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王之涣范文

时间:2023-03-13 17:28: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出塞王之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天,《青海高原一株柳》快学完了,在总结课文、巩固练习时,朱含琪建议再积累几首边塞诗,借此加深对“边塞诗”的体会。大家觉得主意不错,于是学生举出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卢纶的《塞下曲》、王昌龄的《从军行》、王翰的《凉州词》。于是师生齐诵,集中诵读后体会“边塞诗”有的边关、落日、大漠、哨楼……想到平时要求学生背诵积累时,我总是指导他们找记忆的支撑点,于是我问:“大家如何记住这五首‘边塞诗’?”羌伟说:“卢纶的《塞下曲》是三年级课文中的‘文包诗’,讲李广射虎,我印象很深。”朱颖说:“王昌龄的《从军行》是第九册《亲近母语》中要背的,经过五年级复习考试,我们都记住了。而且与王昌龄的《出塞》区分很大,不会混淆。”

我又追问:对于王之涣的《凉州词》和王翰的《凉州词》诗题相同,如何使诗人与诗句相对呢?陈睿说:“《凉州词》(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对玉门关,huàn,guān,押韵,顺口。我这样记。”大家赞同。可是用同样的方法,怎么也找不到“王翰”与诗句中有押韵顺口的支撑点。同学们都在抓耳挠腮。忽然王瑞说:“‘王翰’的‘王’与‘琵琶’有部分形状相同,我准备这样记。”大家一看也不错,也算一种方法。就在大家认为差不多了,准备结束时,陈世奥惊喜地说:“老师,老师,‘王翰’的‘翰’与‘醉卧沙场’的‘醉’合起来就是‘醉翰’(醉汉),喝醉了酒的人。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啊!好一个“醉翰”,同音谐意,非常巧妙的发现!我和同学们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我高兴地说:“陈世奥,感谢你的‘醉翰’,让我们记住了两首《凉州词》!”

【反思】

篇2

1、王昌龄(698—757年),字少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边塞诗人。

2、开元十五年(727年),进士及第,授校书郎,迁龙标县尉。参加博学宏辞科考试,授汜水县尉,坐事流放岭南。开元末年,返回长安,授江宁县丞。安史之乱时,惨遭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

3、王昌龄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边塞诗最为著名,有“诗家夫子”、“七绝圣手”之称。著有《王江宁集》六卷。

4、代表作品:《出塞》《从军行七首》《芙蓉楼送辛渐》《长信宫词》《闺怨》。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一首边塞诗。他的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立刻把人们的思绪带进那种黄沙迷漫、鸟兽夷稀、大漠孤烟的凄凉境地。

阳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西汉置关。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阳关”。当时的阳关是西域和内地的分界线,出了阳关就是茫茫旱海,视觉上与中原腹地有很大差异,于是人们的心理状态也随之发生变化。

一次因公出差去敦煌,有幸到阳关一吊。在人们心目中,阳关总是凄凉悲惋,寂寞荒凉的。然而,今天的阳关、已是柳绿花红、林茂粮丰、泉水清清、葡萄串串的好地方。除了从残存的阳关遗址可以给游人带来一点思古之幽情外,古代那种金戈铁马,鼓角相鸣的杀伐痕迹早已荡然无存。烽火台高耸的墩墩山上,修建了名人碑文长廊。游人漫步在长廊里,既可欣赏当代名人的诗词书法,又可凭吊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

站在阳关遗址面前,我仿弗看到了苏武持节西行,远涉荒漠,出使西域,途中为俘,被囚北海,茹毛餐雪,持节归来,入关进京,长鞠不起的悲惨情景。仿弗看到了骠骑将军霍去病凭着一腔血气骁勇,在茫茫大漠里“长途奔袭”,斩敌二千余人,河西大战首战告捷。而后又不负众望,六天转战匈奴五部落,匈奴两王战死,王子、相国、都尉被俘,斩敌八千余人悲壮画面。仿弗看到了商贾驼队,通关而去,缓缓西去,踏出了一条丝绸古路。

正当我怀古思今之际,突然有一人用拳头镦了我一下,我回头一看,似曾相识。那人对我说:“你是李闵。”这一声呼唤,使我立刻认出了我面前的这位是我大学的同学王楠。他毕业后分配到酒泉钢铁公司。我们两凝视良久,就发疯似的拥抱在一起。此情此景,王维的“西出阳关无故人”已时过境迁,应改为“西出阳关有故人”了。往事如烟,绿洲在目。看了阳关的“更加郁郁葱葱”,与王维“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姊妹篇,即王之涣的“出塞曲”“黄河远上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只能成为文人墨客的朗朗咏声了

篇4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3、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4、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

6、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7、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8、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

9、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10、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的《山居秋暝》

11、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汉乐府《陌上桑》

1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13、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龚自珍《己亥杂诗》

14、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5、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6、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17、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18、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19、春*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王安石《春夜》

20、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自居易《忆江南》

21、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王维《汉江临眺》

22、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23、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

24、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5、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汉乐府《长歌行》

26、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27、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28、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王安石《登飞来峰》

29、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30、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31、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

3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3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34、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5、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36、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37、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

38、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39、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40、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1、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

42、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43、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李煜《虞美人》

44、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4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曹操《观沧海》

46、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47、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48、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49、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50、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51、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52、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53、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54、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55、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

5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57、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曾几《三衢道中》

58、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59、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60、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

