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古诗范文

时间:2023-03-24 12:43: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夏天的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夏天的古诗

篇1

怎么活化古诗意境,领略生活情趣呢?试试用古诗当导游,仿写新诗走近自然吧,相信孩子的收获,一定大于艳阳的拥抱。

春夏之交的黄梅时节,我带孩子第一次回到老家。村里的老房子,时断时续的黄梅雨让小桥、酒家、稻田、池塘都陷在一片烟雨朦胧中,四周都是青蛙们欢快的叫声。因为村里的亲戚多,少不了走亲访友,到了傍晚,当地人提着一种防风防雨的六角玻璃灯,穿街走巷过小桥,互相串门,聊天下棋。

此情此景,我忍不住念起这四句诗给孩子听,让他感知约了朋友,左等右等总不来,主人只好一个人下棋的那种无奈和悠闲,以及隐隐的渴盼。谁知儿子说:“天雨路滑,朋友不来我不怪他;但他要是来了,哪怕迟到,我也很高兴呀!”

妈妈仿青蛙作诗:“雨下得越欢/我越高兴/天上有无数莲蓬头/放水,加入我们的狂欢/我是青蛙里的超级女声/飙一个高音/唱醒了你的梦/听,有人敲打近处的荷叶/是下棋的好友来叩门。”

这是儿子早就会背的一首诗,为了让他更好地领略诗中情景,我特地带他到森林公园。当儿子指着荷叶上的蜻蜓兴奋大叫时,自然而然便吟出了这四句——诗歌仿佛是眼前场景的活化: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绿树将树阴投入水中,明暗斑驳,清晰可见。一个“惜”字,化无情为有情,仿佛泉眼是因为爱惜流水,才让它无声缓淌;一个“爱”字,给绿树以生命,似乎它是喜欢这晴柔的风光,才以水为镜,展现自己的绰约风姿。

儿子开玩笑说:“古人真是高明的摄影师呀,拍摄了这么漂亮的一个镜头。”我仔细解析:“‘才露’和‘早立’前后照应,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读起来是不是有一种轻柔安宁在心头弥漫,赶走了夏日的焦燥?”

妈妈仿蜻蜓作诗:“我不是遥控直升机/我是蜻蜓,走多远的路都无需空中加油/我从一朵花盘旋到另一朵花/不为工作,不为授粉/只为嗅嗅花香/只为临水照见自己透明的翅膀/和好奇的大眼/如何反映天光水影。”

我们一家到朋友的农庄游玩,儿子总是喊热,我对着“原生态”的砖房一时也无计可施。朋友笑嘻嘻牵儿子来到院子,眼前豁然开朗:前方正对一片荷塘,稍近的两旁种满了自家的香瓜、西瓜、李子,五颜六色,丰盛极了。儿子撒丫子奔去摘了一大箩,和我们一起在井台上舀水洗净,然后装在细网兜里,拴上长绳,缓缓吊进井水,这一头再系上一块大扁石,拴牢在井圈上。待到下午,骤雨初歇,满院都是荷花香气,儿子兴致勃勃吊起装瓜果的网兜,拍开小香瓜一尝,真甜,还有一股井下特有的清凉,暑热尽去,他不禁感慨说:“古人的‘天然冰箱’真带劲!”

妈妈仿荷花作诗:“一支红缨枪/枪头倔犟地刺向天空/哗啦,绷不住笑声/爆开成红荷花/别急着吊瓜果入井呀/别忘了荷塘的出产呀,我旁边性急的姐妹/上面举起莲蓬,下面生出嫩藕/一样的美味,等着井水激寒。”

这是我们今年暑假的计划,一定要带儿子到蒸腾着麦香和太阳热力的农田里去——再也没有比农民徒手割麦的场景,更能让孩子体会“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的滋味了。儿子秋季即将踏入小学,《悯农》属于一年级的课文,我们特意没有提前教他背诵,而是希望先让他亲眼见到农民劳作的场景。这样,他学到这首诗时,才更能理解粮食的来之不易,更加敬重和珍惜农民伯伯的付出。

妈妈仿新麦作诗:“我是一穗新麦/在小满节令灌浆/等着太阳的热力丰满头颅/弯腰向大地鞠躬感恩/我将走上一穗新麦的遥遥长路/去皮、扬场、磨粉/发酵成早餐桌上的饼和馍/唤醒你沉睡的味蕾/告诉你去冬的深寒/今日的酷热/如何锻造了我喷香的咬嚼。”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杨万里《小池》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有约》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悯农》

