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全文阅读范文

时间:2023-04-03 02:06: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弟子规全文阅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弟子规全文阅读

篇1

只强调无条件服从,就会产生十分有害的后果,人的本性会因此而受到严重的压抑,只会变成温顺听话的奴仆。下面是我反对幼儿读《弟子规》的主要理由:

第一,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弟子规》的语言形式属文言文,儿童很难接受。

儿童心理学认为,幼儿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到幼儿园大班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刚刚萌芽。幼儿对抽象语言的理解能力还很有限,《弟子规》的行文方式晦涩难解、枯燥抽象,其内容和要求符合封建社会的现实状况,与现代儿童的生活相距甚远,也不符合现代文明规范,难以引起儿童的兴趣。

《弟子规》全文1080字,用得最多的一个字是“勿”,有40处之多。这种教训、诫条式的口吻,与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乐学原则相悖。《弟子规》也许能教出老实听话的孩子,但却很难培养出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它打着儒家旗号,但是讲的东西并不是真的儒家思想,贩卖的是自己的私货而已。

第二,从中国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来讲,《弟子规》中多处内容体现了封建奴化思想,不利于幼儿独立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弟子规》的内容很容易禁锢儿童的思想、限制儿童的行动,很容易扼杀儿童活泼、自由、烂漫的天性,它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培养奴才和顺民的教科书,不适合现代社会。当今的中国更需要民主意识、独立精神、自由精神和科学精神。

如《弟子规》中的“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意思是: 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地聆听;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地接受。问题是,父母也有误解孩子或言行失当的时候,难道孩子受到错怪,也要顺从地接受吗?难道孩子就不可以为自己辩护吗?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句话,前半句没什么问题,但是后半句“号泣随,挞无怨”就有问题。当孩子向父母提建议时,父母不听,生气了还可以随便打孩子。孩子挨打时,也不可以有怨言,不可以反抗,孩子应该逆来顺受,这对孩子来说,是多么的不公平!不懂变通,也是陷亲于不义。现代教育反对体罚孩子,要知道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打孩子是犯法的行为。

可见,《弟子规》中要培养的儿童完全没有话语权,一切以成人的意志为转移,提倡要孩子绝对地服从父母的权威。这与当下所倡导的民主式家庭以及父母和孩子是平等的对话关系的现代教育主张相去甚远!

第三,从教育方法来讲,死记硬背的方式不适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方式。

儿童的思维水平和语言能力还有限,抽象的语言并不是他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手段。儿童是通过游戏、活动,通过动作、感知觉、形象来认识世界的。

幼小儿童的生活和教育内容应是自由的游戏、充分的幻想和想象、自由的歌唱、快乐的涂鸦,是品味儿童的天然的精神食粮:童话、童诗、童谣,而不是读什么大部头的成人认为重要的“经史子集”!儿童有那么多适合他们天然的精神食粮,为什么非要盯着伪经典《弟子规》不放呢?

第四,从《弟子规》核心价值观来看,它所宣扬的是成人本位、长者本位的价值观,与现代教育倡导的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背道而驰。

《弟子规》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长者,凡事都以长者利益、需求为先,幼者的需要、愿望和利益永远低于长者。不允许幼者辩解、质疑、拒绝,只有绝对服从和顺从。

如“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意思是不论在用餐、就座或行走时,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强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遵循长幼秩序,难道幼小的孩子饥饿时,也只能强忍?这样的要求对于小孩子来说,是否过于苛刻?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这个也片面,父母喜欢的,孩子就去做,父母厌恶的,孩子就不要做!一切要以父母的爱憎为标准,难道孩子就不能有自己的喜好和意愿了吗?

有人问:学了《弟子规》,孩子可以变得尊敬长辈,变得和善、孝顺,这不好吗?

孩子、父母与教师都是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需要相互尊重。儿童也有自己的愿望、要求、兴趣和需要,《弟子规》是以成人为中心和本位的价值观,成人的要求如同圣旨一样,儿童必须无条件服从,没有协商的余地,这必然会导致儿童对成人盲目服从、不会思考质疑,墨守成规,不会创造规则,这会大大抑制儿童个性和活力的发展,会把儿童培养成浑身带有奴性的小大人!

第五,用《弟子规》来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启蒙,培养不出道德的国民,也读不出道德的中国。

不可否认,《弟子规》中有少量基本没有争议、仍具有一定适用性的观点,但这些道理或原则在其他书籍中也并不少见。所以从整体上说,《弟子规》阅读价值令人怀疑。

更糟糕的是,很多人并没有认真读过《弟子规》,就想当然地认为它是经典著作,把它奉为圣贤之书,认为其中句句精华、字字珠玑,不加选择地让儿童囫囵吞枣地背诵,把大量毒药和极少的营养物质一并吞食下去,结果可想而知。

再如“说话多,不如少;惟其事,勿佞巧”。这是叫孩子不要多说话,话说多了会招惹是非。谨小慎微的结果是丧失活力,在诸多方面一事无成。这已经和正统儒家思想南辕北辙了,别说成圣成贤,连做人都成问题了。这样的主张只能培养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私自利之人,如何培养出有社会责任感和博爱精神的公民呢?儿童读《弟子规》读不出道德的国民,也读不出道德的中国。

第六,让幼儿读《弟子规》之类的所谓经典,属于典型的“超前教育”。

成人把《弟子规》等枯燥、艰涩、沉闷、不知所云的文字强塞给幼儿,是成人把成人世界认为重要的东西强加给幼儿,只会伤害儿童的阅读和学习兴趣、削弱儿童对事物的天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抑制他们的活力和创造力,这才是最可怕的后果!

