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全文及译文范文

时间:2023-03-24 19:27: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庸全文及译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字:门座式起重机;安全使用;起重机械

Abstract: the modern construction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construction machinery and equipment, mechanical equipment is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efficiency and economic benefit of the necessary guarantee. Security mechanical equipment use normal security, prevent mechanical equipment accidents each unit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engineering management, this paper hoisting machinery portal crane safety problems of using simple analysis.

Keyword: portal crane; Safety use; Hoisting machinery

中图分类号: TH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门座式起重机是港口装卸作业的重要设备,担负着重要的件货和散货等装卸任务,由于门座式起重机本身具有良好的性能,所以港口使用较为广泛。门座起重机是随着港口事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1890年,第一次将幅度不可变的固定式可旋转臂架型起重机装在横跨于窄码头上方的运行式半门座上,成为早期的港用半门座起重机随着码头宽度的加大,门座和半门座起重机并列发展,并普遍采用俯仰臂架和水平变幅系统。本文从几个方面,谈谈门座式起重机的安全使用问题。

2 门座式起重机门的分类

门座式起重机门按用途可分为3类:

2.1装卸用门座起重机

主要用于港口和露天堆料场,用抓斗或吊钩装卸。起重量一般不限吨数,随幅度变化。工作速度较高,故生产率常是重要指标。

2.2 造船用门座起重机

主要用于船台、浮船坞和舣装现场,进行船体拼接、设备舣装等吊装工作,用吊钩作为吊具。最大起重量达300吨,幅度大时起重量相应减小。有多档起升速度,吊重轻时可提高起升速度。有些工作机构还备有微动装置,以满足安装要求。门座高度大者,可适应大起升高度和大幅度作业的要求,但工作速度较低,作业生产率不高。

2.3 建筑安装用门座起重机

主要用在水电站进行大坝浇灌、设备和预制件吊装等,一般用吊钩。起重量和工作速度一般介于前两类起重机之间。它具有整机装拆运输性好、吊具下放深度大、能较好地适应临时性工作和栈桥上工作等的特点。

3 门座式起重机门常见起重机事故伤害

3.1 重物坠落的打击伤害

重物坠落原因有多种,常见原因有吊具或吊装容器损坏、物件捆绑不牢而松散或滑落、挂钩不当发生脱钩、电磁吸盘突然失电导致吸吊的物料坠落等。起升机构的零件发生故障或损坏(特别是制动器失灵、钢丝绳或吊钩断裂等)都可能引发重物坠落的危险。另外,重物坠落还可能由于吊装的危险物料引发二次伤害。例如,高温液体金属,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等危险品,它们都可能因物料的物理、化学特性导致烫伤、粉尘伤害、有毒物伤害等。

3.2起重机丧失稳定性

起重机失稳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由于操作不当(例如超载、臂架变幅或旋转过快等)、支腿未找平或地基沉陷等原因,导致起重机由于力矩不平衡而倾翻;二是由于坡度或风载荷作用,使起重机沿倾斜路面或轨道滑动,发生不应有的位移、脱轨或翻倒。

3.3 金属结构的破坏

庞大的金属结构是各类桥架起重机、塔式起重机和门座起重机的重要构成部分,作为整台起重机的骨架,不仅承载起重机的自重和吊重,而且构架了起重作业的立体空间。由于起重机的金属结构组成不同,金属结构破坏形式往往也不同,例如,桥式起重机和门式起重机的主梁下挠度标或支腿垮塌,塔式起重机和门座起重机的坠臂、倒塔等。金属结构的破坏常常会导致严重伤害,甚至群死群伤的恶果。

3.4人员高处跌落伤害

起重机的机体高大,一般桥式起重机的主梁高度都在十米以上,塔式起重机和门座起重机甚至高达几十米。为了获得作业现场清楚的观察视野,司机室往往设在金属结构的高处,很多设备也安装在高处,塔式起重机转移场地时的拆装作业、起重机高处设备的维护和检修,以及安全检查测量,这些需要人员登高的场所和作业环节,都存在着人员从高处跌落伤害的危险。

3.5夹挤和碾轧伤害

有些桥式起重机轨道两侧缺乏良好的安全通道,塔式起重机或汽车起重机的起重臂架作业回转半径与邻近的建筑结构之间的距离过小,使起重机在运行或回转作业期间,对尚滞留在其间的其他人员造成夹挤伤害。由于起重机整机的移动性,运行机构的操作失误或制动器失灵引起溜车可能对人员造成碰撞或碾轧伤害,在道路上行驶的流动起重机还可能发生交通事故。

3.6触电伤害

大多数起重机都是电力驱动,或通过电缆,或采用固定裸线将电力输入,起重机的任何组成部分或吊物,与带电体距离过近或触碰带电物体时,都可能引发触电伤害。即使是流动式起重机,在输电线附近作业时,触碰高压线的事故也时有发生。直接触电或由于跨步电压会造成电伤、电击事故。

3.7其他机械伤害

人体某部位与运动零部件接触引起的绞、碾、戳等伤害,液压元件或管路破坏造成高压液体的喷射伤害,运转零件破坏飞出物的打击伤害,抽拉吊索引起的弹射伤害等等,这些在一般机械上发生的伤害形式,在起重机作业中都有可能发生。

4 门座式起重机的保养

做好起重机的保养工作,,是保证安全运行,延长使用寿命,提高使用效率的重要环节,对于门座式起重机,要经常地,定期地进行保养,及时检查,使机械处于完好的技术状态。特别是对安全装置和关键部件,例如限位装置、制动装置、钢丝绳、滑轮、吊具等应经常或定期认真地进行检查与保养。

