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迪生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03-29 16:06: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爱迪生的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爱迪生的故事

篇1

在1847年2月11日的美国米兰出生了一个天才,他一生凭着高度的智慧和惊人的勤奋,完成了2000多项发明,一生中平均每15天就有一项发明,这个人就是美国的被称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他说:“天才只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没错,他自己说的这么一句话便反映了他那伟大而又平常的一生,同时也不断地激励着后人,他虽然是个耳聋患者,可他仍然用他毕生的时间为人类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

我想,天才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勤奋激发出来、制造出来的。他???爱迪生,天生缺陷和家庭贫困,可他还是成功了。我们在这个幸福的大家庭里生活的人是否更应该拼搏向上呢?也许,有的人会受家庭、身体、金钱等的种种影响,但勤奋却永远是人们最终和最好的依靠。这个发明巨人有许多未了的心愿,但所有心愿都指向一个目标???发明,为人类造福,他直至1931年10月18日凌晨死于尿毒症,始终没有停止过他的工作。

熄灭了吗?不,爱迪生的精神是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它点亮了人们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永远存活在我们心中。

篇2

爱迪生是一位伟大的电学家、发明家。他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迈兰,自幼就在父亲的木工厂做工,由于家庭贫困,一生只在学校读过三个月书。但他从小热爱科学,自己刻苦钻研,醉心于发明,正式登记的发明达1328种,被称为世界发明大王。同学们,你们知道爱迪生为什么能发明那么多东西,秘诀就在于你不仅有聪明的头脑,更会努力去做,所以有那么大的成就。读了下面这个关于爱迪生的故事,你就会明白勤奋是多么重要了。

爱迪生长大后,发明了许多发明。爱迪生20岁出头开始研究电灯,历时10余年,他先后选用了竹棉、石墨、钽……等等上千种不同物质作灯丝材料进行试验,时常通霄达旦,有一次他和助手们竟连续工作5昼夜。在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时候他失败了很多次,当他用到一千多种材料做灯丝的时候,助手对他说:“你已经失败了一千多次了,成功已经变得渺茫,还是放弃吧!”但爱迪生却说:“到现在我的收获还不错,起码我发现有一千多种材料不能做灯丝。”最后,他经过六千多次的实验终于成功了。1879年爱迪生用碳丝作为白炽灯丝,并点燃40小时。由于碳丝表面多孔,性脆,强度很低。不久被钨丝代替。

其实爱迪生能发明出那么多种发明,靠的不止是聪明的头脑,还有他坚持不懈的试验和永不放弃的精神。他曾经说过一句话:“发明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

对呀,即使你有聪明的头脑,即使你有再大的本事,不经过努力是不会成功的。同学们,听了爱迪生的故事,是不是给了你一些启发?

篇3

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爱迪生的一个故事就深深地说明了爱迪生是有多么的珍惜时间。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的工作。他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一生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磁力析矿机、压碎机等等总计两千余种东西。爱迪生的强烈研究精神,使他对改进人类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爱迪生常对助手说。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他又低头工作了。

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他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

爱迪生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

助手的脸红了。

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啊!这只是一小部分,他的故事已经非常明显告诫我们,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等到时间逝去,回过头来看发现心里悔恨不已。如今,又有多少人懂其中的真谛呢?多少人沉迷于网络游戏,他们玩游戏玩到天昏地暗,忘记了时间,做着一些毫无意义的是且不说丧志,他们都犯下了最大的错误——浪费时间。时间在他们打游戏的那所谓的欢愉中悄悄溜走。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是无价的,那些回不去的昨天只留给我们回忆,此刻的时间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去做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做的事;不要等到年老后忆起这一生发现我原来浪费了这么多的时间。最后感慨、叹气不禁感到一丝惆怅,扪心自问:“我到底做了什么,我虚度了我一生的时间。”

篇4

生活中,拆收音机、拆闹钟、拆台灯的孩子屡见不鲜,而家长采取的对策多数都像那位夫人那样,不是责骂,便是痛打,少有像陶行知先生那样的引导。

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时期,孩子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喜欢提问题,诸如“阳光照在身上为什么暖洋洋”“河里的水为什么不停地流”等等。有的孩子还会问一些大人意想不到、令大人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孩子能提出问题,是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具体表现。正确回答他们的问题,是促进儿童智力发育的主要条件。

孩子到小学读书以后,开始要自己动手摆弄他们感兴趣的物品,他们希望借此揭开事物内在的奥秘,压根不会去考虑这样做会造成什么经济损失。一点经济损失是可以弥补的,但如果因此把孩子的智慧火花熄灭了,却是很难再激发的!

