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范文

时间:2023-03-30 17:00: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篇1

我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十分的重要的,假如你不相信他的话,那你又怎么能让人相信呢。当你做出对朋友不利的事情来的话,你的良心也会受到谴责的,就像是肉被割了一块一样,富兰克林说过:“失足,你可以马上恢复战立;失信,你也许用难挽回。”希望大家不要做出令自己后悔的事情。古人也说过;“一失足成千古恨啊!”大家请听听一个小故事吧。

从前有两个小男孩,从小感情就很好,有一个坏巫婆想让他们自相残杀,于是就设下了一个陷阱,她知道两个小男孩都喜欢上了一个小女孩,就骗其中一个小男孩说:“小弟弟,你喜欢的女孩已经喜欢上你的好兄弟了,想报仇吗?我可以帮你哦。”小男孩听了果然中计了,和另外一个小男孩决裂了,最后,两个小男孩打了起来,而却不小心将那位小女孩打死了,最后他俩都很后悔,就自杀了。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很重要的,如果你不去信任他人,那别人怎么又会信任你呢?

篇2

关键词: 社会转型期 思想政治信任教育模式 思考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还缺乏对教育者信任教育意识和技巧的培训,缺乏对教育对象信任意识和信任感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所必须的信任度不高、信任感缺失。模式是一种问题的解决思路,它已经适用于一个实践环境,并且可以适用于其他实践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对各种内容、各种方式、各类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简洁描述与抽象概括”[1]。由于社会转型,人们的情感认知、思想观念、行为模式等发生很大的变化,心态的浮躁、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追求、短期行为模式、功利化价值取向等导致人际信任的某种缺失。在这种大的社会环境下,缺乏有效开展信任教育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强烈的挑战和冲击,客观现实强烈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发挥作用和功能,有效开展信任教育,重塑社会信任,增强社会公信力和人际互信。这些都是必须依赖于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模式的有效构建来作保障的。

一、以构建信任教育模式为切入点创新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人们对教育及其实施过程的基本主张,通常表现为人们对有关教育的信念、价值及活动准则的认识。所谓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教育理念,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对信任教育信念、价值及活动准则所持的一种认识。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模式时必须树立以下理念:一是信任教育既要针对社会精英分子,更要考虑所有教育对象;二是信任教育重要的是为社会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具有信任意识、切实履行信任责任的践诺履信的新人,使之成为契约市场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催化剂;三是思想政治信任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任务,更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四是思想政治信任教育不是对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简单否定,而是对现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深化与提升,是对不重视信任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的否定;五是在构建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教育模式时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共性与个性相统一,使信任教育模式既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又体现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信任教育的自身特色,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综上所述,通过切实构建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信任教育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创新。

二、以构建信任教育模式为依托增强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性

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当今时代的挑战,继续发挥作用的命脉所在,而可接受性则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可接受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被接受的特性”。反映社会经济政治关系、道德要求的政治观念、行为规范等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只有通过接受环节才能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观念和内在的道德品质,并外化为自觉的行为。具有高度可接受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言行的效率更高,产生的实际效果更显著。可接受性这一属性反映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接受主体,即受教育者的接受特性和接受规律相契合的程度。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态度的转变过程,即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教育者有意识地向受教育者传递经过考虑设计的教育信息,借以影响和改变受教育者的态度或行为的过程。受教育者对教育信息的认同及态度或行为改变的程度越大,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性就越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越好。有鉴于此,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强化信任教育,通过信任教育模式的有效构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具体而言,一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教育模式的有效构建,可以从提高教育者的可信度的角度来提高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担负着发送教育、引起受教育者心灵的震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的重任。教育者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业务素质、道德修养、责任心、教育态度、人格魅力,以及由这些因素所产生的感召力、亲和力都会直接影响到受教育者对教育者及教育本身的信任度,影响到受教育者的心理、思想和行为的改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加强自身的修养。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影响是以整个身心进行的,教育者对自己所传递信息内容的坚定信念,尤其是对道德规范、规章制度的躬身践行,对自己所从事事业的倾注与奉献,对生活的乐观积极,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都将对受教育者产生强烈的人格感召力,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性。二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教育模式的有效构建实现有针对性地组织和传递教育信息,以提高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性。在充分信任教育对象的前提下,可以根据受教育者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态度倾向组织和传递教育信息。在世界一体化潮流的影响下,受教育者的态度、价值观念也出现了多元化、复杂化的现象;而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又使受教育者非常容易获取支持自身立场的信息。在这种环境下,通过构建信任教育模式增强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人际互信,就可以消除受教育者可能产生的教育者有意隐瞒信息、不公平不诚恳等负面看法,尽可能避免会降低教育者及其传递的教育信息的可信度的现象发生,从而增强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性。

三、以构建信任教育模式为突破口增强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发挥实效,不仅是事关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的重大问题,更是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好的效果涉及很多因素,比如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手段、教育环境、教育过程等,但其中最重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生成条件和实现途径是什么。可以这样说,在社会转型期这个大的教育环境下,思想政治信任教育模式的有效构建正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至关重要的生成条件和实现途径。这是因为,价值中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价值教育或信仰教育,而不仅仅是知识教育。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曾对信仰认同的重要性有明确阐述:“一个社会要是没有这样的信仰,就不会欣欣向荣,甚至可以说,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社会,就根本无法存在。”信仰认同的形成和传播,对实现整个社会的有效整合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要重塑人际信任和社会公信,形成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共同的社会信仰。

信任对于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首先在于人的生活中一刻也离不开信任,信任是保证人的身心健康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教学教育活动、观点和做法等没有丝毫信任的话,就无法形成最基本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如果他怀疑一切,例如成天担心教室上的天花板随时都会掉下来,所走的路随时都将塌陷,周边的人随时都会攻击他等,在由这种不信任所生成的没有安全保障的环境里,他便无法生活。在这一点上,信任就如空气、水和食品一样重要,离开了信任,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将生活在高度的焦虑之中,就会加重身体和心理上的负担,就无法成为健康的人。在社会急剧转型的历史时期,最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于建构人与人之间的合理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一种健康而美好的关系。只有基于人际互信,才能实现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因此,构建信任教育模式是增强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突破口。

四、基于信任的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信任新模式

基于信任的社会转型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采用以下模式:

1.放心托付模式。

信任是对被信任对象的放心托付,这不仅是信任者对被信任者的信任来源,而且是检验信任者对人所具有的爱心与诚意,还是检验被信任者是否诚实可靠的重要方式。“敢于托付”与“委以重任”的教育策略有同样的有效性,两者都隐含着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所具有的信心,都能够实现“自我应验”的期望效应。不过与后者不同,前者所针对的对象是全体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而不是局限于处在弱势地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而且它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发展中的多种可能性、以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一定的了解而又无法完全把握为基础的。客观地说,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了解不可能是彻底的,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是处在随时变化中的人,此时此刻的了解不等于对其未来状况的了解。信任面向未来,通过“欠充分的归纳”得出的对未来的信心,“信任处在全知与无知之间。全知意味着确定性,它不再需要信任;无知则无法建立信任。全知与无知是产生信任的条件,信任则启动了生存所需要的行动与合作”。

