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简介范文
时间:2023-03-19 02:54: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柳宗元简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个人的业绩
一年的工作中能够按照公司的规章制度办事,能完全服从领导的安排,能坚决执行并完成领导布置的任务,工作认真,积极主动,敢于承担脏活累活,吃苦耐劳。尊重领导,团结同事,礼貌待人。熟悉本职业务流程,业务知识扎实,掌握全面,能保质保时完成工作。遇到不懂的问题能虚心向老员工请教,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态度良好。能及时改正错误,承担责任。与同事合作愉快,提高工作效率。虚心接受批评及建议时刻向老员工取经充实自己。生活中与同事相处融洽,乐观处事,低调做人。
二:剖析
试用期实习一个多月,正式工作3个月,4个月对我而言肯定不能对公司有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所以对工作的制度有抱怨。通过近一年来与同事们相处,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1、目标不够明确。往往做一件事到一一时忘记了最终的结果,每个环节都要为结果服务,时间分配略显不合理。
2、执行力度不够理想。缺乏工作经验导致遇到新情况不知所措,以后要注意积累。
3、分辨能力有待提高,多多熟悉业务知识,灵活运用。
4、工作时注意力不够集中。
三:建议
这一年收获颇多,感谢公司的悉心培养,老员工的耐心指导,同事们的无私帮助。公司在新员工培训方面做得很专业很全面,不断给我们锻炼的机会,让我们在反思中进步,并且进行年终的效绩考核和个人年终总结,这无疑是一次工作和成长的洗礼。
1、希望今后能多组织专业的培训,开展网络培训平台,让新员工通过网络就能了解业务流程。
2、希望领导能多与员工沟通,让我们在沟通中不断成长。
3、希望后勤保障更细致、人性化,能按时让员工享受到公司的福利。
4、希望物流中心在员工的饮食方面能改善伙食,均衡营养。
四:以后的计划
篇2
1、了解墓主一生文章震世,轻躁被斥的主要事迹,理解有识之士在封建社会的倾轧中生存的痛苦和愤慨。
2、认识文章夹叙夹议的写法特点。
3、领会作者概括的"士穷乃见节义"的生活哲理和"文穷而后工"的艺术规律。
文言整理:重点实词虚词:因、逮、坐、率、比;古今词义:证据、出入等。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学生读懂文句,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进程:
一、简介。
(一)简介柳宗元。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贬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又出为柳州(今属广西)刺史,政绩卓著。十四年十一月逝于任所。被贬期间,写了大量的山水游记、寓言和人物传记。山水游记中以“永州八记”最为著称,其中不但描绘了当地的自然景物的,更融入了遭受政治挫折后内心的苦闷。寓言以《三戒》等最为著名,篇幅短小,文字犀利,极力鞭挞社会丑恶现象。为文主张“文者以明道”,强调文章针砭时弊的作用,致力于文体文风及语言的革新。为人正直,所交皆当世名人。
(二)墓志铭
墓志铭常常由标题、正文和落款三部分组成。
1.标题:一般由死者名和文种名组成。如《柳子厚墓志铭》。
2.正文:一般分为"志""铭"两部分。"志"用散文,记述死者姓氏、仕履及一生主要事迹;"铭"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赞颂和哀悼。起先,一般将墓志铭刻石,埋入墓中,后来则立石于墓前,成为墓碑。
3.落款:注明立碑的单位名称、撰文者姓名,同时署上成文日期。有的墓志铭立碑单位名称或撰文者个人姓名已写在标题下,所以落款只注明成文日期即可。
(三)与韩愈的交情。
柳宗元与刘禹锡同属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又同时被贬,可以说柳宗元与刘禹锡是志同道合。但是,韩愈与柳宗元作为同期为文者,共同倡导古文运动;作为同朝为官者,政治主张和思想信仰却截然不同。柳在政治态度上属于变革派,韩则是保守的,他对柳宗元参与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很不赞同,严厉指责。柳是信仰佛教的,而韩愈一生以儒家道统观念的"卫道者"自居,极力排斥佛老,他曾因上《论佛骨表》反对宪宗迎接佛骨进宫供奉而被宪宗命令处死,幸得人相救才免于一死,但被贬到距长安七千六百多里的潮州任刺史,直至穆宗即位才又内召为国子监祭酒。韩柳作为同朝的不同政见者,丝毫没有影响他们作为朋友和文友的关系。在《柳子厚墓志铭》中,韩愈对柳宗元的业绩、人品、文章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实是"和衷共济"、"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典范。
(四)本文在“重情义”上处处有所突显,是文章一条线索。
二、疏通文句。
1、自读、掌握每段重点词句(提示如下):
第一段:皇考以事
第二段:逮有子证据率俊杰廉悍踔厉风发屈
第三段:用事者例出务记览泛滥停蓄
第四段:不足因其教禁质钱子本相侔令书其佣比一岁
第五段:亦在遣中白其大人拜疏以柳易播改刺连州士穷乃见节义亦可以少愧矣。
第六段:勇于为人故坐废退贵重顾藉推挽穷裔自持
第七段:立然诺尽竟
第八段:嗣
2、朗读、翻译全文。
三、理清文章思路
1、思考:文章各段分别写什么?可分为几部分?
2、讨论:
全文八段,可分为三部分;
(一)(1)写死者家世。
(二)(2-6)选取柳宗元一生五个主要方面叙写:少年才俊、出仕被贬、柳州政绩、以柳易播及文学成就。
(三)(7-8)写子厚之死、归葬及铭辞。
布置作业:通译全文,整理重点实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重点体会本文议论与叙述相结合的特点,体会柳宗元的为人正直重情的高尚品"以及“士穷乃见节义”的哲理
教学进程:
讨论一: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柳宗元的为人的?摘出具体语句。(文后练习三)
(一)小结:主要从他为人的品格、学业成就和做官的政绩等方面加以介绍。
(二)给你印象最深的是柳宗元怎样的为人?选取文章精彩语段,说说柳宗元令你敬佩的地方,赏析作者写人的方法。
1、第五段――以柳易播这一典型事例,柳宗元自身被贬,处境困窘,――据说这次他被贬还是因为刘禹锡写了一首诗,叫《玄都观看花诗》,触怒了执政,柳宗元也跟着倒霉,但柳不但不怨刘,而是关心朋友,真诚体贴到神情――为之“泣”下,举动――冒死以请,为朋友如此笃情重义,如此舍己为人,怎不让人感动。难怪作者称赞之余要借题发挥,写下一段抨击世态人情的话。对比柳年轻时“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现在被斥了,无人愿意出面为他讲一句话,世风不古,人情浇薄,世态真真炎凉至极!作者在这里活画出那些唯利是图、重利轻义的小人的丑陋嘴脸,出语严峻,痛快淋漓。作者虽然对柳宗元参与的改革持反对意见,但不影响他跟柳宗元之间的个人感情。他对柳在重情重义品格高尚这一方面是多么敬重啊!
