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3-25 11:45: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认证理念与国际保持同步
我国自改革开放之初就引入了认证认可制度,为适应开展质量管理、发展对外贸易的需要,相继开展了产品认证、管理体系认证、实验室资质认定等工作。上世纪60、70年代,美国制定的宇宙食品卫生控制计划被认可为HACCP的雏形。1993年,欧洲引进HACCP后,紧接着FAO/WHO决定在国际上推荐和普及HACCP。2002年,美国在处理果汁类食品安全问题时要求将引进HACCP作为企业履行的义务。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出口食品企业在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指导下,率先掌握了HACCP的先进理念并付诸实施。上世纪90年代末,有机食品等一些认证理念也被引入我国。
2001年,随着我国入世的步伐,国家成立了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CNCA),建立了“统一管理,共同实施”的工作机制,确立了规范化、法制化的科学管理方法。我国食品、农产品的认证工作,在以往认证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一些新的食品、农产品认证监管理念,如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等。也建立了进出口食品企业卫生备案制度。在引进国际上先进食品认证理念方面,我国基本与国际同步。
我国对食品、农产品的认证基本采取自愿认证。通过食品、农产品认证,促进企业采取科学有效的生产方法,从源头或生产阶段排除风险,提高食品农产品质量,给老百姓留下科学放心的印象,给消费者提供科学选择食品、农产品的信息。
在我国,通过国家认证的食品、农产品并加贴认证标识,只能说明生产企业引进了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采取了先进科学的生产方式,生产出了令人有良好感觉的食品、农产品,可增加消费者对食品的信任。但通过认证的食品、农产品并非意味着绝对安全,也不能认定为达到食品卫生标准。通过认证的产品是否合格最终需要通过监督检查进行确认。
我国食品、农产品认证监管,提倡采用国际通行的卫生监控方法,对促进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采取先进生产方式提升企业形象,指导消费起到了积极作用。体现政府部门科学管理经济社会的能力和效率,对促进食品农产品认证的法制化,促进市场经济有效运行,服务外交和外贸大局,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我国食品农产品认证机构和管理制度
一、国家认证监管机构
人世之前,我国认证工作内外多套体系并存、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内容单一、监管缺位。2001年,我国成立了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其行政监管职能由中国国务院直接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全国认证认可工作的主管机构,隶属于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AQSIQ)。
国家认监委负责食品、农产品认证活动的统一管理、综合协调和监督工作。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和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统称地方认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对所辖区域内有机产品的认证活动实施监督检查。
我国对食品、农产品的认证监管具体部门为国家认监委注册管理部食品农产品认证管理处,该处主要对有机食品进行认证监督管理。涉及出口食品农产品的卫生注册由注册管理部二处负责。按照《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备案管理规定》(国家质检总局2011年第142号令)对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实施卫生登记(备案)制度。食品出口企业注册尚需要外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考察并同意注册。
二、认证机构实施批准制度
按照认证认可条例相关规定,我国实施对认证机构、认证培训机构和咨询机构的审批制度,对认证从业人员实施注册管理制度。
我国对食品、农产品认证机构实行批准制度,经过国家认监委批准的食品农产认证机构拥有认证资质。国家认监委对认证机构具有监督检查权力,对其认证资质进行审查和认定,每4年进行1次换证。
国家认证委开展监督检查的方式主要有:对认证机构开展监督检查;对获得认证企业进行现场检查;对获得认证的产品进行监督抽检;对产品标志使用情况进行检查等。认证法律法规依据充分
我国认证认可监管部门在国务院统一领导下,实行部门统一管理、多部门共同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第四条规定,国家实行统一的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制度。国家对认证认可工作实行在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下,各有关方面共同实施的工作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于2003年正式颁布并有效实施,使我国认证认可工作步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围绕《条例》,进一步健全了认证认可法规体系;我国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认证认可法律法规和认证规范、规则和技术标准体系。《条例》也是我国规范境内认证认可活动及境外认证机构在我国境内活动和开展国际互认的行政法规。为加强对认证认可活动的管理,我国还制订了《国家认可机构监督管理办法》、《认证培训机构管理办法》、《认证咨询机构管理办法》、《认证证书和标志管理办法》等规章及文件。
针对有机产品认证,我国了《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和《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此外,《有机产品》(GB/T19630-2005)在中国是国家标准,《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中规定有机产品认证必须依据这个国家标准。因此,该国家标准也是中国有机产品法规、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食品企业HACCP体系认证管理规定》(HACCP2002年3号公告)明确了HACCP认证规范,《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实施规则》(CNCA2007年第3号公告)确立了中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自愿性认证制度。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依据为GB/T22000(IS022000等同转换),HACCP认证主要依据CAC的《HACCP体系及其应用准则》为基础制定相关技术规范。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农业部、总局2002年第12号令)、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第16号《进口食品国外生产企业注册管理规定》已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务会议审议通过。《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经2004年9月27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务会审议通过,2005年4月1日起已开始施行。
食品农产品认证程序清晰
想要获得有机产品认证,需要由有机产品生产或加工企业或者其认证委托人向具备资质的有机产品认证机构提出申请,按规定将申请认证的文件,包括有机生产加工基本情况、质量手册、操作规程和操作记录等,提交给认证机构进行文件审核,评审合格后由认证机构委派有机产品认证检查员进行生产基地(养殖场)或加工现场检查与审核,并形成检查报告,认证机构根据检查报告和相关的支持性审核文件做出认证决定、颁发认证证书等过程。获得认证后,认证机构还应进行后续的跟踪管理和市场抽查,以保证生产或加工企业持续符合《有机产品》国家标准和《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的规定要求。进行现场检查的有机产品认证检查员应当经过培训、考试、面试并在中国认证认可协会(CCAA)注册。
无公害食品认证程序为:企业申报,地方绿色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机构审核,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委托环境评价,产品经检测、环境评价合格后上报农业部审批颁发产地证书,上报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批颁发产品证书。
绿色食品认证程序为:企业申报,地方绿色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机构审核,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委托环境评价,产品经检测、环境评价合格后上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审批,上报农业部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审批,颁发证书。
食品农产品认证内容丰富
目前国内已经开展的自愿性产品认证包括环境标志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有机产品认证、饮料认证和方圆标志认证等。除此之外,我国开展良好农业规范认证、食品质量认证、绿色市场认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饲料产品认证以及HACCP认证等。
无公害产品主要以初级产品为主,如猪肉、鸡蛋、大米、蔬菜、水果、鱼类产品等未经加工产品;绿色食品中加工产品较多,如牛奶及奶制品、葡萄酒、饮料、蔬菜、水果及初加工品、肉制品;有机食品则以蔬菜、水果、茶叶、蜂蜜为主。有机食品是有机产品的一类,有机产品还包括棉、麻、竹、服装、化妆品、饲料(有机标准包括动物饲料)等“非食品”。目前,我国有机产品主要是包括粮食、蔬菜、水果、奶制品、畜禽产品、水产品及调料等。
上述产品的主要区别在于认证依据的标准不同,这些标准的主要区别又在于农药化肥使用量的不同。绿色食品通常是指产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安全、优质食用农产品及相关产品。绿色食品认证依据的是农业部绿色食品行业标准。绿色食品在生产过程中允许使用农药和化肥,但对用量和残留量的规定通常比无公害标准要严格。而有机产品中禁止使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和农药,绿色食品要减少使用农药和化肥,获得无公害认证的产品不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和化肥。
篇2
什么是有机食品
有机食品是从英文Organic Food直译过来的。在其他语言中,有机食品也叫生态或生物食品。
在生产方式上,有机食品遵循以下规则:
在肥料方面,完全不使用化学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畜禽饲料添加剂等人工合成物质,也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而是使用作物秸秆、畜禽粪肥、豆科作物、绿肥和有机废弃物做肥料。
在控制杂草和病虫害方面,采用作物轮作及各种物理、生物和生态措施。
在加工方面,不使用任何人工合成的添加剂、色素、防腐剂等。
目前我国市场上有机食品已有100多个品种,包括蔬菜、粮食、茶叶、水果、畜禽产品、水产品、中药材、调料、蜂蜜等。在国际市场上,除了食品,还有有机纺织品、有机化妆品、有机家具等非食品类有机产品。
发展有机食品的好处
首先,有机食品能减少食品安全风险,营养物质含量比较高,口感比较好。简单举个例子,研究者在调查中发现,有机蔬菜汤所含的水杨酸是非有机蔬菜汤含量的6倍。水杨酸可以帮助防止动脉硬化,预防肠癌,而且是抵抗炎症的有效成分。在自然界中,植物就是用它来抵御疾病的侵袭。
其次,发展有机食品还可以通过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护环境,维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往依靠投入大量化肥、农药的食品生产方式破坏了生态平衡,比如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使有益生物特别是鸟类、鱼类等遭受灭顶之灾;从农田流入水体的化肥,使我国3/4的湖泊富营养化等。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购买有机食品就是对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从整体来看,目前我国有机食品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大大低于发达国家(2%)的平均水平,只有大约0.1%,但是我们可以预见,有机食品在国内外都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为什么要颁布《办法》
近年来,国内陆续出现了很多有机产品认证机构,各认证机构都有自己的认证标识,以致市场上出现了有机食品标识混乱的状态。为此,国家质检总局颁布了《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办法》规定,凡获得认证的产品,都必须在食品外包装上标注认证机构的名称,加贴统一认证标识。
由于国家有机食品标志的发放工作需要有个过程,因此目前消费者只能根据各认证机构提供的标识选购有机食品。如有怀疑,可通过登录国家认监委网站进行核实。
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与有机食品有区别吗?
