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翻译范文
时间:2023-03-26 20:50: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春望翻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注释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破:陷落。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篇2
[关键词]目的论;对等翻译;《春望》
[中图分类号]H08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20-0051-02
目的论最早由赖斯于1971年提出,其最初提法是“对等”,以对等论为基础,创立了一种基于源语语篇和目标语篇功能的翻译批评模式,使翻译“目标语篇和源语语篇在思想内容、语言形式以及交际功能等方面实现对等”。随后提出“转换”概念,认为不同的翻译环境可以决定译文是否具有交际功能。
诺德对翻译目的论进行了详细阐述,认为“无论何种翻译,其最高规则都是目的准则……根据目的准则,一种翻译行为由行为的目的决定,即‘目的决定手段’”。在此原则支配下,目的对于翻译过程要求更加灵活,它可以因目的不同而作出不同类型的翻译。
按照目的理论,译文应当遵从篇内一致和篇际一致的原则和以文本为基础的互动模式。目的可以分为源文作者交际目的、译者目的、译文交际目的、受众目的四类,因而文化传意功能亦可以通过这四个方面来体现。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内容忧国忧民,诗法多循雕章琢句之途,工于诗律,引经据典,以“诗圣”著称。其诗《春望》写于“安史之乱”中期,诗人投奔唐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押送长安,身陷贼营。该五言诗句按托物起兴常例,句式整齐,抒情充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成为千古名句。
下文以《春望》的两译本为例,加以评析。
杨宪益、戴乃迭译为:
Looking out on Spring
Our country has been completely crushed ,
And only rivers and hills look the same;
The city is filled with tall trees
And the high grass of spring.
Even flowers seem to shed tears
For the sadness of our time,
The very birds
Grieve at the sight of people
Parting from their beloved.
Now for these three months
The beacon fires have flared
Unceasingly
While a letter from home
Is as precious as gold .
And ,when I scratch my head,
I find my gray hair grown so sparse
The pin will no more hold it.
杨、戴译诗,以短句译短句,观照中国诗体表达特点,讲究凝炼、含蓄之美,能够将中国诗歌特有的审美文化内涵再现于译诗之中。从翻译技巧看,杨、戴译诗采取异化策略,运用形似方法,以期向受众传达诗有的文化内涵。该译诗以原文世界和源语文化的距离与源文世界和目标语文化的距离相等作为基本出发点,假定译文受者能够以文化认同的方式接受和理解译诗信息,该信息处理结果如果用在异质文化受众上面,例如纯粹的、从未有过中国文化体验的英语读者,不会引起相同或类似的文化感受。因此,笔者认为,该诗目的应该指向跨文化交际的对等范畴,将诉求意图抽象化,满足读者对于异域世界的好奇心理,通过保留原文本的部分形式而再现其原貌。例如,以词“Unceasingly”、短语“The very birds”各为单独诗行,不受英诗韵律、体制限制,恰当传达了原诗神韵。作为中英文化兼有的读者,可以获得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只要能为特定的读者所接受,译诗就符合“篇内一致”的规则。“Unceasingly”,强调一直不停,和原诗“连三月”的连字互为呼应。“鸟”声调为上声,词为阳声词,本为欢愉轻快之象征,但在原诗锋转直下,改为代表内心痛苦伤感之情。“惊心”二字表明愉情之物已成伤心之景,“The very birds”短语自成一行,突现“birds”带给人不同寻常的心理感受。在此可看出作者对原诗最大程度的忠实,符合目的论提及的“篇际一致”原则。
吴钧陶译为:
A Spring View
As ever are hills and rills while my country crumbles,
When spring time comes over the Capital the grass scrambles.
Blossoms invite my tears as in wild times they bloom;
The flitting birds stir my heart as I’m parted from home.
For three months the beacon fires soar and burn the skies.
A family letter is worth ten thousand gold in price.
I scratch my head ,and my grey hair has grown too thin,
It seems ,to bear the weight of the jade clasp and pin.
吴诗采用英诗抑扬格形式押韵,每行10~12词不等,诗行数与原诗一致,每行一一对应,表现了英诗特有的审美意韵。吴诗以文学作品形式再现原诗风格,译出原文的诗风、诗味与诗歌意象,译诗在目的语读者那里,能够发挥相同或类似的功能。此种形式对等和杨、戴诗不同之处在于,是从表情功能角度关注译诗在目的语中的情感表达,将源语审美价值系统再现于目的语之中,根据接受者的价值系统进行解释和再创造,因而所谓的形式对等,主要在于尊重两种不同文化条件下诗歌功能的对等,以归化为主,强调诗歌体例、韵律和诗行的一致,追求诗歌的表意性,根据许渊冲“三美”理论在此可以看出本译诗是音美、意美的集中体现。
从译诗可以看出,吴诗主要着眼于译文和译文读者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翻译功能类型,重视显性翻译功能,重视创造一种源语信息发送者与目标语文化接受者交际的环境,体现了工具型翻译原则;而杨、戴诗旨在用目标语创造利于交际的条件,便于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顺利开展,使目标语受众能够通过译文理解并感受原文,从而在此体现为文献型翻译原则。例如“城春草木深”译为“When spring time comes over the Capital the grass scrambles”。在原诗中,“深”字指草木不受约束,蔓野遍长,正因为人迹罕至,才无所顾忌,塞满各个角落,表现出人烟荒凉、城市衰败颓靡的景象。这里吴诗选用“scramble”一词,该词的意思是“climb or crawl quickly ,usu over rough ground or with difficulty”。可见,这里采用拟物手法突出其长势很快,在荒野之地亦有踪迹,反衬出人烟稀少,环境荒凉。吴诗的意译手法,主要让受众接触到重要的言内信息,体会到原语作者特有的情感价值取向,而杨、戴诗则直用“tall trees”和“high grass”,关注再现源文字面意义。另外,吴诗将“城”译为Capital,其用意点明作者所处位置,告诉目标语读者其真实处境,交代背景,以便更好把握原文主旨,而杨、戴译诗处理为“Our country”。由此可以看出,因翻译目的不同,译文体现的功能并不相同,吴诗侧重文本功能,杨、戴诗侧重释译效果。
目的论着眼于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手段或步骤,侧重将翻译目的前置化,认为目的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具有前提意义。通过诗歌翻译可以看到,从目的论出发,可以解决界一些翻译界长期争论的问题,例如归化和异化问题,正式文体和非正式文体的翻译问题。正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使得翻译实践具有了新的意义。目的论提出的“目的”,其定义自由度较大,适用范围广泛,既有译者自身的需要(如为谋生而翻译,出于自身个性和审美需要等),也有翻译中介的目的,还有目标语环境中译文的交际目的。从目的论着眼探讨翻译行为,解释译文对等,可以提高对译文的鉴别欣赏水平。另外,由于目的论本身存在的模糊性,其不同目的之间有可能发生冲突,面对各种目的之间的重叠与分歧如何取舍,尚待长期探讨。
[参考文献]
[1]张美芳,王克菲.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郑延国.唐人绝句英译的三种走向[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1998,(12).
