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馈社会范文

时间:2023-04-07 14:33: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回馈社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回馈社会

篇1

企业发达理应回馈社会,这是陈建男会长和全体会员的共同理念。他说,台胞在大陆投资兴业,能取得良好发展,离不开当地方方面面的支持。企业与当地社会理应相偕相成,台胞为福利事业奉献一份爱心,这是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他们多次前往福州市第一、二福利院和福州市儿童福利院慰问孤寡老人,残疾人和儿童,并向他们捐款,捐物表示慰问。

陈会长说,福州市各级领导所表现出来的开拓与开明,让身为投资者的他身感有福。因此,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奏出了一曲振兴祖国经济的进行曲。在台湾多年经营纺织企业的陈建男于1991年投资1500万元人民币,兴建了以生产各种高质量流行服饰涤纶面料为主的福华纺织印染有限公司,该企业不断研发新产品,降低成本,大力促销高质产品,在合法合规的运作中稳步经营,目前公司已发展成为创业初期的六倍规模。不仅通过了ISO9000国际品质认证,通过了瑞士OEKO-TEXSTANDARD100纺织品无毒害认证,环保14000认证,而且还成为福建省300家最大工业企业、百万元利税大户、AAA级信用企业、连续多年的纳税先进单位,为繁荣福州经济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陈会长介绍说:福州2002年国际招商月,是两岸入世后的第一次招商盛会,此次招商月,福州将以更为开放的姿态邀请世界各地的客商来参与盛会。作为祖国大陆离台湾最近的省会城市,将有更多商机,因而此次招商月也备受台湾岛内工商界人士关注,众多企业团体也将来福州考察与参展,这会给在福州的台商带来更多的商机与合作伙伴。他说,商机在于时效。遗憾的是两岸未能及时三通,使许多台商错失商机。如果三通的话,不仅福建省的招商工作会开展得更好,两岸经贸交流也会有更大的发展。

篇2

电信厂商UT斯达康公司于近日宣布,向杭州福利院捐赠一批运动型小灵通手机UT2008,以表达UT斯达康对残疾人弱势群体的关爱,以响应2008年“5.17”国际电信日“让通信信息技术惠及残疾人”的主题,显示了UT斯达康公司和UT人对社会的责任感。

小灵通大寓意

UT斯达康将UT2008小灵通手机作为捐赠物品寓意丰富,首先,她表达了UT斯达康做“精彩通信创造者”的品牌理念。自1992年进入中国市场,UT斯达康公司和中国通信信息服务业合作,通过开发接入网、小灵通、软交换、IPTV音视频服务、GEPON千兆以太无源光网络等先驱技术,十多年来一直坚持让更多的人群参与社会文化和经济建设,让信息化的成果惠及更多人群。特别是作为小灵通市场的引导者,让物美价廉的无线市话服务百姓,符合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是和世界电信日、全国助残日的目标完全一致的。

尽管人们对小灵通的前景各有评述,但铁定的事实是:全国尚有8000多万小灵通用户,大于欧洲电信用户的总和。UT斯达康是中国市场小灵通机型最多的厂商,产品覆盖了中高低档,在中国拥有超过50%的市场占有率。事实上,UT斯达康在小灵通分组数据业务和增值业务上都有突破。2007年底UT斯达康的小灵通128K数据业务在杭州已进入商用,目前用户已近1万,其示范作用激发了更多地区运营商的积极性。

据悉,北京奥运期间小灵通数据业务和增值业务将发挥独特作用。此次捐赠的UT2008,是UT斯达康的最新产品,是为了迎合2008体育运动年主题而推出的具有收藏价值的小灵通手机。其充满运动色彩的外观和功能设计,让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在繁忙的工作中也可以随时随地感受到奥运的气息,特别是在奥运圣火即将抵达杭州前夕,举办捐赠仪式,更有纪念意义。

为杭州福利院捐赠小灵通手机还有健康考虑,主要是基于小灵通独有的特质:低辐射;绿色环保;对人体没有伤害;对任何一种电子仪器和设备均无影响;特别是不会对高精尖的医用设备造成干扰。这样,杭州福利院的儿童不仅拥有了一个更为健康环保的生活、康复环境,也使工作人员之间的日常联系和沟通更为便捷、通畅。回报社会、造福人类,UT斯达康秉承这一宗旨,积极支持中国各种捐赠和公益活动,自1998年至今,累计金额已达2000多万人民币。

责任与业务同发展

在不遗余力地服务社会的同时,也努力发展着公司的新业务。2007年10月,UT斯达康明确了公司发展的新战略:将核心产品和核心市场定位于多媒体通信和宽带,并继续支持中国小灵通市场的投资,积极发展小灵通128K分组数据业务,继续开发覆盖高、中、地全线的小灵通终端及TD-SCDMA/GSM、CDMA/GSM等终端。在新战略的指导下,UT斯达康的各项业务得到稳步发展,公司整体运营逐步走向正轨,并向实现盈利的目标迈进。

篇3

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中,社会化是阐述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个关键概念。它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理解和认同社会规范和制度,培养自己的社会角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成为能够履行一定社会角色行为的社会人的过程。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但是,社会实践活动绝非仅由学校能够单独组织完成,还需要获得政府组织、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实质性帮助。通过社会全方位的通力合作,调动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提供实践地点、活动资源和其他便利条件,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才能顺利进行。所以,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既有学校教育的属性,又有社会教育的属性。而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社会化,便是社会实践教育中社会教育属性的总体体现。

2医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社会化的意义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个体社会化主要由两个过程组成:一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二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而医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社会化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2.1内化价值观念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述说“认识”与“实践”关系时指出,人的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客体的反映,其发生、发展和检验的基础是社会实践。这也是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理论基础。医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社会化有助于医学生在树立和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上,认真践行“人道、博爱、奉献”的医学精神。

2.2掌握生活技能

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基本技能一般包括生活自理能力和谋生能力,即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理技能、心理结构的能力,心态上能够独立承受各种压力、立足现在展望未来生活的能力等。医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社会化能帮助医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社会化进程与当前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从而进一步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引导医学生成长、成才,成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医药人才。

2.3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医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社会化有助于医学生进一步认识与医学专业相关的社会角色、确定社会角色的期望值、培养“角色变迁”的适应能力,从而为医学生从学生生涯顺利过渡到职业生涯作心理上的铺垫和知识能力上的筹备。

3社会视角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仍面临许多问题。从社会视角看,社会环境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影响因素,良好的社会氛围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就目前国内形势看,全社会的支持力度不够,全社会共同支持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局面尚未形成,这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社会化的进程。其具体表现在政府导向作用不强,地方及单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接纳程度不高。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和稳定性;基地建设力度不足,没有形成完善的基地建设机制,或者是已挂牌的实践基地建设不稳定,甚至处于名存实亡的尴尬状态。经费投入不足,活动资金紧张;部分高校还没有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中,没有专项经费支持,或者是可用于社会实践的经费投入有限,只支持少部分“重点队伍”;大多数社会实践队伍只能自筹经费或自主寻求社会赞助,但社会企业商家和社会团队予以扶持的力度并不大。

