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的作品范文

时间:2023-03-16 14:45: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冰心的作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冰心的作品

篇1

无处不在的母爱

由于从小生长在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冰心切身感受更多的是祥和的亲情之爱和深切的母性之爱。母爱是冰心生命深处最真切的体验,是冰心毕生歌颂和追求的主题。同为“五四的女儿”,和庐隐笔下“新女儿”与“旧母亲”之间剧烈的母女冲突不同,冰心与母亲的关系永远是和谐的、完美的。在《繁星・八十》中,冰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亲密无间、其乐融融的母女图:

母亲呵!

我的头发,

披在你的膝上,

这就是你付与我的万缕柔丝。

这样的母女正是女性主义者在“母亲的花园里”追寻的最理想化母女。在冰心的意识里,母亲永远是女儿的避难所,是最坚实的依靠,“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往事一》)③冰心笔下,母亲不仅是风雨来临鸟儿归巢时的偎依,而且是忧伤时“灵魂的安顿”(《繁星・三三》),最后,要抛弃心外的湖山,归依母亲,与母亲融为一体(《春水・九七》)。

在母爱的这种独特经验下,冰心感受到了自然的母性情怀:

小小的花,

也想抬起头来,

感谢春光的爱――

然而深厚的恩慈,

反使她终于沉默。

母亲呵!

你是那春光么?(《繁星・一零二》)

由此,“自然之爱”是“母爱”的表现形式,“自然”即“母亲”的化身,“我”与“自然”融为一体,而“自然”又与“母亲”融为一体,“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春水・一零五》)冰心试图向我们传达她形而上的人生感悟――回归自然就是回归母体,就是回归生命,母亲则是生命的起源。

而自然的本质是纯真,纯真的最好体现只有“婴儿”,“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只有孩子”,(《可爱的》)在孩子身上,冰心再一次印证“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冰心笔下的“童真”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作家直接讴歌儿童纯朴、率真的天性,如《繁星・四三》:

真理,

在婴儿的沉默中,

不在聪明人的辩论里。

另一方面,作家通过“孩子”这一形象寄寓自己的“母爱”理念,“孩子”只是“母爱”表现的客体。她的“孩子”形象以“童真”的形式,却如母亲般成熟地给予人们生存的理想和信心。譬如在《超人》中,十二岁的孩子禄儿的深夜,使“冷心肠”、信奉尼采“超人”哲学的青年何彬从没有爱的孤独生活中产生了对过去尤其对慈爱母亲的追忆,从而震撼了未泯的善心。如果说何彬对禄儿的帮助“里面不含丝毫的爱和怜悯,不过是拒绝你的,拒绝我的母亲,拒绝了宇宙和人生,拒绝了爱和怜悯”(《超人》),那么,他灵魂的真正复活、爱的最终实现则始于禄儿成人般理性的一封信:

“……然而我有一个母亲,她因为爱我的缘故,也很感激先生。先生有母亲么?她一定是爱先生的。这样我的母亲和先生的母亲是好朋友了。

“所以先生必要收母亲的朋友的儿子的东西。”(《超人》)

禄儿成为何彬母亲的现实体现者,引导何彬完成了成长的道路。《最后的安息》中,城里小女孩惠姑对素昧平生的乡下小姑娘翠儿的同情与关爱,也是建立在一种“母爱”式的情怀上。同样,在《世上有的是快乐与光明》中两个在海边玩乐的孩子,之所以能让一个在社会现实中绝望寻死的青年放弃走“那条黑暗悲惨的路”,源自他们身上对他人具有的母亲特征的关爱和智慧。这类“小母亲”形象直到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小桔灯》中,仍然依稀可辨,她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和感召着处在迷惘中的人们。

由此可以看出,所谓童真、自然,在冰心的爱心文学体系中,其实都是冰心“母爱”意象的延伸。④在这个三位一体中,冰心以“母爱”为核心探寻永恒的存在,在自然万物、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的“母爱”中,“世界便是这样构造起来的!”(《寄小读者》)

“母爱”的文化资源

正如吴文藻所言,冰心是一个“新思想旧道德兼备的完人”⑤,她的“母爱”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思想中。儒家文化的核心是崇孝道、重秩序,“在这样一个差序社会里,人们的社会关系是由内及外、由下及上、由母及父的。”⑥母亲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社会秩序的象征受到格外尊崇,如剜肉救母、沉香救母,以及佛教中目连劈山救母等即为古代尊母、孝母的极端体现。在这里,母亲代表的已经不仅仅是个体的存在,而是源于儒家文化“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祭祖、拜祖意识,“父兮生我,母兮鞠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⑦所以,在“凯风”⑧般母爱情怀的沐浴下,孟郊《游子吟》唱出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母子深情。究中国儒家“尊母”文化的内在原因则在于,母亲在“相夫教子”的功能上潜在地维护了封建等级秩序,孟母三迁,岳母刺字,在一定意义上传达了母亲在国家人才培养和个人成长中所起的决定作用,从而建构了国家、社会的秩序。正是基于这一点,近代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人士提出了“强国保种”论,近代妇女先驱吕碧城、何香凝等提出了“国民之母”论。冰心作为一个女性,无论在温儒敦厚的母亲杨福慈身上还是在自己的切身生命体验中,都感受到了中国母亲所承载的文化意义,并将其推广为民族的推动力量,尤其为个人得以拯救的源泉。

“母爱”的政治资源

如前所述,由于母亲在文化建构中所起的特殊作用,近代以来的中国知识分子解放妇女的目的之一就是欲通过受教育的女性培养救国救民的下一代。在此背景下,解放妇女、歌颂母亲,就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尤其是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母亲形象无论在男作家笔下还是女作家笔下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美国学者夏丽(Sally Taylor Lieberman)在《母亲与现代中国的叙事政治》(The mother and Narrative Politics in Modern China,Charlottesville: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1998)一书中指出,“母亲”在20世纪早期的作品中“是中国现代性的重要形象代表,她代表的不仅仅是母亲,而是现代知识分子想象的、在理想社会中心的人际关系”,“这个理想化的母亲实际上是构想中的中国现代性的中心形象”。⑨

如夏丽所述,五四时代的知识分子普遍受到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对男女的“自然性”深信不疑,“母爱”被看成“最自然”的爱,是未来“自然而正常”的社会基础,与中国传统社会人为的、虚假的人伦关系格格不入。所以,“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母亲的形象就这样被赋予了特殊的使命:她是种族进化和社会进步的化身,她的爱为创建有人格的人和现代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她将正确地抚育未来中国民族的建设者”⑩。

在男作家笔下,“现代儿子”在同“传统父亲”反叛的同时是对“母亲”的迷恋,对从压迫的家族关系中解放妇女的强烈呼唤。夏丽认为,中国现代文学中产生了史无前例的“俄狄浦斯”故事,如陈白尘的《报仇》、庐隐的《父亲》、茅盾的《动摇》、的《雷雨》等,基本情节都是儿子爱庶母。

在五四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冰心一方面响应着时代的号角,赋予“母亲”新时代的特色,一方面从自己的生命体验出发,书写无所不在的大母精神。这个母亲是“新母亲”,“除了治家”外,她有“现代人的头脑”,“对感兴趣”,“对于政治也极为关心”。(《关于女人・我的母亲》)“新女儿”见到了“新母亲”,如同鱼儿见到大海,是母女一体、神人合一的境界。

