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过零丁洋范文

时间:2023-03-31 09:00: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天祥过零丁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师:我国的历代王朝中,南宋是极弱的一个王朝,先期被金入侵,后期被元灭亡。可是,在南宋历史上,却涌现了许多英雄人物。如:岳飞、辛弃疾、陆游,还有我们即将要学习到的文天祥

师:请结合注释和投影了解一下文天祥。

(投影)

文天祥(1236――1282),字宋瑞,二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理宗宝佑四年(1256)举进士第一。

恭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长驱东下,文于家乡起兵抗元。

次年,临安被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往敌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拘,后得以脱逃,转战于赣、闽、岭等地,兵败被俘,坚贞不屈,就义于大都(今北京)。

能诗,前期受江湖派影响,诗风平庸,后期多表现爱国精神之作。有《文山先生全集》。

补题理解诗意――

师:一代名臣,杰出的文学家,他在这首诗里想要向我们传达什么呢?请同学们诵读全诗,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诗补个题目。

(生读诗,思考)

生:我觉得应该补上人名和时间,可是时间不清楚。我就补――(文天祥)过零丁洋

生补充:我知道,书注中有,是祥兴元年(1278)。

师:好,一位同学抓住叙事的要素补题,一位同学预习很细心。请继续。

生:(文天祥)过零丁洋(叹零丁)。

师:在前人的基础上添加感受“叹零丁”,你说说你的依据。

生:颈联有诗为证:“零丁洋里叹零丁”。是说文天祥在被俘之后押经零丁洋时感叹自己孤苦伶仃。

生:(文天祥兵败被俘)过零丁洋(叹零丁)。

师:结合诗句说说看。

生:“干戈寥落四周星”。兵器稀少,兵力薄弱,与元军苦苦抗战四年,最终兵败被俘。

师:“寥落”书注解释为“稀少”。你们能说说带有“寥若”的词语吗?

(生思考,查词典)

生:查到了!“寥若星辰”,意思是稀少得就像早晨的星星。指为数极少。

师:同学们,抗元的人就像早上的星星一样稀少,可叹!南宋朝廷一直就有主战派和主降派在抗争,此次兵败,元军统帅张弘范威逼利诱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并写了这首诗作为回答。可赞!

生:老师我可以在同学们的基础上补:(文天祥兵败被俘)过零丁洋(叹零丁)(有感作诗)。

师:“有感作诗”好!还有什么样的感想呢?

生:惶恐!他在惶恐滩头心情恐慌。

师:对啊,惶恐滩前有大海,后有追兵,形势十分险恶。

生:以死明志,视死如归。“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人都有一死,只留下一颗炽热的丹心光照史册。

师:那你们读读题目,看有什么不妥呢?

(生读)

生:我发现“叹零丁”与“有感”有矛盾。“有感”包含“叹零丁”感受,但诗中还有其他情感。

师:你很敏锐!好,我们再齐读补好的诗题――《文天祥兵败被俘过零丁洋有感作诗》(板书)。

师小结:同学们着重抓住文天祥起兵抗元的个人经历和兵败被俘后的感叹,以及他表明的宁死不屈的决心补题。有思考,有创意。

探讨英雄形象

我们一起来激情朗读我们合作创作的题目――《文天祥兵败被俘过零丁洋有感作诗》,并有感情地诵读全诗。

(师生激情诵读诗歌)

师:现在你在诗中又读到一个怎样的文天祥呢?

生:我读到了一个宁死不屈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直抒胸臆,表达自己面对生死,无所畏惧。

生:我读到了一个饱经风霜、身世坎坷、又有一颗赤胆忠心的文天祥。他饱读诗书中了进士,可是为了反对侵略,保家卫国,他走上了战场。我在资料上查到,他听到元朝派出大军,要消灭南宋,他听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产,招募起了3万壮士,组成义军进行抗元。

师:你预习真的很认真。很会搜集资料,并学有所用,令人佩服。继续――

生:我读到了一个能文能武的的文天祥。他饱读诗书,中了进士,留下了很多诗文。他还带兵抗元,指挥战斗。

师:诗中提到他自己读的什么书?

