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教育范文

时间:2023-04-09 21:13: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色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特色教育

篇1

广义的水教育是人们在水事活动中进行的以水为载体的各种教育的总和,是文化教育中以水为核心的教育集合体。一切打上了人类与水有关的活动印记的自然界的物质和行为活动都属于特色教育的范畴。水教育的重要内涵是人与自然相处的哲学和价值观。

(一)水教育的核心是人、水、社会和谐

水教育概念提出的初衷是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相处、人与水的和谐相处,所以说人、水、社会和谐是水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有了对水的深刻认识,人们才能懂水、爱水、节水、护水,摆正人水关系中的能动性位置,注重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和水资源保护。因此,水教育的开展是本着人水和谐的根本理念,传播水文化、水资源信息、水危机、水生态和水科技等信息,从而在全社会营造水教育氛围,为水教育的不断传承奠定舆论基础。

(二)水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四位一体的教育方式与之配套

首先,水教育内容广博,既包括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从事水事活动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也包括其所产生的精神文明,这决定了水教育的内涵十分丰富,在水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分阶段分步骤地有序实施;其次,水教育内容包括水文化、水资源、水生态、水科技等,深度难度不一,需要层层递进推广教育内容。再次,水教育推广对象众多,个体生活环境、文化水平、固有观念差别巨大,教育内容、过程、方法应该因教育对象而异。所以,形成了“教学欣赏、情感体验、社会实践、科技服务”四位一体的互动合作教学模式。

(三)水教育受众广泛

水教育的受众从广义上来说包括全社会所有公民,从正规的学校教育对象来说包括小学、中学和大学所有学生。截至2010年,中国在校大学生已达3000万,中学生5000万,小学生5500万。由此来看,通过学校进行的正规水教育受众人数之巨、分布之广,形成了普及水教育的一个挑战。

(四)学校教育是水教育推广的重要途径

水利部有关专家强调,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要做到“四个必须”。其中强调必须大力加强水情、国情宣传教育。大力弘扬节约水、保护水、爱护水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水、惜水、节水的良好氛围,特别是增强青少年的节水意识,把水情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水教育推广过程中,学校教育可以贯穿青少年世界观形成的全过程。

二、水教育模块设计

教育模块的划分可以根据时间进展从历史到现实;也可以根据水为人类带来的影响的演变来划分,也可以从与水有关的不同研究领域来划分。笔者认为综合运用第一和第三种模块划分方式,将水教育设计为“水文化和水修养”、“水资源和水危机”、“水生态和水安全”、“水科技和水管理”等模块的教育内容,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开展不同深度的水教育。

(一)水文化和水修养

这是水教育的引导内容,指向水习惯的践行。中华民族是创造世界最古老人类文明的民族之一,水与民族文明的发展关系十分密切。随着考古发现长江、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辽河等,一切在远古时代有水的地方,都有我们的祖先在那里活动,共同孕育了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也同时孕育了这个伟大民族的文明和文化。所以说,水是民族之源,也是文化之源、文明之源,水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历史文明传承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仅有治黄、治淮等“疏浚”、“筑围”、“置闸”的治水理论,而且有“都江堰”、“坎儿井”等引水、用水的治水实践,更因为人类治水、亲水而创作的大量的诗歌、绘画、科学著作、史记传说等,也形成了具有区域特征的信仰、祭祀活动、民俗等。水文化体现的是人类面对水问题的一种生存态度和生活方式,我们的教育要在传统文化弘扬中纳入现代元素,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有关水的民间文化和民俗活动,维系人类水文化的精神,由对水的崇拜、敬畏到对水的顺应、改造,培育人们对水的积极使用的集体意识,形成公众共同参与水资源共享共管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水资源和水危机

这是水教育的基本内容,指向水伦理的践行。地球上水的总储备量约为138.6亿立方米,其中只有2.5%为淡水,而淡水又主要以冰川和深层地下水的形式存在,河流和湖泊中的淡水仅占世界总淡水的0.3%。世界气象组织1996年初指出,缺水是全世界城市面l临的首要问题,估计到2050年,全球有46%的城市人口缺水。对于水资源稀少的地区来说,水已经超出生活资源的范围,而成为战略资源,由于水资源的稀有性,水战争的爆发已经成为现实。另外,水资源分布不平衡、水资源过度开发、水资源污染等问题令人类工业、农业和生活用水出现严重短缺。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知道生命离不开水。但据第一调查网2010年3月在网上的“世界水日——看看中国的环保现状”调查,截止到2011年6月11日,有1169人参加了在线投票。结果表明,在被调查者中,对当前水资源危机有相当程度的认知,但在“知水、爱水、节水、护水”的观念和措施上,仍然保持冷漠的态度。这折射出人们对水资源现状和水危机认识的严重不足,水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显而易见。

(三)水生态和水安全

这是水教育的发展内容,指向水保护的践行。水生态和水安全的根本指向是保护区域生态系统免受人为侵害,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科学维护水资源生态平衡,使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满足人类现时及将来生存发河南农业2012年第1期(下)展的需要。水安全教育实际上是水问题的综合素质教育,是群体对于水供应、水质量、水短缺、水泛滥等的正确认识和行为下产生的安全感,也是水安全的组成部分。水资源教育应该同环境保护、生态伦理教育、循环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引导人们严格按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实施水资源的全面保护。

(四)水科技和水管理

这是水教育的高新内容,指向水发展的践行。水科技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端的科学研究、先进的应用技术;另一方面是科学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手段。随着各种水资源危机的出现,先进的科技和设施Ft益成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关键要素。这不仅需要加大和拓宽教育渠道,培养一大批水教育的专业人才,同时需要全面加强校园内对水设施和水技术的教育,使更多国民能够广泛、科学地运用水科技、使用水设施、维护水设施。加强水管理、提高水管理的现代化水平,需要教育渠道与之匹配。我国是全球l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而且水资源空间的分布十分不均匀,同时,我国又是一个水灾易发的国家,水管理的教育日显重要。水教育应当从学生做起,分层深入,全面渗透,让更多的人在学生阶段树立起合理用水、爱水、节水、护水的观念。在教育方式上,应当采用渗透式教育,从多视角、多方位进行“水教育”的各级内容。从弘扬传统文化、丰富教育内涵的高度系统认识水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水、社会与水的和谐,有着重要的奠基性作用。

