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3-27 04:12: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

篇1

三大背景

催生新《办法》出台

我国传媒业实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出版制度,即实行许可制而非登记制,同时实行媒体主管主办单位制度,规定了媒体的国有性质。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新闻机构体制、机制和职能的特殊性决定了媒体从业人员的特殊使命,这是颁发新闻记者证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2005年1月颁布施行《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至今,中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方面为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职业要求。因此,新闻出版总署适应社会发展、媒体形势、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在2009年10月先后出台了新修订的《报刊记者站管理办法》与《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

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现实需要。2005年至今,中国社会迎来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机遇,目前国民生产总值排名全球第三,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伴随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要求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的呼声日益高涨,对涉及国家社会事务与百姓民生的信息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党和国家在充分满足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上也一直不遗余力,国务院及时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多项法律法规。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作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和上传下达的信息桥梁,其促进社会进步、通达社情民意的作用更为凸显。因此,不断加强媒体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权益保护并规范其职务行为就显得越发重要。

当前媒体发展新形势的必然要求。中国传媒业进入后奥运时代后更为成熟和稳健,但发展之路并不平坦。除影响深远的国际金融危机令其营收蒙受损失之外,中国传媒业尤其是传统媒体还需面对新媒体迅速崛起和国外媒体竞争的双重压力。

近几年来,伴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舆论格局发生明显变化,传统媒体一方面受到新媒体的强烈冲击,另一方面又与其互相融合(其中也包括从业人员之间的融合)。当然就中国传媒业整体而言,传统媒体的力量不仅没有因为新媒体的崛起而削弱,反而被大大加强。而新兴媒体又多为企业体制,同时,日渐激烈的国际竞争促使我国传统媒体也纷纷走向市场。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媒体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考验,再加之制度建设、队伍管理未及时跟上,使得媒体从业人员出现了鱼龙混杂且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已无法适应公众越来越高的职业要求。因此,为了促进传媒业队伍的健康发展,政府有必要进一步规范对记者队伍和新闻机构的管理。

主管部门职能转变的内在动力。2008年下半年,国务院公布新闻出版总署新的三定方案,重申了新闻出版总署承担全国新闻单位新闻记者证的监制、审核、发放、备案和管理工作,突出强调了承担国内报刊社、通讯社分支机构和记者站的监管,增加了组织查处重大新闻违法活动的职能。根据总署新的职能要求,结合四年多来新闻记者证管理工作的经验,针对新闻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必要对《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进行修订。

保护权益,便捷记者职务行为

新闻记者,对于新闻出版行业是最小的“细胞”;对于社会公众,却是提供新闻信息、有效实现社会公众知情权、促进社会进步的时代“守望者”。对新闻记者合法采访权益的保护,实际上就是保护天赋人权,是从根本上推进我国新闻出版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一环,因而新《办法》的宗旨之一就是切实履行总署监管职责、维护群众利益、保护记者权益。

明确新闻记者定义及其权益保护内容。新《办法》在总则第四条中开宗明义给“新闻记者”以定义:“本办法所称新闻记者,是指新闻机构编制内或者经正式聘用,专职从事新闻采编岗位工作,并持有新闻记者证的采编人员。” 这里对新闻记者的工作性质、职能范围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同时明确了新闻记者是专职从事采访、编辑、报道工作的,换言之,新闻记者因为在新闻机构工作从而拥有了新闻采访、编辑、报道的职务权利。为充分发挥新闻记者职能,这里有必要厘清新闻记者的采访权、报道权与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知情权的关系,以利进一步保护记者权益。

一是正确区分新闻记者的采访权与公民的知情权。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是我国民主进步的一部极为重要的法规,其明确规定保障公民对于不的社会事务具有知情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每个公民都要自己去直接从事采集信息的工作。政府通过授权新闻机构专门从事采集、传播信息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公民的知情权。新闻记者就是利用新闻机构提供的职务工作,规范地履行职务行为、获取信息之后使其广为传播,让更多公民了解信息、知道实情,从而在最为广泛的范围里实现公民享有的知情权。可见,记者的采访权是公民知情权的有效实现形式,是经政府授权的新闻机构赋予新闻记者的一种职务权利。给新闻记者颁发记者证,根本目的就是在于让新闻工作者能够更便捷地履行其职务行为,更快速地使公众的知情权在最为广泛的公民范围里实现。

二是正确区分新闻记者的报道权与公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具有言论出版自由的权利,但普通公众的言论散而多,缺乏公信力和影响力。新闻机构赋予记者即时收集信息、广泛传播信息的职务权利,记者的职务工作要求其认真进行信息的收集、选择、加工编辑之后在媒体发表并广为传播,其言论更具公信力、权威性、影响力与广泛传播性。可见,记者的报道权是言论自由权的延伸,同时更是新闻机构赋予的一种职务权。当然,新闻记者也是公民,也享有公民的各种权利,包括言论自由的权利。但是,新闻记者从事新闻报道并不仅仅是行使一个普通公民的言论权利,新闻记者在履行自己职务行为时必须严格遵循新闻出版法律法规、党的宣传纪律和新闻职业道德,按照所在新闻单位提出的新闻报道要求从事采访报道活动,这是由新闻工作的公务性质决定的。所以必须承认新闻记者的公务性质,而不能把新闻记者的新闻报道等同于普通公民的日常言论。厘清模糊概念,将从认知角度使普通公众更加理解与支持新闻记者的工作,这也是为什么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为新闻记者采访活动提供必要便利和保障的根本原因。

