的达成提供保障。
一、建立适合研究性学习的课堂环境和积极有效的学习氛围
在研究性学习的课堂上,教师必须创造一个学生积极响应的,有信任感的,有责任心的课堂环境,创设一个能够支持研究性学习的教与学的课堂环境。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拥有选择的机会,因为选择是学生探索的基本条件。只有当学生有机会去选择,学生才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判断及决策。只有学生学会了选择才能在学习中尊重他人和团体的决策,在学习中形成自律。要真正选择就需要教师进行指导。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通常要用多种教学管理策略来培养学生积极行为,参与问题解决活动,分配学习材料和参考资料,处理学生学生中产生的混乱,强化良好的学习行为等。创设一种积极有效的课堂氛围,教师要运用以下策略:
1、正确的角色定位: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不应该以学科专家、权威人士的角色出现,而必须是一个对周围世界的研究者,探究方向的引导者、促进者,平等参与学生研究。教学从本质上说是师生“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彼此分享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情感、观念和理念,实现教学相长的过程。师生之间是一个互教、互学的过程。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学习共同体”。研究性学习同样如此,课堂上,教师的工作是在寻找问题答案的同时,总结这些寻找问题答案的方法。并使其模式化,以帮助学生掌握并内化为学生自己寻找问题答案的方式方法。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使其能真正体验到自己是大自然中的一员,是社会中一分子,自己有权利和义务去质疑周围世界中的问题,并让学生体会到,可以运用阅读、社会交往、网络等多种途径和资源去调查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设置特点来讲,也要求教师有一个正确的角色定位。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设置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特殊性。研究性学习课程没有教材,因为没有教材,也就没有可操作的“范本”,没有了教师熟悉的套路规范。因此,课程实施的模式、课题的选择、课题价值判断、课题切入点、课题推行步骤、资料来源、课题研究结果及呈现方式等,几乎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现有条件而定,这就为学习者指导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专家给教师的指导,不可能为教师解答所有具体问题,只能给教师提供理念和基本方法的支持。具体工作要靠教师的智慧和创造力独立自主地完成。所以在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也应该是研究者、探索者、引导者。
2、选择那些对学生有意义的探索性的优良课程来营造课堂氛围
新课程改革设置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体系,这就为研究性学习课程设置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优良课程设置是建立学生积极响应的研究性学习课堂氛围的重要因素。传统的学术性课程向学生提出的学习任务强调理性与概括性,对学生提出了与成人一样的要求,限制了学生的探索兴趣,课堂氛围收到约束。传统的学术性课程通常只描述了基本概念和原理,忽视了概念和原理的的背景描述,使学生感到学习枯燥无味,缺乏兴趣与好奇心。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需要的是具有丰富的学习背景材料,并具有开放性的课程。这种课程能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激发学生好奇心,能回答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能促进学生探索性学习。
3、优化课堂气氛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课堂气氛又称课堂心理气氛,主要指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情绪、情感状态。它是班级中教师学生之间互动产生的,一旦形成这种情绪情感状态,便能形成一种社会压力,从而影响学生的态度、行为及学习效果,对教学活动起着稳定和定向作用。如果教师情绪保持饱满状态,师生情感融洽,教师对教学任务充满信心,自我感觉良好。言语行为上对学生批评少,表扬多,与学生交往多,注意倾听学生发言,能满足学生正当需要,那么学生就会情绪高昂,愿意接纳教师,对教师满意度高,喜欢上教师的课。学生学习态度积极,注意力集中,学生之间相互交往多赞赏就多。情绪情感具有感染性,教师本身的情绪状态,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课堂心理气氛具有决定作用。上海市特级教师于渏说:“作为一个教师,教学时总不能板着面空进课堂,一进去就给学生拉了一个很大的距离。教师上课应当‘和颜悦色’,使学生感到可亲可敬。”教师健康的情绪,积极的情感可以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产生良好的课堂气氛。
4、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必须尽可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这种情感因素包括好奇心、坚持不懈的劲头、热情、兴奋、敢于怀疑、敢于实践等。教师在鼓励学生形成这些情感因素的同时,自己也要表现出这些积极因素。要培养学生具有宽阔的胸怀,教师也要接纳不同的意见。接受新事物,能够与人共享。
5、构建课堂上师生平等互动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资源。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课堂充满神奇和生机。能使教师和学生智慧与智慧的相互碰撞,使问题得到探究,知识相互融通,思维得到无限拓展。萧伯纳说过:“我不是你的教师,知识是你的伴旅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共同的前方。”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完全可以和学生成为.并肩前进的伙伴,共同成长,相互尊重。
在传统的学科课程中,由于教师对学科成绩优异的学生过分偏爱,由于考试需要而对学科偏重,以及父母对职业选择的偏见,这些都影响教师在课堂上对学校的态度。新课程改革宗旨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教师要给于每个学生得到发展的机会。教师应该平等对待每个学生,提供他们同等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不同于传统课程中的师生关系。教师既不是知识权威,也不是管理权威,而应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辅导者。只有当师生在课堂上处于一种民主、协商、平等的关系,学生才可能在研究性学习中进行自由探索,发现和寻找获得成功的机会、。
