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西游记范文

时间:2023-03-24 09:05: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编西游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编西游记

篇1

作者:尚彬

我是尚彬!这是我的最新创作:“新编西游记】”。非常好看!好了下面请你自己慢慢看吧!

正文

.......很久以前唐僧师徒四人到太阳上去取经。这天他们路过一个星球,孙悟空查了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一查笔记本电脑说这里是:土星。师徒四人继续向前前行,来到了一个造型十分古怪的基地,基地旁还竖立着一座高大的塑像,塑像刻的是一位外表十分丑陋的外星国王,塑像下的玉石上刻着:此处是土星人的重要基地!闲人免进!孙悟空说:“那个人长得也太丑了!笑死我了!人不像人鬼不鬼!”猪八戒说:“哈!哈!猴哥!你跟我想的一样!没想到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我老猪还丑一千亿万倍的人!”忽然从基地上空出现了一架UFO(飞碟),唐僧以为是太阳神,连忙跪下。孙悟空一看就一眼认出那个人就是土星人,连忙拿出随身携带的M-16机枪向土星人的飞碟扫去。而土星人不慌不忙的从手腕上取下一个环形的圈,把飞碟罩了起来。猪八戒想拿B-51(重型机枪)去打飞碟,不料子弹打到了罩子又弹了回来,击中了猪八戒手中的重型机枪。沙僧见事不妙,拿出一枚手榴弹向飞碟

篇2

……

孙悟空和猴子猴孙们坐着筋斗云在天上飞呀飞。突然,筋斗云没有了能量,他们一起从天上掉了下来。

悟空大吃一惊:怎么回事,原来这个高科技也需要电能呀。不想他了,嗨,我可以变成各种动物或翻个跟头,就能绕地球一周,可我的猴子猴孙该怎么办,难道要我们一起走着去吗?嗨,也只好这样了。真不该背叛师傅呀,我又不识字,怎么办呀。”

他们只好步行,一路上,悟空一遍又一边骂自己,后悔极了。发誓如果再有机会,一定去救师傅。想着想着,突然,悟空有了一个好主意:现在的人们不都发明了飞机了吗,我可以变个飞机,驮着猴子猴孙们去救师傅。这个主意我怎么没早点想出来呢,我真笨呀。

于是,悟空变成一架飞机。驮着猴子猴孙们去救师傅了。来到妖怪洞里,妖怪们正要去煮师傅和师弟。悟空看见了,立刻变回原形,和猴子猴孙们一起打妖怪,自然妖怪被打败了,连连向悟空求饶。

悟空救了师父和师弟,师父说:“好你个孙猴子,居然在紧要关头还能救我来,我真没白疼你呀。”“师傅,别说了。都是我不好,以前没有把你给救走,我以后再也不敢了。”

唐僧哭了,八戒和沙僧也嚎啕大哭……

……

菩萨笑着说:“还是我做的对,没去帮他们,好一对师徒呀。”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方式;学习效率;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在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信息技术课堂容易走“模仿秀”。即不顾学科自身的特点,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模仿于其他学科。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味“模仿”所造成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例如,老师讲解示范头头是道,学生听得一头雾水;还有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不强等。

一、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

要让信息技术课上出它自身的特点,首先要弄清楚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存在的本质区别,下面作个简要的分析:

1.学习工具的独特性

在新标准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内容,而且也是学生的学习工具。”换句话说,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使用的学习工具就是计算机。所以工具的独特性使它有别于其他学科以文本资料为工具的课堂教学。从未来看,它更是信息时代公民进行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环境。

2.学习内容的综合性

信息技术课程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设置,它同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成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既有充实的技术内涵,又有丰富的文化价值,具有人文特性。它除了涉及计算机技术,还涉及许多其他学科,如审美艺术、环境、语文、数学、硬件时尚、软件开发等,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另外,学习内容还具有开放性特点,这主要是由于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周期短。

3.学习方式的实践性

其他学科的课堂中,学生接受知识后,主要通过书面练习或口头交流来巩固。而信息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上机课时间不少于70%。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实践是培养与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实感受信息文化并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理论,提高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

4.学习基础的差异性

因为家庭和地域差异的原因,来自不同家庭和地域的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兴趣、掌握程度和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呈现着不同的层次,而且不同层次之间的差异非常悬殊,这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5.学习结果的长效性

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其目的并不是为了短期优化效果,而是为了奠定学生在今后工作与生活中有效解决问题、在未来社会中自我学习、持续发展坚实基础。

二、创设灵活多变的信息技术课堂

基于对信息技术学科特征,改变教学方式创设灵活多变的信息技术课堂是每一位信息技术老师追求的目标,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具体做法:

1.巧用学习工具,打造趣味课堂

信息技术课中,学生的学习工具就是计算机。这一独特的学习工具有它积极的一面,计算机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具有自然的亲和力,但又有它消极的一面,即学生容易将计算机当做游戏机来玩。信息技术老师可以利用它积极的一面打造出更趣味的课堂。比如,可以利用电脑游戏所具有交互性、趣味性、挑战性的特点,将电脑游戏引入教学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以玩为目的的电脑游戏转化为以学习为目的的电脑游戏,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例如,小学三年级学生刚开始操作鼠标时显得极其笨拙,我在讲解完鼠标的几个基本操作(单击、双击、拖动、移动)后,就让学生玩用“七巧板”“拼拼看”等游戏,在“玩”的过程中,学生熟练掌握了鼠标的基本操作,并不断进行巩固。学生学得乐而忘返,往往下课铃响了还陶醉在鼠标的点击中。

2.充实学习内容,打造人文课堂

信息技术课,并不纯粹为了学技术而教技术,否则信息技术课就成了枯燥的操作练习课,信息技术课就显得过于单薄,只有给技术充实内容,特别是人文因素的加入,才能使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丰厚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趣味性强、与其他学科知识相关的内容,设置任务,让学生自主学习,而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这样在培养学生技术水平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例如,在教学四年级《遨游因特网》中的搜索引擎时,我是这样做的:

(1)出示任务:利用所学知识,搜素相关信息。

第一、二两大组搜索语文书中《望洞庭》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相关信息。

第三、四两大组搜素语文书中《峨眉山月歌》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相关信息。

(2)完成任务: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在网络上检索信息,并下载下来,最后由小组成员一起将信息进行汇总,保存到Word文档中。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相互讨论,相互交流。

(3)各组互相交换成果,互相点评。

这样的课堂既让学生学到了信息技术知识,又对语文学科的一些知识进行了课外延伸阅读,学生的综合素养也在文化浸润中得到滋养。

3.重视实践操作,打造求实课堂

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作为信息技术老师,不要因为怕学生操作能力弱会产生各种问题而减少让学生实践操作的机会。而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序组织和引导,让学生在以完成任务的操作中领悟知识和技能的要点,这才是有实效的课堂。