在发达国家,除了有机食品,就是常规食品,并无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之说。就是说,所有食品都应当是无公害的。在我国,就安全性而言,目前除转基因食品(人们对此尚存在争议)外,这些食品并无本质上的差别。但是从价格上讲,由于有机生产难度较大,并且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因此有机食品的价格比常规食品要贵2~3倍。
什么是有机转换产品
篇3
价格居高不下
在中国,有机食品认证始于1990年代。彼时,有机产品基本都外销,美欧的认证机构派检查员来中国检查,并颁发国外有机证书。1994年,当时的国家环保局牵头建立中国有机产品认证制度,并批准一些机构开展有机产品认证活动。
早在2004年,国家质检总局就了《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随后的2011年,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修订了《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并制定了《有机产品认证目录》。
不过,新版的《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已经从2014年4月1日起实施,新规要求,伪造、变造、冒用、非法买卖、转让、涂改认证证书将被处以3万元罚款。此外,大量不符合有机认证新规的“伪有机食品”也将随着新规的实施被淘汰出局。
据悉,普通食品要镀上“有机”这层金,需要通过大量环节,这条产业链会涉及多家单位,一块土地若要被最终判定为适合有机食品生长,要经过申请、预审并制定初步的检查计划、签订有机食品认证检查合同、初审、实地检查评估、编写检查报告、综合审查评估意见、认证决定人员/技术委员会决议和有机食品标志的使用等多道环节。
对此,一位从事有机食品认证工作的知情人士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有机认证在中国已经比较成熟了,只要消费者用手机扫一下有机食品上面的认证码,就可以看到这个产品的所有信息,比如是哪个认证机构认证的、是哪个基地生产的等等。
不过,有数据显示,在欧美地区,普通蔬菜的平均价格为每公斤4?5美元,有机蔬菜的价格为每公斤6?7美元,高出30%?50%。在中国,有机蔬菜与普通蔬菜的价格差距更为悬殊,普遍在3?5倍。
近日,《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走访了沃尔玛宣武门店,发现此店的有机食品种类较多,包括有机猪肉、有机蔬菜、有机整鸡等,贴上有机的标签后,价格要比普通蔬菜贵4?5倍左右。
除了各大超市均有销售之外,利用电商平台销售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记者调查发现,天猫商城、1号店、京东商城均有有机食品销售,并且价格不菲。
据了解,在中国,目前被官方认可的有机认证机构有20多家。根据有机食品的认证办法,在认证过程中,对于环境的监测是需要费用的,对于蔬菜来说则更为复杂,要求每一批次的蔬菜都要进行检测,每一个蔬菜包装的外面都要贴上有机蔬菜条码,这些都会花费高昂的价格,成本确实很高。
对此,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席运官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中国有机食品的发展比较缓慢,主要是因为价格居高不下,要想把价格降下来,有机食品的生产必须提高效率,这样才能提高有机食品的普及率。有机食品的困局是消费者消费不起。
产品鱼龙混杂
7月15日,中国圣牧有机奶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圣牧”;原名内蒙古圣牧高科牧业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初出茅庐的中国圣牧高调自称是“全球有机奶第一股”,并要“成为全球领先的有机乳品公司”,有机奶概念的提出惹来了行业人士的质疑。
有乳业专家指出,如果做到有机,意味着苜蓿草等饲料整个过程都不使用化肥、农药,不仅如此,生产、加工、包装和销售等全产业链都要符合有机标准。在目前国内的气候环境下,饲料种植环节想做到纯天然很难,且奶牛不可能不生病,生病就不可避免地用抗生素。
在新的《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执行后,行业面临着一场淘汰和洗牌,市场上有机食品数量锐减主要是淘汰一些“伪有机食品”,加强监管力度,有利于行业走向规范。
尽管外界对于有机食品的质疑声不断,但是这块巨大的蛋糕还是吸引了各方的关注。根据美国有机贸易协会统计,2011年美国有机食品销售额已占其全部食品销售的4.2%,七成美国人消费过有机食品;而中投顾问的《2010-2015年中国有机食品市场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中国有机食品在整个食品行业市场份额中所占的比例估计还不足1%。
不过,在席运官看来,国外的有机食品由于受到政府的补贴,他们的生产效率也比国内高,再加上他们追求的利润也很合理,所以他们会比常规产品价格最高高一倍,一般是高50%;由于国内有机食品的价格很高,很多产品根本卖不出去,尤其是从事有机食品的公司来说,其生产成本比农户生产有机食品成本更高,尤其在人力成本上,要想在这个行业赚到钱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从有机食品的生产标准来看,真正的有机食品食物链的上游――有机农业,对自然环境要求非常之高,按现有国家标准,有机生产基地的土壤质量和空气质量都必须符合二级标准。
中国食品商务研究院研究员朱丹蓬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目前中国有机食品行业是非常混乱,许多商家受利益驱动,推出的有机商品鱼目混珠,杂乱不堪,现在的有机食品行业有点像早年的保健品行业一样,不少是虚假宣传。
其实,在国内适合有机生产的土壤并不容易找到。对于有机生产的空气条件,在中国全国大范围内长期持续的雾霾天气下,生产有机产品更是奢求。当污染颗粒落在植物叶片上,会直接影响植物生长,不少颗粒物还是酸雨的肇因,最终影响土壤和水质。
针对雾霾污染的问题,北京爱科赛尔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李先生向本刊记者回应称:“雾霾天气是近几年出现的情况,有机食品生产的标准针对这一块还没有提出明确的细则。”
朱丹蓬表示,目前市面上销售的有机食品根本达不到有机的标准,商家所谓的“有机”,已经变了模样,不再是产品的属性,却是一种卖点,价格差异化的营销手段;真正的有机农业标准非常的严格,比如说水质、阳光、空气、负离子和土地等等,都需要达到相应的标准。
认证漏洞百出
既然生产那么复杂,有机食品又是如何认证的呢?
对此,北京爱科赛尔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李先生向记者表示:“有机蔬菜的认证标准不一样,看你是出口还是内销。如果出口,要符合出口国的标准,比如欧盟标准和美国标准等;如果内销,则需符合中国标准”。
记者以房山某农庄农户想要申请有机蔬菜的标志为由,致电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工作人员。该工作人员透露:“想要获得有机蔬菜资质,首先需要提交水土检测的报告,填写相关的申请表,认证中心工作人员会去现场检查进行抽样,如果各项指标符合要求了以后一年审核一次,至于蔬菜成长期间的生产环节就不归我们管了”。
五洲恒通认证机构的工作人员任某说,普通用地若此前施用过农药需要经过两年的转换期,这期间不授予合格证;转换期内申请人需要向认证机构交纳一定的检测费用,一个品种1000元。
与此同时,转换期内对土地的操作需要经由该机构指导,最终经机构监测合格后方可申请发证。另外,任某还说,国家规定是不变的,但是每个机构对规定的把握程度是有松紧的。
此外,对于是否施用农药,各个机构也看法不一致。记者在采访五洲恒通的工作人员时,该工作人员说,“实话实说,有机蔬菜也是可以施加农药的,因为如果大面积的病虫害发生了,不施加农药是无法控制的,但是早期还是应以预防为主。”
此外,还有政府工作人员对记者透露,“北京的有机蔬菜很难办理,水土污染情况分不同的地段,比如房山琉璃河地区有的土壤中亚硝酸盐超标情况严重,是不可能生长有机蔬菜的。”
篇4
有机农场:不仅仅为了农业生产
据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的《2012全球有机农业年鉴》精编版显示,全球有机农业的生产,包括转换期的,总面积是3704万公顷,参与有机农业的农户有160多万。在我国,截止2011年,获得认证的有机农业生产面积达到200万公顷,还有有机转换的面积44万公顷,世界排名第六位。
一个集生产、教育、环保功能于一体的有机农场,在有机产品的生产当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那有机农场到底什么样子呢?带着这个疑问笔者专程走访了我国首家通过国际德米特(Demeter)有机认证的农场——凤凰公社。
一提起农场很多人想到的是大面积的农田,许多机械在田间开垦、播种、喷洒、收割的场景。然而,走进凤凰公社农场则截然不同,这里依山而建,尽量保持土地的原貌,凤凰公社创始人李岩会经常提醒外来者注意脚下凹凸不平的土地。
在凤凰公社耕地只有三分之一不到的面积,农场里还留下许多野地没有开发。李岩说这些林地、湿地是给鸟类、昆虫和其他野生动物留下的生活空间。再有这些耕地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耕地的位置和种的东西,每年都会变。“我们遵循着多样化种植、轮作、间作和套种等传统的农耕技法,这些将有助于改善环境,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凤凰公社里,小动物们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社员眼中的合作伙伴。农场养着鸡、鹅、羊、牛、狗、猫、兔子……基本都没有被圈起来,自由自在地活动,吃着自家产的植物。土壤、植物、动物在这里形成了一个生物链。
有机农场怎么做,做成什么样?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就是一定要坚持在动植物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产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以及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同时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取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
个性是什么,就是农场的特色所在,在凤凰公社,李岩将农场与中医养生素食相结合,让到这里的人们收获更多健康。李岩认为做有机农业建有机农场最大的乐趣就在于,通过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挖掘出农业的诸多功能。“做农业不仅是为了生产,还要挖掘它的环保价值、教育功能。许多农场都利用自身的所长在农业的大平台上开展各种活动,有的做心灵成才培训,有的做太极武术,有的做典读教育,能做的有很多。”
李岩谈到做有机农场的经验时说:“做有机农场能收获很多,但你不能指望去获得暴利。要寻找属于自己的盈利模式,让自己存活下去,让农场良性发展。”
走在9337张之外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有机产业已初具规模,国内有机产品消费市场逐渐形成。截止2011年,我国颁发有机产品证书9337张。今年7月1日新版《有机产品认证实施规则》出台以后,每种通过认证的产品都有了自己的有机码编号,消费者可以在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备案管理系统上查询产品对应的有机产品认证证书和生产企业。
然而在我国还有许多小型农场是游离于有机认证之外的,原因不外乎费用过高。据“小毛驴”有机农场创办人石嫣介绍,世界范围内,对有机农业的认证方式分为两种,一种叫做第三方认证(TPS),即由第三方机构进行有机农业实践的认证;另一种叫做参与式保障认证(PGS),主要适用于小型农业,民间制定规则,成本比较低。
像“小毛驴”这种小规模农场大多选择参与式保障认证。“小毛驴”会员部经理孙庚说:“一些‘较真儿’的消费者真的拿着我们的农产品去检验,还有化验水、化验土壤的,当然都没有问题。”
凤凰公社虽然经过认证,但其同样走在9337张之外,因为它选择的是国外的有机认证。李岩说,之所以参加德米特(Demeter)认证主要是因为认同德米特认证的过程和方法。
“国际认证的一大特征就是对生产过程的控制,他(检察员)会观察土地蚯蚓的活动状态,蚯蚓的大小反映了土地活性程度;还有植物的状态,比如该生虫的季节有些虫子才是正常的,如果一个虫子都没发现就不正常了……”李岩介绍,在德米特有机认证过程中,土壤、环境、水,还有堆肥都在考查的范围;生产的各个环节也都要看,包括周围的环境。
现在的凤凰公社,有着非常完整的作业记录。每天干什么,每个人干什么,每天生产了什么,种了什么,收获了什么,在每年一次认证的时候,这些记录都要提交。每年农场会有一个长达几十页的操作概况,有多少地块,每一块种了什么、收了什么记录得非常详细。“如果作假的话,自己真的会乱套的。”李岩介绍说,该认证机构还保留了最终的检查权,如果怀疑过程中作假,可以随时进行抽检,而且要求农场出具检查费用。
有机认证不仅让农户大洗牌,同时经过几年的调整,国内有机认证机构也在改变。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主任肖兴基介绍:“2004年国家第一次出台了有机产品的认证管理办法,紧接着2005年出台了有机食品的标准,那个时候最多有36家认证机构。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规范,到2007年的时候,认证机构是27家,目前我们国家的有机认证机构是23家。”
选有机,选什么?