[3]辜正坤.中西诗歌鉴赏与比较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篇3
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几个误区:
一是全面用力,面面俱到。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去认真探讨古诗词的教学方法,而照搬照抄其它文体的教学路数,采用介绍作者生平、写作背景,讲述课文内容、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的通常使用的教学手段,平均用力,面面俱到,让听者得不到要领,找不到重点,思想上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
二是不求理解,硬性翻译。一些教师教学中在让学生匆匆地朗读了几遍诗词后,就手忙脚乱地做起了翻译,有时师念生记,有时师写生抄,常常是忽视诗人、脱离诗境、无视诗情,就诗讲诗。这种通过注释、借助字典把古诗词用现在白话说明白的做法,把鲜活有趣的古诗词教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机。
三是滔滔不绝,醍醐灌顶。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对古诗词进行翻译之后,就开始了滔滔不绝的所谓内容分析,意在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深刻含义,他们或侃侃而谈,或滔滔不绝,并未注意讲解的深入浅出,也未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使学生感到学习古诗词非常费劲,非常吃力,从而产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厌恶心理。
四是背诵默写,反反复复。一些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忽视对古诗词思想、意境、情感、韵味的感受与理解,一味地追求书面答案成绩,也就是以考试为目的去教学。他们在黑板上写得密密麻麻,要求学生做好详细的笔记,之后就是单调的背诵、抽查、默写,反反复复,机械式训练,直到把学生的灵动性、想象力消磨得干干净净,才肯罢休。
古诗词教学的出路探索
重视朗读,在多元诵读中抒情。 常言说得好,诗读百遍,其意自见。通过诵读能将古诗词的思想、意境、情感、韵味感悟出来,从而提高自己的知识、能力、人格、审美、等综合素养。古诗词“麻雀虽小,五脏惧全。”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从而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教学《题临安邸》这首诗的“西湖歌舞几时休?”这句诗时,一位教师是这样教的:随着课件所展示的“清明上河图”,他十分感慨地说道:“多么繁荣的景象,但从清兵跨入城门的那天起,一切都不存在了,那些酒囊饭袋们葬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他们就不能再葬送一个风景如画的杭州吗?看到想到这一切,你急吗?让我们问一问那些权贵!”于是,学生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声音充满了心急如焚的焦虑。老师又说:“你们担忧吗?再问!”于是,学生再读,声音里带着深深的忧虑。紧接着,老师又说:“你们愤怒吗?指着那些权贵的鼻子再问!”这一次,孩子门的声音里充满了激愤,分明自己就是那位爱国的诗人,借这简洁凝练的诗句倾诉着无限的愤慨。在这令人心动的“三问”中,孩子们每一次朗读,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心灵。
创设诗的意境,在对话中感知。古诗词言简意丰,却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隔甚远。教师在教学时特别需要创设与古诗词相和谐的情境,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如临其境深入感受。以教学古词《长相思》为例,教师应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先用凝炼而有诗意的导语和优美动听的音乐创设诗的情境,借助书上的插图和布景,让学生穿越千年的时空,走进诗人的生活情景。指导学生将《长相思》读得有板有眼后,再引导学生对话,教师:纳兰性德的身在何方?学生:身在崇山峻岭、小河大川、山海关外、军营帐篷……教师巧妙地将站着的学生连成作者经过的地点,从而自然地概括出:身在征途。然后,再次对话,教师:纳兰性德的心在哪里?学生:心系故园。接着,教师在这两句上画了一个圆圈,引导学生感悟作者“身”“心”分离的痛苦,带着这样的感受、心情朗读《长相思》。最后,教师在音乐声中用浑厚而富有磁性的声音范读诗句,将静止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立体的有生命的文本体现出精神的力量,激活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探究的欲望。
整合资源,在对比欣赏中品味。古诗词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习的局限。借助课堂教学拓展延伸,把相关的诗词组合在一起探讨,可达到整体优化的教学效果。如在执教杜甫的《春望》一诗时,有位教师组合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形成强烈的情感对比。学生首先通过想象、品读、交流,感悟到《春望》中诗人忧伤到见花落泪,闻鸟惊心,忧愁到了极点。接着,教师通过深情描述过渡到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在教学此诗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诗眼“喜”,通过自学、讨论、交流,体会诗人当时“喜欲狂”的情感来源:“一喜叛军得平复”,“二喜国家得安宁”,“三喜亲人能团聚”,“四喜回乡得偿愿”。以“喜”为探究主线,引导学生感悟那一刻诗人是欢喜到泪满衣裳,放歌纵酒,喜悦到了极点。两首诗的组合对比,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人忧国忧民、爱国爱家的心声。
咬文嚼字,在研词磨句中升华。诗歌是最精炼的语言艺术。故而,学习古诗也切忌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而须沉下来,觅诗眼,品佳句,感受诗歌的意趣和含蓄。如在执教《游园不值》时,一位老师就非常注重咬文嚼字、研词磨句。从“怜”和“嫌”两字的对比中引导学生品味出诗人的惜苔之意,爱园之心,探春之情。从“敲”字的千古佳话,引入“扣”字的模拟情境。引导学生扣出了小心翼翼,扣出了无限爱怜,扣出了诗意等待……。在对诗中关键字词的敲打研磨中,老师带领学生们走进了别有洞天的诗意画境,感受古诗词教学的巨大魅力。
篇4
为了避免诗歌教学走进这些朗读的误区,我认为实施以读为主的教法时要特别注意:
首先,读的方式应尽量丰富多样。
对照译文读、个人读、集体读、范读、分角色读、听读、质疑阅读等,给学生以合作、参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不同读法各有各的效果,我们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选择适当的读的方式,并且注意到不同阅读方法之间的层次和组合。
以执教《木兰诗》一课为例,可设置九个环节:①课前对照注释读课文;②指名一个学生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③全班齐读,注意字音、句读和文句贯通;④教师范读,学生感受教师读得有味道的地方,注意字音、句读、语气的问题;⑤学生对照注释再读课文,提出理解有困难的问题,力求做到能口头翻译 ;⑥分角色朗读其中一段(先请两个男生,再请两个女生,都是一个朗读原文,一个翻译。然后师生一起评价,比较两组同学的朗读与口头翻译);⑦座位临近的两个同学选一段落尝试用白话文来进行对读;⑧教师读倒数第二节(故意读错)让学生发现纰漏 ;⑨问题探讨阅读,从不同角度发现花木兰的可敬可爱之处。
其次,在诵读的过程中应逐层带动字词的理解、句子的翻译、文义的理解、人文方面的思考,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由词句的层面向文学、文化的层面推进。
诗歌的风格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激情豪放,有的柔婉细腻。然而,在任何一首诗歌中,它的情感都有不同程度的起伏变化,只有真正读懂诗歌,才能准确演绎。朗读时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在对字词句的理解的基础上想象,使朗读“入境”、“入情”,让情感随着文本变化,思想随着作者的思路发展,让自己进入角色,与作者产生共鸣,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要传递的思想。如《春望》一诗,先读明词意、句意,再读景色: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写出战乱中长安城草木丛生、满目凄凉的景象;三读情感:读诗人因白发苍老而生的伤感悲叹,读诗人因山河破碎而生的忧思痛苦,读诗人因战乱离家而生的思念哀愁。在这样层递进的诵读过程中,学生能够自然地理解字词、句子文义,进而向文学、文化的层面推进。
这种教法不仅可用于古代诗歌的鉴赏,也可用于现代诗歌鉴赏课:如《乡愁》一课,朗读时首先让学生明白四个小节的逻辑关系――递进,读出递进(情感应该是越来越浓郁而深沉的),其次让学生知道作者余光中先生的生平经历、写作背景,读出递进的画面,想象填补作者的情绪心情。
第三,我们应该关注读的效果,注重读前指导、读中情况、读后点评的三位一体,使读成为理解古代诗歌的重要手段。
如执教《观沧海》一诗,一读字音:朗读前先扫清字词障碍,教师应在学生朗读过程中注意其读音,并在读后及时正音,教师可从口齿清楚、声音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重复字词等较简单的层面进行评价;二读节奏:读前指导四字的节拍一般是二二分,如“山岛\耸峙”“星汉\灿烂”,同时要注意个别句子要按语义停顿,如“东\临\碣石”“水\何\澹澹”,同样应重视读中的情况及读后的点评;三读情感:可从重读、轻读、语速、语调等方面进行指导与评价。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当然,法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f:“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所以,在准确明确的评价之时,教师应以鼓励为主,以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篇5
