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诗人范文

时间:2023-03-25 04:13: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浪漫主义诗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浪漫主义诗人

篇1

1、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后裔。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3、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情人节浪漫出游有什么注意事项?

1. 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防止肠道传染病。打喷嚏、咳嗽后要洗手,洗后用清洁的毛巾或纸巾擦干净。外出客居宾馆、旅店时,使用自己携带的洗漱用具。

2. 根据天气变化,注意防寒保暖;注意均衡膳食,增强自身免疫力。

3. 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减少在人员密度比较大的地方滞留或活动时间。不过,应活动有度,注意充分休息。到空气质量好的地方去,本身就能积极减少呼吸道疾病,尽量选择登山、到海边、到森林去。

4. 在旅游景点和风景区参观、旅游时,尽量避免接近动物和鸟类。因为研究发现,不少疾病都与动物和鸟类传播有关。

5. 晚上睡觉前要开一段时间窗子,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空气清新。

6. 饮食方面要少聚餐,不吸烟、少喝酒。

7. 出门旅行要“带”口罩,但不是什么时候都“戴”,一般情况下不需要戴。如果自己出现一些异常症状要戴或旅伴中有出现异常症状时要戴口罩。

8. 出游时可以随身携带一些旅行须知之类的小册子,里面有关出行卫生方面的知识,可供在不能及时联系到医疗单位时参考。

9. 如果出游期间自己或旅伴发现有发烧、腹泻、咳嗽、气短或高烧不退的症状,要果断中止旅行,就地就医。一定要服从医生和医护人员的安排。病人要自觉与旅伴隔离,对自己健康恢复有利,同时,也是一种必要的社会公德。

10. 出游时的常见病主要是感冒、咳嗽、腹泻等消化道疾病、呼吸道疾病,适当备一些药就可以了。如果自己用药,一定要有充足的把握,不能滥用抗生素类药物。

情人节出游地点推荐:

一、蜈支洲岛——我的世界只有你

浪漫的海南热岛,适宜爱寻刺激的情侣;是黄金周的大热之选,可能会出现游客过多杀风景的情况。

如果有一天你想和你的情人一起从人群中失踪,独享一下甜蜜的二人世界,那么海南的蜈支洲岛最合适。住在竹子和芭蕉叶搭建的小屋里,观海、赏月、听涛。想冒点险?岛上有神秘洞穴等着你呢。这个岛好像是专门为情侣准备的。

二、珠海——情侣路上缘定今生

这个城市,四季都有盛开的鲜花,有清新的空气,有恬静的生活,还有一片属于情侣的海滨,你是否愿意让爱在这里绽放?一条海滨“情侣路”当然不足以勾勒珠海——这座既古朴又稚拙,既温情又躁动的城市,但她完全可以作为这个浪漫城市的标记。

珠海的“情侣路”很长,车未入珠海市区,沿海的路就可以算是情侣路了——情人拍拖谈情的路,当然是越长越好。夜色朦胧,温馨细语,漫步在夜色下的情侣路上,听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诺言,夫复何求?

三、张家界——让感情全身心与自然交融

融于自然美景中,不知不觉增进了彼此的感情。

穿行于深壑幽谷之中,蜿蜒跌宕于林海苍翠之间。两旁千峰耸立,高入云霄;溪旁树木繁茂,浓荫蔽日。被游客喻为“情人旅游线”。

四、西湖——纠缠千年的爱恋

中国古典最凄美的爱情大都发生在杭州,这样一个本身就充满了诗意的城市由于西湖的存在成为了许多恋人心中难解的结。究竟是因为西湖的美景,惹出了世间男女的痴缠还是因为人世风月,使得西湖历经千年依然妩媚依然,答案的本身已经不重要,只有这片涟漪的湖水,沉默着见证了无数次爱的际遇。长桥的十八里相送,许白二人的断桥重逢,在悠远的传说中,隐藏着西湖美丽的全部秘密。

和自己心爱的人泛舟西湖,相信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你能体验到一份久违了的古典美感与真情。

五、丽江——追寻一米阳光的传说

清冷的玉龙雪山顶上,终年云雾缭绕,即使是在最晴朗的天气,阳光也很难穿透云层,传说每年秋分是日月交合同辉同映的日子,只有在特别偶然的时刻,才能看到有一米长的阳光照在山顶,而被这道阳光照耀到的人就能拥有一世不变的爱情。也许,这一瞬间的奇迹很多人一生也无缘得见,但丽江古城的美却是真实可感的。

丽江是一个适合消磨时光的地方,利用一段闲暇,带着自己的恋人来这里小住些时日,在小旅馆的露台上相拥着看雪山环抱,牵手漫步四方街享受夏日午后慵懒的阳光,时光在不经意间柔软而逝,所谓神仙眷侣的生活也不过如此。

六、九寨沟——平平淡淡才是真

篇3

关键词:认知革命;浪漫主义;自然

Abstract: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poems by William Wordsworth, in order to reveal the significance of Romanticism in England. We suggest that the English Romanticism movement have its philosoph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implications besides its aesthetic value.

Key words:revolution in epistemology; romanticism;nature

对于英国浪漫主义时期诗作的分析,我国学者有的从其发端和源流进行研究(刘保安,2003)等,有的从其审美取向进行探讨(张婷,2004),还有的从浪漫主义与生态批评的关系入手进行梳理 (蓝仁哲,2003)。本文拟从英国浪漫主义的哲学背景开始,通过分析其代表人物华兹华斯的诗歌,论证浪漫主义不仅仅是文化艺术运动,更是一场认知方式的革命。

浪漫主义首先在德国发端,然后在英国产生。随着新古典主义的衰退,美国及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在欧洲大陆和美洲,新思想产生了。与新古典主义截然相反,它不再讲究秩序、逻辑、感情的含蓄、平衡、科学和理性。在这种新思想的作用下,人们开始重新认识理性和情感、个性和自然。关于浪漫主义,有人曾给过这样的诠注:

