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徐志摩范文

时间:2023-04-01 17:25: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偶然徐志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徐志摩;偶然;张力结构;人生感叹

一、引言

徐志摩作为我国新月派代表诗人,“爱”、“自由”和“美”成为了他诗歌永恒的主题。美国和英国的留学经历,让他的诗歌受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擅长赞美大自然、歌颂爱情,其代表作有《沙扬娜拉》、《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等,很多作品都被初、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用。徐志摩的诗歌与他的爱情生活永远都无法分开,他对完美爱情的追求,导致他一生与三位女恨纠葛,特别是和林徽因的感情更是曲折微妙。《偶然》一诗是徐志摩写于20世纪20年代,1926年5月27日在《晨报诗镌》上发表。这首诗短短的两节结构巧妙、语言自然、意象精微,是徐志摩诗歌创造道路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二、张力结构在诗歌中的体现

诗歌只有短短的十句: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在徐志摩大量的经典名作中,很多人偏爱《偶然》,它表现了诗人对生命和生活的感悟,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这首诗歌的奥妙在于内部充满使人不能察觉的“张力结构”,主要表现在语言、结构、情感、意象等方面,表现出了诗人始终追求唯美的目标。徐志摩短暂一生无数的偶然和无奈,却始终没有改变诗人对爱、对自由和对美的追求,并把瞬间的感悟和体验凝聚在了这永不褪色的诗篇里。

1、结构完美

《偶然》是一首音韵起伏、节奏感强、画面具有流动感的结构完美的诗歌,强烈的动态格律对立统一,张力动态平衡,构成了新和谐的凝固效果,充分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特有的美感。徐志摩的学生卞之琳说:“《偶然》这首诗在徐志摩老师诗中是在形式上最完美的一首”。在对徐志摩诗歌的演绎时,主要通过抑扬顿挫的节奏和变化的音韵来表现出诗行的参差不齐,类似起伏的音乐,富有流动美,体现着“一唱三叹”的回环感。《偶然》这首诗歌采用的是三行韵,音韵委婉,浅唱低吟;奔放高昂,激情无限。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音韵交替起伏,抑扬顿挫,使诗行整饬有变,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充分的展现了《偶然》一诗的音乐美和节奏美。

2、意象精美

意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是诗人的主观感受。徐志摩诗歌中的意象选取得奇巧而又贴切,每一个意象都展示了诗人了情感渗透和精神品质。有的研究学者认为,《偶然》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的很淡,飘忽无迹;把火热的生命力都化作轻烟。这种看法其实只是停留在了表面,《偶然》是深层信息其实传达了一种飘逸、轻淡的人生失落感,是诗人灵魂瞬间弹出的心音。在诗歌短短的两节中,徐志摩用单纯的意境,点化了一个朦胧、小巧、晶莹的世界。这些意蕴充分体现了诗人淡淡的伤感情怀、甜蜜而又忧伤的爱情、逍遥洒脱的性灵,这些都寄托着诗人对纯美人生理想的追求。你与我、云与水、黑与光都在《偶然》一诗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动与静、甜蜜与忧伤对立统一,增强了诗内在的弹性,形成一个艺术渲染力强的诗美境界,让读者充分的体会到了清新明丽、逍遥易逝的生命追求,感受到了诗人的性情与品质。

3、情感活跃

有人说偶然是一个完全抽象化的时间词,其实偶然就是不期而遇。徐志摩在诗歌《偶然》中,表达了和“你”偶然相遇时的时间、地点、情景和心境等,使双方体会偶然的感悟和品位,如惊讶、悲凉、欢喜、热烈、哀叹等。在人生漫漫长路上,有多少偶然的交会,大街上的会心一笑,旅途中的三言两语,或许都是昙花一现,因此“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方向,偶然的相遇,又匆匆分别,永无再见的希望,这种无奈的失落感“记得也好,最好忘掉”。诗中“你”“我”的不确定性,使诗歌的情感活跃起伏,张力充沛,不同的读者产生不同的情感,给人以微妙细小的回味。

4、言简意赅

爱情可能是刹那间的情感波动,因为那回眸一笑偶然产生。人们中的偶然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感受,或感动、或惊喜、或哀伤、或热烈……体会生命中的偶然,感受那道不清、说不明的朦胧美好。一次次浪漫的邂逅,“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虽然说有永无再见的无奈失落感,但是这简单的词句表达出了偶然韵味深长的内涵。这短短的两节诗歌,让读者体会到了诗人言简意赅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感受到了徐志摩深厚的语文功底。就这样的一段小诗,一种情调就把读者内心最深处的情感挖掘出来,实在是令人感叹啊!

三、解读诗歌《偶然》,体会生命中的偶然与无奈

篇2

诗分成六小节去推演,每一小节的前三个诗行的诗句完全相同,都是“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是在梦中,”而每一小节中的第四个诗行,也就是最后的一个诗行,才是这首诗的发展主线。假如把六个小节中的第四个诗行的诗句串连起来,便能清晰地发现这一段初恋故事的演变。以下我们便用箭号将这六句诗句串连起来去看这个初恋故事的发展:

“在梦的轻波里依洄她的温存,我的迷醉甜美是梦里的光辉她的负心,我的伤悲在梦的悲哀里心碎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紧密地依循着此一发展线,我们便不难发现此诗是诗人徐志摩在诉说自己的初恋故事。这个初恋故事,如何由当初的相遇相识,发展至甜美的初恋,一直到对方的负心,让他初尝失恋的悲伤,他由英国返回中国奋斗争取了一年多,但林徽因选择了与梁思成赴美升学,这个决定,等于宣判了这个初恋故事的终结,在回天乏力下,诗人只能在梦的悲哀里心碎,最后是美梦的彻底破灭而生命暗淡无光,步步写来,真是悲伤已极!这便是这个初恋故事的概要。

落实到诗的本身,第一节的“在梦的轻波里依洄”,具体地是指徐志摩与林徽因的偶然相遇相识,而这个初遇让徐志摩对林徽因产生了不能自拔的感情,他,彻底地沉醉于这个似乎完全不真实的梦中,依洄荡漾在这美梦的柔波里,明确地言之,就是一见钟情!这个确定的时间与地点是1920年11月19日伦敦国际联盟协会的会议席上。徐志摩结束了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业后,他放弃了在美攻读博士,而计划横渡大西洋到英国剑桥从学于哲学家罗素。相对地,林徽因则是随同父亲林宗孟先生从中国乘船到英国,林先生在英国与欧洲各国考察欧洲议会政治,林徽因则在英国上中学。徐林二人的相遇相识并发生了初恋,后来徐志摩在1925年发表的《偶然》一诗便含蓄地讲述了这个故事。“云”是林徽因,“水”是徐志摩。云自在轻盈在空际上随风飘移,偶尔与地面上的一流涧水相遇,于是便产生了投影关系。云,她的明艳,点染了地面上卑微的流水的空灵,让他觉醒过来,“讶异”与“欢喜”,使静静的流水不期然地轻波起伏,迷失了自己,他完全被纷乱所占据,但同时他也找到了真正的自己,他如醉如痴,如梦如幻,于是他便依洄陶醉在梦的轻波里。事实上,这就是不折不扣的一见钟情!并且,在《偶然》一诗里更进一步把他们安排在茫茫的“黑夜的海上”,他们就正如方向不同的两艘船,各自奔赴着各自的人生的途程,但是,竟然相遇了,这个“交会时互放的光亮”虽然短暂,但毕竟擦出了生命的火花而相互地照亮了彼此!