《弟子规》中有太多摧残童心、压抑个性的“规矩”。丰子恺在《关于儿童教育》中写道:“一般的父母、先生,总之,是以教孩子做大人为唯一的教育方针的,这便是大错。我尝见有一个先生对七八岁的小孩子讲礼貌、起立、鞠躬、脱帽、缓步、低声、恭敬、谦虚……这些都是从小摧残他的童心。”

丰子恺认为,礼貌等等远非恶事,然而“在人的广泛伟大的生命上看来,是最末梢的小事而已”,“孩提的时候教他,专心于这种末梢的小事,便是从小压倒他,叫他望下,叫他走小路,这是何等的教育?”我们要爱惜童心、尊重童心、珍爱童年的生活,反对让孩子无条件服从成人,反对过早把成人看重的道德规矩过多教给孩子。

篇2

“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2011年1月,山东省教育厅向全省中小学下发的一纸禁令引发争议,一时众说纷纭。有关专家表示,当前轰轰烈烈的中小学生“读经热”有盲目跟风和利益驱动的弊端,应该加以规范和引导。同时,传统文化教育不能断章取义,营造“世外桃源”,而是要积极引导孩子形成独立判断是非的能力。另据了解,湖北一些学校将《弟子规》中“书中自有颜如玉”等内容作出相应删节处理。一时间,人们对此热烈讨论。

那么,传统开蒙读本的阅读是否应该“与时俱进”呢?而对它们进行删节是否真的科学合理呢? 透过《三字经》删节之争,我们需要思考:面对传统文化,我们是该严苛些,还是该宽容些?本期的“新闻回音壁”将对此话题进行一些相关探讨。

《三字经》、《弟子规》腐蚀学生心灵?

山东省教育厅下发《关于规范中小学传统文化课程实施和专题教育活动内容的通知》,其中提到,一些中小学开展中小学生经典诵读活动时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对诵读活动的内容研究不深,分析不透,甄别不够,致使一些带有糟粕性的内容流入学校,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造成了很坏的负面影响,引起社会和家长的强烈关注。为此,要求中小学要认真甄别和筛选优秀传统文化,原则上应以地方课程《传统文化》规定的学习篇章作为诵读的主要内容,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内容。

“我们的初衷针对学校的教学行为,目的是强化中小学的课程意识,不能随意给学生推荐传统读物。”山东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关延平解释说,传统文化作品中有精华,也有糟粕,不能随便拿来就用,比如《弟子规》《三字经》中就有宣扬宿命论、顺民思想等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悖的,必须加以扬弃,不能不加选择地灌输给中小学生。但一些学校和老师出于个人爱好,就引导学生背诵一些传统读物,这对学生成长不利。关延平也表示,教育部门的禁令只针对学校,家长让孩子诵读的行为属于自愿行为。

记者采访了解到,许多家长和学校在对低龄孩子进行传统文化经典教育时,都将《三字经》《弟子规》作为首选。山东省利津县北宋中学语文教师崔金英说,现在幼儿园和低年级小学生几乎人手一本《三字经》《弟子规》,自己8岁的女儿也曾大篇幅背诵,现在回过头看的确有些盲目。“里面有强调言听计从、一味顺从等陈旧的东西,这与现代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冲突的,不应该让孩子全盘接受,家长和老师应该有所选择和指导。”济南明湖小学教师谭晓庆说,诵读国学不应该盲目地进行,而要挑选经典的部分,让孩子边理解,边背诵,这样才能起到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

保持纯净,还是断章取义?

不过,山东省教育部门的做法也招致了一些非议。山东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长涂可国说,《三字经》《弟子规》《神童诗》都是明清以来重要的启蒙读物,在道德劝诫、历史文化知识普及、传统语文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中小学生一开始不明白其内涵,久而久之就能起到文化熏陶和思想润泽的作用。

“必须承认,这些文章中的确有强调繁文缛节、牺牲个性、男尊女卑等消极落后的内容,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符合的意识形态,我们必须批判地继承。”涂可国说,“但是,我还是主张全文背诵,这些作品是顺畅、完整的整体,不应该断章取义。为了让学生正确地理解,需要老师进行讲解和指导。把不好的东西告诉学生,这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判断鉴别能力。”

“既然要筛选,就要明确哪些内容是糟粕?到底该删除哪些内容?但没人能回答这个问题。”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曾振宇说,阅读传统经典其实需要站在时代的立场进行抽象的理解,进行创造性的发挥,只要掌握其精神取向就可以了。“要相信我们的老师,相信我们的孩子,他们会对经典作品作出正确的理解。”

济南市民王志勇对教育部门此项禁令的效果表示质疑。他说,这类经典大多是家长教孩子读,并且非常普遍。即便把学校的行为约束住了,却无法影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许多家长出于让锻炼孩子说话、认字的目的让孩子背诵《三字经》《弟子规》,如果家长不能正确地理解和引导孩子,教育部门光约束学校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中小学生“读经热”如何规范?