在这方面,爱迪生的母亲南希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好榜样。小爱迪生由于不愿听教师枯燥无味的课,学习成绩不佳,加上又喜欢提像“2+2为什么等于4”这类的问题,被教师看成是“低能儿”。因此,只上了三个月的学,他就被强迫辍学了。母亲并没有责怪孩子,而是自己挑起了教育孩子的重担,凭借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使小爱迪生幼小心灵中的智慧之树得到了萌芽。爱迪生十五岁时,在底特律到休伦的火车上卖报。一次在行李车里做实验,由于火车震动,把装有磷的玻璃瓶打碎在地,泡在水中的磷一遇空气,着火燃烧,引起火灾。这一场大祸,使他失去了工作,右耳也被打聋了。少年爱迪生遇到了沉重的打击,受到了别人的冷眼。只有母亲南希最了解自己的儿子,她劝慰他,鼓励他,在自己家里的小阁楼上为他重新建立了新的实验室,让孩子继续搞实验。

爱迪生依靠自己从小培养成的实验兴趣和惊人的耐心,再加上母亲精神力量的支持,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

爱迪生母亲的故事告诉我们:家长和老师一定要珍视和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选自《桂林晚报》2011年1月5日)

灵犀一点

篇5

造和真知灼见。爱迪生一生共有约两千项创造发明,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爱迪生于1847年 2月11日诞生于美国中西部的俄亥俄州的米兰小市镇。父亲是荷兰人的

后裔,母亲曾当过小学教师,是苏格兰人的后裔。爱迪生7岁时,父亲经营屋瓦生意亏本,

将全家搬到密歇根州休伦北郊的格拉蒂奥特堡定居下来。搬到这里不久,爱迪生就患了猩红

热,病了很长时间,人们认为这种疾病是造成他耳聋的原因。爱迪生8岁上学,但仅仅读了

三个月的书,就被老师斥为“低能儿”而撵出校门。从此以后,他的母亲是他的“家庭教

师”。由于母亲的良好的教育方法,使得他对读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仅博览群书,

而且一目十行,过目成诵”。8 岁时,他读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剧作家莎士比亚、