篇2

香樟蓊郁的季节,有着香樟跟香樟的故事

一切,开始在夏天

也就预言着结束在夏天

相识。相知。相恋

三年时间

三种改变

香樟和香樟的距离却一直未变

那年,投下的阴影,吹过的风

一尘未变

雨的季季洗礼,洗净了铅华

叶的季季飘落,打乱了尘寰

季节转换着,关系也就微妙的转换着

当时的海枯石烂

早已埋下尘土下,根却腐烂了

但——

曾经拥有过

似乎已满足

可香樟后悔了

梅雨时的约定

那不是、假的

转身时,香樟已经移栽了

可后悔的香樟原地不动

香樟疯狂了

寻找着原来的痕迹,落叶。

可眼前的凹土说明了一切

走了,就不可能会代替这个尺度

香樟老去了,沉沦了

死在那个初恋的夏天

倒在凹土上

篇3

萱中的地理位置也很独特,它以一种睥睨天下的姿态端坐于狮子山上。狮子山是石城一座较高的山峰,当年为了建这所中学,人们硬是将浑圆巍峨的狮子山上半身削去二分之一,将其打造成一把威严庄重的太师椅状,以奠定萱中在石城教育界独一无二的地位。多年来,萱中一直安坐于这把人工打造的自然太师椅上,石城里的所有故事,无论是发生在青天白日里,还是在月黑风高夜,无论是发生在人潮涌动的街头巷尾,还是在不见天日的犄角旮旯,她都看得清清楚楚。

易川揣着录取通知书去萱中报道那天,天空正下着雨。虽只是绵绵细雨,可是夹着瑟瑟秋风,也能将只穿了件T恤衫的易川冻得汗毛直立。易川站在人行道前,搓了搓满手臂的鸡皮疙瘩,仰头望着对面山上的萱中,脸上是难掩的激动和兴奋。穿过这条马路,真的就到狮子山脚下了!易川不觉加快脚步,直奔目的地而去,全然不顾已经由绿变红的交通指示灯。

“站住!回来!”随着一声厉喝从身后传来,易川背上的背篓被人猛地一拽,人也跟着酿跄着后退好几步。这几步,恰好退到马路边沿以外。易川尚未搞清楚状况,一辆小轿车已打着喇叭从他脚边呼啸而过,吓得易川出了一身冷汗。

“谢谢……谢谢……”惊魂甫定的易川转过身,不住地向救命恩人鞠躬致谢。绑在背篓里的棉被和竹席似乎也对面前这个女人充满感激,跟着易川不停地点头哈腰,画面显得笨拙而有喜感。

“赶着投胎呀?多等一分钟会死吗?”因为过度紧张,女人几乎是吼着说出这句话的。

易川本就还没来得及看清楚救自己的女人长什么样,现在被她这么一喝,更不敢抬头看她了。从女人的声音中,易川听出她的年龄应该不算很大,他之所以这么怕她,不仅仅是因为她凌厉的语气,还因为他知道自己确实做得不对。

“我……”易川想解释自己只是一时太兴奋才忘记看红绿灯的,可是我了半天也没我出个所以然来,索性什么也不说,把头埋得更低了,准备听取女人的教诲。

“绿灯亮了,快过马路吧。”

想象中的教训并没有到来,取而代之的是女人温柔的提醒。易川诧异地抬起头,却只看到女人离去的背影。她的身板看起来很娇小,如果不是她走路的姿势略带风情,和那一身白底蓝花的旗袍使她看起来多了分成熟的韵致,他不会觉得她比自己大。易川一路目送她至一家招牌为“红叶美发”的小店铺门口,等他想起自己还要过马路时,头顶的红绿灯已经交替着亮了好几个来回。

易川可能是萱中建校以来第一个背着背篓去上学的人,农村孩子实在,他觉得一个箱子装的东西远不及背篓多,提着箱子走山路也不及背篓方便,况且他的背篓很精致,是他和爷爷一起编制的。易川的爷爷曾是村里出了名的篾匠,他切出的篾片大小厚薄均匀,手感光滑,他编出的箩筐、背篓、篮子不仅样式好看,而且经久耐用,拿到集市上去都是抢手货。

有段时间,易川对爷爷这门手艺很是着迷,他说:“我不去上学了,我就跟爷爷学做个篾匠。”爷爷听了脸色一变,生气地吼道:“你爷爷是个文盲,你爸爸小学没毕业,难道你也要一辈子窝在这个山沟里不成?”从那以后,易川再也没有见过爷爷做篾活。后来,易川临近中考的时候,爷爷突然对他说:“你若是能考上萱中,爷爷就教你编一个最好看的背篓。”当易川捧着萱中的录取通知书去要求爷爷兑现承诺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已经不再热衷于做一个篾匠了,时间已在不经意间将他的梦想掉包成了萱中、大学。可篾匠毕竟是自己曾经的梦想,当爷爷手把手地教他编背篓时,他也是乐在其中的。