二、实施必要的课堂管理策略
卓有成效的研究性学习是与有效的课堂管理密切关联的。要运用有效有序各种相应的策略来处理研究性学习中的工作和问题。课堂管理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管理的目标是调控引导学生行为,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将注意力集中于预定的教学目标相关的内容上。在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与教学中,无论是学习行为规则的制定,还是在引导学生遵守有关规定以达到目标方面,教师所运用的管理策略都与传统的课程与教学中运用的策略存在一定的差异。
1、确定课堂行为规范
为了让学生更明确自己在研究性学习中应该遵守的规范和承担的职责,教师在研究性学习开始之前与学生制定有关协定。因为在实施研究性学习之前,学生大多数时间都处于自我指导状态,所以,教师要确定学生能够接受的课堂行为规范。防止学生因没有明晰规范,而产生无可是从的混乱局面。如果学生部参与研究性学习或不愿意遵守有关规范,教师就让学生分析和反思他们是否在进行学习活动,是否愿意遵守教师制定的规范,与教师达成规则方面的协商,协议中明确规定研究性学习小组成员完成的任务,应遵守的规范,将来评价学习完成情况的方式等。教师适时将这些规则定下来,形成学生的课堂行为规范,严格监督执行。这样可以提高课堂管理效率,学生适应这些规则后形成心理上的稳定感,增强对课堂教学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责任心。
2、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期间,实施有序高效的课堂管理策略
在研究性学习中,不同小组执行不同的学习任务,同一个小组不同个体执行不同任务,这样对于不同的问题,教师面临着指导资料提供,学生行为纠正,时间控制,维持学生兴趣等多方面工作,教师应有序高效地处理这些问题。主要的任务有:
①合理分配学习材料和参考资料,尽可能避免让学生等待;②有效安排有关仪器和设备的使用尽快让学生进入学习活动状态;③课堂上注意活动转换过程,尽可能让学生有效利用剩余时间;④如果可课堂上出现混乱,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解决;⑤首先要解决严重的混乱和问题,有条不紊地使课堂活动正常进行;⑥处理学生不良行为和课堂混乱时,必须公平一致;⑦在课堂上设计内容丰富的学习任务;以使学习任务完成速度不同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活动;⑧对缺乏兴趣和动机的学生,教师必须给于给于更多的指导,监督和激励;⑨当各小组进行不同的探究活动时,教师应尽可能向学生说明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⑩让学生通过共享观点和发现,了解每个人工作之间的联系,以消除管理不同活动的困难;B11让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准备活动,以减少由各种活动差异引起的管理问题。
3、修正完善教学规范
研究性学习任务完成后,教师应强化那些正确有效的而管理策略,及时修正不恰当的教学规范和管理策略。要求学生反思研究性学习目标,并让学生对自己完成工作任务进行自我评价,或通过讨论进行相互评价,发现规范有不当之处,应及时修改。通过全班讨论或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或每个学生都有责任向全班同学和老师说命自己及小组完成工作任务情况。
对于学生来说,个人说明可以使他们意识到每个人的学习都与他人学习密切相关,意识到每个人的工作都将对团队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每个人都有责任遵守课堂规范。小组的说明则能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培养相互协商和交往能力。教师可以从小组说明中了解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情况,评估每个小组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进步情况,从而了解每个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状况。
4、降低课堂焦虑水平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不同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产生一定的焦虑是正常的。适度的焦虑可以鼓励学生的学习,但焦虑过度会导致问题行为。有效的课堂管理应当是帮助学生在焦虑过度而未形成问题行为之前,减低焦虑强度。教师一方面了解焦虑原因,诱导学生吧产生焦虑的烦恼宣泄出来,另一方面针对焦虑原因适当调整教学情境、教学进度等。
5、对于课堂问题行为施行行为矫正,开展心理辅导
行为矫正是用条件反射原理来强化学生良好好的行为,以取代和消除不良行为的一种方法,适合于比较简单的课堂问题行为。心理辅导是通过调整学生自我意识,排除自我潜能发挥的障碍,以及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来改变学生行为。适合于比较复杂的问题行为。(作者单位:河南省陕县教师进修学校)
参考资料:
[1]《素质教育实践与研究》.主编:汪.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7
关键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3-0067-01
大量的调查研究资料显示,很大部分的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存在严重的依赖性问题,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方法的教学课程是教育界人士面临的重要问题。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社会实践性教育活动,它主要是培养学生将自我的数学学习和社会生活相结合,主动运用数学的特定方法解决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借此获取更多的数学知识。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既有探讨价值又能提高学生兴趣的数学问题,促进开展数学研究性课题学习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这将能够在转变传统数学学习方面取得良好效果。研究性学习方法在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也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的重心。在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精神层面上,这些都能够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在很大程度上的提高。调查结果显示怎样在高中数学教学课程中切实有效的进行数学研究性学习是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将研究性学习融入日常教学的课堂内