狄更斯的著作和许多重要的历史书籍,到9 岁时,他能迅速读懂难度较大的书,如帕克的

《自然与实验哲学》。10岁时酷爱化学。11岁那年,他实验了他的第一份电报。为了赚钱购

买化学药品和设备,他开始了工作。12岁的时候,他获得列车上售报的工作,辗转于休伦港

和密歇根州的底特律之间。他一边卖报,一边兼做水果、蔬菜生意,只要有空他就到图书馆

看书。他买了一架旧印刷机,开始出版自己的周刊——《先驱报》,第一期周刊就是在列车

上印刷的。他用所挣得的钱在行李车上建立了一个化学实验室。不幸有一次化学药品着火,

他连同他的设备全被扔出车外。另外有一次,当爱迪生正力图登上一列货运列车时,一个列

车员抓住他的两只耳朵助他上车。这一行动导致了爱迪生成为终身聋子。

1862年8月,爱迪生以大无畏的英雄气魄救出了一个在火车轨道上即将遇难的男孩。孩

子的父亲对此感恩戴德,但由于无钱可以酬报,愿意教他电报技术。从此,爱迪生便和这个

神秘的电的新世界发生了关系,踏上了科学的征途。

1863年,爱迪生担任大干线铁路斯特拉福特枢纽站电信报务员。从1864年至1867

年,在中西部各地担任报务员,过着类似流浪的生活。足迹所至,包括斯特拉福特、艾德里

安、韦恩堡、印第安那波利斯、辛辛那提、那什维尔、田纳西、孟斐斯、路易斯维尔、休伦

等地。

1868年,爱迪生以报务员的身份来到了波士顿。同年,他获得了第一项发明专利权。

这是一台自动记录投票数的装置。爱迪生认为这台装置会加快国会的工作,它会受到欢迎

的。然而,一位国会议员告诉他说,他们无意加快议程,有的时候慢慢地投票是出于政治上

的需要。从此以后,爱迪生决定,再也不搞人们不需要的任何发明。

1869年6月初,他来到纽约寻找工作。当他在一家经纪人办公室等候召见时,一台电

报机坏了。爱迪生是那里唯一的一个能修好电报机的人,于是他谋得了一个比他预期的更好

的工作。10月他与波普一起成立一个“波普——爱迪生公司”,专门经营电气工程的科学

仪器。在这里,他发明了“爱迪生普用印刷机”。他把这台印刷机献给华尔街一家大公司的

经理,本想索价5000美元,但又缺乏勇气说出口来。于是他让经理给个价钱,而经理给了

4万美元。

爱迪生用这笔钱在新泽西州纽瓦克市的沃德街建了一座工厂,专门制造各种电气机械。

他通宵达旦地工作。他培养出许多能干的助手,同时,也巧遇了勤快的玛丽,他未来的第一

个新娘。在纽瓦克,他做出了诸如蜡纸、油印机等的发明,从1872至1875年,爱迪生先后

发明了二重、四重电报机,还协助别人搞成了世界上第一架英文打字机。

1876年春天,爱迪生又一次迁居,这次他迁到了新泽西州的“门罗公园”。他在这里

建造了第一所“发明工厂”,它“标志着集体研究的开端”。1877年,爱迪生改进了早期

由贝尔发明的电话,并使之投入了实际使用。他还发明了他心爱的一个项目——留声机。电

话和电报“是扩展人类感官功能的一次革命”;留声机是改变人们生活的三大发明之一,

“从发明的想象力来看,这是他极为重大的发明成就”。到这个时候,人们都称他为“门罗

公园的魔术师”。

爱迪生在发明留声机的同时,经历无数次失败后终于对电灯的研究取得了突破,1879

年10月22日,爱迪生点燃了第一盏真正有广泛实用价值的电灯。为了延长灯丝的寿命,他

又重新试验,大约试用了6000多种纤维材料,才找到了新的发光体——日本竹丝,可持续

1000多小时,达到了耐用的目的。从某一方面来说,这一发明是爱迪生一生中达到的登峰

造极的成就。接着,他又创造一种供电系统,使远处的灯具能从中心发电站配电,这是一项

重大的工艺成就。

他在纯科学上第一个发现出现于1883年。试验电灯时,他观察到他称之为爱迪生效应

的现象:在点亮的灯泡内有电荷从热灯丝经过空间到达冷板。爱迪生在1884年申请了这项

发现的专利,但并未进一步研究。而旁的科学家利用爱迪生效应发展了电子工业,尤其是无

线电和电视。

爱迪生又企图为眼睛做出留声机为耳朵做出的事,电影摄影机即产生于此。使用一条乔

治伊斯曼新发明的赛璐珞胶片,他拍下一系列照片,将它们迅速地、连续地放映到幕布上,

产生出运动的幻觉。他第一次在实验室里试验电影是在1889年,1891年申请了专利。1903

年,他的公司摄制了第一部故事片“列车抢劫”。爱迪生为电影业的组建和标准化做了大量

工作。

1887年爱迪生把他的实验室迁往西奥兰治以后,为了他的多种发明制成产品和推销,

他创办了许多商业性公司;这些公司后来合并为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后又称为通用电气公

司。此后,他的兴趣又转到荧光学、矿石捣碎机、铁的磁离法、蓄电池和铁路信号装置上。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研制出鱼雷机械装置、喷火器和水底潜望镜。

1929年10月21日,在电灯发明50周年的时候,人们为爱迪生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会,

德国的爱因斯坦和法国的居里夫人等著名科学家纷纷向他祝贺。不幸的是,就在这次庆祝大

会上,当爱迪生致答辞的时候,由于过分激动,他突然昏厥过去。从此,他的身体每况愈

下。1931年10月18日,这位为人类作过伟大贡献的科学家因病逝世,终年84岁。

篇6

女:我是六二中队的xxx。

女: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花儿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燕子去了,有再飞的时候,然而时间溜走了就像流水一样永不复返。

男:是啊,我们这期红领巾广播站的播音主题就是《珍惜时间》。

一个人珍惜时间,就是爱护他自己的生命。自古以来,大凡取得成就的人,他们没有一位是不珍惜时间的。下面就一个关于珍惜时间的故事。

爱迪生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他的学问是靠母亲的教导和自修得来的。他的成功,应该归功于母亲自小对他的谅解与耐心的教导,才使原来被人认为是低能儿的爱迪生,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

爱迪生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去试验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长大以后,他就根据自己这方面的兴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的工作。他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一生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磁力析矿机、压碎机等等总计两千余种东西。爱迪生的强烈研究精神,使他对改进人类的生活方式,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 爱迪生常对助手说。“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他又低头工作了。

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 ”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他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

爱迪生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 助手的脸红了。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啊!”

女:时间的脚步是无声的。冬去春来,天回地转,稍不留意,岁月就会从你身边悄悄溜走。它不会给延误时间的人以任何宽恕,也不会因任何人的苦苦哀求而有所眷顾。人或许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我们至少可以作到利用时间,珍惜时间,下面我们再听听其余名人是怎样珍惜时间的。

名人为什么会成功?因为他们懂得更时间赛跑。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有句格言,“我哪里是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因为懂得利用时间他为我们留下了六百多万字的精神财富。鲁迅把时间当作生命。他说:“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的。”鲁迅在逝世前不久,还在病床上写文章,写日记.就是这么珍惜时间,才使鲁迅在他有限的生命中写出那么多好文章。

篇7

“人类有史以来的两个旷世奇才,一个是莱昂纳多・达・芬奇,另一个就是尼古拉・特斯拉。”正统学界将那些故事斥责为荒诞不经,但有同样多的人认为,特斯拉改变了20世纪,也改变了人类的进程。