篇3

瑶琴一曲寄深情,千古绝唱,述衷肠

琴徽断后因缘淡,曲终人散别欢颜

牵恨两三番,光阴等闲泪阑干

道不尽却是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是一个传奇女子。她美丽、高雅、精致。在男人眼里美得脱俗,灵巧而纯清。在女人眼里,她是被羡的对象,她的美似清泉,干净而透明,又像圆月,雅致而尊贵。难怪誉她为中国一代才女。

林徽因身份多重,既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又是作家,在中国古典建筑行业取得巨大的学术成就。在美术方面也是成绩斐然:第一她参与国徽设计。第二她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她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但这些相对文学,似乎鲜为人知。或许,专业理论知识总是深奥难懂的,散文、诗歌、小说、剧本、书信这些文字游戏,对她这样伶俐的人来说,也是信手拈来。普通人的情感,普通人的故事,被她用诗情画意打动人心。

我一直觉得,很多才女之所以能成为才女,除了她们的超越常人的心智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客观因素,那就是她们都经历过一些貌似平淡而不平常的事情。这些精彩虽然无法原音重现,而那敏锐文人嗅到特别的气息,用圆润的笔重续梦的温柔,断续的片段也在编制巧妙的串连下魔幻般的转为电影,成为了传奇。

16岁的的林徽因游历欧洲,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游学的徐志摩。花季少女很快被知识渊博、风雅俊朗的徐志摩所吸引。不经意间,情窦初开。同样的,徐志摩也被这个可爱而单纯的美丽女孩所占据整个心间,尽管,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爱情的魔力不可抗拒,很快,这两位才情横溢的青年热烈地相恋了,林徽因深切的爱着徐志摩,却总挥不去徐志摩的妻子张幼仪的影子,在经过痛苦的思索与挣扎后,与志摩不辞而别。而她的真诚与善良更让徐志摩不舍,于是他匆匆的为她写下了那首《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故事到这,似乎是嘎然而止,一切结束了,他们都没有为短暂的激情迷失方向。各自来去的路,早已准备好,从此便互不打扰。徐志摩用偶然开始,亦用偶然结束。来匆匆,去匆匆。虽然他们也曾相逢。也许至此这爱一切随风。这偶然的事便从此成终。但女人到底是敏感的,尤其是在热恋里会写诗的女人,更感性。林徽因走了,她的离开,正如她轻轻的来,又轻轻的去。唯一不同的是她带走了那片云彩却挥不去这爱的忆念。于是她提笔写下他们的经典,爱的赞颂《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多美的句,多真的情。他们把爱的芬芳留在字里行间。

林徽因的特别,是她不仅拥有文学家的浪漫情怀,还有诗人稀有的清醒冷清。所以她能阴阳并合,以柔克刚,以刚制柔。把严谨的逻辑条理与委婉的细腻心思融会贯通。她奔泻而跃的情感即便并着一股哀怨,如小河、大河般一发不可收拾的的汇向无边的大海,不论它怎么冲急,怎样盘旋,也不会全然废弛的造成眼泪。所以,在林徽因经过一番理性的考虑下,同意了父亲为她定的那桩婚事,嫁给著名学者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在婚后,夫妻二人游学欧美,主攻建筑设计,全心铺于他们所热爱的建筑事业。尽管,他们夫唱妇随,貌似完美牵手的呈现了那常人看不懂的建筑学的论文。(《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徵》、《平郊建筑杂录》、《晋汾古建筑调查纪略》)但我却觉得,林徽因的婚姻只是她逃避情感风浪的一叶扁舟。停泊在港湾的甜蜜,还是她记忆深处最初的涟漪。于是,同为女人的我,用旁观者的好奇一瞥她清爽的文字:沉在记忆水底的倒影是她的柔韧身影,通体透明的智慧辉映着夕阳灿烂而惊艳的幻影。她含蓄的静静的坐在那里,当落日的余光减隐,静沉的默啜着淡淡的香茶。望着窗外渐飞的柳絮,眼眸里掠过一丝无人察觉的惊奇,然后,她又静静的坐在那里,没有翘首相盼,只是孤单的享受夜幕来临前静默的光影。

在林徽因浪漫诗国里,我偏爱她的《人生》,在诗的意境我仿佛看见这个传奇女子平淡而渐曲的一生。在起起落落的后,我隐约见她执其之手,从遥远的湖边地缓缓而来,微笑的眼然带着矜持的缄默:人生/你是一支曲子/我是歌唱的/你是河流/我是条船/一片小白帆/我是个行旅者的时候/你/田野/山林/峰峦/无论怎样/颠倒密切中牵连着/你和我/我永从你中间经过/我生存/你是我生存的河道/理由同力量/你的存在/则是我胸前心跳里/五色的绚彩/但我们彼此交错/并未彼此留难…………现在我死了/你/我把你再交给他人负担!这人生多坦实,这爱多深切。有时候,我便猜想,林徽因生命里的那三个男人,一个是在专业领域的顶尖建筑大师梁思成,一个是总所周知的浪漫诗人徐志摩,还后一个学界泰斗,有着超越柏拉图精神而为她终身不娶的哲学家金岳霖。爱她最深是谁?思来想去,应该是金岳霖吧,这位毕业于清华学校才子为她而终生未娶。可见,那爱的博大,据说金岳霖因对林徽因人品才华赞羡至极,而生爱意;林徽因也对他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而金岳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用超越柏拉图的精神爱了林徽因一生。我想林徽因若不是有着超凡的理智和端正闲雅的大家闺秀气质,怕是有陆小曼三分之一的出格,她又会是什么样的女子?但有一点我敢肯定,她一定不是梁思成的贤内助,也成不了金岳霖眼中的维拉斯。所以,林徽因聪明的用建筑逻辑抽身绝望的情感,借用婉转的笔调展开文学情怀。她将现实与理想分开。却在理想国度里真诚期望着,拖延理智,继续片刻的短暂,寄希望于纯情的情感。

篇4

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创造了其诗歌特有时空美,为我们营造了一种令人心醉意境美。如徐志摩那首《沪杭车中》: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艳色田野,艳色秋景,梦境似分明,模糊,消隐,——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催老了秋容,催老了人生!在这首诗中,徐志摩连用了九个名词:烟、山、云、影、水、桥、橹声、松、竹、红叶,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景物,以概括而巧妙艺术构思组成了一幅江南秋色图——“实境”和“形”,而“虚境”和“神”——则是光阴易逝、人生易老感叹,这一声感叹就是通过作者眼中飞逝而过景物,通过“匆匆匆!催催催!”两组拟声词,这逼人惊醒声音;通过梦境中大自然由分明而“模糊,消隐”,这原本浑然一体却被切割成零碎片断;通过车轮这一富于流动意象烘托出来。