“母爱”的宗教资源

冰心对母亲的歌颂从个人的生命体验出发,最终上升到了。钱杏对冰心的母爱进行了经典性升华:具有为生命立基的唯一性、超越时空的永恒性、灵魂奔趋的神圣性、分担苦弱的救世性。11据此进一步认为,“冰心话语中的母亲,不是人间母亲,而是神圣母亲。她是上帝,是基督,是弥赛亚。到此,冰心爱的诗学中的爱是母亲,母亲是爱,就转化为了:爱是上帝,上帝是爱。”12母亲成了冰心心目中的神,成了冰心的上帝。“又试问鸿蒙初开时,又哪里有贫富贵贱,这些人造的制度阶级?遂令当时人类在母亲的爱光之下,个个自由,个个平等!”(《寄小读者十二》)这里自由、平等的鸿蒙之初是《创世记》第一章上帝创造万物之时的隐喻,母亲就是上帝。她创造生命,“谁无父母,谁非人子?”她无所不在,和谐的自然、纯真的婴儿都是母亲在场的体现。她就是“爱”,“上帝创造了她,就是叫她来爱,来维持这个世界。她是上帝的化工厂里,一架爱的机器。”(《〈关于女人〉后记》)而“爱”就是上帝,就是基督。在冰心的意识里,母亲和上帝像乱丝一样彼此无法解开,因为母亲就是上帝,上帝就是母亲:

太阳怎样的爱门外的那棵小树,母亲也是怎样的爱我――“母亲”?这两个字,好像不是这样说法的,只是一团乱丝似的。这乱丝从太初就纠正了我的心;稍微一牵动的时候,我的心就痛了,我的眼睛就酸了,但我的灵魂那时候却是甜的。这乱丝,世上没有人解得开,上帝也解不开――其实上帝也是一团乱丝,母亲也解不开。(《疯人笔记》)

由此可见,冰心所赞美的母亲与宗教的上帝之间所反映的是一个母系宗教的问题。13从女性主义神学的角度看,冰心之所以不遗余力地歌颂母亲,乃是因为母亲是上帝的一个维度、一个位格,换句话说,就是上帝是一个母性的上帝,歌颂母亲即是歌颂无所不在的上帝、歌颂无所不包的爱。

小结

女性主义理论认为,母亲既是父权制文化的牺牲者,又无意识地以自己的身份延续了父权制度。冰心则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立足于时代,并且遵照自己的生命体验,深切歌颂母爱的伟大,既超越了时代,又体现了中国女性解放的特色。当经历近百年的西方女性解放运动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反思进而提出“寻找我们母亲的花园”时,我们不得不惊叹冰心平凡的伟大!

注释:

①阿英:《谢冰心》,载《冰心论集》(上),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16页。

②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开明书店,1951年,第75页。

③本文所选冰心作品均出自卓如编《冰心全集》,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4年。

④丹娅、晓燕:《冰心“母爱形象”之探》,《中国文化研究》,2000年第3期。

⑤卓如:《冰心全传》(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72页。

⑥dongguozheng.省略/post/142/20292,2006年5月14日。

⑦出自《诗经・蓼莪》。

⑧出自《诗经・凯风》:“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凯风”、“寒泉”成为古典文化中“母爱”的象征。

⑨⑩参见沈睿:《她者的眼光――两本女性主义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著作》,《二十一世纪》,2002年2月号。

11黄英:《谢冰心》,转引自唐小林:《看不见的签名:现代汉语诗学与基督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华龄出版社,2006年,第234、248页。

12唐小林:《看不见的签名:现代汉语诗学与基督教》,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华龄出版社,2006年,第249页。

13王学富:《冰心与基督教――析冰心“爱的哲学”的建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年,第3期。

篇2

关键词 新课程;多媒体;小学语文;电子图书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7-0140-02

很多发达国家的国民阅读素养很高,阅读能力极强。发达国家在考核青少年综合素质时,把阅读素养作为评价的首要因素。由此可见,阅读在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校教育应十分重视阅读教学,尤其是语文学科,更应该把阅读教学放在重要位置,广泛开展大阅读活动,促进学生自主阅读,提高阅读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积淀文化底蕴。

随着经济的不断腾飞,教育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学校已经装备了先进的媒体设备,电子白板、短焦投影机的使用大大提高了阅读教学的效率,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下面以“走进世纪老人——冰心”为例,谈一下多媒体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 发挥多媒体大屏幕的展示功能,明确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定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指明方向,明确学习的重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结合本课题的教材实际,笔者设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用PPT课件展示给学生。

1.1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生汇报自己的课外阅读情况,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在课外利用多种途径收集、整理学习资料,充分利用图书资源,促使学生更广泛地感受、了解冰心其人的特点,尤其是冰心作品的风格,有效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交流、展示、品味冰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巩固和丰富学生的积累,指导学生感悟、欣赏冰心作品鲜活的神韵,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以冰心作品为代表的优秀儿童文学的兴趣。教师在学生自主阅读前要加以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的阅读为有效阅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对冰心作品的理解,使学生感受爱的教育。

2 发挥多媒体的人机交互性特点,优化阅读教学环节

本节课课型属于阅读交流指导课,课前开展“冰心阅读月”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教师为学生准备有关冰心的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学生准备彩笔、彩纸、课前搜集的关于冰心的资料。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感悟冰心作品,理解冰心作品的风格,体会爱这一主题。学生在“冰心阅读月”活动中阅读的冰心作品,通过诵读、研讨等形式来感悟、品味冰心其人其文。

2.1 巧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用多媒体播放一组图片,图片展示完之后,出现这样的字样:“这是一位慈祥的老人,被人们称为‘世纪老人’,有一句话‘生命从八十岁开始’是她的名言。同学们知道她是谁吗?”学生很容易说出是冰心奶奶。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对,她就是我们的冰心奶奶。我们在上个月的‘冰心阅读月’活动中充分地了解了冰心,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样自然引入新课教学,师生一起走近冰心。

2.2 整合网络资源,拓展阅读范围,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课上,安排几名学生简单介绍冰心生平,学生展示冰心从大学时到老年时的几组照片,感受冰心的慈爱形象。当学生介绍冰心作文奖时,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冰心作文奖颁奖盛况,让全班学生感悟冰心作文奖蕴含的深刻含义。然后,师生交流阅读心得。随即教师提问:“通过冰心阅读月活动,你都读过了冰心的哪些作品?”学生纷纷介绍自己读过的作品,有的学生还拿来一些书籍,笔者让学生用实物展台展示给其他学生,让学生对这些书有个大概印象,以便于今后的借阅。教师也在小结之后,用多媒体出示一些冰心的代表作品,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2.3 巧用多媒体进行细节教学,感悟作品表达的情感

教师肯定学生通过“冰心阅读月”活动,已经对冰心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冰心的作品始终围绕一个主题,那是什么呢?学生齐答:“爱。”对的,就是“爱”。于是教师板书“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她的作品是如何展现“爱”这一主题的呢?学生此刻心情很是激动,很想了解冰心的爱体现在哪些细微之处。于是,教师用多媒体播放冰心的爱的细节描写的视频,使学生感悟冰心的作品无一不充满了爱的意境。课下请学生将课前所搜集到的资料,再次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讨论,把收获的知识整理在摘抄本上,便于今后阅读。

在学生进行汇报展示时,教师要进行阅读交流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进行有效阅读。比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展示自己读到的作品时,及时进行笔记或者批注;简单谈一下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把最想说的话说出来,把最想写的句子写出来,课上展示给全班同学,实现共同提高。当学生谈到冰心作品中对儿童的爱(《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和对大自然的爱(《别踩了这朵花》)时,教师及时总结并板书“对儿童的爱”“对大自然的爱”。最后,教师总结学生的阅读情况:看来同学们通过上网、看课外书、阅读图书等多种途径已经对冰心的作品了解得很透彻,阅读方法也有很大进步。