新闻记者行使的采访权和报道权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代表了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代表了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总则第五条增加了新闻机构及记者的权益保护规定:“新闻记者持新闻记者证依法从事新闻采访活动受法律保护。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应为合法的新闻采访活动提供必要的便利和保障。”同时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干扰、阻扰新闻机构及其新闻记者合法的采访活动”。这一规定确保了记者依法进行的新闻采访活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涉及公共利益的职能部门不仅不能阻扰要提供便利。政府是人民的政府,记者又是为满足人民知情权而从事采访活动的,所以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有义务和责任保障新闻记者的合法采访活动并提供相应便利。这一规定应该说是中央政府进一步加强新闻记者权益保护制度建设的一个明显进步。

进一步强调对新闻机构的管理规范要求。修订前,新闻出版总署对新闻机构的管理要求主要放在新闻机构对记者证发证人员及范围的审核上,新《办法》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新闻机构对其新闻从业人员的管理规范要求。如第二十八条规定,“新闻机构应建立健全新闻记者持证上岗培训和在岗培训制度,建立健全用工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及时为符合条件的采编人员申领新闻记者证”,明确要求新闻机构必须为符合条件的工作人员及时申领记者证,明确要求建立健全用工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否则记者可以持证据提请申诉。这是为保障新闻采编人员利益而对新闻机构提出的要求,是专门针对一些新闻机构出现“新闻民工”现象而设置的条款;同时对新闻机构内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符合申领新闻记者证的人员,明确要求新闻机构必须“及时”申领,对从业人员长期从事新闻采编工作、新闻机构未及时为其申领记者证或不予为其申领记者证的,新《办法》专门作了处罚规定,这都将极大地促进新闻机构用工制度的规范,最真切和实在地维护广大新闻记者的合法劳动权益。

适当调整新闻记者证申领的条件和程序。结合近几年的新闻工作实践,新《办法》第二章对新闻记者证的发放条件和程序进行了部分调整。旧版《办法》规定,申领新闻记者证需要在新闻单位工作一年以上,新版修改为“在新闻机构编制内从事新闻采编工作的人员,或者经新闻机构正式聘用从事新闻采编岗位工作且具有一年以上新闻采编工作经历的人员”。

这一调整更加符合媒体人事体制和用工制度的变化。原先《劳动法》规定工作人员有一年试用期,因此旧《办法》的规定就意味着新闻记者要经过一年试用期之后再正式工作一年才能申领新闻记者证。调整后的规定更贴近新《劳动法》关于试用期的规定,意味着记者经过三个月试用期被正式聘用后,如之前又有从事新闻采编活动一年以上的经历或曾经是新闻记者的就可以直接申领新记者证。这一调整是适应当前媒体从业人员流动快这一新特点而做出的修改,对于维护从业人员的切身利益无疑又是一个进步。

加强监管

维护记者职业道德规范

维护记者权益是推进新闻出版业良好、快速发展的重要一环,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部分新闻从业人员职业规范与职业道德缺失,使得假记者、假新闻、有偿新闻等问题频发,引起社会公众的不满。针对此,新《办法》也对加强新闻从业人员监管提出具体细则,涉及到记者自身、新闻机构、各级主管部门等。

进一步加强新闻记者职业规范的要求。旧版《办法》将管理重点放在对记者证件的管理上,对记者职业规范要求的规定比较宏观。面对日益凸显的部分记者职业道德缺失、在新闻出版活动中严重违法乱纪等问题,新《办法》在对记者职业规范的要求上作出了一定调整。第十八条规定:“新闻记者使用新闻记者证从事新闻采访活动,应遵守法律规定和新闻职业道德,确保新闻报道真实、全面、客观、公正,不得编发虚假报道,不得刊播虚假新闻,不得徇私隐匿应报道的新闻事实。”第十九条还规定:“新闻采访活动是新闻记者的职务行为,新闻记者证只限本人使用,不得转借或者涂改,不得用于非职务活动。”

这两条规定对于规范新闻采访活动具有深远意义。近几年来,部分记者因为从事与记者职务有关的有偿服务、中介活动,借新闻采访工作牟取不正当利益,使得公众对记者形象的认识一落千丈,民间甚至出现“防火防盗防记者”的说法,新《办法》首次对新闻采编活动进行了规范,具有突破性的意义,这为今后进一步推进新闻法规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进一步强调新闻机构对从业人员的选择与监管。新闻机构是选择新闻从业人员的第一环节,为其提供工作平台的同时必须强化对所在媒体新闻记者的监督管理。新《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新闻机构须履行对所属新闻采编人员资格条件审核及新闻记者证申领、发放、使用和管理责任,对新闻记者的采访活动进行监督管理,对有违法行为的新闻记者应及时调查处理”及“新闻机构不得聘用存在搞虚假报道、有偿新闻、利用新闻报道谋取不正当利益、违法使用新闻记者证等不良从业记录的人员”。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尽管国家宏观调控及政府监管措施不断完善,但由于市场具有明显的逐利倾向,使得个别新闻机构出于经济利益考虑聘用不合格的采编人员,新《办法》对此作出专门规范,在源头上为堵截不合格从业者进入新闻队伍提供了保证,同时赋予了新闻机构对有违法行为的记者及时处理的权力。