事实证明易川的做法还是很可取的,从狮子山脚下到萱中校门口有好几百级台阶,提个箱子必定累赘,背篓反而会省事许多。其实山的另一面有一条弯弯曲曲的车道,直达萱中后门,和正门比起来,萱中的后门就显得低调许多,初来咋到的易川自然还不知道有这么一处存在。

石阶已在新生报到前仔细清扫过,秋风使然,上面依旧铺着一层稀稀落落的黄叶。狮子山上原本种满了香樟树,现在只保留了学校后山(太师椅的靠背)上的一片香樟林,其他地方都换成了各种各样的绿化树木,以小叶榕和黄葛树为主,辅以银杏、山茶树等其他树木。石阶掩映在黄葛树中,落在地上的黄葛树叶有的还残留着些许水分,有的已经完全干枯。脚踩在落叶上,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易川忽然想起小时候唱过的一首歌谣:“黄葛树,黄葛桠,黄葛树下是我的家……”以前易川总不明白:自己的家分明是在竹林里,怎么会在黄葛树下呢?原来黄葛树下是城里人的家,未来三年,也会是他易川的家。

易川敲开宿舍门那一瞬,舍友们都以一种匪夷所思的目光看着他,其中反应快的一个男生问到:“你找谁?”

“我不找谁,我住这里。”易川被他们看得有些局促不安,目光躲闪着寻找自己的铺位。他得要过段时间才能明白,舍友们的奇怪反应都是源于他所钟爱的背篓。毕竟,这年头还有谁会背着背篓去上学呢?

“哦……”开门的男生接过易川的背篓放在地上,热情地问他是哪个班的,叫什么名字,其他舍友也纷纷围过来看他的背篓里究竟装了些什么。

“你怎么没有理发?”提问的是一个叫唐聪的男生。唐聪的家离萱中很近,步行不过十几分钟,他父母怕他中午来回奔波麻烦,才在宿舍占了个席位给他午休。

“理发?理什么发?”易川觉得莫名其妙。

“老师没有告诉你吗?军训之前要剪头发,女生头发不过肩,男生统一剪寸头。”给易川接背篓的那个男生替唐聪补充道。

易川扫视一下宿舍其他七人,果然都是寸头,才说:“我还不知道,我把东西收拾好就去剪。”易川把捆成一卷的竹席摊开铺在床上,心想这个替自己接背篓的人真不错,便问:“你叫什么名字?”

接背篓的男生说:“我叫游路,游泳的游,大路朝天的路。”

“游路,陆游,有意思……”易川对游路笑了笑,说:“谢谢你!”

易川很快就铺好了床位,顺便把书桌和衣柜也整理好了才出门去剪头发。走出公寓,易川才想起自己对这一带不熟,不知道理发店在哪里。正准备倒回去问舍友,易川忽然想起那个救了自己一命的女人,她不是进了一个美发店么?“就去那家吧,说不定还能碰上救命恩人呢。”易川这么想着,一种不易察觉的兴奋在他心上绽放开来。

下山比上山容易得多,心中有了目的地走起路来更是脚下生风。行至石阶顶端,易川停下脚步,放眼望去,整条星湖大街蜿蜒匍匐在狮子山脚下,路上的车辆行人看起来是那么的卑微渺小。山下易川正对着的方向就是那家“红叶美发”店,半开半掩的店门似乎没有做生意的意思;右手边是市二院,上面耀眼的LED灯变换着不同颜色;左手边是客运中心,门口不断有课桌般大小的车辆进进出出。客运中心旁边是一条几近干涸的河流,易川从桥上路过的时候,能清楚地看见河底漆黑的淤泥,河中散发着的腥臭味使整条星湖大街都弥漫着一种浑浊气息。

易川蹭蹭蹭地跑到山脚下,穿过马路,直奔红叶美发店而去。快抵达门口时,易川收住了脚步,他忽然有点不好意思了。万一真碰上救命恩人怎么办呢?自己该怎么谢她呢?会不会再被她训斥一顿呢?可是不进去也许就再也碰不到她了呀!想到这里,易川拍拍胸脯,深呼吸一口气,故作镇定地步入红叶美发店内。

发现里面一个人也没有,易川不禁松了可气,紧接着又是一阵淡淡的失望袭上心头。“可能老板有事出去了,我还是等等吧。”易川在左手边一张沙发上坐下来,开始观察美发店的布局。这是一家布置得极为简陋的美发店,除了墙上那面镜子和镜子下面一堆简单的理发工具,易川实在看不出这地方哪里还有点理发店的样子。一道淡紫色的屏风将屋子隔成内外两间,外间只有十来平米,用来做生意,内间不知道有多大,从那扇隔出来的门看进去,里面黑洞洞一片,什么也看不到。墙上贴着粉色的墙纸,墙纸边沿处已经失去粘性开始脱落,脱落的地方露出一块块黑色霉斑,似乎还能嗅到一股子霉味儿。

坐了一会儿仍不见人,易川打算到别处去看看。刚起身,一个袅娜的身影出现在门口,易川一眼就认出这是自己的救命恩人。之前虽然只见到个背影,但这感觉是错不了的。看正面,女人的年龄真的不算大,也就二十四五岁的样子,只是她脸色不太好,白得没什么血色,虽然化了淡淡的妆,还是能看出妆容下的一脸倦容。这让易川有点没来由的心疼。

易川还没来得及开口说什么,女人已经毫不客气地开口质问道:“你是谁?你来这里做什么?”