3 巧用多媒体课件表达作品意境,提高学生感悟能力

好的文学作品需要读者去静静地欣赏、品味,用情去读,用心去品味,用爱去呵护作者的心灵。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冰心的作品除了展现对儿童的爱和对大自然的爱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主题,那就是对母亲的爱。于是,教师给学生推荐一首小诗,出示动画课件《纸船——寄母亲》配乐朗读。这首诗写于1923年8月,这是她在去往美国留学的轮船上写的。学生欣赏后再读这首小诗,小组间交流对这首小诗的理解。学生自读,小组交流,小组派代表谈体会。这首小诗表达了诗人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思念,诗人借纸船这一意象表达对母亲的深切思念,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学生在美妙的情境中很容易得出借物抒情的手法。

其实,冰心的很多作品都用到了借物抒情这种写作手法,还有哪篇作品用到了这种写作手法?有的学生说读过《小桔灯》。教师出示《小桔灯》的视频课件,向学生介绍当时她的写作背景:诗人身在异国他乡,她除了思念自己的母亲,还会思念自己的祖国。纸船就象征着诗人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着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这样教学,很容易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实现情景交融,读者与作者产生思想的共鸣,收到很好的阅读效果,大幅度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4 巧用多媒体展台升华学生情感,诉说情怀

篇3

本刊讯 8月1日,由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和冰心奖评委会联合主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承办的“繁星春水・冰心奖大奖书系”新书暨冰心奖创办25周年研讨会在贵阳全国图书交易会上举行。

25年前,著名学者雷洁琼女士、著名作家韩素音女士及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葛翠琳共同创办了冰心奖。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冰心奖”为培养儿童文学新人,发掘儿童文学新品力作,推动我国儿童文学和艺术的发展、繁荣,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冰心奖已逐渐发展成为涵盖冰心儿童图书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冰心艺术奖和冰心作文奖在内的重要综合性奖项,汇聚了包括金波、沈石溪、曹文轩、高洪波、周锐等诸多儿童文学名家,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据介绍,自冰心奖创办之初,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与评委会一直保持长期合作关系,并承担起“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和“冰心作文奖”的赛事组织、基础评审、图书出版、品牌维护等相关工作。除了每年集结出版当年的《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获奖作品集》《冰心作文奖获奖作品集》之外,浙少社还先后通过《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获奖作者丛书》《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典藏作品》《冰心奖小作家书系》等品牌系列图书的出版,为培育发掘文坛新人、鼓励发扬冰心奖的创新精神,提供了创作实践的平台和窗口。本次书博会期间推出的“繁星春水・冰心奖大奖书系”正是“冰心奖”二十五年发展成果之一。该书系甄选了乔传藻、王左泓、韦伶、彭学军、李东华、韩青辰、肖定丽、张影音、唐池子、蒋蓓等10位中国原创儿童文学界实力作家和新锐作家的精品佳作,较为全面地呈现了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作家的梯队结构和整体面貌。

作为浙江出版联合集团的金字招牌,浙少社持续推动中国原创儿童文学发展,不仅成就了一系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文学精品图书,引领了少儿阅读潮流,同时也汇聚了任溶溶、孙幼军、金波、高洪波、秦文君、张之路、周锐、沈石溪、杨红樱、汤素兰、董宏猷等大批儿童文学作家。本次研讨会正是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扶持中国原创儿童文学发展的重点文化项目。研讨会期间,浙少社还与北师大贵阳附中签署了冰心作文奖贵州赛区合作协议。 (叶 薇)

篇4

关键词:自然 爱的哲学 平等 冰心早期创作 生态女性主义

引言

“生态女性主义是当代西方由环境运动和女权运动汇流而成的主动适应社会变革需求的文化思潮。”这一文化思潮批判了传统父权制价值观,“把关怀、爱、友谊、诚实和互惠作为自己的核心价值”、“女性原则”和“生态原则”成为衡量文学价值的新标准,都体现了对整体的、相互关联的和稳定世界的追求,洋溢着关怀、同情和“慈育意识”的文学作品会受到极力颂扬;相反,弥散着男性支配、控制欲望的作品,充盈扩张、功利性的破碎话语,则被毫不容情地批判。作为女性角色的冰心有意识地用改良的方法构建和谐温馨的小家庭,她的作品中充溢着现代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充满了对父权制的不满和对大自然母亲的热爱。作者早期诗歌创作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是一首首自然的颂歌,早期散文创作中的生态女性主义伦理观充分体现出爱的哲学,而差异中求平等则进一步彰显了冰心早期小说创作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整体观。

一.自然的颂歌――冰心早期诗歌创作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

冰心早期诗歌创作中的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是一首首自然的颂歌,在诗歌中所表现的对于女性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令人惊叹,她所描绘的自然万物和谐共处的美好情景,对当今日渐脆弱的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警示意义,也唤起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女性与自然关系的重新思考。《繁星・一四》写到:“我们都是自然的婴儿,卧在宇宙的摇篮里。”作者的诗歌主题离不开对自然的赞美与崇尚,她认为自然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自然中的万物都是平等与和谐的,这一观点与生态女性主义自然观是一致的,生态女性主义认为自然是一个活的有机体,自然不是人们剥夺的对象,而是与人平等并和谐相处的自然。自然与人类是紧密相联系的。然而,自工业革命以来,社会所建构的机械的自然观念则认为自然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冰心一生热爱自然,写下了几百首描写自然万物的诗歌。小诗《繁星》《春水》赞颂母爱,赞颂人类之爱,赞颂童心,赞颂大自然,尤其是赞颂她在童年时代就很熟悉的大海。《繁星・二八》写到:“故乡的海波呵!你那飞溅的浪花,从前怎样一滴一滴的敲我的磐石,现在也怎样一滴一滴的敲我的心弦。”冰心从小生活在海边。她对自然的感受体现在她的诗作中。她把自然比喻成女性,而且是一位慈爱的母亲,可见她已领悟到自然与女性之间的深刻联系。在冰心更多的自然诗作里,她常用独特的方式感知自然,歌颂它的伟大,赞叹它的和谐,描绘大自然的优美图景。冰心《繁星・六五》写到:“造物者呵!谁能追踪你的笔意呢?百千万幅图画,每晚窗外的落日。”自然的美是人无法企及的,诗人对自然的颂赞表现了对自然的崇爱。在这些诗歌中冰心充分地表达了她对自然母亲的感激之情,以及渗透其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冰心把大自然比喻成母亲,一位充满着温柔、慈爱等明显女性特点的人物形象。在西方的传统文化中,自然一直被比作仁爱善良的女神,作为大地养育者的母亲。著名生态女性主义学者麦西特就曾在《自然之死》中叙述了女性和自然在历史和文化的视角下的关联性。麦西特认为,女性作为一种性别存在,原本具有多种特征,但温柔、慈祥、善良这些特征却被文化与历史强化出来,而这些特征又被用来比喻自然,这一切并非偶然。当女性的养育特征高于其他特征的时候,自然,作为一种有机的主体存在也就成为可能了。

正如《繁星・一五八》写到:“我的朋友,雪花飞了,我要写你心里的诗,”作者要写读者心里的诗然后奉献给读者。冰心真正了解读者在整个创作中的意义,所以她有意识地想读者所想进而用诗来表现读者所想。雪花飞了,读者的心随雪花一起飞扬,这是大自然的诗意,诗人要表现这种美的诗意,她和读者一同感受自然的美、心灵的美。

二.爱的哲学――冰心早期散文创作中的生态女性主义伦理观

生态女性主义伦理观立足于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宏大背景,通过对生态女性主义伦理的学理背景、现实缘由、哲学基础、逻辑框架等进行系统考察,揭示生态女性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及其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己之间表现出来的和谐伦理思想,“生态女权主义把道德观建立在关心、爱护和信任上,把人(包括男人和女人)在私人、家庭和政治上的关系视为平等,也把人类与非人类的自然视为平等伙伴,而不是控制和统治的关系。”在这样一种新的伦理观照下,人们将重新思考伦理道德标准,阐析和评价作品时,也会加重其道德内容的分析。用“爱的哲学”追求真善美,是冰心散文的艺术特点,这一特点充分体现了冰心散文中的生态女性主义伦理观。

如在《山中杂记・九机器与人类幸福》一文中,反思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造成精神的痛苦与困扰。在《山中杂记・十鸟兽不可与同群》中,作者写到了人类与动物界的友好相处:

“第一乐事,就是拔草喂马。看着这庞然大物,温顺的磨动它的松软的大口,和齐整的大牙,在你手中吃嚼青草的时候,你觉得它有说不尽的妩媚。”还有跳荡可爱的小狗,狡猾的小猫,特别是毛羽鲜丽的小鸟,“我们幕天席地的生涯之中,和小鸟最相亲爱。玫瑰和丁香丛中更有青鸟和知更雀的巢……我常常去探望小鸟的家庭,而我却从不做偷卵捉雏等等破坏它们家庭幸福的事……我爱自己,也爱雏鸟,我爱我的双亲,我也爱雏鸟的双亲!”