生:一部儒家经典。

师:儒家的代表人物和经典的作品你们知道吗?

生:孔子的《论语》和孟子的《孟子》。

师:孔子和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生:孟子有“舍生取义”之说。孟子倡导“仁”。

师:对,在孔子提出“杀身成仁”的基础上,孟子也提倡“舍生取义”。核心是两个字:“仁”和“义”。好,继续。

生:我读到了一个爱国的文天祥。祖国山河破碎如风中柳絮,飘忽不定,个人身世如雨中被打的浮萍,漂泊无依。但是他依然毫不屈服,慷慨就义。

师:好。你从颔联中读到了当时的南宋朝廷危在旦夕、文天祥自己家破人亡。国破家亡之际,他的最终抉择凸显了他的爱国情怀。颔联描写得多形象啊,用了什么修辞?

生:比喻,把国家命运比作风中柳絮,自己身世比作雨中浮萍。十分悲惨。

师:唐代薛涛有咏《柳絮》诗句:他家本是无情物,一向南飞又北飞。柳絮,无情之物啊。而浮萍呢?“漂泊浮萍本无根。”无根之物啊。

师:同学们,你们读出了一个英雄的文天祥,他就像神一样光照史册。可是,他还是人啊,一个普通人应该有的情感他有没有呢?

生:有,他也惶恐,他也感叹孤苦伶仃。

生:他巧用地名,将地名与自己忧虑不安的心情巧妙结合,对仗非常工整。

师:很棒!这一联已经成为经典。诗人回首当初兵败江西,从惶恐滩撤离,前有大海后有追兵,形势非常险恶,再看今日被俘,自己老母被俘,妻妾被囚,大儿丧亡,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自己只身被押解渡过零丁洋,真是无限悲苦。诗人将往日的体验与今日的感受交错在一起,心中的悲愤自然是难以名状的。你们能读出这种悲愤吗?

生:“说惶恐”和“叹零丁”要重读。

师:请你读一下。

生朗读情感饱满,重读部分语速缓慢而拉长。

师引导同学们动情共读颈联与尾联。

探究英雄缘起

师:好!我们通过探讨和朗读感受到了英雄身上也具有普通人的情感:他惶恐!他也感叹!同学们,这就是人的本性。他是人而不是神!可是正是因为他是人,他却做出了宁死不屈的壮举,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思考,摇头)

师投影:

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抗击元兵入侵,兵败被俘,拒降不屈,殉难于燕京。就义前在衣服上留下这样的绝笔:

“吾位居将相,不能救社稷,正天下,军败国辱,为囚虏,其当死久矣。顷被执以来,欲引决而无间,今天与之机,谨南向百拜以死。

其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宋丞相文天祥绝笔。”

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诵两遍。

生举手:我发现文天祥深受孔子和孟子儒家思想影响,他是个真正的读书人!

生:他以天下事为己任,不能救国家和百姓于危亡之中,他深感屈辱,曾经想用自杀来表明心志。

生:他对国家充满感情,就义之前还面向南宋朝廷百拜,心中只有国家,他不愧为民族英雄!

师:同学们,你们现在理解文天祥吟诵的千古名句了吗?他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真正做到了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就让英雄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请记住这是文天祥用生命谱写的赞歌!请齐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教学反思:

这节课设计是我个人最满意的:自创问题。第一:探究英雄文天祥;第二:探究英雄人性的一面;第三:探究英雄性格形成的缘由。即从“英雄――普通人――英雄”,三步探究,追寻英雄缘起,了解儒家文化对文天祥的影响,进一步体会文天祥的视死如归、舍生取义的爱国豪情。

篇2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唐杜牧《泊秦淮》

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6、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7、解释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阑干。