5 起重机安全检查项目

5.1 钢丝绳

(1)钢丝表面磨损量和腐蚀量不应超过原直径的40%(吊运炽热金属或危险品的钢丝绳,其断丝的报废标准取一般起重机的1/2)。

(2)钢丝绳应无扭结、死角、硬弯、塑性变形、麻芯脱出等严重变形,状况良好。

(3)钢丝绳长度必须保证吊钩降到最低位置(含地坑)时,余留在卷筒上的钢丝绳不少于3圈。

(4)钢丝绳末端固定压板应≥2个。

5.2、滑轮

(1)滑轮转动灵活、光洁平滑无裂纹,轮缘部分无缺损、无损伤钢丝绳的缺陷。

(2)轮槽不均匀磨损量达3mm,或壁厚磨损量达原壁厚的20%,或轮槽底部直径减小量达钢丝绳直径的50%时,滑轮应报废。

(3)滑轮护罩应安装牢固,无损坏或明显变形。

5.3吊钩

(1)表面应光洁,无破口、锐角等缺陷。吊钩上的缺陷不允许补焊。

(2)吊钩应转动灵活,定位螺栓、开口销等必须紧固完好。

(3)吊钩下部的危险断面和钩尾螺纹部分的退刀槽断面严禁有裂纹。

(4)危险断面的磨损量不应超过原尺寸的10%。板钩衬套磨损量不应超过原尺寸的50%,心轴磨损量不应超过原尺寸的5%。

5.4吊索具

(1)吊索具应有若干个点位集中存放,并有专人管理和维护保养。存放点有选用规格与对应载荷的标签。

(2)捆扎钢丝绳的琵琶头的穿插长度为绳径的15倍,且不小于300mm。

(3)夹具、卡具、扁担、链条应无裂纹、无塑性变形和超标磨损。

5.5 制动器

(1)动作灵活、可靠,调整应松紧适度,无裂纹,弹簧无塑性变形、无端边。

(2)制动轮松开时,制动闸瓦与制动轮各处间隙应基本相等。制动带最大开度(单侧)应≤1mm,升降机应≤0.7mm。

(3)制动轮的制动摩擦面不得有妨碍制动性能的缺陷,不得沾涂油污、油漆。

(4)轮面凹凸不平度应

(5)吊运炽热金属、易燃易爆危险品或发生溜钩后有可能导致重大危险或损失的起重机,其升降机构应装设两套制动器。

5.6 安全标志、消防器材

(1)应在醒目位置挂有额定起重量的吨位标示牌。流动式起重机的外伸支腿,起重臂端、回转的配重、吊钩滑轮的侧板等,应涂以安全标志色。

(2)驾驶室、电梯机房应配备小型干粉灭火器,在有效期内使用,置放位置安全可靠。

6结语

在港口物流业作业中,门座式起重机是一种常用的、重要的大型运输设备,因此,安全使用是尤为重要的。只有了解了门座式起重机各方面的情况,才能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2

目前,从用户对智能手机的使用情况看,大多数用户只关心手机的使用功能、性能和便捷性、可用性等问题,手机安全问题关注的人群不够多,不敏感、不在乎,不同类型的用户群安全意识差别较大,普遍安全意识薄弱,安全技能低下,安全产品和安全服务防护水平不高,恶性竞争对安全性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而很有必要让广大用户了解相关情况,深入关注移动终端安全,提高智能手机的安全使用水平和安全意识。当前常见的智能手机安全威胁主要包括:恶意代码威胁(木马)、应用程序中的隐蔽功能威胁、隐通道和安全漏洞/后门威胁、特殊功能和特定服务中的威胁以及针对相关基础设施的威胁和针对数据内容的其他攻击威胁。其中,智能手机应用安全问题已备受专家和安全机构的关注。

移动APP应用飞速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月,全国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1.22亿户。其中,3G用户达到2.46亿户,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7.87亿户。移动App应用的增长迅速。目前,拥有过亿用户的移动应用已达10款左右,包括微信、新浪微博、手机淘宝、UC浏览器、搜狗输入法、91手机助手、360手机安全卫士、高德地图、美图秀秀及墨迹天气等。以苹果官方应用商店App Store为例,截至2013年1月7日,App Store的应用下载量已经突破400亿次,总活跃账户数达5亿个。2012年6月,App Store应用下载量达到300亿次,活跃账户超过4亿个,应用总量为65万款。在6个月的时间内,App Store新增1亿活跃用户、12.5万款应用和100亿次下载量。

当前,App Store面向155个国家开放,共有77.5万款应用,其中原生iPad应用超过30万款。苹果App Store在2012年共新增了约34万个应用,2011年为30万个,应用数量以加速度攀升,苹果App Store的日均收入高达1500万美元。

选择使用App应用客户端的用户比例正在快速增长。据艾瑞咨询2012年底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大调研数据显示,有57.8%的用户会登录手机浏览器,42.2%的用户会登录客户端应用,二者占比几乎接近1∶1,首先选择登录客户端应用的用户比例大幅增长。移动App应用已经改变了或正在改变用户手机使用习惯。

APP应用安全问题突出

如今智能手机应用呈井喷式发展,多种智能应用让用户很难抉择,特别是移动支付的迅速发展,让智能应用的安全问题逐渐被用户关注。

移动智能应用开发还是一个较新的领域,在管理层面上,移动智能相关法律法规滞后,行业对移动智能安全相关的风险认识不足,过分重视超前概念和业务而忽视基础安全设施;在技术层面,移动应用开发组织没有将信息安全列入软件全生命周期,复杂业务逻辑处理不当,对集成功能模块把关不严格,甚至个别开发者为某些商业利益故意收集信息等。

