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情诗范文
时间:2023-03-27 05:19: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古代情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NO1.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NO2.诗经•国风•召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冒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NO3.诗经•国风•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濉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b。
NO4.诗经•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NO5.汉乐府铙歌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NO6.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NO7.摸鱼儿元好问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
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为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萧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天也妒。
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NO8.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NO9.离思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NO10.钗头凤红酥手陆游
红酥手,黄T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碰掮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世情薄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篇2
白素贞是修炼千年的蛇妖,一心修炼只为成仙。一日被黑鹰追杀被许家救下,这条白蛇为报答许家的救命之恩,嫁给了许家后人许仙。只是捉妖和尚法海,只能辨妖,不分好坏,拆散许仙和白娘子,法海趁机用“金钵”罩住刚刚生下孩子不久的白娘子,将其镇压于南山“雷峰塔”下。
许仙心灰意冷,便在“雷峰塔”下出家修行,护塔侍子。18年后,许仕麟高中状元,回乡祭祖拜塔,才救出母亲,一家团圆。
2、孟姜女哭长城
秦朝有一位善良美丽的姑娘叫孟姜。有一天一个人突然跳进院墙,急切地向自己求救“我叫范喜良逃难原秦始皇修建长城处抓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很多人”。孟姜心善便救了范喜良,两人日久生情,就结为了夫妻。
可没成想刚成亲范喜良就被官兵抓了去,新郎被迫修筑长城。孟姜久候不归,就千里寻夫,历尽艰辛曲折,到达山海关,在得知丈夫去世消息后痛哭城下,大雨滂沱,长城坍塌绵延800里长。此时秦始皇巡视至此与孟姜女相遇,有意纳为后妃,孟姜女不为所动,之后投海明志。
3、孔雀东南飞
东汉末建发(公元196-219)年间,有一位名叫刘兰芝十三岁能够织精美的白娟,十四岁学会了裁剪衣裳,十五岁会弹箜篌,十六岁能诵读诗书,十七岁嫁给了小官吏焦仲卿。焦仲卿的母亲百般刁难刘兰芝并把她赶回了娘家,她回娘家后发誓不不再嫁人。
她的娘家副迫她改嫁,她便投水自尽。焦仲卿听到刘兰芝投水自尽这件事,心里知道从此与刘兰芝永远离别了,在庭院里的树下徘徊了一阵,自己就在向着东南的树枝上吊死了。焦刘两家要求合葬,于是把两个人合葬在华山旁边。