在冰心早期的散文作品里,直接描绘时代政治风云变幻的篇章是比较少的。她更多的是叙写自己的家庭。冰心认为,一个人能在父母亲的膝下怀前,姊妹弟兄的行间队里,过着快乐甜柔的时光,是一种“浓福”(《通讯一》)冰心生活在一个受到民主思潮洗礼的家庭里,它保留了从这样一个家庭的活动和变化,人们也可以感受到社会脉搏的跳动。家庭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有着异常重要的位置,这已经成为我们民族伦理观念中的一个显著特色。因此,冰心倾注全力来描写自己的家庭,写家庭中父慈子孝、妻贤母良、兄弟怡怡、举案齐眉等我国传统的美德,写这个家庭和一些亲戚间牢固的以血缘和婚姻为纽带所形成的家族观念。这些都充分体现出了作者生态女性主义伦理观。

冰心在自己的散文里还用充满诗意的笔致来描绘传统节日,弥漫着民族气息的风俗画。在《寄小读者》里,我们看到她在异国是以一种怎样亲切的感情在回忆和叙写自己在国内一年中所经过的各种民间佳节。“从新年说起罢,新年之后,有元宵,这千千万万的繁灯,作树下廊前的点缀,何等灿烂?”元宵节以后,三月三日是古人修禊节,是绝好的野餐的日子,流觞曲水,不但仿古人余韵,而且有趣。清明扫墓植树,既是对先人的敬礼,又可造葱蔚的山林。五月初五端午节,有花花绿绿的芬芳的香囊,有轰轰烈烈的竞渡的龙舟。七月初七是女儿节,“凉夜风静,秋星灿然,庭中陈设着小几瓜果,遍延女伴,轻悄谈笑,仰看双星缓缓渡桥。小孩子满握着煮熟的蚕豆,大家互赠,小手相握,谓之‘结缘’。八月十五中秋节,在满月的银光下,说着蟾蜍玉兔的故事。九月九重阳节,古人登高的日子,人们正好远足旅行,游览名胜。(《通讯・二十三》)这些民间的传统节日,是我们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长期流传下来的,它往往联系着一些优美的民间传说和故事,体现着人民群众的某些美好的愿望和惊人的智慧,集中而强烈地反映了我们民族的风俗习惯、世态人情。冰心选取这些题材,无疑会加深她的散文作品的生态女性主义伦理观。

三.差异中求平等――冰心早期小说创作中生态女性主义整体观

冰心在女性主义创作中极力讴歌母爱,赞赏知识女性,弘扬两性平等。她在作品中塑造的各类女性形象尽管差异明显,但都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由于生活在男性世界的边缘,她不是根据其一般形式,而是根据她的特殊观点来观察这一世界”。

如同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在《寻找我们母亲的花园》中对母亲的颂扬,冰心视母性为宇宙的本质属性,认为母亲兼具真善美的高贵气质,而母是女性特有的自然特征和伟大品格。“把照耀历史的神圣光辉奉献给只有女性才具有的母爱上。是对男权中心主义的大胆反拨。是对女性生命价值的热忱肯定”。冰心笔下的母亲形象,打破了传统母亲的形象,由“道德圣母”转向“人性圣母”,她们不再只是繁衍后代的工具和儿女的压迫者。转而成为丈夫和儿女们精神和生活上的知音,母亲的价值和作用得以超越和升华。“有奇迹般转形和再生的地方,地下世界那里的万物,都由母亲统辖”。冰心从母性的自然定位出发,重塑了母亲形象,彰显出了更多女性所共具的人性之爱,赋予了“五四”时期女性文学中的母亲形象特有的文化内涵和叙述视角。

冰心作为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主义作家,她以女性的姿态,在其文学作品中深度挖掘了女性存在于男权社会下所面临的各种境遇问题。冰心“相信自己对女人的看法,很稳静,很健全。女人‘既不是诗人笔下的天仙,也不是失恋人心中的魔鬼’,她只是和我们一样,有感情有理性的动物”。

冰心的早期小说《两个家庭》是冰心试图在现代民族国家建设过程中将女性主体置于“家庭”这一想象空间的女性主义观点产物,超前地提出了女子受教育这一重要问题。《关于女人》是一组纪实散文,以男性视角记述了十四个女人的故事,既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知识女性的一组群像,也表达了作者所坚持的女人“比男人多些颜色,也多些声音”的平淡、稳静的妇女观。书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性格各异,命运不同,但她们都有着一种女性特有的质朴与温柔、热情与真诚一她们出色地维持了这个世界,也温柔了这个世界。《我的邻居》里的M太太是一位温婉贤淑的女性,具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了丈夫和孩子毅然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专心持家。《我的朋友的太太》中的L太太比《我的邻居》中的M太太更加尽善尽美,不仅在内是贤妻良母,在精神上和事业上更是丈夫的知音。在《我的同学》中的S因救助一位同事的太太大量输血而染疾早逝,更是道德自我完善的典范,拥有更为崇高的女性品格,她的爱已经超越了贤妻良母之爱,伸展到了社会之中,是大爱,她是冰心笔下冰清玉洁的知识女性形象的皈依和升华。正是这些完美融合古今女性特征的新思潮知识女性,在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同时,促进了中国广大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使女性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并推动了“五四”妇女解放,深化了性别意识在女性主义批评中的特殊意义。在《关于女人》中冰心以男性身份讲述故事,更能透彻地揭示出社会和婚姻生活中存在于男女两性身上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差异和问题,从而表现出差异中求平等的生态女性主义整体观。

参考文献:

[1]美春玲.西方生态女权主义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1996,(2):25~30.

[2]Carolyn Merchant The Deathof Nature:Women.Ecology,and the-Scientific Revolution[M].New York: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1990.

[3]袁玲红《生态女性主义伦理形态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26

[4]Mary A.McCay:Rachel Car-son.New York:Twayne Publishers.1993:25.转引自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5.

[5]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中文版)M冲国书籍出版社,1998.797.

[6]李玲.中国现代文学的性别意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55.

