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秋天的文章范文
时间:2023-03-25 20:03: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秋天的文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课文分析
《秋天的雨》旨在让学生学会对于秋天的雨的描绘,同时拓展出去,从各个角度去分析一种景物,提升自己作文的水平,每一种角度的切入,怎样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去渲染,提升自己的感悟能力。通过小动物的动作等,来反应秋天的雨的特点。
二、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会读和会写课后的生字和生词,进行准确的读出和组词。学会通过各种角度去描绘一种景物,进行情感的融入。更加熟练的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进行文章的提升。
2、能力目标。从各个角度提升自己的能力,对于一种景物的分析和运用,学会仿写;有层次的去写一种景物的各个角度,去分析每种景物的内在内涵。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丽。感悟景物中的内在美,体会其中的内涵。用自己的眼睛发现一种景物的美,然后进行描绘。
三、教学过程
导入:大家闭上眼睛,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教师播放“秋雨”的声音,带有秋风的声音,“哗啦啦”的雨声将学生带入一种情境当中去,在这种情境当中去体会秋雨的声音。
教师让大家描绘一下秋雨的印象,从“颜色、声音”等各个角度去分析和发现,每个学生提出一句或者两句,进行比较和交流,这样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然后教师让学生思考关于秋雨的诗句,进行比赛,看一看谁说出的关于秋雨的诗句多,谁说的最美,谁说的最好。(设计意图:渲染下雨的氛围,带入一种如诗似画的境界中)
1、初读课文,了解文意,扫清字词障碍。(1)让学生自己,或者同桌,或者小组内进行朗读课文,扫清文章中的字词,不认识的字自己通过商量交流,通过查字典,通过各种方式解决,做到会认会写会分析。“扇、菠、萝、邮、爽、柿、紧、杨”,让学生自行解决。(2)教师通过出示PPT文稿,将生字加上拼音和去掉拼音,进行有效的朗读,让学生开火车读,自由度和协商读,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出现错误,进行及时的纠正和分析。开展多元化的识字方式交流。(3)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进行抢读,我设计了摘苹果的游戏,每个苹果上一个字,读对了的同学,摘得一个苹果,然后奖励给他一个小星星。(4)教师点名读字,开火车读字,然后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分析,教师随机挑出几个字让学生朗读,提升自己的感悟能力。(设计意图:将识字作为教学重点,通过多种方式展开识字,进行巩固)
2、二读课文,熟悉文意,分析课文段落。(1)二读课文,要知道文章里对于秋雨描写的角度,“声音、颜色、气味、形状”等,都是我们可以融入的角度,每个角度又通过可以感知的方式,进行了有效的拓展,达到一种渲染情感的目的。(2)“秋天的与,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有注意,把秋天的门打开了”,体会这一段的优美语句,让学生谈感受,“清凉、温柔”关键词,说明雨水的一丝丝温凉,然后提出“比喻和拟人”的修辞,让学生进行特点分析,“秋天――钥匙,把秋天的门打开了”。两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将整个秋天的风貌展现了出来。(3)对于秋雨描写角度的分析是本课重点。颜色: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银杏树――黄色,像一把小扇子,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枫叶――红色,像邮票,飘啊飘啊;田野――金黄色,像海洋;果树――橙红色,――紫红、淡黄、雪白,在秋雨里频频点头。气味: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苹果、橘子――香甜的气味。声音:秋天的雨,吹起了小喇叭,告诉大家,冬天要来了。小动物们在做什么:小喜鹊衔来树枝造房子;小松鼠找来松果当粮食;小青蛙在抓紧挖洞;松柏穿上厚厚的衣服。对于秋雨的总结:丰收的歌,欢乐的歌。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提供写作素材,大自然中的景物,进行仿照课文段的仿写,也从颜色、气味、声音入手,写一段关于某种景物的内涵和魅力;教师先读一段描写文字范例,学生根据范例和音视频写出自己的感受;完稿后组内合作交流,取长补短,二次修改,老师点评若干;优秀作品展示和学生奖励。(4)学生小组合作勾画出课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并且尝试讲解本体和喻体,讲解拟人句两者的相似点。然后进行两种修辞手法的仿写,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和分析。(设计意图:学会多层次多角度的描绘一种景物,融入修辞进行勾画,试着写一段话,多角度多层次的描绘)。
3、三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对于秋雨的喜爱。教师首先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对于秋雨的描写,你最喜欢哪一点,颜色?声音?气味?小动物?丰收?选择其中1-2项,进行评说,谈一谈为什么喜欢,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来。
每个小组排出一名代表,进行课文的分析和评说,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更能体会到一种秋雨的美,这种秋雨的美丽,我们往往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去表达。
学会用自己的情感去描绘一种事物,教师列出“春天的花朵、夏天的炎热、秋天的月亮、冬天的雪花”等几种方式,然后让学生试试描述其中的景物,从各个角度切入,进行有效的描述。(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对于文章的深刻理解和分析)
4、综合性学习的拓展。(1)要求学生搜集关于秋天的词句,各自摘抄10-20条,然后放在一起展览比较;(2)用自己的画笔画下秋天的景物,表达自己的情感;(3)用自己的笔写下秋天风景的模样,进行文字的表达和交流;(4)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去一次秋游,记录下沿途的风光和秋游的景色和心情。
5、作业的相互展示和交流。将自己所选择的作业,放在一起进行观赏,互相取长补短,找出最优秀的作业,进行奖励和表扬,然后进行二次作业的修改,提升作业展示的水平。(设计意图:提升交流,互相学习,多元化促进文章理解)
6、板书设计的关键词。颜色:秋天的雨,银杏树、枫叶;田野;果树,,在秋雨里频频点头。气味:梨;菠萝;苹果、橘子。声音:秋天的雨,吹起了小喇叭。小动物们。对于秋雨的总结:丰收的歌,欢乐的歌。
篇2
1、一般发52元红包或者是520元红包都是情侣或者女性闺蜜之间的操作,一般发红包就有个原因,比如情人节,发个52或者520来意思一下,也就是应季或者是应节的感觉。
2、而秋天的奶茶其实就是应季,秋天天气变凉了,奶茶代表着可以温暖人心,所以在微信送红包的时候加上文字“秋天的第一杯奶茶”,这样的话就代表要在天冷的时候做第一个温暖你人心的人。
3、所以很多人就开始用这个来要求自己的情侣或者是好闺蜜,发送给自己在意的人,主要是为了调侃居多。
4、其中这也诞生了非常多关于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相关的表情包。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苍白的画纸平铺在书桌上,我手执一支狼毫小笔,欲画一幅关于秋日落叶的绘画。
阳光从窗外流泻进来,于窗棂跳跃成一曲曼妙的舞,任流动的音符点亮略显阴沉的房间。我在看,看阳光一寸寸地涨,涨到洁白的宣纸上。
偶然,一滴墨水从笔上滴下,在光洁的画纸上留下痛苦的印迹,开成一朵承担生命重量的水墨莲花。那时,我分明听见宣纸上浅浅的叹息,温婉柔和如昔。
我没有下笔。
将毛笔随手搁在砚台上,我转身,面向窗户,去细看那一树黄叶。“作画态度须严,必格物而后作画”,祖父的教导猛然跃上心头。是啊,我从未细看过落叶,又怎画好一张关于落叶的画呢?