为深入打击假记者、假新闻机构提供强有力行政保障措施。针对社会屡屡出现的假记者、假新闻机构败坏新闻单位形象而有关行政部门又无法作为的情况,进一步遏制假记者、假新闻机构的存在对新闻事业造成的越来越严重的不良影响,新《办法》第十七条规定:“新闻机构非采编岗位工作人员、非新闻机构以及其他社会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假借新闻机构或者假冒新闻记者进行新闻采访活动。”同时新《办法》第三十七条还规定了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可联合有关部门对假冒者没收违法所得、处以三万元以下罚款等行政处罚措施,这为进一步深入打击假记者、假新闻机构提供了强有力的行政保障。

强化监管,完善申领、公示与年检规范的要求。新《办法》强化了对新闻记者的监管措施,第二十六条规定“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根据调查掌握的违法事实,建立不良从业人员档案,并适时公开”。第二十九条规定:“新闻机构每年应定期公示新闻记者证持有人名单和新申领新闻记者证人员名单,在其所属媒体上公布‘全国新闻记者证管理及核验网络系统’的网址和举报电话,方便社会公众核验新闻记者证,并接受监督。”以上两条进一步对记者证持有人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对于维护记者形象、为社会各界辨别真假记者提供了有效途径。

新《办法》还完善和细化了对新闻记者证的年检要求,不仅明确了由新闻出版总署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以及总政治部宣传部新闻出版局分别负责中央新闻机构、地方新闻机构和及武警部队的新闻记者证年检工作,而且明确规定了年检的统一时间、主要内容、审核程序等方面的管理要求。同时明确规定对未按期参加年检的新闻记者证由发证机关注销。这一规定将极大地促进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对新闻记者在本行政区域内的新闻采编活动进行有效监督管理。

进一步完善相关机构及人员的法律责任。新《办法》将修订前的《监管与责任》一章拆分为《监督管理》与《法律责任》两章,丰富和充实了监督管理的有关要求,细化了相关机构及人员违法问题的法律责任。在监督管理方面,增加了中止记者证的行政措施,第三十一条规定:“新闻记者涉嫌违法被有关部门立案调查的,新闻出版总署可以通过‘全国新闻记者证管理及核验网络系统’中止其记者证使用,并根据不同情形依法处理。”在第五章《法律责任》中,不仅对规章中有关禁止性规定都有逐条相对应的责任追究,而且按照新闻机构、新闻记者以及社会人员在新闻记者证管理中出现的违法问题进行了分类处理的规定,有利于各有关单位及人员明确责任,更有利于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开展行政处罚工作。

篇2

在中国取得新闻记者资格,必须具备以下条件:首先,必须隶属于新闻机构。而设立新闻机构必须经过国家有关行政部门批准。其次,必须是在新闻机构编制内或者经正式聘用,专职从事新闻采编岗位工作。换句话说,中国不承认自由新闻记者,新闻记者必须有自己的单位。由于《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所称的新闻机构只限于报纸、期刊、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电影制片厂,所以,网络媒体从业人员也不能取得新闻记者资格。

显然,这样的制度,有利于净化新闻市场,也有利于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加强对新闻记者的管理。但是,这样的制度存在明显漏洞,那些活跃在中国境内的外国新闻记者,经常以网络媒体的名义从事采访报道活动,按照外国记者管理的规定,只要他们来自于新闻机构,或者持有新闻机构提供的证明,就可以在中国境内采访报道。这对于中国的网络媒体并不公平。

新闻记者的采访报道活动,是一种缘自于公民宪法基本权利的民事行为。因此,对新闻记者不能采取身份式管理,而应该采取契约式管理。是否为新闻记者,不应看其是否隶属于新闻媒体,而应该考察其行为是否属于采访报道活动。如果属于采访报道活动,那么,即使没有参加资格考试获得新闻记者证,其权利也应该得到尊重。

从行业发展历史来看,新闻记者管理大体上经过了自由设立、特许设立、准则设立三个阶段。在准则设立阶段,国家颁布法律不是为了限制竞争,而是鼓励新闻行业自由竞争,任何公民只要从事采访报道活动,符合法律的规定,都应该被视为新闻记者。实行准则设立制度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强化新闻行业自律以及对记者行为的监管。如果记者违反职业道德或者国家的法律,那么,自律组织或者国家监管机构可以对其作出严厉处罚。

另外,记者采访公民或者市场主体的时候,必须与公民或者市场主体签订采访合同。这种合同既可以是口头合同,也可以是书面合同。现在一些新闻记者之所以死缠烂打,强迫新闻事件当事人发表意见,原因就在于中国实行非常严格的新闻记者准入制度,少数新闻记者以为自己拥有特权,所以,在采访报道的过程中不尊重新闻事件当事人,结果导致许多以采访报道的名义损害公民权利的事件出现。