61、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

篇5

关键词:初唐 定州 崔 边塞诗

边塞诗早在《诗经》《楚辞》中就已出现,如《诗经》中的《采薇》,作为《小雅》中的杰作,反映的就是戍卒在出征归途中,对战争的回顾及哀怨;《楚辞》中的《国殇》,也描写了两军相交的战场上,互相厮杀的惨烈场景。但由于篇幅太少,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汉魏迄隋,这一题材的诗歌创作渐有增加,出现了以边塞为题材写作的乐府诗和一些以写作边塞诗见长的诗人,如魏晋时曹植的《白马篇》。南北朝时期,尤其南朝大量的边塞诗。但南朝边塞诗的作者多无出塞经历,因此他们的边塞诗多是用乐府古题写作的。隋也有边塞诗作,但由于它历时太短,作品成就不及臻于完善。至唐初,写作边塞诗开始形成了一种风气,边塞诗的创作由此产生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当时以唐太宗李世民为首,举凡文武重臣、诗坛名宿,几乎无人不写边塞诗,因此在唐初的诗歌创作中就产生了大量的边塞诗作,它们成为盛唐边塞诗作的重要先导,直接为盛唐边塞诗派的形成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在崔的诗歌创作中边塞诗这一题材数量并不是最多的,与同期其他诗人的边塞诗数量相比,亦不是最多的。但就是这不多的作品却突出地显示了初唐边塞诗创作的特点,即:对于强敌入侵的愤然抗击和对于时事政治的喟然长叹,再就是抒写征夫和思妇的边愁。

《塞垣行》和《大漠行》等是崔写作的表现奋勇抗击入侵之敌的代表诗篇。

这类诗篇其他时期的诗人也都有大量这类诗篇的作品,但却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如盛唐时期的高适,其诗中写道:“亭堠列万里,汉兵犹备胡。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塞上》),“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蓟门行五首》其五)诗中以“汉”喻“唐”,盛唐也有“边尘”,但“汉兵”早已作好准备,而且作战时均能奋不顾身,最终“总戎扫大漠,一战擒单于”(《塞上》),“献捷见天子,论功俘可汗”(《东平留赠狄司马》);再如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其中写道:“虏骑闻之应胆慑,料如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诗中表现了唐军无可置疑的军事优势和随之而来的心理优势。诗人同边塞将士一样忧心国家时局,不甘心仅仅“昔我事讨论,未尝怠经籍”(《塞垣行》),而要“一朝弃笔砚”(同上),建立“须勒燕然石”(同上)的传世不朽之功业。但他的立功边塞又不仅仅是为了封妻荫子、受爵拜相,而是其勇赴国难思想感情的体现,是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入世情怀和为国为民“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1]“舍生而取义”(《孟子・告子上》)[2]的献身精神的体现。

边塞诗的另一个内容是慨叹时事。这类边塞诗有一个特殊的内容,就是和亲。和亲也是一种政治行为,即所谓的“庙策”、“帝策”,其目的是为了缓和唐王朝和少数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盛唐时代由于国力大盛,所以已不靠“和亲”来达到这一目的,因此当时诗人的态度也是“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许和亲归去来”(王之涣《凉州词》其二)。而唐初时期,和亲却是一件十分受重视的事情。景龙四年(710),中宗养女、雍王守礼之女金城公主与吐蕃赞普弃隶缩赞联姻,她是继文成公主之后第二个与吐蕃通婚的公主。正月二十七日,中宗幸始平县,亲自送公主入蕃,并写下《送金城公主适西蕃》诗,同时命诸臣僚唱和,崔亦在其中。在这些唱和的诗篇中,有对此举大加赞赏,把“和亲”说成是“受降”、“许和”的,如“圣后经纶远,谋臣计画多。受降追汉策,筑馆许戎和……”(赵彦昭《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有表现唐与吐蕃的亲厚友好关系的,如“甥舅重亲地,君臣厚义乡”(阎朝隐《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也有充满哀怨悲苦的字眼,一片哀伤气氛的,如“和亲悲远嫁,忍爱泣将离”(刘宪《奉和送金城公主入西蕃应制》);也有申述公主远嫁的意义,赞叹皇帝公主顾全大局的,如“皇恩眷下人,割爱远和亲”(唐远《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还将膝下爱,特副域中欢”(武平一《送金城公主适西蕃》),“汉帝抚戎臣,丝言命锦轮”(李峤《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主歌悲顾鹤,帝策重安人”(李适《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崔在《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诗中,虽然也表现了公主远嫁的哀愁,“箫鼓辞家怨,旌旃出塞愁”,但他又指出这种远嫁是有历史渊源的,“怀戎前策备,降女旧因修”,谁都不愿意这样做,“尚孩中念切,方远御慈留”,只是为求和戎,不得不尔,点出了当时唐王朝的窘况,表现了诗人关注时局、忧心国事的儒家情怀,更为重要的是他把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归结为“顾乏谋臣用,仍劳圣主忧”,并不为自己开脱推卸,则体现了儒家以天下为己任的入世情怀和忠君爱国、侍君敬主的思想。

此外,崔还有《边愁》和《早春边城怀归》等以征夫的口吻写出、表现征夫的相思之情的边塞诗。

崔所处的时期正是唐王朝立国不久,北方的突厥,西南的吐蕃、南昭,东北的契丹、奚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仍有一定的实力,加之他们多为游牧民族,生产力水平低下,居无恒所,随水草而流移,常常和中原的农业文明产生矛盾和冲突,大到战争,小到摩擦。当有自然的天气灾害、生活发生困难时,他们就南下掳掠,发生战争。而此时唐王朝的国力还不是十分强劲,经常出现“单于犯蓟,骠骑略萧关”(《大漠行》)、“大漠羽书飞,长城未解围”(《早春边城怀归》)的险情和“岁尽仍为客,春还尚未归”(同上)、“二月风光半,三边戍不还”(《折杨柳》)、“去岁闻西伐,今年送北征”(《同李员外春闺》)连年征战仍不能得胜的窘况。然而不管边庭环境多么衰败肃杀,“九月蓬根断,三边草叶腓”(《边愁》),气候多么奇寒,“十月边塞寒,四山冱阴积”(《塞垣行》)、“山川凌玉嶂”(《早春边城怀归》),以致铠甲和兵器都满覆霜雪,“风雪散戎衣”(同上)、“霜雪剑生衣”(《边愁》),战争多么残酷,“风尘马变色”(《边愁》),但他们的尚武精神、游侠精神和进取精神,还有对军武英雄的崇敬、羡慕,内心深处的英雄意识和封侯情节,使得他们自愿离别家乡,告别亲人妻子,投身边幕或军伍之中,“昔我事讨论,未尝怠经籍。一朝弃笔砚,十年操矛戟”(《塞垣行》),以期建功立业,边塞封爵,“岂要黄河誓,须勒燕然石”(同上)。但战争的时间太长了,加之“路向南庭远,书因北雁稀”(《早春边城怀归》),他们的思乡念亲之情也日益严重,“乡关摇别思”(同上)。这种感情在白天还不是那么强烈,因为他们可以想象一下“殷勤凤楼上,还袂及春晖”(《边愁》)的妻子和“明年征骑返,歌舞及芳菲”(《早春边城怀归》)的光明前景,只是“客思愁阴晚”(《边愁》),因为那阴霾的天空就像自己浓烈的思乡念亲之情一样无法散去,孤寂清冷漫长的夜晚自己又如何度过呢?可能是“忆梦残灯落,离魂暗马惊”(《酬杜麟台春思》)吧!语

