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沧海曹操范文
时间:2023-03-28 07:58: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观沧海曹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意】
一路东进登上碣石山,终于观赏到大海的奇景。那海水波涛汹涌,海岛上山峰高耸。
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秋风吹过,萧瑟之声中,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翻卷着,呼啸着。
经天的日月,还有那横跨天空的星河,都好像是从大海中升起来似的。
啊,真是幸运得很,让我们尽情歌唱,抒发心中的情怀。
【写作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载(205),曹操平定冀州,袁绍的儿子袁尚、袁熙投奔乌桓,次年乌桓人攻破幽州,俘虏汉民十余万。为消除边患,进而统一北方,曹操于建安十二载(207)秋天率师北伐,远征辽西乌桓,途经渤海边的碣石山,跃马挥鞭,登上了秦皇、汉武曾登临的碣石山,心情激荡,浮想联翩,于是便把当时登高望海的所见所感写了下来。
【内容主旨】
这首诗借景抒情,表面是写大海吞日吐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实际上是展示诗人自己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抒发了诗人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重要词句】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洪波涌起”逼真地展现出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其中“涌”字用得尤其出色,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壮阔,更让我们仿佛听到了海浪惊涛拍岸的声音,充满了动感。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四句诗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使我们从中领略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诗歌风格】
气势雄浑,充满豪放气概。
【中考链接】
1.(2013新疆乌鲁木齐卷)对《观沧海》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水何”六句,诗人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地描绘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B.“日月”四句是全诗的,从两个“若”字可看出写的是虚景,即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
C. 这首诗通过描写沧海赞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表现了正处于事业最高峰的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篇2
论文关键词:《观沧海》,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雄才崛起”,又“雅爱诗章”。在他“奉国威灵、仗钺征伐”之际,常常“鞍马为文”、“横槊赋诗”。建安十二年(207),军阀逐鹿中原,五月,曹操率师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作下此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言明观海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廖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临”,登临。“以”,表示东临碣石的目的是观沧海。“沧”,水深而呈暗绿色。“沧海”,大海。“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以下诗句,皆为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写全景:大海波涛动荡,山岛巍然屹立。“何”,多么,含叹美之意。“澹澹”,水面浩淼的样子。“何”字用得已极饱满有力,“澹澹”两字更是千锤百炼而得者,着此两字,整个沧海便浑然一色了,若换成“茫茫”“漫漫”等字眼,就显得过于平实,又欠生动,当真是一字千金,生色千古!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具体勾勒耸立的山岛: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一派生意盎然。“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定神细看,瑟瑟秋风中的海竟然洪波巨澜,汹涌起伏。何等雄伟的景象,何等雄浑的境界,何等雄健的笔力!古往今来,迁客骚人泣秋风、感伤落英者何其多?晏几道叹息“红叶黄花秋意晚”(《思远人》),耿玉真长恨“玉京人去秋萧索”(《菩萨蛮》),宋玉《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更是大开悲秋文学之先声。然,独立寒秋,曹操却极写海的磅礴壮美,岛的高耸挺拔,草木的生机勃发,一扫悲秋情调,其志凌绝顶以远瞻世界的非凡气度跃然纸上,足见曹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好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濛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格外渺小,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若”,好象。“星汉”,银河。这四句诗,融想象和夸张为一体,大开大阖,舒缓从容,辞气直有干云之势,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在千古诗人中,想必也只有曹操如此一位雄才大略,睥睨一世的风云人物才写得出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曹操素有“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的雅称,其诗悲壮慷慨,震烁古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种充满激情的诗歌所表现出来的爽朗刚健的风格,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正如《文心雕龙·时序》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千百年来,曹操之诗就是以这种“梗慨多气”风骨及其内在的积极进取精神,震撼人心,使后代无数英雄志士为之倾倒若狂。