在常人眼中,有机产品就一个字“贵”,绿叶菜不分品种12元一斤,豆腐20元一块,牛奶14元一斤……消费者为什么选择购买有机产品,难道就是因为贵?
李岩说有机产品是贵得有道理,首先有机生产的成本非常高,且不说认证和地租的费用,仅人工一项就在逐年增高。“有机农业需要用大量人力,做堆肥、做启动剂、做树篱。种植、养护、收获都以人工为主。在现代农业里,一个农民能管10到20亩地,因为农药、化肥、除草剂施用起来便利多了,但在有机农场不行。”
李岩同时强调,你要看到购买有机产品背后你获得的价值。她算过一笔账,单纯从营养角度看,有机构测定14个普通西红柿相当于1个有机西红柿的营养价值;虽然按价钱计算,有机食品比普通食品价格通常高出15%~400%,但如果按每元钱买到的营养成分计算,有机食品比普通食品要便宜10%~25%。再者,有机产品最有价值的食用方式是生食,因此为我们省去使用清洗剂、调料、煤气的费用,同时让我们节省了时间。
篇5
虽然不同的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对有机农业的界定在措词上不尽相同①,但内涵大致相同,均认为有机农业是与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惯行农业”(conventionalagriculture,又称化学农业)②相对应的一种农产品生产方式,是指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农药、化肥和生长调节剂等外来化学物品,注重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一种农产品生产方式。有机农业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价值的双重性。由于有机农业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外来的化学物质,因而其产品很少含有农药、化肥等有害残留,对于消费者来说,有机农产品无疑是一种相当安全的产品,这也是世人推崇有机农业的主要原因。不仅如此,有机农业还有人们容易忽略的另一价值,即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价值。有机农业的基本生产理念是循环利用农业生产过程中自身生成的物质进行再生产,减少甚至杜绝对外来化学物质的使用。这种生产方式能够提高土地肥力,对石油和水等自然资源的耗费也相对较少;此外,这种生产方式还具有环境亲和力,有利于实现地域环境内生物物种的多样化。可以这样说,在自然资源日趋匮乏、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有机农业为整个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方向。第二,产品外观的不易辨识性。虽然受成本等因素的影响,有机农产品的价格相对较高,但就外观而言,其与一般农产品相比差别不大,很多情况下仅凭肉眼很难区分有机农产品和一般农产品。这一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有机农业推广的难度。有机农业的上述两个特点决定了该产业的发展状况与相关法律制度的健全程度息息相关。首先,有机农业价值上的双重性决定了国家制定相应的法律对其进行扶持的必要性。
如前文所述,除产品更具安全性之外,有机农业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具有很大的价值,换言之,有机农业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产业。对于这种产业,国家有必要制定相应的法律进行扶持,否则,如果仅仅凭借市场的力量进行推广,很难实现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道理很简单,为了实现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有机农业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这无疑将大大降低农产品的产量,同时增加该产业的风险,而这些成本最终都将转化到有机农产品的价格当中。在仅仅依靠市场力量进行推广的体制下,有机农产品的市场接受程度主要取决于消费者对有机食品安全性的认知。不少消费者可能只认可有机食品因安全性提升而增加的成本,很难接受有机农业在保护资源环境方面支出的成本。根据我国台湾地区的一项调查,我国台湾地区80%的有机农产品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以健康为考量,而非以生态环境为考量[1]。在此情况下,国家有必要制定相应的法律,主动承担有机农业因保护资源环境而增加的那一部分成本,以此促进有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有机农产品外观上的不易辨识性决定了国家建立相应的法律制度对其进行规范的必要性。如前所述,有机农产品虽然在价格上比一般农产品高出许多,但是在外观上往往与后者别无二致,消费者仅凭肉眼很难对两者作出正确区分。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购买有机农产品时依赖的主要是产品的有机标签。如果一国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对有机农业的验证和标签制度进行规范,导致大量不符合有机农业生产标准的产品被贴上有机标签充斥市场,将严重损害消费者对有机农业的信心,进而从根本上动摇有机农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事实上,正是因为意识到这一问题,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相应的法律制度对有机农业的验证和标签制度进行规范。如欧盟早在1991年就制定了规范有机农业的“2092/91号规则”———《有机农业和有机农产品与有机食品标志法案》(CouncilRegulation(EEC)No2092/91of24June1991onOrganicProductionofAgriculturalProductsandIndicationsReferringTheretoonAgriculturalProductsandFoodstuffs),确立了适用于整个欧洲的有机农业标准。该规则共有16条,除规范有机农业的生产标准外,其主要内容即在于规范有机农业的标示原则、验证系统和标章使用①。2007年6月,欧盟又制定了新的有机农业规则:“834/2007号规则”,即《有机产品生产及标志管理法案》(CouncilRegulation(EC)No834/2007of28June2007onOrganicProductionandLabellingofOrganicProductsandRepealingRegulation(EEC)No2092/91),该规则对有机农业的验证和标签制度进行了进一步优化,生效日期为2009年1月1日②。
美国很早就进行了有机农业立法。早在1990年,美国国会就制定了《有机食品生产法》(Or-ganicFoodProductionAc,t缩写为OFPA),该法明确规定由美国农业部根据该法制定执行规则,建立起美国的有机农业计划(NationalOrganicProgram,缩写为NOP)。2000年,美国农业部正式公布了完整的有机农业计划,对有机农业的认证标准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2]13-14。我国台湾地区在有机农业立法方面起步较晚,但也于近年建立了自己的有机农业法律制度。2007年1月29日,我国台湾地区立法院颁布了《农产品生产及验证管理法》,该法共分6章28条,大部分条文都与农产品的验证和管理有关。考虑到有机农业的特殊性,2007年7月,台湾地区“行政院农业委员会”又专门颁布了《有机农产品及有机农产加工品验证管理办法》,对有机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验证和管理问题作出了专门规定。目前,我国已经存在一些有关有机农业的立法,但立法的位阶比较低,给我国有机农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障碍。譬如,2009年6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及2003年1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虽然都有部分内容与有机农业有关,可以用来规范有机农业某些问题,但专门针对有机农业的立法则非常有限,并且位阶非常低。
1995年10月,国家环保总局(2008年变更为国家环境保护部)有机食品发展中心颁布了《有机(天然)食品标志管理章程(试行)》(以下简称《章程》),第一次对有机食品标志的申请、审批和监督等问题作出了规定。2001年,国家环保总局废除该《章程》,颁布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关于有机食品认证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又明令废止了该《办法》。2004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5年变更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了《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以下简称《认证管理办法》),到目前为止,这是专门针对有机农业的位阶最高的规范性文件。这种立法现状非常不利于有机农业的健康发展。首先,依靠《认证管理办法》规范有机农业不利于该产业的协调发展。有机农业是一项综合性非常强的产业,该产业的发展除与质量监督有着紧密联系之外,与国家的农业制度、资源环境和工商行政管理制度都密切相关,因而有机农业的健康发展需要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农业部、环境保护部和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等多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和通力合作。根据我国《立法法》的有关规定,涉及两个以上国务院部门职权范围的事项,至少应当提请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或者由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制定规章①,而《认证管理办法》仅为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一个机构制定,并且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与农业部、环境保护部和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之间并不存在隶属关系,因而其制定的《认证管理办法》对后面几个机构不具有强制约束力。在此情况下,当有机农业执法需要其他部门进行配合的时候,将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很容易导致部门之间的推诿和扯皮,不利于有机农业的协调发展。第二,仅仅依靠《认证管理办法》难以实现对有机农业的有效监管。
《认证管理办法》的效力位阶仅为部门规章,而根据《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部门规章只能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②,能够设置的处罚范围和力度非常有限。而制裁是法律制度的核心构成要素之一,如果一项法律制度缺乏必要的制裁手段,将很难在执行过程中确立权威,很难确保行为主体严格遵守法律的要求,其实施效果必定大打折扣。《认证管理办法》能够设置的处罚措施过于有限,显然不利于对有机农业进行有效监管,也不利于有机农业的健康发展。第三,不利于我国有机农产品的出口。许多西方法治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有机农业立法,在他们看来,如果一国重视有机农业立法,意味着该国有机农业的运行将比较规范,其有机农产品的质量也会比较可靠,因而,在进口其有机农产品时可以采用比较宽松的标准。例如,根据欧盟《有机产品生产及标志管理法案》(即“834/2007号规则”,以下简称《欧盟规则》)第六章“与第三国贸易(tradewiththirdcountries)”的有关规定,如果一国的有机产品生产规范与《欧盟规则》具有同等效力,经欧盟执委会审查决议并认可其认证机关的认证能力后,该国将被列为第三国清单之中,经该国认证机关认证的有机产品可以直接进入欧盟市场销售。反之,如果一国有机产品生产规范的效力不及《欧盟规则》,则该国认证机关对有机产品的认证将无法得到欧盟的认可,其有机产品只有通过经欧盟认可的验证机构验证后才能进入欧盟销售①。又如,根据美国的相关法律制度,如果美国农业部认定一国所采行的有机农业法规与美国的有机农业法规具有同等效力,则该国的有机农产品可以不经验证直接出口到美国。反之,如果一国的有机农业法规在效力位阶上低于美国的有机农业法规,则其有机农产品出口美国必须经过繁琐的验证程序[2]18。目前我国有关有机农业的立法仅为部门规章,立法位阶太低,无疑给我国有机农产品的出口造成了不必要的障碍。
二、有机农业的法律规制
对有机农业进行法律规制的主要目的在于确保贴有有机标签的农产品均符合有机农业的生产标准,进而树立该产业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公信力,为有机农业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上述目的决定了对有机农业的法律规制主要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有机农业生产标准的确定、有机农产品认证机构的设置以及对有机农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的监管。本文仅就后两个问题,即认证机构的设置和对有机农业的监管模式问题进行探讨。
(一)有机产品认证机构的设置
