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4-04 14:46: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营销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市场营销管理办法

篇1

为能提高门店的营销自主能力,从而强化各门店的竞争能力。在这统一营销向差异营销转型的过程中,总部企划组需做好指导及监督的工作,特制定单店营销管理办法及单店企划案申报流程。文秘资源网 希望通过严格执行,来合理控制费用,推进活动的可行性,强化门店对投入与产出比的概念性认识,真正实现转型的到位。

管理办法如下:

一、 活动方案严格按照“规范的方案范本”书写;(范本见附件一)

二、 活动报批,严格遵循“单店促销(企划案)操作流程”的时间规定;(详情见附件二)

三、 单店的活动方案得到总部企划部审核同意后,方可执行。

四、 活动结束后七天,门店按营运部企划提拱的“单店促销(企划案)总结报告”的范本完成工作,并提交营运企划组。(范本见附件三)

五、 活动结束后十天,费用处理到位;

六、 活动相关资料收档备案;

各部门的职责要求如下:

一、

门店职责要求:

1、在大档活动的基础上,大卖场每月至少自行策划一个活动,综超每二个月至少一次,标超一年2-3次;(活动是否执行根据情况,策划的目的,一方面培养门店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从门店中了解到策划题材,进行完善后,能更合适的推行)、

2、每二周做好市场动态反馈表及门店的销售、客单、客流情况(特别是大卖场),于周四上交;

3、根据区域企划分管人的意见,做好相应工作;

二、

区域企划分管人的职责要求

1、仔细评估门店所提的方案,在规定时间内给出建议性的意见;

2、全面跟踪及了解方案执行前后的各种情况,并在必要时做好指导工作;

3、对属管区域进行经常保持联系(走访或电话联系),随时了解各店的动态情况,便于随时做出决策;

联系要求:每周至少一次;

内容要求:店内活动执行情况、竞争店的活动情况、所在区域的社会活动情况等

三、

约束条件

1、门店不根据时间申报活动,未经同意就执行活动的者,第一次所产生的费用自行处理,并在营运考核中扣2-3分;(应及性活动要重点与区域分管人进行联系,根据实际能力再做出对策)

2、当门店第二次违规操作,就上报总经理室,并通报批评;

3、门店未根据要求完成门店企划职责工作,每次在营运考核中1-2分;

4、区域分管人,每周末完成对门店的了解及资料收集,直接作为年终奖金的考核依据;

篇2

一、我国中小企业营销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市场营销观念滞后营销人员素质偏低。大多数中小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指导思想还停留在产品观念上和推销观念上,企业把注意力放在产品和推销上,而不是放在市场需求上,不愿投入资金开展市场需求调查,不重视市场研究和消费者行为分析。笔者作为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考评人员,在营销师论文评审与答辩工作中深有感触,即便是沿海一线城市,前来报考的中小企业销售经理、营销主管等,很少有科班出身或接受过市场营销专业系统培训的经历。这些人实战经验尚可,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普遍欠缺,直接制约其营销创新能力。

2.营销决策的科学性欠缺。现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必须提高市场营销管理水平,根据市场需求现状与趋势,制定一套系统、完善、统一的市场竞争战略,通过合理配置资源、科学地组织实施,才能有效地满足市场需求,赢得竞争优势,求得生存与发展。分析中小企业的营销管理模式,普遍存在忽视市场营销组织系统、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等相关要素的整体构建,追求局部创新、短期效果,对协同创新和长期整体架构研究不足,导致营销战略制定缺乏科学的依据和可行性分析,凭经验、感觉等主观因素而决策,常常使企业经营陷于被动之中。

3.品牌营销意识不强。现实中不少中小企业缺乏品牌意识,没有把品牌创设和管理纳入到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当中。一些企业即便有品牌营销意识,但对品牌的开发利润与技术开发能力和销售渠道开发能力之间密切联系并没有深刻理解,在品牌管理、品牌维护方面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制度。中小企业品牌培育意识淡薄、品牌定位不明确、品牌文化内涵不足等问题,直接影响产品在目标市场上的地位。

4.营销组合因素分析不足策略有失。(1)产品定位不准,难以契合市场需求。中小企业对整体市场环境分析不够,对消费者行为与购买心理把握不准,产品定位较为盲目。譬如,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由于市场消费环境不利,许多中小企业一方面想要提高产品品质,另一方面又不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担心产品成本上升,价格提高,销售不畅,其结果是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始终得不到提高。(2)价格策略灵活有余,定价依据分析不足。中小企业对影响价格策略的因素和调价的客观条件缺乏更详细的分析研究和信息数据支持,不仅影响企业对产品价格及时做出调整,而且也不能准确地把握价格调整的幅度和技巧。最终影响市场对其产品的需求水平,影响到生产者、中间商及消费者的利益。(3)分销环节薄弱,渠道控制乏力。中小企业通常在分销环节上的管理与控制较为薄弱。一是分销渠道选择没有全面分析目标市场、产品、企业自身和中间商特性,以及竞争对手和相关政策法规约束的影响;二是分销渠道设计缺乏明确的市场覆盖率、渠道控制度和渠道灵活性目标,致使厂商与经销商之间关系松散;三是销售政策与激励措施不完善,中间商缺乏积极性;四是销售体制僵化、销售组织与销售人员整体素质不高。这种既缺乏与中间商有效沟通,同时对自己的分销网络又缺少管理和控制的状况,使分销渠道在市场营销过程中的研究、促销、接洽、配合、物流、融资和风险承担等作用难以发挥,对中小企业的产品价格、产品销售以及促销活动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4)促销组合整体运用不够,促销手段缺乏创新。中小企业制定促销策略时对目标市场需求、产品特点和营销目标等因素缺乏综合考虑,对各种促销方式的合理选择、编配和运用缺乏整体研究,从而难以形成最佳的促销组合效果。由于促销组合整体效果欠佳,企业及其产品信息不能及时、完整地传递给消费者和用户,现实或潜在的顾客无法详细了解、评价,信赖并购买产品,对扩大企业产品的销售带来不利影响。(5)忽视企业形象宣传,缺乏企业形象战略。企业相关环境的关系者,透过企业各方面的运作而来了解企业实态,逐渐发展对企业的形象认知。当形象实态优于企业实态时,就必须尽力改善企业实态,使之与企业形象相符,反之,当企业实态优于形象实态时,就应改进企业形象,使之正确地反映企业实态,这就是企业形象战略(CIS战略)的目标。中小企业在市场营销活动中对CI设计、 CIS战略等与企业形象有关的系统和整体活动的作用与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

二、中小企业营销创新的对策

中小企业要善于利用自大、应变能力强的特点,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在营销创新上下功夫,通过营销创新扩大和实现市场潜在需求。

1.改变传统思维,树立正确的营销理念。面对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主体与市场法规愈加规范、消费需求不断趋于理性的市场环境,中小企业要从更深层次上认识营销战略问题,理解市场导向的真正含义,明确创新是营销制胜的法宝。中小企业要主动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对营销创新的必然要求,从营销观念创新入手,不断学习营销新知识接受新理论、掌握新技术新方法,进一步开拓营销思路,在营销中逐步实现整体协同创新。

2.加强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应依托外部规模经济积极寻求与大企业建立协作关系,通过细化分工使自己成为大企业供应链中密不可分的一环;通过大企业的技术援助、企业信用等方法来规范中小企业的产品及服务标准。与大企业的合作有利于带动技术创新,帮助中小企业保持其技术先进性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小企业开拓更大的市场铺平道路。此外,中小企业还可以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结合产品市场需求来进行技术创新,获取知识产权,逐渐形成技术壁垒。

3.重视信息化建设,提高营销决策的科学水平。信息支持和程序合理是决策科学化的前提条件,首先,要加强、改进企业市场营销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报告系统、营销情报系统、市场调研和营销分析系统,确保企业经营基础数据和外部信息的准确完整和及时获取应用。其次,要遵循科学决策的原则,明确各项信息工作的内容、步骤与方法。充分利用反映企业内部活动状况的内部报告系统做好销售、存货及客户管理;及时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做好产品与顾客调研、销售与促销调研;广泛利用营销情报系统,全面掌握有关企业外部营销环境发展变化的最新动态信息,为营销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4.发挥协同创新优势,提高整体营销能力。充分借鉴在市场开放过程中带来的国外和国内先进、成熟的营销技术和经验,利用社会经济和技术进步为营销创新带来的可能条件,及时在商业模式、营销组织和营销服务管理体系上进行创新,以全面提高企业的营销能力和水平。

5.重视环境营销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环境营销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市场营销观念的新发展,是企业应全球对环境恶化发展出来的一种营销重点和技术操作,其主要内容是搜集环保信息、开发环保产品、设计环保包装、制定环保价格、建立环保销售渠道及开展环保促销等。作为对社会和环境变化的反应,企业必须树立环境营销意识,把环境价值观融入企业价值体系和经营目标中,在营销决策组合变量中加入环境因素的考量,实现以提高消费质量来减少消费数量,从而降低环境压力的目标,而非一味刺激消费、鼓励消费更多数量导致与环境的冲突。中小企业要从过分注重近期和微观利益中转变到对环境营销的足够重视上,要看到绿色消费的市场趋势。

篇3

【关键词】医药市场 营销 策略

一、医药市场营销的特点

“市场营销”是从Marketing这个英文单词翻译过来的。医药企业所从事的医药市场营销是个人和医药组织通过创造并同其他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满足需求和欲望的一种社会管理过程。其主体是个人和医药组织,客体是医药产品和价值,核心是交换,最终目的是有利益地满足需求。现阶段我国医药营销具有以下特点:产品的同质性;供需双方信息的不对称性;营销盈利的不合理性;医药服务的超前性;医药服务的同步性。

二、医药市场营销的策略

众所周知,医药行业是一个高新科技含量、集约化、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也是一个高投入、高收益的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外资医药公司的大量涌入,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医药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选择性地借鉴和运用发达国家的现代营销管理理论和经验,结合中国医药市场的实际现状,采用更为科学的营销与管理策略,是目前中国医药行业亟需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1、医药产品组合策略