2、齐读体会作者寓于其中的感情、感慨、感叹。
二、贯穿文章诸多材料的主线是什么?文章各段是怎样体现这一脉络的?
提示;以朋友之义为主线:
第一段写死者家世中对其父柳镇强调了两点:一是孝道,这与下文对刘禹锡母亲的关切相呼应;二是刚直,表明品格,这是暗为柳宗元参与王叔文改革辩白。
第二段,写他俊杰廉悍,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等语,都写暗示他的为人正直磊落。
第三段,写他骤升,远贬。升,不是柳钻营得来,得罪用事者,一贬再贬,同样不是他的过错。写他的为人正直。
第四段,写他设计赎归奴婢,关心百姓疾苦,写他给衡、湘地区士子口讲指画为文,写他关心人,乐助人的品性。
第六段,写他少年勇于为人,坐废退,没人举之,没人推挽,暗写他不愿与权贵交结,没人提携,“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
第七段并非闲笔,回应了前面议论交谊的话,裴行立和卢遵在费用和人力方面的帮助,紧扣朋友之义这一主线,比衬柳生前为人之正直,借以鞭挞世俗的丑恶风习,使文章更进一步,突出了文章主旨。
第8段铭文语短情深,因为死者生前曾以无后为忧,而死后孩子又特别小;所以铭文是对死者最大的安慰,同样表现作者对柳的一往情深。
三、略议文学创作的规律“文穷而后工”这一规律。
作者说“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你能“辨之”吗?和同学交流你的意见。
作者是倾向于“为将相于一时”未必是得。如果被排斥的时间不长,如果困厄不沉重,柳未必能下苦功学习,寄情于文章,取得流传于后世的成就,这是毫无疑问的。司马迁说过,富贵而名摩灭者,不可胜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说的正是这一道理。文穷而后工,这是文艺创作的一条规律。历史多少豪杰志士的成就证明了这一点,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屈原、苏轼、梅尧臣、曹雪芹等等。
篇3
冯广龙(1989-),男,汉族,吉林省吉林市人,在读研究生,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方向:乒乓球。
摘要:柳宗元《江雪》的意境美在于全诗笼罩着一种“孤寒”“沉郁”的艺术氛围,将人带入一种“苍凉孤寂”“凄清悲壮”“极静沉郁”“空明幻灭”的审美境界,这些特质与柳宗元多舛的人生际遇和独特的精神气质紧密融合,为我们呈现了一曲冷到骨髓,静到幻灭的短歌离骚,让人读之深感其情。
关键词:柳宗元、人生际遇、《江雪》、意境美
柳公短短20字,让我读到了刻骨的苍凉,仿佛走近了一场生命的悲歌,读来字字千斤,每个字都是冰封玉裹,凉透心神,这字句不管落入谁的心中,都会掷地有声,引起一阵钝痛。这种感觉让你不敢轻易的形容,因为它不同于屈子行至汨罗江畔的长歌当哭,不同于阮籍的穷途末路,大恸而还,这些泪和痛在柳公这里已经风干了,沉淀了,大劫大难过后的,是不悲不恸,无情无绪。于是诗现于纸端,呈现的是雪景,投射的是心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翻开中国的文人史,与柳公有同样遭遇的人,不在少数,面对浩劫,每个人都表现出了不同的情绪,光有悲痛,也许只会引来片刻同情,能流传千年,痛彻古今的,只剩那些具有悲剧精神的人格,因为它内含崇高,幸好柳宗元是其中的一个。读《江雪》,心中有痛,却区别于哀,有悲,却无怜。此诗刚入眼帘,便觉得寒气逼人,像极了柳公彼刻的遭遇和心境。也正是这种经历和由此衍生出来的性格,使这首诗具有了独特的意境。学术界对《江雪》一诗早有了深入探讨,存在五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分别是“清高孤傲说”、 “佛禅说”、“政治批判说”、 “希望援引说”、“抗争说”,在此不赘述。受以上观点启发,笔者认为这首诗可以透视出诗人被贬后那种微妙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由此产生了不同层次的意境美,在这里,笔者将对其意境美进行尝试分析。
一、 初为贬谪人:苍凉孤寂之美
苏轼评王维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但凡好的诗放在面前,眼前都会自然的现出画面,王昌龄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吟出口,一幅苍凉壮美的图景就展现在我们面前,再无可替换之句,《江雪》读来让人也有类似的感觉。一个“千山”,一个“万径”,如此辽阔的空间围绕在老人的眼前身后,填充这千山万径之中的是茫茫的天空,皑皑的江雪,除了灰色的树枝与偶尔露出的石色外,真是天地一色,这正符合了柳公的艺术风格,灰、白两色是主色调。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中,置于中心的却是一翁一舟一钓杆,让人感到格外的苍凉空旷,仿佛天地间只剩下了一点。消失了鸟迹人踪,为什么还要写?是因为它们曾经存在过,又在老人的注视下消失了,也许出生就一直生活在荒漠之中的人,伴着大漠孤烟也不会有什么不适,不会有荒凉感,但是感受过繁华的人,一旦繁华褪尽,留下的必然是难解的苍凉,像是由喧闹热烈的夏进入苍凉沉寂的秋,柳公便是如此,只是他更加彻底,直接进入了冬。
中国文人与政治关系很紧密也很微妙,荣辱沉浮对文人的创作动机和风格都有深刻的影响,让人无法回避,这种影响在柳宗元这里体现得尤为激烈,一朝被贬,万死投荒,由从前的身居要位,赫一时到体验“锥心泣血之痛,长歌当哭之哀”,这一切使他身心俱疲。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先是被贬邵州刺史,而后又道贬永州司马,所谓的贬所,是一个远离繁华中心的偏僻角落,我们不难想象,柳公不仅要忍受自然环境的恶劣,还要遭受他人的恶语相向。在那里,他成了一个被驱逐,被抛弃的“罪人”,他的生命价值也无法体现。由此产生的荒废感、悲戚感是浓重难解的。一向温润的湘南尽然漫天大雪,天意也好,巧合也罢,这一切仿佛已经准备好了,等待柳公的出现,等待他把一切述于笔端。恐怕没有这场大雪,他的处境也犹如立于风雪之中,孤寂无援了吧。