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理一直是推动人们研究探索问题的重要因素,就学生而言,对知识的渴望和需求是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的原动力,这将促使学生积极自主思考从而寻求问题的答案。那么教师的教学过程以生动活跃的教学气氛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投入热情,引导学生向更加广泛的思考范围进行深入学习。有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指出,教师将针对课题来创设问题并在新课的教授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讨论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学生求知欲望的趋势下必将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目的。当然教学规律作为前提条件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也要将此作为教学基础。为促进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教师运用生动活泼,囊括创新、探索、启发等诸多内容在内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知识的探索道路上更有兴趣和动力。就数学研究性学习过程来说,它是针对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答案来进行的,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研究问题的解决过程,并以成功的得出答案来结束研究性学习。从某种程度上讲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也正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对一个新公式和定理的学习也正是他们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教育界专家指出课本上的大部分公式和定理等内容的推导和证明在本质上就属于价值取向很高的数学研究性学习材料。教师针对一个数学定理或者一个公式,来进行问题情景的设计,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凭借自己的努力来得到正确的结论,并从中激发学习兴趣和体验研究成功的乐趣。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以教师的指导为基础,根据生活、社会、自然的条件为基础,自主确定和选择题目来展开研究探讨,通过主动应用知识、取得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达到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针对传统学习方法以学生单单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弊端,研究性学习在这方面给学生营造了一个相对较为开放的学习环境,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多种途径,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他们在学习策略和学习态度上发生了质的改变,同时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成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索研究来感受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及成就感,使学生对未来的学习道路更加充满信心和向往。
二、在数学问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教师在课堂上设计的问题情境讨论,使得课堂成为解决问题的中心,将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融入到授课内容中让学生参与研究讨论,这样课堂就会变成讨论、辨析问题的活跃场所。针对如何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探讨问题,有关学者提出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重点入口,这就要求学生将自己强烈探索问题的愿望与教师教予的知识相结合,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积极活跃的探索思维,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达到对知识的扎实、深刻记忆。为了实现新时代教育教学的目的,教师把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思想贯彻落实到教学的整个过程,并且联系教材中设计的科技、文化、经济、政治、教育等诸多方面的实际性问题,设计出更加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型课题,以此实现培养学生的研究创能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鼓励对课本知识进行逆向思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培养对事物的质疑精神和发展个性特长,以此实现初步学会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数学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主动学习方式,是建立在拓展性和基础性课程学习的基本条件之上,实现学生针对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甚至是社会生活问题的一种以自主探索、实践、交流为主要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它本身就是一个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种体现当今素质教育思想的新型学习方法。为了进一步实现培养学生在数学探究性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在整个数学教育的众多活动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势必会取得不菲的教育成果。
参考文献
[1]胡会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贵州教育,2005,(15):43.