参考文献

篇6

一、唐诗:中国古典诗歌的第一峰

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从诗经、楚辞开始,经过长时期的酝酿和演变,到唐代登上了繁荣的高峰。[1]1唐诗选本之多,盖无出其右者,而尤以清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传播最广。邵祖平、陈寅恪、闻一多、岑仲勉、王重民、任半塘、林庚、唐圭璋、程千帆、周勋初、袁行霈、吴世昌、邓绍基、张忠刚、陈伯海、萧涤非、霍松林、马茂元、傅璇琮、陈贻?{、罗宗强、莫砺锋、葛晓音、陈尚君、陶文鹏、尚永亮等现当代学者用力甚勤,对公众推广唐诗的热情接续前贤。作为有唐“一代之文学”代表,唐诗独特的艺术成就已得到历代学者的公认。[2]对青少年而言,书店里学习读物销售长盛不衰的,除《新华字典》外,大概就是唐诗鉴赏类图书了。

近50年来,以中华书局《全唐诗》标点本、《全唐诗外编》、《全唐诗补编》为标志,大批唐诗整理、选注和欣赏本问世,影响较大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唐诗选》 、刘逸生《唐诗小札》等,而萧涤非主编《唐诗鉴赏辞典》的问世,则将唐诗鉴赏热推向。岳麓书社《唐诗三百首新编》、山西人民出版社《万首唐人绝句校注集评》 、复旦大学出版社《唐诗三百首全解》 、文化艺术出版社《增订注释全唐诗》 、浙江文艺出版社《唐诗选注》,更是普及与提高兼顾之作。然而,综合体现大众视角、学术视角、文学视角和现代视角的,还是王兆鹏等人的《唐诗排行榜》(中华书局2011年版)。

《唐诗排行榜》运用统计学、传播学的理论方法,通过“古代选本入选次数”、“现代选本入选次数”、“历代评点次数”、“当代研究文章篇数”、“文学史录入次数”、“互联网链接文章篇数”等指标,测评出从唐代至今最有影响力、最受关注的39位诗人创作的前100篇唐诗,见表1。

表1 《唐诗排行榜》中的前100名唐诗

排名 作品 作者 排名 作品 作者 排名 作品 作者

1 黄鹤楼 崔颢 34 锦瑟 李商隐 67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杜甫

2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35 寒食 韩? 68 长安秋望 赵嘏

3 凉州词(黄河远上) 王之涣 36 石头城 刘禹锡 69 山行 杜牧

4 登鹳雀楼 王之涣 37 鹿柴 王维 70 鸟鸣涧 王维

5 登岳阳楼 杜甫 38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71 凉州词(葡萄美酒) 王翰

6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柳宗元 39 赤壁 杜牧 72 山石 韩愈

7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4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73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8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41 旅夜书怀 杜甫 74 兵车行 杜甫

9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42 马嵬 李商隐 75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10 蜀道难 李白 43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76 从军行(青海长云) 王昌龄

11 次北固山下 王湾 44 蜀相 杜甫 77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12 枫桥夜泊 张继 45 望蓟门 祖咏 78 长安春望 卢纶

13 终南山 王维 46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沈?缙? 79 晚次鄂州 卢纶

14 长信秋词(奉帚平明) 王昌龄 47 独坐敬亭山 李白 80 野望 王绩

15 登高 杜甫 48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81 贾生 李商隐

16 泊秦淮 杜牧 49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 82 终南望余雪 祖咏

17 江雪 柳宗元 50 隋宫(紫泉宫殿) 李商隐 83 将进酒 李白

18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51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岑参 84 秋兴(玉露凋伤) 杜甫

19 乌衣巷 刘禹锡 52 春宫怨 杜荀鹤 85 登楼 杜甫

20 滁州西涧 韦应物 53 望岳 杜甫 86 月夜 杜甫

21 夜雨寄北 李商隐 54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87 北征 杜甫

22 燕歌行 高适 55 逢入京使 岑参 88 过香积寺 王维

23 琵琶行 白居易 56 春望 杜甫 89 竹枝词(杨柳青青) 刘禹锡

24 观猎 王维 57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90 从军行 杨炯

25 出塞 王昌龄 58 闺怨 王昌龄 91 与诸子登岘山 孟浩然

26 过故人庄 孟浩然 59 终南别业 王维 92 春夜喜雨 杜甫

27 长恨歌 白居易 60 无题(相见时难) 李商隐 93 送魏万之京 李颀

28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61 江南春绝句 杜牧 94 早雁 杜牧

29 石壕吏 杜甫 62 春晓 孟浩然 95 雁门太守行 李贺

30 早发白帝城 李白 63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96 行经华阴 崔颢

31 静夜思 李白 64 商山早行 温庭筠 97 秋登宣城谢?I北楼 李白

32 咸阳城东楼 许浑 65 使至塞上 王维 98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33 山居秋暝 王维 66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99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100 羌村(峥嵘赤云西) 杜甫