允许每个公民成为新闻记者,并非允许公民自由地窥探他人的隐私,而是要制定严格的侵权行为法,限制公民或者新闻记者的采访报道活动。假如公民打着新闻采访的旗号,在采访的过程中刺探他人隐私,或者在新闻作品中涉嫌诽谤,贬低他人人格尊严,那么,受害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讼,要求新闻记者或者自称新闻记者的公民赔礼道歉,并且就精神损害承担赔偿责任。

篇3

记者站管理相关规定如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报刊记者站的管理,保障报刊出版单位依法开展新闻采编活动,根据有关法规和国务院决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报刊记者站的设立及其监督管理。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报刊记者站,是指境内报刊出版单位根据新闻业务需要在其登记地以外地区设立的从事新闻采访、组稿等活动的派出机构。

报刊记者站不具有法人资格。

第四条 报刊记者站依照本办法设立,可以依法从事与其报刊业务范围相一致的有关新闻采访、组稿等活动。

报刊记者站名称由报刊名称和记者站所在行政区域或者单位名称组成。

第五条 除报刊记者站以外,报刊出版单位不得以办事处、通联站、工作站等名义设立从事新闻业务活动的其他派出机构。

报刊出版单位设立的从事出版物发行、广告等经营业务的其他机构不得从事新闻业务活动。

第六条 未经批准,任何机构和人员不得设立报刊记者站。

任何机构和人员不得假冒、盗用报刊记者站名义开展活动。

第二章 报刊记者站的设立

第七条 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设立并获得报纸、期刊出版许可证,同时有新闻采访业务的报刊出版单位,根据其新闻业务需要,可以申请设立记者站。

期刊设立记者站仅限于新闻性期刊,其他期刊和教学辅导类报纸、文摘类报纸、高等学校校报等不得设立记者站。

第八条 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派,全国性社团组织及其直属单位,国有大型企业等单位主管的报刊出版单位可以在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城市设立记者站。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机关报社和省级单位主管的报刊出版单位可以在本省、自治区所辖的地、市、州、盟或者本直辖市所辖的区、县设立记者站。

各地、市、州、盟党委机关报社,可以在本地、市、州、盟所辖的市、县设立记者站。

报刊出版单位在符合规定的各区域只得设立一家记者站。

第九条 报刊出版单位设立记者站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本办法第七条规定并确有新闻采访需要;

(二)报刊出版单位具备有效管理记者站的条件和能力,报刊出版单位及其已设立的记者站近两年内未出现违反新闻出版法规、规章的问题;

(三)记者站采编人员须为符合申领新闻记者证条件的报刊出版单位专职人员,记者站站长须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并有5年以上新闻采编工作经历;

(四)记者站有固定的办公场所;

(五)记者站有报刊出版单位提供的维持日常工作的经费;

(六)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

除前款所列条件外,还须符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对报刊记者站总量、结构、布局的规划。

第十条 本办法第八条第一款所列报刊出版单位在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城市设立记者站,须经设站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审批。

因特殊需要必须在规定范围以外设站的,须向设站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特别申请,提出需要在设站地区进行长期采访的充分理由,经审核批准后,方可设立。

第十一条 本规定第八条第二款、第三款所列报刊出版单位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设立记者站,须经设站地的地、市、州、盟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审核同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批准。

因特殊需要在规定范围以外跨省设立记者站的,须经报刊出版单位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向设站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特别申请,提出需要在设站地区进行长期采访的充分理由,经设站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审核批准后,方可设立。

第十二条 报业集团、期刊集团或者拥有多家子报子刊的报刊出版单位可以该集团或者报刊出版单位名义设站,其属下报刊不再单独设站。

第十三条 报刊出版单位设立记者站,须依据本办法第十条、第十一条的规定向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提交申请书和有关材料。

申请书内容包括:

(一)设立记者站的理由;

(二)记者站的业务范围、活动方式;

(三)报刊出版单位对记者站的管理方式、管理制度和必要的保障条件及管理责任等。

有关材料包括:

(一)记者站人员基本情况及其从业资格证明;

(二)报刊出版单位出具的符合本办法规定的记者站人员编制或者劳动合同等证明文件;

(三)报刊主管单位同意设立记者站的文件;

(四)报刊出版单位出具的记者站经费来源证明;

(五)记者站办公场所的有关证明等。

第十四条 经批准设立的记者站应持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的批准文件,于15日内到设站所在地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办理登记注册手续,填写《记者站登记表》,领取《记者站登记证》。

第十五条 《记者站登记证》的有效期及换发时间,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规定。

第十六条 报刊出版单位负责记者站筹备工作的组织或者人员在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批准设立记者站前,不得以记者站或者记者站筹备组织的名义对外开展活动。