(1)扩大产品组合策略:包括拓展产品组合宽度和加强产品组合的深度。拓展宽度是指在原产品组合中增加一个或几个产品线,扩大经营产品范围;加强深度是指原有产品线内增加新的产品项目。一般来说,扩大产品组合,有利于企业充分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分散风险,增加竞争能力;有利于增强企业经营的稳定性;适应消费者多方面的需求,有利于扩大经营规模。但这种方法要求企业拥有多条生产线,多种销售渠道,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和销售费用。

(2)缩减产品组合策略:指减少产品组合的宽度和深度,即从企业现有的产品组合中剔除某些产品线或产品项目。从产品组合中剔除了那些获利很小,甚至不获利的产品线或产品项目,使企业可以集中资源发展获利多的产品线和产品项目。缩减产品项目组合策略可使企业集中资源、技术投入到少数产品,提高质量,扩大这部分产品的生产规模,使销售渠道等策略目标集中,减少资金占用,有利于企业获得较高利润。但同时也存在较大的风险。

(3)产品线延伸策略:指全部或部分改变企业原有产品的市场定位,具体包括向下延伸即企业原来定位于高档市场的产品线向下延伸,即在高档产品线中增加低档产品项目;向上延伸即企业原来定位于低档产品,后来决定在原有的产品线内增加高档产品项目,使企业进入高档产品市场;双向延伸即原定于中档产品市场的企业掌握了市场的优势以后,决定向产品线的上下两个方向延伸,一方面增加高档产品,另一方面增加低档产品,以期占有更广大的市场。

(4)产品线现代化:即把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生产过程中去。那么企业将面临是选择逐步现代化还是快速现代化。逐步现代化可以节省资金耗费,但缺点是竞争者很快就会察觉,并有充足的时间采取措施与之抗衡;而快速现代化策略虽然在短时间内消耗资金较多,但可以快速更新完毕,占到有利位置,出其不意,击败竞争对手。

2、医药产品定价策略

(1)折扣折让策略:指原定价格基础上给予购买者一定的价格优惠,以吸引其购买的一种价格优惠。现款折扣:是对迅速支付账款的购买者的价格优惠。这种折扣策略在许多行业都非常盛行,它有助于改善销售者的现金流动性,降低呆账风险及收款成本。实行现金折扣的关键是合理确定折扣率。数量折扣:指企业对购买药品数量大的顾客给予价格优惠。目的是鼓励顾客大量购买从而降低企业在销售、储运、记账等环节中的成本费用。可以刺激顾客在固定的地方订货与购买,培养顾客的购买忠诚度。贸易折扣:指企业根据中间商负担的不同功能及对企业贡献的大小来给予不同的折扣优待。季节折扣:是对在淡季购买药品的购买者的价格优惠。采用这种策略可以鼓励客户早进货、早购买,减轻企业的仓储压力,加速资金周转。还可以使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不受季节变化的影响,保持相对稳定。促销折让:生产企业对其药品进行广告宣传、布置专用橱窗等促销活动的中间商给予减价或津贴,作为对其开展促销活动的报酬,以鼓励中间商积极宣传本企业的药品。这种策略特别适合于新药的导入期,其实质是企业为开拓药品市场而支付的费用。

(2)差异定价策略:对同一药品或服务,根据流通环节、销售对象、时间或地点等方面的不同,制定不同价格的一种策略。根据流通环节定价:主要表现为购销差价策略和批零差价策略。合理的购销差价既能促进生产企业生产的发展,又能改善经营企业的经验管理,正确指导消费。同样,合理的批零差价有利于调动批发企业和零售企业两方面的积极性,也有利于稳定药品的零售价格。根据购买者定价:即对于同一种药品,在卖给不同客户时采取不同的定价。根据药品形式定价:即根据不同规格、不同品牌、不同包装的药品实行不同的定价。根据时间定价:对于同样的药品,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日期或不同的时刻销售时采取不同的定价。对于药品,主要表现为制定季节差价,这样有利于生产企业合理地安排生产,经营企业有计划地均衡上市,从而保证不同季节的均衡供应,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根据地点定价:对于相同的药品,因其所处的位置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定价。

(3)心理定价策略:针对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来确定药品价格的一种策略。整数定价:指在制定药品价格时,不保留价格尾数的零头,而是向上进位取整数。这种定价策略主要适用于高档药品、具有特殊功能的药品和价值大的药品。尾数定价:指在确定药品价格时保留价格尾数上的零头,而不是进位成整数。一般需求价格弹性较大的药品宜采用这种策略。声望定价:利用企业的信誉,或是为了树立药品的高档形象,故意将某些药品的价格制定得比一般药品高,以迎合消费者的“价格质必优”的心理。习惯定价:有些药品的功能、质量、替代品等情况已为消费者所熟悉,而且消费者对其价格已习以为常,家喻户晓。这类药品,企业最好是能满足消费者的习惯,采取习惯定价法。最小单位定价:价格过高,会使人望而生畏,不敢问津。若用较小单位标价,会给人以便宜的感觉,从而促进交易。

三、医药市场营销的方向

纵观我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历程:2000年前我国药品消费水平低下,年人均消费不到10美元,而中等发达国家为40-50美元。处方药与非处方药管理办法出台及进入WTO后,对医药产品进出口及国内医药市场的影响十分突出。当然由于国内总体经济走强,国内医药市场仍将保持平稳增长。药品市场主要集中于城市,大城市大医院所用进口药与合资企业药品占60%-70%。而到了2008年,医药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7.4%,增幅同比回落0.9个百分点。化学药品原药产量229万吨,中成药产量127万吨,分别增长0.9%和18.7%。1-11月,医药行业实现利润709亿元,同比增长28.4%。

这样高的增长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行业的蓬勃发展和它的无限生机。但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却又恰逢国际金融风暴的特殊时期,医药营销产业的发展方向何在?

直供连锁: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药店的连锁化率显著提高,而我国的连锁药店扩张并购的发展趋势显示出明显的马太效应――强者愈强,集中度明显增加,而中小连锁药店也奋起自救,于是联盟蓬勃发展。然而,即使品牌企业已经从不理会大终端到逐步让步,再到合作,但是这种让步并未达到连锁药店对毛利的追求。一些品牌药企通过分析得出,品牌药达不到连锁药店的毛利率是因为品牌产品在零售终端被当作价格标杆,大家打价格战的结果是品牌产品的价格体系一路走低,最终导致品牌产品在连锁终端销售药店没有利润。怎么解决这一难题?聪明的品牌药企想出报批另外的品规或设计不同的包装,以大包装提高了客单价,且不给传统流通渠道供货。由于没有在市场上流通,因此,只要销售到规定的价格,连锁药店的高毛利就有保证。另外,品牌产品直供连锁后,连锁药店由于在自己的渠道中专销这一品规,是不会拿这个产品打价格战的,于是品牌产品的价格体系也就趋于稳定了。可以肯定地说,这一营销举措将慢慢成为一个流行的做法,在以后将逐步推行开来。

战略合作:传统的终端工作在连锁药店主推高毛利、经营自有品牌、总和各自形成联盟的基础上,已经不起什么作用了,药店的盈利模式变化,迫使品牌产品和非品牌普药都在改变营销行动,与终端的战略合作、举行大型培训会、举办各种采购经理沙龙、做深、做透形象终端已经成为必需的举措。而且由于同质化的品牌产品较多,不与连锁终端做战略合作,就有可能被忽略从而在终端边缘化。

价格体系:OTC产品和品牌药成为价格战的首选和价格标杆,既是连锁药店竞争的无奈之举,又使连锁药店成为价格战的受害者,同时也成了品牌产品的硬伤,这就是混乱的一路走低的价格体系。维护价格体系要从内外多方入手:首先要解决内部管理机制问题,避免压货,严格控制好各级商业的出货价格体系;其次是建立好渠道和终端价格体系维护队伍,设立相应的价格维护基金;第三是调整好渠道策略,不随意放货,不无止境地向市场要销量;第四是在终端开展一场组织严密、执行严格的维价措施,开展一场轰轰烈烈的全国性维价提价运动,把终端维价当成必要任务来完成。

培养OTC业务员:一般的OTC业务员必须成为产品专员、谈判专家、零售专家。而到了2009年以后,OTC业务员应成为三个专家:产品知识传播专家、谈判专家、药店零售方面的专家。要取得终端的支持和认可,必须具备高水平的谈判能力和技巧。如果不会培训产品知识,即使产品进店也实现不了销售。因此,只有具备了以上所说的“专家”素质,才有可能是一个有效、合格的业务员。

策略创新:未来的竞争将异常激烈,OTC产品能否做成渠道品牌、终端品牌和消费者品牌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也是市场扩容、成就更加强大的产品品牌的必由之路。单凭渠道压货、渠道深度分销已经无法达成扩大市场份额的目标了,必须对消费者进行持久的培养、沟通和广告拉动,这就是消费者市场扩容;同时必须对终端店员进行形式多样、方法多样的持续培养,进行终端扩容,而这一系列工作都必须借助营销创新。也就是说,未来营销主流是自己产品的扩容,而不是简单的一个渠道政策。市场扩容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创新工程,要多管齐下才能最终拉动市场。而且要持之以恒,不可急功近利、浅尝辄止。

【参考文献】

[1] 汤少梁:医药市场营销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闫萍:客户关系管理提升医药商业核心竞争力[J].全国商情・商业经理人,2005(1).

[3] 中国市场调查网:2009年医药营销趋势展望[DB/OL].

