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秋天的诗句范文
时间:2023-03-24 06:34: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关秋天的诗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记得有一次,在上完秋天的主题课后,我布置学生回去收集有关秋天的资料。第二天,上课了,学生有的用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向我展示了色彩斑斓的秋天,有的则用收集到的有关秋天的诗句来展示秋天的丰硕和优美。看着一幅幅迷人的图画,听着一首首优美的诗句,我和学生仿佛置身其中。这时我突发奇想,何不来个品秋诗会,让学生在品读诗句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审美以及品赏中国古典诗词的能力呢?学生对我这一建议都十分赞可,都把自己收集来的诗句念给同学们听。有的还说了自己的一些独特见解。这时,课堂气氛浓郁而热烈。我也把收集来的诗展示给学生,课堂上我兴致盎然地朗读着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当我读到“待到重阳日,还来就”时,后排的一个矮个子学生举起一束摇了摇。我暗暗压下心中的怒火,继续朗读。谁知我的忍耐并没有阻止这个学生的恶作剧。当我读完这首诗时,我让学生说说对这首诗的见解时,那枝又挑衅般地出现了。这时的我恼羞成怒,走到那个学生的面前,歇斯底里地喊:“拿出来,吃掉!”所有的学生都被我这变调的喊声吓蒙了。那个学生更是惊恐不安,紧紧攥着,脸上写满讨饶和委屈,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然后把花瓣一片片撕下来。看样子他真要吃掉。看着那充盈而即将决堤的泪水,我努力把笑容重堆脸上,我想那可能是世界上最难看的一种。就在他张开嘴要吃的那一刹那,电石火花之间,我想我不能那样,也没有权利那样,于是我连忙阻止他。我故意带着商量的口吻征求学生的意见说:“我有一个好主意,让他回家用这些泡茶喝,明天告诉我们茶的味道如何?”学生如释重负,齐声表示赞同。
下课了,那枝“”低着头走进了我的办公室,脸上流淌的尽是歉意。“老师我错了,谢谢您没有当众让我吃掉,今后我再也不敢了!”说完他竟哭泣了起来,看着那尽情流泻的泪水,我这才明白,著名教育家捷乐任斯基所说的:“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看着刚刚还很神气的,这会儿竟“焉”了,我庆幸刚刚没有那样做。这时我才真正领会到戴晨志老师所写的那句话:“真正的力量不是生气、动怒、出手,而是温和、包容、宽恕!当我们多一些宽宏大量和幽默解嘲,就可以化解不愉快情境,多使用建设性表达,避免说出破坏性表达的话或举动;只要亲切加一点、包容加一点、温柔加一点,我们的美丽就可以增加三、四点。我们的信任度就会增加三、四点。我们的教师只有用爱,才能点燃孩子心中的灯。也只有用爱,才能用今天点亮孩子的明天!”
“事件”让我明白,有时只有特别的关爱才能打动一些特别的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和谐、民主、平等的成长气氛。只有这样,我们的育人工作才会事半功倍,才会呈现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理想效果。因为,“偏爱”花自香!
参考文献:
篇2
流程之一:变构重组,感知意象
诗是一门“吟咏性情”的个人化的艺术,闻一多曾形象地说:“诗是被热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汽之凝结。”诗歌的语言、句式常常是陌生化的非常态的,而陌生化的非常态的语言、句式恰恰是诗人一种个性化的表达,诗歌之情恰恰存乎其中。在何其芳的诗中,非常态的句式也就是句子的变构现象是很多的,例如《季候病》中“我郁郁的梦魂日夜萦系?谁的流盼的黑睛像牧女的铃声呼唤着驯服的羊群,我可怜的心?”的诗句,《感叹》中“不管外面的呼唤草一样青青蔓延,手指一样敲到我紧闭的门前。”他们常态的表述应该是:“我日夜萦系的郁郁的梦魂?谁的像牧女的铃声呼唤着驯服的羊群的流盼的黑睛,我可怜的心?”、“不管外面像草一样青青蔓延的呼唤,手指一样敲到我紧闭的门前。”如何让学生从这种反常态的表达中领悟到诗意,走进诗人的诗意情怀?