第十七条 报刊出版单位不得以派记者驻地方长期工作方式代替设立记者站。

第三章 报刊记者站的人员及活动

第十八条 报刊出版单位须在记者站登记后三个月内派遣记者到记者站开展工作,并在其到岗前为其申领新闻记者证。

报刊记者站的新闻记者证应注明报刊记者站名称。

第十九条 报刊记者站的驻站记者人数不超过5人,按照本规定第十二条设立的记者站驻站记者人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

第二十条 报刊记者站工作人员须为报刊出版单位正式在编人员或者与报刊出版单位签有劳动合同的专职人员。

在报刊记者站从事新闻采访活动的人员必须是持有新闻记者证的新闻记者;未持有新闻记者证的人员不得在报刊记者站从事新闻采访活动。

报刊记者站不得自行聘用工作人员从事新闻采访活动。

第二十一条 报刊记者站不得设在党政机关,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不得兼任报刊记者站工作。

第二十二条 报刊记者站不得从事与新闻采访无关的其他活动,不得以报刊记者站名义新闻,不得从事出版物发行、广告、开办经济实体及其他经营活动,不得利用行政权力摊派发行,不得设立分支机构。

第二十三条 报刊记者站及其工作人员不得以新闻机构、报刊记者站或者新闻记者名义谋取不正当利益,不得以新闻报道为名要求采访对象订报刊、做广告、提供赞助或者从事经营活动,不得搞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不得从事违反新闻职业道德的活动。

第二十四条 报刊记者站工作人员发生变更,报刊出版单位应在15日内持有关材料报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五条 《记者站登记表》的登记地址、电话等项目发生变更,报刊记者站应在15日内持有关材料到登记机关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第二十六条 报刊出版单位终止其记者站业务活动,应及时向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提交书面报告,并到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手续,交回《记者站登记证》。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七条 新闻出版总署负责对全国报刊记者站进行监督管理,地方各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设立的报刊记者站进行监督管理。

下一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应定期向上一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报告报刊记者站设立、变更及其监督管理情况。

第二十八条 报刊出版单位应履行管理职责,监督记者站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开展活动。对报刊记者站及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须及时向新闻出版总署和报刊记者站所在地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报告,并依法追究报刊记者站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第二十九条 报刊记者站须接受新闻出版总署和所在地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并按时向所在地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缴送样报样刊。

第三十条 报刊记者站年度核验每年一次,年度核验工作每年2月开始,4月15日前结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须在4月30日前,将本地报刊记者站年度核验情况报新闻出版总署。

第三十一条 报刊记者站年度核验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统一组织。报刊记者站须按时参加年度核验。年度核验内容主要为:记者站工作情况、记者站登记项目变更情况、记者站及其工作人员有无违法情况、记者站记者持有记者证情况等。

年度核验材料包括:

(一)报刊出版单位提交的记者站工作评估报告;

(二)记者站本年度发表新闻报道的目录及其样报样刊;

(三)其他必需的有关材料。

第三十二条 登记机关在年度核验中发现报刊记者站存在违法行为,应责令其立即改正;违法情节严重的,其年度核验不予通过。

报刊记者站未通过年度核验的,由登记机关注销登记。

第三十三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可根据报刊记者站发表新闻报道的数量、质量等情况,对其新闻采编活动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实行退出机制。

被确定退出的报刊记者站,由登记机关注销登记。

第三十四条 报刊记者站被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依法撤销的,须及时到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手续,交回《记者站登记证》。

报刊记者站注销登记后,登记机关应于20日内在当地主要媒体上予以公告。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报刊出版单位及其记者站、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的,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视其情节轻重,可采取下列行政措施:

(一)通报批评;

(二)责令公开检讨;

(三)责令改正;

(四)责成主管单位、主办单位监督整改。

本条所列行政措施可以并用。

第三十六条 报刊记者站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由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责令报刊出版单位限期改正;报刊出版单位未按期改正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注销该记者站:

(一)报刊记者站已不具备本办法第九条规定要求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未按规定开展工作的;

(三)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一条,未按规定参加年度核验的。

第三十七条 报刊出版单位有以下行为之一的,由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给予警告:

(一)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以报刊记者站或者记者站筹备组织的名义对外开展活动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以派记者驻地方长期工作方式代替设立记者站的;

(三)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六条、第三十四条,未办理注销登记手续的。

第三十八条 报刊出版单位、报刊记者站有以下行为之一的,由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给予警告,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撤销该记者站:

(一)违反本办法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违规设立报刊记者站或者派驻、使用人员的;

(二)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从事有关活动的;

(三)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未按规定办理备案、变更手续的;

(四)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八条,未履行管理职责的;

(五)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九条,不服从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管理或者未按时缴送样报样刊的。

第三十九条 报刊出版单位以及其他境内机构和人员有以下行为之一的,由新闻出版行政部门予以取缔,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本办法第五条,以办事处、通联站、工作站等名义设立从事新闻业务活动的其他派出机构;

(二)违反本办法第六条,擅自设立报刊记者站或者假冒、盗用报刊记者站名义开展活动的。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境内报刊出版单位的分社从事新闻采访、组稿等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四十一条 本规定所称《记者站登记表》、《记者站登记证》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统一印制。