4搭建“医学院-附属医院-实践基地-企业商家”四位一体社会实践架构深化医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社会化

4.1以“医学院”为主体

主体,事物的主要部分,哲学上是指对客体有认识和实践能力的人。在医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中,医学院作为主体,就是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服务学生素质教育、就业创业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根据我国现行的医学生培养模式,在经过25~30年的系统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后,通常在大学第35~40年就开始进入临床实践教学阶段。医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助于自身培养社会角色,增强临床服务意识,提高临床服务能力,为医学生从医学基础课程向临床专业课程过渡、从医学理论学习向医学临床实习过渡作铺垫。医学院要正确认识社会实践教育对医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规范科学的管理机制、配置专业的导师队伍、提供必要的保障支持、制定相关的激励制度,大力引导、扶持医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4.2以“附属医院”为后盾

附属医院是医学院教学育人的强硬后盾。医学院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也要充分利用好附属医院的资源。在人力资源上,附属医院可选派专业临床医生跟随医学生社会实践队伍下乡开展义诊、义教、宣讲等志愿服务活动,大大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服务质量和社会效应;在知识技能上,医学院可借附属医院的平台邀请优秀临床导师为学生开展临床技能培训课程或组织学生前往医院参加见习实习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从而全面提升实践队伍的综合临床服务能力;在科技研究上,附属医院医生可指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入开展医学相关的课题调研,并提供课题相关的理论和技术支持,进一步提高医学生的科研创新水平;在财力物力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附属医院可向医学生社会实践队伍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或者是药物、医疗用品等物资支持,好保证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4.3以“实践基地”为载体

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有一个保证双向多边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和进一步深入的载体,这个载体就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作为一个固定的场所,可以为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安排实践地点、作息地点、活动资源、宣传平台和其他便利条件,从而有力地提升社会实践教育社会化的程度。同时大学生可以通过在实践基地的平台上更好地了解服务需求、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形式,努力构建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而医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建立社会实践基地,更是可以通过实践基地这个窗口,深入了解社会医疗卫生环境的现况和发展趋势,形成了对社会整个医疗卫生环境的初步认识。并且可以透过目前社会医疗卫生环境的现象,发现存在的问题,开展相应的分析研究工作,为社会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调研数据或者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建议和方案,以此提高医学生认识社会、研究社会的能力。

4.4以“企业商家”为佐佑

篇4

传说中的“夏代”,太概是新石器时代的上期。是氏族社会的野蛮上期。这时原始共产社会已经到了末期。

这时期的铜器,现在已经发现。较早的有山东历城龙山镇的遗物,有铜制的鹤嘴锄。我们可以由此推想到当时商族首先用铜。在西北的夏族,也会用铜。从甘肃洮沙县的辛店、临洮县的寺洼山、民勤县的沙井等村,都发现了铜器。特别是在沙井的遗址,发现的铜器很多,在其中还发现了带翼的铜镞。地下发掘出来的铜器,和“夏代”用铜的传说,是相符合的。

当时因为铜器的发明,不少的工具改用铜做。所以这时的石斧、石镰等石器,并没有多大改进。但陶器却有高度的发展。如沙井、辛店等村掘出来的陶器,有各种复杂精致的花纹。还有人、马、车轮等形的图案书。从图案画里有车轮形,可以想见当时已有车的发明。和“左传”上所说:“夏初奚仲作车”,也正符合。

还有,传说中的“夏代”,会筑城郭,有“峻宇雕墙”的建筑。龙山镇就有相当好的板筑围墙的残存。寺洼山的遗址也有。根据科学家的意见,这时期应该有铁器的出现,可是到现在还没有掘到这时期铁制的遗物。但是除铁以外,野蛮上期的特点,在“夏代”全都存在。

私有财产的出现

人类第一次大规模的社会劳动分工,是在原始共产社会中出现了专门从事畜牧的氏族。各氏族便各有各的生产品,于是产生了氏族之间的物物交换。传说中神农氏的时候,便是“日中为市,交易而退”(易紧辞)。

随着铜器的出现。劳动工具造得很巧,很多。使得氏族内各家族,以家族为单位能够用独进行生产。当时用了铜制的农具,加上施肥、灌溉的发明,使得在一小块地面上便能收下很多的粮食。氏族共有的土地,便分给家族去种,起初几年重分一次,后来就不分了。这些家族分了的地,起初只有土地使用权,逐渐成为家族的完全私有。家畜也从氏族共有,成为家族私有。弓箭的发明,使得人们能够单独打猎,弓箭很早便成为私有。劳动工具日益复杂,以致人们对自己的工具,使用时需要熟练。这样也就上逐渐成为私人所有。历史上便出现了私有财产。

家族分解了氏族社会

接着若干大小家族,专门从事各种手工业,于是便逐渐地走向手工业与农业分离,从沙井遗址中所发现的精巧的陶器与铜器,便可推想到手工业已经成为专业了。这是人类第二次大规模的社会劳动分工。这时氏族内部各家族间的交换出现。便产生了货币。沙井遗物中的贝、玉,大概就是传说中“夏代”的货币。“夏代”又发明了车子更可以看到当时交通发达,交换关系的发展了。在中国的“夏代”,由于氏族内部家族交换关系的发展,使得氏族向家族方向崩溃。夏代孔甲的时代,“纲监汇纂”里说:“诸候多版。”说明了家族分解了氏族社会。加上筑有城郭的古代市区的出现,使得氏族组织更加无法维持下去。

阶级的产生

篇5

关键词 消费社会 炫耀性消费

引言

电影《可可西里》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而来,发生地便是可可西里。位于中国版图的西部、青藏高原的中心地带。1985年以前,可可西里生活着大约一百万只珍贵的高原动物藏羚羊,不过随着欧洲和美洲市场对莎图什披肩的需求增加,导致了其原料藏羚羊绒价格暴涨,中国境内的可可西里无人区爆发了对藏羚羊的血腥居杀,各地盗猎分子纷纷涌入可可西里猎杀羚羊。短短几年间,数百万藏羚羊几乎被杀戮殆尽,现在可可西里大约只残存有不到两万只藏羚羊……(引自电影《可可西里》开场白)。这或许是发生在第三世界国家中的悲剧场景之一,凝炼、沉重的开场白使人不禁要深省:究竟是那些群体有类似于“莎图什披肩”奢侈品的需求?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需求?这样的需求会给其他群体带来怎样的后果?“消费”本身的涵义是否在异化?