三、水教育氛围的营造与实施

国内对水教育的关注始于2003年,目前水教育实施情况远远没有达到普及的水平。已经进行的水教育实践包括节水主题的公益广告、节水辅导员培训、系列中小学生节水主题活动、中小学节水教育和水土保持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高校水文化教育公选课堂、水文化研究工作等。以上活动规模小、教育对象覆盖面小、社会影响不够广泛、水教育内容不够系统深入,甚至会有流于形式的风险。为能够在全社会形成接受水教育的和谐氛围,首先,从制度入手,形成从上而下的变革动力和资源配置条件,如节水主题活动经费支持、活动基地建设、相关研究投入等。其次,善用各种媒体进行全方位观念传播,包括青少年接触频率最高的网络、移动电话及电视等。再次,在教学计划允许的前提下,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讲座等正规水教育。目前在大学里已经有部分水利院校开始实施与水教育有关的全校公选课,也开始发行系统的水教育教材,实施有效的探索。如,浙江水利水电学校已经将水文化教育设为基础必修课,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在法学院开设了限选课——中华水文化概论,并已经发展成为全校选修课,在水利工程等专业开设了中国水利史课程。

篇2

学校占地面积__公顷,建筑面积__平方米。校园改造后,学校的硬件条件得到了改善,文化建设得到了加强。现拥有微机室、图书室、实验室、保管室、陶艺室、档案室、美术陈列室、多功能教室等各一个。

自特色学校挂牌以来,学校一直秉承“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谐发展和个性发展,始终将美育特色教育内涵的再拓展与再延伸作为学校的重点发展项目;同时,学校以清华英语“一条龙”教学实验和低年级英语说唱教学为切入点,将学科教学与美育特色资源进行整合。近年来,学校着重以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完善校本课程体系为发展平台来整合学校有效课程的“资源库”、彰显校本课程的“软实力”、延展课程涵养的“文化场”,藉此以拓展特色教育的内涵、提升特色教育的品味。

1、特色教育的精神内涵: 至善至美

2、特色教育的办学目标: 培养艺术特长,实施愉快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

3、特色教育的办学思想: 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以美怡情。

4、特色教育的办学理念:全员美育、全程美育;以课程文化建构为载体,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5、特色教育的办学思路: 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深化内涵,拓展途径,以教育科研引领特色教育的发展,提高办学水平,提升学校的品位。

6、特色教育的培养目标: “合格+特长”:面向全体、培养特长、全面发展。

7、特色教育的发展模式:(1)拓展以儿童绘画、剪纸、陶艺为主体的“三位一体”美育校本课程;(2)构建“美育大课堂”(以学科教学与美育资源的整合和建设特色校园文化为主体)。

自19__年起至今,我校美育特色教育的发展经过了二十余年的历程,迈出了三大步:

1、创建阶段(19__—19__年):自19__年起我校开展了以“培养美术特长”为突破口的“优化整体办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特色学校创建工作。19__年市教育局组织专家领导对我校的特色学校创建工作进行了检查评估,授予我校市两星级“美育特色学校”称号。从而确立了“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以美怡情”的特色办学思想和“培养艺术特长,实施愉快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面发展”的特色办学目标。

2、发展阶段(19__—20__年):尤其是在20__年后,在区教育局“一校一品”理念的指导下,学校调整办学思路,延伸拓展了美育特色教育的空间和内涵。我校把中国传统艺术——剪纸和陶艺引入美术课堂教学中:组织专家和教师编写了剪纸、陶艺校本教材,并纳入课堂教学;同时,安排教师外出培训并积极参加相关的陶艺竞赛和交流活动。初步形成了我校以儿童绘画、剪纸、陶艺为主体的“三位一体”美育发展模式,在20__年市教育局组织的特色学校验收评估中得到充分的肯定,并顺利通过验收。

3、提升阶段(20__年至现在): 20__年和20__年,我校在编制 “学校三年发展规划”时, 定位了我校美育特色教育发展的发展目标为: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深化内涵,拓展途径,提升办学水平,提高办学品位,争创省级美育特色学校。明确了美育特色教育的发展策略为:以课题研究引领美育教育内涵的延伸与拓展。在省陶研课题研究已取得的阶段成果的基础上,继续以课题研究为抓手,以我校在研的两个省级课题:《小学语文教学资源与美育资源的整合》、《小学英语口语教学研究》和一个市级课题:《小学数学高年级作业分层设计的研究》为突破口,做到美育教师人人有课题,事事能研究,在全校形成浓郁的教科研氛围,从而在教育理念、课程开发、实施途径以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方面给与美育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

回顾我们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创建阶段,我们的口号是:“以特色求发展 以美育塑新人”,是在一片朦胧中探寻学校发展的突破口;发展阶段,我们的口号是:“特色引领,深化内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理性地看到特色学校的建设不是一个短期的“流行项目”,而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要有长期发展的目标和潜力;提升阶段,我们的口号是:“以课程文化建构为载体,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我们认识到,只有把课程文化这个载体做强做实,特色教育才有“本”可依。

总结三个阶段以来的工作,我们主要的工作或经验体现在以下几点:

由于各校的内外部环境、各种教学设施(含师资、设备)、学生构成(本地、外来儿童)等方面因素各不相同,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就需要有适合本校优势和学生实际需求的教材资源。

为此,我们结合学校的三年发展规划,制订和完善了《健康路小学美育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和《美育校本课程评价方案》,对学校的课程开发作了初步的设想,确立了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美育为先,人文见长,传统与现代文化融合”。

经过反复论证,学校决定抓住陶艺、书画、剪纸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特色教育的主渠道。在普及方面,学校以课题组成员为主编写的校本教材——《陶艺》作为课程资源,有计划、分步骤地进行实施。至目前为止,我校已完成1-6年级陶艺、剪纸课的普及工作,低年级每周各有一课时的陶艺、剪纸课,中、高年级均能保证每周两课时。真正形成了我校以儿童绘画、剪纸、陶艺为主体的“三位一体”美育特色校本课程体系。

校还在各班培养了剪纸、陶艺、书画骨干,带动各班开展活动,定期举行全校剪纸、陶艺、书画比赛;在提高方面,学校组织了兴趣小组,请专职教师辅导。首先,以美育渗透为手段,构建和谐课堂,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通过课堂教学渗透美育,在学科教学中挖掘、整合美育资源。

这方面我们主要以正在做的几个课题的研究为切入点:

我校是马鞍山市首批清华英语“一条龙”实验学校之一,自2003年以来,分别以三个省级课题:《清华大学“大、中、小一条龙”英语教学管理模式研究》、《马鞍山市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研究》、《小学英语低年级说唱课实验研究》为平台,一直坚持对低年级英语的教学实践和研究。通过几年的低外教学实践我们发现低年级的学生更需要形式多样的英语学习活动,因此我们选取他们最喜欢的歌曲歌谣作为校本研究重点进行了低年级英语说唱课的探索、实践和研究,我们分别从低年级说唱课的教学目标的确定、说唱课教学内容的选择、说唱课教学方法的探究、说唱课与清华一条龙英语教材进行教学整合四个方面为主要内容进行研究。

在三年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低年级英语说唱课”,制作并使用了三本一套的校本教材—《说唱集》,在说唱课教学中探索并形成了富有成效的说唱课教学模式。

为推广、拓展省陶研课题和美育校本教材的研究成果,我校申报了另一项省级课题--《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与美育资源整合的实践研究》,于20__年1月开题研究。课题组根据课题的研究内容和各年级段的不同学情,对三个学年段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做了不同的要求:

低年级以贴画写话为主要形式。教师对写话的内容并不做过高的要求,只要是写清楚图画的内容即可。随后,发展为孩子自己为写话配图,这更加体现我校的美育特色教育。低年级学生对美有了初步的概念,能够做出普通的陶艺作品,画出自己想画的画,并且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与此同时,他们还能用一些简单的语句表达自己作品制作的过程,以及一些感受。

中年级以剪报写话为主要形式。采用周记的方式,结合语文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来培养学生习作能力。每个月教师规定主题或自定主题制作一张手抄小报。这是对学生综合审美能力培养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高年级的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日益加强,这一学年段的综合性学习以了解国家大事与国际形势为主。采用小小新闻发言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分析理解的能力。每月一张小报的形式继续保留,主题为要是自定,充分给予学生一定空间。

该项课题的研究目标为:探索语文课堂教学与美育资源整合的教学模式。

其次,以美育资源为依托,营造校园“美术园”,提升环境育人的功能。

在学校教育中,特色教育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一样,能共同铸造出学生的全面素质。我们的目标是营造一个情境化的“美术园”,把特色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我们充分利用现有的美育资源,结合美育特色,重点加强了“美育大课堂”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一是实施“画廊”工程: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校园进行整化、美化、人文化处理,精心设计校园的各个角落,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赋予学校的每个细节都有育人功能。在校园走廊和班级设立了“美文、美字、美画欣赏栏",学生的绘画、剪纸获奖作品被制成精致的画框悬挂在教学楼的每层走廊和楼梯间;校园的每个角落、每个活动地点都有学生亲手绘制的校园文明警句,既有警示效果,又充满美感。

二是举办每学期一次的“班级文化”评选活动:我们以“小画廊”、艺术园地、班级艺术角为美育文化宣传阵地,发动师生,对班级文化进行系统的设计和建设,定期开展交流、评比活动,在“人人有作品、班班有创意”同时,让孩子们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自信。

同时,利用学生课间时间,在校园广播网中播放学校自己制作的《艺术星空》内容。近年来,学校还举办了多项大型参与性的艺术活动和师生美术、书法作品展,陶艺、剪纸作品展等。欣赏音乐、参观画展逐渐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

1、特色教育的发展还没能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原因之一是缺少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深入的科研指导,使特色教育活动总是局限于经验水平上。鉴于此,我们将加强教科研的整体规划和行动实施的力度,加深对特色教育的深刻理解,坚定发展特色教育的决心,同时,在实际操作中分解特色教育的要素,探寻各方面的规律,发现新的生长点,加深、拓宽特色教育的发展。

2、校本教材体系的开发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下一步学校将继续组织专、兼职美育教师进行专题学习培训,重点解决在已完成的校本教材的基础上,完善剪纸校本教材,编制美育校本教材的体系框架。

篇3

1 抓住机遇,更新观念

《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应试教育应转向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轨道。素质教育的发展为学校教育教学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学校审时度势,及时地提出了“文理并举,艺术先行”的办学思路,为突出艺体教育,专门设立了艺体部,从基础年级抓起,开齐开全艺术欣赏课、综合实践课,全面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同时,以社团和兴趣小组建设为突破口,培养学生对艺术学习的兴趣和爱好,为此学校先后成立了音乐、美术、舞蹈、书法、模特等各种艺术活动小组,发展了有特色的武术、篮球、排球、健美操等社团组织,积极开展了乒乓球、跳绳、踢毽子、春秋季田径运动会、拔河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健康向上的艺术活动的开展,不仅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为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2 科学规划,稳步推进

2.1 根据学校实际,从兴趣爱好抓起,从基础年级抓起,开展“人人拥有一项艺术特长”活动,以学生自愿报名为主,学校分类组织,为艺术人才的发现和培养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同时,大胆提出在文化课教学中逐步渗透艺术教育课程,充分开发和利用学科艺术教育资源,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发展需求,活动设计既要体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学习内容的丰富多样性,又要保证活动组织的有序性和目的性,指导每一位学生充分享受艺术教育所带来的娱乐性和趣味性,在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最大可能的开发和利用。

2.2 构建适合学校发展实际和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艺术课堂教学模式,以自主、合作、优质、高效课堂为主阵地,课堂教学中渗透艺术教学元素,课内外结合,学思结合,学用结合,融知识学习、身体成长、技能培养三位于一体,组织学生学,服务学生学,以此来丰富学生的艺术经验,发展感受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2.3 大力开发具有地方性、特色性的校本教材,使之作为学校教育教学过程的有益补充,校本教材的研发,既适应了学生对课外知识强烈需求,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张扬,在校本课程研发过程中广大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得到了最大化的提升与发展。

2.4 以丰富多采的活动促进特色教育全面深入发展,学校定期举办演讲、征文、歌咏比赛、文艺汇演以及每年一度的艺术节等活动,把主题教育与才艺展示有机结合,建立全方位、多样化的艺术教育培养机制,让广大师生充分享受主题教育活动和展示活动所带来的自信和快乐,进而不断增强学习和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

篇4

【关键词】幼儿园亲子教育亲子游戏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8-0011-02

在九年义务教育已经普及的情况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再次明确提出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并且强调“学前教育对幼儿智力发展、身心健康、情感个性与习惯养成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中国学前教育普遍只重视对孩子自身的教育,然而却忽略了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在这种背景下,“亲子教育”培训机构逐渐兴起并得到了快速发展。亲子教育培训是以创设亲子情境体验和家长培训为主要方式,致力于和谐亲子关系,培养孩子德、智、体全面协调发展的一种具有潜在生命力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深受孩子和家长的欢迎,具有远大的市场前景。