2.承诺兑现模式。

信任是承诺的兑现,也意味着言与行可能的分离。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进行教育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做出承诺并在行动中加以兑现,这是非常具体的。例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爱父母,首先要求其把爱父母的行动以语言的方式表现出来给思想政治教育者备案,以作为自身爱父母的依据,然后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从父母那里获得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表现受父母的行为的“证据”,如果这两者基本一致,那么这个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就是值得信任的,而且他对父母的爱也是切实的。“敢于承诺”的策略要求用协议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它与行为矫正中的“行为协议法”的思想是一致的。

3.责任承担模式。

信任与责任的关系密切,信任他人的人要为自己的托付不当承担责任,而被信任的人则要对自己的承诺所带来的后果负责。但是教育环境是十分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认为可以把某事托付给某个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去做时,该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虽然做出了可以完成的承诺,但是受自己的能力的不足、完成该事情所需要的条件的变化的制约,完全有可能无法完成所托付之事。这时,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确实应该为自己无法兑现承诺负责,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也不能免除自己的责任。一个信任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应该也不能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身上,何况一味责怪也于事无补,最好的办法还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坦诚以待,让其放下思想包袱,给其以爱的关怀,以及强有力的支持,以免损伤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建立起来的信任。

4.批评反思模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所接受的是大量的与不信任有关的信息,如像“不要跟陌生人说话”“老实人吃亏”的生活训诫,在生活中发生的许多有关“上当受骗”、“不守信用”等故事,都使我们不敢付出信任。但是,如果我们什么都不信任的话,就无法健康地生活。因此,首先,是对在社会生活中弥散的不信任加以批判,确认信任所具有的价值;其次,是不轻信,不盲信,也就是要对自己准备加以信任的人和事有一定的了解;再次,是敢于“不信任”。“不信任的积极功能不仅体现在与信任相反相成,完成简化功能;还体现在相辅相成,甚至促进信任方面,比如对考试的监督、对工作的检查――严格监督下的考试和严格检查过的工作才更可信”。另外,“敢于批评”还意味着“信任优先”。信任与不信任所产生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这两者也是不相对称的,信任往往比不信任更节省精力,更有利于选择后对后续行为的探索,因此在许多情况下,人更愿意选择信任,这也是轻信比疑心更流行的原因,因为疑心更劳神费力。最后,“敢于批评”还意味善于把不信任转为信任。信任与不信任的转向是不平衡的,从不信任转为信任的难度要远远大于从信任转为不信任,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完全可能导致信任的全部损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防备不信任的蔓延可能威胁到整个社会系统的安全。

今天,我们越来越重视诚信,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与信任之间的关系,当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以信任来形成教育关系时,不仅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具备诚意、关心、负责任等思想道德品质,而且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具有诚实、自律、负责等道德品质,以此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互动生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基于信任构建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必将为这个弥漫相互猜忌、相互欺诈、盛行弄虚作假等不信任空气的现实社会带来一剂救世良药,为重建社会公信提供切实有效的保障。

注释:

①吕才明.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结构与结构模式[J].思想教育研究,2005,(4).

参考文献:

[1]郑亦夫.信任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17,104.

[2]尼克拉斯・卢曼.信任[M].瞿铁鹏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6,50.

篇3

一、引导育人模式,树立学生正确的“三观”

诚然,班主任这份工作非常辛苦,但想要做好班主任工作,首先要热爱这份工作、热爱学生、端正思想。只有班主任自身的思想端正,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随着国际经济、政治一体化不断加深,信息网络技术普及范围不断扩大,一些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益主义也冲击着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因此,班主任必须要先育人再教人,传统的育人方法比较严肃,学生往往很难接受,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引导方式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与辨别是非的能力。例如,某天课余时间毛毛和同学聊天(文中名字皆为化名),其交谈内容大致是未来要赚很多钱来孝顺父母,不然就是不孝子。通过这句话我感觉毛毛同学的三观有些扭曲,因此,我也加入了毛毛的交流中进而引导:1.“毛毛如果你以后没赚大钱,你的父母由谁孝顺呢?”(毛毛:当然不是)2.“那是不是就证明孝敬父母要在金钱之上呢?”引导教育往往比直接教育的效果更加突出,通过师生交流不仅能够拉近师生关系,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二、抓住关键,转换思维

在教育过程中,如果仅凭班主任来管理班级中几十名学生是非常困难的,也无法保障育人工作的全面性。因此,班主任要能够充分利用班级资源,抓住班级中的关键人物,转换育人思维,践行学生管理学生的新理念。虽然很多教师认为中学生的心智发展并不成熟,不能承担育人大任,但经我实践表明,这种方式是非常可行的,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班级中有位小光头,人称外号“头头”,也有同学叫他“头儿哥”,头头是我班级中的学习榜样,并且有很大的威望,他的行为与意见甚至与我同样有影响力,同学对头头十分信赖,常常会模仿头头的学习方式、做事方式。由此可见,头头是我班级中的重点人物,之后我有意地组织了一次“班长选取大会”,不出所料,头头成为我班班长,强化头头的责任心,通过头头的努力,不仅使学生更加团结,并且大大降低了我的工作压力,能够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到备课和班级管理中。

三、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由于有些初中学生的心智发展并未成熟,在育人方面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新课改要求教师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师生平等关系。因此,在育人过程中,我会主动接触学生,经常找学生谈谈心,进而强化我们之间的情感,充分给予学生理解、关爱、体谅、尊重。特别是针对班级中的“跟风者”,我不但不批评这些学生,反之要增加谈话次数,不断表扬他们,充分挖掘这些学生的内在潜力,进而“打击”“团伙骨干”,让这些跟风的学生感觉到自身的错误,同时,督促“团伙成员”与“团伙骨干”交流,移默化地影响“团伙骨干”。例如,班级中的明明就是一个“刺头”,并且“拉拢”了班级中的五六名“成员”,他们在班级中非常强势,在课堂中也时常干扰教师、学生学习进程。因此,我先找了“队员”谈话,让其认识到这种行为的错误性,并鼓励学生加强与其他同学交流。之后隔了几天,“成员”已经有收敛的意思,但“骨干”却依然比较“活跃”,因此,我再次找到了“骨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进行引导:“明明你这么活跃会对我的工作产生影响,我们不是好朋友吗!支持我工作好不好”,最终经过我的引导,明明的“团伙”组织了篮球队,并且在一次活动中取得了第一名,其他同学对该“团伙”也是刮目相看,明明也与大家融合成了一个整体。

篇4

Abstract: Psychology and life is closely. There are many schools of psychology theory. Which schools of research is more closely with the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mental health? This paper analyzed functionalism, behaviorism, and cognitivism.