8、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眇兮。

9、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

10、月出佼兮,佼人撩兮。

1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2、回眸一笑百魅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13、有女妖且丽,裴回湘水湄。水湄兰杜芳,采之将寄谁。

14、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

篇3

1、山河破碎风飘絮下一句:身世浮沉雨打萍。出自于文天祥所著的《过零丁洋》。

2、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翻译: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何谓“诗眼”?狭义地讲,就诗的结构而言,在诗中能起承上启下枢纽作用的诗句;就诗的内容而言,能总括诗的内容的字句;就诗的主题而言,能点明作者情感的词句……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提高学生古诗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能力。如何才能达到这一诗歌鉴赏目标呢?在教学中,笔者深切地体会到,引导学生抓住诗眼是最佳方法。在其长期的探索中,笔者还根据诗歌内容特点的不同,赏析的角度不同,又把诗眼细化为“史眼”、“情眼”、“画眼”、“艺眼”,并从这四个角度来引导学生欣赏品读古诗,把握古诗的意蕴,感受古诗中的“史”、“情”、“画”、“艺”之美。

所谓“史”眼,就是诗中蕴含着历史事件的字句。学生抓住这些字句就能了解历史事件,让人感受到文化遗产的史诗美。如唐代诗人杜甫,人们之所以把他的诗称为“诗史”,就是因为他的诗描述了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如《春望》反映了唐朝安史之乱给国家带来的残破景象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而这历史情景都统在该诗题目的“望”字里。所以笔者紧抓这一题眼,引发学生深入讨论:题目是“春望”,按常理,春天,人们应该望的是什么景象?诗中望的是什么景象?……学生抓住“望”这一题眼,纷纷发言:“望”见国家破烂不堪,杂草丛生,满目荒凉;“望”到人们对着花草鸟儿触目惊心、痛心流泪;“望”见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人民,见到一封家书觉得比一万两黄金还珍贵;“望”见镜中的头发白了,簪子别不住了……再如教学白居易的《观刈麦》时,笔者引导学生抓住“观”这一题眼,设鉴赏题:诗人观到小麦怎么样?观到“妇姑”“童稚”在做什么?观到“丁壮”劳动时怎样的场景与心理?还观到“贫妇人”怎样的令人心酸的情景?观后诗人又联想到什么?从而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中唐时期沉重的赋税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历史。

所谓“情”眼,就是诗中蕴含着作者思想感情的字句。学生抓住这些字句就能深切地感受作者内心世界的跌宕起伏,感受到感人肺腑的诗情美。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在学生借助工具书,弄懂诗意后,笔者就引导学生直奔本诗的“情眼”:本诗直接表明作者视死如归、决心为国捐躯的诗句是哪句?诗人这种忠贞报国的情怀是否是一时的冲动?能否从诗中看出?经过探究,同学们认为诗人的爱国精神充满了一生:首联“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表明诗人是为报效国家而读书科考,并抗击元军四年;颔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在风雨飘摇中,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十分忧虑,进一步表明了他的爱国情怀;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悲壮的情怀里蕴含了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至于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所谓“画”眼,就是诗中蕴含着美丽图画的字句。学生抓住这些字句眼前就能浮现出一幅幅色彩缤纷的画面,让人感受到栩栩如生的画意美。如学习白居易的古诗《钱塘湖春行》时,笔者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春”的景物的字句来体会,眼前就出现了一幅杭州西湖的早春图:瞭望西湖湖面,春水新涨,几与岸平,向远处望去,似与云相连;树上的早莺都争着朝阳的树枝,空中飞舞的燕子正忙着衔筑巢用的泥土;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让人眼花缭乱,路上新生的嫩草刚刚盖过马蹄……使学生不仅学到诗人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的写景方法,而且从中感受到了早春的西湖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还使学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种喜爱之情油然而生。