上述各种原因,导致移动应用中会存在bug、漏洞或者留有后门。再加上像安卓市场这样的应用平台门槛较低,没有权威机构,并且审核不够严格,导致许多具有恶意行为的应用出现在用户的手机上,如果只是危害手机系统,那问题还不那么严重。但要是威胁到移动支付、邮箱等,就会给用户造成很大的损失。

此外,智能手机病毒也是不容忽视的威胁,病毒感染到手机后,会以不被察觉的形式来使用手机的一切功能。在手机屏幕上不会有任何显示,就把要做的事情做了。病毒会代替你使用手机的所有服务。比如给你的朋友发个短信,然后从已发短信中再把这条信息删了。你能做到的,病毒都能做到。

积极维护用户隐私安全

对于面临的各种安全风险,我们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快APP应用产品供应链安全审查。

一是形成APP应用程序准入制度。通过专业的国家APP应用程序检测机构,对即将的应用程序进行恶意代码、隐蔽功能等安全审查。审查通过的应用程序进许行数字签名识别,允许在国内各大APP应用平台。审查未通过的不允在国内各大APP应用平台。对各大应用平台的APP运用技术手段进行抽查,发现了未审查通过签名的APP,将勒令下架未审查APP,并处以一定的处罚。

二是加强对智能手机应用平台的网络安全审查。要求应用平台对其的应用安全负责,并要求应用平台商有效管理平台上的应用程序。同时通过立法、第三方测评、设立权威应用平台等行政与市场化结合等手段,促使应用平台运用技术、管理、服务等手段,管理好自己平台上的应用程序,承诺自身平台应用安全性,并对此负责。

上述做法也是参考了苹果公司对APP Store中的应用程序的严格审查机制。

从目前现状看来,苹果APP Store中的恶意代码应用,远低于Android市场中的恶意代码应用,我们应加快做好我国市场智能终端的安全管控,为百姓提供绿色移动互联网环境。

(以上内容系根据李京春在“网络安全专家30谈”上的公开访谈整理而成)

相关链接

APP监管难度大

关于如何规范APP安全市场,近年来相关部门一直不断尝试。2013年1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进网管理的通知》,要求手机厂商不得安装未经用户同意,擅自收集、修改用户信息的软件,以及给用户造成流量消耗、费用损失、信息泄露等不良后果的软件。

篇3

关键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9-0178-1

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系列改革的继续和深化,是将党和国家土地承包政策从耕地向林地延伸的一项重大举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件惠及全县林农,促进农民增收的实事。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任务艰巨,改革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研究和破解这些重点和难点问题,是确保此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健康、顺利开展的关键所在。

1 永靖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永靖县集体林权制度经历了林业“三定”、“四荒地”转让拍卖等一系列改革,在一定程度调动农民爱林、护林、造林、管林的积极性,使永靖县农村经济向生态化方向发展迈出了可喜的步伐。

永靖县国土总面积18.64万公顷,现有林业用地8.35万公顷,占全县总土地面积的44.8%。其中国有林地1.91万公顷,集体林地3.97万公顷,个体林地2.47万公顷,分别占林业用地面积的22.9%、47.5%、29.6%,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12.7%。我县被列为甘肃省中部地区林改试点县以来,坚持以“生态受保护、农民得实惠”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群众的主体地位,遵循先行试点,积极探索,稳步推进原则,共勘界确权3.95万公顷,颁发林权证1963份,其中确权到户3.71万公顷,其它方式确权0.24万公顷。

2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我县集体林权改革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其中或明或隐存在的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其产生的负面效应将是不可忽视的。突出表现在:一是群众认识不足,缺乏林改的自觉性、主动性。二是生态公益林补偿低,管护形势严峻。林改的基本政策导向是“管住公益林,放活商品林”。放活商品林容易,但要想管住生态公益林不容易。三是林业融资制度不健全,发展存在资金不足的难题。林权改革之后,广大林农造林育林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但是由于农村经济不发达,面临着造林金费不足的困难。四是集体林地流转存在隐患,影响林改绩效。五是缺乏完善的政策和法规作支撑,阻碍改革进程。

3 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通过上面对林权改革存在问题的分析,不难看出,在林权制度改革中应重点把好明晰产权确定、分类经营管理、规范流转程序、完善融资渠道、转变政府职能等关键环节,确保 高质量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各项工作。

3.1 还权于民,夯实明晰产权基础

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通过家庭承包方式落实到本集体组织的农户,确立农民作为林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地位。产权明晰后,及时核(换)发全国统一式样的林权证。明晰产权、勘界确权是这次林权制度改革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既考虑现实又考虑历史,既考虑改革又考虑发展和稳定。对以前林地流转不规范、谁占谁有等历史遗留问题,本着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依法依规的原则,妥善处理;对群众不理解、因历史遗留问题纠纷较多的地方,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待条件成熟后再开展改革;对出现的各种山林纠纷,认真梳理调处,逐步加以解决,为改革的顺利推进创造条件。

3.2 放活经营管理,完善林业分类经营

林业分类经营机制就是实行商品林、公益林分类经营管理的办法。对商品林,农民可以依法自主决定经营方案和经营模式,生产的木材自主销售。对公益林,在不破坏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可依法合理利用林地资源,开发林下种养业、发展森林旅游业等。创新生态公益林管护和补偿机制。一是落实主体。借鉴商品林林改的程序、原则和做法,根据群众对山林依赖性程度,因地制宜采取联户管护、专业承包管护、委托管护等形式,进一步落实管护主体,把生态公益林管护的责任、限制性经营的权力、补偿与林下利用等收益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管护机制,使广大群众参与到生态林管护中来。