一、教师的教学语言决定学生的学习状态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运用趣味性的教学语言进行教学,因为趣味性的教学语言可以给学生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如果教师讲课有趣,那么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兰亭集序》时,教师可以这样讲解,酒杯过时必须赋诗,不成则罚酒。其日天朗气清,风和日丽。王羲之等十一人各赋诗二首,另十五人各赋诗一首。王羲之为所赋诗作《兰亭集序》,以纪其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解一些小故事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自己对考题的思考范围,从而使学生在趣味中学习,在趣味中成长。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过程中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规律,告诉学生文言文试题命制稳中有变,不变考点是实词解释和句子翻译等,变化考点是启示感悟和评价赏析等,学生应该在继承中有创新。教师运用幽默的语言教给学生一些语文知识,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
二、增加课堂活动,提高教学趣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运用趣味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教师应该让学生懂得学习的重要性,运用趣味教学法给学生做一些思想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教师通过趣味教学的方式教学,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顺利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从而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教师通过趣味讲解,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给学生一些解说,让学生猜测是哪首古诗词中的哪一句,例如白居易的古诗词之中,借助莺燕的活动传达了春天来临的信息,也透露着诗人的喜悦之情,这两句诗是哪一句,这首诗是哪首诗,如果学生答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话,就说明学生回答正确,如果学生回答出该诗是《钱塘湖春行》的话,就证明学生回答正确。教师在课堂上增加一些课堂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学习氛围更加浓厚。教师通过趣味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快速记忆需要掌握的诗句,可以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亲近感,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在教学任务完成时给学生增添一些课堂活动,增加课堂的趣味性。通过趣味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缓解或消除学生的学习压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三、教师运用趣味性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6
关键词:诗歌;教学;改编
最近与两位老师闲聊诗歌教学,感觉很难备课、很难备透。教师费尽口舌地对一首诗全面分析讲解,但很多时候却把本来完
整、优美的诗歌给肢解得支离破碎。即使是这样的分析也大多依照教参,做唯一不变的解读,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同时,学生并没有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反而对干巴巴的分析感到枯燥无味,因此逐渐丧失了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如何让学生“诗意盎然”,我在教学诗歌的时候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诗歌教学的重点是品味语言、体验情感。诗歌教学,以“读”为主,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让学生读懂、读熟、读透。就是扫清诗歌中的生字词,理解诗歌的内容;读熟,就是在读懂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句子、关键词语理解含义,明白诗人的写作目的;读透,顾名思义就是在读懂、读熟的基础上透过诗人的写作背景、个人经历、诗人写诗时的环境,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理解诗歌的内涵,诗歌的意境。
前两者在教学中都比较容易把握,如果进入第三个层次,我个人认为语文老师能了解其中真味的就不会有多少了,现在每一年的中考都会有一道诗歌赏析题,赏析的是诗歌的内涵,诗歌的意境。如果不注意这方面的积累,这一题的丢分率之高也是显而易见的,我不知道别的学校,别的语文老师如何去处理这个问题,但我了解我们班的学生在做类似诗歌赏析的时候,题目虽然感觉不是很难,但由于老师平时在教学中只强调诗歌的背诵默写,而忽略了对学生进行其他方面的教学,曾经的我也一样,认为诗歌教学只要能让学生熟读成诵,能准确无误地默写就行了,事实证明,这是完全不够的,结果就是很多学生在本不应该丢分的诗歌赏析中丢了分。
我觉得我们在诗歌的教学上进入了一个误区,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进入了一个狭隘的死胡同,只让学生熟读成诵会默写而忽略了其他,诚然,会读、会背、会默写也是诗歌教学最为主要的一部分,但它仅仅是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把它作为全部,就忽略了诗歌教学的根本内涵,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诗歌的阅读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而我们教学大多只注重前者。
然而,应该采取一些什么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和感悟,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我考虑再三,决定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诗歌改编成记叙文的方法。
我把初中阶段课内教读的诗歌全部找出来并将这些诗歌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叙事诗,如:《木兰诗》《陌上桑》;一类是抒情诗,如:《春望》《使至塞上》。然后我就想,平时我们阅读记叙文学生是很容易读出文章的内涵的,那在诗歌教学上能不能也进行类似的改革,让学生更为容易、更为长久地记忆呢?于是每教完一首诗歌之后我就布置一份课后作业,让学生把这首诗歌改编成记叙文,而且是有要求的记叙文,作为老师,我首先观察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观察这首诗运用的表达方式,这首诗的构思,然后对学生提出改编的要求,正常的改编要求有:同学们改编的文章中要有叙事、写景、抒情性的语言,并且自己设想一个符合诗人当时写作的环境,情感要与诗歌的情感一致,最重要的是,诗歌中的主人公一定得是第一人称“我”,不得抄袭工具书上的翻译,每一首诗的改编字数不少于500字,其实在第二天的检查中,70%的学生都写下了不下600字的作品。
经过半个学期的训练,我们班的学生在做诗歌阅读题的时候,
原来正常是50%左右的正确率已经能提高到80%左右了。
取得这样的成绩,我也很认真地回顾了自己的做法,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好处:首先,运用第一人称,在叙事中融入写景抒情,让同学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对诗人情感的把握更加细腻,记忆也更加长久;其次,设想当时诗人写诗的环境,对诗人的写作目的、诗歌的内涵理解得更加透彻,提高学生古代文学知识的素养,了解古代人的生活、文化习惯,语文表达习惯,丰富自己的作文语言表达能力。
篇7
关键词:古代汉语 多媒体课件 设计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166-02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是培养大学生阅读古文能力的工具课,在整个专业课程设置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本课程由于内容多,任务重,且枯燥乏味,加之课时又少,因此,在古汉语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难教,学生怕学的现象,为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进行一些新的教学尝试,如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应用于古汉语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适应当今科技发展的需要。要使设计出的课件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首先要了解古汉语课程的特点和要求,根据不同的内容设计制作课件,应用于古汉语教学中,才能有效地提高古汉语教学质量和效果。
1 古汉语课程的内容、特点及要求
古汉语课程的内容主要有文选和通论两大部分。文选部分主要讲授古代的典范文言作品;通论部分讲授文字、词汇、语法、音韵、修辞等知识。这两部分的教学各有特点和要求:
(1)文选教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古汉语方面的感性知识,而这些知识是非常繁杂和琐碎的,要读懂这些作品,要求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否则,一些知识很容易就被漏掉了,教师在教学中若能有针对性地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通论部分的教学主要是给学生传授有关古汉语的理论基础知识,重点讲授古今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差异大的一些基础知识,涉及到很多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对于这些理论知识要求教师的讲授要突出重点且尽量全面系统,讲解清楚,使学生记忆牢靠,并会用来解决古书阅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这也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使用一些辅的工具,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手段,才能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
2 多媒体课件在古汉语不同教学内容中的设计与运用
根据古汉语课程的特点与要求,文选和通论的教学课件在设计与运用时,要有针对性地把本课程的重点、难点及相关信息、知识点制作成幻灯片进行教学,最大程度地体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2.1 文选课件的设计与应用
课本部分教学注重课文字词的解释与语句的疏通,每张幻灯片使用的文字不宜过多,在设计课件时要求输入重点语句,逐字解释单个字词的意义后再翻译全句。幻灯片画面应简洁、明了,同时为加深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和记忆,设计课件时可一些词义注释制作成图片,并应用超链接来补充资料,通过点面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文选教学的效果。
在讲解课文《段于鄢》时,对“及庄公即位”一句的疏通,要重点讲清楚“及”和“即”的本义和在本句中的意义,可以先把这些字从甲骨文一直到楷书的字形及词的本义、引申义和相关的知识制作成图片,再链接到课件中,上课时一点字词,这个字的字形结构和字的本义、引申义等意义的来龙去脉就通过图片呈现出来,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教学既方便、直观,又生动形象,而且信息量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理解字词的意义时,不再觉得枯燥,增强了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所以,在讲解文选时,可在课件中设计若干幻灯片,输入一些重点字词的形体结构及解释,随时点击应用,通过分析字形来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在讲“既而大叔又命西鄙北鄙二于己”中“既”的本义时,可以利用插入的图片资料,把“既”和“即”对比起来分析:这两个字的字形结构相似,左边都有一个食器,右边是一个人跪坐形,不同的是“即”中的人,嘴张得大大的,正准备去吃饭,而“既”是吃完了,把头转向了一边,通过字形分析,可以看出两个字都是会意字,“即”的本义是“就食”,由此引申出“靠近、走近”,再引出本句的“走向(登上)”等意义,而“既”的本义是“食尽”,由此引申为“完、尽”等,再进一步引申作副词,即本句的意义“已经……”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对字词的理解更加清楚,也更牢靠,事半功倍,因此,多媒体课件在古汉语教学中运用得好,能使文选的讲解不再枯燥和乏味。
2.2 通论课件的设计和应用
通论教学牵涉到许多概念和例句,一个概念如何引入,需要插入什么样的媒体,如何才能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都需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如《诗律》一节的课件设计。
(1)课件设计制作:收集律诗方面的作者信息及相关图片,诗文朗诵的mp3声音文件,补充资料等,根据教学内容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成为一个超链接结构的多媒体课件。课件结构如图1所示。
(2)教学过程中课件的运用。
教学开始,播放课件,出现课件结构简图,点击右下角“进入正文”按钮,进入到课件封面“诗律”,点击进入“教学内容”,即“主菜单”画面,全面显示本章节所要讲授的五个内容。在此画面中用鼠标点击“一”,出现第一个问题“什么是诗律”,同时,播放古筝弹奏的背景音乐,并显示对“诗律”的狭义和广义的两种解释,讲解古诗的分类,弄清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划分及不同特点。
点击“返回”按钮,回到“主菜单”页面,点击菜单“二”,动画切出第二个标题:“近体诗的分类和特点”,通过树状结构图显示近体诗的分类,并用几张幻灯片举例说明;显示并讲解近体诗的四个特点:句数固定、押韵严格、讲究平仄、要求对仗。
回到“主菜单”,点击“三”,动画切出第三个问题:“近体诗的押韵”,介绍近体诗押韵的“韵书”及押韵的规定,再通过一些诗文图片举例说明押韵的具体情况,让学生了解到近体诗一般只押平声韵,以及用韵的标准等等。
点击主菜单“四”,进入第四个标题:“近体诗的平仄格式”。切出平声仄声的内容以及平仄声在近体诗里的组合规则,弄清近体诗每一句的平仄组合格式,根据其组合规则组合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四种基本句式,分别用鼠标点击每一种句式,就可显示整首律诗的平仄组合格式。如点击五言律诗“仄起仄收句式”,即显示出以这种格式起头的律诗第一句平仄:仄仄平平仄,再逐渐动画切出后面七句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在同一画面中显示杜甫五言律诗《春望》举例说明,同时播放《春望》录音,让学生逐一标出每个诗句的平仄。进而举一反三地了解五言律诗的其他三种平仄格式,进一步弄清七言律诗及绝句的四种平仄格式。
点击主菜单“五”,显示第五个标题“近体诗的对仗”。在画面上方动画切出近体诗对仗的基本要求,并举例说明。如,列举“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来讲解近体诗相对的两句词性和句式结构要相同或相近的要求,再列举一些典型的诗句讲解近体诗对仗的分类。
至此,“诗律”一节的五个内容讲授结束,点击“退出”按钮,切出最后一张幻灯片,结束课程。
本节内容由于使用了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使原本繁杂枯燥的内容清晰、直观地呈现出来,教学过程生动形象,课堂气氛也很活跃,而且丰富的画面和优美的背景音乐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3 古代汉语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效果
在古代汉语中,设计和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率。我从2005年开始在部分章节中使用课件进行教学,后来逐步发展为一个学期都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同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课件可以弥补传统教学在直观性、动感性等方面的一些不足,能把古汉语很多枯燥而抽象的内容通过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信息传输出来,在课件中通过显示一些古代作家图片及古文字图像,通过一些古诗文的朗读录音、相关影像视频的播放,可以打破时空界限,把学生的思维带入古人的生活环境,切身体验作家作品所传授出的大量信息,更好地使学生融入进古代汉语知识中去。通过这些直观、生动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印象和理解,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清晰地展现出来,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和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并能在考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教学之余,我还把古代汉语课件上传到自己建立的博客中,在师生间建立起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在里面链接提供了很多古代汉语学习资料,对那些在课堂上来不及掌握和理解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浏览进行补充,使学生有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更好地完成了古代汉语知识的传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提升。
综上所述,在古汉语教学中设计和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可以更好地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让教师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高校古代汉语教师要尽可能地设计并应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通过课件演示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给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内容,还可相应地节省教师板书的时间,使教师有更多时间进行讲解、同学生进行交流,引导学生独立思索和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多媒体课件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 曾继平,徐兵.多媒体网络课件的设计与应用[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3(3):105-107.