所谓“艺”眼,就是体现中国律诗中对仗与押韵的字句。学生抓住这些字句赏读,就能感受到古诗对仗与韵律的艺术美。古代律诗,除了引导学生大体了解字数与平仄要求外,重点要引导学生体会它的句子对仗的工整美,诗句押韵等的韵律美。所以“对仗”,“韵脚”等就是鉴赏律诗艺术的“艺眼”,而律诗的第二、三联(律诗要求必须要对偶)的句子和偶句的最后一个字(律诗要求必须要押韵)就是“艺”眼所在。如文天祥的律诗《过零丁洋》,我们还可引导学生抓诗的“艺”眼来赏析。该诗的第二联“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除了常用的词性相对外,还采用了天文相对的方法——“风”与“雨”,从而生动形象地比喻了国家与个人前途命运的动荡不安的现实;而诗的第三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中又采用地名相对的方法——“惶恐”与“零丁”,且分别运用反复的手法巧连成句而对,同时还暗合作者当时“惶恐”不安与孤苦“零丁”的悲壮心境,真乃巧夺天工之笔。本诗再加上从首句“经”开始,一韵押到结尾的“青”,读来朗朗上口,既富有韵律之美;又有从悲壮到高亢的让人有荡气回肠之美感。通过以上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文天祥的律诗《过零丁洋》,无论是它的形美,还是它的内在美,都堪称千古绝唱。

篇5

唐·杜甫

剑外呼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2、《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塞下曲》

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篇6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唐·杜甫

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4、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6、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汉·曹操

7、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示儿》 宋·陆游

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宋·陆游

9、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10、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11、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泊秦淮》 唐·杜牧

1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 宋·陆游

1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先秦·屈原

14、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15、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清·龚自珍

16、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歌 / 渡易水歌》 先秦·佚名

1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 魏晋·曹植

18、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宋·陆游

19、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凉州词二首》 唐·王之涣

20、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先秦·屈原

21、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五首·其一》 宋·陆游

22、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九歌·国殇》 先秦·屈原

23、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九歌·国殇》 先秦·屈原

24、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九歌·国殇》 先秦·屈原

25、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登楼》 唐·杜甫

26、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少年行四首》 唐·王维

27、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少年行四首》 唐·王维

28、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病起书怀》 宋·陆游

29、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二首·其一》 唐·王昌龄

30、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南园十三首·其五》 唐·李贺

31、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扬子江》 宋·文天祥

3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自题小像》 近代·鲁迅

33、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出塞》 清·徐锡麟

34、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出塞》 清·徐锡麟

35、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唐·曹松

36、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清·林则徐

37、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金错刀行》 宋·陆游

38、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和端午》 宋·张耒

39、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少年行四首》 唐·令狐楚

篇7

2、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范成大《州桥》:“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4、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6、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7、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篇8

坚守本心,走自己的路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清纯高洁。

北宋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自幼“以名节自砥”。他拥才华,却不慕钱财。虽在朝为官,但俸禄甚微,在九江时还将自己的积蓄给了故里宗族。酷爱莲花的周敦颐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一生致力于理学的研究,不为外物所动。正是因为他的这种坚守,才有了“先天宇宙论”的出现,他的人品和思想千百年来也一直为人们景仰。

坚守本心,走自己的路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远见卓识。

北宋王安石自幼立志以天下为己任,做一个利国利民的人。官至丞相的他没有贪慕富贵,耽于安乐,而是高瞻远瞩,见微知著,系统地提出变法主张。正是因为王安石改变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决心,才使其抵制住了权、钱、利的诱惑,才有了国富兵强的“寿苗法”“市易法”“三金法”,等等。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金库,提高了国防力量。他所颁布的法律,至今有着重要的意义。

坚守本心,走自己的路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至死不渝。

文天祥以《过零丁洋》一诗明志,坚决抵抗元朝入侵。南宋灭亡后,元世祖软禁文天祥,以美酒佳肴款待,并派出南宋的降臣、废帝来劝降,继而又让他的亲人来说服他,文天祥始终不为所动,并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表明心志,一片丹心成为民族的瑰宝。几百年的潮起潮落依旧淹没不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