3.3 规范流转程序,搭建林地流转平台

在不改变林地所有权、林地用途的前提下,鼓励森林、林木的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在做好产权明晰工作的同时,规范林地、林木流转程序,及时打造森林资源流转平台。一是政府部门要出台森林流转管理办法,对森林资源流转程序进行规范。二是林业部门设立林权登记管理机构,加强林地、林木产权管理。三是成立森林资产评估机构。县林业局以森林资源调查技术队伍为基础,成立森林资产评估机构。

3.4 拓宽融资渠道,确保林业资金支撑

主要是通过林权抵押贷款和森林保险制度创新,来解决融资困难和森林保险的问题。在林权抵押贷款上,明确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条件,规范贷款程序,完善金融支林配套制度,形成政策性融资、商业性融资、合作性融资等多种形式的支林局面。

3.5 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林业体制改革

篇4

关键词:核安全文化 核技术应用 辐射屏蔽 放射性污染 辐射安全管理

一、前言

“核安全文化”是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在总结核事故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超越国家、组织和员工传统的保证核安全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是一种在核能与核技术领域必须存在的健康的安全文化[1]。

笔者作为核技术应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辐射监测的专业技术人员,长期深入各核技术应用的医疗机构,直接接触核技术应用的临床医学辐射工作场所和相关辐射工作人员。笔者在各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的现场调查中发现,应用单位普遍存在着一个典型的误区:重视设计的保守性和设备的可靠性,但忽视实际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管理。本文将通过总结在实际工作中遇到辐射安全和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分析其原因,并论述核安全文化在核技术医学应用领域的重要性。

二、存在的问题

核技术应用是指核领域中不作为动力的应用技术,它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和电离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理、化学及生物效应来进行应用研究与开发的技术,其种类繁多,应用领域十分广阔。核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就是核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核技术医学应用主要是指射线装置、放射源或者非密封放射性同位素应用于临床疾病诊断或治疗。

由于人们对辐射危害的认知及重视,以及核技术利用技术的日趋完善,再加上相关行政监管部门的严格把关,核技术应用单位在项目选址、工作场所布局、相关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设施的设计上基本都能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特别是新建的项目,都具备良好的硬件设施,例如,建设了具有满足技术标准要求的辐射屏蔽设施,配置了相应的辐射防护用品和辐射监测设备,这一些都为核技术应用项目的安全开展提供最基本的基础条件。然而,这些硬件的配置只提供了项目安全开展的基础条件,需要操作人员正确的使用才能发挥它们各自的功效,否则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导致严重的辐射事件或环境污染事故。

以下就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实际开展中存在的几个典型问题进行分析、讨论。

1.X射线诊断项目的不严谨操作,造成对公众的误照射。

医用X射线诊断装置是利用人的肌体不同组织密度的差异,对X射线吸收能力也不同的特点,使用X射线装置发射的X射线对身体内部组织、器官显影进行显影,从而达到诊断病情的目的。由于医用X射线诊断装置的X射线能量相对较低(最高管电压一般不超过150kV),因此《关于射线装置分类办法的公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2006年第26号)将其归为Ⅲ类射线装置[2],对其射线机房的要求也相对较低,技术标准对于Ⅲ类射线装置机房没有设置安全联锁、防人误入以及急停等安全措施的要求。而正是由于没有这些安全措施的约束,所以在医用X射线诊断装置的使用过程,时常发生以下这两种情况的误照射:

(1)射线机房的防护门(特别是受检者进出口)未关闭或关闭不严,操作者就已经实施X射线装置运行,从机房泄露、散射到机房门口的X射线对周围的公众会造成不必要的辐射外照射。

(2)没有通知陪护人员撤离射线机房或未为陪护人员穿戴相应的辐射防护用具就实施X射线诊断,对机房中的陪护人员造成相对较大剂量的辐射外照射。

2.忽视对核医学科辐射工作场所的管理,造成环境放射性污染和公众误照射。

核医学科核技术应用项目一般是将放射性核素及其标记化合物即放射性药物引入机体,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其实践过程中的辐射来源来自各种放射性药物。

接受放射诊断或治疗的患者在注射或服用了放射性药物之后,自身在短时间内就成为了一个“辐射体”,向外产生射线外照射,其排泄物(汗水、口水、尿液和粪便等)也都因为带有放射性核素而成为放射性污染物。对于引入放射性药物的活度超过一定量或在引入放射性药物后需要候诊的患者,必须设置专用的场所作为这部分患者的临时活动区域,例如PET或SPECT诊断项目中的注射后休息室和131I甲癌治疗项目中的甲癌病房。这些临时的专用场所(注射后休息室和甲癌病房)通过专业的设计和环评阶段的技术论证,建成后足以屏蔽放射诊疗过程中产生的辐射照射,保证工作场所外环境的辐射水平以及对场所周围活动人群的影响均能满足相关的技术标准限值。

然而在项目开展的实际过程中,可能由于没有对这些临时的专用场所实施足够的控制,造成的公众误入这些“临时专用场所”而受到来自于注射或服用了放射性药物的患者这些“辐射体”的辐射照射。笔者在辐射监测的实际工作中,就曾经在广州市某三甲医院的核医学科发现过这种事例,当时一名公众进入到PET注射后休息室内,与休息室内等待接受PET检查的受检者并肩而坐,在这一过程中,这名公众受到了休息室内多名注射了放射性药物的受检者体内发射的γ射线外照射,而且还可能因直接接触而受到了放射性污染。同时,也发现有个别注射了放射性药物的受检者在等候扫描期间随意进出PET注射后休息室,甚至在医学科外的医院走道活动、休息,这样这些受检者不仅会对身边近距离的其他公众产生外照射辐射影响,如果其在“临时专用场所”以外的环境吐痰、排汗,或者使用普通卫生间,都会造成环境的放射性污染。