“姐姐,你不记得我啦,早上你还救过我呢,就在外面,红绿灯那里。”易川特地跑到门口指给女人看红绿灯。

“是你呀,你是萱中的学生吧?不好好学习跑这里来做什么?”女人的语气缓和下来。

“我来这里剪头发呀,这里不是理发店么?”

“理发店?是的……是的……是理发店,不过今天这里不做生意。”女人先是有点慌乱,然后又用之前那冷冰冰的语调对易川下了逐客令。

“你是这家店的老板?”

“老板?哼,是呀,老板。”女人无奈地笑了笑。

“姐姐,我对这一带不熟,不知道哪里还有理发店,要不你今天就破个例,帮我随便理理,我没什么要求,只要理得越短越好。”其实易川是不想就这么离开,他连恩人的名字都还不知道呢,怎么能就这么匆匆离去?

女人想告诉这个小男孩自己不会理发,可是她的话还没出口,易川已经在镜子前的椅子上坐定,并朝她招手,说:“开始吧。”这种大胆而无赖的举动,易川自己心里都为之一惊。

“该怎么跟他说清楚呢?这里并不是理发店。如果他问为什么要挂个理发店的招牌我该怎么回答呢?”女人在心里盘算着,赖皮的人她见多了,可是她不想跟这个男孩儿计较,因为她从他身上能感受到一种少有的亲近感。

鬼使神差地,女人手中多了把剪刀和梳子……

理发的结果有些不尽人意,虽然易川说过自己没什么要求,可也不用剃成光头啊,而且还在头上留下两道不大不小的伤痕,易川暗自想着:“难怪这里装修这么简陋,就这手艺应该也没什么客人来吧。”令易川欣慰的是他在理发过程中知道了这位姐姐的名字叫苏慧,也是来自农村,现在和男朋友一起在城里打拼。也许是因为苏慧是易川进城后认定的第一个朋友吧,他总想尽可能多的知道她的信息。易川临走前,苏慧叫住他说:“中秋节回家吗?不回家就跟我们一起过吧,这是我的电话号码。”易川接过那张写着苏慧电话的号码匆匆走出门去,他怕苏慧看到他烧红的脸颊。

回到宿舍,易川的新发型再次惊呆了自己的舍友,游路伸手摸摸易川的光头,不无惋惜地说:“好端端一小帅哥儿,一下子就成小和尚了。”易川也唯有一脸苦笑,无奈地说:“我也不想呀,理发师水平有限,我又不能让她给我把头发长回来。”

“你在哪里剪的?快告诉大家,免得以后我们也‘误入歧途’,遭了蹩脚理发师的道。”游路说。

“红叶美发,就在学校大门对面。”尽管游路说的都对,可是易川心里还是有点不是滋味,不是因为他调侃自己,而是他不愿意听到游路这么说苏慧。

“大家可听好了啊,以后千万别去这家红叶美发店。”游路向全宿舍的人下了警告。

“你说什么?哪家店?在什么地方?再说一遍。”唐聪噌地从床上坐起,不可思议地望着易川。

“红叶美发,学校大门对面。”易川重复一遍点名和地址。

“唉……都是我的错,没有事先跟你们说,学校对面那条街的店铺都不能去,那可是红灯区呀。”唐聪看起来有点自责,但更多的是不解,“你去那里还真有人给你剪头发?”

“为什么没有?红灯区是什么地方?”短短一天内,这片陌生的城区给了易川太多的疑惑。

“红灯区就是……唉,算了,不说了,过段时间你自己就知道了。”唐聪摆摆手,复又躺下睡觉。

被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易川拿起自己的背篓比划着,不知道该把这东西放哪儿。柜子里放不下,宿舍又太小,搁哪个角落都会给室友带来不便。易川正在犯难之际,游路走过来挨在他耳边轻轻说了句:“红灯区就是……”听完游路的解释,易川瞬间石化,脸色时而绯红,时而刷白,背篓无力地从手中滑落,幸好游路手快接住了。