篇8
关键词:中学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策略;成才
一、诗歌的教育功能
(1)可以启智。孔子是我国“诗教”的开创者。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也就是说,诗歌可以启发人的思想,可以观风俗知得失,可以团结人民,可以反映社会现象,还可以学习百科知识。
(2)可以怡情。古典诗歌以其独特的形式、流畅的旋律和幽深的意境,唤起人们对自然、对生活、对命运的诗意神往和哲理性思索,呼唤人们内心深处美的回归。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增加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阅读量,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可以扬善。礼记里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这就是说诗的作用在于使人的性情温和中正,不做渎乱之事,情感得到陶冶,修养得到提高。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意思是诗歌能够使人的思想纯正。
二、诗歌教学低效性及原因分析
在王香老师《中学古典诗词教学现状与分析》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只有不足1%的学生喜欢“诗歌”,71%的学生学习诗歌的原因是为了“应付考试”,一半的学生对学不学诗歌的态度是“无所谓”。作为中华民族精神食粮的诗歌为何会遭遇如此尴尬之局面,笔者分析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传统价值观的颠覆。在全球化经济浪潮的冲击下, “人们在自己的商品中认出了自己,他们在自己的汽车、高度保真的音响设备、错层式的住宅和厨房设备中发
现了自己的灵魂”。崇尚物欲的过程就是人的精神世界逐渐荒漠化的过程。为求生存的人们逐渐放弃了昔日的道德观念和处事原则,对理想的追求、对真理的渴望渐由昨日的纯粹变为今日的平庸,甚至肤浅。
第二,各种音像信息的干扰。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中学生,对这个光怪陆离又多彩缤纷的网络世界充满了向往。我们的青少年生活在‘三片’当中,什么是‘三片’呢?吃麦当劳的薯片,用手机、电脑的芯片,看电影大片,这里说的三片,是指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与之相比,传统的古典诗词,需要一颗平静的心细细品味缓缓咀嚼才有所获,不免显得枯燥乏味。
第三,教师的教法失当。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其在古典诗歌的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具有厚实古典文学基础、能够娴于驾驭古典诗歌的语文教师还在少数,加之古典诗歌文本的多义性及其意境的深远性又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因而容易造成教学讲解乏力、空洞的现象。
三、提高诗歌教学有效性的教学方法
(1)提高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①多样化的朗读方式。中国的古典诗歌教育,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朗读都是主要的学习手段。传统的集体朗读因其重复性不可避免地趋向枯燥乏味,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呢?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例如,分角色读、比赛读、师生共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段落等等,使学生爱上朗读。②趣味性的轶闻掌故。在诗词学习之初,可以穿插一些历史典故吸引学生。在介绍白居易的时候,与其长篇大论地描述其文学成就,不如给学生讲“长安米贵,白居不易”的故事。讲边塞诗的时候,可以通过“旗亭画壁”的故事引出王之涣、王昌龄、高适三位边塞诗人。③活跃的教学活动。传统的古典诗歌教学活动中,教师以讲解诗歌文本内容为主,提问也仅仅围绕诗意、诗情、诗眼几个方面,束缚学生创造力的同时,也僵化了课堂的学习气氛。课堂的时间分秒必争,然而适当活跃学生情绪的游戏活动还是要有的。④富有感染力的教师语言。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教师应当具备较高的素质。作为一名专业的语文教师,这种素质不仅体现在对诗歌重难点的把握、对课堂秩序的有效控制,更体现在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充沛的激情当中。
(2)有层次引导学生深度理解诗歌。①反复朗读。朗读对于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义尤为重要。中国古典诗歌含蓄内敛,蕴涵着丰富的思想感情,因而很多时候教师无法用语言将其中的蕴藉完全表达,学生无法用纯粹的思考和研究总结体会,只能在初步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充满感情地放声朗读。②掌握重难点和字词。这里讲的掌握并不要求对诗歌的逐字逐句翻译,而是对重点字词意思的掌握。如杜甫《春望》一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八句中,教师只须对“烽火”“家书”“浑”“胜”“簪”几个字词作解释。③品味“诗眼”。邹问轩《诗话》中说:“诗眼是指诗句中形象鲜明、生动传神的那个动词。”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的“咽”和“冷”。从“诗眼”出发,不仅能让学生感受文字卓越的表现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的“诗眼”不仅传神、形象,而且是理解诗歌的关键。如贾岛《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诗中的“幽”就是诗眼。首联写居处的“幽“,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尾联以“幽”点明中心,由此教师可以揭示诗歌的主题:诗人对幽寂的隐逸生活的向往。诗眼的解读对全诗的理解、对语言的赏析、对学生的写作引导都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会莉.论“诗教”的功能及实施途径[J].人文社科,2009(3).
[2]王香.中学古典诗词教学现状分析[J].西部科教论坛,2009(6).
[3]王代月.试论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性[J].理论学刊,2004(11).
[4]余保刚.消费主义境遇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控制[J].理论导
篇9
关键词:文体;解码;编码;解读
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7-0023-02
收稿日期:[HTSS]2007-04-02
作者简介:刘华(1964-),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副教授,从事外国文学及文学专业课的教学与研究。
当今世界飞速发展,新生事物不断涌现。科学的发展,使很多事物更趋于多元化,出现了很多新兴的边缘学科,文体学就是其中之一。文体学是现代语言学、文艺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高度发展、相互渗透的产物,同时文体学又处于较高的学科层次,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边缘性、综合性等特点。在高师文学专业课的教学中根据文体学的功能、特点,从多角度、多侧面探讨作家各自不同的创作风格及主题内涵等等,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何为文体?朱星的《新文体概论》指出,文体主要是指有完整的篇章结构的形式,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某种历史内容长期积淀的产物。独立成篇的文体体载(或样式、体制)是文体构成的规格和模式,在众多的模式中,文体模式应用范围较广,它是指某一类具有共同特征的文章模型,它具有“编码”和“解码”功能。
一、把握文体模式的编码功能
说到编码,它原是指拍电报所常用的程序,后来成为电子计算机中的一个常用术语。它是指将某种信息用规定的一组代码来表示的过程,现已被文章学、文艺学等学科所借用。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作家想通过文学作品来传递一定的信息,阐释自己的观点,就必须遵循、采用某种文体模式所提供的代码组合程序,即作家写作首先要确定一种文体,一种固定的结构模式,然后进行立意、布局、谋篇。关于文体,古人有过极其重要的论述。明代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说》中指出:“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失其体制,虽浮声切响,抽黄对白,极其精工,不可谓之文矣。”上世纪30年代施畸在《中国文体论》中说:“创作文章,如不论体美,其势犹无轨之火车,失缰之骏马,虽在天才,不免危殆。”所以赏析文学作品首先要把握作家的布局谋篇、篇章结构:
1.宏观把握,构建整体结构
文体一般是由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两大部分构成。文体的表层结构是指构成文体的比较直接的文章因素,包括表达手法、题材内容、结构类型、语言体式、形态格式五个方面。笔者认为高师学生在学习鉴赏文学作品时,很重要的是明确作者的构思创作意图。