爱情战胜了死亡,感情统治了生命和思维,人的意志力超越了逻辑和理性,这就是十八中叶到十九世纪中叶的文化哲学。这段时间内,这种文化哲学席卷了欧洲,囊括了美洲,涵盖了艺术的方方面面:文学、绘画、雕塑、音乐、戏剧等(Baudelaire,1917)。

英国作为浪漫主义较早的发端地之一,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代表人物有诗人雪莱、华兹华斯、济慈、拜伦等。本文以浪漫主义诗歌为主,简要分析英国浪漫主义的自然观。

首先,以华兹华斯为代表的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家们认为,人只有通过自己的体验才能领略自然,获得真理,得到灵魂的滋养。当人独自处于自然之中时,他与自然的交流不是书本里的教条,而是活生生的感官体验,他和自然通过自己的感官、情感来交流。这里强调人通过自己的感官来欣赏和理解自然。浪漫主义文学家通过抬高自然的地位,尤其是自然对于人的审美、健全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来针砭人们对知识和权威的盲目崇拜,对理性的盲目迷信。这一点在其诗作The Tables Turned中有表现,“起来! 朋友,把书本扔掉,不然你定会背驼腰弓”,开篇就要读者把书扔掉,作为一般读者我们能够领会作者实际上要我们抛弃对知识的盲目迷信和对权威的崇拜。到了“太阳在山头伫立,露出清新柔和的光泽”,作者引入了感性的内容,运用种种意象来传达他的思想:人们通过自然交融互动,能够领会深刻的东西,能够得到健康的身心。华兹华斯在临近结尾的部分写道:

……

理智的掺杂,

只能扭曲事物完美的形体

解剖无异于谋杀。(孙有中译)

通过这组诗句,华兹华斯将自己的立场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浪漫主义者们反对将一些置于分析的解剖刀下,他们认为,被解剖并不等于被认识,而且单纯分析并不能揭示事物,事物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接近和理解自然的最好途径不是“艺术和科学”,需要且仅需要带上我们的“心”,这里的“心”是指人性的感性方面。

其次,英国浪漫主义的自然观的方面是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在浪漫主义者的诗作里,他们往往是通过自己的感官去感受自然,在他们看来,自然是主体之外的存在。人的想象力可以自由地驰骋,但这个前提是自然独立于主体,是主体认识的对象,人还是把自然给对象化了。自然是什么样子,取决于它怎样作用于我,或者我怎样改变了它。这些都带着康德的影子:人的心灵不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是和外在的自然世界截然分开的;人对可知世界的认识就是他的先验知识与对自然的感觉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从这个意义上讲,浪漫主义的自然观虽然是认识到了理性的局限性和破坏性之后,继续追求人的解放,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从本质上讲,他们对人的解放是在西方的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大环境下进行的:他们对人性,特别是非理性部分的拔高,仍然是以人与自然的对立为前提的。这一点,Miller(1972)通过比较浪漫主义诗歌与中国的唐朝山水诗,部分地揭示了这一点。中国的唐诗人们把自己看作是自然的一部分,这些唐诗的作者不仅仅把自己看作自然的一个部分,往往还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到自己周围的自然环境里去,然后通过外在的自然来反观自己、认识自己。与之相反,浪漫主义诗人们的做法是深度挖掘自身的想象力,穷极奇幻,追求丰富。

浪漫主义诗人们笔下的自然就是他们想象力之所及,以他们的自我认识为界,竭力打破新古典主义以来的局限。他们作品内容不再局限于他们亲历的事件; 他们的自由发挥涉及印象和想象。浪漫主义者们认为诗等文学作品可以描述意识里的事件,把自己的想象和意识看作一个复合体,既能包括当前,也能包括未来和过去;还包括与之相关的时间、空间变换。Miller(1972)在比较华兹华斯和中国的孟浩然等诗人时就发现,英国浪漫主义不囿于一时、一地,一个特定的体验。他写道:孟浩然为代表的中国山水、自然诗人们的诗歌往往是记述自然世界的一个事件,讲述人的经历、经验与某些自然现象、环境的一种偶合:日落、微风、泉水呜咽等等,这样的事件往往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相对固定的。与中国山水诗人不同,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在自然观上的这种体现,我们可以在华兹华斯的《水仙》里可以看到:

……

这个情景给予我多少宝藏

以后常常地,每当我躺在床,

我的情绪感到空虚和怅惘,

水仙就在我的心上闪光。

我孤寂的心儿顿感欢畅。

…… (茅于美译)

同样是描写强烈的审美体验,华兹华斯描述的情景不是自己蜗居斗室里的所见,而是自己的想象力之所见,自己的经验之所见,或者二者兼有。总之,这些都是通过他的想象力(inward eye)所见。

浪漫主义对于自然的态度,并不完全是如华兹华斯说的那种带有宗教虔诚的爱(religious love of nature)。这里,我们可以透过他们的作品看到,他们实际上是把自然当作他们提升人性中非理性部分的依据。本文认为可以这样理解,浪漫主义文学家、艺术家们认识到了单纯理性因素的局限和破坏性,因而需要开发和重视人性中非理性因素;然而这些因素是没法通过严密的数学逻辑推导出来的,所以,就需要找个最方便的寄托,那就是自然。在浪漫主义者眼里,自然代表着不确定性;正是这种不确定性给想象力留下了活跃的空间,极大地提升了人性中的非理性内容。可以说,欧洲近现代以来的各个领域的解放运动都是在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范式下进行的,而浪漫主义运动则是针对这种传统的逆转,是一场认知方式的革命。

综上所述,自然在英国浪漫主义者看来,存在较高的审美价值,但浪漫主义的自然观承载了一个时代的精英们在认知和哲学方面的探索,有着重要的认知和哲学意义。

参考文献

[1]蓝仁哲.浪漫主义·大自然·生态批评.四川外语学院学报[J].19(5),2003.

[2]刘保安.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及其诗歌成就新论.河南大学学报[J].2003(3).

[3]张 婷.“Upon Westminster Bridge” and the kernel idea of Romanticism.四川外语学院学报[J].2004(6).

[4]Baudelaire,C.(1917).L'ar romantique.Paris:Calmann-Lévy.

[5]Miller,J.W.“English Romanticism and Chinese Nature Poetry”Comparative Literature.24(3).