例如在教学《插入超链接》时,我先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请你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家庭情况”做一个PowerPoint文稿,这个任务里面包含“创建不同幻灯片间的超链接、创建幻灯片到视频的超链接、创建文字或图片超链接”三种操作,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的给自己的家庭做一个PPT,有的做一个介绍自己情况的PPT,还有的做一个关于自己班级的PPT,每种PPT都有几个不同的元素,根据自己制作的元素,再分别链接到不同的目标去。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学生想方设法去探索各种不同的方法去达成自己的目的,这样学生在不断实践的同时,不知不觉就提高了操作技能,学到了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

4.尊重个体差异,打造合作课堂

家庭和地域的差异,更加放大了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学情差异,这就增加了课堂教学的难度。新课改倡导从单一的被动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

采用小组合作式的课堂教学能有效解决学生之间的差异,它能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当做一种教学资源,在完成共同任务的同时,实现不同学生有不同程度发展的教学目的。例如,有些教学内容适合异质组合的分组方式,这样便于让基础好的学生对基础差的学生进行辅导,实现生生互动的效果;有些教学内容适合同质组合的分组方式,基础好的小组采用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而基础差的小组主要以教师辅导为主的学习方式展开,以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求。

如,在四年级上册《主题活动2 创作演示文稿》一课中,我采用异质分组的分组方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两名水平较高的学生,在创作演示文稿的活动中,小组成员又进行了分工,有的负责版面的设计,有的负责文字的输入,有的负责处理图片,学生在进行操作训练时,对有困难的学生,他们互相帮助,互教互学,形成了学生集体自主活动的主旋律。然后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团结意识。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产生了带动式的学习氛围,更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5.注重拓宽视野,打造生活课堂

篇4

关键词 旅游类杂志 文化导向 创造性素材

徐徐,西安文理学院文化与旅游学院讲师。

一、集合具有创造力的素材

1. 板块应适时更新调整。以华商集团出版的《自驾游》为例,2009年该杂志主要由以下几个板块组成:“非常人物”“每期必有”“车秀”。2010年主要对“每期必有”这一板块做了调整,增加了“都市3小时旅行圈”“时尚数码”“自驾语录”“边走边拍”等具有一定时尚元素的素材。而2011年该杂志更是作了大的调整,除保留之前“每期必有”板块外,新增了“出发”“专稿”“有约”“潮流”“专栏”板块,使杂志内容更充实、涉及更广泛、元素更多元。2012年该杂志又对原有大板块之下的小板块进行了精简调整,如在“出发”板块中保留了“寰宇目的地”“当红路线”,将原有的“完美周末”板块改成“探索发现”;将“专稿”板块系统化地编辑为“驾临”“驾车疯”“本月座驾”“新车报”“路演”几个小板块,更加凸显了《自驾游》杂志的主题。从近几年板块的调整可以看出,无论在杂志的内容组合上,还是板块文字的号召力上,《自驾游》已从最初的实用型路线,过渡为实用加时尚型路线,能够迎合不同层次的旅游消费者,这种多元化的发展路线和与时俱进的探求精神,将为其赢得更多的忠实读者。

2. 选择具有吸引力的图片,宁缺毋滥。旅游类杂志的特点决定其图片所占篇幅必然较大,而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使得多数读者无暇仔细品读纯粹的文字性稿件,因此为精彩的文字配上精美的图片是旅游类杂志事半功倍的编辑方式。然而面对众多的旅游图片,如何甄选最能打动读者的帧幅?一般来说,旅游类杂志的图片主要有风景、人物、地图、车、酒店、美食等。大众消费者需要的是视觉冲击力,图片要能够吸引眼球,因此图片首先要在色彩和构图上具有冲击力,在影像上具有感染力,要抓住读者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选择别具一格的图片,激发读者的旅游动机。如上海文艺出版总社出版的《旅行者》杂志中多为人物与风景相融的构图,人物的表情、动作,甚至穿着打扮都能体现出旅行者融情于山水之间的满足、惬意之感,不仅使读者印象深刻,也能使读者强烈感受到旅游活动中人的主导性,进一步突出了该杂志重在探讨旅游者应该如何驾驭旅行、体验人生的办刊理念。

3. 不拘泥于固定的自由撰稿人。稿件的选择是旅游类杂志创造力的重要体现之一,作者具有创新精神,其文风必然充满活力,具有时代感。因此,旅游类杂志编辑应打破固定的撰稿人选择规律,适时挖掘一些新面孔,比如在类似“游记”的板块中,可适当加入境外人士的稿件,从他们的文化视角来探索旅游的真谛,为国内读者挖掘更多具有灵感的素材,使杂志稿件来源更丰富、风格更新颖、质量更上乘,以扩大和丰富国内读者的旅游视野,使其共享全球旅游文化的精彩。

4. 联合新近开发的旅游地发行特刊。旅游类杂志应重点探求读者不熟悉、不了解但却切实想熟悉、要了解的旅游目的地,给读者以新奇特的享受,因此,在第一时间全方位介绍对读者吸引力巨大的新开发旅游地,是在信息传递层面的大胆追求。发行形式鲜明、内容充实的旅游地特刊,可提供更新的旅游资讯,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

二、突出积极的文化导向作用

1. 在知识普及层面应本着专业务实的精神,传递真实可靠、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具的信息。大多数旅游类杂志较为偏重自然风光的介绍,以大量自然风光图片吸引大众。这样做尽管能博得良好的销售业绩,其做法也无可厚非,但在取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兼顾媒体人担负的人文精神传承的责任。适时加入人文景观素材,深度挖掘文化内涵,使读者在旅游类杂志的影响下不止于游山玩水,更能激发出其对本国历史文化的热爱、对异域人文风情的兴趣,进而成为更高层次的旅游者。

2. 在精神感召层面,应做到正面积极地消费引导,使读者更加热爱旅游、热爱生活,不能消极、媚俗。比如有些旅游类杂志经常刊登与旅游关系并不密切的车模图片以吸引读者眼球,虽然有些图片能够激发读者对健康美、时尚美的追求,但有些图片纯粹是名车配美女的媚俗姿态,并不能体现出旅游类杂志应有的健康、向上的文化导向作用。如果确实想要达到榜样感召的作用,不妨利用一些形象健康的公众人物,由他们带着旅游者走进多姿多彩的旅游天地,并以其个人魅力感染每一位读者,这样的选材不仅会受到读者欢迎,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积极指导意义,能够体现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3. 在休闲娱乐层面,由于现代人工作压力大,购买旅游类杂志归根结底是为寻求一种休闲娱乐的美好体验,因此旅游类杂志应突出其区别于旅游专业书籍、指引性旅游实用工具书的特质,即休闲娱乐性。如时尚杂志社出版的《时尚旅游》,用时下比较流行的用语来形容其特点就是比较“接地气”,贴近大众对旅游资讯的需求,其“精明旅游者”“背包客”“户外”“美食”等板块均立足于大众休闲层面,提供轻松、快捷、随性的旅游信息,使读者感到旅游也是一种时尚,《时尚旅游》也因此成为都市人闲暇之余的旅游大观。