一些教育界人士表示,山东省教育部门的做法引起关注,也反映出当前中小学生“读经热”的确存在乱象。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唐汉卫说,中小学生诵读古代传统经典文本,首先要解决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但现在这一问题没有一个明确规范的说法,各地一窝蜂地搞,结果变了味,出版商为了渔利,出现了许多粗制滥造、内容混乱的读物。一些学校大肆推销各种版本的经典读物,背后也有利益驱动,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山东省诸城市实验中学校长李庆平说,当前低龄孩子中的“读经热”过于泛滥,其实家长和一些学校的功利性目的大于对思想精神内涵的考虑,家长的目的是让孩子多认字、要听话,而学校则是为了打造学校品牌,多卖书,忽略了对经典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和引导,这一现象应该引起重视,需要权威部门组织专家进行深入研究和规范。

篇3

我校自接到区教育局专项行动通知以来,及时召开了会议,全文学习了文件内容,成立组织,制定方案,要求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及其重要意义。我校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及时成立组织、制定方案

根据上级扫黄打非工作精神,由校长组织召开全校教职工“扫黄打非·护苗2020·净网2020”动员大会,部署全校工作推进计划,号召全校教职工本着高度的政治敏感度和责任意识,抓细节、重落实,切实做好专项行动工作。

二、认真做好宣传、防范工作

利用学校宣传栏宣传“远离黄毒,健康成长”、“科学、文明、健康、守法”等宣传标语。严格执行省教育厅、市教育局关于教材和教辅资料的征订、使用和管理的有关规定,严把教材和教辅资料的入口关,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未按规定渠道、规定目录、规定要求,擅自组织学生征订。如有违反,要严格问责,坚决把盗版教材、盗版教辅读物扫除课堂,赶出校园。引导学生健康上网,让学生远离不健康的相关网络内容,定期对学校的“班班通”进行杀毒。邀请当地派出所,司法所工作人员来学校讲座,宣传远离“黄毒”教育活动,增强学生抵制“黄毒”的能力。

三、营造校园文化、提升品位

开展多项活动,丰富校园文化提升学生品位。我校开展各类兴趣小组活动和丰富多彩课余文化娱乐活动,如开展树叶画作品展示,远离黄毒,健康成长演讲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的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提升了学生品位。构建书香校园引领学生阅读。学校图书馆,配备适合于师生的传统经典文学书籍,引导师生读好书,读整本书。使师生可以随时与经典同行,开阔了师生的视野,陶冶了师生情操。学校还把传统文化纳入校本课程,让乡情教育进入校园,如我们许多学校把头陀的美丽传说,风土人情,名人轶事、《弟子规》、《孝经》的经典名言放到宣传栏,让孩子们徜徉在经典文化里,把一种神圣的精神和思想传递给学生,起着育人和熏陶的教育作用,使学生的品味逐步提高,具有抵制不良文化的能力。

我校定期自查,限期整改,对发现的问题即查即改,对于学校一时无力解决的问题要及时上报。扫黄打非·净网·护苗行动一直在路上,让我们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文化氛围。

篇4

学校是传播文化的场所,它不仅传承文化,而且也不断地创造和积淀着新的文化。如何让学校文化根深叶茂,如何渗透文化精髓植根特色学校,我们从古典文化、经典文化、民俗文化三方面创设学校文化环境。

一.古典文化,创设治校儒雅环境

校园文化,折射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特色。我校校园文化依托诸子百家文化精髓涵养师生灵魂,这些文化有着厚重的根基,蕴藏着睿智的教育艺术。如我们办公楼5个楼层分别设有“仁爱、博习、敦行、抱朴、树人”箴言,启迪教师应该拥有的育人情怀,教学楼分别设有“厚德、志学、笃行、求索、至人”箴言,激励学生成长要追求的境界。楼层中还有具象可读的弟子规全文以及围绕仁、义、礼、智、信、忠、孝、勇、温、耻、让、俭、恭、良等古典故事解读。师生在古朴、典雅的文化长廊中熏陶、浸润、涵养、提升,从仁爱中孕育出的满腹经纶的学者型、奉献型教师,从厚德中成长出富有儒雅气息又具创新精神的德才兼备的学生。文化治校,达到了无痕治校的效果。

二.经典文化,创设治校情感环境

师生的儒雅、师生的浩然之气,展现学校的精神风貌。神、气,源于心田。神、气,乃心之门户。如何涵养师生浩然之气,成为学校长远规划的蓝图。

师生遨游于书的海洋,置身于书的怀抱,享受于书的馈赠,能在经典中超越故我,在妙文中顿悟人生,在言行举止中折射出师生的儒雅、浩然之气。多年来我们学校周转阅读的书目包含40多种,首发的是益于教师身心健康的,其次是提升教师人文素养的,最后是提升教师学科素养的,如专业书刊类、教育理论类、教育叙事(案例)类,名师成长类等。