认证机构的设置问题是有机农业法律规制的核心和重点。正如前文所述,贴有有机标签的产品是否符合有机产品的生产标准直接决定着有机农业的生存和发展。而一项产品是否符合有机产品的生产标准,能否被贴上有机标签进行销售则主要依靠认证机构评判。从世界各国的做法来看,认证机构可以由两种主体担任:一是公权性机构,即由政府有关部门担任认证机构。如在美国,除经政府认证过的民间认证机构可以对有机产品进行认证之外,州政府的相关部门也可以对有机产品进行认证[2]14。又如我国在1995年至2001年之间,根据《有机(天然)食品标志管理章程(试行)》第3条的规定,认证机构由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担任。二是非公权性机构,即由符合认证资质的公司、企业或组织担任认证机构。如在我国台湾地区,根据《有机农产品及有机农产加工品验证管理办法》第4条的规定,所谓验证机构是指“依本法规定认证并领有有机农产品验证机构认证文件之机构、学校、法人或团体”。又如,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2004年颁布的《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第7条的规定,有机产品认证机构应当依法设立,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规定的基本条件和从事有机产品认证的技术能力,并取得国家认监委确定的认可机构的认可。应当说,公权性认证机构和非公权性认证机构各有其优缺点。公权性认证机构的优势在于:第一,认证相对规范,社会公信力较强。原因在于,公权性认证机构由政府相关部门担任,政府部门本身的公益属性决定了他们在对有机产品进行认证的时候不会考虑认证行为给本机构带来的经济利益,能够严格遵循认证标准,因而,其认证结果更容易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可和接受。第二,认证费用较低,能够降低有机农户的生产成本。为了体现对有机农业的支持,不少国家公权性认证机构的认证活动都遵循不营利原则。如我国1995年颁布实施的《有机(天然)食品标志管理章程(试行)》第27条明确规定,有机食品的认证收费遵循不营利原则。这对于有机农户,特别是刚刚处于起步阶段,经济实力不强的有机农户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扶持作用。然而,公权性认证机构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第一,认证效率相对较低,难以适应纷繁复杂的市场需要。公权性认证机构属于政府部门,难免带有一定的作风,工作效率相对低下。
他们通常不会考虑有机农户获取认证标签的急切需要,认证程序拖沓冗长。不仅如此,由于公权性认证机构的认证活动是否符合市场需要,是否受到消费者和有机农户的欢迎与其生存和发展并无直接联系,因而他们一般不会主动根据市场的需要开展和调整认证活动,这使得其认证活动往往具有一定的迟滞性和被动性。第二,资金和技术实力相对较弱。公权性认证机构与非公权性认证机构有所不同,由于其不通过认证活动牟利,因而在认证和检测设备的配置上较为消极被动,他们通常只会配备一些最基础、最常规的认证和检测设备,对于一些新兴领域的新型有机产品,在初期他们可能没有认证能力。不仅如此,由于缺乏丰厚的待遇作保障,公权性认证机构通常很难吸引专业技能较强的资深认证人员。这些特点决定了公权性认证机构更适应有机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在有机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整个行业尚未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确立应有的公信力,因而有必要借助公权性认证机构的社会公信力巩固和推广市场。不仅如此,在有机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有机农户生产规模较小,经济实力比较弱,需要国家在认证费用等方面对其进行必要的扶持。非公权性认证机构的优点在于:第一,认证效率较高,市场反应灵活。非公权性认证机构的主要目的在于营利,其认证活动是否高效,能否满足有机农户对认证效率的需求直接决定着该机构的生存和发展,因而非公权性认证机构的认证活动通常比较高效。不仅如此,非公权性认证机构还会主动依据市场的需要积极调整自己的认证行为。如当市场开发出新的有机产品时,非公权性认证机构能够很快根据需要研发相应的认证方法,满足市场的需要。第二,非公权性认证机构资金和技术力量较强,认证服务也更加到位。非公权性认证机构的资金和技术实力直接决定着该机构的社会影响和竞争实力。因而,多数非公权性认证机构会投入大量资金购置认证和检测设备,从而适应不同种类的有机产品,特别是新型有机产品的认证需求。与此同时,由于非公权性认证机构能够给认证人员支付较高的报酬,因而能够吸引业务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不仅如此,由于非公权性认证机构的服务质量与其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因而多数非公权性认证机构会根据客户的需要提供更加到位的服务。
然而,非公权性认证机构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第一,由于非公权性认证机构具有逐利性,因而不排除有些认证机构和人员为了满足客户的无理需求进行违规认证,将一些不符合认证标准的产品认证为有机产品。第二,非公权性认证机构的认证费用通常较高,这会增加那些生产规模较小、盈利能力较低的有机农户的生产成本。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由非公权性机构担任认证主体将使国家对有机农业的监管活动具有一定的间接性,可能影响监管的质量和效果。在非公权性机构担任认证主体的情况下,对有机农业的监管活动由两个环节构成:首先,由相关的国家机关对非公权性认证机构进行监督和控制;其次,再由非公权性认证机构对有机农户的产品进行认证。这种监控体制使得国家对有机农业的监管活动呈现出一定的间接性,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满盘皆输的后果。特别是在有机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相关的监管法律制度尚不健全,同时,由于非公权性认证机构的生存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有机农户的牵制,因而发生违规认证的风险更大。以我国台湾地区为例,如前文所述,根据《有机农产品及有机农产加工品验证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我国台湾地区有机农产品的验证业务由民间机构办理。具体而言,相关团体或者法人向台湾地区“农委会”提出申请,通过“农委会”认证后即可成为有机农产品的验证机构,负责对有机农业的认证工作,而“农委会”则负责对这些民间的验证机构进行监督。当时,“农委会”的基本思路是,除了由“农委会”对认证机构进行监督之外,“更希望籍着各家验证标章(即标签———引者注)不同,利用品牌竞争、市场淘汰机制,对验证机构进行双重管控。”然而,2004年5月6日,我国台湾地区“消费者文教基金会”披露,在抽检的17件有机农产品样本中,有8件产品是由通过政府认证的验证机构核准的,贴有“有机农产品证明标章”,然而这8件产品中有3件检出农药残留,农药残留的比例为37?5%。多数人认为,这样的检验结果,对台湾地区有机农业验证制度健全与否提出了质疑[3]44-45。
非公权性认证机构的上述特点决定了这种认证机构主要适合于有机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在这一阶段,有机农业已经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确立起公信力,行业发展的重点已经从确立有机农产品的社会公信力转向推广和发展新型有机农产品。不仅如此,在有机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认证机构的生存能力大大提升,对有机农户的依赖大为降低,进行违规认证的风险也相对降低。此外,国家对有机农业的管控体系更加完备,因而即使对有机农业的监管活动由两个环节构成,也能够保证监管的效果和力度。最后,在有机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不少有机农户已经具备一定的规模,认证费用在其生产成本中所占比例已经大幅度下降,不再迫切需要认证费用方面的扶持。目前我国有机农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该产业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尚未确立起应有的社会公信力。近年来,随着各种食品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有机食品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更是风雨飘摇。农业部曾经对国内部分大中城市知名超市的有机蔬菜进行抽查,样品中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非常惊人[4]340。不仅如此,由于我国有机农业法律制度不健全,非公权性认证机构进行违规认证的现象比较普遍。目前,我国有资格的非公权性认证机构有20多家,其中不少认证机构为了争取客户,不惜牺牲认证质量。实践中,有些通过认证的有机食品质量不达标,根本不符合有机食品认证标准;还有些产品的原材料尚未达到有机要求,其加工产品却被认证为有机产品;至于一些认证机构不经转换期或者任意缩短转换期进行违规认证的现象更是屡屡发生[4]340。可以说,导致有机食品安全事故频频发生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是,有关部门无视我国有机农业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事实,将认证有机食品的权力委诸非公权性认证机构绝对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此外,我国多数有机农业生产组织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在生产规模还是资金实力方面均非常薄弱。非公权性认证机构的高昂收费无疑增加了这些农户的生产成本。最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公权性认证机构———国家环保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rganicFoodDevelopmentCenter,缩写为OFDC)早在2003年就获得了国际上最有影响的有机农业组织———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OrganicAgricultureMovements,缩写为IFOAM)的正式认可,并且与多数IFOAM的有机认证机构互认[5]。这意味着在我国,如果由该机构进行认证,有机产品出口国外将更加便利。我国有机农业的上述发展现状决定了目前我国宜采行由公权性认证机构认证为主、非公权性认证机构认证为辅的认证模式。具体而言,建议我国在未来立法时明确规定,在有机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应当由国家环境保护部内部设立的有机食品发展中心作为最主要的认证机构。对于目前已经存在的非公权性认证机构,则应当通过重新审核认证资格等方式加强监管,一旦发现有非公权性认证机构存在违规认证行为,应当酌情取消其认证资格。待将来我国有机农产品的社会公信力不断提高、有机农户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有机农业发展到高级阶段时,再逐步实施非公权性认证机构认证为主、公权性认证机构认证作为补充的认证模式。
(二)有机产品生产和流通的监管模式
由合理的认证机构严格遵循认证标准对有机产品的生产者、加工者和销售者进行认证并颁发认证证书只是法律规制的第一步。在颁发认证证书之后,认证机构等相关组织还必须持续地对有机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环节以及终端产品进行不间断的监控和检测,以保证获得认证的有机产品品质的稳定性。只有建立了良好的监管体制,才能确保有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从主要国家和地区立法来看,对有机产品的监管大体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全程监管,另一种是结果监管。这两种监管模式各有利弊。全程监管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监管模式,这种监管模式是指认证机构等监管组织通过实地勘察、检查生产记录等方式对有机产品的生产、加工以及流通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管理,确保有机产品的每一个作业流程都符合相应的标准。许多发达国家都采行这种监管模式。这种监管模式的优势在于:第一,这种监管模式覆盖范围比较全面。全程监管力图确保有机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等各个环节的有机属性。从理论上说,只要这些环节本身的有机属性能够得到保障,所有通过这些环节生产的产品的有机属性也就能够得到相应的保障。第二,这种监管模式对特殊情况的处理更加科学和客观。由于全程监管的方式主要是实地勘测、检查生产记录等,能够较为真实全面地获得相应的第一手资料,因而对检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会作出更为科学和客观的解释,处理结果也必然更加客观和人性化。比如,在全程监管过程中,认证机构发现有机产品生产基地合理范围之外存在非有机农户,并且从客观环境来看,即使有机农户合理采取有效措施仍不足以避免非有机成分通过花粉传授等方式入侵。在此情况下,为了保护有机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实现推广有机农业的价值目标,即使在终端产品中检出了微量非有机成分的残余,认证机构也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作出更加人性化的处理。然而,全程监管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这种监管模式成本较高,可操作性较差。全程监管主要是通过对有机产品各个作业流程进行实地勘察等方式进行的,这必然意味着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的投入。事实上,这种监管模式客观上只适用于规模较大的有机农业基地,对于规模较小的零散型农户基本无法适用。不仅如此,全程监管的可操作性相对较差。如前文所述,全程监管主要通过对有机产品每一个作业环节的监督和管控确保产品的有机属性。而客观上,监管机构是不可能对每一个具体的作业环节,如每次的施肥、除草、灭虫害等行为都进行监管的。实际上,其只能通过定期或者不定期抽查的方式进行管控,这意味着全程监管的效果和力度主要取决于监管者的责任心,如果监管者缺乏必要的责任心,甚至受到有机产品生产者的不正当影响,则监管的效果难以保证。