篇5

冰心是现代作家中最具童心的一位,她以女性特有的审美气质和母性情怀创作了大量丰姿卓绝的文学作品,为饥渴的小读者输送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这些清新自然、美丽恬淡、新奇幽远,饱蘸着作者丰富情感的佳作,如丝丝春雨滋润着一代又一代儿童干涸的心灵,像甘美的乳汁一般哺育他们健康成长。因此,冰心也就成了儿童挚爱的作家,成了他们知心的朋友和启蒙老师。

从先生创造出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一角度来说先生是一个文学家,而从先生影响和引导了一代又一代的儿童健康、快乐成长这个角度来讲先生又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家。先生一生对儿童的关注从未间断,其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主要集中在前期和后期,其中期作品主要关注的是青年报效祖国和国家建设的问题,但儿童教育思想也渗透其中。先生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比如:热爱儿童、赞美儿童的态度;对家庭教育的重视,这些对于我们目前的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启示,能够使教育工作者解放思想,在充分认识儿童天性的基础上搞好、搞活儿童教育工作,使我们的孩子在更合理的环境下健康、快乐成长。

对冰心先生文学作品中教育思想的了解一方面可以丰富对冰心先生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针砭时弊、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文学而言,这是对文学的一个充实和拓展,与教育而言,这是对教育思想的完善也是对教育实践的促进。

一、冰心先生文学作品中的教育思想

1对儿童的热爱和赞美

冰心先生对儿童始终是一种尊重的态度,她尊重孩子的天性,认为孩子是纯真的、是美好的。她青睐孩子的坦荡、真诚、淘气天性,她塑造了许多善良纯洁、活泼天真的儿童形象,比如《陶奇的日记》中聪明、勤勉的小主人公陶奇,《雨后本文由收集整理

》中活泼天真、憨态可掬的小哥哥和小妹妹,《小橘灯》.中镇定、勇敢、乐观的小姑娘。这些被冰心写活了的小孩子形象随着她的作品一起住进了我们的心中,给我们的内心带来一股澄澈的甘泉,一方明快的天地,让我们的心灵得以净化和轻松。孩子是可爱的,童年是美好的,感谢冰心先生用她独到的笔触为我们留下了孩子的天真烂漫,留驻了似水飘逝的如梦似幻的童年。

“儿童就是美”这一主题在先生的创作当中一以贯之,先生以优美的语言、真情的倾诉为表现形态,用“大孩子”对“小孩子”说真心话的方式,化为教育的力量------去陶冶儿童的情操-----去开启儿童的心智。

2 重视家庭教育

在冰心先生的著作中对家庭教育的作用给于了极大关注。首先先生自己就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作了一个活版教材。先生出身于一个充满爱的温馨之家,童年幸福,沐浴在母爱中。幼年的她得到了母亲的启蒙,尤其是聆听舅舅讲的故事,伴随她听过了《三国演义》……她的古典文学造诣也逐步提高。父亲是一名军官,幼时的耳濡目染让她对大海产生了浓郁的感情,以至于先生早期的文学创作多以海为题材,对海的热爱也是终生不渝。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培养出了一个充满爱的冰心,她又把爱之链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7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冰心老人为我们留下了散文、诗歌、小说以及翻译作品700余万字。

二、爱的教育

闫晓丽老师在她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冰心作品中的自然母爱》一文中说:“冰心像泰戈尔一样,也是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家。这不在于她作品的多少,而是因为她能真正懂得儿童的所思所感,所以她弹响了歌咏自然,礼赞母爱这两根主弦。”

1 热爱母亲、学会感恩的教育

对于母爱冰心给与了最崇高的礼赞,她直白地、炙热地抒发自己内心对母亲的感恩和眷恋,《往事》(一)之七中先生写到:“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幼时母亲对他的关爱像一股生命深处的甘泉始终滋润着她,给她勇气,给她力量,给她一个避风的港湾、遮雨的檐廊。所以先生对母亲的感恩和眷恋也从没变过。《寄小读者.通讯十》中作者更是直抒胸臆,将自己对母亲的思念、感恩和依恋尽情倾吐。先生在尽数了和母亲有关的点点滴滴以后说道:“造物者将我交付给我母亲的时候,竟赋予了我以记忆的心才;现在又从忙碌的课程中替我匀出七日夜来,回想母亲的爱。我病中光阴,因着这回想,寸寸都是甜蜜。”

先生对于母爱的讴歌和赞美让孩子们对“母亲”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让孩子们明白母亲的伟大,母爱的伟大,让孩子们学会感恩,这个方面的教育意义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时代性。

2热爱自然的教育

教育孩子热爱自然就要带他们走进自然,让孩子们看一看自然的美好和博大,因此先生登山、现水、观月、赏花,在大自然当中盘桓流连,去拥抱自然,以饱满的感情去观察、去体验,用心去感受,把真觉写出来,创造出意境美妙的令小读者流连忘返的美丽篇章。比如儿童诗《别踩了这朵花》诗篇的第一节开宗明义,直抒胸臆“小朋友,你看,你的脚边,一朵小小的黄花。我

们大家绕着它走,别踩了这朵花。”小诗直白、简约,语气率直、恳切,这是希望、是提醒、是叮咛乃至是要求。

三、冰心先生的教育思想对于针砭时弊,推动教育实践的发展具有十分现实的作用。

1直击应试教育弊端,倡导个性发展

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前些年的应试教育用高考做模子“培养”出来一批整齐划一的“人才”,其结果就是:一大批的青年丧失了个性,他们学的是同样的知识,唱的是同样的歌,说的是同样的话,有着同样的想法。然后他们怀揣着那些师长和社会期望的而他们自己却不想达到的理想将自己抛向茫然无措的天地,他们找不到目标,没有方向,整天混混噩噩地生活,他们找不到人生的意义,生活中就只剩下了苦闷和烦恼。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我们目前的教育体系,是以高考为指挥棒的教育目的。为了高考能考好,学生们每天做的事情就只剩下了吃饭、睡觉和学习,他们没有时间去发现他们的喜好,没有空闲去培养他们的特长,没有时间去注重自己的个性发展。在他们生活的前十几年他们生活在同样的学校生活中,念同样的书,有同样的目标,甚至穿同样的校服,女生扎同样的马尾辫男生留同样的小平头。然后在上了大学的那一天,突然给他们一块天地,并扎上一条标语说:“你们要张扬个性。”那种个性是多么偏颇啊,那种张扬是多么稚拙啊。很多年前当我们还年少,我们的个性被否定,被压迫扭曲,很多年后,我们失而复得了那个叫做“个性”的名词,却怎么都找不到他原来的模样。于是,个性被曲解了,大街上到处逛荡着奇装异服,头发今天是黄烟花明天是绿锡纸,挂完了耳环挂鼻环挂完了鼻环挂脐环,浮躁和肤浅让年轻的心在所谓的个性里一点点沦丧、走失。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那么怎么样才能够让孩子拥有真正的个性呢?其实很简单,其实我们需要的只有发现和保护。有人将“保护”称之为现代教育、素质教育的又一主题,有人呼吁我们做孩子生命成长的守护神。我们只需顺着儿童的天性,给他的个性发展提供一快自由的空间,我们只需在他们需要时给他们些提示和点拨,我们聪颖可爱的孩子们自会成长为理想的模样。

2针对感恩缺失,强化感恩教育

在传统的教育结构中感恩教育一直是缺失的一个部分,正是因为如此,孩子们才会渐渐遗忘感恩,八零后才会被人称为“啃老一族”,所以说:进行感恩教育,让孩子们学会感恩,是我们教育应该做的十分重大的一部分。感恩教育的内容可以是多样化的,学会感恩可以有多种方式,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让孩子们懂得爱。

篇6

    从先生创造出大量的文学作品这一角度来说先生是一个文学家,而从先生影响和引导了一代又一代的儿童健康、快乐成长这个角度来讲先生又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家。先生一生对儿童的关注从未间断,其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主要集中在前期和后期,其中期作品主要关注的是青年报效祖国和国家建设的问题,但儿童教育思想也渗透其中。先生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比如:热爱儿童、赞美儿童的态度;对家庭教育的重视,这些对于我们目前的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启示,能够使教育工作者解放思想,在充分认识儿童天性的基础上搞好、搞活儿童教育工作,使我们的孩子在更合理的环境下健康、快乐成长。

    对冰心先生文学作品中教育思想的了解一方面可以丰富对冰心先生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针砭时弊、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文学而言,这是对文学的一个充实和拓展,与教育而言,这是对教育思想的完善也是对教育实践的促进。