资料来源:王兆鹏、邵大为、张静、唐元著《唐诗排行榜》(中华书局2011年9月版)

诚如王兆鹏先生所言,给文学作品排座次、定甲乙,并不是当今才有的时尚,而是古已有之。至少从唐代起,宫廷和民间就常常举行诗词竞赛。而杜甫《戏为六绝句》之“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大概是中国最早的文学排行榜。[3]虽然作者早就言明,排行榜只能在相对意义上说明问题,而不能说排名前列的作品的价值意义比居后的作品高,[4]但《唐诗排行榜》出版后,还是引起学术界和读者的争议。[5]争议的焦点是定量分析研究方法在古代文史领域的应用问题。其实用定量方法研究古典诗词,并非自《唐诗排行榜》始,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方法的多元交叉是时代趋势。笔者认为,争议大多揭示的还是对唐诗理解、欣赏的差异,显现出认识、赏读唐诗的新维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尚传播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二、电影:现代艺术之林的常青藤

电影诞生仅有一百多年,与音乐、舞蹈、诗歌、绘画、雕塑等古老艺术相比,还十分年轻,但却是最有魔力的艺术门类。从无声短片到有声巨制,从黑白到彩色,从平面到立体、从宽银幕到环幕、从影院到院线、从电视电影到数字电影,从3D到4D,是现代艺术之林之中名副其实的常青藤。

唐诗题材在当代表演艺术中也不鲜见,如话剧和电视剧《李白》、电视剧《诗圣杜甫》、纪录片《唐韵》《杜甫》等,甚至有人认为唐诗影响了世界电影:以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和岑参“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启发了约翰福特等一大批西部片导演;连詹姆斯卡梅隆也通过《泰坦尼克号》致敬了白居易,此片将《琵琶行》的故事颠倒性别重讲了一遍。[6]

微电影是指在新媒体时代,为契合现代人碎片化的休闲时间和收视需求,“微规模”制作(较于传统电影投资少、制作周期短)、“微平台”(互联网、手机等多媒体移动视频平台)播出、“微时长”(短则一两分钟、长则三四十分钟)放映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视频短片。[7]微电影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是一次电影解放,它使人人都是艺术家成为可能。

微电影与“微”时代是密不可分的,如微博、微信、微小说、微摄影、微支付、微社区等。有研究指出,微电影作为新生事物,成长在近五年,相关研究从近两年开始,但其初始形态 2002 年便已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8]2011年以来,国内微电影每年都以数千部的规模在互联网播出。

主题是一部微电影的灵魂,它作用于人的心灵。“优秀的微电影一定是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和反思在里面。真、善、美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的最高理想,一切人类活动的终极指向”。[9]唐诗极丰富的情感主题跨越时空,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也可成为后工业“微时代”心灵的晴雨表。

实际上,运用网络传媒手段(主要是动画)传播唐诗起步较早,如《新编唐诗三百首》(少儿动画版),每集2分钟左右;《少儿动画唐诗》每集一般不超过10分钟,而系列动画片《唐诗故事》,则是从一百多位诗人的一千多首诗中,选取十几首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名篇佳作进行创作,但严格说,这些视频短片还不属于唐诗微电影层次。

三、经典:“唐诗微电影”再创造

(一)唐诗微电影项目的背景

2013年5月,中央电视台微电影频道正式上线开播;6月,大型公益性传统文化普及项目《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以下简称“唐诗微电影”)在上海国际电影节正式启动;9月,第22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电影教育与微电影发展论坛”在武汉召开;12月,唐诗微电影之《春风吹又生》、《悯农》、《游子吟》、《梧桐影》、《斜风细雨不须归》、《凉州词》在河南省济源市开拍。2014年4月,《离梦杳如关塞长》、《天街小雨润如酥》在四川省三台县完成拍摄。

唐诗微电影项目甄选初、盛、中、晚唐不同时期的经典诗词,每集长度大约15分钟。见表2。

表2 唐代诗词故事108部系列微电影片目

集次 微电影 唐诗 集次 微电影 唐诗

1 李世民/疾风知劲草 赐萧?r 55 卢纶/大雪满弓刀 塞下曲

2 卢照邻/万古催残君炬知 行路难 56 李端/月落星稀天欲明 闺情/听筝

3 杜审言/今春花鸟作边愁 渡湘江 57 李益/寒山吹笛唤春归 春夜闻笛/夜上受降城闻笛

4 李峤/千里照相思 送崔主薄赴沧州 58 李益/别来沧海事 喜见外弟又言别

5 骆宾王/谁为表予心 在狱咏蝉 59 孟郊/一日看尽长安花 登科后

6 王勃/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60 孟郊/谁言寸草心 游子吟

7 王勃/滕王高阁临江渚 题滕王阁 61 陆羽/千羡万羡西江水 六羡歌

8 宋之问/劳者自为歌 渡汉江/旅宿淮阳亭口号 62 武元衡/春风一夜吹乡梦 春兴

9 陈子昂/今日狂歌客 渡荆门望楚 63 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 秋思

10 陈子昂/岁华尽摇落 感遇 64 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1 沈?缙?/更教明月照流黄 独不见 65 韩愈/安得至老不更归 山石

12 贺知章/春风不改旧时波 回乡偶书 66 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 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13 张若虚/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江花月夜 67 柳宗元/骚人遥驻木兰舟 入黄溪闻猿/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14 张说/天歌起大风 奉和圣制登骊山瞩眺应制 68 柳宗元/江流曲似九回肠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重别梦得

15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 望月怀远 69 柳宗元/独钓寒江雪 江雪

16 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 凉州词 70 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

17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 登鹳雀楼/凉州词 71 刘禹锡/人世几回伤往事 西塞山怀古

18 孟浩然/气蒸云梦泽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72 刘禹锡/杨柳青青江水平 竹枝词

19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 宿建德江/春晓 73 白居易/春风吹又生 赋得古原草送别