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属合乐时的套语。“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咏志”,用诗歌来抒发志向。通常,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但在此诗中却与诗内容紧密相关,因为诗人写景志在抒发其远大的政治抱负,及其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观沧海》诗面上写的是海的浩瀚辽阔,气象万千,诗行中站立的,则是那位气凌万仞、志在一统北中国的一代“枭雄”的巨大身影,全篇气度正大严瑾,诗体高华安雅。其艺术价值尤为值得一谈。
犠莨鄞耸,大处落笔,宏观构象,造境高敞;诗意深远,格调高古,气韵沉雄;措笔秀丽工整,不务铺排词藻,不求使典用事,音律婉转和谐,语言流丽、清新隽永。诗人在词语的选择上,如“竦峙、丛生、丰茂、萧瑟、灿烂”等等,大多典要、高华、壮丽。而全诗十四句,除却首尾句明显不对仗外,其他每两句之间多作对仗,因此诵读全诗,觉声调铿锵,雄整而浏亮。
牬送猓诗人善于挖掘自己的感情,融景与情为一体。诗中景物描写,气氛渲染、人情抒发三者历转而下,于自然流转中见朴直蕴藉,十分传神地表达了诗人登临的特有心情,从而把景的描绘同情的感发完美结合,可谓“景中寓情,情因景兴,情景相生”。令人感受鲜明、强烈,体味无穷。加之诗人运用虚实相间的写法,更是给写景造成一种“隔”的感觉,人们必须发挥想象才能领会其意,使全诗显得曲折含蓄,而与诗人的情绪表里一致,映照生辉。这种将诗赋中最富诗意的描写加以想象和加工,创造出极富文采意象之美的诗意,这种提炼精粹、化赋为诗的艺术手段,值得借鉴。
牐牬耸构思奇巧,别具匠心也是特色之一。“观”字在诗中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诗人的描写、想象、抒情均借此次第展开,结构章法寓于天然浑成之中,风格本色而朴直。
篇3
从语言因素讲。汉语是一种高度音乐性的语言,“汉语是元音占优势的语言,而又有声调的区别。这样就使它特别富于音乐性”。诗歌更是如此,比如“唐律诗……是汉语诗歌既脱离了音乐又达到了自身音乐化的极致的产物”。
从另一方面说,唱诗其实就是吟诗。就是唱歌,但唱诗又不完全是唱歌,其所不同予唱歌者,乃是因为唱诗之所唱为具有高度思想性、艺术性并经历了千百年历史检验的中国经典诗歌,更为重要的是,唱诗是对吟诵的继承和发展。唱诗的目的是能更深入体会其情感和韵味。诗与歌的结合,可以提升背诗的兴趣。以适当的歌曲搭配诗,可以领略诗歌之美。同时,可以借着学生对歌曲的喜爱,提高背诗的兴趣,而且学生一旦掌握此方法,当找到合适的歌曲后,只要是字数相合的诗,几乎都能适用配唱。
因此,在本学期学习《古代诗歌四首》时,笔者首先参考了国内一些名师的教学方案,仔细比较后,选择了其中一首《观沧海》作为实验篇目。选择此篇,原因有二:一是曹操的诗歌往往气势恢宏、慷慨悲壮,易于演唱。二是早在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已经有了《短歌行》的演唱,这首诗在演唱中将诗人悲壮、豪迈的气势展现的淋漓尽致,而此诗与《观沧海》在气势上相通,学生演绎起来比较容易把握。
下面为教学设计:
1 教学对象:七年级十五、十六班
2 教学人数:92人
3 教学时间:唱诗:二节课(将视觉与听觉艺术相结合)
4 活动设计:
(1)听《三国演义・短歌行》的演唱,体会并品味当中意境。
这一环节在设计时。旨在让学生在没有老师讲解的情况下,通过听演唱的形式理解诗歌意境,体会唱诗的好处,激发学生唱诗的兴趣和大胆尝试的勇气。
通过听、看,学生们很快举手发言。认为《短歌行》的主人公想表达的是作者希望有大量人才来为自己所用。前八句中表现的是曹操的愁,即苦于得不到众多的“贤才”来同他合作,一道抓紧时间建功立业。后面诗句,表面来看是曹操在抒发个人对时间流逝的感叹,实际上是在告诉各位贤能,人生苦短,你们要抓紧时间实现抱负。
对于诗中曹操表现出的悲壮的感情基调,学生们在听的过程中已经深深感受到,再结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一下子明白了曹操的悲壮实际上不是伤心,而是他用来招揽人才的一种手段,他希望用这种情感打开那些处于下层、多历艰难又急于寻找出路的人士的心扉,以此可见曹操的聪明智慧。而诗歌再延长到最后几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时,诗人的感情达到最状态,学生们此时不但感受到了,有的还说简直感同身受,似乎一个立体的曹操就站在自己面前讲述自己的宏大志向。对这首乐府诗的赏析。到此已经完全达到了目的。短短一节课,学生们学习诗歌的兴趣高涨了不少,而且80%以上学生实现了即时记忆。
(2)第二节课上课前:学生们结合学案先看《观沧海》写作的背景,然后请学生收集歌曲,找到符合字数、句数的旋律,和老师一起将收集来的歌曲按适合的类别作一番整理,曲调与字数不适合者淘汰。经过整理后。主要有《沧海一声笑》、《曹操》、《精忠报国》、《向天再借五百年》等歌曲。
(3)分组进行课下练习。在课前,已经将班级学生分成4大组,课上每组派一个代表演唱自己所选旋律下的《观沧海》,然后进行评比。
(41课堂实践。第二节课前半节课主要是学生们分组演唱《观沧海》。选择《沧海一声笑》旋律的较多,在演唱过程中,学生们首先能迅速的将诗歌内容背诵下来,然后将诗歌想表现的悲壮、慷慨之情展现出来。有一组在唱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时,还很有创意的将《沧海一声笑》与《双节棍》结合起来,用RAP演唱,虽然没有将这几句诗歌恢弘的气势展现出来,但是这种古典与现代的结合却给人一个启示:既然流行音乐可以多个版本,古诗词是不是也可以多角度理解,多角度演绎呢?比如,编成诗剧,在舞台上演绎。可以说,在这节课上,学生的表现又给诗歌教学打开了又一扇窗。
(5)感悟、赏析诗歌。在唱完后,学生们纷纷谈自己对此诗的理解,认为此诗在演唱中,自己能基本掌握诗人想表达的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而且诗人用景物抒发心中情感,特别是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他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但是,对于诗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学生理解起来非常有难度,因此,在唱诗时,也很难将大海吞吐日月、诗人广博的胸襟表现出来。为了解决这个困难,可让学生结合上下旬以及诗歌中的时间斟酌这几句的意境。学生慢慢体会到这几句是诗人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表现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