    一、冰心先生文学作品中的教育思想

    1对儿童的热爱和赞美

    冰心先生对儿童始终是一种尊重的态度,她尊重孩子的天性,认为孩子是纯真的、是美好的。她青睐孩子的坦荡、真诚、淘气天性,她塑造了许多善良纯洁、活泼天真的儿童形象,比如《陶奇的日记》中聪明、勤勉的小主人公陶奇,《雨后

    》中活泼天真、憨态可掬的小哥哥和小妹妹,《小橘灯》.中镇定、勇敢、乐观的小姑娘。这些被冰心写活了的小孩子形象随着她的作品一起住进了我们的心中,给我们的内心带来一股澄澈的甘泉,一方明快的天地,让我们的心灵得以净化和轻松。孩子是可爱的,童年是美好的,感谢冰心先生用她独到的笔触为我们留下了孩子的天真烂漫,留驻了似水飘逝的如梦似幻的童年。

    “儿童就是美”这一主题在先生的创作当中一以贯之,先生以优美的语言、真情的倾诉为表现形态,用“大孩子”对“小孩子”说真心话的方式,化为教育的力量------去陶冶儿童的情操-----去开启儿童的心智。

    2 重视家庭教育

    在冰心先生的着作中对家庭教育的作用给于了极大关注。首先先生自己就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作了一个活版教材。先生出身于一个充满爱的温馨之家,童年幸福,沐浴在母爱中。幼年的她得到了母亲的启蒙,尤其是聆听舅舅讲的故事,伴随她听过了《三国演义》……她的古典文学造诣也逐步提高。父亲是一名军官,幼时的耳濡目染让她对大海产生了浓郁的感情,以至于先生早期的文学创作多以海为题材,对海的热爱也是终生不渝。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培养出了一个充满爱的冰心,她又把爱之链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7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冰心老人为我们留下了散文、诗歌、小说以及翻译作品700余万字。

    二、爱的教育

    闫晓丽老师在她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永恒主题──冰心作品中的自然母爱》一文中说:“冰心像泰戈尔一样,也是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家。这不在于她作品的多少,而是因为她能真正懂得儿童的所思所感,所以她弹响了歌咏自然,礼赞母爱这两根主弦。”

    1 热爱母亲、学会感恩的教育

    对于母爱冰心给与了最崇高的礼赞,她直白地、炙热地抒发自己内心对母亲的感恩和眷恋,《往事》(一)之七中先生写到:“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幼时母亲对他的关爱像一股生命深处的甘泉始终滋润着她,给她勇气,给她力量,给她一个避风的港湾、遮雨的檐廊。所以先生对母亲的感恩和眷恋也从没变过。《寄小读者.通讯十》中作者更是直抒胸臆,将自己对母亲的思念、感恩和依恋尽情倾吐。先生在尽数了和母亲有关的点点滴滴以后说道:“造物者将我交付给我母亲的时候,竟赋予了我以记忆的心才;现在又从忙碌的课程中替我匀出七日夜来,回想母亲的爱。我病中光阴,因着这回想,寸寸都是甜蜜。”

    先生对于母爱的讴歌和赞美让孩子们对“母亲”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让孩子们明白母亲的伟大,母爱的伟大,让孩子们学会感恩,这个方面的教育意义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时代性。

    2热爱自然的教育

    教育孩子热爱自然就要带他们走进自然,让孩子们看一看自然的美好和博大,因此先生登山、现水、观月、赏花,在大自然当中盘桓流连,去拥抱自然,以饱满的感情去观察、去体验,用心去感受,把真觉写出来,创造出意境美妙的令小读者流连忘返的美丽篇章。比如儿童诗《别踩了这朵花》诗篇的第一节开宗明义,直抒胸臆“小朋友,你看,你的脚边,一朵小小的黄花。我们大家绕着它走,别踩了这朵花。”小诗直白、简约,语气率直、恳切,这是希望、是提醒、是叮咛乃至是要求。

    三、冰心先生的教育思想对于针砭时弊,推动教育实践的发展具有十分现实的作用。

    1直击应试教育弊端,倡导个性发展

    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前些年的应试教育用高考做模子“培养”出来一批整齐划一的“人才”,其结果就是:一大批的青年丧失了个性,他们学的是同样的知识,唱的是同样的歌,说的是同样的话,有着同样的想法。然后他们怀揣着那些师长和社会期望的而他们自己却不想达到的理想将自己抛向茫然无措的天地,他们找不到目标,没有方向,整天混混噩噩地生活,他们找不到人生的意义,生活中就只剩下了苦闷和烦恼。

    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我们目前的教育体系,是以高考为指挥棒的教育目的。为了高考能考好,学生们每天做的事情就只剩下了吃饭、睡觉和学习,他们没有时间去发现他们的喜好,没有空闲去培养他们的特长,没有时间去注重自己的个性发展。在他们生活的前十几年他们生活在同样的学校生活中,念同样的书,有同样的目标,甚至穿同样的校服,女生扎同样的马尾辫男生留同样的小平头。然后在上了大学的那一天,突然给他们一块天地,并扎上一条标语说:“你们要张扬个性。”那种个性是多么偏颇啊,那种张扬是多么稚拙啊。很多年前当我们还年少,我们的个性被否定,被压迫扭曲,很多年后,我们失而复得了那个叫做“个性”的名词,却怎么都找不到他原来的模样。于是,个性被曲解了,大街上到处逛荡着奇装异服,头发今天是黄烟花明天是绿锡纸,挂完了耳环挂鼻环挂完了鼻环挂脐环,浮躁和肤浅让年轻的心在所谓的个性里一点点沦丧、走失。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那么怎么样才能够让孩子拥有真正的个性呢?其实很简单,其实我们需要的只有发现和保护。有人将“保护”称之为现代教育、素质教育的又一主题,有人呼吁我们做孩子生命成长的守护神。我们只需顺着儿童的天性,给他的个性发展提供一快自由的空间,我们只需在他们需要时给他们些提示和点拨,我们聪颖可爱的孩子们自会成长为理想的模样。

    2针对感恩缺失,强化感恩教育

    在传统的教育结构中感恩教育一直是缺失的一个部分,正是因为如此,孩子们才会渐渐遗忘感恩,八零后才会被人称为“啃老一族”,所以说:进行感恩教育,让孩子们学会感恩,是我们教育应该做的十分重大的一部分。感恩教育的内容可以是多样化的,学会感恩可以有多种方式,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让孩子们懂得爱。

篇7

《寄小读者》1923年是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冰心,主要记述了海外的风光和奇闻异事,同时也抒发了她对祖国、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1923年,冰心于燕京大学毕业,准备前往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留学。此时《晨报》副刊开设了由她倡议的“儿童世界”专栏,于是她撰写了《给儿童世界的小读者》,刊登在7月29日的“儿童世界”上。此后至1926年留学回国,冰心共撰写了29篇通讯以及《山中杂记》10则。1926年5月,这些通讯结集成《寄小读者》由北新书局出版。冰心用通讯的形式,采取和小朋友谈天的亲切口气,赞美自然、祖国、母爱,文笔清丽、优雅,童心、稚趣跃然纸上,是中国较早的现代儿童文学作品。冰心的“爱的哲学”,在《寄小读者》中得到充分表现,影响了一代代少年儿童。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关键词:冰心 张爱玲 恶婆婆

在中国文学史上,几乎是从文学诞生的那一刻起,女性形象就得以形成了。在塑造的众多女性形象中,大多数是年轻女性,作为女儿或妻子的身份出现。除此之外,还有少数老年女性,其中“婆婆”就作为一个特殊的形象出现。她们是现代作家塑造的一类独特的旧式女性人物形象,作为生存在父权制社会中的旧式家长,她们秉承着父权意识的性别歧视,对儿媳进行严格的规范与管束,总体上呈现出愚昧守旧、矛盾焦虑与变态扭曲的性格。