一树黄叶,在秋风中飞舞,扬扬撒撒,热烈而略带落寞,一如秋风中哀伤的浅唱。
一阵风吹过,几片黄叶奋力腾起,用尽力量,做它最初也是最后的舞蹈,从容,安详,化作细细金凤之中最后一笔诗意,似破茧而出的蝶,做如若梦幻般的飞翔。
真是一幅极美的画。秋风的随意一笔,竟成就了如斯的佳作。风的一场游戏,却胜过多少大家呕心沥血而成的仿自然之作。
叶飞,叶落,这本就是最美丽的。扬起的瞬间,落叶有着向死而生、向生而死的光辉,圣洁庄严;飞舞的时刻,叶若天使般飞过,飞越了永恒,找一条通往未来的路,让人信仰着“纵一刻,也千秋”的感叹;落地的刹那,一切又重新归于平静,然而片刻的飞舞,足以使记忆中的美丽永远鲜活,化为嶙峋的微光,照亮落叶的余生。
何必作画!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秋天是美的,“红藕香残玉簟秋”的秋天也是美的,而我,我曾看过落叶在秋风里做最诗意的舞蹈,那曾给过我一瞬的美丽,这,便足够了,又何苦用我拙劣的笔法去破坏那树黄叶飞舞的美丽呢?艺术,是为了留住美,不是为了破坏那些美丽的形象。
想起林清玄,想起他访问过的三个画家。以艺术为生命意义者太严肃,以艺术为游戏者太轻浮,以艺术为偶然者太讲究巧合缘分之说,但我喜欢第三说。
我看过美,我记住美,又何必追究是否能以美入画呢?
画,是我的爱好;不画,是我的选择,不必冠上“美与艺术”的大帽子。
不必强求作画,画出,的确只是一种机缘,生命中,有更重要的事,那便是:且观窗外秋叶飞。
【亮点精评与素材解析】
本文感悟独特,思想深刻。文章以“值得大写的感悟”为题,传达“且观窗外秋叶飞”的主题,表达不必强求、顺其自然的思想,颇有哲理高度。文章即景写事,缘事抒情,借情说理,谋篇布局上有全局意识,构思上比较精巧,营造的写作境界较高,符合“雅在其表,美在其里,善在其中”的高分标准。文中运用对比描写、细节描写、虚实结合等手段,多用比喻、对偶、反问等句式,长句短句交替使用,语言上既灵动又富有张力。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默读;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249-02
2011修订版《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中明确指出:“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由此可见朗读的功能是通过朗读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朗读的实施过程是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品及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同时要提倡自然,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只有在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根据文本的个性,找准二者的结合点,恰当地运用语音、语气、语调,读出自己对文本的体会、感悟、情感的升华,语文教学才有语文味,语文味才会四处芬芳可闻,才能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一、音随意转,情真意切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体验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通过朗读,把作者的语言文字复原成作者要表达的心声,品味作者及作品语言,揣摩作者的心声。读者的读书声犹如作者与我们的自然交谈声,心灵的碰触声,情感的流动声。我校教研活动中,以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灰雀》一课对学生的朗读朗读指导为例: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师:谁愿意把列宁看到灰雀的句子读一读。生:(读得很平淡)。师:你们读得正确、流利,要是能让我们感受到列宁心里的意思就更好了。列宁此时看到的是怎样的灰雀?生:蹦蹦跳跳的、欢快的。师:他的内心究竟是怎样的呢?生:快乐。生:高兴、欢快。师:欢快到什么程度?生:跳来跳去的灰雀就像乒乓球一样不断地在台上跳动。师:这次,我仿佛看见了灰雀的脚就像乒乓球在弹动一样欢快。生:(把蹦蹦跳跳读得有弹性些)。再读一次。这次把灰雀蹦蹦跳跳的欢快气氛读出来。通过有弹性的语音朗读,把蹦蹦跳跳读得自然而鲜活,读书声中流露出高兴、欢乐的心情。学生的眼前看到的就如同列宁看到的鲜活的灰雀,学生油然而生地与列宁的心理产生共鸣,与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产生共振,从而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有效地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二、气随情生,流露真情