如法国文学大师巴尔扎克在他青年时期就想要写一部宏伟巨著,他采用结构上分类整理、编目的方法,把众多的人物和篇章联成一个整体。巴尔扎克把全部作品分为三大类:“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序言》中写道:“法国社会将成为历史家,我不过是这位历史家的书记而已。开列恶癖与德行的清单,搜集激情的主要事实,描绘各种性格,选择社会上主要的事件……我也许能够写出一部历史学家忘掉了的历史,即风俗史。”这一段话精辟地阐明了《人间喜剧》的创作意图和宏伟构思。他凭着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占有的材料开始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创作。这部《人间喜剧》包含从1829年到1848年间创作的91部作品,内容丰富,人物繁多,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是一部包罗万象的法国风俗史。他之所以能完成这部巨著,首先是他做到了能从宏观上把握文体的结构,构建整体框架。他采用的“人物再现法”尤其值得肯定,即让一个人物在几部作品中重复出现,几部作品合在一起完成对这个人物的塑造,构成了一个完整形象。他让460多个人物在75部作品中重复出现,把小说反映的生活贯穿起来,构成了社会整体,从而让阅读者透过人物的各个方面对其所生活的社会有一个更全面深刻的了解。如人们熟知的充满资产阶级“父爱”但最后落魄而死的高老头,出身低微但一心向上爬的野心家拉斯蒂涅,视黄金为生命但弃亲情于不顾的暴发户葛朗台。这些人物正是法国上流社会形形的代表。这里,作者构思宏伟,涉及社会各个方面,体现了运用文体创作的功能。作家必须“选文以定篇”,才能使体裁的概念、演化及写作要求,在特定文本中得到具体化的体现。承载物明确,这是写出好作品的重要条件。
2.微观设计,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作家一旦在心中构思了一部作品,就要积累材料。赏析文学作品,就要熟悉了解作者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和创作过程。我们知道很多作家的成名作或代表作都是与作家的亲身经历分不开的。我们所熟知的鲁迅的一些作品如《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都渗透着作家的真情实感,读起来有很强的感染力。我国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能写出《琵琶行》这样的名篇,缘于文中抒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同感受;杜甫被誉为“诗圣”,因为他始终忧国忧民,所写的诗来源于他的生活和经历,如《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等无不饱含他的深厚感情;英国诗人拜伦被称为“社会的急先锋”,那是因为他在他短暂的三十几年中没有停止过战斗,走到一处就投身于为自由而战之中,他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写成抒情诗《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读来感人至深。作家王蒙在《王蒙谈创作》中说:“我们几乎可以这样说,这些抒情主人公便是作者自己,至少非常靠近作者自己。”这样,说作品是作家自己“心灵的外现”并不为过。真实生活中许多动人心魄的事件被人报道,其情节的典型、真实比起作家精心构思的故事要略胜一筹。因此说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内容更受人欢迎,因为许多人越来越关注这个世界,关注作家所触及到的社会问题及其所折射的哲理,从而使文章负载一定的信息,拓宽了人们想象思维的空间。
二、解读文体模式的解码功能
文体模式既能为作家提供编码程序,又能给阅读分析作品暗示解码方式。解码,也是电子计算机中的一个术语,它指的是根据某种双方共认的组合规律,把一组特定的代码还原为某种信息的过程,现在它已成为人们研究或欣赏文本时所用的一个术语。也就是说,高师学生要掌握解读方式,只有破译了作者的编码,了解了作者的创作过程,才能为真正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创造条件。
1.了解不同民族的不同文体结构,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
对于以文体形式构成的中国小说,早在上世纪30年代唐铖在其《国故新探》一书中即认为,韵文的“构成素”有六种,即整、俪、叶、韵、谐、度。他的基本观点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由于只限于韵文,所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任何一种文体,它的体裁样式,语言风格,表达手法,结构方式等,都会体现出不同特征。各国各民族不同的文化,归根结底是由其传统文化、民族心理差异形成的。
一个民族的文体样式,总是根植于自己民族的土壤之中,并为本民族人民所喜闻乐见。如中国的唐诗宋词和明清章回小说都具有我们民族的形式和特点。中国小说,重视故事情节,来龙去脉清晰,人物鲜明,线索明了,景物描写蕴含意境,并注重通过对话表现人物身份、性格、精神,喜欢团圆结局;外国小说刻画人物细致入微,重视心理描写,景物描写用墨如泼等等。分析各国小说结构,我们不难看出它们之间明显的区别。
2.了解作家风格,挖掘作品内涵
不同的作家在使用不同文体时,由于作家的社会经历、文化背景、审美意识等方面的不同而显示出不同的文体风格。笔者认为,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是解读作品内容的有效途径之一。歌德在《歌德谈话录》中说,“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内心生活的准确标志。”一个严肃谨慎、一丝不苟的人,他的文体风格也一定会打上这种烙印。鲁迅的文章,尤其是杂文,语言犀利幽默、讽刺意味性强。这犹如他本人:对敌人他始终是“横眉冷对”,立场坚定,决不妥协;而对人民大众则真正做到了“俯首甘为”,为人民呐喊助威,深得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同是短篇小说作家,法国的莫泊桑长于捕捉生活细节,写的作品如《羊脂球》、《项链》等以篇幅短小精悍、处处以小见大、出入意料的结局及耐人寻味的语言而形成独特风格;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作品风格则以“含泪的微笑”著称于世。
3.解读作品应具备的条件
要想读懂作品,就必须在作者和读者之间保存一种对语言代码组合规则的共同理解,这是使信息得以畅通传递的保证。
(1)创造性阅读能力
高师学生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创造性阅读能力。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断超越文章内容,悟出新思想,获得新见解。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文学专业课的教学目标更加明确,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高校教师在讲课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激活他们的思维,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发表他们的独到见解。如果一味照本宣科,会束缚学生的思想。要想达到这种状态,必须改变高校教师的观念,不仅使学生“学会”学习,还要达到“会学”,学以致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接受信息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达到最佳的解读文章的能力。
(2)批判性阅读能力
这是一种对文章作出个人判断的思维活动。可以培养训练读者多种思维技能,即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德国格・格林在《接受美学简介》中指出:“作品里充满图表结构和暗射空白,图表要由读者吃透,空白要由读者填写。”如果读者分析能力不强,这个空白将还是空白。比如分析《红与黑》中的于连这个人物形象,把于连说成是奋斗的典型,就有很多人难以苟同。有人说他傻,临死前可以争取自由,但他选择了死。学生讨论时各抒己见,认为他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是社会造成的,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等级观念强,要想进入上流社会比登天还难。高师的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结合自己的阅历和理解分析从中悟出了结论。运用文体学的功能,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金振邦.文体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甘和平.语文创新教育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0(10).
篇10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阻遏(è) 歼灭(qiān) 呵斥(hē) 接济(jì)
B.颓唐(tuí) 差使(chāi) 箱箧(qiè) 俨然(yǎn)
C.琐屑(xuè) 奔丧(sāng) 诘问(jié) 竹篙(gāo)
D.地窖(jiào) 迫击炮(pò) 寒噤(jìn) 缭绕(rào)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肃穆 能耐 狼籍 荡然无存
B.蹒跚 忧闲 瓦砾 月明风青
C.取谛 尴尬 惊赅 转弯抹角
D.拂晓 烦躁 愧怍 穷形尽相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一个很大很大的困难,除以13亿,就会变得很微不足道;一个很小很小的爱心,乘以13亿,就汇聚成爱的海洋。
B.老师突然出现在自习课上,让正在偷看小说的李红不禁张皇失措,连手上的书都掉地上了。
C.虽然敌人来势凶猛,简直锐不可当,但我军顽强战斗,终于击溃了敌人的疯狂进攻。
D.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座一条板凳。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多读多写,至今仍不失为好的学习语文的一种方法。
B.那些制造抢盐风波的人,难道不应该不受到责备吗?