在中国传统家庭结构中,婆婆占据着重要地位。在古代作品中,作家塑造的婆婆形象,多是扁平人物,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善婆婆” ,还有一类则是“恶婆婆” ,如冰心的作品《最后的安息》中的翠儿婆婆;张爱玲的作品《金锁记》中的曹七巧。

一、作品内容阐释

就上述两位人物而言,说她们是“恶婆婆”,并没有丝毫夸大之词,因为她们都曾用一种极其残酷的手段对待自己的儿媳。

冰心的作品《最后的安息》描写的是童养媳翠儿的悲惨遭遇和不幸的命运。作者饱含同情和怜悯之心,细腻而形象地描写了翠儿的勤劳朴实和聪明可爱,当在婆婆那儿备受虐待时却又忍气吞声不敢反抗,在接受外人的却又羞涩胆怯,最后却因婆婆的折磨而含冤而死。整篇文章中作者很少直接描写翠儿婆婆是怎么虐待和毒打翠儿的,但我们却不难从翠儿的语言行为中感受到翠儿婆婆的恶毒与残忍。文中有这么一段:惠姑迟疑了一会,忽然想她一定是一个童养媳了,便道:“你妈待你好不好?”翠儿不言语,眼圈红了。抬头看了一看日影说:“天不早了,我要走了,要是回去的晚,我妈又要……”从中可见,翠儿是怎样地生活在婆婆的阴影之下,婆婆对翠儿的威慑力是多么的大,使得翠儿丝毫没有违背常规之举。惠姑晚上回到家中,和家里的佣人何妈讲起翠儿的遭遇时,何妈叹口气说:“我也听见那村里的大嫂们说了,她婆婆真是厉害,待她极其不好……就百般的凌虐她,挨冻挨饿,是免不了的事情。”而且惠姑遇到翠儿,看到她脸上一缕一缕的爪痕,坐下来问道:“翠儿!还有那些衣服,等我替你洗了吧,你歇一歇好不好?”翠儿在这满含着慈怜温蔼的言语中受到大大的感动,“可怜翠儿生在世上十四年了,从来有人用着怜悯的心肠,温柔的言语来对待她。……只昏昏沉沉的度那凄苦黑暗的日子。”冰心以她“温蕴着的温柔,微带着忧伤”的笔调提出了这样一个社会问题――婆媳关系的问题。作者的描写是温婉而又凄楚动人的,但作者在文中认为,造成这出童养媳悲剧的原因是“我想乡下人没有受到过教育,自然就会生出翠儿她婆婆那种顽固残忍的妇人,也就有像翠儿那样可怜无告的女子。”从而把一个严峻的社会制度和家庭制度的问题,肤浅的归结为简单的女子教育问题,这不能不说是作者冰心思想上的局限之处。

张爱玲的《金锁记》,文章围绕姜公馆二奶奶曹七巧被金钱的贪欲打造的金锁围困 30 年展开情节。主人公曹七巧是一个在人性的挣扎中带着枷锁而被挤扁最终失去人性的一个可怜又可恨的艺术形象。曹七巧以麻油店铺老板女儿的身份高攀上了名门望族。但这高攀的代价是以她的青春健康之躯嫁给了身患骨痨的残废姜公馆二少爷,陪着这位没有生命的肉体消耗着她的韶华青春。她熬过了一个又一个寂寞而又孤独的日夜,一步步走向心灵变态的边缘,一步步泯灭了良知和人性,她对儿媳在精神上的折磨可谓史无前例。她想方设法的运用各种卑鄙的手段,剥夺儿媳作为一个正常女性的权利和尊严。她让儿子长日彻夜为她烧鸦片,让儿媳日夜独守空房。她向儿子打听媳妇的性秘密,然后在邻居间四处传播,把媳妇羞得无地自容。她还教儿子吸鸦片,怂恿儿子在外面包戏子。在她的百般折磨下,儿媳满含忧愤而死。接着曹七巧又折磨儿子纳的小妾,逼她吞生鸦片。曹七巧用自己的青春,用所受尽的大家庭的欺侮,最终换取了一副沉重的金锁,这金锁压制了她的情爱,泯灭了她的人性。别人毁掉了她的一生,她又变本加厉地毁掉了儿女长白、长安的一生,最后在所有人的愤恨哀怨中孤单地死去。可见,曹七巧的所作所为,已经完全丧失了作为母亲和婆婆的良知,完全是一种变态的心理。

翠儿婆婆擅长于肉体的折磨,而曹七巧却擅长精神上的摧残和迫害。她们的共同点都是对儿媳妇极其的凶残,她们已成为男权社会驯化的一个工具,用比男性还残酷而毒辣的手段迫害着与自己同样身处不幸的同性。这样的女性,已经失去了一个做女人和婆婆的资格。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她们由一个正常的女人变为“恶婆婆”形象,在不同作家笔下,却得到了不同表现呢?

二、原因分析

1、家庭环境的差异

冰心,家境优越。父亲谢葆璋一位舐犊情深的父亲,母亲杨福慈,是一位性情极温柔、极安静的女人。父母感情极好,使他们的小家庭总是充满温暖、和谐的气氛。正因为这样的父母及家庭使冰心一直沐浴在爱的家庭氛围中。使冰心养成了一个个性温和,晶莹剔透的性格。她的文字清新、细腻,没有强烈的叛逆色彩和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她用内心世界对人世的爱营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童话世界。在这个自己营造的童话世界中,她选择了自然爱和母爱的主题。冰心自己说:“她的小说情节因素淡化,抒情性成分加浓”。在《最后的安息》中,整个故事情节相当简单,就是写惠姑乡下避暑的所见所闻,整篇文章都笼罩在一种悲凉的气氛中。作者一方面为翠儿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另一方面却又苦于无助的无可奈何。即使在表现“恶婆婆”之“恶”这样“暴力”的主题时,冰心也以她惯用的“温婉”的笔调,在温和平静中提出了这样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但由于她入世未深,缺乏思考,她只是浅尝辄止。结尾描写的翠儿“她憔悴伤的面上,了微笑,的朝,穿黑暗的窗,正照在她的上,好像接她去到极乐世界,便是可的翠儿,初次的安息,也就是她最后的安息!”冰心笔下的翠儿在最后也是含笑归天的,把她的死笼罩在基督教式爱的灵光之中,不能不说与她的家庭环境与对人生见而未透、对哲理思而不深有着密切的关系。

与冰心不同的张爱玲,父亲是一个遗少式的人物,风雅能文,给了她一些古典文学的启蒙,鼓励了她的文学嗜好。而张爱玲的母亲则是一个果敢的新式女性,敢于出洋留学,敢于离婚,她的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更为西方化的。父母对张爱玲带来了中西两种文化的影响。张爱玲的生活经历决定了她是在优雅的人生品味中制造属于她自己生命的悲凉意识。张爱玲的家庭出身,她的教育背景,以及由此养成的趣味,尤其是她的非凡的感受才能和与之匹配的表现力,都为她认识和表现她所身处的时代做出了充足的准备。敏感的张爱玲从小就在高门贵族中过着孤独而凄凉的生活,从未享受过正常的家庭温馨,沉重的心灵创伤使她逐渐形成了似乎对一切都抱有怀疑甚至敌视态度的人格心理。《金锁记》的故事是这样开头的:“三十年前, 一个有月亮的晚上……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在小说的结尾,曹七巧在对往事苍凉的回忆中死去,小说是以这样的一段文字结束全篇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了, 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有完――完不了。”《金锁记》中,张爱玲正是向读者一点点不厌其烦地将人的理性不断地剥落直至完全的泯灭,对曹七巧的变态心理进行细腻的刻画,充分显示了她对人生的深刻洞察。