笔者认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一种比较巧妙的解读诗歌的策略,也就是对原诗的句子进行变构重组。笔者在执教何其芳的《秋天》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对原诗进行变构重组:
自由朗读诗歌,说说诗中的农民、渔夫、牧羊女眼中秋天的景色有何不同?请仿照例句说说他们对秋天景色的印象。提示:把景物放在句末。例如:
农民说:秋天是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渔夫说:秋天是向江面撒下圆圆的网的冷雾
牧羊女说:秋天是在蟋蟀声中更寥阔的草野
然后笔者出示学生变构重组的诗作,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秋天
农民说:
秋天是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秋天是飘出幽谷的伐木声。
秋天是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秋天是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是栖息的农家。
渔夫说:
秋天是向江面撒下圆圆的网的冷雾,
秋天是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柏叶的影子。
秋天是芦蓬上满载着的白霜,
秋天是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是游戏的渔船。
牧羊女说:
秋天是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的草野。
秋天是更清洌了的溪水。
秋天是何处去了的牛背上的笛声,
秋天是何处去了的满留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是牧羊女梦寐的眼神。
该问题设计既让学生感知了诗中的意象之美,又让他们体验到诗歌再创作的快乐。这种再创作的过程就是变构重组的过程。这过程中,有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词会被学生删去,看似可前可后的词语的顺序会被重新调整,学生尚不知在重构中诗的经脉俱损,诗的情趣已索然无味了。
流程之二:变构重组后句子对照,感悟意境
王荣生教授非常强调让诗歌阅读回归到“诗性阅读”,他认为“诗性阅读就是尊重诗歌特质的阅读,尊重诗歌的情感情绪、想象性、象征性、超现实性。”他道破了解读诗歌的玄机,我们可以把诗歌的构成要素当成是解读诗歌的解剖刀。而诗歌语言、句式的陌生化非常态化的变构恰恰是诗歌的一个特质。抓住这一特质,笔者让学生把诗变构重组前后句子进行对照,感悟诗歌的意境。
先感受那些被他们删去了的看似可有可无的字词:例如震落、丁丁、用背篓来装、因枯涸见石。显然诗句“震落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中的“震落”、“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中的“丁丁”是不可以删去的,联系上下文得知这里的震动来自空谷间伐木声强有力的回响,“震落”二字在这里有以动写静之妙,写出秋晨在滴落的露珠中醒来时静谧的氛围。“丁丁”二字与“震落”有异曲同工之妙,以有声来衬无声,写出秋天“空山不见人,但闻伐木声”的宁静。再看“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句中“用背篓来装”这组词语,他极富表现力和画面感。看到“用背篓来装”脑海里会浮现喜庆的丰收场景,富有动感。他写出了收获之盛,收获之喜悦,收获之满足,也写出了收获之忙碌。还有“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的溪水”中“因枯涸见石”字面上是说水少,其实以水之少来衬托周边的宁静,连溪水也停止了吟唱。总之这些词语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何其芳笔下的秋天充溢着喜悦、静谧、幽远之美。
接着来感受那些变构重组后的句子:把原句“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与改句“向江面撒下圆圆的网的冷雾”进行比较。孤立静态地看这两个句子,这两句子是不分伯仲的,江面都给人一种烟笼雾罩的迷蒙之感,但是文字是活在情境里的,脱离情境的文字是不具言说的能力。结合诗的语境,我们发现两句话中的叙事者是不同的,前者是农民,与下面文脉是相通的;而后者是冷雾。而且前者农民视线中的景富有动态的变化之美,轻摇小桨的渔夫迎着一江的寂静和冷雾,把网抛撒了出去,那网如花般绽放在水气氤氲、朦胧的江面上,接着慢慢地消失在轻波微澜的江面上。他收起的网里没有鱼儿,有的是游戏的心情。这样的劳作是闲适的,充满诗意的。而后者就没有这种传情达意的效果。另一句是“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改成了“何处去了牛背上的笛声”,显然前一句“何处去了”放句末,语气弱化了,是一种充满思念深情的、源自心灵深处的寻问,而后者“何处去了”放句首,语气语调强化的变成了一种充满敌意的盘问,显然和诗中这位有着梦寐般眼神的牧羊女是不符合的,秋在牧羊女的眼里是恬静、甜蜜的。
流程三:变构重组后结构对照,体会诗性
诗乐是同质的。诗歌重章叠句的结构有一唱三叹绕梁之美,音乐也有一种回环往复、余音绕梁之美。诗的节奏是音乐的,也是语言的,她有传情达意的效果。这首诗歌变构重组后结构基本没有大的变化,唯一不同的是重组了以后每节诗下面都少了一句类似的话: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这种叠式的复沓歌咏结构很显然是不能消失也不能调换的。这三句话类似音乐中一唱三叹,而且前两次的咏叹是为迎接抒情主人公牧羊女的到来,让她在一片恬静、闲适和欣悦中悄然而至,静静地追忆那一段笛声相伴的日子。这首诗其实言说的就是诗人20岁那年某一天的心境,是他经历了爱情风暴之后,一切痛苦和烦恼都化为了最甜美的回忆的时候从心灵里静静地流出来的。他在《梦中的路》中说这是“最后给我留下一片凄清又艳丽的秋光”。朱光潜曾说:“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何其芳让瞬间的情感成为了一首永不凋零的最美的诗。这种连续反复的句法结构在为我们演奏着一曲脉脉深情的歌。这种诗歌结构其实由来已久,早在《诗经》里就已经成形。例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他有很强的秩序感和韵律感,而且能强化抒情效果。
篇3
英国诗人雪莱的诗:“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冬天,比喻坎坷、困顿、窘迫等难熬的逆境时期。春天,比喻阳光明媚、心情愉悦、万事亨通的理想之境。这诗,足以给人安慰和激励。