关键词: 机能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

Key words: functionalism; behaviorism; cognitivism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6-0192-02

作者简介:雷文斌(1978-),男,陕西合阳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硕士,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心理学教师,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

0 引言

心理学流派众多,在心理健康领域机能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是日常生活心理学中易于操作,能产生良好效果的几种理论。

1 机能主义心理健康观

机能主义是心理学重要流派之一。机能主义强调了有机体对其环境的适应性、也即行为对适应环境的意义。这包括意识到和没有意识到的行为。其中,意识到的就是指形成经验的或者经历过能再认的行为;没有意识到的就是指没有经历过、或者经历过不能再认的、没有形成经验的行为。

机能主义认为心理学是对意识状态的描述和解释,而意识状态是一种思想流、意识流和主观生活流,是一种川流不息的状态。这就说明:上游的、先前的、形成经验的意识会影响下游的、后来的思想和主观生活。在方法上机能主义强调主观观察和客观观察法来研究心理学。主观观察指的是观察自我的心理状态,客观观察指的是观察他人、客观存在的世界中的万事万物。

心理研究的领域上机能主义主张应包括一切心理过程及其生理基础和外部行为。这也就是心理―行为―生理研究模式。其中,特别指出,心理过程具有适应性质,生理基础是指生物科学类的自然科学,外部行为就指的是后来替代机能主义的行为主义,也即外显行为。

机能主义强调“尝试与错误”的学习理论,认为驱力和机制这两个概念可以解释人的一切活动。机制是指原因通向结果的历程,是指刺激达到反应的具体结构关系。驱力是激发机制的内在条件。具体结构关系经过如下的发展:由S-R关系;S-O-R关系到W-S-Ow-R-W关系。(S表示刺激,R表示反应,中间的O代表内驱力,O下面的小w代表个体对环境的调整,以及对情境和目标的定势。W代表环境。)这就是说,环境下的刺激在个体对环境调整和对情境和目标的定势的内驱力下进行反应后的环境的变化。这就强调心由境生,特定环境下行为对环境的适应性意义。

2 行为主义心理健康观

行为主义是美国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对西方心理学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行为主义的发展可以被区分为早期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和新的新行为主义。早期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以华生为首,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则为斯金纳等,新的新行为主义则以班杜拉为代表。

总的来说,早期行为主义者,多半从机械唯物论的观点出发,使人们对心理学的对象和方法等最根本问题的看法,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特别是在方法论方面,其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

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是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起来。在研究方法上,行为主义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而不使用内省法。

行为主义强调研究行为,就是指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行为主义主要包括: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他们的表现方式各异:表现在身体外部,隐藏在身体内部。

行为主义认为,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都可归结为物理或化学变化,即心理活动就是一些物理或化学变化引起另一些物理或化学变化。行为主义认为检验意识适应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行为的适应性。行为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渗透到很多人文科学中去,从而出现了“行为科学”的名称。行为科学强调对刺激的选择性和适应性。也就是通过观察客观行为来研究主观经验。

3 认知主义心理健康观

认知心理学是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在西方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思潮,二十世纪70年代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识过程,如注意、知觉、表象、记忆、 思维和语言等。

行为主义是心理学重要流派之一。行为主义简化了人们之间的心理事件的相互影响。但是,认知主义也是心理学重要流派之一,但认知主义复杂了人们之间的心理事件的相互影响。认知神经科学是心理学最前沿的学科之一,认知主义更加复杂化了人们之间的心理事件的相互影响。

科学越发展,人们越不幸福。这是因为,认知的发展,就是看法、想法的发展,如果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思想,那将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莫大的烦恼。为什么呢?人们在科技发展的同时,对自己越来越了解,越来越理性,人们知道了,在做这件事后,我的哪些身体部位可能会受影响,哪些机能在发生不良的变化,即在生活机能和工作行为发生变化的时候,我们给自己造成了心魔,不能解脱。

但是,在古代,人们把心魔寄托于神灵、咒符、抽签、算卦等方式来消除人们心中的两难想法――不左不右、不上不下、不前不后;非左非右、非上非下、非前非后;向左向右、向上向下、向前向后;想左想右、想上想下、想前想后是用什么方式决定的呢?如果――那么――(IF――THEN――),这也是一种心理虚拟决策。扔个硬币,来去除掉两难中的一种想法,使自己不再产生左右为难;前怕老虎,后怕狼;不上不下的处境。就拿“自古华山一条道”来说,在以前,人们在上华山时会有一警示性标语:登山不观景,观景不登山。这是多嘛好的人生信条呀!这难道不是一心一意的应用吗?这难道不是一种控制人想法和行为的绝妙之术吗?要么你上山,要么你下山。选择过多,情绪困扰,决策失误,行为障碍,规范不在,与己方便,多重标准,向前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是第一要务。

这一切导致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接受的信息太多:无关的信息,影响想法的信息,影响做法的信息。我们应该去除过多的信息,去除困扰,通过具体的做来产生行为,通过行为来建立行为,只不过是动作,静而不思,因为思而无用、思而误人、思而烦心、思而举足无措。去除经验,去除自动化的经验,去除直觉,形成行为。

个体对某种刺激习惯后,又出现新的刺激,这时个体又恢复了反射行为,表明个体能将新刺激和旧刺激加以区别。这种恢复了对新事件兴趣的现象叫“去习惯化”。在这里,我们提出“去心理化”这个概念,她是指,去除以往的心理经历、经验。对心理刺激的反应新鲜化。就是心迹的去除,痕迹的消除。人们常说,世界上不存在同一片叶子,人不会再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但在生活中,人们最容易把当前的事情与以前的事情联系起来,最为糟糕的是存同除异。这就造成了人们从视觉和听觉当感觉器官接受刺激时,没有用崭新的心态去接受,把一些无形的垃圾经验、经历储存得完好无损。这对心理健康是极其不利的。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篇5

[关键词]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校园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8―0161―02

1、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健全的内涵及现状

1.1 心理健康

根据2002年国家卫生部召开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座谈会上提供的信息,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约有16%~25.4%存在心理障碍,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休学或退学的学生人数也在逐年上升。

国内学者从多种角度,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研究。早在1999年,章竞思等就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他们发现20世纪末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来自学业、健康与安全、人际关系、自尊四个方面的心理焦虑。龙晓东发现与非贫困生相比,贫困生在心理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性与自卑感方面存在更为严重的问题。丁斌发现出身富裕家庭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优越与孤僻的双重性,尤其是在异往上,缺乏理性思考,遇到挫折反应过度,出现悲伤、烦躁甚至是绝望等情绪。