诗中描写景物九个名词正是九个自然意象,每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感悟时间流逝痛苦。它们有机地组成了密集意象群,用典型意象与意象叠加方式,渲染了一种车窗外景物匆匆而过氛围,并借此来体现作者感叹人生时光飞逝一种忧伤心境。这种看似简单意象组合,却出人意料地产生可强烈艺术感染力。再如徐志摩那首最著名作品《再别康桥》:轻轻我走了,正如我轻轻来;我轻轻招手,作别西天云彩。

……作品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实写作者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情景,却在悄无声息中透露了难分难舍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节奏,哄托出了作者缓步飘然而去形象。第二至第六节,用披着夕照金柳,软泥上青荇,树荫下水潭,以及“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康桥”四个叠句,来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意境。最后一节则又以三个“悄悄”与首阙回环对应。这七节诗意境鲜明,富有所有,流动画面美,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画面。这些画面有是从视觉上感受,有是从触觉上感受,而作者正是将自己所感受到景物用多角度方式,用一系列动作性很强词语将其描绘出来,便在我们展开了一种动态、立体画面。这首诗虽是一首离别诗但却构思新颖,不落俗套。

首先是将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西边云彩”转移,给人清新飘逸之感;其次是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寂静环境,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气氛;第三,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物,这种独具特色意象选择,为我们营造出一种清新感。第四,诗中大量拟人、比喻、象征手法,把那些无情草木变得不仅情意淳厚而且具有灵心慧性,例如:将“河畔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新娘”,使无生命景语,化作有生命活物,使诗人与客观物象完全融为了一体。“波光里艳影,在我心头荡漾”——突出了“我中有景”;而“在康河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小草!”——恰恰又展现了“景中有我”,此时诗人情意已完全融于康桥景致之中,而在客观景物背后涌动着则是诗人情感潜流。

全诗语句舒缓轻柔、淡雅清丽,为我们呈现出梦幻般意境。诗人似乎是以康桥美景为线索,来抒发自己对康桥依依惜别深情,但实际上却是借此情此景来抒发自己内心感慨:在历经了生活磨难,尝尽了情感风霜之后,内心深处涌动难以割舍情感、心口隐隐美丽伤痛,都可以在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中得到解脱。当然这种感慨是与他人生理想分不开。他认为生活是痛苦,只有自然是纯洁,要救治这个社会和人们,最好办法是回归自然单纯,而“康桥世界”恰恰正是他心灵深处“自然保护区”。“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和借物言志是诗歌主要抒情方式,在徐志摩诗歌中,还有很多作品都是以借景借物来抒发自己情感。例如:作者在《雪花快乐》中以“雪花”;在《为寻一颗明星》中以“明星”来抒发自己对人生理想热烈追求。

所以要真切地感悟徐志摩诗歌中意境,最基本途径就是要由外而内地透过景、物去把握其最真实情感。

二、从心理时空情感性与超越性来把握徐志摩诗歌中意境心理时空又叫主观时空,是诗人心灵意识化。情感性是指艺术时空表现出诗人审美情感,而情感是诗歌创作中最活跃心理因素,没有情感,就不会有诗歌;同时情感也是诗人在创作时前提和基础,诗歌中语句都是围绕诗人情感而展开,情感在诗中起着支配作用。诗歌中情感只有在诗歌时空压缩、延伸和幻化中被表现最为强烈。时空在诗歌中有时可以被诗人压缩,有时也可以被延伸,如徐志摩诗歌《生活》:阴沉,黑暗,毒蛇似蜿蜒,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一度陷入,你只可向前,……诗中“生活”在一开始就被诗人压缩并丑化为“一条甬道”。

它不仅狭窄,而且阴沉、黑暗,连一点光明和希望都没有,更甚者是它还象“毒蛇似蜿蜒”曲折、险恶、恐惧。而在这压缩时空里,“人”还要在“生活”“甬道”中经受痛苦绝望煎熬。随后诗人又写道:手扪索着冷壁粘潮,在妖魔脏腑内挣扎,头顶不见一线天光这是诗人在将“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这一意象进行时空压缩后又将“甬道”感受拓展开来,使之具体化、形象化。而正是这些具体、形象感受延伸出了诗人对“生活”一种感悟:这魂魄,在恐怖压迫下除了消灭更有什么愿望?这句无可奈何反问,体现出诗人主动放弃生活生活态度。这首诗很短,却极富有感染力,诗中,诗人把“生活”比喻成“甬道”,然后以这一意象为出发点,把各种丰富人生经验压缩为“阴沉,黑暗,毒蛇”这些生动艺术形象,而“冷壁”、“妖魔”、“天光”等意象则是具体揭示“甬道”特征,这些意象独立看并无什么更深意义,但在“生活”如“甬道”这一大背景下将其组合起来,就强化了作品对“生活”否定性质。而诗人也就通过时空压缩和延伸作用力,为我们展现出一个完整精美艺术世界。

时空在诗歌中还常常被诗人幻化。如徐志摩《黄鹂》中第二节:“等候它唱,我们静着望,/怕惊了它。但它一展翅,/冲破浓密,化一朵彩云;/它飞了,不见了,没了/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热情。”这几句即是黄鹂展翅飞翔绝妙写照,也诗人思想感情流露:他感叹春光、火焰,热情,一闪即逝,而那只展翅飞走黄鹂也象征着他那远去“爱、自由,美”理想;可他却只能无奈地观望,那年青时一腔热情也被那只远去黄鹂鸟带得杳无踪迹了。诗歌这种时空压缩、延伸乃至被幻化,都是因为诗歌情感在其中起了支配作用,同时也反映了情感在诗歌时空中运动状态。

而徐志摩诗歌独特艺术魅力正是缘于他“缘情造文”,用“心”沟通,因此要把握其诗歌意境从心理时空情感性来着手也是非常必要。超越性是指诗歌时空对现实时空反映具有虚幻性、能动性和自由性,诗歌时空常常超越了客观实际可能性。诗歌时空对现实时空必须有所突破和超越,没有对现实时空超越就不会有诗歌时空。超越性是诗歌时空最重要特性。这种超越性同时也反映着诗歌时空情感性。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往往采用浓缩、变形、暗示、巧合等手段对现实时空加工改造,通过“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想像活动,冲破和打碎现实时空局限和束缚,使之满足抒情言志需要,满足对时空无限性追求。徐志摩诗歌长于想象,善用比拟。

《起造一座墙》写在热恋中人希望对方:“……有纯钢似强,/在这流动生里起造一座墙;/任凭秋风吹尽满园黄叶,/任凭白蚁蛀烂千年画壁;/就使有一天霹雳震翻了宇宙,/也震不翻你我‘爱墙’内自由!”在这里徐志摩运用了三组不同意象构成一个层层深化语意序列,将他追求坚贞爱情,追求自由人生情感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仔细品味作品,我们可以感觉到诗歌时空已随着诗人意识流动而转移了,他仅用一了句“在这流动生里起造一座墙”就突破和超越了现实时空束缚,为自己情感插上了想象翅膀。再如徐志摩另一个作品《为寻一个明星》,这是一个表现与外部现实中黑暗、庸俗和守旧生活世界相对抗作品,这类作品在大多数诗人笔下都是从广阔生存现实和社会经验意识中进行描述,这是一种只重视内容形态而忽视美感创作方式。

