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体育游戏范文

时间:2023-04-01 18:35: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班体育游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班体育游戏

篇1

关键词: 小班幼儿 体育游戏 新设计

游戏是人类的社会行为,自古以来,各个时期的人们都在追寻游戏、热衷游戏、感受和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而爱玩游戏也是每个孩子的天性,游戏一直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孩子。游戏作为幼儿园的一项基本活动,究竟如何开展是每位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体育游戏在游戏中占有主导地位,更是幼儿最喜爱的一项活动。

体育游戏是一种综合“运动”、“游戏”和“指导”三个要素的身体练习活动。这三要素缺一不可,否则不能成为体育游戏,相辅相成,合理分配,以锻炼为目的,以娱乐为形式,以指导为重点,否则就不能成为好的体育游戏。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曾说过:“健康之智慧寓健康之体魄。”洛克先生的这句智慧之语向我们揭示了健康的真谛。体育游戏是丰富多样的儿童游戏,是儿童最喜闻乐见、最热衷的一类。体育游戏对于儿童早期身体健康、智力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是教师和家长不可忽视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和儿童自发的、偶然的身体活动游戏相比较,那种经过挑选、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且形式多样的儿童体育游戏更具儿童化、故事化、形象化、情境化和趣味化特点,更富有人生价值和意义。

在实际工作中,我发现教师只要做有心人,把新的理念、思维的火花渗透在活动中,多反思、多改进,适当改编一些老游戏,使其目标和内容更适宜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兴趣需要,那么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下面,我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动作发展速度较快,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尝试模仿、重复他人的动作,但由于身体自控能力较差,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因此决定了他们的游戏更需要成人的反复引导,开展的游戏更要浅显易懂,符合他们的动作发展规律,谈谈一些小班幼儿体育游戏的新设计。

一、切西瓜

在传统的“切西瓜”游戏中,孩子们听着“切切切,切西瓜,我把西瓜切两半”的儿歌,当老师手切到两位小朋友中间时,需要两位孩子沿着圆圈朝相反方向绕圈跑回原位,显然对于刚入园的小班孩子来说,目标定位难度太高。

因此,我就把游戏改为在“切切切,切西瓜,谁要吃西瓜,我就切两半”的儿歌中,当老师手切到两位小朋友中间时,两个孩子拉着旁边小朋友分别朝圆心跑,这样,“西瓜”就切成两半,游戏结束。此游戏中,不但目标难度降低,同时儿歌也进行了适当改变,更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二、吹泡泡

在传统的“吹泡泡”游戏中,大家一起手拉手边走边念儿歌后,站成一个圆形,并在老师的指令下做变大变小、变高变低的动作,最后当泡泡碎掉后,孩子们四散跑,其中有几个孩子去追泡泡。这里存在的问题便是儿歌复杂,游戏过程复杂,小班孩子多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缺少互相追逐他人的经验,并且在四散跑的过程中不容易保护自己。

因此,我首先改变儿歌歌词:在“吹泡泡、吹泡泡,吹成一个大泡泡”的儿歌中,让孩子在老师的指令下做变大变小、变高变低的动作,并用大家一起拍手的声音作为泡泡碎掉的标志,既满足了孩子的需要,又在反复的变大变小、变高变低的动作中,使孩子的动作得到进一步发展。此游戏不但降低了儿歌的难度,更从小班幼儿的安全角度出发,使其动作得到和谐发展。

三、猫妈妈和猫宝宝

传统游戏称为“老猫睡觉醒不了”,体现为简单的师生之间的对话,缺乏动作的发展,对于孩子来讲,缺乏一定的挑战性。

篇2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是他们掌握基本技能和知识的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之一。那么,如何抓住孩子的这一心理特点,以幼儿最喜欢的游戏形式来建构我们的教学活动呢?我发现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玩一种游戏叫《山上有个木头人》。它之所以能吸引幼儿,是因为游戏中幼儿从运动到静止时,做出的各种滑稽有趣的定格动作。《小小建筑师》这节体育游戏活动,便是由这个游戏演变而来的。

活动目标:

l、通过游戏活动,发展幼儿走跑交替、跳跃及平衡的能力,体验游戏带来的乐趣。

2、通过游戏活动,发展幼儿四肢的协调性、柔韧性和动作的灵敏性,提高幼儿听信号做相应动作的能力。

3、培养幼儿的扩散性思维和协作能力。

活动准备:

l、红、黄、蓝、绿色的塑料圈每人四个。

2、红、黄、蓝、绿色的小旗各一面。

3、大鼓一面,柱子两根。

4、录音机、磁带。

5、场地布置如图。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引起兴趣。

幼儿人手一个小圈当方向盘举在胸前。

师:小建筑师们。今天我们开车去上班,好吗?

二、活动热身操。

(放音乐)工地到了,我们把车停好开始工作啦!

教师带幼儿做各种劳动的动作。如铲土、打桩、运砖等。

三、用圈来搭建迷宫。

为了让小动物们玩得更开心,我们打算在这个动物乐园里建两座大迷宫。今天就是请小建筑师们来建迷宫的。不过在建迷宫之前,我这个质量检查员要先检查一下你们的技术怎么样。

(一)熟悉鼓声,练习基本动作。

你们瞧,我们的工地上有一面大鼓。你们知道这面鼓是怎么用的吗?

l、熟悉鼓声。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它有三种敲法。(第一种——慢慢敲;第二种——快速敲;第三种——短促地敲鼓边。)这三种不同的声音分别可以用走、跑、跳以三种动作来表示,你觉得哪种声音用哪种动作表示比较合适呢?

2、听信号做动作。

幼儿根据不同的鼓声信号练习三种动作:慢慢敲——走,快速敲——跑,敲鼓边——跳。

3、扩散思维。让幼儿想象不同的走法、跑法和跳法。(如大象走、袋鼠跳等等。)

(二)分散练习,搭建迷宫。

l、提出要求。

你们看,我们跟前都摆着四个不同颜色的圈。现在请你们每一位建筑师都用这四个圈来搭建一个小迷宫,迷宫的形状可以是各种各样的。看谁搭的和别人不一样。

2、幼儿操作。

3、走跑练习。

迷宫造好了吗?那么搭得怎么样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请你们听着鼓声,绕着自己的小迷宫边走边看,检查一下自己的迷宫漂不漂亮。如果鼓声慢,我们就慢慢走;如果鼓声快,就快快跑;鼓声停,我们也要停,再做个漂亮的动作,好吗?