此外,近几年出现的网络普及和高校扩招等新情况,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了影响。陈松英发现网络虽然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丰富课余生活,但往往对其心理健康也有重大影响,具体表现为迷恋网络、形成瘾癖,人际关系疏离,出现焦虑和浮躁,情感寄托的错位等。魏桂红指出高校扩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的巨大影响包括:扩招导致大学生个体差异加大;扩招带来更为严峻的就业压力。

1.2 人格健全

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目标,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心理健康,而且还须人格健全。这是因为人格健全关系到个体能力的全面发展,不健全的人格必然导致能力的缺失。

关于人格健全的标准说法各一。我国古代提出仁、智、勇、隐、中庸、自强的理想人格模式。李祚山收集了国外学者的观点,奥尔波特提出了6标准:自我扩展能力,与他人热情交往的能力,自我接纳的能力和安全感,实际的现实知觉,自我客观化,统一的人生哲学;罗杰斯认为健全人格是指:对任何经验都开放,自我与经验的协调,利用自身经验进行评价,无条件地自我关怀,与他人和睦相处。

因此,根据各自的定义与标准,不难发现人格健全要比心理健康具有更高的要求:心理健康是人格健全的必要条件,心理不健康不可能是人格健全的;人格健全是心理健康与其他因素的综合体现,代表着个体的全面发展。

国内不少学者对我国大学生的人格发育作了分析。根据唐磊和王恩娟的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发育存在如下问题:自我价值迷失、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匮乏、缺乏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包中平和王雅韬从2004年的“马加爵案件”入手,分析大学生人格发育存在的缺陷,包括恐学厌学症、爱情综合征和心理自闭症等。陈中建和韩益凤发现与非贫困大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自卑感较强,成就动机过于旺盛,行为的敢为性低,内向,其人格发育更易受挫。

综上,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人格健全问题是客观存在、不容忽视的。如果不能有效地帮助大学生培育健康的心理和塑造健全的人格,不仅影响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而且还会引发潜在的社会问题。因此,选择一条高效的、合理的途径,保障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就变得很有意义。

2、校园性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健全的作用

关于如何帮助大学生培育健康心理和塑造健全人格的方法和途径,国内学者的看法存在较多共识。徐辉和黎万和指出建设校园文化是帮助大学生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蔡秀华提出从情感教育入手塑造健全人格。吴先知强调给予学生个性来培养健全人格,措施包括建立开放性课堂、倡导人性化的德育工作以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但是,很少有研究从性教育的视角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似乎认为这两者没有内在关联。我们认为,校园性教育是在校大学生培养健康心理与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这是因为校园性教育有利于规范与促进大学生的异性沟通,而理性的异性沟通对于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而言具有极大的内在功效。

2.1 性教育弥补大学生的知识缺陷,直接消除部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事实上,当代大学生的许多心理健康与人格健全问题正是根源于性教育的不足和性知识的缺乏。以高职院校学生为例,随着高校招生扩招和国家对贫困学生资助力度的加大,学生群体里有不少来自比较闭塞和保守的地区,存在一定的自卑或自闭等不良情绪,如果缺乏必要的性教育和性知识,很容易产生偏激行为,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包括害怕与异往,对异性持不健康的偏见,过于天真的、缺乏自我保护的两往观念等。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如果长期积聚得不到解决,则会扭曲人格,产生更为严重的问题,如犯罪。因此,加强高职院校的性教育,向在校大学生,尤其是新生传授基本的性知识,能够帮助大学生消除对异往的恐惧与偏见,克服一些心理健康问题。

2.2 性教育灌输正确的异往观,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全人格

正如心理健康并不意味着人格健全一样,掌握性知识并不意味着拥有正确的性观念和理性的异往观,而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发育往往受到不良异往观的阻挠。通过向大学生灌输正确的异往观,校园性教育能够帮助在校大学生克服错误性观念或性态度的负面影响。通过校园性教育,使学生认识到校园异往更多的是青年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和情感互动,具有认知、育德和育人的功效,是智商和情商的双重提升,从而使得大学生在校园异往过程中,自觉地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

3、高职院校开展校园性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3.1 树立正确的校园性教育原则,选择合理的校园性教育内容

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校园性教育的原则应当是:性知识灌输与性道德培育相结合,正面疏导与丰富活动相结合。相应地,校园性教育的主要内容应当涵盖:①性知识教育,包括性生理知识与性心理知识;②性道德教育,包括性责任教育、观教育、异往方法教育和人格教育;③性法律意识教育。

3.2 根据不同阶段大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因材施教

校园性教育要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阶段,开展逐级深入的性教育。根据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大学三年基本可以分为:大一过渡期和适应期、大二发展期和大三成熟期阶段。因此,我们认为应当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开展不同内容和方式的性教育工作。例如,对于大一新生而言,性教育的重点是加强性知识的教育、培养文明科学的性态度;对于大二学生而言,注重理性的异往观的灌输,帮助在校大学生充分地利用异往与沟通实现知识互补和情感交流,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对于即将毕业走上社会的大三学生,性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家庭观念的培养和责任感的建立。

3.3 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相结合

高职院校的校园性教育应当采取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相结合的手段,一方面设置正规课程传授性知识,另一方面借助师生交往、校园文化等丰富多彩的非正式方法灌输异往观。其中,正式教育可以保证学生获取足够的基本知识,而非正式教育有助于学生深入体验和实践异往的各种方法,两者缺一不可。缺乏正式教育,容易产生性教育的误导;缺乏非正式教育,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丁斌,出身富裕家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探讨[J],教育评论,2005(5):102―103.

[2]李祚山,大学生健全人格特征的内隐观研究[J],心理科学,2005(6):1406―1409.

[3]吴先知,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健全人格[J],湖北教育(时政新闻),2006(2):39―40.