20 孟浩然/待到重阳日 过故人庄 74 白居易/此恨绵绵无绝期 长恨歌

21 李颀/雨雪纷纷连大漠 古从军行 75 白居易/春来江水绿如兰 忆江南

22 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 从军行七首 76 白居易/来如几多时 暮江吟

23 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 出塞/芙蓉楼送辛渐 77 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

24 王湾/风正一帆悬 次北固山下 78 白居易/人间四月芳菲尽 大林寺桃花

25 王维/空山新雨后 山居秋暝/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79 李绅/锄禾日当午 悯农

26 王维/客舍青青柳色新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送元二使安西 80 薛涛/离梦杳如关塞长 送友人

27 王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观猎 81 薛涛/同心莲叶间 池上双凫/寄赠薛涛

28 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 行路难 82 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 离思五首其四

29 李白/日月照耀金银台 梦游天姥吟留别 83 元稹/莺藏柳暗无人语 古艳诗二首其一

30 李白/惟有饮者留其名 将进酒 84 贾岛/僧推月下门 题李凝幽居

31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史郎中聆听黄鹤楼上吹笛 85 贾岛/此心曾与木兰舟 寄韩潮州愈

32 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 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 86 崔护/桃花依旧笑春风 题都城南庄

33 李白/苍茫云海间 关山月 87 李贺/甲光向日金鳞开 雁门太守行

34 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 赠汪伦 88 李贺/蓝溪水气无清白 老夫采玉歌

35 李白/炉火照天地 宿五松山下荀温家/秋浦歌 89 李贺/石破天惊逗秋雨 李凭箜篌引

36 李白/我歌月徘徊 静夜思/峨眉山月歌/月下独酌 90 张祜/金陵津渡小山楼 题金陵渡

37 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 别董大 91 卢仝/乘此清风欲归去 七碗茶歌

38 高适/男儿本自重横行 燕歌行 92 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 寄扬州韩绰判官/遣怀

39 刘长卿/风雪夜归人 长沙过贾谊宅/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93 杜牧/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清明

40 杜甫/会当凌绝顶 望岳 94 杜牧/天淡云闲今古同 题乌江亭/赤壁/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41 杜甫/尘埃不见咸阳桥 兵车行 95 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 泊秦淮

42 杜甫/城春草木深 春望 96 杜牧/多少楼台烟雨中 过华清宫三绝句/江南春

43 杜甫/暮投石壕村 石壕吏 97 温庭筠/水中莲子怀芳心 苏小小歌/杨柳枝

44 杜甫/与君永相望 新婚别 98 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 菩萨蛮

45 杜甫/好雨知时节 春夜喜雨 99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 无题

46 杜甫/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 100 李商隐/此情可待成追忆 锦瑟

47 杜甫/孤舟一系故园心 秋兴八首其一 101 李商隐/巴山夜雨涨秋池 夜雨寄北/乐游原

48 杜甫/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 102 贯休/万叠仙山里 怀武僧

49 岑参/走马西来欲到天 碛中作/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103 罗隐/三千年后知谁在 自谴/蜂/黄河

50 岑参/瀚海阑干百丈冰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4 韦庄/人人尽说江南好 菩萨蛮

51 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 枫桥夜泊 105 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 台城

52 顾况/玉楼天半起笙歌 宫词 106 杜荀鹤/零落岸边芦荻花 溪岸秋思

53 张志和/斜风细雨不须归 渔歌子 107 黄巢/满城尽带黄金甲 题/不第后赋菊

54 韦应物/春潮带雨晚来急 滁州西涧 108 吕岩/今夜故人来不来 牧童/梧桐影

唐诗微电影项目分三个单元,每个单元36部。有的作者被摄制为多集,突出者如第一单元李白9集、第二单元杜甫9集、第三单元白居易6集。就每一集言,1集1首是主流,但也有1集含二三首的情况。多位著名演员参与影片演出,并有108位著名书法家、画家为唐诗挥毫泼墨,108位作曲家为唐诗配乐谱曲,108位歌唱家来演唱。希望通过这种“诗、书、画、情、景交融,视频、音效声情并茂”的方式,打造出一个立体高端的文化产品。那么,与《唐诗排行榜》有哪些关联呢?

(二)唐诗微电影的经典选择

1.从著名诗人选择看

《唐诗排行榜》前10名作者杜甫、王维、李白、李商隐、杜牧、孟浩然、王昌龄、刘禹锡、白居易、岑参悉数入选“唐诗微电影”,诗人群体有所扩大(由39人到58人),特别是薛涛的选入,打破了女诗人的缺席,具有重要意义。但《唐诗排行榜》第一名《黄鹤楼》却未入选,况且“唐诗微电影”中崔颢一诗未选,而在《唐诗排行榜》崔颢有2首入选。其他如常建、许浑、韩?、祖咏、赵嘏、王绩、杨炯、司空曙8人,“唐诗微电影”亦无作品。难道正应了王兆鹏先生所坦言,《唐诗排行榜》数据肯定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提供给读者的是一个参考性的答案。

文学经典有“恒态经典”和“动态经典”之分,具有典范性、原创性、思想性、可读性、长效性、包容性特征。[10]唐诗微电影增加了在唐代不能算作文学史上著名诗人的李世民、黄巢、吕洞宾3人的作品。平心而论,好处是范围更广,更符合大型文化普及项目的要求;坏处是恐怕会引起唐诗经典的误读,有伤文学经典传播本义。

2.从经典作品选择看

与《唐诗排行榜》相比,“唐诗微电影”108部演绎136首作品,容量增大。除了上面提到《唐诗排行榜》9诗人未选和同选作品之外,即使是同一作家的作品,选择篇目也有不同。如《唐诗排行榜》前10名中,第4名《登岳阳楼》(杜甫)、第7名《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第10名《蜀道难》(李白)就未选入“唐诗微电影”。这与我们日常读唐诗的感觉不太相符,从这一点来说,“唐诗微电影”在经典作品选择方面亦有偏颇。当然,从大众传播角度来说,“唐诗微电影”更侧重对故事和情节的关注,在实际运作中,可能促使其牺牲诗歌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四、时尚:美丽中国路上的小橘灯