而徐志摩这首诗却没有直接地表述我们这个生存世界实在内容,而是通过探索语言所支配整个感觉领域:既包容、又超越,从而最终以一个独立艺术与美学秩序呈现在人们面前:拐腿瞎马、骑手、明星、荒野、天空、黑暗,这些具体意象全不是指向现实生活内容,诗人只是借用了一些非诗性言语,却把握住了词语功能生长性,到达了通常文字难以达到境界,让我们体会到了灵魂悲凉和诗人美丽挣扎。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已经从个别经验里飞腾、超越出来了。

超越性在徐志摩诗歌中比比皆是,充分显示了他不凡艺术才华和感悟力。同时也为我们从心理时空情感性与超越性来把握其诗歌中意境找到了切入点。

三、从词语自身空间来感悟徐志摩诗歌中意境词语自身也存在着空间,词与词不同组合,其实就体现了词语在不同条件下空间状态。而词语中包含句与句之间相互对立背向而驰关系所产生独特“张力”,能更好地渲染诗歌意境。所谓“张力”通俗点说,可看作是在整体诗歌有机体中却共存着互相矛盾、背向而驰辨证关系。

一首诗歌,总体上必须是有机,具备整体性,但内部却允许各种各样对立和共存,从而产生独特“张力”结构。充满“张力”诗歌,才能蕴含深刻、耐人咀嚼、回味无穷。因为只有这样诗歌才不是静止,而是“寓动于静”。如徐志摩作品《偶然》:我是天空里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海上,你有你,我有我,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光亮!诗中“你/我”就是一对“二项对立”,或是“偶尔投影在波心,”或是“相遇在海上,”都是人生旅途中擦肩而过匆匆过客;“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都以“二元对立”式情感态度及词语上“矛盾修辞法”而呈现出充足“张力”。

尤其是“你有你,我有我、方向”这一句,“你”、“我”因各有自己方向在茫茫人海中偶然相遇,交会着放出光芒,但却擦肩而过,各奔自己方向。两个完全相异、背道而驰意向——“你有你”和“我有我”恰恰统一、包孕在同一个句子里,归结在同样字眼——“方向”上。其实纵观全诗,这种“张力”这种“背悖”早在诗题和文本之间就已体现了。

“偶然”是一个完全抽象化时间副词,在这个标题下写什么内容,应当说是自由随意,而作者在这抽象标题下,写是两件比较实在事情,一是天空里云偶尔投影在水里波心,二是“你”、“我”(都是象征性意象)相逢在海上。如果我们用“我和你”,“相遇”之类作标题,虽然未尝不可,但诗味当是相去甚远。若用“我和你”、“相遇”之类谁都能从诗歌中概括出来相当实际词作标题,这抽象和具象之间张力,自然就荡然无存了。

篇5

有两句话我们不应忽视,其对于我们把握《再别康桥》的情感指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1931年3月19日徐志摩在致陆小曼的信中说:“前三年……我决意去外国时是我最难受的表示。”

一是1928年9月徐志摩致恩厚之夫妇的信中说:“我这次故地重游,是带着再寻旧欢的痴想的。”

“去外国”是指1928年6月-11月徐志摩与王文伯经日本前往美欧的那次旅行。“故地重游”是指1928年秋天徐志摩曾专门回到康桥。是什么原因使诗人难受到要去外国才能解脱?解脱为何非要到故地――康桥“再寻旧欢”?

志摩的婚恋生活

徐志摩自己说过:“我这一生的周折,大都寻得出感情的线索”、“我是一个信仰感情的人,也许我自己天生就是一个感情性的人”。因此,了解徐志摩的婚恋生活,对理解《再别康桥》的感情指向至关重要。

在徐志摩短暂的34个春秋中,共有过两次婚姻:1915年10月与张幼仪的婚姻(1922年3月离婚)和后来与陆小曼的再婚。但是,令他一生苦苦思恋和追求的却不是以上两位女性,而是被称为“一代才女”、“美艳如花”的林徽因。

与陆小曼的婚姻生活。徐志摩置社会舆论和传统道德于不顾,以极大的气魄和勇气与陆小曼于1926年10月结婚,但不久就陷入了苦恼。因陆小曼仍积习难改,又与翁瑞午关系暧昧,而且染上了吸鸦片的嗜好,阴阳颠倒,百事不理。

1927年8月27日,徐志摩致陆小曼的信中说:“受朋友怜惜与照顾也得有个限度,否则便有界限不分明的危险……”这里暗指陆小曼与翁瑞午的交往,此时社会上已经对陆、翁的关系风言风语。

1928年春节前后,徐志摩在日记中写道:“受的出发点不定是身体,但爱到了身体就到了顶点。厌恶的出发点,也不定是身体,但厌恶到了身体也就厌恶到了顶点。最容易化最难化的是一样东西――女人的心。”1929年3月5日徐志摩致恩厚之的信中说:“上海生活味同嚼蜡,有时更是可恨可厌,但要拂袖他往,却是难于登天。”其中已流露出对陆小曼的厌烦,对爱情的失望、无奈。

1931年3月19日徐志摩致陆小曼的信中说:“前三年,你初沾上习的时候,我心里不知有几百个早晚,像有蟹在横爬,不提多么难受。”……

从以上徐志摩的话中可以看出,1928年出国之前,徐志摩的情绪坏到了极点,婚姻已出现了严重危机。朋友们都劝他暂时离开一段时间以摆脱恶劣的心境。“这次出国并无必要,可说纯粹是为了躲避家庭的烦恼。”曾在《追悼志摩》里说:“志摩最近几年的生活,他承认失败,他有一首《生活》的诗,诗的情调,暗惨得可怕。”

康桥之恋。1920年秋,为追求罗素足迹的徐志摩从美国来到伦敦,来到康桥。这期间他认识了林徽因。林徽因出身书香门第,其父林长民曾为段祺瑞政府的司法总长,也是位十足的书生逸士,曾写出了“万种风情无地着”的名句。林徽因自幼耳濡目染,并受到中西方文化的熏陶,既有中国传统女性的温柔韵致,又有西方女性的热情奔放。她的绝艳美貌和高雅气质令徐志摩一见倾心,林徽因对徐志摩也非常“喜欢和敬佩”。两人经常同游康河,欣赏两岸的美景,同听康桥的晚钟。“我到了那三环洞的桥上再停步/听你在这儿抱着我半暖的身体/悲声的叫我,亲我,摇我,咂我……”林徽因也在《无题》中隐约透露了当年他们的交往情景:“登上城楼,更听那一声钟响。”徐志摩越陷越深,日夜思念林徽因。他在给林徽因的情书中写道:“我爱你。自从我第一次到你家,你那样优雅、大方、亲切地接待我时,我的命运之神就在我耳畔大声叫着:就是她,你那另半个灵魂。”