朗读是运气而生的,根据文本个性特点的不同,朗读语气也不同。课文分成抒情性文本和非抒情性文本,非抒情性文本常常以述说、告知的语气朗读即可,抒情性文本常常要以感动、熏染、陶冶的语气朗读。朗读的气流量就得有所调控,根据文本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或者喜怒哀乐悲恐惊等情感自然流露,不能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人在不同的心境中,说话的语气是不一样,情感也就不一样。同样的一句话,在和蔼可亲的时候表达的语气是亲切,流露出一种温馨的情感;在生气的时候表达出来的语气是粗犷,引发出的是愤恨的情感;在发怒时表达的语气是粗野,诞生的是愤慨的情感。所以,通过对文本中关键字、词、句、段的思考、揣摩,探究文本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揣摩、调控适当的语气,自然倾吐,贴近作者的心声,走进文本,真真切切地体味作品表达是思想感情,真情吐露自己受到的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从而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活动中,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三年级《秋天的雨》一文时,文本中有这样的句子:“秋天的雨,把黄色给了银杏树叶,黄黄的银杏树叶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啦扇啦,扇走了夏天的清凉。秋天的雨,把红色给了枫叶,红红的枫叶,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师:你喜欢这样的句子吗?生:喜欢。师:为什么喜欢?生:因为银杏树叶、枫叶给我们带来了美丽。生:因为银杏树叶、枫叶给我们带来了清凉。生:因为银杏树叶扇动就像是在欢迎秋天,让我们看到了欢乐;因为枫叶给我们邮来了秋天的好消息——丰收。师:你希望银杏树叶怎样的扇、枫叶怎样地飘?生:慢慢地。师:银杏树叶啊,你慢慢地扇吧,愿凉爽慢慢地来,又慢慢地离我们而去吧!生:(生情地、气流慢慢地读。)师:秋天的雨,你再慢些,把你的美好慢慢地释放吧!(控制好自己的气流读。)生齐读:(气流亲切中带着挽留、气流缓慢而舒坦地读着。)师:作者是怎样把秋天的雨写得生动、具体而又很亲切的?这么令你们喜欢。生:运用了比喻句。生:还有拟人的修辞方法。师: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写事物就是妙,你们能写几句吗?……师:把你写的和文章中的句子对照读,再次感受秋天的美好。这恋恋不舍的语气适当朗读,坐在面前的学生犹如眼前坐着的是作者,在倾吐对秋天的喜爱、不舍和赞美的真情。作者感动的语言文字,感染了学生的视觉,陶冶了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受到秋天美好的情感熏陶,享受到秋天的美好。
三、调随心动,心声整合
篇5
【专项品鉴】
作者选择了一个非常大众的话题――母爱,却不流于俗套,独辟蹊径。文章选择了关于母亲给“我”做吃食的三个片段,来表现母亲对“我”的疼爱。生病时吃的面片汤,高中回家时吃的豆腐肉盒,怀孕时吃的黏玉米蒸糕,作者用平实的语言把这三件母亲做吃食的情节娓娓道来,从食物氤氲的香味中,表现了母爱的平凡与伟大。
首先,选择亲身经历,情感自然亲切。作者选择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三个片段,母亲在不同的时间给“我”做独特的吃食,满足“我”舌尖上的美食享受。无论是家境窘迫时的面片汤,还是高中上学回家时的豆腐肉盒,还是怀孕挑食时的黏玉米蒸糕,都饱含着母亲浓浓的爱。朴实的语言中,情感自然流露,真切自然。
其次,选择独特视角,内容推陈出新。作者表达的主题是母爱,但并没有局限于陈旧题材中的母爱,而是另寻独特的角度,从舌尖上表现母爱。一个小小的取材视角,把文章的思路豁然打开,主题虽然陈旧,但内容却能推陈出新。作者精心选取了母亲为“我”做吃食的不同时期的三个事例:普通的面片汤,繁琐的豆腐肉盒,难为人的黏玉米蒸糕,层层深入地表现了母爱。
再次,入题角度新颖,首尾遥相呼应。文章开头并没有对母爱的长篇大论,而是简单直接地切入主题――母爱,接着点出舌尖上的母爱让人难以忘怀,并用一句诗意的话语引出后文的情节,简单中蕴含着新颖。文章结尾再次点出舌尖上的母爱让人难以忘怀,首尾遥相呼应,结构浑然一体。
【借鉴指津】
作文写作要做到新颖别致,不落俗套,除了要在选材上下功夫,还要选择合适的写作手法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本文给我们提供了以下借鉴:
一、材料选择要“新”。 别人没有写过或很少写过的材料算“新”;自己最熟悉而恰好又是别人忽视、不太注意的材料算“新”;人们熟知的、自己却有了新认识或新体验的材料算“新”;最近发现的,有时代感,有意义的材料算“新”。但是,选材材料要求新颖,不能脱离真实,不能有编造、猎奇的内容。
二、选择独特视角。作文时,要调动自己平时的生活积淀,即使是大家所熟知的生活细节和场景,只要赋予了独特的视角、个人的感受、深刻的主题,平凡的也就不平凡了,陈旧的也就可以变新颖了。
三、多角度转换思维。生活中的故事以及积累的材料往往包含着多方面的意义,因此可做不同角度的转换运用。在不断的转换中,内容就会变得丰富多样。这种转换就是一种创造,也是一种艺术。这种“创造”和“艺术”,就是对材料做不同角度的开掘,以求新意。
【范文指路】
舌尖上的母爱
文/佟才录
世间的母爱有很多种,舌尖上的母爱最让儿女记忆深刻。那舌尖上的滴滴浓香,氤氲了漫长的岁月,令人回味绵长。
记得小时候,每次我发烧,母亲总会给我煮上一碗面片汤吃。那时家里穷,吃上面片汤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只有爷爷奶奶才有资格每月吃上一次。而家里其他人只能在生病时才有这待遇。母亲和了一个面团,在面板上把面团擀成一个薄片,再用刀划成一个个宽条。母亲用葱花和白菜丝炝锅做汤,汤沸后把宽条面片揪成一段一段的,下到汤锅里煮熟,放上适量的盐,撒上一些香菜末,一碗香喷喷的面片汤就出锅了。母亲把面片汤端给我,让我趁热吃下,一碗面片汤下肚,吃得我满头冒汗,再捂上被子睡上一觉。一觉醒来,浑身大汗淋漓,发烧竟不治而愈。
上高中时,我在县城住校,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学校的伙食不好,上顿炒土豆白菜片,下顿萝卜土豆汤。每次回家,母亲就给我做好吃的。母亲的厨艺很好,总能用最便宜的食材做出最好的美味。那时,母亲给我做的最多的菜就是豆腐肉盒。母亲上街买回半斤五花肉,又买回几块水豆腐。母亲先把五花肉剁成肉泥备用,然后把每块水豆腐切成四小块,再把每一小块中间部分掏空,变成一个没有盖子的豆腐盒,再用肉泥去填满豆腐盒,最后把豆腐肉盒放锅里红烧。
我怀孕那年,回娘家小住,特别想吃煮黏玉米。母亲为难地说,节气还未到,玉米粒刚灌浆,嫩得很,不能吃。我却非要吃不可。母亲只好去田里掰回一些黏玉米架锅给我烀。母亲把烀熟的黏玉米拿给我吃,一啃一股水,没有一点滋味。我气呼呼地把黏玉米扔得老远。母亲小心翼翼地说:“要不让你爸进城给你买吧?”我把脸拉得老长说:“不吃了。”孰知,翌日我午睡醒来,一股清香的煮玉米味扑鼻而来。母亲捧着一个浅黄色的蒸糕给我:“闺女,刚出锅的,快吃!”原来,母亲把嫩黏玉米粒打成浆汁,然后铺在黏玉米的叶子上,放在蒸屉里蒸熟,把黏玉米浆汁多余的水分蒸发出去,加之黏玉米叶子清新的味道,一块软软的黏玉米蒸糕就成型了。我咬了一小口,一丝清香甜润在舌尖上滚过并迅速弥漫开来,糯糯的、柔柔的,太好吃了。我一把搂住母亲的脖子,说:“妈,你真聪明!”
舌尖上浓浓的母爱,已随着时间渐行渐远,但每当想起,总有一缕温馨和美好涌上心头,让我咀嚼一生。
(选自《人生十六七》2014年第11期 )
【我仿我秀】
雁走秋临
山东省高密市豪迈中学 王 瀚
天上阵阵雁声划过,秋天也如期而至。伴随着闷热的离去,凉爽缓缓归来,秋天多了一分神奇的色彩。
路上,人们的衣裳已悄然加厚。纷纷黄叶舞落其间,如同一位位舞者伴着优美的音乐翩翩起舞,当它们的舞蹈结束,大地也穿上了厚厚的秋衣。路旁,一簇簇野菊开得正盛,在万物凋零之时,它们却迎来了自己的美好时光――瞧,它们正在摇动着小小的身子,向天空的云打招呼,向过路的人送笑容。遥望田野之间,到处一片空旷,新翻的土地着黑黝黝的胸膛,在土层的下面,埋藏着正在为冲破土地的束缚而积蓄力量的麦种,想到再过短短几天,土地上就会呈现出一片绿油油的麦苗,我们心中多了一些期盼。
小河间,那源源不断的水流冲走了夏日的汗水和污垢。漫步溪旁,听着“哗哗”的水流声,欣赏着秋风秋色。清澈的河水伴着秋风,那洋溢在脸上的清凉,令人陶醉痴迷。鱼儿在水中嬉戏,也许是秋天的到来让它们兴奋激动,也有可能在举行夏天的告别会,它们一会儿到这看看,一会儿到那看看,玩得不亦乐乎。
森林中,阵阵鸟鸣掠过,小动物们正为冬天的生活辛苦地储存着粮食,小松鼠找着树下的坚果,蚂蚁们正勤劳地搬运食物,连树叶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家,它们伴着秋风,飞来飞去。有的飞到了河里,有的跑到了田野间为麦种取暖,有的和风姑娘一起旅游,乖乖地陪伴在风姑娘身边。走在小路上,脚下的树叶被我踩得“嘎吱嘎吱”响,倚靠在树下,享受着秋天的静谧与清爽。秋天其实就是美好文章的过渡句,它承接着春夏的果实丰收,又为冬天的到来做好了美丽的铺垫。
树林、小河和田野是诠释美丽秋天的最好地方。这里有着秋天的一切景色和活力。这里使人放松、快乐、悠闲,在春夏积累的辛劳,会在这里释放得一干二净。秋天是美丽的,是快乐的。它为人们带来了秋的收获!