三、展现与众不同的杂志风格

1. 杂志定位决定其风格基调。据知名电子杂志网络ZCOM旅游类杂志统计,目前我国旅游类杂志订阅前三甲为《旅游情报》《中国国家地理》《旅行者》,这三种杂志虽各具风格,却都能在定位清晰精准的前提下展现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进而吸引大众目光,争取了更多的读者。以《中国国家地理》为例,其定位是最具权威和影响力的自然、人文地理及旅游探险类杂志,且历史悠久,创刊于1950年。该杂志风格的基调是大气、厚重、专业。而捷迅传媒出版的 《旅游情报》定位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日益增长的中产阶层实地探访、亲身体验为主要内容的上海零售市场销量第一的旅游类杂志,因此该杂志风格必然是海派、高端、自由。所以,旅游类杂志应根据创办理念、发展历程、受众群体而准确定位,进而奠定与众不同的风格基调。

2. 封面设计决定其风格表达。封面设计包括刊名、主要内容提示、背景图片、装帧、色彩等。刊名应该醒目,以形成对比色为佳;主要内容标题宜简洁明确,以高度概括且易引发兴趣为智;背景图片应突出当期主题,以瞬间吸引读者为贵;纸张装帧应追求质感,以精美、大方为宜。艺术理论家约翰内斯伊顿说:“在眼睛和头脑里开始的光学、电磁学和化学作用,常常是同心理学领域的作用平行并进的。色彩经验的这种反响可传达到最深处的神经中枢,因而影响到精神和感情体验的主要领域。”[1]可见,色彩应具有感官冲击力,应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从整体上凸显或提升杂志的风格。

3. 广告档次决定其风格品位。目前在杂志等纸质传媒中插入商品广告已是家常便饭,读者也从最初的被动接受者逐渐转变为主动接受者。然而有些旅游类杂志对于广告的刊登过于受经济利益驱使,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旅游类杂志的传媒方向。比如有些旅游类杂志刊登较多的商业房地产广告,甚至在当期同步出版的副刊上全部刊登商品广告。还有一些旅游类杂志在同一期刊物内仅汽车广告就涉及30多个品牌,甚至个别旅游类杂志为读者提供的已经不是旅游资讯的盛宴而是广告商品的盛宴。因此,为提升杂志品位,在广告的选择上应着重考虑所选广告产品类型是否符合其消费需求、广告创意是否符合其审美需求、广告品牌是否符合其价值需求等,不要只考虑多刊登广告的经济效益,更要考虑杂志办刊的潜在社会利益。总体上应遵循刊登读者最想看到的广告资讯的原则,严把广告层次关。在广告产品的选择上要适当,必须是与旅游有关的产品及其主要衍生物;在广告创意上应选择有文化品位、不低俗的文案;在广告品牌上必须选择具有一定认知度、口碑良好的厂家,不能由于广告的选择失策而降低杂志的整体档次。总之,旅游类杂志与广告间应是相得益彰的关系,适合的广告可以提升杂志的整体风格品位,使读者在翻看杂志主流内容的同时能够入其中的广告吸引,产生对杂志品牌、产品品牌的价值认同感,加强读者购买和阅读杂志的信心,共同实现杂志编辑者与读者的自我价值认知,从更深层次推进旅游类杂志的创新之路。

四、结合网络、美术编辑优势构建多元的旅游资讯表现形式

网络编辑是指利用相关专业知识及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从事互联网站内容建设的人员。[2]对于传统纸媒来说,美术编辑无疑是掌握整体视觉效果的关键人物,而对于现代电子传媒来说,网络编辑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旅游类杂志是图文并茂、信息丰富的媒介,因此旅游类杂志应根据自身特色,充分结合美术编辑与网络编辑两者的专业优势,不仅要提高传统纸媒的质量,也要创建立体、多元的资讯传播模式。

1. 利用数字化网络打造丰富多彩的旅游资讯平台。由于硬件设备的不断普及和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读者对电子传媒的依赖性日渐超过纸质传媒,现在无论是在地铁里、公交站还是酒店、咖啡馆,大多数人们愿意选择手机、“袖珍”电脑等数码电子阅读方式。纸质期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冷遇。可见,对于旅游类杂志的网络编辑来说,做好电子期刊及杂志网站是迎合大众读者需求、拓展市场潜力的必备功课。另外,在网络技术支持的基础上,网络编辑还应集合多元的网络形式,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创立如“旅游感悟”“驴友”支招等吸睛主题的超人气博客社区,在网络中提升杂志的潜在影响力;也可成立低门槛、高素质入选资格的旅游者网络俱乐部,由读者自主以游记或贴图等方式展现旅游的魅力,并定期举行俱乐部活动,如徒步背包、自驾等户外活动;甚至可以在旅游沿途中举行一些公益活动,并对表现突出的俱乐部成员给予一定的嘉奖鼓励,让更多的读者不仅在纸质杂志、网络杂志中体验资讯,更能在有形媒体之外更广阔的空间中寻找资讯传递的乐趣,增强读者的参与性、体验性。

2. 利用计算机工具打造旅游类杂志的视觉形象盛宴。当今的美术编辑须掌握多种计算机软件以适应现代编辑工作的新要求,而对于旅游类杂志的美术编辑来讲,图片的深度处理、页面的完美设计更需通过高效、多功能的工具软件来实现。比如Adobe公司发行的Adobe PhotoshopCS4在创新技术的基础上,更强调简化工作流程,具有更强的编辑与合成功能,可大大提高旅游网络编辑工作的效率,增强编辑内容的直观性。又如以探索、套用、控制色彩变化为主要功能的Illustrator软件,可令网络编辑随心掌控缤纷的色彩,增强视觉冲击力的展现。再如Corel公司出品的矢量图形制作工具软件Coreldraw,不仅能为杂志增添丰富的动感视觉效果,还能打造简报、标志、手册等具有鲜明形象文化标签的信息形式。应用先进的编辑工具软件,不仅能提升纸质杂志的精美度、感染力,也能提升网络杂志的可观性、吸引力。

可以想见,当美术编辑与网络编辑强强联手后,旅游类杂志将不再是传统的游记加图片,而是活色生香的视觉体验、异彩纷呈的资讯宝库,不仅深化了编辑技术改革,也推进了旅游类杂志编辑的创新进程。