[6]茅于美.中西诗歌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

篇4

[关键词]水仙花 大自然 精神抚慰

[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074-01

一、创作背景

华兹华斯出生于1771年,他最重要的作品都发表于1797年到1807年之间。华兹华斯被认为是英国最重要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抒情歌谣集》的发表标志着英国进入到了浪漫主义新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人们都在按照华兹华斯的方式去创作诗歌。那些浪漫主义时期桀骜不驯的杰出人物,即便是看不起他的浪漫主义三杰也不得不承认华兹华斯在诗坛上的地位。年轻的他才华横溢,引领时代潮流。正是华兹华斯让普通人们的生活成为了诗歌最重要的主题。华兹华斯拒绝描写空泛的神话题材、英雄史诗。他提出普通人的生活才是诗人应该歌颂的,并且诗人应该使用普通人能看得懂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前30年欧洲文学的主要思潮流派。其基本特点是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崇尚大自然,将大自然和资本主义城市文明相对立;重视民间文学;艺术上喜欢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

二、诗歌赏析

和其他浪漫主义时期的诗人一样,华兹华斯的个人性格和诗歌本身都深深地受他自己对大自然热爱的影响。他被称为大自然的祭司,由此可见,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到了什么样的地步。华兹华斯一直生活在英国风景优美的湖区,领略着湖区秀美的风光。他和柯勒律治、骚塞一起被称为“湖畔诗人三人组”,他们一起赞美湖畔的平静生活、美丽景色。不过这种平静的生活所带来的灵感并未能获得另一个杰出三人组的认同。年轻气盛的“浪漫主义三杰”不喜欢华兹华斯的保守、成熟和平淡,他们希望华兹华斯这位前辈能和他们一起冲锋陷阵。

《水仙花》全诗可以分成两大部分:写景和抒情。诗的开篇以第一人称叙述,格调显得低沉忧郁。诗人一方面竭力捕捉回忆的渺茫信息,另一方面又觉得独自漂游,可以自由自在地欣赏大自然所赋予的美景。他把自己比做一朵流云,随意飘荡,富有想象的诗句暗示诗人有一种排遣孤独、向往自由的心情。在他的回忆中,水仙花缤纷茂密,如繁星点点在微风中轻盈飘舞。

《水仙花》同样是一部描写大自然的作品。诗人用他那纯净、朴实的语言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丽的世界。这个世界大概就是诗人心中的理想国,或者就是他生活的湖畔。在那儿,我们可以看到大片大片金黄色的水仙花随着湖畔的微风静静地荡漾。高高的白云下面,山谷深处,那一片片的水仙花突然不知道从哪里跳了出来,跳入诗人的眼帘,也跳到了诗人的心里,深深地扎着根。这是诗歌第一节展现给我们的画面。诗人仿佛赋予了我们一双可以穿越时空的慧眼,可以让我们也身临其境地看到那颤动的花枝,波浪般向我们涌来。诗歌的第二节进一步描写这些如繁星般点缀在星空的水仙花,那湖畔也成了花的海洋,又像是闪烁着星星的银河吸引着诗人的目光。水仙花们在这海洋中,在这银河里舞动着,跳跃着,像一群可爱活泼的精灵。诗人的心完全被这群美丽的精灵所吸引。

如果说诗歌的第一、二节是描写美丽的水仙花以及湖畔的风景,那么在第三节作者把这水仙花的美进行了升华。那美已经不是平凡的美,而是超凡脱俗的美,是精神的美,充实的美。波光粼粼的湖面在欢跳,但都比不上这水仙花的舞蹈,那样轻灵,那样无拘无束。诗人已经把她当成了人生的伴侣,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诗歌第三节的最后把这种快乐上升到了精神层次。诗人久久地凝视却没有领悟到这美和这快乐带给我的精神至宝。诗人华兹华斯在现实中的一切不如意到此刻似乎都烟消云散一般不见踪迹。那保守派的冷眼,那激进派的嘲笑,还有那些政敌的攻讦,这一切都消散在水仙花那优美的舞蹈当中。水仙花第一次抚慰着诗人孤独的灵魂。在这一节中表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感受,有欢乐也有平和。诗人运用了第一人称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水仙花的亲近,这也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一大特点。他把自己比做一片漂泊的浮云,诗人在这一大片水仙花上俯视着它们。此外,诗人还运用拟人的手法来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

三、结论

诗歌的最后一节,诗人在诗中强调了回忆过去的重要意义,抚慰我们灵魂的水仙花也是活在诗人的记忆里,没有这些宝贵的记忆,水仙花只能暂时开放,只能抚慰一时的灵魂,而不像现在这样时刻在抚慰着诗人。诗人希望自己内心的孤独能和水仙花一起跳着快乐的舞蹈。这孤独已经不再是孤独。

【参考文献】

[1]张伯香.英国文学教程.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篇5

关键词:李白 人生态度 放浪不羁 浪漫主义风格

李白历来被誉为“诗仙”,单从“仙”这一美誉我们就不难看出李白具有超凡脱俗的一面。这种放浪不羁、不拘一格的人生态度在李白离开长安,漫游吴越时的留别之作《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得到了颇为集中的呈现,而最能阐释诗人这一人生态度的莫过于历来评价甚高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句经典名言了。李白既不如陶渊明般的标榜退隐山林,也不如杜甫般的忧国忧民,只是率性而活,入世不喜,出世不忧。在写作《梦游天姥吟留别》之前,李白也曾一度深得唐玄宗的赏识,在长安做官,朝廷统治者的昏庸腐败以及权贵宦官的污蔑与排挤,使得诗人心中充满了无限的苦闷与惆怅,喝酒解忧于他来说便是常事,醉后的李白更是放浪不羁,“贵妃研磨”,“力士脱靴”,加上小人的谗言,终于惹怒唐玄宗,被“赐金放还”。面对放逐的挫折与打击,诗人并没有怨声载道,只是渴望在奇山异水中寻求心灵的安慰,借助求仙访道来追求灵魂的解脱,超越平常人生,追求更光明与自由的人生境界。