三、问题的分析与讨论

由此可见,保守的辐射屏蔽设计和到位的辐射防护硬件设施并不足以保证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安全开展,为了实现安全开展的目的,除了具备良好的硬件设施这个基础,还需要有严格的制度来规范人为的实施行为,以及保证制度能够落实到位的约束力,于是,核安全文化的重要性就在此充分的体现出来。与辐射安全和防护措施相比,核技术应用单位从事相应辐射活动的技术能力以及安全管理能力的重要性只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在核技术应用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审批、监管工作中,都将核技术应用单位从事相应辐射活动的技术能力以及核安全文化工作作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进行评价和监管。

根据核安全文化的定义,核安全文化工作分为组织推进核安全文化建设以及提高员工核安全文化素养。

1.辐射安全管理机构

在核技术应用单位中贯切核安全文化,首要任务是建立辐射安全管理机构或明确专人负责核技术应用项目的辐射安全管理,通过辐射安全管理机构或专人实施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管理。

所以在环境保护部2008第3号令《关于修改的决定》中明确规定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单位,应当设有专门的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机构,或者至少有1名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专职负责辐射安全与环境保护管理工作[3]。

2.辐射安全管理制度

核安全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文化特性,在核技术医学应用单位则有形的放映在其核安全业绩上,一个单位的核安全文化建设水平也会直观的表现在其制定的操作规范、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制度、辐射事故应急方案等等。

在环境保护部2008第3号令中规定了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单位应有健全的操作规程、岗位职责、辐射防护和安全保卫制度、设备检修维护制度、人员培训计划、监测方案等;有完善的辐射事故应急措施。

制订合理、可行的操作规程,辐射工作人员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执行,就能避免前面所述的一系列因人为原因造成的辐射误照射或环境污染问题。有完善的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和措施,就能够在发生辐射事故时,最大限度的降低事故所造成的危害,或避免二次事故的发生。

3.辐射工作人员培训

核安全文化建设要求员工要不断提升自身核安全文化素养,而核安全文化素养的提升除了通过自身的学习,也来自于外部的培训和交流,核安全文化要求工作人员要有相互交流的工作习惯。通过学习和培训,工作人员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核安全文化素养,从而进一步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环境保护部2008第3号令规定了在使用放射性同位素、射线装置的单位从事辐射工作的人员必须通过辐射安全和防护专业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和考核。环境保护部第18号令《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同样明确了直接从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使用活动的操作人员以及辐射防护负责人进行辐射安全培训[4]。

四、结论

综上所述,核安全文化建设在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上所反映出的辐射安全管理有着极其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的开展中,必须十分重视核安全文化的建设,建立辐射安全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的各种相应的操作规程、辐射防护和安全管理制度和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积极做好辐射工作人员的培训,提升辐射工作人员的核安全文化素养,从而实现防治辐射危害和放射性污染,保护环境和人群健康,保证核技术医学应用项目的长期良好开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国家核安全局业务培训丛书《核安全综合知识》.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

[2] 《关于射线装置分类办法的公告》(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告 2006年 第26号)

篇5

知识是一切力量的源泉,是文人骚客抒发豪情壮志的资本;是国家兴旺发达,科学发展的力量源泉;是人们独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基石。因为知识就是力量。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1《世说新语》两则

一、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

2.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词类活用

(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咏雪》

1.内集:家庭聚会

2.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

3.俄而:不久,一会儿

4.聚:急速

5.欣然:高兴地样子

6.差:大致、差不多

7.拟:相比

8.未若:不如比作

9.因:凭借

10.起:飘起

11.即:就是

《陈太丘与友期》

1.期:约定

2.期行:相约同行

3.戏:玩耍

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

5.乃:才

6.时:当时

7.惭:感到惭愧

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9.不:通“否” 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

11.非:不,不是

12. 相委:委,丢下、舍弃

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14.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

15.日中:正午时分

16. 引:拉

17. 顾:回头看

三、翻译课文。

《咏雪》

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长兄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与友期》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正午已过,(友人)仍然没有到达,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太丘的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那人(听了)便发起脾气来,骂道:“不是人哪!跟别人相约同行,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离开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四、元方与友人各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

元方:聪明伶俐,明白事理,能言善辨,落落大方,但有些傲慢。

友人:不讲诚信,没有礼貌,但知错能改。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2《论语》十二章知识点归纳

一、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二、解释加点词语

1.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2.有朋自远方来(从

)

3.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

4.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5.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

)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7.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8.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

9.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10.不逾矩(

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1.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12.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3.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14.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

15.人不堪其忧(忍受)

1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

17.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

18.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

19.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

20.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

21.于我如浮云(对于)

2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3.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

24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

25.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

26.不舍昼夜(舍弃)

27.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8.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

29.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30.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

三、通假字

1.不亦说乎

说 通 悦 ,意思是 愉快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有 通 又 ,意思是 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四、古今异义词语

1.学而时习之

(时,古义:按一定时间;今义:时间。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天;

今义:一日。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3.温故而知新(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4.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

今义:善良的人。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

5.可以为师矣(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五、一词多义

1.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可以为师矣(成为,做)

2.而:人不知而不愠(转折连词,却)

温故而知新(顺承连词,不译)

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

温故而知新(得到)

4.乐:不亦乐乎(愉快,快乐)

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

六、成语归类

1.不亦乐乎

2.温故知新 3.择善而从

4.三人行,必有我师

5.逝者如斯 6.匹夫不可夺志

7.富贵浮云

8.箪食瓢饮

八、按要求默写

1.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2.求学应该谦虚,正如《论语》中所说: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的意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当别人不了解自己、误解自己时,孔子提出不要焦虑: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孔子赞叹颜回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的句子是: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6.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九、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 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译文: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

4.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

译文: 用不义的手段得到富与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那天上的浮云一样。

5.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文: 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 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3《诫子书》知识点梳理