1908年6月30日,清晨的中西伯利亚,众多目击者亲眼见到了一幕最异乎寻常的景象:一个巨大的火球,呼啸着穿越天空。接着是一道耀眼的闪电和一连串沉闷的霹雳。爆炸冲击波引发全球范围内的两次剧烈震颤。这便是震惊世界的通古斯大爆炸,它持续了整整24个小时。据科学家们所说,其释放的全部能量,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的1千倍。到底是什么引发了这一如同世界末日般的场景,从通古斯发生开始就引发了人们不断的猜测:陨石撞击?球形闪电?还是彗星碎片?或许是微型黑洞?或者反物质导致地球发生了剧烈的坍塌?或者是外星飞船的坠毁?经过对这件充满矛盾的奇案50年不间断的研究,科学家们得出结论,根本不存在陨石撞击,因为现场找不到任何陨石的碎片,也没有发现任何陨石坑,只有大面积的被毁灭的森林。至于其他假说,则找不到任何相关证据。

然而,这一切还有另外一种解释:有一个人要对这场通古斯大灾难负全部责任,这是一名科学家,有人称他为神秘怪客,也有人称他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天才、发明创造的巨匠,还有人称他为超人,他就是尼古拉・特斯拉。

在科学与玄学中游走

特斯拉是美籍西伯利亚人,出生在克罗地亚。他是这个星球电气化领域的先驱,是他发明和创造了交流电系统,发明了电机和高压变压器,对现代世界工业产生了深远影响。特斯拉创造出了第一台无线电遥控的机器、机器人工程学原理和太阳能发动机、X光设备、电能仪表,这张清单要一直延续下去,他在科学和工程学领域取得了大约1000项发明。 可以认为,全世界的科学发明体系,都是建立在特斯拉的遗产之上。这个超越了时代的人还率先提出了:电子显微镜、激光、电视、移动电话,互联网等。他所从事的某些实验,具有很大的危险性。通古斯爆炸便是其中一例。

如果一切诚如前文所述,特斯拉的名字理应得到后世的顶礼膜拜。然后尽管有大量的资料可以证明特斯拉的相关研究,这个天才的科学家却犹如虚构一般,在二十世纪的科学发展史中消失了。人们只在交流电的发明者一栏中漫不经心的提及一句,就此守口如瓶。因为与他有关的资料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科学研究,而更近似于离经叛道的玄学。传闻中,特斯拉在一片电闪雷鸣中出生,本人更宣扬各种特异功能的存在,甚至直指其很多发明构想来源于神秘的“指引”。特斯拉反对相对论,坚持传统的物理观,与当时蓬勃发展起来原子物理学格格不入,因而他不太受正统的科学团体所欢迎,甚至被斥为卖弄江湖妖术的骗子。而特斯拉面对误解却毫不分辨,甚至离群寡居,去验证他头脑中最为疯狂的构想。他的实验室从当时到现在一直也被描绘成散发出妖气的阴森森的中世纪炼丹术士的场所。而那场号称由爱迪生派人引发的实验室大火,焚毁了特斯拉的前半生心血,从此人们再见识不到他研究的成果。特斯拉就此从一个活生生的人,成为了传说。

在所有特斯拉的疯狂构想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便是特斯拉线圈。正是特斯拉线圈所提供的强大电能,完成了通古斯史无前例的巨大爆破。如果你看过克里斯托弗诺兰2006年拍摄的惊悚电影《致命魔术》,便能大致理解特斯拉线圈的强大功效。在这部电影中,隐身于历史之后的特斯拉本人也有幸出镜,那个能将人复制而出电力强大的装置,便是传说中的特斯拉线圈。不过电影导演诺兰还是搞错了一点,历史中的特斯拉线圈,但其最主要功能并不是复制,而是实现强大电能的无线传输。

1943年秋,7个巨大的“特斯拉线圈”向停泊在费城的中型驱逐舰艾尔德里奇号定向发送了强大的电能,并且在10分钟之后使它得以瞬间消失。有人说,那7个也被人称为“磁暴线圈”的装置所发出的能量足以支持所谓的“空间跳跃”,它们正是美国军方按照特斯拉的设计进行运作的。这就是后世迷雾重重的“费城实验”,也被称为特斯拉的实验。只不过就像其本人一样,这个足以改写现代世界进程的实验同样被小心隐藏起来,时至今日依旧扑朔迷离。

天才间的争斗

让特斯拉在史料中消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他与发明大王爱迪生穷尽一生的争斗。而这段斗争史,却是人人敬仰的爱迪生一生最大的污点。

1888年,当时众多报章皆大肆报道:著名发明家爱迪生宣称尼古拉特斯拉是科学界一大“异端”,他所发明的交流电(AC)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命安全,并屡次展示狗和猫如何通过交流电后瞬间死亡。两人之间的仇视因此达到顶点,1912年,由于特斯拉和爱迪生在电力方面的贡献,两人被同时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两人都拒绝领奖,理由是无法忍受和对方一起分享这一荣誉。