在坟墓的东西两旁种上松柏,左右两侧种上梧桐,这些树条条树枝互相覆盖着,片片叶子互相连接着。树中有一对飞鸟,它们的名字叫做鸳鸯,仰头相互对着叫,天天夜里直叫到五更。
4、梁祝化蝶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女扮男装前往越州求学,偶遇鄞县书生梁山伯,二人一起读书,产生深厚感情,然而好景不长,梁山伯病逝,祝英台被迫接受家人安排婚姻,但是要求迎亲队伍必须从南山经过,并且让她下轿祭拜梁山伯。
篇3
并蒂莲。属荷花中的千瓣莲类,是荷花中的一个变种。一茎产生两花,花各有蒂,蒂在花茎上连在一起,所以也被称为并头莲、同心芙蓉、合欢莲、瑞莲等。
在古代人们视并蒂莲为吉祥、喜庆的征兆,善良、美丽的化身。其被誉为爱情的象征,代表夫妻恩爱、美满幸福以及男女爱情缠绵。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黥刑,又名墨刑、黵刑、刺字,上古的五刑之一,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肉刑,直至清末光绪三十二年修订《大清律例》时才被彻底废除,前后沿用时间长达数千年。
黥刑是封建国家刑罚制度中的正刑;在汉文帝废肉刑之后,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中黥刑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被废除,而成为国家刑罚制度之外的一种私刑,根据封建统治者的需要和喜怒可以随意使用。五代后晋天福年间后,黥刑又正式成为封建国家刑罚制度中的一种附加刑,直至清末被废除,才真正退出了历史舞台。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关键词] 《东邪西毒》 借古讽今 都市 情感 孤独
引言
这部影片在18年前上映,不变的是《东邪西毒》,变的是看《东邪西毒》的人。而14年后的终极版变的是《东邪西毒》,不变的是看《东邪西毒》的人。14年的时间会改变很多,它可以把爱恨烧成灰烬,也可以把红颜摧成白头。年龄大一点的人说我看不懂《东邪西毒》,年轻点的人说我看不懂《东邪西毒》,只是那些在14年中从拥有到失去了的人才能熟悉旁白,能深切感受到其中的凄凉、寂寞与感动。我们在此想起的瞬间,会再次想起某段回忆,这也是我们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看它的原因吧。回味在这十年中自己亲身的经历和《东邪西毒》有哪种相似。影片可以重新出现在眼前,而流逝的事情呢?人呢?这也是我们内心对此片有种无法形容的共鸣的原因之一吧,体会有种无法挽回的惆怅。
这么一部被世人视为经典的作品,再一次重返银幕。不仅为了让我们重找回当年的感觉,也让一些80后、90后所谓没看懂的人去了解它的经典意义。
一、经典文本的“经典性”
之前看1994年版的《东邪西毒》,没怎么看懂。觉得这个文艺片有点过于文艺。说是金庸原著的武侠电影,但看完之后给我的第一印象这是一部爱情电影,一部讲述了这些武侠英雄失败的感情故事。这些武功超群的武林人物的感情原来也是这么脆弱与痛苦。在这里面,武侠只是包装而已,里面的所有人都被情所困。这部影片很考验观众,观众需要对金庸的小说有一定的了解,对武侠有一定的认知才能看懂。原版和终极版都标有“金庸原著”。看到“东邪”、“西毒”的名字大家都会直接想起金庸。但仔细想想,在影片中,东邪、西毒、盲侠、贫女、桃花、慕容燕、慕容嫣、西毒嫂子这些人物的性格,都与金庸小说中的角色没有太多共同之处。和1994年版本相比,《东邪西毒》终极版中的一些设计也有所改动,而片中人物的魅力却没有丝毫衰减。演员的表演很到位,把影片精髓演绎的淋漓尽致。
故事的叙事结构采用的是中国传统节气从惊蛰到夏至到白露到立春,从而把故事中的人物关系交代的清清楚楚,这是王家卫的一个叙事结构的创意,也是与第一部不同之处。在惊蛰时交代了黄药师、慕容燕、慕容嫣三者的关系,东邪为了体会被爱的感觉而无意中伤害了慕容嫣,导致慕容嫣人格分裂;夏至时,盲侠因为桃花爱上了自己的挚友黄药师而选择逃避去独自闯江湖,桃花直到最后才发现自己爱的是盲侠;一直信奉事在人为的洪七为了一个鸡蛋去冒险,在白露时遇到了村姑和欧阳锋,立春时讲述了欧阳锋忌妒洪七公的简单,而黄药师却忌妒欧阳锋有一位为他守候的爱人,也给出了欧阳锋、黄药师和西毒大嫂的爱恋关系。故事最后黄药师隐居桃花岛,绰号东邪;洪七接管丐帮号称北丐;慕容燕慕容嫣改头换面成为一代剑侠孤独求败;欧阳锋火烧了小店返回故乡,人称西毒。