(一)唐诗微电影的时尚表达

从审美形式看,读图时代的到来、阅读方式的转型和新兴媒体的强势,使唐诗微电影用现代手段创新唐诗阅读方式,更适应当今人们的欣赏和观映需求,成为创意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典范之举。

从内容表达看,唐诗微电影播出时增加文化学者、国学大家、执行导演、吟诵嘉宾和访谈等内容(加上15分钟核心视频,总长度为45分钟),帮助观众进一步加深理解,更加丰富了唐诗微电影的思想和内容,也能在浮躁的社会氛围里让更多人接触和接受唐诗。[11]此言不虚。

(二)美丽中国路上的小橘灯

唐诗不仅是唐人一代的诗歌,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缩影。千年以来,唐诗经典呈现的是一条选本传播、书画传播、音乐传播、影视传播、网络传播的进程图。布鲁姆斯说:“没有经典,我们会停止思考。”[12]唐诗微电影,在观照传统文化资源的景观里,可谓美丽中国路上的小橘灯。

唐诗微电影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效益并重,是近年少有的大项目。从样片《人面桃花》和《天地一沙鸥》片花来看,画面较为精美、音乐充满情感,但在编剧创意、演员选择、摄像技术等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譬如富大龙饰演杜甫,阅历感稍嫌不足;人面桃花女演员,画面给出的一个面部特写韵味不足。恐怕是从编剧、导演到演员,还不能真正拿出院线大片的精致投入来做的缘故。好在项目组还计划在节目安排播出的同时开展投票评选,重新注资拍摄其中最优秀的10部作品,进军院线。

篇7

关键词:英雄气魄;仁者心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292-01

唐朝经“贞观之治”和武周改制,到开元盛世已成为国力强盛的泱泱帝国。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边疆,开元天宝年间,边疆征战频繁。由于国力强盛,使唐王朝在战争中占有明显优势。同时,为激发将士征战疆场的勇气,唐对边将的赏赐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战争的胜利和国力的张扬,加上立功受赏、授官升迁的诱惑,使许多诗人投笔从戎,希望“功名只向马上取”,这为边塞诗的产生和繁荣提供了深厚基础。

在众多的边塞诗人中,如崔颢、王维、张谓、岑参、高适、祖咏、李白、李颀、王之涣等,都有过从军入幕或游历边塞的经历,王昌龄也毫不例外。王昌龄于开元十五年及进士第,躬逢千载难遇之盛世,对“盛明今在运”的认识和“乘运共跃鳞”的愿望,使得诗人抱着承运而起、建功立业、为国效劳的人生理想去探索人生。他常以班超、傅自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汉书 班超》。“孤舟未得济,入梦在何年?”这种急切求得功名的心情使他不甘再做“潜虬且深蟠,黄鹄举未晚”(岑参《送王大昌龄赴江宁》),像当年许多文人一样,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的英雄气概,在中进士前后,游历西北边地,写下了大量的边塞诗。

这些边塞诗中,诗人一方面以奔放狂热浪漫侠气和豪迈粗犷的英雄气魄去热情讴歌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及将士们报效祖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险的乐观精神,另一方面,又以悲悯的仁者心怀去关照久戍思归的征人和独居深闺的军眷无尽的思念与孤寂。所以,王昌龄的边塞诗中,一个主题是歌颂保国安边的英雄气魄,另一个主题就是满怀同情地抒写远戍战士怀乡思亲的忧愁和痛苦,这两个矛盾的主题互为交融,共同突出一个主题:出征战士思念故乡和立功报国两种心情的矛盾,并从矛盾心理的刻画中突出展示战士的全部生活和精神面貌,他们的欢乐追求忧愁和痛苦,并始终洋溢着昂扬向上的盛唐精神,这也是王昌龄不同于其他边塞诗人的特点之一。

“少伯塞上诗,多能传出义勇。”(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一)。像高岑一样,王昌龄的边塞诗中,诗人也以奔放狂热的浪漫侠气和豪迈粗犷的英雄气魄去热情讴歌雄奇壮丽的边塞风光及将士们报效祖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险的乐观精神。如他被列为七绝之首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中久远辽阔苍凉的时空背景,暗示了战事的频繁和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同时后两句的一个假设也含蓄、巧妙地表现出守边将士奋勇杀敌、为国捐躯的爱国精神和英雄气概。其中最典型的还是他的《从军行 七首》(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通过长云雪山、孤城、黄沙边地景色的描写,把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与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淋漓尽致的展现,“百战”至“穿金甲”更是写尽了战争的艰苦频繁、战斗的惨烈及戍边时间的漫长,从而使迸出的“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言壮志越发的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表现了戍边将士“男儿本自重横行”的大丈夫气概和保家卫国、廓清边纷的雄心壮志,从而凝成战斗豪唱。

战争是关系生死存亡的残酷事实,对个人而言可凭无畏勇气,无视生死地肯定“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少年行》)的执着,然而“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后面隐藏着多少父母妻子永恒的思念与绝望,所以作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与同情心的诗人,王昌龄并非一任性情率意而行,让英雄气魄激越狂热地奔腾宣泄,一旦诗人从现实出发,游历边地,亲眼目睹“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乙亥岁二手》)的残酷,王昌龄不免要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不暇思索的狂热到循理内省的沉思,从而对戍边的证人、独居闺中的军眷甚至交战的对方真诚流露出同情悲悯的仁者心怀。

面对连年的战争,久戍不归的将士难免有思乡怀亲的哀伤和失却战友的痛苦,但同时又有着廓清边患的责任和担当,对这种矛盾心情的抒写,是王昌龄许多诗歌表达的主题,体现着诗人对戍边者的人性关怀。如《从军行 七首》(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这首诗中“怀土思亲”的别情、“久戍思归”的边愁、“边患未平”的边离、建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愁及对山川风物的热爱等都在这短短四句诗中包括,充分表达了征戍者的复杂的内心世界。

王昌龄边塞诗中另一种从边塞经验中体会出人性之不忍的温情的是感人之深的军眷闺怨诗。如果说王昌龄笔下那位“春日凝妆上翠楼”的“闺中”“悔教夫婿觅封侯”的“闺怨”尚是她自己造成的,而另一些闺怨诗却来自边关血战的无情拨弄,是独处幽闺的思妇所不能把持的。如《从军行 七首》(一):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篇8

一、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1.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足见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3.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二、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1.亲情教育。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魏朝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2.友情教育。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的间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观的教育

1.热爱水资源的教育。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还会有瀑布吗?大自然的许多与水相连的神奇景观还会存在吗?