[4] 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管理(亚洲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5] 郭国庆、成栋:市场营销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篇4

一、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商业银行摆脱经营困境,提高盈利能力

我国已建立起了一个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以10余家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和近100家城市商业银行为两翼的现代商业银行体系,业内竞争日趋激烈,且20世纪90年初建立的证券市场分流了部分银行资金来源和贷款融资需求,同时,银行负债成本居高不下,资产质量下降,银行授信风险普遍增加,银行经营面临较大困难。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在注重传统资产负债表内业务的同时,尽快发展中间业务,以求在努力减少经营风险的同时,寻找银行利润新的增长点,从而减低经营风险,提高赢利能力。

(二)有利于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参与国际竞争

随着我国加入wto,实力雄厚的外资银行将与中资银行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开展竞争。短期内中资银行传统存贷业务不会受到太大冲击,所以竞争的重点就落在了风险小收益高的中间业务上。外资银行中间业务起步早,服务品种和经营管理的能力已相对成熟,它必将通过提供多样化的中间业务服务,来争取稳定的客户,促进其传统资产负债业务的发展,并从中赢得巨大利润。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缓慢、种类少、服务面窄、市场占有量小、收益比重低,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随着金融业开放步伐的加快,能否在中间业务激烈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关系到能否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格局中生存和发展。

(三)有利于化解风险,提高银行市场形象

随着金融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商业银行的单一业务结构使得获利能力降低,银行经营风险也不断增加。而中间业务主要利用银行现有技术、装备、人员、网点和信息开展各种业务,一般不需要增加太多的额外投入,具有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收益高的特点,与一般的资产负债业务相比,其风险系数要小得多。因此,为了增加收益,必须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同时,中间业务的开展,能够使银行为更多的客户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务,这不仅是其实力的象征,也是其服务社会的体现。随着服务结构的改善和服务范围的扩大,有利于塑造并推广自身的市场形象,取得广大客户的信任。

(四)有利于满足中小企业和居民的投资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与结构调整及进出口贸易迅猛发展,带来社会资金流速的加快和流量的增加,为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创造了条件;同时,随着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发展壮大、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增加了对诸如投资理财、信息咨询、财务顾问等方面的需求,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发展中间业务提供了基础。所以,充分发展这些中间业务有利于满足中小企业和居民的投资需求,促进经济、国际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

(一)中间业务开展的范围窄、层次低,覆盖面不均衡。中间业务是一项范围广、跨度大的系统化服务项目。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大多是起步较早、操作简单、科技含量低的传统品种,如结算、一般性、信用卡业务等。对中间业务缺乏内涵式开拓,即较少开拓经营深度,提高经营要素的质量,银行很少能利用其经济金融信息、银行技术和金融人才等软件优势来充当客户的财务和投资顾问,代客理财,为企业兼并、重组、收购提供项目融资等高层次的服务。

20__年包头辖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量 (万元)

国内支付结算业务

国际支付结算业务(外汇)

银行卡

业务

业务

担保及

承诺业务

交易类

业务

(外汇)

托管

业务

其他

89060757

1446396

17864405

2743724

616644

28773

236099

8652269

从表中可以看出,包头辖区各金融机构开展的中间业务主要有:国内支付业务结算、银行卡业务、业务,这三项业务收入占全部中间业务收入的80%--90%左右;而国际支付结算业务、担保及承诺业务及交易类业务、托管业务等收入仅占全部业务收入的8%--10%左右,传统的中间业务品种仍占主要地位。

(二)中间业务定价政策不完善。人民银行及有关部门未对中间业务收费标准进行系统、明确的规范,对中间业务的收费行为缺乏统一的、明确的刚性约束。一方面缺乏具体的操作规范,规定不具体,太笼统,可操作性差;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没有自主定价权,没有形成市场定价机制。

(三)中间业务发展效益低下,缺乏积极发展的意识。中间业务是以为社会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一定手续费为目的的金融服务业务,但由于受传统银行经营观念的束缚及客户金融意识较弱等原因的影响,对中间业务没有合理的定位和规定,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之广大客户对银行收取手续费缺乏认识,大部分中间业务成为银行的无偿服务,不讲价格,不计成本,致使银行信用价值扭曲错位。仅作为一种争取存款的手段,使中间业务的应得收入流失,不能产生效益,挫伤各银行开办中间业务的积极性。以包商银行为例:20__年建设银行包头分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年业务收入的9.8%,包商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仅占全年业务收入的3%。

(四)缺乏开展中间业务的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且无人才培育和管理的专门机构。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具有集人才、技术、网络和信息于一体的特征,是金融业的高技术产业。它需要一大批既懂专业知识,又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我国商业银行上述人才普遍缺乏,也没有专门的人才培育机构。

(五)经营观念陈旧,市场营销手段落后。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将中间业务作为拓展低成本存款的手段来看待,中间业务无论在业务品种的开发还是市场营销管理方面,均缺乏总体的经营发展目标和规划。体现在银行一些中间业务的开展方面,有的是被动发展,有些则是国家

行政指令和政策倾斜的产物,如国债、政策性银行业务等。没有把中间业务作为利润的增长点来看待。因此,对中间业务的市场宣传和营销管理缺乏有效的手段措施,造成一方面银行推出的部分中间业务客户不了解,另一方面客户需要的产品银行又不能提供,限制了中间业务的发展。 (六)运作不规范,缺乏完整系统的科学管理。目前,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没有专门机构对中间业务的开发、运作进行系统管理,缺乏长远规划、协调与配合。在运作中,大部分商业银行仅限于下达中间业务完成计划,而对如何加强中间业务发展的组织,提高发展水平,还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办法和切实可行的操作程序,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投入不足,常常使基层行在中间业务市场开拓中处于被动局面。此外,中间业务的管理模式还大多是一种分割式模式,中间业务管理工作分别由不同的部门完成。这种分散化的管理,而且各个部门往往是采取不同的经营管理方法,采取不同的考核目标和激励措施,这既不利于信息沟通,又不利于提高管理效率,也不利于形成规模效应,整体推进中间业务的发展。

三、加快中间业务发展的对策

(一)优化人才结构。人才是竞争的核心与关键,中间业务面临着国内外各商业银行的激烈竞争和严峻挑战。首先,商业银行要抓紧培育新型的金融人才,使从事中间业务人员的知识全面化、科学化、精通化。加强对现有员工进行在岗教育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批专业型的综合人才。其次,要建立一种良好的进人、用人和责任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员工积极性和能动性。

(二)树立效益观念。商业银行要做到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的,建立健全中间业务的运作程序和管理考核制度,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要把目光紧盯市场,推行和强化营销,为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夯实现有的市场基础。要摒弃过去那种盲目追求总量扩张、只注重外延发展的粗放型经营观念,在注重外延合理扩张的同时,更要注重内涵的有效发展。使投入、规模、质量这些综合指标切实与自身整体效益紧密挂起钩来,以确立合乎现代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路子和模式。

(三)加强监管,鼓励和支持银行开展中间业务。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已给监管带来了新的课题和挑战。银行监管部门必须加强监管的主动性,把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与加强监管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统筹研究,减少无序竞争,引导各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良性发展,达到有效化解各种风险的目的。

(四)规范银行内部管理,优化中间业务管理部门。各商业银行应根据实际情况,对现有中间业务管理部门进行整合与再造,建立专门机构对中间业务进行集中管理,统一负责制定中间业务的管理制度、办法和操作规程,负责全行中间业务品种的研究、开发、设计和推广,对中间业务进行日常的管理与协调,保障中间业务稳步健康的发展。

篇5

关键词:电力企业 财务风险 对策

我国经济的加速发展必然增大对电力的需求,建设安全、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电力企业就成为当务之急。同国内其他行业一样,电力行业同样面临着深化体制改革,推进电力市场建设,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等艰巨任务,在这个过程中电力企业在获得机会的同时必然也会面临更大的风险。

一、强化资金管理,提高资金管理水平

树立科学理财观,合理地把资金安排在每一个环节上,使每一个环节的资金流动起来,提高资金周转效率,从而实现电力企业的经营目标。具体来讲,可通过以下途径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1)加强资金集中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加强企业对资金的控制力,实行资金的集中管理。一是统一银行开户,从源头上保证资金处于可控状态;二是严格执行资金“收支两条线”,实行拨付备用金制度。通过资金的集中管理,大大减少了资金分散和沉淀,集中起来的闲置资金可以用来归还银行贷款、内部调剂或进行对外投资。(2)建立内部资金市场对于大的电力企业而言,在公司总部设立资金管理中心,建立内部资金市场,全面整合公司的资金资源,对于需要融资的子公司和分支机构按照有偿使用的原则,进行内部资金调剂。(3)实行资金预算管理。根据年度生产计划和目标,核定内部所属单位为完成计划期生产经营任务所需的资金量,各单位要明确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应承担的责任,使其主动精打细算、控制支出和节约消耗,降低资金占用,通过事前的资金预算管理,提高企业资金管理水平。当资金预算控制指标超限时,及时分析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4)建立现金流量的监督约束体系。建立控制现金流量的监督约束体系,实行资金跟踪稽查和定期或不定期检查,若发现问题,则通报批评,实行经济处罚,并限期改正。改变那种只管付款、不管用途,只管指标、不管去向的不良做法,降低资金使用风险,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二、稳健经营,防范和控制电力企业财务风险

(l)建立权责明确、有效制衡的组织体系。完善的公司架构,是防范和控制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的组织保证,应形成决策、授权、执行和监督的基本框架,四者之间构成权责明确、相互协同、有效制衡的完整组织体系。同时明确企业的发展战略,积极引导企业资源优化配置,使企业制定的方针、政策和制度发挥更大作用。(2)进一步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完善会计内部控制,完善内部财务报告制度,强化审计监督,建立财权和事权审批分离机制,形成必要资金审批控制程序,防止“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倾向。(3)拓宽融资渠道,保持合理的资本结构。电力企业一方面要理顺融资理财的外部环境,争取各方面的政策优惠,另一方面要优化融资理财的内部环境,逐渐扩大融资途径,可以采取剥离优良资产上市融资,或者剥离不良资产,通过“债转股”方式,将银行对电力企业的债权转变为阶段性的股权。(4)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电力企业应成立专门组织,对财务制度、税收筹划、金融政策等进行研究,以更好的规避企业在税收、财会政策方面的风险;同时结合行业分类、经营环境、经营状况,分析重要项目的特性及变动趋势,借助财务指标分析方法等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全面有效的财务预测。通过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不仅对外部宏观经济情况、行业财务状况、财税政策、利率变化和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变化进行分析,而且根据企业财务状况的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发出预警警报,以便积极主动地采取相应措施。