《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最能体现李白这种放浪不羁的人生态度,主要表现为浪漫主义手法的集中运用。而在分析这首诗的浪漫主义风格之前,我们有必要对李白及其诗歌创作进行整体的了解。李白是我国古代诗人中浪漫主义流派的杰出代表,他有着酷爱自由、追求解放的独特性格,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主观抒情意识是其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在他笔下出现的往往不是宁静的丘壑,优雅的林泉,而是奇峰绝壑的大山、天外飞来的瀑布、白波九道的江河,这些雄伟奇险的山川正契合了他那种叛逆不羁的性格。于他来说,诗风与个性是浑然交融的。他那不为权贵折腰的傲岸与他那不拘一格、放浪形骸的人生态度和现存秩序的冲突不可避免地尖锐起来,而游山玩水、求仙访道,激活了他追求自由的本性,于是《梦游天姥吟留别》便应运而生。诗中充分体现李白放浪不羁人生态度的艺术特色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构思新奇,游刃有余地镜像般展示了诗人整个梦境的过程和层次

在诗的开头,诗人并没有直接写天姥山的雄伟壮丽,而是以“瀛洲”的虚无缥缈来衬托这座仙山给人的神秘感,在云霞中若隐若现,为诗人进入梦境作了一层铺垫。接着诗人运用了一个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表明了诗人游览天姥山的急迫心情。在梦中,诗人与前朝山水诗人谢灵运神交,找寻谢灵运的宿处,身着谢灵运的木屐,目的是幻化为谢灵运的角色,释放政治上失意的压力,享受精神上的自由。诗人在梦中见半壁海日、闻空中鸡鸣,景物也慢慢随着梦境的展开而变得梦幻,“迷花倚石”突出的是山水迷离之美,给梦增加了一种变化莫测的飘忽感。诗人在这里虚化了一个超脱现实的神话世界,将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发挥到了极致。在山的顶峰,诗人看到了更加突兀更加奇特的美景,“裂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天门打开时的雄伟气势如同地震一般强烈,使人感到内心的惊惧与凶险,从而使梦境由神秘之美转向了怪异、突兀、惊险之美。接下来诗人描写了富丽堂皇的神仙世界,“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写到这里,梦境达到了最高的顶点。应接不暇的华丽场面以及仙境的缤纷与变幻莫测使这位政治上的失意者暂时忘却了现实生活中的痛苦与矛盾,达到了精神境界的自由与享受,也使我们随同诗人流连于美好虚幻的神仙世界。梦境的美好将诗人在现实中的苦闷与抑郁一扫而光,然而美好的梦境毕竟是短暂的。“忽魂悸以魄动,恍惚起而长嗟”,梦醒后的诗人不得不感叹梦境的虚幻与现实的残酷之间的矛盾,“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诗人在梦醒之后仍然体会到的是痛苦与失落。然而诗人的意志并没有因此而消沉,精神也并没有被磨灭,一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把刚体会到的矛盾心绪一扫而尽,依然率性而活,并且活得更有节操。

二.大胆夸张、想象丰富,体现了李白诗歌一贯的浪漫主义风格。

诗人写天姥山的高大与雄伟,不直接着眼于天姥山,而用衬托的技法写到“势拔五岳掩赤城”,中华五岳都在它之下,那是何等的壮观!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对比的手法,以天姥山之独雄于中华大地,暗示了诗人独雄天下的真实内心,这种极具浪漫主义艺术特色的写法使得诗人放浪不羁的孤傲个性得到酣畅淋漓的表达。而且诗人通过想象对虚幻的梦境过程作了全面的展示,在想象中塑造了一个梦幻的神仙世界,其丰富和复杂的程度是绝无仅有的。他在夸张的运用中舒展了自我,用奇特的想象创造了属于诗人自己的世界。那种饱含了诗人强烈情感的夸张又显得是那样地合情合理,让读者分不清哪是想象,哪是事实,仿佛一切都正如他所说。至此,诗人放浪不羁的人生态度与追求自由、不受约束的人格理想也正是这样在诗歌的创造中得以升华。也正是因为诗人丰富的想象、合理的夸张,所以梦境写得虚中有实,虚实相间,亦真亦幻,使得读者在感受到了神仙世界的奇幻与飘渺的同时也看到了现实社会的残酷与可恶。诗作的大胆想象,为李白超越现实提供了契机,使得李白放浪不羁的个性,潇洒飘逸的诗风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三.叙述与抒情的灵活过渡,句法和节奏的自由转换。

诗作前面是对梦境的全面展示,“世间行乐亦如此”是对丰富迷离的梦境的简洁概括,紧接着“古来万事东流水”是对梦境的短暂与不真实的叹惋,从而得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结论就显得顺理成章了。迷离恍惚的梦境变化是曲折缓慢的,而诗人情感的抒发又是这样地突如其来,对读者的阅读感受具有很强的冲击力。而且前面对梦境全过程的叙述与最后感情的抒发在节奏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人印象深刻。梦境过程的清晰、得力与句法的灵动、跳跃,不拘于五七言固定的三字结尾,结构上“倒装”写法的运用,使得结尾显得格外有气势,对深化主题也大有裨益。诗句的长短多少、节拍的舒疾缓急,全是依据诗人自由奔放的感情起落变化而定,做到兴到笔随,声情并茂,气韵天然。这与诗人豪放不羁的个性和不受格律约束的诗风是有着很大的联系的。

综上所述,诗人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通过想象、夸张等颇具浪漫风格的艺术手法幻化出来的美好梦境与神仙世界,是诗人用以抗拒污浊社会现实的无奈之举,是诗人对自己不为权贵折腰的傲然人格的坚守,是诗人放浪不羁、不拘一格的人生态度的文本呈现。

参考文献:

[1]邵年.试析《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浪漫主义特色[A].宿州师专学报,2003.

[2]黎红.虚幻与现实中的人生追求—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解读李白[A].老区建设,2005.

[3]杨海波.展示人生理想与黑暗现实矛盾的杰作[A].江南学院学报,1999.