生活,就是问题叠着问题,这些问题,有各种各样的坎坷、困顿、窘迫,使你处于逆境。这种时候,就需要渡过坎坷的坚强,克服困顿的自信,战胜窘迫的自强,期望理想的安慰、激励。如果寒冷的冬天使你难以忍耐,那么,读一读雪莱的诗,它会使你萌生春的期待:春天,会带来生命的蓬勃,让人心生动,让人心充满希望。熬着吧,温暖的春天就要来临。
但是,这只是“今天天气哈哈哈”,应景而言心境,一般的“四季心情”。
北方的冬天冰天雪地,漫长得令人沮丧,如果你是在冰天雪地里必须为生计劳作不休的人,如果你是“杨白劳”,也许会知道要度过这难熬、困顿的冬天是何等不易,可能不待见春天的鲜花赏心悦目,秋天的累累硕果果腹,他没有梦幻诗情画意,必须现实面对寒冷饥饿,艰难地、坚定地生活下去。对他来说,可能是:“冬天来了,能熬得过去吗?”“即使熬到春天来了,命运会有什么改变吗”?可见,对冬天不以为然的,可能是些不愁衣食、不需在凌厉寒风中为生计奔波、无病的“书呆子”或可以窝在屋里有暖可取的老人、小孩、闲人。
南方的冬天不同于北方,南方的冬天即便下雪也不会大如“鹅毛”,所以诗人就对南方的雪夸张:“广州雪花大如席。”江南的冬天难得有雪,不太冰天雪地,雪给生计带来的艰辛难熬和灾难困难就不待言了,江南的雪,通常不会带来灾难,小意思,可能会引起另类的审美,更多地诱发欢乐和诗意,君不见,古往今来,凡是赞美雪的诗歌,多半在江南创作。当然,江南的雪,尤其让小孩载欣载奔,所以,江南的雪,也许更属于少年。
对于冬天和春天,历来有不同的审美,对于冬天和春天的雪莱式的述说,只是一种诗意的表达,诗情式的推论。对于人生如同在寒冬的人,有关春天的话题,实在没有令人信服的生活依据,心中固然有对于春的诗意的向往,但通常被压得太深,常常连自己也找不到。对于人生如同在寒冬的人,读雪莱这类诗,就只会麻木,这些诗句,全然点燃不起等待的希望。于是,雪莱的诗,在情与理上都遭到了拒绝。
当然,春天是美的,是美的象征。春天是岚翠扑衣、斜风细雨、鸟语花香,春的灵魂是它的不可抑制的蓬勃,是它的清新润心的生机。身临冬天的人,会把春天变成人生的梦幻。春天毕竟是一种诱惑,尤其对于在寒冬中苦熬的人来说,这种诱惑,挡也挡不住。
处在冬天,走过冬天,对春天久久期盼的人,可能会有这种感觉——一转眼,春天就到了,又一转眼,春天却瞬息过去了。它似乎只是一个美丽的瞬间和幻觉。呵呵,我们还用得着这样企盼春天么?
从冬天到春天,只是时序更迭,只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天象,它不会也不能变更人们的命运和人生机遇。
于是,你需要把那一派新绿、一泓清波和田野上吹来的拂面的凉风,都藏于自己的心魂之中。人生的四季心情,或者现实主义的诗意、诗情,不是简单地讴歌时序更迭,不可逆转的天象。于是,你不再刻意寻找春的诗情,也不会对春的短暂而大惊小怪、徒感伤悲。这样,待冬日的冰雪、夏日的骄阳来临的时候,才会有真正真实的抵御的能量。
篇4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在这秋高气爽的金秋九月,我们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中秋节!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喧嚣的都市车水马龙,奔波的人们已很难使自己停下来,但是每到八月十五中秋节到来之时,一轮皓月高挂天空,传统佳节的温馨便俘虏了忙碌着的人们的心灵。我们互相传递的礼物,不止是礼物,还是问候,是祝福,是浓浓的民俗文化。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吃团圆月饼等,均源于此。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这个中秋,我们又将欣赏到皓月当空的美景,当我们仰望天空那一轮明月时,脑海中会浮现那些优美的诗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古往今来,寄托着多少中华儿女的乡愁与离情。每逢佳节倍思亲,同根同宗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将在这一节日里重温民俗再叙乡情。
篇5
一、单项选择题(共5题,共10分)
1. 下列加线字注音错误的一项( )
A 论语(lún)不亦说乎(yuè)不愠(yùn)
B 不惑(huò)不思则罔(wǎng)不学则殆(dài)
C 一箪食(dān) 曲肱而枕(gōng)笃志(dǔ)
D 三省吾身(shěng)不逾矩(yú) 好之者(hào)
2. 为下列诗句中的加线词选择正确的一项()
我寄愁心与明月
A.和 B.一起 C.给
3. 对<<天净沙*秋思》》首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 “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字相呼应。
C “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游子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D 这首曲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4. 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烘托风筝欣欣然 沁人心脾
B. 健壮胳膊协奏曲 谈笑风声
C. 薄烟蝴蝶捉迷藏 心旷神怡
D. 筋骨渲泄软绵绵 蓬勃生机
5.下面诗句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扬花落尽子规啼B闻道龙标过五溪 C我寄愁心于明月D随君直到夜朗西
二、文学常识填空(共5题,共15分)
1.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________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________”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我们学过他的诗作有《》《 》等。
2. 东临碣石 临:________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左迁:________
次北固山下 次:________
4. 《论语》是________(思想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它以________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5.《诫子书》的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本文题目“书”指的是________。
二、默写(共7题,共35分.)