第四十二条 本办法自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2005年1月10日新闻出版总署颁布的《报社记者站管理办法》同时废止,本办法生效前颁布的与本办法不一致的其他规定不再执行。

 

记者站管理相关规定相关文章:

1.报刊记者站管理办法

2.记者团管理规章制度

3.报告厅管理使用办法

4.2017航班正常管理规定全文解读

篇4

以刑事手段处理未经查实的言论

2010年7月,《经济观察报》记者仇子明不幸成为“记者被通缉”这一新闻事件的主角。刑事拘留是一种剥夺公民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只有在确有必要时才能采用。所谓“确有必要”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拘留的对象必须是正在实施犯罪的人,即现行犯,或是有证据证明具有重大犯罪嫌疑的人;第二,拘留的条件必须具备法定的紧急情形。据此,我们推断,警方对仇子明作出刑事拘留的决定应该依据于下述理由:其一,仇子明是现行犯或者是有证据证明的具有重大犯罪嫌疑(其采写的四篇反映凯恩股份违规交易的报道)的人;其二,仇子明具有正在实行“犯罪”(采写并发表了凯恩公司关联交易、改制问题的连续报道,或许还有后续报道)和“被害人”凯恩公司到公安机关指认仇子明“犯罪”(报道失实,损害公司商业信誉)的情形。

我们发现,对于仇子明这个“重大犯罪嫌疑人”而言,证明其可能有罪的重要证据只是他采写的几篇报道和被批评者、被监督对象的单方指认。对于一个仅仅是可能失实的新闻报道,直接对报道的记者施以刑事强制手段,不禁让人不寒而栗。

尴尬处境:记者被打不新鲜

与记者因其新闻报道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相比,在采访领域,尤其是负责调查性新闻的记者,更容易遭遇来自采访对象的阻挠、殴打、拘禁、砸毁采访器材等意外情况。

由于攻击报复行为多出于“威胁”“教训”之意,通常不会造成特别严重的后果,可以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给予行为人相应惩罚,受到侵害的记者或新闻单位也可以提起民事侵权诉讼。可是,有多少打人者在逃之夭夭后能被迅速抓获?从表中的几个例子可以看出,事件最后大多不了了之,也很难搜寻到相关的后续报道。当记者维护公共权益的正常采访报道遭遇危险,特别是人身安全不能得到应有的保障时,如何拯救“记者劫”?

舆论监督中,记者如何保护好自身权益

首先,面对暴力,记者应当依法维权。新闻记者究竟可以依照哪些法律法规来维护自己的权益?除了我们所熟悉的宪法权利(一般认为,舆论监督是一项宪法权利,它的依据来自于《宪法》第35条和第41条关于公民言论、出版自由以及对公民就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权利的规定)、民事权利(人身权和财产权)外,一旦侵害比较严重,还可以依照我国《刑法》相关规定,追究施暴者的刑事责任。此外,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自2007年至2009年相继了关于加强保护新闻采编人员合法权利的《通知》和《报刊记者站管理办法》《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其中对干扰、阻碍、报复、陷害新闻机构及其采编人员依法开展舆论监督,造成恶劣影响的行为做了相关处理意见规定,增加了关于保障新闻媒体及其分支机构、新闻记者的合法新闻采访权、舆论监督权等相关权益,维护新闻机构、采编人员和新闻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特别是保障新闻记者的知情权、采访权、发表权、批评权和评论权,{1}从法规制度上加强对记者权益的保护。

其次,审慎对待单一信息源,多方求证,避免报道失实,遵从职业规范,可以减少伤害,规避记者职业生涯中最基本的风险。特别是在批评性、调查性报道当中,这种“怀疑精神”更为可贵,“贵”就贵在此类报道的要义在于客观真实,唯有如此才能让新闻报道经得住推敲和检验,也有利于保护记者本人。信息源固然很重要,但是仅有单一的信源也是一件极具风险的事情。信源“单一”的最大问题是不准确,甚至有可能是虚假的,掺杂着复杂的利益纠纷。仍以“仇子明事件”为例,据媒体后来的报道显示,杭州紫晶置业与凯恩集团之间有着数年的恩怨纷争,而仇子明在采访中的报料人正是紫晶置业的财务总监。这样一个“宿敌”提供的线索是否真实可信,就要求记者以客观而中立的精神、踏实且过硬的采访予以甄别判断。事实上,如果仇子明不直接采用利害关系人提供的情报,或者说即使采用但通过第三方尤其是公权机构予以确证,王白浪就很难找到机会控告仇子明。{2}

最后,记者应学会自我保护,增强证据意识。自我保护的首要做法是要自正其身,坚决抵制各种各样的诱惑,避免自己被拖入与职业身份不符的利益纷争当中。另外,要注意收集和保存采访证据,这不仅是搞好舆论监督的关键,也同样是记者自我保护的需要。一旦因批评性报道被诉,记者要有充分而有效的证据准备。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证据分为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七种,除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由司法机关依法收集外,其余证据均可由记者自行收集。记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使用不同的收集方法,如收集充分的书面材料,尽可能是原件,并注明来源;利用电子设备进行录音、录像、照相等材料收集等,即便一方当事人不接受采访,记者也应当保留注明其“拒绝采访”内容的证据。根据《民法通则》第135条、137条的规定,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期为两年,如果被报道方曾提出过更正要求或赔偿要求的,诉讼时效是重新起算的。由此可见,证据保存的时间应当至少在两年以上。对于记者而言,证据的收集、利用和保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新闻报道日后引发了侵权纠纷,或被当事人一方揪住不放“秋后算账”,充分有效的证据会帮助记者及新闻媒体排除危险。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 栏目责编:胡江银