人生漫漫,一不小心,你将深陷泥潭。在这条名为人生的船上,会经历风风雨雨,需始终铭记坚守本心,在浮沉纷扰中独守心中一方乐园净土。

教师点评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样的优秀作文怎不令人欣喜?文章引经据典,古人事例信手拈来。结构清晰完整,文章的开头入题简洁,提出论点,主体部分设置三个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结尾再次深化文章的中心论点。另外,佳句频出,语言优美,是本文的一亮点。

篇9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篇10

不过,现在我要说的是他的一位朋友――张千载。

张千载跟文天祥是同乡好友,从小在一起读书,被老师视为“双璧”。可惜张千载的运气不是很好,当文天祥高中状元、飞黄腾达甚至官至宰相的时候,他还只是一个小举人,郁郁不得志。

文天祥知道他的才学,就想拉他一把,推荐他出来做官。但张千载心气很高,始终没有去见文天祥,一直在家里种种田、读读书,安贫乐道。

后来到了南宋祥兴元年(1278年),文天祥率军抗元失败,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县北)被俘,一路北上押解到大都(今北京)。张千载听说后,立即变卖家产,等文天祥一行路过他的家乡时,就跑去上下打点,请求跟随文天祥一起去大都,照料他的起居。元军统帅也很敬仰文天祥的为人,就答应了。于是,一路上,张千载天天服侍文天祥,给他喂饭,帮他洗漱,像一个忠心的仆人。

到了大都后,文天祥被关押起来,张千载就在附近找了个房子住下,每天去给文天祥送饭,文天祥在狱中写的一些诗文,他也花钱买通关系,将它们秘密带了出来,其中就包括那首著名的《正气歌》,在民间广为流传。

就这样,张千载倾家荡产,不避寒暑,尽心尽力地服侍了文天祥三年之久,直到文天祥被忽必烈下令处决。此时已身无余财的张千载,不知道又用了什么办法,硬是将文天祥的尸体运了出来,而且还将在俘虏营中自杀殉夫的文夫人欧阳氏的尸体也一起找来,火化后将二人的骨灰带回了老家。

后人敬佩文天祥的这位义友,把这种朋友之间的情义称为“生死交情,千载一鹗”(张千载号一鹗)。

看这个故事的时候,让我又想起来“”时的一个故事。

“”初期,傅雷被打成了,经常要接受检查甚至辱骂、毒打。傅雷是一个品行高洁的人,受不了这些侮辱,就于1966年9月3日在家里服毒自尽,妻子朱梅馥也上吊自杀。

傅雷夫妇的尸体被火化后,因为他们的长子傅聪正在英国,次子傅敏也被关进“牛棚”,再加上当时人人都噤若寒蝉的社会环境,他们的骨灰一直放在那里,没有人敢去认领,即使是他们的亲朋好友,也都因各种各样的顾虑而踟蹰不前。

在那样一个时代,再加上傅雷夫妇的身份,如果骨灰得不到认领,很可能会被丢弃街头。这时候,一个谁都想不到的人站了出来,把他们的骨灰带回了家。

这个人叫江小燕,是上海一个普通的女工,跟傅雷一家毫无关系,只是因为她读过傅雷的书,知道他是一个好人,不忍心让他的骨灰抛洒街头,就冒充他的干女儿,将骨灰带回了家。

更可贵的是,江小燕不光留存了骨灰,还专门给上级写信,为傅雷夫妇辩护。可想而知,在那样的年代,这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结束后,傅雷的长子傅聪返回国内,江小燕这才把留存了十几年的骨灰郑重地交给了傅聪。

此时的傅聪,已是名扬世界的大钢琴家,就问她有什么可以报答她的,江小燕说,给我一张票吧,我想听听你的演出。

傅聪说,那天他哭了很久,既为父母的骨灰失而复得,更为江小燕高贵的品行。

许多事情原本跟这些小人物没有多少关系,但他们却出人意料地站了出来。只是因为他们朴素地相信那个人是好人,不应该受到那样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