一、【课题解析】

诫:告诫、劝勉。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本文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

二、【走近作者】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三、字词理解:

1、一词多义

“以” “成”

2、古今异义“险”

“穷” “去”

3、词类活用

非淡泊无以明志 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 明确。

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

非志无以成学 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4、句子: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四、朗读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培养自身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翻译:不内心恬淡,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翻译:学习必须宁静专一,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学业的成就。

4、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也随岁月而消失,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六、文意理解:

1、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从这两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按照议论文的结构理解文章,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主题思想:诸葛亮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3、填空:

文中常被人们当做志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全文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 (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八、积累成语、名句:

淡泊明志 俭以养德 宁静致远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篇6

关键词:《孟子》 “可” 句读 翻译

通读杨伯峻的《孟子译注》,发现有一注释存在疑问。原文为:“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弔者大悦。”(《孟子·滕文公章句上》)杨伯峻先生对此句这样作注:“朱熹集注云:‘可谓曰知,疑有阙误。’可见他也不甚了解。赵岐注也没有说明白,暂且以我们的意思译出:‘官吏们同族们都很赞成,认为知礼’”。这句话有两个问题,首先是句读,是“百官族人,可谓曰知”还是“百官族人可,谓曰知”?第二个问题是“可”到底应该怎么翻译?浏览现代的关于孟子的注释此句的翻译和杨伯峻先生的差不多,本文将使用文献法、语料库等方法对此句的翻译进行论证,以期得出合理的解释同时给出科学的证据。

一、句读问题

翻阅几本有名的注书,我们可以发现它们的句读标注并不相同,朱熹《孟子集注》中句读为:“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弔者大悦。”《孟子赵注》句读为:“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弔者大悦。”兰州大学中文系孟子译注小组著的《孟子译注》句读为:“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弔者大悦。”[1]

句读到底在什么地方点比较合适呢?“点句时,遇到难通的地方,应该仔细阅读全文,考查难通处所用词语是否在上下文出现过,各表示什么意思,与其他词语有什么搭配关系,前后有什么变化,然后综合作解,详细寻译。”[2],因此我们以语料为依据,对《孟子》中“可”出现的语言环境进行了细致地分析。

首先我们对“可”在句中的出现位置进行统计,严格按照形式标准,此处的“句”是以“逗号”为标准的,并除去语气词等干扰,如果“可”后有语气词并仅有语气词,我们仍然认为它位于句中,这样处理有几个好处:一是句尾语气词到底表什么意义,会不会对“可”的意义有影响,我们可以先不去考虑;二是如果“可”后的语气词我们忽略的话,那么它前面的修饰成分我们是不是也一样要忽略,这会使问题变得复杂得多。统计得到以下数据:

句中

位置 句首 句中 句末 单独

成句

数量 39例 170 19 8

我们对句末的19例的搭配情况进行分析,情况如下:

1.与“不”搭配为“不可”位于句末的有11个。

2.受连词“则”衔接在停顿上构成双音节的有5个。

3.位于四字结构中,两两停顿构成双音节的有2个。

4.位于五字结构中单独停顿的只有一个,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可”。原句为“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弔者大悦”。

仔细朗读“可”在前和在后两种情况,毋庸置疑,语感告诉我们“可”与后面相连更符合我们的习惯,从《诗经》开始,就出现很多四字格式,两两连读,朗朗上口。然而“格律诗句子(有的格律诗的篇章定句)有固定的音节数,而且还有一定的‘逗’,即句内有一定的停延层次,如四言体的‘2+2’式,五言体的‘2+2+1’式,七言的‘4+3’式。汉语大多以双音节音步为主,奇音节句在句末出现单音节音步。林庚把句末的单音节音步称为‘半逗律’,他说,‘半逗律’乃是中国诗行基于自己的语言特征所遵循的基本规律,这也是中国诗歌民族形式上的普遍特征。”[3]《孟子》虽然不是格律诗,但也为我们提供了佐证,即最后一个音节为“半逗律”是可能的。划分句读我们还必须考虑意义,不能完全为了符合语感就不顾意义是否合理。

接着我们对句首的40例的搭配情况也进行了细致地分析:

1.与“可以”组成词组的有18例。

2.与“得”组成词组的有5例。

3.与“谓”组成词组的有4例。

4.与“使”组成词组的有3例。

5.与别的动词组成词组且语调停顿位于动词后的有9例。

我们综合分析《孟子》中“可”出现的语言环境,单独的“可”位于句末的情况较为少见,更多的是与其他词搭配位于句首,但是单从形式上我们还不能定论,要从意义上进一步分析。

二、解释问题

我们先看句末的“可”如何翻译,在18例中,有15例翻译为“可以”,其中,“良不可”句和“百官族人可”为例外。关于这两句的解释问题,上述几本注书翻译为下:

1.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弔者大悦。

《注疏》:诸侯五月而葬,未葬,居倚庐于中门之内也,未有命戒,居丧不言也,异姓同姓之臣,可谓曰知,狮子之能行礼也,四方诸侯之殡来弔会者,见世子之憔悴哀戚,大悦其孝行之高美也已。

《集注》:诸侯五月而葬,未葬,居倚庐于中门之外也,居丧不言,故未有命令教戒也,可谓曰知,疑有阙误,或曰皆谓世子之知礼也。林氏曰,孟子之时,丧礼既坏,然三年之丧,恻隐之心,痛疾之意,出于人心之所固有者,初未尝亡也,惟其溺于流俗之弊,是以丧其良心而不自知耳,文公见孟子而闻性善尧舜之说,则固有以启发其良心矣,是以至此而哀痛之诚心发焉,及其父兄百官皆不欲行,则亦反躬自责,悼其前行之不足以取信,而不敢有非其父兄百官之心,虽其资质有过人者,而学问之力,亦不可诬也,及其断然行之,而远近见闻无不悦服,则以人心有所不期然而然者,人性之善,岂不信哉。