结果监管是指认证机构等监管机构通过对终端有机产品进行上市前的品质分析和鉴定来实现对有机产品的监督和管控。这种监管模式的优势在于:标准较为明确,可操作性较强。结果监管主要通过对终端产品进行抽样检查的方式进行,而抽检的流程以及结果通常有明确的标准可资遵循,较少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而且,由于进行结果监管时监管机构无需对有机产品的作业环节进行实地勘验,因而将节约大量监管成本。然而,结果监管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结果监管客观上只能以抽样检查的方式进行,因而能够覆盖的产品范围非常有限。事实上,结果监管只能通过一小部分产品的分析鉴定结果推测大批次有机产品的质量,这就必然存在一个概率的问题,抽检结果合格并不意味着批次内所有产品均符合有机产品的标准,反之亦然。不仅如此,结果监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依赖于送检样品的合理性,如果送检样品的选择出现一定的问题,则结果监管的效果将难以保证。而且,与全程监管相比,结果监管对某些特殊情况的处理可能更加武断。例如,通过抽检查出某些产品含有一定的非有机成分,监管机构的处理结果通常是认定其为非有机产品进而进行一定的处罚。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产品的非有机成分是因为不能抗拒的因素被添加的,在此情况下,作出这种处理无疑将大大打击有机农户的生产积极性。由于上述两种监管模式各有利弊,因而适用对象和阶段应有所不同。全程监管主要适用于大型的有机农业基地,并且主要适用于监管体制相对成熟的有机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而结果监管不仅适用于大型有机农业基地,也适用于零散的小型有机农户;不仅适用于有机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而且特别适用于当今监管体制尚不成熟的有机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基于上述原因,监管模式的选择应当双管齐下,综合发挥这两种监管模式的优势:在当前有机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应当实行以结果监管为主、全程监管为辅的监管模式。为了促进大型有机农业基地的发展,应当逐步加强对其生产的全程监管。待有机农业发展到高级阶段,监管机制逐步健全、大量的有机农业基地已具规模之时,则可以改行以全程监管为主、结果监管为辅的监管模式。
三、对有机农业的政策扶持
(一)对有机农业进行政策扶持的必要性
如前文所述,有机农业的生产成本较高,而这些成本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为实现保护环境的公益目标支出的,因而国家有必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对该产业进行扶持。不仅如此,在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状况下,对有机农业进行政策扶持还具有以下特殊价值:
第一,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欠发达地区的开发和发展。首先,受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在我国中西部偏远山区等农业欠发达地区发展有机农业具有必要性。我国多数农业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很多地方延续着传统的耕作方式,农作物产量较低,农民收入微薄。由于有机农产品价格较高,有些产品的价格甚至是非有机农产品价格的好几倍,因而,如果在这些地区发展有机农业将有利于提升单位农产品的价值,确保在农作物产量相同的情况下实现农民增收。其次,在农业欠发达地区发展有机农业具有可行性。由于我国不少农业欠发达地区长期奉行传统的耕作方式,较少使用农药和化肥,因而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环境较少受到现代化学农业的污染,有些生产环境本身就处于有机状态,在这些地方发展有机农业可能只需要经过很短的转换期,甚至不需要经过转换期,这将大为降低发展有机农业的成本。可以这样说,在我国农业欠发达地区发展有机农业为提升这些地区农业的经济效益、实现农民增收提供了契机。然而,有机农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引入科学的经营管理方式,需要支付认证费用,需要开拓消费市场,而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前期投资。农业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薄弱,农民收入相对较低,要求当地农户承担这些前期投资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国家必须加大对有机农业的扶持力度,在技术培训、减免认证费用以及宣传教育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扶持。
第二,有利于吸纳农业发达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解决农业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我国农业发达地区的生产活动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由于经济相对发达,因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健全;与此同时,土地相对集中,比较适合现代化的农业耕作方式。其次,人口较为稠密,可投入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人口较为充裕。受这些特点的影响,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较高,化肥、农药等外来物资的使用频率也较高。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这些地区农业的较高产能,却造成了以下问题:首先,现代化的耕作方式削减了土壤肥力,不仅破坏了健康的农业生产环境,也降低了农产品的品质。相应地,由于产品品质没有提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因而农业生产很容易陷入增产不增收的恶性循环。其次,在高度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模式下,农业能够吸纳的农村劳动力较为有限,很容易产生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在当今城市发展对农村劳动力有较大吸纳能力的情况下,这些剩余劳动力尚可以通过进城务工等方式实现转移。然而,一旦未来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求趋于饱和,这些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将成为威胁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上述问题的存在使有机农业成为农业发达地区走出瓶颈的一个重要选择。首先,发展有机农业不仅有利于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升土地肥力,而且有利于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由于有机农产品的价格通常高于传统农作物,有的甚至是传统作物的数倍,因而在中东部地区发展有机农业有利于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其次,相对于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化学农业,有机农业需要吸纳相对较多的劳动力,这无疑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有利于实现社会稳定。而在中东部地区推广有机农业同样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如加强广告宣传,提升有机农业的社会公信力,建立科学的有机农业管理系统,选育优质品种,科学防治病虫害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投入。在有机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国家有必要在这些方面进行扶持。
(二)对有机农业进行政策扶持的措施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对有机农业的扶持措施多种多样,大体可以划分为以下两类:
1.财政补贴
财政补贴是对有机农业进行扶持的一种重要方式。事实上,在当前国际贸易形势下,相对于化学农业,对有机农业进行财政补贴不仅更具必要性,而且也更具可行性。对农业的财政补贴一直是国际贸易中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如果对特定补贴对象的补贴数额超过一定的标准,很容易诱发进口国的反补贴调查以及关税壁垒。根据WTO《农业协定》的有关规定,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实施的农产品补贴政策按其性质可以分为“黄箱”政策和“绿箱”政策,其中,“黄箱”政策被认为可能产生贸易扭曲,各国必须做削减和约束承诺。“绿箱”政策则被认为不会引起贸易扭曲,各国没有义务做出削减承诺[7]。而对有机农业的财政补贴一般被划归为“农业环境保护补贴”,属于“绿箱”政策的范畴,一般不会引起进口国的反补贴调查和关税壁垒。基于上述原因,不少国家和地区都非常重视对有机农业的财政补贴。例如,欧盟早在1992年就提出了“一般农业政策”(Com-monAgriculturalPolicy,缩写为CAP)改革,将农业补贴的重点由一般农业转向有机农业,以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同时解决农业生产过剩问题。此外,欧盟在2000年社会政策议程中,根据其农村发展条例,允许从以下方面对有机农场进行补助:农业—环境计划、投资协助、行销协助、区域发展等[8]。又如在美国,如前文所述,2000年,美国农业部正式公布了完整的有机农业计划,该计划不仅涵盖了类似欧盟2092/91规则的有机标准认定问题,更涵盖了扶持有机农业的市场推广和业者补贴等内容[2]14。以美国2002年的农业预算案为例,联邦政府提供500万美元进行有机认证补贴,每个农场主可以获得高达75%的认证补助费[6]520。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有机农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更需要来自政府的资金扶持。因此,我国应当建立相应的制度,将对有机农业的财政补贴作为一项长效机制确立下来。具体而言,相关政策制度的建构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建立直接补贴机制。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对有机农业的直接补贴实际上是一种资本转移方式,即将纳税人的钱通过国家预算的方式补贴给有机农户,从而使有机农户受益。由于直接补贴分担了有机农户的一部分生产成本,因而不仅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生产积极性,而且有利于适当降低有机农产品的价格,避免因价格过高导致有机农产品难以拓展市场。不仅如此,为了体现国家支持有机农业发展的产业政策,还应当要求中央财政加大对积极发展有机农业的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其次,国家应当承担有机农产品的认证费用。如前所述,在有机农业发展的初级阶段,由于有机农户的生产规模较小,盈利能力较低,因而认证费用在其生产成本中占据很大比例,对一些小型农户来说,认证费用甚至可能构成其进入有机农业的行业门槛。在此情况下,由国家承担部分或者全部认证费用,无疑有利于减少有机农户的生产成本,降低其进入有机农业的门槛。不仅如此,由国家承担认证费用,客观上有利于强化对认证机构认证行为的监督,防止认证机构为争抢客户和市场进行违规认证现象的发生。
篇6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保障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安全为基本目标,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坚持“政府主导、部门推动、立足现有、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推进“三品一标”农产品快速发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全面施行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推行全程质量控制、严格产地合格证明等一系列措施,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目标任务
2020年,新培育33家以上“三品一标”产品和规模以上农产品实现追溯,55台套快检设备实时上传快检数据,农产品快速检测合格率达98%以上。
三、建设内容
(一)乡镇农产品快检系统检测数据实现实时上传至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追溯平台。充分发挥产地准出的作用,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快检系统检测数据实时上传至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追溯平台。每年每套快检系统上传检测信息,包含种植业产品300批以上,畜牧业产品170批以上,水产产品120批以上。
全区共有乡镇农产品快速检测系统55台套,上传数据13570批以上。具体任务:种植业34套,上传数据10200批以上;畜产品17套,上传数据2890批以上,水产品4套,上传数据480批以上。
(二)新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实施追溯。
1.依据“三品一标”技术标准,开展全程质量控制,建立“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基地。2018-2020年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33家,其中,无公害农产品21家,绿色食品11家,有机再认证1家;
2.“三品一标”生产经营主体有效使用质量安全追溯二维码标识标签,将其产品信息上传至国家或省级追溯平台。
3.具有包装能力的“三品一标”产品实施“带证上网、带码上线、带标上市”。
(三)鼓励支持规模以上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将投入品等和农产品信息上传至国家或省级追溯平台。总目标任务10家。
四、实施方法
(一)实施主体
乡镇监管站(检测室)以及获得“三品一标”认证、认定或登记的生产经营单位开展产品追溯,规模以上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开展产品追溯。
(二)补贴办法
1、对乡镇快检数据实时上传省级追溯平台设备更新和运行等进行补贴。全区55台套,省级财政每台套上传数据所需费用补贴0.3万元/年,主要用于样品采集所需费用(包括样品费、试剂费、车辆使用费、网费、水费和电费);对于不能上传的设备予以更新,种植业每台设备2万元,畜牧业每台2.25万元。
2、省级财政对新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并实施追溯的进行补贴。