4、双脚跳跃练习。

刚才你们检查过了迷宫的形状和样子,漂亮吗?那么,它里面是不是很坚固呢?我们用另外一种方法来检查一下吧。你们瞧,我是用什么方法来检查的?(教师示范在圈内单脚跳和双脚跳)你们想试试吗?现在请你们也听鼓声边跳边检查迷宫的每个角落。鼓声停的时候,我会举起一面旗子。举什么颜色的旗,就跳到什么颜色的圈里。看谁跳得最好,做的动作最有趣。

(三)自由组合,合作搭建迷宫。

1、提出要求。

你们知道,一个人做事速度快,还是大家一起工作快呢?对了,人多力量大。那现在就请你们拿好自己的材料去找几个伙伴合作搭一个迷宫好吗?

2、幼儿操作。(自由组合)

3、走跑交替和跳跃练习。

你和好朋友的迷宫搭得怎样了?我们也用刚才的方法检查一下吧。

注意,在敲鼓面的时候,我们就绕着迷宫走;敲鼓边的时候,我们就在里面跳着检查;停下的时候,我会举两面旗于,你要动脑筋怎样同时跳 入这两种颜色的圈里。

(三)分组练习。

我检查了一下,看来你们造迷宫的技术都不错。现在,我正式宣布:这两座大迷宫的建筑任务就交给你们了!高兴吗?

1、提出要求。

现在,我们要分两队进行施工。男队在左边,女队在右边。看哪一队的建筑师合作得最好。

2、幼儿分组操作。

3、走迷宫,综合练习走、跑、跳及平衡等基本动作。现在迷宫大了许多,我们检查得时候要更仔细了。要听清楚鼓声,鼓声停的时候,我会举更多的旗子,你们也要动脑筋怎样同时进入这么多的圈里。

四、通过游戏《造高楼》来整理活动器具。

你们的迷宫造得这么好,小动物们一定会喜欢的。

(教师指着两根柱子)你们瞧,那儿的动物新村还有两栋高楼没建完呢,你们愿意帮忙吗?(让幼儿通过游戏的形式北朝鲜圈套入两根柱子上。)

篇3

【关键词】手指游戏;小班幼儿;语言能力;策略

由于小班幼儿知识经验少,语言发展弱,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而幼儿语言表达能力需要幼儿能够以语言为基础构建知识,在小班日常教学活动组织过程中,笔者发现手指游戏即通过灵活运用手指,并与儿歌、音乐等形式相组合的一种幼儿手指操活动,深受幼儿的喜爱,它以幼儿同时说儿歌做动作(缠、绕、张、合等)为主要形式,能够全面调动幼儿各方面器官,实现对其手眼协调能力及手指灵活性的培养,进而发展其语言表达、思维及想象能力和手部肌肉群,并使其右脑获得协调发展。下面笔者将从四方面入手与大家分享如何以手指游戏促进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一、激发幼儿兴趣,挖掘语言潜力

《指南》中明确提到: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那么,如何做到让幼儿想说敢说,同时获得说话机会并爱上说话积极应答呢?

首先就得激发幼儿对手指游戏的兴趣,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但由于小班幼儿的语言毫无连贯性、条理性可言,其又处在语言发展最为关键的阶段,所以要让幼儿对手指游戏产生浓郁的兴趣,就必须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指游戏与活动形式,通过趣味灵动的手指动作与字正腔圆的儿歌相配合,让小班幼儿在情感上获得轻松欢愉的体验,这样就能激发他们说与动的兴趣。一般情况下来说,可选择贴近幼儿生活实际的手指谣,这不但能够让幼儿产生学习欲望,还能带给幼儿真实的生活体验。例如:《包饺子》这首手指谣与生活息息相关,不仅童趣盎然还能再现幼儿生活经验。又如:《炒青菜》这首手指谣教学中,可借助娃娃家青菜、饺子等相关玩具,让幼儿回想娃娃家“炒青菜”的情景,并进行积极主动的交流。

接下来,教师则依据幼儿的回答用手指做出对应动作,循序渐进地诱导幼儿说出合理的描述语言。当幼儿被完全调动且取得一定经验后,他们往往会表现出极高的模仿兴趣和热情,进而在这类猜谜般的游戏中乐此不彼。

二、合理手指游戏,提高语言能力

我们要注重手指游戏与语言活动的相互融合。例如:在教幼儿燕子、蚂蚁等动物与树叶嬉戏的儿歌《秋叶飘》时,由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的客观因素,他们无法更好地理解该故事。为此,这就需要我们先简单的梳理故事内容,将之编成生动有趣的手指游戏,通过极具趣味性的手指游戏引导幼儿理解故事内容,并较好的掌握坐、爬、游等最基本的动词,这样幼儿才能清楚明朗用语言来表述。而这种为语言活动营造自由和谐的氛围,规避了枯燥单一的接受过程,能够给予幼儿欢愉的学习体验,使其在游戏玩耍的过程自然而然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还要注重与大自然接触,尽可能带领幼儿到教室外散步玩耍,让他们充分亲密的与大自然接触。此外,还要鼓励幼儿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所见所闻,并主动参与其中,与之展开语言交流,充分拉近与幼儿的距离,激发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例如:带领幼儿到户外去踏春,让幼儿自主寻找春的气息,有的孩子发现园内桃树花开满枝非常美丽,纷纷表现出对桃花有多少花瓣的疑问,这时教师不妨教幼儿学《桃花》的手指谣,因势利导让幼儿观察花瓣,并在有趣欢愉的氛围中不断提高自身语言表达能力。

三、借助游戏配合,协调语言合作

作为小班幼儿日常最喜爱的游戏,能够带给幼儿无穷的乐趣,使之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而在游戏中幼儿能够无拘无束的展开想象,成为游戏进行的主人,这对幼儿身心发展及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大有裨益。往往幼儿在手指游戏中并不满足独自一人游戏朗诵,更善于多人协同合作地展开游戏行为。为此,这就需要幼师充分重视,带领幼儿收集整理可供多人共同开展的手指游戏,使幼儿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更快速有效的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例如《五只猴子荡秋千》、《两只小鸟》等均可作为合作的手指谣。而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改编原有只能单玩的手指谣,赋予其更多合作动作,让幼儿在熟悉的手指谣中领悟到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并逐渐养成语言合作的良好习惯。