台词的经典性也是两部电影的共同之处,如西毒:“任何人都可以变得狠毒,只要你尝试过什么叫嫉妒。我曾经听人说过,当你不能够再拥有,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
东邪:“不久前,我遇上一个人,送给我一坛酒,她说那叫‘醉生梦死’,喝了之后,可以叫你忘掉已做过的任何事。我很奇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酒。她说人最大的烦恼,就是记性太好,如果什么都可以忘掉,以后的每一天将会是一个新的开始,那你说这有多开心。”
盲侠:“你知道喝酒跟喝水的分别吗?酒,越喝越暖,水会越喝越寒。”
洪七:“我以前快是因为我直接,认为对就去做,从来不会想什么代价。”
“我不想跟你一样,因为我知道欧阳峰绝对不会为一个鸡蛋去冒险,这是我和你的分别。”
慕容燕/慕容嫣:“如果有一天我忍不住问你,你最喜欢的人是谁,请你一定要骗我,无论你心里有多么的不情愿,也请你一定要说,你最喜欢的人是我。”
孤女:“要是你嫌钱少,我会一直等下去,我想一定会有人肯帮我。”。
上面每个人物的台词都是对自己经历过人生的某一特定阶段的最精炼表达,也是成就经典的原因之一。终极版和1994版台词基本没有改变,对老版的回忆也主要停留在那份孤独悲凉的感觉和那些直入人心的对白、独白。
二、经典重写热的根源
王家卫的思维无疑是超前的,一方面是由于他所处的环境相对比大陆要超前一些,但更多的是他本人对事物发展的认知和直觉是超前的。第一次看1994版《东邪西毒》,印象是一组大牌明星,在沙漠中灰头土脸并有点脏脏的感觉,剧情没有怎么看懂,也许那个年龄还没有达到能理解爱情这个含义的能力。只觉得这是非传统意义上的金庸武侠小电影,不像其它武侠小说里的人物性格鲜明、事件清晰。其支离破碎的故事情节,它们之间仿佛没有联系,观众只有到最后才能明白影片中间的恩怨纠葛。这哪里是《射雕英雄传》里那些了不起的武林大侠,根本就是一部语意不详剧情含糊的电影。终极版是第二次欣赏《东邪西毒》,看到影片的第一感觉就是眼前一亮,内心也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与伤感,或许是因为再次看到熟悉的色调和字幕。但这次感觉不一样的是电影的画面和色调都变得更加明亮浓艳,许多旧版中无法显现的画面层次也在此得以显现。影像质量经过精心修复,毫无疑问有了明显提高。电影对白和画面都很后现代,也正是这依旧经典的对白让人在这独特的情境下感觉到一丝伤感与惆怅。现在看来王家卫只是借用金庸笔下大侠的名字表述了人们内心的寂寞和疏离。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终极版重新配乐,马友友的音乐配上没有华丽的大提琴给人的感觉耳目一新。用灵魂演奏出来的音乐更细腻、更和谐。看着花巨资修复的浓烈饱满如油画般的画面色彩,也许许多人心里念着的可能还是当初那般悲壮质朴的配乐以及那苍凉微微有些模糊的颗粒感和有些泛黄的色调。毕竟所谓经典给人的冲击力总是留在最初的感觉,那感觉也最难被忘掉。
叙事并不是这部电影的主题。更多的是讲述英雄的感情故事,痴男怨女的情爱纠缠。从叙事效果来说,这两个版本没有多大差别。那又重现银幕,刚上映就赢得3000万元的内地票房,又说明了什么?人们是怀念当年的经典还是仅对此片的本身经典所吸引?或许还是两者都有?这是一个并不明确的答案,但是笔者认为从以下分析来看或许能说得通:首先是王家卫内心的感触和对事物认识的超前性;其次当时的香港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所以他所处的环境和高节奏且事事快餐化的现在相似;加上对当时社会的真切体验和静心观察,让他意识到了高节奏的生活势必会让人的内心在各个方面均不能适应,这个时候或许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就会出现问题:不信任、自我保护、心理扭曲和孤独等都市疾病会出现;再加上导演本身对事物一种独特的认识,所以第一部作品的出现就引起了当时一部分人的共鸣,但是由于当时内陆尚处于较缓和的年代,爱情和一些相关的事情还比较保守,所以在那个时候未必会在内陆引起很大的共鸣,但时隔14年后就不同了。14年,五分之一个甲子时间间隔,让我们从一个节奏缓慢的生活方式进入到一个处处都是快餐式的节奏生活,也让我们这帮80后在感情方面有了足量的阅历。同样我们所处在触手可及的网络时代也给我们带来了影视欣赏的便利,这无疑印证了王家卫当年的超前意识的正确性,所以也就出现了刚上映就赢得3000万元的内地票房的局面。