潜入书海固然能丰富教师文化的、文学的、人生的底蕴,开辟经典快餐阅读(即每周一妙文),同样能让师生感受相见恨晚的遗憾。每周一妙文的特点是经典、精短、睿智、深刻,如旅途中的小播报,温馨提醒师生行为要转变,思想要转弯,胸怀要磊落。它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能量,渗透师生心间。2年来我们为教师推荐妙文200多篇,为学生推荐妙文500多篇,为家长推荐妙文10多篇。其中,学生妙文分为励志型、美文型、感恩型、孝敬型等。每当学生发展处于小憩时,我们随学生的心律动,选择能够调试学生状态的妙文激励学生走出困惑,走出误区,走出惰性,走出平庸,走向灵魂高贵之处。

经典的魅力,校长的人文关怀,转变了教师的工作方式,实现了智慧教学、典范育人的境界;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锻造了情感教学、责任育人的情怀;提升了教师的心智,分享了同研教学、以诚待人的情趣。学校工作凭借教师情感内驱力,做到了力求精彩。

唯有读书,心灵才能净化,师生心境才能达到一种高层次的境界。唯有读书,学校文化才能富有情感富有品味富有生机,学校生命之树才能常青。文化治校,达到了不治而治的效果。

三.民俗文化,创设治校生命环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具有长期性、社会性。学校教育需要在社会的熔炉锻造,需要社会的纽带维系,这样,学校教育才会常教常新,学校才有生机孕育桃李,才有生命力孕育桃李满天下。一味的课堂教学只会束缚学生的思维,屏蔽学生的视野,禁锢学生的创新精神,只有放手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区,寻找课堂不能给予的教育资源,学校才会永生。如,清明节我们组织学生参加文登天福山烈士祭扫活动,用实际行动缅怀先烈,传承历史文化。一个个花圈,堆放出的是一种肃穆的氛围,积淀着一种沉重敬重先烈的情怀,似有一种强大的心声穿越不朽的灵魂,指向肩负的历史使命。这种教育效果与课堂上读读英烈故事,在网上祭扫签名活动的教育影响有天壤之别。做有生命的教育,教育才会长远,教育才能永恒。同样的,二月二、端午节我们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学习用面团做燕子,用糯米做粽子,边做边聆听老人讲授节日的来源;重阳节组织学生到空巢老人家送祝福,春节为孤寡老人清扫卫生,张贴对联,假期组织学生到老年公寓、儿童福利院做志愿者活动,这些活动让师生体验课堂上体验不到的生命的尊重、文化的敬重、生活的厚重、社会的负重,充分认识到时不待我,我心跳动,强国富国的使命。文化治校,达到了生命治校的效果。

篇5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主动参与、体现自我

李苦禅说:“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读书可以浸润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精神品位。因此每学期初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查班级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趋向,然后有的放矢,做好学生读书的引路人,积极倡导以“亲近书籍,与好书为友,与经典同行,汲知识之灵气,取书本之精华。”的理念,倡导学生多读课外书。有时,教师饱含深情的诵读示范更能激活文本蕴含的强大生命力去感召学生,而学生则用稚嫩的童声把作者与读者联系起来。所以,我把“读和画”作为低年级亲近国学的主要手段。

读――即朗读,语文课堂上先诵读后反刍的诵读法,使我校低年级的学生在记忆的黄金时期,把那些内容浅显易懂、富有韵律美的经典“吞下去”,实现高效积累。比如,一些小古文、韵律诗、弟子规等,这些“吞下去”的经典,随着儿童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会化成涓涓细流,不断地滋润他们的心田,从而开出智慧之花。

画――课堂上低年级的语文老师引领孩子们读诗看画、吟诗赏画、作诗配画,使得我们的国学语文课堂上“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古诗配画,给宋词插图,用连环画画出名著中的故事;把诗歌按作者、内容、主题分类,办成手抄小报……这也是学校学习国学的另一方式。每学期的读书节活动中,孩子们都会用一周的课余时间来专心收集资料,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经典诗文。通过“画”这种艺术形式,孩子们把自己对诗文的理解表达了出来,并在原文的基础上,加上了自己的艺术联想。

唱――低年级的孩子用自己灵动的方式把国学变成了一个个有趣的活动。每到上学时,校园广播在悠扬、空灵的琴声后,便开始播放配乐古诗文歌曲。悠扬的歌声带着孩子们穿越厚重的历史,让他们在歌声中懂得“诗词是祖先在向我诉说”。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精髓提炼、感悟自我

在低段以激发兴趣为主的先导下,我们在孩子们进入中年级时就加大了对阅读,特别是对经典理解诵读的力度。把“吟和演”作为中年段走近国学的重要途径。

吟――吟诵,能够彰显学生的读书个性,感受自己心中的诗文美,受到独特感染。不管哪种方式的读,都需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以达到自然成诵。这样有助于学生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情感,达到经典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目的。《增广贤文》《笠翁对韵》《千字文》等,因班而异,异彩纷呈。在课堂上,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用心灵在感受着古代圣贤的思想、智慧的结晶,并从中获取自我道德成长和人格健全的养料。语文课后两分钟“每课一得”。由老师来用一句经典古诗文提炼全文思想。让学生背会、写会,在听、默写中写写,老师给一个附加分作为奖励。教师借助着祖先流传下来的金石之言,践行着自己“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操守。