四、丰富手指动作,提高表达能力

手指与大脑同时运用,能够实现对人体大脑皮层的脑细胞激活。而手指游戏这种依靠手进行的游戏简单易懂,对小班幼儿的吸引力非常大。通常手指游戏过程中幼儿除了模仿原有动作,他们往往还会将其中简单的词句主动替换掉,也就是说幼儿具有一定的仿编创造能力和意识。例如:手指谣《拇指哥》,在不同的幼儿想象中手指动作的含义各不同,如歌谣第二句有的孩子会说:“中指食指并拢做把剪刀玩玩。”边说边做剪刀的模样;有的孩子说:“做双筷子好吃饭或夹面条吃。”一面说一面做夹菜吃饭的动作。因此,我们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积极寻找各种手指变幻的有趣影音视频给幼儿观看,以激发幼儿浓郁的手指动作研究兴趣和热情,让他们更加深入主动的参与其中,从而避免用成年人的惯性思维限制幼儿的思维发散。比如,我们先做出简单动作,然后让幼儿猜测动作代表什么,这样不但能很好的调动其积极性,还能丰富和激发其词汇量与创造性、灵活性,从而实现更准确清楚的语言表述。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手指儿歌对于幼儿来说更是一种生活感受。而基于手指儿歌之上展开的班级活动,一方面为幼儿创设提供了优质的外部环境和可操作内容,另一方面幼儿更获得了锻炼精细双手动作能力的机会,促使幼儿语言互动能力得到增强,更提高了幼儿手指游戏兴趣与模仿、记忆等全面能力,因此自然而然就能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主题活动;区域游戏;情境创设

什么是情境创设?“情境”是一个含义多重的词汇,多见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研究中。心理学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填补认知空缺、解决认知失衡的本能。情境就是利用这一特性,通过学习个体对客观事物作出主动反应,当运用内存的知识储备不能解决所面临的新问题时产生的一种不和谐、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主题活动和游戏在幼儿教育中有着同等的作用,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是不可相互代替的。主题背景下的区域游戏情境创设,即,区域活动内容与主题内容以及班级环境融为一体。我们认为环境、区域活动的主题、内容、形式应来自于孩子,并呈现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小班幼儿受年龄的限制,在动手操作方面、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比较欠缺,以主题环境为依托,推进区域游戏的进程,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

在实践过程中,以小班主题“小脚丫走春天”为例,设计了区域活动内容。

语言区:绘本阅读《春天》,看图书。目标:掌握看图书的基本方法,初步了解《春天》的大致内容。

美工区:春天的花、长长的柳条、多彩蝴蝶、装饰风筝、小蜗牛出来了等。目标:尝试用手指画、拓印、泥工等多种技巧表现春天的美。

益智区:贴花瓣、串珠子、拼图、做花篮等。目标:通过图形、颜色的比较运用学习5以内的数学。

生活区:春游、野餐等。目标:引导幼儿设计带宝宝春游的情节,感受合作游戏的乐趣。

自然角:小苗苗长高了、领养蚕宝宝、小蝌蚪生长记等。目标:观察感知植物的生长过程,认识并参与饲养小动物,初步了解其生长规律,培养对动物的关爱情感。

建构区:春天的花园。目标:运用各种插塑玩具、积木、小动物等物品,搭建春天的花园,利用插图片的形式,感知上下、里外、高低的空间感。

以上区域内容,结合主题内容作了详细的分界,并在其中设计了很多具体的活动,提出相应发展目标,并就材料的准备、教师的指导作出相应的建议,为情境创设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通过游戏这一富有情境的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和主动建构的能动性。就主题背景下区域游戏情境创设而言,主要从区角的设置、材料的准备及师幼互动等得以体现。

一、多样化区角显情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幼儿园环境的表述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其中突出了“创设”和“利用”,结合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进行区域内容的创设是情境化的凸显。在创设时,可以是多区单一内容或是多区多种内容。多区单一内容,即围绕一个主题设置多个区角,如围绕“小脚丫走春天”这一主题,在美工区设置春天的花、长长的柳条、多彩蝴蝶、装饰风筝、小蜗牛出来了等,在益智区设置了贴花瓣、串珠子、做花篮等。多区多种内容,则是按照不同的内容设置不同的区,如:建筑、插花、阅读、表演、编织等等。既有主题活动的延伸,对集体教学内容进行充实、提高和发散,又从实际需要出发,直接与集体教学内容挂钩。

幼儿通过操作各个区域中的互动情境,把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知识经验放置特定的背景中加以整合,使独立的个体经验相互交融,从而不断形成新的经验和体验,对相关事物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

二、操作材料促情境

小班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特点尤为突出,他们喜欢参加富有情趣的区域活动,喜欢摆弄形象、有趣、丰富的各种操作材料。材料是一种间接的情境教育手段,可以将教师的教育情境有目的、有意识地隐藏在其中,教师主导地位转化为隐性状态。如在游戏过程中,将示意图张贴在区域内,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看着示意图进行制作,示意图成了一位隐形的教师。游戏过程不是单向知识传授和机械模仿,教师间接调控教育过程,儿童则如入“无师”之境,有更多机会自我决定、自由选择、主动参与、充分交往、相互学习获得直接经验、体验各种情感。如上述方案中的生活区娃娃家,结合“春天”这个主题创设春游野餐情境,让孩子以更贴近原本真实情境的方式进行游戏。而那些各种单功能、双功能、多功能的材料混合呈现,多样而丰富,较高程度地进行整合,激发了孩子的兴趣,满足了不同孩子的需要。

三、师幼共创情境

有序的区域活动情境是重要的,教师与幼儿的共同参与,才能促进情境发展。首先,师幼共同准备区域材料,如自然物的采集、废旧物品的收集、图示的张贴等,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来创设情境。其次,把幼儿看作是活动的主体,观察、分析幼儿的行为,在适当的时候参与和指导。用“你能行”“你也来试一试”“这是为什么?”“你还有什么办法?”等语言来鼓励孩子大胆地进行探索,并多为幼儿提供交流的机会,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特别是小班的幼儿,鼓励他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会使他有一种成功感,逐渐地形成乐于交流分享的习惯。通过这样的言语交流,形成宽松、自由、和谐、自主的情境,使幼儿在完全宽松的氛围中游戏。有时,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发现并加以扩展引导。如:益智区“炫春天”的活动,幼儿在操作时有一定困难,教师需要适时介入,帮助幼儿熟悉游戏规则,引导幼儿学看图示。

小班的幼儿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耐心去了解他们的行为和想法,适时地给予指导。在活动中,教师的积极、主动参与会使幼儿的探索性、积极性更高。

主题活动与区域游戏活动是相互交融、携手发展的。要创设情境,教师就要先融入情境,身临其中,才能为幼儿所想、所为。

篇5

[关键词]听说游戏;语言表达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2-0004-02[作者简介]刘爱玲(1974―),女,江苏如皋人,本科,江苏如皋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戴庄幼儿园教师,一级。

