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意范文

时间:2023-03-28 15:40: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关联理论;交际意图;最佳关联对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珍贵文化遗产,是汉文学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同时也对周边国家及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翻译唐诗传播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则是我国作为一个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之一。而翻译诗歌却是翻译界公认为“攻坚难题”,不仅要求通顺忠实,还要保留原文独特的风格和唯美的韵律,以达到最大限度传播其优美有韵味的特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是一首送别友人,情感真挚,寓情于景的佳作。

一、文献综述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用学已经成为语言学学科体系中一个独立的学科,它包含的理论,例如言语行为理论、关联理论、语言礼貌理论等,被广泛运用到各个学科范式中。

在翻译活动中最佳关联(最大限度减少听话人话语理解时所付出的的努力;最大限度上增加话语的语境效果)也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译者的责任就是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期盼相吻合将翻译和关联理论结合到一起。关联理论关照下的翻译,无疑能让接受语读者能更加轻松领略源语言文化内涵,让文化间的交流更为流畅自然。

二、诗歌赏析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该诗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八年春,当时李白正游历于汉口一带,恰逢落第而归的孟浩然要东游吴越,李白为之送行。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浪漫气息的离别。这是两位好朋友,也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是孟浩然即将下扬州,去体验一个繁华的城市,风流的生活的别离。此次别离是愉快轻松的,承载着诗人李白对扬州的无限想象,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寓离情于写景中,以景物写离愁,是本诗的最大特色。

三、译本的关联理论分析

诗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直奔主题,将作诗的目的,对象点名。对“故人”的处理,庞德采用日语单词“故人”的罗马发音“Ko-jin”,王诺译文采用“My old friend”,许译文采用“My friend”。从最佳关联角度来看,毫无疑问,对于英语读者来说,王诺译本和许译本最大限度减少听话人话语理解时所付出的的努力,交际意图保留更加,直接点名诗人李白与孟浩然好友关系,许译本则更胜在简洁性。在专有名词的处理上,“黄鹤楼”到第二句中的“扬州”,这都是具有浓厚中国文化气息的词汇,笔者认为在翻译成英文时,应当加注解共参考。

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则是对诗歌时间地点的描述。“烟花三月”无疑包涵了多层次关联性。并不像表面那四个字所承载的词汇意义。诗人李白在这显性关联传递了时间信息,但是暗含隐形关联便向读者传递了在他送别之时,对友人能去扬州那等姹紫嫣红、繁花似锦的城市的羡慕之情。译本中,庞德译本采用“smoke flowers are blurred over the river”和王诺译本“while blossoms curl like smoke on the river”则不如许译本“veiled in green willows and red flowers”匠心独具。许译本通过“veil”勾勒出一幅朦胧的江上水雾轻漫之境,红绿交替的繁茂花木则暗示诗人内心的欣羡之感;使用鲜艳的色彩词,无疑能让英文读者认知时生成强烈的画面感。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则是诗人情感与眼前之景交织酝酿到最高处的表达。“碧空尽”“天际流”似是在宣纸上染上一幅水墨画,一种和谐自然之美,水天交融,寓情于景。从交际情感和认知美学两个角度分析,是孟浩然的孤舟消失在了碧空之下,还是二者和谐相融,共存于画面之中?笔者认为后者更具画面感。许译本在此处用“lost”体现“尽”,没有水天相接的画面感,反而给人一种生硬之感。相比之下,庞德译本和王诺译本的处理更具中国国画“朦胧”特点,分别使用“blots”“fading into”。“blots”则刚像是诗人构图时点上去的一个墨点,更像是视角里突出的一笔,略显突兀;而“fading into”则体现的是长江水浩浩荡荡,奔流东去,承载着友人孤舟,在诗人的目送下视野交融的景象。在最后一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处理上,许译本“Where I see but the endless River rolling by”则是强化了目送别离的送别关联。

四、结论

诗歌时高度精炼的文学语言,每个译者在翻译时都有一定程度上自我的处理。从关联理论视域下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三个译本进行分析,从认知语境、最佳关联对等等方面进行探讨比较,指出译本的优点和不足,减少英语读者群体花费人之努力寻求理解中国诗歌文化的最大关联,从而达到传播更多更好优秀诗歌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Ezra Pound.(2007)Cathay(1915)[M]. Kessinger Publishing,LLC.