一 亲子教育内涵解析

亲子教育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广义而言,“亲子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再次深化过程,是以亲缘关系为主要维系基础的,是以“如何做一个尽职的家长”与“如何与婴幼儿建立一种正向的亲子关系”为核心内容。而狭义的“亲子教育”,则指在早教机构中所开展的教育活动。它依托一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在幼儿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全面指导下,以婴幼儿与家长之间的互动为核心内容,以游戏为主要形式,以开发0~6岁幼儿的潜能和培养个性,使其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为目的,以不断提高婴幼儿的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为宗旨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早期教育。

二 亲子教育的重要性

亲子教育在幼儿发展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亲子教育强调的是能力素质、社会修养、知识教育和情感教育四者合而为一,而不是传统的知识传输。亲子教育不仅仅是教师向家长传播育儿方法与知识的单向教育方式。亲子教育主要通过亲子沟通、亲子活动、亲子阅读、亲子游戏等具体形式进行开展。在游戏中,幼儿与家长增加了交流机会,增加了幼儿交流与交往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加强了幼儿与家长之间的感情交流,有助于幼儿独立个性和情感的形成与发展。由于幼儿园具有家庭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教育资源,所以幼儿园亲子教育仍是当前亲子教育的主体,而家庭亲子游戏则是有效的补充部分。

幼儿园亲子教育是幼儿、家长和教师三者互相配合、支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首先是游戏的指导者,同时最主要的任务是正确引导幼儿与家长参与活动;家长在活动中应该是参与者,同时也应是教育活动中教育方法的学习者,家长要把随时学到的方法和经验运用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幼儿在活动中则是游戏的参与者、学习者,同时也是适应环境、在游戏中交往的实践者。幼儿是亲子教育的主体,所有活动与教育都应围绕幼儿开展,家长是亲子教育的学习者和实践者。

三 亲子教育的特色

1.通过亲子教育提升家长的教育方式来实现对孩子的教育

在早期教育中,家庭生活与家庭关系对婴幼儿的健康发展有着更加直接的影响,孩子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幼儿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会直接影响到幼儿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在家庭中幼儿主要的交往对象便是家庭成员,许多外在影响是要通过家长才能发挥教育价值的。而且,婴幼儿通过与家长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才能获得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目前,亲子教育正是以促进婴幼儿的健康成长和提高家长的教养能力这个双重目标作为教育目标。亲子活动是由教师根据婴幼儿年龄特点以及自身潜能开发的原理而组织活动,并帮助家长及其他抚育者在与孩子一起做游戏的过程中,引导孩子表现其潜能,并促进婴幼儿潜能的发展。让家长把自己在亲子教育中学到的与幼儿互动的方法,运用到日常的家庭生活中,使日常生活中的亲子互动变成科学育儿的过程。0~8岁的亲子教育包涵了家长教育和子女教育两方面,亲子教育通过对家长的培训和升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而达到对亲子关系的调适,从而更好地促进婴幼儿的身心健康。亲子教育是通过亲子游戏活动对婴幼儿进行教育示范行为来实现这一目标的。

2.亲子教育主要采取的是“在指导孩子的活动过程中同时指导家长”的“双指导”模式

家长一方面可通过亲自参与亲子教育安排的亲子游戏活动,体验在亲子游戏中与幼儿之间的交流,学习促进孩子发展的技能;另一方面可通过问题咨询来提升家庭教育方式。亲子游戏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交流的活动,它不仅对孩子有益,而且对家长也有好处。通过与孩子游戏,家长可以直接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了解孩子的兴趣与爱好,从而采取适宜的教育方法,这在无形中提高了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教育知识、教育手段及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素质。同时,家长与孩子游戏的过程充满了欢乐,这种氛围有利于家长保持愉快的心情,促进家长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

* 基金项目:省级项目“亲子教育与体智能训练”(编号:104892013304)

3.更须注重的是亲子教育而不是传统的家庭教育,也不是传统的园所教育

“亲”与“子”两者都应受到科学的教育,而家长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则尤其重要,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孩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亲子教育强调的是能力素质、社会修养、知识教育和情感教育四者合而为一,而不是传统的知识传输。亲子教育不仅仅是教师向家长传播育儿方法与知识的单向的教育方式,更是家长、孩子、教师之间的对话的、交互的、生活化的教育方式。亲子教育也更加注重开发幼儿的潜能,这也是区别于幼儿园习惯化、传统教育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篇5

“传统文化”,是基于地方文化的一种课程资源,泛指乡俗、乡土、故乡(也包括城镇),是彩色铅笔画课程资源的源泉。在改革开放大环境下我们正经历着经济及文化全球化的改变,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当今的小学生在没有足够的洞察力与批判能力的前提下,似乎更加迷恋于“现代化”所带来的种种体验。在资讯传播迅速的影响下,学生对乡土、乡俗的认识淡化和不足。因此,在彩色铅笔画教学中,从乡俗文化背景与现代文化环境出发,通过对乡俗文化与传统的了解与创作,融入当代文化的对话,进而影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乡俗、乡土的深入认知,培养学生热爱故乡或自己居住的城镇的情感。

在传统节日等的教学中,无论使用什么形式去表现节日的气氛或场景,都脱离不了传承与创新两条腿,其实就是静止与发展的关系,文化是固有的,不能个人随意志改变的,而任何表现形式只是一种手段和媒介,是不断发展、更新的。

二、“情感流露”——特色教学的内涵

情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我们通常将情感分为人的一般生活情感、从事艺术活动创作和欣赏的艺术情感。长期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在艺术教育情感培育有特殊的意义,创作者的情感形成艺术创作冲动,并用艺术形象表达出来。“ 情”与艺术作品的关系:一方面,情感是作品的神,“美术”的一个显著的特征是强调人文精神,着眼于生活的感受,情感的培养、个性的塑造。如果美术教学失去了情,就失去了五彩缤纷的色彩、失去了作品的魂。另一方面,从教育的目的来看,是培养人的问题,而人必须有感情的取向,只有教育学生不懈地用心去感受情感、体验情感。所谓物以情兴,激发兴趣,情以物现,强调审美,情景交融,达到情感升华。人的感情是细腻或粗狂的,正与彩色铅笔画的细腻和简约相吻合,为此笔者设计课例时,以故事为主导,从童话故事、绘本、故事改编等形式触发学生的内心深处的“弦”,使其产生遐想,演绎出属于自己富有强烈感彩的作品。