幼儿语言表达能力需要幼儿能以语言为基础建构知识,使用这种语言去了解这个世界。他们需要倾听、理解、发现、学习表达自己的想法。小班年龄阶段的幼儿正处于学习使用语言的最佳期,应该抓住这一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创设语言发展的适宜环境,提供语言发展的良好策略,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有的幼儿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却存在发音不清晰、语序颠倒、代词使用混乱、发单音节多于发多音节、用词不规范、语句不完整等现象;还有个别幼儿虽然很愿意与人交流,但是由于想象的和表达的内容无法统一,语句不够清晰,在交流中产生一定的困难……由此可见,要使幼儿能较快掌握语言这个交际工具,教师对幼儿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听说游戏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语言教育活动,为幼儿的语言发展提供了某些特别的机会。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通过有效的手段将听说游戏置身于成人为其创设的积极言语环境中,让小班幼儿听得清、喜欢听、乐意说、自主说、高效说、有针对性地说,能有效提高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为幼儿终身的语言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示范得当,让孩子听得清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接受水平,教师的语言表达要慢和准,先让幼儿听得清、听得准,才能想去说、学得好。心理学研究表明,4-7岁的幼儿纯音听觉敏锐度之间的差别程度,要比成人差别程度大,而且年龄越小,这种差别越大。因此教师把握语速对幼儿理解语意尤为重要。为了让幼儿能听清楚教师的正确发音,笔者采用三种方法:1.简笔画绘图。对孩子难以理解的一些用语,用简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画出来,一些容易混淆的字、词,用一些卡通的符号来标注。2.录音朋友来帮忙。对孩子不容易听得清、说得好的词句,笔者模仿各种声音录下来放给孩子听,也让孩子来进行模仿游戏。孩子们在与老师、录音朋友互动的过程中倾听能力不断增强。3.听说游戏来增趣。例如,在小班听说游戏《找朋友》中,教师和幼儿拉成圆圈,请个别幼儿边念儿歌边拍手去找好朋友:“拍拍手,向前走,找朋友,握握手,我和你是好朋友。”被找的幼儿起立拍手说:“对对对,我和你是好朋友。”在示范时,教师边说儿歌边找好朋友,说到“我和你是好朋友”时应该说得比较慢而且要有慢动作,并加上自己亲热的肢体动作,孩子们就乐意倾听并参与到游戏中。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发音器官的发育不够完善,听觉的分辨能力和发音器官的调节能力还比较弱,极其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形成一定的语言定势。这时候,教师的启蒙作用尤其重要,教师的语言力求发音准确、用词得当,更能让孩子听清老师的指令和要求。

二、图文并茂,让孩子喜欢听

多媒体时代的到来让孩子们接触到更多的信息和更优质的教育。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尤其需要形象的语言、有趣的情节和夸张的动作。在众多的视频音频中,教师应把幼儿的需要放在第一位,选择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一些名牌节目进行剪辑,在固定时间给孩子看。幼儿通过多模仿、多观察、多议论、多练习,掌握正确的发音、丰富的词语,学会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造句,养成善于说话的良好习惯。如幼儿喜欢小小智慧树等短小的动画故事,教师可将其中的一些编成可以玩的听说游戏,在集体游戏中和幼儿一起玩。如在《刷牙歌》中,教师可以让幼儿两两一起玩游戏,一人做牙刷,一人做牙膏。在刷的过程中有节奏地刷,让幼儿无拘无束地学习各种发音,模仿发声动作,使他们的发音器官灵活、协调地活动,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教师在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的媒介下,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视听刺激,激发幼儿听和说的愿望。

三、融入生活,让孩子乐意说

一日生活皆教育,小班幼儿情感外露,以直觉形象思维和无意注意为主。教师在活动中创设充满趣味的活动,能够让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听说游戏场并不一定是在语言活动中,生活活动、教育活动、散步、洗手、户外活动都可以进行。如在点名活动中,笔者会以孩子的特征来点名:“红衣服的扬扬在哪里?”幼儿会说:“红衣服的扬扬在这里。”在说的过程中我会配以适当的表情和体态语,通过与幼儿随时随地地交流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对于每个幼儿,笔者都会找一个他们喜欢的特点来说。经常如此,幼儿的语言互相影响、积累,对语言的敏感程度和喜欢程度会逐日增加。如户外活动的拍球环节,幼儿们先徒手练拍球的动作,“拍一拍,跳一跳,拍得轻,跳得低,拍得重,跳得高,拍拍拍,滚掉了,嗤,漏气了”。幼儿们可以全班变成一个大皮球一起玩,也可以分成几个小组玩。最后练习拍球时就变得很有趣,幼儿们也会根据球的变化快乐地说话了。

四、动手尝试,让孩子自主说

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幼儿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发展的。要提高语言教育的效果,教师在活动区中应该投放丰富的成品材料和半成品材料,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与同伴的互动中大胆表达。如根据听说游戏《刷牙歌》,教师可在活动区角投放相应的表演材料,让幼儿跟着说、学着做。有的提供用玉米粒制作的牙齿模型和用旧的牙刷,按照提供的简单节奏图进行刷牙;有的则提供牙齿的平面图,让幼儿自己尝试粘贴,粘贴完了再进行游戏。如在主题活动《天才小厨师》中“食物变变变”,教师将食物的原材料贴在展板上,将变形后的食物贴在语言区的低柜上,让幼儿去找并送到展板上。

五、家园共育,让孩子针对说

家长是很好的教育资源,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和要求延伸到家庭,幼儿的学习经验便能得到巩固和强化。指导家长做好“说”的准备工作是教师的主要工作。家长根据实际的日常生活选择适合小班孩子谈论的话题很重要。如变天了,春天来了,路上的交通工具等。选择好后,家长要学会怎样和孩子一起观察,最后积累语言经验。如进行“桂花开了”这个观察活动,教师指导家长从桂花的颜色、大小,花瓣的数量,开之前的样子等方面引导孩子去观察,为幼儿储备感知经验。在幼儿有了感知经验以后,教师要求家长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再现感知经验。比如:幼儿园的桂花也开了吗?桂花的花瓣是不是一样多?你喜欢它们吗?为什么?这样以后,再在全班说,让全班进行分享。教师对幼儿所讲的内容要给予鼓励。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教师应该牢记游戏在幼儿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教育形式要生动活泼,能够启发幼儿的联想和想象。听说游戏作为提高小班幼儿语言表达的重要形式,要结合生活活动和其他各领域活动使语言教育充满乐趣,激发幼儿学习的内部动机,使幼儿说话成为乐趣。

参考文献:

篇6

观察时间:下午10:15 观察地点:教室 活动内容:户外活动

观察记录十点,孩子们向往的户外活动时间到了,我正在指导孩子们排队,发现范馨怿的衣服都湿了,就带着她回班换衣服,孩子们就都在其他老师的带领下下楼了,换号衣服后,我拉着范馨怿来到小操场,刚走进操场,黎又文就向我冲了过来。“老师,你怎么才下来?”他用手抓了抓头“你想我吗?”我忍不住笑了。“你呢?你想我吗?”“我……我想的。”他觉得有点难为情,用手蒙住了脸。“文文,老师帮小朋友换衣服了,所以现在才下来,不过,我很想小朋友,当然也想你。谢谢你!抱一下吧。”我拉着他的手,对着他微笑着。黎又文的小脸上顿时绽放出可爱的笑容。

分析:黎又文小朋友是个性格略显内向的孩子。虽然他十分愿意表达自己的一些想法,但是由于缺少一定的锻炼,就显得有些害羞。我首先他表示了感谢,虽然他的话语没有完全表现出来,但是我为他在交往上的进步而高兴;

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我没有急着让他回忆还有的话语,而是欣赏地鼓励他,相信在以后的日子中,他会更加活泼可爱,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会更强。

时间:20XX年3月

地点:操场

对象:赵XX

观察记录:今天户外体育活动,我们玩小老鼠钻洞的游戏,一开始我让孩子们自由的玩小老鼠找食物,孩子们个个都很兴奋,有的小朋友还大声说话,尤其是赵梅庭小朋友,到处跑来跑去,还不时推别的小朋友。我也及时提醒了她,可是没什么效果。当我们玩小老鼠钻山洞的游戏时,我设计了小老鼠跟妈妈去偷奶酪的游戏,我告诉孩子们在路上有个山洞,山洞旁边还有黑猫警长在守着山洞,我们在过山洞时要小心,不能发出声音,还不能碰到山洞的铃铛,否则黑猫警长听到了就来抓我们了。还特意告诉赵XX别给黑猫警长抓走了。我带着孩子们过山洞时每个孩子都静悄悄地钻过山洞,还弯腰钻过山洞。赵梅庭小朋友也跟着小朋友小心翼翼地钻过山洞。不像刚开始时大声喊叫了。我及时地表扬了她,她还很不好意思地对着我笑。

分析:赵XX是个比较活跃的孩子,集体活动时她总喜欢做些动作引起老师的注意,所以在上课时总是要时刻关注到她。小朋友也不太喜欢跟她一起玩。

措施:1.对于这样总是想要老师关注的孩子我们是不是先关注一下她,让她有了优越感从而使我们的教育达到更佳效果呢?

2. 在体育活动时尽量把要求说得更清楚些。

3.增加游戏情景,让孩子有目的地约束自己进行游戏。

4.及时表扬孩子。

活动情况:热闹的晨间锻炼开始了,随着孩子们陆续来园,操场上沸腾起来。集体做操环节,小朋友们都随着音乐节奏认真地做操,只见果果、妍妍两个小朋友站在原地不动,还不时的回头讲话,我看见了,连忙上前去提醒,可又过了一会儿,又停了下来。在后来的体育活动中,别人都快乐参与游戏,只见他们俩不停地在大型玩具周围的种植区来回奔跑,自顾自的开心玩。

分 析:1.最近在早晨的户外活动中,果果和妍妍很喜欢到后面的种植区去玩,当我询问时,他们说要找蜗牛,很喜欢蜗牛,所以每天喜欢到草、泥土中去找它。

2.果果每天入园时,总会有一些小情绪,询问后,发现他是因为带玩具和家里人闹别扭,因此总是带着情绪来园。

策略:1.针对这种情况,通过集体活动“早上积极锻炼身体好”来教育所有的孩子,引导他们认识到积极锻炼身体的重要性,激发他们参与晨练活动的兴趣。

篇7

学前儿童由于动作和语言在发展,生活范围扩大,独立性增长,他们有渴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因此,只有通过游戏这种独特的社会活动来满足其需要.所以,体育游戏活动理所当然成了学前儿童活动的主要形式。这就是说.体育游戏活动是适合于学前儿童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体育游戏活动对于学前儿童是在假象或想象中完成的一种现实活动,是想象和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的结合。

1.体育游戏活动不但是适合学前儿童特点的活动形式,而且是促使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好活动形式。在正确组织的体育游戏活动中,学前儿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都能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1.1 在体育游戏活动中,儿童的运动器官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因为他们在活动中,由于老师和同伴的激励,必须努力去完成某一任务。他们的动作就更富有目的性和积极性,身体的各种器官就会得到充分调动和发展。

1.2 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也能在体育游戏活动中更快地发展起来。一些研究已经证实,儿童的视敏度、记忆能力、感知能力、注重和思维能力都会随着活动的需要而加强。

1.3 在体育游戏活动中,也可以更好地锻炼和培养儿童的个性品质。因为体育游戏活动一般都是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中,能使儿童学会遵守纪律,同时,由于儿童在体育游戏活动中担任各种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就培养了儿童的性格和意志品质。所以,通过体育游戏活动能够有效地培养学前儿童身体的适应能力、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控制和调节自身行为的能力,以及对学校生活的向往心情。

2.学前儿童体育游戏活动的特点。

2.1 从学前儿童体育游戏活动的内容看,应以假设活动为主要内容,通常应是实际生活中有意义的模拟活动。这对于大人们看来是可笑的,但却非常适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活动中应突出“游戏”成分,强调情境性。如“一群小鸭过河”,让儿童排成一队,两手学着游泳的姿势淌过“河”去。在运动技能方面,要求儿童逐步把握走、跑、投掷、排队、按口令做动作、听音乐节奏做一些模拟动作和简单的舞蹈动作。对于较大一些(5-6 岁)的儿童,要重视其向独立性、集体性和较长时间的活动过渡。

2.2 从学前儿童体育游戏活动的形式看,应以集体活动为主要形式。全组(班)所有儿童都参加同一活动,并分别分配各种不同的角色,因为学前儿童最感爱好的是游戏中有趣的角色分配。如在“开火车”游戏中,有人当指挥(举旗),有人当司机(领头),有人当乘客,沿着划好的曲线前进。

2.3 从学前儿童体育游戏活动的分组看,应非凡注重年龄和能力的分组。因为学前儿童身心发展很快,由于年龄差异而在运动能力表现上的差异很大。因此,应严格区分不同年龄学前儿童的体育游戏活动。一般应分为大班(5-6 岁),中班(4-5 岁)和小班(3-4 岁)。各班体育游戏分组的情况,小班儿童能在一起活动的人数是很少的。以2―3 人为一组较适宜,到了中班,一起游戏的人数扩大了,以5―6 人为宜;至于大班,总是集体性的游戏。