此后的日子,易川每天学校、食堂、宿舍三点一线,那张写着电话号码的纸已经在洗衣服时被揉成模糊一团,那个中秋之约也被他刻意抛在了脑后。有时候,不得不出校门办一些事情时,易川努力让自己目不斜视,不去看对街上那排徒有其名的美发店和店门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女子。在他的印象中,她不是那样的女子,可是他害怕一不小心就在她们中间发现她的身影。

有些不想践行的约定,一旦许下了,就会有双无形的手推着你去履行,就像某些注定要相遇的人,任你再怎么躲躲闪闪,最终还是会在某个转角处相遇。

中秋夜,月色如水。易川和几个留校的舍友一起在夜市吃烧烤、喝啤酒过中秋,大家喝得正欢,易川突然感到腹内一阵剧痛,忍了忍,可是这痛不但没有要停下的意思,反而越来越猖狂,接着便是冷汗直冒,手脚发凉,意识混沌……

易川恢复意识后,发现自己已在市二院的病床上,床边坐着苏慧。

“你怎么在这里?”

“你同学背你到医院门口时我正好看到,就跟来了。”

“我同学呢?”

“我跟他们说我是你姐,让他们先回去了。”

“他们信了?”

“医药费都是我付的,他们还能不信?”

“跟我一样容易被骗。”

“我骗你什么了?”

“你的美发店……”

“我没让你一定要进来。”

“他们说那里是……”

“是什么?场所吗?他们没说错啊。”

“那你还说你是和男朋友一起在城市里打拼的?”

“是的,他就在这家医院里。”

说这些话时,苏慧是横了心的,大不了继续当陌生人,既然自己选择了做这行,还能指望交到什么掏心掏肺的好朋友呢?而易川只是把头扭向一边默默流泪。

“你男朋友是做什么的?她怎么会同意你做这样的工作?”意识到自己话中的不敬之意,易川立即补充道:“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

苏慧只是微微一笑,摇了摇头。她扶着易川去了另一间病房,她指着床上沉睡的许勇对他说:“这就是我男朋友,你开学那天的造型像极了他出事前的模样。”

一年前的这个时候,苏慧和许勇确实是准备一起来城里打拼的,他们都认为自己那么年轻,不应该被困在农村一辈子,而应该出来闯一闯。可是双方父母都不同意,因为他们俩都是家中的独苗,老人们不舍得他们离自己太远。何况外出闯荡岂是他们想的那么简单?

苏慧和许勇像蚂蚁搬家一样,借上山干活之际悄无声息地将出门要带的衣物等东西搬去山上藏着,等到准备充分时,俩人以上街买东西为由带着简单的行李相约进城。走的那天,苏慧为了不让父母起疑,还特地背了个赶集必备的背篓。上路以后,这个背篓刚好派上用场,许勇怕苏慧累着,一直将背篓背在自己背上,直到上了开往市区的客运才放下来。

苏慧和背着背篓的许勇手挽手从客运中心出来,犹如离笼的小鸟,一路笑笑闹闹。苏慧大声说:“终于出来了,城里就是不一样!勇哥,我们要努力赚钱,赚好多好多的钱,在城里买房子,把咱爸妈也接到城里来。”许勇说:“好,但我们应该先给爸妈打个电话,告诉他们我们已经进城了,免得他们等得着急。”苏慧说:“嗯!”俩人一起掏出手机给家里打电话,因为离家远了,他们说话的音量也不经意地比平时打电话时拔高了不少,仿佛只有这样老人才能听得清楚。

由于兴奋,苏慧打电话时竟忘记了看过往的车辆,眼见绿灯亮了就自顾自地朝前走去。接下来的情形和那天易川在狮子山下遇到苏慧的情形何其相似,不同的是,许勇拉开苏慧以后,自己却被撞伤,至今没有醒来。面对满地的鲜血,散乱的衣物,还有那滚出老远的背篓,苏慧傻眼了,难道这就是这座城市带给他们的见面礼?据说,那辆肇事的车是被人偷走的,后来失主取回了自己的车,而肇事的偷车贼却一直没有消息。

许勇的意外耗去了两个农村家庭所有积蓄,肇事者没有抓到,他们也没有得到任何赔偿。后来,苏慧不得不外出打工,可是她那点工资哪里够养活两个人,其中一个还是昏迷不醒的病人。再后来,苏慧瞒着家人在一个叫蓉姐的女人的帮助下开了现在这家“美发店”,成了现在的苏慧。

听完苏慧的故事,易川觉得,苏慧是可敬的,也是可悲的,他想帮她,可是他又能帮她什么呢?易川仰望苍穹,任由两行泪水从眼角滑落,一声沉重的叹息在月色下溶解开来,他发现此时的中秋月带了点朦胧的血色……