1. 《观沧海》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对景物做总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最能体现作者博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2.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两句意境相近。
通过丰富的想象,表达对朋友深切关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借景抒情,蕴含飘零之感、离别之恨、迁谪之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3. 《次北固山下》中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一种自然理趣,给人以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这首诗的颔联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4. 《论语》十二章,求学应该谦虚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论述君子对富贵应该坚持这样的态度: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当别人不了解自己时,孔子教导我们: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5. 《诫子书》中阐述“学、才、志”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 。
阐述放纵懈怠和轻薄浮躁对人修身养性产生不利影响的句子: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6.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春天像小姑娘,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7.桃树、杏树、梨树,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红的像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理解(共4题,共25分)
(一)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春天的朗读者
①春天在睡意蒙昽的暖意里,伸了一个长长的懒腰后,终于睁开慵懒倦怠的双眼,彻底醒了过来。是的,春天来了!迈着轻快的脚步,穿着绿色的衣裳,就这样猝不及防,与我们撞了一个满怀。春风拂过之处暖意流动,花草、小鸟和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在朗读春天。
②不信你听,廊檐下有滴水的声音,禅意幽远,清脆悦耳,以自由落体的方式,嘀嗒!嘀嗒!在屋檐下唱着欢快的歌,仿佛是想告诉你,春天真的来了。清泠的滴水声,有着童话般的诗意,在屋顶、瓦上留存了一冬的冰雪,遇到骄阳的暖意后,迫不及待地放下封存已久的冰冷,身段变得柔软起来,闪着银色的光亮,径直坠落到泥土里。
③不信你听,原野上有肆无忌惮的风的脚步声,那风不像夏天的风那般绵软无力,那风不像秋天的风那般冰凉蚀骨,那风也不像冬天的风那般粗暴狂躁。春天的风虽然张扬,但却是¨吹面不寒杨柳风”,徒然把架势拉得很大,但吹到脸上却没有冰削刀割那般疼痛,是典型的风声大雨点小,是虚张声势。春天里的凤更像一只温暖而有力的大手,像变戏法似的,抚过之处,悠然间绿意滔滔,花朵盛开。
④不信你听,有花草树木的地方就有花开的声音,娇嫩的柳枝在风中摇摆,跳着风情万种的舞蹈。花朵也不甘寂寞,在春风里低吟浅唱。梅花在冰天雪地里送来早春的花信,告诉你春天来了;迎春花在春风里低吟浅语,述说着一个和春天有关的秘密;还有原野上各种野花,都在春天里静静绽放,给点阳光,给点春风,就会各自妖娆,灿烂无比。尽管花朵终难逃脱凋谢的命运,但没有关系,我曾在绿意滚滚的春天,用心倾听过花开的声音,于我,已是无憾。
⑤不信你听,有小鸟在叽叽喳喳地述说着对春天的情话,廊檐下,小鸟迫不及待地飞出冰冷的巢穴,在树林里穿梭时,发现树木已经发出嫩芽;在田野里俯冲时,发现大田里的麦苗返青,身段婀娜;在河流上飞翔时,发现冰凌破碎,河水化开;在植物园的上空漫步时,发现一大片迎春花,开得招摇美丽。最后小鸟飞得累了,倦了,落在枝头栖息,忽然间如醍醐灌顶,不是这世界变了,而是春天来了!
⑥是的,春天来了,春天真的来了,万物苏醒,春潮涌动。春天的夜里,我躺在床上,听春风走动,听春雨飘洒。这雨,嘀嘀嗒嗒,不甘寂寞地打在屋檐,落在窗台,大珠小珠,不紧不慢,优雅从容,润物无声
⑦这一夜的春雨下得正及时,想着那杏花含苞,也该盛开了;想着那梨花素雅,也该灿烂了。想着那人那事,那花,那草,想着因这春雨,有多少人会高兴?
⑧春天的朗读者们,是一个个多情的使者,用心倾听,你会听到很多不同版本的天籁之音。
选自《阿克苏日报》)
1. (8分)
文章第②一⑤段描绘了四幅春景图,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概括内容】
_________图________图________图 ________图
2. (5 分)
第③段“春天里的风更像一只温暖而有力的大手,像变戏法似的,抚过之处,悠然间绿意滔滔,花朵盛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
3. (7分)
结合第④段,说说作者在描写春花时调动了哪些感官,突出了春花的什么特点。
答:
4. (5分)
请从情感表达的角度,简要说说此文和朱自清的《春》有哪些相同点。
答:
四、翻译(共五题,共15分)
1.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博学而笃志,于我如浮云。
3.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古典诗词;诗情画意;乐感;艺术氛围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829(2012)02-0037-04
从《诗经》时代的诗乐舞三位一体到后代诗画一体,诗歌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元素。中国古典诗歌具有绘画美,诗中有画,讲究意境;还具有音乐美,多押韵,多骈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乐感;更具有情感美,情是文学的根基,情景交融是中国文学的上上之品,诗歌便是典范。
当代中学生从咿呀学语时就开始学习唐诗宋词,这些易于记诵的诗歌,到上中学时也积累了不少。好多学生背诵是背诵了,但有些不求甚解,很难融会贯通,具体地说,很难将自己的诗歌积累运用到语文课堂生活中去。这时,教师就要注重引导学生,寻找契机将一些熟悉的诗歌融入语文课堂,使课堂充满浓浓的艺术氛围。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乐于学习背诵,还能将诗歌运用到写作当中,从而为自己的写作锦上添花。
我十分喜爱古典诗词,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主要结合诗画、诗乐、诗情、诗境、诗理、诗艺、诗风等,探究如何将古典诗词融入具体教学实践,效果很好。
一、诗画融一体
古典诗词具有绘画美,最为典型的是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然古典诗词中还有许多诗、画融一体的杰作。
例如在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一课中,我播放了许多春夏秋冬的美景以刺激学生的眼球,让学生根据自己积累的词语或诗句来给每幅四季图片命名,学生纷纷举手,他们喜欢选用诗句。
用于描述春天的有“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
用于描述夏天的有“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蝉噪林俞静,鸟鸣山更幽。”等。
用于描述秋天的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等。
用于描述冬天的有“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等。
我鼓励学生,如果能将这些诗词在写景时恰当引用,将会为文章增添韵味。这些诗词同样适宜于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景抒情文教学,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梁衡的《夏感》、何其芳的《秋天》等。尤其是给《春》里的春草图配诗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花图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风图配“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雨图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迎春图配“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等相应的古诗词,很精彩。
再比如上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说明文《落日的幻觉》时,我先让学生根据图片回顾自己积累的有关落日的诗词名句,学生脱口而出。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这也为部分学生感到枯燥的说明文增添了诗情画意。后来在上王维的《使至塞上》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我从构图、线条、色彩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其“诗中有画”的特色,再让学生自己做一幅简笔画再现其诗画美,部分有绘画功底的学生画得很不错!