篇4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观沧海》东汉末年——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代——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赤壁》唐代——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篇5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九龄《春江花月夜》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灵隐寺》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山水绕城春作涨,江涛入海夜通潮。——陈子澜《恩波桥诗》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钱起《送僧归日本》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茫茫东海波连天,天边大月光团圆。——黄遵宪《八月十五日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李忱《瀑布联句》
俯首无齐鲁,东瞻海似杯。——李梦阳《泰山》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长歌行》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城阙天中近,蓬瀛海上遥。——李隆基《送玄同真人李抱朴谒灊山仙祠》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潘阆《酒泉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鹊楼》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海岳宴咸通。七载秉钧调四序,一方狱市获来苏。——李忱《句》
披襟眺沧海,凭轼玩春芳。积流横地纪,疏派引天潢。——李世民《春日望海》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韩愈《精卫填海》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海水无风时,波涛安悠悠。——白居易《题海图屏风》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观沧海》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苏轼《望海楼观景》
篇6
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
2.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唐钱起
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唐岑参
5.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唐岑参
6.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
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流,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俄)莱蒙托夫《帆》
7.啊大海——你多么慈祥,博爱——(美)狄金森《蓝海》
8.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篇7
1、宇指整个空间世界,浩瀚宇宙,十分大气,用作人名意指有气概,有风度,气宇轩昂,大度,大气,仪表堂堂之义。
2、涌,本义指的是水向上冒,引申指云、雾、烟、气等上腾冒出等含义。作人名寓指才思敏捷,才力充沛,波涛汹涌。出自:曹操《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苏轼《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杜宇一声春晓。”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败张鲁,收刘表,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切无不表现出他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腕。“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高唱“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更是表现出他广阔的胸襟和浪漫的情怀。
历史之曙光
《三国演义》中将曹操塑造成一个篡逆者,实则不然。若无曹操,奄奄一息的大汉王朝能否重获生机;若无曹操,名存实亡的汉献帝能否重振朝纲;若无曹操,命如草芥的大汉子民又能否重获安乐。
至于曹操诛杀董承。伏寿等皇亲国戚,毕竟是他们出手在前曹操反击在后,况且,东汉的败落就是败落在外戚宦官的手里,目睹着天下如何大乱的曹操对此一清二楚。
我,敬他。
治世之能臣
汉末三国的军事家首推曹操,曹操深通兵法,他曾熟读孙武。吴起等前代军事家的着作,在习诸位兵法的基础上,写成《兵书接要》一书。
曹操能在年轻气盛之时,时常评读议论《春秋》,可见他气度。谈吐不凡。
我,叹他。
文学之典范
曹操对文学有着深湛的修养。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方面,散文也很有特点。曹操的诗歌,今存不足20篇,全部是乐府诗集。内容大体上可分三类,一类是关涉时事的,一类是以表述理想为主的,一类是游仙诗。在艺术风格上,曹操诗歌有《观沧海》,《龟虽寿》等,朴实无华,不加藻饰。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
我,赞他。
曹操,他的产生既是个人际遇,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拂去岁月的尘埃,睁亮被封建迷信的双眼,又有谁能保持着那一份“世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微音频;微视频;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7-0086-02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微音频和微视频。将这些内容多样的微音频和微视频引入初中语文课堂,往往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微音频和微视频的应用,能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促M学生对课文文本内容的准确理解,改变课堂单纯文本教学沉闷枯燥的弊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快速进步,为微音频和微视频的制作和使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我们初中语文教师更为灵活方便地应用微音频和微视频辅助教学。