每个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或复查换证)企业补助4万元;每个获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或续展)企业补助4万元;每个获新认证的有机农产品认证企业补助4万元(再认证补助1万元),没实施追溯的不进行奖补。
3、对规模以上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将投入品等和农产品信息上传至国家或省级追溯平台进行补贴(“三品一标”认证已奖补的企业不再进行补贴)。对于完成追溯的规模以上生产经营主体每家补贴0.3万元。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相关单位应明确相应工作职责,认真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加强组织协调,强化工作落实。加强与有关单位协调沟通,建立会商机制,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实施中有关问题。
(二)落实管理责任。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各相关单位要按照民生工程项目管理要求,制定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追溯工程补助项目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项目检查和监管,加强人员培训。
(三)规范资金使用。要严格按照项目经费使用管理要求,落实经费使用方向和补助标准,建立相应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各项目实施单位要建立资金专账,确保专款专用,规范使用,项目实施取得实效。
(四)加大支持力度。各相关单位要加大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程工作的力度,鼓励将所辖区农产品逐步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开展追溯。
篇7
【关键词】农产品;生产制度;销售制度;质量安全
1 建立健全农业投入品的安全使用制度
农产品生产者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和兽药等农业投入品,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使用安全间隔期或休药期的规定,禁止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业投入品,以防止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禁止在有毒有害物质超过规定标准的区域生产、捕捞、采集食用农产品和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
2 实行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
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如实记载下列事项:
(1)使用农业投入品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
(2)动物疫病、植物病虫草害的发生和防治情况;
(3)收获、屠宰或捕捞的日期;
(4)出售农产品的品种、数量、时间、流向。
农产品生产记录应当保存2年,禁止伪造和涂改农产品生产记录。
3 按照国家和地方规定的要求生产农产品
农产品生产基地、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及省、市和当地制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要求与操作规程生产农产品,农业生产用水和用作肥料的固体废物应当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单位和个人从事农业转基因生物生产的,应当由国家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按照批准的品种、范围、安全管理要求和相应的技术标准组织生产,并定期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生产安全管理情况和产品流向的报告。
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当配备符合国家规定的检测设备、检验人员或委托具备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对其生产的农产品进行质量安全检测。检测合格的,应当附具检测合格证明并标注农产品的名称、产地、生产单位和生产日期;未经检测或者检测不合格的,不得销售。
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证书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的生产单位,应当配备质量安全检查员,以对农产品的生产过程进行监督、检查。
4 严格按照国家及省、市要求包装标识农产品
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从事农产品收购的单位或个人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的规定实行包装标识制度,用于销售的下列农产品必须包装:(1)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认证的农产品,但鲜活畜、禽、水产品除外。(2)省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需要包装销售的农产品。
农产品包装应当符合农产品储藏、运输、销售和保障安全的要求,要便于拆卸和搬运;包装农产品的材料和使用的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等物质必须符合国家强制性技术规范要求;包装农产品应当防止机械损伤和二次污染。
对于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从事农产品收购的单位或个人包装销售的农产品,应当在包装物上标注或附加标识标明品名、产地、生产者或销售者名称、生产日期;有分级标准或使用添加剂的,还应当标明产品质量等级或添加剂名称;对于未包装的农产品,应当采取附加标签、标识牌、标识带、说明书等形式标明农产品的品名、生产地、生产者或销售者名称等内容。
销售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质量标志使用权的农产品,应当标注相应标志和发证机构;禁止冒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等质量标志;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应当载明农产品中含有转基因成分的主要原料名称;有特殊销售范围要求的还应当载明销售范围,并在指定范围内销售;畜禽及其产品也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标识。
农产品生产者必须向农产品销售企业提供农产品检测合格证明或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证书等有关证明;列入农产品产地准出名录的农产品生产者、收购者,应当在列入产地准出名录的农产品上附具产地证明、质量认证标识或者产地检测合格证明,然后方可将其运出产地;依法需要实施检疫的动植物及其产品,还应当附具检疫合格标志或者检疫合格证明。
5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
农产品批发市场应当设立或委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对进场销售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状况进行抽查检测,发现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应当要求销售者立即停止销售,并向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农产品销售企业对其销售的农产品应当建立健全进货检查验收制度,经查验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不得销售。
6 实行索证、索票制度
质量安全证明即生产者出具的用于证明其产品的质量安全、符合相应要求的标志、证书或报告,包括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认证证书和产地质量检测合格报告。农产品经销企业在进货时,首先应当索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证明,有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证明方可进货销售,否则,必须经现场检测合格后才可进货销售。入境农产品应当报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并出具有效的出入境手续和检疫检验证明,经现场检测符合我国强制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要求的方可进货销售。
7 验明包装标识
农产品经销企业在对购进农产品进行查验时,应当验明包装标识,对于包装标识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农产品,不得进货销售。
8 建立购销台账
农产品经销企业必须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审验供货商的经营资格,并建立农产品进货台账,对进入本单位销售的农产品如实记录农产品名称、规格、数量、供货商及其联系方式、进货时间等内容;对取得经具有认证资质机构认证的农产品,还应记录其商标名称、产品标志、批准产量、认证证书编号、认证日期和发证机构,然后将所登记的内容与进货票据、认证证书复印件和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报告一并备案。从事农产品批发业务的销售企业还应当建立产品销售台账,如实记录批发产品品种、规格、数量等内容,并详细记录销售去向,主要包括经销公司、超市、加工企业和饭店、食堂等单位名称、地址、负责人姓名、联系电话以及进货产品名称、数量和来源。农产品批发商批发给农贸市场经销农产品的个体户,应记录其所在的农贸市场名称、地址、摊位号和市场负责人姓名、联系电话。进货台账和销售台账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篇8
关键词:资源“三品”优势
一、发展“三品”的资源及优势
近几年来,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内蒙古“三品”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增长速度较快,已进入了加快发展的阶段。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本制度构架已经形成,包括技术标准体系、质量认证体系、标志管理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推行以“技术标准为基础、质量认证为形式、商标管理为手段”的发展模式以及“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监控的技术路线,既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方式的创新,也是食品质量安全制度的创新。内蒙古发展绿色无公害食品有许多有利条件:一是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为发展“三品”生产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巨大需求;三是我国已形成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农业科技研究体系,为发展“三品”生产奠定了技术基础;四是生产专业化、产品市场化、管理企业化、经营集约化、企业规模化、服务社会化、产业一体化的经营方式已初具规模,为“三品”发展提供了经营保障;五是加入WTO为发展“三品”拓宽市场空间,提供了机遇。
内蒙古发展“三品”产业有独特的优势:
1拥有巨大的“绿色天然”无形资产。内蒙古幅员辽阔,草原广袤;人口相对稀少,自然资源较丰富;工业污染少,空气清新,土地肥沃;盛产乳制品,牛羊肉、马铃薯、山杏、沙棘等,并以“绿色、天然”而驰名全国;由内蒙古大草原出产的绿色食品在全国消费者心目中享誉度和可信度都很高;尤其是乳制品、牛羊肉等特色产品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2草原可利用面积9878万hm2,占全国的1/5,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耕地面积820万hm2,农村人均占有耕地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森林面积近2000万hm3,占全国的1/10,居全国第一位;大小畜存栏、人均占有粮食居全国第三位;可利用淡水面积65.5万hm2,占全国的10.7%;山杏、枸杞、沙棘、苁蓉等野生资源丰富。
3区位优势明显,横跨“三北”,与八省区接壤,距京津唐、沈哈大等大中城市较近;国境线长达4200km,拥有16个对外开放口岸;满洲里口岸是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
4良好的政策环境。多年来,各级政府把“三品”生产作为加快全区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突破口,推出“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安全食品工作日益加强;农业部制定了《关于加快绿色食品发展的意见》,提出“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战略对内蒙古食品安全工作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发展“三品”的经验与成就
一是提高全社会对三品的认识;二是建立健全了农产品质最安全管理体系;三是加快绿色农业关键技术、设备的研制与开发;四是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特别是增强企业的名牌意识,树立品牌形象。对达标的优质农产品实行优质优价;五是加快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推行绿色标志、普及绿色包装,并取得了成就。全区13个盟市都成立了绿色食品管理机构,国家指定的环境监测机构有5家。截至到2005年底,全区绿色食品企业103家,产品436个,绿色食品产值90亿元,出口创汇3062万美元。经环境监测面积194万hm2,其中农田及饲草料种植面积60万hm2,草原(森林)面积133万hm2。截至到2005年底,全区有机食品经中绿华夏认证的有20家企业的123个产品,有机食品的发展呈快速增长的势头,产量和产值也在逐年上升。截至到2005年底,内蒙古无公害产地认定223个,其中种植业163个,畜牧业42个,渔业18个;认证无公害生产企业222家,认证产品634个,总产量达到466万吨。