三、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资产的营运效率

(l)加强对电力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最大限度的压缩应收账款余额,加速应收账款的收回。(2)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建立一套能同时实现固定资产的价值动态管理与实物动态管理的资产管理系统,通过业务数据的集中存储及实时采集,使固定资产管理各部门能够实现信息共享,真实、全面的掌握电力企业固定资产的状况。(3)加强固定资产折旧的管理。电力企业的基本建设项目较多,工程量大,资金量也大,单个电网工程建设工期不是很长,一般在一、两年内,企业应在工程完工后迅速移交生产使用,并及时做出竣工决算。这样可及时按资产原值提取折旧,增加企业自有资金及时还贷,减少在建期利息。(4)加强不良资产的管理。建立健全资产管理责任制度及资产损失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各部门在资产管理各环节中的职责,规范不良资产处理行为,预防和减少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对己形成的不良资产,应采取有效措施抓紧清理、清收,限时完成清产核资账销案存工作,减少和挽回资产损失。盘活存量资产,充分实现实物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不良资产的价值和作用。(5)对自身闲置的资产或对外投资形成的低效益资产,电力企业应制定相应措施进行剥离,能利用的利用,不能利用的可进行出售和资产置换,调整资产结构,减少损失浪费,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四、加强成本管理和市场营销管理,提高盈利能力

(1)加强成本控制。对电力企业生产经营中发生的与电力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电力生产的原材料、燃料、动力、人员工资等直接成本和制造费用等计入产品成本费用,实行定额控制。对电力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电力财务费用等间接费用记录当期损益,实行指标或比例控制,完善电力生产成本预测、成本核算、成本考核、成本决策和成本分析等管理办法。 (2)全方位、全过程控制工程造价。工程建设投资的控制,是生产成本控制的源头,控制好了建设成本,也就为生产成本控制提供了保障。控制工程造价,要为防止结算超预算,预算超概算,概算超估算的“三超”现象,要对工程造价进行审核、控制和把关;要从前期工作开始到对工程工期、质量进行监督控制,进行全过程管理;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工程造价。(3)降低线损、水耗和煤耗。电力企业的利润主要从节约能源中来,电网企业效益在于降低线损,水电厂效益在于降低水耗,火电厂效益在于降低煤耗(火电厂全部成本的60%以上是燃料成本)。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全面预算;精益管理;成本费用;整合

一、提高集团型企业财务精益管理的必要性

目前,集团型企业在精益管理的大趋势下,财务方面的精益化控制势在必行,是大型集团型企业向前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树立全新的财务精益管理理念,才能逐步的实施和开展管理的创新,提高管理创新的能力,特别是集团型企业的精益化管理,目的就是要实现降本增效。不断的改革和挖掘集团型企业所涉及行业的经济潜力,才能帮助集团型企业的经营管理向精益化的发展前进。

二、集团型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集团型企业应坚持精益管理降本增效的基本内功,将其作为最为基本的定位,实现内部的优化,及时消除浪费、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效率和效益。坚持减少浪费、降低成本、严控费用、提高效益的精益理念和目标导向,但是实际的操作中仍存在一定的弊端,问题时有发生并且贯穿于生产经营全过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集团型企业会受到传统体制和观念的影响较深。传统体制和观念会深刻的影响到市场的开发,传统观念不注重技术研发和管理精细化,甚至管理创新,这会使得集团型企业在市场中没有竞争的活力,在竞争中显得机制较为落后,会导致经营管理不善,特别是其内部没有完善的自主创新的技术,管理精细化机制还有待形成,特别是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有待开发。其次,我国企业的财务系统工作人员的业务素养和管理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人是最宝贵的资源,精益化的财务管理更需要财务人员具备高素质的专业知识。精益化的财务要求需要集团型企业对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高效执行,要求集团型企业继续推行动态化的全面预算管理,建立完善的全面预算指标体系,积极探讨各个指标间的关系,统筹好集团型企业中各子公司预算的协调和平衡。

三、集团型企业开展降本增效工作需要注意的几个要点

(一)从实际出发才能实现降本增效的目的

实施有效的降本增效要结合集团型企业的实际生产状况,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特别是还要结合集团型企业生产实际的状况,在保证最基本需要的基础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实际出发才能逐步的开展降本增效,要符合集团型企业的生产发展实际,如果强制执行一些硬性的措施,否则会受到反面的效果。

(二)系统化的思维模式才有利于降本增效

降本增效是一项系统工程,系统的工程就需要积极的防范各种的风险,不能忽视集团型企业生产中的每一个关键的环节,特别需要受到集团型企业领导的高度重视,还要全员进行高度的关注,需要全员进行积极的配合和参与,不仅要积极抓住关键预算指标的落实,还要注重关键的环节,特别是从总体上进行把控,才能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例如房地产企业的成本控制始终是贯穿在整个项目当中,要进行前期阶段的预算跟核算,到项目的设计施工,房屋销售、售后服务和物业管理,是个系统化的工程。企业的成本控制需要财务、工程、销售、技术等各个部门的配合,才能减少消耗,降低成本,为企业带来利益。

(三)市场开发方面要做到扩展市场销路、才能有利于降本增效

保证内部的稳定、提升内部管理结构的优化。特别是要厘清降本增效的定位。在集团型企业生产的实际中逐渐挖掘精益化管理,修炼内功通过扎实的内动力,才能推动成本的节约,依靠精益管理才能不断将集团型企业逐渐的发展壮大,但是精益化的管理,离不开技术的创新。需要积极的开拓市场,在保证销量基础上逐渐的提升创新的驱动力,不断的引领集团型企业进行精益化财务管理,才能真正的实现行业税利增长。

四、集团型企业落实财务精益管理战略的实施路径

(一)树立精益管理的思想,继续深入开展精益管理宣传活动

要充分利用好集团型企业内部宣传部门进行广泛宣传,营造浓厚的精益管理氛围,积极将精益管理的思想理念、工作方法、具体执行措施、监督考核体系等理论,结合集团企业的具体实际情况,融入到集团企业的管理体系中,要写在集团企业的制度中,例如精益化全面预算、精益成本核算体系、质量成本会计、利润中心组织模式等方法,并通过公司行政文件执行促进精益管理有效落地,通过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提升精益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要建立精端的、良好的集团型企业管理环境氛围,不断的鼓励员工在实践中积极的探索,充分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基础的管理上实现高效的计划和管理。加强对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技能方面主要是关注于实践,思想上认识才能顺利的保障财务管理工作进一步开展。

(二)制度上要深入健全有关精益化方面的财务管理内容

精益财务管理必须有制度做为依靠,不断的推进战略化调整,不断加快财务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现阶段,保持与新形势同步的管理,例如制定有衡的,执行有度的制度,建立规范、科学的规矩制度内容是关键,要想执行的效果得到有效实施,就必须建章立制。完善全面预算编制实施办法、以及全面预算归口管理办法。还要审时度势,审慎管理,才能将管理做到适度从紧。同时将新制度做好宣传工作,在制度内实施有效的执行措施,才能保证执行力的顺利开展。例如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应让房地产公司财务人员参与到设计中,充分了解资金回笼、各项费用的支出情况,使房地产公司制定目标成本,能够综合衡量环境及自身能力制定最佳目标成本方案,并对这些成本进行落实分解到金安房地产公司,并且责任到人,如果不能形成多层次管理,需要形成多层次管理网络,而目标成本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正,深入分析考虑自身特点,建立与房地产企业实际相符的成本预算体系。

(三)强化集团型企业成本费用管理

精益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降低成本,如何降低成本关键的前提就是集团型企业要进行创新,建立健全集团型企业的成本费用管理责任制,并将降低成本费用的责任落实到集团型企业中的每个岗位,积极深挖降本增效的潜力,从而实现有效的管理和控制。集团型企业应严控费用开支,要全面建立预算管理机制,例如制定全面的定额标准及预算管理机制,能够成功控制集团型企业的成本费用,可以采用例如定基预算法、零基预算法,还可以采用弹性预算法。集团型企业应提高预算考评指标在领导班子业绩考评指标中的分值和权重,不断提升预算管控水平。集团型企业应持续优化全面预算管理工作。充分发挥预算“硬约束”作用,集团型企业应严格执行预算管理各项规定,集团型企业应建立预算执行全过程动态监控机制,加大考核评价力度,杜绝一切非必要开支,集团型企业要从严压缩可控费用,严格执行支出定额和标准,严控集团型企业预算外支出。

(四)持续优化精益管理流程

推进精益资产管理,要建立包括采购、维修、使用等全环节的资产管理体系。加强项目管理,重视合同管理,合同签订尽量细致,要有效约束对方,特别是管住变更环节。重视项目进度管理,树立资金的时间价值意识,确保项目按时投入使用。加强采购管理,科学确定采购需求,不断优化采购流程,实现采购工作中责任主体、办事公开、监督制约三线合一,提高采购工作效率,切实减少采购过程中的浪费现象。持续推进精益营销。例如房地产公司在施工阶段要科学的建立和完善工程动态管理系统,实时进行项目进展、投资情况监控,了解投资资金和目标值的对照情况,有效的采用相应的措施,让投入资金控制在规定范畴之内。同时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了解市场动态、搜集各类和造价有关的信息等。如果遇到需要变动或者已经变动了设计的问题,预算人员要及时采用有效的备选方案,进行合理的成本考量与控制。在市场开发上,由于集团型企业往往涉足多个行业,在市场营销管理上工作必然更为复杂,应当采用更为细致的市场调研方法,做好更为细化的市场收入预测,对于各产业的市场需求、销售渠道与模式等营销要素都进行细致的研究,做好各产业产品上营销工作的整合,以降低成本费用,提高集团型企业整体盈利能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集团型企业特别在当前的经济大环境下,实施精益化财务管理,可以降低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有利于保证集团型企业的经济快速发展,保证集团型企业的战略目标顺利的实现,尤其是现阶段的精益化管理模式,需要建立系统化的工程。树立精益文化理念,建立符合机制建设的创新管理模式,逐渐形成全方位和全程的降本增效工作体系,才能使得集团型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作者:陈晓红 单位:浙江红石梁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艾里.精益不是工具,是思想[J].当代经理人.2014(02)