一、谁创造了消费的神话

对于消费的义涵,马克思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做过精辟的论述: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一定的反作用。针对马克思所强调的生产第一性,法国社会学家波德里亚却认为,消费是第一性的,消费与流通才是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孰是孰非权且不论,需要注意的是波德里亚的观点至少呈现了这样一种事实:人类的经济领域又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那就是市场的改变,特别是掌握大部分消费资料的发达国家市场,从原有的“生产者导向的市场推动力”转向“消费者导向的市场推动力”。在这样的经济结构里,资本家极力倡导消费的目的不仅是再生产,更是制造新的消费欲望,进而攫取更大的经济利益。于是,身处西方却掌控第三世界商品生产的“境外地主”在制造并满足本国消费欲望的同时,必须加紧对第三世界国家资源的掠夺和生产者的压迫。由于资金、技术、生活资料等资源的缺乏,第三世界的人们只有被动的服从,而没有反抗的能力,最终导致的是本国环境的破坏和人们生存境遇的悲惨。《可可西里》中看到的一幕幕惨象就是上述观点在社会现实层面的体认。那些盗猎分子都是朴实的农民,也许由于生存环境的恶劣,生存环境的匮乏(如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等)而不得不卷入其中去赚取5元的剥皮费。就连曾经是教师、牧民、军人、木材检察站的职工和出租汽车司机的巡山队员都混杂了复杂矛盾的真实,盗猎分子捕杀藏羚羊,巡山队追捕盗猎分子,缴获来藏羚羊皮之后却要卖掉以供给队伍的生存。从另一层面上讲,这也可能就是鲍曼所谓的“生活政治”的表征,也就是说,现代性的力量“已经从‘制度’转移到了‘社会’,从政治转移到了‘生活政治’或者说,已经从社会共处的宏观层次转移到了微观层次”。在这种“生活政治”的控制中,当代人已经不可能“根据自己的想像和决心来指引自己”,也不可能“自由地、胡乱地、随心所欲地建立自己的生活模式”。生活中有了新的“戒律”,而“这些戒律是生活政治的结果,是生活政治的转变,塑造和重新塑造了这些戒律”。在这一意义上,所谓现代的个体,仍然是被政治的话语框架塑造或者建构出来的。当然,在今天,所谓的政治控制,也更像鲍曼所形容的,就像“旧有的在外地主”,实行统治,但又不实施现场的行政管理。《可可西里》的悲剧正是权力的这种不在场的特征,当华美的藏羚羊绒被织成漂亮的衣裳,于金发碧眼红酒香烟中被赞叹激赏,又有谁听到那些草原生灵的哀泣,当追悼起那些男人悲壮的死亡,又有谁会知道他们也曾唱过想家的歌?

二、消费神话是如何创造的

老子曾在《道德经》中提到:“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其中老子人为通过“不责难的之货”(不要有意抬高某物的价值)、“不见可欲”(不要让人们见到可以引起欲望的东西),而使民“无欲”,进而达到无为而治的状态。姑且不论老子观点的合理与否,比照当下。我们发现,资本家就老子的策略却反其道而行之并发挥到极致。首先,资本家尽力“贵难得之货”,拼命制造一些奢侈品,并赋予其特定的含义,将其打成为一种神话和符号。如穿波士、住西尔顿、开奔驰、出入天价的娱乐场所等等所已经成为一种身份和阶层的象征,如果你是贵族,这些理应是你的生活:至于麦当劳、沃尔玛、公交车、二手市场等就留给那些大学生、普通职员、入不敷出的工人和农民们。这些较符合他们的身份。这样一来,资本家就重新塑造出一种判断社会地位的新型标准,即消费水准的高低决定社会地位的高低。在这一现代的空间形式中,人开始作为“个体”出现,家庭、阶级、门第、内在德行……,一切可以成为背景的社会关系都开始淡化,而转向消费方式、生活风格、文化品味,等等。于是,消费开始成为人们追求社会地位的内在驱动力。炫耀性消费也就诞生了。正如,在《可可西里》开场白描述的欧美市场对于莎图什披肩的需求导致了悲剧的发生,事实上一张藏羚羊皮不外乎几百元,而一件莎图什披肩高达几万美元,人们对于身份地位的追求和张显远远大于对披肩本身的需求。资本家在“贵难得之货”的同时也不忘“责易得之货”,正如日本学者真木悠介所说:“人们常把花的色彩与蜜的甘甜,作为这个世界中美的东西和幸福之感受的一种隐喻的原则。而这些东西。其实都是处于诱惑的必要而产生的”。这种诱惑恰是资本家打造的,本来空气、树木、大海、沙滩、动物、房屋等等都是大自然中唾手可得之物,人们本来就有平等享受它们的自由和权利。然而,经过资本家开发和包装之后,这种平等被人为的割裂了,资本家只把享受的权利留给富人,正如他们宣称的:“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富人服务的”,而那些穷人只能因为昂贵的“门票”而“望景兴叹”或者因为“天文数字”的房价而流离失所。因此,人们在物与价值的使用价值面前人人平等,而在交换价值面前则被日益分化。其次,资本家还通过多种宣传和广告等手段使人们“可见欲”,极力唤醒人们的消费欲望。正如马克思在《为政治批评做贡献》中描绘的“在伦敦最繁华的街道,商店一家紧挨一家,在无神的橱窗眼睛背后,陈列着世界上的各种财富:印度的披肩、美国的左轮手枪、中国的瓷器、巴黎的胸衣、俄罗斯的皮衣和热带地区的香料。但是在这些来自如此众多国家的商品正面,都挂着冷冰冰的白色标签L,S,D(英镑、先令、便士)。”这些 橱窗和电视屏幕的视觉冲击效应促使穷人和富人拼命的去工作和生产,只有这样才有机会去获取这些财富。而穷人和富人拼命的去工作和生产的潜在意涵则是富人对穷人剥削的加重,因为富人是社会资源的占有者和支配者。最后,资本家通过打造“时式”和“潮流”不断激起人们对于消费的欲望,所谓“由俭汝奢易,由奢汝俭难”,人们一旦坠入“时式”和“潮流”的旋祸中,将难以自拔。罗兰,巴特尔在《时代的体系》_一书中人为,时式(MODE)可以用与两种节奏的关系来加以定义。一个是消耗的节奏(U),即仅仅从物质求这一侧面对一件或一套衣服自然更新的自然时间进行的测定。另一个则是购买的节奏(A),是对两次购买同样一件或一套服装的时间间隔的测定。所谓时式(现实的时式)即是A/U,在这里,如果U=A,也就是说如果是按照消耗的程度去购买服装,那么时式当然就不存在。如果是u>A,即服装的消耗超过了购买。那就是一种贫困状态。而如果U

三、消费社会的后果

1、“消费社会”根本区别于传统的生产社会

生产社会是以生产为主导组织起来的社会,“消费社会”则是以围绕商品消费为主导组织起来的社会。鲍德里亚认为,前工业社会属于生产型社会。在这种社会中,人们的消费完全是出于维持生命和繁衍后代的真实需要,消费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然而在后工业社会,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消费已经不是根据商品的使用价值进行,不是商品的实际有用性。而只是商品具有的符号象征意义。在这样的社会里,消费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人们消费的不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某种象征交换价值,“需求瞄准的不是物,而是价值。需求的满足首先具有附着这些价值的意义。”包括消费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地位、品位、时尚等象征价值,从而把自己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上。被这种消费主导的“生产”,已经不是为了生产财富和剩余价值,而只是生产一些符号性的“标志”。