篇2

一、拓展同一诗人的诗歌

小学教材中所选古诗,多是著名诗人的作品,这些作品都具有一定的风格和特点,如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雄奇奔放,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真实、生动,田园诗人王维笔下恬静的田园风光,爱国诗人陆游诗中的爱国情怀……教学中,教师可抓住这些特点进行拓展。如教王维的《鹿柴》,可引入《鸟鸣涧》、《山居秋暝》;教陆游的《示儿》,可引入《秋夜将至出篱门迎凉有感》;教白居易的《忆江南》,可引入《暮江吟》、《大林寺桃花》;教韩愈的《早春》,可引入《晚春》……这样拓展,作者相同、内容相关、风格相似,学生学起来轻松、有趣。课堂上学生学得多,学得活,学得主动,大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拓展同一主题的诗歌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组古诗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主题却是相近的。教学时将同一主题的多首诗进行有效组合,注重其内在联系,相辅相成,主次适当,可达到举一反三,融类旁通的效果。笔者上过一堂“送别组诗”,课堂上引导学生学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重点引导学习《赠汪伦》,让学生在“自主质疑——自读释疑——角色扮演——感情吟诵”的过程中读懂诗歌,领悟诗歌“以歌相送”的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别董大》鼓励学生运用学习《赠汪伦》一诗的方法自学这两首诗,学生理解诗意后很快归纳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诗人是“以目相送”;《别董大》中诗人是“以话相送”。学完这三首诗后,又让学生根据译文自学《送元二使安西》,学生进一步归纳出诗人是“以酒相送”。最后,学生总结得出诗人是“以心相送,以情相送”,情真意切。

整合主题相近的古诗,还可以是作者的对比、景物的对比、语言的对比、情感的对比、表现手法的对比等。采用“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融会贯通,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

三、拓展诗歌的空白处

诗歌是言志抒情的艺术,它独特的艺术形式,使诗人或有意或无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教师必须借助这个空间,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获得诗歌空白处的完整意象,受到熏陶、感染和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培养创造性阅读能力。下面是我教《泊船瓜洲》中的片段。

师:明月何时照我还,照我还故乡。故乡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此时此刻,也许诗人又想起了在家乡度过的美好时光。同学们,诗人在家乡度过怎样美好的时光呢?请你想象一下,拿起笔,用三五句话写一个小小的场景。

(学生开始写,写好后指名学生发言。)

教师小结:也许那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他带着全家去郊游……也许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他扶着老母亲去看花……也许那是一个日暖风轻的日子,他和老朋友一块儿谈天……

我启发学生在诗的“空白”处展开丰富的想象,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引领学生联想诗人在家乡度过的美好时光,为孩子们体验诗人思乡的愁绪做了很好的铺垫。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已投身其中,想诗人所想,感诗人所感。

此外,还可以采用吟诵诗歌、唱诗、诗句接龙、诗配画、题诗书签赠送等方式对古诗的空白处进行拓展,以此丰富诗歌的内涵。

在古诗拓展教学中,我巧妙地依据诗歌的体裁特点、内容特点,结合“课标”推荐篇目,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结构特点,不就诗教诗,而是把课堂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天地,精读一首,带读几首,用古诗引古诗,借古诗悟古诗,增加阅读容量,倡导学生多诵读,有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篇3

诗的意境是情趣与意象的融合,是诗人以独有的眼光捕捉的生活图景。小学课本所选的古诗语言精练、意境优美。在教学中如何采用多媒体手段,充分实现诗画映照,引导学生感知意境、明理悟情、品评文字,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文时感触颇深。

1.初读,感知意境

在阅读全诗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读通,初步感知全诗,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学字词,然后由字到词、由词到句进行直译,了解诗的大意。该诗的大意:在春光明媚的三月,作者李白站在黄鹤楼目送好友孟浩然远去,孤独的帆影消失在茫茫的天水交融之处,只看见滚滚的江山流向远方。这时抓住送别的富于诗意的黄鹤楼出示影片,介绍时代背景:当时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接着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启发学生想象,在这样一个有着浓厚神话色彩的地方送别好友,就有了特别美的意境,使学生初步感知了诗的意境。

2.细读,明理悟情

学生了解了诗的大意后,要抓住色彩浓厚、形象显明的诗句,在细读中明理悟情,体会诗的意蕴。如诗的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是什么季节?细究"烟花",这时出示课件展示一下那看不尽,也看不透的阳春时节草木萌发,远看好像烟雾笼罩的碧翠景色,让学生通过观察口头描述画面,点出诗句描写的是烟花醉人、春意盎然的好时光。这样的美景中送别,他们之间的情谊如花。画面中一叶小舟慢慢移动,演示出从离岸、远行、消失的过程,这时配音朗诵,读到最后一句"唯见长江天际流"时把学生带到一种无声静谧的氛围之中。寄情于景,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是不难体会的,令人回味无穷。

3.精读,品评文字

篇4

一、配乐吟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主要通过美的形象去调动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及个性、爱好等心理功能,做到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古诗文,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它高度精练、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美。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在古诗教学中将音乐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欢快优美或激越高昂的旋律中反复吟颂,把学生带到诗的意境中去体会,体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在优美的诗歌作品的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