人们爱着这如期而至的秋天,因为它是人们心中的一缕期盼,一丝希望……
【针对点评】
“雁声划过,秋天也如期而至”一句简单的开头,拉开了秋天的序幕,作者用诗意般不疾不徐的语言描写了秋天到来的景致特点,全文满含着对秋天的热爱。
首先,选择景致新颖。作者选择材料并没有从常见的秋天的丰收、秋天的天空入手,而是独辟蹊径,选择了秋天的田野、小河、小动物等,从细微之处表现秋天的特点,如野菊的摇曳、麦种的努力、鱼儿的欢悦、动物们的准备和落叶的归宿等。细小新颖的选材,让文章多了一份悠闲的秋天味道。
篇6
[关键词]多管齐下;课堂;提高;习作;水平
纵观2011版的新课标关于写作的内容,在不同的学段要求也不一样,有明确的梯度,因而我们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标、目中有人”。用新课标的标准来指导学生的习作,多一份理性、多一份科学的依据,更多一份儿童的视角。
一、开放的课堂,收获灵动的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生活犹如源泉,文童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习作教学中,我们应该向生活开放,教师可以引导孩子走出狭小教室的墙,走进社会和大自然的课堂,这样更有利于习作素材的收集和调动灵动的思路。这次,我将习作指导课由教室内改成在校园内进行,突破了墙的束缚,学生兴致极高,就像欢快的小鸟脱离了鸟笼,在鸟妈妈的带领下在校园内快乐地飞翔,看着欢乐的孩子们,秋的诗情,秋的画意,还有那秋高气爽,我的心情也在放飞。在满眼尽是秋的氛围中,去寻找秋天的树叶何尝不是一件惬意的事呢?生活就是这么简单,“秋天的树叶”习作训练主题也就跟着变得那么轻松而充满快乐。投身于校园内,他们对树叶时而看看、时而摸摸、时而闻闻,在不经意间就收获了素材,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开放地指导,收获习作的方法
学生积累的写作素材再多,笔练得再勤,倘若没有教师的正确指导,就会像失去导航仪的航船偏离航道,因而教师写作方法的“指导”是作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而开放指导方式能够让孩子们轻松陕乐地收获习作的方法,写起作文来就会游刃有余。
1.观察角度指导,逐步内化方法
“横看成林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并非老天的造物弄人,而是因为观察角度的变化造成移步换景的妙趣。在这妙趣中指导学生观察事物,让学生在不自觉中把习作的方法逐步得到内化。
教学片断回顾:
师:我们可以从哪几方面来观察秋叶呢?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
生1:可以知叶名、看叶色、辨叶形、摸叶片、闻叶味。
生2:可以多角度、多方法地看秋叶,先从远处看一棵树的叶子给人整体的感觉,再走近仔细看一片叶子的色、形。
师:这是以先整体再部分、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很有条理。
生3:可以蹲下身子观察微风吹拂中秋叶的动态美。
生4:看被风吹得动起来的秋叶可以加进自己的联想。
师: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想象秋叶的静态美、动态美,动静结合使秋叶就更有神韵了。
教学思考:置身特定的场景中也会有特定的感受。在这一片断中,由于孩子们就地置身于灵动的自然,使写作的对象与学生们产生零距离的效应,自然引发他们对事物了解的渴望和激情,从而激发了他们产生各种不同的观察方法,加之我的及时引导,使孩子轻松掌握了观察的方法。
2.文题点睛指导,尽涵习作风采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如何让习作题目成为点亮别人眼球的圣火,是值得我们探讨的。我鼓励学生自主讨论、自主拟题,有的以强调地点为题“校园的秋叶”,有的以表达情感为题“我爱秋叶”、“秋叶赞”,有的以突出特点为题“多姿多彩的秋叶”,有的以渗透修辞为题“报秋的‘使者’”、“秋天的‘小精灵…,有的以引用成语、诗句为题“一叶知秋”、“霜叶红于二月花………学生置身于“校园的秋叶”中,其创造和个性在拟题中得以充分地体现。
3.\篇布局指导,结构别具一格
文章的谋篇布局好比是把一团面如何去做成自己满意的美食。我们可以把它做成花式繁多可口的面包,可以做成粗细不一爽口的面条,可以做成松软顺口的馒头,可以做成香甜酥脆好口的饼干……对文章的谋篇布局则鼓励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用“总分总”的构段方式;可以用“列小标题的并列式”的构段方式;也可以采取“倒叙式”的构段方式;还可以采用“以中心句构思整篇习作”,如“秋天的树叶是多彩的”等等。开头可以用“先声夺人”的方式,如“嗨!快来看,这里的秋叶真是太美了!”;可以用“提问引入”或“自问自答”的方式,如“为什么这里的景色这么炫?因为这里有一片秋天的树叶在展示他们的风采”等等。表达的顺序则可以采用移步换景的顺序写,也可以采用由远及近,静动结合的顺序写等等。学生在多样的、自由灵动的谋篇布局中展示着自我的独特构思,使得文章的结构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