参考文献:

篇5

一、有效学习概念描述

1.学习

学习是学生利用教材、设备,通过适当的方法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学习的状态有无效学习、机械学习和建构学习三类。

2.有效学习

对“什么是有效学习”,学者和专家有各自的看法。美国L.Dee Fink教授认为,有效的学习目标有六个方面,学习深度是逐渐加强的:掌握扎实的知识基础(Foundational knowledge);提高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Application learning);在所学到的内容、思想、人物和条件之间建立联系,进行综合(Integration);学会从人文与道德的角度看问题(The Human dimension of learning);保持学习探究的锐气与有效果(Caring);提高学习能力(Learning how to learn )。Fink认为,在进行有效学习的设计时,应全面把握上述六个层次的目标。

国内的研究将有效学习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认为,有效学习是指有效率的学习,如有学者认为,有效学习就属于高效率学习,指能够真正理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学习,是推动能力和态度发展的学习。

第二类认为,有效学习是指有效果的学习,如学生能学习到终身受用的知识,发展终身受用的能力和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如态度,兴趣,动机,意志,习惯等)。有效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所谓有效学习,是学会学习、发现学习,是知识建构过程。

第三类认为,有效学习应该包含有效率和有效果两个方面。例如,所谓有效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积极有效地运用各种学习资源和学习策略主动地学习,以最少的时间投入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它包括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和学习结果的有效性,一方面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会学”,另一方面又表现在学习结果具有较高的达成度,即“学会”。“有效学习”不仅是指学生有效掌握课本现有的知识,还指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应用,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提高,各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并为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有效学习就是那种善于优化我们的学习环境以达到学习目标的学习活动。

学习的层次分析观点认为,有效学习属于第三层次的学习。首先它同死记硬背、单纯应对考试的学习有着天壤之别。第二层次的学习是同记忆相结合的理解性学习,也称为尝试学习。理解性学习的评估不是单纯考查记忆,而是要能解决问题。第三层次的学习才是有效学习。也称适应性学习,这种学习是在理解性学习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更加注意学习的迁移,帮助学习者达到不仅尝到知识,而且学会学习,能对自己的思维加以思考(元认知)的境界。

二、职业教育中的有效学习

赵志群教授从职业教育的角度分析了有效学习的内涵:在工学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中, 有效学习是指学生在真实工作情境中对技术(或服务)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

三、信息技术课的有效学习

信息技术课程在不同类别的学校中地位不同。

《深圳市宝安区中小学生信息技术有效性学习评价标准(试行)》规定:教学的最重要的目的是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在教师构建的课堂环境中,针对不同的教学步骤,学生有效性学习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具有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积极准备,选择有效的学习步骤;能够有效地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获得有效的学习效果(理论学习/技能学习/情感学习);能够积极并科学地对自己的学习效果做出评价。通过有效性学习获得创新性地使用信息技术的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够全面健康地发展。

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有效学习的含义: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四、对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有效学习含义的理解

1.从信息技术课程在职业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来看

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包括三类课程: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普通课。信息技术课同数学、语文等课程一样属于普通课,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它的地位远远不如专业课甚至是专业基础课,它的作用就是作为其他学科发展的工具。

2.从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的特殊性来看

信息技术课同数学、语文等普通课程又有所不同,数学、语文等课程对于学生未来工作和终身学习的影响是隐性的,或是效果显现的速度比较慢,而信息技术课程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显性的、快速的,各行业信息化发展进程需要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各类人才。

3.从高职信息技术课程目标来看

高职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包含三个层面: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和能力,主要是指有关信息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对信息收集、判断、筛选、整理、处理、传输、表达的技能;根据需要自主选择相关的信息技术工具,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使用相关的信息技术工具,有正确评价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完成的作品等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能力,主要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思维、学会学习、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即能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去批判性和创造性地思考、提出、分析问题,设计问题解决方案和进行决策;能主动探索、研究新知识和新技术,在实践和体验中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能与他人沟通交流,共同分工合作,创作发表成果。

提升信息社会的安全与道德意识,主要是指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的个人自律能力和个人对信息社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即能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和法律准则进行个人自律;明确在信息社会中个人对社会所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具备在信息社会中学习、工作、生活的习惯和规范;具有为社会服务并贡献社会的强烈意识。

因此,对于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有效学习的含义可以这样理解:一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要学会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和能力,即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二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会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有利于学生未来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既收到了“鱼”,也学会了“渔”,二者兼得,也就实现了有效学习。

参考文献:

[1]沈舷.有效学习与有效教学[J].继续教育研究,2006(1).

[2]沈德立.高效率学习的心理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张庆林.杨东高效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4]孙福万.释义“有效学习”[J].中国远程教育(资讯版),2004(10).

[5]赵志群.促进有效学习的课业与课业设计[J].职教论坛.2008(9).

篇6

关键词:学案;信息技术;编写;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1/03-0136-03

新课改下,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思考权、动手权、错误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结合学生实际经验,重视学生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很多信息技术课堂引入了学案这一重要媒介。合理的学案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通过“导读、导听、导思、导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普遍缺失的阅读习惯,提高学习的效率,促成高效的信息技术课堂。就目前来看,虽然很多学校都在用学案,然而,却出现了“导学卷、小测卷”等将学案转变为做题的工具,或者有些学案内容空洞,和教案雷同等现象,从本质上没有真正实现学生的可持续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于技能性课程,很多教师将学案设计为教材的翻版,或者操作步骤的介绍,失去了学案的实用价值。笔者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十几年,在课堂中使用学案已经4年,在不断的摸索和课堂实践中,将技能性学案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可参考性的学案编写技巧,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下面就《flash引导层动画》学案的编写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

《Flash引导层动画》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运动引导层动画的原理。

(2)学会添加运动引导层,并根据需要绘制引导线。

(3)初步掌握运动引导层动画的制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比较,了解运动引导层动画的原理。

(2)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模仿操作,初步掌握运动引导层动画的制作方法。

(3)通过使用导学案自主学习、挑战实践、问题探究、小组协作,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动画制作的乐趣、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2)通过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培养自学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

(学习目标是学案中必须有的元素,包括三维目标,是本节课学生需要达成的目标要求。)

二、重点与难点

学习重点:掌握引导线控制动画的制作方法并学会运用。

学习难点:引导层相关概念的理解及创意的构建、实践。

(学习重难点也是学案中必有元素,能让学生提前了解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及难点所在。)

三、知识脉络图

[引导层动画] [引导一个对象沿曲线运动] [引导对象沿规则线条运动] [引导多个对象沿曲线运动] [模拟现实路线设计动画]

(这部分是一直沿用的方式,脉络图可以直观的将本节课知识串联起来,思路清楚、便于理解。)

四、学习过程(这部分是整个学案的重头戏,需要配合教学设计使用)

1.情境创设

故事情节:有一天,懒羊羊去爬山,遇上了灰太狼,懒羊羊拼命逃跑,灰太狼就在后面紧紧地追着,眼看灰太狼就要追上懒羊羊了,这可怎么办,想知道故事发展吗?那就跟着我一起学习本节课吧!