篇4

捉知了也是一件趣事。传统的方法是用蜘蛛网粘的。在一根长竹竿梢上绑一个用铁丝揉弯成的小圆圈,再到房前屋后旮旯拐角找到蜘蛛网,最好是新织的蛛网,粘性强。最后把蛛网缠绕到竹竿梢的铁丝圈上。这样捕蝉的工具就制作好了。循声找到爬在树身或树枝上的知了,把粘竿高高地举起,悄悄地接近,迅速地扣下。粘住知了后粘竿快速地下压,落地后再把知了活捉。这一连串的动作都是一气呵成的。当然了,失败也是常有的事,知了奋力挣扎,挣脱或弄破蛛网,这次捕捉也就宣告失败。逃过一劫的知了要想再捕捉就难了。你的粘竿还没接近,它就飞走了,还从高处撒下一泡尿,以示报复。别看只是个小虫,还是挺有灵性的。蛛网可靠性差,老破,以后索性就用一个小塑料袋替代蛛网,这就制成了一劳永逸的捕蝉工具。只是对捕蝉人的技巧要求更高了些,要求捂住知了之后落竿一定要快,向下时要挂动风声,以使知了不致克服掉风的推力从袋口逃出。

据说蝉蜕可入药,药铺有收的。小时候每年都拣不少,只是从未获过利。知了是养不活的,捕到知了只是听听响声而已。时常将知了捏在手指间,在腹背稍一压迫,知了的双翼就机械地向上一翘,同时知了的肚腹会发出咯咯的叫声,那声音有点像傻笑,也像在告饶。如此反复把玩,乐此不疲。有时将知了的双翼剪短,看着知了在人的掌控下做着无谓的逃生挣扎。有时还会别出心裁地把知了的肢爪掐去,再把它放飞。知了在树梢上东冲西撞,终究也无枝可倚。小孩子有很强的好奇心。好奇心往往出于无意,但有时却会伤及无辜。

(选自“短文学网”,有改动)

篇5

玉石之路,铺就丝绸之路的辉煌

人们大都知道,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上有一条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但很多人并不了解,丝绸之路开通之前就有一条玉石之路。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只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玉石之路却有七千多年的历史。

历史证明,我国边疆与中原、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与商贸交流的第一个物品,既不是丝绸,也不是瓷器,而是和田玉。和田玉首开我国边疆与中原、东方与西方交流的运输通道,在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远远超过丝绸。丝绸之路是后来东西方商人利用玉石之路这一古老通道发展起来的,可以说,和田玉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最早媒介。

《穆天子传》中周穆王西巡的路线,也大致说明了当时新疆到中原地区玉石之路的路线。这些神话传说和历史记载,不仅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而且透过这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面,与当今考古发掘的玉器相联系,我们可以清楚地窥探到黄河上、中游的远古父系部落与昆仑北坡母系部落之间是怎样以和田玉器为载体沟通交往的。古代先民们从昆仑北坡的和田一带把和田玉运送到遥远的地方,由近到远,不断向东方和西方延展,终于开拓出了一条最早的和田玉运输线――玉石之路。

玉是中国文化的晴雨表。中国文化史有多长,中国玉的历史就有多长;中国文化有多深,中国玉文化就有多厚;中国文化影响有多大,中国玉文化就有多广。

和田玉具备自然、人文双重品格。《礼记》说:“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古人赋予和田玉“五德”“十一德”之品格,把玉当作修身的标准和个人的品德,把它作为反映美德的镜子,其坚硬象征品格,圆润象征纯洁,瑕疵象征忠诚,瑕不掩瑜,瑜不掩瑕,玉已成为一种具有社会道德标准含义的特殊品,赋予更多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因素,不仅融入了政治,又融进了礼仪文化,成为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物化支柱。

和田玉是中外交流的“文化使者”。国外许多著名的博物馆和大学,收藏中国玉器,除少数先秦时期的玉器非和田玉外,其余藏玉大多是和田玉。比利时皇家历史艺术博物馆、美国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收藏的精美东周玉器,基本都是和田玉产品。大英博物馆珍藏的中国玉、印度玉器,玉料基本来自昆仑山。国外厚爱和田玉器,实际上也是秉承了中国传统“首德次符”的品玉标准。和田玉卓尔不群的品质与特性,成为琢玉行业的首选用材。在中国玉器宝库中,凡是重要大玉、礼玉、贵玉,几乎都是用和田玉琢制的。一部和田玉史,也是一部中国玉文化史,和田玉成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国玉文化,成为当之无愧的“玉中之王”。

佛国于阗,佛光曾经普照山河

两千多年前,佛光在玉龙喀什河的水面上闪烁、流泻。佛光来自西方佛国古印度,来自释迦牟尼降生和悟道的地方。于阗就是一个佛教东传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祥云佛国。

佛教进入古代于阗,大约是在公元前1世纪。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于阗成为佛教东传进人中国的第一站,成了沟通佛教源头与中原佛教流播的桥梁。丝路凿通之后,佛教徒西行求法的第一个目的地,往往就是佛国于阗。