三、开放地写作,收获倾吐的快乐
篇7
2.别担心,冬天当然不会只是寒冷和孤独,还有火锅里滚烫着的丸子,冒着热气的关东煮,厚厚的毛绒睡衣,暖暖的被窝,关于冬天的记忆都热气腾腾。
3.冬日暖阳,好日常在。人间烟火,谁能不爱。
4.冬天的一切会朝着最好的方向发展
5.我想要抢你的帽子,抢你的围巾,抢你的手套,抢你的大衣。没有也没关系,我想要的是一个你。
6.如果你够及时,能赶上这个冬天,与我一起看电影,吃火锅,喝奶茶,那么这个冬天一定很美好。
7.冬天可能就是用来冻结夏天和秋天的那些烦恼吧。
8.冬天比你先来了,可是如果你会来,那冬天不值一提。
9.所有的好东西都一样,夏天的冰淇淋,冬天的大衣,夜晚的星星,和这世界上的你。
10我喜欢秋天的银杏,冬天的板栗和四季的你。
11.如果你能够及时,能赶上这个冬天,与我一起吃火锅,喝奶茶,看电影,放烟花,滑雪,秀恩爱。
12.如果知道冬天能和你相逢,这个秋天,都让我分外心动。
13春光不必趁早,冬霜不会迟到。
14.冬天有点冷,要和喜欢的人睡一个被窝。
15我把冬天握在手里啦,要不要送一片给你。
16.冬天的雪是天上揉碎的云。
17.早就和雪花约好在冬天去旅行了。
18那些在雪地里被人写名字的也是真爱。
19.不用温暖,这个冬天我手机足够烫。
20.我没有在等冬天,我在等有你的冬天,换句话说我在等你。
21.冬天到了,可爱的人要冬眠咯。
22.没什么事的话,今年一起等初雪吧。
23.螃蟹在剥我的壳,笔记本在写我,漫天的我落在枫叶上雪花上,而你在想我。
24.雪花飘落,世界都变得柔软了。
25.春赏百花冬观雪,醒亦念卿,梦亦念卿
26.我对冬天最美好的憧憬,是和你走到白头。
27.我托人间寄讯,邀雪称庆,为你捎来清佳冬令。
28.冬天可能就是用来冻结夏天和秋天那些烦恼吧。
29.想和你过哈尔滨的冬天,不是哈尔滨也行,不是冬天也行,但不是你不行。
篇8
吃西瓜
江苏各地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称为啃秋。立秋是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人们觉得立秋后,早晚天气变凉,吃凉的东西会对肠胃产生影响,因此立秋后就不再吃西瓜。
食秋桃
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吃清凉糕
在浙江,立秋吃清凉糕是必不可少的传统习俗。清凉糕就是用番薯淀粉熬成羹状,倒在碗里。待第二天早上,结成一整块。远看似一块圆润剔透的白玉,然后切成小块,撒上白糖、醋、薄荷,清凉爽口、酸甜开胃。
吃“福圆”
立秋是台湾龙眼的盛产期。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而且龙眼又称为“福圆”,所以有俗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
食小赤豆
从唐宋时起,立秋必须用井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吃“渣”
山东莱西地区流行立秋吃“渣”,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秋天是胃肠道疾病的高发期,很多地区的民俗带有治病和祈求一年健康的寓意。四川、山东是这一类民俗的典型代表。
悬秤称人
清朝嘉兴的民间流行在这天以悬秤称小孩的体重,再将体重与立夏时的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叫“苦夏”。那时的人们认为,既然瘦了就需要“补”,也就是立秋时俗称的“贴秋膘”。
贴秋膘
民间有句俗语:立秋到,贴秋膘,冬去春来身体好。说的是天凉以后,人们应该多吃些肉食,补充一下因伏天食欲差、加上流汗而带来的亏虚,提高免疫力。不过,许多网友表示,现在的生活不比从前,平日里已经吃得很好、夏天也注意保养,因此不需要在立秋那天特别食补。
立鳅
无锡人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就是立秋这天会见立鳅。如果秋季有大风大雨,立秋这天稻田里的泥鳅就会在水里立直。所以每到立秋,有经验的老无锡人都会抓一条泥鳅放在水里,预测这个秋天会不会有大风大雨。
吃饺子
在东北有句俗语:坐着不如躺着,好吃不如饺子。沈阳立秋要“抢秋膘”,包饺子或者包子,有个习俗,我抢你碗里的一个饺子,表示秋天就能体格健壮,补上夏天流掉的油水。
称水
以前宿迁老百姓要在立秋前后用容器装满水,容器的大小要一样,然后称重。如果装的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涝。
吃鸡蛋
立秋这天在我国其他地区还有吃鸡蛋、桃子等习俗。鸡蛋,性平,补气虚,有安神养心的功能。鸡蛋不伤脾胃,婴幼儿、孕妇、产妇、病人等都适合,但不宜多吃,每天1~2个比较合适。
祈福
由于古时候,常州经常发生蝗虫灾害,在立秋当天农民也会往稻田里插上三角旗,驱赶蝗虫。在盐城的民间也流传着“争秋夺福”的说法,这至少有两三千年的历史。
相关文章:
1.2019盘点全国各地"立秋"的民俗活动
2.立秋习俗之立秋节 立秋各地有什么习俗
3.2019关于立秋的习俗 各地立秋习俗有哪些?