一、课堂教学中对微音频和微视频的选取
初中语文课堂上应用的微音频和微视频,主要是一些朗诵、乐曲、歌曲、广播剧片段、电视剧和电影音、视频片段。这些微音频和微视频在网络上非常多,便于我们随时下载使用。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对微音频和微视频的选取都是根据课文内容选取适合的题材,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教材文本内容的理解。在选取的时候,要考虑到怎么充分地调动学生思维,让他们更好地动脑筋,深化对教材文本内容的理解,而不只是为活跃课堂气氛,迎合学生的趣味,从而降低了微音频和微视频的使用效果。具体使用微音频还是微视频,主要取决于哪个更能调动学生的思维,不管是采用微音频还是微视频,都要根据课文内容的侧重点,细致地考虑。
有时候我们需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就像山水画的“留白”一样,采用微音频反而比声、光、色俱全的微视频效果更好。山水画的“留白”就是空出一部分画面,任由看画的人根据已有景物去想象,眼目流动之间,已经浮想联翩,上下千年,实现了看画人的再创造,不同的看画人,对画“留白”的想象也是不同的,这就增强了画卷的韵味。比如对于诗词的教学,采用微音频,因不同的朗诵者原声,让学生通过朗诵时节奏、语调、情感的把握,来感受诗词的内容。学生随着朗诵者一字一句的朗诵,在各自的大脑中展现出不同的想象内容,对诗词内容形成各自不同的再创造,再让学生把自己心中所想,用语言表达出来,形成对诗词的多种合理理解。诗词教学采用微音频往往要比采用微视频效果好得多。微视频的一览无余往往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影响学生的再创造。有时候我们则需要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从各个角度直观地感受课文的文本内容,从而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这时使用微视频就比较好,视频立体式的效果使学生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发学生从各个方面去感受课文的内容,无形中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比如在学习《故宫博物院》《苏州园林》时,采用微视频播放故宫和苏州园林的视频片段就比较好,让学生全方位地感受故宫和苏州园林的美,并把看到的美说出来,再与课本的文本内容进行对照,寻找自己的语言和课本语言的差异,理解课文文字的好处,从而提高学生对文字感受和处理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二、微音频和微视频在课堂播放时机的选择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使用的微音频和微视频,一定要选择好播放时机,播放时机如果选择不好,会影响微音频和微视频使用的效果,也会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播放时机的选择以能让学生充分展开思维为主,只有学生充分地思考了,才可以最大限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果过早播放微音频和微视频,使教学内容提前让学生知道,会影响到学生思维的展开,影响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但过晚播放微音频和微视频,会使一些内容跟不上学生思考的进度,起不到穿针引线、画龙点睛的作用,浪费了辛苦准备的音视频资源。可以说在适当的时机,展示微音频和微视频是一项重要的课堂掌控技能,教师这个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个能力需要长期的课堂实践来提高。
例如,在《观沧海》的教学中,如果有不同名家朗诵的微音频和曹操观沧海的微视频,在视频中基本上这首诗歌所涉及的景象基本都能看到,如果过早地播放曹操观沧海的微视频,往往让学生提前知道这首诗的内容,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鉴赏诗歌的能力也受到影响。如果在播放名家朗诵和学生充分讨论学习的基础上,再播放曹操在电视剧或电影中实际观沧海的视频,更容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找到自己没有想到的内容,这样更容易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课堂学习中,如果学生对于重难点理解的不透彻,就应逐一播放不同名家的朗诵片段,并与学生一起逐一感受和讨论名家对于重难点朗诵的不同角度和侧重点,这样会使学生对诗歌重难点理解不到位的问题迎刃而解。平时把握好时机,巧妙地利用微音频和微视频对文章的重难点进行启发教学,效果要比我们直白地进行纯语言的教学要好得多。
三、微音频和微视频的来源和制作
近年来,网络技术日新月异,发展迅猛,使微音频和微视频的获取变得非常容易。在网络上只要搜索百度视频、优酷视频、搜狐视频等,就可以找到许多与我们教学相关的视频。在喜马拉雅FM、酷听网、520听书网、有声世界网、酷狗音乐、网易云音乐等,都可以下载到我们需要的教学音频资源。不过这些下载的资源大多需要进一步处理,大多数音频和视频都偏长,我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其实只是需要其中的一小段,这就需要把视频进行剪辑。另外,由于播放设备对音视频格式的要求不同,我们对下载的音频和视频的格式也需要进行转换,只有音视频的格式符合播放设备对格式的要求,才能在课堂上正常播放。有些老师下载的音视频在课堂上播放不出来,大多数情况下,就是下载的音视频格式和播放设备要求的格式不匹配造成的。
篇10
2、关于秋天景物描写的诗句有: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4、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5、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6、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7、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8、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9、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10、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