C.临近考试,同学们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D.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曲靖市总人口为5855055人,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人口增长了7.12%,文盲率由16.2%下降为7.31%。
5、在下列句子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由于街上过分清静,楼上飘出的小提琴声也就越显得 。
②我再三警告他,要公私分明,千万不可 用事。
③在商业竞争上,我们应该提倡平等竞争的原则,而不应该耍阴谋,使手腕,互相
挖 。
A.清越 意气 墙脚 B.清脆 义气 墙角
C.清脆 意义 墙角 D.清越 义气 墙脚
6、下列关于文字常识和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雨果,是法国作家,其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B.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不用韵。
C.《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我们学过的《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选自于这部书。
D.《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正直善良,吃苦耐劳,有骆驼一样坚韧的精神。但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下,他对生活彻底失去了信心。
7、根据提示填空。(每空1分,共8分。凡出现加字、漏字、错别字中任何一种情况,该空不得分)
①少壮不努力, 。(《长歌行》)
② ,山山唯落晖。(《野望》)
③情哀深处,万物同悲。杜甫《春望》中的诗句“ , ”就是借花鸟来创设此意境。
④《爱莲说》中高度概括了莲品质的句子是“ , ”。
⑤登上寥廓山靖宁宝塔,俯瞰日新月异的曲靖城,无限风光尽收眼底,滚滚诗情涌上心头,请你写出连续两句登高咏怀的诗句 , (课内处均可)。
二、语文综合运用(本大题含8-9小题,共8分)
8、请给下面这段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得超过20字)(3分)
昆明正全力以赴缩小与“中国人居环境奖”的距离,明年底将正式向国家住建部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中国人居环境奖”63项评审指标中,昆明目前已有40项达标,基本达标4项,总达标率为68%。对照“中国人居环境奖”的63项指标,昆明还有19项未达标,主要是互联网用户普及率;步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人均拥有公益性文化娱乐设施用地面积;市区植被、水系、湿地、河道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城市林荫路推广率;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恩格尔系数等。
9、自进入初中,同学们与语文书朝夕相伴,从语文书中获得了许多知识,对语文书产生了很深的感情。班级组织了一次以“我与语文书”为专题的学习活动,请你参加下面活动。(5分)
【活动一】手抄报名称征集赛(2分)
请你为小组手抄报拟一个名字,并简洁地说说拟这个名字的理由。
名称:《 》
命名理由 。
【活动二】人物故事比赛
从所学课文中选一个印象最深的人物,并概括讲述关于这个人物的故事。(3分)
人物:
故事:
三、阅读(本大题含10—24小题,共42分)
(一)(3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
(2)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阡陌交通 交通:
(2)便要还家 要:
(3)便扶向路 向:
(4)后遂无问津者 问津:
1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13、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虚构的目的是什么?(3分)
14、文中的渔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3分)
(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9小题。
昆虫?间谍?/ 惟真
①还记得日本科幻游戏《昆虫大战》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幻也要变成现实。据报告,美国科研人员要建成一个动物间谍反恐部队,派一批千奇百怪的虫子上前线。
②最早人们仅仅利用昆虫来运载超微型电子装置。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国曾用飞机把臭虫撒在北越的丛林中,臭虫对人体的汗味特别敏感,当它嗅着汗味爬到越军官兵身上吸血时,它背上的超微型发射器就发出信号,美军的轰炸机就按着臭虫发出的信号进行轰炸。
③随着电子科技的发展,科研人员开发出多种传感器,然后将其安装在幼虫体内。随着幼虫的成长,这些探测器与昆虫自然结合,成为昆虫身体的一部分。科研人员称这种间谍为“生物混合体昆虫”,与纯机器人和其他动物相比,它拥有许多优势。昆虫体型虽小,嗅觉系统却很发达。同时,因为控制器植入体内,外表跟同类动物几乎没有分别,因此是十分理想的“间谍”。昆虫在环境中可以分泌各种激素,由腺细胞所分泌出的一种极易挥发的化学物质构成。激素能引起同类昆虫的共性行为,使同类“兄弟姊妹”齐聚一堂,以此可以蒙蔽对方的视线。
④最适合作间谍的昆虫应属甲虫,如天牛、象鼻虫以及金龟子等。原因有三:首先,甲虫外部裹着一层“铁甲硬壳”,耐蚀、耐晒、耐风雨,生命存活力、适应力极强。其次,甲虫体积很小,不会被敌方轻易发现、怀疑、捕捉,可以算是最可依赖的“隐形杀手”。更重要的是,甲虫遇到温度变化,其反应的灵敏度堪称昆虫界第一。远在50千米甚至更远的地方发生森林火灾,它都能敏锐地侦察到,从而早早逃离。
⑤蟑螂全身布满人眼难以看见的绒毛,这一特征使蟑螂的反应十分灵敏,具有闻风而逃的本领优势。日本科学家曾经研究过一种“遥控蟑螂”,他们将微型芯片植入蟑螂背部,以多个电极与其大脑相连,以便自由控制蟑螂,使之左转右动,前爬后跳。摇控技术让它既能深入恐怖分子的餐桌宴席,发挥反应灵敏,闻风而逃的本领,又能随时随地迅速侦察到恐怖分子的行动轨迹。
⑥科研人员现在还研制出了“人造昆虫间谍”遏制恐怖活动。西方某国研制出一种人工苍蝇,仿照了苍蝇的生物特性,并安装了一套完整的窃听收发装置。像真苍蝇一样,这种人工苍蝇不仅能寻觅着带有人体特殊气味的目标,叮在不易被人发觉的地盘进行窃听,它的飞行方向还可以用无线电遥控,使它在完成窃听任务后再返回基地。
⑦加州大学的科研人员制成了一个蚂蚁状的人造昆虫,用来对付敌方的电子战系统。它们隐藏在系统的主机设备中,平时无声无息,一旦战事爆发,通过微型遥控装置可以诱发它们群起而攻之,从而导致作战指挥系统瘫痪。
⑧科研人员认为,昆虫能做很多人类无法完成的事情,它们为人类服务的潜在应用范围极其广大。
(选自2009年第8期《生命科学》,有删改)
15、阅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来。(4分)
昆虫间谍技术的演变过程 应用该技术领域的昆虫 该种昆虫在技术应用中的优势
(1) 臭虫 臭虫对人体的汗味特别敏感
生物混合体昆虫 甲虫 甲虫生命存活力、适应力极强
(3)
甲虫遇到温度变化,反应的灵敏度堪称第一
遥控蟑螂 蟑螂 (4)
(2) 人工苍蝇、人工蚂蚁 人工苍蝇能寻觅着带有人体特殊气味的目标,不易被人发觉;人工蚂蚁可以隐藏在系统的主机设备中
16、文章以科幻游戏来开头,有什么作用?(2分)
17、第④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2分)
18、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几乎”的表达效果。(2分)
昆虫体型虽小,嗅觉系统却很发达。同时,因为控制器植入体内,外表跟同类动物几乎没有分别,因此是十分理想的“间谍”。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来介绍昆虫间谍,主要说明了昆虫间谍对人类的威胁。
B.“生物混合体昆虫”与纯机器人和其他动物相比,它拥有嗅觉发达,外表与同类差别小,分泌的激素能引起共性行为蒙蔽对方的视线的三大优势。
C.“遥控蟑螂”之所以能左转右动,前爬后跳,是因为科学家将微型芯片植入蟑螂背部,用多个电极与其大脑相连,从而摇控操纵它。
D.本文在语言风格上具有平实性、准确性、科学性的特点。
(四)(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4小题。
如果可以这样爱你 / 丁立梅
母亲坐在黄昏的阳台上,母亲的身影淹在一层夕照的金粉里,母亲在给我折叠晾干的衣裳。她是来我这里看病的,看手。她那双操劳一生的手,因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现已严重变形。我站在她身后看她,我听到她间或地叹一口气。母亲在叹什么呢?我不得而知。待她发现我在她身后,她的脸上立即现出谦卑的笑,梅啊,我有没有耽搁你做事?