公元400年,东晋僧人法显到达于阗时,看到的是“其国丰乐,人民殷盛,尽皆奉法,以法乐相娱”的太平盛世。当时的于阗国中,仅大型佛寺就有十余座,小型寺院无计其数。于阗国王安排法显住在规模宏大的瞿摩帝佛寺中,寺院中的僧人多达三千余众。于阗国流行每年一度非常隆重的佛像行像仪式。行像前一个月,城里便开始清扫道路,装点街巷。法显为了观看盛大的仪式,特意在这里多住了一段时间。行像那天,举国倾城而动,国王及夫人、公主等都聚集在富丽堂皇的帐幕中。各寺塑造的佛像先在城外集中,然后依次徐徐行进。高大的佛像装在四轮车上,车体上装饰着各色珍宝。悬挂着绢幡华盖,如同活动的殿宇。当行像宝车即将进城时,城楼上鼓乐齐鸣,城内万众欢呼,国王及臣民们散花焚香,顶礼膜拜,场面极其隆重而热烈。

佛国于阗的历史大约持续到了11世纪初期,在被喀喇汗王朝征服之后,于阗国连同它曾经巨大而辉煌的国都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最终成了难解之谜。

昆仑神话,华夏文化的载体

万山之祖的昆仑山,在洪荒之处、开天和文化启蒙的先民们的意识里,是“地之首”和人与天沟通的“通天塔”。昆仑山在华夏丰厚文化积淀的深层中,不仅是纯自然形态、自然属性的山体,还是具有深邃人文意识的“神山圣峰”,留下了珍贵的昆仑神话和历史传统,成为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昆仑是华夏民族的发源地,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人类文明史上曾写下了灿烂辉煌的篇章。昆仑文化代表了华夏历史文化的精华,展示了昆仑丰厚的文化底蕴。

自炎黄到夏商以后,我们的祖先在这里与原始部落融合、繁衍,创造了辉煌的昆仑文化,成为华夏的族源地和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创造出了包括脍炙人口的穆天子西巡会西王母、“惟天下良山,金玉之所在”的昆仑神话在内的璀璨夺目的古代文明。

《山海经》几乎将昆仑山作为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神话核心,把它当作许多著名神话的发源之所。“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表达了屈原对昆仑山的倾慕之意。《史记・禹本记》中还记载了昆仑山上有神池――瑶池。《河图括地象》《拾遗记》分别记述“昆仑山,广万里,高一千里,神物之所生,圣人仙人之所集也。”“群仙常驾龙乘鹤,游戏其间。”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封神演义》和当代作家金庸的小说《天龙八部》等都写到了昆仑山,可见,昆仑山并非世间的凡山,而是一座胜境仙山,是众神的乐园。

于阗乐舞,一唱雄鸡天下白

和田是有名的歌舞之乡,历史上最著名的是于阗乐舞。从汉代《于田佛曲》传人中原,《于阗乐》就在汉朝宫廷演奏,优美欢快的旋律常常吸引汉高祖到未央宫聆听。南北朝时,于阗乐舞风靡中原,唐朝国乐《十部乐》中,就收入了《于阗乐》,唐代于阗筚篥演奏家尉迟青誉满长安。直到今天。特色鲜明的和田歌舞,由于的著名诗句“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更让于阗乐舞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传说中国最早的音律就得自西域于阗。黄帝授意乐宫伶伦制定音律时,伶伦历尽坎坷,饱尝艰辛,行程两万余里,来到昆仑山。在巡守昆仑山的山神陆吾的帮助下,在“山解溪之谷”找到了适合做乐器的竹子。他仔细挑选了12根修竹,做成12支竹笛。但他试吹之后,音调很不协调,正在这时,一对凤鸟飞来,它们美妙动听的鸣叫声启迪了他。他模仿凤鸣之声反复吹奏,直到声音和谐悦耳。就这样伶伦制成了12根律管,使人们有了创作和演奏音乐的规范和依据。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称之为“伶伦作乐”。这个动人的传说记载于《吕氏春秋》《汉书》及《太平御览》等古籍中。他到昆仑山创造音乐的时间比张骞“凿空西域”要早三千年。这虽是传说,但从先秦到唐宋的诸多学者和乐人都深信不疑。

篇6

刘俊杰

夏天,我和妈妈去摘草莓。

一个个的草莓好像红灯笼。我和妈妈开始摘草莓,我伸手过去摘到了一个草莓,每一个动作都那样认真。我摘到了一个、两个……一直装满一袋子。摘完了,我们就回家了。

回到家,我品尝了一下,自己摘得草莓真好吃呀!