但是,林长民并不愿意徐志摩成为自己的女婿,他更欣赏梁启超之子梁思成,林徽因也因“少年时代的家庭阴影梦魇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她深知母亲被冷淡的痛苦和‘家庭战争’的可怕。她知道如果自己接受徐志摩的爱情,离婚会让张幼仪陷入痛苦的深渊”。为了避开徐志摩,林长民于1921年10月突然携林徽因由英赴法,并旋即回国。这时的徐志摩已向张幼仪提出了离婚要求,并刚刚把她送往德国,尽管遭到了父亲徐申如的坚决反对,也遭到了恩师梁启超的训斥,但他毫不退缩,据理力争:“我将于茫茫人海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当他满怀欢喜之情来找林徽因时,她却突然离去,使徐志摩万分失望和痛苦,他也很快回国。

在康桥与林徽因从相识到相恋的日子,成为诗人一生最幸福最留恋的时光,这段刻骨铭心的爱,一直伴随着他,终生难忘。徐志摩一方面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开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一方面又说:“我友!知否你妙目――漆黑的/圆睛――放射的神辉,照彻了/我灵府的奥隐,忧如昏夜/行旅,骤得了明灯,刹那间/周遭转换,涌现了无量数理想的楼台……”(林徽因“眼睛乌黑明亮,顾盼生辉”)由此可见,徐志摩的眼与其说是康桥教睁开的,不如说与林徽因的康桥初恋使他开始了人生的觉醒,产生了追求和理想。从此,康桥成为他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抒发对那段恋情的留恋和伤感成为他诗文的一个重要内容。

他先后写了许多诗文,表达对林徽因的爱:1924年4月,发表《鬼话》,向世人公开表露他对林徽因的呼唤;1926年5月,发表著名的《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到你的波心”;1931年他又为林徽因写了《你去》,“更何况永远照彻我的心底,有那颗不夜的明珠,我爱你!”……就是诗人的去世,也与林徽因有关(1931年11月19日上午8时,徐志摩乘“济南号”飞往北平,10时10分,飞机到徐州机场卸装邮件时,他忽然感到头痛得要命,不想去北平,但一想到晚上要参加林徽因的一个演讲会,便忍痛继续飞行,下午2时左右,飞机在济南附近上空失事,诗人意外身亡)。

由此可见,康桥恋情在徐志摩心中占有多么重要的地位!

徐志摩康桥诗文对比。在诗人短暂的34岁生命中,先后三次到过康桥:1920年9月―1922年9月,第一次来到康桥,归国后写下了《康桥再会吧》、《康桥西野暮景》、《康河晚照即景》;1925年3月―7月,第二次来到康桥,归国后写了著名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6月―11月,第三次来到康桥,归国途中写下了《再别康桥》。

徐志摩的康桥诗文,大多描绘了康桥美丽的自然风光,抒发了依依惜别之情。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对比这些诗文,就会发现它们的明显差异。诗人第一次到康桥,是怀着找寻改造世界,实现自我价值的理想而来,充满自信,积极主动,因此诗歌主要赞美了康桥的自然风光和对自己的启迪之惠,充满感激与留恋之情,基调是深情的;第二次到康桥,是为了躲避与陆小曼恋爱而引起的风言风语和尴尬,因为“是临时逼出来的”,因此文章多是对康桥自然景色的描绘和赞美,笔调是亲切的、轻快的;《再别康桥》是在诗人感情出现严重的危机,怀着寻找旧欢痴想的背景下第三次来到康桥而写的,此时此刻,物是人非:自己身心疲惫,而林徽因和梁思成已于1928年3月结婚,诗人昔日心中的女神如今已成为别人的新娘,徐志摩的心境可想而知。《再别康桥》与其他康桥诗文比较,更委婉缠绵,在深情的赞美中,流露出浓郁的哀伤和落寞。如果没有诗人婚姻的危机和康桥之恋的痛苦,仅仅与康桥“再别”,是不会如此哀伤的。

《再别康桥》的情感指向

1928年秋,惆怅的徐志摩只身来到康桥,故地重游,往日的欢乐又浮现在眼前,对那段美好的时光,既无限思恋,又无限伤感和无奈。《再别康桥》终于在康河梦一般的氛围中诞生。

《再别康桥》,层次分明地勾画了妩媚动人的康河:夕阳照耀下艳丽的河畔垂柳、绿油油的多情的水草、清澈幽美的拜伦潭和星光斑斓的康河夜景。但是,诗人“并不是单纯地歌咏康桥妩媚的自然风光”(徐荣街语),而是通过对康桥的赞美和依恋,充分表达了他对林徽因那段恋情的深深怀念和珍惜,这在诗中已充分反映出来。如“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从字面上看,“垂柳”很难与“新娘”联系到一起,但只要我们仔细分析,就会明白:它只是一个表意之象,诗人看到河畔那霞彩纷披的垂柳,轻轻拂动着柔软的枝条,是那样的柔美多情,它多么像当年康河边上的林徽因――自己心中的新娘。因此,艳丽的金柳,就是林徽因的象征。只有这样理解,才能把握“波光里的艳影”,为什么不只在康河碧波中荡漾,还“在我的心头荡漾”。也正因为“柔波”里有“艳影”,诗人才愿做康河水草。再如“那榆荫下的一潭……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不仅描述了拜伦潭潭水的五彩斑斓和如梦般的幽美,而且还暗示了诗人当年曾在潭边凝思,充满对未来、对爱情的美好憧憬,这里沉淀着天上的彩虹,也沉淀过他对爱情美丽多情的梦。因此,诗人要泛舟康河“寻梦”――寻找他往日的欢乐。康河妩媚依旧的景物触及了诗人的伤感情绪:惆怅、无奈、怀旧的种种感觉洋溢在他的心头。带着排解痛苦、寻找旧欢的痴想“轻轻地来”,得到的是更强烈的痛,诗人只好“悄悄地”离去。

我们在把握《再别康桥》的情感指向时,除了联系诗人的婚恋生活外,还要考虑诗歌创作的具体背景,即当时徐志摩、林徽因都已分别结婚,都是有一定身份和影响的人物,徐志摩即使要“寻找旧欢”,也不便直接表白;即使他自己无所谓,也不忍心伤害林徽因。他只能借景抒情――借眼前之景,抒心中恋情。

因此,《再别康桥》是诗人与自己隐秘的感情世界的惜别,表达了对旧情的眷恋和珍视、寻梦时的落寞和惆怅,在飘逸洒脱的姿态下,蕴藏着深沉的忧郁和苦闷。(本文为山东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号为:07CSHJ04)

参考文献:

1.濮思明:《徐志摩和他的〈再别康桥〉》,《安徽教育》,1997(7)。

2.汤登仲:《〈再别康桥〉备课三题》,《中国语言教学》,2003(8)。

3.吴福辉:《徐志摩自传》,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4.韩石山:《徐志摩传》,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5.乐齐:《徐志摩经典》,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9年版。

6.田时雨:《一个真实的林徽因》,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篇6

在一个偶然的午后,我看到陆小曼的两张照片:一张是她年轻时,风情万种的一低头,鬓边还有一朵花;另一张是年老了,后面梳一个髻子,牙齿因为吸鸦片全掉光了,但还是在照片中微笑着。

心一酸,我不禁为第二张差点落泪。如果说年轻时的娇俏谁都曾经有过,到老了以后,当年的风月渐渐褪去,只剩下一颗凉心,可是还要笑,还要把生活给予的冰冷咽到肚子里,装出一朵芙蓉面,谁能理解她的心呢?光阴的痕迹有暴力的倾向,她老得让人几乎认不出了!