2、“消费社会”造成“平等”的幻象

在“消费社会”中,理论上讲。无论是工人和老板都能开同样的汽车,去同样的剧院欣赏演出,他们的孩子能够进同一所学校受同样的教育,而且在全球范围内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人们也都有可能消费同一种产品。然而鲍德里亚却认为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平等”的幻觉。社会下层的人企图通过相同商品的消费跻身上流社会是极其困难的。不仅如此,这种通过消费追求平等的幻象开始支配人们的生活,它促使个体落入一种怪圈:消费欲望一拼命的工作一消费欲一再拼命的工作一新的消费欲,如此周而复始,从一定程度上讲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殖名化。另一方面,它使个体没有时间阅读、思考和休闲,更没有时间去思考这种潜在的压迫和控制,因此,马克思所谓的革命意识也就丧失殆尽了。

篇6

【关键词】直肠癌;放射治疗;放射性溃疡

【中图分类号】R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4-0418-01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53岁,2年前因便血诊断诊断为直肠癌,病理学诊断为腺癌,既行直肠癌根治切除术,术后一个月采用三维适形放疗,2Gy/次,5次/周,6周完成,总剂量60Gy。该患者营养情况较差,放疗结束后,患者骶尾部皮肤出现红斑,继之出现水疱,破溃后可见糜烂面,浆液性渗出。经过常规换药,创面“愈合”,但骶尾部一直有瘙痒感。3个月后患者局部皮肤又出现破溃,并逐渐增大,皮肤破溃处呈现硬痂状,每日以2%碘酊涂擦坏死皮肤,保持局部干燥,择期在硬膜外麻下行局部病灶扩创术,术中发现部分骶尾骨及其两侧软组织均有坏死,且界限不清,术中进行保守性清创,术毕以油纱覆盖创面,适度加压包扎。返回病房后,每日以0.5%碘伏擦拭创面后隔日以3%H2O2覆盖创面,共覆盖3次,可见坏死组织脱落较快,随后继续以油纱覆盖进行换药,创面形成肉芽组织后,选择局部皮瓣覆盖创面,病人康复。

篇7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理论学习经历了实践的检验才更有说服力,实践也是推动理论创新的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摆脱假大空的印象,真正实现教育功能、走向实践是一个既富有挑战而又令人向往的教育方式。但在目前看来,高职院校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得并不充分,还有很大的空间有待弥补。

首先,对实践教学的内涵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有的教师认为课堂上和校内开展的非理论讲授的教育都属于实践教学,有的教师认为只有把学生领出去才算真正的实践。分歧的存在导致了活动开展受阻,或者不被认可,在学校教育计划中也未能纳入正轨。

其次,师资力量有限,教学任务繁重。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教师数量较少,公共课教师数量更少,一般高职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师都是“通才”,即政治理论课的几门课程都要能讲授,不像本科院校可以分不同的课程组,专门讲授一门课程。这既影响了教师在专业领域的深度挖掘,也造成了教师在几门课程之间疲于应对、身心疲惫的现象,尤其是还要合办上课,面对众多的学生和复杂的课堂情况。再加上教师在教学之外来自科研、评职和家庭等方面的压力,教师很难再有精力进行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即使是有,也是零星开展、任务性的开展。

最后,学校在开展实践活动方面的经费有限。政治理论课面对的是全院的学生,有时是两个年级的学生,如果要保证每个学生都参加,那么在资金方面就是个无法逾越的障碍,因此,现有的实践活动也是小规模的、象征性的开展。

2高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现状分析

在上述情况下,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无疑能克服很多难题,如人力不足、资金不足、覆盖面不足等等。这也应该是当前许多高校普遍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原因之一。通过事先制定好活动计划,选择相应的主题,对学生进行分组,确定报告形式和考核方式等一系列准备,理论上似乎活动可以开展了,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近几年来,通过对本人所在院校和其他兄弟院校的了解,发现这种实践活动几乎流于形式。

问题一:社会实践缺乏指导。教师虽然事先进行了周密的计划,但由于缺乏后期与学生的沟通和跟踪指导,一些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着手,也不明确从哪些方面开始调查,缺乏与调查对象进行沟通的能力,结果知难而退;也有一些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碰到困难,结果随便应付,然后寻求其他途径完成暑期实践任务。

问题二:缺乏监督制约。计划下发后,即进入暑假,学生基本离开学校,教师无法监督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对于没有真正进行实践的学生也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唯一可以影响他们的就是通过对调查报告的分析,辨别真伪,给予适当处理,但已经无法实现社会实践的预期教育目标。

问题三:缺乏必要的资金。学生去开展调查,也要花费一定的费用。高职大学生来自农村的较多,家里经济状况参差不齐,额外的经济支出会对学生造成经济负担,也导致了一些学生对暑期社会实践望而却步。

3几点建议

一是把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相结合,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教学基地开展活动,让专业教师与政治理论课教师共同参与进来为学生提供指导。在暑期社会实践开展前制定周密计划,在开展过程中与相关部门进行及时沟通,并及时给学生提供指导,确保实践活动的有效顺利完成。

二是加强对实践活动成果的宣传和奖励,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热情。通过对优秀实践作品的宣传,在学生中形成示范效应;对一些高质量的调查分析,可以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提供反馈,对学生进行奖励。

三是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寻求社会支持。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需要一定数量的资金支撑。在学校尚不能完全满足这一需求的情况下,教师或相关主管部门可以通过与政府、企事业单位进行沟通,寻求支持,为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减轻压力,创造更好的平台和机会,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对教育的促进作用。

篇8

关键词:中职;信息反馈

当前,随着国家对中职院校的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尽管各项政策都利于中职学生的学习,比如入学补贴,和企业签订就业协议等,但是大背景确是大学在不断的扩招,如何和高中去争夺有限的初中毕业生生源,这是每个中职学校都不断思考的问题。而中职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就是毕业生的就业和发展,只有毕业的学生找到满意的工作,学校有了良好的口碑,招生自然就不成问题。所以考察毕业生离校后的各种情况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为了获得中职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进而完善中职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以及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等,可以实行中职毕业生在走入社会后建立一系列的信息反馈机制。

实行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的目的

实行信息反馈机制的目的在于学校了解学生毕业后的工作情况,生活情况,所学专业是否能够用于工作实践,在学校养成的一些良好习惯是否对于工作有很大的帮助等等,特别是在校期间的学生干部,在学校积累的一些工作经验,能否很好地应用在工作中。经过大量的信息积累,学校就可以充分了解用人单位的就业需求,从而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面都会有章可循。另外,还可以把这些反馈回来的信息通过任课老师在就业指导课上讲给在校的学生听,使他们未雨绸缪,让他们提前了解几年后步入社会后的信息,这样就可以使他们在学校养成一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以适应社会的需求。这样的课程更加贴近学生,学生就会愿意听,比起简单的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更容易吸引学生。