二、 纵难逢君恩:凄清悲壮之美
孤舟、老翁,于大雪封山、天寒地冻之中现出了这两个形象,让你只能远远观望,老人周围似乎环绕着凛然不可侵犯的气场。透过背影使人仿佛看到了那倔强的眼神透漏出几分凄迷,那骨节分明的双手紧紧握住钓竿,有执着,有不甘。有人说这是一个被神化、被美化了的渔翁形象,但我更倾向于把他看成是一个海明威似的硬汉形象。在奇寒彻骨的天气里独钓,像有人猜想得那样,大雪覆江,若果真有鱼,钓者又岂独翁?冰封的江面,舟又何用?若意不在鱼,钓者所为何?若不联系柳公的遭遇,这些着实让人有些迷惑。
当朝掌权者对柳公可谓恨之入骨,先是两度被贬,而后再次声明“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多么严厉的惩罚,一朝归去,难有归期,可纵使难遇君恩,柳公也没有像屈子一样以死殉志,他选择了生,而且那样倔强的活着,就像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与凶猛的大鱼和咆哮的大海斗争着,甚至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充满了悲剧感,那空空的吊钩是抗议也是明志,是一种对清白的守护,这一点他和屈子是相似的,“虽九死而犹未悔”,这是文人身上独特的因子,因此那诗也会萦绕在你心头久久难以忘怀。和柳宗元同时被贬的刘禹锡也曾写诗明志,纵使再度遭贬,也不改初衷。这种精神在任何一个国度,任何一个年代都是不可或缺的,少了它,就少了脊梁,柳公可以那么执着的活,还在于他相信自己是对的,曾经深受欢迎的改革,民心所向的制度,只因为换了主人就被否定,让每个有正义感有责任感的人都难以接受,有些人选择的是以死明志,如苏格拉底,哥白尼;有人选择活着,亦如司马迁,柳宗元,无论是怎样的选择都给我们一种悲壮峭拔之感。这独钓的老翁,笔直的脊梁,纵然有些凄凉,有些悲壮,却没有人会认为他不美。或许某个失路之人也会在冰天雪地里踏歌而和这首短歌。
三、愁绪实难消:极静沉郁之美
关于这首诗的意境有人认为“太闹”因为它用了“飞”“绝”“灭”“钓”等动词,反而让人觉得整个画面过于喧嚣,还有人认为柳公当时的处境,心怀悲愤之情也是不可能走入安静平和的心态,所以他的诗不同于陶渊明那份从容自然。笔者认为正是因为这一点不像成就了柳宗元独特的风格。他的激愤源于他的执着和责任感,这才是柳宗元。
细细体会,这首诗读来的确让人感到一种“静”,却不是安静,更像是一种静止,一种停滞,就像是电影画面突然间的定格。失去了声音和颜色。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让人感到静,是一种安静和寂静,带给我们的是一种轻松,一份安然。但是读《江雪》却没有这种感觉,虽有渔翁在,却感受不到一丝呼吸,或是一点心跳,像是冷极了那种紧缩,使人艰于呼吸。就像走进了另一个极端的“呼啸山庄”有的不是疯狂压抑,是一种郁结静止。“一切景语皆情语”又想起王国维这句话来,也只有具备了这种心境的人才能缘情而发吧。
柳宗元可以选择执着于自己的信念和理想,却也免不了悲情愁绪的缠绕,他也想向前人那样在游山玩水当中排解自己心中的郁结,可是,从他的山水游记中我们读到的却不是豁达超然,反而是浓的化不开的愁绪。他的《小石潭记》中的八字足以概括他的感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可见荒凉之感深刻,不是游山玩水可以排遣的。他也想在佛禅中找到自己感情的皈依,可是他的诗还是出卖了他,尘愿未了,如何参禅?
翻看中国的文人史,也许你会觉得柳公活得没有陶渊明、苏轼那样坦然超脱。但是看柳公的经历,他这种抑郁是有理由的,同时被贬,柳宗元所忍受的身心折磨是非常人能比的,苏轼虽然几度被贬,但是从当时的境况来看当时的统治者对他并没有过于严厉的苛责,周围的人对他的态度也是尊敬的。陶渊明本性使然,乐于田园生活,可见他还有选择的自由,这一切在柳宗元这里是不同的,他没有自由,甚至连奔丧都不允许,“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苹花不自由”这应该就是他内心的写照。刘禹锡之母过世,还可以蒙恩准离,可柳宗元没有得到这项恩赦,望母离去,他也只能止步悲伤,这贬所更像囚禁之地,好的山水也成了牢笼,更何况穷山恶水。长期的激愤郁结心中,无法排解,而后凝结,像极了这首诗的画面,停滞,压抑。
四、片刻也忘情:空明幻灭之美
如果把这首诗仅仅看成是柳宗元人生际遇的外在体现,我觉得还不够,多才如柳宗元,“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隽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人经史百子,掉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柳子原墓志铭》)。如此出众的人物,对于人生的各种可能性,应该不无思考,虽总是愁绪难解,但也少不了对人生的顿悟,如果说《小石潭记》可以看做他偶尔轻松而得,那《江雪》也应该算是他片刻顿悟之作了。诗中所用“绝”“灭”“孤”“独”等字眼,使人有一种幻灭之感,配上那晶莹雪,更让人感到一种空明澄澈的美。鬓白身衰,独钓江中,才得片刻忘情。恰似《红楼梦》中那句“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这倒含一丝禅机了,半世岁月,此刻成空。茫茫天宇,皑皑大地,这渔翁称得上遗世独立了。
综上所述,《江雪》包含着不同层次的意境美,柳宗元以他独特的艺术风格融合自己的人生感受为我们呈现了这首史诗般的短歌,纯净开阔。万籁俱寂的天地中,我们俯瞰到的是一个饱经忧患,却依旧孤直洁净的灵魂,这人可比屈子,这诗可与《离骚》对读,我们是何等幸运,能够吟诵这颗由先人于痛苦中凝聚的珍珠。这首诗作为柳宗元的压卷之诗,当之不愧。(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
参考文献
[1]柳河东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91.
[2]马其耗.韩昌黎文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李君怡.柳宗元《江雪》“冷寂”的意境美与悲剧精神[J].艺术学院学报,2010(1):42-45.