注释:

篇5

关键词:网络电视新闻报道 传统电视新闻报道 冲击 取代

近日,国家广电总局消息。央视网正在筹备国家网络电视台,拥有独立的新闻采编权,其研发基地将着力解决国家网络电视台的巨大流量负荷等技术问题。国家网络电视台的筹建,引发了新一轮关于网络电视新闻报道与传统电视新闻报道较量的讨论。网络电视新闻报道是否会冲击传统电视新闻报道?这就涉及了什么是网络电视新闻报道,什么是传统电视新闻报道。我们先来看看电视新闻和网络新闻的定义。

“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图像、声音、文字为符号,对新近发生的事实所作的报道。电视新闻是电视各种新闻报道形式的总称。”。“电视新闻,是借助电视传播的视听符号,对变动的事实的及时报道。”“网络新闻是指传受基于Internet的新闻信息,具体来说。它是任何传送者通过Internet或再,而任何接受者通过Internet视听、下载、交互或传播的新闻信息。”“网络新闻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新闻,其途径可以是万维网网站、新闻组、邮件列表、公告版、网络寻呼等手段的单一使用或复合使用,其者(指首发)、转发者可以是任何机构也可以是任何人。”

上述定义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电视新闻和网络新闻的内涵,有一定的道理和价值。由这些定义我们可以推论。在界定网络电视新闻报道和传统电视新闻报道时。可以这样认为,网络电视新闻报道和传统电视新闻报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电视新闻报道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新近变动和正在变动的事实报道和评论,其传播手段是互联网;传统电视新闻报道是指通过电视传播的新近变动和正在变动的事实报道和评论。其传播手段是电视。广义的定义着重于从媒介的角度出发。因此,电视台所制作的新闻报道在网络上的传播也属网络新闻报道,被搬到电视荧屏上的网络新闻也属于电视新闻报道。但从狭义来看,网络电视新闻报道应特指由网络媒体原创的新闻报道。电视新闻报道应特指由电视台采编播报的新闻报道。本文探讨的问题是基于狭义的网络电视新闻报道和传统电视新闻报道。

网络电视新闻报道异军突起

网络电视新闻报道作为新兴的电视新闻报道方式,其优势是十分明显的。它既吸收了传统电视新闻报道的优势,又克服了它的很多缺点。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的优势:

实现点播式的个性化服务。传统电视新闻报道是一种“你播我看”的服务模式,提供什么内容,何时提供,都由电视台控制。在时间流当中,传统电视新闻节目按顺序播出。观众只能按时间顺序被动接收其音频、视频信息,缺乏主动的选择性。受众观看电视节目时只能在同一时间选择一个频道,其自只表现在看或者不看,以及对频道的选择上,收看时间上也受到很大的限制,除非使用专门设备将节目录制下来,否则很难反复观看和保留电视节目。

收看网络电视新闻则可以进行点播,电视节目更加个性化,满足了受众自由选择节目的需要。网络电视新闻也突破了传统电视新闻的时间限制。网络新闻媒体只要将新闻报道的视频到网络服务器上就完成了工作,受众在此后随时可以上网下载、观看新闻报道,信息的发送与接收过程不需要同时进行。对于现代人来说,工作繁忙。空闲时间有限,很难固定一个时间在电视机前收看新闻节目。而且对于特定的个人来说,对某些新闻节目可能更感兴趣,想了解更多,对有些新闻节目并不关心,网络电视新闻节目使点播式的个性化服务成为可能。

实现实时互动。传统电视新闻报道是面向广大观众的单向传播,节目的播出效果难以及时反馈。尽管陆续有了包括信件、电话和短信等通信手段在内的观众反馈方式和专业机构的收视调查,有了音像制品的制售与流通,但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交流还是缺乏及时和有效的双向互动,更难以实现观众对媒体的接近权和使用权,当代社会中公众所应享有的话语权在很大程度上得不到实现。

而网络电视新闻报道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种交互式服务。由于网络特有的技术特点,只要身边有联网电脑。关注新闻时事的人就可以在收看新闻报道的同时通过互联网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它不受时空限制,更不受电视等传统媒体对公众发表言论的选择权限制。网络电视新闻可以实现媒体与受众、受众与受众之间的实时互动,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受众参与的积极性。这些是传统电视新闻报道望尘莫及的。

承栽海量信息。传统电视新闻报道每天最多只有24小时的播出容量。而网络的存储空间无限大。承载信息的扩充性是无限的。这使得网络电视新闻报道可以作大量深入报道,以及相关的花絮、链接,只要感兴趣受众就可以大量获取,受众可以得到更加丰富的节目资源。如今的受众往往不满足于单一的事件新闻报道,而是随着接受水平的提高和参与意识的增强。希望得到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信息,网络电视新闻报道跨时空、超文本、大容量的特征使这种需求成为可能。可以随着新闻事件的纵深发展,不断专题报道充实最新最快的信息,在海量信息的支撑下逐步向深层次发展,信息的深度和广度都大大增强。