篇9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有所创造、独立解决问题,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独立解决问题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那么,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改的重点,值得语文教师不断思考与探索。笔者立足新课标,与新课改同行,把引领学生入门、带领学生上路作为教学座右铭,本文以教学《秋天的回忆》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和同仁讨论交流。
一、把好预习关
新课程要求把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方式很多,培养途径也很多,笔者认为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关键,也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方式之一。把好预习关是引导学生高效学习的有效途径,也是将学生“引上路”的主要通道。
1.明确学习目标
预习是自主学习的第一步,教师编写的预习提纲也至关重要。教师首先应让学生明确预习应达到的目标,学生只有明确目标、确立方向,学习时才会有针对性和指向性。例如在学习《秋天的回忆》一课前,教师布置预习任务:第一,预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第二,查询并了解作者的生平,把握文章的创作背景;第三,整体把握文章脉络,体会不同语言表达的思想感情;第四,结合本单元主题,以本课为例,谈谈作者如何从生活中学习写作。这些任务将学生带入文章中,使他们能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写景抒情的方法。生活是文章的“源头活水”,有了对生活的感悟才会有文道俱佳的作品。
2.预习应“授之以渔”
想要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授之以渔”也非常重要,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帮助他们高效预习。
预习环节中的“授之以渔”体现在预习任务的设计和完成任务过程中,如预习目标中有对课文的分析,教师须给出具体的预习方法和预习目标,让学生在方法和目标的引领下学会预习,例如提出“找出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的句子”“课文的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在‘秋风里正开得烂漫’?”“结尾处妈妈的‘好好儿活’有什么深意?”等问题,这些问题可使预习具体化、明朗化,使学生明确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要求和标准,这样一来,可实现预习的有效性。
二、多措并举,打造高效课堂教学
高效课堂是新课改追求的终极目标,打造高效课堂重点在于走出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会学、乐学、善学,实现从“要我学”到“我会学”再到“我乐学”的转变。要实现这一飞跃,在教学中应多措并举,突显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氛围是首要前提。
1.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预习学案
徐州市于2013年底提出“学讲模式”,推进“学讲计划”,重心在于“学生学进去、讲出来”,其方法要求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相结合,采用小组交流或班级交流的方式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从而实现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目的,养成主动学习、乐于探讨的学习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预习交流可在课初5~8分钟进行,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冲淡教学主题,时间也不宜过短,时间太短不能实现有效交流,达不到交流目的。
2.情境法导读
导读的方法很多,诗词导入法、情境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游戏导入法、音乐烘托法等都是语文教师津津乐道的导读宝典,教师在教学中不妨多用,为有效课堂教学增趣加味。
关于《秋天的回忆》一课的导读,笔者认为情境法是不错的选择。教师可先用多媒体展示作者的生平:1972年,作者因病致残,从此与轮椅结下了不解之缘,18岁农村插队,接受农村再教育,腿残的最初几年找不到工作,生活无以维持,似乎迷失了方向,一切都失去意义。通过介绍将学生带入作者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坎坷,引起心灵的震撼,使学生感受到作者自强不息的一生和与命运抗衡的精神,同时也让学生体会“生活是文章的不竭源泉”,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走进生活,在生活的舞台上尽情书写人生的华丽篇章。
3.引领学生初读感知
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对阅读文章知之甚少,提到读课文,学生就会从头至尾读一遍课文,背诵要求背诵的段落,再者就是想到划分段落、归纳段落大意、总结文章中心,仅限于文章表面,对文章的深层阅读把握不够,不知如何欣赏佳作。因此,教师引领学生初读感知就显得非常重要。
引领学生初读感知的方法很多,最实用的是作品的介绍、情境的运用及使用“问题法”。对于《秋天的回忆》这一课,笔者认为以“问题法”引领学生读课文、感知课文、把握课文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这篇课文中有一个重要情节――‘看花’,文章中几次提到看花?”文章由“看花”起笔,写到“看花”的矛盾及结果,以“赏花”而结束,“看花”贯穿全文,可谓全文的“明线”,教师可引领学生跟随作者的“看花”经历走进风华秋实的秋天,走进烂漫的秋天原野,走进作者一家彼此包容、相互理解、互相尊重的浓浓亲情里,感受家人的温暖,感受母爱的伟大,理解作者的无奈,从而实现情感教育的目标。
4.引领学生研读文章
英语文章的阅读方法有三种,即快速浏览、细读(品读)和推断读。笔者认为这三种阅读方法同样适用于语文阅读。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从历年的中高考试卷中可以看出中高考越来越倾向于阅读和写作,提高阅读能力有助于提高写作能力,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将快速阅读、精读和推断读作为教学重点,贯彻阅读教学的始终。
在本课学习中,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更有实际意义,可向学生提出问题:问题一,双腿瘫痪后的“我”脾气怎样?问题二,“我”的生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问题三,是谁使“我”的人生观发生改变?这些问题紧紧围绕课文的主题,教师应给予学生针对性指导,使学生的阅读有针对性,提高有效阅读能力。另外,分析母亲的形象也是本文的一个重点,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然后展开进一步分析。
这篇文章需要用心去读,用心去感悟,教师应引领学生细细品读。教师可指出文章中的某一句或某一段引导学生分析,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妈妈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一句,“扑” “抓”“忍不住”动词的使用形象地刻画了母亲对“我”的迁就,也描绘出母亲怕失去儿子的恐惧。教师应与学生一起研读、一起分析、一起欣赏,达到师生互动,从而构建多元互动的高效课堂。
篇10
选文一
剪得秋光入卷来
文/王清铭
①我一直以为在稿纸上画下一个“秋”字,就有萧索的秋风吹过,落叶纷纷布满我的视野: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长安是贾岛生活过的诗情婉转的都城,秋风只在千年前将轻愁悄然拂上他的心头。古人很形象地把秋天嫁接到心头,然后创出另一个字:愁。
②也不是现代都市的楼太高,遮住秋风往来的路径。城市人越来越多,树相对越来越少,那些作为城市风景的行道树多是常年不凋的树种。踯躅在繁华都市,想拾取一片落叶跟想在都市的喧嚣中找一点诗意一样难。“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大雁大概只栖息在唐诗宋词的枝桠上,西楼有霓虹灯、白炽灯和各种彩灯,却挤不进一片昏黄的月光。“晴空一鹤排云上”,可鹤都住在观赏的动物园,要引的诗情碰到冰凉的铁栅栏便铩羽了。
③在城市很难找到秋天的痕迹。温室效应使季节的界限模糊,我生活的这座南方小城,套一件夹克就可以穿越整个冬天,何况气候变化不大的秋天。现代都市人不知什么原因,都很忙,没有几个人去注意秋天枝头飘落的那几片落叶,更不会将它们夹进心情笔记中,即使远上寒山,也只在红于二月花的霜叶前留此存照。“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这样的诗情大概也随洞庭湖的水位水落石出了。
④现代人讲究实用,美化环境用塑料花、水泥树,谁也不想为清扫落叶去浪费金钱般的时间,难怪落叶的金黄色难以染上他们的心灵。标志秋天到来的是公园里的枫树。“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这样妙趣横生的想象,现代人构思不出,即使灵光一现,务实的他们考虑更多的是枫树偷饮的究竟是茅台酒,还是XO。“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感情日益淡薄的都市人可以洒脱地挥手告别,谁会为思乡情、离别情掬一把廉价的眼泪呢?