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一诗,“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恋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描写了春光烂漫的景象,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情趣。满路的鲜花,飞舞的彩蝶,婉转的黄莺鸣叫声,配上民族乐曲中轻快的小调,让学生合眼吟颂、欣赏,就能让学生与诗人一起感受到春光在视觉和听觉上给予的无限美感。

李白的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则通过雄浑的音乐带给学生一种气势磅礴的美。通过配乐先声夺人,让学生感受到美,使他们与作者产生共鸣,在共鸣中体会诗中蕴涵的美,从而逐步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二、推敲词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社会特征反映之一的文化也相应地得到了发展,古诗中有些字词的意思与今已大相径庭,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很有必要反复推敲。

如《游园不值》中的“值”字,学生容易认为作者本来要去游园,结果连花园都没能进去,只看见了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这次游园很不值得。这时,教师就应指导,把学生的思路引深一步:作者进不得花园,确实是件扫兴的事,但他从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想到了什么?学生马上回答,想像到了满园的春色,想像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教师再因势利导,指出这是诗人游园得到的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因此,诗人会感到怎样?学生就明白这里“不值”应理解为没有遇到。通过这样一番推敲,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无疑得到了提高。

三、借助画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赏画、绘画能力

诗,是语言的艺术;画,是线条色彩的艺术。诗画历来不分家,一首好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不仅是一首描写春色的好诗,更是一幅生机勃勃、情味隽永的春色图。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搞清如此美丽的春色图上画了哪些景物?依次为: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西岭、雪、船。再通过细读,搞清作者画此图时的观察点是及各景物之间的位置关系。赏析后明白作者的观察点在草堂,首句写屋外近景,平视黄鹂绿柳。次句写远景,由近及远,由低到高写天上的景物,仰望鹭上青天。第三句远眺西岭千年积雪。末句又由远及近,写到家门外的千帆待发的船。然后深钻,明确各景物的特点,并体会图画的色彩美。接着让学生动笔画一画诗所表达的内容,将美术教学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选其中画得较好的作品用投影仪展示出来,从而将教学推入一个。学生不仅能说出诗意,而且通过析画、绘画、赏画,使诗意、画意相得益彰。

四、扩展想像,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言微旨远的古诗历来以“言已尽而意无穷”为佳。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时,应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咀嚼精华,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如教学苏轼《题西林壁》一诗时,为了培养学生体味含而不露的文字能力,通过诱导学生寻求句外句,悟出诗人“不说出”的哲理,设计问题。如果把上句“不识”换成“要识”,即要识庐山真面目,想想下句该怎么说?学生就能立刻回答出“就得走出庐山”或“要身在庐山外”,然后问这两个句外句说明了什么?你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就能扩展学生的思维,扩展学生的想像,使他们获得诗人认识事物的观点、方法。

五、运用多媒体,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

小学古诗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理解体会古诗高度精练的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怀外,还有个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了解诗的时代背景、有关的地理位置或风土人情等。学生所处的时代与诗人所处的时代相差很远,他们不可能理解古时的许多事。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再现当时的环境,介绍当时的地理位置。这样,学生易于明白诗中的方位,诗意自然易被学生理解。

篇5

1、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前两首诗。

2、体味分析两首诗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学习诗人豁达的心胸和对友情的珍惜。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2

预习指导:

1.自读五首诗,自己解决生字词,初步解决节奏的问题。

2.尽量能背诵,至少熟读。

〖教学过程

[三分钟演讲]内容以心里话为主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由学生自由说出学过的描写朋友之间友情的诗,教师做简要总结:我国古代描写很多写朋友之间亲密友情的诗歌,而且非常优秀,至今仍然是人们交友的一笔宝贵财富。今天先来学习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简要介绍王勃,侧重于其年少有才和英年早逝。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抽三个学生试读,教师纠正(注意节奏)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齐背。

4、理解诗意:(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抽样回答:)

A、根据注释试描述一二句的景象。

B、作者是什么方式安慰自己的朋友的?(豁达)

C、谈谈你对“海内存知巳,天涯若比邻”两句的体会。(友情)

5、自由发言:学过本诗后你有何感受?(根据学生情况,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进行一下说话训练。)

6.小结节奏和押韵。

7.齐背一次结束本诗。

三、学习《黄鹤楼》

1、齐背孟浩然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创设情境,导入 ,简介崔颢。

2、学生齐读后教师范读,抽三个学生读,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男女分别对背(一方一句)。

4、理解诗意:

1).教师简析诗的意思,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本诗所写的景色和作者当时的心情。

(学生先列稿,100字左右)

2).抽查优生答后再抽中等生答。

3).教师针对好的评析。

5、点拨七言绝句的节奏:点到即止,着重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

6.自由发言:作者的心情可以用哪个字来概括?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多少不限合理即可)

7、总结:此诗写诗人赌物思人的感受。

四、默写两首诗:

抽查上黑板写。由同学批评。

五、布置作业

1、A类:巩固背诵两首诗并会默写名句并抄写两诗各二次; 预习下三首。

2、B类:熟练默写两首诗。不要有错误字。

3、C类:课后练2两道题。

[说课精要]以诵读为主,通过反复的朗读和背诵,来理解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为了训练优生的赏析能力,同时训练说话能力,也安排了对诗的感受的分析。

[教学后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五首(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后三首诗。

2、体味分析两首诗的意蕴,体会其中流露出的作者感情。

3、学习诗人对境遇的乐观理解和忧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过程

[三分钟演讲]内容以心里话为主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请一学生解释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含义,由此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二、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简要介绍刘禹锡,侧重于其独特的思想。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抽三个学生试读,教师纠正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齐背。(以上注意纠正学生的节奏和读音)

4、理解诗意:(学生思考后交流,教师抽样回答:)

A、根据注释试描述一二句情境。

B、作者是什么方式提醒自己的?

C、谈谈你对五六两句的体会。

5、自由发言:学过本诗后你有何感受?(根据学生情况,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进行一下说话训练。)

6.小结节奏和押韵。

7.齐背一次结束本诗。

三、学习《泊秦淮》

1、齐读,创设情境,导入 ,简介杜牧

2、教师范读,抽三个学生读,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男女分别对背(一方一句)。

4、理解诗意:

1).教师简析诗的意思,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本诗前两句的写景和后两句的叙事。

(学生先列稿,100字左右)

2).抽查优生答后再抽中等生答。

3).教师针对好的评析。

5、点拨七言绝句的节奏:点到即止,着重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

6.自由发言:从本诗中可见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和心情?你有什么看法?

(多少不限合理即可)(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7、总结:

四、学习《夜雨寄北》

1、由学生熟悉的诗句猪八戒的“ 多情自古空余恨 ”(原句是李商的多情自古伤离别)导入 ,创设情境,,简介李商隐

2、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后抽三个学生读,后学生自读三分钟准备背诵。

3.抽查背诵三人后男女分别对背(一方一句)。

4、理解诗意:

1).教师简析诗的意思,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本诗内容(。

(学生先列稿,100字左右,老师指导)

2).抽查优生答后再抽中等生答。

3).教师针对好的评析。

5、点拨七言绝句的节奏:点到即止,着重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

6.自由发言:从本诗中可见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和心情?你有什么看法?

(多少不限合理即可)(怀人)

7、总结:

五、默写三首诗:

抽查上黑板写。由同学批评。

六、布置作业

1、A类:巩固背诵三首诗并会默写名句并抄写三诗各二次,并准备单元测试。

篇6

1 创设情境去感受美

从心理学上看,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新颖性、多样性、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条件。小学课文里有很多美文、古诗、现代诗,精辟的遣词造句,简短的寓言等。都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和深刻的哲理。教学中巧妙地应用电教媒体,制作课件,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可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很大程度地活跃了学习气氛,便很快地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了,诱发了他们的积极学习情绪。如教学《可爱的草塘》一课,我为了帮助学生开始进入学习情境,先采用了听录音朗读和看彩图这一视听结合的方法。课前,我准备了五幅幻灯彩图:第一幅茫茫大草原,跟蓝天相接,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的活动片。第二幅是开春时小河里鱼群游来游去,小女孩在舀鱼的活动片。第三幅是水泡子里的鱼儿密密麻麻,“我”在逮鱼的活动片。第四幅是在大雪天打狍子和捉野鸡的图片。第五幅是蓝天、白天、蒲草,芦苇倒映在小河里的图片。上课时我一边让学生听朗读,一边变动幻灯片,通过抽、拉、折、叠、旋转,把静态的草塘进行动态活动处理,形成了活生生的可爱的草塘,创造出乐学的情境,让学生感到其乐无穷,进而激起热爱之情。由深深地爱上“这一幅美好的画卷”,到深深地爱上北大荒这个可爱的地方,从而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再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诗人与故友的离别情绪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在教学时我选用播放了与所教古诗意境相协调的古筝曲《送别》,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许多丰富的想像,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古老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他们仿佛看到了一代诗仙李白与孟浩然分别后,一直翘首凝望,伫立江边,虽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间,但他仍神驰目注,久久不肯离去,学生便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了难以言状的美,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像力。

2 激发兴趣去体会美

篇7

然而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这些都给小学生读解古诗,体味意境带来了困难,也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但是,如果我们在古诗教学中适时利用文字、图形、图象、音频等直观手段,使其内容更充实,形象更生动,直接促进学生的视觉、听觉、感觉,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使我们的古诗教学丰富多彩,充满诗情画意。

一、创景设境,理解诗意

古诗的艺术美体现在它的画面意境美上。古诗中的意境美,是诗人刻意追求的创造性艺术,古人云:“有境界自成风格”,就是对诗歌意境创造的高度概括。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画面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图画,那么教学往往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启发想象,进入诗境