篇4
[关键词] 文体;同题异体;对照
一、引言
中国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对于同一事件、同一题材、同一情怀,文人墨客们会用不同的文体去反复表现,这就构成了庞大的同题异体(表现相同题材的不同文体)类文本。如果我们把这类内核指向同一而外在异彩纷呈的作品放在一起进行观照和教学,就能较容易地探寻出互相指涉的文本的文体意义价值,这样就能从作品去陈推新的形式创新中,
去感受审美上的重光增华,从而较快速简便地进行文学审美教学。
二、古诗文“同题异体”对照式教学的实施
文学作品的文体特征主要体现在文本结构、文体风格、社会功能这三部分。我们可以从这三方面入手,以对照设置的方式,引导学生弄清同题异体文本的内涵,理解文章思想内容,感受文体独特之美。
1、文本结构之参互对举设置
文体不同,对文章结构的要求也是不同的,作家总是要找到最适合的结构来组织材料。以《西厢记・长亭送别》为例,它的结构特点有两个:一是双线结构,交叉推进。二是一折一整体,曲、白、科相结合。如果单单就课本分析,学生是很难感知剧本文体的高明之处的。为此,有必要追本溯源,去寻找同题材异体制的作品进行对举设置。《西厢记》起源于唐元稹的《莺莺传》,经历代文人改造,至元代王实甫而达艺术的巅峰。我们就以《莺莺传》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首先,对两部作品内容对举梳理。《莺莺传》显然是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两人各自成家的爱情悲剧。以此切入,学生就能一下子抓住王实甫的改造点:剧中人物更明确了各自的立场;文本的主要冲突转化为青年男女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与封建礼教的深刻矛盾。在这种结构的变化中,学生自能领悟到课本所蕴含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之美。
其次,对两部作品的送别场面参互归纳。关于张生和崔莺莺的分别,唐传奇只有寥寥50字,而王实甫则大加渲染,以整整一折的篇幅来展现。为表现一对恋人被迫分离时内心的痛苦和怨恨,作者充分借助“曲”的形式来展现人物的内心独白,莺莺连唱“端正好”等十九曲,充分展现她对爱情的执着、对功名的淡泊、对命运的悲哀和抗争。文章也以“科白”的形式展现人物微妙的情绪变化。可以说,曲、科、白相结合的舞台戏剧表现使人物的冲突在一种独特的形式中巧妙地得到发展,大大增强了戏剧的抒情性,也使学生充分感悟到课本展现出的元曲的意境之美、语言之美。
通过同题异体的文本的参互对举,领悟到文本之所以是此构建而非彼构建的原因所在,学生就能够在此基础上,充分感知到不同结构的选择所蕴含的美学意蕴。
2、文体风格之体照对比设置
文学作品内在特性所表现出的相对稳定的外在印记,就是文体的风格。从文体风格入手进行教学,是最容易接近文本特质的一种方法。以《秋声赋》为例。赋的文体风格是铺陈,即铺采文、体物写志。相比于诗词曲等文体,赋这种体裁对学生而言已经很陌生。如果不能以赋文鲜明的风格为抓手实施教学,是很难落实教材的设计目标的。欧阳修在创作此文的宋仁宗嘉四年,也写了一首诗《夜闻秋声有感》。这首诗的内容、结构、主旨,和《秋声赋》有很大的相似性。它具备了同题异体的文本对应条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这两部作品进行体照对比。
(1)秋声之比:诗歌写声句子为:“夜半群动息,有风生树端。飒然飘我衣,起坐为长叹。”可见声音不大,变化不多。文赋写声句子为:“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可见声音由远而近、由小而大、繁复多变。文赋之描绘“声色宛然,变态百出。”
(2)秋意之比:诗歌写意句子为:“苦暑君勿厌,初凉君勿欢。暑在物犹盛,凉归岁将寒。清霜忽以飞,零露亦。霜露本无情。”突出秋之悲。文赋先描绘“色容气意”之秋状,再挖掘秋的内涵,如象征“刑官”“兵象”“商声”等。文赋用222字来借题发挥,大事渲染。
(3)秋情之比:诗歌写情句子为:“栉发变新白,监容销故丹。风埃共侵迫,心志亦摧残。”流露出年华易逝、万事悲愁的悲情和心灵疲倦、锐气消磨的悲意。文赋不仅有与诗歌相同的情感流露,如“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更蕴含着渐趋保守、急流勇退的思想和豁达大度、与人无争的哲学,如“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文赋的情感体悟更复杂多变,一唱三叹。
设置这三方面的比照,能够使学生较容易地明白了文赋的风格特点:描写穷形尽相,尽显铺叙之美;内容旁逸斜出,尽显铺展之美;情感一咏三叹,尽显铺扬之美。一言以蔽之,它反映出了人在思维方面所能追求的极致。这样的同题异构设置,就充分彰显了文体之美。
3、社会功能之指向对应设置
社会功能是文体产生的一个基本方式,它是制约并辨析文本体制的主要依据。从文本功能这一角度切入教学,恰是追本溯源的一种有效方法。我们以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为例进行分析。墓志铭是一种特定的文体,在内容和章法上都有固定格式。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这种特殊的文体,也可以采用设置同题异体的方式切入教学。传记文体和墓志铭都为叙事类文本,所以以《新唐书・柳宗元传》和本指向对应设置。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叙事内容的对设。传记采用顺叙手法结构柳宗元的生平事迹。墓志铭对墓主的介绍和传记是一致的,但显然,墓志铭开头列举柳宗元上世勋业,结尾写归葬、铭词及其子嗣,这是传记一笔带过,甚而不提的。可见墓志铭从内容上除了对死者一生的德行功名有一个完整的介绍外,还需着重叙述死者的世系爵里,交代死者的后人。
(2)叙事方式的对设。传记以纯叙事的方式介绍柳宗元的生平,只在最后有一段赞言,体现传记文体的特点。而墓志铭在叙事的同时以议论的方式表现对死者的看法和态度。如第五段写“以柳易播”,韩愈笔锋一转,把世俗交情感慨议论一番。第六段又把柳宗元的经历坎坷与文章必传于世议论一番。可见墓志铭采用夹叙夹议的方式结构文本,更方便表达对死者的赞扬。
(3)情感态度的对设。传记对柳宗元生平事迹的记录较为清晰,对事件的解释更为客观。如对影响巨大的王叔文改革,传记是这样写的:“善王叔文、韦执谊,二人者奇其才。及得政,引内禁近,与计事,擢礼部员外郎,欲大进用。俄而叔文败,贬韶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而韩愈在政治上与柳宗元属于不同派系,特别是和王叔文的政敌宦官俱文珍关系融洽,所以他是这样来写王叔文改革事件的:“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韩愈对柳宗元被贬原因记叙较为模糊,表明了他对在朝的同僚的回护。还有,对柳宗元贬后无人援助之事,韩愈也是用曲笔的。可是韩愈又对世俗人情的淡泊进行无情的讥讽,对柳宗元急人之难的深情厚谊大加赞赏。这些都可以看出他内心的矛盾之处。这种婉曲手法恰恰是符合墓志铭的表达的,“盖古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不知,则必铭而见之”①,至于对死者的不满,于情于礼都需讳饰的。这也是墓志铭的功能性表现。
通过同题异体的指向对应设置,墓志铭对死者德善功勋的论列,既重叙事又重议论的相得益彰的表达,扬美不称恶的取舍,都得到逐层展示。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手段,唐代社会的礼仪文化、柳宗元的形象特点、“士穷乃见节义”的生活哲理,得到一一呈现。
三、结语
同题异体对照设置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作用也是显著的。通过不同文体的文章之间的比较,可以贴近文章最本色、最原生态的的部位,做出切中肯綮的分析;也能把握好文本中个性和共性的关系,了解到哪些是属于个体创作的特质,哪些是作品具有的普遍意义,从而更好提升教学的有效值;也能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文体意识,使之形成一定的鉴赏能力并用于写作等实践中。更关键的是,结构的选择、风格的凸显、功能的体认,都能使学生了解不同文体的内在特质,通过内在的情理提升自己的审美感知,进入真善美的境界。这也是文体教学的根本所在。
注释:
①曾巩《寄欧阳舍人书》
参考文献:
[1]郗文倩著《中国古代文体功能研究》.