三、“三位一体”推进战略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品)符合时代潮流和市场需求,势头方兴未艾,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我们要充分认识其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三品”产业建设的决心不能动摇,扶持三品发展的力度不能减弱,强化“三品”的各项工作不能松懈,因势利导。抓住机遇,加快推进绿“三品”事业的发展。从2003年首届中国食品安全年会开始,确立了“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三晶”发展战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安全食品的发展提出迫切要求,也创造了有利条件。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开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无公害农产品要尽快纳入规范、有序、高效的发展轨道,坚持按照“五统一”的要求,形成“一盘棋”的发展格局,加快产品认证步伐。绿色食品要通过产品开发和市场培育,进一步增强制度优势、产品优势、完善产业体系建设,推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一体化发展,加快国际化发展进程,打造我国精品农业形象的国家品牌,全面实现持续、健康的快速发展。有机食品的发展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产品认证和基地建设,力争在“十五”期末形成以国际市场为主要目标的外向型发展格局。
四、理清思路,科学把握“三品”发展方向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体,具有多重功能、多重效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要求保护农业资源,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由于绿色食品产业中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各自的标准不同,所以产品在涵盖范围、要求和追求目标、消费层和市场等诸多方面均有很大差异。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发展方向,科学地作好三个定位。
(一)科学把握发展水平
无公害农产品作为农产品市场准人的基本条件,目的是满足大众消费需要,保证基本安全。绿色食品作为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精品牌,质量安全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主要是满足人们更高消费层次的需求。有机食品作为一种追求生态安全的产品,主要是满足国际市场需求。
(二)科学地把握发展方向
无公害农产品在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基础上,逐步从阶段性认证走向强制性要求,依法推动标志管理,全面实现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和安全消费。绿色食品在坚持证明商标与质量认证管理相结合的前提下,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带动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有机食品将按照国际通行做法,立足国情,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和特色,因地制宜地发展。
(三)科学把握发展重点
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重点是迅速扩大总量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重点是推进“菜篮子”和“米袋子”产品。绿色食品发展的重点是打造农业精品品牌,提升农业产业素质,推进重点是优势农产品。有机食品是突出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重点发
展有国际市场需求的出口农产品。
五、“三位一体”发展战略的实施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品牌战略为主线,把握主攻方向,全方位打造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品牌形象。
一是进一步加强对“三品”工作的领导。要适应“三品”加快发展的要求,提升“三品”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层次,把发展“三品”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工作来抓。“三品”产业涉及环境保护、农业、科技、工商、食品卫生、商品检验、消费者权益保护、对外贸易等诸多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协作配合。及时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支持“三品”产业发展的合力,推动其健康发展。
二是加大政府对“三品”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要增加对“三品”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努力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将“三品”开发规划区中治理污染所需投资纳入国家环境保护投资序列。鉴于生产“三品”的企业要增加监测费用以及增加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费用,参照环保企业的优惠政策,对“三品”生产企业实行减免税等优惠政策。对重点“三品”生产基地农民购买生产资料给予补贴。国家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要率先在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推广。
三是要把“三品”基地建设纳入农业标准化工作中,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当前,推进农业标准化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个主攻方向,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基地建设也提出了新的任务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要把推进农业标准化作为基地建设的重要基础,以基地建设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四是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发展认证产品,大力推进“三品”产业化经营。要为龙头企业开展产品认证创造有利条件,积极组织和引导龙头企业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实行产销对接,注意选择资源优势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集中进行开发,不断扩大规模,形成优势,培植名牌拳头商品。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认证标志为纽带、龙头企业为主体、基地建设为依托、农户参与为基础”的一体化经营体系,促进龙头企业与基地建设共同发展。
五是积极推进“三品”的国际化。中国是农产品生产大国,作为中国农产品国家标志的“三晶”,对世界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应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志逐步向其他国家推广,提高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周际影响力,促进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国际贸易的发展。这方面,法国有机食品标志国际化的经验值得借鉴。法国有机食品标志是1986年启用的,管理办法规定除本国有机食品允许使用国家标志外,其他国家只要与法国标准一样,也可以使用其标志。
六是加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科技开发和推广的力度。加强对“三品”产品生产加工技术的研究,推广成熟技术,完善科研开发、咨询和推广服务体系。
篇9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畜产品质量安全为主题,以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保障城乡居民消费安全为目的,以畜禽养殖投入品监管、药物残留及动物疫病防控为重点,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制度建立和机制创新,全面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工作目标
通过整治,生鲜乳收购站标准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生鲜乳中三聚氰胺等检测合格率达到100%;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兽药等养殖投入品更加符合相关质量安全标准;畜产品中违禁兽药及化合物残留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注册登记的出口企业畜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100%。完善畜产品生产源头治理和质量控制措施,努力提高畜产品生产的组织化、标准化、品牌化程度,确保不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三、主要任务
(一)“瘦肉精”等违禁药品和化合物整治任务和重点。一是要加强安全监测,扩大监测面,提高监测密度,特别是加大生猪出栏环节瘦肉精等违禁药物监测力度,有效防止含瘦肉精生猪流入市场。二是加强监督执法。集中力量加大对饲料生产经营和生猪养殖环节的监督检查力度,严禁在饲料中添加“瘦肉精”等违禁药物和化合物。同时,坚决遏制瘦肉精向肉牛、肉羊养殖扩散的苗头,对使用新型瘦肉精替代物逃避监管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三是强化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大力宣传,营造“瘦肉精”专项整治工作舆论氛围。
(二)饲料及饲料添加剂整治任务及重点。一是加强培训,提高执法效能。进一步加大《饲料添加剂安全使用规范》、《饲料卫生标准》、《饲料标签》等规范性文件和强制性标准宣传力度,加强执法人员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效能。二是强化监测,严打违禁饲料添加行为。在全市实行生产、经营和使用全方位质量安全检测,重点监测饲料卫生指标、饲料中违禁药物、反刍动物饲料中牛羊源性成分,针对瘦肉精类似物、含氮聚合物等潜在安全问题,配合上级业务部门开展检验检测,做好摸底排查和技术储备。三是加强巡查监管。除开展对饲料生产、经营、使用企业例行检查,督促企业建立生产、经营记录制度外,将养殖场和饲料生产企业使用的饲料原料作为重要检查内容,督促使用者落实原料质量安全监控措施,做到来源明确、检测到位、使用有记录、产品可追溯,切实把好原料质量关。
(三)生鲜乳整治任务及重点。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乳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通知》([2010]42号)精神,组织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一是开展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要切实做好2011年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工作,加大抽检覆盖面和抽检频次,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以三聚氰胺、皮革水解蛋白为重点的生鲜乳违禁添加物专项监测;二是加强监督执法。加大检查力度,以生鲜乳收购站和运输车为重点,严格核查“两证一单”。严厉打击生鲜乳中添加三聚氰胺、皮革水解蛋白等违禁物质的违法违规行为,对生鲜乳质量安全举报投诉,要接到一起,受理一起,通报一起,从重处罚,确保生鲜乳质量安全。三是加强许可管理,开展生鲜乳收购日常监管,进一步加大生鲜乳收购监管工作力度,规范收购秩序,完善日常检查和监督抽查制度,严格按照《生鲜乳生产收购管理办法》和《生鲜乳收购站标准化管理技术规范》要求,对收购站基础设施、卫生条件、检测手段、操作规范等认真审核,提高生鲜乳收购站标准化建设和管理水平。四是开展生鲜乳质量安全生产与检测技术培训,同时结合奶牛良种补贴、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补贴等项目,积极引导标准化养殖,加强安全知识宣传和检测技术推广。
(四)兽药及兽药残留整治任务及重点。一是强化兽药GMP监管,要求兽药生产企业严格按照兽药GMP标准进行生产;二是加快推进兽药经营企业GSP建设工作进程,到年底,我市兽药经营企业全部完成兽药GSP改造认证,对未通过认证的经营企业全部依法予以取缔。切实提高兽药经营企业装备水平,规范兽药市场秩序;三是全面强化兽药使用监管,普及“一卡三档三书”监管模式,落实兽药使用台账制度;四是开展兽药经营市场整治。重点是违禁药物及抗生素专项整治,严厉打击无证生产经营行为和经营使用违禁、假劣兽药的行为,加大兽药重大案件查处力度,规范执法行为。五是加大兽药抽检力度,将产品抽检适度向养殖环节倾斜,完善监督抽检制度,规范兽药抽检程序,加大假劣产品处罚力度,提高合格率。