诗是抒发人的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多媒体动画演示,以其生动形象的画面、鲜艳明丽的色彩、赏心悦目的形象,把学生带入语言描绘的境界,不仅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登鹳雀楼》时,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启发想象。一个个广柔的空间,此时夕阳依傍连绵的群山,黄河远去,滔滔入海----在浩瀚的天地间,景物有远有近,色彩有浓有淡,一个动静交错、气势磅礴的绝妙境界,启发想象力,陶冶情操。在此基础上指导朗读,就会越读越觉的心旷神怡,不由自主的进入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诗境,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接着,演示“诗人更上一层楼”的画面,通过观察想象,学生很自然地与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有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体验,明白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三、音乐感受,品味诗情

古典诗词,对仗工整,平仄有序,读来琅琅上口,独具韵律美和节奏感。由此可见,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将古诗中的“情”化为音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吸收。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首送别诗,诗人与老友的离情别绪,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当古筝乐曲《送别》音乐响起,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拔动了每个学生的心弦,唤起了丰富的想象,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他们仿佛看到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后,一直伫立江边,虽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间。

四、启迪思维,深化诗文

一幅好画,其绝妙处往往在“无画处皆成妙境”,一首好诗,其动人处,往往不在字面,而在“无字句处有华章”,因此,教学古诗不能只停留于教“有字”,更要善于教“无字”,通过点拔,使学生“有中见无”,再通过激励,使学生“无中见有”,从而达到以少胜多,简处求丰,使学生“运其才智”,由表及里,一叶知秋,领悟诗中“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的教学效果。

五、彰显人文,领悟诗魂

古诗作为语文课程内容之一,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古诗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因此,古诗教学应充分挖掘它的人文内涵,引领学生融入古诗蕴含的文化之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洗涤心灵,提高品质修养。如《泊船瓜洲》和《游子吟》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思乡、母爱伟大之情,要让学生受到思乡爱乡、敬母孝母的人文教育,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教师在教学《泊船瓜洲》时首先用视频播放:“江南乡村的春景图”,课件中着意渲染江南的美丽,突出“绿”字的神韵,把学生带到诗人所处的环境,以己心去体味诗人的那颗心,以己情去领悟诗人的那份情——思乡爱国、爱国报国、报国受阻的焦急而忧愤的思想感情。紧接着再设问:“当你身在异地又感孤寂无援时,面对”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美丽家乡,你的心情怎样呢?最后播放诗人隔江吟诵诗句的场景,让诗人那颗思乡爱国的种子植根于学生幼稚的心田。

教学《游子吟》时,课件播放场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借着油灯的微光,眯着眼为子女缝制衣服,密密的针脚作为特写让学生体会母亲深深的爱意。最后利用视频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妈妈对自己的关心,由于视频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点燃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透过生活小事感受母亲的真爱,培养感恩之情。

篇8

一、古诗教学的“三从”

1.遵从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

我国古诗词一方面是小学生增强语感、陶冶情操的好教材;另一方面,孩子们难读懂古诗的语言,难体会古人的情感,学习古诗有一定的困难。同时,小学生自觉性不强,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会失去兴趣。所以,小学古诗文教学必须遵从孩子的学习心理特征,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选取贴近现实生活的、富有儿童情趣的、情感明朗易懂的教学内容,采用多种形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读记古诗的积极性,诱发学习欲望,从而使之身心愉快,乐于学习。教法上,应避免繁琐的分析、机械的讲解,努力淡化诗意,注重激趣,把阅读兴趣的培养放在重要的位置。

2.遵从学生的语言发展规律

在教育教学影响下,小学生的词汇增加很快。他们的语言由口头语向书面语发展,从形象性向抽象语言发展,对词义的理解也从粗略渐向精细。针对各年龄段学生语言发展的特征,低中高各学段古诗教学的语言训练目标也应该各有侧重:低年级,熟读成诵,略知诗意,重在丰富积累;中年级,要掌握古诗的节奏和停顿,朗读时能抑扬顿挫,整体上把握诗意,重在品读感悟;高年级在此基础上还要将诗歌的语言和情感内化,并学会表达。

3.遵从大语文教育观

古诗文学习说到底是学习语文。课堂教学要基于古诗又不囿于古诗。我们的课堂要把孩子带到良好的氛围里让其对文字进行体悟和触摸,感受来自于诗情的“温度”;要把诗歌延伸到其他文体、把教材延伸到生活,由一首诗延伸到中华文化,体现语文教学的“广度”。古诗教学既要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又要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既要关注瞬间的顿悟,又要守护无限的想象;既要有人文的熏陶,又要有读写听说的训练。总之,古诗的课堂教学要有大语文的高度。

二、古诗教学“四得”

1.得“趣”