我周围的朋友喜欢陆小曼的人几乎没有。是啊,她太浮华,非法国的香水和手帕不用;她太任性,想要爱就是要爱,拿枪逼着也不怕;她太自私,只为了喜欢上海躲开北平的争论而让徐志摩来回奔波;她太个性,以自己的喜欢为喜欢;她太招摇,交际花一样地唱戏跳舞;她太不知轻重,居然和翁瑞午睡到一张塌上吃鸦片……她的确是各色的女子,鸦片一样的毒和芬芳,所以,众人难免不能接受这样异类的女子。她在墙外开花,尽管墙里亦香得扑鼻,闻香的人,却半丝好也不说她。

倒是林徽因,总落得那样端庄的名,即使不要徐志摩了,也要千百个理由让人原谅;即使金岳霖跟着她和梁思成搬了一辈子家,大家还是觉得能原谅;即使她对梁思成说出了“我爱上一个人”,仍然得到大家的喜欢和尊重。

徐志摩死后,林徽因身边照样不乏才子佳人,林的小客厅沙龙曾在北京名噪一时,多少文人雅客想进入这个小圈子,林徽因是当仁不让的女主人,温婉可人、贤慧端良、落落大方――她给所有男人想象的空间,却又不给任何男人半丝机会,这是一个多么完美得近乎女神一样的女子!难怪众人对她趋之若鹜的歌颂,可是,我不喜欢她。

她是风流花吹雪,片片不沾身。能做到花不沾衣的女子,太过聪明。

我不喜欢没有缺陷的女子,她们因为太过完美而恐怖。

所以,我一意孤行地喜欢着陆小曼,单是一个“真”字,有谁可以做得到?她拼命地要,索爱索情索钱,一点也不掩饰,哪怕天崩地裂,哪怕千夫所指,哪怕众叛亲离――他为她众叛亲离,徐家断绝他们所有经济来源,尽管家财万贯,他们就是不喜欢陆小曼,谁让她这样撒娇任性?她敢当着老人的面和徐志摩撒娇:摩,来抱我。摩,亲我……谁看得了这样?她不是故意,她是天性,她天性如野生的女子,就这样招摇,要,就要个死了活了。

她与志摩在一起只六年,她如一朵罂粟,让志摩中着毒,不能自拔。后来诗人写道: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是啊,他茫然了,这一场爱,如此投入如此付出,到最后却落得爱情只是一场风,吹过了就是吹过了,散了就是散了。

一场烟花而已。

他回来,看到她和翁瑞午一起唱戏抽鸦片,甚至连恼也不恼,衣不解鞋不脱,倒在她的身边就睡下了。太累了,太倦了,他担当的这一切是否值得?他是火,她是飞蛾,就这样扑向了他。

那是他和她的最后一夜,吵了架,走了。

飞机掉下来,一切结束了。

她哭了又哭求了又求,他回不来了,此后的岁月,她素衣薄面地活着。变卖家中物品维持生计,她不是徐志摩唯一爱过的人,但她唯一爱过的人就是徐志摩。她是真的,舍了一切跟了他,虽然她一个人孤独地活到终老,即使翁瑞午求了又求,她亦没有再嫁。

这一场烟花,她是唯一的那朵。

因为太过任性,所以,开得怒放,败得凄然。

因为太过率真,落得了满身荆棘,拂了一生,也没能拂去。

她是陌上花,开过这一季,风就飞过蔷薇。

她是猛虎,下了山,就不再想回头路。

我没有见过如此率真如此任性的女子。她身上的缺点太多,以至于我把这些缺点看成了优点,她活过的一辈子,是别人过的三辈子。这一生,很泼墨很尽兴,爱了恨了纠缠了,用余生慢慢怀念一个人,整理他的所有文字,一本本出他的书。做这些事情的人,只有她。

篇7

走进乌镇,远远地听到一声声摇橹声:吱呀嘎,吱呀嘎。突然又戛然而止,留下一片静谧。现在是早晨,人不多,大都在睡梦中或刚起床。近处的河水镜一般平静,影射着天空淡淡的云和偶然掠过的水鸟。河旁的垂柳把她长长的手臂伸在水里掏鱼,只可惜掏不上,便也懒得伸手回来了。便垂在那儿。

再到别处走走。西塘的风光也是同样的,一条河将对面两边劈成两半,只几座桥还联系着河左右。这里的橹声不多,却有的是水鸟的飞翔。“哗哗哗”地返回了,只嘴里多了点吃的。

水乡人的好客,那是有目共睹的。那次去乌镇,晌午头上,肚子也叽叽歪歪地叫,可饭厅早已人头攒动,倒是一户人家拉我们进去,说,家常菜,吃两个。一会儿边端菜来了。末了,还不要钱,执意要给她,她却只收了少许辛苦钱,说:吃顿饭又有啥呀。

讲到人,讲到嘉兴人,便必要讲讲徐志摩了。徐志摩是嘉兴人,每个人都熟识他。没听过她名字,却必听过“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作别西天的云彩。”几句诗,他给我们留下的是首首诗歌,是嘉兴的人文。

还有要讲的必是王国维,相比于前者,王国维便显得鲜为人知了。但人们谈到《人间词话》,还是会讲:“哦,那是王国维的,他出生在嘉兴啊!”遗憾的是他在清华的昆明湖里找到了归宿,留给我们的是对他深深的怀念和敬仰。

篇8

20多年前,一双山区女孩的“大眼睛”被摄入镜头,中国为之感动。2006年,“大眼睛”拍出30.8万元高价,影像收藏成为热点话题。但是在这两年的拍卖市场上,影像拍卖却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一些品种创出天价的同时,更多影像作品的市场还是起起落落。

名人墨宝助力收藏

在今年上海工美的春拍中,虽然高价拍品不少,但事先引起业界关注的,却是一件题泰戈尔像照片。泰戈尔端坐沙发,面容略带忧郁,题跋的内容非常有意思,称泰戈尔在徐志摩的家中住了一天。“这是那天上午我拍的泰戈尔的照片。陆小曼拿来放大了挂在家里作纪念,又嘱我题几句话,不敢不应,只好从命了。”

泰戈尔1924年4月首次到上海,演讲座谈,活动频繁,接着又到北京,在中国思想文化界掀起一阵“泰戈尔热”,引起了很大争议,同时也使作为翻译的徐志摩和林徽因大出风头。但1929年3月泰戈尔到上海,却是悄悄来去,只是朋友间的私访叙旧,接待的主角也变成了徐志摩和陆小曼。据著名学者陈子善研究,以前只知道泰戈尔离沪前为志摩夫妇的纪念册《一本没有颜色的书》画了自画像题了诗。而今,随着摄泰戈尔像及题词的重现,泰戈尔此次访沪留下了又一份珍贵的纪念。这件作品估价12万至15万元,成交价则达到了86.25万元。