在进行童话或插画这一类具有一定的感性、幻想性、教育性、趣味性和科学性的创作时,我们尽量做到两点,一是避免从简笔画入手,简笔画的造型有些程式化,会把很多敏感、细节的东西给抹杀掉。就像有千千万万个孩子都要把太阳挂在左上角或者右上角, 然后画上几根线表示光芒。二是避免不断地用语言去干扰他, 对学生说一些我们成人的感受和理解,比如提醒学生某个物体的固有色是什么颜色, 甚至夸张地对孩子说:你看这个红色多漂亮呀!”我们的语言干扰其实在改变他的思维方式和情感的真实流露。

三、“创新视觉”——特色教学的韵味

美是一种视觉文化,在美术特色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鼓励学生传承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艺术,另一方面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能力。在彩色铅笔画教学实践中,我们牢牢抓住文化创新,从视觉出发,创作出一系列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通过改变视点扩展想象的世界,体验视觉的魅力。

篇6

关键词: 《回眸与前瞻》 钢琴教育 音乐教育

由曾晓安、杜学元两位教授合著的《中国钢琴音乐教育的回眸与前瞻》(以下简称为《回眸与前瞻》)不久前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是我国钢琴教育领域取得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这本40多万字的“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钢琴教育的学术性专著”,“试图对我国钢琴教育的历史作一回顾,分析现存的问题,总结一些经验教训,为搞好当前的钢琴教育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①

通读全书,我认为这是一本特色鲜明的关于钢琴教育研究的学术专著,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既是钢琴教育的通史著作,又是钢琴教育的现实读本。

《回眸与前瞻》的作者对该书的定位是“一部钢琴教育通史性著作”,它将中国钢琴教育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阶段,即民国之前的钢琴教育、民国时期的钢琴教育(1912—1949)、快速发展的钢琴教育(1949—1965)、遭受挫折的钢琴教育(1966—1979)、恢复与飞速发展的钢琴教育(1980年至今)。这样的历史分期,既符合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又尊重和体现了包括钢琴艺术在内的整个艺术和艺术教育的自身发展特征。值得肯定的是,该书客观、全面立体地回眸我国钢琴教育发展历史,深深植根于社会文化背景追根溯源,注重探讨钢琴教育的不同发展时期与所处历史文化背景的紧密关系。它“以时间为线,对我国钢琴教育的历史作了较为详细的回顾,力图还原当时钢琴教育的具体状况,并把钢琴教育的发展、变迁等放在社会发展的时空中加以分析,力图探讨影响钢琴教育发展的内外动因,揭示我国钢琴教育发展的规律性”。②

与此同时,《回眸与前瞻》一书也是一部客观描述我国钢琴教育现状的钢琴教育现实读本。它“在回顾历史的基础上,对我国钢琴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了剖析,对未来发展作了预测”。因为作者“相信这种既重视历史、又重视现实、还关涉未来的研究,更能看清我国钢琴教育发展的本质与内在逻辑”。③可以说,该书前瞻未来直面现实,提出改革创新思路,使其在具有重要史料研究价值的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在该书的最后一章,作者专门研究了“我国钢琴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革思路”,提出和分析了我国钢琴教育所存在的学习目的功利性、教学方式单一性、教学内容封闭性、教材缺乏系统性、师资素质差异性等五大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或富有启示意义的我国钢琴教育未来改革发展思路,其现实价值值得肯定。

二、既是钢琴教育的发展溯源,又是钢琴教育的思想沉淀。

《回眸与前瞻》既是一部钢琴教育发展史,又是一部钢琴教育思想史。作为一部发展史,它富有创建地侧重研究了中国钢琴教育的发展源流;而作为一部思想史,它富有胆识地专题研究了我国具有代表性的钢琴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该书对我国钢琴教育历史的回眸是从西方钢琴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回顾开始的,它追溯了西欧钢琴教育的萌芽活动和到巴托克时期钢琴教育的逐渐成熟、直至东渐引入中国的全过程。如此的追根溯源体现了作者的宽阔视野和良苦用心,让读者对中国钢琴教育的起源及其社会文化历史背景有一个全景性的观照。而该书对于中国钢琴教育发展的五个阶段的描述与分析同样也是全面而深刻的,不仅纵向发展的脉络理顺清晰,而且每一个阶段所涉及的内容丰富立体。从学校钢琴教育到社会钢琴教育、从普通钢琴教育到专业钢琴教育、从钢琴教材建设到钢琴师资培养、从钢琴课程设置到钢琴教学方法、从钢琴教育科研到钢琴教育实践,等等,关涉钢琴教育发展的方方面面都在书中一一呈现,使读者对我国钢琴教育发展的历史有一个完整而准确的把握。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钢琴教育的发展史必然是与钢琴教育的思想史交融在一起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回眸与前瞻》一书,不仅在回眸我国钢琴教育历史的过程中对钢琴教育思想的分析和阐释给予了关注,而且辟出专章“钢琴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重点研究了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几位钢琴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可以说,这本书也是对我国钢琴教育的一次思想沉淀。书中对朱工一、周广仁、郑曙星、应诗真等四位钢琴教育家的教育思想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总结,这些教育家的思想和智慧内容翔实、内涵丰富,包括了钢琴教育目的论、钢琴教育方法论、钢琴教师素质论、钢琴教育师生观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这些钢琴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既是我国钢琴教育领域所积累的宝贵财富,又是我国钢琴教育未来发展的思想指针。

三、既是钢琴教育的指导用书,又是钢琴教育的资料宝库。

尽管作者将《回眸与前瞻》定性为一部“钢琴教育通史性著作”,一项钢琴教育理论研究的学术成果,但在我看来,这种定位并不全面,还未能充分体现该书实际所体现出的现实价值,因为它还是一本钢琴教育的实践指导书,一个钢琴教育研究的资料库。

正如前面已经谈到的,这本书在回顾历史和审视现状时,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钢琴教育实践的各个方面。如关于学校钢琴教育方面的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方法探究;关于不同层次类型的钢琴教育方面的专业院校、综合性大学、师范院校的钢琴教育特色与规律;关于社会钢琴教育方面的考级指引、教学模式、钢琴赛事;关于钢琴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教师素质、培养模式、专业设置;关于钢琴教育学术交流方面的学术刊物、学术机构、学位点建设,等等。上述各个方面,应该说都是与钢琴教育实践和钢琴教育的改革发展息息相关的,而这些内容在书中都有专门研究。也正是因为如此,该书才能够在最后一章顺势提出我国钢琴教育的未来改革设想,包括:钢琴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原则,钢琴教育改革的方式与内容。可以说,作者对于我国钢琴教育的前瞻,是建立在对钢琴教育的历史回眸与现实审视基础之上的,这也是为什么该书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的一个重要原因。