2.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使春天显得有了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

3.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教育。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来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具体直观,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四、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学生成才的基础。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挖掘内容,进行全面的教育。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体现了诗人积极进取,不断开拓的精神。明代诗人于谦《石灰吟》则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甘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高尚精神。王安石《梅花》一诗中的“凌寒独自开”歌颂了梅花不屈不挠的精神。诗中的梅花,其实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元代画家王冕在《墨梅》中也写道:“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不仅写出了墨梅的高雅气质,而且反映了他的人品和。在教学这些优美的诗句中,融入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其效果自然好于枯燥无味的说教。

篇9

一、背景解读,推进诗情重现

古诗它有着丰富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语言,强烈的抒彩,栩栩如生的意境,用极为有限的诗句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言简意丰,具有凝炼和跳跃等特点。但由于年代久远,文体特殊,学生又受到阅历、知识储备的限制,自然不能深刻领会其中所蕴含厚重的情感与思想,这就需要通过教师介绍作者生活的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从而走进作者,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后去读懂诗,去体验美。

如《示儿》一诗,蕴含着作者的强烈感情,学生一时无法深切体会诗人陆游忧国忧民、刻骨铭心的爱国情感。此时,教师在教学中若将诗人所处的时代和生平事迹加以生动介绍,再吟诵这首古诗,学生心弦被深深拨动,就会领会到诗人真挚、热烈的爱国激情。再如,学习《出塞》一诗,就要了解作者王昌龄是一位投笔从戎的边塞诗人,知道汉代名将飞将军李广的故事,才能理解“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所表达的慷慨悲壮之情。

二、情境创设,演绎诗文意境

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那美的意境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像空间。在古诗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是古诗教学的基本依托,是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起点和原始动力,也是培养学生感受古诗内蕴的一种有效手段。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我们可以利用孩子固有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嘴巴诵,用大脑想像,用心灵感受,演绎诗境,感受意境美,享受美的陶冶,使学诗的过程成为愉悦身心的过程,达到最好的寓教于乐效果。

1.媒体再现

多媒体具有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能使古诗内容具象化,变得丰富、生动、形象。引学生进入古诗所渲染的意境中,从而进行情境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在教学《登鹳雀楼》时,我运用多媒体先让学生观看鹳雀楼以及周围景象的图片。夕阳西下,波涛滚滚的黄河一望无际,然后让学生想像自己当时就站在那里,就是诗人王之涣,身临其境,看到落日、霞光、高山、黄河、大海……面对一远一近、动中有静的壮美景象,会说些什么呢?会怎么想呢?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使学生真正得到美的享受,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角色演绎

古诗种类繁多,抒情、写景、叙事、送别……可谓是争奇斗艳,各放异彩。如叙事诗,诗人往往只撷取只言片语加工成诗,情节单薄,要再现诗歌形象,就要求读者作必要的补充和丰富。我通过启发学生想像丰富诗句语言和画面,把“薄诗”读成“厚事”。如贾岛《寻隐者不遇》一诗语言相当精炼,初读此诗,似觉平易,细加欣赏,则易中有难。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在松树下“诗人怎么问?童子怎么答?诗中有没有写?”然后让学生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再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

3.诗画合一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首短小精悍的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幅意境深远的名画,一字一物,一词一景,一句一画,只要我们加以想像,动笔绘画,无声的文字就会变成激情四射的语言,无形的画面也会变成栩栩如生的景观,隐匿在字里行间的美自然而然跳跃出来。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通过“枯藤”、“人家”、“瘦马”的素描,极其凝练地把一个天涯游子在秋日黄昏中茫然、孤独、疲惫、感伤与无奈的情态真实动人地展现出来。如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深切领会诗人蕴含其中的个中滋味呢?我在教学时,画出文中出现的几种景物,勾勒出一幅简笔画,再配上徐缓忧伤的古筝曲和声情并茂的描述,让学生慢慢融入古诗当中,感悟情感,感受意境,得到美的熏陶。

三、反复吟诵,体味诗韵和谐

古诗文的语言美,有一定的内隐性。只要细加品味,就会发现古诗文韵律、节奏、平仄的和谐之美,诗句内涵丰富、凝练含蓄之美。不同作者、不同作品,具有不同的语言风格,或质朴清淡、或飘逸洒脱、或沉郁深邃、或通俗平易,可谓多姿多彩。

新大纲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吟诵,充分理解古诗中传神的字眼。这些字的妙处就在于它既形象地描写了诗中当时所处的情景,又往往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和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敲”字等等,这些传神字眼,只有反复斟词酌句,才能品味其语言之美。初读要求读通、读懂,再读想像悟境,感情朗读,最后熟读成诵,个性发挥。读的形式可多样化,或集体朗读;或自由微吟;或一人登诵,众人赏听;或男女分队轮读,比赛吟咏。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让学生直抵文本真意蕴,直通学生心灵,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效果。