篇6

关键词 :浪漫主义;渊源 ;李 白任何文学创作,都离不开对前人文化的继承,作为浪漫主义最伟大的诗仙李 白,对屈原 、庄 子又是 如何继 承的呢?一、从积极浪漫主义屈原方面来看李白的浪漫主义屈原在楚地原始神话和巫觋 、_T祝有 关宗教活动的基础上创造了“楚辞”,他的诗歌《九歌》《招魂》《离骚》《天问》等篇 ,无一不带着鲜明的神话意识,而在李白的诗歌中,随处可见神话。比如《古风十九》中写华 山就把华 山人格化 、神化 :“素手把芙蓉 ,虚步蹑 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好一幅优雅缥缈的神女飞天图。李白经常把道教的神仙传说融入诗中,神话构成了李白诗歌离奇瑰丽的浪漫色彩。我们进一步研究屈原的浪漫神话,例如《九歌》中诗人叙写了一系列灵光飞扬的自然神形象,因相爱而不得相聚的湘江之神,充满失意而悲哀的“th鬼”,因不能长久地与“美人”聚合而烦恼的河伯 显然这一系列的自然神中隐含着一个重要的文化心理 ,即“万物有灵 ”。

既然万物是有 灵的 ,大 自然是有灵的 ,人生的最高境界则应为“天人合一”,人生最大的自由莫过于回归自然。李白对大 自然的那种无比的热爱,其实质即是他天人合一生命观的一种表现。“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把“我”的愁心托付给明月、长风,李白的性灵融合在 自然之中,与月一体,与风一体,明月即李白,长风即李白 ,高 flJ即李 白,流水 即李 白。我记 得古 代有一句表现 回归自然的话—— “日月星辰胸 中走”,如果 李白就是 整个字宙 的话 ,那么 ,从这个视点出发 ,我们去体味李 白浪漫主 义那雄奇 的夸张 ,“疑是银 河落 九天”“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黄河之水天 上来”“与尔 同174盘圆销万古愁”等一系列突破时间的、空问的、现实的、理性的思维障碍的夸张,那又有什么奇特的呢?二、从消极浪漫主义庄子方面来看李白的浪漫主义追求与大自然神秘的契合,反对用理性的思维让人与自然分离,这一点是李白和所有浪漫主义诗人、文学家共同具备的 ,他们都具有强烈的宇宙意识。我们来看另外一位浪漫主义大家庄子,庄子因梦见蝴蝶,他分不清到底是蝴蝶变成了庄周,还是庄周变成了蝴蝶。李白终身以大鹏自比,是他能够像大鹏一样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还是大鹏能够像李白一样有放荡不羁的思维?具有强烈宇宙意识的人 ,为了自己生命的长存 ,他们隐退了,退到山林做起了隐士,而世俗的政治、战争等等俗事会干扰他们生命的存在,于是,他们向社会道德进攻 ,李白是这样的,庄子、陶渊明也是这样的。在李白的很多诗中,表现出了归隐、及时行乐的思想,如《白云歌》《将进酒》等。

写到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李白的诗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津同科”。在诗中作者塑造了“天人合一”、与道相合、回归自然的自我形象,这个能与溟漳同科的“自我”是李白精神力量的源泉,也是他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思维基础。

篇7

当人类的文艺创作还没有文字等载体的时候,很多作品中就体现出了浪漫主义思想的特性。虽然人类的浪漫主义精神有着悠久的的历史,但浪漫主义在东西方文明中兴起的时间和发展的过程却有很大差异。造成东西方浪漫主义思想兴起与发展差异的因素有很多,诸如历史、经济、政治、宗教和人文思想等等。

东西方浪漫主义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浪漫主义思想兴起较早,其发展过程是稳定且连续的。中国古代的文学与艺术作品中,最能体现浪漫主义思想的艺术形式是诗歌和戏剧,其中战国末期屈原的《离骚》是较早体现出浪漫主义特征的文学作品。屈原之后的曹植、阮籍、李白、韩愈、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诗人,都以各自的诗词风格为丰富中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做出了极大贡献。其中唐朝诗人李白的诗作达到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史上的最高峰。

同东方一样,西方在古代文艺作品中就已经存在浪漫主义思想元素了,荷马的史诗、古希腊神话、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作品和中世纪的骑士传奇中都运用了浪漫主义表现手法。西方浪漫主义思想形成潮流和达到高峰的时期,却是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上升的时期。受德国古典哲学,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这时期所提倡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鼓励人们追求独立和自由,浪漫主义文学和艺术成了人们寻求解放个性和抒发感情的途径。

影响东西方浪漫主义思想产生与发展的因素分析

1.东西方文明历史发展过程中社会性质不同。

不能单纯的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等概括性的术语把古代中国的和欧洲的社会性质等同。虽然都是封建社会,但东西方的封建社会在性质和形式上是完全不同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以中央集权为核心,是一种宗法专制社会。在专制社会里,虽然普通民众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和空间,但是民众却是文化的创造者和承载者,富民思想在我国传统经济思想中源远流长,统治者推行的富民思想有效的维系了基本的社会稳定。这种相对稳定的的政治经济环境对文化的延续性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为中国古代浪漫主义特色民族文化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稳定的社会基础。

中国古代的历朝历代像是一个个帝王家族的家谱,而西方古代史却是一部平民追求民利的斗争史。古代西方人民大众的生活是与政治息息相关,而动荡不安的政治环境有利于催生出各种不同的文化形式,比如欧洲历史上出现过的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浪漫主义等等。但是,这种不稳定的经济政治环境不利于某种特定文化思想的长期的稳定发展。

2.东方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不同。

人是文化和思想的载体,不同的人组成了不同的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有各自认识与思考世界的方式,也就是思维方式。东方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有很多不同甚至相反的特点:东方人比较感性,而西方人侧重理性思考;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思维,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和分解性思维;东方人自古讲究“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与自然和睦相处,依赖并歌颂自然,崇拜“天”,西方对待自然的方式则充斥着藐视与暴力。在感情表达方面,东方人较为保守且细腻而含蓄,具有意会性,西方人则直接了当的表达个人感情。