实行信息反馈机制还能使教师能力,班主任能力得到提升,进而提高学校整个教师队伍的素质。学生在校期间也会给任课教师和班主任打分考评,但由于学习期间碍于老师的面子或是怕老师在考试时会怎样,所以很多学生的打分都是形式化,特别是对班主任,不敢说真话,所以对老师的评价也就有失偏颇。而毕业之后学生的思想会比较成熟,对于母校对于老师都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所以我认为这些反馈回来的信息更加的客观。学校的发展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素质。面对现在大学普遍扩招的形式,中职学校要想生存,并谋求发展,就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使他们的教学质量跟上时代的发展,不能还是老一套,观念陈旧,思想不开放,闭门造车,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也会和社会脱节,跟不上时代的潮流。而通过实行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能看到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进而学校能够及时的调整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师的授课内容等,从而使得学校能在众多的中职学校中脱颖而出,吸引更多的初中毕业生来校读书。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中职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应该辩证去理解这个宗旨,不是单纯的以就业为直接目的,而是不断创新和改革,以人为本,使中职学生的能力全面得到提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不要三天两头的跳槽换工作。掌握熟练的职业技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中职人才,以适应社会的需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办学,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新教学内涵,改进教学方法,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建立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能全面客观地衡量所培养的学生是否达到了这些目标,然后再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进而达到培养高质量的家长满意,企业接受的全面型人才。

实行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的形式

以前获得毕业生的信息,多是从班主任或者和毕业学生关系不错的老师那里听到,说哪个学生在哪个单位干什么工作,待遇如何如何,并没有形成一个专门的制度。这些只言片语对学校的发展也起不到作用。信息反馈制度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建立这一制度,首先考虑的是传统的调查方式,比如普通的问卷调查,毕业生在毕业时就把调查表领走了,但如何收回就是一个问题,因为不是所有的学生都会按日期交回或寄回调查表,所以这种方式收效甚微。其他的传统方式也会浪费学校的人力物力财力,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网络的时代,网络无处不在。借助网络平台来完成这个信息反馈相比就简单多了。通过QQ,微博,微信,电子邮件等形式,来建立信息反馈机制。班主任可以通过这些方式把学校要了解的学生的一些情况和学生沟通。网络平台的好处之一可以不共时性,可以在线聊天,也可以离线留言,这就避免了见面聊天的一些尴尬,师生可以畅所欲言,这样才能得到信息的真实性。然后班主任在把本班信息汇总之后,交给学校专人负责。这样信息就更及时快捷。班主任的工作在这个体系中是一个基础,学生的反馈信息能否采集回来,就要看班主任的工作做得如何。一个平时各项工作都完成的很好的班级,完成这个信息采集应该很容易;但那些平时就纪律涣散的集体,就很难保证质量。所以平时学校应该注重班主任的整体素质,让每个班集体都成为学生永远的家。这样我们的信息采集工作才能顺利的完成,另外可以班主任利用这个联系平台始终和学生保持联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每一步。学生就会感到来自学校和班主任的关怀,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

实行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的内容

信息反馈的内容可以涉及:毕业生的工作及发展情况;对工作是否满意;在校所学专业是否用在工作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是否满意,;上岗前是否又进行新的培训;在校期间的感受;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评价教过自己的任课教师,优缺点等;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工作有无合理化建议;学校的就业指导方面做得如何等等都是在调查之列。还可以包括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一些整体认识等等。通过把这些信息汇总起来,就很容易能够了解学校的教学质量,看出培养的人才能否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而中专学生的就业率关乎这个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另外调查也可以包括学生的生活情况,对未来有何设想等,班主任可以根据平时学生的性格及在校的各种表现给予一些指导,使他们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少走弯路。这样就会使这个调查更加的人性化,而不是简单的通过冷冰冰的数据来展示。学生也更乐于接受,进而愿意积极参与。

实行毕业生信息反馈机制的关键

建立信息反馈机制的关键就是使之制度化。学校应该把它重视起来,归到具体的哪个部门负责,比如就业科,还要有专人负责。负责的人员应该定期和班主任或者辅导员联系,把收到的信息及时全面的汇总和分析,然后定期写一份关于此段时间的报告,交给学校有关部门和科室,就业科及时的调整就业方向,教务科合理设置学生课程,不断地修改人才培养方案,使得这个反馈信息真正发挥作用,让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适应市场需要。同时,这也是学校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一种体现。这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不断的采集信息,及时汇总,才能得到各种对学校发展有用的信息。这就需要学校的高度重视,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使之有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

总之,实行中职学生在走入社会后的信息反馈机制,是一个有利于中职学校的健康稳定发展,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有利于班级的团结协作能力的加强,有利于学生在校期间得到更好的教育的制度。它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它需要班主任和毕业学生的配合,学校内各个部门的配合,才能把这个机制真正落到实处,并保证这个机制具有连续性,便捷性,制度化,规范化,才能使毕业生的信息反馈获得长期有效地运行,使得中职学校的建设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篇9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西方古典经济学理论在十八世纪中后期的成熟,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理念得以在十九世纪初出现,财务和会计越来越多地赋予了管理职能,并为此注入管理内容,进而慢慢与财务会计渐行渐远。财务会计仍然固守记录和反映企业所发生的经济业务与事项阵地。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则是以财务会计信息为基础,分别用以指导企业的经营和财务决策。按照现代经济学理论,货币资金作为企业的血液,同处资本循环的两端,既是产业资本循环的出发点,更是以增值为目标的落脚点。然而,资本循环过程中的货币资本、产业资本和商品资本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共同决定了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所谓的管理目标、管理内容有雷同之处。譬如从美国会计学家奎因斯坦的《管理的会计:财务管理入门》、布利斯的《通过会计进行管理》等早期管理会计经典的命名,即可窥见一斑。雷同的管理目标进而决定了两者在管理对象,尤其在资金运用―长短期投资决策领域的交集。如财务管理中的流动资产管理和长期投资管理两大块在决策判断方法上,几乎就是管理会计的短期经营决策和长期投资决策的翻版。毕竟管理会计方法支撑的经营决策既受到企业资金状况的制约,更离不开财务管理指导的财务决策支持。

伴随着两大学科各自为政的发展,自二十世纪末始两者均相继将全面预算、成本控制纳入旗下,单纯的管理外延的扩大化更进一步强化了两者的异名同构性质。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在管理学科日渐上升为显学地位背景下,财务管理成为学生求学、学者研究的热点。甚至CPA专用财务管理教材覆盖了原为管理会计所专有之本量利分析。相形之下,管理会计难免日薄西山而日渐式微。为此,管理会计自身也在谋发展,除了责任会计外,近年来还补充了作业管理和战略管理。财政部的《管理会计理论及其指引体系构建倡议》可以称为管理会计研究和发展的强心剂。管理会计向何处去?去干什么?怎么去?回答这三个问题,需要回到管理会计本质。首先管理会计是具体经济和管理理论的应用之道,属于技术或方法范畴;其次管理会计技术支持的经营决策与财务管理指导的财务决策具有一体同构性;另外管理会计技术,尤其是预算方法、经济订货量等,更多地用于企业内部成本、费用等财务控制,执着于成本耗费最小化目标,因而其必要性与可行性受企业内外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作为会计专业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把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着眼点和着力点牢牢地扎根于这三个根本点上,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体系建成后的实践可能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一、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的内容设计