《译注》:于是太子居于丧庐五月,不曾颁布任何命令和禁令,官吏们同族们都很赞成,认为知礼,等待举行葬礼的时候,四方的人都来观礼,太子容色的悲惨,哭泣的哀痛,使来吊丧的人都非常满意。

2.良不可,曰:吾为之范我驰驱,终日不获一;为之诡遇,一朝而获十。强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孟子·滕文公下》(表同意)

《注疏》:强嬖奚乃肯行,以一朝得十禽,故谓之良工。

《集注》:强而后可,嬖奚不肯,强之而后肯,一朝,自晨至食时也。

《译注》:奚被勉强之后才肯,一早上打了十只鸟。

这两句中第二句各本注书都没有什么分歧,表示同意,第二句句读的差异造成了翻译的差异。赵岐和朱熹都把“可”归为后一句,与“谓”连在一起,表示一种“可能性”,即:像这样官吏们和同族们才认为世子知礼,而《孟子译注》则把“可”归为前一句,译为“赞成”,现代的很多注释都是如此翻译。

我们从“可”的语法功能来看,它或与某词组合表示“可以、能够、值得”或单独用于表示应答即“可以”。但是位于句末的3例都单独用作谓词,表示“同意”。从这一点来看,现代的翻译是对的,但是我们还必须从别的角度进行论证,从历时来看,词义的发展总是呈现出一些阶段性的特征,笔者认为我们必须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交叉研究,才能准确定位。

在国家语委语料库中对《孟子》中所有带“可”的句子搜集,得到语料194条,“可”的用例236例,随后采用金良年2004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孟子译注》和万丽华、蓝旭2006年中华书局的《孟子》,对所搜集到的例句一一对照翻译,同时参考了《集注》《注疏》以及《译注》并对其翻译进行了统计,可以翻译为“可以,能够”基本义项有二:一是可能或者能够,表示一种可能性;一是许可,可表示被动也可表示主动,我们以金本的《孟子译注》和万本的《孟子》为基础,对照后确定其直译为“可以、能够、行”等的有228例,另外8例翻译不同,除了上面已提到的3例,还有5例,对于这些特例,参照朱注、赵注以及兰州大学本的译注进行一一分析。

1.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孟子·公孙丑上》)

《译注》:{我认为}:不能在思想上得到胜利,便不去求助于意气,是对的,不能在言语上得到胜利,便不去求助于思想,是不对的。

《集注》:此一节公孙丑之问,孟子诵告子之言,又断以己意而告之也。告子谓于言有所不达,则当舍置其言,而不必反求其理于心,于心有所不安,则当力制其心,而不必更求其助于气,此所以固守其心而不动之速也。孟子既诵其言而断之曰。彼谓不得于心而勿求诸气者,急于本而缓其末,犹之可也。谓不得于言而不求诸心,则既失于外,而遂遗其内,其不可也必矣,然凡曰可者亦仅可而有所未尽之辞耳。

《赵注》:不得者,不得人之善心善言也求者,取也,告子为人勇而无虑,不原其情,人有不善之言加与己,不复取其心有善也,直怒之矣,孟子以为不可也,告子知人之有恶心,虽以善辞气来加己,亦直怒之矣,孟子以为是则可,言人当以心为正也,告子非纯贤,其不动心之志,一可用,一不可用也。

此句的“可”《译注》翻译为“对的”,《集注》翻译为“可以,但也仅仅是可以”,《赵注》翻译为“可以”,这些意思也是相通的,因为只有对了才会觉得可以,也在“可”的义项范围之内。

2.事亲若曾子者,可也。(《孟子·离娄上》)

《集注》:言当如曾子之养志,不可如曾元但养口体,程子曰,子之身所能为者,皆所当为,无过分之事也,故事亲若曾子可谓至矣。而孟子止曰可也,岂以曾子之孝为有余哉。

《译注》和《赵注》都翻译为“可以”,我们仅列出《集注》,朱熹作注时对“可”的程度很关注,是不是至孝,孟子没有说,提到孟子止曰可,岂以曾子之孝为有余哉,我们翻译时也应该注意这些细微的差别。

3.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孟子·离娄下》)

《译注》:舜呢,为天下人的模范,名声传于后代,我呢,仍然不免是一个普通人,这个才是值得忧虑的事情。

《注疏》:君子之忧,忧不如尧舜也。

《集注》:乡人,乡里之常人也,君子存心不苟,故无后忧。

这句中“可”的意义与其他不同,为“值得”,“可”与单音动词组合,意为被动,表示值得。

4.孟子曰:然,夫时子恶知其不可也?(《孟子·公孙丑下》)

《译注》:嗯,那时子哪晓得这个事做不得呢?

《注疏》:孟子曰,如是夫时子安能知其不可乎?

《集注》:孟子既以道不行而去,则其义不可以复留,而时子不知。又有难显言者,故但言设使我欲富,则我前日为卿,尝辞十万之禄,今乃受此万钟之馈,是我虽欲富亦不为此也。

5.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孟子·公孙丑下》)

《译注》从周武王以来,到现在已经七百多年了,论年数,超过了五百;论时事,现在正该是圣君贤臣出来的时候了。

《注疏》:七百有余岁,谓周家王迹始兴,大王文王以来考验其时则可有也。

《集注》:周,谓文武之间。数,谓五百年之期。时,谓乱极思可以治有为日。于是而不得一有所为,此孟子所以不能无不豫也。

第四句和第五句中金本和万本虽然对“可”没有直译,但是参阅各本注书我们不难发现把它们翻译为“可以”是合理的。

综上分析,我们确定“可”在《孟子》中的意义有:①可以;②能够;③同意;④值得;⑤行(用来应答)。为了进一步证明翻译的合理性,我们翻阅了各种辞书,对“可”的意义进行验证。

《汉语大词典》第三卷[4]

1.表示同意、许可。《左传·桓公十六年》:“宣姜与公子朔构急子,公使诸齐,使盗待诸莘,将杀之。壽子告之,使行,不可,曰:弃父之命,恶用子矣?”