没有亲近感,没有愉悦感,就谈不上有什么好的效果。我们的教学要让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感受到古诗学习的趣味性。内容上,从贴近孩子生活、反映儿童情趣的诗歌入手;教法上,应灵活多样、富有变化。可以营造气氛,消除距离感;可以在画诗中找到画面;可以在诵诗唱词感受节奏韵律;可在情境表演中体验诗情。有位教师教学《池上》,抓住“偷采白莲回”中的“偷”字展开教学:“偷”的行为有没有破坏小娃在你们心中的形象?学生在进行合作探究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有理解为小娃撑着小船在荷花池中行驶,看到颗粒饱满的莲蓬子,忍不住采了几个来解馋;有的理解成小娃趁大人不注意时,悄悄溜出去采莲;有的说自己小时候也有过偷采的经历,说着说着,大家都忍俊不禁。课堂上画荷塘美景、唱采莲曲、表演采莲情境,童心童真童趣溢满课堂。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去缩短孩子们与古诗之间遥远的距离,带着孩子们走进古诗、亲近古诗、乐读古诗,这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首要责任。

2.得“意”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地。小小的古诗包含着诗人深邃的情感、独特的人生经历,有时还折射时事的变迁、民族的文化。给小学生教古诗,不能光看教的数量,还要看诗歌是否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学淡化对诗意的理解并不就是放弃对诗的推敲。诗词有“意”,课堂有“眼”。教学时抓课眼,抓一个关键的地方,牵一发而动全身,走进诗词的精神世界。《清平乐・村居》《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我们抓的是“醉”,因景醉,因趣醉,因情醉,因生活醉,从一个“醉”字走进诗词,品味研读,感受诗人的心灵和诗的精神。窦桂梅教学《游园不值》,围绕“怜”来进行教学。“怜”不仅仅是爱,还有惜,“怜”里带着深深的爱恋。读着,品着,琢磨出了不遇中有相遇,孩子们居然和诗人有了精神的相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教学,可抓住“孤”展开教学。“孤帆远影碧空尽”中的“孤”指什么呢?孤单啊。仅仅是指孤单单的一条船?还有孟浩然孤独,李白也孤独,为什么李白会这样孤独……一个“孤”字可以让学生感悟到李白舍不得和孟浩然分别。这样,自然而然就“得意”了。一首诗歌的教学并不是逐字解释就能“得意”,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诗歌所写的景、诗人心境、创作背景多角度去感受、品味、领悟、体验,体会其表现力,充分调动想象,进而形成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这样,学生在与文字相遇的过程中触摸诗词的灵魂。

3.得“言”

古典诗词语言简明凝练,画面感极强,感情表达自然含蓄,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现在学生普遍存在语言贫乏、缺少表现力的现象,原因之一就是在语文学习中严重存在着“重文(重视记叙文)轻诗(轻视诗歌)”的现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中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对文质兼美的诗词,高明的教师不仅要能带领学生跟着诗人的情感世界走一趟,还要揣摩诗人语言表达的魅力,学习语言文字。我们完全可以引领学生“经营”字句,用语言展开诗中的画面、用想象补充心灵的对话,通过触摸古典诗词的意象而学习寓情于景、托物寄情的表达方式。我们应立足于大语文,善于经营古诗而不会死守着几十个文字,通过扎实的训练,指导学生学会表达,促进学生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4.得“法”

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教学古诗一方面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教给他们古诗的学法(如扩词法、补充成分法、更换词语法、调整词序法)来疏通理解诗意;另一方面也要指导生通过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社会背景方法去体悟诗情,习得古诗词阅读的基本方法。对中高年级学生,还要指导他们在拓展比较(同类诗歌阅读比较、同一诗人不同时期作品比较、同一话题的不同情感述说比较)中触摸诗人的情怀和民族的文化。凭着“用教材学语文”的责任心,我们应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带着学生通过读一首诗学会读一类诗,通过读一个诗人学会读一群诗人。要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最终自会读诗。

篇9

[关键词] 接受美学理论 李白诗歌 花 意象 再现 意蕴

[Abstract] In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y of Acceptation Aesthetics, the conclusion is that Xu Yuan-chong can sufficiently restore and represent peacefulness, happiness, loneliness and sadness of the flower’s mental image by translating the flower’s mental image into English by studying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flower’s mental image in Li Bai’s poetry.