此外,该书还收录了与钢琴教育相关的大量文献,以及关于钢琴教育院系与专业布局、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等方面的丰富数据和统计资料,这些文献资料为我们了解和研究我国钢琴教育提供了难得的资源。

四、既是艺术领域的研究成果,又是教育研究的全新视界。

钢琴教育学可以说是音乐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研究钢琴教育,无论是研究其历史还是现实,是研究其理论还是实践,只懂钢琴艺术不行,只懂教育同样也不行,最为理想的研究范式是音乐专业人士和教育专家通力协作,构建钢琴教育研究的共同体。在这方面,《回眸与前瞻》一书做出了有益尝试,并获得了明显成效。

这本书是两位作者的合作成果。作者之一的曾晓安教授,是西华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长期从事钢琴教育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钢琴教育经验。另一位作者杜学元教授,是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为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教育学者,他也长期关注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并曾主编《中国音乐教育通史》。正是因为两位不同领域的学者的协同合作,才使得《回眸与前瞻》一书既能体现出钢琴艺术的专业特色,又具有较浓郁和扎实的教育理论意味与功底。

包括钢琴教育在内的我国音乐教育理论研究,起步比较晚,基础薄弱,相比音乐艺术自身的研究,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基础尤需夯实。钢琴教育,既是音乐学的一个分支,又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因此,加强和深化钢琴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不仅对钢琴教育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引领作用,而且丰富了教育学的研究内涵,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期待有更多的教育学者来关注音乐教育理论研究,来加盟音乐教育研究队伍,给我国的音乐教育研究注入新的教育理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拓宽音乐教育的研究视界,以促进我国音乐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不断深化和健康快速发展。

注释:

①曾晓安,杜学元.中国钢琴音乐教育的回眸与前瞻.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第1版:1.

②曾晓安,杜学元.中国钢琴音乐教育的回眸与前瞻.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第1版:1:2.

篇7

当前的国际形势变化促使我国加快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对外语教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大外语教学力度,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对外语教学质量提出了“五个因素和一个公式”。[1]因此,提高外语教师的整体素质迫在眉睫,中外各国教育部门都十分重视对本国外语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二、中外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中外各国对外语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各有其特点。为了探索一种更合理、更系统的培养模式,最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中国外语教育提供更高水平的师资,研究比对中外外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十分必要。

1.外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准入方面

在我国,师范院校总体上存在着生源不足、质量不高的严重问题。许多学校为了完成招生计划,不得不降低录取分数线。[2]所以报考者中,特优学生不愿报考师范,尖子学生很少,他们认为:教师职业工作太辛苦;一生平淡,生活圈子小;只能传授知识,工作没有创造性,缺乏挑战性,没有前途,无成就感。可见,特优学生对师范院校还不认可。而在卢森堡的师范专业生,特别是外语师范生其分数要求特别高,因此在师范院校的特优学生也多。在韩国,各大学也能按照自己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招生标准灵活招生。以大学教育协议会实施的大学综合评价认定为主,并公开评估结果。

2.外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方面

能力方面的要求包括摄取知识的能力、利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知识的能力。

波斯纳(Posner)提出教师的培养模式:“经验+反思=专业成长”,即教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并对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地进行反思,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师的专业能力就能得到持续的成长。

被誉为“亚洲四小龙”的台湾,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台美关系密切,“美援”流入台湾,因此,台湾的教育受美国的影响较深,教育模式与美国相似,教育理念注重务实,实用性较强。

3.外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素质方面

素质要求包括专业素质、文化素质、政治思想素质等。在我国,只注重专业文化素质,忽视了政治思想素质,弄得“人去楼空”。而在日本或韩国,他们除了具有专业水准,还与不同国家、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3]邀请海外“英语通”[4]作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和灵活应变。

4.外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教材编写方面

在我国,基础教材变了,有条件的学校从小学中年级就开始上英语课,这些学生上到大学,对英语教学就会有比现有教材更高的要求。而我们现阶段使用的部分教材内容明显陈旧,知识涵盖面过于狭窄,而且一套教材总是少数人编,多数人用。教材版本五花八门,新思想、新理念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认识新教材的特点,勇于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大胆采用“非结构化”、“开放式”的教学策略,积极组织教师完成。

在台湾,为了充分调动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教材建设,提高教材编写质量。教材的编写也由以前的方便教师如何教,改为协助学生的认知发展,教育论文一些课程知识指导性的内容,给教师留有很大空间让其发展。

在其他国家,如美国,教材出版的市场化程度较高,进行教材编写的并不是出版社内的专职编写人员,而是签约作者并开设专门的教材编写专业。

5.外语教育专业人才的师资水平方面

当今世界,“国际化”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全球性趋势和世界公认的办学理念。

日本非常注重师资建设,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文部科学省探讨面向21世纪日本师资培养的理想方法,主要改革措施有延长师范教育年限、改革师范教育课程、重视新任教师的研修教育、加强在职教师的研修培训,为了提高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文部省试图通过教师的培养、任用和研修三个环节综合把握师资培养。从2000年开始积极推进改教工作,在内阁大臣下面建立了教改国民会议。

在韩国,为了加强师资建设,各大学增加在外留学人数,包括本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大多英语教授都有过在美国学习生活多年的经历,有着丰富的语言体验和能力。

台湾在欧美师范教育的影响下于1994年出台了《师资培育法》,对师资培育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师资及其他教育专业人员的培育,由师范院校设有教育院、系、所或教育学程的大学校实施。”它为台湾的师范教育增添了活力,也壮大了师资队伍。由于我国历史的原因,大多数教师所熟悉的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知识已不适应当前专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也应对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做一些合理的、必要的重组和调整,引进和培养既有较强的外语语言能力,又能掌握一定的专业方向知识的外语人才,充实和提高适应新形势教育需要的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

6.外语教育专业人才的教学策略方面

韩国和我国一样,家庭对子女接受优质的教育和追求名牌大学的期望值很高,升学竞争非常激烈。针对这种情况,韩国教育部认为,必须实施以提高素质为目的的综合教育。他们进行有步骤地提高所传授的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化程度,能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组织最佳有序的累积过程,采取以旧引新,训练讲究分步设置障碍的方法,把握好两者之间的“适度”关系;[5]让学生参与探索的教学策略,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有利于培养他们确立科学的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方法。这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英语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践性课程对指导教师要求比较高,需要指导教师统一管理学生。每一个英语教师都应在教授语言知识和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提高的能力,通过训练、实践独立地去获取知识,从而受到教育,得到发展,并帮助学生尽快找到适合自己自学、自练的最佳模式。