但在决裂之前,爱迪生与特斯拉则是亲密无间的战友。1884年特斯拉被巴切勒推荐到美国加入爱迪生的公司。而在这里,一心想要探索科学的特斯拉见证了自己偶像的破灭。狂妄自大又违背科学规律的爱迪生,在特斯拉看来不过是一个商业世界的炒作大王而已。由于屡次受到爱迪生的排挤和迫害,最终特斯拉愤然从爱迪生的公司辞职。

1880年,特斯拉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交流电发电机。他坚信交流电终有一天会使供电范围更广,成本更低。爱迪生对这种设想则不屑一顾,不愿做认真考虑。离开爱迪生之后,特斯拉得到了乔治・威斯汀豪斯的支持,终于将交流电引向实际应用。1888年,特斯拉成功地建成了一个交流电电力传送系统。他设计的发电机比直流发电机简单、灵便,而他的变压器又解决了长途送电中的固有问题。这无疑大大打击了爱迪生大力推广的直流电(由于当时爱迪生在直流发电机上的收入颇丰,所以他不愿意进行其他研究)。

爱迪生还是意识到交流电可以降低成本,这是无疑的,从经济角度来攻击交流电,势必要以失败告终。于是,他就在交流电的其他方面做文章。他认识到,在19世纪的最后一段时间里,公众对电力还怀有畏惧心理:电力虽然可为人类带来利益,但它也可能杀人。所以,宣传高压的危险,是搅乱公众头脑最有效的办法。

于是,他发行了一本题为《当心》的小册子,书中详细地列举了交流电的所谓种种危险,并把交流电的使用令人难以置信地描述为“枉费心机”。爱迪生除了在舆论上压倒对方以外,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他还疏通了纽约州监狱的官员,让他们答应将绞刑改为电刑,即改用特斯拉专利所提供的交流电的电刑。1890年8月6日,一名杀人犯威廉・凯姆勒在奥本坐上交流电椅死去。由于没有经验,当局所使用的电荷太弱,犯人只被电得半死。据当时媒体报道,这种恐怖的景象,比绞刑可怕得多。从此,交流电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引起了恐惧,便成了死神的同义语。

但是,实践证明交流电具备很多优点,所以特斯拉并没有被爱迪生的一连串攻击所吓倒。为了改变公众对交流电的印象,他聘请匹茨堡的记者海因希斯作为他的新闻顾问。在他的安排下,特斯拉在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的记者招待会上,用电流通过自己的身体,点亮了电灯,甚至还熔化了电线,使在场的记者一个个惊讶得目瞪口呆,取得了极大的宣传效果。由此改变了公众对交流电的看法,使世界步入了交流电时代。

篇8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学习活动中,好奇心不仅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而且还会成为具有重大意义的发明或发现的催化剂。笔者在实践中的体会是:

一、创设情境、激发好奇心

孩子好奇心强,富有想象力,常常异想天开,是儿童特殊思维的直接体现。教师应尽可能的为孩子营造一种民主的环境氛围,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大胆去想,教学中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尊重他们的兴趣,尊重他们的发现,引导孩子尝试解决疑问,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使孩子的好奇心探索欲望得到满足,能力获得发展。

在学习活动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教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创设故事情境:“山上的猴子最喜欢吃猴王做的饼了。有一天,猴王要将三块同样大的饼分给小猴们吃。它先把第一块大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第一只小猴其中的一块。第二只小猴见了说:‘太少了,我要两块。’猴王就把第二块大饼平均切成八块,分给第二只小猴其中的两块。第三只小猴更贪,抢着说:‘我要四块,我要四块。’于是猴王又把第三块饼平均切成十六块,分给它其中的四块。同学们,你们知道哪只小猴分得的多吗?’这节课一开始,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样既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引导实践、诱发求知欲

求知欲是人们积极探求新知的一种主观欲望,是人们对新异事物进行主动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发现法”、“研究法”、“问题解决法”等,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其产生独立探索的需要和愿望。如在上面的例子中,当学生讨论后,教师接着问:“聪明的猴王用什么方法来满足小猴子们的要求,同时又公平合理呢?”请学生用身边同样大小的三张圆片(代替三块饼)折一折,并用阴影部分表示三只小猴分得的饼。通过操作,学生发现三只小猴分得的饼一样多。教师抓住契机引导学生:“你们能用分数表示每只小猴分得一块饼的几分之几吗?这几个分数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教师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在操作中观察、思索、发现和概括。这样的数学学习活动生动活泼富有个性。

在探索活动中,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想、说和做,并善于倾听和积极引导。

三、激发兴趣、培养创造性

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一种向往或积极追求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积极愉快地进行学习的心理倾向。它是学习中最现实、最活泼的原动力。