这些留有名人墨宝的照片,之所以受到市场如此追捧,主要是背后有一个个不为人知的故事。7月中旬,一张邓丽君亲笔签名并上书“送给干爹”的旧照片估价2万元至3万元,成交价却达到了36.8万元。邓丽君的签名照片上,穿的是15周年亚洲巡回演唱会香港站及台北站所着的亮片流苏红裙,落款是她的本名“丽筠”。照片上的日期“1984.9”,这对邓丽君来说是有特殊意义的。她人生30岁的时候,登上了演艺事业的又一高峰,所以这张签名照的意义非同寻常。

历史影像颇受追捧

5月中旬,在伦敦苏富比拍卖行举办的一场拍卖会上,英法联军随军记者拍摄的一组第二次时期的作品,其中包括6张照片叠加而成的北京最早的全景图,成交价为21.85万英镑。

此外,在今年北京华辰春拍上,《甲午中日海战写真摄影相册(80张)》成交价109.25万元,成为本场拍卖价格最高的相册。整个影像专场最终成交1066万元,成交率70%,首次单场成交额突破千万元,较去年增长了两成。

国内的影像收藏主要分为原版老照片、纪实影像艺术品和当代影像艺术品三大块。判断一张老照片的收藏价值,主要有几方面的标准:重要性、稀缺性、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2011年,《周璇:影像中的人生》以218.5万元成交,创下当时国内影像拍卖的最高纪录,走过五年风雨的影像拍卖也终于迎来春天。这组共包括1957张的原版老照片,记录了周璇自上世纪30年代起从事演艺事业的全过程,同时,这也是一部中国电影文化史、化妆史。

老照片纪录了中国历史和社会的痕迹,纪实摄影记录了当下现实和社会变革的进程,而当代观念摄影是随着当代艺术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从目前的市场表现来看,最为稳定的还是以记录历史为主要内容的作品。

学会鉴赏避免“雷区”

随着近两年影像作品拍卖的业绩逐渐提升,影像拍卖似乎“火”了起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交易平台已经建立,市场参与者也相对充足,但从事摄影作品交易的艺廊或专业机构的数量还十分有限。

篇9

[关键词]《战马》;偶然;必然

《战马》是英国作家迈克尔·莫尔普戈(Michael Morpurgo)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该小说发表于1982年,曾获得当年惠特布莱德奖(即现在的柯斯达文学奖)亚军,此后被多次改编为舞台剧和广播剧,在英国可谓风靡一时。小说《战马》受梦工厂工作室青睐,于2011年由大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将这部作品搬上了大银幕。

一匹漂亮的小马驹,出生时偶然被一名少年Albert所见,刚两三岁时,小马驹在一次拍卖中被一个佃户买下,佃户的儿子正是当初的少年,他为小马取名Joey。艰苦的生活使漂亮的小马不得不成为耕地的牲口。农场主和邻居们都不相信这样的马能够耕地。Albert耐心地开导小马,教会了Joey带犁具,并和Joey一起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不料由于生活的窘迫,佃户不得已把小马驹卖给了即将上战场的英国骑兵军官,偶然间,小马驹碰上了英俊的大黑马,两匹战马成为战场当中的同志。在炮火中,它们不停地辗转,收养它们的主人不停变化——从爱马的军官,到逃跑的德国士兵,再到漂亮的法国女孩,最后它们成为为德军拉大炮的苦力。有犁地经历的小马在托运大炮的时候帮助了大黑马,但是朋友还是死在了它的面前。战争的炮声又一次响起,Joey受到惊吓,漫无目的地跑着,炮火中它被铁丝网团团围住,偶然的机会,它被好心的英国士兵和德国士兵一起救出,竟然重回到它的小主人身边。太多的偶然,成就了小马驹的故事,也必然成就了一段战马的传奇人生。

一、美丽的偶然

世间有许多偶然,偶然间遇到,心里会喜欢,但是没有心理负担,匆匆过去,留在心底的就是美好。偶然间,少年Albert看到了刚出生的小马驹,觉得可爱,于是总是来看看,他没有想过拥有,只要看着就好。

电影在一开始给了三个场景,让我们看到了朋友间淡淡喜欢的朦胧美。在第一个场景中小马驹出生的情景被Albert偶然看见,Albert开始关注小马。接下来是小马驹和妈妈在一起散步的时候他在一旁看着,这时小马驹第一次注意到Albert,当小马驹和Albert四目相对的一刹那,时间停住,他们的眼神交流着对彼此的喜爱,马儿转身离开,Albert有些神伤;第三个场景是Albert带来了红苹果,小马驹走向他,却又看看妈妈,最后有些无奈地回到妈妈身边,这个场景像极了孩童时期的我们,在妈妈的催促下离开小伙伴的情景。这种美丽的邂逅在电影开头舒缓的音乐背景下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这是多么美好,让我们不忍打扰这一对朋友。这让我想起徐志摩的一首诗,名字叫《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惊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徐志摩虽描写的是情人之间的情愫,但在这里用在这一对朋友身上也很贴切。在人生中偶然的相见,“你不必惊异,更无须欢喜,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只要遇见的一刹那,我们心中闪起一道亮光,诗歌“在悠扬起伏的韵律中展现了深邃而辽阔的浪漫情怀,让我们感到了美好,感到了人性张扬的力量,从而在情感上引起共鸣”[1]。有这样的豁达心态,不去强求,这样的感觉最美。电影《战马》的开头也是这样,美丽的邂逅,是少年和小马驹友谊的开始。

二、不幸的偶然

电影是依照小说《战马》改编,战争中的经历是Joey这匹马的主线。人生中还未经历的事情都存在偶然性,而在战争这个大背景下,不可控制的因素会更多,这也为电影情节本身增添了许多悲情的元素。不幸很多时候都是发生在最幸福的时刻,或者是把美好毁灭在你的面前。《战马》中的悲情元素也是如此。

小马Joey,在一战中成为英国骑兵团的一匹战马,它在骑兵团的主人非常爱它,在出发去战场之前为Joey画像,想把Joey最好的状态留在画纸上寄给Albert。在这期间,Joey还认识了另外一匹战马Topthorn。这时的Joey,有爱自己的主人,有比肩的同伴,我们期待它能和军官在战争中有一段传奇经历,最后顺利回到Albert身边,可是军官却在第一场战争中就战死沙场。没有了主人的Joey,四处都是陌生的德国兵,这时的它心中满是惊恐。熟悉的人不在了,未来该何去何从?