自从来城里,母亲一直表现得惶恐不安,她觉得她是给我添麻烦了。处处小心着,生怕碰坏什么似的,对我家里的一切,她都心存了敬意,轻拿轻放,能不碰的,尽量不碰。我屡次跟她说,没关系的,这是你女儿家,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母亲只是笑笑。
那日,母亲帮我收拾房间,无意中碰翻一只水晶花瓶。我回家,母亲正守着一堆碎片独自垂泪,她自责地说,我老得不中用了,连打扫一下房间的事都做不好。我突然想起多年前,我还是个小小女孩时,打碎家里值钱的东西—— 一只暖水瓶,我并不知害怕,告诉母亲,是风吹倒的。母亲把我上上下下检查了一遍,看我伤了没有,而后揪我的鼻子,说,还哄妈妈,哪里是风,是你这个小淘气。我笑了,母亲也笑了。现在,我真的想母亲这样告诉我,啊,是风吹倒的。尽管我一再安慰她没事的没事的,母亲还是为此自责了好些天。
送母亲去医院,排队等着看专家门诊。母亲显得很不安,不时问我一句,你要不要去上班?我告诉她,我请了假。轮到母亲看病了,母亲反复问医生的一句话是,她的手会不会废掉。医生严肃地说,说不准啊。母亲就有些凄然,她望着她的那双手,喃喃自语:怎么办呢?出了医院,母亲跟我叹着气说,梅啊,妈妈的手废了,怕是以后不能再给你种瓜吃了。我从小就喜欢吃地里长的瓜啊果的,母亲每年都会给我种许多。我无语。我真想母亲伸出手来,这样对我说,啊,妈妈病了,梅给我买好吃的。我小时病了,就是这样伸着手对着母亲的,我说,妈妈,梅病了,梅要吃好吃的。母亲就想尽办法给我做好吃的。有一次,母亲甚至卖了她珍爱的银耳环,给我买我想吃的鸭梨。
带母亲上街,给母亲买这个,母亲摇摇头,说不要。给母亲买那个,母亲又摇摇头,说不要。母亲是怕我花钱。我硬是给她买一套衣服,母亲宝贝似地捧着,感激地问,要很多钱吧?我想起小时候,我看中什么,总闹着母亲给我买,从不曾考虑过母亲是否有钱,我要得那么心安理得。母亲现在,却把我的给予,当作是恩赐。
街边一家商场在搞促销,搭了台子又唱又跳的,我站着看了一会儿。一回头,不见了母亲。我慌了,大字不识一个的母亲,如果离开我,她将怎样的惶恐?我不住地叫着妈,却见母亲站在不远处的一颗梧桐树下,正东张西望着。看见我,她一脸惭愧,说,妈眼神不好,怎么就找不到你了,你不会怪妈妈吧?突然有泪想落,我上前牵了母亲的手,像多年前,她牵着我的手一样,我不会再松开母亲的手。大街如潮的人群里,我们只是一对很寻常的母女。如果可以这样爱你,妈妈,让我做一回母亲,你做女儿,让我的付出天经地义,而你,可以坦然地接受。
(选自《读者•原创版》)
20、请选择文中母女相处的四件事,用简洁的语文加以概括。(4分)
21、文中画线句有何作用?(2分)
22、笑和泪是真情实感的流露,请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母亲把我上上下下检查了一遍,看我伤了没有,而后揪着我的鼻子,说,还哄妈妈,哪里是风,是你这个小淘气。我笑了,母亲也笑了。”这句中两处“笑” 的含义分别是什么?(2分)
(2)第六段中“我”为什么“突然有泪想落”?(2分)
23、文章最后一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感?(2分)
24、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本文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感受。(3分)
链接材料:你知道如今的孩子内心都在想什么吗?他们将一向管着自己的父母视为不共戴天的敌人,互相商量着如何让父母不好过。居然想出这样的方法来:寒冬里穿很少的衣服,吃很多的冷饮,冻到生病,让父母既花钱又担心,急死他们。我转述给别的母亲听,无一不冒冷汗。父母亲用心血辛苦养大的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这究竟是他们的过错,还是我们做家长的失败?
(摘自一位家长的博客)
四、写作(50分)
25、一年又一年,春草绿了;一年又一年,春花红了;一年又一年的南风吹拂,牙牙学语的孩童变成了青春勃发的少男少女。亲爱的同学,在你们成长的过程中,有亲情友情的滋润,有成功快乐的伴随,也有烦恼挫折的困难……请用你手中的笔,记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它成为你记忆中永不褪色的珍藏。
请以“想起了 ”为题,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
②卷面整洁,书写规范。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参考答案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
1、( B ) 2、( D ) 3、( C ) 4、( D ) 5、( A ) 6、( B )
7、①老大徒伤悲 ②树树皆秋色 ③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④莲,花之君子者也 ⑤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语文综合运用
8.昆明明年底将正式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
9.[活动一]《慧心》,意在是大家用智慧和心血凝聚而成的,也有秀外慧中之意。
[活动二]老王。一辈子很苦,由于杨绛夫妇很尊重他,所以认准他们是好人,知恩图报,临死也要去感谢好心人。(所选人物必须来自课文,能讲述有关这个人物的情节即可)
三、阅读
(一)10.(1)愁
(2)文章的“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互交融,融情于景,抒发了作者怀念家乡的愁思。
(二)11.(1)交错相通 (2)同“邀”,邀请 (3)先前的 (4)探访
12.(1)(村里的人)看见渔人,竟然非常吃惊,问渔人从哪里来。
(2)自己说先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从这里出去了,于是与外面的人断绝了联系。
13.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虚构目的:描绘无剥削、压迫,丰衣足食,和平宁静,人们安居乐业的社会,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不满当时现实,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从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向往与追求。
14.渔人是一个背信弃义、不守承诺的人。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的淳朴好客形成鲜明对比,加深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15.(1)利用昆虫来运载超微型电子装置
(2)人造昆虫间谍
(3)甲虫体积很小,不会被敌方发现、怀疑、捕捉。
(4)蟑螂全身布满人眼难以看见的绒毛,反应十分灵敏,具有闻风而逃的本领。
16.文章以科幻游戏来开头是为了①引出昆虫间谍这一说明对象;②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7.这一段运用列数字的方法,是为了准确、具体的说明甲虫遇到温度变化时的反应迅速。
18.“几乎”一词说明被植入控制器的昆虫的外表和同类动物区别极为细微,不易察觉,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从而说明这种“间谍”十分理想。
19.A
20.(1)母亲打碎花瓶;(2)“我” 打碎暖水瓶;(3)陪母亲去看病;(4)母亲卖了银耳环给“我”买鸭梨;(5)带母亲上街,给她买衣服;(6)母女走失后互相寻找。
21.表现母亲不惜一切照顾好生病的女儿,对女儿的关爱之情。
22.(1)“我” 的笑是对母亲的宽容的心领神会的笑,是调皮的笑。母亲的笑是识破孩子的谎言而又无意责备的宽容的笑。(2)明明是自己没有照看好年迈的母亲,母亲却深深自责,揪心之痛使“我”有泪想落。
23.表达了“我”想报答母亲的强烈而真挚的情感,感激母亲对自己无私关爱,真诚渴盼母亲能坦然地接受女儿对她的照顾。
24.父母的爱才是最无私的,不求回报的。我们要理解父母,尊敬父母,感恩父母,不应该伤害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