一位教师在上一年级实践活动课—《有趣的拼搭》(国标版第一册)“堆一堆”时,先让学生猜想:“下面我和小朋友们玩‘堆一堆’的游戏。在玩之前,请每个小朋友思考一下:如果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体拼搭在一起会发生什么情况?再动手拼摆,验证一下我们的想法是对还是错。”学生分组动手拼搭后,讨论:“在刚才拼搭的过程中,你看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哪一种物体最难拼搭?哪一种物体最容易拼搭?为什么?)”〔评价略应用:“砌房子的砖头是什么形体?为什么?是不是说有曲面的物体在生活中就没有用呢?想想那些地方常看到它们?”通过富有挑战性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亲身体验,进而证明或修改自己的想法,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和主动性,增加了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篇9

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花儿谢了,有再开的时候,燕子去了,有再飞的时候,然而时间溜走了却永不返回.对,我们这期红领巾广播站的播音主题就是<珍惜时间>,谢谢老师,同学们准时收听,我是四年级一班的主持人禹尧.

一个人珍惜时间,就是爱护他自己的生命。自古以来,大凡取得成就的人,他们没有一位是不珍惜时间的。下面就由(某某某)为我们讲一个关于<爱迪生珍惜时间>的故事.

爱迪生的故事

爱迪生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他的学问是靠母亲的教导和自修得来的。他的成功,应该归功于母亲自小对他的谅解与耐心的教导,才使原来被人认为是低能儿的爱迪生,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

爱迪生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去试验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长大以后,他就根据自己这方面的兴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的工作。他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一生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磁力析矿机、压碎机等等总计两千余种东西。爱迪生的强烈研究精神,使他对改进人类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 爱迪生常对助手说。“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他又低头工作了。

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 ”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他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

爱迪生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

助手的脸红了。

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啊!”

时间的脚步是无声的。冬去春来,天回地转,稍不留意,岁月就会从你身边悄悄溜走。它不会给延误时间的人以任何宽恕,也不会因任何人的苦苦哀求而有所眷顾.人或许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我们至少可以作到利用时间,珍惜时间,下面由(某某某)为我们讲讲名人是怎样珍惜时间的.

名人为什么会成功?因为他们懂得更时间赛跑,1.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有句格言,“我哪里是什么天才,我只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因为懂得利用时间他为我们留下了六百多万字的精神财富.鲁迅把时间当作生命。他说:“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的。”鲁迅在逝世前不久,还在病床上写文章,写日记.就是这么珍惜时间,才使鲁迅在他有限的生命中写出那么多好文章。

2.数学家陈景润,夜以继日,潜心于研究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光是演算的草稿就有几麻袋,但终于证明了这道难题,摘下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3.雨果是19世纪法国着名作家。有一回,他为了创作一部新作品,便紧张地投入工作中。可是,不断有人来邀他赴宴,出于礼节,他不得不去,为此浪费了好多时间。最后,他想出一个绝妙办法,把自己的头发剪去一半,这样,他就不好出去会客,留在家中专心致志地埋头创作。正是因为他如此珍惜时间,雨果才能不断地奉献巨着给人们.

4.居里夫人害怕来客坐下来会谈天说地耽误了时间,连多余的椅子都不肯多摆.

这些事例都生动地说明了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珍惜时间。

古人有诗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等诗句都是告诫我们:人生有限,必须惜时如金,切莫把宝贵的光阴虚掷,而要趁青春有为之时多学一点.下面由(某某某)为我们讲一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1.莎士比亚曾说:“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

2.鲁迅先生说:“时间就是生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说明了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3.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4.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

5.最严重的浪费就是时间的浪费。

6.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鲁迅

7.世界上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人忽视,而又最令人后悔的就是时间。(高尔基)

8.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9.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文嘉《今日诗》)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昨天和今天没什么大区别,今天和明天也没有不一样,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循环往复,但是我们个子长高了,慢慢又变矮了,头发由黑变白,这时才刚想起,该学的没有学,该会的没有会,该做的没有做,但是过去的时间却再也找不回来了,这样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我们一定要从小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将来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否则就难免要"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了。下面由(某某某)为我们朗读两篇童话故事.

猫头鹰的启示

一年春天的某个早晨,太阳刚刚升起,喜鹊就来到了猫头鹰先生的家门口,欢快地叫着"猫头鹰先生,快起来,借着早晨明媚的阳光,练习我们的捕食本领,不要再睡懒觉了。"猫头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身体一动不动地蜷屈在窝里,懒懒地说了声:"是谁呀?这么早就上这来瞎叫,我还没有睡醒呢,啥时练不行,我还得再睡一会。"喜鹊听了这话只好独自锻炼去了。到中午,喜鹊又来了,一看猫头鹰虽然醒了,但还是在床上躺着,喜鹊刚要说话,猫头鹰抢着说:"天还长着呢,练什么呀,趁早还是休息的好。"喜鹊说:"已经不早了,都到中午了,你该锻炼浦食了。"可是猫头鹰还是不动。太阳落山之前,喜鹊飞到猫头鹰家,看见猫头鹰刚刚起床洗脸。就对他说:"天要黑了,我要休息了,你怎么才洗脸啊。"猫头鹰说:"我就这习惯,晚上饿了我才开始捕食。"喜鹊说:"这么晚了你还能捕到什么食。"这时,天已经黑下来了,猫头鹰拍打着翅膀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累得筋疲力尽,什么食物也没捕到,肚子饿得咕咕叫,他也哇哇地乱叫,声音非常难听。这是个小小的寓言故事,如果猫头鹰真的夜间去捕食,就要饿得从树上摔下来了。可是这则寓言却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要珍惜时间.