观看动画,然后思考:

问题1:懒羊羊和灰太狼的运动方向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

问题2:懒羊羊和灰太狼的运动路径是怎样的(学生思考回答)?

图1

2.学习新知(制作爬山中的懒羊羊动画)

(1)请认真听老师的讲解,然后思考如下两个问题:

①修改线条的颜色、大小会不会影响动画轨迹,为什么?

②修改线条的形状会不会影响动画轨迹,为什么?

(2)独立完成懒羊羊爬山的动画,总结引导层动画的制作步骤为:

图2

3.任务探究

任务一:灰太狼发现了懒羊羊,懒羊羊拼命逃跑,灰太狼就在后面紧紧地追。

请思考,两个对象行走的路线一样吗?一个引导层怎样同时引导两个对象运动呢?

思路拓展:

(1)能再添加一个灰太狼的图层吗?

(2)灰太狼和懒羊羊行走的路线一样吗?

(3)试一试,引导层下方能添加2个被引导层吗?

请尝试:你成功了吗?

图3

任务二:突然一阵大风吹来,可怜的灰太狼被大风吹得连滚带爬地下了山。

操作提示:(1)选中灰太狼图层第一帧,为它添加动画补间。

(2)选择“属性”――调整到路径。

图4

观察灰太狼滚下山的动作,是否很逼真。

问题总结:重合的引导线能引导成功吗?

(这部分必须有提示学生才能找到,因此,适当的将一部分重要操作步骤在学案中予以提示收效很好。)

任务三:灰太狼被摔蒙了以后,眼冒金星。

仔细看动画,按原来的制作方法完成后发现了什么问题呢?动画没有按照想象的路线走。

思考问题:

(1)我们现在给出的这一椭圆封闭曲线,如果起点和终点在不同位置,星星会按哪条路径移动?

(2)如果起点和终点在同一处,星星又将怎么移动?

(3)将闭合椭圆用橡皮擦一个小口,就可以断开了,出现起点和终点,试一试能成功吗?

图5

拓展练习:(选做)

从所给的故事场景中挑选出自己喜欢的片段完成一个动画短片。

4.课堂小测

(1)关于在Flash中引导层里面画的轨迹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必须是用铅笔画的 B.必须是黑色

C.轨迹线可以交叉 D.没有太多要求

(2)如图所示选中的“图层1”是( )

A.普通图层 B.被遮罩层

C.遮罩层 D.引导层

(这个环节能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可以选择题和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5.课堂小结(学生总结)

(1)我的收获。

(2)我的疑问。

(课堂小结是对本节课的一个总结,必须有这个环节,可以让学生总结,也可以将重要知识点概括出来。)

6.课堂自评

学习自评(请打√)

(1)本课引导层动画掌握了吗?

完全掌握;

经过帮助会使用;

还有困难,困难是什么?

(2)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完成情况:

单独完成一个对象引导;

能完成多个对象同时引导的动画;

能完成规则图形作为引导线;

独立设计一个引导层动画片段。

(课堂自评能对学生本节课所学及时反馈,教师结合作业和学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五、教学反思

以上就是笔者为《Flash引导层动画》所设计的一份学案。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动态点拨和学案的书面指导下,或自学或互学,或自我钻研,或小组讨论,或研讨或探究。学生能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融入到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归纳起来,学案设计的基本思路一般为:提出问题―新知教授―学习探究―展示・反馈―点拨(以问题启发问题)―巩固评价。经过不断的修改和实践,笔者对技能性学案的编写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1.学案使用一定要紧扣教学设计

在学案的编写原则上,教师一定要紧扣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学案引导来思考、探究,逐步完成教学任务。在编写学案时,不是简单地将教学设计中的内容照搬,而是创造性地设计引导环节,让学生通过学案能够了解学习流程,教师少讲,增加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

2.学案中尽量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信息技术技能课中会涉及到很多操作性内容,学案很容易就被编写为操作手册,就丧失了其功能。那怎样实现操作性内容在学案中的体现呢?笔者的经验是设置问题引导。教学过程教师不能完全撒手,对于新知,教师必须讲解。对于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提前预知,并在学案中展示问题,引导学生出现问题后的思考方向,让学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牌。

3.学案中学习过程应以任务为主线

任务驱动法是信息技术学科中有效的教学方法。学案中也应体现任务的层次性,依据从易到难的原则,层层递进。任务描述尽量清晰、语言简洁。学案编写应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设置基本任务和拓展任务供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习。

4.学案中较易自学部分可提供一定的操作提示

篇7

【关键词】 旅游重心 影响因素 长三角

重心模型是研究空间分布问题十分科学有效的方法,它能够实现空间分布问题从定性向定量的转化,能够使面状问题趋于简化和精准化。重心研究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显著地表明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性和差异性特征。近年来,重心研究方法在经济领域、人口转移、城市重心等领域得到国内外学者认同,他们在分析了经济社会、产业与人口重心的动态演变轨迹、影响与驱动因子上也都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但目前仅有少部分学者将重心理论用于分析旅游产业属性的变化。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凭借着优越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其旅游业发展水平在全国也处于领先地位。国务院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将长三角地区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但由于长三角地区内部不同的区位与交通条件、资源禀赋、政府重视程度及国家投资倾向重点的不同,各地的旅游发展状况和水平呈现出较大差异。本文引入区域重心的概念,区域旅游重心在时间维上的变化,就表示了区域旅游差异的动态演变过程。

一、数据与研究方法

1、研究区与数据来源

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本文研究的长三角地区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选取该地区24个地级市和上海直辖市,共25个市域作为研究区,以入境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数、国内旅游收入、地理坐标为研究指标,收集2000—2011年的相关统计数据。数据资料主要来自各年份《江苏统计年鉴》、《浙江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以及各地级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研究方法

借助力学原理,重心是指某区域空间上存在的一点,该点在各个方向的受力保持均衡。旅游重心是指某区域空间上的一点,该点在各个方向上旅游发展实力能够维持均衡。依据旅游发展实力表现形式的不同,旅游重心又可以分为旅游人口重心、旅游收入重心、旅游资源重心等。本文选取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次、旅游外汇收入、入境旅游人次四项旅游统计量值,分别计算其旅游重心。假设一个区域有n个次级区域构成,其旅游重心坐标计算公式如下:

X= Y=(1)

式中,X为旅游重心的横坐标,Y为旅游重心的纵坐标, X为第i个次级区域的几何中心横坐标,Y为第i个次级区域的几何中心纵坐标,P为第i个次级区域的某一旅游统计指标。

二、旅游重心的演变分析

旅游重心的变动反映出区域旅游发展平衡点随时间发生空间移动的轨迹及空间差异性。

根据2000—2011年长三角地区25个城市的入境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人数以及国内旅游收入,由公式(1)计算出各年份旅游重心,如图1所示。

长三角地区的地理几何重心位于31.10°N,119.81°E湖州市北部长兴县,太湖西岸。四项指标的旅游重心一直处于地理几何重心的西部,这与长三角地区辽阔的地域情况、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历史基础等有很密切的关系。

从综合来看,长三角地区的旅游重心(包括国内旅游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入境旅游人次和旅游外汇收入这四个重心)分布大致位于苏州市吴江县和吴中区,始终偏离该区域的地理几何中心,呈现“西移”、“南迁”、波动式的“近中心型”特点,但旅游客流重心(包含国内旅游人次和入境旅游人次)相比旅游收入重心(入境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收入)在纬度上有偏离几何重心南下的强劲趋势。旅游重心在经度上的移动距离普遍大于在维度上的移动距离,这说明旅游重心在东西方向上的移动幅度远远大于在南北方向上的移动幅度。旅游重心的大幅波动且偏离“西南移动方向”的状况基本都发生的特殊年份,2003年“非典”、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2010年上海“世博会”这类偶发性事件都在相关年份影响到了长三角旅游发展的空间格局。

具体来看,自2000年以来入境旅游人数重心先向东南偏移,2005年开始向西南偏移,在2003年和2010年其偏移方向发生了改变,整体上仍以小幅向南偏移为主;其重心由2000年位于31.17°N,120.58°E苏州市吴中区偏移到31.06°N,120.55°E位于苏州市吴江市,向南偏移了0.11°,向西偏移了0.03°。旅游外汇收入重心呈现西偏南的移动趋势,以向西转移为主,但在2003年、2008年和2010年偏离了西南移动方向,整体上其重心由2000年位于31.18°N,120.79°E苏州市吴江市向西南偏移到位于31.12°N,120.50°E的苏州市吴中区,向南偏移了0.06°,向西偏移了0.29°。国内旅游人数重心向西南方向偏移,经度上向西偏移了0.23°,维度上向南偏移了0.11°,重心偏移相对较大。2003年受“非典”事件影响,国内旅游人数重心曾一度向西北方向转移,但2005年旅游业恢复正常后,国内旅游进入大发展时期,其重心迅速向西南方向转移,2010年受到上海世博会的强力拉动作用,该年重心明显向东偏南转移。国内旅游收入重心31.1°N附近上下波动且向西偏移,整体上纬度没有大变化,经度上偏移较大,向西转移了0.27°。

通过不同类型旅游重心演变的空间对比显示,旅游客流与旅游收入呈现一定的正相关,但旅游客流重心(国内旅游人次、入境旅游人次)向南下转移的幅度要明显大于旅游收入重心(国内旅游收入、入境旅游收入),这表明人均旅游消费的区域差异拉大;特别是2006年后国内旅游收入重心向西北方向偏移,而国内旅游人数重心则继续向着西南方向偏移,这表明,旅游重心所在地苏州市吴中区偏西北方向的城市,其旅游消费要明显高于重心偏西南方向的城市。国内旅游与入境旅游也呈现一定的正相关,但国内旅游重心(国内旅游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与入境旅游重心的位置相比更加偏西、偏南,且转移幅度更大,特别是国内旅游客流重心的变化明显强于入境旅游客流重心的转移幅度。这表明,这一区域入境旅游已进入较为稳定的发展态势,国内旅游发展属于快速发展阶段,旅游业发展暂时落后的地区需要从国内旅游市场入手,逐步改变长三角地区旅游发展的不平衡格局,实现一体化共同发展。

三、影响因素分析

1、区域政策

区域发展政策是影响区域旅游重心演变的重要因素,能起到引导和助推的双重作用。发展旅游意识较强的地方政府,优先出台相关的旅游产业发展政策,引导资金、技术、资源、人才等要素的流动,可直接或间接改变该地区的旅游产业地位并扶持旅游经济发展。区域重大产业政策和城市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对长三角区域经济产业布局安排产生了重大影响。如2000年确立以上海为长三角经济发展的龙头,相应的政策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生产要素向该地区的空间集聚。这些区域政策,也都直接或间接得影响到旅游业空间布局,并引起区域旅游重心发生变化。

2、资源禀赋

旅游资源是形成旅游产品的基础,丰富的旅游资源是旅游目的地形成竞争力的重要条件,能刺激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长三角地区的旅游资源特色差异比较明显,空间分布也不均匀,但目的地若能充分发挥资源禀赋的优势,做好营销与旅游资源的开发,仍能促进其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并影响区域旅游重心的演变。

3、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因素是决定旅游重心方位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发达的地区不仅旅游需求普遍旺盛,同时发达的经济基础能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更好的资金、技术等支撑服务。反之,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旅游业发展会受到经济基础的严重制约。上海、苏州、无锡、杭州、南京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旅游发展也较好。而远离经济中心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长三角部分地区,受到经济发展的辐射小,旅游发展也较为缓慢。

4、区位交通

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来看,区位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是发展地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交通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一个地区不利的区位条件,区位与交通既影响到本地区对游客的吸引力,又能影响游客的可进入性。上海及其周边地区的区位交通条件得天独厚,上海的快速发展,使得上海市周边紧邻的苏州、嘉兴地区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与上海一并成为长三角旅游发展格局中的热点区域。杭州湾跨海大桥、苏通大桥等重要交通条件的改善,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目的地间的联系,助推区域旅游重心发生迁移。

5、突发事件

旅游业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的特点,因而极易受突发事件的影响。某些突发事件因对不同地方影响程度不同,很有可能直接导致区域旅游发展空间格局的暂时改变。依据对近年来重大突发事件的考量发现,不同性质突发事件对旅游发展影响不同;突发事件给旅游产业带来的主要是不利影响;经济越发达,突发事件对旅游产业的影响越小,旅游产业恢复速度越快。