篇5
一、系统介绍,使学生全面了解作者
语文教学中,针对不同文章的作者,我们应区别对待。对那些在中华民族文化史或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作者,我们一定要系统介绍,力争使学生对作者有全面了解。因此我们在介绍作者时,不妨借鉴传统方法:名、字、号、籍贯、思想、作品、地位……。例如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林黛玉进贾府》时对孔子、曹雪芹的介绍。其他诸如对孟子、韩愈、蒲松龄的介绍。此方面大家较为熟悉,不再赘述。
二、温故知新,注意知识的前后贯通
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我们不仅要熟悉高中教材,而且对小学、初中教材也要“观其大略”,只有对小学、初中教材“观其大略”,我们才能对学生的基础,上课环节的安排了然于胸,才能上课的时候做到心中有数。如此介绍作者的时候,我们才能将知识更好的发酵、融会贯通。例如讲《三戒》时介绍作者柳宗元,我是这样安排的:1、前面讲《赤壁赋》的时候我们熟悉了唐宋家,谁能说出唐宋家中唐朝的两位是谁。2、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学过柳宗元的哪些作品。3、《江雪》的题材是诗歌,《小石潭记》的题材是游记,我们今天学习的《三戒》呢。再如讲《茶馆》、《祝福》时对老舍、鲁迅的介绍,我们都可以用此方法。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复苏了学生的记忆,温故而知新。
三、紧扣课文,把握作者创作心境
课堂教学中,任一教学环节的安排,无不是为学生理解课文服务,作者简介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我们简介作者时务必准确把握作者创作时的心境。例如讲《陈情表》时,对李密创作心境的把握:一方面作为蜀国旧臣,由于种种原因李密不愿到晋任职;一方面晋武帝诏书特下,催逼紧急,李密进退两难,所以才写《陈情表》借侍奉祖母之虚来掩盖自己辞不奉诏之实。再如对“创造社”巨子郁达夫创作《故都的秋》时心境的把握:1921年9月——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化活动,1931年2月在枪杀柔石等“左联”5位青年作家的同时,对郁达夫也发出了警告,并对其秘密监视。因他曾先后参加“中国自由大同盟”、“左联”、“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组织,积极参加各种进步活动与抗日活动,1933年4月,在越来越严重的政治迫害与经济压力之下,他终于从“文化战场”上海移居杭州。在杭州期间,郁达夫试图从山水自然中寻求解脱,去排遣心中的苦闷与寂寞。才于1934年7月不远千里、北上故都去饱尝故都的秋味。同样余秋雨创作《废墟》时的心境,朱自清笔耕《荷塘月色》时的况味都是我们所不应忽视的。
四、以点代面、突出人物主要事迹
作者简介时,对一些次重量级作家或非文艺性作品的作者,不必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只要以点代面、突出人物主要事迹即可。例如讲《邓稼先》,只要突出杨振宁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即可;讲《合欢树》,只要突出史铁生20岁即双腿瘫痪,身残志坚,轮椅上不懈奋斗的事迹即可;讲《读〈伊索寓言〉》,只要突出钱钟书博学多才,蛋好吃(指《围城》),何必见鸡(指钱钟书)的事迹即可。如此简介作者,虽然是粗笔勾勒、绘其轮廓,但作者的形象已形神毕肖,跃然纸上,如一副大写意的中国画。帮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是能够起到应有的作用的。
五、独劈蹊径,润物无声激励学生
语文教学固然知识的传授、听说能力的培养是第一要务,但语文教学也是促进学生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在课堂上我们如何避免空洞的说教,如风行水上,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去激励学生呢?巧妙的对作者介绍,也不啻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讲《提醒幸福》时对毕淑敏的简介,许多人也许会忽略其1952年出生于新疆,中学时就读于北京外国语学院附属学校,1969年应征入伍,在阿里当兵11年,1980年转业回北京的人生简历,其实这难道不暗合了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真谛?讲科普文《伯格曼法则在北极》对两级考察科学家位梦华的介绍:他是最先登上南极大陆的少数几个中国人之一,是第一个在北极越冬的中国科学家,1995年作为总领队,率领中国科学考察队首次把五星红旗插上北极点。其实这难道不诠释了“剑锋利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要义?司马迁宫刑之《史记》,蒲松龄落第之《聊斋志异》皆可为激励学生之典型。
六、 吐故纳新,语言力求生动新颖
篇6
【关键词】促进;动态;生成;构建;散文;精彩课堂
构建和谐、愉快、动态、精彩的语文散文教学课堂,是每个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心愿。因为在和谐、快乐、动态、精彩的语文散文教学课堂中,学生即能够轻松愉快学到知识,又能够受到美丽精彩的语文散文教学氛围的熏陶。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构建和谐、愉快、富有动态的精彩的语文散文教学课堂呢?
一、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为良好的开端可以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精美的散文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可以点燃学生对将要品味的精美的散文文本的学习热情。那么,如何才能创设语文散文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呢?实践证明:用音乐导入语文散文课堂教学,可以达到上述目的。
因为,音乐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听觉等器官,激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还有助于触发学生学习语文散文的兴奋点,激发学生写作散文的灵感与想象力,点燃学生多维思考的火花。所以,用音乐来渲染语文散文教学的课前情境,更容易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愉悦的语文散文教学情境中,提高学生对诗意般精美的散文的感悟和审美体验,加深学生对文章主旨的领会,增强散文文本中所蕴含的美的因素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功能,进而构建精彩的语文散文教学课堂。
比如,教学周敦颐的《爱莲说》时,当同学们愉悦地欣赏了贾鹏芳的二胡名曲《睡莲》后,就非常自觉地、抑扬顿挫地吟诵起了周敦颐的《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这期间,有的同学一边朗读一边联系文末的注释翻译课文,有的同学一边诵读一边查阅与《爱莲说》相关的辅导资料,有的同学边朗诵边写写画画……就这样,我只是通过贾鹏芳一首优美的二胡独奏就把学生的思绪从课外的散漫中很快地吸引到对经典美文《爱莲说》“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之“花之君子”之美的审美品鉴中了。如此,则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美丽、和谐、快乐、高雅、充满动态美和浓浓诗意美的语文散文教学课堂氛围,并为构建精彩的语文散文教学课堂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古语也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都说明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事实证明也是如此:同学们一旦遇到了问题,他们的认知心理和情感心理便会自发地活跃起来。因此,语文散文教学时,我们应该尽可能地预设一些难度适中、数量适度的预习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等,以此激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让学生在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的过程中通过倾听、思考、品鉴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后得以完成一系列的学习任务,并在此过程中受到精美的散文在文章主旨、艺术、审美教育功能等多方面的熏陶与体验,继之为构建精彩的语文散文教学课堂创造良好的条件。比如,在教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在引导学生借助文末的注释和手中的工具书疏通了文意并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及主旨后,我在白板上出示了下列两道预设题供同学们思考:
(1)我去永州参观过现实中的小石潭,发现它远非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记》清幽美丽。请问,柳宗元为什么要把一个非常普通的自然景观描写得那么美丽清幽?