篇8
研究性学习需要具备研究素质的老师,适应研究性学习需要研究型教师。“研究性教师”不是指专门搞研究,而是指具备研究工作问题的素养和能力。适应当前研究性学习的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善于摸索、善于探险、善于与同事合作、联合攻关、尊重科学、坚持真理等素质。所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素养和能力:
一、理论学习的实践性。
理论学习的实践性就是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教学活动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目前,教师往往只考虑“教什么”,对于“怎么教”的问题,考虑得不多,或者虽然考虑,大多也局限于教学的技巧和艺术之类。把学习书本知识与培养动手能力结合起来,是一个十分急迫的问题。杨振宁教授说过:“我接触到很多第一流的物理学家,他们很动脑筋,很能做实验,却不关于应付各种考试。”他说爱迪生、爱因期坦等人学习成绩都要平常,如果以我们现在的教学和取材标准,这些人才可能被埋没。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产生活相沟通,并培养观察现象的能力,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书本知识都前人从实践中总结获得的,而当前的自然社会仍存在许多现象和问题,等待我们去观察,去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和研究的过程。教师要有把书本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的意识和能力,对活的、新的东西有兴趣,有亲自动手收集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自己具有这些素质,才能引导、影响、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业务学习的渗透性。
研究性学习对老师同时提出了由专才向一专多能转变的要求。教师要有浓厚的本专业知识,对其他学科要有广泛的兴趣,还要能够进行渗透性学习。渗透性学习就是在还不太懂的时候,好像是乱七八糟的状态下,就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南北。各门学科之间都要有一定程度的联系,了解邻近学科或其他学科的有关知识,能够触类旁通,左右逢源。美国学生热衷于吸收各学科的成就,然后通过辩论剔除混乱知识体系中的糟粕和谬论,从而获得迅速进步。这与中国传统教育所强调的按部就班地学习、“循序渐进”等原则和方式是有差别的。杨振宁教授结合亲自体验鼓励中国学生多听其他专业的讲座。他说:“听不懂没关系硬着头皮听,在基本不懂的情况下争取从中抓住学到的东西。”这一点对教师同样适用。教师想做到与学生沟通就要有广泛的话题,广阔的知识面。
三、培养自知,树立自信
自知包括对自己的学习愿望、目的、观念、风格等的认识。研究者本森和沃勒提出,“一项学习活动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是以学习者对世界、尤其是对该学习活动的态度,自我感觉,学习欲望为条件的”。所以,教师应首先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观,鼓励他们树立正确的态度,形成主动学习的愿望。只有拥有主动的态度,学习者才有可能在他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积极的角色,产生独立的想法,并利用各种学习机会,而不是仅仅对老师的教学刺激做出反应。此外,强烈而积极的动机是对学习产生兴趣,动机能在困难的时候使学习者产生坚韧不拔的信念,而坚持常常能克服能力和环境所带来的局限,所以,动机培养也很重要。教师还应帮助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要让他们相信自身的努力至关重要,而自己有决心付出努力;不论自己的学习各科是好是坏,都有能力管理好自己的学习。自尊和自信可以产生责任感和独立感,促使学习者为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和后果。自尊和自信也是建立在清楚的自我认知上的,明白自己的认知特点是理性还是感性,场依赖型还是场独立型,视觉型还是听觉型等,学生就不会盲从和模仿别人,而能有针对性地选择适用于自身特点的学习材料和学习方法,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思考的独立性和思想的开放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精神,首先要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中国文化太深厚,经典太多,特别是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不少,形成对个人思维的过多限制。目前的教学不是过多地依赖于书本,以分数论英雄,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要具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传报授知识不惟课本,评价学生不惟分数,判断是非不惟权威。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特长,体现师生平等,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要经常阅读学术杂志和最新学术著作,关注学术前沿动态。这样,教师才能把课本外的新知识及时介绍给学生,也才能培养学生对新事物的开放的思想观念。
篇9
[关键词] 探究性学习 创新教学 课题筛选
一、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探究性学习,就是对学习材料、学习问题的探索研究,探寻追究。这种学习方式有以下几方面意义:
1.探究性学习突出了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求知,而传统的学习方式,多半是学生被动地学习和接受,被动地训练和作业,其主动精神受到压抑和限制,创造精神受到禁锢和扼杀。探究性学习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
2.探究性学习是突出学生语文实践的学习。语文学习,归根结底是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好语言、语文的人文精神,既能体现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又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上,语文学习,重要的是贴近学生生活,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实践中,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质,培养能力。
3.探究性学习是合作探讨,共同提高的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求知。而探究性学习,对初中生而言,就意味着一种群体的合作精神,由于初中生的阅历、视野、经验、方法等方面不足,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共同搜集信息,查阅资料,互相讨论,各抒己见,往往会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因此,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养成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养成尊重他人,虚心好学的品质,养成帮助他人,共同进步的精神。
二、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总结起来主要有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全体参与。
1.重过程。探究性学习重在学习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而“有利”的制作成品,学习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对新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新发现,有所创造。
2.重应用。学以致用是探究性学习的又一基本特征。研究性学习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而不在于掌握知识的量。研究性学习是问题解决的学习,其目的是发展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内容上,侧重于问题解决。
3.重全体参与。探究性学习主张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从理论上来说,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习者都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制定恰当的研究计划,实现个人的研究目标。同时,学习者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问题,就必须依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才能完成,这也培养了他们的群体合作精神。
三、探究性学习课题的筛选方法和实施步骤