还有一个寒号鸟的故事大家可能都听过,那只寒号鸟微弱的在大严冬中叫着:“哆罗罗,哆罗罗,寒风冻死我,明日就垒窝”。是呀,严冬即将来临,寒号鸟冻坏了,于是它说:“寒风冻死我,明日就垒窝”。可天亮了,看看暖暖的阳光,还是先享受吧,明天再开始垒窝吧,到了晚上 “寒风冻死我,明日就垒窝”。寒号鸟又开始叫了,但是第二天它看到太阳公公在微笑,又不动了......日子一天天的流逝了,寒号鸟始终没有履行自己的诺言,仍旧扑打着翅膀在寒风中念叨着“寒风冻死我,明日就垒窝”。很快冬天来了,寒号鸟已被冻得奄奄一息了,但嘴里还在微弱地喊着“寒……风……冻……死我,明天就……”。是呀,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篇10

三十年前,一个十多岁的男孩在一所中学读书。当时,他的理想是当一名校长,但是,他的一位老师却说:“你不能当校长,基础太差,你连自己都很难管得住。”回到家后,他很伤心,并向母亲哭诉了这一切。母亲轻轻地对他说:“孩子,其实你很有组织管理才能,尽管现在还没有基础,相信以后你一定会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将来也一定会有很多人都愿意与你合作。”后来,小男孩每多一个合作伙伴,母亲都给予他鼓励,让他最大限度地获得成就感。今天,这个男孩真的成了一名很懂得教育艺术、讲究科学管理的校长。

他就是我们利辛县的巩校长。当他回忆起自己的成功之路时,他这样说:“一开始,我的学习基础并不是太好,而是母亲那句鼓励的话,是母亲一次次给予我的成就感,让我有了今天的成绩。”

也许,巩校长的母亲从来就没有想到过她的儿子能成为中学校长,也许她根本没有指望过靠她那三言两语和那点点滴滴的鼓励去改变她儿子的命运,然而,事实上,正是她那句善意的肯定,正是她一次次给予孩子的成就感,呵护了一个孩子纯真的梦想。

反思教育,我们是否给予孩子的成就感少了一点?时常听到个别教师说出这样的话来:“这个学生的基础太差,成不了器,朽木不可雕,瞎费口舌。”还有,尽管全国各地都在轰轰烈烈地搞教育改革,可依然有许多学校教师将学生的成绩公布于众,排出名次;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仍以考试论优秀。特别在农村,仍然死守着以考试成绩确定升学率,以升学率来衡定教学质量的陈规。

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做的,不是一味地传授知识,而是要增强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怎样根据学生的个性和身心特点优势来放大他们的闪光点,怎样创造环境,搭建学生学以致用的平台,怎样以关爱之心及时地鼓励学生,最大限度地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就感,得到荣誉感,获取上进心,这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二、学生上学是学知识的吗?

去年,我校八年级有个名叫周大成的男生与他

的语文老师发生了矛盾冲突,闹到教导处,教导主任批评学生,学生据理力争;劝解教师,教师坚持己见。

后来,他们一同来找我这个副校长处理。事情很简单:周大成的学习基础较差,平时不够遵守课堂纪律。那天,老师正在讲课,周大成小声哼歌,同桌报告老师,老师多次制止无效,无奈之下,老师让同桌侧身而坐,勉强上完课。课下,语文老师把周大成叫到办公室训话。“你是来上学的吗?”“是的。”“你来上学是学知识的吗?“不是。”“那你来是学什么的?”“学习方法。”“我没教你方法吗?”“教了,不适合我……”