2、写作背景的差异

冰心走上文坛,用她自己的话说,是被“五四”运动的春雷“震”出来的。当时的社会大都直接痛彻地感受到封建传统对女性的禁锢和人格尊严的践踏,因此冰心作为最先觉醒的一批文人,她意识到自身存在的意义,她开始用理性、自觉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社会、对生命的感受和体验。她开始真诚的关注女性命运,探索女性命运的内在原因和社会解放的有效途径。冰心笔下的翠儿婆婆就是当时生活在农村中的一批妇女的典型,通过“她”冰心提出了一个深刻而又现实的社会问题――婆媳关系问题,同时使冰心的创作与时代紧密结合。

张爱玲作品中的文化背景,可以归纳为:衰落中的文化,乱世中的文明。

张爱玲小说极为鲜明的艺术独创性,主要表现为“旧小说情调与现代趣味的统一”。在教材中我们说,张爱玲小说中的许多主题、意象和象征都是古典小说和通俗小说所无法"局限"的,因为她的创作中增加了外来的小说技巧或现代派的手法,在中国现代小说和西方现代小说这对似乎“相克”的艺术形式中找到了最适合于自己的调子。但是,也可以说,张爱玲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她的“创新”与“袭旧”,而她自身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也在于她的“创新”与“袭旧”。除此之外,限制张爱玲艺术上更大发展主要因素还有“题材的狭窄”等。

20 世纪中国文学史上, 张爱玲的女性书写是主流文学之外的重要收获。张爱玲的创作能够在传统风韵中凸现现代个性,从中国古老文化中渗透出现代气息,可以称得上是一位立足于古典文化基座上的现代派作家。张爱玲小说的现代性特征在她的小说《金锁记》中可见一斑。

在《金锁记》中,曹七巧对儿媳的迫害源于社会对她不公平后的报复心理。曹七巧原本就是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正常女人,可悲的是这样一个正常的女人嫁给了一个不正常的男人,形成的一段畸形的婚姻,卑微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剥夺了她作为一个正常女人对正常的男女之事的渴望和满足,使她逐渐成为和金钱以及地位的牺牲品。她本是麻油店老板的女儿,确因哥嫂贪财把她嫁给了姜公馆家的二少爷――一个身患骨痨的废人,她的正常无法得到满足,金钱与封建礼教又束缚着她的一举一动。当属于一个正常女人的一切被金钱、礼教束缚后,她的良知将沉没于苦海,面对这一切使她坠入深渊无法自拔,她由爱生恨,变本加厉的去占有,用金钱的枷锁抹杀她人性中残存的,最后导致她的性格扭曲和心理变态。她疯狂的折磨着儿媳,甚至连自己的亲生儿子和女儿也难以幸免。她的凶残、变态远远胜于翠儿的婆婆。这一形象的诞生,与作者的文化背景不无关联。

三、差异背后的同一性

尽管在这两部作品中,描述的“恶婆婆”形象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某些方面却又存在某些同一性。

1、心态的同一性

翠儿婆婆、曹七巧她们都是受封建制度迫害的女性的化身。她们在自己年轻做儿媳时也同样受到过婆婆的摧残和迫害,当自身一点一点熬出头后,不但对儿媳毫无半点恻隐之心,反而变本加厉的将自己曾受到过的苦痛返还在儿媳身上,让自己在心里上得到极大的满足。张爱玲、冰心她们身为女性,也必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婆婆”,那么她们在小说里,都对婆婆这一形象倾注了自己的关注,从侧面则正好反映了她们对自己身为女性在将来成为婆婆的恐惧。

2、主题的一致性

“五四”运动在思想领域推陈出新,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一批“问题小说”和“问题小说家”的出现。冰心就是其中之一,她以问题小说起步,表现了她对人生意义的探索的热情。被“五四”运动的春雷“震”出来的冰心,其探寻女性命运的主题从一开始就与人的解放、自由与尊严等一系列人文主义的时代命运联系在一起。在翠儿婆婆身上,体现了冰心对妇女命运的思考,并且对造成这些女性自身的麻木和愚昧进行了剖析。尽管冰心将造成翠儿悲剧的原因简单的归结为“是由于乡下女子没有受到教育”,从一定程度上显得有点肤浅,但实际上间接折射出冰心对“五四”运动的失望和不满的情绪,仍然具有批判社会的正面价值。

篇9

在得知自己的成绩后,我就制订了“暑假计划”,看着一个个休息时间差不多被学习占完,我开始怀疑这个计划是否合理。想了很久,毅然地放弃重写了一份。因为我认为学习需要劳逸结合,并不能一味的钻在书堆里。

老师布置的语文作业,至少读两部名著。这一项我不知道我是否完成了的。本来我叫姐姐帮我从她们图书馆借书回来的,但她们图书馆已经关闭了,只给我带回以前借的两本书,一本是《2005年中国故事精选》,另一本是《第三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者新作精选》。呵呵,书名有点长,时间也有一点久,是2002年的。不过里面的文章风格都是我所喜欢的。尤其是郭敬明的文章,有一点像随笔,进乎有种忧郁的感觉,亦真亦幻。

突然想起一件事,考试后在家。在网上上看到80后作家韩寒对巴金、冰心等人的作品表示很“低级”。而郭敬明自诩是“中国最优秀的作家”。对这两个80后的作家,网络上议论纷纷。

对前者,大多对其持有鄙夷态度,称其不会评价,。而对于后者,支持与不支持形成两派,也有人说“是他自封的吧!”

篇10

都说“读书长学问”,真的是这样吗?我的回答是:当然。

小时候的我,最不爱做的事就是看课外书。每一次,妈妈叫我看书,我拿起书来,看见那黑字在白纸上“躺”在书上,我看着就头晕,眼花缭乱,真是不想看了。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就11岁了,上了5年级,这下就变成了:“读也得读,不读也得读”每一次看课外书,都只有硬着头皮往下读。咦?真奇怪,居然越来越有意思了!你看,文中的小男孩失去了所有的亲人,但却坚强的活了下去。你听,春天来了,听听那小鸟甜美动听的“歌声”,叽叽喳喳地叫着,真不愧鸟语花香呀!

恩……再读读《三国》吧!我的偶像是诸葛亮,他真是太聪明了!可是,我有一次读到周瑜死了,我真是难为情,既佩服诸葛亮的智力,又可惜周瑜这样一个英雄,因为周瑜是被诸葛亮气死的,不是有一个故事——三气周瑜嘛。

再来品品冰心的《寄小读者》吧!这是冰心奶奶写给小朋友们的信,嘿嘿,我最爱读信了,真想看看冰心奶奶写的什么信给我们,虽然冰心奶奶在1999年去世了,但是冰心奶奶的那颗“童心”永远留在我心里。冰心奶奶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我可赞同这句话了,这句话在我心中烙下了深深地印记,让我刻骨铭心!唉……“人类啊,相爱吧,我们都是长行的旅客,向着同一的归宿。”从此,我爱读冰心奶奶的书了,只要的诞生的20年的冰心奖。冰心奖,诞生了20年,耕耘了20年,绽放了20年,这20年,繁星永照,春水长流,一粒爱的种子长成了一片茂盛的树林!真希望有一天,我的作品能获得这伟大的冰心奖!

渐渐地,没想到,我变成一名稀喜爱读书的小学生,觉得书籍可以把人从失败带向成功,把人从愚昧无味带向聪明机智。

书,像风,吹拂着我们的脸庞;书,像灯,照亮我们的前途;书,像阳光,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现在的我喜欢看小说了,比如:《男孩的枪》、《夏天的喜剧》等,这些书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获得冰心奖的书!

没想到,以前最不爱做的事,现在变成了最爱做的事了!

品味每一个故事,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

明天的希望就在于今天的努力!来吧!了解不知道的事,学习更多知识,充实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