便于有针对性地投放广告。网络电视新闻报道的受众在观看新闻节目时,需要点击或下载。这就使得收视效果能得到及时、准确的反映。哪个网络媒体拥有最广泛的受众,哪个网络电视新闻栏目最受观众喜爱,一目了然。便于广告商投放广告。同时。网络媒体可以方便地通过互联网技术获取观众的相关信息,包括喜欢观看什么新闻、对什么内容感兴趣等,从而得知其有可能对哪些广告感兴趣。这就创造了巨大的广告商机,使广告商能有的放矢地投放广告。得到更高效的回报。

网络电视新闻报道拳脚受缚

传统电视新闻报道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和发展,所形成的优势是如今的网络电视新闻报道不能望其项背的,网络电视新闻报道尚处于“婴儿期”,来自技术、政策、内容等方面的制约因素使其拳脚未能得以施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带宽、流量成为“短板”。如今的传统电视新闻报道技术已十分成熟。在各种数字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后。高清晰度电视又

已经开发成功。电视媒体的优势更加扩大,同时数据量也成倍增长。而网络电视新闻如今技术尚未成熟,带宽、流量成为网络电视新闻发展的“短板”。网络电视新闻报道下载速度太慢、播放质量不高,当网络流量较大时,需要较长的缓冲时间,甚至在新闻节目播出当中会遇到“卡住”的现象。稳定性、连续性差。据国外媒体报道。调研机构ABI Research认为,目前日益增长的Web TV业务已经导致带宽出现瓶颈。据估计,中国目前的网络带宽容量仅仅能承受5%的宽带用户使用网络电视服务,以2600万宽带用户的数量来计算,即只能支撑130万IPTV用户。目前占主流的ADSL宽带网络能否高效承载网络电视新闻,将面临很大的挑战,网络电视新闻报道所占用的带宽远远高于其他文字或图片网络报道,要获得用户接收的电视新闻报道质量。网络带宽至少需要2M bps,目前的ADSL网络却很少能达到这个目标。此外,在某些突发事件发生后,网络电视新闻的流量可能会在瞬间大增,按照传统的传输方式,不可能支撑这么大的流量。网络直播容易导致死机现象。因此,网络电视新闻报道只有解决带宽、流量负荷等技术问题,才能不逊于传统电视新闻报道。

法制尚不健全、管制尺度未放开。目前,规范网络电视新闻传播的仅有《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和《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条例规定,法律法规尚在不断完善和健全的过程当中,这就给网络电视新闻传播带来随意性和不规范性。也正是由于网络电视新闻传播法规的不健全,对网络电视新闻报道的新闻管制就不能一下子放开。在政策层面,目前广播电视部、信息产业部在网络电视新闻报道方面的监管重合。没有政策明确现在这块业务到底应该归属哪个部门管辖,这就容易导致管制重复或管制空白地带。令媒体无所适从或令一些侵权、不实报道有空可钻。

内容可信度未获认可。现在的网络电视新闻报道在内容上仍未发展起来。在新闻报道内容的可信度方面,与传统电视新闻报道还有一定差距。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像采集与编辑同样是属于高科技领域。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还需要大量具有丰富经验的节目策划制作人员进行节目制作。传统电视新闻报道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观众心目中有了一定的地位。一些栏目、主持人成为权威信息的代表。形成了观众信任的品牌。这是网络电视新闻所不能比拟的。网络电视新闻报道获取信息容易。甚至可能是非专业的网民用手机拍摄新闻事件。这就使受众对网络电视新闻报道产生了不信任。网络开辟了一个自由发表意见的空间。但这一事实也会削弱它作为有信度的信源价值。目前,网络电视新闻报道在完整性、客观性、诚实性、准确性方面还无法与传统电视新闻报道相比。

采访权受限。目前,大部分网络电视新闻媒体还不具备采访权,没办法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客观上影响了网络电视新闻报道的发展。获得“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的网站也寥寥无几,网络电视新闻媒体的采访权未得到真正行使。2009年全国换发新版记者证时,对网络媒体工作人员申领新闻记者证尚有限制,依托有新闻采访资质的传统媒体的网站新闻从业人员,要以传统的新闻单位工作人员的身份申领记者证。商业网站则没有新闻采访资质,不能申领新闻记者证。

网络电视新闻报道对传统电视新闻报道的冲击

基于以上分析,网络电视新闻报道目前仍停留在利用传统电视视频资源的阶段,带宽不足、节目内容太少和播放质量不高等技术问题正是它的“短板”。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虽然还未触动网络电视新闻报道的神经,但也只是一个时间问题。采访权的缺失使其难施拳脚,可信度也屡遭质疑。由于这些原因,网络电视新闻报道在短期内取代传统电视新闻报道是不可能的。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它将与传统电视新闻报道并存。并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