我了解这些情况后,觉得学生没什么大错,老生常谈一番后,让他回去,单独跟语文老师闲谈了一番,共同探讨了“学生上学是不是来学知识的”这个问题。最后,语文教师终于弄明白了,学生上学并不是来学知识的,知识是学不完的,我们也教不完。最重要的是教给适合学生个人学习知识的方法。方法不正确,学生生厌,强逼学习,学得再多,学生也会认为这只是错误的重复;不理解情况下的死记硬背,记得再多,学生也会认为这是浪费时间。唯有教会学生学习,才能使学生感兴趣,受用终生。授之以渔胜于授人以鱼。除了方法之外,还应用崇高的思想灵魂来熏陶学生,点燃学生追求奋进的火花。一滴水能反映太阳的光辉,一节课能体现教师的人生。著名画家周思聪回忆他的老师李可染时说:“我热爱可染先生的艺术,它给予我的不仅仅是美的享受,正如亲切宽厚的大自然,它还给予我许多灵悟和启示。他对自己的要求是‘不得真谛不教人’,他教给学生的全部技巧是‘用思想感情画画’。所以他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来的形象是:先生为人正直宽厚,绝不像浑身生刺的棘,攀援而上的藤,而是像蔽日参天的大树,深深的扎根大地,默默的伸展枝条,认真的开好每一朵花,无保留的奉献满树甘果。”青年书法家庞中华回忆他的音乐老师任士荣(手风琴演奏家)时说:“他是用心灵来按动键盘的演奏家……他教我学琴,更教我的笔尖学会深情的歌唱。”

盘点教育,受升学压力的影响,曾几何时。

各门学科都变成了知识传授与训练的科日,练习成了最重要的教学环节,记忆力成了最重要的能力,孩子们的负担沉重,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细细回想,这代价确实太大了。方法不当,犹如南辕北辙。因此,教书不能光传授知识,要教品性,要教学生悟性,使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教育最重要的使命。为了学生的未来,为了教育所承担的使命,我们必须深刻反思:我们教会学生学习了吗?

三、学生是主动发展还是被动接受?

以沉重的课业负担、被动的学习方式、紧张的学习气氛、单调的教学方法、枯燥的学习内容、高强度的机械训练等非常低级的教育方法,去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提高素质。这样的教育方法,固然在许多方面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却以牺牲人的快乐、健康、全面发展为沉重的代价,并以压抑学生的个性心理、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为结局。在知识量剧增、信息技术飞快发展的今天,这种教育越来越显得捉襟见肘。减少教育的人力资本投入,提高教育的产出效益,这才是问题的实质所在,因此,当今急需营造出这样的和谐教育环境,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孩子。

“减负”是当前议论教育的主题词。但是,“负”从何来?期望学习像玩一样轻松自在,悠哉游哉,不是空想,就是瞎话。学习是劳动,是创造,是责任,怎么可以没有负担?不过,主动挑重担的人从来不埋怨担子重。孜孜以求的优秀学生,他们感到学习是快乐的。关键是主动发展,还足被动接受的问题。要给学生留下自我存在、自我发展的空间和时间。你是否把学生的课堂全占了?你是否把学生的课外时间全规划了?你是否把学生要知道的东西全讲光了?你是否把学生应该做的事情全代劳了?教育不需要“救世主”,我们不可用“爱”害了需要我们关爱的孩子,而孩子还不知道!

教育哲学告诉我们,学好用好辩证法是遵循教育规律,发展教育事业的客观要求。负担的轻重,生活的苦乐,主要是一种心理体验。感兴趣的事,做起来就不觉得苦;而对一件自己觉得索然无味的事情,即使在别人看来负担不重,也会觉得枯燥乏

味。可见,衡量负担的轻重,并不能按数量,我们还需要考虑一下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减负需要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始。

我在业余喜欢搞创作,每次出差也不忘带上稿纸,挤出时间写上一两段。实事求是地说,我每天只有六、七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但我通过写作练笔获得了积极的休息,身心愉悦了,虽苦犹乐;尽管我担任副校长职务,还任教了两班语文课,但我觉得压力变小了,负担虽重犹轻。特别是见到自己写出来的东西变成了铅字,那是何等的轻松快乐!

小时候,我就听过爱迪生的故事。有一次,爱迪生在课堂上学习数学时,被老师驱赶了回来,他妈妈问:“你为什么被老师赶回来了?”爱迪生说:“老师说我捣乱课堂。”爱迪生的母亲来到老师那儿,打算核实后狠狠训斥爱迪生一顿。情况很快被问出来了,老师教同学们: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二等于四,四加四等于八……大家都读得很起劲,可爱迪生就是不读。老师问:爱迪生,别人都跟着读,你为什么不张嘴?爱迪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已经背会了。为什么一加一等于二,二加二等于四?老师大声训斥:这“一加一等于二”是天经地义的事,你怎么还要问为什么?于是给他定了个捣乱课堂的“罪名”。谁知爱迪生的妈妈什么也没说,领着爱迪生就回去了。她看出了爱迪生并不满足于现成的结果,而是想问出个所以然来,更看出了那老师在抹杀孩子探求新知的兴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用一个模式塑造所有的学生。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只要乐意去做,

即便我们老师觉得负担沉重,也应该支持、鼓励,不能抹煞他们的兴趣:学生不感兴趣的东西,即便是很简单很容易的事情,我们也不可逼迫学生去做。我们不能老是认为,学生进学校就是学知识的,让学生多学点知识,带点强制错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