(2)柳宗元与刘禹锡是唐代同一时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同是永贞革新运动的核心人物。在他们参与的永贞革新失败后,两人同时被朝廷贬谪,但是,为什么刘禹锡的诗歌和散文一直充满着积极、乐观、向上的情调,而柳宗元的散文与诗歌却常常笼罩着一种挥之不去的忧伤与寂寞之情?
顿时,同学们纷纷开动脑筋竭力思考上述问题的答案。有的同学上查阅自备的辅导资料,有的同学相互间低声探讨上述问题的答案……顿时,课堂气氛显得异常活跃起来,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对上述问题的独特见解,有的同学们说“柳宗元笔下的《小石潭记》之清幽美丽胜过现实中的小石潭,是因为前者是融合了作者主观审美意愿的文学艺术作品,而后者是天造地设的纯粹的自然景观”;有的同学说“柳宗元与刘禹锡虽然同时代同才华同命运,但其散文诗歌的风格与情调不同,是因为两人的个性不同使然”……听了同学们的精彩发言,我深深感到:精心设计问题营造散文教学的课堂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构建精彩的语文散文教学课堂。
三、创设想象空间,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美国著名教育家托拉斯提倡创新教育必须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线索与寻求答案的信息,必须给学生创设想象与联想、推测与预料等课堂空间,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师有意的“留白”中达到充分的发展与提高,从而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独特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再创作的强烈欲望。在语文教学中,散文因其语言的高度凝练与意象的高度集中而给教师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强烈的再创作欲望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宝贵的资源。教学散文时,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再创作欲望,还可以因之构建精彩的语文散文教学课堂。
比如,在教学陶渊明的 《桃花源记・序》时,在引导学生借助文末的注释、手中的工具书或者网络等辅助资源疏通文意、整体感知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在作品中所寄予的美好愿望后,我引导学生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序》看似散文,其实有着诗歌一般凝练的语言和跳跃的故事情节。故此,请同学们在这篇散文的任意一个段落选择任意一句或者几句话进行合情合理的、充满诗情画意的补白。
一时间,有的同学翻阅教辅资料,有同学的查阅文末的注释和课后的练习提示,有的同学边看书边做笔记,有的同学窃窃私语相互争辩,有的同学蹙眉思考,有的同学喜笑颜开……其表情真是应有尽有,百态尽妍。课堂氛围也经历了从“静悄悄”到“热闹闹”再到“喜洋洋”三个有趣的变化过程。不用说,在“留白”的10分钟学生畅所欲言的精彩补白中,许多同学精彩的补白赢得了我和同学们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持久的掌声。
可见,在语文散文教学时,教师有意创设供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的空间,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进学生自觉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文本再创作的强烈欲望,构建精彩的语文散文教学课堂。
四、师生快乐分享,增加学生幸福指数
教育家夏尊认为:“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此话极为正确。在我们的沪教版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散文中都蕴含着美丽的情感和深情真挚的关爱,都能够给予学生美的情感的熏陶与诚挚的爱的感受,都能够让同学们在散文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至美,感受到关爱,感受到快乐,感受到愉悦,感受到幸福。这时教师就应该及时与学生分享这份快乐与幸福,让学生的这种发自内心的快乐与幸福外化为整个语文散文教学课堂的快乐与幸福。
比如,在教学李汉荣的《山中访友》时,很多同学都被作者热爱自然、崇尚山水的美好感情所感染,都被作者依次拜访的德高望重的老桥、青翠的树林、亲切的山泉姐姐等产生了极大的关爱之情,对文章中表现出的我们应该把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当作人类最亲密的朋友一般善待和我们要保护我们的动植物朋友的主题深表认同,纷纷举手发言说:我们的动植物朋友生存的家园在一天一天地缩小,我们的动植物朋友的品种与数量在一天一天地减少。我长大后,一定要考上全球最著名的环保大学,大学毕业后一定要做个环保专家,每天从事教育人们爱护动植物、保护动植物家园的环保工作,我要让所有的人都知道:爱护动植物,保护动植物的家园,就是爱护我们人类自己,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的精神家园与物质家园。
对此,我不仅极为赞赏同学们这种崇高的环境保护美德,极为赞赏同学们对我们的动植物朋友的深切关怀和诚挚热爱之情,还极为诚恳地对同学们说:“希望将来当上了环卫专家的某位同学,千万不要忘记将这个大快人心的好消息告诉我与同学们,因为我与同学们也非常迫切地希望与你一道参加环境保护宣传活动。”我的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而又持久的掌声。不用说,我与同学们又共同创设了一堂精彩的语文散文教学课。
五、生生快乐分享,营造轻松快乐氛围
语文散文教学中,教师还应该给学生创设生生之间快乐分享预习成果、探究成果等平台。因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快乐分享,不仅可以起到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协作、相互交流、互相学习等作用,还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友谊,培养学生之间合作互助、共同探究的学习精神,还可以增加语文散文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愉悦性,让学生在轻松、快乐、动态、精彩的语文散文教学课堂中习得知识,体味散文中所蕴含着的浓浓诗意。
无需置疑,预习的过程是学生自读、自感、自悟、自我升华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探索和发现新的学习元素的过程。在预习过程中,不同性格爱好的同学、不同学习成绩的同学、不同鉴赏水平和审美品位的同学对新的学习对象的理解、感悟、品鉴等肯定不尽相同。鉴于此,新的散文课文教学前,我们如果能够布置适量的、难度相当的、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预习题供同学们预习,而且在上课伊始就给予同学们展示自己预习成果的机会,那么,一定能够营造轻松活泼的、精彩美丽的语文散文教学课堂氛围。
六,多媒体相助,营造快乐课堂氛围
在语文散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设施辅助教学已经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在语文散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运用多媒体设施辅助教学,可以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将精美的散文中蕴含的丰富的抽象的美的意象、美的情感、美的形象等具体化、形象化,从而让学生在听觉和视觉的盛宴中体味蕴含在散文中的美的因素,继而产生妙不可言的审美体验,从而构建精美的语文散文教学课堂。
比如,在教学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时,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更具体的感受安塞腰鼓所具有的激荡着激昂的生命激情和磅礴力量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我将在网络精选的林枫、高清激情朗诵的的音画视频安插到我制作的《安塞腰鼓》中,让同学们在音画朗诵视频课件中真实地、具体地感受到安塞腰鼓的雄浑壮美等审美特质。如此,则不仅让语文散文教学课堂更加丰富多彩,更重要的是让同学们在这赏心悦目的视觉、听觉盛宴中进行了一次愉快的西北艺术之旅。
综上所述,只要我们在散文教学中,能够遵循语文散文的教学规律精心设计课前导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精心创设想象空间激发学生创作欲望、精心创设师生分享快乐的平台增加学生幸福指数、精心构建生生分享快乐的平台营造学生相互交流的轻松快乐的氛围、多媒体相助营造快乐课堂氛围等,就有可能构建诗意般的精彩的语文散文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1]许智勇.促进学生参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J].职教通讯,2011年08月
[2]洪庆阳.创设情景,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J].新课程(下),2012年10月
[3]徐霞.构建高效课堂模式,提高课堂效率[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8年19期
篇7
关键词:“信达雅”;“化境说”
“信达雅”是清代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的翻译标准。在他看来,“信”即忠实于原文;“达”指译文通顺流畅;“雅”指译文典雅、有文采。作为一种宏观上的翻译指导标准,“信达雅”广为流传,得到众多译者的支持。