四、结论

本文以长三角为例,通过引入区域重心模型和相关统计指标,对区域旅游发展的时空特征进行了测度。通过描述2000年来长三角旅游重心演变的移动路径,有助于从宏观上把握该区域旅游发展在空间上的变迁趋势,结果表明:第一,长三角地区旅游重心偏移幅度不大,在经度上的移动距离普遍大于在维度上的移动距离,即在东西方向上的移动幅度远远大于在南北方向上的移动幅度。第二,旅游重心偏移方向发生转变主要在特殊事件的年份,即2003年“非典”、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及2010年上海世博会。第三,长三角地区旅游重心在空间上呈现出“波动式得向西南方向偏移”,呈现出“西移”、“南迁”、波动式的“近中心型”特点。第四,旅游客流和旅游收入、国内旅游和入境旅游这两对旅游重心的指标均呈现一定的正相关,但又不完全等同;具体表现在旅游重心的转移幅度上,旅游客流大于旅游收入,国内旅游大于入境旅游。第五,在影响演变的因素上,长三角地区旅游重心演变过程主要是由五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即区域政策、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区位交通和突发事件。其中,资源禀赋和市场区位是影响区域旅游重心演变的内在因素,而区域政策、经济发展、交通条件与突发事件是影响区域旅游重心演变的外在推手。

(注:本文受浙江工商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140XJ1512020。)

【参考文献】

[1] JULIE C. Concentration and decentralization: The new geography of freight distribution in US metropolitan areas[J].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2010,18(3).

[2] 许家伟、侯景伟、宋宏权等:1990—2009年中国区域差异与空间格局——以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为例[J].人文地理,2011,26(4).

[3] 乔家君、李小建:近5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路径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24(1).

[4] 陈志刚、王青、黄贤金等:长三角城市群重心移动及其驱动因素研究[J].地理科学,2007,27(4).

[5] 王鑫磊、陈斐、王海萍:中部地区经济格局动态演变的空间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2,26(7).

[6] 黄娉婷、张晓平:大都市区工业重心时空变动轨迹分析:以天津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2,32(3).

[7] 万三敏、陈淑兰、沈振剑:中部六省旅游重心转移规律及对旅游合作的启示[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29(2).

[8] 李创新、马耀峰、张佑印等:中国旅游热点城市入境客流与收入时空动态演化与错位——重力模型的实证[J].经济地理,2010,30(8).

[9] 杨忍、孙根年、吴晋峰等:基于重心模型的国内旅游地域结构演变分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6).

篇8

一、各编报单位要充分认识政府采购信息统计编报工作的重要意义,高度重视组织落实工作,及时布置工作,加强培训宣传力度,明确职责分工,注意相互协调,确保本地区、本单位准时上报政府采购信息统计相关资料。

二、编报工作统一使用“政府采购信息统计及计划管理系统”,采用“政府采购执行情况基础数据”录入方式。各编报单位要加强合同等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及时录入工作,准确理解和掌握各项统计指标的内涵、编报方法和口径,保证政府采购信息统计和汇总工作不重不漏、内容完整、真实可靠。

三、为满足GPA研究和谈判的需要,从今年开始,全国政府采购信息统计编报工作将完全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纳入统计范围,同时要增强政府采购信息统计的全面性与完整性,尤其是工程采购,凡是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的工程,其采购程序无论适用政府采购法,还是适用招投标法,都要纳入信息统计范围。同时,各单位要加强数据的保密管理,建立保密责任制。

四、报送要求

年政府采购信息统计工作分为季报和年报,预算单位于每个季度结束后3日内上报季报,区县财政局及各园区于每个季度结束后5日内上报季报。预算单位请于每年度结束后5日内上报年报,区县财政局及各园区于每个年度结束后10日内上报季报。并将年报的纸质报表和统计分析报告(加盖单位公章)各一份报送至市财政局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处。

1、市政府采购中心负责由市政府采购中心实施的市级政府集中采购项目的信息统计编报工作;

2、市级各部门负责本部门的政府采购信息统计编报工作;

3、各区(县)、各园区财政局负责本地区的政府采购信息统计编报工作。

篇9

一、由传统模式向新型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转变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课堂教学、实验室教学为主要手段,通过教师面对面的讲授完成的教学过程。如果信息技术的教学也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上,那么,则完全不能凸显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特点,不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收获,只能是纸上谈兵。不能真正动手实践,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是用处不大的。

而新型的信息技术的教学课堂应该把信息技术由学习内容转变为学习手段,以信息技术为教学手段的课堂教学是以计算机为教学基础,通过操作计算机访问网络资源作为教学资源,强调学习的全过程,师生、学生之间相互协作。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思想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主要是向学生教授理论和技能,然后给学生留下一个正确的结论。而新型的信息技术教学则应该改变这种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新教学观点,整个课堂由教师控制,但是在课堂占主角地位的应该是全体学生。举个例子来说,就像是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导演是主导地位,控制着全场,但是戏的完成则需要依靠演员自己自由发挥,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的作用就是如此,研究各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和行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演,以此实现整个教学过程的思想转变。

2.教学方法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课堂的理论教授中还具有一定的作用,比如二进制的教学中,如果教师不做讲解,学生是不能完全了解二进制的转换原则的,因而就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个知识点,给今后的学习带来麻烦。教师通过传统教学模式中的讲解先让学生了解二进制的转换原则,然后再进行一系列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实践,作为补充,结合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必然具有很好的作用。当然,除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外,教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还要多研究和探索更先进和更贴合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实现由传统教学方法向新型教学方式的转变。

二、信息技术教学模式的优势

新型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如果积极地完成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转变,就可以继承传统教学模式的精髓,同时弥补其不足,那么新型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则凸显了明显的优势。

1.教学资源的多样性

将网络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中,因为网络可以传递文字、图片、动画、声音、软件等多形式的数字化信息,这样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就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学习者可以迅速快捷地获取本校、全国乃至全球的原始、目前直至最前沿的教学、科研发展信息,这必然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极大的丰富教学资源的作用。

2.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信息技术教学的形式是多样而灵活的,有理论、实验、产品设计等。从时间上,可以是实时的,同一时间教师和学生异地进行教学活动;也可以是非实时的,教师可以预先将教学内容及相应的辅助内容放在服务器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进度等进行学习,从而既可以进行独立思考式学习,又可以在网上进行小组的协作学习,自己自主地控制教学方式、进度。

3.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信息技术教学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双向信息交流,十分简捷,实现了教学过程的良性互动,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有利于受教育者个性的发展及创造力的培养。

在新型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下,学习资源丰富,所有的教学、实验过程及结果都由计算机呈现。可以想见:在宽敞明亮的房间里,随着操作键盘的手指上下翻飞,屏幕上呈现千变万化的数据、图形,显示出结果。这样,学生的实际动手、观察、动脑能力得不到很好的训练。但是一旦自过大,教学过程无成本,使得学习者容易产生随意性,学习过程的严肃性降低。所以新型信息技术教学模式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在传统的基础上以教师的能动性实行一个转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真正地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上把新型教学模式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周连涛.网络氛围下的化学教学[J].化学教育,2009.