[Key Words] Theory of Response Aesthetics Li Bai’s poetry Flower Mental Image Representation Deep Meaning

一、前言

李白(701-762)是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集儒、释、道等多种思想于一身,且具有热情奔放的情感,纵横驰骋的才思,他的诗歌雄奇豪放,飘逸卓群,想象奇幻,比喻瑰丽,流转自然,音韵和美,性格多变,语言浑然天成。他的诗歌饱含丰富绮丽的意象,所描绘出的意境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他诗中丰富的意象,不仅渲染了独特的意境,更体现了诗人超然脱俗的人生境界,他的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不仅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而且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因此,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传播价值。一千多年来,李白的诗歌被译为日、俄、英等多种文字,仅英译就不乏名家名篇,尽管许多翻译者对李白的诗歌进行翻译,但大都没有对李白诗歌中“花”的意象进行翻译,研究者们也很少涉足李白诗中“花”的意象英译的意蕴研究,因而使译文难以达到原诗意蕴,因此本文试对李白诗歌中“花”的意象英译的意蕴在英译中的再现作一浅析。

二、接受美学理论

接受美学理论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的联邦德国,其重要理论代表是姚斯(Jauss)和伊瑟尔(Iser),他们认为:“作品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文本本身,二是读者(译者)的赋予。”接受美学的观点适用于译者对原作文本的阐释过程,从而使译者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更好的发挥。

在以前的译诗过程中,大多数译者很难通过对意象的关注从意蕴、意境上翻译原诗,很难创造出与作者相同的审美体验的译本,因而也难以把原诗中的美传达给读者。通过研究,发现许渊冲在对李白诗歌英译时,却能通过对意象的关注从意蕴、意境上翻译原诗,能够获得与作者相同的审美体验,并能够把自己的审美感受在译语中完整地再现出来。

三、李白诗歌中“花”的意象英译的意蕴

(一)李白诗歌中“花”的“宁静”的意象英译的意蕴

问余何事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洞天非人间。 (《山中问答》)

I dwell among green hills and someone asks me why;

My mind care free,I smile and give him no reply.

Peach petals fallen on running water pass by;

This is an earthly paradise beneath the sky. (许渊冲译)

诗的后两句“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洞天非人间”(“Peach petals fallen on running water pass by; This is an earthly paradise beneath the sky.”),许渊冲用“peach petals”来翻译“桃花”。晋代陶渊明笔下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成了世代隐逸文人的精神家园和理想境界。本诗中,“花”的意象是“理想与宁静”。一句“Peach petals fallen on running water pass by”,将“桃花”赋予生命,指引着作者朝着美好的地方“an earthly paradise”驶去。许渊冲对“桃花” (peach petals)的直译,使读者可以从“桃花” (peach petals)入手,深切地体会到宁静而又美好的意境。

(二)李白诗歌中“花”的“美好”的意象英译的意蕴

例1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梦游天姥吟留别》)

The sun rises from the sea.

And in midair I hear sky cock crow loud.

The footpath meanders' mid a thousand crags in the vale.

I'm lured by rocks and flowers when the day turns pale. (许渊冲译)

本诗中,“花”的意象是“美好”。诗中最后一句“迷花”是泛指,而不是特指,因此译者用“flowers”来翻译是非常恰当的,这样的翻译也营造了一种天欲亮时山间景物的美好以及由此而生出的人们感觉的美好。许渊冲用“flowers”(迷花)来表现天姥山奇丽明媚的景象,使读者能够体会到诗人塑造出来的美丽的景色以及诗人那美好的心灵的寄托。

例2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My friend has left the west where the Yellow Crane towers.

For River Town green with willows and red with flowers.

His lessening sail is lost in the boundless blue sky.

Where I see but the endless river rolling by. (许渊冲译)

本诗中,“花”的意象也是“美好”。“花”在本诗中指的是“烟花”,许渊冲用译气不译字的方法,灵活增减词语,变化词语,把“烟花”翻译成了“green with willows and red with flowers”。 译者用 “green”和“ red”把绚丽的色彩表现出来,译出了春天花红柳绿的绮丽景色,也使译作意蕴浓厚。

诗歌讲究的是意境,诗人寥寥数笔勾画出的就是一种“意境美”,许渊冲用译气不译字的方法把意境美给淋漓尽致地翻译出来了。

(三)李白诗歌中“花”的“孤独、无奈”的意象英译的意蕴

例1

孤兰生幽园, 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 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 香气为谁发。 (《古风》其三十八)

A solitary orchid grows in a secluded garden,

As common weeds conspire to submerge it.

Though basking in the rays of springtime sun.

It still grieves at the high autumn moon.

Flying frost early came whispering.

Green luxuriance feared an imminent end.

Without the gust of a fresh wind.

For whom would it put forth such fragrance?(许渊冲译)

本诗中的 “花”指的是“兰花”。 “兰花”具有“孤芳自赏”之意,许渊冲用“orchid”来翻译“兰花”,用“solitary”来形容“orchid”,更加明确地译出了“兰花”的孤傲,使“兰花”具有了人的感情。因此,“花”的意象是诗人的孤独和无奈。此外,许渊冲用 “solitary orchid”来翻译“孤兰”,反衬出了园子的幽静和荒芜,给全诗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兰花无人欣赏,只能孤芳自赏,诗人也是如此。许渊冲的翻译,译出了诗人的孤傲和对自己无人欣赏的无奈,译出了原诗的意蕴和诗人的情感。

四、结语

李白的诗歌饱含丰富绮丽的意象,所描绘出的意境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在接受美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李白诗歌中“花”的意象英译的意蕴分析,得出许渊冲注重“花”的意象的英译,进而注重对全诗意蕴的英译,从而使原诗的意蕴和诗人的情感能够在译诗中最大程度地得以还原和再现。

参考文献:

[1] 韩慈红.李白诗歌中动词英译的意蕴研究[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45-47).