2.4 从学前儿童体育游戏活动的时问看,也应根据学前儿童年龄的分班而区别对待。小班儿童很轻易受外界事物的影响,爱好经常改变,因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同一个游戏,不能坚持很长的时间,往往只能玩几分钟到十几分钟;中班儿童开始能在较长时间从事于一种游戏活动;至于大班儿童,往往能连续做一种游戏达40―50分钟,对于有爱好的竞赛性游戏,有时甚至还可能更长。

3.组织学前儿童进行体育游戏活动的注重事项

3.1 由于学前儿童的解剖生理特点,在安排体育游戏活动前后,要做简单的预备活动和整理活动,活动内容应选用高密度、低强度、时问短、节奏欢快的体育游戏。

3.2 对于学前儿童的体育游戏活动,也应考虑到性别差异,以区别对待,分类指导。这里所考虑的不是男女儿童运动能力的差异,而主要是对社会性别角色概念的培养。

3.3 要非凡注重学前儿童体育游戏活动的安全。在小班和中班一般不安排追逐游戏或相互之间的竞赛游戏。如“猫抓老鼠”的体育游戏,很轻易使儿童摔倒,有时甚至造成骨折等伤害事故。在大班,也只安排没有身体相互接触的竞赛游戏。

篇8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表现形式,语言对思维的促进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中有新的发现和创造。我试图通过语言活动来发展孩子的创造性思维,现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根据这一理论设定,在组织小班数学活动时,我就着手进行数学知识与游戏运动相结合的实验。结果表明,让幼儿在游戏、运动中学数学比单纯的数学集体活动和操作活动效果要好。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经验和体会:

―、在游戏中学数学

教育家说:“玩具是幼儿的天使,游戏是幼儿的伴侣”,幼儿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游戏深受幼儿喜爱,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或者说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则更受幼儿的欢迎。

在数学活动中,我总是采用游戏的形式,千方百计地把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这样,枯燥的数学知识就会变得有趣,简单重复的练习也因游戏而变得生动起来,小朋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效果也会更好。

1.结合日常生活活动设计数学游戏。日常生活活动在小班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占了很大的比例,从家长的心理需要考虑,他们也希望老师更多地关注幼儿的生活护理而不是学习,所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活动中就是小班数学老师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

据此,我设计了一些游戏,让幼儿在生活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如:吃饼干的时候,小朋友大多关注的是“吃”这一活动,不会考虑别的更多的东西,我就启发幼儿动脑筋让饼干“变魔术”,一会儿变成三角形,一会儿变成圆形,一会儿变成正方形。

这样,在吃饼干这一生活环节中,小朋友们关注的就不再仅仅是吃,同时也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培养了幼儿动脑筋的习惯,还避免了浪费饼干的现象。

2.结合幼儿感兴趣的特例设计数学游戏。小班幼儿由于年龄较小,不能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对于枯燥的数学更是爱不起来,注意力集中不起来。一次,组织幼儿看魔术表演,我发现在整个过程中小朋友都能高度集中注意力,有滋有味地观看。

这说明,小班幼儿不是不能相对时间长一点地集中注意力,而是视内容和形式而定,能吸引幼儿的内容和形式就能让幼儿保持长时间的注意。

受这一生活特例的启发,在帮助幼儿进行数学知识复习时,我就采用了“变魔术”的方法,比如:将颜色和图形结合起来进行复习,我故意用夸张的动作将各色图形藏到背后,嘴里说:“一、二、三,变、变、变!”小朋友都睁大眼睛静观到底变出什么来,注意力高度集中,练习效果也就更好。

二、在运动中学数学

有人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由于年龄原因,小班幼儿更喜欢运动,顺应这一年龄特点,我注意将数学练习和运动即体育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运动中学数学,收效也很明显。

1.对现有体育游戏进行改编。许多现成的体育游戏注重的是对幼儿基本动作技能的训练,因其简单有趣,深受幼儿的喜爱。如果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岂不是既练习了动作技能又巩固了数学知识?可谓一举两得、两全其美。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有意识地对现成的体育游戏进行改编,将数学练习融入其中。如;“拍皮球”是个传统的体育游戏,我结合“1”和“许多”的教学和3以内的点数,在原来的游戏中增加了“拍一下”、“拍许多下”、“拍三下”等,让幼儿练习边双脚跳边回答:“跳一下”、“跳许多下”、“跳三下”。改编后的体育游戏更切合教学实际,也更有利于幼儿掌握数学知识。

2.根据需要创编体育游戏。根据数学科的教育计划,许多游戏是让小朋友在室内进行桌面操作的,能不能创编一些包含数学练习的室外体育游戏呢?因为那样既可以满足幼儿户外活动的需要,同时也能进行数学练习。

篇9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课题研究,现将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概述

“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是指充分利用“班班通”软硬件资源,发挥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适时、适当、适度地运用于学科教学,有机地融入到学科教学的各个层面之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日常教学的有效整合,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最终促进学生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班班通”“通硬件”是基础,“通资源”是关键,“通方法”是灵魂。本课题研究将依托我校已经初建起来的校本教学资源库,实施常态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教学,将“通方法”作为“班班通”的落脚点,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探索信息化教学策略与模式,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提升“班班通”项目实施效益。

二、研究工作进程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保障课题研究。

为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王斌、徐大梅、马昌福等组成;设立了以县教研室、中心校专家组成的课题研究顾问组,庐江县教研室主任刘典松、庐江县电教馆馆长马春霖、教研室副主任张正标、教研室副主任程昌生、电教馆副馆长贺建军、庐城镇中心校校长余韶华、庐城镇中心校教研员钱梅等作为顾问亲自指导课题研究工作,给课题研究工作提供强有力支持与帮助。经过课题组成员充分酝酿、讨论,制定课题奖励制度、考核制度、考核细则等管理制度,保障课题研究工作有效开展。2014年3月,吸收了周春林、王东霞、、刘朝户、张伟、林园丁等青年骨干教师加入到课题组,壮大队伍,充实课题组力量。