三、由《东邪西毒》思考现代人的爱情观
看了《东邪西毒》的人都会不约而同的说出一句话:“台词太经典了!”这也是该影片吸引观众的原因之一。它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其每句每字都道出了观众的心声,使观众与之产生共鸣。从某种角度来看,该影片像是一部现代都市心理片,它探讨着都市人在现代生活中心态的变化。萧瑟的沙漠象征着冷漠的城市,而影片中的每个角色在最大程度上成为现代都市人的性格符号,也更像是诠释着都市中陷于感情中的每类人:西毒,知道每个人的内心想法却不能摆脱自己困扰的人;东邪,只因为想体验被人爱的感觉而成为了风流种子、负心汉的人;盲侠,在友情和爱情之间无法进行抉择最后选择了背井离乡选择逃避的人;洪七,简单直接认为对就去做,从来不会想什么代价的人;慕容燕/慕容嫣,遭受打击后变成性格分裂的人;桃花,到最后才发现自己是到底想要什么的人。孤女,一直坚信自己认为正确就会一直等下去的人。洪七却是最后的赢家。所以简单明了有时候却能达到最好的结果。但是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为生活忙碌着,而越来越多的人对于情感也已麻木。对感情的发泄也都已渐渐被埋藏到内心深处,因为不被理解,也没有人会耐心成为其忠实的听众。从而一个个都变成了西毒、东邪、慕容燕/慕容嫣等类似的人,却只有极少一部分人还能像洪七那样。所以各类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办法找到自己内心的归宿时,选择在影院安静地倾听演员诉说着自己内心一直想说却无从表达出的感受,仿佛找到了失散已久的知音。
影片中的每个人最终都被寂寞折磨如此无助,或者相互嫉妒。从另外一方面讲这也是他们自己选择的结果。他们把爱情复杂化,明明在乎,却只因为自己的猜测去判定对方的态度。他们不够相信对方,不够相信自己而选择逃避。“我觉得那几个字原来并不是很难说出口”、“可能是因为他够简单”、“我明白得不到的东西永远是最好的”,由此看来片中的每个人都沉浸在往事中无法自拔,都有一段放不下的过去,也再拿不出最初的感觉去尝试开始一段新的感情。他们认为自己错过了生命中最宝贵的感情,从此也便开始了自闭自恋,不与外人沟通的孤独。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也正是都市人心理矛盾的起源,人们受了伤就在心里筑一道墙,把别人挡在外面,也把自己关在里面。从此便开始了现代都市孤独的恶性循环。
结语
“每个人都会坚持自己的信念,在别人看来是浪费时间,但在她却觉得很重要。”《东邪西毒》里面这样说。于是里面所有的角色都在自己的角色里,都按照自己的行为模式选择着,所有人都没有办法真正意义上和其他人产生交集,每个人都只演绎自己的内心,好像每个人都那么深爱另一个人,爱的都那么痛苦,但结果就只能是错过再错过。这也是王家卫所有的电影中一直以来强烈的孤独感的由来。
现实生活中我们何尝又不是这样。对影片产正共鸣的原因不就是每个人都坚持着自己认为正确的选择,而结果往往和预期背道而驰。自己认为的是非对错的标准的建立,是由过往的经验决定。而过往生活中的种种选择判断的标准又是从何而来?谁又知道是对是错?究竟什么是对错的标准?好像越长越变得模糊。所以,基于自我产生的不管是理性还是感性的判断,是人跟人之间产生矛盾的根源,而真正放下自我的执行才能让我们看清世界的本来面目。在生活中,还是要打开自己的内心,不要因为自己当初的一个错误的执着而后悔一生。其实,我们要相信爱情只要心甘情愿,总是能够变得简单。
烫的咖啡已经凉了,自己慢慢品尝着其中的滋味,心中反复着:爱情是一种奇妙的东西……
参考文献
[1]陆邵阳.中国当代电影史:1997年以来[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崔艳蓉.王家卫电影独白语言微析[J].现代语文,2008.1.
[3]高晓雯,苏静编著.东邪西毒宝典[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2.
[4]戴丹.似曾相识——经典电影音乐合辑[J].音乐爱好者,2004(01).