[2] 韩慈红等.李白诗歌的意音形在英译诗中的再现[J].科学时代.2010.(21).(217-218).

[3] 李谧.许渊冲的诗译“三美”说[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3).

[4] 许渊冲等.唐诗三百首英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88.

[5] 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 杨义.李杜诗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注:

1.本文是洛阳理工学院2010年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立项项目“李白诗作英译的意蕴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词教育;教学质量

诗词具有语句优美、节奏性强、押韵易记等特点,对小学生而言,在诗词教学过程中,对诗词的理解和掌握才是关键点。大部分小学语文老师对诗词的了解也只是停留在表层意思上,所以在诗词教育的过程中,并不能很好地向小学生诠释诗词本身所富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古诗教学内容,为了更好地完成这部分教学任务,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古诗鉴赏教学的关键点,并结合教学实际总结出相应的有效鉴赏教学策略。

一、在小学语文诗词教育中化抽象为具象

诗词语言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抽象性以及意境性,这些特征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比较吃力,所以小学语文老师在诗词教学的时候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转变以往的语文教学模式,化抽象为具象。

图画、动画等相比于书面的文字,具有形象性和直观性,在小学语文诗词教育的时候,小学语文老师可以用多媒体设备向小学生展示一些动画、图画,将文字性很强的诗词形象化,引导辅助小学生对诗词的诗意的理解和对诗词哲理的领悟。例如,在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这节内容的时候,如果只是单纯地向学生教授“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学生很难理解和想象,因此,小学语文老师可以展示一些从正面、侧面等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图,让学生仔细观看和比较,认真推敲,揣摩该诗句所包含的意蕴。

小学语文教师在诗词的讲解过程中加入一定的手势、语态等也可以帮助小学生化抽象的诗句、词句为具象,通过转变语调和展示一定的体态,把呆板冰冷的书面文字以形感以及声感展现,引导学生具象化感知诗句、词句。例如:韩愈的《早春》,在讲到“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的时候,老师可以做出抬头远看和低头细看的动作,让学生置身于蒙蒙细雨中,若隐若现地远看山上的绿,然后低头仔细看地下的时候,却看不到草存在的情景,这样学生可以感受到早春大地返青、生机盎然的意境。

二、在小学语文诗词教育中引导小学生诵读、解读诗词

语文课程是语言学习的一门学科,学习好语文课程对学生的综合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阶段的学习是基础性的学习,只有在小学的学习中打好了基础,才能够在未来的学习中游刃有余。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诗词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学好了诗词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学修养,还可以陶冶情操。小学生由于阅历尚浅,再加上诗词的语言风格距今相差甚远,诗词的内容历史跨度较大,因此,小学生对诗词掌握的难度也比较大。

由于社会环境、政治环境、文学环境的不同,各个时期不同作者所创作的诗词也大不相同。在学习诗词之前,先对诗词的写作背景以及诗人的生平进行大概的了解,这样将有利于对诗词的诵读。对诗词的诵读是学习诗词的重要方法,诵读诗词有利于理解诗词的内容、感受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作者通过诗词所要传达的意思。例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两位诗人在分别之时并没有所谓的忧伤之情,而是作者想到自己的好友孟浩然将要去繁华的扬州,去到自己一直向往的地方,心里充满喜悦之情,我们诵读的时候思绪也会跟着作者一起飞翔、灵动。

诗词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底蕴以及人生意蕴,小学语文老师对诗词的解读,有利于学生进入诗词的意境,领悟诗词所要揭示的情感、触摸诗人的心灵深处,感受诗词的文学神韵。解读诗词可以使学生得到情操的陶冶、审美的体验、心灵的净化。例如:孟郊的《游子吟》,通过老师的解读,小学生能够在脑海中勾勒出母亲在儿子即将外出之时,在灯下穿针引线为孩子缝补衣服的场景,此

情此景,很容易让学生联想到自己的母亲,感受母爱的神圣与

伟大。

传统的诗词教育只是注重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对诗词的学习也只是停留在诗词的表面,针对这种现状,我们要实现传统诗词教育向现代诗词教育的转变。我国当代诗词教育是对传统诗教的新的超越。历代诗词吸纳并熔铸了汉语言文学的精华,因此也成为学习汉语以及培养语文能力及修养的最好教材。对于小学语文诗词教学而言,不应该局限于固定的教学模式,小学语文老师要根据具体的文章和诗人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推动小学语文诗词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