第一,把握管理会计技术的本质,在构建指引体系中尽量避免数学公式或模型的堆积。一方面公式模型的一般化、理想化假设前提,以及基础数据采集的适用性,共同决定了模型处理结果与现实的差异性。另一方面模型结果的理论应然性,并不意味着企业实践的客观必然性。如管理会计最基本的本量利分析,尽管其成本性态分析可圈可点,但根据公式计算出来的保本保利销售量不可能等同于企业的实际销售量。保利销售量不应成为企业销售上限。应该完成的保本销售量下限,企业实际也未必做得到。一方面当市场供需两旺,只要单位产品边际贡献不小于零,企业销售必求多多益善,而不会止步于保利点。另一方面,若经济下行,市场萎缩,企业销售困难时,保本销售量也许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空中楼阁。因此,管理会计指引体系或许更多的应是提供已经为企业实践证明了的,能够有效控制和降低存货占用以及产品生产成本的方式方法,如日本丰田公司首创的看板管理、及时生产方法,DELL电脑实行的基于第三方物流公司的拉式存货管理,以及当下盛行的非核心业务外包等。在明确这些方法的具体运用要点和必要准备基础上,或许才可以适当运用管理会计技术对前后绩效进行比较说明。与此同时,相关的案例补充也必须跳出数学应用题范式牢笼,而应该对具体企业的具体做法进行方方面面、详细周到的介绍。以实践可行性作为内容选择和设计编排第一要务。

第二,把握管理会计技术支持的经营决策与财务管理指导的财务决策的一体同构性,在构建管理会计指引体系时避免管理概念外延的无限拓展,进而避免不恰当地扩大至财务管理资金使用范畴。因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在于直接的基于收入费用配比的利润最大化,而管理会计的目标则属于间接的在费用控制的前提下提高资产运营能力的费用最小化。正因如此,如果说财务管理的管理对象是企业货币资金的筹集、使用、回收和分配整体的资金流管理。管理会计的管理对象则仅为其中的因资金对内投资形成的各项资产的管理。尤其是制造业中以原材料、在产品和产成品形式体现的物流管理。

第三,把握管理会计技术支持成本、费用内部控制的实质,在构建管理会计指引体系时避免以财务会计成本核算方法替代管理会计成本控制的预算方法,或者把新瓶装老酒的作业成本法当成新事物而盲目追捧。众所周知,公认的管理会计成本费用控制的最基本和最有效手段就预算。预算的本质是企业经营管理战略目标的数字化、财务化表达,预算设定的收入、费用和利润以及相关的财务指标一方面类似管理学通用的目标管理中的“目标”概念,另一方面这个目标也是衡量实际工作成效的标尺。标尺作用的发挥并不能仅仅局限于事后的评价,尤其是费用指标,必须在发生过程中随时通过对实际发生数的即时跟踪分析,进行实际与预算目标对比分析,及时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并切实予以解决。因此,基于收入、费用和利润会计要素分析的管理会计离不开一系列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措施的辅佐,另外还需对生产经营过程实时持续控制,这样才能有效发挥相应作用。为此,一方面需引入以差额分析法和连环替代法为代表的因素分析,这对于厘定实际与预算差异原因十分必需和必要。另一方面,由于会计在企业经营中的枢钮地位,必须把管理会计纳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大系统中,并明确其为风险评估技术的基础。如果说内部审计是基于公平目标,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完整,以及资产安全的有效内控措施。管理会计则是基于效率目标,以保证资产高效使用,权衡取舍经营决策,实现节能减排、低碳绿色发展不可或缺的内控技术。

二、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的贯彻执行

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的有效执行,必须明确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所谓一个中心,即执行该体系指引的根本目标在于:就具体产品生产而言,通过科学规划,在保证产品质量、数量前提下有效降低相关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支出。换言之,就是针对能源、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产品生产,在进行科学有效能耗分析基础上提出具体的节能降耗目标,及其具体的节能降耗重点和方向。当然,企业具体的节能降耗措施本质上与管理会计并无干系。问题在于管理会计是评判各类具体措施效果,予取予舍,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有效保证。所谓两个基本点,一是管理会计技术应用基础在于科学、完整、准确的财务会计成本费用核算信息;二是管理会计技术固有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权变运用。指引体系的教条化和体系应用的教条化,都不可能保证管理会计成本费用控制效果和效益。

按照现行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取先出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并且方法一经选定,不得任意改变。显而易见,其用意在于遏制企业通过交替采用不同发出存货计价方法达到操纵利润、粉饰报表的目的。发出存货计价测试因而也成为常规的报表审计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措施。从理论上来讲,企业存货的实物流转和成本流转应当一致。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由于企业的存货进出量很大,品种繁多,成本多变,保证各种存货的成本流转与实物流转完全一致是难以做到的,完全精确地进行成本核算难度不小。另一方面,审计和会计核算制度单纯强调发出计价,忽视发出材料实际耗用数量,导致企业更多地采用在既定收入情况下通过以目标利润倒挤成本的手法,来进行盈余管理。应该说,在这种极端的成本核算方法下,管理会计必将沦为有名无实的叶公所好之“龙”。尤其在现行产业政策下,众多企业不重视产品技术开发、提高管理经营水平,纯粹利用新兴产业规划中的各类补贴(如家电业的节能补贴、新能源汽车制造补贴、煤制天然气补贴等)进行政策套利。

此外,要考虑到指引体系本身的非强制性,一方面效益优良、经营稳定的企业未必乐意实施。另一方面经营不善、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企业也许没有条件实施。因此,管理会计指引体系的切实生效或许还需辅之相应的强制性披露实施效果的措施。如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第35号―分部报告2010讲解中对于以资源占用及其使用效益为基础的报告分部定义,岂不正是管理会计中典型的责任中心么。遗憾的是,由于这一报告分部确认原则未上升到准则层次,绝大多数企业仍然依据2006年颁布的准则仅仅提出基于业务和地区的分部报告。因此,强化2010讲解贯彻执行,对于企业内部基于责任中心的管理会计控制大有裨益。另外,如果在利润表主营业务成本附注中增加主要产品单位成本及其变化,以及相应原因分析,或有助于充分发挥管理会计成本费用控制的技术优势。