演――每月第一周的班会课是学生最盼望的时刻。因为这一节课,学生会进行精彩的国学诵读汇报演出。孩子们往往会非常有创意地把国学的精髓部分用各种形式表现得淋漓尽致,使经典如音乐般流入每个孩子的心田,营造了更浓厚的诵读氛围。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厚积薄发、超越自我

阅读古诗文,需要探求本义,发现诗的根源。中国的经典之所以“经”,因为它经过了时空的洗礼,历史的积淀。中国的经典之所以“经”,因为它的“每一个字都是无底的深渊”,我们要指导学生去多元解读,虔诚地亲近、深入文本,既要注重字眼,又要兼顾文本思想。尤其是诗句背后隐藏的情感和意蕴,更需要一个“悟”字。高年级的学生阅读古诗文,需要探求本义,发现其根源。把“悟和写”作为高年段融进国学的重要方式。

悟――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哪怕学生一时或许并不能大悟,随着他们阅读积累的丰富,会逐步感受其中的内涵。指导学生针对一些关键的字眼,特殊的诗句进行阅读与思考,各抒己见,在悟的过程中,各自观点的相互碰撞,激活思维想象空间,开阔阅读视野,增强阅读兴趣,把一些抽象的诗句转化为鲜活的画面、感人的旋律、动人的场景,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空间,全身心投入其中,悟,自然流泻而出。

写――高年级我利用语文综合实践的平台,让学生动手制作能够呈现在学习中所获得的关于国学知识的各种小报、墙报、诗集等,以帮助学生巩固、加深对这些知识的记忆及理解。让国学在语文课上变得生动、灵活起来,更好地激发起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我认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就要大张旗鼓、理直气壮地引导学生学习传统的经史子集,学习民族的诗词歌赋及其他经典作品,使语文教学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载体。为此,我们必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竭尽全力,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为己任,为国学教育开辟出一条通畅之路。也许,将经典诵读引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如登山,只有竭尽全力,才能有攀登高峰而享受“一览众山小”的喜悦。

篇6

中沙中心学校“书香校园”创建工作简述

中沙中心学校创办于1952年,地处清太子太傅雷鋐的故里,有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几年,学校根据宁化县教育局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活动指导与实施要求,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让学校充满生命活力”的办学理念,扎实开展“创建书香校园,促进内涵发展”工作,扩大师生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积极营造“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大阅读氛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优化阅读环境

2014年,福建日报社和担当者行动团队共同发起的“书香飘进农村校,班班有个图书角”二期项目走进我校,捐建了18个班级图书角,为每个班配备1个专用书架及70本图书,共精选优质图书1260册。为大阅读活动奠定了基础。

全天候开放的阳光书吧、班级书吧,让学生课余时间可随时阅读。到处都是书,随手拈来,读书像呼吸一样自然。学生自主管理书吧,

培养诚信少年。书吧由学生自己轮流“经营”,早自习前把书搬到书架上,晚自习前把书放回图书室,大家自觉维护好书吧的纪律、卫生和阅读秩序。

综合楼50米走廊改造成书香校园长廊,各式各样的书架上,摆满了琳琅满目的书籍,墙面4块展板内容是“读书心得、好书推荐、考级书目、阅读点赞”。

校园文化布置处处彰显“书香”味:分布在楼道、德育墙、宣传栏的“红色、客家、心健、茶之韵等主题文化充溢着“书香”。精心设计“校园书画专栏”,记录学生书法与绘画的成就,为校园增添书香气息。

搭建阅读平台

1.图书室:生均40册图书,存书2.6万册。每学期借阅图书师生2万余册。实现网络一体化的图书管理,为学生提供基于互联网络的图书室数据查询、新书推荐、图书预览、图书预借、图书续借服务,让计算机管理软件代替传统的手工操作,促进了图书管理的系统化、自动化、规范化。

2.电子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共安装50台平板电脑,连接学校wifi,通过互联网进入到各种资源库,电子阅览室面向全体师生,方便师生查找资料,上网阅读。为师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从而大大扩展图书馆的服务功能范围。

3.梦想教室:“梦想中心”是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在我校捐建一所标准化多媒体教室,包括配置图书、电脑,利用互联网、大屏幕、自由组合式阅读桌等硬件,推动学校老师开展素质教育的“梦想课程”。

4.绘本教室:从图画入门简洁明了,通过听、说、读、写、画、演的方法,让孩子感受到读书的快乐。

5.电子云盘:在学校公用云盘中,开辟优质电子图书文件夹,管理员负责对电子图书资源进行存储、筛选、管理、共享等。定期更新优质电子图书资源,把最新最好的电子图书资源及时上传至图书文件夹中,村校教学点就可以打开云盘,一睹为快。通过这种简单、快捷的操作,解决了村教学点图书资源缺乏的问题,进一步加快大阅读网络建设进程。