3.宗教与思想因素对东西方浪漫主义思想的影响。

国古代民众信仰的是佛、道、儒三教合一的宗教,并没有专一特定的。清雍正皇帝认为“佛教治心,道教治身,儒教治世”。虽然中国古代民众信仰的是符合自己需求的观念,但这些观念都含有极大的想象成分。这种始终存在的统一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而这种社会稳定对感性的浪漫主义文化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西方文化自中世纪以来因理性精神促成了科学体系的形成,以基督教教伦理确立人际关系,并依靠契约立法构筑了机制,这些都与基督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不少西方学者都把西方文明称为基督教文明。”西方的人权和民主思想源于基督教教义,其本身就是一种理性的逻辑思想,并没有太多的想象成分和浪漫主义色彩。由宗教演变而来的神学与后来的科学都是以理性的逻辑思维指导社会的发展,缺少浪漫主义思想发展的条件。

结语

篇8

关键词:李白诗歌;浪漫主义

李白是盛唐诗坛中一颗璀璨的巨星,以其不朽的诗歌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李白留给后人九百多首诗篇,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珍贵财富,其诗歌具有一种激荡宏大的情感张力,不仅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内容和形式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纵观李白诗歌,浪漫主义是其主要特色。本文将对李白诗歌中的浪漫主义特色进行阐述。

一、李白的诗词豪迈奔放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意气奋发,豪迈奔放,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极其乐观。是对自我、对人生的有力肯定,同时也表现出诗人顽强的生命力量,它曾经鼓舞过众多颓唐失意的人奋起前进。“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又如,“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日月”, 诗人用他炽热的感情、丰富奇特的想象力抒发着自己的情怀,这种情怀大气磅礴、排山倒海、一泻千里。“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字里行间充满火热的感情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呈现出一种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的诗歌最大的特征就是“豪”。他的豪放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者是他对自己的自信十足,以至于有一些狂妄,因此他有恃才傲物的资本,表现出自己的清高。李白被唐玄宗召赴长安时,他满心喜悦,高歌“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当他明白自己只是个“御用文人”的时候,他又“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傲然离去。另一个方面,李白的诗歌气势恢宏,意境广阔。“噫吁口戏,危乎高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贺知章为李白的大气深深所折服。“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意境阔达,气势磅礴。

二、李白的诗歌想象丰富

李白善于借助超现实的幻想或古代神话传说构成各种瑰丽奇特的艺术境界。当现实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或象征他的炽烈感情时,他便借助于超现实的幻想或古代神话传说。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发想无端,奇之又奇。

三、李白的诗歌大胆地夸张

李白善于用大胆的夸张创造离奇意象,营造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这也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给人以豪迈奔放、飘逸若仙的韵致的原因所在。李白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描绘珠溅玉迸的瀑布;用“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来描绘水流湍急,行舟如飞;用“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来描写寺院中楼宇的高耸;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来比喻无限愁思。

四、李白的诗雄奇飘逸

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飘逸、潇洒、富于想象力。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从高耸入云的奇山异岭,到梦幻迷离的洞天星月,驰骋想象,天马行空,创造出一幅幅虚无缥缈的仙界神话,令读者无限神往。如,“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这些诗句描绘出了一副令人神往的仙境。“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展现了作者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

五、李白的诗歌想象变化莫测

李白诗歌的想象变幻莫测,随意生发,离奇惝恍,意象壮美而不乏清新明丽。与喷发式感情表达方式相结合,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如:“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巨灵咆哮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真是想落天外,匪夷所思。李白诗歌中的想象,一个紧接着一个,想象之间,跳跃极大,纵横变幻。如:“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把衣裳想象为云,把容貌想象为花;又如,“熊咆龙吟殷宕泉,粟深林兮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以才赋诗,前无古人。天才使其构思敏捷,造语迅速;奇才使其诗风豪爽,视角独特;仙才使其诗格飘逸,情绪超然。李白对后世的巨大影响,他那“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非凡自信,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独立人格,那“戏万乘若僚友,视同列如草芥”的凛然风骨,那与自然合为冥一的潇洒风神,曾经吸引过无数士人。

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是艺术表现的最高典范,他把艺术家自身的人格精神与作品的气象、意境完美结合,浑然一体,洋溢着永不衰竭和至高无上的创造力,李白浪漫主义精神及风格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一道永恒的彩虹。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影响;舒曼艺术歌曲;创作因素

中图分类号:J63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171-02

一、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主要特征

艺术歌曲是一种在德国取得辉煌成就的音乐会独唱曲,根据德国名翻译为歌曲的意思,一些名人在浪漫主义时期创作的名作作为当时艺术歌曲歌词的主要来源,其曲调比声乐作品更具有艺术感染力,表现形式自由,更加细腻地表现人的情感变化。钢琴伴奏在19世纪的艺术歌曲中是一种最常用的伴奏形式,其地位也被提高到一个不可或缺的高度。艺术歌曲按照形式分为单曲和套曲两种,套曲是由多种单曲组合共同讲述一个主题或故事,作为一部相对较大的套曲其中的单曲多数采用一位诗人的诗歌,音乐中的贯穿手法采用较多的是由一个主题贯穿,这样就保证了套曲中的音乐形象的一致性。这些因素的组合构成了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主要特征。

二、影响舒曼艺术歌曲创作的因素

1.艺术歌曲发展历程的影响。艺术歌曲作为一种音乐体裁形式,其渊源可追溯到西方中世纪以方言为歌词的世俗爱情歌曲。早在11世纪,随着游吟诗人的崛起,情歌和叙事歌得到了发展,随之在12~13世纪产生了德国恋诗歌手(Minnesinger),15~16世纪的名歌手(Meistersinger)替代了恋诗歌手的歌曲,16~17世纪出现的牧歌,这些都对后来艺术歌曲的创作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德国的艺术歌曲的创始人是哈斯勒和阿贝特,经过莫扎特、贝多芬,到了歌曲创作极为繁盛的舒伯特,他的艺术歌曲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艺术歌曲历时上千年,在这样漫长的岁月里,艺术歌曲不断地发展、完善,到了舒曼生活的时代,他将长期积聚下来的一切积极因素都运用到艺术歌曲创作中,将艺术歌曲的创作凝练成一个前人无法可及的地步。