篇7

增强盈利能力、强化风险管理,以内源性融资为主

国有银行的内源性融资渠道大致有财政注入资金、减税让利等。在目前的情况下,都有其局限性。(1)中央财政补充国有银行资本金的规模远跟不上其资产规模扩张的需求。随着社会资金主要通过金融市场配置,国家对银行的直接投资占比已经越来越小,另外,财政的社会目标也很多,国家没有过多的财力投入国有银行:(2)调整国有银行的税收也有一定的限度和难度。虽然国有银行的税负相对来说比较重,但同时税收征管有相关法规制约,具有制度刚性,有调整难度和时滞:(3)国有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相对滞后,盈利能力低,自身积累能力弱,即使有盈利也是微利,希望银行自我积累以补充其资本金是不现实的。

尽管内源性融资受盈利能力及其规模限制,但其也有融资成本低的好处,同时还不会稀释原有股东的控制权,因此,内源性融资对国有银行的振荡较小。在国有银行改革的总体方案还没有完全明朗,诸多对策性建议还处于试点或者进一步论证的阶段的条件下,这一点显得很有现实意义。

当前国有银行要积极发展内源性融资。其主要途径有:(1)要加强银行内部风险管理,提高资产质量,优化资产结构。首先,政府可考虑发行特别国债,综合利用资产管理公司的组织形式合理利用国债资金化解不良资产。财政部就曾经在1998年发行特别国债,为四大国有银行注资2700亿元,缓解了其资本金不足问题,并于1999年成立信达、华融、东方、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全面地清理国有银行不良资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有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其次,努力推行新的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管理办法,强化岗位责任,提高资产风险管理水平,减少新增资产的整体风险,逐步建立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另外,积极进行金融创新,逐步突破分业经营的限制,拓宽投资渠道,分散银行风险。(2)加强银行市场营销管理,提高经营效益。要进行经营理念创新和营销制度创新,树立“一切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要积极推行客户经理制,运用多种手段整合银行的资源,进行金融创新,提高金融产品的技术含量,持续研究开发和销售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和努力开发潜在需求,改善营销绩效。(3)要加强管理练好内功。应该重点抓减员增效,开源节流:节减非利息支出,降低各项管理成本。

发行可转换长期金融债券,积极发展债务性融资方式

发行长期金融债券的优点在于:(1)相对于财政资金减税和留利等内源性资金而言,长期金融债券引入了外部债权投资者,尤其是如养老基金、证券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从而有更高的市场化水平,其市场约束和激励作用将更强、更持久,(2)发行债券能突破内源性资金的规模限制,债券的期限结构更加灵活多样,更能适应其管理的实际需要。

但发行长期金融债券也存在较大的制约性:(1)债券利率的确定不尽合理。首先,我国利率还未实现市场化,债券利率水映计划的需求而非资金市场的需求,因此,融资成本即是债券的发行价格与国有银行的资金利用效率相关度可能很低:利率一旦市场化,债券价格可能剧烈地波动。其次,银行的信用水平是债券定价的基本因素,但我国没有建立科学、适用的银行评级系统,国有银行的信用是靠国家信用在支撑的,国有银行基于资本金和管理水平的信用被高估了。国有银行一旦实施股份制改革,国家信用退出或者部分退出国有银行,其债券将会急剧贬值,这构成了对债权人的侵害。到时国有银行如何分担和化解这部分风险将面临困境。(2)长期金融债券的低效利用将会增加银行体系潜在的偿债风险。由于目前国有银行治理结构的缺陷,国有银行对债券资金的利用可能是低效的,由此可能积累国有银行潜在的偿债风险。由于国家在其中的隐性担保行为和银行自身运行的隐蔽性才使其资金运用不受其资金成本的约束并使其在一定时期内能容纳这种风险。如果债券的利用效率长期持续地不能提高,积累的偿还风险将是巨大的。(3)债权人权益的保护机制缺失可能诱发社会风险。银行是经营高债务的企业,债权人在银行的经营中承担了很大的风险,长期金融债券由于其期限较长,而且在该期限内,还面临国有银行实行股份制的体制性风险,如何防范和化解体制转轨带来的风险将是切实保护债权人权益的重要方面。我国还没有建立有效的存款债权人保护机制,银行一旦面临危机或者破产,债权人将会面临巨大风险,也会危及银行体系的安全。

对国有银行进行改制,尝试发行优先股,谨慎推进股权融资

股份制改革为国有银行充实资本金提供了制度保证,是解决国有银行资本金不足的一种标本兼治的高级方式。其重要机理在于,一方面,通过股权分散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能打破国家对国有银行的独资的结构,实现公司化治理,从而规范政府与国有银行之间的关系,减少政府对国有银行的行政干预,也减少银行对政府的依赖,实现政银分离,另一方面,通过资本市场的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的机制,可以对银行的管理层实施有效的激励和约束,缓解内部人控制,降低成本,从而实现国有银行治理效率的改进。

但目前国有银行实施并公开上市尚有一定的困难:(1)首先要处理大量的不良债权。不良债权数额巨大,还有由于分类的标准不同引致的潜在的不良债权,国家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程序来处置,更需要国有企业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配套推进。据中国人民银行2002年初公开的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的数据,2001年底,四家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比例为25.37%,比年初下降3.81个百分点,其中逾期贷款为1.78%,呆滞贷款为19.72%,呆帐贷款为3.87%。大量银行不良债权是推进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建立公司化治理机制的首要障碍。(2)即使是处理好了不良资产的问题,也面临一个国家对金融资源控制权稀释并可能导致的社会危机和金融风险这一个更加棘手的问题。国有银行推行股份制,就是要实现国有银行产权的多元化,不可避免地要稀释国家在国有银行的所有权。同股同价、同股同权是股权市场的基本原则。股权结构多元化以后,国家作为国有银行唯一所有者的局面将被打破,其他投资者要求参与银行的治理,银行的信贷资金流向将要偏离国有经济部门,国家的金融控制权收益将大幅降低,国有经济的低效在资金链条断裂之后引发的社会成本将主要由国家来承担,这可能会引发某种社会危机。

篇8

随着我国生产和流通企业的结构调整,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强,物流配送业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社会的 发展对物流和配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建立更为先进、科学的物流体制。配送方式是现代物流的一个核心内容,可以说是现代市场体制、现代科学技术和系 统物流思想的重要产物,这与人们一般所熟悉的“送货”有本质的区别。连锁经营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商业经营模式和组织形式,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具 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它兼具大机器工业生产和传统商业特点两方面的优势,要求商业企业在分散经营中,采取现代大工业生产的生产经营方式,实现 经营过程的标准化、集中化、专业化和简单化。然而,这一切的实现需要有强大的物流配送体系来支持,物流配送正是高效益的连锁经营的供货枢纽和保证,它促进 生产、满足消费、降低成本,能够以最少环节、最短距离、最低费用实现最大经济效益。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的背景

2002年9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体改办国家经贸委关于促进连锁经营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正式下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 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文件要求大致如下:发展连锁经营是促进大流通,带动大生产的重要措施,是改造传统商业、提升流通产业竞争力、推动流通现代化的有效途 径,所以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措施,促进连锁经营的发展。

在我国,连锁经营业主要是近一二十年快速发展起来的。由于发展时间比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明显较短,虽然也取得了一些骄人的成绩,然而现阶段我国连锁经营的总 体水平仍然较低,突出表现是企业的规模偏小,规范化程度不高等。特别强调的是,我国现阶段的配送体系仍相对落后,现行的配送方式也明显落后于国际先进配 送,这是我国连锁经业快速发展的一大障碍。

二、选题的意义

近年来,国外连锁巨头已大批登陆中国,这无疑预示着我连锁经营业的发展不容乐观。国外连锁业无论是经营方式还是运作理念都已相当成熟,它们在物流配送方式 建设上的经验更是值得我国连锁企业借鉴。沃尔玛、家乐福、麦当劳、7-11等知名企业,它们拥有超乎寻常的竞争优势,除了归功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品牌效 应之外,更是他们运用先进物流配送手段的结果。

《国务院体改办国家经贸委关于促进连锁经营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重点提到统筹规划,加快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旨在促进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适应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本论文选题的目的,就是 先通过介绍连锁经营的基本理论和现代物流的配送体系,进而认识我国连锁经营及其物流配送体系的总体现状,分析国际连锁经营配送体系的特点,说明良好的配送 体系在连锁企业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发展连锁经营的优势,合理地改善连锁经营配送方式的思路与对策,以响应当今连锁发展之大势,最后列举案例说明上述观点理 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二节 研究的方法及论文内容

一、论文写作的主要方法

(一)比较分析法

连锁经营业在西方经历了上百年的发展历史,在日本也有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这使得连锁经营业在这些发达国家得到了很好得发展,并呈现了日趋成熟的发展态 势,其成功的发展经验、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以及配送模式值得我国的连锁经营业的借鉴。本文将对连锁经营业及其配送体系中外理论研究、实践以及发展现状等方 面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指出我国连锁业及配送情况在管理水平、经营理念、经营规模以及政府支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改进配送现状的一些建议。

(二)文献综合归纳法

文献研究是论文写作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在文献查阅过程中,了解到许多国内外连锁企业战略管理,发展现状,配送体系现状等有关文献,从而使本文写作是得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避免了盲目性。

二、论文主要内容

本篇论文共分6章,各章主要思路和内容是:

第一章 引言,主要介绍论文选题的背景、选题的意义,论文写作的方法和论文框架。

第二章 连锁经营的基本理论,介绍连锁经营的内涵、特征、类型及实质,说明发展连锁经营的优越性。

第三章 现代物流的配送体系,介绍配送的概念、类型,配送模式及其选择,以及配送中心相关概念、功能等。

第四章 连锁经营网络配送体系现代化的思路与对策,主要介绍配送中心对连锁经营的作用、国际先进物流配送体系的发展状况及我国连锁经营配送体系发展现状和不足,提出我国连锁经营配送体系现代化的对策。

第五章 案例-奥康集团的连锁经营配送体系,说明上述观点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图1-1是论文的主要框架。

 