在自己的主人战死后,Joey和Topthorn一起被德国兵带走,准备用它们来运送伤员。两位花季少年,哥哥想让才13岁的弟弟远离战争,于是带着弟弟骑上Joey和Topthorn准备逃走,结果战争没有放过他们,同胞追来了,处决了两个逃兵。两个如花的生命就这样凋谢了,他们最后用这样的方式挣脱了枷锁,离开了战争,留下了这两匹战马。两条年轻的生命就这样陨落,让观众不禁感叹战争的残酷。

马儿留在了漂亮的农庄,由年轻的法国姑娘和他的祖父照料,姑娘和祖父有漂亮的农场,但战争不会使祖孙二人离开战火,更不会放过马匹这种劳力。在孙女教两匹战马学习跳高的轻松幽默的氛围中,德国兵又来了,为了救孙女,老祖父只有放弃战马。这一段中,在美丽的农庄这样的背景下,到处是德国兵,到处是战争的阴云。祖孙二人多么渴望远离战火,过着轻松恬淡的农庄生活。但德国兵不仅抢走了他们农庄里的一切,也危胁着老人最宝贵的东西——孙女的生命。战争中人们失去了一切,当然也包括自己的至亲,也包括自己一切的梦想。

在德军的军营中,Joey为了帮助自己的同伴,自己主动去托运大炮,却还是挽救不了同伴的性命。他看着自己的同伴倒下,久久不忍离去。在炮火中,来了坦克,逼得Joey走投无路,Joey失控了,漫无目的地奔跑,来回地跑,拼命地跑,他可能想逃离战火,逃离悲惨的偶然际遇,却被铁丝网团团缠住,无法挣脱。这牢牢的铁丝网缠住了Joey,也缠住了他通向自由,寻找Albert的最后希望。

在战争这个背景下,有太多的不幸。越是在这些不幸中,我们越能看到人性的光辉。英国军官对Joey的深深喜爱,德国军队中少年的手足情深,法国农庄里的祖孙之情,Joey和Topthorn之间的朋友之情,都深深地感动着我们。就是在战争这个背景下,我们才能更强烈感觉到人和人之间、人和动物之间以及动物和动物之间真挚的情感。

三、幸运的偶然

战争中能活着就是一种幸运。Joey是幸运的,幸运的是在战争的环境中,他偶然碰到的都是爱他的人们,除了Albert,还有爱他为他画像的英国骑兵军官,有欣赏他的美丽的法国女孩和她的祖父,还有德国军队中不忍开枪打死他们的马夫。

贯穿电影始终的线索是一面战斗奖旗,这也是一面幸运之旗。这面旗帜是Albert的父亲在以前参加战争中留下来的物品。在Joey随英国骑兵出征的那一天,Albert就把战斗奖旗挂在了Joey的马鞍上,他对Joey说这面旗帜可以带来幸运。英国军官取下过旗帜,后来在战争中又给Joey带上,所以Joey没有被战争的子弹击中;德军的少年取下过这面旗帜,把它送给了弟弟希望他能平安,后来兄弟二人重逢后又把旗帜系在了Joey身上,结果德军没有带走它们,只是枪杀了两个少年;法国姑娘拿旗帜系在跳高架上,突然而来的德国军队使祖孙俩措手不及,爷爷只有把旗帜装在口袋里了。在这里,幸运的旗帜与Joey暂时分开了。Joey至此经历了战争中最悲惨的一段时期,为德军拉重型武器,失去自己的好友,在战争中走投无路。

人生中往往是否极泰来,在Joey被铁丝网团团围住的时候他获救了,并奇迹般遇见了眼睛受伤的主人,还在拍卖会上见到了法国姑娘的祖父,并重新拿回幸运的旗帜。我们可以美好地设想,有了这面象征着幸运的旗帜,Albert和Joey从此会一直幸福地生活下去。

四、偶然中的必然

偶然和必然是辩证统一的。一些事情在发生之前,想起来充满偶然性;真的发生了,再细细想来,总能分析出一些必然会是这个结果的道理。许地山的《商人妇》中历尽磨难的惜官说过一句话:“人间一切的事情本来没有什么苦乐的分别:你造作时是苦,希望时是乐;临事时是苦,回想时是乐。”[2]这句话可以借用来解释偶然与必然。因为不可知的原因,人们往往会因突发事件而担心、忧郁、恐惧,经历沧海桑田之后,对当时的事情有所了解时,偶发的事件在追忆当中,变得可以理解。

沈从文在自己的作品《水云》中这样解释偶然与必然的关系:“我们生活中到处是‘偶然’,生命中还有比理性更具势力的‘情感’。一个人的一生可说即由偶然和情感乘除而来。”[3]种种的偶然,加上你的情感也就形成了你人生的必然方向。当佃户不得已把Joey卖给了骑兵团的军官后,小主人Albert对Joey说我一定会找到你的。在战争这个大背景下,这似乎是不可能的任务。看似不可能的愿望在偶然的际遇中,加上Joey想离开战争,重回主人身边的强烈情感,最终团聚变成了必然的结果。也许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可能性很小,但是电影满足了观众们对奇迹的渴望。这匹历经生死的神奇战马,终究是会回到小主人身边的。当主人的眼睛受伤,马儿不会说话的情况下,那最初偶然训练的哨声,就成了联系两个生命的必然纽带。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偶然中的必然再相会,还在于Joey在战争前的磨砺。本来它是一匹好看却不会耕地的小马驹,但是偶然间来到了佃户的家里,由于家庭的艰辛,它只有学会耕地,一家人才能生存下来。所以它学会了耕地。正是Albert教会它如何服从,怎么适应耕地的犁具,他才能在战争中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在被德国军队俘虏以后帮助自己的同伴Topthorn适应敌人的马鞍而不被击毙;正是由于耕地的锻炼使它有了强壮的体魄,才能在后来艰苦的战争环境中活下来。

生命中一次次偶然的经历,都成为最后他们必然见面这个结果中重要的一环。也许哪一个链条断开,他们的生活将永远是两条无法相交的平行线。辗转中,两个生命又联系在一起;经历过,他们才知相见的不易。

五、结语

战争中必然不会缺少英雄,但是谁会成为英雄则是充满了偶然性。电影中Joey所经历的种种偶然,使它必然成为一匹充满传奇的战马,它的传奇被人们口口相传,更增添了他的传奇色彩。电影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东西,让所有的不可能都变成可能,人和马的感情,在战争这个充满变化的大背景下被升华,很多人都说,恋人之间有种魔力在牵引,时隔多年仍能相见。人和马之间也是这样,从开始偶然间的惊鸿一瞥,到一生一世的感情,虽远隔,心亦在,最终能见面的大团圆结局让观众感动,这也是电影展现给我们的美好。

[参考文献]

[1] 田孟芳.赏论徐志摩的《偶然》[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4).

[2] 许地山.商人妇[M].广州: 新世纪出版社, 1998.

篇10

看那白云,时而,它会调皮地遮住金色的太阳,任太阳从它的缝隙中透出温暖的金色的光芒,为它镶上美丽的金边,把白云打扮得光彩照人;时而,白云变成了一位淑女,与彩虹做伴,用它自己一身皎洁无比的白去映衬彩虹姑娘缤纷的色彩;时而,白云会有一点点虚荣,瞧!它正悄悄地脱离母亲地爱河,溜到河上,羞羞涩涩地去张望自己水中的倒影,然后又偷偷地在天空中对着它自己羞涩地笑呢!望着这一切,我真想做一片云,记得徐志摩《偶然》中的诗句吗: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需欢喜

在转瞬间消失了踪影

哈,那不就是白云吗?

我想做一片云,自由,荡漾,无拘无束,又来去无牵挂,做一片云,能追随风去游玩,无忧无虑地看遍大江南北,看够大好河山,做一片云生气了,能披挂着雨帘去发泄,尽情地挥洒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只是人们会有点受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