6.朗读台:在操场主席台专设固定朗读演讲台,在课间操时间安排学生到朗读台讲故事、读经典、享心得;红领巾广播站在中午傍晚时间开设朗读专栏,定期播放朗读节目。

开展系列活动

1.好书交换。把自己和家中收藏的书籍拿到学校,充实班级图书角。班级之间采用好书交换,实现图书资源共享,形成了良好的读书氛围。

2.自主读书。打铁还得自身硬。为提高教师对学生阅读的指导性,学校鼓励师生一起阅读,交流阅读心得,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阅读。立足各自实际,老师们的教案中都备有“学期阅读书目”、“阅读心得”、“读书有感”等内容。学校定期开展教师及师生读书交流活动。提倡个性阅读,初步教给学生读书做记号,读书做笔记的简单读书方法。师生积极撰写读书笔记,让读书笔记成为师生精神家园。

3.晨诵夕读。保证学生每天至少有三十分钟的阅读时间。晨诵,1-2年级,全文诵读《弟子规》;3-4年级全文诵读《论语》;5-6年级选诵《大学》、《中庸》、《老子》等经典章句。通过诵读经典名著,使学生从书籍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从书籍中寻找到生活的榜样,也让中华传统文化得到发扬光大。

4.亲子共读。每周三晚上我校电子阅览室全面开放1小时,让学生和家长使用。家长跟孩子们可以一起上网查资料,解决难题,把电脑上的好书下载到手机上看(推荐教育孩子的书籍,考级书等)。

5.阅读考级。借助“悦讯”这个网络平台,开展学生阅读考级活动,结合实际情况,网络阅读考级有两种形式。第一种是集中在计算机教室考试,从实践情况来看,学生读了8本书左右开始上机考试,考试时间一般安排在月底,每学期一个班级只需集中组织4次左右考试。通过同年级平行班数据比较,就能看出班级阅读活动开展情况的真实水平。第二种是开放考试权限,让学生自己在家中考试。限定开放考试时间,规定学生每周星期天晚上七点,开放一个小时考级。其次,要保证阅读时间,不要让学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而盲目考试,或者没有充分阅读就开始考试。

6.主题活动:①班级层面:“争创最爱阅读班级”主题班会活动,“我阅读、我快乐、我成长”讲故事比赛,经典名言书签设计比赛,精神代代传朗诵会,“读国学经典,做博学少年”演讲比赛,“在阅读中学会思考,在阅读中快乐成长”读书小报制作比赛,“我与好书”征文比赛。②学校层面:“写读(观)后感”系列征文活动;“好书伴我成长”演讲比赛;“古诗词美文诵读”比赛;优秀读书笔记评比;手抄报评比活动;把读、写、说、演进行有机融合,让学生体验阅读的快乐与成功。

7.阅读之星:制定大阅读考评细则,提高阅读的实效性,形成序列化活动推进策略。每个月进行学生阅读考级,评出每月“阅读之星”。

阅读成效明显

——阅读考级,体验阅读乐趣

2014年2月,在县教育局“校园大阅读”工作统一部署下,我校正式步入“校园大阅读”行列,阅读考级成为了学生参与大阅读最感兴趣的活动。我们以组织学生参加“悦讯阅读在线测评”为抓手,激励他们广猎课外阅读,在书海的漫游中激发阅读兴趣,形成阅读习惯,达到课标提出阅读量的要求。

主要做法

做好班级动员,营造读书氛围,上好课外阅读三种课型(读前推荐、读中指导、读后交流)课,家校配合保证孩子每天阅读半小时的落实,合理安排考级时间,适时组织测评,及时表扬、鼓励,形成比学赶帮热潮。

考级方式

第一种是在班级读书充分后,由语文老师带队,电脑教师协助,学校统一组织学生到电脑室考试。第二种是开放考试权限,让学生随时随地能考。

——阅读考级,提升核心素养

初显成效

自全县实施阅读“在线测评”以来,我校学生共通过测评书目数已达到32166本,人均通过测评书目已达到57.44本,大大超过全县平均水平(全县人均过关38本),过关数量最多的班级共通过2749本,生均62本。学校、教师、家长普遍反映这套测评系统以其测评题目的简单、根本(学生只要读书就能通过),通过测评数量的及时显现性、纵横可比性,闯关升级游戏化设计的有趣性(题目简单根本、及时显现性、纵横可比性、游戏化设计),深受学生的喜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的热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了学生核心素养。

中沙中心学校近几年学生阅读考级数据

篇7

朱永新教授指出:正如孩子学习语言、音乐、绘画都有不同的最佳时间窗口,人阅读的关键期在14岁之前。目前,学校和家庭都十分重视培养儿童的早期阅读兴趣,各种课外阅读指导课、读书交流会等活动丰富了儿童的阅读生活,有效地激发了儿童的阅读兴趣。但是,让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再丰富的活动、再热烈的交流、再频繁的互动,其实最终的阅读都将定格为自能、静心、独立阅读。兴趣固然重要,而能力也不可忽视。四五岁的儿童进入阅读敏感期,开始“痴迷”各种带文字或图片的东西,包括各类图书、报纸、广告牌、宣传画,甚至合同书。阅读时,他们不再单纯停留在图画书多彩而有趣的图画上,对图画上的文字也产生浓厚的兴趣。然而,当儿童兴致勃勃地开始阅读后,如果被大量的汉字“拦路虎”阻挡,他们的兴趣势必瞬间减退。因此,识字量决定了儿童早期自能阅读的进程,缩短识字时间、提高识字效率是开启儿童自能阅读乐章的优美前奏和必要协奏。