图1-1 论文的主要框架

 

第二章 连锁经营的基本理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流通体制改革是至关重要的领域,现代经济就需要现代的流通体制。半个对世纪以来,许多国家致力于发展集中配送和连锁经 营的现代化流通体制,不但使消费者买到了物美价廉的商品,而且带动了规模生产和经济发展。现在,有些连锁企业已经发展到了空前的规模,如美国的沃尔玛就成 为全球500强的第二位,证明了这种流通经营方式的强大的生命力。连锁经营是现代化产业经济发展的产物,发展连锁经营是我国连锁经营业特别是国有商业的一 项重大改革。

第一节 连锁经营的内涵与特征

一、连锁经营的概念

(一)连锁经营的内涵

所谓“连锁经营”,是一种商业组织形式和经营制度,是由同一经营总部领导下的若干分支企业或店铺构成的联合体所进行的商业经营活动。

国际连锁业协会以及西方各国政府规定,以单一资本直接经营11个以上商店的零售业或饮食业的组织为连锁店。我国连锁经营协会1997年在《连锁店经营管理 规范意见》中规定:连锁店指经营同类商品,使用统一商号的若干门店,在同一总部的管理下,采取统一采购或授予特许权等方式,实现规模效益的经营组织形式。 连锁店应由10个以上门店组成,实行规范化管理,必须做到统一采购配送商品,统一经营管理规范,采购必须同销售分离,部分商品可根据物流合理和保质保鲜原 则由供应商直接送货到门(二)连锁店的组成

连锁店由总部、门店和配送中心组成。连锁店各组成部分职能介绍如表2-1:

表2-1连锁店各组成部分职能介绍

组成部门 重要性 职能

连锁店总部 连锁经营管理核心 采购配送、财务管理、质量管理、经营指导、市场调研、商品开发、促进销售、教养培训

配送中心 连锁店的物流机构 各门店所需商品的进货、库存、分货、加工、集配、运输、送货等任务

门店 连锁店的基础 按照总部指示和服务规范要求、承担日常销售业务

连锁店形象图如图2-1所示:

 图2-1连锁店形象图

二、连锁经营的基本特征

菲利普•科特勒在其著作《市场营销管理》中指出 :“公司连锁店比起独立商店有很多优势。由于规模大,因此可以大量进货,以便充分利用数量折扣和运输费用低等优势。连锁店能够雇佣优秀的管理人员,在销售 预测、存货控制、定价以及促销等方面制定科学的管理程序。”与传统的商业形式相比,连锁经营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一)组织形式的联合化和标准化

连锁企业是由一个总部和多个店铺构成的一个企业联合体系,这种联合是整体性、稳定性、全方位的联合。这一联合体系将向消费者提供标准化的商品和服务,而标 准化也正是连锁企业成功经营的基础之一。例如,全世界的麦当劳餐厅都有一个明显的金黄色M型的标志,店内的布局也基本一致,柜台高度统一为92厘米。在色 彩心理学中,黄色有提醒人们注意的效果;壁柜全部要与地面有一定的距离,这样便于打扫,保持卫生,给人视觉上的美感;不论高矮,人们在92厘米高的柜台前是最方便掏钱出来的。

(二)经营方式的一体化和专业化

连锁企业实行一体化的主要利益来源于对企业重要原料和重要市场的控制,在这种控制中企业能够获得经营的确定性,减少经营风险,同时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企业效益。

专业化是指连锁店的营运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进行专业化的分工,在分工的基础上实行集中管理,以便使连锁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快速反应,领先于对手。在高度专业化基础上的运营使连锁店获得了速度上的优势。

(三)管理方法的规范化和现代化

连锁店必须实行集中规范化的管理,连锁店总部是决策中心,各职能部门是执行中心,而分店是作业现场,配送中心是协调上述各部门的纽带,只有集中规范管理才能实现连锁店的协调运行。

现代化是连锁店在运营、决策方面的速度与效率的保证,这得益于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

第二节 连锁经营的类型与实质

一、连锁经营的类型

发展连锁店的方法,各国不尽相同,但从资产关系、经营管理体制方面划分,连锁经营主要有直营连锁、自由连锁、特许连锁三种类型。

(一)直营连锁

直营连锁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连锁形式,也是连锁经营的基本形态,又称为正规连锁、公司连锁,特指单一资本统一经营的连锁类型。直营连锁的连锁店的店铺都由 总部全资或控股开设,在总部的直接领导下统一经营。如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等。国际连锁商店协会规定:以单一资本直接经营11个以上商店的零售业或 饮食业组织为直营连锁。

直营连锁的本质特点可以归纳为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统一集中,即所有成员由总部集中领导,各成员店经理是雇员而不是所有者。直营连锁具有以下优点:有较强的议 价能力;具有一定的批发功能和多店铺销售的效率;有明确的管理和长期计划;便于计算机统计分析;具有广告优势。不足之处在于缺乏灵活性;限制了个人的独立 性;需要大量的投资支持。

(二)自由连锁

自由连锁又称自愿连锁,是由一个总部和多个加盟店结合而成的经济事业体。各加盟店是独立法人,只是在部分业务范围内合作经营。自由连锁保留了单个资本的所 以权,同时实现了联合经营。自由连锁在所有权和财务上是独立的,与总部没有隶属关系。只是在经营活动上与总部存在协商和服务的关系,统一订货和送货,统一 使用广告宣传,统一制定销售策略。自由连锁的特点是成员店所有权、经营权和财务核算都是独立的。其优点在于灵活性较强,各店自主性强,主动性高。但缺点是 统一性差,决策迟缓。

经营非常成功的自由连锁组织如果增强整个体系的统一化活动,并对新加入者征收加盟金,提供相应的特许权时,自由连锁就可以转化为特许连锁。

(三)特许连锁

特许连锁又称合同连锁,是总部和加盟店之间靠合同契约结合起来的一种形式,如肯德鸡、麦当劳等。加盟店是独立的法人。在与总部签订合同的同时取得使用总部 的商标、商号、经营技术及销售总部开发的商品的特许权,而经营权集中在总部。总部确定商品、价格、销售方式、广告、管理等一系列经营方式,加盟店必须按照 总部确定的方法方式经营以获得预期收益。在吸收分店的过程中,总店对分店的经营技术的转让是有偿的,通常包括以下几项:加盟费、特许金、供货加价、指导管 理费用,有的还包括保证金。

特许经营的特点是投资少,扩展快,对于分店则是可以降低风险,减少投资失败率。在现代的“打不胜它就加入它”的观念下,许多独立商会选择加盟来分享利益。

二、连锁经营的实质——规模经济理论

提到连锁经营,往往会涉及到规模经济理论。规模经济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和经营活动存在“不可分割性”,在一定条件下,企业的长期平均成本随着生产或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下降,就是规模经济。否则,就不是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

连锁经营是规模经济原理在流通领域的运用。这种经营方式的规模经济特征体现在随企业的连锁扩张,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经营成本不断降低,以此确立企业的规模经营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一)规模经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连锁经营企业一般都实行集中采购,分散销售的经营形式。大批量进货使连锁经营企业提高了自身讨价还价的能力,可以得到供应商较大的折扣,降低了原材料或商 品的进货成本。仓储、配送中心的统一送货,节省了连锁门店的库存面积,减少了占压资金,从而降低了销售成本。连锁经营企业分工细致,专业化程度高,劳动效 率高,节省了人力成本。由于店铺众多,连锁经营企业的广告宣传、促销手段效果明显,也节省了这方面的费用。(二)连锁经营实现网点布局

连锁经营企业一般拥有众多的门店,许多国家对连锁经营企业的界定通常在11家分店以上。一般来将,网点的多少能决定企业的实力、竞争力和辐射力,单体企业 很容易受到其他企业的冲击和影响,即使是大型百货公司也不例外。实行连锁经营,使企业既具有经营战略、网点布局的优势,又形成了目标一致,联合对外的竞争 优势,为此许多中小企业采取特许的方式加入连锁行列。

(三)规模经济赢得品牌效应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在全世界,各国零售企业名列前茅的均为大型连锁经营企业,如美国的沃尔玛,英国的马狮,德国的腾格尔曼,荷兰的阿侯德,日本的大容, 法国的家乐福等。这些企业的社会知名度高,容易受到社会和公众的关注和支持,形成品牌、名店的优势。另外,各国政府对连锁都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有助于企 业快速形成规模,通过资源共享,获得经济效益。

第三节 发展连锁经营的优越性

一、发展连锁经营的作用

连锁经营之所以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关键在于它具有其他商业形式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首先,连锁经营有利于促进社会化大生产。连锁店的大量进货,大量销售,缩短了流通时间,降低了生产费用,而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成本也会进一步下降。

其次,连锁经营有利于提高竞争力。连锁经营是通过零售职能和批发职能的统一创造规模效益。它把现代工业化生产的原理应用于商业,实现商业活动的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大批量的采购和专业化的销售,降低了进货价格,减少了资金的占用,大大降低了经营成本。

第三,连锁店在经营战略、产品营销、企业形象设计、信息处理等方面都有专业人员负责,不仅提高了各个分店的经营管理水平,而且也促进了各店铺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第四,连锁经营有利于提高零售业组织化程度,有利于连锁商业的现代化。连锁经营把众多小规模、分散的零售企业组织起来,使之整体化、专业化,有利于采取和推广现代流通技术和先进管理方法,提高流通效益。

二、发展连锁经营的指导意义

在我国发展连锁经营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首先,发展连锁经营有利于我国流通产业现代化。

其次,发展连锁经营有利于加快国有商业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

第三,发展连锁经营有利于指导消费、指导生产,优胜劣汰,保护消费者利益。

第四,发展连锁经营有利于增加社会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稳定社会秩序。

第五,发展连锁经营有利于参与国际贸易,开拓国际市场。

我国商业要跨出国门、走向世界,必须采取连锁化、集团化的方式,增强自身的实力,才能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际市场。