7.外语教育专业人才的教学实践方面

教学实施是实现教学目标最重要的环节。教学实施的重点是课堂教学中教学行为的分析、评价和探讨。课堂教学行为中最基本的、最易观察的就是教学技能。它可分为导入、讲解、提问、直观演示、多媒体使用、总结和评价学生等技能。本次活动强调教师教学技能是否具有层次性、是否清楚明了、是否反映了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否具有启发性。

篇8

一、特色教育理念

世界性的特色教育的发展主要是基于“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多元主义”(pluralism)的文化价值观逐步地成为一种时代精神。其主要表达的方面是尊重教育中的特色化和多元化发展模式,就自然要求承认并尊重教育的差异性与个性,同时自然要求用多元价值标准评价教育,当教育的差异性与个性得到尊重并得以提升的时候,当然就形成了特色教育。从我国历史传统来说,我国自古以来都是尊重“孔孟之道”,更是尊重“儒家思想”,所以我国一直都是讲究的中庸之道,在教育这方面也有忽视了孩子们的多元化发展。所以,对于特色教育理念的提出是非常有必要的。

加拿大著名哲学家、原国际哲学联合国主席E・柯希(Venant Cauthy)对于特色教育的理解可以很好地概括对于特色教育理念的定义,多元性的特色教育并非让孩子们胡乱地进行自我彰显个性,更不是自我的一种膨胀表现。它强调的是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在这些观念的交流中可以进行思想上的碰撞,同一个问题不同的观念会丰富自己想问题的角度和方式,让学生们可以从中学会与他人交流,跟他人进行合作。但是学生们受到教育的根源是学校,学校是学生们生长的最美好的沃土。所以,特色教育首先是学校拥有“特色”――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的特色。当今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下都注重的是升学率、分数段,这和一个大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家长们也会是选择可以带给孩子们更高分数的学校。这让学校本身的发展受到了限制。但是可喜的是近些年我们也看到了社会在不断注重向素质教育方面发展,在不断调整中考、高考的改革方案,可以让学生们更加全面的发展,在这样改革浪潮和大背景之下,学校就应当抓住契机,更好地调整自己,寻找自身特色之处。但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小学和大学并没有升学考试这方面的压力,所以更加容易进行校园特色文化建设,对学校课程、老师的培养都进行全方位的深造,创设优秀的校园文化。

二、特色教育的特点

特色教育和传统教育相比,有自身的特点。每个学校在进行特色教育改革的时候都应当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把国际上的特色教育理念进行本土化,让学生们可以更好地接受,以免发生“水土不服”的情况。那样,只会把一个良好的教育理念扼杀掉。所以接下来,我们就对特色教育的特点进行简要的叙述。

首先,特色教育相对的就是中国一直以来传统的封闭式的教育模式。我们的教育不管从小学还是到大学都更加注重“制度化”、“模式化”、“同一化”的教育模式,老师对学生进行知识教育,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生在课上都会被要求记笔记,学生都拿老师讲的课为“圣旨”,一个字不差地背诵下来,不习惯于独立思考问题。所以特色教育注重的就是学生们的特色发展,能够引导学生做到独立思考问题,尝试解决问题。面对一个问题,想法比答案更为重要。

其次,每一个具有特色教育的学校之所以能够具有特色,是因为它拥有一批具有“特色”的老师和管理人员。拥有“个性”的老师才能够带领自己的学生更有“个性”地发展,只会填鸭式教育的老师怎么可能更好地贯彻“特色教育”理念?老师和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的“灵魂”,应当知道什么样的教育模式对学生来说是更好的,能够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互动,能够自上而下建立起一个特色的“教育模式”。当今社会对于老师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也应当要求其能力也越来越高。更加注重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带给学生什么,领导学生做什么。

最后,创办学校特有的“特色课程”,这是一个特色学校的最终表现形式,一个学校的特色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以及最终展现给所有人的成绩单很重要的一项就是“特色课程”。拿小学来说,家长们如何选择一个学校来提高自己孩子的综合能力,也同时可以免除假期“特长班”的困扰,就是凭借学校“特色课程”。北京市一中的“12年一贯制、滑动学制”。其课程结构包括:基础课: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等,这几门同样重要,都从一年级就开设;综合课包括“综合理科”:以小学自然为基础,融入中学理、化、生的内容、“综合文科”:以小学品德课为基本,融合品德、伦理、心理、人生观等知识、“动手与动脑”创造、培养创新思维方法、手工、泥工、纸工、木工、打字、摄影等基本技能操作。除此,还有美育、音乐、美术、形体以及课外活动课等。

综上所述,在我国教育改革的方案中,唯有立足于当今国情,将外国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同我国孩子们的思维模式相结合,才能创办出属于我国的特色教育,使孩子们得到更好的发展,进而建设更美好的校园。

【参考文献】

[1]俞水易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中国教育报,2013(3).

[2]瞿振元.《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J].中国高

教研究,2014(1).

[3]袁贵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篇9

一、自信应似长流水日夜奔流无歇时

创建“双自”教育的缘由:第一、转变观念,实施课改。新课程改革使“教”与“学”的关系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教材的“活性”与“弹性”及实践功能,促进了“教法”与“学法”的转变,为适应新课程,必须引领师生“穿新鞋、走新路”;第二、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育自身仍然忽视人的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自动性、创造性受到压抑,必须通过新的路径,把学生从被动中解放出来;第三、重视均衡,深化内涵。均衡发展的内涵之一是促进个性发展,然而学校的特色构建,正是影响个性教育的主体,因为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就满足了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所以创建“双自”教育特色是深化均衡发展之所需;第四、扎实基础,根深叶茂。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我们提出了“根深叶茂”的校训,“双自”教育正是从根基入手,让德、智、体、美、劳同步发展,从而实现根深叶茂的目标;第五、掌握方法,终身受益。我们确立培养人的目标是:让每个孩子都掌握一种终身受益的教育方法,让每个孩子都掌握一种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最终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双自”教育具有完成这个目标的优势,是最恰当的个性教育。基于上述缘由我们选择了“双自”教育,并开始了执着的研究、探索、创新与实践。