[5]《春光映画王家卫》,姜鑫,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篇6
关键词:少年小说寻求因果关系动机
一寻求的母题
在少年小说中常常采用的“寻求”这一情节,其基本模式是:在家——离家寻求——冒险——回家。家是少年的避风港,他们比成人更依赖家,但是人物只有离开家才能脱离父母的呵护才有机会去经历外面惊心动魄的事情,才能在冒险中表现人物的性格与成长,但是离家是激动人心的,也是危险的,在少年追寻的过程中身心得到了历练,对人生也会有更深的感悟,但他们毕竟还是未成年人,还需要监护人的保护,所以人物又必须回家。
这里的寻求的对象既可以是某种东西也可以是某个人,在少年小说中常见的是寻求亲人。五六十年代处于战争频仍的年代,战争造成妻离子散,许多少年承受着这个年龄阶段本不该承受的责任与负担,他们走出家门去寻找家人、寻找,中间历经坎坷但是他们勇敢机智、坚强乐观并且每次在危机的时刻都有旁人相助化险为夷,少年主人公在经历短暂的失败后往往能获得成功,文中几乎很少描写少年的主人公彻底的失败,即使有失利的时刻也都是具体的某件事让少年受挫,但是他们内心从没有被打到过。鲁彦周的《找》中“我”失去了妈妈,为了替老乡报仇找到被白匪掳走的妈妈,我和爸爸踏上了寻找之路,路途忍受着饥饿、痛苦、害怕等种种的折磨,但是我们最终找到了,从此我也变成了一名名符其实的战士。刘真的《我和小荣》中我为了给党送文件也与敌人机智的周旋,最终找到了可以委交文件的人。此时的少年们都是他们行动的主导者,为了心中的目标而坚持不懈,而故事的结局几乎都是少年最终顺利的完成了任务并找到了自己的归属。但是他们在寻找的过程中没有体现出心灵的成长,没有对自我的追寻与肯定,他们只是外在行为的主导者。而八十年代的寻求主题的小说如《古堡》、《白塔》等中少年寻求的外在是古堡、是白塔等具体的事物,是这些神秘的事物在召唤着他们出发,而他们内在寻求的却是自己的梦想、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求知欲,那神秘的古堡那可望不可即的白塔都深深的激起了少年探索的欲望,他们的追寻是主动的是主动离家,是秉承了自己内心的召唤而起航,他们回家后精神都得到了净化与升华且对人生有种形而上的哲学思考。而五六十年代少年的出寻几乎都是被动的是被动离家,回家后虽然找到了归属感、有了安全感,但生活最终还是一成不变。
此外,在深层次中八十年代少年小说的寻求母题蕴含着对少年自我身份的追寻。在描写寻求路上的冲突时,五六十年代的少年小说更突出的是人与人、人与当时社会环境的冲突,在善恶之争中凸显少年英勇的人格,但到了八十年代作品更突出的是少年与自我的冲突。陈丽的《遥遥黄河源》中一个十七岁的少年路晔只身一人远赴青藏高原去寻父,一路上有茫茫的草原、披羊皮的藏族大叔、缺氧的胸闷、奔跑的白马、热心的藏族姑娘,当他终于到达父亲的住处时却得知父亲早已因公殉职,少年面对着滚滚的黄河霎那间他不能评判自己的生父,更不能评判自己相依为命的生母,他怀疑自己母亲对父亲的评判的公允性,他的内心开始挣扎着判断是非,他最终开始了有自我判断标准的独立的人生。
二.因果关系及其动机
由于少年好奇的本性使得他们很在乎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他们的求知欲比成人更强,所以少年小说比更注重某种行为与某种原因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未必用因果关系来看待周围发生的事。然而在文学中,如果描述某一件事或一种行为,我们便认为它肯定对情节起重要作用,从这一点得出结论,在小说中我们对因果关系的意图的要求比现实生活中要高得多,儿童对因果关系的要求显然高于成人。因此,事件和行为在儿童小说里相互结合的方式至关重要。”1我们认为小说中人物做任何事情都是有动机的,而从人物动机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观念和社会的意识形态。五六十年代小说中人物做事情的动机都是明确和积极的。少年出走是因为要寻求亲人和依靠,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出发,虽然他们勇敢机智但是内心深处却是害怕独立的;少年打敌人是因为仇恨,阶级对立的思想从小就被灌输在脑海之中;知错能改是因为被长辈所教导,被告知孰对孰错等等,当时的少年的思想比较单纯,不同的少年行为具有集体同一性,他们行动的原因很清晰明了而且大同小异,不是家仇国恨就是疏离了集体。八十年代的少年行为的动机就要复杂的多,如果说五六十年代的少年和八十年代的少年在生理发育上差不多但心理上的差异却很明显,随着社会发展、少年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电视、电脑上的信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流窜于少年的生活之中,使得八十年代少年的心理要成熟复杂的多。