三、正视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理性看待管理会计应用前景及其与企业效益相关关系

众所周知,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的世界经济衰退,当前虽略有好转,并未完全复苏。2010年我国凭借率先复苏优势晋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正如老子所言: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老牌资本主义强国―欧洲和日本的相形见绌。欧盟深陷“债务危机”,日本的外向型经济独木难支而复苏乏力。世界市场需求下降,对我国高度依赖外需的出口企业打击也极大。加之四万亿财政刺激政策后遗症―产能过剩的出现,当前国内正遭遇经济增速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特殊历史阶段。在经济下行决定的需求不振,以及全球能源资源紧缺、国内人口红利消失带来的成本上升的双重挤压下,企业利润空间已相当狭窄。为此,响应节能降耗、低碳绿色发展,提倡采用管理会计理念和技术加强企业内部费用管理,在压缩成本费用基础上提升利润空间,增强企业竞争力,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本不失其战略意义所在。但是,我们也必须深刻认识管理会计适用对象、应用条件及其作用发挥的客观局限性。毕竟技术合理性和先进性并不等于技术有效性。

第一,就管理会计适用对象而言,主要是大型的工业制造企业进行存货占用成本和产品材料消耗成本的规划和控制。对于不存在产品生产和存货管理需要的商业服务业面言,管理会计纯属可有可无的锦上之花。在当前强调退二进三,退黑进绿,产业结构优化政策形势下,一方面是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移师海外,到非洲、印度等经济落后、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低廉的国家和地区谋求新的人口红利,为新兴战略性产业腾笼换鸟;另一方面是原有的传统大型制造企业积极谋求基于去制造化的产业转型和升级,如家电制造巨头青岛海尔。因而,可以预见的是,产业结构调整大方向下管理会计能够跃马扬鞭的空间将呈现日渐收缩之势。

第二,就管理会计应用条件而言,按照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成长期企业由于未来的经营具有不确定性,经营风险巨大,因而其主要任务是找到自己的核心能力,并制定有效的战略与策略来促进核心能力的基础形成。包括打造基于核心技术的拳头产品、构建组织结构、完善管理体系、进行人才储备等。发展期企业由于已经拓展和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经营风险相对下降,企业扩大再生产资金需求旺盛条件下可以适当地通过负债融资扩大生产规模,以谋求固定利息的财务杠杆和固定成本的经营杠杆共同作用,以提高资本收益率。衰退期企业销售开始下滑,高速发展时期大量投资造成的高额固定成本导致企业面临亏损境地,退出夕阳行业,谋求产业转型升级是为当务之急。只有成熟期企业,企业战略由成长期的关注市场和市场份额转移到关注盈利能力和提升利润空间上来。此时,以节能降耗、压缩成本,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和效果见长的管理会计技术才会得到高度的重视和强调。但是,当下我国企业面临的生存困境,除利润摊薄外,最急切的问题,在融资难、融资贵形势下,当是随时可能的资金链断裂之虞。企业在为基本的现金流筹划焦头烂额、左支右绌时,根本没有精力、人力、财力、物力应用管理会计的成本费用控制策略。当企业为了减少当期增值税应交税金而宁可提前采购原材料时,管理会计斤斤计较的存货资金占用成本,较之直接的无偿的税款缴纳,孰轻孰重?孰缓孰急?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第三,就管理会计作用发挥而言,企业产品生产成本的控制和压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必须通过一点一滴的日积月累实现。只有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步步为营,滴水穿石的控制才可能久久为功。正如老子所言,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任何疾风骤雨式的管理会计成本费用控制,都既不可能取得预期成效,反而更容易带来管理会计无用论误解。古人讲,知易行难。善始易,善终难。企业产品成本控制也是如此,改进一阵子易,而“要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地持之以恒就难。必须使用管理会计方法控制企业产品成本成为常态化、制度化,经常抓,长期抓,认真抓,才能够不断取得管理会计提升企业盈利水平的成效。因此,我们既要认识到管理会计提升企业经营绩效的时间性,更不能指望利用管理会计进行成本费用控制会直接带来亏损企业的逆袭奇迹。毕竟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真正推动企业发展、国家强盛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尤其是技术创新。管理会计技术分析,对创新方向或有星微之助,却绝不可能越俎代疱,取代技术而成为夜空中高悬的那一轮明月。

篇10

【关键词】 社会责任; 信息质量; 印象管理

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对其所有者、员工、供应商、消费者、社区等利益相关者,以及自然环境和资源等承担责任。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兴起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随着社会责任意识的日益深入和强化,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披露逐渐进入上市公司年报,以至单独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独立披露。在我国,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社会责任的理念得到传播并且效仿。但是,社会责任报告似乎只是一个“花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和用于投资决策;与之相反,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矿难等却频频发生。个中奥妙,不得不引起人们思考。下文就从印象管理的角度为你揭开这层面纱。

一、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中的印象构建

随着我国加入WTO,SA8000等各种约束企业行为、规范产品质量的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参与国际竞争的企业必然会更加关注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报告在我国真正开始被重视起来,源于2006年9月25日,深交所《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指引》明确,上市公司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应对职工、股东、债权人、供应商及消费者等利益相关方承担起应尽的责任。2008年1月4日,国资委出台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央企履行社会责任的总体要求。这些规定催生了近三年来,上市公司在年报之外越来越多地披露独立的社会责任报告。

但是,目前社会责任报告的制度要求还很不完善,披露格式、内容没有统一规范,社会责任报告主要是文字描述,企业间的社会责任状况也存在很大差异,因而给印象管理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印象管理,是指人们试图控制其它人对自己所形成某种形象的过程(Rosenfeld、Guacamole、Riordan,1995)。把它延伸到会计研究领域,就是上市公司为了使广大信息接受者形成特定印象,对其所披露的信息进行“包装”和操纵,试图控制信息使用者并影响其判断和决策。①那么,公司是如何把社会责任报告用做构建企业形象的工具的呢?

第一,精心打造语言特色。社会责任的披露形式没有固定的格式,在实践中,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在内容、语言形式、封面、图片、颜色、段落、字体、图表、纸张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公司在作出这些细致的决定时,要考虑为创建和维护一定的公司形象服务。任何一个可能美化公司及管理层形象的细节都有可能被使用,以便影响社会公众和投资者对公司的印象。

第二,披露内容的选择。社会责任的披露内容并没有严格的统一规范,报告方可以灵活选择披露的内容。公司为了形象构建的需要,理所当然要选择有利于自己形象塑造的信息进行披露,而隐藏起不利的信息。在翻阅了近三年几乎全部的独立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后,没有发现一条不利的消息“明目张胆”地出现。公司不论好坏,都会尽力美化自己,如果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披露的实质性内容,他们也会用一些冠冕堂皇的口号支撑门面。

第三,操纵可读性。对于财务报告的披露,准则有可理解性的要求。对于社会责任报告,其可读性就由着管理者随心所欲。当公司社会责任履行较好、管理层希望所有利益相关人更好地了解这种状况时,就在报告中运用通俗明了的语言,采用图表,适当辅以照片增强可信性和可读性;而当公司社会责任履行较差、管理层试图夸大或者掩盖公司的问题时,就会在报告中故意运用含混不清、模棱两可的语言,通过加大阅读难度来影响读者的理解。有的社会责任报告一百多页,让人看得生厌,耐着性子读完却没发现多少有实际意义的内容,以很多图片、照片装点门面,表面上看来比较充实,实际上并没有承担多少社会责任,避实就虚,玩文字游戏。有的就简单三四页,通篇是社会责任的口号,照抄照搬相关规定,只字不提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譬如在披露环境保护时,引用大堆环境方面的术语;使用语言也是仔细推敲,“淘汰不达标安全环保设备多少套”,而不披露“有多少不达标安全环保设备仍在使用”;使用“实现节能多少吨煤”的字眼,含糊不清,节约是与谁相比?是否产量减少造成的节约?抑或是使用了石油替代煤炭?不得而知。