(二)加强培训与理论学习,支撑课题研究。

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课题组成员一直坚持理论学习,采取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认真学习现代教学理论、理念,并将理论学习与平时教学相融合。课题组负责人在网上购买了大量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书籍,供课题组成员借阅学习,凡课题组成员获取的与课题研究有关的优秀文献资料,均共享学习,相互交流;凡能帮助课题研究的书籍,课题组成员均可自行购买,凭发票报销。课题组还开展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整合专题学习、研讨,印发了信息化课堂教学结构理论供教师自学,还召开了翻转课堂理论和策略专题学习会议,这些举措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使课题研究工作始终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提高了教师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整体认识,使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观念得到了更新,从而促进了课题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为保障课题研究工作,加大研究性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提高课题组成员信息技术素养,先后组织课题组全体成员进行了信息技术应用校级培训、PPT知识培训、“班班通”畅言智能语言教学系统软件使用培训、课件制作专题培训、学科主题社区教学应用专题培训、云平台教学应用专题培训、资源搜索培训及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大练兵等培训活动,想方设法提高课题组全体成员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还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安徽省电教馆举办的“2014年全省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视频课例大赛”培训会、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等,要求课题组成员参加培训之后,撰写培训心得,挂在校园网上,供课题组成员之间互相学习。

通过各种信息技术理论学习与应用能力的培训,多渠道提高了教师信息素养,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有所增强,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技能有所提高,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及运用能力有了相应提高。

(三)扎实开展研究工作,推进课题研究。

1.开展调查研究,收集分析数据。在课题开题之前,以庐江县城南小学为例,开展“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现状问卷调查,对庐江县城南小学“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具体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通过问卷、访谈、考察等形式,为课题研究提供有效的数据资料,分析并探索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或建议,力求让“班班通”真正走向教学应用,让信息技术真正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从而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的整体提升,并为该县乃至刚步入教育信息化的学校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2.按时举行开题报告,有序稳步推进研究。2013年12月1日,我校隆重举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开题报告会;开题后,立即召开课题计划、方案研讨专题会议,制定课题研究工作进度表;2013年12月,开展“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讨课活动;2014年1月,召开课题研究学期总结会。

在2014年上半年,着重进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究。扎实开展以下课题研究教研活动:参与互动课堂教学视频课例大赛;开展课题研究专题会议;与庐江县泥河镇沙溪小学、合肥市黄山路小学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召开“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细化、分解暨课题研讨课活动安排工作会议;课题组成员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围绕课堂制定的目标重点进行实践探索,定期开展组内公开课、校级公开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讨课、教师信息化大赛等活动;召开“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讨教学评议会议;在城南小学云平台开展组内公开课、校级公开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内容有效整合专题研讨课教学评议,在此过程中注意收集教师制作的优秀课件,不断丰富学校课件资源库,供全校教师使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相继召开课题研究学期总结会议、课题研究推进会议等。通过开展上述活动,推进课题研究有序、有效地稳步进行。

3.制订课题计划,记载课题研究进程。课题组制订详细的课题研究计划,加强课题组教科研的开展。每个学期一开学就由课题负责人拟定教研活动,提出课题组的研究计划,明确本学期课题研究的重点与进度,然后课题组全体成员根据总计划安排,根据教学学科与年段在个人课题记载册上有针对性地制订个人的课题计划,以便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不同的角度或不同层次开展教学,完善个人课题记载册,要求课题组全体成员平时注意收集典型的教学案例,探索“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课堂教学策略,认真撰写教学研究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典型案例和反思等,把课题研究工作和课堂教学常态应用紧密结合起来,做好课题改进阶段性研究总结,为课题研究工作做好实验数据和资料积累。

4.积极参加信息大赛,催生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以国家级课题《“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研究》研究为契机,积极开展了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作品申报、评比活动,共有8件作品在2014年全县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奖,张雁老师执教的课例《大自然的文字》获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教学课评比三等奖。2014年8月,共推荐24件学术作品、3个个人空间参加庐江县2014年电教学术作品评审。

(四)开发学科社区,建立互动平台。

我校开庐江县乃至合肥市先河,依托课题研究,建立了基于开源软件Word Press的庐江县城南小学学科主题社区,学科主题社区运行于新浪云计算平台(简称SAE)(浏览地址:http:///),该主题社区能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是一个综合学科主题社区,师生可非常方便地进行注册与站点后台管理,师生、生生能在网络环境下开展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活动,多学科交叉,具有综合性、交互性、智能性等特点,模块管理功能强大,有“教师频道”、“学生频道”、“书香校园”、“互动平台”、“协作学习”、“在线投稿”五大功能模块,能实时发表文本、音频、视频、图片等教学资源。主题社区有着强大的邮件管理系统,能实时发送提醒邮件,实现有效交互。学生可通过“网络课堂”、“在线学习”、“答疑解难”等,实现师生、生生、学生与媒体等互动,学生可通过观看视频、学习学件、答疑解惑等开展探究性学习、协作化学习与个性化学习;学生还可以通过在线投稿发表习作、日记、数学小论文、英语短文和提出疑难问题。学科主题社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新颖,页面精美、大方、清新,实用性、参与性较强,成为师生共成长的对外展示交流互动平台。该学科主题社区在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学科主题社区类唯一的一等奖。

三、研究工作成效

通过问卷、调查、谈话等方式研究城南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现状,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对策:初步建立了校本教学资源库;逐步提高了教师信息化课堂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能力;多渠道提高了教师信息素养,提高了教师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多途径进行练兵活动,开展了信息技术应用行动研究;建立了基于Wordpress的专属校本学科主题社区。

通过本课题研究,让“班班通”真正走向教学应用,积累了一些有效整合教学案例,正在探索“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策略,努力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截止到2014年8月,课题组第一负责人李斌研究论文《追寻充盈智慧的数学课堂》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获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课例类二等奖;课题组第二负责人卢凡在2013年全市中小学教师多媒体应用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获二等奖,建立的学科主题社区在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学科主题社区类唯一的一等奖,制作的课件《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在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课件类二等奖,《“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现状调查分析》研究论文获县一等奖。课题组成员近10篇研究论文在县、市学科论文评审中获奖。课例、课件、学科主题社区、博客等10件作品在庐江县、合肥市2014年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中获奖。张雁老师执教《大自然的文字》课例荣获2014年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中小学互动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活动教学课评比全国三等奖。

四、研究工作反思及努力方向

(一)“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变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一切以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出发点,恰当运用多种媒体,开展师生、生生互动式教学。

(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演示工具,简单地应用于教学,而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机融合”,高层次地融入教学的各个层面之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课堂教学评价等。“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有效”体现在将信息技术适时、适当、适度地融入学科教学过程之中,以能否强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有效”的唯一检测标准,杜绝任何形式的“机械电灌”.“班班通”环境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不可演变为单一的计算机课件演示教学。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主体是学科,不能在学科教学中抹杀学科教学的特点,什么内容用,什么时候用,怎么用,完全由教学的需求确定,应避免“技术本位”的目标取向,杜绝任何形式的滥用,信息技术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不能“为用而用”,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与之相适应的方法,信息技术要与传统教学互补,取得最佳效果。