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必躬行

“双自”教育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走进“双自”教育。主要完成了:1.用文献法研究国内外“双自”教育的发展情况;2.用调研法了解有关“双自”教育的途径与方法;3.用心理测试法掌握校本学生对“双自”教育的需求程度;4.用座谈法了解教师对“双自”教育的内涵理解状况;5.用商讨法确立“双自”教育的内容、方法与途径。通过全方位论证,最终形成双自教育方案。第二阶段,实施“双自”教育。确定20个实验班,20个对比班。第一,自主教育。在20个实验班分步实施:1.个体教育。(1)践行30句文明用语、每天要做的10件事;2)落实“七个一”、“八个习惯”;3)实施干部竞聘上岗制、值日班长轮换制、班级事物分项承包制等。2.践行班主任管理二十大支柱,学生实践二十大内容, 从理论与实践上强化学生的自主能力。3.由师生共同制定具有操作性的《班规班法》,内涵六章二十款一百二十条,并全面实施。4.开展班级自动化管理实践,设计了《班集体成长手册》、《学生发展手册》,以扎实自主教育的根基。5.从各班抽选100名学生,组建百人礼仪队,采取以一带二的方式,引领“纪困生”,从而规范全体学生的个体行为。6.开展10项长效教育活动。1)养成教育;2)感恩教育;3)法制教育;4)安全教育;5)心理健康教育;6)网络教育;7)友爱教育;8)孝心教育;9)自然灾难应急教育;10)合作教育。第二,自主学习。在20个实验班分步实施:1.“三预习”活动。开展全册教材大预习(寒暑假)、单元中预习(双休日)、课前小预习(新课前)活动,在确保不增加负担的情况下,让学生了解教材、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把“教案”变为“学案”。师生在同一平台上开展“学案”设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彰显个性教学的实力。3.把课堂教学变为课堂导学。课堂体现在“导学”上,突出学法的传授。4.制定并执行“和谐课堂―基本课堂―有效课堂―高效课堂―活力课堂”的规程,让课堂“导学”逐步升级。5.开展助学活动:1)课外小组学习。2)结对子学习。3)学生自愿“导学”实践。6.开展“先学后教”实验。结合大预习开展“先学后教”活动,每学期开学第一天对新教材进行检测,目的是了解学生掌握多少,在后续教学中做到“学生能学会的教师一律不教,学生能合作研究的教师一律不导,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课堂”。第三阶段,深化“双自”教育。1.自主教育:1)从实践中探索出10种教育方法(自控法、目标法、互查法、示范法、评价法、谈话法、引领法、激励法、活动法、实践法);2)深化自主教育三个转变的内涵:教师的“家长作风”向“人本教育”转变,突出商量商量;学生由“管教型”向“自控型”转变,突出自主管理;班级的“封闭式”教育向“开放式”教育转变,突出愉快教育。从根本上转变了教育局面;3)创建了“科学・民主・自信・自立・自律・自强”的自主教育模式,突出民主管理,自主发展;4)拓展自主教育范畴,由自己的事要自主,班级的事要自主,逐步扩大到学校的事要自主,家庭的事要自主,社会的事学会自主。让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发展;5)在自主教育的基础上成立了家长学校,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同步发展;6)2009年,盘山县教育局在胡家学校小学部召开了自主教育现场会,对自主教育成果在区域内普及推广;7)2010年盘山县关工委在胡家学校小学部召开了文明礼仪现场会,展示了自主教育成果,得到予会领导及家长的高度评价。2.自主学习。1)在实践中归纳出10种学习方法:自学法、合作法、探究法、问题法、讨论法、转换法、实践法、案例法、模拟法、检测法;2)深化自主学习三个转变的内涵:“教学”变“导学”;“教案”变“学案”;“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为师生搭建了同步发展的平台;3)深化有效学习内涵,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水平,实施层级实验:分层教学、分层作业、分层评价,以尊重个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4)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为家长创建了开放日(每周一),家长可以随时进入20个实验班听课,让家长参与课堂导学,了解课改给课堂带来的新变化;5)根据学习环境创建了5种学习模式。6)在基本课堂、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创建了高效课堂,设立了高效学习日、学习周,强化了学生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7)2010年盘山县魏书生教育思想研究会,在胡家学校小学部召开了“自主学习”现场会,并将研究成果在区域内普及推广。实施过程的三个阶段是以“双自”教育内涵递增形式呈现的,收到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篇10

1.1 人文素质基础教育薄弱:在我国护理专业学生中,大部分的学生都是高中毕业生,在学校期间,主要完成的课程也是基础的医学课程和一些基础的其他学科的学习,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缺少人文教育相关的教育课程,这就导致整个的护理专业学生在学校期间的人文素质基础教育非常薄弱。

1.2开设的人文课程内容较少:我国的护理专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基本都是基础的学科教育,缺乏综合性的课程,这就使得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教育获得很少,从而导致其整个的人文素质培养受到阻碍。

1.3 课程体系存在问题:在我国当前已经存在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中,人文课程缺乏整体的教育逻辑性,人文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融合的内容较少,授课过程中也比较不规范,这些都是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4提供给学生的专业观念存在偏差:在我国的护理教育开展过程中,护理专业的学生包括很多的护理从业人员都对护理这个工作存在很多认识错误,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很好的认识到护理的专业价值和职业价值,从而学生也形成了错误的专业观念。

二、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在特色护理教育中的应用发展

2.1 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对人文素质教育在护理教育的重要性有一个重新的定位和认识,抛弃以前的错误的认识观念,将人文素质教育不断地融合到护理教育过程中,构建新的护理教育框架体系,激发学生对于护理教学过程中对于人文素质的培养和认识,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文素质护理教学的开展。

2.2 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人文素质教育:在护理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比如文学、伦理、法律等课程和护理教育相结合,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护理教育课程,在整个的教学目标设定和教学内容上做一些改革,不断地将人文素质培养渗透到护理教育过程中,从而加强教学内容上对于人文素质培养教育的体现。

2.3护理实践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的组织形式:在学校的护理实践课程中,要确保学生有着正确的护理实践方式,同时对于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那么学生就需要将教师当作病房,那么就需要穿戴整齐的按照护士来要求自己,在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技能训练,同时要有良好的姿态,在和病人沟通过程中,要做到的端庄稳重,优雅大方,做好和病人之间的良好沟通,从而不断地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加强了人文素质培养。

2.4不断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课堂上完善评价体制: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自己的人文素质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良好模范作用,从而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对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

三、结束语