⑤秋很难登上都市人拥挤的心头,那份因悲秋、伤秋而引起的愁也很难在攒动的都市落脚,但为什么世故的都市人却经常愁云密布?花自飘零水自流,都在都市人的目光之外;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是股票指数、房价涨幅。
⑥秋需要用心体验,冷漠的都市人很难有一叶知秋的感触。郁达夫写故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现在又有几个人去倾听这心灵深处的律动呢?也不是都市人心灵不敏感,他们关心更多的是身外之物,至于心头的细微感受总被忽略,更遑论生命的内在关照。
⑦以前读古典诗歌,记得有一个术语叫“萧索美”,具体含义不甚明了。秋天草木凋零,西风渐紧,北雁南飞,让人联想起时光流逝,心灵无端生出些许感伤。这感伤犹如凋零的花、枯落的黄叶、远去的雁给人类带来诗情和美感。“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或许,我们需要一双聆听天籁的耳朵。
⑧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对我们来说,也许太空泛了。我们先要做的事是去注意身边的一片落叶,且不要去拒绝落叶给我们心灵带来的清、静和悲凉。金钱能买到很多东西,但买不到生命深处的诗情。如果典当了固有的诗意体验,生命还剩下多少本真?
⑨“诗情也似剪刀快,剪得秋光入卷来”,让陆游的《秋思》给生活在都市中的你剪来几朵渐开的黄菊、几声零落的雁鸣。剪一点诗情,给枯竭的心灵。
1.作者为什么在第⑤段中说“秋很难登上都市人拥挤的心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以陆游的《秋思》诗句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结合你的生命体验,说说对“金钱能买到很多东西,但买不到生命深处的诗情”一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二
春天里种植自己
文/王清铭
3岁的时候,他在小煤窑打工的父
亲因塌方被埋在土中,撒手而去。父亲被埋葬的那天,母亲哭得声嘶力竭,他黑着脸,就是不哭。大人就对他说:“你爸过世了,再也回不来了。”
他不说话,只是把头摇得像风中的小草。
他不相信那个老是用宽大的手掌抚摩他,用粗硬的胡须扎他小脸蛋的父亲,会永远消逝,像一颗不发芽的种子。他跟母亲在房前的空地种过南瓜,一粒种子点下去,浇一些水,隔一段时间,就会长出嫩叶,然后藤蔓爬满架子,最后结出很多很大的瓜。
他问母亲:“把爸爸种植①进土里,什么时候会长出来呢?”
母亲看着他明亮的眼睛,不忍心伤害一个孩子的心,就连声说:“快了,快了,明年春天的时候。”
于是,他经常坐在屋门前,眼望着后山,希望看到婆娑的树影里他的父亲正大步地走回家中。第二年清明节时,他跟母亲去上坟,坟上的树跟他一样高了,但他的父亲还是没有从地里长出来。
他问母亲:“爸爸怎么还不长出来?是不是我们没有浇水呢?”
母亲的眼泪顿时流了下来,他有点明白过来了,也哭了,眼泪把整个衣襟都弄湿了。
13岁的时候,祸不单行,他相依为命的母亲又被一场车祸吞噬了生命,他成了孤儿。埋葬母亲的那天,天下起瓢泼大雨,但他不哭,也不再相信娘种植进土里后,会再长出来。
13岁的孩子没有谋生能力,邻居东凑一把米,西给一捆柴,衣服破了,有人争着拿回家缝补。他和村里的孩子打架了,那些孩子回去肯定挨父母的打。谁家里煮了好东西,一定要派孩子来叫他,以至于有些孩子怀疑他是父母送给别人的兄弟。父亲就对孩子黑着脸,说:“就是,就是,你以后要把他当兄弟。”
13岁的时候他在村里有了许多的兄弟姐妹,虽然村里的生活很贫困,但他的生活很幸福。
23岁时大学毕业,他要求分配回村里的小学任教,他的理由很简单,他要报答村人的恩情,他的学费是村里人用米和鸡蛋换来的。他的工资除了留一点生活费,全部补贴给那些交不起学费的孩子。为了报恩,他娶了村里一位大字不识一个的女子,只因为这女子的母亲把家里最后一只母鸡卖了,为他凑足了学费。
恩情似山顶的天空压在他的心头,但他瘦弱的身体不是嶙峋的山峦。有时候,他偷偷跑到父母的坟前,让泪水漫过他孤独无助的心灵。他想到3岁时的梦想:假如父母种进土里,能够再长出来该多好啊。至少他现在不会觉得欠了村里人很多的情,这份情是一辈子都还不完的。
33岁的时候他决定离开家乡,想法很简单,离开这些给予他养育之恩的村人,他不想再背负这沉重的负担了。决定离开的时候,妻子骂他忘恩负义,他摇了摇头,给了这个他从来就没有爱过的女子一巴掌,然后狠狠地打了自己一巴掌。一抹嘴角的血,他走了,再也没有回来。
43岁的时候他在城里当了老板,每年都拿出很多的收入交给农村教育基金会,并指定要捐给他工作过的那个乡村小学,他不留名,也拒绝记者采访。
我成为他的朋友是后来的事情了。有一次酒酣时,他说起了这段经历。我沉默了许久。然后紧紧握着他的手,说:“你现在是把自己的心种植②进了生活过的那个乡村了。报恩有多种方式,最好的方式是让自己长成大树,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人得到阴凉。”
1.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文中主人公的人生轨迹。
① 时期② 时期③回乡报恩时期④ 时期⑤进城发展时期
2.结合文意,理解文中加点词“种植”的不同含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结构和内容方面分析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