2.时代背景的影响。舒曼所处时代的音乐是由古典主义风格转变为浪漫主义风格时期,其中音乐创作题材多选择以歌德、拜伦、海涅等著名诗人的代表诗歌,追求个性的解放,用以歌颂自然之美、反对崇尚理性和体现民族情愫为主要基调,这些都对舒曼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音乐方面,维也纳古典乐派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艺术歌曲创作预示了艺术歌曲后来的发展方向,到了19世纪,随着浪漫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舒伯特最终确立了这一声乐体裁式,舒曼在前辈创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这种音乐体裁。

3.家庭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舒曼生于一个殷实的书商家庭,其父奥古斯特是当地一位有名的书商和出版商,他还曾翻译过英国浪漫主义代表作家拜伦和斯格特的著作,这对舒曼文学方面所产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1828年舒曼到莱比锡学习法学,在当时莱比锡是全德国的文化中心,舒曼来到这里仿佛进入知识的海洋,他认真的翻阅各种文化名著,积极地研究各种哲学思想,研究外语历史,这些经历大大开阔了他的视野。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音乐和参加各种音乐活动。向莱比锡有名的钢琴教育家弗里德里希·维克学生钢琴。在他学习的各门功课中,音乐的重要性仍然占了首位。这种对文学和音乐的嗜好和因此而积淀起来的精神修养,深刻地影响了他以后的音乐创作生活。

4.舒曼爱情经历的影响。舒曼的许多作品都是在对克拉拉情感的激发之下产生灵感而创作出来的。克拉拉是注明钢琴家和教师弗里德里奇·维克的女儿,第一次见到舒曼时克拉拉才9岁,两人的相熟是在舒曼向维克学习钢琴之后,两人经过长期的交往,相互对彼此有了了解,默契成为恋人,到克拉拉成人后,舒曼将他和克拉拉的恋情告诉了维克,但维克坚决反对他们之间的恋爱关系,并带着女儿出了国,出国的日子里,舒曼眷恋着克拉拉,克拉拉也不时想着舒曼,在二人实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这对年轻人最终以诉诸法律解决。1840年,舒曼与克拉拉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在这一年舒曼共创作了138首艺术歌曲,占其全部作品的半数,其中《诗人之恋》与《妇女的爱情与生活》是其中两部声乐套曲代表作。《诗人之恋》是通过音乐将一个诗人对爱情的向往与失恋后的痛苦形象表现出来,通过音乐及简单的笔法将人物的思想感情以及艺术形象表现出来。《妇女的爱情与生活》描述了女情生涯的历程,显然是诗歌的内容使热恋中的舒曼产生了共鸣。克拉拉也因为被舒曼视作终生的妻子而成为歌中的少女,这一部为女性而作的作品中,充满了舒曼精细敏感的浪漫气质。

5.浪漫主义文学与诗歌的影响。舒曼生活在浪漫主义时期,由于家庭文化的熏陶,幼年时期就对文学和诗歌表现出极浓的兴趣。在幼年时期就曾对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以及希腊悲剧有所研究与翻译,其作品往往与德国文学家的诗篇相通。德国著名诗人的诗歌是他艺术歌曲创作的重要源泉。在舒曼的艺术歌曲里,经常会有海涅、歌德、拜伦、席勒、莎士比亚等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的诗。舒曼不仅是一位有丰富浪漫情怀的作曲家与音乐评论家,而且还是一位拥有敏锐洞察力的文学鉴赏家,舒曼在选择诗词时是非常认真的,必须要挑选出自己满意的诗歌作为题材,在创作时运用丰富多变的表现手法将诗的底蕴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方之文.舒曼——诗的音乐,音乐的诗[J].星海音乐学院,2004,(4).

[2]沈静.论声乐套曲中得情节性——以舒曼《妇女的爱情与生活》为例[J].学术论坛,2009,(9).

[3]刘进军.浅谈德奥艺术歌曲的历史演变和对我们的启示[J].人民音乐,2003,(9).

[4]夏小燕.舒曼的声乐逃去《妇女的爱情与生活》——兼谈舒曼对艺术歌曲传统的继承与发展[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9).

篇10

一、相关内容概述

艾布拉姆斯以构建可以统贯自柏拉图以降的西方文艺理论体系的范式开始,提出了以文学四要素――世界、欣赏者、艺术家和作品为基础组成的范式体系。在这个著名而影响深远的体系当中,“作品”要素被置于中心,其余三者则在其分别与其成一一对应关系。根据这三种关系,以及作品自身单独成一论述对象,艾布拉姆斯将自古希腊起至20世纪上半叶的文艺理论概括为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与客观说。

从柏拉图到18世纪新古典主义批评的主流理论被统筹于模仿说的范畴之下,即主要着眼于论证作品与世界的关系。模仿说的主要代表就是古典主义文艺理论。其最为关键的论点,就是认为“艺术的目的是模仿自然”。艾氏援用这一派中一个十分经典的隐喻――镜子,来概括古典主义批评这种模仿和“真实”反映有限的客观世界的特点。与之相对的则是表现说,其主要代表正是浪漫主义的文艺理论。相应的隐喻是灯――它表明艺术转变成为艺术家内心的光辉向外部世界的投射。这是西方文艺理论史两千余年的传统中,首次将关注的重点移向艺术家自身。尽管被划归浪漫主义一派的理论家们在主要理论方面往往有所出入,甚至彼此冲突,但是他们的基本观点即在认为艺术是作家内心的反映这点上是一致的。这正是艾布拉姆斯在划分作家是属于浪漫主义还是其它理论的支持者时所依据的主要标准。