(四)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教学设计能力是提高教师整合素养的核心,完善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应涵盖目标的确定、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学习效果的考察。

(五)无论是当前还是今后,我们在教育教学中不能不用、不得不用现代教育技术,不能不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不能不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与能力。只有让信息技术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强有力工具,让信息技术适时、适度、适当地融合于学科教学的各个层面,让“班班通”真正走向教学应用,让信息技术真正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效果、效率和效益的整体提升。

篇10

关键词: 规则意识 体育游戏 培养方法

当前,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是幼儿从家庭迈向社会的一个小小驿站,也是幼儿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幼儿从熟悉自由宽松的家庭环境进入陌生有约束的集体环境,接受集体教育,给幼儿带来一些不适。而规则意识培养对幼儿秩序感的建立及对幼儿长远发展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在培养幼儿个性和创造力的同时,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就显得更为重要。

3~4岁的幼儿具有活泼好动、好模仿、喜称赞、喜成功、自制力差,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为主的年龄特点,而体育游戏能满足他们这些特点。针对小班幼儿特点,运用情景教学,有利于培养幼儿对体育游戏的兴趣,自觉遵守规则。如何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小班幼儿规则意识呢?我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运用情景教学,体验规则意识

组织幼儿体育游戏时,我们常通过各种游戏形式,或富于情节,或营造竞争氛围,使运动器具和材料“活”起来,孩子们从“模仿学习”走向“探索学习”,从“被动运动”走向“主动运动”。布鲁纳曾经说:“任何教学形式都没有情景教学来得直观、深刻。”情景化的教学方式对低龄幼儿尤为重要。因为具有一定情景的游戏,不但趣味性强,而且能让孩子迅速进入境界,进入角色,既有可感性,加深记忆,又可提高运动兴趣。良好的情绪体验,规则的自觉执行,更好地激发幼儿对体育的兴趣。这是幼儿养成良好运动习惯的基础,也是幼儿在游戏中获得运动兴趣的先决条件。

情景游戏是一种重过程、轻结果的活动。小班幼儿行为的目的意识较差,游戏过程能使孩子情绪愉快,潜能得到开发。如为了发展幼儿快速躲闪和灵活的反应能力,《老鹰捉小鸡》就是一项孩子们再熟悉不过且相当感兴趣的游戏,游戏规则很简单,需要扮演的人物有老鹰、母鸡和一群小鸡,找一位小朋友当老鹰,一位小朋友当母鸡,母鸡后面的小朋友依次拉着前面小朋友的衣服尾,后面的小朋友就是小鸡,游戏开始后,老鹰要捉到小鸡,而母鸡负责挡住老鹰,如果小鸡被老鹰捉到,就输了。有了这样的游戏情景,孩子们能快速融入情景中,自然而然地遵守游戏规则。

二、以儿歌游戏方式,遵守规则意识

把体育游戏规则及动作要领以朗朗上口的儿歌形式表现出来,幼儿可以边说边做、边唱边做,以儿歌形式表现游戏规则,促使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同时提高幼儿参与体育游戏的兴趣。

如民间体育游戏《丢手绢》、《老狼几点钟》、《放炮仗》、《木头人》等集体游戏,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情节生动有趣,易学、易会、易传,而且一般不受时间、空间、人数、年龄等条件的约束,幼儿很感兴趣。开学初,孩子们吵闹、奔跑、不受控制的现象非常多,因此,我们就玩了“木头人”的游戏,考验孩子们静止的能力,边说儿歌“一二三、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边摆一个姿势保持不动,谁坚持到最后谁就胜利。简单易学,这样的方式很适合小班幼儿。引导我们思考:什么样的游戏才是最适合小班幼儿的?我认识到有两个关键词:首先内容要新,其次方法要简单。以“新”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促进幼儿产生兴趣;以“简”帮助幼儿尽快掌握玩法,让幼儿有大量玩的时间,在反复多次游戏中不断遵守规则、变换规则。如体育游戏《老鹰捉小鸡》中,可以进行创编儿歌:“天上老鹰飞,地上小鸡跑,老鹰捉小鸡,小鸡队排好,紧紧抓前面,老鹰捉不到!”幼儿边念儿歌边做游戏,很自然地做到遵守游戏规则。在躲闪跑的过程中,孩子们始终抓住前一个人的衣服不松开,幼儿摔倒或相撞的机会相对减少,不容易被“老鹰”捉到。游戏熟悉后,再让幼儿尝试不同角色,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更高,规则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和发展。又如体育游戏《丢手绢》能锻炼幼儿灵活性,快速反应能力,促进幼儿大肌肉群发展。游戏前我首先教会幼儿歌曲,因为儿歌内容和韵律很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孩子们普遍都很喜欢。然后以集体活动形式,让幼儿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边唱歌边组织游戏,很快幼儿就都掌握了游戏玩法和规则。师幼共同游戏,充分调动幼儿积极性,幼儿都玩得很开心。

三、注重游戏评价,强化规则意识

小班幼儿很渴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赏识教育尤为重要,因此每次游戏完的评价过程中,教师都应该鼓励幼儿,如“×××小朋友锻炼认真,能遵守游戏规则,老师要求的每个练习都认真完成,真棒。”除了语言上的评价外,还可以运用非语言评价,一个微笑,一个拥抱,甚至一个眼神都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努力的成果。肯定、鼓励的话语既能淡化幼儿的挫折感,又能使幼儿保持对后继活动的成功期望。在这种爱的氛围中,孩子们与老师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一起克服困难和挫折。

其次,在培养小班幼儿秩序感的问题上,我觉得应该反思日本幼儿园和浙江安吉幼儿园的教育,为什么日本幼儿园在狭小的、甚至窄窄的过道上都能完成体能锻炼,而教师只需要一个手势、一个口令,孩子们就知道要完成什么。浙江安吉的幼儿园在户外体育活动结束后,孩子们能够井然有序地自己收拾好体育用品,这样的秩序感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变要求为支持,对孩子并不规定不许这样,不许那样,而是在安全的基础上,放手支持孩子的活动,如收拾体育器械,老师会担心孩子们小,其实孩子们是乐意的,如果他们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投入进去,那秩序感自然就形成了。所以有时候这种秩序感不是你教给孩子的,是孩子们在活动中养成的习惯。

规则意识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坚持不懈,需要幼儿园、社会、家庭的共同配合。“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加以教育和引导,制定适宜的规则要求,使幼儿在不超越底线的状态下生活、游戏。在和谐的秩序中主动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形成和社会化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