篇7

久跌必涨、静极思动。股市里没别的,全都是人。所以,市场的运行无非是人心所向。要摒弃市场中众说纷纭的各种消息,需专注个股出现的投资信号。

接上期再来谈谈遗产税。此税会比房产税晚出来,但杀伤力肯定要大得多。《遗产法》还在激烈讨论中,但能明确的是两点:1.它是一次性的,从你我挂了的那天算起往回倒数五年,这五年间过户给子女的资产都要算进去。资产办完过户,我们就可以“赤条条”地等死了,怎么来的怎么去。“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曹雪芹当初算是看透了。2.正因为是一次性的,据说遗产税的税率相当高。你藏点儿钱容易,房子你藏得住吗?如果说上期提到的房产税只是财富的转移,是一次良性的、有益的变革,那遗产税可真就是一场革命了!

当然,征收遗产税的逻辑似乎哪里出了问题――世界上有没有不收遗产税的国家或地区?如果有的话,谁会缺心眼儿到不惦记着去移民?遗产税,是要让中国人自己受益,还是要干嘛?当然,移民不移民是一回儿事,心里还爱不爱你是另一回事。

根据我的判断,中国是无论如何也禁不起征收遗产税这场革命冲击的。遗产税跟原子弹一样,只有威慑作用,不会大规模投入使用的。但是,只需在极小、极小的范围内,搞一次精准的遗产税模拟征收,只要统计结果敢公布,房地产市场立刻崩盘!就像现在对核爆试验的破坏力评估只需用超级计算机模拟就够了一样。由于股市近期有反弹迹象所以有关楼市降温的话题咱们下期接着谈。

股市3月21日突破了2933点但多空双方的激战在所难免。大家不要盲目乐观,尽管“注册制”没有被写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但这三个字同样也不曾出现在上一年度的报告里。世事难料,像“去杠杆”、“去库存”、“去产能”、“股灾”、“熔断”……都是突然间说来就来的。出人意料的,还有央行否认“鼓励储蓄入股市”的郑重声明。到底是周大叔故意没把话说清楚、还是当初我们自己宁愿往那方面去想,没地方说理去。所以,在信息泛滥、翻脸比翻书还快的时代里,投资人的耳朵还是塞上棉花最好,留一双慧眼足够了――看信号、做个股(见图3,说明:不是荐股)。我们要的只是价差而已,凡是跟买点和卖点无关的,都是八卦。

篇8

2、原文如下:

《滕王阁序》【作者】王勃 【朝代】唐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3、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4、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5、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6、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呜乎!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

7、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自主学习;兴趣

一、发挥教师示范作用,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从事一项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内在动力,学生只有对古诗的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产生内在的驱动力,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古诗的学习。因此,在古诗的教学中,教师只要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那便将枯燥的“要我学”变成了快乐的“我要学”。

笔者认为,用优美的语言创设情境,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如,在教授袁枚的《所见》时,我激情四射地说了一段春天、夏天的优美语句,渲染氛围,之后又抛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夏天,他们都爱干什么?学生七嘴八舌,热闹非常,积极性也很高,接着便引入新课的教学。这样,优美的语句使学生的求知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又能得到精神上的愉悦之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二、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自主积极参与

“美的文辞就是思想的光辉。”在古诗的学习中,学生反复的吟诵,既能充分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也能正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在古诗的教学中,教师绝不可以越俎代庖,以自己的讲代替学生的读,应当引导学生多读,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体悟古诗中的情感。

此外,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笔者以为,古诗的诵读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丰富多种的教学诵读方法,或是齐声读、相互读,也或是竞赛读、搭配读等,保持学生对诵读的新鲜感和兴趣,使其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状态。

三、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且能勇于创新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作,没有想象也没有艺术欣赏”,古诗的学习,亦是艺术的欣赏,单单凭借感官,无法感知诗歌的意蕴,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活动,去体验它、捕捉它、揣摩它。

如,教授《游园不值》时,我利用“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一句话,让学生想象整个园子里的景色,学生都大胆地想象,将自己心中最美的景色描绘了出来,这样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在古诗的教学中,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就必须要以学生为本,关注、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兴趣,激发其主动意识,由被动转变成为主动。只有学生发自内心地想要学习,才能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篇10

夏天是多彩的,那美丽的衣裙,神秘的太阳镜,绿皮红瓤的西瓜,橙黄诱人的芒果,晶莹剔透的葡萄。构成了动人的色调。

夏天是轻松的,孩子们可以不去做长长的数学题,不去摇头晃脑的背古诗,不为那做不完的作业而烦恼。

夏天是欢乐的,可以扛着鱼竿去钓鱼,提着水桶去捉虾,拿着瓶子去和蟋蟀“捉迷藏”。背着救生圈去游泳。

夏天是自由的,孩子们可以打开冰箱制冰淇淋,学做美味的凉拌佳肴,还可以躺在竹榻上望这星空畅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