篇6

认知语言学把人们的日常经验看成是语言使用的基础,着重阐释语言和一般认知能力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不同的认知语言学家观点虽不相同,但对语言所持的基本假设都大同小异,都不同程度地认可上这一基本观点。与形式语言学不同的是,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的语言能力并不是一种独立的能力,而跟人的一般认知能力紧密相关,语言中的各种单位范畴,和人所建立的大多数范畴一样,都是非离散性的,边界是不明确的。认知语言学也在承认人类认知共通性的同时,充分注意不同民族的认知特点对语言表达的影响。由于语言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民族性特点,这也是认知心理影响语言现象的一个有力佐证。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不仅仅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而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研究语义总要涉及人的主观看法或心理因素。而同一个现象由于人们的注意点或观察角度不同,就会在脑中形成不同的“意象”,也就可能有不同的意义。本文试图就“a.武松打死了老虎。”和“b.武松把老虎打死了。”进行分析,来讨论其表述差异的原因。

首先,从形式语言学的理论角度而言,这两句话的造成了同样的客观结果,并且语义相同,是可以相互转换的,都表达了武松进行了打虎这一行为,并描述了行为结果;但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角度来看,这两句话在主观认识上有差异,即表达的重点有所变化。

a的重点在于阐述主语的行为和行为结果,主语“武松”做了什么,有什么结果,即 “武松打了老虎,老虎死了”。b是一个述补式把字句,把字句将宾语提前,造成的语用特征是既突出“把”的宾语又突出动词及其前后的成分,或者说“把”的宾语受作用的情况是把字句的焦点,所以b句重点是“老虎被打死”这个变化,句子强调宾语“老虎”和老虎受作用后的变化。补语“死了”的语义仅指向宾语“老虎”,对主语“武松”并没有阐释作用。这也会造成听话人对两句话的理解差异:a强调主语的行为和行为结果,说话人和听话人都关注“武松”做了什么及其结果;b强调句子内部的作用和被作用的关系,焦点已经不同,而“老虎死了”这个结果可能是主语“武松”主动造成的,也可能是被动造成的,在这点上的理解就会模糊性更强一些。a、b两句在形式上虽然可以转换,但表达的意义仍有不同。

又如:

(a1) 武松打死了老虎,下山来到阳谷县。

(b1)*武松把老虎打死了,下山来到阳谷县。

a1句子成立,而b1句子不成立。这是因为a1着重叙述主语的活动,“下山来到阳谷县”也是对主语行为的叙述,是主语行为的变化,所以可以直接连接。但是b1更强调句子内部关系,所以如果连接其他句子,应该用介词短语取消其独立性才能语义连贯,使句子成立,如“武松把老虎打死后,下山来到阳谷县。”从语言认知心理来说,由于更倾向于将b1看做一个施事和受事联系紧密的事件整体,因此和叙述焦点是主语“武松”的“下山来到阳谷县”一句产生了错位,缺乏语义和认知上的连贯性,造成了b1的不成立。

因此,整体而言,“武松打死了老虎”和“武松把老虎打死了”两句的主要差异把字句的使用改变了说话人的句子焦点,由对主语的行为叙述转移到了把字句施事和受事关系事件的叙述,这也会造成听话人对句子外延理解的差异,即主语“武松”的行为是否主动实施,把字句的使用使这一点更加模糊。

同时,有语法学者认为把字句语义上可分为两个大的类型:处置和致使。处置包括致使,但致使不包括处置。当把字句的主语有意识地对“把”的宾语施加作用并使之发生了变化时,“处置”里就包含了“致使”。当把字句的主语是有意识地对“把”的宾语施加作用和影响,但并没有引起其变化时,把字句仅仅表示处置。当把字句的主语是无意识地对“把”的宾语施加作用和影响并引起它的变化时,把字句仅仅表示致使。那么,a句的行为有意倾向更明显,而b句中武松的行为是否有意则具有更强的模糊性,所以从单句而言,也难以判断其属于处置义还是致使义。

篇7

[关键词] 服毒,心理问题,健康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6(c)-144-02

WHO(1999)估计,到2000年全世界约有100万人自杀死亡,10~20倍于此数的人自杀未遂。仅我科2005年7月~2006年7月就收治服毒自杀病人82人次,甚至有的病人是多次服毒。进入21世纪后,随着“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医学模式转变为“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医学模式,作为急诊科护士,面对众多的服毒自杀病人,更应该在给予洗胃急救治疗的同时,分析病人的心理问题并实施合理有效的健康教育,达到使病人身心康复的目的。

首先要求护理人员业务精湛,具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善于和病人交流沟通,了解服毒自杀病人的心理状态,及时有效地实施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

1 服毒病人的几种心理表现

1.1绝望

病人因为对家人或某些事情感到失望,几经努力而达不到目的,对生活失去信心,也有些病人因车祸、工伤等致残,受到过度的意外打击而处于不敢或不愿意接受现实的状态;还有些年轻病人富于理想,但当学习、工作、前途、爱情、婚姻不如意时产生悲观、绝望心理。因绝望而导致服毒自杀,并且拒绝配合抢救。

1.2 恐惧、紧张

来自于对医院环境的陌生,人群的不适应以及对所服毒物、使用的药物和所致疾病知识的缺乏和怀疑自己是否真正会死去。

1.3 担忧

一是担心自己做错了事后会被人瞧不起。二是担心毒物发挥作用的情况。三是担心是否有有效的解毒剂。

1.4 焦虑

焦虑是多种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来自多方面的复杂情绪反应。根据病人的焦虑谱[1],其焦虑程度均在中度以上,需要护士进行教育指导。

2 健康教育措施

2.1 制订合理的健康教育计划

评估病人的情况,根据服毒病人自身的特点及心理表现制订有效、合理的健康教育计划和明确的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健康教育达到预定的目的,短期内减轻心理问题,最终达到身心康复。

2.2 健康教育的内容

2.2.1 医院和病房应努力营造一种充满人情味的、以关心病人、尊重病人、以病人利益和需要为中心的环境,帮助病人转变角色。

2.2.2 介绍所服毒物的作用及毒物发挥作用的后果,使病人对自己服毒自杀的行为产生悔意,介绍目前经洗胃抢救后的状况,所用服毒剂、药物的作用和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关疾病知识与工作人员的努力,消除病人的顾虑。

2.2.3 根据病人心理问题做好心理护理及心理卫生宣教。心理因素既是致病的原因,也是治疗的条件,并是提供防病的依据。我们在急救、治疗、护理整个过程中,充分利用心理学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了解自杀行为给个人、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及时给予心理健康指导,给予心理支持,

理解他们在机体上和精神上的伤害。做好心理疏导,消除绝望、恐惧、焦虑等,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之积极配合治疗。

2.2.4 建立良好的心理支持系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家属的支持不可忽视。做好亲属及有关人员的思想工作,取得家人的配合。使其理解、支持病人,避免不良刺激造成更大的伤害。

2.2.5 人生观教育。在服毒自杀病人的健康教育过程中,把人生观教育列为一个教育内容。使病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对待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及时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确保身心健康。

3 健康教育的方法

3.1 取得病人的信任

自杀的病人有难言之隐,护士应提高自身素质,对病人态度热情温和,使病人感觉值得信赖、亲切,并愿意把护士作为一个亲人、一个可以信任的朋友、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愿意接受治疗和健康教育。

3.2 交谈、沟通

通过语言与非语言交流达到互相沟通的目的。护士应注意沟通技巧,通过眼神、手势、表情、语气等,使病人感觉很受尊重,避免使用刺激性语言。通过交谈了解病人自杀的真正原因,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社会背景、家庭情况、健康教育需求,在教育中要解决的问题。护士要关心、耐心、细心,注意、留意病人的态度、表情,遇到问题随时给予教育,并提供合理化建议。帮助病人不断调整心态,去面对和解决所发生的一切。