(五)动物检疫工作任务及重点。一是进一步规范全市48处产地检疫报检点和鑫盛联生猪定点屠宰场的检疫工作,建立完善的检疫记录制度,做到有据可查,便于产品质量追溯。二是迅速摸清畜禽及产品外调情况,建立档案、做好记录,尤其对运销大户产品要加强源头监管,提高安全系数。三是严把动物及动物产品准入关,防止疫情运输传播。四是做好《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学习,加强证章管理,对不符合条件的养殖场、户要取消证件或不予办证,对不履行报检义务的养殖场、户一律取消项目申报资格或实施资格。
(六)畜禽养殖环节餐厨废弃物专项整治任务和重点。上半年集中开展餐厨废弃物专项整治工作。严格执行畜禽养殖场(户)备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日常检查、不定期巡查和监督抽查等监管制度,严防畜禽养殖场(户)直接用餐厨废弃物饲喂畜禽。
四、工作措施
(一)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标准,新建、改建和整合40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并使其中20个达到国家级示范场标准;集中力量改造和整合4个规范化养殖小区,促进散养户“退户进区”。
(二)加大对畜禽养殖投入品的监管力度。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兽药是畜禽养殖的主要投入品。要按照市畜牧兽医局的统一部署,积极开展“饲料规范管理年”活动,以“规范许可、规范执法”为中心,严格标准、程序,进一步规范饲料生产经营使用行为。要深入推进兽药“3G”工作,高质量完成兽药生产企业GMP复验,从源头上提高产品质量;全面推进兽药经营企业GSP工作,创建放心兽药经营企业;启动骨干养殖企业GUP认证,推广“一卡三档三书”兽药使用模式,杜绝未经审核的兽药产品进入养殖环节,减少违规用药事件发生。
(三)强化畜产品监督抽检工作。对畜产品实施抽样检测是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技术支撑和依据。要按照市畜牧兽医局《关于开展2011年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工作的通知》(青牧办发[2011]6号)要求,切实做好畜产品的抽样工作。要认真分析检测结果,找出问题的症结,有的放矢地确定监管措施。
篇10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双向监管;系统研发;推广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8183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国民对食品的生产方式,质量标准等要求也越来越高,农产品的质量问题也日益凸显。由于农业生产中使用了不科学的生产方法,以及工业废水、废气、废料的不合理排放,导致农产品污染严重,因为食用了含超标有害物质的农产品而引发人畜中毒事件也频有发生,出口农产品因农药残留超标被拒收、退货、终止合同停止贸易往来。所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变得更加突出,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到了非抓不可的地步[2]。
1农产品质量安全双向监管追溯系统的概念
可追溯系统最早应用在物流系统中,物流活动包括产品的生产运输、加工包装以及最后输送到消费者手中等。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类似于可追溯的物流系统。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过程中,任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出现质量安全问题,例如,在种植农产品的过程中出现的质量安全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另外,在加工、运输以及储藏等环节的技术问题同样也会导致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因此,要想全程确保农产品从种植到最后销售到消费者手里的质量安全,必须记录和监管产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即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系统,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进行全面的监管[3][4]。
2系统架构
系统软件采用Browser/Server模式部署架构,同时利用J2EE技术在系统中插入浏览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等多个层次上,其中浏览器用于发出请求和显示结果,应用服务器用于响应客户端的请求和显示来访数据,数据库服务器用于专门存放数据。在这种结构中,可以利用应用服务器实现软件应用的业务逻辑,通过Web服务器实现用户表现,客户端则可以通过浏览器处理相应的业务。Browser/Server模式使用的主流结构具有使用便利、部署简单、免维护等特点,用户实际操作起来也容易上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以信息化软硬件设备作为支撑,整个系统主要围绕基础监管、生产监管以及质量安全监管等业务需求展开,建立面对试点生产基地和相关部门的信息交互系统,并结合各门户网站等终端向外提供综合信息服务,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完整的应用框架,该系统包括信息采集、系统应用以及综合信息服务等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在研发设计过程中,采用了数据、业务、服务以及表现分离的多层设计理念,系统以数据的管理作为基础,以专业的数据服务体系作为支撑,实现高效的系统处理业务,同时利用安全管理体系使平台更加稳定的运行,使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兼容性形式多样,系统的平台包括表现层、通讯层、服务层、数据层、设备层以及业务层[5]。
3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31管理不健全,认证体系标准不高
因受社会、经济、科技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水平与国外相比有相当大的一段差距。在我国,食品无公害工作还处于初试阶段,农产品的认证体系整体薄弱,法律法规标准过少,不健全,不能与国际接轨。在农药残留问题上我国只规定了62种农药在食物中的最高残留量,而美国是115种,日本是96种,加拿大是87种,由于法规不健全,对于农药残留物对身体造成的影响目前还没办法追究法律责任,无法起到威慑作用。再有就是监管能力不到位,加之农产品的生产者意识薄弱只是一味地重数量轻质量,没有把质量安全放在首位,不少生产环节没有标准。
32农药化肥等残留污染严重
根据调查,在过去的50多年我国的农业发展中,投入到农业方面的化学品的数量急剧增长,每年销售和使用的农药大概在170万吨左右,其中大部分是国家早已明令禁止使用的。而这170万吨的农药大约有30%是含有有机磷的,而有机磷的毒性残留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我国每年平均每公顷土地使用的化肥生成量超过400公斤,和美国及欧洲的标准化肥每公顷的使用量整整高出一倍。而化肥在土壤中的残留也是十分严重的。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在致癌因素中,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占80%,在这80%里面有8%是因为有毒化学物品污染造成的。近年来我国癌症发病率,死亡率不断上升,一些奇病、怪病也时有发生,这和我们使用的农药品种和食物的污染有很大的关系。同时,随着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不断进步,食品受到化学污染的机会不断增多。除了由于食品意外地被农药、铅等有害物质污染而引起急性中毒,还有一些食物因为化学污染被长期食用后进入人体造成慢性中毒也不容忽视。如重金属铅、汞以及燃煤中的氟等,这些污染物可以长期蓄积在人体内,对健康造成慢性危害,很难消除,严重的甚至会致癌,让下一代畸形。
33食物中滥用化学添加剂
在我国不少农民为了让瓜果蔬菜早日上市而大量使用催生素和激素,殊不知这样会让农产品的质量下降,口感和安全性也会变差。而使用的这些早熟技术、化学制剂、激素类物质只会使农作物超越某个生长阶段和环节,长此食用对健康是一大威胁。
4双向监管追溯系统的推广和应用
41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因农产品的生产过程除了离不开特定的土地、温度、阳光、水分等环境和条件,还有一定的周期性和季节性。所以与工业品相比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有不可控性,而且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涉及了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多个环节,而不安全因素每个环节都存在,这时突出重点监管效果定会不一样,2002年农业部第13号令“动物免疫标识”管理办法,规定对生猪、羊肉、牛肉佩戴免疫耳标并建立免疫档案,设立肉用猪工厂全程质量管理与畜产品可追溯计算机软件研究课题。以生鲜乳类违禁物质为重点,围绕其生产、收购、运输加强监管监测力度,严厉打击在各类生鲜乳类品添加违禁物质。以水产品中违法使用违禁药物为整治重点,排查隐患,控制生产过程,监督执法。人民政府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联系最为紧密,应该起主导作用,人民政府内部监管各个部门间应相互协调、配合,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计划和评估指标,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技术的推广,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力度,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预案,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培训、宣传、普及,推广及如何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并给予适当的补贴以激发和鼓励农民种出优质的农产品。从源头加强农产品的质量监察,对向我国出口食物的农场和加工企业实行许可证,或驻派监察员,发展检验食物污染的新技术,培养优秀检验员;发展分子生物和基因技术,探索无土耕种,改善食物质量和营养价值
42规范生产,强化检测
整合社会资源组建能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的农业检测中心,充实检测技术力量,提高检测技能,抓好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屠宰场生产过程的监管。建立农业环境监测机制,开展农业环境普查,对耕地质量状况进行评估,摸清各种环境因子及各类重金属污染状况,避开化学污染,规划基地建设,做好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保证就是要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化,只有提高了标准化生产才能保证农产品顺利生产,努力提高生产者的文化、技能、素质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顺利实施的基础,组织基层干部、推广员、生产者学习培训,普及标准化知识,推广标准化生产,把标准化生产和推动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有机结合起来,把标准化生产纳入农业生产全过程中。同时在对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建立定向销售管理制度,严厉打击伪冒假劣。科学施肥、用料、用药、用水,引用无污染,无公害的资源开展绿色养殖,实现农产品洁净生产。
43加强产品认证,严把市场准入关
对统一组织种植业产品,畜禽产品,水产品的产地和产品进行认证,从无公害蔬菜,肉类产品入手,逐步拓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积极推行GMP,ISO9000,ISO14000质量管理认证,建立健全的农产品安全保证体系,只有合格的农产品才能入市场,才能认证,规范农产品交易行为,对已认证的农产品采取基地认证+产品认证+抽样检测合格准入管理方式,对没认证的产品,采取抽样检测,合格准入的方式。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加工,产品质量安全保险。
5结论
可追溯系统最早应用于汽车、飞机等一些工业品的产品召回制度中。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食品安全危机频繁发生,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系统即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保障,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可追溯系统的管理下既能保障产品的质量,又能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权,还能方便政府对产品随时随地进行监管,一旦发生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可快速的追踪到产品的源头,防范各类安全隐患,将一切未知的危险降低到最小范围内,以保障消费者权益。
参考文献:
[1]王蕾,王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有效实施的经济分析:一个概念框架[J].软科学,2009,23(7):109-113
[2]章海亮,孙旭东,刘燕德,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12):3220-3223
[3]王坤,白红武,王富国,等基于 SaaS 模式的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4,(12):414-418
[4]高建华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1(7):31-32,35
- 上一篇: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
- 下一篇:公务员考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