在艾布拉姆斯的阐述中,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被确定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两人――被反复引述和提及的英国理论家还包括了雪莱、哈兹里特等人。此二人的理论可谓代表了浪漫主义文艺理论,亦即表现说的典型范式,即主张诗歌(不论是总体概念上的“诗”还是具体的某一诗作)应是艺术家心灵的反映或表现。华兹华斯的理论,核心在于主张诗歌是诗人情感的表现或流露,并与“科学”相对立。同时他认为,诗源于原始的情感流露,其语言也应自然体现作者的情感,并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共鸣式的感染。与其同时代的柯尔律治除了对他的理论有进一步的阐发或者反拨之外,最让我受启发的,在于柯氏创立了与机械主义的文学创造论相对立的有机说,并且以植物生长的比喻对此理论作了形象且让人信服的阐释。在柯勒律治看来,植物吸收外界养料转变为自身一部分的生长过程,正如艺术家在自己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中吸收各种情感的、现实的养分,逐步将其“同化”为自身心灵的一部分,最终又将其经过艺术创造呈现给世界的整个过程。另外,柯勒律治论述主观和客观,也就是诗人在诗歌中究竟是呈现自己情感还是“如上帝一样”隐藏在诗句背后创作诗歌的世界方面,也有着巨大的贡献。这些理论在随后为众多批评家或是理论家们反复引用和论述,因而使得两人在世界上成为了英国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但是让我不无遗憾的是,尽管本书的副标题为“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但书中对于德国浪漫主义的介绍并不系统,尤其是对于其代表人物如施莱格尔兄弟、哥德、席勒等人的理论没有成体系的阐述。缺少对占据整个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半壁江山的德国浪漫主义的系统介绍,对于准确理解和认识浪漫主义的历史,不能说没有造成一定的困难。

二、关于浪漫主义理论的源头

浪漫主义文艺理论与古典主义(尤其是18世纪的新古典主义)在对待艺术的基本观点上如此对立,乃至引起了文艺史上著名的“古今之争”。但是引人注目而且耐人寻味的是,二者都能在古代文论家那里找到相类似的源头。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两种相左的理论最终有着同样的渊源,即都是源自柏拉图的理念说(或理式说)。只不过,二者在对柏拉图的阐释中,为了符合自身理论的要求而侧重于其理论的不同部分,结果分道扬镳,及至渐行渐远,最终才形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论范式。

应该说,相较而言,古典主义文艺批评的范式是较为忠实于柏拉图原本的理论的。他们较为直接地承认艺术模仿的是现象界的自然,是受一定可视法则支配的自然。另外,尽管我们可以说浪漫主义也是源于柏拉图,但实际上他们采用的是新柏拉图主义经过改造的理念说。新柏拉图主义者们认为,艺术并非只能反映现象世界,而是可以直接反映理念。因为经验表明,没有任何一种人类艺术是一成不变地再现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它们无不加入了作者自身的痕迹。这一忽略理念说中作为中间者的现象世界,而直接将艺术与理念相联系的做法,尚未脱离柏拉图理念说的框架,却为浪漫主义文论的合理性提供了经典意义上的理论依据。这一创造性的改变也为其自身在日后发展成理念在艺术家心中通过创作得到表现和反映的理论作好了铺垫。

另一个被艾布拉姆斯反复论及的浪漫主义源头来自朗吉努斯的《论崇高》。朗吉努斯在他的这篇名作中,对“崇高”的五种来源的第二种――热烈的、激越的情感的作用作了重点而详细的阐发。尤其是他把“狂喜(Ecstasy)状态”作为衡量作品优劣的标准,这也为新的批评方式和批评理论提供了视角。这一批评范式在被古典主义者们忽视了十几个世纪后,终于被古典主义的反叛者们发现并且加以发扬光大。虽然朗吉努斯本人也许不是一个正式的表现说理论家,但是他对创作情感这一属于艺术家自身的范畴的关注确实使得浪漫主义者们受益匪浅。

至于在浪漫主义诗歌本身方面,除了众所周知的莎士比亚外,表现说的支持者们甚至直接将浪漫主义的传统上溯到了荷马身上。这不能不让我感到惊讶和好奇。因为在我的印象中,荷马史诗作为西方文学传统中最早的作品,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文艺理论即模仿说的直接来源,长期被划归古典主义文学的范畴。但是在浪漫主义理论家们的眼中,尽管荷马努力在史诗中隐去自己的形象,他却通过其主人公阿基琉斯(Achilles)表达了强烈的情感和自身的典型性格――这正是表现说的一种具体体现。这从艾氏将《伊利亚特》和《埃涅阿斯记》所作的比较中可以见到。然而史诗本身并不能严格被归为“古典的”或是“浪漫的”一方。通观整部《镜与灯》,也能看到诸如史诗、悲剧这样在西方文学传统上长期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学样式,在归属问题上始终在“力量的文学”和“知识的文学”、“理性语言”和“感性语言”这类带有二元对立色彩的范畴之间徘徊。实际上这些作品在模仿和表现的特点方面,本身或许就兼而有之。问题的关键仍旧在于批评家们所关注的重点和其阐述所要达到的目的有所不同:持模仿说态度的理论家强调的是荷马史诗中对历史和自然的反映,而表现说的支持者们则突出了荷马对超自然的神的呈现,以及作者自身借助人物表达自身情感的方面。这种差异其实反而印证了艾布拉姆斯的一个观点,即批评家或理论家都是从自身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或者自己的学术立场出发,来阐发诗歌等文学作品,从而证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这一现象不仅仅在浪漫主义者中广泛存在,实际上在其之前就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也为浪漫主义文艺理论的合理性作了另一个注脚。

按照我自己的理解,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在源头上的相似性,其实也是使一部分浪漫主义理论家在自己的体系或者范式中兼有模仿说(或是实用说)及表现说成分的原因。在这方面,雪莱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代表。一方面,他以柏拉图式的观点,认为艺术应该是对自然的模仿和反映,并且强调诗歌的道德教化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他又从心理学的角度,坚持诗歌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流露这一表现说的理论。这是因为雪莱持有新柏拉图主义的观点,即认为理念不仅存在于“物质世界的面纱之后”,而且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这就为他在思想上接近表现说的浪漫主义理论提供了可能。可见尽管承认表现说的基本观点,并且在诗歌创作方面也具有更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其《西风颂》就是浪漫主义诗歌的典型代表),但是根据艾布拉姆斯的阐述可以见到,雪莱不能算是严格的浪漫主义理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