“化境说”是钱钟书先生从汉代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的一段训诂文字引申出来的。它以“化”为中心,强调翻译的忠实性。在钱钟书看来,入化的翻译应该忠实且神似于原作,不因语言差异表现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同时完全保留原作的风格韵味。
唐诗和宋词蕴涵着的深沉的思想、挺拔的风骨、婉约的情致,以其卓越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两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唐诗和宋词的翻译应努力保留上述文学特征。
按照“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唐诗宋词的翻译仅仅做到“信”和“达”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做到“雅”,否则会损失原文的文学性。而且,为了保持原文的文学性,有时“信达雅”三者会产生冲突,需要译者独辟蹊径,采用创造性的译法。
当代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将“化境说”简单具体化,提出翻译中国诗词要传达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主张,在翻译中实现这三美就基本完成了“化境”的过程。
下面就以许渊冲先生的两篇译作为例,谈谈诗词英译如何做到“信达雅”和“化境”。
唐代诗人柳宗元的名作《江雪》中写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寥寥数笔,勾画出一幅天寒地冻,老翁独处孤舟,默然垂钓的画面。仔细品味,作者其实是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表达一种遗世独立、峻洁孤高的人生境界。
许渊冲将其译为: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
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
译文再现了原文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原诗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两句对仗工整,译文“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两句也是遥遥相对,不仅采用相同的句式,而且flight和sight押韵。“千山”“万径”都是夸张语,许先生巧妙地译为“From hill to hill”,“From path to path”,不仅保持了对仗,而且保留了夸张的修辞效果。“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中原文的“孤”和“独”都被翻译成lonely,这是有所失。但许先生巧妙地加入原文字面意思中没有的afloat一词,不仅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和下一句的boat押韵,而且暗示作者的遗世独立、漂泊不定。
许先生将汉语特殊的语言现象巧妙转换为英语的语言现象,实现三美齐全,基本做到了“化境”。尽管细节上有所改变,但基本保留了原文的意境和诗意,尤其许先生以创补失体现了这位翻译大家的深厚功底和艺术造诣。“化境”对于译者来说的确不易,所以“化境”是翻译中的最高理想,应该是每一个译者奋斗的目标。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作品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具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开头连下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形象地抒写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
许渊冲将其译为:
I look for what I miss,I know not what it is,I feel so sad,so drear,so lonely,without cheer.
为了对应原诗的叠字,许先生重复使用主语I,重复使用what引导的宾语从句,重复使用so,这些创造性的译法使得译诗最大化地还原了原诗的意境,译诗本身也不失为一首音美和形美兼具的好诗。
总之,“信达雅”和“化境”是我们在翻译时追求的目标。翻g唐诗宋词时,对于“信达雅”和“化境”的追求又有着具体灵活的解释。“信达雅”是我们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化境”则是我们不断追求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许钧.翻译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243.
[2]郑海凌.钱钟书化境说的创新意识[M].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3):71.
[3]何其莘,仲伟合,许钧.翻译概论[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4]李明.翻译批评与赏析[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5]何其莘,仲伟合,许钧.高级文学翻译[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篇8
一、尝试自学,探究规律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小学语文教学要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这节课教学的每一部分都是让学生尝试在前,学生能学会的就不教,确实不能学会的也先学后教。教师让学生尝试朗读,尝试讲诗意,尝试自己解答疑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这说明小学生尽管年龄小,但也有自学的能力,何况他们已经学过不少古诗,并非“白纸一张”,我们完全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学习。对学生的学习潜力估计太低,处处不放心,实在是不必要的。
自学,也要提高“含金量”,这个“含金量”就要让学生从中领悟一些语言文字的规律,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拿这节课来说,教师把“虚指”与“倒置”作为古诗学习的知识点和方法,让学生在试讲的过程中感悟学习古诗的方法,就使教材的教育价值得到更深的发掘。
二、自主感悟,多元解读
古人早已认识到“诗无达诂”,也就是说没有惟一正确的解释。一首好诗,正因为可以作多种理解,才让人觉得回味无穷。同时,由于读者的人生经历不同以及文化背景的差异,对作品也会有不同的解释。这一节课上,在“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这个问题上,鼓励学生提出多种假设,就是为了让学生探讨答案的多样性。这种对作品的多元解读,有利于学生从小就形成一种观念:问题的答案不只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这对学生的人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尊重多元解读,又要重视价值取向,这是阅读教学必须注意的两个侧面。拿“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来说,学生有那么多的答案,有好有坏,教师不能简单地全部肯定,而宜加以引导分辨。显然,“养家糊口”的解释不仅缺乏诗意,也有悖诗人的本意。教师在适当的时候才出示柳宗元的简介,然后让学生联系诗人的经历来解读文本,使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达到了新的深度。
三、比较阅读,深入感悟
学习的过程要让学生主动经历,学习的结果要让学生自主梳理。学完《江雪》后,要求学生自我小结,对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在小结的基础上,再推出清代诗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让学生比较阅读。这种同一题材不同意境的作品阅读,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篇9
审视我们周围的学校课堂教学,很多教师热衷于课堂的新颖和繁华,与真实、朴素、有效的课堂渐行渐远。表现为偏离本质,课堂在弯路中游离目标,导致教学程序的繁琐、教学指令的模糊、教学主线的缺失等。追求时髦,课堂在形式中虚耗成本,导致学习方式与教学行为的繁琐和无度,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的严重浪费。因此,还语文教学“简约而不简单”的本色,是对时下课堂浮华现象和错位之风的一种拨乱反正,是还课堂之真实性、有效性、生态型的一种教学本真的探索。
二、简约有效课堂教学的概念解析
关于“简约”这一理念,老子曰:“少则得,多则惑。”《易经》则曰:“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宋代苏轼则认为“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清郑板桥有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里都包含着古人智慧大道。语文教育界崔峦先生倡导“简简单单教语文”。我认为,简约有效教学就是要在课堂中尽量排除一些形式化的、不必要的东西,以时间、精力、资源的“下限”,去换取质量、效果、品质的“上限”,使教师和学生在低消耗、低成本的教学过程中获得教学的最优化和效果的最大化。东北师范大学马云鹏教授指出:教学之本质在于深入浅出。