如夏有志的《儿子,你是谁》中刘科长对自己儿子种种矛盾的行动总是不理解:给小丽写信、申请入团却拉帮结伙兄弟盟约、骗父亲说自己买运动衫的钱丢了实则是对别人解囊相助。这时少年行动的动机更加的隐蔽,他们总是以相反的行为表现去掩盖自己的真实动机,尤其是面对自己父母的时候,而这正符合少年闭锁性的心理特征。很多时候他们做一件事情凭的仅仅是自己的满腔热情或者一时的冲动,缺乏理性的思考更多的是感情的一种宣泄,本着自我内心的成人感行事而不受某种外在的观念的驱使。这种矛盾而不稳定的行为只有在八十年代的少年小说中才得以呈现出来,这也正是充分尊重少年的体现。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一切行为皆是的驱使,而中国自古以来就实行禁欲主义,对性一直采取遮掩避讳的态度,至于少年儿童更是纯洁的碧玉容不得半点的瑕疵,所以在八十年代以前和少年儿童是不可能也不能联系在一起的,作家们本着教育儿童的神圣使命,一致认为的描写是会玷污儿童纯洁的心灵。但是到了八十代少年之间性的吸引却一再被描写在文本之中,许多描写朦胧爱的小说、少女心理小说大量出现。然而这里的描写和中的描写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少年小说中所流露出的性意识仅仅是对异性的好感而已,没有肉体的欲望只是精神上的互相吸引,可能因为对方学习好、帮助过自己、一个眼神、一句话而对异性顿生好感,这里没有裸肉体的欲望只是纯粹的柏拉图爱恋但同时这种性意识也极具不稳定性,同样也会因为对方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甚至一声叹息而讨厌对方。但八十年代已然成为驱使少年人物行为的动机之一,这既体现了小说尊重少年生理心理健康发展的意识,也体现了社会对人性意识的一种张扬。(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篇7
zhǎng xiàng sī ·wú shān qīng
长相思·吴山青
lín bū
林逋
wú shān qīng ,yuè shān qīng 。liǎng àn qīng shān xiàng sòng yíng ,shuí zhī lí bié qíng ?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jūn lèi yíng ,qiè lèi yíng 。luó dài tóng xīn jié wèi chéng ,jiāng tóu cháo yǐ píng 。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2、古诗翻译
青翠的吴山和越山耸立在钱塘江的北岸和南岸,两两相对,隔江呼应,却是不懂恋人分别的愁绪。离别的人儿双双热泪盈眶,两人相爱却没办法在一起。而钱江潮过后水面已经恢复平静了,是指两个没办法在一起的人的心冷了。
篇8
唐诗宋词中多少过往的经典与浪漫,织就了我浓浓的古典情怀……
每读唐诗宋词,仿佛自己擎一把雨伞,漫步于湿润的江南,想起那哀怨凄婉的故事,想起那古朴的碎石路,其中必然有一条通向苏堤、通向沈园、通向伤心桥。唐诗宋词,向我的心灵诉说着昔时的风情漫漫,竹影依依,九曲回廊,荷花飘香。展现了那芳草萋萋、重重叠叠,斑驳着“错”与“莫”的断井颓垣。
每读唐诗宋词,仿佛自己提携着玉龙,驰骋于塞北的沙场,想起那为国捐躯的悲壮,想起那血染的黄沙道,其中必然有一条延至楼兰、延至祁连、延至无定河。唐诗宋词,向我的心灵诉说着昔时的烽火连绵,鼓角争鸣,万里河山,刀光剑影。展现了那曾经硝烟弥漫、惊天泣地,埋藏着五千貂锦的旧都古城。
翻开唐诗宋词,就像进入了一个色彩斑斓而真真切切的梦……
篇9
一、 艺术片与商业片的平衡
《亲爱的》由香港导演陈可辛执导,《失孤》由大陆著名编剧彭三源执导,作为中小成本的现实题材文艺片,分别取得了票房3.43亿和2.18亿的好成绩。且由于其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亦取得了不错的口碑,实现了票房与口碑的双赢。在商业片林立的现代电影市场,中小成本文艺片想要站稳脚跟,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尤其是拍摄完毕的后期宣传,往往缺少充足的资金支持而无法取得最佳的宣传效果。而《亲爱的》与《失孤》则完美实现了艺术片与商业片的平衡。首先,在演员的选择上,影片便体现了其用心之处。