二、印象管理对公司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的影响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有8个方面的要求:客观性、相关性、明晰性、及时性等。财务报告与社会责任报告具有很多相似性,可以部分适用这些信息质量的评判标准。

第一,社会责任信息也应该在收益大于成本的前提条件下,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提供满足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信息。从成本收益角度来看,社会责任的印象管理行为可以给公司塑造负责任的形象,博得利益相关者的好感和青睐,在融资、贷款、竞争项目、提升股价等各方面获得正的效应。公司的形象和市场地位与管理者的命运密切相关。因此,对社会责任进行印象管理的收益是比较大的。然而,由于目前法律法规对语言信息规范的空白,对社会责任的第三方鉴证没有明确规定,也没有对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进行强制要求,导致印象管理的行为成本很低。获得的收益大而付出的成本小,上市公司何乐而不为?因此,社会责任报告的信息质量也不容乐观。

第二,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印象管理使得公司价值夸大,从而信息的可靠性不再可靠。由于证券市场信息的非完全性,公司外部投资者与公司内部管理人员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因此“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效应将导致业绩优良的上市公司出现价值低估。为了减轻证券市场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提升公司的市场价值,相对价值高、业绩优良的上市公司将倾向于增加自愿性信息的披露(更多地对外部投资者自愿披露投资项目和公司财务信息等),同时在信息披露过程中将使用一定的印象管理行为,过分美化公司形象、夸大公司核心竞争能力以不断提升公司的市场价值,使其等于甚至超过公司的真实价值。所以,公司社会责任信息的可靠性值得怀疑。

第三,印象管理有助于放大或者隐匿公司真实的社会责任信息,信息的相关性难以保证。当公司社会责任履行较好的时候,公司管理层将非常愿意将这一信息传递给股东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而且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动机,他们不仅会主动显示在他们的实际所履行的社会责任信息,还会利用印象管理将这种信息尽可能的放大,以突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最终达到提升公司形象的目的,为牟取经济利益埋下伏笔;当公司履行社会责任较差的时候,公司管理层会企图通过印象管理阻碍信息的正常传递、尽量隐藏不利的信息,影响社会公众的判断,最终达到维持公司形象的目的。公司管理层有选择地披露社会责任信息,选择的宗旨是维护公司和管理者自身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利益相关者的需要。

本文结合从巨潮资讯网站上收集到的有具体公布时间的65份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分析我国社会责任报告中印象管理对公司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的影响。首先对样本进行粗略分析。65份报告中,披露的2005年社会责任报告1份,占1.54%;2006年20份,占30.77%;2007年44份,占67.69%。可见,企业对社会责任的重视在加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

从披露的及时性看,2005、2006年有6份报告是在6月及以后披露,占28.57%,而2007年披露时间几乎都在4月30日以前。由于处于初步尝试时期,更加没有规范可言,以至于时有下半年才披露上一年度报告的情况,及时性很差。2008年国资委的政策出台后,多数公司都在董事会批准年报的同时签署了社会责任报告,及时性明显提高,这正是上市公司利用印象管理的结果。因此,从及时性来看,印象管理似乎有助于促使公司尽早披露社会责任报告,对于信息质量发挥着正向的引导作用。

从披露的内容看,由于《指引》和《指导意见》的引导,我国的社会责任报告几乎都包含股东和债权人权益保护,职工权益保护,供应商、客户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环境保护和社会公益保护几大方面。但在内容性质上,没有发现坏消息,几乎都在为公司大唱赞歌,大篇幅描述制度规定等,信息内容与投资者的兴趣相关性并不高。可见,印象管理导致了社会责任报告质量的下降。

从披露的形式看,绝大多数的报告(占83.33%)都有货币化信息,91.67%的报告既有文字描述,又有数字信息。报告页数最长的有126页,最短的有3页,多数在10页左右。有27份(占45%)含有照片或图表。由此可见,印象管理在社会责任报告中被普遍应用。同时,阅读还发现,规模大的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越长,包含的照片、图表、数字信息越多,即运用影响管理也越多,与前文的分析一致。

三、用印象管理解释社会责任信息与公司价值相关性

一般而言,利益相关者在阅读社会责任报告前,已经通过财务报告,分析师预测等其他途径了解了该公司的情况,对公司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印象,如果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信息不符合自己的预期,说得过于美好,他们可能不会相信这份没有严格的第三方鉴证的报告,从而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效果适得其反,给利益相关者形成虚假的印象。如果社会责任报告空洞无物,那么公司白白地浪费人力财力来编报社会责任报告,有和没有差别不大。如果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了年报没有提到的其他不利信息,这无疑是自掘坟墓,搬石头砸自己的脚,伤害利益相关者对该公司的感情。不管哪种情况,社会责任信息都只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公司价值的下降。

实证研究有文献证明了这一观点。宋献中、龚明晓(2007)采用了内容分析的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年报中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的质量和决策价值进行了整体评价。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会计年报中的社会责任信息质量水平和决策价值较低。李正(2006)以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2003年521家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问题。结果表明,从当期看,承担社会责任越多的企业,企业价值越低。

四、思考与建议

综上所述,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看,上市公司会有动机主动披露社会责任信息,以提升自己的形象。也是基于这个理论对信息的放大和隐藏作用,公司披露的社会责任信息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其真实性受到质疑。因此,如何改善社会责任信息质量问题,值得思考。

第一,单独建立和统一社会责任报告标准。明文规定必须披露的条款,制定鲜明的信息质量标准。而不是由企业自行抉择,汇报更多传统企业财务报告未包括的资料,从而提高社会责任报告的信息含量;从报告使用者的角度对企业提出要求,提高社会责任报告的相关性,增强吸引力,制定及推广大众所接受的社会责任报告。

第二,明确监管责任,规范第三方鉴证,增强社会责任报告的可信度,提高社会责任报告的决策价值。已经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中,有些有第三方鉴证,有些没有。有些是专业的独立第三方出具的“审核验证报告”,有些是非专业的独立第三方出具的“第三方意见”。毋庸置疑,有专业的独立第三方出具鉴证审核报告的社会责任信息更具有客观性和可靠性,更能令使用者信服。

第三,明确社会责任报告的责任人。我国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谁应该对此报告负责。只有明确了责任人,才能保证社会责任报告的质量。因此,相关法规应该明确哪些行为应该受到惩罚,受何种惩罚以及处罚谁的问题。

注:本文所称的社会责任报告是个广义的概念,包括环境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

【参考文献】

[1] 孙蔓莉.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的印象管理.会计研究,2004,(3):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