又如教郦道元的《三峡》,我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引入,学生立刻联想到与山水有关的诗词佳句。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等。
再比如教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时,学生都能联想起与雪有关的古诗词,比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等。
所谓形美以感目,面对丰富多彩的画面,学生怎能不触景生情。
二、诗乐韵无限
古典诗词又具有音乐美,音美以感耳。
我上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时,一开始我以“烦恼是人的多种情感之一,从古到今人人皆有,我们先来感受古人的烦恼”切入,诗词配乐唱。这些诗词有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好个秋。”这些吟唱着愁情的诗词带给师生们美的感受。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古诗文荟萃中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运用了学生们耳熟能详的王菲的《明月几时有》为背景音乐,同学们在古诗新唱中理解背诵,效果极佳。
诗词吟唱出来才更能传情,这些唱词不仅为课堂增添了许多趣味,也带给师生们美的感受,让学生轻松乐学。
三、境似情共鸣
古典诗词又具有诗情诗境美,意美以感心。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乡愁是漂泊游子们永恒的话题。我在教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时,从诗的思想感情方面作了拓展延伸,设置了“抒发乡愁的诗词佳句还有哪些?”的问题,学生都积极从自己的大脑里搜索有关乡情的诗词佳句,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这是漂泊游子们的情感共鸣。
在教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苏轼的《记承天 寺夜游》时,除了让学生积累与有月亮有关的诗词外,为了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我从情感角度入手,联系此时的苏轼与张怀民都是被贬黄州,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同是天涯沦落人”再恰当不过了。
在教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杜甫诗三首》中《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我设置问题“存者且偷生”还能为安史之乱中悲苦的老妪带来一丝安慰,用《春望》里哪两句诗作回答最好呢?同学们都能想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因为《春望》、《石壕吏》均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的诗作,有着共同的时代背景。
古典诗词往往营造意境来抒情,其实,许多诗词在思想情感方面都能找到其共同的地方,这源于抒情者相似的人生境遇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四、诗中有真理
许多诗歌也是蕴含哲理的。
例如我在教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时,让同学们联想与山有关的诗词。有学生联想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时,我赞许地评价:“看来你把文章的主旨用这两句诗概括了,人生的路上即使‘山重水复’,有恒心就能‘柳暗花明’”。
例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包含着隽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寄托着诗人对读书人的殷切希望。读书需要求异求新,诗作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读书,不断从读书中汲取新的营养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学生在读书时要克服浮躁情绪,才能使自己的内心清澈如池水。源头活水不断,池水才能清澈见底映照出蓝天云影,人只有经常开卷阅读才能滋润心灵焕发神采。所以我也经常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劝勉学生不断读书,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提醒学生珍惜时间。
诗中有真理,经得起时间和生活的考验。
五、赏诗探艺术
诗歌又是讲究艺术技巧的。
我教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刘禹锡的《陋室铭》时,给学生介绍了文章的前几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了“比兴”手法引出文章中心“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并明确“比兴”手法就是先言他物,再言其事。接着,我提问: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多用“比兴”手法,请问同学们《诗经·关雎》那句运用了“比兴”手法?大家异口同声说出了前两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可见大家已经掌握了“比兴”这种诗歌的表现手法。
《爱莲说》和《陋室铭》这两篇短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我引导学生回忆积累的诗词还有哪些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有个别同学立即想到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我随即介绍了这首诗如何“托物言志”:诗人咏物抒怀,通过对洁白石灰的描述和赞扬,表明自己为国家建功立业、不畏艰险、纵有千辛万苦也视若等闲的大无畏精神和为人处世要清白正直的志向。