2.是、对。《韩非子·南面》:“然则古之无变,常之毋易,在常古之可与不可。”

3.应当、应该。《史记·陈丞相世家》:“及平长,可妻娶,富人莫肯与者。”

4.可以、能够。《诗·秦风·黄鸟》:“彼苍天者,殲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5.值得、堪。唐王昌龄《宿裴氏山庄》诗:“遂解薼中组,终南春可游。”

6.符合、适合。《荀子·正名》:“故可道而从之,奚以损之而乱?”

7.适宜、相宜。《礼记·学记》:“大学之法,禁於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

8.谓在某个范围内;尽着。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六:“狗汪汪地叫着,可院子乱跑,但跑不出去。”

9.痊愈。《南史·王茂传》:“遇其卧,因问疾。茂曰:我病可耳。”

10.轻微;隐约,参见“可可”

11.谓事小不足道;在其次。宋黄庭坚《题竹石牧牛》诗:“牛砺角尚可,牛斗残我竹。”

12.当;对着。唐白居易《宿张云举院》诗:“不食胡麻饭,杯中自得仙。隔房招好客,可室致芳筳。”

13.犹所。和动词组合,构成名词词组。《礼记·中庸》:“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

14.副词。

(1)大约;(2)再;(3)表示转折;(4)表示强调;(5)表示反诘;(6)表示疑问

15.不可。《书·尧典》:“异哉!试可乃已。”孙星衍注:“史迁作“试不可用而已。”又疏:“史公‘可’为‘不可’者,声之缓急,俗字增为‘叵’,即‘可’字也。”

16.通“何”

17.姓

《康熙词典》:口部[5]

1.肯我切。口我切。从音坷。

①肯也。许可也。可者,否之对,书尧典嚚讼可乎?文中子事君篇达人哉山涛也,多可而少怪。

②仅可,未足之辞也。子曰:可也,简。

③择于诸母与可者。:诸母,众妾也。可者,傅御之属也。

④所也,体物而不可遗。体犹生也,可犹所也,不有所遗,言万物无不以鬼神之气生也。

⑤姓【正字通】

第二条和第三条为从略。

《中华大字典》可部[6]也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与《汉语大词典》解释差不多。

《现代汉语词典》“可”的词条分了三个:

可1:①动词,表示同意;②助动词,表示许可或者可能,跟‘可以’的意思相同;③助动词,值得。

可2:①连词,表示转折,意思跟“可是”相同;②副词,表示强调;③用在反问句里加强反问的语气;④副词,用在疑问句里加强疑问的语气。

可3:动词,适合。

从各个词典中对“可”的义项的解释,我们不难发现,“可”位于句末时可译为“同意”的义项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在《孟子》原文中就有体现,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把“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弔者大悦”中的“可”翻译为同意是合理的。

很多关于《孟子》的注书都把此句的“可”翻译为“赞同”,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同意和赞同是有区别的,虽然现代汉语词典中同意的解释为赞同,赞同的词条也解释为同意,但不可否认的是赞同的程度要甚于同意,我们在翻译时是不是也应该注意这种词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呢,笔者认为是应该注意的。文言文的翻译有两种情况:直译和意译。直译按照原文的词语和句式逐一对译,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词语和句式,尽可能地使原文的每一个字(词)在译文里都有着落。不拘泥于原文的词句,按照原文的意思进行翻译是意译。意译比直译有较大的灵活性,它不受原句词数、词序的束缚,文字可以适当增减,词序可以适当调整,甚至句式也可以作必要的变换。但是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应该尽量直译,做到保质保量。

三、结论及余论

本文通过语料分析、词典查阅、比较注书等方法对《孟子》中“百官族人可”句进行了分析,为我们现代注书的翻译提供证据,同时也给我们一些思考:

1.训诂学怎样才能开拓一条新路?笔者以为应该与现代语言学结合,运用现代语言学的一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比如,语料库法、统计分析等等,可以使训诂学在理性研究的基础上增加科学性。

2.古文的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是直译和意译领域应该怎么分;二是不管是直译还是意译我们都应该尊重原文当时的社会语言环境。这些分析都具有社会语言学方面的价值。

注释:

[1]后文我们会时常提到这几本书,为了叙述方便,下文朱熹的《孟子集注》我们简称《集注》,《孟子赵注》我们简称《赵注》,兰州大学中文系著《孟子译注》简称《译注》。

[2]冯浩菲:《中国训诂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7页。

[3]吴洁敏,朱宏达:《汉语节律学》,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年版,第208页。

[4]见于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年版,第31页。

[5]见于《康熙字典》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56页。

[6]徐元诰等主编:《中华大字典》,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05页。

参考文献:

[1]董为光.汉语词义发展的基本类型[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2]冯浩菲.中国训诂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5.

[3]金良年.孟子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康熙字典[Z].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5]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Z].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2.

[6]万丽华,蓝旭译注.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7]吴洁敏,朱宏达.汉语节律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8]徐元诰等主编.中华大字典[Z].北京:中华书局,1958.

[9]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10]赵岐.孟子注疏[M].上海古籍出版社,1900.

[11]赵振铎.训诂学纲要[M].成都:巴蜀书社出版社,2003.

[1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