按照现行教材,儿童普遍要到二年级结束时才能识得1600字,“先识”的时间过长,“多识”的量仍然偏少。这样,儿童在早期阅读中,只能阅读字数少、表达简单的短文。识字量制约了自能阅读的内容,拖了语言发展的后腿,影响了儿童思维的健康发展。如果不能在儿童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时期,在大量识字的基础上开展与思维和语言同水平的阅读活动,只能让儿童的发展“原地打转”。如何才能改变这种低效的状况呢?笔者在多年的小学教学中,尝试创建“音频识字法”来突破这一难关,将听读与识字结合起来,缩短识字时间,为儿童的自能阅读保驾护航。

开创信息化时代的识字新途径

所谓“音频识字法”,就是借助电子播放器,反复播放儿童喜闻乐见的音频材料,在充分记忆的基础上,通过儿童指读材料,形成音形义一一对应的认识,从而轻松识记生字的一种识字方法。它是对传统“听读识字法”的改进与创新。

从1984年开始,天津教育科学院谷锦屏老师率先研究“听读识字法”。此后,类似的识字法研究者众多,每一种识字方法都各有优势。在教育改革日新月异的今天,“音频识字法”赋予了“听读识字法”以新的内涵和形式。用音频播放器播放优质电子材料,可以充分挖掘各种网络音频资源的教育功能;可以让儿童接触最规范的语音内容,获得美的享受,为日后的朗读、表达打下基础;还可以解决一些家长因为忙碌而没有时间为孩子一遍又一遍朗读材料的现实问题。音频识字的这些优势超越了普通听读法,突破了识字的时空限制,达到更加高效便捷的效果。

架设符合科学规律的识字流水线

20世纪60年代,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特瑞赤拉在说明人类的记忆与感官之间的关系时指出:人们一般可以记住自己阅读到的10%,自己听到的20%,自己看到的30%,自己既看到又听到的50%。他的结论说明了从记忆角度考虑,在学习过程中同时使用听觉和视觉,能明显地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效果。

音频识字的操作路径是“听—记—读—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儿童的学习经历了一个以听觉支持的“整体输入”、“无意识记”为起点,以目视指读的自发模仿为桥梁,最后通过音形义的一一对应实现意义建构为终点的过程。让学生同时使用视觉和听觉来学习,符合儿童的记忆规律和认知特点,其简单易行的操作程序如同一条高效流水线,悄悄地改变着儿童的认知结构。

1.音频资源是“整体输入”取之不尽的素材源泉

儿童喜欢听故事、儿歌,且有“百听不厌”的特点。当儿童总能从一个内容中获取新的发现时,他们就会乐此不疲地反复聆听同样的内容。依据儿童的这一特点开展“音频识字法”,可谓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1)精心选择音频材料

通过网络搜集和选择音频材料是识字的第一步。要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从多如繁星的网络音频资源中进行遴选,并循序渐进地传递给他们。如果儿童年龄小,可以选择短小精悍的儿童诗歌;如果年龄较大,则可以选择诗歌、国学、童话等篇目。

在选择的时候要注意,所选材料一定要能找到相匹配的文本和音频材料。有的是在购买文本材料时配套赠送光盘;有的在书籍上会注明音频下载网址或微信公众号,如《聪明豆》系列童话故事等图书;有的是内容比较固定的篇目,如《三字经》、《百家姓》,可以从互联网上查询到相关音频下载。另外,所选的音频材料一定要是正规录制的,语音准确、表述规范、形式优美,真正能发挥示范作用。教师或家长要做搜集材料的有心人,在学校里,可以通过教研组合作搜集、集体共享的方式来形成音频识字资源库。

(2)持之以恒实现“输入”

“整体输入”的关键在于坚持和专一。坚持指的是每天坚持、时间固定。依据儿童喜好和习惯定好时间,可以是在早晨他们赖床的时间,也可以在晚上入睡前。一旦定下时间,就要持之以恒、专时专用,切不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细心的家长在播放音频时,会营造合适的倾听环境,不让周围的光线、声响等因素分散儿童的注意力,如:拉上窗帘、调暗灯光、调小音量,让孩子在宁静安详的环境下集中注意力聆听。

专一指的是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充分使用一个材料,直至认字完成之后再使用第二个,一股脑儿给孩子听太多的材料,会打乱孩子的思维,影响听记的效果。

2.音频复播产生“无意识记”的神奇效应

从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研究大脑发育水平的结果可以看出,4岁儿童的大脑成熟度已达50%,8岁儿童则为80%。儿童的记忆是成年人无法想象的,当我们每天在固定时间给他们播放他们喜欢的固定内容时,大脑就如同录音机一样一点点记录下来。从儿童开始聆听起,成年人每周或每月记录一次儿童背诵情况,在文本中记录下具体时间。按照记忆的规律来看,儿童的背诵是分段逐步实现的,可能是先背下最前面的一些,接着又背出一些,随后又增加一些。当儿童背不下去时就停止,并且给予真诚的赞扬和鼓励,让他们感受到自信与乐趣。