3.3 “一对一”指导

为了防止病人产生顾虑,采取“一对一”个体化指导,遇到需保密之处,避免外人参与,给病人一个心理轻松的机会,保护个人隐私。

3.4 阅读

发放有关健康教育手册、资料,让病人阅读,充分了解健康的含义。健康教育效果评价对病人得到的实际效果评价,注重实效[2]。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以病人的健康为中心,不断评价教育内容,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并不断改进,根据病人的要求,及时补充和修订计划。

4 讨论

要做好服毒自杀患者的健康教育,护理人员本身就要具备良好的自身素质,多学习有关整体护理和健康教育的理论知识,学习现代护理理论、观点,只有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良好的心理素质、很好地把握健康教育的科学性,熟练的沟通技巧等健康教育的基本素质要求,才能很好得完成对病人的健康教育。

通过健康教育,改变了以往只注重身体康复而忽视了精神(心理)上的康复[3]。使病人彻底消除悲观、绝望的情绪,珍爱生命,增强战胜生活中的一切艰难困苦的勇气,提高病人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我们不仅挽救生命,更要挽救误入迷途的灵魂,每一个人健康,那么我们的国家才能真正实现健康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林菊英,巩玉秀.整体护理概论与模式病房建设[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09.

[2]左月燃.对护理专业开展健康教育的认识与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6):326.

篇8

在择业竞争中,决定胜败的因素很多,其中择业前有关资料的充分准备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求职资料不仅是求职信的重要补充,而且是毕业生综合实力、综合素质最具说服力的证明。有的毕业生把有关的求职资料装订成册,再加以简单的装饰,成为一份精巧的求职档案,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值得借鉴。

择业前要准备的求职资料大体包括:

个人简历表。这种表格设计各不相同,从要求上讲,以简单明了为好。主要内容应有:本人自然情况、主要经历、所学主要课程、个人特长、担任社会工作和取得的各种荣誉成绩等。表格上方要贴上一张一寸近照。

学校推荐表或推荐信。一般由系里填写推荐意见,因为是组织对你的全面评价,招聘单位一般是比较重视的。

学习成绩单。这是反映毕业生大学四年学习成绩的证明,应由学校教务部门填写、盖章。

各种证书。如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外语、计算机、会计等级证书,获得的各种荣誉称号证书,获奖学金以及各类竞赛的证书等。

参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的鉴定材料。

有关科研成果证明,在报刊发表的文章(数量较多的可选有代表性的附上)。

推荐、引荐信。如果是通过老师或亲友介绍你去某个单位,最好带上一封推荐、引荐信。

上述材料在择业前一定要准备好,参加“双选”活动时要带够。经常发现有些毕业生进入“双选”会场后发现材料没带足,不得不排着长队去复印,白白耽误了许多宝贵时间。

求职材料用字应规范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有些毕业生的求职材料写得不尽合格。除了特点不鲜明、重点不突出等问题外,就字而言,也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繁体字泛滥。可能是受港台影视书刊的影响吧,现在有的毕业生偏好繁体字,繁体字满目皆是。其次,乱用简化字。不少曾颇为流行的汉字简写法早已被有关部门纳入不规范之列,可仍有毕业生“积习难改”。第三,错别字常见。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求职材料的质量是“双选”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毕业生在写求职材料时,应该把好用“字”关,要摒弃各种不规范用字,使用规范写法,更不能出现让人笑话的错别字。书法的优劣暂且不论,首先要在用字规范化上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自荐表也该因“地”制宜

时下,正值高校毕业生填制自荐表之期,常见部分同学从复印室里搂着大叠厚厚的自荐表满意地走了出来。显然是准备向那些自己“钟情”的“婆家”各投一份。然笔者认为:这种一式多份的自荐表实在不妥,自存表也该因所投地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自荐表是毕业生向用人单位自我展示、自我推销的手段和形式,同时更是向用人单位说明自己符合其要求,胜任其工作的有效形式,因为每个单位绝不会接收一个不合自己单位需要,不能胜任本单位工作的人。这就客观要求毕业生必须根据自身条件、用人单位的条件精心裁剪,缝制一件即得体又耐看的“嫁衣”──自荐表。

首先,每一个高校毕业生,自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已有十多年的读书历史,相对来说,他们所具有的优点和长处以及在各方所具有的能力,自荐表那一两张有限的白纸绝对列举不尽。这就要求毕业生在填写时,必须进行裁剪筛选:该填哪些,不该填哪些;该详细例举,还是该概括说明。

再者,我们每一个人的一式多份的自荐表一般是要分别投递不同性质,不同专业的用人单位。这些单位都会根据自己的专业志向、实际情况对所需人才有着不同的要求。比如报社里所需编辑人才,他便会在文字能力方面有着特殊要求,某企业需要业务秘书,他便会在政治素质和组织能力方面特别在意,而某高校需要从教人员,又会在文化素质方面有着特别要求。

正如广州某厂一位负责人说:“我们在招聘广告上明确要求‘有较强的领导才能和文秘工作能力”,而寄来的自荐表全部是些又红又专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五好”学生。叫我实在不知谁才是称心如意的‘媳妇”。”

因此,我建议广大准备用自荐表寻觅“婆家”的媳妇,最好根据自身条件,根据用人单位的具体要求填制出既符合自身条件,又适合用人单位“心意”的自荐表,而不要用所谓“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用自荐表。

求职信

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青年去参加招聘面试,当他赶到时已经有20位求职者排在他的前面,于是他写了一张纸条,折好,托秘书小组交给老板,老板看后大笑,原来纸条上写着:“先生:我排在队伍的21位,在您看到我之前,请不要作任何决定。”最后这位青年如愿以偿。

这位青年求职的成功从技巧方面讲,在于他新颖的创意,唤起了主考官的特别注意。能否引起招聘考官的注意,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这一点对写求职信尤为重要,一些看似不经意的问题,有时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篇9

关键词:会计职业道德;诚实守信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062-01

会计职业道德,指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体现会计职业特征的、调整会计职业关系的各种经济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

一般社会公德在会计工作中的具体体现,引导、制约会计行为,调整会计人员与社会、会计人员与不同利益集团以及会计人员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它贯穿于会计工作的所有领域和整个过程,体现了社会要求与个性发展的统一,着眼于人际关系的调整,以是否合乎情理、善与亚为评价标准,并以社会评价(荣誉)和个人评价(良心)为主要制约手段,则一种通过将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即精神上的动力要来起作用的非强制性规范。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范畴,现代会计职业首先的形成与发展,往往要经历三个阶段,即:

(1)以会计职业责任和义务为核心,重在社会对个人的“防范”,理论对欲望的“束缚”的他律阶段;