再比如我在教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时,在解释题目一方面指“爸爸所栽种的夹竹桃的败落”,另一方面“暗含爸爸的辞世”时,给学生介绍“双关”这一修辞手法,“双关”即一语双关,语音双关或语意双关。举例说明时,我举了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学生立刻明白“双关”通俗来讲就是指一句话包含两方面的意思,而“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既是语音双关又是语意双关。在学习本单元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时,学生朗读诗歌后便能悟出题目中的“路”,既指“自然界的路”又指“人生之路”。再后来教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宋诗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中“白头吊古风霜李里,老木沧波无限悲”中对“风霜”一词的理解时有个别学生立即想到了“双关”,这点非常好,我就势引导他们:这里的“风霜”即指自然界的风霜,又指国破家亡的社会现实。
不少文章中有“乐景写哀,倍增其哀”的映衬手 法,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我点拨学生:“词人以乐景来写哀愁,倍增其哀,请同学们从我们已学过杜甫的诗歌中举出几例。”有同学就立即说出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样一来,既归纳了写作艺术技巧,又温故知新。
可见许多诗歌在写作的艺术技巧上还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善于思考,善于联系就会发现其妙处。
六、沐浴古诗风
在诗歌风格上,许多诗词也有相似之处。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诗语言平淡,质朴如画。教学中,我提问道:“我们知道孟浩然是唐代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他的哪首诗与这首诗的风格相近?”同学们立即想到曾经学过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是平淡质朴,淡中有味。这类诗也给我们吹来了清新质朴的田园风。
在教学宋代周密的《观潮》时,我让同学们先联想与江涛海潮有关的诗词,有些学生说出了“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等。我又趁机设置问题“这些诗歌从风格上来看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有答“大气豪放”的,有答“奔放豪迈”的。这些诗歌给我们吹来了豪气奔放的江河湖海风。
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我设置问题“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风格与曹操、苏轼作品等风格相同吗?你们感受到了什么样的风格?”学生们有答“凄美”的,有答“哀婉细腻”的。的确,他们感受到了婉约派一代词宗的楚雨凄风。
沐浴着古诗词不同的诗风,也就能够大致把握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赏析诗歌。
篇7
母亲的爱是伟大,默默无闻的。这种母爱有时是平平淡淡,有时是从言语中可看出来,还有一种是对你严格要求中体现出来的爱。可我,一位平凡的人。我不能像冰心奶奶那样用优美的诗句去歌颂,也不能像朱自清那样用唯美的散文去赞扬,更不会像鲁迅那样用朴实而隽永的文字去记录。我,只能用我笨拙的文字去描绘那一个个温馨的片段。
有些母爱只有在你放下心的束缚,去静静凝想有关母亲的记忆,那时你便能深刻体会到。我的母亲和父亲为了给我送吃的(我是住校生,一周只放一天假),在瑟瑟的秋风中等了我两个小时。我当时在上晚自习,并不知道他们来了。事后我问母亲为什么不把吃的拿到我教室来,母亲只是笑笑。当我回想时,才懂得了原来母亲是为了不打扰我学习才这样做的。当时只觉心中有一股暖流在身体里流淌。这样的片段在我的生活中很多很多,多到会被我忽略,多到会被我认为这是理所当然。可,这就是母爱!一丝丝融化着我的心。
温馨的信使就是母爱。母爱也是伟大的爱,不要拥有了不珍惜,不要等失去了再后悔。
母爱如三月的春风,轻抚着我的脸;
母爱如清甜的甘露,滋润着我的心灵;
篇8
不注意审题
有些考生不管题目问的是什么问题。都把诗歌内容翻译一遍,然后把自己理解的诗歌手法全写上去。写了很多,却不是出题人所要的答案,当然得不到理想的分数。犯这种错误的主要原因是不注意审题,不去揣摩出题人的意图。
例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题江湖伟观
刘黻
柳残荷老客凄凉,独对西风立上方。
万井人烟环魏阙,千年王气到钱塘。
湖澄古塔明寒屿,江远归舟动夕阳。
北望中原在何所?半生盈得鬓毛霜!
[注]刘黻,南宋爱国诗人,屡遭贬斥。国都陷落,他毅然奔赴国难,为国献身。
第二联和第三联是怎样表现“伟观”的?任选一联简要分析。
很多考生一看这两联诗。认为是写景的。想当然地就写上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之类的话语。这两句是写景。但题目问的是“怎样表现‘伟观”’。即这两联是怎样写出景物“宏伟壮美”这一特点的,其实考的是写景的手法。
参考答案第二联:上句抓住“万井人烟”,从空间上实写都城繁华热闹的景象:下句抓住“千年王气”,从时间上虚写历史的深远。时空交错,虚实结合。
第三联:上句选取西湖、古塔、寒屿等意象,描绘了一派静谧的阔大之景;下句借远江、归舟、夕阳等意象,描绘了一幅归舟过处江水荡漾的动态秋江图。动静结合,画面开阔辽远。
是个情感把握不准确
中国古代诗人往往以诗寄情。因此,中国古代诗歌绝大多数以抒情为目的。这样,把握古代诗歌的情感就成了鉴赏古代诗歌的第一步。古代诗歌鉴赏题的第一题也往往围绕这一点来出。
但是,很多考生在鉴赏古代诗歌时。往往不是立足文本。根据试题所给信息进行具体分析。而是主观臆断:看见诗歌色调明丽。就认为表达的情感是宁静闲适:看见描写白发,就认为表达的情感是抑郁不得志。看见作者是杜甫,就认为表达的情感是愁苦;看见作者是辛弃疾。就认为表达的情感是爱国……其实。诗歌色调明丽也可能是以乐景写哀情。杜甫、辛弃疾也可以写充满闲适生活情调的诗歌。
情感可以说是古代诗歌的灵魂。考生如果对古代诗歌的情感把握错误。就有可能“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例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飑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飕飑:形容风声。