《亲爱的》中的男主角是由黄渤饰演的寻子父亲田文军,黄渤在2006年凭借《疯狂的石头》这部黑色的小成本电影中“黑皮”一角让观众记住了他。黄渤的形象并不是最适合屏幕的,但他却是极“接地气”的,在影视作品中他也多扮演社会底层的“草根”人物,这个“明星”具有极亲和的生活化、社会化气息,而黄渤对于情感的把握也十分精准到位,将寻子田文军的形象演绎得真挚动人;《亲爱的》中的女主角则让人大跌眼镜,是在影视作品中多以都市化女性形象示人的“小燕子”赵薇,在这部影片中,赵薇颠覆性出演村妇李红琴,她的颠覆性演出为影片带来了更大的可期待性,无形中增加了观众对于影片的期待度,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而赵薇对于李红琴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也拓宽了她的戏路,成为一名更加具有可塑性的演员。从这点上看,《失孤》与《亲爱的》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失孤》中的寻子农民由天王刘德华扮演,其俊朗外形与雷泽宽灰头土脸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而其收放自如的演技却并不使人感到违和,“寻亲少年”曾帅由当红小生井柏然扮演,其略显青涩的演技与少年眼中迸发出的情感都生动诠释了曾帅这样一个内心矛盾的寻亲少年形象。天王与小生的对手戏,是影片极大的看点所在。作为投资少、院线少的小成本文艺片,《亲爱的》与《失孤》通过恰当合适又吸引人眼球的演员选择,不仅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更为深刻具体,且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电影作为一种情感载体,内容情节固然重要,这是文艺片的优势,而电影又是一种传播媒介,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个故事、产生感悟与思考,也是衡量一个电影优秀与否的标准之一,这是商业片的优势。《亲爱的》与《失孤》作为特殊的打拐类型片,在艺术片与商业片之间的平衡,为电影市场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 苦情戏的叙事传统与现实主义
《亲爱的》与《失孤》作为承接当下社会热点的现实主义影片,深入到“打拐”这一热点话题,并用真人真事作为蓝本进行改编,挖掘其中蕴含的现实情感力量,但其没有放弃文艺片固有的苦情戏叙事传统,而是借用电影这一艺术形式将情感渲染得更加具体深刻。在《亲爱的》中,除了苦苦寻子的离异夫妻田文军和鲁晓娟,影片中还刻画了几位情感丰富的配角人物:建立寻子团队苦寻6年一无所获的商人韩德忠、家庭事业都不顺心的律师高夏、感情不顺的鲁晓娟现任丈夫、因不明原因女儿犯罪的高夏母亲……影片有不少的笔墨刻画了这些配角人物的家庭与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自己的追求,而当面对现实与理想、利益与坚持等现实问题时,他们的选择牵动着我们的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艰辛与无奈,却依然用属于自己的方式与命运抗争。还有不得不提的李红琴,影片用大量篇幅着重刻画了这位“人贩子老婆”,她被自己的丈夫告知自己没有生育能力,便把丈夫“捡来的”两个孩子当做亲生孩子来疼爱,当孩子被自己生身父母抱走时,李红琴的抗争为影片激起了波澜。她是人贩子的老婆,带着这样一种观念人们先入为主的憎恨她、厌恶她,当看到失去孩子的鲁晓娟在街头漫无目的的游荡、在楼梯上痛哭失声的扭曲脸庞时,我们的心中充满了对人贩子以及与其有关的一切的憎恨。可李红琴,她是不知情的,一个乡村妇女的愚昧与无知让她全部的相信丈夫说的话。当我们看到李红琴为了要回孩子留下的泪水、在街头被失去孩子的父母愤恨地殴打,我们的心中又不免对她同情起来。电影中激烈的矛盾冲突延伸到我们心中――要把心中的天平倾向哪一边?但人性从来就不是非黑即白,在所有的故事里,往往只有真情最能、也无可避免的打动我们。片尾李红琴意外怀孕这样具有强烈讽刺性的情节也体现了影片没有单纯站在“打拐”的主题上进行道德上的批判与谴责,而是影射出许多值得关注的现实问题,在“打拐”背后,影片有着更大更深的立足点――伦理与法律的冲突――人贩子的妻子是否有领养孤儿的权利;生二胎是否是对丢失小孩的背叛;为生二胎给丢失小孩开死亡证明的情法冲突;法庭上的权利与利益;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低下所导致的社会问题……这是一个催泪的故事,但它绝不仅仅只把苦难当做情怀,而是将苦情戏的叙事传统与现实主义相结合,表达了强烈的现实主义社会倾向。