1.探究性学习课题的筛选方法。要使研究性学习顺利进行,就得对课题进行筛选,笔者认为方法有:第一,从学生语文学习生活实际情况出发。语文学习生活,是激发和启迪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产生的唯一源泉,离开这一源泉,研究性学习只能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必须要让学生直面自己的语文学习生活,选题范围要小,角度要新,学习易操作,研究的内容并不是高不可攀,要让学生树立信心。如教学《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依据学生对计算机的熟悉,可以这样说,个别学生对电脑情有独钟,是网络高手,故设计这个问题:请学生谈谈未来计算机还有哪些功能?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收到不错的效果。第二,从学生现有储备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出发。研究性课题的筛选,需顾及到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若所选的课题大大超过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就会给研究性学习增加一定难度,给学生造成“难以下手”的困惑,继而失去信心。因此,探究性学习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在内容上应是课堂内容的拓宽、加深和运用,遵循学生的思维和认识规律,是课题不可疏忽的内容。如教学《学做小诗人》,初中生已初步接触了十次,根据这种现有知识储备,适时研究学做小诗人,然后将全班同学组成若干出版社,出版诗集,既新颖又能达到以创新能力为基础的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2.探究性学习课题的实施步骤。探究性学习课题筛选好以后,一般来说,可按如下步骤实施:
第一,铺设背景知识。在探究型课题的实践中,应力求形式多样,尝试建立多维、互动的创新教学模式,避免教师独占讲台一统天下,式者学生散兵游勇,各自为政。因此,不应是教师就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识记,也不应是教师撒手不管,任其自由。在课题提出之前,教师的职责是就某一问题创设情境,并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诱发学生探索动机,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为确定研究性学习的范围、角度作准备。如教学《宇宙里有什么》,教师要抓住宇宙是运动的,物质的,无穷无尽的特点,设计如此问题,宇宙里除了恒星外,还有其他星体吗?当然还有很多,如彗星、流星云、月球等,要求同学们(6人一组)上网、到图书馆查找资料,将自己最喜欢的星体介绍给大家,这样开启了学生探索宇宙星空的奥妙,揭开了宇宙神秘的面纱,打开学生探索知识的大门。
篇10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体育教学应用
1.问题的提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重要的着眼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研究性学习的开设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出发点,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目前研究性学习已作为一门课程来开设,学科课程也在努力探索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以便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有的教师尝试把学科教材分解成许多小专题,供学生研究,有的教师摈弃接受性学习,将探索性学习贯穿学科教学的始终,也有的教师在学科教学带领学生尝试搞课题研究等等,这些都是在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大胆探索,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有什么意义呢?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呢?笔者就这些问题与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
2.研究性学习的定义以及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和可行性:
2.1研究性学习的定义:
从研究性学习的含义来看,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从广义上理解,它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和策略,可见它可以渗透于是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从狭义上理解,它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2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2.2.1可以发展学生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制定计划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2.2可以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科学严谨、不折不挠的态度和精神。
2.2.3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2.2.4可以使学生获得关于社会的、自然的、生活的各方面的综合知识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教科书的体育知识。
2.2.5可以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学会与别人沟通与合作。
2.2.6可以发展学生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2.3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研究性学习无论是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还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渗透于体育教学之中,目前仍属于初创阶段,还存在许多的问题或困难,同时也给我们广大的体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挑战,实践证明,只要教学处理的得当,原有的课程内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我们许多优秀的体育教师,正是在原有的体育教学中,既有效地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3.体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3.1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体育教学中存在着过于注重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倾向,学生学习兴趣被忽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压抑,因此,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现代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尊重学生的想法,与学生平等合作,为学生创设宽松自由的空间,这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保证,因此,教师的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计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使学生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要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首先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必须加以改变,这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
3.2体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主要途径
3.2.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思想
目前,班级授课制依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组织形式,课堂依然是常规学习的主要空间,因此,如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以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是一个现实而又具体的问题,课堂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关键在于教师要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特点,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获得结论,而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如“侧向滑步推铅球”教材的教学,启发学生利用已学过的力学知识,分析铅球的受力原理,思考如何才能让铅球飞行更远,让学生去思考、实践、总结,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思想。