[2]陈玉良.网上教育初探[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新探,2009.

[3]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篇10

关键词:学生 谦称 词义引申

新词新义的产生,除了语言接触的影响之外,还有词义的引申。毛远明先生在《训诂学新编》中说到:“什么是引申?简单地说,一个词按照一定的规律从原义中孳生出新的意义,以表达与之相近或者相关的新概念,这便是词义引申。”[1]“学生”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词,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作为在校学习的人已经在语言中占据了重要位置。而它的其他义项却常常被遗忘。本文主要对其各个义项的历史发展概貌进行分析并探索词义引申对其义项的重要影响。

一、“学生”一词在现存部分工具书中的解释

“学生”这个词在《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①在校学习的人;②向老师或者前辈学习的人;③男孩子(方)。在《新华字典》中的解释为:①在校学习的人;②向前辈学习的人;③对前辈谦称自己。而在《辞源》(商务印书馆)中的解释是:①学习养生之道;②在校学习的人;③后辈对尊长的自称。由以上几部工具书可以看出,学生作为“在校学习的人”是最普遍的。作为“谦称、学习养生之道及男孩子”都是不稳定的。

二、“学生”各个义项在各时代的发展情况

(一)先秦

先秦时代“学生”这个词已经出现,它的意思是学习养生之道。如:

田开之见周威公,威公曰:“吾闻祝肾学生,吾子与祝肾游,亦何闻焉?”(《庄子》卷七上·第十九达生)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

在秦汉、魏晋时代,“学生”已经开始代指“在校学习的人”。在《后汉书》等著作中出现。

学生桂阳刘常,当世名儒,素善于著,冀召补令史以辱之。(《后汉书》卷三四)

孔子脩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脩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淮南子》卷二十一)

在魏晋时代,“学生”还是专指“在校学习的人”。

百役繁兴,作者万数,公卿以下至于学生,莫不展力,帝乃躬自掘土以率之。(《三国志》卷二五)

《晋书》卷三:冬十一月,幸辟雍,行乡饮酒之礼,赐太常博士、学生帛牛酒各有差。

南北朝时期,“学生”专指“在校学习的人”。

琮不慧,为学生所嗤,遂离婚。(《南史》卷二四)

元帝在江、荆间,复所爱习,召置学生,亲为教授,废寝忘食,以夜继朝,至乃倦剧愁愤,辄以讲自释。(《颜氏家训》卷第三)

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世说新语》卷中之上)

隋唐时代,“学生”专指“在校学习的人”。

于是国子学唯留学生七十人,太学、四门及州县学并废。(《隋书》卷二)

崇玄学置博士、助教各一员,学生一百人。(《旧唐书》卷九)

(三)宋辽金

在宋辽金时期,“学生”的主要意思是指“在校学习的人”,不过在宋代已经出现了“后辈对尊长的谦称”,但是在传世文献中存在的数量极少。

作为在校学习的人主要有:

九月癸亥,校医术人,优者为翰林学生。(《宋史》卷五)

作为谦称的有:

祚曰:“学生劳贤者起避耶”(《渑水燕谈录》)

(四)元朝

在元代,“学生”一般指“在校学习的人”,但是也有谦称同时存在。

学生先设一百二十人,蒙古五十人,诸色目汉人五十人,年十一岁以上,伴读十人,年十五岁以上。(《新元史》卷)

(净)此位?(小生)学生复姓陀满,双名兴福。(《全元南戏·施惠·幽闺记》)

(五)明朝

在明代,“学生”指“在校学习的人”。这个时候出现的大量章回小说和白话小说中,有了“学生”表谦称的用法。

1.指学生

始为县学生,授经边郡。(《明史》卷二五)

2.表谦称

学生于此事究心已久,行之颇得其法,只是到得没后一着,不能忍耐。(《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

“学生姓王,家父是礼部正堂。”(《今古奇观》)

刘洪道:“学生到此,全赖诸公大力匡持。”(《西游记》)

(六)清朝

在清代,“学生”作为谦称已经十分常见,在小说中应用很广。

“尊公请了。学生姓倪名叫继祖。你与老丈为着何事?请道其详。”(《七侠五义》)

学生僻居固隔,不能躬造门屏,以薰德望,中心怀恨。(《九云记》)

妈妈数日不来,学生甚是盼你。(《梦中缘》)

学生并未得罪,为何动起公愤来。(《桃花扇》)

二位在上,学生实在走不动了,你们二位行一个方便,使我歇息歇息再走。(《小五义》)

由上可知,“学生”这个词的语义发展规律是:第一,先秦以前主要是作为“学习养生之道”而存在;秦汉至隋唐五代主要义项是“在校学习的人”;宋、辽、金、元出现了“谦称”义,与“在校学习的人”同时出现;在明清时期,它的主要义项变成了一种谦称“我”。第二,“学生”这个词本来是个动宾结构的动词,慢慢演变为一种群体,再由这个群体衍生出谦称的意思。第三,“学生”一词的内涵在扩张,不仅词性在扩大,而且每个义项也在扩大范围。

三、“学生”义项发展的原因

“一个词在刚开始产生的时候大多是单义的,在使用中,有关的意义也逐渐用它来表达,它就变成了多义词。”[2]我们不难看出,“学生”最初是指“学习养生之道”,作为谦称大致出现在宋代,发展于明清。特别是在明清的章回小说中大量涌现。白话小说的口语性很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学生”作为谦称在当时已经占有重要位置。另外,“学生”作为“在校学习的人”是从秦汉以后才出现的。它由“在校学习的人”到“向长辈请教的人”,再到“对自己的谦称”这个演变历程是词义引申的结果。在校学习,是课堂上向别人学习知识,扩展到“学习一切知识”,这是词义的扩大。由于向别人学习必须谦逊有礼貌,渐渐地,“学生”就演变成一种对自己谦称。“学习养生之道——学生——学习的人——谦称”这个过程,是词义引申在语言发展中留下的痕迹。

四、结语

对“学生”一词进行义项历史分析,不仅可以了解它的发展痕迹,而且可以更好地把握词义引申对新词新义产生的影响,还也可为汉语词汇史的编撰提供资料。

注 释:

[1]毛远明:《训诂学新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216页。

[2]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

版,第134页。

参考文献:

[1][战国]庄周著,[晋]郭象注.庄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2][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战国]淮南子.淮南子[M].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

[4][晋]陈寿撰,陈乃乾校点.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5][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6][明]罗茂登.三宝太监西洋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7][明]抱瓮老人.今古奇观[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8][明]吴承恩.西游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9]明珠缘[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清]石玉昆.七侠五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11]九云记[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