《失孤》有三条情节线索,这三条线索清晰有致:(1)15年来雷泽宽的艰辛寻子;(2)22年来曾帅的痛苦寻亲;(3)周天意丢失被拐终至寻回。三条线索既各自独立又相互交织,呈现出面对“失孤”时,人们各不相同但又感同身受的精神折磨和内心煎熬。[1]在影片末尾,雷泽宽似乎再也找不动了,他已经找了15年,在与僧人的对话中,他问道:“为什么偏偏是我儿子丢呢?”“我儿子能找回来吗?”“他还活着吗?”僧人答:“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他,缘灭。走过的路,见过的人,各有其因,各有其缘……多行善事,缘聚自能相见。”“缘”是一种玄妙的表述,在雷泽宽这里,更多的是一种信仰,他骑上摩托车,重新上路。他最终能找到孩子吗?像现实中无数不放弃的父母,苦苦追寻自己的“缘”。
三、 强烈的人文关怀
2010年被称作“网络打拐元年”,那一年,全国走失的孩子多达20余万,“打拐”成为热度不减的社会话题。2011年1月25日,中国社科院学者于建嵘在新浪微博呼吁“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得到了网友的热烈回应,“微博打拐”活动轰轰烈烈的展开后收到良好效果,通过这种方式已经有一些被拐儿童得到解救。2014年末与2015年初,《亲爱的》与《失孤》上映,这种关注社会热点话题进行电影素材选择的价值诉求,得到了大众的普遍认可。其影片蕴含着强烈的人文关怀与对当下社会的审视。文学作品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社会问题,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而近年来,商业片逐渐拥有更大的市场,以其大制作、大阵容、大场面形成的视觉冲击力与影视观感取得社会大众的喜爱。大众娱乐作品追求“喜闻乐见”,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与认可,而文艺片往往被称为“小众”,以其情怀、价值观念往往只能被社会上一小部分文艺青年所认同。情怀与票房,似乎是难以共赢的。而《亲爱的》与《失孤》的出现,打破了这一不成文的规定,它们给社会敲响了警钟,给大众带来深刻的思考,最重要的是对社会的反思,社会制度的亟待完善、人民法律意识有待加强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被放大化典型化地出现在我们眼前。《亲爱的》与《失孤》为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两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也是一种社会情怀,一种当代电影更加关注小人物与社会现实的价值倾向。
篇10
《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读后感
简单读了几遍读了周先生的《请不要辜负这个时代》,说实话不想写对这篇文章读后感因为太复杂,有人说他高举民族主义、爱国主义大旗控诉西方的没落和腐朽,有人说他极富煽动性,言辞激烈有许多不实之处。
在我看来不论好坏,还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吧。我们要认识到我们这个时代到底怎么样,简单的好坏这个道德标准,对历史而言是无用的,你不可能简单说他是好的还是坏的,历史反复地证明 时代很复杂,我们只能窥其现象一时难于达到本质。比如扶不扶给了我们很好地诠释,社会风气有待好转,指出问题是为了让它变得更好,而不是责难他。比如养老保险并轨,又说明社会在进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国民逐步平等,我们身处其中正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怎样才能不辜负这个时代?我觉还是换换题目比较好 比如请不要辜负这个民族 请不要辜负这个国家,中华民族是我们的根本中国是我们的称号 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里的土地、山水养育了我们,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使它变得更加美好,对于斯要尽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祖国的建设增砖添瓦,另外我们更有责任看护好她,有了问题及时诊治,最终能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