经典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声,悦耳顺畅,具有鲜明的音乐节奏。我在教学孟郊的《游子吟》中的“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中的“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诗句时就让学生体会同声相应、回环往复的语言美和抑扬顿挫、声韵和谐的音乐美。古诗固有的押韵、平仄、韵律,如果加上乐曲,让学生在吟中唱,唱中诵,二合为一,岂不快哉?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让学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诗,并配上悠扬的古筝伴奏,使学生融入诗境,作者李白殷殷离别之意和真挚的友谊跃然其中。

四、哲理探悟,领会诗意底蕴

篇10

到了唐代,依旧是“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依旧是“战场拼杀真男儿,可怜白骨无人收”。于是,反映戍边征战的诗歌成为时代的旋律,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涣、王翰等。他们继承汉魏乐府及六朝、初唐诗人的传统,或表现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或描写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或书写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或抒发将士久戍的乡愁和闺中妻子的离恨。

到了宋代,国势衰弱,外侮不断。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更多的是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悲叹。尽管诗歌中仍旧洋溢着浓浓的爱国情怀,但与盛唐时代的边塞征战诗相比,则更多了一些惆怅,更多了一些凄楚。

所以,我们在解读鉴赏边塞征战诗歌时,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 关注作者,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边塞征战诗是时展的产物,最能体现国运兴衰。在鉴赏此类诗歌时,如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将大有裨益。

初唐、盛唐时的边塞征战诗普遍带有勇敢豪迈、一往无前的激情,即使是战争残酷,也壮烈无比,如王维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如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如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而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然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几许悲壮,几许惋伤。如李益的“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陈陶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等。而到了两宋时代,尤其是“靖康之乱”后,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国难当头,于是,在征战诗中所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或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或归家无望的哀痛,如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鉴赏时应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二、 了解风格,挖掘诗歌内在意蕴

边塞诗的艺术风格是各不相同的。有的豪放旷达,如“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加品味,才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时代不同、内容不同,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征战诗这一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以杜甫的《前出塞》为例: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诗歌前四句像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之要领。两个“当”字,两个“先”字,妙语连珠,廓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如总结战斗经验。从艺术构思上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的本旨。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突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诗人认为,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反映了诗人“拥强兵而反黩武”的思想主张,体现了诗人善于运用民间口语和方言里谚的语言风格,充满了艺术张力。

三、 找准意象,弄清景与情的关系

戍边是艰苦的,征战是血腥的。单从美学的角度考虑,它一点也不美,不宜直接描写。因此,诗人们常常借助一些意象,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去表现战争的场面或边塞的风光。

这些意象,从用品看,主要有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等;从景物看,主要有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从地名和民族名看,主要有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等。抓住这些意象,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入的揣摩,鉴赏便可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另外,在唐代的边塞征战诗中,还有着一种浓郁的汉代情结:以汉代唐,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就连天上的月亮也称为汉月。不仅如此,一般的边塞诗在提及周边少数民族时,也往往沿袭汉代的称谓,把交战对方称为匈奴,把其首领称为单于、左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班超、马援等,以呼唤英雄精神的回归。这种汉代情结既是对历史的继承,又是对历史的超越,是唐代边塞征战诗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下面我们以2004年江苏卷柳中庸的《征人怨》为例,说说如何鉴赏边塞征战诗: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当年,命题人直接设计了一道题目: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显然,最能说明“戍边生活”的依据是“马策与刀环”。而“地名”一说过于笼统,严格地说,只有“玉关”是地名,“黑山”、“金河”、“黄河”是边塞自然山川名,“青冢”如是用王昭君之典故则是古迹名,如果指一般的长满青草的坟墓则是“事物名”。故答案为:诗中提到了“黑山”、“金河”、“黄河”、“玉关”、“青冢”等边塞山川、地名和古迹(事物)。大多考生都能够答到“边塞地名”,但漏落“戍边生活”,这说明他们对“边塞诗”的内涵还不得要领。边塞诗不仅是写边塞风景,更主要的是写戍边者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很多边塞征战诗甚至都不描写边塞风光,而是直抒胸臆。如果单写边塞风景充其量是写景诗,而算不上边塞征战诗。

命题者设置的第二道题目是: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这道题的回答,首先也应该抓住“边塞征战诗”这一牛耳,抓住题目中的“征人”、“怨”,抓住与边塞有关的地名和战争用的器物,是关键之一;抓住“复”、“与”等虚字,是关键之二;抓住“岁岁”、“朝朝”等重叠词,是关键之三;抓住“归”、“绕”等动词,是关键之四。然后再根据题干的提示“句句有‘怨情’”,便可组织成答案: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初试牛刀:

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10分)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受降城,指灵州城,贞观年间唐太宗曾于此受突厥降,故史家称之为受降城。

(1) 这首诗的前两句展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4分)

(2) 这首诗抒发了什么感情?诗歌又是如何表现这种感情的?(6分)

2.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10分)

穷边词(其二) 陇 西 行

姚 合 陈 陶

将军作镇古州, 誓扫匈奴不顾身,

水腻山春节气柔。 五千貂锦丧胡尘。

清夜满城丝管散, 可怜无定河边骨,

行人不信是边头。 犹是春闺梦里人。

(1) 请结合诗句判断这两首诗是不是边塞诗。(4分)

(2) 试简析这两首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6分)

参考答案:

1. (1) 诗的前两句写了登城时所见的月下凄冷景色。远望回乐峰前沙地如雪;近看受降城外月色皎洁,犹如秋霜。

(2) 这首诗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全诗前两句写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第三句写声(夜风送来凄凉幽怨的芦笛声),用的是烘托、铺垫的写法,即通过前三句的层层烘托、铺垫,末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将士们共有的绵绵乡愁。

解题步骤:

纵观全诗,可以从诗别是末句“征人”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根据边塞诗的特点就能回答第一问,第二问主要是考查表达技巧。考生必须掌握常用的手法,并能准确分析。

2. (1) 姚诗和陈诗均为边塞诗。

姚诗题中的“穷边”是极远的边地。诗作写边镇的升平景象借以赞扬边镇守将的防守之功。其中有“将军”、“边头”等特定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