3.2.2体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和确立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确立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课题研究的成功与否,学生在自行选题时,可能会出现各样的困惑,如何确定适合自己的,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从自己力所能及的渠道获得知识,并予以解决的课题,此时,学生的这种选题、立题、捕捉问题的过程就需要教师创造性的指导,如有的学生设计了这样的课题“论篮球运动”,这样的课题是相当复杂的,而且所涉及篮球运动各方面的问题,范围相当广泛,解决这类问题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他们会感觉对如此大的课题无从下手,于是所做的研究、所得的研究成果大多是泛泛而谈,因此,学生的自主选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具体的选题,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3.2.2.1从教材中确定研究课题,尽量缩小研究的范围。教师可以把大的课题设计成几个小的子课题供学生选择,如课题“论篮球运动”可以设计为“对抢篮板球问题的探讨”、“篮球防守技、战术的分析研究”、“篮球进攻技、战术的分析研究”等范围相对较小,容易操作的多个子课题供学生选择、研究,让学生自选一个,然后通过查阅书籍、访问、调查、实际演练、实践等活动来收集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课题选择时,必须考虑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自己研究,而且要考虑每个学生都能参加。
3.2.2.2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体育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研究性学习强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通过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对社会的直接感受,同时还可以了解科研一般流程和方法,尝试与他人交往和合作,懂得还有很多获得信息和渠道,并试图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课题,从而理解学习的目的是为今后更好地生活。如“如何预防和治疗流行性感冒”这样课题的解决可以使学生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流行性感冒、如何选择治疗药品等,具有很大的实际操作价值。
3.2.3体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实施: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实际操作呢?首先,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发现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教具、学生的分组学习材料等,然后向学生说明发现过程的目的和要求,提出探讨的问题,指导探讨的价值和步骤,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二)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标和途径,通过阅读、演练、观察、思考等学习活动,主动地概括其原理、法则,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以期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是研究性学习过程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发现知识的基础,这时教师要巡回指导,积极做好引导工作。(三)学生交流初探所得到的成果或结论,并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或不甚理解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并作进一步探究。(四)在以上几个环节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探索的问题,把初探和交流中获得的知识、经验、结论加以归纳整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最后,教师要可让学生把探究出来的结论,运用到解决问题的实际中去,从而进一步验证和巩固所获得的知识,如篮球单手肩上投篮教学中,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了解篮球发展过程中投篮方式的发展过程,自己先进行投篮实验,自己去分析、总结现在篮球比赛中多采用单手肩上投篮的原因及其力学原理,最后并能在以后的学习和比赛中采用单手肩上投篮。实践证明,采用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体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4.1体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注意学生的全体性。
研究性学习课程有一种深层的教育民主的追求,研究性学习课程绝不是优等生的专利,不以所谓的“优等生”为尺度,也不试图建立作为评价标准的常模,而是面向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和具体性,它必须兼持多元价值标准,而不是划一的标准。
4.2体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要给予相对宽松的时间和空间,不一定要在课堂上或固定的时间进行,研究性学习要打破学校教育的框框,把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整合起来,把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起来,另外,由于研究性学习倡导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与主动探究,因此,每周几天安排固定内容的固定课时制,它不适合研究性学习的要求,应给予研究性学习以弹性课时制,充分利用利用阴雨天或课外活动时间。
4.3体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要求新的评价理念与评价标准
它反对通过考试等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我参照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性评价,建立一种以“自我总结和反思性评价”为核心的新的评价体系是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
4.4任何一种教学方式、方式都有其局限性
研究性学习也不例外,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是希望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科教学实际出发,积极地、适应地选用这种探究性学习方式,以便充分发挥它所固有的优越性,但不能认为学科教学应以研究性学习为主,也并不是体育学科中的所有知识都适合研究性学习这种方式,如体育理论中的概念、原理、规律、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花大量时间去探究。我们相信,随着体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必将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以及与他人沟通的社会适应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体育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也要不断地探索和创新,研究性学习必将结出更丰硕的成果,体育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也将有力地推动学校体育改革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M)。
[3]王升,论研究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02.5。
[4]冯新瑞,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2.5。
- 上一篇: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
- 下一篇:司法鉴定收费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