  第三章 现代物流的配送体系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物流的地位和作用,显得比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配送是一项特殊、综合性的物流运动,其运行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历史背 景,传统的作坊式营销方式以及分散、低效、高耗的物流形式,必然导致流通成本居高不下。例如,我国2000年全社会流通费用为17780亿元,约占GDP 的20%,如果社会流通成本降低一个百分点就可以节约资金178.8亿元。如此诱人的发展前景,确实是企业的第三利润的源泉。当今世界没有哪家企业不关注 成本控制、经营效率、改善顾客服务。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一个高效率的物流配送系统基础之上的。在市场经济体系中,物流配送如同人的血管,把国民经济各个部 分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第一节 配送的概念与类型

配送是现代物流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物流思想的综合产物。它与人们所熟知的“送货”有着本质的区别。现代企业界普遍认为,配送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给企业创造出更高的效益,是企业增强自身竞争的重要手段。

一、配送的概念

配送的概念原本是从日语中直接引用的,用最通俗的话说就是既配又送,即按照用户的订货要求,在物流结点进行分货、配货工作并将配好之货送交收货人。目前, 较为权威、科学、全面的定义为:配送是整个物流过程的一部分,包括输送、送达、验货等以进货上门为目的的商业活动,它是商流与物流紧密结合的一种综合的、 特殊的环节,同时也是物流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所以,配送活动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配送不仅仅是送货,它是配货、分货、送货等活动的有机结合体;配送的概念描述了接近用户资源配置的全过程;配送是一种专业化的分工方式,是大生产、专业化分工在流通领域的体现。

二、配送的类型

在长期的实践中,配送以不同的运作特点和方式满足不同顾客的要求,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配送类型。这些配送类型是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划分的,表3-1简要地说明了各配送类型及其特点。

 

表3-1配送的类型和特点

配送的分类标准 配送的类型 各类型的特点

配送机构 配送中心配送 专业性强,和顾客有固定的配送关系,一般实现计划配送

 商店配送 这种配送形式的组织者是商业或物资的门市网点,规模不大,但经营品种比较齐全

 仓库配送 一般以仓库为结点进行配送

 生产企业配送 组织者是生产企业,可直接从本企业进行配送

配送商品种类和数量 少品种大批量配送 配送量大,商品品种较少,配送较稳定

 多品种少批量配送 按照用户差异化的要求,配送作业水平要求高

 配套配送 将装配的各种零配件、部件、成套设备定时送达企业,易于企业组装生产

配送时间和数量 定时配送 配送方式时间固定,易于安排工作计划

 定量配送 按照规定的批量,在一个指定的时间范围内进行配送

 定时定量配送 适合生产和销售稳定、产品批量较大的生产制造企业或大型连锁商场商品配送

 定时定路线配送 一般由客户事先提出商品需求计划,适合消费者集中的地区

 即使配送 配送速度和时间要求严格,有望实现准时制生产和经营

配送组织的经济功能 销售配送 配送企业一般是销售型企业,供给配送 是用户或用户集团为自己的供应需求所采取的配送,在连锁业中较频繁

 销售-供给一体化配送 连锁经营中最重要配送形式,有利于保持流通渠道的畅通

 代存代供配送 经常发生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并与经营权是分离的

配送企业的专业化程度 综合配送 一般在性状相同或相近的不同类产品进行配送

 专业配送 根据专业的共同要求优化配送设施,适应性强

第二节 配送模式及其选择

配送是物流过程的终端环节,从物流本身的运作规律来看,尽管各类配送服务作业的内容是一致的,但由于物流运作组织的主体和服务对象不同,也就是说,配送所 服务的企业性质、使命与目标不同,其配送运行的方式就完全不一样。因此,就产生了不同的配送运行模式。根据目前配送运行的情况,可将配送活动的组织与运行 分为企业自营、厂商共同配送、第三方配送三种基本模式。

一、自营配送模式

企业自营配送是工商企业为了保证生产或销售的需要,独自出资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系统,对本企业所生产或销售的产品进行配送活动。其配送活动根据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一般分两个方面。

(一)企业的分销配送

企业的分销配送根据其服务的对象又可分为企业对企业的分销配送和企业对消费者的配送两种形式。

1.企业对企业的分销配送

这种配送活动发生在完全独立的企业与企业主体之间,基本上是属于社会开放系统的企业之间的配送供给与配送需求。企业对企业的配送,配送量大,渠道稳定,物品标准化,在地方性较强的产品生产企业种应用较多。

2.企业对消费者的分销配送

企业对消费者的分销配送主要是指商业零售企业对消费者的配送。这种配送是在社会大的开放系统中运行,其运行难度比较大,另外消费者的需求数量小,地点分散,配送成本相对较高。一般超市配送有兼营配送形式和专营配送形式。

(二)企业内部供应配送

集团系统内部供应配送是为了保证企业的生产或销售供给,所建立的企业内部配送机制,其实质是企业集团、大资本集团、零售商集团等的内部共同配送。3-1图就是企业集团的系统内部供应配送。

 

图3-1企业集团的系统内部供应配送

二、共同配送模式

共同配送是企业追求配送合理化,经长期的发展和探索优化出的一种配送形式,也是现代社会中采用较广泛、影响面较大的一种配送模式。其定义概括如下:共同配 送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有配送业务的企业相互合作对多个用户共同开展配送活动的一种物流模式。一般采取由生产、批发或零售、连锁企业共建一家配送中心来承担 他们的配送业务,以获取物流集约化规模效益,从而解决个别配送的效率低下问题。

共同配送具体有四种模式,主要模式为系统优化型的共同配送。它有一个专业物流配送企业综合各家用户的要求,对各个用户统筹安排,在配送时间、数量、次数、 路线等方面做出系统最优的安排,在用户可以接受的前提下,全面规划、合理计划的进行配送。如3-2图所示。另外,共同配送模式还有车辆利用型共同配送、接 货场地共享型共同配送和配送中心、配送机械等设施利用型共同配送等,这里就不作详细的描述。

 

图3-2系统优化型的共同配送

三、第三方配送模式

第三方物流,也叫物流服务提供者,是世界上发达国家广泛流行的物流新概念,是指专门从事商品运输、库存保管、订单处理、流通加工、包装、配送、物流信息管 理等物流活动的社会化的物流系统。它依据第一方(供应商)或第二方(需求者)签订的合同,以最低的物流成本,快速、安全、准确地为客户在特定的时间段,按 特定的价格提供个性化的物流系列服务。所以,第三方物流配送有以下几种运作模式。

(一)企业销售配送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

这种模式是工商企业将其销售物流业务外包给独立核算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或配送中心运作,企业采购供应物流配送业务仍由企业供应物流管理部门承担。其销售物流配送图如图3-3:

 图3-3企业销售物流配送第三方运作模式

(二)企业供应配送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

这种配送组织管理方式,是由社会物流服务商对某一企业或者若干企业的供应需求实行统一订货、集中库存、准时配送或采用代存代供等其他配送服务的方式。可以 按照用户的要求实现以下三种形式:第一种,门到门供应配送,即由配送企业将用户供应需求配送到用户门口;第二种,门对库供应配送,由配送企业将用户供应需 求直接送到企业内部各个环节的仓库;第三种,门到线供应配送,将用户的供应需求直接送到生产线上。显然,这种配送可以实现企业的零库存,大大降低了企业的 生产成本。

(三)供应销售物流一体化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

第三方物流在完成物流服务企业销售配送的同时,又承担用户物资商品内部供应的职能,也就是说,第三方物流既是用户企业产品销售的物流服务者,又是用户企业 的物资商品供应人。这种配送模式,不仅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物流供需关系,而且更有利于工商企业专注于生产销售等核心业务的发展。同时,长期稳定的物流供 需关系,有利于实现物流配送业务的配送中心化、配送作业的计划化和配送手段的现代化。从而保持物流渠道的畅通稳定和物流配送运作的高效率、高效益、低成 本。

第三节 配送中心概述

前面章节已提到,连锁店的三大组成部分:连锁店总部,配送中心,门店。配送中心是连锁店发展必须的物流中心,是专门从事货物配送活动的流通企业,经营规模较大,专业化、现代化程度高,设备和设施比较齐全,货物配送能力强。所以这节再详细论述一下。

一、配送中心的定义

配送中心是从事货物配备(集货、加工、分货、拣选、配货)和组织对用户的送货,以高水平实现销售或供应的现代流通设施。它是一种末端物流的结点设施,通过有效的组织配货和送货,使资源的最终端配置得以完成。

二、配送中心的功能

(一)存储功能

通常配送中心都建有现代化的仓储设施,存储一定量的商品,形成对配送的资源保证。

(二)分拣功能

配送中心必须采取适当的方式对组织来的货物进行分拣,然后按照配送计划组织配送和分装,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三)集散功能

配送中心可以把各个用户所需要的多种货物有效的组合或装配在一起,形成经济、合理的批量,来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的商品流通。

(四)衔接功能

通过储存和发散货物功能的发挥,体现出配送中心其衔接生产与消费、供应与需求的功能,使供需双方实现了无缝连接。

(五)流通加工功能

通过按照客户的要求,开展配送加工,可以使配送的效率和满意程度大大提高。

(六)信息处理功能

配送中心连接着物流干线和配送,直接连接产品的供需双方,因而不仅是实物的连接,更是信息的传递和处理,包括在配送中心的信息生成和交换。

三、配送中心的作业流程

 图3-4配送中心的一般作业流程图

四、配送中心的作用

现代物流活动中,配送中心的作用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供货适应市场需求变化。

(二)经济高效的组织储运。

(三)提供优质的保管、包装、加工、配送、信息服务。

(四)促进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

(五)是连锁店的经营活动所必需的。它可以帮助连锁店实现配送作业的经济规模,使流通费用降低;减少分店库存,加快商品周转,促进业务的发展和扩张。

  第四章 连锁经营网络配送体系现代化的思路与对策

根据商务部商业改革发展司和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调查统计,2006年“中国连锁经营100强”销售规模达到8552亿元,同比增长25%,大大高于社会消 费品零售总额13.7%的增幅。门店总数达到69100个,同比增长57%,剔除个别企业超常规发展因素,调整后门店总数增长26%,与销售规模增幅基本 持平。营业总面积达517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6%。员工人数达204万人,同比增长31%。继2005年“连锁100强” 总销售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首次突破10%(达到10.5%)后,2006年进一步提高到11.2%。看到我国连锁业取得的成绩的同时,也该看 到我们连锁业发展的地区不平衡性,看到制约我国连锁经营业发展的瓶颈。物流配送在多数连锁经营企业还很不成熟,配送中心的建设明显落后于连锁经营的发展, 这也影响了连锁经营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节 配送中心对连锁经营的作用