秋天的一景一物无不触动着诗人的情怀。请结合“动”“开”二字分析这首诗的颈联,说说诗人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很多考生从“秋风”这个意象。以及“五夜飕飕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想当然地认为此诗抒发的是年华已逝、壮志难酬之情。其实,诗人想要抒发的情感并不是这样。
参考答案
颈联描写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拳毛;鸷雕睁开睡眼,顾盼着万里青云。这一“动”一“开”,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骏马一展骥足、奔驰疆场和鸷雕展翅蓝天、搏击长空的形象,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和“盼”,还从侧面显示出秋风给它们带来了虎虎生气。抒发了诗人不服老,还想为国立功的昂扬斗志和积极进取的豪情。
答题不规范
很多考生没有掌握好古代诗歌鉴赏题的答题模式,以致虽然理解了内容,掌握了表达技巧,但是得不到理想的分数。
例3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注]此诗当作于诗人晚年任抚州(今属江西)刺史时期。
试赏析尾联中“又”字的妙处。
这是一道炼字题。一些考生没有掌握炼字题的答题模式。只答出“又”字传达了作者无奈悲伤的感情。其实,炼字题的答题模式应该是这样的: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又”为副词,表示重复或继续;用在这里加重了语气,表达的是诗人年年岁岁不变的际遇和一年不如一年的凄惨命运:透露出人生迟暮、前景渺茫的无奈悲凉心境。
现将古代诗歌鉴赏常见试题的答题模式分类归纳如下。
分析意境型: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能蜃既返靥逑志拔锾氐愫颓榈鞯牧礁鏊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而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篇9
一、视诵读为诗词教学的生命线
诵读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点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诗词的教学,学生的朗读是任何理论、手段都替代不了的。我认为,读诗如剥洋葱,要有步骤、有层次,首先要字正腔圆,读准字音;其次要抑扬顿挫,读出节奏;三要字从句顺,读出诗歌所描写的情境;四要细语微吟,读出诗人的感情。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朱熹曾说“读诗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诵读的严谨和重要。人教版所选的古诗词多魏晋唐宋绝句和律诗,也有汉乐府和《诗经》里面的诗歌。诗歌节奏的把握较为简单,重要的是读出诗句的情境、意蕴,进而理解诗人的情感。形式多样的古诗文诵读竞赛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兴趣的催化剂。应该说,今天人们已经没有可能超越唐宋诗词,那么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古诗词诵读竞赛活动,对提高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以诵读带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已经成为语文老师的共识,
二、用现代教育技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普及给语文教学插上了启发学生想像的翅膀,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古诗词进一步演绎成一幅流动的画、一首动听的诗,使缺乏实际生活阅历的学生的较为单一的思维一下子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比如我在讲《诗经》中的名篇《关雎》时,用悠扬的古琴音乐带学生走进远古那迷人的氤氲着雾气的河边。动画显示男子魂牵梦绕的姑娘,在雾气中恍若翩翩仙子。学生眼睛里看到的,耳朵里听到的,心理感悟到的全是激发审美体验的形象。原本枯燥乏味的古诗学习成了享受影音娱乐的美味大餐。
三、巧设情境,帮助学生利用现有的人生体验感知古代诗词的意境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关于“情境”的论述,所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人对处在一定情境中,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事物往往印象深刻。由于古代诗词所反映的社会文化生活比较久远,初中生的人生阅历又十分有限,我国古典诗词讲求“意在言外”,讲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它们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非常大。所以要想深切体会诗歌中的意蕴,教师在讲授古诗词时,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帮助他们调动已有的生活体验去感悟诗歌的思想内涵。例如在讲授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我力求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画面感,调动自己曾经有过的关于秋天肃杀凄凉的人生体验,让自己穿越时空,仿佛自己就是骑着瘦马,迎着秋风,在荒凉的古道上踽踽独行的天涯游子,体会那种相思断肠的愁绪。这样不但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诗意,也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每一首古诗词的背后其实都有着诗人的人生阅历,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首诗词又都有一个故事,由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而发生的有关推敲的故事早已传为佳话。在许多古典诗词当中作者还运用了许多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典故讲清楚也需要老师在授课时精心安排。例如在讲授杜牧的《赤壁》时,讲一讲“东风”的典故,说一说“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俗语,聊一聊《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学生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意就会有更加深刻的感受。