(2)以会计职业良心为核心,会计工作职责转变为会计人员内心首先感与首先行为准则的自律;

(3)职业良心在职业目标的统率下融为一体,职业道德的他律性与自律性高度统一,外在导向的价值目标定会计职业首先守则,加强会计职业首先教育,能主会计人员增进会计职业修养三位一体,是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首先风尚和改善会计职业,并卓有效地保证其他会计规范顺利贯彻实施的重要条件。

现阶段,会计信息质量普遍不高,假凭证、假账簿、假报表比较普遍,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经济秩序正常运行的突出问题,使会计的公信力受到严峻的挑战,对会计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不利的影响。会计信息“失真”,不仅造成国家资产的流失,而且打击了投资者、社会公众的信心,干扰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以诚信为本,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维护和提高会计诚信,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建立会计诚信的必要性

(1)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解决会计造假和会计信息失真的需要。市场经济离不开诚信,而市场经济越发展,诚信的作用就越重要。会计造假有自身的因素,也有社会因素,有政治原因也有经济原因,虽然解决会计造假不能仅仅靠会计个人力量。但是会计造假主要发生在会计工作中,主要是会计行为,在解决会计造假中,会计人员必然是主要力量。因此在目前会计造假和信息失真严重的情况下,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2)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重要措施。一个高素质的会计人员应具备“德、能、勤、绩、公、廉、俭”等七个方面的素质。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管理工作好坏的关键。会计人员具备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才能真正做到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坚持准则、廉洁奉公、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作风严谨、艰苦朴素、大公无私,而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重要措施。

(3)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是树立会计行业良好社会形象的需要。由于受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利益的驱动、以及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少数会计人员弄虚作假,贪污腐化、大吃大喝、铺张浪费,严重损害了会计形象,降低了社会对会计的信任,会计行业的发展遇到很大困难。会计人员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会计行业才会有良好的工作环境,社会对会计行业的看法才能改变,因此加强会计职职业道德建设是会计行业良好发展的根本。

2 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建立会计诚信的措施

(1)净化会计行为环境。会计人员不仅工作在会计领域,更生活在社会大环境中,其职业道德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在一个道德意识淡泊,公共意识低下,自我中心突出的社会环境下,不可能营造出高品味的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实质上是向社会提出了提高道德觉悟、重视道德修养、净化环境的基本要求。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各行各业应自觉提高职业道德意识,从而营造出建设会计职业道德的和谐环境。

(2)制定一套可操作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首先,会计职业道德的实施主要依靠会计人员的道德感和思想觉悟,而非受制于外力,因此会计职业道德的制定不宜由政府直接出面进行,而应该由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学会等民间组织、中介机构来制定、颁布与监督实施,实现会计行业自律。其次,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信用必须依赖道德之完善来维护,在加强法律建设的今天,切不可忽视道德建设。为此,我们必须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道德,吸收西方优秀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符合时代精神的会计职业道德。

(3)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政府监督。首先,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一是会计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二是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它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三是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四是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其次,从有关会计的政府监管来看,政府部门要对会计人员的任职资格、职称或职务的认定条件和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等进行严格管理,并对会计人员出现过错是否应承担责任、应承担什么责任等规定相应的处罚办法,即强调会计职业管理的制度化,在解决防止造假、惩处造假进行严格执法。

(4)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会计职业道德的监测评价系统是会计职业道德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首先,应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跟踪监测系统,判断会计职业道德意识所处的阶段,及时发现会计职业道德状况的新动向;其次,在建立健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系统时,建议在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学会等会计组织内成立道德委员会来履行这一职责。

(5)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抓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目前我国会计职业道德处于放纵阶段,不能指望良好道德在短期内能自发形成,而应该下大力气狠抓落实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一是各类设有会计专业的学校应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在职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中应理所当然地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并且摆在突出位置;二是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宣传正反面典型,加以舆论引导,同时进行配套教育,即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同时,进行政治思想、法制、政策水平、业务素质、心理素质等各方面的教育;三是要通过奖惩措施的实施让不诚实者付出巨大的成本,而让诚实者获得奖励,使选择诚信成为会计人员的一种理。

中国现代会计先父潘序伦指出,“立信,乃会计之;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他把“至真”作为会计工作的生命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会计改革不断深入,会计专业性和技术胜日趋复杂,会计行业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讲求会计诚信,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尤为重要。中国会计业必将走向世界,其执业水平和执业作风必将经得起严峻的考验,每个会计人员必须从自身做起,不负众望,以严明的制度约束自己,以高尚的职业道德感召世人。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高职;人文;素质;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1―035―03

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对于近年蓬勃兴起的高职教育来说,如何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也成了高职教育研究界的一个热点问题。高职教育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其教育目标、培养模式等都有其独特的方面,因此,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也应有其独特的一面。

一、高职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并没有像它在本科学校中那样受到重视,教育方法、教育途径、教育内容上没有本科学校那么多样、那么丰富,许多高职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上也没有形成自己有效的人文素质教育方法、模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对高职办学目标与办学宗旨理解的偏差,是造成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重要原因。由于片面理解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主线”的高职办学目标与宗旨,导致了许多高职院校不重视人文教育。主要有两种倾向:第一,只重视职业教育,认为高职院校学生高考成绩与本科生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而培养目标不能降低,学制又比本科教育短1―2年,这就增加了在校期间专业教育的难度。因此,一些高职院校常常偏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学习和提高,挤压了人文素质教育的空间和时间,殊不知,高职学生业务的学习和提高也必须是以良好的人文素质为基础的。第二,低估了学生人文素质的高低对就业的影响。就业率是衡量一所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学校就业率的高低和毕业生本人对就业的满意度是学校的生命线。在一些高职院校看来,要实现这些,只要靠学生优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再加上一定的求职技巧就可以了,人文素质教育相对来说就显得不是太重要。有一项调查显示,在26所高等职业院校的987名教师和4035名学生中,有44.6%的教师和45.3%的学生认为学校人文课程比例失衡,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有51.6%的教师和50.6%的学生对学校人文课程的内容不太满意。

高职学校对于人文素质教育认识的偏差,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对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解读的失误。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这里的高素质自然包括人文素质。高素质才能有高能力,高素质才能有良好的就业发展方向和就业后劲,因此,“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主线”的高职办学目标与宗旨,与人文素质教育并不矛盾。同时,在高职院校中大力推进人文素质教育,还有助于增强高职院校办学竞争力,提高办学水平,扩大社会美誉度。