配送中心在一般物流系统中有很重要的意义,对连锁经营企业而言,更是具有核心地位,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一、配送中心有力地支持了市场营销体系

配送中心从事的是物流活动,是为经销服务的一种活动。配送中心的设置,强化了商品的生产与消费、进货与销售之间的协调能力;就配送中心来说,作为物流的一 个重要内容是生产营销系统的延伸。如在向门店供货时,可进行小批量的商品包装、装卸和发运,使得配送中心如同生产过程的延伸;同时,配送中心的多种活动都 以满足门店需求为目标,体现了物流活动的内涵,在某种意义上支持了市场营销活动。

配送中心不是以储存为目的的,然而,配送中心保持一定的库存,起到了蓄水池的作用。特别是对国庆节、春节等销售量比平日成倍增加的销售高峰期间,配送中心 的库存对确保销售,起到了有力的支撑。配送中心以集中的库存形式取代以往一家一户的库存结构方式,这种集中库存比起传统的“前店后库”,大大降低了库存总 量,增加了供销的调控能力。

二、配送中心是连锁的信息中枢

配送中心接受连锁商店通过信息网发来的订货单,据此编制订购、拣选作业流程表,由自动拣货系统按单拣选配送;由计算机系统编制合理的配送计划,确保一定的 商品及时按量送达分店;同时,还可以将零售店的订货信息及配送中心的库存情况,及时反馈给生产厂。例如,深圳沃尔玛店为了保证与总部的联系,一次投入了 7 亿美元买下 2 个卫星频道,只要收银小姐一按电钮,信息便通过商用卫星送到配送中心,同时,还可以把该从哪里给深圳店补货,下次采用何种营销手段等信息,按总部要求下达 到商店,配送中心就成了连锁企业的信息中转站。

三、配送中心实现了物流的系统化和规模经济的有机结合

物流系统化是指把物流的各种环节视为一个大系统,进行整体设计和管理,以最佳的结构,最好的配合,充分发挥其系统功能的效率,实现整体的物流合理化。这一方面可以具体参照第三章第三节配送中心的功能这一具体章节。

四、配送中心因拥有大型专业设备而体现专营供货的经济性

配送中心配置了专用运输车,自动高速分拣设备、专业仓库、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其高效运作能满足消费者对商品的鲜度、温度、质量保持等多方要求,并使物流效率大幅度提高,人工成本大量节约,从而实现连锁经营中的物流规模经济。

五、配送中心对各分店实现“零库存”起到关键的作用

由于各连锁分店的主要任务是现场销售,在场地安排上,营业场所面积要占70%,用于储存的场次不会太大,而建立在大量采购、快速分拣、加工、配货、快捷运 输基础上的连锁配送系统,辅以信息系统对各分店销售库存信息的准确及时反馈,能够解决什么时候送,送多少最好的问题,从而能够使各分店不需自设仓库,实现 “零库存”。这样,整个集团就可以大量节约库存成本,通过分店的专业化销售而提高效率。

六、配送中心完善了连锁经营体系

由于配送中心为门店的销售活动创造了种种优势,从而使整个连锁经营体系的成本大大下降,成为零售业中的一种有竞争力的零售经营形式。配送中心对于整个连锁 经营体系的作用表现在:第一,统一进货,有利于严把质量关;第二,加速商品周转、减少商品损耗、降低流通费用;第三,扩大配送中心的拆零、分拣能力,改善 门店的存货水平,有利于实现零星商品无库存、少库存经营;第四,保证门店管理逐步向“只管销售”方向发展。“企业经营决策权向总部集中,物流活动向配送中 心转移”,这是连锁超市成功的关键之一。例如,流通加工可减轻门店的工作量;拆零作业有利于商场增加销售商品的品种数。

所以,配送中心在连锁集团内有不可缺少的地位,它以自身的合成效应去支持实现连锁的规模效应,因此,要实现连锁经营的规模经济,配送中心是不可少的。

第二节 国外发达国家配送体系的发展思路

配送最早出现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增加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这种先进的物流方式逐步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推行起来。在发达国家,配送发展良好、迅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这也是对我们的提示。一、配送的规模日趋扩大,配送中心的数量明显增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品产量及消费量的急剧增长,在发达国家,配送的规模及其范围也在同步扩大。据统计,在许多产品的供货总量中,通过配送方式到达经营者的 比例高达50-90%,与此同时,配送的品种也不断的增加。从配送的活动范围来看,随着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一些发达国家的配送服务已经延伸到 了省际和国际。如荷兰的国际物流中心,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将货物送到欧盟成员国的用户手中,使得配送活动超越了城市和地区的界限。发达国家配送规模日益扩 大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配送中心的数量明显增多。据统计,到1999年,日本在各大城市建立的配送中心以近30个,仅在东京,就有五个配送中心。美国的配送 中心数量达到数万家,仅共用型配送中心就有250家。

二、配送技术和设备更加先进

由于发达国家物流设备的更新周期比较短,因此,其配送技术和设备非常先进。目前,在发达国家配送业务中主要采用的新技术有:条行码标识技术、自动存货和补 货技术、自动分拣技术等,其设备的选用尽可能考虑到建设自动仓库的要求,具有蓄电池叉车,机械化或半自动设备,高架仓库增加堆垛高度,扩大发展站台等。同 时,发达国家的很多配送中心建立了自动化的配送系统,包括由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处理系统和数控分拣系统等,大大提高了配送的效率。

三、配送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向用户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服务才能立足。因此,发达国家的一些配送中心都把提高配送服务质量视为发展配送业务的重要手段, 有严格的规章制度,确保商品配送作业准确有序的进行,真正体现了优质服务。具体来将,要做到拣选配货准确无误;发货不出现错装;发货时间不能超过规定的期 限;发送的目的地准确无误;运输货物要保持货物的完整性,不得污损货物。

第三节 我国连锁经营配送体系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国外连锁巨头已大批登陆中国,这无疑预示着我国连锁企业发展不容乐观。与连锁企业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极不相称的是,我国连锁企业的物流配送体系建 设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现行的配送方式也相对落后,这已成为了我国连锁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总体说来,连锁经营企业物流配送发展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物流行业人才的缺乏和物流配送观念的落后

物流和配送方面的人才短缺,是连锁经营企业物流和配送发展的巨大障碍。国外物流和配送的教育培训系统非常发达,形成了比较合理的物流和配送人才的教育培训系统。在相当多的大学和学院中设置了物流管理专业,并广泛地为工商管理各 专业的学生开设物流课程,部分商业院校设置了物流方向的研究生课程和学位教育,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研究生教育系统;各国在物流行业协会的领导和倡导下,全面 开展了物流和配送的职业教育。我国在物流和配送方面的教育还很落后,虽然有一些高等院校设置了物流专业和课程,但为数较少;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更是缺乏。

二、连锁经营企业物流配送中心规模较小,统一配送率不高

配送中心只有形成规模,才能获得效益。我国连锁经营企业物流配送中心普遍规模较小,尚未形成规模优势,对于鲜活易腐商品、冷冻商品,分店不愿意统一配送, 多数采用直接送货上门的办法,不统一配送说明没有统一进货,而不统一进货则也就丧失了连锁经营的根基。绝大多数配送中心没有达到经济配送的规模,60%的 人员、大部分设施处于闲置状态,配送成本偏高。在电子商务普及的今天,大部分配送中心还不能满足顾客各种需求,同时配送成本高,造成送的越多损失越大。这 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三、连锁经营企业配送中心设施薄弱,功能不全,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

由于高科技的发展。国外配送中心普遍采用了机械化和自动化作业,装卸搬运由吊车、电动叉车和传送带完成;设有高层货架的立体仓库,使储存向空间延伸。美国 的立体仓库大部分都建有专业通讯网,货物的存取搬运都利用托盘、货架铲车和吊车;日本已呈现采用尖端物流技术的趋势,如电脑控制的机器人和搬运特殊物品的 机械手,高速分拣装置和特殊运货车辆等。而我国的大部分连锁商业目前尚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运输、通讯等手段都很落后,技术和设备都比较缺乏,经营效率 低、效益差,无法完成配送功能。

四、连锁经营企业物流配送管理手段落后

物流作业不规范,各种编码缺乏标准,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致使计算机的应用仅限于配送中心内部业务的管理。同时没有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不能对诸如货物 组配、运输车辆的送货路径等活动进行有效的决策管理。例如:在库房管理中,不仅出库、入库都依靠手工操作,工作量非常大,而且由于库存商品种类较多,没有 实施统一的条码管理,导致商品和货物的准确位置不能确定,因此无法进行有效的库区和库位管理。配送计划调度方面,由于没有良好的配送调度控制,作业执行得 不到有效地监控和跟踪,而且由于缺乏对运输车辆的管理,无法准确计算配送成本。

五、连锁经营企业对配送中心的认识不足

大多数连锁经营企业建立的配送中心与传统的零售店或仓库在功能、布局、作业流程方式,管理办法上无明显差别。配送中心只充当仓库和运输中转站的角色,甚至某些连锁经营企业将配送中心功能理解为“送货上门”。配送中心的各功能并未发挥出来。

第四节 连锁经营配送体系现代化的对策

目前,中国连锁企业的物流配送中心,一般都以原来的商品仓库、物流仓库、运输公司及批发站为基础,功能仅限于储存、保管、运输。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除政策 和传统观念的沉淀外,根本的原因是没有建立一个统一的物流配送管理系统来对企业及其供应链的资源按照供应链的战略进行统一分配,造成统一企业和供应链在物 流管理上的地区差别,无法在事实上对网络内的资源,按照供应链的战略目标统一规划和配置。所以建立科学的物流配送系统已成为连锁企业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