笔者在研究初期,曾让儿童每晚在入睡前躺在床上静静地聆听配有古筝音乐的《三字经》音频材料一遍,在舒缓的乐声和轻柔的朗诵声中,儿童渐渐进入梦境。笔者起初担心儿童在半睡眠状态能否记住如此长的篇目。但事实证明,这种担忧是多余的。经过两个多月的持续聆听,儿童分阶段背诵出了全文,背诵的曲线呈上升状态,即起初听的时间长,到了两周时才开始背出一些内容,且篇幅不长,但随后的几周里,一周甚至三五天就有新背出来的内容,每次增加的内容越来越多。所以在听记阶段要充分相信儿童,多鼓励、多赞扬。

3.音频示范形成“自发模仿”的积极状态

古人云: “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写诗也会吟。”“音频识字法”的中心环节是“指读”,主要靠“读”来搭建“听”与“认”的桥梁。成年人指导儿童用右手食指指着文本上的文字,字字入目地读,建立起头脑中的读音与文本中的文字一一对应的关系,在儿童的潜意识里感知每个符号的名称。

通过听记过程,学习材料已经深深地印刻在了儿童的脑海中。这时,让儿童读这些材料,他们会煞有介事地“读”起来。其实,这时候的“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认识字而朗读,而是在依据记忆线索进行自发模仿。处于阅读敏感期的儿童非常热衷于这种自发模仿,因此即便文本与听记的内容略有不同,儿童也会按照听记的内容来读。所以音频与文本务必相同,否则在识字早期儿童一旦“张冠李戴”,以后就很难纠正。

需要说明的是,在日常指导儿童阅读和朗读时,教师是不建议儿童指读文本的,要让儿童的目光以线性路线移动,追随文字,一目十行。在“音频识字法”中的指读是特例,目的是让音和形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只在听读过程中使用,一旦儿童的识字量增加,就不要再指读了。

4.多次往复实现常用汉字的“意义建构”

语文学习要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规律。与“集中识字法”不同的是,“音频识字法”始终借助音频搭设的语境支持,使每个汉字并非孤立存在,在与前后文的衔接中已经呈现出与语境对应的意思,音形义同步对接,建构意义便水到渠成。

在反复指读之后,将所读材料的文字打乱顺序,制作成字表,让儿童认读,这是真正检验他们识字效果的阶段。字表的字号、行距、字间距都要大,字体要规范,一般使用楷体或宋体,便于儿童辨认。在认读过程中可以组织游戏活动来激发儿童的兴趣,如“把认识的字宝宝送回家”,“看看你有多少汉字朋友”等,边玩边标出儿童的识字量。梳理出还不认识的字作为后期指读的重点,在文本材料中做出醒目的标记,在继续的指读中逐步地识记。这样,在“读”和“认”的多次循环往复之后,儿童的识字量会呈井喷式提升。

时间短、收益高,给识字教学赋予综合内涵在与一些识字方法的对比研究中,“音频识字法”的高效便捷显而易见。

1.与集中识字比较

以归类识字为主的先集中识字后阅读的识字方法收效快、识字量大,影响非常广泛。但是因为在识字过程中更加注重汉字的个体归类,将汉字从文本中剥离,低年级学生缺乏阅读能力,当面对由这些生字组合成的文章时,仍然会出现陌生迷离的感觉。“音频识字法”从“整体输入”到“意义建构”始终围绕完整的文本,对于生字的学习是“从阅读中来,回到阅读中去”的过程,因此更加有助于后期的阅读和运用。

2.与先学拼音后学汉字比较

先学拼音后学汉字是学生自主学习汉字的重要途径,由此延伸的同类识字方法众多。在学生不识字或识字量少的情况下,借助拼音引导学生提前大量读写,为儿童的语言发展提供了极为有效的路径。但是事实证明,在儿童机械识记最佳的阶段输入拼音,儿童对读音的认识强于对字形的概念,读写都借助拼音,虽然语言得到了发展,但在汉字运用时会出现严重的同音替代现象。“能力递减法则”认为:人的记忆方法大致分为推理式的记忆和机械式的记忆两种,机械式的记忆能力以零至三岁之间为最强,过了三岁便逐渐减退。照此法则,应让一年级学生尽量多识字,学生不会感到记忆负担很重。“音频识字法”让儿童直接听音、看形,不需要拼音的拐杖,在较短时间里记住汉字读音,凭借文本阅读感悟字义,更加强调的是音形义的直接对接,因此效率相对更高。

3.与先学简单汉字再学复杂汉字比较

用过于简单的汉字组合而成的文章,限制同步阅读的水准,影响思维和语言的发展。“音频识字法”依据音频材料的难易程度给儿童呈现汉字,只要文本是儿童能够听懂、读懂的,那么学会了这些音频材料里的文字,就可以阅读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读物,对语言和思维的发展产生良好的推动作用。

4.音频识字在增加识字量的同时丰富语文综合积累研究数据显示,借助“音频识字法”,仅五六岁的儿童就能够在半年内不知不觉地识记1500多个汉字,从而开展正常的自能阅读活动,并且积累诸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经典篇目三篇以上。这样,不仅为小学低段的学生节约出了四分之三的时间,让大量阅读提前成为现实,而且在识字的同时,学生因为大量的记诵,变得“满腹经纶”,这是其他识字方法望尘莫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