三、简约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探寻
(一)有的放矢,制定简约明了的教学目标
新课标提出了三个维度的目标――知识能力、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说,三个维度是一个整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中,而不是游离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外。认识“三维”本是“一体”,有助于简化头绪,使目标简明。因此我们的教学目标不应追求多方面的全面开花,而应根据文本的表达形式和人文意蕴,找准一节课要解决的一个或两个问题,确立相对集中的,切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目标。
(二)以简驭繁,探寻简约有效的教学设计
国家级名师吴正宪老师提出教学设计要比课堂教学展示还要重要,要围绕化繁为简这一中心工作,通过对教学程序、教学主线与板块设计等手段,寻求简约设计的有效途径和最佳途径,实现教学的简约回归。
1.整合策略。课堂要简约,首先就必须整合,把繁杂整合成简要,把弯道整合成直路,把长线整合成短线,问题整合了,学生在课堂上读书、思考、积累、运用的时间就会得到保证,教学效率就会提高。我在今年5月3日“富阳――平湖两市高效课堂研讨活动中”教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一二两段时,整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体验问题:假如我把哈利波特能够变形的魔法石给你,你最想变成柳宗元笔下的哪种景物?是“石”、“树”还是“鱼”?从课堂效果看,学生的生成非常精彩。
2.主线策略。“教学主线”设计在“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方面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北京李卫东名师在《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时,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口头创编“门庭若市”的成语故事。他将一般老师惯常所做的解读课题、简介作者、介绍背景、诵读课文、感知整体等多个教学环节浓缩在这一精当的教学主线之中,用一条教学主线就替代了繁多的教学环节,完成了对全文的整体感知,既有“删繁就简三秋树”的简洁之妙,又有“领异标新二月花”的新颖之美。
(1)从课程的角度设计
郭初阳老师在执教《伊索寓言》时,他从1.0版《开玩笑的牧人》这个几乎是家喻户晓的经典寓言拓展开,创作了两篇寓言2.0版《说真话的牧人》和3.0版《发出声音的牧人》,把课堂还给学生,用幽默风趣的话语唤起学生思维和情感的升华。
(2)从品析的角度设计
浙江省语文名师吴积兴老师教学《小石潭记》时,巧妙地扣住文章标题,带动了全篇的阅读。所设计的教学主线是:“小石潭记”四个字,字字在课文中都有“文章”。请同学们从标题中任选一个字,分别用“小”“石”“潭”“记”来说话,说说课文哪些内容能够分别表现这四个字。这种教学设计显得大气,给学生深入地研读课文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3)从探究的角度设计
李镇西教学《曹刿论战》: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曹刿的“远谋”?《口技》:这篇课文可用一个“善”字拎起,“善”在哪里?怎样写“善”?这几条教学主线的设计是李老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结果。每一条主线都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嘉兴市语文教研员徐玉根老师在秀洲区新塍中学“下水课堂”时,教学《湖心亭看雪》一文,他带领学生探雪中“痴景”,究张岱“痴情”,走进了古人张岱的心灵深处,正如他在《语文教学通讯》中发表的文章《在期待中点燃学生的探究之火》一样,学生的思维被彻底打开,课堂的生成非常精彩。
3.板块策略。板块策略就是在科学、精准的教学目标的引领下,将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我在2012年3月参加嘉兴市名师送教秀洲区新塍中学时,教学《好嘴杨巴》时设计了这样三个板块:①好嘴杨巴――“好”在……②好嘴杨巴――“好”吗?③好嘴杨巴――更“好”!三大板块,使课堂简洁、清晰、流畅。 4.图式策略。图式法是以精炼的语言、图片,象征性的图式符号来表达教学步骤间的逻辑关系和教学流程等。在教学《狼》时,北京名师李卫东采用观看四幅图片来推进复述情节、把握形象等课堂教学活动,从课堂的效果看,反响还是非常好的。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中,他通过媒体播放沉船时的影片,汹涌的海水霎时涌进船舱,吞没一切,甲板上的人群慌作一团的景象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心里。
(三)以少胜多,确定简约有效的教学内容
篇10
一、画面呈现,有“想”而读
苏教版语文教材每篇课文都配有联系密切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画面充满童趣,而且色彩鲜艳,让人赏心悦目。借助电教手段,如制作课件,适时运用插图配合朗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画面产生喜爱之情,激发朗读的欲望,从而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
请看《江雪》这首古诗的教学。
师:(出示画面)面对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疑问?
生: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难道他不怕冷吗?
师:请大家大胆地设想一下原因。
生:因为家里穷,他以捕鱼为生。
生:可能老翁想鸟都飞完了,这下没人和自己抢了。
生:老翁想独自享受这一份清静。
……
师:看来大家的理解都不相同。那么,究竟哪一种比较吻合作者的心境呢,让我们看一看柳宗元的简介。(出示简介)
师:现在你比较赞同哪一种理解,或者有什么新的看法?
生:我感到诗人是在借这个“蓑笠翁”表达自己孤傲的心情。
师:作者那种孤傲的心境与此情此景一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同学们,看着画面,你能把此刻的心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试试看。
(生读略)
诗讲究意象,想象丰富,跳跃性比较大,如果理解时仅仅依赖学生的想象和对语言的感受力,学习时比一般文章要困难一些。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利用音乐、图像等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台阶,以图画的展现、音乐的渲染将他们带入情境,一步一步走入诗中,读诗、联想、悟情。
二、语境渲染,有“情”而读
在初学课文时,学生由于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的差异,朗读时难免把握不好文章的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两条视线读书:一条是生理视线,即眼睛的视线;一条是心理视线,即心灵的视线。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把符号、语音、意义、表象等有机结合,使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内容在朗读中融合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头脑中活动起来。在教学古诗《春日偶成》时,我引导学生在创设的具体语境中朗读。
师:欣赏到这么美的景致,你高兴吗?让我们一起赞美这美好的春光吧。(生齐读第一、二句)
师:诗人每日埋头书卷,在翰墨飘香里寻章摘句,难得有空闲欣赏这春意盎然的景物,让我们带着愉悦的心情再观赏这明丽的春色。(生齐读第一、二句)
师:诗人忙于做学问,从来没有发现春天是这样美好,他可能一路走来,拈着胡须,笑意盈盈。还可能引吭高歌——(生齐读第一、二句)
……
师:这首诗第一、二句写景,第三、四句抒情,表现了诗人内心独有的快乐。用上一句老话来评价,这便是情景交融!
这一教学片段由景到乐,描绘了诗人穿行在美丽的鲜花、柳树丛中的景象,表现了诗人陶醉在大好春光之中,继而由景生情。最后教师总结归纳出“情景交融”,学生对整首诗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在品读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扣住“乐”字感受诗人当时的情绪,有情感地朗读。
三、情感升华,有“感”而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阐明了反复阅读的重要性。小学生的认识和情感水平决定了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因此,教师在指导古诗朗读时要把朗读与理解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在朗读中做到眼到、口到并不困难,而要达到心到则不容易。这就需要教师巧妙指点。如教《黄鹤楼送别》文,我是这样设计的:岸边杨柳依依,目送孟浩然的船越去越远,烟花含情,李白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吟出一首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到这儿,这首诗的意思大家懂了吗?说说对诗句的理解。学生交流后,又问:“老师有个疑惑,长江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尤其在古代,为何诗中写江面只有一孤帆呢?当学生明白了孤帆包含了诗人对孟浩然的深情后,再让他们在配乐中读读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