2.对高职学生研究不够,也是造成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重要原因。高职学生与一般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在人文知识素质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知识水平较弱,人文知识水平更弱。高职院校的生源比较复杂,有通过全国高考进来的普高考生,也有从中等职业学校进来的职高考生。和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他们的知识水平就相差了很大一截,尤其是来自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他们在职校里一些基础文化知识学得比较少,造成了他们知识水平的相对低下,一些人文知识也相对比较薄弱。笔者曾经作过一个调查,要求学生默写一首家喻户晓的唐诗,结果是有普高学历背景的班,全部默写正确的比率为35%,职高学历背景的班,相应比率只有20%。更有甚者,一句唐诗7个字,有同学竟写了4个错字,高职学生的人文知识可见一斑。第二,人文素质相对低下。人文素质有很多,对于高职学生,我们不能对他们有很高的期望,但一些基本的人文素质,在他们身上还是不那么尽如人意。比如,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强,同样作为大学生,对于家庭、社会、国家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就没有本科学生强。再如,由于成绩相对较差,他们不能像成绩好的同学那样受到老师的“信任”、“重用”和“培养”,所以,逐渐习惯了放任自流的学习和生活。自由、散漫、自制力差等缺点,直接影响到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自我把握能力等。在与他们交往当中,经常可以看见一些和大学生身份不相符的行为。

实践证明,有较高人文素质、较好专业技能的学生,无论在求职面试时还是在工作期间,在胜任度和创造性方面都占有优势。本科学生与高职学生相比较,由于接受相应较多的人文教育和熏陶,综合素质较好,因而适应性强,发展潜力大。而高职学生则由于人文知识的缺乏和人文素质的低下,直接影响到了未来的发展。单纯强调职业训练和技能训练,而没有必要的人文教育,势必培养出一批人文底蕴不足、片面逐物、唯利是图、缺少发展后劲的人,这样的人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可能面临较大的被淘汰的威胁。

综上所述,从学校和学生两个方面分析,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形势不容乐观。有学者甚至认为,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已到了边缘化的地步,直接影响了高职培养人才的质量。因此,探索一条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之路,已成为高职研究学术界关心的热点问题。

二、新时期高职人文素质教育两大主题

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意志等多种因素构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等。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基于这方面的人文科学的教育,它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在引导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学习和吸收人类社会的优秀文化成果,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使学生的思想品质、情操意志、心理乃至个性得以升华,从而更好地指导其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高质量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教育部16号文件明确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基于这两个论断,很明显,当代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题是如何做人与如何当人才。

1.如何教会学生做人是人文素质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如何做人,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始终有生命力与新内涵的课题,大学人文素质教育在这个课题当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是要解决人与自我、人与国家、人与世界如何才能和谐、健康地发展的问题,要使当代大学生能够有一定的人文渴求、人文抱负和人文情怀,从而能够

不断地在学业之余,能够认真且持续地向自己追问“如何做人”这一终极命题,以及在何种价值水平上思索乃至践履此命题。当然,对高职学生来说,这种人文素质的要求可能偏高,但作为当代大学生的一分子,高职学生还是应该有一定的人文关怀和思想的。具体来说,教高职学生如何做人,第一,要教育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崇高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未来的一种追求,是人们的政治素质和世界观在奋斗目标上的表现。树立崇高理想的最基本体现是职业理想的确立。职业理想是使人不断拼搏向上的动力。第二,要教育他们健全人格。健全人格是指具有坚强的性格、良好的品德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其中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做人的基础。第三,要教育他们具有一定的意志品格。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坚忍不拔的性格是驾驭生活、创造未来的精神力量。第四,要教育他们有一定的人文品质。文学艺术修养是人文品质的一个重要表现,可以通过增强文学艺术修养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提升人格,培育民族文化精神和审美能力。

2.如何教会学生当人才应该是新时期对于人文素质教育的新要求,也是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当前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大学的基本责任。新时期,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日新月异。李开复在《给中国高校的一封信――请培养21世纪企业需要的人才》一文中指出,未来企业需要的人才有七个鲜明特点:融会贯通、创新与实践相结合、跨领域的综合性人才、三商兼高(智商、情商、灵商)、沟通与合作、从事热爱的工作、积极乐观。在这七个特点中,有很多特点都要靠人文素质教育来培养,人文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应在这些方面得到彰显。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都成为优秀员工,使学生都有踏实的职业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优良的职业作风,从而在为企业、社会服务中成为佼佼者,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要教会学生敬业。敬业是一种职业态度,也是职业道德的崇高表现。二个没有敬业精神的人,即使有能力也不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和接受。第二,要教会学生有责任。责任是对人生义务的勇敢担当,也是对生活的积极接受,更是对自己所负使命的忠诚和信守。一个充满责任感、勇于承担责任的人,会因为这份承担而让生命更有分量。第三,要教会学生忠诚。忠诚是人类最宝贵的美德之一,它体现在最珍贵的情感和行为的付出。第四,要教会学生进取。人才不只是一个具有专业知识、埋头苦干的人,而更需要的是积极主动、充满热情、灵活自信的人。第五,要教会学生合作。协作永远是使自己受益也让别人受益。只有懂得协作的人,才能明白协作对自己、别人乃至整个团体的意义。

三、新时期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要高质量完成新时期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就必须走出一条符合高职教育实际的人文素质教育之路。这条路绝不能是简单地对于本科院校的模仿,而要面向高职教育的实际,开拓人文素质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

1.构建全方位的机制,让人文素质教育进课堂、进宿舍、进班级、进网络,让学生能亲切地感受到,一种健康、文明、有效的生活、学习方式正在伴随着他们,让人文素质教育带来的一种人文之风对他们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与功能。

2.构建一套完整的、全方位立体的人文素质教育现代模式,是深化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这个模式应该是多层次、多结构、多渠道的,可以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首先,要重视人文素质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作用,积极改革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人文素质课程真正能从高职学生的实际出发,达到科学性与趣味性相互渗透、价值性与实践性相互渗透、情感性与美感性相互渗透、含蓄性与启迪性相互渗透、创造性与艺术性相互渗透。打破人文素质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界限,让有些专业课程既能训练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又能培养其人文素质。其次,要善于通过实践的方式去锻炼人文素质。一般说来,仅仅通过传统的积淀养成式的人文素质教育手段培养人文能力肯定是行不通的,因为通过系统的人文课程采用潜移默化式的教学方法来培养人文能力其作用是不确定的,同时,学制与课时也不允许这样大量开课,所以,高职院校的人文教育要通过“养成式”教育,即通过人文素质课程学到了一些理论,再通过实践去消化,去贴近社会,去体会人间百态,才能把这些理论知识变成自己真正的人文素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人文素质亦是如此。最后,还要善于通过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来培养人文素质。人文气氛应该成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而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的新发展方向应该体现职业人文特色。如引导学生进行有益的文、史、哲、艺术方面的社团活动;鼓励一些高雅的艺术讲座进校园;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开展一系列的人文宣传与普及活动;还可以根据不同专业,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发展相应的职业素质与能力,激发学生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