四、活学活用古诗词是学生继承古诗词文学传统的有效手段
言简意丰、含蓄典雅、经受了时间考验的古诗词在今天有着极大的借鉴价值,在作文中,如果学生活学活用古诗词名句,不但使自己的文章文采飞扬,而且给读者许多感悟和收获。
我们不可能像古代的诗人一样走遍千山万水,阅尽悲欢离合,把人生体验浓缩为流传千古的名句。但是我们可以把古诗词名句所饱含的人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到写作中,学生的写作水平自然会得到很大提高。
篇10
――圣野(2010年3月21日于金华)
在清流蜿蜒的婺江之畔,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爱写诗的仙女,某次下凡时,她不慎把一册诗集落在了婺江水边。这册诗集一落地便生出根来,渐渐地,它开始发芽、长叶、开花……这册神奇的诗集上写了什么,后来的人再也看不到了,只看到江边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绿色”。只要你走近这里,那随风而来的阵阵风铃声,随水流淌的点点波纹,就能让你心领神会那种沁人心脾的诗情画意。
这里有一个博物馆
多少年过去了,这片神奇的“绿色”一直在默默地绵延、生长,从岸边长到山坡上,从人们的眼里长到心里……
2010年4月14日,它被一股诗歌特有的芬芳气味所吸引,循着心灵共鸣、共和的节奏,走进了金华师范附属小学教育集团艾青小学的校园。校园里的欢声笑语和朗朗书声,让它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它惊喜地发现,这里竟然是一个童诗的摇篮――这个被红色砖墙包围的小小院落,不仅是著名诗人艾青、蒋风、鲁兵、圣野的母校,还是盛产童诗的快乐王国。每一位老师都爱读诗、爱写诗,每一个孩子都喜欢大声朗诵优美的童诗。那一双双明亮的眼睛忽闪忽闪,一支支笔在纸上飞快地游走――《彩虹鱼》、《三叶草》、《彩色的黎明》、《豆芽儿》、《海滩拾贝》……那么多本图文并茂的诗集,都带着特有的书香站上了书架,绽放着灿烂的笑容。
“绿色”情不自禁地跟着这些优美的童诗往前走,跟着那群爱诗的孩子们往前走,一直走到一个精致的博物馆门前。门口写着七个大字:中国童诗博物馆。入口处还有一句圣野题写的诗句:“让鸟飞去吧,一定能唱得更好。”
这个童诗之家,是我国的第一个童诗博物馆,也是金师附小教育集团为孩子们圆的一个梦。博物馆里住着孩子们喜欢的诗人,住着好多好多的诗,还住着好多好多和诗歌有关的故事。艾青、蒋风、鲁兵、圣野等多位中国诗坛泰斗,将自己珍藏的作品无偿陈列在童诗博物馆里。瞧,博物馆里的“春苗”两字,就是艾青生前的亲笔题词。前辈们希望每个孩子心中都有诗,都能在诗歌的美好熏陶下,像春苗一样茁壮成长!同时,博物馆里还开辟了师生活动阵地,让爱诗的老师和同学们也能在诗坛里“种花植草”,在诗意的天空里尽情放飞自己。
真好!“绿色”对自己说:童诗博物馆,这里就是我的家了。
这里有一群小诗娃
在艾青小学的校园里,一直活跃着一群快乐的诗娃娃。他们参加童诗沙龙,吟赏诗词,抒发少年情怀;他们创办诗社,红领巾诗社、春苗诗社、鲁兵诗社、蒋风诗社、圣野诗社等,以诗会友,志存高远;他们创建诗歌网站,青青“诗网”如同初春的青草,色泽鲜嫩,长势喜人……诗娃娃们的童心,催开了星星点点的美丽诗花。
在童诗博物馆里,诗娃娃曾经迎来过蒋风、圣野、金波、雪野、韦苇等爷爷、伯伯,大家一起高声地念啊,唱啊,说啊,笑啊。和童诗在一起,谁都没有年龄。他们一起模仿,如果布谷鸟和种子一起歌唱,那歌声一定很美、很动听;他们一起比划,如果雪花和春雨一起跳舞,那舞蹈一定很酷、很动人;他们一起猜想,如果鹤发童颜的诗爷爷和天真可爱的诗娃娃一起写诗,那诗一定会七十二变,一会变上天,一会变入地……
所有的人都在拍手,说:“童诗真好玩!童诗真有趣!”
花木缤纷的春日,婺江之畔,一片片嫩绿的新芽,染绿了诗娃娃们的心;阳光明媚的夏日,尖峰山下,一只只迷人的彩蝶,舞活了诗娃娃们的眼;叠翠流金的秋日,大黄山上,一枚枚秋的纪念章,飞进了诗娃娃的册子;白雪皑皑的冬日,附小校园,一串串大大小小的脚印,变成了祈愿来年的梦想种子……
诗娃娃们信笔写下了自己的歌――
《春天的颜色》(节选)
红领巾诗社 郑一剑(指导老师:吴小军)
春天是什么颜色的/八一街的樟树妈妈招着手说/春天是绿色的/好像那左右摇晃的树叶
春天是什么颜色的/大黄山的茶花姐姐微笑着说/春天是粉色的/好像那美丽的茶花
春天是什么颜色的/尖峰山的笋芽儿弟弟欢快地说/春天是棕色的/好像那厚厚的笋皮大衣
《秋天的风》(节选)
春苗诗社 蔡靖婷(指导老师:周雅萍)
秋天的风/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掠过田野/稻田翻起金色的波浪
吹过牧场/草地变成了多彩的油画
拂过枫林/枫树举起了火红的旗帜
《诗 雨》
鲁兵诗社 陈 展
四月十四日/艾青小学/下了一场诗雨
下呀下/下来了蒋风爷爷
下呀下/下来了圣野爷爷
下呀下/下来了一个中国童诗博物馆
中国童诗博物馆/好大好大/ 装满了神奇/溢出了快乐
圣野爷爷、蒋风爷爷、小朋友/走进艾青小学/走进中国童诗博物馆
大家都变神奇了/都变快乐了
这里有一位老诗仙
有人说,他的天真像一滴清水,洗涤俗世的浮尘;有人说,他的执著像一擎火把,照见觅诗者的心路;有人说,他的激情像一面旗帜,振奋后来者的热情……写着写着,他把自己写成了一首诗,一首令人澎湃的诗,一首在中国儿童诗坛经久璀璨的诗。
他就是圣野。
“90岁的老人9岁的心”,这句话用在圣野爷爷身上最合适不过了。
圣野爷爷是浙江东阳市人。据说他小时候就特别喜欢在清清的溪流旁背诵古诗。有一天,他忽然诗兴大发,一口气做了10余首小诗,寄给他的兄长庭哥,得到了庭哥的热情鼓励。从此,圣野爷爷就迷上了写诗,而且迷得一发不可收:醒着、睡着,吃饭、走路,时时都在想诗、写诗。
圣野爷爷有一个“让诗歌流进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流进儿童的心田”的美丽梦想。当他得知艾青小学要成立中国童诗博物馆的时候,这位90多岁的老小孩,立刻绽放出最开心的笑容,激动得手舞足蹈,他说:“对于母校――金师附小教育集团,我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小朋友,我希望有更多的孩子来爱诗、读诗、写诗,让文学梦使孩子的心灵更纯洁、更完美。”
在童诗博物馆的开馆大典上,圣野爷爷大声朗诵了自己特意新做的诗《金凤蝶飞起来了》:
毛毛虫/爬过来了/金凤蝶/飞起来了
毛毛虫/没想过的事情/金凤蝶敢想/毛毛虫没做过的事情/金凤蝶敢做
一个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毛毛虫
一个是敢想敢做/飞出了自己/春天的花园的/美丽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